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建筑物

2024-09-27

校园建筑物(精选12篇)

校园建筑物 篇1

1 论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种能耗也在不断的增加之中, 其中, 建筑能耗所占的比例日益加大。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即建筑节能问题。传统的建筑节能很少关注高校等区域, 从而使得当前我国高校的建筑节能状况不佳。因此, 高校必须找到自身的建筑节能有效途径, 比如说可以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来进行建筑节能, 让当前处于扩招状态的高校在校区日益扩大、建筑体量不断增加、各种功能日益复杂化以及相应的能耗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能够开发并实施一个符合高校建筑用能特点的校园建筑节能信息化管理系统, 让校园网络在校园建筑节能中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从系统与全局性的角度来对高校校园能耗进行综合监控与管理, 进一步优化高校校园建筑能耗管理, 实现建筑节能。

2 当前我国高校建筑能耗现状及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高校是服务社会与学科教育的重要基地, 它们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它们在社会中也是资源消费大户, 尤其是在扩招政策实施以来, 很多高校的建筑能耗不断攀升, 造成了高校的能耗支出大幅度增加, 从而使得高校的经济压力日益加大。就目前来看, 我国高校的建筑能耗现状不容乐观, 表现出这样的能耗特点, 即种类多、总量大、人均消费水平高、支出费用高等, 从而导致了一些问题:⑴高校的建筑能耗种类繁多。由于高校在教学与科研等方面的多种能耗, 因此, 它的能耗使用范围是较为广泛的, 可以是办公电器, 也可以是生活用水等, 也会涉及到教学用品与实验用品等。综合起来, 这些能耗种类都让高校的建筑能耗不断增加;⑵高校的建筑能耗数量大且支出高。根据我们的一项调查, 我国高校的建筑能耗由于涉及的面广, 从而导致了整个的能源消耗量巨大, 人均消费水平偏高, 总体的能源耗费的支出费用不断攀升, 有些甚至超过了我国人均能源耗费水平。

3 高校校园建筑节能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一些高校的建筑无法达到现代化的建筑节能要求。因此, 我们必须尽快对他们进行改造, 尽可能的达到当前的建筑节能规范要求。这也就是说, 我国高校校园建筑节能有着一定的必要性:⑴现有的高校建筑老化现象较为严重。很多高校校园有着古朴的人文风景, 它们构成了一些高校的独特文化氛围与气息。但是, 这些建筑从节能角度来讲, 却并不是最为合适的建筑, 它们在高等教育实现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已经表现出很多不适宜的地方, 主要就是说这些旧建筑能耗较高, 大大增加了高校的经济负担;⑵高校校园建设必须符合新时期社会的发展高要求。作为当今社会中承担着主要人才培养任务的场所, 高校正在逐步改进自己的办学模式, 通过不断的学科整合与院校合并来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大学。然而, 这种扩充规模发展的同时, 高校的建筑能耗也在呈现出直线上升的态势, 加之一些高校的建筑节能意识不够强烈和一些建筑节能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等, 我国一些高校的建筑能耗负担变得越来越重。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 我们必须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 努力建设一个节约型校园, 不仅要求师生员工减少建筑能耗, 同时也应该重新合理配置各种建筑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 让高校的建筑节能工作能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⑶高校建筑节能工作将有利于更好的传承学校传统文脉。一些高校的发展历史非常悠久, 并逐步形成了各个高校独特的校园文化与学校精神文脉。这些精神文脉在不少情况下都是通过一些校园建筑体现出来的。因此, 我们必须保护好这些校园建筑以及其所处的校园环境, 从而更好的传承高校的精神特色。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建筑节能来维护这些历史性的建筑物, 让这些承载了学校精神文脉的建筑在节能理念下更好的保存下去。

4 利用校园网络实施校园建筑节能的六大功能平台

鉴于我国当前高校的经费支出状况较为紧张的实际情况, 我们就应该尽快对建筑进行节能改造, 它将对高校的经济压力在长期来看发挥出较大的缓解优势。那么, 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来实施校园建筑节能工作。在此, 我们可以建设三大体系, 即能耗监测体系、关键设备能耗监控体系和能耗定额与核算体系, 并开发出相应的六大功能平台, 即校园能耗监测系统、校园远程节水管理系统、校园灯光智能监控系统、学生公寓生活热水热泵集中监控系统、教学大学空调集中监控系统、高校用能核算管理系统。具体实施方法阐述如下:

⑴校园能耗监测系统。高校建筑节能过程中, 应该充分利用好校园网络, 让其作为校园能耗监测系统的重要传输媒介, 基于此媒介对校园中的水、电等进行逐项监测, 并提供具体的能耗数据模型, 这样, 将可以为高校对自身校园的建筑能耗状况做出较为准确的分析与评估, 并对其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化管理。在这个校园能耗监测系统中, 它一般是以多级建筑能耗模型作为实际的运行核心, 还通过统一的计量表进行数据采集与测量, 并通过校园网络 (包含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两种) 把一些校园建筑能耗状况进行多方位传输, 让校园整个的建筑能耗信息数据可以实时动态的呈现在校园网页面上;

⑵校园远程节水管理系统。这就是说, 我们应该高校校园里运用校园网络建立一个覆盖到整个校园的供水监测与管理系统, 要让不同校区建筑物的用水情况能够在校园网的远程监控下进行数据分析, 从而为学校管理人员对整个校园内的建筑物用水状况有一个更为全面性的了解, 进而为他们的用水管理工作提供数据信息, 并根据各个校区的实际用水情况来对各个部门与院校的用水权限进行实时监测与管理, 一旦出现用水异常, 该远程节水管理系统将会及时给出报警信号, 从而让管理人员能够及时调整用水情况, 让实际用水量符合学校的用水要求, 减少一些不合理的用水现象发生, 尽可能的减少用水损失;

⑶校园灯光智能监控系统。高校校园里的用电耗能还是很多的。为了减少用电量, 高校就应该根据实际的校园道路使用规则来进行用电节能。这就需要高校充分利用好自身的校园网络平台来构建一个智能化的照明监控系统, 还可以对校园内的建筑物用电实行开关时间的设定。当然, 这种用电开关灯策略也应该根据校园内的用电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变, 让校园内的灯光智能监控系统能够有一个更为科学且精细化的管理, 并通过校园网络的公共信息平台来对灯光进行实时监控与管理, 让用电变得更为合理与优化;

