县域统筹

2024-10-14

县域统筹(共10篇)

县域统筹 篇1

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 县域经济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县域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特别在扩大内需, 应对金融危机, 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中,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一大亮点。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1、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推进

1) 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

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以及一、二、三产业的综合体。县域经济涉及到投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经济过程, 涉及到“农”和“非农”诸多行业和部门, 涉及到公有制经济和私营经济等主体。这些过程、行业、部门、主体构成县域经济的丰富内涵。县域经济内涵的综合性要求从经济要素到行业部门的多领域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2) 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

县域经济不是孤立的, 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对县域经济开放性的理解可以有以下四个圈层, 第一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 主要是一个县域如何科学发展, 如何培育和壮大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如何强县富民;第二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之间, 主要是经济协作, 包括同质交流型、异质互补型等两种类型;第三个圈层是县域经济个体与中心城区, 主要是县域经济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第四个圈层是县域经济总集与县域经济总集的外在环境的约束。这些外在环境约束主要是影响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制度变迁问题。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体制性约束比较大, 如“市管县”体制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外延的圈层性要求从个体到总体再到环境、由内到外的多层次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3) 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的级别性

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政府级别至少有4个, 第一个级别是县市旗, 第二个级别是地市州盟, 第三个级别是省市区, 第四个级别是中央。在县市旗级别上, 基本形成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竞争局面;在省市区级别上, 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关键性, 许多省市区建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机构, 制发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考核以及“强县扩权”改革等;在地市州盟级别上, 正在初步形成“转变职能、加强服务”的局面, 但还不够;在中央级别上, 要统筹政策,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县域经济政府推动级别性要求从下到上、由县到中央的多级别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4) 县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差异性非常大, 在面积上, 大的有几万平方公里, 小的有几百平方公里;在地形上, 有高原山区, 有丘陵, 有平原, 有海岛;在人口上, 多则超过200万人, 少则不到1万人;在资源禀赋上, 有富集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的资源优势县, 有地下无矿藏、地上无良田又缺少资金和人才的劣势县;在产业上, 有的是工业主导, 有的是农业主导, 有的是旅游和商贸主导;在发展水平上, 有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县, 有相对落后的西部山区县。县域经济的差异性要求分类型、差异化方式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

5)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关联起来, 做到协调发展。“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指与县域经济紧密关联的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政治、县域生态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县域社会的建设也要与县域经济发展协调起来。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制约, 这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是“县域”本身所不能解决的, 必须从更高层面上来统筹的关联因素, 如主体功能区建设、城市群 (圈) 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县域经济”与“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和“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关联性要求从“县域内”到“县域外”、从“经济性”到“经济关联性”的多角度推进。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内容繁多, 体制约束性大, 涉及利益方面广, 再加上县域经济实力比较弱, 内在发展能力不足, 必须做好多领域、多级别、多层次、多类型、多角度统筹推进。

2、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必须重点做好“三个统筹推进”

1) 统筹推进“县域”科学发展

郡县治, 天下安。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它反映了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面。县域是科学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实践平台。如果在全国县域都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那么全国层面的科学发展也将会基本实现。

县域科学发展一要统筹县域经济各领域的发展, 做好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二要做好兴工促农, 以城带乡等工作;三要突破县域经济概念, 打破一般“县域经济=县域”的工作思维, 统筹县域经济与县域社会、县域文化、县域生态、县域政治等“县域内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的发展;四要将科学发展基本理论与县情相结合, 进行实践创新, 走切合实际的发展道路。县域科学发展是一个实践创新的过程, 实践创新构成县域科学发展的方法论。

2) 统筹推进“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科学发展

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经济”, 更不是“诸侯经济”, 而是具有开放性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县域”本身难以解决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影响。现在影响比较大的“县域外县域经济关联因素”主要是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等。

主体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 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 规范空间开发秩序, 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这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新思路、新举措, 对于缩小区域差距, 实现可持续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发展不能以膨胀经济总量为唯一目标, 不能单纯走“大开挖”的路子, 要尊重自然规律,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要有“全国一盘棋”的思想, 既要金山银山, 也要绿水青山。

城市群 (圈) :县域经济与中心城区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两个组成部分。县域经济是中心城区经济的发展腹地, 中心城区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带动和辐射。大中城市要履行市带县的责任, 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县域的延伸, 引导城市产业向县域转移, 实现县域与大中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县域经济发展要与中心城市结合起来, 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建设城市群 (圈) , 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政府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标准的、最终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也就是说, 在基本的公共服务领域政府应尽可能地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 尽可能地使人们享有同样的权利。公共服务领域包括公共设施、公共医疗、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社会保障等等。无论县域经济总量大小、人口多寡、发展方式如何, 每个县域的居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主体功能区、城市群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发展动力、发展速度将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3) 统筹推进体制改革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

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受到许多制度性约束, 比如“市管县”体制、行政区划、户籍体制、干部管理和财税体制等。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成为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的新动力。以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四个基本内容 (强县富民、共同富裕、生态环境保护和和谐社会) 为基本导向, 推进“省直管县”等行政体制改革。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要求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和管理方式。在工作作风上,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面向基层、面向大众, 服务基层, 服务大众;在管理方式上, 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建立以县为基本单元的体现市场经济和政府能动的“激励和保障”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对由市场来调节的经济部分采用“激励”的手段多一些, 对市场调节不到和不足的采用“保障”性手段多一些, 体现了“统筹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使每个县域上的公民都能享受到均等化的社会主义文明。

统筹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和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可以在某一省市区率先得以系统地实践和突破。

科学发展观赋予“郡县治, 天下安”新的历史内涵。县域经济科学发展需要统筹推进。

县域统筹 篇2

这次会议在邳州召开,主题就是争先进位,通过争先进位形成跨越式发展的格局,推动全市县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进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上午,我们看了 7 个点,大家很受启发和鼓舞。近几年,邳州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势头,新型工业化年年取得新成效,城乡面貌年年发生新变化,综合经济实力年年有新提升,走在全市和苏北县域经济发展的前列,今年又与铜山县共同步入了全国百强县的行列。邳州的经验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关键的是三条: 一是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斗志。 思想解放、精神振奋、斗志高昂是邳州干部群众的一个鲜明特色。大家到邳州都会感受到,这里的干部对事业充满激情,对工作充满热情,对群众充满感情。我始终有这样一种感觉,每次见到邳州的干部,都是嗷嗷叫的一种态势。他们在落后面前敢于跨越发展,在困难面前勇于迎难而上,敢于提出“徐州率先、苏北领先、江北争先”和“加快建设苏北新昆山”的目标,用高目标引领跨越发展,用高定位激发内生动力,推动发展不断攀越新高峰。在县域发展当中,这种敢于攀高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 90 年代苏州形成你追我赶、“六虎逐鹿”的格局,实际上就起自张家港提出要超越苏州各县(市)的最强项,在苏州勇夺第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邳州在经济发展当中也有一些挫折和困难,我每一次到邳州来对连玉同志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因为始终保持这样一种昂扬的斗志,你就能把很多困难克服掉,这是一种用简单对付复杂最好的方法。连玉同志在邳州干了 8 年县长、书记,一个干部在一个地方干了这么长时间,还能够带领一群人始终保持这种昂扬的斗志,这就是一种很大的能力,我觉得要鼓励这种人。 二是始终保持争创一流的精神。邳州的发展目标高、气魄大,整体发展瞄准先进地区,项目建设瞄准一流水平,争第一、创一流是各项工作的鲜明导向。正是有了这种精神,他们才能连续六年夺取全市综合考核一等奖,进入了苏北县域前五强和全国百强。邳州在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单项上可能不如其他县(市),但是邳州在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城乡一体化“五化”全面推进上是最好的。很多地方都来参观学习邳州的城市建设,济宁市还请连玉同志去作报告。经济国际化县域最好的就是铜山和邳州。县乡联动方面邳州发展也很好,全市十强镇中邳州和铜山最多,上午看的运河、炮车、官湖、议堂等几个中心镇,整体发展态势十分强劲。 三是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 。 引领干部群众不比基础比精神,不比条件比干劲,只为发展想办法,不为落后找理由,强化鼓励干事、激励有为的用人导向,实行工作倒逼机制,用激情激发锐气,用锐气推动发展,开创了邳州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与邳州快速发展一样,近几年各县(市)和贾汪区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铜山县形成了四大产业格局,未来发展可能在徐州四大支柱产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沛县在煤化工和铝产业方面形成了产业集聚,铝产业加工能力达到了 40 万吨;丰县电动车产业异军突起,在县域中电动车产量位居第一,煤化工、盐化工产业发展也很快;睢宁县在政治小生态环境变好的形势下,发展起白色家电、纺织等一批大产业、大项目,较好地实现了“洼地崛起”;新沂市加快推进农化工产业转型,在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机械制造方面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徐州经济开发区,近几年来发展成效十分显著,今年上半年全市好的大项目近一半都集中在开发区,这一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通过这次会议,希望各地互相学习借鉴,促进县域发展不断达到新水平。

