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物(精选12篇)
建筑物 篇1
(1) 保护功能
建筑涂料能够阻止或延迟空气中的氧气、水气、紫外线以及工厂排放出来的有害气体对建筑物的破坏, 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不同种类的被保护体, 要求不同性能的涂料。混泥土沙浆基底的外装修, 要求涂料具有水分控制功能即防水性、防潮性、排湿性, 以及对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等隔离作用, 和对各种化学药品的隔绝作用。金属 (如铁) 基底, 最重要的防锈性。室内、室外环境不同, 室外涂层时常受到风吹雨淋、冬冷夏热的高低温变化, 以及紫外线的破坏, 因此, 外墙涂层要求达到的指标比内墙更高。
(2) 装饰功能
建筑涂料的目的首先在于遮盖建筑屋表面的各种缺陷, 使其显得美观大方、明快舒畅, 又能与周围的环境协调配合。涂料的装饰功能包括平面 (色彩、色彩图案和光泽) 和立体 (立体花纹的设计构思) 两个不同质感的装饰。室内装修和室外装修功能基本相同, 但要求标准不一样, 通常内墙喜欢采用较平的立体花纹或色彩花纹, 避免高光泽, 而外墙要求光泽和富有立体质感的花纹。
(3) 特殊功能
部分室内涂层要求具有隔音、防结露、防霉防藻功能, 有些建筑装修要求涂层具有防火、防水、防辐射、杀虫、隔热等功能。
(摘自慧聪涂料网)
建筑物 篇2
目录简介性质分类构成收缩展开简介
建筑物是人造的、相对于地面固定的、有一定存在时间的、且是人们要么为了其形象、要么为了其空间使用的物体。也叫“建筑”。 《民用建筑设计术语标准》中建筑物的定义:用建筑材料构筑的空间和实体,供人们居住和进行各种活动的场所。 它往往都具备人能居住和活动的稳定空间,是人造自然的主体。一般情况下,建筑的建造目的既侧重于得到人可以活动的空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现代主义建筑非常强调这点)或/和建筑物之间围合而成的空间(比如城市中的市民广场);也侧重于获得建筑形象――建筑物的外部形象(如纪念碑)或建筑物的内部形象(如教堂)。 合格的建筑物 一座合格的建筑物必须要完成以下要求,包括建筑物内部各种使用功能和使用空间的合理安排,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与各种外部条件的协调配合,内部和外表的艺术效果,各个细部的构造方式,建筑与结构、建筑与各种设备等相关技术的综合协调。近年来在文化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虽然大部分国内从事文化建筑的企业与国外还有不少差距,但是以中孚泰文化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专注于文化建筑的企业,在文化建筑设计领域上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中孚泰建造的广州大剧院、甘肃大剧院等不仅入选了“中国十大剧院”,从适用、经济、坚固、美观等几个角度更是不弱于维也纳这样的国际性建筑。
性质
(一)不可位移性 建成后的建筑物坐落位置、结构类型、建筑朝向都是固定不变的。 (二)产权边界复杂性 一般资产的产权边界是比较清楚的。单项资产的产权要么是所有权,要么是使用权、租用权等,但在评估中经常遇到同一幢建筑物具有多重产权属性的情况,如公私同幢,私私同幢等,或表现为同幢房产中部分具有所有权,另一部分体现为租赁权。 (三)功能变异性 多数资产功能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使用价值将随改变而消失。但建筑物不同功能改变反而会提高其使用价值,如商业区的厂房、车间改造,临街工业用房改造成商业用房等。
分类
性质
1、居住建筑:是指供家庭或个人较长时期居住使用的建筑,又可分为住宅和集体宿舍两类。住宅再分为普通住宅、高档公寓和别墅;集体宿舍再分为单身职工和学生宿舍。 2、公共建筑:是指供人们购物、办公、学习、医疗、旅行和体育等使用的`非生产性建筑,如办公楼、商店、旅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和医院等。 3、工业建筑:是指供工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工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厂房、仓库等。 4、农业建筑:是指供农业生产使用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建筑,如料仓、养殖场等。
高度
房屋层数是指房屋的自然层数,一般按室内地平正负0以上计算;采光窗在室外地平以上的半地下室,其室内层高在2.20米以上(不含2.20米)的,计算自然层数;假层、附层(夹层)、插层、阁楼、装饰性塔楼以及突出屋面的楼梯间和水箱间不计层数。房屋总层数为房屋地上层数与地下层数之和。 住宅按层数分为低层住宅(1-3层)、多层住宅(4-6层)、中高层住宅(7-9层)、高层住宅(10层及以上) 公共建筑及综合性建筑;总高度超过24米为高层,但不包括总高度超过24米的单层建筑;建筑总高度超过100米的,不论是住宅还是公共建筑总和性建筑均称为超高层建筑。
结构
建筑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由承重构件(基础,墙体,柱,梁,楼板,屋架等)组成的体系。 1、砖木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用砖木做成的,其中竖向承重构件的墙体和柱采用砖砌,水平承重构件的楼板、屋架采用木材。这类建筑物的层数一般较低,通常在3层以下。古代建筑和五六十年代的建筑多为此种结构。 2、砖混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竖向承重构件采用砖墙或砖柱,水平承重构件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屋顶板,其中也包括少量的屋顶采用木屋架。这类建筑物的层数一般在六层以下,造价低、抗震性差,开间、进深及层高都受限制。 3、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承重构件如梁、板、柱、墙、屋架等,是由钢筋和混凝土两大材料构成。其围护构件如外墙、隔墙等是由轻质砖或其他砌体做成的。特点是结构适应性强,抗震性好,耐久年限长。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种类有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框架筒体结构和筒中筒结构。 4、钢结构建筑。这类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用钢材构成,其建筑成本高,多用于多层公共建筑或跨度大的建筑。
施工
施工方法是指建造建筑物时所采用的方法。 1、现浇现砌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均是在施工现场浇筑和砌筑而成。 2、预制.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主要承重构件是在加工厂制成预制构件,在施工现场进行装配而成。 3、部分现浇现砌、部分装配式建筑。这种建筑物的一部分构件(如墙体)是在施工现场浇筑或砌筑而成,一部分构件(如楼板,楼梯)则采用在加工厂制成的预制构件。
年限
耐久年限等级 / 耐久年限 / 适用范围 一级 / 1以上 / 重要的建筑和高层建筑 二级 / 50-100年 / 一般性建筑 三级 / 25-50年 / 次要的建筑 四级 / 以下 / 临时性建筑
构成
建筑物的构成,按系统工程分,主要有: 地基、基础和墙体: 1、基础:基础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是建筑物地面以下的承重构件,它支撑着其上部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这些荷载及基础自重传给下面的地基。基础必须坚固,稳定而可靠。 2、地基: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是承受由基础传下来的荷载的土体或岩体,建筑物必须建造在坚实可靠的地基上,为保证地基的坚固,稳定和防止发生加速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地基应满足以下要求:1)有足够的承载力;2)有均匀的压缩量,以保证有均匀的下沉;3)有防止产生滑坡,倾斜方面的能力。 3、墙体:墙体和柱均是竖向承重构件,它支撑着屋顶,楼板等,并将这些荷载及自重传给基础。墙的作用:1)承重作用;2)维护作用;3)分隔作用;4)装饰作用。对墙体的要求:1)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2)满足热工方面(保温,隔热,防止产生凝结水)的性能;3)具有一定的隔声性能;4)具有一定的防火性能。
墙体类型
1、按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分为: a. 外墙:外墙位于建筑物四周,是建筑物的维护构件,起着挡风,遮雨,保温,隔热,隔声等作用。 b. 内墙:内墙位于建筑物内部,主要起分隔内部空间的作用,也可起到一定的隔声,防火等作用。 2、按在建筑物中的方向分为: a. 纵墙:是指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 b. 横墙:是指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的墙,其中的外横墙通常称为山墙。 3、按受力情况分为: a. 承重墙:是指直接承受梁,楼板,屋顶等传下来的荷载的墙。 b. 非承重墙:是指不承受外来荷载的墙.在非承重墙中,仅承受自身重量并将其传给基础的墙,称为承自重墙;仅起到分隔空间作用自身重量由楼板或梁来承担的墙,称为隔墙。在框架结构中,墙体不承受外来荷载,其中,填充柱之间的墙,称为填充墙。悬挂在建筑物外部以装饰作用为主的轻质墙板组成的墙,称为幕墙。 4、按使用的材料分为: a. 砖墙;b.石块墙;c.小型砌块墙;d.钢筋混凝土墙。 5、按构造分为: a. 实体墙:是用黏土砖和其他实心砌块砌筑而成的墙。 b. 空心墙:是墙体内部中有空腔的墙,这些空腔可以通过砌块方式形成,也可以用本身带孔的材料组合而成,如空心砌块等。 c. 复合墙:是指用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而成的墙,如加气混凝土复合板材墙。