⑷高校学生公寓生活热水热泵集中监控系统。高校里的学生公寓里往往会配备热水供水系统。如果我们不对其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有可能会造成热水能源的浪费。因此, 我们应该在高校的学生公寓里建立一个学生生活热水热泵集中监控系统。在该系统中, 我们应该把学生的热水设备管理与成本核算合为一体, 并设置一定的热水测量点, 实现无人监控与管理的全自动管理运行。这不仅可以大大减少高校的人力成本, 同时还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平台来实行更为实时的监测与更为复杂的操作, 能够实现真正的用水节能;

⑸教学大学空调集中监控系统与用能核算管理系统。高校里的教学大楼里一般都配备了空调控制器, 为了减少这些空调能耗, 我们就应该通过校园网络对校园空调能耗进行实时监控, 实现数据之间的交换与传输, 并基于校园网络来对空调器进行统一管理, 尽可能的避免无人开机, 让高校里的空调器管理实现最大化的节能运行。此外, 我们还应该建立一个高校校园用能核算管理系统, 根据高校管理的实际用能要求来进行分部门、分学院、分房间的用能核算与监控, 提高高校师生的用能节约意识, 进一步推动高校建筑节能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春滋, 李书田.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223-235.

[2]高沛俊.中国高校节能和节约型校园建设[J].建设科技.2008 (15) :20-21.

[3]徐占发.建筑节能常用数据调查手册[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校园建筑物 篇2

人文生态建筑是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居住、活动与交往的空间,同时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建筑的设计是以低碳发展为目标,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提高建筑性能,通过改善室内的空气质量、优化能源系统、采用废物管理等措施,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促使人、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

那么,人文生态校园是什么呢?

我们的时代正深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在大学建设中融入绿色理念以及气候变化责任是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最终的目标是形成校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正如有学者所说“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它融汇理论和思想.进行创造、学习、发明和发展.但他还必须吸收自然资源并消耗资源.校园作为这一生物有机体的栖息地应是功能完各的、适于居住.但更应是能够赋予学者以灵感.能够在其中更有效进行创造、学习与发明的环境。”所以一个优秀的校园规划.应具各泛生态化特征。大学校园是一个社会意义上高度综合的生物有机体.在这个系统里.师生、植物、知识等相互融洽.形成和谐的生态系统。

一、在整体的布局

校区按类别划分为稻田地、草地、水体和文化4种斑块,各个斑块之间通过廊道连接。教学楼部分底层架空。校园中大片的草坪、绿萌延伸到网格状的内庭院之中,视野通畅,扩大了绿地而积,丰富了环境空间的层次,也打破了内庭院的封闭感。反映出较强的生态意识。规划对用地进行网格的划分,然后将绿色斑块与水体斑块集中放置在校区的中心,构建“绿色中心”,形成绿色与蓝色的“肺”,将中小型的绿色斑块按照面积大小与生态功能系统化的要求布置于校区的网格结点上。充分发挥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为学习、生活于其间的教师与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沈阳建筑大学总平面图

教学区采取网络布局结构,功能区与绿带相间布置,最大限度地将“中心绿色斑块”的生态环境向教学区渗透、延伸。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规划,作为一个建筑类的专业院校,考虑到专业对知识广博性的要求,教学区采用80m ×80m的模数网格为基本中-元的网格形式,平而扭转45度形成一个整体,强调整体的交流和互动。建筑定位线形成网络建筑中一元以数量美学的原则,生长重复。中部围合公共活动空间,其间形态呈矩形,该模型建筑密度较高,“集中”有利于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师生交流与院系间资源共享。适用于学校中文理科基础究、艺术等学科组织交流。

由于网络本身的均质性,虽能有效地保证空间的秩序,但空间较难形成焦点。因此,从校园空间形态上,其动线的布局应有主辅次;其围合型的空间内形式丰富多样。这样才能避免校园空间形态的中调和划一。

在功能布局上,整个校园以中心公共教学区为核心,其南侧为娱乐活动区,东侧为生活区。西南侧为实验区。一条沿带状池岸展开、起始于学院正门、终止于体育馆的景观中轴,将主建筑的正立而、学院标志塔、过街廊、图书馆、运动场、体育馆、游泳馆、绿萌碧草连同水而垂影等这些点睛之笔联系起来,形成一道精彩的风景线。配套服务设施(食堂、活动中心、公共浴室等)分散布置于生活区。

二、环境景观空间

在景观设计上也具有一定的新意。把稻田景观引入学校,为学校的生态性带来新的活力当然也符合现在所追求的原生态性也即是最大限度的还原地于景观特色。稻田新校区曾经是千亩稻田耕地,沈阳建大在新校区的建设中保留了一块稻田地,将稻田做成景观。通过将稻田引入校园,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法,使大田稻作既有生产功能,又能满足校园学习、美育和文化及农业劳动教育的等功能。其主要优点有:一是延续当地文脉;二是较种植草皮更具有经济效益;三是水稻一年四季的景观很不同,是一种动态的景观,具有趣味性,荞麦景观效果也不错。春夏秋冬,稻田不断变换景观,从稚嫩的秧苗到郁郁葱葱的秧秆再到沉甸甸的稻谷,让学子们欣赏如画风景的同时,更能领略到辛苦、收获和成功。稻田校园景观用当地的东北稻和荞麦等农作物为材料,营造出富有独特的现代感和乡土气息的稻田景观,让学生在一个现代城市环境中学习书木知识的时能感受自然的过程、四季的更替、作物的春秋和民以食为大的道理。同时还建立小型的生态园区.如鹿园、孔雀园等。

稻田景观 鹿园

三、人文景观空间

继承文化人文景观特性.力争把历史的记忆留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194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院校。60年的风风雨雨,老校区的一草一木,早已与老沈阳的印象交织在一起,深深烙在老一代学校师生的脑海中。新校区处于新开发的浑南区,虽然有更开阔的校园、更具时代感的建筑,但是难免会给人一种缺乏历史积淀的感觉。全新的场所里,没有了记忆中熟悉的背景,人们自然会产生一种陌生的疏离感。怎样在新校区中唤起人们对老校区乃至老沈阳城的回忆,加强人们对新校区的历史认同感,成了摆在设计师面前必须解决的课题。于是,在新校园的规划建设中,特意移植了老校区和老沈阳的一些建筑符号,从而增强了新校区的历史文化韵味。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要数“滚滚向前”和“老校门”这两者了。“滚滚向前”是位于新校区铁石广场。前的一组雕塑,由一个铁碾子和若干拉着它的人像组成。那绝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校园雕塑,它还是一组历史符号,她的每个组成部分都与学校的历史紧密联系着。

