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统筹管理

2024-06-12

网络统筹管理(共7篇)

网络统筹管理 篇1

引言

技术高度动态化的环境已经改变合作网络形式,基于知识开发的R&D联盟网络在近十年变得日益普及,网络的组织协调也更复杂化,更具挑战性。联盟管理不同于传统组织管理方式,需正视网络内部所固有的两难问题,统筹考虑参与各方利益关系。故创新网络统筹管理的实施,需要认真分析网络成员知识交换的需要和机会,并通过促进知识流动性、网络能力和创新专有化,方能带来创新价值。但在企业及网络绩效层次上,企业网络统筹管理的相关因素分别作用效果如何,尚未厘清和验证。因此,本文将在Dhanaraj&Parkhe的研究之上,实证研究企业网络统筹管理的关键因素———吸收能力、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对R&D联盟网络及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期为企业进行联盟网络管理提供参考。

一、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一)文献回顾

研发网络在多层面存在着不确定性,突出表现为个体独立性和相互依存性并存、稳定性和动态性并存、合作与竞争并存、全球化与本地根植性并存、正式治理和非正式治理并存。研发合作基于各方知识协同整合之上,知识流动跨越不同结构、文化特点的组织,传统的管理方式,如严格的运作规定、具体时间表及步骤等,并不能保证跨组织边界的知识创造的有效性。因此,传统管理方式就必须让位于统筹管理方式。网络统筹管理主要内容包括提高网络知识流动性、网络稳定性、创新专有化三方面。

知识流动性为网络中知识分享、获取和调配的易用性,是多样化知识开发潜力得以实现的前提。知识流动性,追溯到网络中个体企业层面,与企业的吸收能力息息相关。当然其他方面,如交流知识的属性(隐性与显性)、成员知识分享的愿意和能力,同样影响知识流动性,但吸收能力在决定知识流动规模和范围中所起作用最大。因此,企业必须发现外部信息的价值,对其加以吸收和商业应用,否则学习效果可能劣于其他网络成员。在网络层面看来,低吸收能力会降低网络成员全面参与网络互动的意愿,限制了知识的交流,因此,网络成员的吸收能力与整体网络绩效也是相关的。

创新网络确保创新专有化水平,可以促进创新成果为成员所共享,并排斥搭便车或防止成果外泄,使个体和网络共同受益。为了确保合作网络的成功,成员需要公平分配创新产出,享有获取创新收益专有化价值的平等机会。

通过合同形式的正式治理方式约束成员行为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成员有限,可以订立有效地合同协议之时。同时,可以通过专利、版权、商标、商业秘密保护、增加产品复杂性、保持领先时间等多种方式支持创新专有化,在满足网络中知识交流需求的同时,构建知识为网络外个体获取的障碍。

当网络达到一定稳定性时,吸收能力和创新专有化可能增强。成员间长期互动、相互熟悉,构建了社会资本,潜在地促进知识转移、促进分配公平、提高整体绩效。尽管如此,成员也需要网络保持一定的开放动态性,防止网络形成刚性,停滞不前。为了维持促进创新知识池的充分性、多样性,网络中一定程度的活力和变化是必要的。

(二)研究假设

1. 网络统筹管理与联盟网络绩效。

成员交换知识的意愿会根据创新专有化水平、网络稳定性程度的不同而改变;分享知识的能力可能受关系发展的影响,如果关系长期存续,网络稳定使更多的隐性知识发生转移,也提高了成员的吸收能力。当隐性知识与显性、编码化知识结合后,研发网络能够利用存储于各成员的知识资产,成员吸收能力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创造更大的价值。相似的,稳定性使协作更成功,确保了网络作为一个整体运作。网络常随时间推移而产生成员信任和高质量互动,为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隐性知识转移也更便利。网络层面的创新专有化,将对创新无贡献的网络外成员有效排斥在外,使得共同参与创新活动的成员能够便利地获取、共享创新成果,这种程序公平性也将改善网络成员关系品质,提升网络竞争力。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吸收能力对联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2:网络稳定性对联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H3:创新专有化对联盟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2. 网络统筹管理与企业创新绩效。

网络中充分的知识交流有助于个体企业发现可资利用的知识资产,进行内部知识更新、结合、重组,提高了开创新市场机会、新技术机会的能力。网络稳定性为信任关系建立奠定基础,使成员间依赖性更强,但也极有可能会绑架企业行为,特别是动态环境中,稳定性可能会降低知识池资源的多样性,极有可能在需要各种新知识进入的创新成果商业化阶段形成束缚力量。而且,经常与相同合作伙伴合作,互补资源获取和学习机会会逐渐减少,抑制了创新机会产生,同时成员易于遵循过去合作惯例,而缺乏针对新情况的适应性调整,故网络稳定性对个体创新绩效可能存在负面影响。

网络层面的创新专有化使网络外企业无法获取有价资产及成果,且流程公平和信任减少了成员间的相互伤害行为,故增强了个体获取价值的机遇,也促进了企业加大了创新和研发上的投入。因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吸收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H5:网络稳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H6:创新专有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