下面,我根据市委、市政府研究精神,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围绕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进一步掀起县域经济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发展热潮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发展态势良好,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潜力巨大。一是发展态势良好。近几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连续三年高于市区平均水平,铜山、邳州、沛县进入苏北县域经济前五强,今年又有两个县携手跨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说明我市县域经济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我算了一下,沛县、新沂完全有可能进入县域经济前百强,如果徐州有四个县进入县域经济百强的话,对于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都有极大的作用。进入了百强,就只能进不能退,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我刚去昆山工作的时候,昆山列全国百强县的第三位,在此基础上我们着力实现再跨越,可以说一路拼搏的过程就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就是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过程,就是调动和激励干部不断超越的过程。最后通过艰苦努力我们超过了顺德、南海,我觉得在超的过程中,有很多压力,也有很多幸福。二是竞争压力加大。目前,全国、全省各地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成功的事情之一,当然也是最有争议的事情之一,就是形成了“诸侯经济”。“诸侯经济”的好处在于:激发了我们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使各个地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正是在竞争当中,各个县市得到了大力发展。当然,在竞争当中大家也感觉压力比较大。现在,苏南主要是比质量而不是比速度,因为省里要给他们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考核指标,但是苏中和苏北必须兼顾速度和质量,特别是苏北各县(市)都在制定争先进位的目标,一个比着一个干,一个盯着一个超,稍有放松,前面的就可能掉下来,后面的就会超过去,可以说是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竞争态势越来越激烈。三是发展潜力巨大。我市六县(市)和贾汪区幅员广阔、资源丰富,产业有特色,市场有纵深,发展的优势很多,前景很好。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市市强县弱的格局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县域经济总量仍然偏小,去年六县(市) GDP仅占全市的 48% ,而苏州 5 县(市)经济总量已达全市的 60% ,徐州县域 GDP 仅占苏州县域 GDP 的24% 。这一方面说明,我们与先进地区的差距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提升的空间也很大。全市各级一定要正确分析县域经济形势,充分认识到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关键在于加快县域经济崛起;实现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的目标,县域经济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从而牢固树立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观念,全力推进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从徐州经济指标看,有几个是很有潜力的,第一,我们现在虽然是城乡二元结构,市区 GDP 占全市的 52 %,但是反过来这个不足正是我们的潜力所在,如果我们实现了县域达到 60 %,市区达到 40 %,在这样动态的过程中,我们经济的总量就增长上去了;第二,我们城乡二元结构很明显,这正说明我们城市化的潜力更大。所以我觉得,大家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同时,要大力推进城市化,现在徐州整体城市化率为 47% ,其中市区达到 91% ,邳州和新沂达到 40% ,其他县(市)都接近40% ,靠近西北部的两个县城市化率只有 30%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互相促进的,城市化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还有,我们市区的经济“南重北轻”,这是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也是徐州明显的不足,在泉山、云龙等地看,感觉徐州城市建设还不错,但是到了鼓楼、九里一看,徐州好像是欠发达地区。这两年鼓楼发展比较快,再过 3-5 年,我们要实现 3 个主城区区域协调发展,但是九里发展还是比较慢。贾汪对自己的总结是非城非县,不近不远,实际上还有不高不低,因为有很多采煤塌陷地,贾汪要从思想上、从交通上、从产业上与徐州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加快融入徐州的发展。

第一,要坚持在解放思想中争先进位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落在人家后面,但思路要走到人家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后发崛起,缩短赶超进程。我们要把解放思想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敢于树立高目标,善于谋划新思路,努力走出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跨越发展途径。在发展县域经济上解放思想,最重要的是两句话:第一句是敢于对标比差、争先进位;第二句是坚持扬长补短、科学发展。对标比差、争先进位,就是在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情况下,找准自己的发展途径,形成自己的目标对策,敢于跨越,敢于超越。所谓扬长补短、科学发展,就是要瞄准自己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和措施。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话,是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有很多事情从理论到理论,从逻辑到逻辑,从观点到观点,大家都想得通,但是一到实际问题大家都想不通,这就是空对空的解放思想。大家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徐州有后发优势。我从来都是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后进不是优势,要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扬长补短,把后进变成后发,才能形成真正的后发优势。苏南在工业化进程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我们要积极吸收借鉴这些经验。但是苏南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许多教训,这些教训就不要在徐州重复上演。比如要坚持集约化发展,开发区过去搞的是“蛙式”跳跃型的开发,哪里有空地就搞一块工厂,然后中间有村庄,发展到最后就成了难题,到本世纪初,很多地方都改变“蛙式”发展,代价很大,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再搞“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再比如环境保护,苏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我经常讲从苏南人对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二者关系认识的变化中,可以反映他们环保理念的变化,我们要发挥后发优势,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我刚到苏州时他们说的一句话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很明显金山银山第一位,绿水青山第二位;后来到 90 年代中期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二者放到了平等地位;然后到本世纪初,又讲只有绿水青山才有金山银山,这是把环保放到了优先的位置上。所以我们一开始就要注意环保,在徐州这个水资源不是很丰富的地区,小化工、小水泥、小焦化、小钢铁等“六小”、“八小”企业千万不能搞。再比如说民生项目,有些开始时候是“只长骨头不长肉”,到后来“又长骨头又长肉”,有些项目在开始时是只发光不发热,到后来是又发光又发热,这都是一个过程,但我们在一开始要统筹考虑。还有传统产业,我一直强调在苏北要发展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不等于落后产业,但是我们发展传统产业要特别注意,第一要发展那些具有高新技术的传统产业,第二要发展那些具有品牌优势的传统产业,第三要发展那些能够解决就业和税收的传统产业。过去讲安居乐业,实际上是乐业安居,不是住下来就安稳了,关键要有一个好的职业你才能安稳,所以发展传统产业要考虑到这三条。

第二,要坚持在弯道超越中争先进位。 国际金融危机既是危机,又是挑战,叫危中有机。国际金融危机对徐州的影响比苏南、苏中要小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小与外贸依存度的大小是成正比关系,外贸依存度越高,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大;外贸依存度越低,金融危机影响就越小,因此金融危机的影响从沿海到内地呈现出逐级递减的状态。在新疆,人们就感觉不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因为它是内源型而不是外源型经济。徐州的外贸依存度只有 12% ,我们影响也就在这 12% ,或者更大一点。我们克服金融危机就是要把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通过金融危机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把我们的经济调高、调优、调强。

第三,要坚持在改革创新中争先进位 。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用老经验、老办法很难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建立新的体制和机制,不断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解放思想和创新观念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解放思想是个“破”的关系,创新观念是个“立”的关系,要通过解放思想来赢得创新发展。创新又是个综合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技术、发展路径、工作措施、具体思路等。但我反复说,创新不要搞抽象的创新,要搞具体的创新,各县(市)区要根据我们现在发展面临的一些难点和瓶颈来推出一些具体的创新。市委、市政府要设置创新奖,来鼓励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举措。现在我们发展有许多瓶颈,像土地、资金、人才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用创新思路来解决问题。比如资金问题,负债经营是个很合理的事情,只要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和范围之内,不要形成财政很大的风险就正常。企业哪有不负债经营的,政府哪有不负债投入的,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县(市)负债越多。关键要控制风险,并有科学的投入产出机制。上次我和敬华市长一起听了我们五大投融资平台建设情况,正是这些投融资平台,支撑了我们徐州这些年的城市建设和发展。高铁站场建设已经悄无声息地做完一期工程,二期动迁全部结束,基础设施已经开工,也是投融资平台的作用。还有干部使用的问题,我觉得在苏北这个地方,发展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善于把干部政治上追求进步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起来。一个干部要求政治上有进步这不是坏事,就像企业家想把资产做大,教师想把职称调高一样,这是正常的。但是,只有让他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进步,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我感觉,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方面来说,创新就是要从具体方面来创新,这样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今后,市里要充分尊重县一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在政治上加强领导,在发展上加强指导,在政策上加强引导。下一步我们考虑要制定一个政策来鼓励县(市)和乡镇加快发展。

二、全力抓好“三重一大”,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

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城建和实事工程项目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是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抓好“三重一大”,就要排出来发展有什么大事、改革有什么大事、稳定有什么大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整个工作的重点牢牢抓在手上,切实抓出实效,用大项目支撑大发展、大跨越。

抓好“三重一大”,重点在于深化细化具体化 。各地根据全市“三重一大”项目,初步排出了自己的“三重一大”项目,总的情况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不深不细不具体的现象。各地要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提出完善计划。深化就是要突出“重”和“大”两个字,所谓“重”和“大”,必须对全局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市里的产业大项目定在 5 亿元以上,县一级可以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定一个标准进行排列。细化就是对“三重一大”项目要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征求干部群众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规划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具体化就是要把“三重一大”项目目标任务、分工领导、责任单位明确起来,便于督查,便于监督。沛县的大事当中有一件排得比较好,就是关于苏鲁微山湖边界稳定问题,这不仅是事关沛县的大事,也是事关徐州的大事,而且是长期的大事。

抓好“三重一大”,关键在于求实务实抓落实。 各地对“三重”项目要实行统一协调、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筹运作,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三重”项目牢牢地抓在手上,对事关全局发展的大事,要牢牢盯住不放,坚持不懈争取,做到每件大事都有一个工作方案、一个分管领导负责、一笔工作经费、一套工作制度,确保每个“三重”项目都能有力有序推进,确保每件大事都能抓出实际成效。通过求实务实抓落实,把“三重一大”由蓝图变为现实。实际上,基层干部的能力,最重要就是体现在抓落实的能力上。一个干部的落实过程,就是他思考决策的过程,统筹协调的过程,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的过程,也是他创新的过程。我觉得特别是在县处级岗位上,抓落实的能力太重要了。一位领导同志到南方参观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不高水平高,工资不高觉悟高”,就是讲有些干部善于抓落实,善于把蓝图变为现实。我觉得抓好“三重一大”,特别需要培养一批能够抓落实的干部。

抓好“三重一大”,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联系的,“三重一大”本身就反映了这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抓好“三重一大”落实过程中,一定要立足全局,正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发展和稳定两者并不是对立的,我们既要实现大发展,也要实现大稳定。一个领导干部的本领高低,就在于能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能否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对于改革我们要持一种积极进取、稳妥实施的策略,特别要注意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对于凡是阻碍发展稳定的体制机制问题,我们要大胆地改革;凡是与发展稳定联系不大的,可改可不改的,可早改可晚改的,那我们就缓一缓。第二种方法,就是对涉及群众重大利益的改革要慎重稳妥。群众利益无小事。当时搞改革曾经提过一个口号,叫作“注重发展的速度、改革的力度、群众的承受度”,要求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可以说,现在群众对改革的承受度比较小。那个时候讲“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其实他骂娘的时候改革的承受度还是蛮大的。我感觉 90 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群众对改革的承受度比较高,因为那时外资、民资在大发展,国企经营状况又普遍不好,大家都认为慢改不如快改、晚改不如早改。