铁石广场 老校门

校门往往被隐喻为人们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大学校门,多彩的大学梦就开始了;跨出校门,踌躇满志的学子们就开始为实现自己的事业之梦而打拼。多少年来,多少代沈阳建筑大学学子跨出老校门走向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老校门成了人们对老校区印象中的代表元素。如今,她被移师新校区的龙泉广场前,继续唤起人们当初走过她面前时的珍贵回忆,也激励后人不辱母校赋予的使命,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人脉,即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主导的文脉。人脉的延续以人与人间的交流为基础。1方格网络状的教学楼北方冬季较漫长,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设计中,建筑师有意把“人气”都聚到了温暖的建筑里边。新校区设计的创新就是各院系的楼宇以方格网的形式联系成统一整体。在这个建筑群内,任意两点间都是可通达的。有时,要到达一个目的地可以有多种走法:要去信息学院,你将“不得不”经过土木学院;要去艺术设计学院,你也可能碰巧经过建筑与规划学院。这种网状的空间组织手法,与传统的系馆相互独立的大学校园相比,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人流在不同学院大楼中交叉穿行,不同专业同学、老师间邂逅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从而也增大了他们交流的几率。个人交流面扩大了,集体融入感就加强了,校园生活变得更具有亲和力。

人脉的加强也促进了各学科间的交融。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加了,各学院的特色文化、学术思想就通过人脉更广地传播开来。如果把教学区方格网状的廊道比作城市街道,那五彩缤纷的各学院沿廊展窗,就俨然成了沿街建筑丰富多彩的立面通过阅读墙面上展示的各学院宣传资料,通过“当地人”的交流,每个人都能从不同“地域”体会不同的“地域文化”,并且有所收获。

网状布局也有弊端,它增加了交通面积,增加了建筑造价和能耗,还导致容易迷路等问题。但从其贡献看,是利大于弊。诸如迷路等问题,可通过设立更直观的路标系统来解决。

2尺度宜人的半围合休憩空间

设计师在教学区建筑中有意安排了不少半围合的空间。后期在这些空间里摆上了茶几和椅子,挂上塑料藤蔓和壁画,有些还在附近设置了咖啡机等设施。就这样,一个个半围合的小空间变成了一个个茶座、一个个书报园地。冬天,同学们课间会捧着热咖啡在这里看报交流,一阵阵欢声笑语留驻在了这些小小的空间半围合休憩空间为使用者构建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交流环境,使人们在此可以作更深层、更长时间的交流。如果说“网络格”是在广度上增进了人们的交流,那么半围合休憩空间是在深度上对之进行了发掘。

四、行为空间

分区明确.居住生活空间、教学空间、活动空间完全分离.相互之间不产生影响:更为可取的是车行空间几乎不能进入教学区.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车行对教学活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整个交通线路在园区外围形成一个环.更显得具有围和感。

结论:

本文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建筑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个层面对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区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中蕴含的人文思想进行解读。大学校园占地而积大,相对容积率不高,因而应该有效地发挥它的生态功能,使之成为城市大型公共绿地的有效补充。校园生态以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人类与自然相协调的思想为指导,景观格局的形成与形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过程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景观生态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相互作用、与景观空间格局的相互影响,所以对于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结合体的大学校园规划可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傅伯杰.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赵捍,李月辉.实用景观生态学凹.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陈伯超,徐丽云,王晓晶.沈阳建筑人学新校区设计解读 建筑学报.2005 [4]汤桦 建筑乌托邦 [M] 成都:贝森出版社,2004 [5]理想空间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5

目前.沈阳建筑大学的校园建设在原规划的大构思下不断完价.形成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中央水系对气候微调—宿舍、教学和运动场馆二大校园功能区围绕水系形成‘品”字型格局.水成为校园微气候环境的调节器。新校区将人工建筑、自然保留景观等结合的协调增加了校园自然景观生态的整体性与协调性。自然生态环境与校园人工空间是相互作用的。这样才能实现校园的功能效益最大化。

浅谈高校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 篇3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筑文化 校园建筑文化 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中师生共同创造并能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文化模式,是在校园内由学校师生共建、共享的精神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部总和的现实存在物的一种体现,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具有引导、教育、激励等功能,是学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发展。因此,建设好校园文化,可以更好地发挥学校的全面育人功能,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

1 校园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是表现在学校范畴里的一种文化现象。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它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综合来说,它的范畴很广,主要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及由课余文化、舆论文化、人际关系组成的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最基本的表层结构,如校园建筑、校园雕塑、校园的绿化美化、校园服装等;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中层结构,如各种规章制度、守则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它是由描绘人们生活方式的非物质文化,如音乐、戏剧、舞蹈、表演、曲艺、语言、校风、教风、学风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

校园文化是校园环境中,由师生共同创造并能够促进师生健康发展的一种文化模式,它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一个高校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有利于挖掘高校校园文化的潜力,有利于人才成长,有利于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

2 建筑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带有某种艺术价值的物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人文文化。建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主要通过不同的造型来体现,以其的特有的象征性符号及其周围的环境来表达某种蕴义,或者向人们阐明一种思想或者观念。

从教育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的角度来说,建筑本质上是人与环境关系的产物。生活中,人们往往通过某一个熟悉的或知道的建筑物来获取对周围环境的认识,也就是说,建筑具有诱导人的行为、营造独特的教育环境方面的重要作用。

建筑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形式和物质形式,它的精神和行为导向功能比较明显地就体现在校园的建筑文化之中。

3 校园建筑文化及其教育功能

校园建筑文化,就是通过校园建筑群体、校园环境、校园的自然景观、人文物质景观等所体现的建筑风格及意蕴、建筑价值与精神、校园里的师生对建筑物的评价、欣赏、情感依附等一系列文明因素的总和,它是高校整体文化中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是影响师生情感和品格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因素。优秀的校园文化不仅要为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物质环境,更要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提供精神寄托。没有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就不可能进行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等的建设。可以说,校园建筑文化虽然不是整个校园文化的核心,却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