二、实证分析过程

(一)实验方法设计

以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厦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具有研发部门且具有联盟经验的企业为调研对象。问卷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2份,有效回收率47.33%。变量测量方法如下所述。

因变量:网络绩效的测量参考Kale&Singh研究,Cronbach's a值为0.878。企业创新绩效的测量参考Alegre&Chiva研究,Cronbach's a值为0.835。测项采用Likert 7级量表评价。

自变量:吸收能力的测量参考Zahra&George研究,Cronbach's a值为0.880。创新专有化的测量参考Hurmelinna-Laukkanen&Puumalainen研究,Cronbach's a值为0.763。网络稳定性的测量采用企业与其他各类组织(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及科研院所)的研发合作关系的持久性评判值的均值,Cronbach's a值为0.751。测项采用Likert 7级量表评价。

控制变量:企业规模,以企业员工人数衡量;网络多样性、网络治理的正规化程度。网络多样性,通过4项二元变量(合作的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及科研院所数量,如2元变量“与客户R&D合作”的设计:企业合作客户不超过2家为0,超过2家则为1)的均值衡量。治理正式化程度,采用与客户、供应商、竞争者、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合作正式治理机制的评价值均值衡量,Cronbach's a值为0.679。R&D强度采用Likert 7级量表对企业的研发投入程度进行评判。

(二)实证分析和结果

1. 描述性分析

表1总结了各变量的均值、方差及相关系数。由相关系数可知,吸收能力、网络稳定性、创新专有化与企业创新绩效和网络绩效显著正相关。

2. 线性回归分析

表2展示了回归结果。M1以网络绩效为因变量,吸收能力、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为自变量,企业规模、R&D网络多样性、网络正式治理程度为控制变量。结果显示,吸收能力和网络稳定性对网络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而创新专有化对网络绩效的作用不显著,故H1、H2获得支持,H3未获支持。M2以企业创新绩效为因变量,自变量与M1同,控制变量在M1基础上加上了R&D强度,结果显示,吸收能力是企业创新绩效的最强影响因素,创新专有化次之,而网络稳定性无显著影响,故H4和H6获得支持,H5未获支持。

(1)网络稳定性、吸收能力为联盟网络成功的重要预测指标。首先,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在联盟企业中有效交换和利用,才能引发知识创新,故吸收能力是有效联盟管理和网络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其次,与相同的合作伙伴进行持续结盟,将提高企业对公司间关系资产、共同知识池的投资力度,降低成员间交易成本。而且,稳定网络实现了成员间知识分享和冲突解决的惯例机制,因此联盟稳定性对现有联盟及后期联盟的绩效带来积极影响。

最后,创新专有化的低显著性,可能性原因是创新专有化促进了网络成员间方便安全的知识共享,但超过了一定限度,可能会对网络内成员间知识分享形成障碍。

(2)吸收能力和创新专有化为企业创新绩效的重要预测指标。首先,为了产生新的创新价值,企业必须经由网络知识交流接受不同源头知识,这些知识只有被理解,与其现有知识相结合并利用,才能发挥其创新潜力,故吸收能力对创新产出有正向影响。

其次,创新专有化,确保成员能够公平获取无形资产和创新成果,防止或延迟竞争者的恶意模仿,保护了成员利益,故创新专有化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积极促进作用。

最后,网络稳定性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不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网络稳定性的双面效应,稳定的环境促进针对创新的知识转移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固定的网络形成企业潜在创新的限制条件,特别是整体网络无法快速应对技术或市场机会的时候,网络成员的创新能力必受影响。

三、小结

吸收能力、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是网络统筹管理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发现,三因素对企业创新绩效和网络成功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吸收能力对联盟网络和企业个体绩效的影响最显著,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的影响作用稍弱。创新专有化能促进企业层面的创新绩效,但对网络层面绩效影响不显著;网络稳定性能促进网络层面绩效,但对企业层面的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不显著的原因可能部分是由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的双面效应所引起。结果表明,管理者应该重视网络统筹管理的活动和流程。促进知识交流、提升吸收能力,与联盟整体成功和个体创新绩效特别相关,但网络稳定性和专有化可能存在一个程度临界值,未来还需深入探讨。

摘要:实证分析实施网络统筹管理的关键性因素——吸收能力、网络稳定性和创新专有化对R&D联盟网络及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网络稳定性和吸收能力与网络层次绩效最相关,吸收能力和创新专有化与企业创新绩效最相关。

关键词:网络统筹管理,网络绩效,企业创新绩效

参考文献

[1]Dhanaraj C,Parkhe A.Orchestratinginnovation networks[J].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006,31(3)

[2]Zahra S A,George G.Absorptive capacity:Areview,reconceptualization,and extens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2,27(2)

[3]Hurmelinna-Laukkanen P,Puumalainen K.The nature and dynamics of appropriability:Strategiesfor appropriating returns on innovation[J].R&DManagement,2007,37(2)