同时,凡是搞重大改革,风险评估是很重要的。安徽合肥拆迁 500 万平方米没有一户上访,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搞风险评估。下一步,我们对于徐州城市管理和拆迁建设等方面也要搞一些风险评估。比如说棚户区改造,泉山区的同志告诉我,有一个棚户区,政府要补贴一个亿让它旧貌换新颜,可一了解民情, 30% 以上的居民反对。我就和泉山区的同志讲,如果工作做不通,就暂时缓拆。像类似的拆建改建工程都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大家统一思想再做工作,这么好的政策,一定要让群众理解党委、政府是关心他们的,如果谈下来,达到大多数,我们就启动;如果达不到,我们就延期。还有一些重大的举措,也可能涉及到老百姓的利益,我们也要搞风险评估。比如说大家反映较多的“残的”问题,对社会稳定影响也比较大。那么我们就要进行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细化方案的过程。首先考虑他们的收入,成立“货的”公司,免费培训司机,把人妥善安置好,然后把出租车市场和“货的”市场统一管理,使整个城市井然有序。我们不要把必要的论证、必要的程序、必要的方法看作累赘,其实现在繁琐,以后就简便。做任何工作都是这样,开始细致、后面轻松;今天不走路、明天就跑步;今天你不把活干得细致,明天你就得干更多的活。

我觉得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还要在维护稳定上下功夫,建立健全信访调解机制和维稳工作快速反应和处置机制。只有稳定了,才敢大发展。下一步,要建立一个稳定工作责任制。无论是市委,还是政府副市长,包括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大家都是一岗双责。有人说我们是业务部门,没有维护稳定的工作手段。其实关键不在于维稳手段,而是要靠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要建立一个大的稳定协调机制,真正做到“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人们对一个城市的了解,往往从你的经济发展数据、社情民意、有没有大的案件三个方面来看。有时候一个城市有一个大的案子、大的乱子,就对这个城市的影响非常巨大,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住这种情况。

三、大力实施“东进”战略,加快徐连经济一体化进程

伴随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江苏沿海正在成为对外开放的先行区、我国东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作为与我省沿海地区接壤的重要腹地,徐州要在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同时,承接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实现两个机遇的叠加,加快实施“东进”战略,主动融入沿海开发,加强与连云港国际大港的共建合作,全力推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第一,要用足用好“两大机遇” 。省委、省政府加快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是我市特殊的历史机遇,国家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是我市面临的重大机遇,这两大机遇同时出现在我市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难得,适逢其时。我们一定要不失时机地实施“东进”战略,把两个机遇抓紧抓牢,叠加起来发挥最大的效应。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含金量很高,把这个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关键一条是各有关部门要在政策实施期间加强对上争取和沟通联系。市委近期将召开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调度会,全力抓好各项工作落实。在借力沿海开发上,要充分认识到“东进”战略对我们徐州来讲既是机遇,又是必然选择。徐州城市正在沿着新城区、开发区、高铁站区齐头东进,形成全市大的发展格局。徐州向西发展没有出路,只有向东发展,尽快实现与沿海开发的对接。如果对接得好,我们很可能成为沿海开发最大的受益者。正如上海浦东开发最大的受益者不在“龙头”上海,而是在“龙脊”苏州、无锡等市。正是在浦东开发的过程中,整个苏南地区抓住机遇,实现了产业由内向外、由低向高、由散向聚的转变。我们对接沿海开发,不单纯是连云港,还包括盐城、南通等整个沿海地区。总之,我们要借助江苏沿海开发的机遇,力争成为沿海开发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

第二,要加快实施“三个对接”。 一是思想对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开阔胸襟,主动牵手连、盐、通,融入大开发,坚定不移地加快徐连经济一体化步伐。二是基础设施对接,要以大交通对应大港口,加强与沿海地区快速通道联接建设,加速形成通江达海、连接东西、沟通南北的快速交通网络,提高集聚国内外生产要素的能力和水平,特别要充分发挥率先进入高铁时代的优势,做大做优高铁工程,加快一类开放口岸的验收步伐,加快大通关建设,加快国际航空线路的开辟,借沿海开发之力形成大开放的新格局。三是产业对接,发挥四大支柱产业优势,加强与沿海城市分工合作,进一步增强产业竞争力。特别是东陇海线上邳州、新沂两市,要形成既有竞争,又有对接,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对接沿海开发的生动局面。

第三,要着力推进“四项工作”。 一是抓住国家重大产业项目在沿海布局的有利时机,发挥我市装备制造业优势,积极为沿海石化、风电等产业项目提供装备,推进先进制造业大发展。二是抓住连云港国际大港建设机遇,发挥我市区位和综合交通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物流业。三是抓住沿海开发集聚外商投资的机遇,积极吸引项目、资金、技术、人才向我市汇聚,提升我市经济国际化水平。四是发挥我市沿海腹地中心城市的优势,为沿海开发提供科教、金融、人才、商务等综合服务,进一步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各县(市)都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快实施“东进”战略,加速融入沿海步伐,不仅要与沿海地区共同发展,而且要争取比沿海地区发展得更好更快。

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各地要以深入组织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强大动力,树立理性执政的理念,科学驾驭县域经济发展的全局,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现代化、经济国际化、农业产业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增速、结构、投资三项指标的关系 。增速指标、结构指标、投资指标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处理得好,经济发展就协调,就可持续;反之,就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健康发展。这三类指标是我们把握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导向。实际上落实科学发展观,主要就在于控制好这“三大指标”,同时注意解决好“四大问题”:一是环境保护,二是集约发展,三是自主创新,四是关注民生。各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一定要增强这方面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坚持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相协调、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统一,着力处理好“好”与“快”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到速度加快、结构变优。要充分发挥好投资的导向作用,既要重视扩大投资,保持较高水平的增长速度,更要重视提高投资质量,以有效的增量带动存量的调整,推动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真正做到既能顺利完成近期保增长促发展目标任务,又能为长远发展增添后劲。这里特别要指出,各县(市)和贾汪区正处在需要扩大投入的发展阶段,要在国家收紧银根之前,抓紧做好融资工作,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资金,赢得发展的主动权。

二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社会事业发展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科技等要素支持。我们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创新促进县域社会事业发展的各项机制,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提升各类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现代化水平,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镇村文化设施达标建设,完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工作,努力改善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经济与社会事业快速、稳定、协调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的关系 。城镇是农村发展的龙头,农村是城镇建设的基础。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在经济发达地区一般讲城乡一体化,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比较妥当的是讲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化的过程是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特别要坚持“三个集中”,就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业向规模化集中,这是多年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成功经验,绝不是一句空话,必须把它转变为一种思维、一种实践。比如徐州所有的城市改造都遵循集约发展的理念,绝不搞零散的、孤立的项目,要建就按功能、按道路、按片区建设。县一级在遵循“三个集中”的同时,还要做到“三个避免”:一是避免全面推开村镇建设,集中建设各个中心镇,二是避免沿路开发,三是避免功能分散。同时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总结各地新农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指导推进力度,落实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资金,办好新农村建设六件实事,确保今年实现 150 个示范村提档升级,推动农村整体面貌有明显改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可以搞新的示范村,但前置条件是必须拆掉旧的。如果建新不拆旧,对于徐州来讲将是一场灾难;如果建新的、拆旧的,我们就既能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好政策,又能够促进城乡增减挂钩应用实施。

县域统筹 篇3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并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方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刚刚结束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今后五年,要整体推进和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其中民生教育工程列为八大工程之首。这八个领域共实施40个项目,其中重点解决10个人民群众最关注、社会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项目: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廉租房、农民安居、饮水安全、五保户供养、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村、社区服务。这里,职业教育项目位居10大项目之首。我们感到,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省上《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使人感到振奋和鼓舞,更感到这是一个历史的责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紧密相连的,没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就没有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就陕西省而言,60.9%人口生活在农村,这个庞大的群体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认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在县域,因此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就加强县级政府统筹的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加强政府统筹的必要性

1、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性要求加强政府统筹。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2005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2006年4月印发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规定:“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无论从国家法律的规定性来看,还是从政府的规章出发,都对加强政府统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充分说明,加强政府统筹在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政府统筹是县级政府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职责。

加强统筹规划和增加投入是县级政府两项重要职责,在某种意义上讲,政府统筹包含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为主导的办学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一个特点,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是经过多年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结论。政府办学、政府统筹、政府投资,道理很简单,不容置疑。1997年陕西省横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下定决心在一块沙土地上建设县职教中心,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目标,创下了陕西职教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这是加强政府统筹的一个成功案例。

3、政府统筹是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1997年以来的十年间,我省已基本建成县级职教中心95所,县级职教中心在校生人数达到38.2万人,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4.5%,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如此,我们还建成了像眉县、神木、横山、彬县等一批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县级职教中心。这批学校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实力和水平上,都在全省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这是政府加大统筹的最大成果。因此,没有政府的统筹,就没有县域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政府统筹的主要内容

加强县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责任和统筹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2006年初,我们在总结近些年来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加强“四个统筹”的新思路、新举措,即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资金、统筹培训。“四个统筹”针对县级政府提出,在某种意义上讲也适用于省、市两级政府。“四个统筹”基本构成了县级政府统筹的主要内容。

1、统筹资源。

就是县级政府通过优化配置,把县域内所有职成教资源进行整合,把分散的职成教资源向优势资源集中,搭建一个新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里所谓优势资源主要指县级职教中心。资源统筹包括内部统筹和外部统筹。所谓内部统筹指教育系统内部,如教研室、进校、电教站等机构,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筹归并。所谓外部统筹指分散于劳动保障、农业、卫生、科技、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职成教机构,应最大限度、最大力度地进行统筹整合。2007年初,陕西省洛南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提出了“政府统筹、资源整合、并点强校、部门联办”新举措,取得明显成效。

2、统筹政策。

就是县级政府把中、省、市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与中、省、市涉农政策有机衔接,使职业教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劳务经济以及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等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动员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以“为”争“位”。

3、统筹资金。

就是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县级政府把多头分散的职业教育资金集中统一使用,发挥最大效益。把教育、劳动、扶贫、农业等方面项目和培训的资金捆绑使用,形成资金合力。