承载区域
建筑物的声音 篇3
风吹出高楼的“口哨声”
20世纪90年代初,纽约警方不断接到居民投诉,说他们休息或工作时,不时被一种尖锐的口哨声所困扰,夜深人静时,这种声音令他们头皮发麻。
纽约市环保局人员参与警方调查时,走访了百余户市民,证实投诉属实。遗憾的是,他们很久未找到噪声源。在一次例行巡逻中,周围突然回荡起尖锐的口哨声,他们立即循声前进,直到被引上曼哈顿区一幢竣工不久的大楼拱顶,被那里的凄厉叫声震得头像炸开般疼痛,才断定大楼拱顶是恼人噪声发源地。
在英国曼彻斯特市中心,耸立着171米高的“比瑟姆塔”,自从塔顶14米高的“叶片”雕像竣工后,当地居民抱怨“口哨声”太强的投诉逐渐增多。在刮大风的日子里,玻璃和不锈钢制成的“叶片”,带动周围空气以数千赫兹的频率往复振动,吵得人不得安宁,而建筑师一时也拿不出解决办法。
研究者指出“比瑟姆塔”等大楼既不是第一幢,也不会是最后一幢能“吹口哨”、产生高噪声的建筑物,因为建筑物噪音的产生原因复杂;这种声音,不仅会因为风,也可能因为水。
水涨出小木屋的“鬼叫”
2002年夏季,重庆市丰都县暨龙乡村民,个个被小木屋中的怪叫声吓得夜不能寐。因为每当子夜降临,村民向正银家无人居住的小木屋里,就传出阵阵沉闷的叫声,像是转动辘轳产生的吼叫;又像人大口大口喝水时产生的咕噜声,夜夜如此。这令村民们毛骨悚然。
对四川地质情况了如指掌的谭开鸥,系南江地质队老勘察队员、高级工程师。她不信邪,决心揭开其谜底。为此,她和志愿者彭亚明等人赶到暨龙乡走访调查。首先确定那里地貌系石灰岩结构,容易形成地下暗道、溶洞。而向正银家农田旁5个深不见底的水洞,正是水文地质学上的“落水洞”,地面水经过“落水洞”流入地下。当村民说到落水洞下方几百米处的小水塘,每天夜间按时涨水时,谭开鸥心中已基本有数了。为了探明原因,他们连续守夜,结果发现小木屋一出现怪叫声,小池塘就涨水,夜夜如此。
原来,落水洞和小池塘下面有暗道相连,暗道使落水洞、小水塘构成一个天然虹吸系统。所以,落水洞水位升高到一定位置后,就被吸进小池塘,从而将暗道里空气挤出,引起振动,振动波沿着另外一条裂缝传进小木屋时,发出怪叫声。真相大白后,笼罩在这里的恐怖气氛随之烟消云散了。
研究建筑物发声的秘密
若干年前,维也纳研究人员用风洞检测一座新大楼结构的稳定性时,偶然听到恼人的口哨声。因为这座大楼平时波浪不惊、毫无异常,只是在风速超过55千米/小时,才发出令人烦恼的啸叫声。
这时,塔楼外专供维修人员使用的金属格栅走道成了噪声源。它发出了2000~2500赫兹的口哨声。除风速外,风向因素也很重要。当风向与筛网平面成0~15度角、即演奏长笛的角度吹过时,大楼啸叫加剧。由此可知,高楼噪声的大小与风速、风向、建筑物设计的形状、外部环境都有关系。后来的研究证实,大楼产生的噪声,与人们吹空啤酒瓶的道理相同。
因为我们吹空啤酒瓶时,扰乱了瓶口边沿空气的正常流动,这就在瓶颈处制造了一个个气体漩涡。漩涡的振荡频率与瓶颈大小、风速均有关。用力吹瓶口,风速增大,在瓶颈中形成的漩涡加强,一旦其振动频率和瓶腔的固有频率一致,产生共鸣腔后,瓶子发出的叫声最强。
荷兰的博临展览馆也是有名的噪音建筑物。这个展览馆有一堵长长的、具有倾斜角度的金属格栅后墙,格栅后墙用长9厘米、宽4厘米小格子编制而成。只要当地刮起72千米/小时以上的大风,且风向与后墙走向一致时,它就发出很大的嚎叫声,像有人对着你耳朵吹口哨。可见,展览馆的格栅后墙是噪声源。
建筑学家认为,高楼上的气窗、格栅、栏杆和有规则间隔的结构相当于瓶颈,它们制造出的气体漩涡是产生噪声的根源。有时即便没有形成共鸣腔,那振动也依旧吵得人心烦。
消除噪音方法多
风噪声专家戈利亚尔指出,解决这类问题时,须找到漩涡的来源和共振腔的位置,打破二者之间的固有联系。风洞试验揭示,最简单的做法是改变风速和风向,以避免漩涡形成,避免产生任何形式的共振。不过建筑物吹口哨的原因复杂,除风速风向外,格栅大小、金属构件表面是否光滑、在背风处形成的漩涡、建筑物上的凸起物如烟囱,均能制造强大噪声。其中,单调声源比交混在一起的声音,更令人烦躁不安。
现在,人们还没找到绝对有效的办法,来避免大楼产生的噪音。因为对一幢大楼有效的办法,对另一幢大楼可能是麻烦。如某些建筑物的格栅间隔,由40毫米改成31毫米,格栅上金属杆宽度从1.5毫米增加到1.8毫米后,风速必须大到130千米/小时才产生噪音,而这种情况约50年才出现一次。而对另一类建筑物来说,格栅必须全部拆除,噪音才可能消除。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明白,建筑物吵人的原因,不全在于大楼造得多、造得高,也不全在于大楼经常暴露在强风中。有时,建筑物所在的环境,为节约用电而安装的遮阳篷气窗、金属件,甚至建筑物地下或旁边的水文地质特征,都可能成为建筑物“吹口哨”的由头。要彻底根除建筑物引发的噪音,还需要人们想出更多的办法。
我国建筑物建筑节能的现状及对策 篇4
1. 我国建筑物建筑节能的现状
我国人口众多,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促使建筑业空前繁荣, 房屋建筑总量巨大, 现有建筑近400亿平方米, 而其中95%属不节能建筑, 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同时, 建筑能耗也直线攀升, 我国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40%。我国建筑与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 单位面积建筑采暖能耗约为其3倍, 外墙为4-5倍, 屋顶为2.5-5.5倍, 外窗为1.5-2.2倍。所以, 建筑节能已成为提高全社会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 也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迫切要求。推进建筑节能, 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当前的重要任务。
2. 我国建筑物建筑节能存在的问题
2.1 节能建筑不节能
由于我国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 设计人员对建筑节能技术的特点不够了解, 认为只要按标准采用了一定的措施, 就能够达到要求, 而不去管节能措施是否搭配合理、搭配以后是否真正节能、施工是否具有可行性。例如, 某些建筑在建筑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不按照建筑节能设计计算结果进行设计, 或者是加以过大的保险系数, 造成“设计剩余”, 结果这种所谓的节能建筑投入使用后, 与普通建筑相比在能耗上并不节省, 或者略有节省但效果不够明显, 即人们常说节能建筑不节能。
2.2 节能建筑销售难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大力倡导和积极推进, 很多开发商也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然而节能建筑由于采取了节能构造措施, 采用了新型节能建材, 安装了节能设备等等, 使得其成本较普通建筑要高, 势必造成销售价格升高。而人们在购房时更关注的是房价的高低, 而不是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是否节能, 这就造成了节能建筑的销售困难。
2.3 建筑节能宣传不到位
部分地区主管部门领导对此项工作缺乏认识和了解, 重视程度不够, 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我国一向进行“地大物博”的片面教育, 在公众心中形成一种资源、能源“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意识, 以至公众没有节能的意识和压力。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舆论宣传, 形成一种动力, 推动我国节能工作的更快发展。
2.4 建筑节能法律法规不完善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建筑节能法规和建筑节能标准, 施行的标准也只是普遍适用的行业法规, 对于幅员辽阔的中国, 不同地域、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 因而应因地制宜的制定节能措施与实施细则。近年来, 涌现出大量的外墙外保温技术, 如果没有合理的施工和验收规范, 很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损失。
3. 加快节能建设的对策
建筑节能工作需要从设计、审查、政策、市场等方面解决一系列复杂问题, 才能取得满意的成果。
3.1 建筑节能需要整体设计
首先, 要纠正节能措施越多节能效果越好的错误理念, 节能建筑并不是简单的把一些好的节能材料和设备组合起来, 而是要经过节能设计计算, 进行定量节能, 把建筑节能与高舒适度、定量节能、低成本投入相结合。遵循定量节能的设计理念, 房地产项目的建造成本并不会由此而增加很多, 比如在保温体系方面的投入增加, 相应地采暖系统的投入就会降低。
3.2 建筑节能需要严密的审查机制
我国的建筑节能审查机制尚不严密, 审图机构仅仅通过审查建筑图纸, 看是否使用了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 就判定其是否节能, 而不考虑其真正的节能效果, 甚至有些通过审图机构审查的节能建筑最终也未实现节能。这就需要政府建筑节能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节能专项审查和专项验收, 并将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情况纳入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和考核标准。对不执行国家建筑节能标准的相关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 进一步提高各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建筑节能标准的意识和重视程度。
3.3 建筑节能需要鼓励性政策
国家应及时出台建筑节能的鼓励性政策, 对做节能建筑的企业可以实行优先拿地、减税等奖励, 以鼓励企业开发节能建筑。我国建筑节能尚处于起步阶段, 单纯依靠用户、建设方自发的行为无法实现建筑节能目标。为调动各方的积极性, 急需政府出台相关的经济鼓励政策, 引导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建筑节能发展。国外发达国家为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政策措施, 效果很好。