高校建筑文化也是如此,它既是一种物质环境文化,又是一种依托物质环境所展现的特殊的精神氛圍文化,是物质和精神性的统一,是影响高校师生的内心情感、品格、修养及文化素养的一个重要因素。独特的高校校园建筑文化,一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向心力,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可以陶冶情操。师生生活在其中,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文化的气氛、神圣的使命,蕴含的科技技术以及大学的价值和人文精神。

4 积极发挥高校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

4.1 规划设计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和独特教育理念,实施高校可持续发展教育。

校园的规划设计是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和文化的综合体现。如何构思高校校园发展的宏伟蓝图,校园建筑规划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高校校园的规划设计,必须进行科学规划和论证,注重大学校园的整体合理布局,彰显学校的教育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念。通过校园群体建筑中的主体建筑,体现学校的文化品位,因为主体建筑往往是一个学校文化品位的主要物质载体和历史传统的象征,它具有比其它建筑物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

4.2 精心构思历史性文化景观类建筑,提高师生品德修养,突出建筑文化教育功能。

建筑与人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建筑是一种文化的工具。高校校园内应精心构思一些标志性的具有纪念意义的景观类建筑,使它能够成为高校师生提高思想品德修养的一本生动的教科书。纪念性历史建筑物具有形式与内容的双重纪念意义,历史建筑可以为学校带来声誉,保存完好的历史性建筑代表着大学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积淀。对高校校园文化而言,历史性的建筑和环境更能体现其文化氛围。作为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历史性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对大学的文化品质、理想追求、历史风格,成为师生心灵世界的一种庄重之物,就象一本生动形象的诗篇,向师生述说着学校的成长、发展与它的精神追求。

4.3 校园规划设计应重视建筑环境人文关怀,秉承以人文本的设计理念。

高校师生属于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因而具有较高的审美水平,校园规划设计要以文化的观点来提升建筑物的艺术美感。另外,从环境心理学得发展来看,应考虑高校学生的心理与建筑的形式、空间设计的密切关系。校园规划设计应尽可能创造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习、交往的空间,让师生在相应的空间内开展交流及教育行为,真正实现人与空间的良性互动。这样不仅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更有利于彼此之间的友好接触、增进感情交流。通过彼此交流,展示自我、学会分享、学会帮助,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

5 结束语

总之,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文化场所,其教育魅力在于通过隐性的教育力量,熏陶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深刻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他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这就是建筑文化的隐性教育力。

参考文献:

[1]刘育东,建筑的涵意[M];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2]刘纪元,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M];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2.

[3]梁岚,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J];大学教育科学,2004,(1).

[4]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J];建筑学报,2001,(2).

校园建筑物 篇4

关键词:建筑物,三维建模,City Engine,Arc GIS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GIS技术、云技术、遥感技术、大数据等的发展, 三维建模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城乡规划、智慧城市、古建筑文物保护等,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三维建模技术是将地理空间数据从二维的表达形式变换为以三维立体的形式显示, 能较真实的反映现实世界[1]。

建筑物三维建模的核心技术根据不同的数据采集方式, 采用不同的数据格式, 研究不同的建模软件, 针对不同的用途来进行建模。具有空间数据概念的建模与建筑行业的建模思想有些不同, 但总体讲, 根据建筑物获取数据方式不同, 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 但目前常用的三维建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利用Open GL语言嵌入到VS或者其他平台上构建三维模型;

2) 利用CAD, 3DMax等建模软件建模;

3) 利用三维激光扫面仪采集数据, 并采用其配套的软件制作三维模型;

4) 利用Sketch Up建模;

5) 利用Skyline建模。

这几种方法都能实现建模效果, 只是效率高低不一, 互有优势, 有的只能用于立体视觉表达, 不能进行属性查询, 也不能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及其深层次应用, 其忽略了要素之间的拓扑关系, 也不能快速、批量地进行建筑物模型的生成, 缺乏可重用性。本文介绍在City Engine平台下主要是基于规则的建筑物三维建模方法, 该项目是利用全站仪、RTK等实测手段获取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园数据, 存储在shp格式数据库中, 辅以建校时的规划图dwg格式, 通过该平台的规则语法调用该校建立的GIS数据库中的属性数据, 建立建筑物的三维模型, 该方法GIS的特点即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的一致关联, 提高了三维建模效率, 为大场景的建筑物快速、批量的建立三维模型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较好的利用了GIS的空间分析功能[2]。

1 建模方法

CGA ( Computer Generated Architecture) 形状语法是建筑设计编程的一种语言, 把其用到GIS里的建模中来, 利用空间数据的图形数据生成建筑物模型, 其适用于规则形状的构造, 模型由Shape Symbol, Parameters, Attributes, Geometry, Scope, Pivot组成。语义建模的思想是定义规则, 通过迭代精炼设计, 从而创建细节完成内容, 这些规则操作由几何组成的shapes来完成。

2 基于City Engine的三维建模

2. 1 三维建模流程

本文选取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园的教学主楼、科技大厦、图书馆、学生宿舍群等建筑物、应用City Engine实现三维模型建立的流程图如图1 所示。

2. 2 数据准备及预处理

构建建筑物三维模型一般需要准备获取校园范围内的影像数据、建筑物属性数据等, 实测建筑物数据及高程, 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平差, 或采用专业的平差软件进行平差, 在Arc GIS中进行图形与属性的生成, 构建建筑物模型, 当需要构建配备建筑群的操场与广场的时候, 也可以生成数字高程模型 ( DEM) 等数据。模型需要的纹理贴图部分需要准备数字正射影像 ( DOM) 、数码相机照片等数据, 由于拍摄的角度问题, 大部分的纹理贴图都不在正射状态, 不同数据选择贴图与处理的方式也不一样。利用Crop Image工具来调整图片到正射状态。