4、统筹培训。

就是县级政府把教育、农业、扶贫、劳动等有关部门的培训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统一集中到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培训。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开展农村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根据实际需要,还可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统筹培训,使各部门的培训集中进行,并取得规模效益,避免造成重复培训、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制订发展规划

规划,就是谋划,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筹划和预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统筹规划就是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面、系统的计划安排方案。统筹规划既是一个谋划的过程,又是一个实施的过程,是县级政府的最重要职责。制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以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共同发展,同时,为有利于加强统筹、依法行政奠定坚实基础。

1、制订规划的原则。

(1)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原则上以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规划。要从资源、规模、布局、结构、资金等方面进行总体谋划和考虑,一个时期内应突出发展的重点,以便集中物力、财力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还要拟订出年度推进的计划。

(2)坚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既要考虑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产业发展前景、财政支撑情况,又要考虑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要考虑相关要素,如周边县(区)发展的辐射作用、相关产业及项目的带动作用等等,作出既符合县情又着眼长远的规划。

(3)坚持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原则。规划要体现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突出县域特色,如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更多地考虑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更多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制订规划的框架。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包括:①现状分析;②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发展重点;③财政支撑能力的设计和规划;④制度、机制等保障条件的安排。

(1)现状分析:县级政府及其领导人要在统筹谋划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思路、大目标、大举措之前,首先应摸清底子、吃透县情。如规划期内,初中毕业生人数及变化、升学分流情况及比例、县域及周边学校吸纳能力,还包括县域经济、财政状况,主要产业及布局等。

(2)发展目标:包括办学规模目标,结构、效益目标和社会贡献目标,还包括能体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具体数量和质量目标。规划期内,一定要明确发展重点。比如,以突现规模发展、能力建设为主,还是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重点。

(3)财政支撑能力的安排和规划:政府办学、政府投资,责无旁贷。政府增加对县域职业教育投资,是政府落实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最核心的职责,也是体现教育公平、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形式。因此,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强度大小必须在规划中给予体现。

(4)制度、机制等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除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外,还必须有相关的制度、机制作保证。比如,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督导评估制度,建立“三长”(县长、局长、校长)抓职教的工作机制等等。还有,如提高县域内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扩大宣传,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等,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规划作为一项制度、规程,一旦按程序确定并发布,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权威性,不因领导人的调整变化而变化。但是,规划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和修订是必要的。

制订规划的组织和规划实施

县域统筹 篇4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刚刚结束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 这是职教史上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使职教工作者感到振奋和鼓舞, 更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为此, 本刊将在2008年开辟专栏, 全面宣传我省职业教育, 展示新时期职业教育风采。我们特邀陕西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李明富就职业教育工作做系列探讨。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历史任务, 并把“优先发展教育,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方略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在刚刚结束的陕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庄严提出:今后五年, 要整体推进和实施民生八大工程。其中民生教育工程列为八大工程之首。这八个领域共实施40个项目, 其中重点解决10个人民群众最关注、社会要求最迫切、经济社会关联度最高的项目:职业教育、劳动力市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廉租房、农民安居、饮水安全、五保户供养、广播电视“村村通”、信息入村、社区服务。这里, 职业教育项目位居10大项目之首。我们感到, 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到省上《政府工作报告》, 都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到改善民生、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高度, 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使人感到振奋和鼓舞, 更感到这是一个历史的责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没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就没有人力资源强国目标的实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长期以来倍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就陕西省而言, 60.9%人口生活在农村, 这个庞大的群体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们认为,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发展职业教育的难点和重点都在农村、在县域, 因此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本文就加强县级政府统筹的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加强政府统筹的必要性

1. 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性要求加强政府统筹。

我国《职业教育法》第11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职业教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督导评估”。2005年10月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提出:“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2006年4月印发的《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规定:“实行在省政府领导下, 分级管理、市县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由此可见, 无论从国家法律的规定性来看, 还是从政府的规章出发, 都对加强政府统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这也充分说明, 加强政府统筹在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2.政府统筹是县级政府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职责。

加强统筹规划和增加投入是县级政府两项重要职责, 在某种意义上讲, 政府统筹包含增加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现行管理体制下, 以政府办学为主体、为主导的办学格局在相当长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既是我国职业教育体制的一个特点, 也是一个很大的优势。这是经过多年实践反复证明了的一个结论。政府办学、政府统筹、政府投资, 道理很简单, 不容置疑。1997年陕西省横山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 下定决心在一块沙土地上建设县职教中心, 实现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招生的目标, 创下了陕西职教发展史上的“深圳速度”。这是加强政府统筹的一个成功案例。

3.政府统筹是推动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强大力量。

1997年以来的十年间, 我省已基本建成县级职教中心95所, 县级职教中心在校生人数达到38.2万人, 占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总数的54.5%,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仅如此, 我们还建成了像眉县、神木、横山、彬县等一批在省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知名县级职教中心。这批学校无论在办学规模还是办学实力和水平上, 都在全省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这是政府加大统筹的最大成果。因此, 没有政府的统筹, 就没有县域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政府统筹的主要内容

加强县级政府对职业教育的统筹责任和统筹力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证和关键环节。2006年初, 我们在总结近些年来各地职业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加强“四个统筹”的新思路、新举措, 即统筹资源、统筹政策、统筹资金、统筹培训。“四个统筹”针对县级政府提出, 在某种意义上讲也适用于省、市两级政府。“四个统筹”基本构成了县级政府统筹的主要内容。

1. 统筹资源。

就是县级政府通过优化配置, 把县域内所有职成教资源进行整合, 把分散的职成教资源向优势资源集中, 搭建一个新的职业教育资源共享平台, 这是一个开放的平台。这里所谓优势资源主要指县级职教中心。资源统筹包括内部统筹和外部统筹。所谓内部统筹指教育系统内部, 如教研室、进校、电教站等机构, 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统筹归并。所谓外部统筹指分散于劳动保障、农业、卫生、科技、人事等有关部门的职成教机构, 应最大限度、最大力度地进行统筹整合。2007年初, 陕西省洛南县经过充分调研论证, 提出了“政府统筹、资源整合、并点强校、部门联办”新举措, 取得明显成效。

2. 统筹政策。

就是县级政府把中、省、市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与中、省、市涉农政策有机衔接, 使职业教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发展县域经济、壮大劳务经济以及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等发展农村经济的重大政策, 动员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的培训, 以“为”争“位”。

3. 统筹资金。

就是坚持“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统筹安排、各计其功”的原则, 县级政府把多头分散的职业教育资金集中统一使用, 发挥最大效益。把教育、劳动、扶贫、农业等方面项目和培训的资金捆绑使用, 形成资金合力。

4. 统筹培训。

就是县级政府把教育、农业、扶贫、劳动等有关部门的培训项目进行统筹安排, 并统一集中到县级职教中心实施培训。县级职教中心重点开展农村经纪人、致富带头人培训和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 根据实际需要, 还可开展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统筹培训, 使各部门的培训集中进行, 并取得规模效益, 避免造成重复培训、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制订发展规划

规划, 就是谋划, 是对未来事业的一种筹划和预测。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统筹规划就是对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全面、系统的计划安排方案。统筹规划既是一个谋划的过程, 又是一个实施的过程, 是县级政府的最重要职责。制订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纳入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以确保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规划、共同发展。同时, 为有利于加强统筹、依法行政奠定坚实基础。

1.制订规划的原则。

(1) 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原则上以5年为一个周期进行规划。要从资源、规模、布局、结构、资金等方面进行总体谋划和考虑, 一个时期内应突出发展的重点, 以便集中物力、财力加快建设步伐。同时还要拟订出年度推进的计划。

(2) 坚持立足县情、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的原则。既要考虑县域经济发展实际、产业发展前景、财政支撑情况, 又要考虑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条件, 同时要考虑相关要素, 如周边县 (区) 发展的辐射作用、相关产业及项目的带动作用等等, 作出既符合县情又着眼长远的规划。

(3) 坚持协调发展、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原则。规划要体现促进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要突出县域特色, 如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等更多地考虑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发展的需求, 更多地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2.制订规划的框架。

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县域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应包括:①现状分析;②发展目标的设定和发展重点;③财政支撑能力的设计和规划;④制度、机制等保障条件的安排。

(1) 现状分析:县级政府及其领导人要在统筹谋划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大思路、大目标、大举措之前, 首先应摸清底子、吃透县情。如规划期内, 初中毕业生人数及变化、升学分流情况及比例、县域及周边学校吸纳能力, 还包括县域经济、财政状况, 主要产业及布局等。

(2) 发展目标:包括办学规模目标, 结构、效益目标和社会贡献目标, 还包括能体现县域职业教育发展特色的具体数量和质量目标。规划期内, 一定要明确发展重点。比如, 以突现规模发展、能力建设为主, 还是以提高质量、打造品牌为重点。

(3) 财政支撑能力的安排和规划:政府办学、政府投资, 责无旁贷。政府增加对县域职业教育投资, 是政府落实县域职业教育发展最为重要、最核心的职责, 也是体现教育公平、关注民生、服务民生的重要形式。因此, 县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强度大小必须在规划中给予体现。

(4) 制度、机制等保障措施:为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除加大政府财政投资外, 还必须有相关的制度、机制作保证。比如, 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督导评估制度, 建立“三长” (县长、局长、校长) 抓职教的工作机制等等。还有, 如提高县域内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扩大宣传, 营造良好发展氛围等等, 都应作出明确的规定。

规划作为一项制度、规程, 一旦按程序确定并发布, 就具有很强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不因领导人的调整变化而变化。但是, 规划应根据变化了的情况作出适当调整和修订是必要的。

制订规划的组织和规划实施

探索统筹县域工业发展的新路子 篇5

县是我国区域经济和行政的基本单元。在广袤的中西部地区,一般县有数千平方公里,县域内乡镇之间由于多种原因而呈现很大差异。在交通闭塞、缺少土地,不适合办工厂,相对落后的地方,如何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如何减少用地,实现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和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我认为要较好地解决这几个问题,就要在区域内