3.4 建筑节能需加速信息的全方位传播
建筑节能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 涉及法规、标准、制度、技术、经营方式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目前在供应方和需求方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扩散度低的现象, 因此, 要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宣传建筑节能, 改变单一宣传的形式, 加速建筑节能信息的全方位传播。要传播建筑节能的社会责任意识和经营建筑的理念, 将建筑节能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传播建筑节能的法规和标准, 使市场各方主体掌握实施规则;传播建筑节能的技术、材料、产品及其性能, 使消费者了解其能效特点和节能潜力;传播建筑节能的科普知识, 使老百姓熟悉建筑节能的方法和手段;传播建筑节能的经济政策及其建设方式和经营方式, 使供求双方能够选择合适的节能模式等, 从而激发全社会对建筑节能的紧迫感及其市场需求。
4. 结束语
建筑节能是建筑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向, 它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 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建筑施工、政策法规等诸多方面。因此, 做好节能工作需要从不同角度, 依据不同准则进行研究, 积极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 不断改进节能设计技术措施。
摘要:文章通过多年来对我国建筑物建筑节能的调查、分析, 发现很多节能建筑的节能效果并不理想, 还存在着销售难、宣传不到位、缺少相关法规等问题。为此, 笔者认为, 应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 建立严密的审查机制, 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并加大宣传力度, 以加快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建筑节能,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龙惟定.我国的能源形势和建筑节能[A].第十一届全国空调技术信息网大会论文集[C].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宋春华.广义建筑节能与综合节能措施[J].住宅科技, 2005, (6) .
建筑物的词语 篇5
2、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3、丹楹刻桷:楹:房屋的.柱子;桷:方形的椽子。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4、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5、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6、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7、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8、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9、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10、殿堂楼阁:楼阁:两层以上的房屋。指各种建筑物。殿堂:高大的房屋。
11、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12、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13、玉砌雕阑: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14、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15、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16、琼楼金阙:犹琼楼玉宇。
17、八面玲珑:指窗户明亮轩敞。
18、雕梁画栋:雕:用彩画装饰。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形容建筑物的奢华。
19、雕阑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0、楼阁亭台: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21、精雕细刻:比喻认真细致地加工。
22、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23、珠圆玉润:润:细腻光滑。象珠子一样圆,象玉石一样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
24、独树一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
25、楼台亭阁:楼:多层建筑物;台:高而平,可供眺望的建筑物;亭:有顶无墙供游息建筑物;阁:楼房一种。统指多种供休息、游赏的建筑物。
26、鳞次栉比: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7、画栋飞甍:有彩绘装饰的屋梁,高耸的屋脊。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28、高耸入云:耸:直立,高起。高高地直立,直入云端。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
29、一览无遗:览:看。遗:遗漏。一眼望去,一切事情都看到了,无一遗漏。亦作“一览无余”。
30、金璧辉煌: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31、深宅大院:房屋多厕而有围墙的院子。
32、琼楼玉宇:琼:美玉;宇:房屋。指月中宫殿,仙界楼台。也形容富丽堂皇的建筑物。
33、一览无余: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34、层台累榭:层:重复,接连不断;累:重叠;榭:建在台上的房屋。形容建筑物错落有致。
35、炉火纯青: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36、美轮美奂: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
37、尺椽片瓦: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
38、重横交错: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也形容情况复杂。
39、钉头磷磷:建筑物上一颗颗的钉头光彩耀眼。
40、金碧辉煌:碧:翠绿色。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41、雕栏玉砌:雕:雕绘;栏:栏杆;砌:石阶。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42、辉煌金碧:形容建筑物等非常华丽灿烂。
43、琼楼玉宇:琼:美玉;宇:屋檐,引申为楼房。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44、鹤立鸡群:比喻显得很突出。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篇6
关键词:高大建筑 沉降观测 水准测量
1、引言
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土地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渐显现,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地面资源,楼房建设正向空间发展,高层及超高层建筑物越来越多,高层建筑物像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建筑物的沉降观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沉降观测已经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和安全,同时也是建筑物施工必不可少的环节。
2、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
高大建筑物沉降的因素很多,建设场地的地形、地貌、地基岩性特征都可能影响建筑物的沉降,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合理变形:建筑物自身的构筑形态造成荷载分布不均衡使建筑物发生变形,这种变形一般小于允许变形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趋于稳定,这种变形对建筑物是不会造成较大危害的。
②施工误差变形:由于施工误差而造在荷载分布和预计分布不符,从而造成建筑物变形,这种变形对局部来讲一般很小。但考虑从下部到上部的整体累积变形间的相互影响时,它是建筑物达到危险变形的一个重要因素。
(2)外部因素引起的变形:
①基础变形:由于建筑物的重量,使基础上的土壤被压实,引起建筑物沉降。
②其它因素引起的变形:由于基础的地质构造不均匀,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温度和地下水的变化引起以及受风力引起的摆动等。
3、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求及分析
