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课程

2024-07-24

统筹课程(精选9篇)

统筹课程 篇1

摘要: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改进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不仅仅是对45分钟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精心设计,还应从更广阔的空间来思考、统筹整个课程,构建高效的快乐的课堂。

关键词:统筹课程,高效课堂,快乐学习

当我第一次接到“电子商务法律基础”课程的时候,我就犯愁了,整本书都是严肃而枯燥的法律理论,学生要怎样才能乐学、好学呢?生本给了我启示。我把整本书规划为六大类、五大节,刚好为一学期的课程规划。盘活每节课是学生乐学的关键,把每节课在学期初就设计好,以后都能按照规划去运作,这就是生本的魅力。

万事开头难,第一节课是关键点。我把商务英语班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成立为一间独有的公司,公司之间完成我所设定的商业往来,且公司经营范围不能重复,还要有较强的互补性。公司必须设有董事长、总经理(其实类似于组长与副组长的职责),其他岗位学生可以自己设置。总体来说,董事长和总经理负责小组公司的策划制订和课上陈述。小组还必须设有记录员,记录各小组发言中出现的漏洞和肯定各小组发言中的精彩部分,等同于辩论队四辩,具有总结陈述功能。

精彩开始了,小组从组建公司开始就表现得异常活跃。我们的活动紧锣密鼓,精彩纷呈:公司商标的设置、域名的订立与保护、电子合同的签订、买卖协调,我有我产权,依法纳税好商家……每个公司,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讨论中来。有时候为了课程需要,我就在其中担任政府或税务部门等角色,以公正地评判各公司的利弊。

在这里,我就如何打造高效乐课堂,结合自己的“电子商务法律基础”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怎样的课堂才是高效乐课堂

经过考察研究资料并整合多年来各专家对高效课堂的解析,对“高效课堂”有以下几种解析:一是认为在较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知识与能力;二是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有效的空间里,采用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获取相应的知识与能力;三是认为高效课堂就是在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同时充分利用本节课的资源,让学生明白丑与美、恶与善的客观真实等。而我认为教师在单位时间空间里,将教学目标最大化和最优化,也就是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最大化、最优化。

二、如何打造高效乐课堂

我认为打造高效乐课堂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包括知识准备、教具准备等。学期初应统筹好整个学期、整个课程的布局,对课程做出合适的调整和布控。二是要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对学生的参与、讨论、实验等做好把控。在活动中阐明观点,在讨论中碰撞思维,在实践中感悟真理,并做出有效的课堂评价,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自己的每一次提升。三是要有真挚的情感,把课堂模拟成真实正式的工作情景。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课堂教学当中,通过教师高效地导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学,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教师是高效课堂中最重要的第一步。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打造高效课堂:

1.从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效乐课堂的关键。教师的角色应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教法学法。学生在课堂上通过项目训练,各抒己见,碰撞思维,并根据项目要求完成一定的任务,进行系列答辩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后获得实质性的成绩分配,真正实现从传统课堂到高效课堂的转变。

师生关系的转变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教师具有特有的人格魅力,真心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支持,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只有让学生感受你的人格魅力,感受课堂的魅力,课程才能得以更好实施。

2.课堂准备的转变

统筹整个学期所有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布局、调整排序。在中职生要达到的素养要求中,做必要的增减。每节课前都根据学生学习进度安排教学进程。课堂要高效,教师就必须精心布局每个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作业。在职业学校中,根据不同专业进行不同的项目调整。课程要设置得精彩,更要符合班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认知水平,这样才能针对专业有效提高职业素养。

3.课堂状态的转变

教师要根据每节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各种课型,成为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者。有些课程采取讨论式竞赛;有些课程采取模拟投标,让各组形成较大的竞争模式,并进行有效的答辩;有些课程采取项目完成式活动,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知识要领的学习和检阅;有些课程采取一人提问、多人抢答的活动形式。总之,课型多变,而且整学期课型将统筹规划为总体教学目标服务。灵活多变的课堂状态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一成不变的教学思维将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学效率。

4.课堂结构的转变

高效乐课堂需要科学的教法和学法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构建高效课堂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应指导学生拥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传统讲授课在很多知识点上已经不符合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认知习惯,导致教学的实效性差。我们应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这些学习方法必须由教师精心设计,将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到极致,让教学任务得到落实。课堂教学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各种项目任务的能力。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是教学的主导,以点拨启发为主,通过多样化的课型使学生完全动起来,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让这种主动的学习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课堂上项目竞赛是主线,竞赛形式多种多样,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起监督控制和裁判长的角色,环节的导入、时间的控制、争议的评价等。而以虚拟货币分红的形式体现教学评价,学生热情高涨,兴趣大增。因此,教学结构的转变使得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高效乐课堂的实践效果

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我们的“电子商务法律基础”展开的项目学习竞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强化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个体生命潜能的挖掘,强化自尊自信,训练项目思维能力,打造团队沟通合作、社会竞争能力,使学生专业能力与核心能力建设达到同步提高,培养有较高职业素养、较高专业技能的技能型人才。

我们使用了严谨而科学的调查方法对课程实施进行了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高效乐课堂教学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变化很大,综合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M].北京:开明出版社,1999.