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施“飞地战略”。

何为“飞地战略”?“飞地战略”的内涵和做法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协调工业园区和非园区的利益关系,统筹工业园区和非园区的发展,缺少发展工业条件的非园区、乡镇,不一定把工业办在本行政区域内,不勉强把招商引资项目招引到本区域内,而是把工业和招商引资项目放到具有综合优势、经批准设立的工业园区里去,其产生的产值、税收,由园区和非园区按比例分成。例如长沙县最偏远的双江镇,本身不具备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但可以把资金、项目引到星沙开发区或其他工业园区去,引进的资金和项目计入该镇的招商引资任务指标之中,投产后企业的产值和地方性税收在园区和双江镇之间按比例分成。根据产业性质的区别和产业的区域集中布局,在招商引资中,非工业园区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塑胶工业,可以放到暮云工业园;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汽车配件工业,可以放到梨工业小区;如果引进、发展的项目是印刷包装项目,可以放到黄花工业小区。

“飞地战略”反映了经济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具有多方面的客观必然性和经济合理性。

一是有利于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不能离开地域优势和交通条件,而这种优势和条件并不是各个地方都具备的,但各地虽然条件有差异,都不能置身于工业化的进程之外。这样就构成了一对矛盾,即各地都要通过工业化来加快资本原始积累和有的地方缺乏发展工业条件的矛盾。过去由于我们没有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好办法,要么在发展工业上无所作为,要么在不具备条件的地方硬上项目,结果工业发展不起来,还劳民伤财。实施“飞地战略”则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有利于打破地域和交通条件差的地方发展工业的制约因素,有利于统筹园区和非工业园区的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符合科学的发展观。特别是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地域偏僻、自然条件差的乡镇一级财政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乡镇之间发展差异越来越悬殊,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不考虑寻求一种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飞地战略”不仅适用于不发达地区,而且适用于人口密集、用地指标饱和、发展水平较高的地方,他们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工业,也有必要跳出自身的行政区域,到适合的“飞地”去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出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需要,那些江河源头、生态敏感地区也可以到异地去发展工业,既获取工业化的利益,又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是有利于资源整合,产业聚集。“飞地战略”的实施,顺应了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的要求,非但节约用地,也节约了引进企业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区域招商引资吸引力。“飞地战略”的实施,打破了地域界限,增加了合理布局的空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的聚集功能和规模效应,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循环经济,避免乡乡点火,处处冒烟,而又能互利互惠,泽被全局,不仅引资方能增加财政收入,而且对项目所在地解决就业问题,搞旺物流人气,加快开发速度,都将产生良好效果,有利于尽快形成产业向骨干企业集中,企业向小区集中,小区向城镇集中,园区为经开区配套的县域工业格局,有力促进经济发展核心区的形成。

三是有利于工业化的全面突破,提高招商成功率。许多地方要求所有乡镇、各个部门都开展招商引资,并下达硬性指标非完成不可,客观地说,这有点脱离实际勉为其难。不具备发展工业条件的地方,即使在招商引资中偶有所成,也决然引不到好项目、大项目;即使引进了

烟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 篇6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我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度增加,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随之拉大。据统计, 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加了11416.1元, 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仅增加3453.4元。二十八年间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距从209元增加到8712元, 收入比也从2.57∶1拉大至3.28∶1。2004年, 世界银行报告详细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产生收入不平等性的各种因素及其原因, 认为城乡差距是第一因素[1]。城乡发展失衡严重、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已经直接影响甚至危及到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构建。

缩小城乡差别, 促进城乡社会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城乡兼容的区域经济。它地处城乡结合部, 是城乡联系最为紧密的地带, 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 也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衔接处。发展县域经济是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 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机制的重要载体[2]。

本文以县域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省烟台地区为例, 试图就改革开放以来烟台地区的城乡发展差异问题进行研究, 并重点就烟台城乡差异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切实可行的县域发展战略, 完善城乡发展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2 烟台市城乡差距的对比分析

2.1 收入差距现状及其与全省、全国对比

中国是世界上城乡发展差距最为悬殊的国家之一。按国际劳工组织发表的1995年36个国家的相关资料, 城乡差距超过2∶1的国家只有3个, 我国便是其中之一[3]。2007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909元,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140元, 绝对数相差1076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0, 同期山东省为2.86, 而烟台城乡居民收入比仅为2.40, 比山东省低0.46, 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0。从1992—2007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增长的幅度来看, 全国城乡收入比增加了1.02, 山东省城乡收入比增加了0.40, 而烟台市城乡收入比仅增加了0.06。无论是从城乡差距的现状, 还是从差距变化的趋势来看, 烟台市城乡差距都要小于山东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图1) 。

2.2 近15年来烟台市城乡收入差距变动趋势

1992—2007年烟台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波动上升, 1998年城乡差距最小,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1994年的2.50下降到1.91, 此后再次呈逐步扩大的趋势。城乡差距最大的是1994年, 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0, 比1992年上升6.8%。因此, 我们可以把此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2—1994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4上升到2.50, 增长率达到6.8%, 为稳步上升期;第二阶段从1994—1998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50下降到1.91, 增长率达到-23.6%, 为快速下降期;第三阶段从1998—2003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1上升到2.38, 增长率达到24.6%, 为快速回升期;第四阶段从2003—2007年, 在此期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8上升到2.40, 增长率达到0.8%, 为缓慢波动上升期 (图2) 。

2.3 烟台市城乡差距的空间分异特征

烟台市共有5区7市1县, 分析中采用2007年各县市区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 市区与县级市城乡收入比差距明显。在城乡差距较大的前五位中, 市区就占了四位, 最大的开发区为2.49;在城乡相对较小的后七位中, 有六位是县级市, 最小的莱阳市仅为1.90。城乡差距较大的海阳市历年来都是位于烟台市欠发达县之列, 在第三产业的发展上较为落后, 大部分的农民都从事较简单的第一产业, 没有额外收入, 导致城乡差距过大。与其他县市相比, 芝罘区在餐饮和住宿业、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适宜农村居民从事的行业位居前列, 大部分的农村居民在从事第一产业的同时积极进行第三产业的相关活动, 导致芝罘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

注:根据《烟台统计年鉴》2008统计整理, 长岛县的相关数据无法获得, 故不在研究之列。

总体来看, 市区城乡差距较大, 县级市由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城乡差距较小。2006年, 全市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1041.9亿元, 同比增长32.9%, 占全市总量的81.7%, 对全市工业经济贡献率达到90.1%。由此可见, 烟台要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就要对县一级的建设发展引起高度重视, 摆到重要位置[4]。2008年7月6日, 在全国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理论研讨会上发布了“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科学发展评价报告”, 同时揭晓了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百强县中烟台市共占5席, 排名最高的为龙口市, 列第13位, 其他依次是莱州市、招远市、蓬莱市、莱阳市[5]。

3 烟台城乡差距与县域经济的回归分析

3.1 建立模型

为了进一步探究诸因素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程度, 本文选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X1) 、城市化水平 (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X2) 、工业化程度 (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X3) 、农民生活水平 (农民人均纯收入, X4)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县域GDP总量与市区GDP总量之比, X5) 等指标作为自变量, 以城乡差距为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由于1990—2007年烟台市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难以获得, 回归中使用了全国1990—2007年的样本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后, 得到回归方程为:Yι=11.11731-0.00004X1-2.76601X2-1.11797X3-0.00045X4-10.1537X5, R2=0.8365, F=12.2749。

对模型结果进行检验:①方程显著性检验。给定显著性a=0.01, F0.01 (5, 16) =4.44, 显然F>F0.01 (5, 16) , 通过了方程的显著性检验。②拟合优度检验。从模型的运算结果可知, R2=0.8365, 说明模型对样本数据的拟合优势度较高。

3.2 结果分析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 从以上5个影响城乡差距的因素中,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对城乡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小, 其次为工业化程度和城市化水平, 影响最大的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分析结果表明, 人均GDP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收入比则会降低0.00004个单位;劳动力就业结构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的收入相对差距就会降低2.76601个单位。随着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有利于促进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就业, 也有利于提高其收入水平, 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业比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相对收入差距就会降低1.117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就会缩小0.0004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越高, 城乡差距越小, 县域经济发展能显著缩小城乡差距。县域经济发展的回归系数为-10.15373, 与城乡差距呈负相关, 说明县域经济每提高一个单位, 城乡差距就会缩小10.15373个单位。与以上几个因素相比, 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程度是最大的, 县域经济大力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提高, 就缩小了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

4 结论与建议

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构建我国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物质基础。最大限度地把县域的发展作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关键性措施来认真落实, 这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治本之策和根本之道[6]。正确处理好县域经济的发展与缩小城乡差距, 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县域经济的发展在烟台市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较大, 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举足轻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将有利于烟台市走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加快全市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当前的经济运行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整合资源, 找准优势

首先,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 依山傍海、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自然资源丰富是烟台市最大的特点, 2004年获得国家首批“人居环境奖”[7]。其次,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水陆空交通设施便利, 靠近日韩, 是沿海城市发展带、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 烟台市发展县域经济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 有粉丝、黄金、食品、机械等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有地方性集群, 如葡萄酒集群围绕张裕公司、招远黄金集群围绕招金集团、莱阳食品加工集群围绕龙大集团、鲁花集团等, 大型名牌企业领军发展的态势良好[4]。

4.2 统一规划, 明确目标

县域经济不是县内经济, 也绝非单纯的县域内部整合。要跳出县域“小圈子”, 在半岛制造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乃至国际制造业梯次转移的“大盘”中积极进行对接整合。近年来, 烟台作为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重要城市, 面对日本、韩国等的产业转移, 确立了“工业立市、制造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在产业发展上, 主要以机械、电子、黄金、食品等四大支柱产业为重点[4];在产业布局上, 市域要以北部滨海产业带为依托, 构建集聚化的城镇体系。市区要加大空间拓展、组团整合, 形成大团块结构, 为做强做大中心城市提供空间保障, 逐步形成以韩日为主要方向的经济国际化战略、以空间集聚为导向的人口城市化战略、以强化区域优势为目的的龙头带动战略、以提高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的经济协同战略、以培育都市连绵区为目标的空间发展战略、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8]。逐步形成立足东亚、接轨国际的开放式地域, 带动山东、辐射北方的强势龙头;空间优化、分工有序的都市连绵区;人地和谐、适宜居住的城市群体;城乡一体、文明富足的小康之地。