水准点是作为比较观测点沉降量的依据,因此要求必须以永久性水准点为根据来精确测定。测定应往返进行观测,并检查有无变动。对重要厂房、高层建筑物重要设备基础的观测,要能反映出1—2mm 的沉降量。因此,必须以S1以上的精密水准仪与精密水准尺进行观测,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m(n为测站数),观测应在目标清晰、稳定的时间段进行。
沉降水准网的观测可以分段进行,每段往返高差不符值不得超过M限=±4M(M为所采用水准测量等级每千米的高差中数的偶然中误差,L 是测段长度,以公里计)。采用附合或者闭合线路水准测量,其闭合差不得超过M限=±2MW(MW为所采用的水准测量每公里高差中数的权中误差,L是附合或闭合线路的长度,以公里计)。
沉降观测的精度,要根据具体建筑物预计的允许变形值的大小与进行观测的目的来定。国际测量工作者联合会规定: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其观测中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观测的目的是为了精度高,那就要尽量的提高观测精度。下面是估算一座建筑物的沉降监测精度的例子:
西安某酒店是28层楼,两沉降点的距离 L=8m,其差异沉降最大容许值A=(1/2000)L,其沉降中误差为:
A=×8×105=16mm
取1/10为沉降观测的容许误差:f=A/10=1.6mm
由于差异沉降可以直接由亮点高差求得,所以取两倍中误差为容许误差,则沉降观测中误差:
M沉=f=±0.8mm
4、沉降观测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一般布设在建筑物的四角、在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米处;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沉降缝和建筑物裂缝处的两侧;建筑物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的建筑物的内纵墙处,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框架结构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各种建筑物沿四周或基础轴线的对称位置上布点,数量不少于4个测点。观测点的布设是沉降观测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观测数据能否真实地反映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趋势及沉降特点。
基准点的布设,建筑工程沉降观测的期限一般较长,例如对于软土地基上的建筑工程,其沉降观测的期限约为10年,因此基准点的长久稳固不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保证沉降观测工作的长期连续性,设置在工地附近的基准点只能作为工作基点,且必须与市内较近的水准点进行联测,从而得到沉降观测点在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高程值。这样,即使工作基点和与之联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系统中的其他基准点恢复。测的基准点都遭破坏,也仍可用市内国家统一高程。
观测点体系,根据整个工程地理面貌和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网路原则建立水准控制网。水准控制网中的观测点的数目和位置,应能全面正确反映建筑物沉降的情况。一般来说,在民用建筑中,是沿房屋的周围每隔6—12m设立一点。另外,在房屋转角及沉降缝两侧也应布设观测点。当房屋宽度大于15m时,还应在房屋内部纵轴线上和楼梯间布置观测点。在工业厂房中,除承重墙及厂房转角处设立观测点外,在最容易沉降变形的地方,如设备基础、柱子基础、伸缩缝两旁、基础形式改变处、地质条件改变处等也应设立观测点。高大圆形烟囱、水塔等,可在其周围或轴线上布置观测点。固定的观测点应是完整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主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2)观测时间、周期
沉降观测时间和周期是正确反映建筑物的沉降变形规律。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得出的原始数据将贯穿整个工程。因此,必须按时、按周期进行,否则沉降观测得不到原始数据,从而使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结果。其他各阶段的复测,根据工程进展情况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表1 沉降量、沉降点密度与复测周期关系表
(3)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实质是根据水准点用精密水准仪定期進行水准测量[1-6],测出建筑物上观测点的高程,从而计算其下沉量。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应用二等水准测量就能满足测量的精度。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的时间内进行,同时应尽量在不转站的情况下测出各观测点的高程,以便保证精度。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水准尺离仪器的距离不应超过50m,并用皮尺丈量,使之大致相等。测完观测点后,必须再次后视水准尺,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1mm。对一般厂房的基础或构筑物,同一后视点先后两次后视读数之差不应超过±2mm。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稳固后及时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有一或数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基础局边)按设计好的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临时的),等临时观测点稳固好,进行首次观测。在首次观测前要对所用仪器的各项指标进行检测校正,必要时经计量单位予以鉴定。连续使用3—6个月重新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校。
5、结论
高大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是一项技术要求高,耗时长且易受外界条件影响的工作,因此应严格按照测量规范的要求作业,尽量减小人为和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造成的误差,通过合理地布设基准点和沉降点,采用恰当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得到可靠的观测数据,最终就能够合理、科学、准确地反映、分析、预测出建筑物的整体沉降状况。
沉降观测是建筑物竣工验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营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除了应满足测量专业规定的精度要求外,还应接受建筑力学、土力学等相关学科的验证。因此,沉降观测的作业人员,不但要具有一定的测量理论基础,而且还应具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建筑结构方面的知识,可见建筑物沉降观测不仅仅是测量学科范围内的,也是一门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黄声享,尹晖,蒋征.变形监测数据处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陈伟清.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及变形预测技术应用[J].基建优化,2005,26(4): 90—93
[3]张正禄.李广云,潘国荣。等.工程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吴子安.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数据处理IM].北京:测绘出版社.1989
[5]吕忠刚.建筑物沉降变形测量的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4,(1):12-14
[6白迪谋.工程建筑物变形观测和变形分析[P]. 西安:西安交通出版社,1987.
危险建筑物安全计划 篇7
“危险建筑物安全计划”是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在911事件发生后建立的危机应对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通过与工业界、学术界、专业协会、规范和标准组织、紧急服务系统和其他政府机构的广泛合作, 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该计划采纳了2002年美国应急管理署《建筑特性研究》、2005年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联邦建筑和世界贸易中心灾难消防安全调查》的研究成果。
该计划也将涉及扩散到环境中的有毒烟雾造成的特殊危害, 如发生在美国参议院哈特办公楼和发生在摩拉联邦大楼的爆炸。此外, 该计划也将制定科学的分析方法, 以确定能够造成危害的极值风速和面对多重灾害时的成本效益风险管理体系。该计划的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所有的普通建筑环境, 并不仅限于上述的紧急情况。
“危险建筑物安全计划”与火灾研究实验室的“消防技术研究”项目密切相关, 后者提供了研究中所需设备的标准和紧急救助人员的指导方针。同时, “危险建筑物安全计划”也参考了“国家地震危害应对计划 (NEHRP) ”, 以制定相关程序来降低危险情况下的损失。
建筑物室内光环境 篇8