2. 3 建筑物三维模型的建立

建模规则的编写是根据研究区的建筑物分类, 本项目把黑龙江科技大学的校园建筑物分成四面形建筑物、圆形建筑物等, 其外形都比较规则, 不规则的较少, 调用通用规则即可, 模型规则的代码编写就是模型的逆向分解, 利用分解后的各自属性进行建模, 普通研究区的模型只需编写几个常用建筑物类型的规则即可成批建模。复杂的外形建筑物需要单独编写规则, 导入即可成型。对建筑物进行拆分的越细, 模型建立的就越细, 模型的属性信息越多, 规则的编写也就越复杂。模型的纹理都在各自拆分对象上, 通过编写规则中的纹理函数调用纹理图片来实现纹理贴图 ( 见图2) [2]。

因City Engine与Arc GIS完美集合, 其数据可以不用任何处理就可以使用, 所以建筑物拆分的建模对象的参数信息可以较好的保存到建筑物数据的属性中, 也可通过City Engine的属性面板进行输入调整, 为了很好的管理模型的规则, 定义了规则的属性, 见表1。如调用不同属性, 即使使用相同规则, 其建筑物模型表达也不一样。

本文建筑物的数据是根据施工设计图纸与利用全站仪及GPS-RTK仪器实测数据, 通过最小二乘法平差原理, 平差后的数据, 在City Engine平台实现了校园五大处三维建筑物批量模型, 提高了三维建模效率, 建模效果较好。效果如图3 所示。

3 结语

本文基于City Engine的参数化建模技术, 对黑龙江科技大学重要建筑物、道路、绿化进行了参数化建模设计, 通过扩展现有规则, 创建了符合校园实际情况的建筑物、广场、道路、操场等规则模板。缩短建模周期, 为景观设计、城市规划设计、环境保护、应急救灾、虚拟旅游、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谢年, 向煜, 徐艇伟.基于规则的快速三维建模技术研究[J].城市勘测, 2013 (4) :5-8.

[2]张晖.基于City Engine的建筑物三维建模技术研究[J].测绘通报, 2014 (11) :108-112.

[3]COIA C, ROSS B J.Automatic Evolution of Conceptual Building Architectures[C].Proceedings of IEEE Congresson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New Orleans:IEEE, 2011:1190-1192.

[4]吴军.3维城市建模中的建筑墙面纹理快速重建研究[J].测绘学报, 2005, 34 (4) :317-323.

[5]许捍卫, 范小虎, 任家勇, 等.基于Sketch Up和Arc GIS的城市三维可视化研究[J].测绘通报, 2010 (3) :86.

描写校园建筑的说明文 篇5

中考冲刺倒计时第十天,老师通知我们图书馆对我们初三学生开放(没有时间限制)。我听了还有些不以为然,对于我来说,在哪里读好像都一样,总有七七八八的事让我静不下心,而且图书馆人多,嘈杂声肯定不少,对于强迫症晚期的我来说,似乎一点声音都会让我的心思飞到九霄云外去。图书馆,哪能帮到我?

倒计时进入了第四天。晚上在食堂吃完饭,我打算去辅优教室背政治历史,而垚坤一脸期待的来找我:“我们晚上去图书馆看看吧。”“有什么好看的,还不是那样。”我有一丝不屑。“正好天气热,蹭蹭空调也OK吧。”也对,最近天气闷热,连一丝风风都没有,在辅优教室肯定会热死,还是图书馆去看看吧。然后我们便背着书包溜到了图书馆。

一进门的感觉,应该只有“静”了。图书馆里面人不少,初一初二初三都有,可是几乎没有一个人发出了不该有的声音。四台空调呼呼地鸣叫着,吹得书页沙沙作响。我们坐在门口的那排桌子上背诵政治历史。初一的同学尽管没有面临中考,也什么声音都不敢发出。我想,他们的学长学姐正在拼命复习,在那种环境下想吵也吵不起来吧。时间滴答滴答,知识点哗啦哗啦,当我过完一遍浓缩版政治提纲后,一看手表,才不到一个小时,这比我之前快了一倍还多!我想,这真是个好地方啊,我要天天都来。

之后的三天,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复习,许多同学也紧追潮流,来到了这里。第一排靠门的桌子,坐的全都是我们七八班的男生。我会小声教宇豪他不会的英语句式。雨培买了一本《数学万维》,摸着他镫亮的光头叫我给他改一改。当我在做化学卷子的时候,健健和林铖总会在我旁边提出不一样的见解。这还是那些嘻嘻哈哈的调皮男生吗?图书馆真是神奇的地方,所有进去的人都好像变了。最后几天在图书馆的日子,虽然复习得挺苦的,但我也感受到了别样的快乐。

也许这并不是图书馆的魔力,而是我们内心的觉醒。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候,一切靠自觉,稍微一不留神,对手已越千里。我们不愿落后,于是泡在图书馆了。这里的环境,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二中图书馆也不是如此的吗?校长创造了它,它给了我们环境,成就了我们,这多好啊!我认为我自主招生的成功,大部分在于最后几天在图书馆那疯狂的学习状态。不知为什么,在那里我就会忍不住翻开书,思绪也不会瞎跑。我爱二中图书馆,这是我获得成功的地方。

校园建筑物 篇6

关键词:高等学校;校园景观;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随着知识和科学技术的迅速更新,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随之改变,当代学者、教育家更加注重环境对教育的影响。合理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提供舒适、方便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想象力……那么,如何在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中寻找一种合适的方法来适应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着“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代时代背景下想,新的学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设计师应加强对发展的回顾,探索当代高校校园建设的发展。

一 高校校园环境色彩设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及投入,近年来学校景观及建筑设计面临着不断更新的设计要求,使学校建设一片繁荣。现代高校景观及建筑设计中高度重视学生,强调学习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来体会高校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高校景观设计提供各种活动场所,人们通过使用这些空间从而获得知识与乐趣;高校建筑通过不同色彩色营造,体现功能、区域的划分,更好的营造高校校园文化气氛及学习氛围。

(一)机遇

我国正以空前发展的速度成为世界强国的行列,在这片有着悠久文化的大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容忽视,那么作为教育事业的高层次的培养更是不容忽视。在当代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式下,如何促进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成为学校建筑的重点。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对学校环境的建设,及建设舒适、活泼的学校环境成为高校的发展思路。面临众多高校的改革、扩建,如何更好的思考其高校校园的整体规划、景观配置及建筑色彩的运用,成为设计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挑战