[4]Kale P,Singh H.Building?rm capabilitiesthrough learning:the role of the alliance learningprocess in alliance capability and?rm-level alliancesucces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10)

[5]Alegre J,Chiva R.Assessing the impact oforganizational learning capability on product innovationperformance[J].Technovation,2008,28(6)

网络统筹管理 篇2

1 高校国有资产统筹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高校资产的统筹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 不断推进科学化、网络化管理, 各高校也在提升管理水平和手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 目前在资产管理方面还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 如管理体制不顺畅、管理机构不健全、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资产使用效率低、资源共享程度低等等[2], 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高校的发展。

1.1 资产管理分散, 缺乏统筹和分析

高校国有资产无明确统一的管理体系, 存在多头管理甚至无管理状态, 造成部分固定资产不能及时入账, 甚至漏账, 进而导致有些固定资产名存实亡。由于资产管理分散, 对于快速获取资产综合数据的要求也不能有效地加以满足, 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本校的资产明细情况, 很难全面掌控和管理高校资产的综合情况, 更谈不上对资产的整体监管和信息共享。

1.2 资产使用效率低, 无法共享共用

由于高校的资产管理意识淡薄, 管理观念落后, 管理较为分散, 在资产管理中长期存在着“重购置、轻管理”的现象, 从而导致国有资产重复配置、利用率低下。同时, 缺乏对资产的使用效益评价。

1.3 管理手段落后, 无法实现实时管理

各学校每年投入使用的建筑物、采购的仪器设备的数量和金额飞速增长, 建筑物的周转、仪器设备的更新率也大幅度提高。由于采用单机版管理, 各级资产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数据的录入等工作上, 这样不仅大大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 存在重复劳动, 而且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较差, 不利于实现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时管理。

1.4 缺乏对资产使用、维护等历史信息的追溯

高校中现行的管理方法无法精确和及时跟踪建筑物使用情况变更及维修、设备资产移动和维修的历史信息;无法全面进行设备的故障记录和分析;无法对设备维护工作进行细致的成本记录和分析;备品备件的发放和领用无法正确地跟踪到机台设备;无法正确判断备品备件的发放和领用的合理性;备品备件、闲置设备无法在不同的实验室之间进行合理调剂;备品备件容易在二级单位被有意或无意地浪费;校资产部门无法判断资产需求是否合理。

1.5 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存在账实相左现象

学校的国有资产统筹管理名义上归属国有资产管理部门, 但其具体使用分布在教学、科研、行政等各部门, 形成了固定资产实物流动与财务核算、职能部门管理与使用部门占有使用相互脱节, 致使资产管理松散。部分学校固定资产的购入、使用和退出等各个环节没有置于有效的财务监督之下, 加之没有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 可能造成资产账实之间、账账之间严重不符, 进而造成已有固定资产存量不明, 购置状况不清等问题。

2 利用网络化平台对资产进行统筹管理的意义

资产网络化管理具有便捷、快速、高效、实时等特点, 实现资产统筹管理的科学化离不开网络化平台。通过此平台可以及时、有效地将学校、学院、部门以及使用人等联系起来, 把资产管理由静态的分散管理变为动态的集中管理, 实行对资产的“计划、采购、验收、配置、使用、维修、报废”全生命周期的监管,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的使用价值, 实现资产的共享共用[3]。

2.1 优化管理手段, 强化资产管理的宏观监管, 为决策提供支持

通过资产统筹管理的网络平台, 可建立起学校统筹管理部门与校内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数据接口, 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资产明细数据核对, 逐步完善固定资产明细账, 并对各归口管理部门所管辖的资产实物账目进行监督管理。在此基础上, 通过系统提供查询统计及定制的各类统计报表, 供学校各级资产数据使用者对学校资产总情况和明细情况进行分类查询统计, 供决策参考。

2.2 实现资产管理的实时和动态化

资产管理信息是不断变化的, 传统的手工和半手工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资产统筹管理的需要。实行资产管理网络化之后, 各级管理人员只需要根据资产的实际情况, 在网络平台中更改资产信息, 即可实现资产管理信息的动态化管理。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而且也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和数据的准确性。

2.3 提升国有资产的共享共用效率

使用网络化资产管理平台, 可以减少来往奔波, 可直接在网络上查询公开的资产信息。各级管理者或者用户,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 在网络上申请调配资产, 这不但节约了办学成本, 减少了重复购置, 而且避免了资源闲置带来的浪费, 大大提高了学校国有资产的使用率。

3 国有资产统筹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

资产统筹管理平台不仅要符合上级主管部门信息报送和监管的要求, 同时需要履行学校资产统筹管理的职能, 对各归口管理部门所管辖的资产实物明细账进行监督管理。

以我校为例, 根据现有的资产统筹综合管理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客观上要求利用先进的技术支撑手段来满足集中处理资产的综合信息的要求。因此, 利用网络技术以及数据库等其他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 加快建设和完善实现统一集中化管理的“资产统筹管理平台”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 也是解决我校资产宏观统筹管理的有效的、现代化的、快捷的手段和工具。