关键词:建筑物,光环境,节能,遮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居住及工作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从最开始的只希望房子能遮风避雨, 到居室及工作空间的宽敞明亮, 再到机械空调系统, 人们逐步的改善着自己的工作、居住环境。随着节能概念的深入,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房子用最小的能耗来达到最佳的舒适状况。实现最佳舒适状况, 就意味着必须去关注光环境状况。
在建筑设计中, 为了达到理想的建筑节能效果, 往往要控制建筑的窗墙比, 这必然影响了人们对建筑的自然采光、通透感、现代感的追求, 同时对于大进深的房间来说, 自然采光很难使建筑室内光线达到均匀、稳定, 当光线的均匀度达不到正常工作需求时, 就必须采取人工照明设施来弥补自然光不足。我们不能忽略自然光的作用, 阳光是生气勃勃、令人欢欣鼓舞的, 对人的身体和精神都会有积极的影响。因为人与生俱来的向光性, 日光环境对于建筑的舒适度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适量的光照条件下, 人觉得舒适、愉悦。人无法适应过强或者过暗的光线环境, 这不仅影响了人的正常工作、生活, 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 导致人的死亡。所以建筑物对日光的控制尤为重要。
对上班族来说, 他们要将90%的时间花费在照明强度达到300 lx~500 lx的办公大厦中, 不幸的是, 在照明技术中, 人们只是对“视觉任务”和“识别领域”着手进行研究的。照明强度的最小值, 虽然对于具体的办公室工作是足够了, 但是不足以为人们提供充分的、令人愉悦的光照环境。人类的进化和发展都发生在明媚的阳光及其照明强度可达100 000 lx的情况下。所以, 光照缺乏以及随之产生的一些健康问题也日渐严重, 引人关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自然光缺乏和忧郁症之间的关系就已经从科学的角度给予了证实。由于自然光线缺乏导致的忧郁症中, 昏昏欲睡、性格忧郁、绝望而恐惧是很普遍的症状。很容易预测到, 未来工作空间里, 数量充足的自然光会成为建筑物质量的标志。
阳光是自然界赋予人类的最宝贵财富, 它不仅是一种清洁的、高效的、安全的能源形式, 并且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照明用电, 还能提供更健康高效的光环境。在建筑物内自然采光就是将日光引入建筑内部, 并精确的控制光线的分布状况, 以提供比人工光源更有效的光环境。理想的日光环境应该满足日照条件的同时, 保证日光的均匀性, 并且避免眩光。眩光是指在视野内, 由于远远超出眼睛可适应的照明强度而引起的烦恼、不适或丧失视觉的感觉。眩光的光源分为直接光源 (如太阳光、灯光等) 和间接光源 (如路面或水面的反光) 。
对于阳光的重要性, 这里还需加以说明的是, 并不是更多的得到阳光一定有利, 定量控制一样必不可少, 过强的阳光进入室内, 不仅会使人感觉视觉疲劳, 同时阳光辐射会使室内温度升高。所以必须控制日光进入量, 尤其是对于东西朝向的建筑物而言, 虽然主要的开窗面都能取得日照, 但日光的均匀性相对于南北向要差得多, 并且在不采取遮阳措施的情况下, 清晨或傍晚, 阳光平行入射到室内, 眩光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傍晚的时候, 我们面光眺望风景时, 时间稍长会有疲倦感, 时间再长一些就会昏昏欲睡;而南向或背光眺望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并非身体处于休息之中, 一种全身心放松的状态, 而是眩光对人的干扰。因此东西向建筑需着力处理光照均匀度及眩光问题。
理想的洞口遮阳设计应该在不损毁建筑外立面的前提下做到:在不同时间, 都能很好的控制室内的进光量;在不同季节, 控制光线的柔和均匀;在不同时段, 控制直射光和视线夹角, 及时的避免眩光;控制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由于光照引起的室内温度升高或降低。
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 建筑遮阳并非阻止阳光进入室内。我们都知道, 阳光以平行光的形式, 穿过玻璃窗进入室内, 在不采取遮阳措施的情况下, 室内部分区域受到阳光直射, 而其他的部分则没有直射光, 甚至由于光线的反射与衰减, 使得远离窗口的室内光线很弱。因此遮阳设计的目的在于让自然光均匀的散布于室内。从技术上说, 动态采光及遮阳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点。
动态自然采光系统是日光系统的一部分, 自然采光系统还可以减少人工采光的能源需求, 并且可以在多数情况下减少对电灯所释放热量进行冷却所需要的能量。日光系统技术发展的目标在于:1) 分开散射光和直射光, 避免眩光;2) 在建筑物的各个部分创造良好的光线环境, 包括利用光线折射来改变那些纵深很大的房间的光环境。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可选择性的微型构造技术必然会引起建筑外观设计的一次革命。同样, 我们可以设想去创造一种具有光学转换特性的光折射和光线选择系统。照明系统的日光部分需要一个人工照明的补充部分。照明系统的设计目标在于以优化的形式满足能量的节约和使用者的舒适。
先前, 遮阳系统智能化的诸多优点被忽略, 仅仅作为楼宇的点缀而已。其实智能遮阳系统是建筑智能化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遮阳系统为改善室内环境而设置, 合理的遮阳系统对玻璃幕墙建筑的艺术与技术的作用和效果, 尤其是在建筑节能与智能化方面, 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开发和研究。建筑遮阳不应该仅是一组组物理数字计算, 只要合理的整合技术和艺术, 就可以成为具有表现力的建筑立面要素, 成为可呼吸的建筑表皮, 更好的发挥其作用, 来实现建筑节能。
建筑室内光环境控制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 我们习惯了去关注建筑节能, 但往往对光线研究不够, 动态系统与智能系统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方向, 在满足建筑节能的同时, 达到最佳的光环境。
参考文献
[1]GB 50034-2004,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
[2][德]考斯特.动态自然采光原理与应用[M].王宏伟, 译.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7.
[3][美]诺伯特.莱希纳.建筑师技术设计指南——采暖、降温、照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浅析建筑物墙体裂缝 篇9
1 建筑物墙体裂缝的现象及原因
1.1 长条形建筑的下部纵墙上常会产生八字形裂缝或单方向斜裂缝, 下部缝宽较大, 向上逐渐缩小, 在房屋建成不久就会出现, 它的数量和宽度随时间而发展。这是一种沉降裂缝, 主要是由于地基承载力、结构刚度上的差异使建筑物沉降不均匀引起的, 当沉降积累到一定的数值时, 砖砌体因承受较大的剪切力而开裂。
1.2 砖柱上常会出现竖向或稍倾斜的裂缝, 裂缝中间宽、上下两端小, 这种裂缝多为结构裂缝, 是由于砖柱截面太小, 承受荷载较大引起的。
1.3 梁端底部局部墙体上常会出现竖向或稍倾斜的裂缝, 这些裂缝多为结构裂缝, 是由于梁端下砌体局部承压不足引起的。另一方面, 梁与砌体的变形差异也将导致或加剧开裂。
1.4 墙面上常会出现一段沿水平灰缝产生的水平裂缝和一段沿竖向灰缝产生的竖向裂缝, 或贯穿砖砌体的斜裂缝相结合出现的裂缝。这些裂缝是砖砌体的温度和干缩变形产生的较大约束力造成的。
1.5 建筑物的底层窗间墙常会出现竖向裂缝, 上宽下窄。这种裂缝多为结构裂缝, 由于窗间墙截面较小, 承受荷载较大。以及窗间墙中常有管线通过, 损坏砌体, 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砌体强度的削弱或施工质量问题引起的承载力不足。
1.6 窗间墙上常会出现水平裂缝。一般在窗间墙的上、下对角处成对出现, 这是一种沉降裂缝, 沉降大的一边裂缝在下、沉降小的一边裂缝在上。主要是在不均匀沉降过程中, 建筑物沉降单元上部受到阻力作用, 使窗间墙承受较大的水平剪力, 产生上、下部位的水平裂缝。
1.7 建筑物底层窗台墙的中部、窗洞口的两个角处常会出现竖向裂缝, 上宽下窄。这些裂缝是由于地基反压力和砖砌体的温度收缩应力共同作用引发的。窗台墙受基础和两窗间墙的约束, 在地基反压力作用下地着反梁作用, 特别是在较大的窗口或窗间墙承受较大的集中荷载的情况下, 将向上弯曲, 产生弯曲应力, 导致裂缝。同时, 窗间墙对窗台墙的压力作用, 将在窗角产后较大的集中剪应力而引起窗角开裂。砖砌体的温度和干缩变形也会产后较大的约束应力, 导致或加剧开裂。
1.8 在窗口转角、窗间墙、外墙及内墙上常会发生斜裂缝, 多发生在纵墙上部的两端。裂缝往往通过窗洞的两对角, 在洞口处缝宽较大, 向两边逐渐缩小。这些裂缝大多是由于温度变化使结构热胀冷缩产生温度应力后造成的, 是一些不规则的斜裂缝。
1.9 平屋建筑的顶层檐下或顶层圈梁与墙体交界面之间常会出现水平裂缝, 裂缝一般沿外墙顶端断续分布, 两端比中间严重, 在转角处, 纵横水平裂缝相交而形成角裂缝。在平屋顶顶层纵墙的两端, 常会产生正八字形裂缝, 裂缝一般中间大、两端小、当外纵墙上有窗时裂缝沿窗口对角方向裂开, 这些裂缝是常见的温度裂缝。是由于平屋顶建筑的顶层受季节性气温和太阳日照的影响较大, 使结构周期性的热胀冷缩, 由于混凝土与砖砌体的线膨胀系数不同, 会在接触面间产生水平方向温度应力, 使砖砌体处于受拉、受剪等复杂的应力状态, 当应力超过砖砌体材料抗拉、抗剪强度时, 砌体就会开裂。同时, 也由于砖砌体材料的不均匀性, 引起拉裂、剪裂的不规则性, 有的导致水平裂缝和包角裂缝, 有的导致正八字形裂缝。
2 建筑物墙体裂缝的预防措施
根据以上产生墙体裂缝的现象和原因可以看出, 墙体裂缝的产生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砌体温度裂缝, 一个是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结构裂缝。因此, 针对这两种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2.1 针对砌体温度裂缝的预防