4.3 创新发展模式, 优化产业结构[9]

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发展浪潮已悄然开始, 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兴起, 区域间竞争日趋激烈, 环渤海地区将成为投资的热点地区, 烟台市应及时抓住大好的发展时机, 利用自己良好的产业基础、发达的县域经济、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综合的环境优势快速稳步发展。首先, 要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 着力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农村“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事业建设, 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其次, 要着力建设现代农业, 充分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 发挥农业的多重作用,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实现粮食稳定发展。第三, 着力提升县域经济的特色优势。着眼于国际产业分工和国内外市场变化, 以市场为导向, 依据自然条件、资源和产业基础, 选择具有特色的优势项目, 培育特色产业群, 按市场需求培植特色主导产业, 以龙头企业带动支柱产业。第四, 要着力加快小城镇发展, 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建设一批综合实力强、聚集程度高、辐射作用大的小城市和中心镇, 使之成为带动县域和镇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第五, 抓好园区经济板块, 以园区为依托着力扩大县域对外开放, 改善县域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优秀人才, 提升县域产业层次, 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强化大企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4.4 关注“三农”, 扶持民营

关注“三农”, 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物质生活, 更要注重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以村为单位建立居民图书馆、阅览室, 把更多的关于农业的知识、信息、技术带进农村, 丰富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国家应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 扶植农业, 辅助农民, 建设农村, 从而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要求。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 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根据各民营企业特色, 鼓励企业创新, 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完善民营企业的管理服务, 优化产业环境, 形成良性发展的态势。

正确处理和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问题, 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10]。

参考文献

[1]王梦奎.中国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16-119.

[2]潘九根, 田长文.论以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城乡统筹[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41 (5) ∶39-44.

[3]郭玮.城乡差距扩大的原因与政策调整[EB/OL].http://www.studa.net/fazhan/060328/10510929.html.

[4]张永祥.关于烟台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EB/OL].http://www.zyzfb.cn/detail.aspx?id=490.

[5]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 (市) 名单揭晓[EB/OL].人民网, 2008-07-07.

[6]周金堂.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05, 1 (3) ∶25-29.

[7]李世泰, 王庆, 王富喜, 等.烟台市城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EB/OL].胶东在线.http://www.jiaodong.net/news/system/2007/11/22/010125159.shtml.

[8]李世泰, 魏兴华, 钟少云.新世纪烟台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研究[J].山东经济, 2004, 20 (5) ∶95-98.

[9]王喜红.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建设文明富庶新烟台[N].烟台日报, 2007-04-16.

县域统筹 篇7

一、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抓整合, 发挥资金综合效益

任何一项工作靠某一个部门、某一个项目单打独斗是难成气候的, 必须整合各方资源, 采取“各做一个菜, 共整一桌席”, 才能形成集聚效应。自治县财政部门坚持从做项目规划时就做到“四统筹”, 即“政府主导统筹, 项目区域统筹, 部门责任统筹, 建设内容统筹”, 财政、水利、发改、扶贫、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联系沟通, 把所有能规划到项目区的项目首先全部规划到项目区。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及时整合可以整合的一切项目资金。在实际工作中坚持突出受益农民主体作用, 在涉及土地、水利、交通设施整合上, 大力实行“村级议定, 乡镇审定, 县级确定”的工作模式。对涉及到占地的农户进行广泛动员, 凝心聚力, 达到了受益农民自愿“青苗不要损失、占地不要补偿”的效果。

一是围绕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整合。2009—2011年第一轮小农水重点县项目总投资5533万元, 其中中央财政2400万元, 省级财政1200万元, 县级配套225万元, 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708万元, 实现整合项目18个, 整合资金达1.07亿元。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10万亩, 新修和改造渠道166.185km, 堰塘整治114处, 新修和整修取水坝74处, 新建输水管道253.78km, 新建抗旱水池731处, 3.56万立方米。通过三年建设, 基本完成县域内主要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配套改造, 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 项目区内基本实现“旱能灌、涝能排、运行畅, 生态美”, 达到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特别是近几年抗御特大干旱灾害时, 小农水工程担当起了输水动脉重任,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主力军作用。

二是围绕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油茶示范基地项目整合。2011年我县启动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油茶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规模6000亩, 建设地点为磨市镇, 涉及行政村6个, 总投资3307万元, 其中:中央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800万元, 整合财政资金2111万元, 引导社会投资396万元。为推进我县油茶项目建设发展聚集了强大合力。

三是围绕整村推进整合。2012年我县启动9个整村推进村项目建设, 财政部门按照“13213”扶贫模式 (1个县委常委、三个部门、帮扶2年、帮扶1个村、整合300万元以上资金) 整合安排资金2881万元, 其中:财政扶贫资金900万元, 以工代赈资金300万元, 行业扶贫资金1681万元, 加上群众自筹资金3183万元, 9个村的投资总额达到6064万元, 实施生产发展项目65个, 基础设施项目10个, 社会发展项目5个, 科技推广与培训项目3个, 减贫效果明显, 9个村减少贫困人口2512人, 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18%, 净增479元。

二、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抓整合, 不断优化资金配置

为解决自治县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存在的规划布局不太合理、技术服务滞后、品牌多而杂、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 县委、县政府决定围绕“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油茶、核桃、魔芋、栀果和茶叶产业基地各1万亩”的目标, 要求按照“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 整合涉关部门项目资金1850万元, 扎实抓好重点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从资金上确保“五个一”项目的顺利实施, 自治县财政部门主动与各涉关部门联系, 多次召开专题会议, 围绕“五个一”产业基地商讨各项目资金的分配方案、报账要求、拨付流程, 将各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科学合理地分配到“五个一”产业基地, 既实现了产业基地资金的整合, 又保证了各涉关部门项目资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

三、围绕资金监管抓整合, 提高部门综合服务水平

为拧紧“跑冒滴漏”的资金龙头, 自治县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进行全程动态跟踪管理, 在项目资金监管上通过“五制”服务形成监管合力, 在项目管理上推行“四统一”, 并建立项目建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对项目实施质量和效益进行综合评价, 并作为今后项目安排的依据, 为项目的整合提供了保障。

一是推行“五制”形成监管合力。实行财政资金计划“呈报制”。对重点支农项目的申报、支农资金的分配以及落实支农资金责任管理、确保资金使用安全高效的措施向县政府专题呈报, 以取得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实行与涉关部门“联系制”。对财政资金管理的办法、规定、措施、要求, 通过与涉关部门的定期联系、及时沟通、组织学习, 赢得了各相关部门的主动支持和全力配合;实行财务人员“培训制”。县财政局将各相关资金管理政策及措施, 以多种形式, 组织涉关部门和财务人员、报账人员、乡镇财政所农财会计人员学习、培训, 把资金的监管关口设置到资金支出的最前沿, 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实行项目资金“报账制”。由乡镇负责实施的项目实行乡镇财政报账制, 由县级负责实施的项目实行县级财政报账制, 明确报账各相关部门职责, 财政专项资金报账管理, 不得改变各级财政部门、项目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的原有职责;实行资金管理“考核制”。对财政资金管理工作责任进行明确, 对财政资金的使用、管理实行一同研究、一同安排、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形成了互为依托, 协调配合, 合力攻坚, 良性互动的工作新格局。

二是推行项目管理“四统一”。统一申报:所有的项目必须先由县整合办审核, 经县整合协调领导小组审定后, 才能逐能上报;统一评审:对拟实施的涉农项目统一组织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 以效益定项目, 以项目定投资, 提高资金效益;统一批复:所有实施的项目一律由县政府统一批复实施, 一经下达, 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统一资金管理:所有涉农项目资金由自治县财政部门统一调度和监督整合资金的使用, 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和国库集中支付制, 强化资金到位约束管理。

县域统筹 篇8

一、目前城乡统筹现状对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制约影响分析

(一) 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包括城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方面的统一协调制度下的发展, 既包括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 也包括城乡社会的协调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把城市和乡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 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制定重大经济社会决策时把农业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放在同等位置来考虑。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是推动农业和农村更快地发展, 有效解决“三农”问题, 使农村居民尽快达到小康水平。统筹城乡发展, 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 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的保证, 也是实现城市经济与县域经济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

(二) 城乡二元化的社会经济结构基本表现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分析

从河北省乃至全国来看, 我们的城乡统筹有巨大差距, 城市与乡村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等等很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 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突出的现象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伴随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 这种城乡区域之间制度、结构的长期不平衡, 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三农”问题愈演愈烈, 导致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严重滞后, 直接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其制约表现有:

1. 城乡户籍制度的二元化分割现象, 不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阻碍县域经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主要在于农民收入增幅的持续减缓, 城乡户籍二元结构制度, 导致城乡劳动力要素的不能合理充分的流动, 是一种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是对农民的公民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的严重歧视现象, 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 拉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从河北省县域经济来看, 长期以来城乡发展一直处于严重脱节的状态, 从县域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差距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等方面综合判断, 城乡差距仍过分悬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全省城乡居民的整体收入在提高的同时, 差距也逐渐拉大, 河北省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 比同时期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平均的2倍高出30%。

2. 城乡收入分配格局的二元化分配现象, 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增长。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依靠农业支持来发展工业, 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又是以城市企业和工业改革为核心, 国家对工业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 使我国的工业基础大大增强, 企业和城市居民收入有了较大的增长。与此同时, 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 以农业为主的县域不能获得工业增长带来的收入增加, 河北省23个落后县域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占全省的比重在7%左右, 23个发达县域这一指标为35%, 是不发达的县市的5倍。这种倾斜性的收入分配政策, 使得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逐步扩大。