3.1 资产统筹管理平台建设的构思

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可维护性, 数据更新和维护方便;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可与其它数据系统进行融合以及二次开发;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保密性。系统采用我校统一的管理信息标准的信息格式和人员编码标准, 并提供对旧系统的良好兼容, 实现校内外各部门机构间的信息的顺畅流转。系统还需提供完善的身份验证和灵活细致的权限控制, 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不被无权限用户获取、修改, 并能够高效稳定地运行。系统可以与我校数据中心实现链接, 并为教育部等上级部门留好接口。

3.2 网络化管理平台的架构

资产统筹管理平台, 由资产登记汇总及对账、资产统计及报告、资产处置监督、资产盘点、资产报表、系统管理等模块构成。旨在通过网络和软件为校内交流提供一个强大、畅通的信息查询平台, 以便科学、规范、灵活、快捷地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在该平台中, 管理的资产类别包括土地、房屋、构筑物、设备、家具用具、交通工具、图书资料、动植物八大类资产;管理人员涉及各资产的分类管理部门、统筹管理部门;该平台适应本校的实际机构设置情况和资产管理的流程, 运用当前先进的软件技术、网络技术, 将数据信息、图形信息与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 直观、简便、高效地实现我校资产的统筹管理。

3.3 管理平台的软硬件支持

系统采用B/S结构, 提供了良好的灵活性、开放性、兼容性、安全性以及稳定性。数据库管理采用ORACLE, 能够处理大量数据, 同时保持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中间件采用开源的JBOSS, 其处理能力完全适合本系统。同时, 目前我校的机房硬件平台已能够满足本系统所需。

3.4 系统安全性保障[4]

资产管理平台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两个方面。在系统安全方面, 主要涉及到网络环境安全和操作系统安全以及应用系统安全等内容。在数据安全方面主要是保护数据免受恶意更改、破坏以及泄露。我校的资产统筹管理平台通过身份验证登陆、系统内权限控制、设置防火墙以及系统操作日志的记录等方式实现系统安全管理。该系统主要通过确定的系统管理员对系统数据操作权限进行分配, 并明确了数据更改的严格流程。同时, 由系统自动每天进行数据备份, 并在每周进行转存备份, 确保了数据的安全。

4 资产统筹管理平台建设的初步成效

本系统目前已经完成了一期建设, 建立起了与校内各资产归口管理部门的数据接口, 实现了资产数据的核对。在此基础上, 通过系统提供查询统计及定制的各类统计报表, 供各级资产数据使用者对我校资产总情况和明细情况进行分类查询统计, 实现对学校各分类资产的监督和管理。同时, 为上级部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资产新增、价值变动、资产处置、资产报表”提供了数据支撑, 满足了上级主管部门对我校资产管理情况的监管要求。

4.1 建立了学校各类资产的实物总账

资产统筹管理平台最核心的技术功能是得到“靠谱”的各类资产分类明细账。在资产统筹管理平台中, 采用向资产分管部门收集资产明细账的方案。通过使用EXCEL批量导入, 建立了与各资产分管部门资产数据之间定时的传输接口, 定期收集各类固定资产明细账并汇总, 建立了学校各类资产的明细账。

4.2 建立了资产实物账的监督、核查机制

高校部分重要资产明细账存在一定失真度, 同时也无法获取实时数据, 因此在系统平台中采用下面两个方式:一种方式是定期掌握变化情况, 即利用信息手段每月收集一次资产明细数据变化情况, 主动及时掌握各类资产的变化情况, 这一理念与《教育部资产管理信息系统部署实施方案》中的要求不谋而合。另一种方式是不定期对账, 使用信息手段, 将系统中的资产明细账与各分管部门自己掌握的明细账进行不定期的对账, 弥补期间数据造成的时间差以及人为造成的错误, 实现了对资产分管部门的资产明细账的监督和完善。通过上述方式对资产的“资产增加、资产减少、价值变动”进行高频数据采集和核对,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势必能纠正绝大部分资产明细账的错误, 使得资产管理处在资产数据上占主导地位, 实现资产数据的统筹管理。

4.3 资产数据的查询、统计、分析, 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在该平台中可以及时准确地查询、掌握本校的各类资产明细情况, 并能按照不同的统计方式进行综合分析, 还可以根据数据的要求和格式, 按照饼图、柱状图、折线图等方式, 直观显示资产管理数据的趋势和对比情况, 实现资产的整体监管和信息共享, 为学校决策提供资产管理的数据支持。

4.4 降低了工作强度, 提升了工作效率

资产管理数据庞杂, 在系统中, 可以实现资产盘点、报表等各项日常业务的信息化。以资产盘点为例, 各资产分管部门在进行实物盘点后, 将盘点结果记录到系统中, 各级管理人员即可进行综合查询和分析统计。在系统中进行操作, 大大减少了手工输入的麻烦, 优化了管理方式, 提高了办事效率。

5 结语

总之, 高校资产统筹管理采用网络化方式是大势所趋。高校要按照资产管理改革的要求, 不断研究解决网络化管理进程中出现的难题, 应用网络化技术, 建立资产管理的数据库, 提高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和共享共用率, 从而进一步导引资产配置, 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好的积极有效的服务和资源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兢.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2) :55-56.