2.1.1 用“三.一”砌砖法, 保证横竖灰缝砂浆饱满, 严禁干砖上墙和碎砖集中使用。应严格按规范要求控制砌筑速度, 墙体砌筑高度每天不应大于1.5m。顶层墙体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得低于M7.5, 并应须严格按重量比拌合砂浆, 以确保砂浆质量。
2.1.2 在外纵墙与内墙承重墙相连处未设构造柱的顶层墙高范围内设置与有构造柱相同的拉结筋。
2.1.3 对房屋较长、平面形状较为复杂、构造和钢度不同的房屋, 可每隔一定的距离将墙体、楼盖等和其他有关构件断开, 形成若干小的单元, 使每个单元因温度变形和收缩产生的拉力减小。
2.1.4 现浇屋盖、挑檐、女儿墙等, 应在端单元与中间单元相连处设置宽600~800mm的后浇带, 待做屋面保温层时浇筑高一个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加膨胀剂振捣密实后养护。
2.1.5 按规定留置伸缩缝, 以减少温度变化对墙体产生的影响。伸缩缝内应清量干净, 避免碎砖或砂浆杂物掉入缝内。
2.1.6 住宅建筑宜采用带阁楼的坡屋面。
2.1.7 平屋面设计必须根据住宅建筑节能标准, 对屋面保温层进行热工计算。施工图上必须注明保温材料的密度、热导率等,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和施工规范的规定进行施工, 确保保温层的质量。
2.1.8 顶层端部两开间除设置构造柱、圈梁以外, 外纵墙与内横承重墙相连处、山墙与内纵墙相接处均应设置构造柱。同时, 在顶层外墙两开间的窗间墙、与窗间墙相连的内纵墙处还应根据窗间墙、内纵墙的状况设置抗裂墙。
2.2 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的结构裂缝预防措施
2.2.1 基础必须精心设计, 要掌握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合理利地基土的强度, 处理好建筑物的整体刚度, 控制好土的竖向和侧向变形以及荷载的重心位置, 正确选择基础形式和加荷速率, 使建筑物的沉降、倾斜、裂缝控制在无害范围内。
2.2.2 针对地基基础的钎探工作要有足够的重视。当地基比较复杂的, 在基槽开挖后应进行普遍钎探, 将探出的软出部位进行局部加固处理后, 方可进行下部基础施工。
2.2.3 对在软土地基上采用桩基础的工程, 必须计算每根桩的荷载, 并尽量保证每根桩承担的荷载均匀, 不宜在门、窗洞口下布桩。
2.2.4 合理设置沉降缝, 凡不同荷载、长度过大、平面形状较为复杂, 同一建筑物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和有部分地下室的房屋, 都应从基础开始分成若干部分, 设置沉降缝, 使其各自沉降, 以减少或防止裂缝的产生。
2.2.5 采用天然地基的砖混结构房屋, 必须在底层外墙窗下设置3层 (每二皮大专主放2根直径6mm) 通长钢筋的配筋砌体。
2.2.6 必须待砖混结构桩基础承台梁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等级标准值的70%后, 才能进行墙体砌体。
2.2.7 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 提高墙体抗剪强度。应在基础的顶面处及各楼层门窗口上部设置圈梁、减少建筑物端部门窗数量。
综上所述, 通过对建筑物常见裂缝的分析, 认为裂缝控制应按照“抗”与“放”的原则, 根据裂缝发生的部位和引发的原因, 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控制裂缝以预防为主, 以治理为辅。预防主要从设计和施工方面采取措施。治理根据裂缝的性质采取措施:对于变形裂缝, 一般不必采取加固措施, 只需局部锚固或剔缝处理就行了;对于结构裂缝, 必须引起重视, 根据不同情况, 采取补缝、剔缝、重砌、局部加固等措施。
砖混结构的墙体裂缝虽然不可避免, 但只要设计合理, 确保施工质量, 选用材料得当, 建筑物的裂缝是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控制的。
摘要:建筑物墙体裂缝是用户评判建筑物安全的一个非常直观、敏感的质量标准, 针对建筑物墙体裂缝展开论述。
浅析高层建筑物防火 篇10
1.1 高层建筑的定义
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九层及九层以下的住宅 (包括底层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住宅) 和建筑高度不超过24m的其他民用建筑以及建筑高度超过24m的单层公共建筑为高层建筑物, 但一旦发生火灾, 从火灾的扑救到人员的逃生等, 都有着更大的困难和更高的技术要求。我国的高层建筑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发展速度很快。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地加快, 高层建筑物在我国会有较大幅度的发展, 其安全问题, 特别是消防安全, 我们不得不给予足够的关注。我国的高层建筑物按照使用性质、火灾危险性、疏散和扑救难度等因素分为两大类, 即一类和二类。性质重要、火灾危险性大、疏散和扑救难度大的高层建筑划为一类, 其他为二类。
1.2 小区的消防现状
现代建筑十分讲究街道或小区环境设计, 假山、绿化等园林设计被大量使用, 但有些景观设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给高层建筑的消防车道、云梯车登高等造成不良影响。我认为在规划街道或小区总平面布局时, 高层建筑的长边应尽量沿街道或小区的边缘布置, 充分利用临近的市政道路, 这样消防车有时不进入小区内部, 就可以很方便地进行火灾扑救和人员营救, 而小区内最低可只设计一条消防车道 (此消防车道应能够承载消防车的压力) , 供消防车取水的天然水源和消防水他, 应设置消防车道环形消防车道至少应有两处与其他车道连通。沿街建筑, 有不少是U形、L形的, 从目前发展的趋势, 其形状较复杂、且总长度和沿街的长度过长, 必然给消防人员扑救火灾和内部区域人员疏散带来不便, 延误了灭火时机, 造成重大损失。U形、L形建筑物是多种多样的, 这是实际的情况。考虑在满足消防扑救和疏散要求的前提下, 对两翼长度不加限制, 而对总长度作了必要的防火规定。因此, 规定当建筑物的总长度超过220m时, 应设置穿过建筑物的消防车道。
2 高层建筑物的火灾特点
当前, 由于部分设计、施工人员对国家规范标准理解不够透彻、全面, 导致在疏散走道、疏散楼梯间、前室、合用前室、避难层等人员疏散场所的消防设计、施工上存在一些缺陷, 导致工程在设计、施工中存在一些明显的火灾隐患。如:某市的一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办公楼, 虽有2个大楼梯, 但三层作为职工宿舍, 作了分隔处理, 三层仅有1个楼梯。因为精神病患者用火不慎在夜间失火成灾, 由于三楼仅1个出口, 造成4户12人全被烧死的重大伤亡事故。
其次燃烧迅速, 火势蔓延速度快, 火灾温度高, 毒气危害大, 火灾扑救难度很大。烟是造成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现代化的高层建筑物在装修的过程中, 追求美观、新颖, 使用合板、塑胶、纤维等易燃材料, 火灾时不断燃烧迅速, 并产生大量烟雾及有毒气体, 危害很大。
另外火灾扑救难度很大。1) 疏散营救难。由于高层建筑物楼房高、层次多、垂直距离大, 着火后, 被困人员多, 疏散距离很大, 导致救人与灭火的冲突, 特别是在有烟、断电情况下疏散, 更易造成疏散营救难的情况。2) 指挥难。由于浓烟高温, 消防员不易接近起火部位, 易造成错误判断。在指挥高层建筑物灭火中要立体救火, 各个方面都要考虑到, 同时由于受到建筑物屏蔽和火区高温的影响, 通讯联系干扰很大, 指挥必须要现场调整解决好, 才能有效地指挥。
3 高层建筑物火灾原因
1) 电气使用引发火灾。高层建筑物中用电量大, 电气设备种类多, 管理不善易发生故障, 造成事故。
2) 用火不慎引发火灾。这是高层建筑物火灾最常见的原因。高层建筑物内居民使用明火, 如厨房和锅炉用火会引起火灾, 一些可燃气体泄漏遇明火会发生燃烧爆炸, 也有儿童玩火引起火灾, 甚或是抽烟时的不慎, 也可以引发火灾。
3) 违章操作引发火灾。有些高层建筑物在维修建筑物和设备时, 进行切割焊接, 因操作不当, 或违反操作规程而引发火灾事故。
4 防范措施
4.1 技术措施
目前大部分的一类高层建筑设置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这主要是出于对控制消防电梯和防排烟系统的考虑, 探测器大多采用感烟型, 设置在电梯厅、走道、楼梯等公共部位, 我认为有条件的高层建筑可考虑把烟感探测器设在建筑内厨房、客厅等易早期探测到火灾发生的部位, 效果会很好。所以高层建筑的火灾报警系统设计应从早期发现火灾, 合理地配置。设有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的建筑, 设置的消防控制室, 其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并且消防控制室应有下列功能:
1) 接受火灾报警, 发出火灾的声、光信号, 事故广播和安全疏散指令等;
2) 控制消防水泵, 固定灭火装置, 通风空调系统, 电动的防火门、阀门、防火卷帘、防烟排烟设施;
3) 显示电源、消防电梯运行情况等。
此外还可以将火灾报警系统结合楼宇智能化设计通盘考虑, 把火灾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等传感器件纳入智能化系统之中, 统一设置, 统一管理。消防设施要完备有效。
严格控制防火分区最大面积是为了在允许时间内把火扑灭, 确保人员疏散安全。另外设置避难层或避难间是保障高层建筑物内人员在发生火灾时安全脱险的一项有效措施。严格控制室内和公共部位装修, 应当用不燃材料装修。
4.2 消防管理措施
严格执行以下管理措施:1) 落实消防制度, 实行防火安全责任制。对高层建筑物内的工作人员要制定岗位防火职责, 每一幢高层建筑物内至少有一个专职防火人员, 每一层最好有一名兼职防火人员, 同时这些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消防知识培训, 要做到分工明、责任清、各负其责。2) 制定灭火预案和应急疏散预案, 定期组织演练。做到发生火灾时按照预案规范处置, 临危不乱, 从而减少人员伤亡。3) 定期检查、维修、测试固定消防设施, 确保完好有效。4) 实行每日防火巡查制度, 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参考文献
[1]徐高峰.他们为何跳楼[J].中国消防, 2003.