统筹课程 篇2

1.(A)两个新兴大国如何良性互动是一个战略难题。

A.中国、印度 B.中国、新加坡 C.日本、新加坡

D.中国、古巴

2.建设一支(B)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A.听党指挥、能打胜仗、绝对忠诚 B.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C.绝对忠诚、能打胜仗、作风优良

D.听党指挥、绝对忠诚、作风优良

3.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C),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A.平缓期和深水区 B.攻坚期和浅水区 C.攻坚期和深水区

D.过渡期和深水区

4.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改革进入(C),社会矛盾多发叠加,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安全风险挑战。

A.平缓期和深水区 B.攻坚期和浅水区 C.攻坚期和深水区 D.过渡期和深水区

二、多选(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我们要深入推进领导(ABD)等方面改革,为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提供有力制度支撑。

A.指挥体制 B.力量结构 C.武器装备

D.政策制度

2.我们必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统筹(ABCD),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加强国家安全能力建设,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A.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 B.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 C.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 D.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

三、判断(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1.日本实施新的安保法案,标志着日本安全政策已经发生二战之后的颠覆性转变。(正确)正确

错误

2.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正确)正确

错误

3.应习近平主席邀请,特朗普总统将于2017年11月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正确)

正确

错误

统筹课程 篇3

第一,立德树人是系统工程,其重要的载体是课程。和过去不同,今天的课程具有多元性、实践性等诸多特征,它已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学科的概念,而是支持学生成长的系统架构,不仅包括体系化的学科知识,也包括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过程的各类实践体系。在组织结构上,学校、家庭、社会都是这些实践学习的阵地;在形态上,学科学习、社团活动、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实践都构成学生成长的平台。因此,课程的统整性决定了课程支持系统必须从独立走向融合。

第二,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有具体化的表现。作为学校的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承担对学生成长过程和成长价值的关注,这便是学科育人的要求。学科育人的主要内涵是关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道德品性、健康人格、社会责任能力、民族与国家情感的养成,以及能够让学习者通过不同知识体系的学习,自我构建起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社会适应,更多的是一种主动参与和规划社会生活的能力和责任。由此,在这个意义上的学科教学,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过程、师生关系等方面作更具体化的表现和解释,这种表现不仅在课堂上,而且在各种校内校外的共同体中。让学习者在更多、更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得到体验,这是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的共同责任。

第三,立德树人最终是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真正发展不只是看课程赋予的知识量和认知技能,而且还要看学生能否通过学习,建构起一定的个体与他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关系,在课堂、校园、社团中,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课程载体,与同伴、老师,与相应的组织建立关联。在家庭、社区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群体中,让他们逐步了解自己的身份,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从个体扩大到更广泛的社会性的关系。只有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课堂,才能在更大的环境中充分发挥潜力。

根据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和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校,要站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承担各自的责任。

首先,作为行政部门,要建立正确的学校办学质量观,要把积极倡导现代的教育质量观作为引导社会大众文化发展方向的任务之一。地方政府不能以单一考试结果衡量学校教育的成效,而要看学校是否能够融合各类教育资源和平台,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其成长的要素,还要组织相关责任主体共同承担责任,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使其主动与其他方面形成共同体,从而建设好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网络,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

其次,作为高校和其他研究机构,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要研究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和具体表现性的评价体系。要通过协同创新机制,把立德树人作为系统工程抓;要整合高校和其他研究力量,深入对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及教师研修作整体的、具体的、系统的研究;要深入了解当前学科育人的主要问题,包括学生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和学科教学评价体系,提供具体的、有效的研究范式。同时,要指导和支撑基层学校根据学校实际建设校本课程方案,帮助学校建设和维护资源。

再其次,作为中小学校,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课程要求,主动整合家庭、社区等多方资源,引导师生参加更多的课程实践。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开发学生的学习机会,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开设让学生获得各种发展的选修课程和社团活动,建设家校互动平台,让家长、家庭成为辅助学校教育的积极力量。要合理安排各学科的社会实践课时,有效利用校外各类教育场馆资源和实践基地,使它们成为学科教学的重要资源。在课堂中,学校要引导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使课程内容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精神发展和德性升华的过程。同时,学校要把立德树人要求作为学校重要的教师教研的要求,在教学研究和实施中发现和培育优秀教师,让更多的教师能够成为统筹课程五个阵地的主要力量,也让更多的家长、社会优质资源成为学生课程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

统筹课程 篇4

一、何为实战训练理念

“理念”是一个客观的结果后产生思维活动的人的意识, 那么警察实战训练理念是警察的客观存在在执法的过程中法律的理性的认识, 而这反映在理性认识具体的教学和培训中。在警务实战如何更好地利用有效打击犯罪分子的战术、技术、身体、心理和法律手段, 理性地认识警察活动中自我防卫方面的技战术训练就是警察实战训练理念。警察战术训练时, 应尽量合并有机和警方打击, 这样的组合不仅仅是解释并解决警务战术“为什么实践中”的问题, 同时也是解决“做法是什么”和“如何实践”这两个目前有比较大争议的问题。这使我们的训练更具有明确目的, 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训练效果。直观的就是“从实战出发, 仗怎么打, 兵就怎么练, 案怎么破, 警就怎么训”, 这是开展库存搜索、清查搜索、围追堵截、使用枪械、驾驶、游泳等技能培训与现实社会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大量的实践证明, 只有满足了战术和技术训练的真正需求和期望, 才能培养学生的战略战术思想、相关战术意识和与之有关的战术动作。可以说, 我们是从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从事作战训练理念警察体育教育, 用正确的培训理念开展教学训练, 因为没有教学培训理念就是盲目的培训。