[2]邱均成.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研究与探索[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6 (9) :48-51.

[3]刘启原.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0, 4-39.

綦江“四关”规范老工伤统筹管理 篇3

重庆市綦江区规范老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严把“四关”。一是把好资格准入关。对工伤医疗档案、财务原始凭证以及其他老工伤原始资料等进行逐份逐页审查, 不符合条件者一律不予确认, 共退回300余人次的申报。二是把好等级鉴定关。针对部分异地居住、瘫痪及重伤病员的实际情况, 及时与市鉴定中心协调, 邀请专家上门进行鉴定。共组织4批次、2092名老工伤人员进行伤残等级鉴定, 317人未达伤残等级。三是把好费用核定关。安排骨干工作人员进行统筹费用核算, 通过入户走访、调阅原始支付凭证、比对现行待遇标准等措施, 逐条逐项反复核实, 确保统筹费用应提尽提。四是把好待遇支付关。根据审核结果, 下达统筹费征缴计划, 保费到账次月立即兑现老工伤人员待遇。

截至今年3月, 綦江区共计4765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 征收老工伤统筹费1047.5万元, 支付老工伤人员工伤保险待遇420万元。 (罗贵庆)

明确发展战略统筹协调管理 篇4

首先, 明确医院发展战略, 对不同院区的功能定位作出决策。

案例中该院发展战略是将新院区作为今后医院发展的主战场, 老院区保留急救和服务中心城区的社会责任。战略明确、思想统一, 就可以围绕两院区不同的功能定位考虑学科设置、建设及发展, 结合实际情况分步实施。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学科、优势学科可以先行整体搬迁至新院区, 其它学科逐步搬迁。既不影响原有病源的流失, 也可在短时间内将新院区的人气、知名度提高。老院区以加强急诊学科建设, 保留各学科门诊及检查功能为方向, 充分发挥承担中心城区儿童急救和门诊医疗的社会责任。如案例中提到的血液科、PICU、手术室的主战场都应放在新院区, 老院区相应功能可由血液科门诊、急诊ICU、急诊手术室承担。

其次, 明确院区管理模式, 并在不同阶段做适应性调整。

十几年来, 全国“一院两区运营”实践总结起来大致可分为条块管理、垂直管理和相对独立管理等不同模式。根据本案例不同院区主次之分的发展战略、两院区间30分钟路程及人力资源紧张的实际情况, 建议先期采用垂直管理模式, 从职能部门到临床学科都实行大部制和大科制, 既有利于两院区人、财、物有形资源的调配、共享, 也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医院文化等无形资产的延伸拓展。随着新院区主战场功能的基本确立, 主要职能部门整体搬迁至新院区后, 应逐步过渡到条块管理, 在老院区设立综合办公室, 实行办公室、医疗、护理、后勤等合署办公, 以分别加强两个院区各自的管理力量, 临床学科仍实行大科制。两院区或多院区运作时, 不论采用何种管理模式, 大数据理念的树立极其重要, 构建两院区统一的信息平台, 数据、系统共享, 既对院领导和职能部门对整个医院的日常监管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实现的手段, 提升了管理效能, 也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临检、影像、病理等公共平台的搭建, 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 最终有利于患者分享全院最好的医疗资源。

再者, 明确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

激励机制包括绩效分配方案的设计和特殊激励政策的制定。绩效分配应遵循公平、合理、正向激励的原则, 针对两院区不同的医疗市场、业务量、运营成本和收入结构制定差异化方案, 通过正能量的绩效激励杠杆提高工作效能、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实现两院区共同发展。根据不同院区的具体情况, 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倾向性的院区补贴、晋升晋级、人才培养等政策, 降低员工的交通成本和心理上的落差感, 有效调动员工在新院区工作的积极性, 提升员工满意度。

中职院校教学统筹管理例谈 篇5

一、健全课件题库, 谋求资源共享

中职院校一般都开设十几个专业, 再加上招生时学生成绩参差不齐, 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学习前景也不一样, 往往造成除了语、数、外等公共文化课进行统一评价外, 各专业课都是各自为政, 无法形成统一的量化标准, 不能有效促进教学理念的革新与拓展。 所以要想搞好各专业的教学, 我们要统筹一线教师,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 在认真分析班级学生实际认知的情况下, 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方式, 让专业知识以学生乐于认知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生成中来, 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但是因为实际教学中学生认知的多变性和复杂性, 我们可能无法预见更多的问题, 无法凭一人之力将课件总结得尽善尽美。 这就需要教务处指导各专业教师建立健全优质课堂及经典试题、教法数据库, 通过资源共享, 让教师站在众人的肩膀上, 才能“ 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 设置出更优秀的课件, 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为了激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件共享, 我们可以将此项作为教师考核和评价标准之一。 客观地说, 建立试题和课件数据库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 这就要求各科教师从自身的专业特点出发, 充分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市场技能需求进行整合, 从优质课件到智能组卷、专业组卷和分析反馈等都要一一纳入, 并需设置检索功能。 目前, 我校资源库成绩斐然, 囊括十个专业、一百多个科目的课件和试题, 初步实现了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及时共享和交流的教学管理目的。