高校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面貌的反应,展现校园文化特色。在校园整体环境设计中,将环境概念有创意的延伸,赋予空间更加合理的使用功能。在设计中设计师如何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建筑是否能让学生把学习当做一种生活态度或方式去经营。怎样通过校园环境的建筑把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联系,相互体会文化与自然的交汇等,都是在设计中应该提出的思考及在设计中应该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当代高校学院环境建设的种种思考,下面从高校景观及建筑色彩的原则及特征进行分析。

二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设计的特征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知道环境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性,从更多的实例可见,一所优秀的高等学校与校园环境是离不开的。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人们的价值观在产生很大的改变,现在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广大父母更加注重校园环境对教育的影响,那么在这个时代背景之下,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该如何适应、符合现在及未来的发展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

(一)整体适应性特征

在现代史上第一所现代设计类学校包豪斯校舍成立的时候,学校老师就非常重视色彩的主观感受,在校园环境整体设计中都把颜色和抽象元素放入环境中整体分析。“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惟有整体才是美好的”德国哲学家谢林在《艺术哲学》中曾指出事物的整体性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整体适应性,主要是指其在整体布局合理的同时根据不同环境需求进行配色设计。高校校园环境需要进行色彩设计的元素有很多:包括校园广场、景观、建筑、设施等,这些元素应该适应整体校园景观色彩。如厦门大学以美丽校园而著称,其校园建筑风格与环境色彩想和谐、适应,白墙红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图1)

(二)文脉性特征

美国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曾说“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那么,作为文化性教育场地的我国高校校园环境设计中应该运用什么样的色彩定位成为我们的思考。高校校园环境色彩浓缩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及发展历程。每个学校的发展都会有历史沉淀,在校园环境色彩设计中我们应该很好的把握历史文脉这个主线。如作为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的科学馆立面分为三段,并点缀石柱,暗红砖墙,灰色坡顶,黄铜大门,青瓦钢窗,门额上镌有铁铸的汉文“科学”和英文“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端庄古朴,精雕的梁柱、恢宏的穹拱等欧式古典建筑的元素尽含其中。学校的扩建并未把这种风格打破,而是形成一种历史和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图2)

(三)地域性特征

每个城市在其发展的中有着自己的色彩风格。如皖南的白墙青瓦、江南的粉墙黛瓦、青岛的碧海蓝天、青强红瓦等。现代城市高度发展各种信息相互融合,但随之而来的是各个城市特色的消失,城市的地域性特色模糊甚至消失。因此高校景观及建筑色彩设计中创造有个性的色彩,并结合整个城市的环境色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课题。如坐落于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其象山校区的建设,“这是一个具有中国本土特点的现代建筑的实验,很多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山水画和自然互相对话的观念。”传承着江南水乡的特色,更把建筑融入了自然之中。

(四)个性化特征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个性化体现主要指内容、形式、色彩上给人深刻的印象及美好的感受。个性化特征是近年来时尚的追求,高校作为年轻的个体,应该体现其学术精神和社会精神,展现更突出的个性化特征。如麻省理工学院在图书馆的材质及色彩运用中很好的体现出学校的特征,运用反射的钛金板及与明亮的中黄色进行搭配,显示出学校的青春与活力,更好的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以形成个性。

三 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的思考要素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维尔纳在色彩分析的试验中得出结论:色彩在青少年心理注意倾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且色彩在青少年的视觉空间中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高校校园景观、建筑的色彩进行重点设计思考。

(一)高校校园整体环境色彩设计

校园整体色彩的确定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在设计中首先应该根据学校的沿革及历史进行选择,在建立统一的校园色调的基础上,选定两三种辅助色作为点缀,使辅助色与主色调相协调。校园环境中各个不同功能的区域,结合整个校园的整体色彩选择三到四种点缀色进行点缀,从不同的角度把握校园环境色彩的整体。从而形成“点——线——面”的整体效果,即区域景观是面,那么道路景观是线,而局部景观则为点。点、线、面的整体运用会使得空间既具有整体又不失活力。

(二)高校校园景观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景观主要为校园植物与校园小品两大类。高校校园植物配置中应该考虑其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各种植物的生活习性,在植物色彩的配种中首先确定主色,在此基础上使用辅助色进行点缀。植物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特征,既能陶冶情操又能使学生提高对树种的认识及保护能力。校园景观小品作为点缀在色彩上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并能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活动的场地。

(三)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

高校校园建筑色彩设计应抓住校园的整体色调,然后运用辅助色与之搭配。办公楼的色彩设计主要以宁静色调为主,以营造,以营造安静、和谐的色彩心理环境。图书馆的作为高校校园的主要性建筑,其整体色彩应以鲜明大气为主,兼有娴静文雅的气质,体现出图书馆特有的地位及特征。宿舍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而作为其主要居住者的学生而言,色彩对其建筑物的色彩的感受及各种心理、生理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因素。大学生是具有蓬勃朝气的群体,在宿舍建筑中应该考虑学生精神层次的需求,色彩应该符合居住区的要求又显得明净、高雅、整洁,如采用一些浅绿、淡蓝、米黄等素雅而不失色彩的颜色,同时要与整个校园环境色彩相协调。否则会显得孤立而没有整体感。

四 总结

高校校园环境色彩如何更好的运用,还需要我们在不断的实践中成长。与绘画色彩不同的是,高校校园景观及建筑色彩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如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心理因素、功能因素等。因此要在设计中达到满意的效果,不能取决于我们的直观因素,而要更多的结合客观因素。色彩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建筑与城市设计语言的表现。高校校园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其文化与性质决定了它不同于普通城市的色彩表达,而需创造更加宁静、优雅,具有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舒适、优美的校园环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 崔凌霞,符宗荣. 攀枝花市城市色彩设计浅析[J]. 重庆建筑.2009,(02).

[2]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89.

[3] 高冀生.高校校园建设跨世纪的思考[J].建筑学报,2000(06)54-56.

[4] 汤纪敏.美国校园一瞥[J].世界建筑,1989(02):10-13.

[5] 郝永刚,纪江海等。我国高校校园色彩规划的探讨[J].华中建筑,2007(10).