二、用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课程设置

目前, 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的不同理念, 警察学院遵循相关规律建立了一些体制, “重理论知识教育, 轻实战技能训练;重专业素质开发, 轻综合素质培养”, 使公安院校的课程依旧处于守旧的模式中, 不同职业、专业的“各自为政”, 缺乏相关的整合及积极的协调, 也缺乏统一的专业的合理指导, 导致过多地重复引用教学的内容, 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把学生培养成了理论研究者而不是作战部队需要应用程序的强大的人才。其实, “实战、实用、实际”才是培养公安院校的目标。

公安部颁布实施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和培训的规定, 指出了目前我们在职的公安民警的警务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警察队伍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未找不到一种正确的理念作为中心思想指导, 没有真正落实“实战、实用、实际”的原则。因此需要从自身出发, 从警察工作的实际实情出发, 不能使课程偏离公安实际。只有从公安现实与实用的培训理念出发设置的课程, 才能让学生掌握警务战术, 并在战斗中合理使用, 并且在执法的过程中有清楚的执法程序意识, 有过于常人的体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此外, 有关的课程需要遵循相关的实战训练理念, 尽量避免出现全国公安高校的课程教材“似曾相识”的这种现象, 学校课程按照自己的情况设置出自己的特色。在人才培养的这一过程中,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的, 应根据具体实际情况的需要来进行调整, 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对警察队伍所提出的需要。

三、用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教学改革

每一所学校都在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 但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观念的改革没有明显效果, 必须具有统一的指导思想。

目前大部分警官职业学院的毕业生正在战斗的第一线, 警务战术必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用性功能。但这么多年教学改革,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大部分课程是学生坐在教室里, 以理论课的形式教授法律法规等相关理论知识, 很少有法律法规执行的实践性课程;虽然也有格斗、擒拿的训练, 但较少切合公安业务实际的工作环境, 在自我安全意识上也缺乏实践。每个学校都有不同, 有的学校将跆拳道等相关武术教学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有的学校还实行段位制。然而这样的改革是不成功的。没有目标, 脱离生活实际, 不仅对学生没有益处, 还可能发生不必要的严重性错误。这样的改革并没有契合警察大量需要控制和反暴力工作技能的现实。目前并没有形成一套公安机关警务技能培训体系, 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受过系统且实用的执法锻炼, 十分不符合警察这种高度危险的职业需求。

因此, 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综合作战训练的理念中, 要从“实战、实用、实际”的原则出发,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警察应具备的法律法规知识、生活技能、警察技战术能力及心理品质等。战术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警方的处理点和点战斗能力, 它不仅是战斗训练过程的本质, 也是执法培训过程。不同的情况中执法过程也会不同, 每一种技能都需要警务人员的合理掌握、正确使用。因此, 必须改革我们的教育和培训, 按照作战训练的指导思想, 增强培训效果。

四、实战训练理念统筹警体训练场地设施

项目实战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战技能, 减少不必要的伤亡, 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模拟训练积累实战经验, 其重要性不亚于任何一门课程。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课程, 因此模拟训练场地设计必须符合实战训练理念。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公安机关还存在训练场地不足的问题。训练场地如果考虑到各种安全因素, 没有从公安实际出发, 那么模拟训练场地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战术模拟训练场地应充分模拟城市街区设立, 模拟住宅、银行、餐馆、汽车、弯曲死胡同等各种场所, 教授有路障和建筑物错落的情况下如何实行逮捕、搜查、审问、徒手攻防、抗拒抓捕等警务合作。枪支的使用较为复杂, 为同时避免伤及无辜, 作战训练场应该是固定的, 应注重训练各种类型的目标射击, 强调警察之间的协作。现实生活中, 若发生案件, 为了保护群众与自己的同伴, 警方要先利用战术配合, 快速判断嫌疑人、人质、群众等, 然后再决定解决方案。

五、结语

党建统筹发展材料 篇5

——临渭区下邽镇党委书记尹参军

下邽镇位于渭南市区以北25公里处,全镇共辖41个行政村,其中2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6.8万人,镇域面积10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万亩。全镇共有49个党支部,1746名党员。

近年来,我镇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镇党委始终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工作思路,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立足岗位,服务三农,打造亮点,创业实干”为宗旨,把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与渭北葡萄产业园和下邽小城镇开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方法、新路子,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党群联动,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镇党委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强化村级阵地规范化建设的同时,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寻求了适合镇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得力平台。

近年来,镇党委结合镇域产业发展实际,按照党委主导、党支部引导、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发展思路,形成以“基地+支部+示范户”三位一体的农村党员带创平台,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产业大户的技术优势紧密结合起来。针对我镇的产业发展实际,镇党委积极与见庄村建立帮扶关系,在该村设立党委科技示范基地1个,支部科技联系点3个,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38户,发展葡萄面积1700亩,着重围绕“提高葡萄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在葡萄种植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服务。截止目前,见庄村共建成标准示范