3. 城乡资源配置方面的二元化配置现象, 阻碍县域财政经济增长, 加剧了县乡财政困难。在我国城镇和乡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国家对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远远低于对非农业部门的财政支出, 造成城乡资源配置的二元化。国家优先安排和发展工业的计划, 使财政资源在工业与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不能实现资源统筹配置。资源配置过度倾斜于工业, 对农业投资严重不足, 使农业发展滞后, 难以与工业发展相适应。许多县域财政困难不断加剧, 县乡政府没有自己的独立财源, 县域没有支柱产业和行业, 农村就业人口比重较大,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落后, 农民收入水平低, 县域经济增长受到制约, 政府税源和财政收入不稳定, 以至于县乡财政压力巨大。

4. 城乡之间在财政公共事务方面的二元化服务管理差异现象, 羁绊县域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城乡公共服务的不公平。公共产品的配置理应在城市与农村一致, 但我国财政在城乡之间公共产品与服务的配置上有很大的差异, 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和滞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下, 县域经济发展不足, 政府财力有限, 决定了有限的财政资源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供给上的巨大差距, 造成农村基础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建设的滞后以及公共服务能力的严重不足, 反过来又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限制条件。从河北省来看, 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导致了城乡之间在社会公共管理事务方面实行不同的体制, 政府对农村地区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提供相对较为贫乏,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大;从城乡教育经费看出, 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不平等, 城镇居民人均教育和人力资本投入远比农村的投入要高, 城乡公共教育供给差距扩大;从城乡之间的卫生经费投入看, 公共卫生经费投入的城乡分配严重不公平, 城乡公共卫生差异大;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还表现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 目前河北省城镇已经有较全面地建立了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组成的保障体系, 而农村扶贫和社会救济覆盖面较小, 近几年建立的农村合作医疗保障, 覆盖面有所扩大, 但保障的深度远不及城镇。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的现状及其公共产品投入上的城乡差异, 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剧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二、当前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统筹关系剖析

(一) 河北省城乡统筹的评价指标数据的监测

要度量城乡统筹本身和城乡统筹管理的程度, 应从其社会、经济、空间和环境等方面进行, 所以监测城乡统筹发展的深度数据、指标数量及类型的选择十分困难。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的充分调查, 选取了2006年河北省136个县域, 涵盖经济、社会、生活质量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监测, 来衡量城乡统筹发展状况的程度。指标有: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 乡村从业人员人数比;人均生产总值 (元) , 人均财政收入 (元) ,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 (元) ;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 第二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社会福利院 (万人/个) 、医院病床数 (万人/个) 。指标根据2007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和各县的统计信息网公布的经济数据计算, 涉及城乡区位关系、城乡产业关系与城乡居民关系等9项相关数据。

(二) 结果及分析

依据上述9项评价指标, 对河北省所辖136县2006年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的横向比较进行分析, 这些监测指标兼顾城乡统筹的不同侧面, 从社会经济等角度反映出县域主体的城乡统筹变化特征与进程。评价指标反映的结果如下:

1.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20个县域, 辛集、藁城、鹿泉、涿州、定州、高碑店、迁安、遵化、迁西、玉田、任丘、黄骅、三河、霸州、香河、文安、武安、滦南县、乐亭、滦县, 其统筹城乡发展程度高, 且大部分都分布在唐山、廊坊、石家庄、保定等城市, 唐山所占份额最多。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城乡统筹指标也高。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13.7%, 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56.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7.8张, 拥有医院病床数22.9张;人均财政收入775元, 人均生产总值27740元,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9890元。

2. 相对处于较偏远, 经济发展水平较差的县域, 如康保、沽源、尚义、张北、威县、任县、南和县、新河、广宗、平乡、定兴、涞水、阜平、崇礼、怀安、万全、故城、阜城、海兴、博野等20个经济落后县域, 其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滞后, 各项统筹城乡发展指标也大大低于其他区县的统筹城乡发展水平。2006年7项指标的均值分别为第一产业产值占生产总值比33.3%, 第二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之比36%;每万人拥有社会福利院床位数8.7张, 拥有医院病床数14.9张;人均财政收入136元, 人均生产总值6469元, 人均固定资产投资3779元, 各项指标都大大低于上述地区, 排位居后。

3. 农村人口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缓慢, 生存发展空间小。河北省20个发达县域的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84%, 乡村从业人员占总人口的平均为44%;20个不发达的县域乡村人口占县域总人口比92%, 乡村从业人员平均为47%。可以说越是落后地区, 农民比重过大, 负担重,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 城镇化进程缓慢, 经济越是落后, 形成不了良性发展, 这是“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

总体上, 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 县城经济发展不平衡, 同时各县城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较发达的县域基本上实现了经济增长与城乡统筹较好的结合,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相互挚肘, 没有实现和谐发展。

三、实现河北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与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研究

上述分析充分说明, 县域经济增长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条件, 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制度,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发展县域经济的突破点和载体, 是实现县域经济有效增长的保证。要解决当前县域经济增长缓慢、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制约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必须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格局。河北省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且发展不平衡, 各县城乡的统筹又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统筹城乡社会经济结构, 消灭二元体制,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对县域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以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平就业制度的统筹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城乡公平的就业环境和经济要素的充分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在长期城乡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分割下, 对城乡居民实行有差别的就业条件, 使得广大县域特别是欠发达县域其资源流失, 经济发展缓慢。发展县域经济就必然要求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和不公平的就业制度, 形成公平自由的城乡劳动力就业市场, 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体制, 这是现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所在。

2.以完善城镇体系, 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发展县域经济。农村人口和剩余劳动力过多, 人均占有资源数量过少,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增加缓慢,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重点解决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治制度,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由城乡分治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依托自身优势, 集中力量建设小城镇群体, 建立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长效途径和机制, 小城镇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是统筹城乡发展、搞好县域经济的重要载体, 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 必须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环节来抓。

3.以推动城乡居民公平保障的制度创新发展县域经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失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发展县域经济要求我们重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城镇和农村居民都面对着同样的社会风险, 需要公平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政府理应为全体居民撑起这把公平的伞, 但我国的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的保障却有极大的不同,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低保制度, 离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有较大差距。政府应担起在提供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 让广大的农村居民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这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和必然。

4.以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 保证县域经济有效增长。加大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支持, 实现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统筹城乡与经济增长的步伐。建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 加强对农村农业生产技术的开发, 需要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支持, 特别要注重对县域支柱性行业和产品的扶持, 壮大县域经济。

5.以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制度的统筹发展县域经济。以农村为主的广大县域是最需要人才和教育的地方, 我国公共教育经费相当大的比例投向城市而不是农村, 使得城乡人均教育资源占有极其悬殊和极不平等。县域经济发展要求提高农村人口基本素质, 教育必须要面向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 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根据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全面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制度的统筹,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 建立切实有效的农民工培训制度, 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6.以加大财政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转移支付力度, 实现县域统筹和经济有效增长。统筹城乡发展首先要为农村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 从现实来看,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的严重失衡, 已成为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突出问题, 并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瓶颈。因此, 财政支出适度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实现城乡基础建设的统筹, 能有效缓解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 促进经济发展。

总之, 发展县域经济, 统筹河北城乡发展, 是一项复杂的互动的工程。通过对河北省各县统筹城乡发展的研究分析, 对于今后全面推进县域经济发展, 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以农业市场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进农业经济为主体的传统县域经济迅速向以工业和城镇经济为主导的现代县域经济的历史性转变,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德亮.云南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11)

[2].刘勇.统筹城乡发展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8 (10)

[3].郭敏英.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J].河北经济分析, 2007 (3)

[4].张艳萍.朱敏论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J].理论导刊, 2007 (5)

[5].郭金洲.统筹城乡发展的财政政策—基于二元财政结构的分析 (上) [J].理论导刊, 2007 (5)

[6].张华瑛.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证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西部论坛) , 2008 (1)

[7].张璐, 王胜.城乡统筹发展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 2009 (1)

县域统筹 篇9

一、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结合部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 我区县域 (除去21个市辖区) 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8%, 分布着全区绝大多数的农村牧区, 县域人口达1802万人, 其中乡村人口达1115万人, 占县域人口的61.9%, 县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牧区综合经济, 其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县域经济同时又是联系大中城市发展的经济, 不仅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各种生产生活资料, 同时也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2008年, 全区80个旗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06.23亿元, 占全区的28.3%, 仍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因此, 县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 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

(二) 发展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由于受大中城市新型工业化以及本身就业难的制约, 使得发展县域经济成为解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县域经济以中小民营企业和特色产业为主体, 而中小企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就业要求相对较低, 具有较强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 并且中小企业投资规模小, 容易创办, 它的产生和发展动员了民间资金的生产性投入,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农村第三产业的兴起, 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就业领域, 有效地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近几年, 随着我区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区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 到2008年底, 全区80个旗县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883.87万人, 占全区的80.1%, 比2000年和2007年分别增加96.23万人和16.03万人;乡村从业人数593.29万人, 占乡村人口的53.2%, 总人口的32.9%。

(三) 发展县域经济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 我区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 县域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绿色产业、特色产业异军突起, 成为带动全区产业发展、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8年, 全区80个旗县共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802.31亿元, 占全区的56.3%;完成工业增加值到1928.93亿元, 占全区的59.7%;80个旗县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26.95亿元, 占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34.9%。县域经济的大发展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 从而使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四) 发展县域经济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

县域经济是一种块状特色经济。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后, 生产要素会在某一地域上集聚, 从而形成块状经济。集聚的地点一是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 镇的规模扩大、功能增强;集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和第三产业发展, 又进一步促进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而随着农村工业的进一步分工协作, 生产要素横向流动集中, 进而形成各具特色的分工协作的块状经济群, 县城和一些强镇发展成中小城市。