[2]陈文贵.中国城市消防管理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991.
[3]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006.
[4]GB50045-9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005.
既有建筑物加固方法探讨 篇11
摘要:现有建筑物,经过多年的使用后,随着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或者由于建筑物设备和生产设备的过时,使用荷载的变化,要求增加设备和负荷,改变建筑物某一部位的结构等均需按现行标准和规范,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改造与加固。
关键词:既有建筑物加固质量
1既有建筑物需要进行改造的原因
建筑物需要进行改造的原因主要有:①我国建国初期建造的大量建筑,已接近或超过设计基准期,需要根据建筑现状逐步进行加固改造,以延长其使用年限。②我国建国初期建造的大多数公共建筑的承重体系为砌体结构,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需将沿街底楼改为商铺,改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③由于建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造成建筑物发生倾斜而进行纠偏。④由于建筑物使用功能的要求,对建筑物进行增层改造。⑤对建筑物进行整体移位。⑥对历史建筑物进行保护性的改造加固。根据我国的情况,需要进行加固改造的既有建筑,从建造年代来看,除少数古建筑和建国前建造的建筑外,绝大多数是建国以来建造的建筑,其中又以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未建造的建筑占主体,改革开放以来建造的建筑,虽然建造时间不长,但也有一部分需要进行加固改造。进行改造的建筑不但有工业建筑和构筑物,也有公共建筑和大量住宅建筑。
2既有建筑物的加固原则
既有建筑物在加固时宜尽可能考虑周详,根据结构特点、土质情况选择合理的加固方案,在确定是否加固及何种加固方案时应考虑下列原则:
2.1挖掘地基潜力当现有建筑地基基础状态良好、地质条件较好时,应尽量发挥地基与基础的潜力。如考虑建筑物对地基的长期压密使原地基的承载力提高;考虑地基承载力的深宽修正。
2.2确实计算地基荷载现有建筑在进行加固时,原设计资料、计算书等未必齐全、地基的承载力也不一定用足,上部结构的加固或改建与扩建均使地基上的荷载变更,通常均会增加。如果增加后超出地基容许承载力的5%~10%左右,则一般不考虑地基基础的加固,而考虑调整或加强上部结构的刚度来解决。
2.3尽量采用改善结构整体刚度的措施如加强墙体刚度,加强纵横墙的连接等,可使结构的空间工作能力加强,从而有助于减轻不均匀沉降或减少绝对沉降,因在地基与基础的计算理论中未考虑上部结构空间工作的影响。
2.4尽量采取简易的结构构造措施如在基础抗滑能力不足时增设基础下的防滑趾;在基础旁边设置坚固的刚性地坪;在与相邻基础间设置地基梁将水平剪力分担到相邻基础上等。
3既有建筑物基础加固方法
目前对既有建筑物进行基础加固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3.1注浆加固基础法先在基础裂缝处钻孔,对单独基础每边不少于2孔,对条形基础可沿基础纵向每1.5~2.0m布置钻孔,并不少于2排。注浆管直径约25mm,与水平面的倾角不小于30度,以利流动。钻孔直径约28mm并较注浆管大2~3mm。孔距0.5~1.0m,注浆压力可取0.1~0.3MPa,影响半径约0.3~0.6m。一般压力越大,注浆的有效半径越大。
3.2坑式托换法先在室外贴近基础处分批、分段间隔开挖长约1.2m,宽0.9m,深度比已有基础底面深1.5m的施工竖坑,供工人及运土,竖坑壁必要时应加支护。在竖坑中间已有基础底面下横向开挖基坑,基坑深度达到设计深度,宽度一般与原基础相同。然后浇混凝土并在距原基底8cm处停止浇注,养护一天,再用有速凝剂与膨胀剂的早强干水泥浆填入空隙并捣实。
3.3坑式静压桩托换法适用条件:淤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与人工填土等触探比贯入阻力小于8MPa,且地下水位低于预期坑底的场合。该方法的施工工艺;①在墙基或柱基侧面向下挖面积为1.2m×0.9m的导坑,深于1.5m并支护;横向挖向基底,挖成面积0.8×0.5m的基坑。坑位应避开门窗下基础薄弱部位。②压桩时先在基坑内放入第一节桩,在桩顶上安装千斤顶及测力器后压桩。每压入一节桩后再接上另一节,并进行接头的连接。当原基础的承载力不足以充当千斤顶的反力架时,应加设钢梁或钢筋混凝土梁,以确保施工安全。⑧经交替顶进与接长后,直至到达设计深度。倘承载力未到达1.5倍桩的工作荷载,尚应继续压入。④施工中随时校正桩的垂直度,记录压桩力与相应沉降。⑤到达设计深度后,拆除千斤顶。
3.4树根桩法树根桩法的施工工艺为:成孔—清孔—放钢筋(笼)—填料—注浆—拨管—填充碎石并补浆。其中:成孔时根据设计桩径、倾斜角度钻孔,用泥浆或套管护壁;桩内钢筋根据设计要求采用钢筋笼或钢筋,如为钢筋笼时,宜整根吊放,并绑上注浆管,如为钢筋时,可直接和注浆管一起放入;可先填入粗骨料后注浆,也可直接灌入细石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注浆时浆液应自孔底往上注,注浆材料一般采用水泥浆,可采用一次注浆或二次注浆。采用一次注浆时最大压力不应低于1.5MPa,采用三次注浆时第二次应在首次注的浆液初凝后方可进行,第二次注浆压力宜为2~4MPa:注浆时应采用间隔或间歇施工,或掺加速凝剂,以防止出现相邻桩冒浆和串孔现象,同时保证桩不缩径;拔管后应立即在桩顶填充碎石,并在1~2m范围内补充注浆。
3.5灌注桩托换该方法适用条件:当用潜水钻孔并用泥浆护壁时适用于粘性土、粉土、淤泥、砂土、强风化岩等情况:当用洛阳铲、螺旋钻或人工挖孔等,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的粘性土、粉土、填土、中密以上的砂等情况。灌注桩的主要优点为费用常较预制桩为低。灌注桩需要用钢筋牢固的方式锚入原基础。
3.6抱柱静压桩法一般而言,桩式托换法指的是用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桩作为基础来托换既有建筑物,但也有将半刚性桩、柔性桩加固归到桩式托换法一类的。在施工中应注意以下事项:①由于杠梁受顶托力的位置往往不在梁的中部,杠梁为偏心受力,故近桩侧的柱脚荷载能否满足顶托要求应通过计算确定;②杠梁端部对柱的夹持是保证顶升成败的关键,故应采取可靠的措施以保证足够的夹持力:③一般杠梁采用工字钢,其截面尺寸应以本工程所受最大弯矩确定:在压桩完成后需进行桩的转换受力工作,一般通过对原承包进行整体放大或局部放大完成。新承台应放大至旧承台外200mm以上:钢筋配置应满足承台的偏心受荷要求:钢筋笼应锚入原承台内一定深度,其长度由承台连接处所受弯矩和锚筋的抗拔力确定。
3.7锚杆静压桩托换法锚杆静压桩托换不需要在基础下挖坑,只在基础上打孔设上锚杆,作为千斤顶的反力架,另在基础上打桩孔,通过桩孔向地基中压桩、其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无噪声;无需高的净空。适用条件:泥、淤泥质土、粘性土、粉土与人工填土等触探比贯入阻力小于8MPa且地下水位低干预期坑底的场合。施工工艺:①现在原基础顶面标出压桩孔与锚杆孔位置,人工或电钻成孔。压桩孔易下大上小,以利基础承受桩的冲切;②向锚杆孔中插入锚杆,与基础锚固,安装锚杆静压反力架:③向压桩孔中插入第一节桩,放上千斤顶,用千斤顶将桩压入土中。再压第二节桩,如此连续作业;④桩身可用钢管或200m×200mm,300mm×300mm的C30钢筋混凝土桩,每节桩长由现场容许的施工净空高度确定,接头方法要求焊接:⑤当达到设计要求的深度与压桩力(设计荷载的1.5倍),拆去千斤顶与反力架;⑥将桩头截短,凿毛。对压桩孔也凿毛和清除孔内杂物,浇注C30微膨胀早强混凝土将其封死;⑦必要时可在原基础上增设基础梁。
参考文献:
[1]彭圣浩.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建筑物防雷浅述 篇12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建筑物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内各种电气设备的使用日趋增多,尤其是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建筑物越来越多采用各种信息化的电气设备。我国每年因雷击破坏建筑物及建筑物内电气设备的事件时有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雷击的危害
1.1 直击雷危害
闪电直接击在建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其破坏作用很大,能直接造成被击建筑物燃烧、起火、爆炸,如果直接击中人畜则会造成人畜的伤亡。
直击雷可直接作用在构筑物上,也可通过架空线路、露天的金属管路等途径侵入。
1.2 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
雷电感应及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是指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对设备尤其是电子设备会生产很大的危害。
其入侵途径为:1)避雷针产生二次感应雷击效应,雷电电流经过避雷针导地时感应到传输线上。2)通过电源线、信号线或天馈线引入感应雷击。3)地电位反击引入感应雷击。
随着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也相对严重起来。因此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必须将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作为整体统一考虑。
2 建筑物综合防雷系统
2.1 外部防雷
2.1.1 接闪器
直接接受雷击的避雷针、避雷带(线)、避雷网,以及用作接闪的金属屋面和金属构件等。它位于建筑物的顶部,其作用是引雷或叫截获闪电,即把雷电流引下。作为接闪器要注重其用材规格、形式、耐流耐压能力、连续接闪效果、耐腐蚀程度、造价以及接闪器与建筑物的美学统一性等。
2.1.2 引下线
连接接闪器与接地装置的金属导体。用于将雷电流从接闪器传导至接地装置。引下线的粗细和数量直接影响分流效果,引下线越多,通过的雷电流就越小,其感应范围也就越小。引下线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应小于规范中的规定,当引下线过长时,应在建筑物的中间部位增加均压环,以减小引下线的电感电压降。
2.1.3 接地装置
接地体和接地线的总和。位于地下一定深度处,它的作用是使雷电流传导及散流入大地。良好的接地效果也是防雷成功的重要保证之一。当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符合规范条件时,应利用基础内的钢筋作为接地装置。当达不到规范中规定的条件或基础包在防水卷材层内时,可做周圈式接地装置,但应将周圈式接地装置预先埋在基础槽的最外边。
对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建筑物,必须做独立引下线并采用独立接地方式。当土壤电阻率大,使用接地极较多时,也可做周围式接地装置。采用独立式接地方式时,以钻孔深埋接地极的效果为最好,深孔接地极容易达到地下水位,且能减少接地极的用钢量。
2.2 内部防雷装置
2.2.1 等电位连接系统
若建筑物内的结构钢筋与各种金属设置及金属管线都能连接成统一的导电体,建筑物内就不会产生不同的电位,就可保证建筑物内不会产生反击和危及人身安全的接触电压或跨步电压,对防止雷电电磁脉冲干扰微电子设备也有很大的好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最具备实现等电位的条件。为满足防雷装置的要求,应有目的地把接闪装置与梁、板、柱和基础可靠地焊接、绑扎或搭接在一起,同时再把各种金属设备和金属管线与之焊接或卡接在一起,使整个建筑物成为良好的等电位体。
2.2.2 共用接地系统
将各部分防雷装置、建筑物金属构件、低压配电保护线(PE)、等电位连接带、设备保护地、屏蔽体接地、防静电接地及接地装置等连接在一起。共用接地系统能有效地将雷电泄入大地、达到均压、等电位以减小各种接地设备之间、不同系统之间的电位差。
2.2.3 屏蔽作用
屏蔽的主要目的是使建筑物内的通信设备、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以及自动控制系统免遭雷电电磁脉冲的危害。建筑物内的设施,不仅在防雷装置接闪时会受到电磁干扰,而且由于它们本身灵敏性高且耐压水平低,有时附近打雷或接闪时,也会受到雷电波的电磁辐射的影响,甚至在其他建筑物接闪时,还会受到从该处传来的电磁波的影响。因此,应尽量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钢筋,即建筑物内地板、顶板、墙面及梁、柱内的钢筋,使其构成一个六面体的网笼,即笼式避雷网,从而实现屏蔽。良好的屏蔽不仅使等电位和分流这两个问题迎刃而解,而且对防御雷电电磁脉冲也是最有效的措施。此外,建筑物的整体屏蔽还能防球雷、侧击和绕击雷的袭击。
2.2.4 合理布线
现代化的建筑物都离不开照明、动力、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等设备的管线,在防雷设计中,必须考虑防雷系统与这些管线的关系。为了保证在防雷装置接闪时这些管线不受影响,首先,应该将这些电线穿于金属管内,以实现可靠的屏蔽;其次,应该把这些线路主干线的垂直部分设置在高层建筑物的中心部位,且避免靠近用作引下线的柱筋,以尽量缩小被感应的范围,在管线较长或桥架等设施较长的路线上,还需要两端接地;另外还应该注意电源线、天线和屋顶高处的彩灯及航空障碍灯等线路的引入做法,防止雷电波侵入。除考虑布线的部位和屏蔽外,还应在需要的线路上加装避雷器、压敏电阻等浪涌保护器。因此,设计室内各种管线时,必须与防雷系统统一考虑。
2.2.5 浪涌保护器
浪涌保护器可分为电源浪涌保护器、天馈浪涌保护器和信号浪涌保护器。建筑物内有价值较高、影响较大的信息电子设备或电力电子设备,其耐受雷电电涌的能力大大低于常规电气设备,加装浪涌保护器是用来限制雷电引起的瞬态过电压,其作用是把窜入电力线、信号传输线的瞬时过电压限制在设备或系统所能承受的电压范围内,或将强大的雷电流泄流入地,保护被保护的设备或系统不受冲击而损坏。在建筑物内部,就总体来说,防雷措施可分为安全隔离距离和等电位连接两大类。安全隔离距离指在需要防雷的空间内,两导电物体之间不会发生危险的火花放电的最小距离,即不会发生反击的最小距离。等电位连接的目的是减小或消除内部防雷装置各个部位上所产生的电位差,包括靠近进户点的外来导体上的电位差。
3 结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建筑物雷电防护已提高了要求,信息系统的雷电保护成为考虑的重点,因此防雷工程成为一项多学科、跨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我们必须紧密结合信息工程技术和电磁兼容技术,采取综合治理、系统防护。设计当中必须严格遵循有关的规范和标准,对智能建筑物内的各种设备应该单独考虑,综合设计,使防雷设计做到科学性、实用性和经济性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时煦.建筑物防雷设计[M].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虞昊.现代防雷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苏邦礼.雷电与避雷工程[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
[4]GB 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5]GB 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