园 1000余亩,举办科技培训5期,受训人数达800人次。2011年人均纯收入达14000元。年递增22%,同年见庄村荣获“省级引智示范基地”称号。通过镇党委抓点示范,以点带面,目前我镇发展葡萄面积70000亩,葡萄产业已成为我镇的经济主导型产业。

二、项目拉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快速发展。

我镇是省列小城镇综合改革发展试点镇,也是陕西历史文化旅游名镇申报镇之一,在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我们加快二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美化亮化小城镇面貌,在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党建工作主题思路,使我镇小城镇建设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为我镇打造产业大镇、文化名镇、经济强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坚持以项目为支撑,全力推进小城镇开发建设。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指导下,我镇按照“拉大框架,完善配套,提升形象”的思路,进一步完善集镇总体规划和重点区域修建性详规编制,为集镇高标准、规模化开发提供依据。加强集镇管理力度,按照省级重点镇、区级卫生示范镇的要求,完善制度机制,落实相关措施,高标准管好集镇开发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工作,集镇面貌得到明显改观。全力推进镇政府搬迁,三贤文化广场工程建设,按照体现时代气息,彰显古镇特色的要求,高标准开发慧照路仿古一条街建设,扎实做好双官路南侧水上娱乐园、三贤大酒店、下吉卫生院搬迁等集镇服务业配套项目的前期各项工作,进一步拉大集镇框架,完善集镇配套,做大集镇规模,为建设集文化、旅游、生态农业为一体的经济强镇奠定

基础。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依托城乡一体化建设项目资金的逐步到位,继续抓好路肩培土等农村道路的养护工作,尽可能延长镇村道路的通行年限,提高通行能力,为全镇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围绕“一节一会”,搞好以红同路、渭阳路等路段为重点的两旁绿化工作。紧紧抓住“水利建设年”的机遇,重点抓好神寺、川王等8个村的人饮工程建设,继续抓搞好渭北排碱清淤工程,努力争取镇内支沟的排碱清淤项目,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开发旅游资源,打造省级旅游特色名镇。坚持把文化旅游产业作为我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新型产业、朝阳产业和后续产业来抓。重视发挥“三贤故里”的文化资源禀赋优势,逐步开发葡萄观光、贤名人、慧照古寺、关中民俗等旅游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三贤人文、葡萄观光”的特色旅游品牌,使之成为展示魅力下邽的靓丽名片。依托渭北葡萄产业园发展,着力打造现代观光休闲农业。通过新闻媒介及旅游博览会等形式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大城镇开发建设力度,不断健全城镇基础配套设施,完善服务功能,为进镇农民创造良好的居住和发展环境,积极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展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 创建服务平台 夯实一体化工程建设

我镇主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创新党建工作载体,以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以便民服务网络为渠道,构建以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党建工作阵地。

近年来,我镇依托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完善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镇41个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各类组织提供“集约式”办公场所。着力创建“基层党组织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新农村建设”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将行政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为农服务事项纳入服务中心,逐步建立“以镇服务大厅为主体,以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的便民服务网络,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建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制度,培育服务队伍,拓展服务项目,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一个城乡一体的服务民生工作体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四、实施困难联扶,关注百姓民生事业

在联建工作中,深入开展以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困难群众、机关联系包联村、一般党员联系居民农户为内容的“三联”活动,组织党员与群众结成帮扶对子83个,扎实做好民政救助工作,切实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生活的实际困难。尤其在2011年9月份,下邽镇遭受了70年未遇的秋淋降雨,道路、房屋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损害,大部分农田被淹。镇党委积极组织村民抗灾自救,并走村入户核实上报灾情,并与民政、水利、城建、财政、农发等部门联系,帮助下邽镇恢复灾后生产。2011年共挖排碱沟条 97 公里,其中干沟1条13公里,分沟 7 条 48公里,毛沟26条36公里,解决水泥涵管520节,赔付玉米保险20余万元,有效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五、实施稳定联保,排查矛盾化解纠纷

为确保农村社会稳定,镇党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镇长为第一责任人的信访机构,设立了信访办和群众工作部。进一步完善镇、村、组信访调解网络,使农民信访上下及时沟通,有效化解了许多信访难题,农民土地承包、农民负担案件呈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共接待农民信访120件,同比下降25%。受理上级转办案件20余件,全部结案。镇党委认真深入村组查找存在的信访突出问题,深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积极采取措施化解问题,加大积案办理力度,有效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对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进行细致分类,逐一研究对策。对重点稳控的信访人员实行领导包联,确定稳控领导和包联责任人。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与农民面对面的交流,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对“三农”工作的认识,通过处理各类信访案件,提高了党员干部运用政策法规,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统筹谋划 探索创新 篇6

一、强化“四个同步”。形成推进合力

2007年11月,省政府同时印发了《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和《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力求用改革的办法解决林业生态省建设的难点,用林业生态省建设的成效带动林改的深化。

(一)同步安排部署。2007年底、2008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两次全省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全面安排部署集体林改和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并将其作为促进中原崛起的战略举措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省委、省政府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核心区建设等重大决策都把其作为重要保障措施。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其作为重要内容。省委宣传部、组织部还分别下发通知,具体部署宣传发动和奖惩责任落实等工作。