[6] 施淑文. 建筑环境色彩设计[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校园建筑锅炉节能研究 篇7

1.1 内建院供暖原始资料

1.1.1 供暖面积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冬季供暖面积汇总表见表1。

1.1.2 供暖热源

2台QXW7-0.7/95/70-A-Ⅲ锅炉;引风机:Y5-48-10C,P=55 kW(锅炉配套)。

鼓风机:G4-72-116C,P=18.5 kW(锅炉配套);风道:1 120×100(锅炉配套)。

采暖循环泵:IS-200-150-315;G=400 m3/h;H=32 m,P=55 kW。

采暖定压设备:BPR-5.5×1(50LG 备用泵);供热半径:450 m。

1.2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冬季供暖特点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大青山脚下,学校距离城区较远,冬季校园供暖由位于校园内的一座锅炉房提供。

1)学校建筑具有多类型、多用途的特点,主要包括教学楼(含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工厂。上述建筑由于功能不同,对取暖温度要求不一,对需要供暖的时间要求也不同;

2)学校每年有8周的寒假,在寒假期间,教学楼、办公室、学生宿舍、食堂、工厂只需保持值班温度即可。

1.3 内建院供暖系统调节方式的确定

热水供暖系统主要由锅炉、室内散热设备、室外管网及循环水泵组成。当室外空气温度tw变化时,就要对锅炉房内的供热系统集中进行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都将发生变化,各设备都将造成火用损失。但由于调节方式不同,各种调节方式造成的火用损失最小的调节方法,才能最大限度的节约能量。本热水供暖系统采用量调节的调节方式。

1.4 本系统的供暖分区及规划

1.4.1 供暖分区

供暖分区如表2所示。

1.4.2 供暖系统按量调节的规划图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冬季校园供暖由位于校园内的一座锅炉房提供,具体详见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热力管道平面图,根据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资料,为了实现各建筑物的按需供暖,在热源处设置分、集水器,对校区内的供暖建筑按使用功能的不同划分供暖分区,形成独立的循环回路。具体规划如图1所示。

2 校园建筑节能分析

2.1 校园建筑在非寒假期间节能分析

呼和浩特市冬季供暖期N=166 d,由于该工程是校园集中供暖工程,针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所以存在50 d的假期供暖。

根据以上论述,该校园内该工程各建筑物室内平均温度的计算见表3。

在采用“量调节”集中供热调节方法后,年耗热量对比见表4。

2.2校园建筑在寒假期间节能分析

对于校园建筑由于学校每年冬季有寒假(50 d),在这段时间内学校的建筑物都处在闲置状态,这样校园内的建筑物在寒假期间可一直保持在值班温度tz。校园集中供暖的热负荷分成两个时间段分别计算:1)学生在校期间的供暖热负荷(上文计算);2)学生放寒假后学校的供暖热负荷,最后累计得出总热负荷。

由表5中的数值可以看出,假期的供暖热负荷是学校未放假时的一半,所以水泵的运行台数可减少一半,则学校寒假期间节电量为:P(寒假节电)=55×1×24×50=66 000 kW·h。

2.3年节约能量汇总

通过对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校园集中供热采用室温调节后,校园集中供热系统的节能汇总如表6所示。

摘要:以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冬季供暖系统为例,在学院目前现有的供暖设施基础上,结合该校冬季供暖特点,研究了集中供暖系统在室外温度变化情况下的供暖热负荷和流量的特性,利用量调节的供暖调节方法,通过计算、验证,给出了降低校园无用供热量的节能方案。

关键词:热水供暖,量调节,室内温度,节能

参考文献

[1]康艳兵.建筑节能关键技术回顾和展望[J].中国能源,2003(11):55.

[2]蔡敬琅,蔡玲.集中供暖和供热中的节能改造问题[J].暖通空调,2002(1):27-28.

[3]胡峰,吕国良.集中供热调节的节能措施[J].煤气与热力,2003(9):46.

[4]彦启森.建筑热过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施俊良.调节阀的选择[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设计探讨 篇8

1 校园建筑节能的意义

从世界范围来看,世界各国的平均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37%,其中,采暖、通风、空调、照明约占建筑能耗的80%,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25%。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采暖、通风、空调等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能耗呈攀升趋势。

校园建筑能耗大致可分为生活能耗、科研教学能耗和消费能耗,随着校园面积的扩大,师生人数增加,生活能耗和科研教学能耗相应增加;学科的发展使得学校需要添置各种仪器设备,设备本身所消费的能耗以及维护设备所需的能耗也在不断增加。

原油、煤炭等主要能源价格的增长也加大了高校能源方面的支出,使得高校有限的资金资源不得不更多的投入到能源保证方面,从而影响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及持续发展。

因此加强校园建筑节能设计,降低校园建筑能耗,对高校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校园建筑节能设计的特点

校园建筑主要用来满足教学科研及生活需要,各单体建筑(如教室、图书馆、办公室、食堂等)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空间要求也不同,如:通风、采光、隔音等。因此,校园建筑节能设计需要根据具体的空间要求,综合考虑建造及使用成本后,选择最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3 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要点

校园建筑节能设计涵盖面很广,包括布局、围护、灯具、电气、暖通空调等等,需要根据建筑自身的要求和特点进行选择,但有一些共同的要点值得借鉴。

首先,校园建筑节能设计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选址地块的情况,确定建筑的布局和朝向。

建筑布局对建筑节能起到很大的作用,目前校园建筑多采用组团式、围合式的布局形式,具体布置时要考虑到组团内各建筑的通风要求,东南风为夏季的主导风向,因此,低层的建筑应布置到组团的东南面,而相对较高的建筑应布置到西北面。如果组团内各建筑的高度差别不大,那么就需要采取底层架空等形式来满足各建筑的通风需要。此外,组团与组团之间也应充分考虑建筑物之间的间距、高差等问题,组织好建筑群间的自然通风。

建筑朝向是影响建筑能耗的另一重要因素。据试验表明,东西向建筑比南北朝向建筑耗热量指标增加5.5%,南北向建筑在冬季日照时间更长,散热量也要小于东西向建筑。此外,南北向建筑在夏天更少的受到阳光直晒影响,自然通风也优于东西向建筑,可以减少空调制冷的能耗。因此,建筑应尽量南北向布置,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

其次,建筑围护结构应在满足校园建筑通风、照明等的条件下进行选择。

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建筑节能设计的效果。在过去不受重视的墙体保温技术已经成为建筑设计的强制性要求,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建筑的传热损失。窗墙面积比大可以提高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率,降低建筑能耗,但同时会增加建筑的传热损失,试验表明,当窗墙比为60%时,每增加10%,则制冷负荷增加4%。