二、县域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城乡统筹的主要因素

(一) 机制体制约束

当前, 我区“市管县”体制不利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地 (市) 政府凭借政治资源优势弱化了县 (市) 政府的公共权力, 并沿用了传统的城市剥夺农村的方式, 维持农村依附城市的制度安排, 进一步固化了城乡两种不同的社会发展模式。具体表现为地 (市) 管县 (市) 体制人为地强化了中心城市对县 (市) 级行政的干预和人财物资源的索取, 形成城市与农村的不平等竞争。在做大做强城市的口号下, 许多地 (市) 政府为了提升城市“形象”, 往往通过行政力量吸取农村的社会经济资源为“经营城市”服务, 致使市管县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演变为“市压县”、“市卡县”、“市吃县”的行政机制。因此, 以地 (市) 政府为主体的行政体制, 很难担当起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二) 县域经济实力有待突破

县域经济实力不强, 削弱了县 (市)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能力。2008年, 我区县域 (除去21个市辖区) 面积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8%, 县域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74.6%, 而县域GDP总量为4801.3亿元, 仅占全区GDP总量的61.9%。从三次产业结构看, 县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比重为16.3%, 较全区高4.6个百分点, 县域非农产业占全区非农产业的比例高达86.2%。县域创造第二产业增加值为2581.9亿元, 占全区的6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55.6%, 比重更低。2008年, 县域全部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1.6%, 在80个县域中超过县域财政收入平均水平的仅有24个, 仅为30%;县域一般预算收入占全区为34.84%, 县域财富积累程度较低, 绝大多数旗县财政困难, 自我发展能力弱。与发达省份相比, 我区县域经济发展较落后, 全区仅有2个旗县入围全国百强县, 而江苏省27个, 浙江省26个, 山东省26个, 差距可见一斑。

(三) 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强县恒强, 弱县常弱。突出表现在东五盟市旗县与呼包鄂地区所辖旗县差距大。全区2个全国百强县、3个西部十强县, 5个西部百强县均在鄂尔多斯市。20个西部百强县中有16个在我区的西部, 其中有10个集中在呼包鄂区域。

从经济总量看:我区80个旗县GDP平均水平为60.02亿元, 仅有27个旗县超过平均水平, 超过百亿元的旗县达12个, 超50亿元旗县达到33个, 其中GDP最高的准格尔旗达395.5亿元, 最低的阿尔山市仅为6.26亿元, 相差63倍;全区县域财政总收入平均水平为6.94亿元, 最高的准格尔旗与是低的阿尔水市差距达123倍, 财政收入排前十的旗县有四个在鄂尔多斯市, 排在后十位的旗县中有8个分布在东五盟市。从人均水平看:2008年, 伊金霍洛旗、霍林郭勒市、准格尔旗、鄂托克旗、额济纳旗、乌审旗、乌拉特后旗人均GDP超过10万元, 平均达到13.3万元, 而科尔沁右冀前旗、鄂伦春自治旗、突泉县、兴和县、扎赉特旗、科尔沁右冀中旗、商都县人均GDP不足1万元, 平均仅8559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更是相差甚远, 伊金霍洛旗达33053元, 而突泉县仅为197元。

(四) 县域城乡发展不协调

当前, 我区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依然存在, 城市化率水平还有待提高, 城市和乡村分割明显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县域农村文化、科技、教育、卫生、收入等远远落后于城市。2009年全区义务教育投资的71.7%投向城市, 农村牧区仅占28.3%, 二者人均占用的公共教育投资相差856元, 农村牧区只有城市水平的42.2%;全区医疗卫生机构病床数的82%在城市, 农村牧区每万人拥有病床数12张, 与城镇之比为1:4.5, 全区卫生事业费支出中, 城市占77.65%, 农村牧区仅占22.35%。近年来, 尽管国家和自治区不断出台惠农惠牧政策, 但是农村牧区经济产业关联度低, 农牧业产业链条短, 农牧民从加工增值中得到的收入相对较少, 已成为农牧业高产不高效, 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重要原因。2009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3.2倍,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在加剧。

(五) 县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低

一是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 技术保障相对滞后, 农牧业整体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工业经济资源依赖性强, 多数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 资源勘探和深度开发亟待加强, 资源整合、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三是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传统服务业层次低, 规模小, 新型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壮大。四是县域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 县域工业烟尘及工业废水达标率相对较低, 环境污染治理亟需加大。

三、多措并举壮大县域经济, 推进统筹城乡发展

(一) 加大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统筹城乡的主导作用

简政放权, 不断推进“省直管县”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使旗县建立起事权与财政权对等、权责利基本一致的县域经济管理体制与机制, 以县域政府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型政府, 促进县域经济实力与活力不断提高。首先, 选择县域经济实力较强, 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县域先行试点。由自治区对试点县的财政进行直管, 让盟市把经济管理权适当下放给旗县, 为县域经济的独立发展壮大做好准备。其次, 在推进试点的基础上, 总结经验和教训, 实现盟市和旗县分治, 增加盟市的城市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 公共服务等职能, 减少甚至撤销原来为管县而增添的一些职能。合理扩充旗县的加强农村牧区建设, 农村牧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职能, 初步建立“省直管县“体制的雏形。最后, 在全区范围内选择合适的旗县加以推广。

(二) 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大力培育特色经济, 壮大产业集群, 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 结合市场导向发展支柱产业。促进专业市场跨区域发展, 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对产业集群发展已较为成熟的旗县, 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大力发展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抓好农业商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以及技术、市场服务网络。通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牧区发展, 让城乡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整合共进地发展。在县域经济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以区域经济特色化、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县域经济民营化以及城乡经济一体化为切入点, 制定相应的政策目标, 采取相应的政策手段,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三) 繁荣小城镇经济, 增强小城镇带动农村牧区发展的能力

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 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城镇化进程的快慢, 直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 在推进县域经济工业化的同时应加快城镇化进程。一是明确发展重点, 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 发展成为交通方便、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二是发挥聚集功能, 小城镇要做好县域经济壮大、乡镇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移民搬迁的载体和依托, 成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农村人口、农村市场扩展转移的聚集点。三是坚持以人为本, 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条件。确保劳动者、企业在就业和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积极推进包括小城镇在内的劳动力市场向城乡开放。把政府职能转变到服务、培训和合法权益保护上来, 并在投资和贷款等方面按市场经济规律给予大力支持。

(四) 坚持可持续发展, 推进县域城乡协调发展

县域统筹 篇10

一、吉林省县域“四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指标体系的选取

根据可行性和可得性原则, 本文选取下列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工业化指标:包括工业化率、人均工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贡献率、人均GDP;城镇化指标:包括城镇化率、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贡献率;农业现代化指标:包括机耕面积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贡献率、财政支出用于农林水事务、人均农业增加值;信息化指标:包括人均信息消费额、人均电信产业、人均邮政业务。

2、“四化”发展现状

本文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2012》选取相关数据, 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 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出吉林省40个县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结果如下。

(1) 工业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 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前郭县、珲春市、乾安市等矿产资源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县市, 而洮南、柳河、辉南县等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 工业资源欠缺, 工业化程度低。

(2) 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 延吉市、图们市、临江市等地区的城镇化排在了前列, 这些地区的城镇基础设施较好, 镇赉县和通榆县被评为国家级贫困县, 柳河县和扶余县地处山区, 城镇基础设施较差, 城镇化水平低。

(3) 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分析。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排名表 (见表3) 中我们看到:榆树、德惠、九台、农安这些农业大县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高, 而延吉市和图们市虽然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 但是由于其农业投入不够, 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4) 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从表4中可以看出, 延吉市、珲春市和图们市的主成分得分较高, 这些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比较快, 而梨树县和通榆县等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

二、“四化“综合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为了了解各地区“四化”统筹发展水平的现状, 本文利用SPSS软件, 根据以上40个县的“四化”主成分得分进行系统聚类, 结果如下。

第一类地区:包括前郭县、乾安县、桦甸市、磬石市, 此类地区的工业化和农业化发展水平较城镇化发展水平要高一些, 信息化发展水平一般。

第二类地区:包括延吉市、珲春市、集安市、图们市、临江市、长白县、通化县、抚松县、靖宇县, 此类地区的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水平发展较高, 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较落后。

第三类地区:包括通榆县、和龙市、洮南市、龙井市、安图县, 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第四类地区:包括榆树市、德惠市等剩下的22个县, 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好, 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较落后。

三、促进县域经济“四化“协调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吉林省县域地区“四化”发展水平的综合分析, 我们看到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 根据“四化”发展的不同状况, 下面对以上四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第一类地区, 如前郭县和磬石市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较高, 但却没有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这主要是由于其工业化的发展布局还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所以要将分散的小型工业区集聚起来, 增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 进行厂房联建和标准厂房建立, 以此来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将信息化与工业化充分融合, 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此外, 地域相邻的县与县之间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差异小, 交通便利, 所以要充分利用这种相邻优势, 加强交流和地区间的合作, 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第二类地区, 此类地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落后, 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不能积极地带动和促进农业化发展。所以, 要加大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 提高农业的组织化水平, 加强市场的紧密对接, 供其所需。同时, 政府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政策和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 加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发展, 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农业化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工业化的动力作用。

第三类地区, 此类地区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较好, 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水平落后。如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干旱区的县市, 自然环境不利, 所以要改善生态环境, 加强盐碱地的治理和植被的恢复, 改善灌溉条件, 发展节水型的特色农业, 以此来提高农业化的发展水平。此外, 要充分利用地区的工业资源, 来提高自身工业的发展水平。向农业和工业引进先进的科学设备和技术, 发挥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四类地区, 对于此类地区, 首先要继续推动农业化向较高的水平发展, 因为这是本地区具有的较大的优势, 而且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此外, 这些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较低, 但是工业基础比较好, 所以要充分利用资源, 制定有效的发展政策。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促进信息化的发展, 以此来提高生产率, 这样也会提高工业化发展水平, 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北岗: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以云南省为例[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2]龚署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9.

[3]刘国富、刘静:吉林省县域经济发展思考[J].东北亚论坛, 2006 (2) .

[4]杜秋:吉林省县域经济评价与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1 (16) .

上一篇:培训预算下一篇:职专生英语学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