(二)同步落实责任。省政府与各省辖市签订林业生态省建设目标责任书,把集体林改同造林绿化、林业生态县、林业总产值、财政投入资金一起列为五大责任目标。工作任务按年度细化分解到各级政府和部门,层层签订责任书,列入政府目标考评体系。各县(市、区)责任目标还被纳入《河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干部政绩考核和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三)同步贯彻实施。各地从实际出发,合理布局,统筹安排,使集体林改与林业生态省建设目标衔接、措施配套、有机结合,通过集体林改推动林业生态省建设工作。县乡将林改试点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三级联创”,有效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将“不栽无主树,不造无主林”作为创新机制的突破口,效果明显。据统计,2008冬、2009春造林季度,全省通过家庭承包和其他经营形式明晰产权面积达1487万亩。

(四)同步督导检查。采取省林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包省轄市,自上而下、逐级督导的办法。省林改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督导组,分包了全省18个省辖市,并具体联系一个县:各省辖市督导组分包所辖县,并具体联系2-3个乡镇。在督导工作中,整合力量、统筹兼顾,注重务实高效。派出督导组既检查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实施情况,又检查集体林改推进情况。

二、突出“四个结合”,创新体制机制

河南平原面积占55.7%,全省平原绿化高级达标后,出现了林茂粮丰的可喜局面。实践证明,通过创新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这是实现林茂粮丰的根本所在。启动集体林改时,省委、省政府特别强调要坚持生态与产业并重,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真正落到实处。

(一)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在规划上统筹。将全省分为两大生态区域,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名特优新经济林、生态能源林等;平原农业生态区重点建设高效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营造防风固沙林,积极发展用材林及工业原料林。二是在资金上倾斜。省市县分级建立了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投资保障机制。从2008年起5年内,三级财政投资达到192.4亿元。对重点生态工程,给予每亩80-100元不等的补贴;对重点产业工程,实行市场化运作:对生态产业兼顾的生态能源林等建设,实行政策性引导扶持机制。两年吸引社会投资75.71亿元。三是在政策上支持。省政府先后批转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纲要,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若干政策。各地着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放宽林木采伐政策。平原地区和豫北地区将育林基金征收比例由15%降到10%,有的市县降到了8%。

(二)在造林育林与管护流转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在创新造林机制上下功夫。把资金安排与项目建设实施情况和验收结果挂钩,实行“以奖代补”。改单项工程核查为所有林业生态工程统一抽样;改林木休眠期核查为林木生长期核查。核查结果在河南林业信息网上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在破解管护难题上下功夫。根据不同林区情况,有针对性地落实管护措施。大户统一经营的,专业管护:小户分散经营的,联户管护:发展复合经营的,委托管护,形成集优管护的长效机制。三是在突破流转瓶颈上下功夫。在对6家活立木交易市场统一规范的基础上,在豫北太行山区的辉县市和豫南大别山区的信阳市口河区分别成立了林权交易中心。

(三)在公平与效率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确保均权均利到户。群众对林地依赖性强的地方,实行人人参与、户户有份的平等均分方式:群众对山林依赖性一般的地方,本着先村内后村外的原则,将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承包剩余的林地对外发包:群众不愿均分的,采取公开竞标的方式对外发包;对集体统一经营效益好、群众满意的,采取村民入股、颁发股权证的办法。二是鼓励适度规模经营。平原地区主要采取置换土地、返租倒包,回拢产权、集中发包,界定产权、公开发包等三种形式,鼓励沟河路渠及四荒宜林地通过公开竞标走向适度规模经营。三是注重发挥龙头带动作用。重点培育十大龙头企业和十大林产品品牌,做大产业集群,辐射带动一大批林产品加工区和专业村。四是积极引导发展林下经济。大力推广林粮、林菜、林药、林牧、林草、林禽、林菌等种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林地效能。濮阳市积极提供信贷支持,每户可享受5000-20000元小额贷款,两年发展林下经济17.5万亩,产值达14.5亿元。

(四)在管理与服务的结合上积极探索。一是真正简政放权。在取消林业特产税等收费项目的基础上,去年又取消了3项收费项目,下放行政许可2项,仅免费向农户发放林权证一项就为林农减负6000多万元。二是强化贴心服务。组织编写林业生态工程主要造林模式和优良树种技术手册,编印林业实用技术汇编,林业部门组织送技术下乡7800多场次,培训林农70多万人次。三是注重能力建设。安排9800多万元开展了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筹资3000多万元建立了森林资源数据管理中心。成立了省森林航空护林站,筹建了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中心,防控范围可覆盖黄河以南12个省辖市。

三、实现“四个有效”。推动科学发展

推进集体林改和林业生态省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不仅使我们对科学发展在认识上进一步深化,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有效地提升了全民生态文明意识。特别是中央林改意见出台后,社会各界支持参与林业生态省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2008年,完成造林面积601万亩,其中非公有制造林429万亩,占71%。今年已完成造林面积749万亩,义务植树2.07亿株,尽责率91%,为历年最高。两年造林面积相当于前四年造林面积的总和。