这样设置, 一方面, 谋求对教师评价和考核的合理性、公平性;另一方面, 扩大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的交流, 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配置, 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管理效果。

二、实行教考分离, 激发教师激情

除了教学资源共享, 我们还要实行教考分离, 这样任课教师不参与所教科目的监场、阅卷等流程, 考试试题由教务处从题库中随机优选, 成绩评定也是由教务处统筹安排。 这样会强化教与学的公平评价, 让教师以实力说话, 激发了他们教学的激情和主观能动性。 在具体操作中, 我们通过期中考试, 考试成绩和摸底成绩相比较, 得出教师的名次, 然后以此为基数, 来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动态评估。 由于题库由教师自己来建, 组题由教务处人员来操作, 所以考试过程非常规范, 其公正性令广大教师十分信赖。

实行教考分离的优点在于:一方面, 可以极大地克服过去教师自己教、自己考试, 对试卷及评分的主观性、随意性;另一方面, 不仅对同一进度、同一要求的同一门课程引进了公平、合理的评价机制和竞争机制, 就是不同科目由于题库都是按教学大纲要求, 按题目的数量题型要求来建立, 使教师感觉到它的公平性、合理性, 从而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同时, 也提高了学校所获取的教学反馈信息的可信度, 能够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的改善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健全考评制度, 规范教学管理

实施教考分离实际是对教师教学成绩给了一个相对合理的评价, 也就是目标管理。 我校在教学管理的继承与创新、改革与重建等方面不断努力探索, 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机制, 使学校的日常教学常规管理逐步趋向有序化、科学化, 真正达到规范化。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 我校相继出台《 教务处考评四部方案》《 教务处考评教师方案》 和《 教务处对教师日常工作考评方案》 等一系列教学、日常考评的规范制度, 做到用规范的制度来管理教学, 用科学的方案来评价教师, 用严格的奖惩来激励教师, 用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督导教学工作。 教务处每天都安排专人值班, 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学生上课等情况进行日常督导, 督导结果日日记录, 周周公布, 作为期末考评部和教师的依据。 这种竞争的日常考评机制极大地激励和刺激了各部门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师的工作热情, 有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总之, 中职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特点, 教学实践中, 我们一定要立足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 然后结合各专业的实际特点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内容, 通过资源共享拓展知识交流, 通过教考分离和健全考评制度, 建立起一系列严肃的教学管理方案。 只有这样, 才能让教师在公平的制度下竞争, 让职业教育真正走向良性循环之路。

摘要:只有管理得法, 学校才能进行正常的教学和学习, 中职院校教学管理需要结合自身的特点, 设置契合广大师生认知情趣的管理方案。这样才能保障学习工作有条不紊地进展。联系中职院校教学管理经验, 分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讨论。

关键词:中职院校,资源共享,教考分离,考评管理

参考文献

油气合建站工程项目统筹管理 篇6

项目实施的结果是靠过程的积累, 油气合建站涉及很多专业的各类承包商, 如勘探、加油设计、加气设计、土建、水电、加油工艺、加气工艺等。同时还有加油加气的设备供应商, 各个专业承包商之间、承包商与供应商之间都需要紧密的沟通协调。如果缺乏统筹管理, 必然会带来安全、质量隐患。另外, 从建设周期方面考虑, 越早完成项目就越早投营。石油天然气行业的竞争已经日趋白热化, 国内的企业在不断拓展, 外资巨头也在抢争市场。又快又好的完成一个项目, 成为各方比拼的关键。谁更快发展项目, 谁就更快占领市场。加强项目统筹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可以缩短工期、节约费用、降低风险、提高质量等。

二、项目统筹管理的内容

以项目为单位指定项目经理, 从项目的开始到实施再到结束, 负责全面统筹安排, 并实行线性指令, 有利实现项目统筹管理, 管理的内容渗透到工程建设中每个层面, 可分为这样几种。

1. 项目前期管理

主要体现在报建过程, 如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经贸委立项、地方规划、取得土地、勘探设计、办理招标、施工许可等。因该过程涉及多个政府职能部门, 约束条件较多、周期较长, 应在管理上做文章。分主线和辅线, 在立项、规划完成后即开始勘探设计。同时争取尽快落实土地, 把设计和消防审图和土地拍卖同步进行, 至少节约1个月的时间。还应由专人负责报建工作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手续办理, 积极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配合, 争取在一般所需办理工作日之内提前取得相关文件, 为施工建设乃至项目投产争取更多时间。