(二)有效地加快了现代林业建设步伐。据清查,全省林业用地、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分别比2003年增加9.99%、24.52%和35.01%。森林覆盖率为20.16%,增长3.97个百分点。森林火灾受害率为0.3%,林木病虫害成灾率为1.08%,均大大低于控制目标。林业产业总产值527亿元,同比增长21%。新发展速丰林78万亩,总面积达到800多万亩:经济林16.5万亩,总面积达到1300多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85万亩;森林旅游接待人数2170万人次,年社会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亿元。

(三)有效地提高了环境承载能力。一是保障了粮食安全。两年共营造农田防护林折算面积204万亩,累计达8500多万亩。据测算,农田防护林可使农作物平均增产10%左右,全省粮食产量连续3年超过1000亿斤,其中农田防护林年贡献份额大体在100亿斤左右。二是扩大了环境容量。据评估,全省森林生态功能年价值达3929亿元,年固碳6805万吨,相当于燃烧2771万吨标准煤排碳量。三是改善了人居环境。两年共营造环城防护林38万亩、围村林166万亩,完成2.5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4个省辖市分别获“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医保统筹 篇7

一、医保城乡统筹的含义

城乡统筹的真正含义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存进城市的方式达到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以此方式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其统筹有两种含义。

一是外延, 身份统一, 统一变身为城市居民, 不再作身份的区分, 均称之为城市居民, 以往的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界限消失, 不再有农民的称谓, 从表象上消除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异。

二是内涵, 权利和义务一致,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权益一致, 不作区别对待。这是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关键焦点问题, 也是对政府的最大考验, 因为这需要筹集更多的稳定收入、增加大量的公共设施, 但是面对转身而来的农民, 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支出的绝对增加, 更为重要的事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 只有解决了这一根本的问题, 才能实现城乡的真正统筹。

城乡医保统筹的初期具有基金基础薄弱、医保政策交叉和调整、参保基数增大, 需要辐射的面和深度扩大和加深、配套的医疗机构改革日益迫切等特点, 为此, 需要解决统筹背景下的医保有效统筹的现实途径。

二、有效统筹的配套支撑要件

1. 管理机构统一

目前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保分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机构, 这样人为地导致了政策不统一、筹资渠道和标准不一致、医保待遇差异大等结果, 在医保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管理机构的统一, 建议全部纳入医保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这既是规避前述缺陷的需要, 也是为了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医保系统所需的科学设置, 因为医疗机构归属于卫生年行政部门管理, 它需要与医保系统相互独立存在, 这样才能杜绝体制弊端, 成就公平高效的政务。

2. 缴费标准统一

农民的大量加入, 肯定会在短期内给现有的城镇居民医保造成冲击, 主要原因在于新农合的筹资标准较低, 在实行统筹的初期也会因为刚刚加入城镇医保的新居民因为收入来源不稳定、偏低等原因导致其缴费困难, 但是我们又不得执行两套标准来过渡, 否则又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缴费标准的统一, 只有缴费标准统一之后, 才能给予待遇的统一, 至于解决的办法, 可以考虑政府初期扶持或者垫资的形式来解决。

3. 待遇统一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坚持实质高于形式的原则, 不能只搞名义上的统一, 而搞权益方面的区别对待, 如果这样的话, 将会严重挫伤参保人的积极性, 注定会短命、最终会失败, 所以在前面解决了筹资标准一致的情况下, 必须要坚持待遇的统一, 让新旧居民享受一样的医保待遇, 步入实质统筹的良性发展轨道。

4. 统筹级别应尽量提高

根据大数法则原理, 为了保持医保基金的长期平衡和安全运行, 理论上应该实行较高级别的统筹,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建议实行市级或以上级别的医保基金统筹, 这样就会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和基金规模。

三、城乡医保统筹的有效途径

1. 身份转变与社会实质融入

城乡统筹的难点不在于给予名份待遇, 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具备自身的造血和输血功能, 统筹后区域不会因此增加负担和出现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会因此出现下降、社会不会因此出现倒退, 我们需要的是统筹之后实现一体化的稳步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地提高, 为此, 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措施让他们实质融入, 可以选择的方案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土地做文章,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我们需要借用土地的收益来度过他们转身初期的困难, 土地入股等获取长期收益等方式是应该优先选择的, 获取一次性收益的转让形式不应该首选;二是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就业以取得长期稳定的劳动报酬, 只有解决了收入问题, 人们才会稳定、统筹才会有成功的保障,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 第三产业应该是首选发展之路 (旅游、休闲消费等等) , 现代农业和轻工业是其次 (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生产等等) 。

身份转变后的实质融入, 是城乡统筹成功与否的关键考量指标, 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解决新融入居民的生存之道, 只有将这一点解决了, 才能谈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旦这一问题解决了, 包括医保在内的后续问题就将会迎刃而解。

2. 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平衡性考量

在保障参保者权益的情况下, 严格压缩基金支出, 以确保医保基金产期平衡和安全运行, 如何压缩医保基金的支出呢?并不是单纯地降低报销比率、减少报销范围, 而是要从其它方面入手, 一是压缩非医疗项目支出。在享用医保基金的过程中, 存在有很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他们将非医保项目改头换面地纳入了医保项目进行报销, 严重地侵害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对此必须进行严厉地打击。二是严厉打击骗取医保费的行为。很多被整合进医保基金确认可予以报销的医疗机构, 单独或者与参保者一道虚构医疗事实、医疗项目、住院天数等手段进行骗保, 这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 需要重拳出击, 抓典型, 以起到威慑作用。三是压缩药品中的水分。药品、药用材料和器械等均出现有虚高定价的现象, 对此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进行挤水分, 切实把参保者的救命钱用到实处,

3. 分级医疗制度的配套建设

目前大家一味地追求大医院和出名的医生, 结果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程度, 使之步入了一种恶性循, 结果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而且更是无端地挤占和浪费了更多人的就医权益, 为此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就是分级医疗制度, 它可以有序地引导患者进行恰当地医疗, 即引导患者根据病情到适宜的医疗机构去诊治, 而不是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这对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医保统筹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分级医疗制度, 首先需要的大量基层医疗资源 (包括硬件、软件和人才) , 重心在于解决日常所需的门诊诊治需求;其次是需要适量的专业医院, 重心在于解决住院需求;最后是少量的高端综合医院, 其重心在于解决住院和门诊的疑难疾病, 这样形成的正三角形、金字塔结构的医院构成, 就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 此时医保基金就需要实时地进行配套改革, 用首诊在基层、各医疗机构之间实行双方转诊等方式引导患者实行高效的流动, 于是高效的医保基金运行模式就可以逐渐建立起来。

4. 医疗集团的组建与作用发挥

统筹课程 篇8

全面保障催生医疗消费趋势性扩张

如果从上世纪80年代试行职工医疗费包干算起, 中国进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用了将近20年的时间, 而基本实现全民医保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十年中国医保适应社会全面发展, 借力经济高速增长, 走了一条全面增量扩张之路。制度建设由单一职工医保走向全民医保;参保人群由1亿从业人员突破13亿国民;基金收入由不到千亿达到将近万亿;支付比例总体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 保障范围逐步扩大, 医疗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

踏着增量扩张旋律高歌猛进的全民医保建立, 无疑为消除国民因医疗负担而引发社会性风险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这一直是我强调的基本观点:政府基本保障功能不是单纯增加医疗福利而是消除因医疗负担过重导致的社会风险) 。但全民医保增量扩张必然带来医疗需求快速释放。医保基金的增长基本决定于GDP增长以及由此决定的个人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 医疗消费增长则决定于医疗保障程度。可以基本判断, 随着GDP增速回落到8%左右, 基金收入增长正常情况下不应超过10%, 如按10%测算, 2020年医保基金总量将达到2万亿。而近几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速基本保持在20%左右, 如没有根本的体制性变革, 在继续增加的保障措施刺激下, 医疗消费增速不太会有明显降低, 2020年卫生总费用就有可能超过10万亿。其中主要体现为社会医药费用负担的医疗机构业务收入则超过5万亿。

医疗消费增速超过基金增速必然增加基金缺口, 如果支付政策不变则必然降低保障度。在这一大格局下, 仍寄希望于单纯提高保障待遇以降低个人实际费用负担无疑痴人说梦。

全民医保的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一:保障度决定消费弹性。一个仅统计现象就可说明的制度规律是:保障度越高的人群, 次均费用越高;保障基金供给越充裕的领域, 卫生资源越集聚。全面保障意味着全面医疗消费扩张。

系统风险二:公平性驱动福利化。多元利益诉求源于客观差距, 追逐福利均等, 其结果永远不可能实现利益均等, 却必然推升福利负担。公平诉求内生福利惯性, 而作为十三亿人的发展中大国绝对承受不起福利化的后果。

系统风险三:均等化拉抬服务成本。在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情况下, 就医选择的便捷性将促使资源利用阶梯式上移, 服务均等化将促使高端资源平面式扩展, 两者都不是存量均衡, 而是资源利用和投入的成本扩张。北京、上海是高端卫生资源最集中又是最稀缺的城市, 因为全国人民都要到北京、上海看病。

增量的待遇扩张催生惯性消费扩张, 同时损耗持续的保障供给 (福利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过度福利侵蚀社会财富创造动力) 。医保的趋势性风险, 与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高度重合:高增长后的资源紧缺以及平衡各层面需要与可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医保的资源属性与利益机制

社会治理的核心命题是平衡需要与可能, 而政策或制度工具无非就是用资源配置平衡利益诉求。就应对医保长期趋势性风险而言, 降低待遇、提高费率、缩减结算等所有现实选项我们都不能做。对决策者而言, 清醒地认识到不能做什么要远比以为能做什么重要得多;也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能做什么时, 才能真正深刻认识到医保统筹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

资源性短缺。医保筹资决定卫生资源供给, 卫生资源有限性根本上决定于医保筹资供给不足。卫生资源属性本质上是由医保资源属性决定的。医保资源属性的具体体现:1.国民收入总量决定医保资源供给总量;2.医保筹资水平决定保障水平及能够支付医药服务的品种和价格。那种只认识到卫生资源属性而忽略其背后的医保资源属性, 一味强调扩大医疗保障供给以解决卫生资源不足的思路, 只会加剧资源失衡而非相反。

利益性冲突。由资源短缺必然产生利益冲突。医保筹资、待遇设定和购买价格等无一不是利益平衡与资源配置的结果。利益机制是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具活力也最不可忽略的社会机制。利益博弈力量和利益机制作用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资源占用和配置效能。在错综复杂的医疗保障利益冲突中, 排斥利益性或在利益机制之外寻找平衡机制尤如隔靴搔痒。