2. 合同管理

应统筹考虑各专业承包商合同的搭接, 如工程内容的细化、工期的安排、进场时点等等, 最大限度的满足合同的可行性, 明确各方权利、义务的关系。做到有据可依, 避免相关纠纷。

3. 安全文明施工管理

制定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 严格认真的执行施工作业票审批, 并提出对各个承包商之间安全职责连带机制。在同一施工区域内, 不仅对本施工单位的人员负责, 也应对其他施工人员承担连带责任, 把所有承包商的行为都纳入到甲方的统筹管理中。

4. 质量管理

建立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制定企业管理手册, 明确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点。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统筹安排施工顺序, 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引起质量事故。

5. 工期管理

统筹考虑各施工环节的时间安排, 合理确定各承包商进场时点, 抓住关键线路, 以政府验收为中心, 抓大放小。如钢结构雨棚可在地坪浇注前进场施工, 避免混凝土地坪保养期的停工等待;工程内容应尽量保证电气、防雷安装尽早到位, 这样可提前进行电气、防雷检测, 无需等到竣工后另外安排时间。

6. 成本管理

运用统筹管理, 在招标阶段将涉及到的项目考虑周全, 可避免项目超投资现象的发生;在实施实施阶段, 严格控制工程变更签证, 未通过审批的内容不得施工;每个项目结束后必须进行审计, 合理控制造价。

7. 人力资源管理

调动每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根据各员工的特长及能力, 合理分配岗位及相应工作, 每项任务落实专人负责, 并跟踪、汇报;应不定期的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和心理疏导, 组织学习相关文件, 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最大限度的开发各员工的潜力。

8. 资料管理

由专人负责项目资料的收集、整理、保管, 重要资料应送地方档案馆备案。如有更新应及时完善, 并做到信息化管理。扫描相关纸质文件, 留存电子版及影像资料, 编制电子目录。

9. 材料管理

除了严格验收承包商所提供的工程材料, 还应对甲供物资加强统筹管理。由专人负责订货、跟踪、验收, 根据项目进度合理安排厂家发货时间, 避免受过早到场的损坏风险和过晚到场的进度影响。

1 0. 风险管理

加油站建设也属于风险投资的范畴, 应思考如何规避风险或怎样把风险减至最低。通过坚持对潜在风险进行识别、预测,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丰富的经验来分析、衡量风险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 尽可能降低风险成本、有计划地处理风险, 为工程建设、销售环节做好保障。

1 1. 对承包商、供应商、代理公司、监理公司的管理

中石化、中石油不应仅作为甲方来实施管理, 还应将管理思想深入到各服务单位的内部。针对不能满足要求的管理体制、个人, 提议其进行调整、更换, 以实现更好的配合。并出台评分机制, 对各服务单位进行综合评测、打分, 分析、解决存在的薄弱环节。如果评测为不合格, 则进行通报或取消其今后的投标资格, 更为严重者, 将按合同等公司条款追究其经济责任。

1 2. 动态管理

根据项目的进展随时调整工作计划。某一环节拖了时间, 那就千方百计在其他环节上节省时间, 优先解决突发的重点问题, 为紧迫的工程项目“亮绿灯”, 实行动态纠偏。

三、项目统筹管理的目标

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和项目统筹管理, 做到运筹帷幄。在项目启动之前, 预测存在的难点、项目完成的工期、各工序的衔接点等控制要素, 不打无把握之仗。在项目实施阶段, 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和各承包商, 对下一步工作内容或下一道工序做到心中有数。总之一句话, 项目统筹管理的目标就是圆满完成项目建设。

四、项目统筹管理的工具

编制标准项目统筹管理计划模板, 通过以往各个项目的实施、总结, 按照常规情况, 模拟项目实施的各个流程, 作为进度计划的升级版。把甲方的工作内容穿插到承包商施工进度计划中去, 动态掌控项目状态、部署工作内容。此模板贯穿整个项目、涵盖项目中的每个重要控制节点, 并将其作为管理工具对加油站建设中各环节进行监控, 并指导、协调各成员之间的工作。

以油气合建站营业房建设为例, 如图1所示。

油气合建站的项目统筹管理具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 管理方法也要与时俱进, 管理内容也要不断调整。通过科学管理方法的应用, 将有力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 降低企业内部成本, 尽早实现项目转资。大型油企作为建设方, 应摆脱空架子的现状, 深入到实际管理中去, 积极发挥控制作用。通过项目统筹管理, 把油气合建站项目建设的更好、更标准。

摘要:同一个站区内既有加油功能又有加气功能, 势必对基础建设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天然气作为易爆品, 更应加强工程项目管理。同时, 为降低成本、早日实现零售量, 油气合建站的项目统筹管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加强军队资产与经费统筹管理 篇7

(一) 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加强军队资产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根本保障。首先, 健全资产管理规定。军队应当在贯彻执行总部、上级下发的文件基础上, 根据单位情况细化资产管理规定。将军队资产按照通用资产与事业资产的范围进行划分, 对资产管理的各个环节规范化, 使资产登记、核算、保管、维护、报废等管理工作有章可依、有规可循。通过建立实物资产账目, 对军队每一项资产都进行登记建档, 并配备专人负责管理, 从而实现资产精细化管理。其次, 落实绩效考评制度。军队应将资产绩效管理作为年度工作考评的一个重要方面, 以激发全员参与资产管理的积极性, 提高资产利用效率、使用效益和维护工作质量。军队要对资产管理到位、尽职尽责工作的管理人员给予奖励, 并对资产管理工作失职、懈怠的管理人员, 追究其个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二) 做好资产定期盘查工作

军队应建立长效的资产管理机制, 坚持落实资产定期盘查工作, 确保实物安全完整, 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在对实物进行清点后, 按照资产盘盈盘亏的实际情况, 认真编写“实物资产盘点报告表”, 并及时做好相关的账务处理工作。对军队主要的固定资产, 如机械、车辆等固定资产的报废、转移、毁损进行评估鉴定, 在获取报批手续之后, 方可进行账务处理。军队应当实施所有资产的档案化管理, 加大对资产评估、处置环节的监管力度, 及时入账报废资产, 做到账实、账账相符。坚持执行资产定期或不定期盘查制度, 不仅有利于在盘查过程中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更有利于督促各单位将资产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三) 强化资产动态监控

军队资产管理应将资产增减变动的监控工作作为管理的重点之一, 以确保固定资产核算信息能够全面、连续、准确地反映资产现状。首先, 对于上级配发、奖励和捐赠的资产, 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提供资产增加凭据, 并到财务部门进行登记入账。对于自购自建资产, 必须经过相关部门审批许可后, 由资产管理人员登记入账, 并办理经费报销业务;其次, 严格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核算, 监控固定资产使用期限, 从而为资产更新、报废、处置提供可靠依据;再次, 军队应稽核、检查、监督固定资产使用与经营状况, 对固定资产在运营中所产生的收益收缴与分配、保值增值情况实施动态监控, 防止固定资产流失。

(四) 加强机械车辆保障工作

做好机械车辆保障工作是提高军队资产使用效益、节省经费开支的基础。军队资产管理部门应当全面了解机械车辆历年来的消耗情况, 根据机械车辆类型、服役年限、维修类别、担负任务的不同, 进行区别管理, 利用科学分析方法, 确定最佳的使用结构。此外, 军队应做好机械车辆的维护保养工作, 尽量降低维修开支, 延长使用寿命, 确保车辆设备拥有完好的技术性能。

二、加强军队经费统筹管理

(一) 制定经费统筹管理计划

军队应根据《财务条例》和实际需要, 科学编制经费预算计划, 完善经费审批报销、支付制度, 强化经费使用效益考核, 对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首长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行科学统筹、量入为出的原则, 将经费支出控制在标准范围之内, 杜绝透支经费的现象发生。党委应增强经费支出决策的正确性, 对支出项目进行调查研究, 确保经费使用取得预期的效益。

(二) 实施经费资产一体化管理

军队必须将资产管理作为经费管理的重要内容, 并树立财资并重的理财观念, 将现有的物力、财力、资源一并纳入到军队建设和发展的管理范围内, 实施统一安排、调动和使用。首先, 加大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力度, 建立完善的制度运行机制。各级党委要制定统一的资产配置标准, 严格审核各部门预算编制中申请资产购置的数量, 避免重复购置的情况发生。建立健全资产处置机制, 将大项资产的损毁、转让、报废等处置工作纳入到党委统管的范围内, 严格执行“部门申请、资产评估、财务处理、逐级审批”的资产处置程序。同时,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应当将经费指标、资产标准和存量资产三者相结合, 使经费与资产形成相互补充、相互对应的关系, 增强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结合的紧密性。其次, 创新经费资产管理一体化的管理机制。资产管理应当吸收军队经费管理中标准化管理方式和审批制度的成功经验, 落实资产集中采购制度和资金集中支付制度, 从而推动资产管理的深化改革。建立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借助于军队网络信息平台, 建立物资采购监控系统和动态管理系统, 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促进实现精细化经费管理和资产管理。

(三) 加大经费统筹管理监督力度

军队应重视经费统筹管理的监督检查工作, 从根源上杜绝各种贪污腐败的现象发生。首先,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对上级下拨的专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督控制, 对任职调动的军队领导进行离任经济审计;其次, 履行财务监督职能, 实施财务公开化、精细化管理, 堵塞管理漏洞, 有效防止各种违法乱纪的经济行为发生;再次, 强化预算执行控制, 跟踪检查监督军队预算的执行情况, 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摘要:资产与经费统筹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推动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现状, 文章就怎样保证军队资产安全完整与提高经费统筹管理的具体做法进行浅谈。

关键词:军队,资产管理,经费统筹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大数据时代的应用研究下一篇:路由交换平台网络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