系统性割裂。任何资源占用分散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资源的短缺性, 而利益冲突则会进一步分散和固化资源占用。全民医保存在的城乡制度分设、区域基金分割、多层次保障体系不衔接等问题, 皆因日益固化的利益关系和资源配置问题而逐步形成系统性割裂的治理格局, 进而反过来又成为利益调节和资源配置的体制性障碍。系统性割裂的结果, 激化利益诉求, 损耗资源效能, 增加运行成本, 降低公共政策和管理的功能一致性和职能协调性。

系统统筹:

重在集聚资源配置效能

资源短缺、利益冲突、系统割裂, 揭示了医保统筹所要解决的客观性、机制性和体制性问题。统筹, 就是在钱少势弱的条件下进行资源整合、功能整合, 进而进行体制整合和职能整合, 从而实现目标趋同、体制顺畅、机制协调。真正的顶层设计是整合涉及医疗保障的公共政策目的、制度功能定位、管理体制及政策权限, 消除政府治理内部的公共政策功能冲突和能量消耗。这就要求统一基本保障管理体制, 统筹协调多层次保障体系功能定位、发展规划和政策设计, 逐步统一医疗保障核心政策标准并提高政策管理权限。医保整合的关键是破除部门之间和系统内部的利益圈子和体制症结, 真正形成一个政府一项功能一个目的的社会治理格局。

有统就要有分。政府治理的有效性不在于想做多少事和已经做了多少事, 而在于能做多少事和做什么事。资源有限决定能力有限, 利益多元必须分解矛盾。要始终坚持和完善分担机制:明确并坚守基本保障责任边界, 守住防范系统风险的第一源头;逐步调整和均衡缴费水平, 减轻企业和用人单位负担以降低对经济发展的损害;完善费用分担机制, 守住起付、简化共付、提高并逐步淡化封顶。加快建立健全分层保障机制:要在统筹规划、功能清晰、机制协同的前提下, 全面实施基本保障应保尽保, 简化和规范各类政策性补充保障措施, 加强社会转型期的医疗救助功能, 积极鼓励和扶持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慈善事业。积极探索和创新分级多元的公共管理服务模式:核心政策权限和基金调剂层级要上移, 公共管理和服务平台要下沉;探索经办管理主体社会化, 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承办公共事务的作用, 从而逐步使政府组织由经办责任主体变成管理主体, 由利益相对人变成利益协调人。大力推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 逐步建立与分层医疗保障相适应的医疗服务分类支付标准体系。

统筹, 说到底就是要精打细算过紧日子。医保统筹是运用系统工程理论, 整体解决医保公共政策和管理体系中存在的系统性缺陷, 集聚医保资源能量, 推进医保集团购买机制, 系统性地平衡资源使用中的利益冲突和修正资源配置中的机制失灵, 在系统内部建立完善的待遇保障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应对系统风险, 关键在三招:收紧口子, 坚持基本保障战略, 回归社会治理的制度功能, 着力平衡利益诉求, 同时防止福利扩张;分散责任, 以分层保障化解多元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 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和商业保险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成本战略, 着眼资源配置推进集团购买, 实现费用控制向成本配置的管理模式转变, 以资源成本绩效置换待遇保障效能。

(作者单位:人社部医疗保险司)

统筹能源 惠及长远 篇9

2016年3月11日,在澜沧江中下游,糯扎渡、小湾等6个梯级水电站已经建成投产,澜沧江上游的4座梯级电站正在加快推进……

在电能优势和通道优势的双重作用下,云南已经初步形成了内联南方、华东电网,外接越南、老挝、缅甸等周边国家的跨省(区)、跨国电力输配网系统。在周边,与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合作建成了文山、红河、西双版纳电力外送通道,建成了双回220KV、单回500千伏缅甸至德宏两条电力回送通道。

随着跨境电力输送通道建设进程的加快,云南省与越南、老挝和缅甸实现了局部高压等级电网互联,目前正积极推进与泰国的联网;中缅油气管道建成,标志着中国第四条国际能源通道已经打通。云南昆明已经逐步成为连通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以及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的区域性国际语音通讯及数据交换中心。

“十二五”期间,云南外贸进出口总额连续迈上100亿和200亿美元2个大台阶。至2015年,通过全省17个国家级口岸和7个省级口岸等实现进出口额142.1亿美元,出入境人员3000多万人次,出入境车辆6000多万辆次,在中国沿边省区中位居前列。

能源意味着机遇,意味着发展、意味着振兴、意味着出路。统筹能源就是抢抓发展机遇,就是推动沿边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振兴沿边经济,就是造福沿边人民。

面对未来能源发展的广阔前景,云南省将按照《云南省沿边地区开发开放规划》要求,进一步推进沿边地区“能源网”建设,始终坚持以重点电源、电网为支撑,加快沿边州、市对内对外能源供应网络建设。推进中缅、中泰、中老电力联网等重大跨境电力通道建设,争取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协调(交易)中心落户昆明。统筹沿边与内地、沿边与周边国家之间的油气运输管道建设,提高管道运输在进口油气输送中的比重,着力打造四通八达的能源网,推动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大跨越大发展。

上一篇:建筑物下一篇:SOA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