再次,合理增加新能源、新技术应用,减少校园建筑的长期能源支出。

太阳能是目前技术较为成熟的新能源之一,校园建筑可以在屋面、玻璃墙面铺设太阳能板,甚至普通墙面也可以使用新型的太阳能膜,为建筑提供日常电力,减少能源支出。

应该指出的是,新能源、新技术目前造价和维护成本普遍较高,对高校来说也许并不是当前最经济的选择,但这是实现降低建筑能耗,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长期来看,可以减少高校的能源支出。

4 校园建筑节能设计的细节问题

建筑能耗的降低必须是在满足建筑功能需要和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不能单纯地为降低能耗而降低能耗,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很多细节处理值得仔细推敲。

门窗设计:窗墙面积比影响到建筑围护结构的传热损失,同时也关系到建筑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建筑设计时应尽量避免大面积的玻璃幕墙设计,门窗的面积应以满足建筑采光要求为限。校园建筑的门窗玻璃一般不应选用透光性差的深色玻璃或者有色玻璃,而应选用透明玻璃或者近来普遍采用的中空镀膜玻璃,增加玻璃的保温效果。门窗的型材应选用具有断热效果的型材,避免使用非断热型材。

此外,窗户设计中的一个常见问题是可开启窗扇面积小,开启角度有限,这使得在过渡季节中自然通风不足,影响建筑使用的舒适度,校园建筑设计在保证窗户面积的同时,应保证足够的可开启扇面积和开启角度。

空调设计:空调设计是建筑节能设计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南方地区,供暖、制冷都需要空调系统。空调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使用时间合理确定冷热源和性能参数。校园建筑分散,寒暑假校内人员较少,同一建筑内各房间的使用情况也有可能差别较大,一般情况下应采取分区小规模系统的形式,或分单体建筑,分单独房间设置,既便于管理,也有利于提高空调使用的经济性。

在建筑的平面设计和立面设计中,均应考虑室外机的合理位置,既不影响立面效果,又应有利于夏季排热,冬季吸热,因此,室外机应尽量设置在建筑的南、北外墙面或者东南、西南向的外墙面和屋顶。

空调设计中还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室外机设置时应保证室外机维修的便利,不要一味追求立面效果而将室外机放置在不便于维修的立面凹槽内;2)应注意空调和风机噪声的影响。

围护结构设计:围护结构简单来说包括屋面和墙面,屋面、墙面是建筑保温隔热,遮挡风雨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筑节能设计时应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尽可能提高屋面和墙面的保温隔热性能屋面在混凝土层上还要铺设保温、防水层,颜色应选择浅色调,以减少热辐射。墙面应采用厚实材料和轻质材料的混合构造,避免使用单一的轻质材料。

加强校园建筑节能设计,有利于减少校园建筑能耗,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但建筑节能设计仅是节能减排众多环节中的一环,在满足建筑节能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不断提高在校师生的节能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节约型校园。

摘要:通过对校园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阐述了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要点,提出高校校园建筑节能设计、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解决措施,从而实现降低高校能源支出,促进节约型校园建设。

关键词:校园建筑,节能设计,节约型校园

参考文献

[1]金晓莹.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角度谈节约型校园建设[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76-77.

[2]黄久松.智能化提升建筑节能水平[J].建设科技,2004(16):93.

[3]金磊.智能化建筑概述[J].住宅科技,1995(2):34.

[4]李阳春.创建节约型高校与建筑节能问题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7(3):109.

[5]刘玲.校园建筑的节能设计探讨[J].科技资讯,2007(20):41-42.

校园建筑物 篇9

1 项目概况及难点

该项目为新建7轨42班完全小学, 基地位于南京市某软件产业园区。该区域发展已相对成熟, 用地紧张, 项目基地限制重重。

(1) 用地南北狭长, 西北和东南角均有现有建筑, 且拆迁周期长。故建设单位要求分期建设, 一期建成的校园须满足《江苏省义务教学办学标准》的教学及办公功能 (含地下停车场) , 以保证正常的教学活动, 部分运动场地和次要功能远期建设。

(2) 即使不考虑分期, 除去室外运动场地, 剩余可建面积已捉襟见肘, 一期仅有的可建用地宽度难以容纳长度大于四间教室并列的教学楼。

(3) 基地北侧和东侧均为城市干道, 规划要求校园主入口须设置在用地东侧, 然而该位置现有建筑短期内无法拆迁, 故一期需在北侧设置临时出入口, 并保证校园内步行安全。

(4) 校园南侧为居民区, 基地原址为厂房, 最低点比周边市政道路低3 m左右, 而运动场地需平缓, 这就为场地竖向设计增加了难度。

2 分期策略分析

教学区域的布局分析是解决本项目难点的切入点:一期可建范围很小, 若将校舍整体规划在面积相对较大的西南侧, 将很难营造出优质的校园氛围, 而且会对居住区产生影响, 又不利于城市沿街面的美观。因此, 最终的设计方案, 利用东北角的狭长可建区域, 由北到南依次设置风雨操场-食堂以及教学楼群体, 地下停车库设置于风雨操场地下;东侧正对未来主入口区域设置办公实验综合楼一期、球类及室外活动场地。次要功能远期加建, 300m操场压缩为东西方向的规范最窄尺寸, 设置在基地西北侧, 与一期教学楼之间通过围墙与原有建筑分隔;综合楼二期部分为合班教室与报告厅, 与一期通过分隔缝断开, 远期合建。

3 功能分析

行政办公用房位于综合楼五层;教师办公用房分两部分, 一部分与普通教室及专业教室毗邻, 另一部分设置在综合楼内, 紧邻行政办公用房。普通教室全部设置在教学楼内, 分为三个教学单元楼与辅助用房的有机结合, 围合成两个景观内院, 为学生及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交流空间;教学单元楼山墙面面向城市道路, 避免干扰。由于基地狭长, 操场主席台及看台与教学楼走廊架空结合设置, 形成多元化教学-活动空间, 同时产生了富有趣味性的立面效果。专业教室设置在综合楼 (一期) 内, 与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教学辅助用房等毗邻, 有效的将教学与管理有机结合。校史展示、活动室、图书馆等辅助功能区间设置在综合楼 (一期) 内;报告厅与合班教室为二期, 与一期由分隔缝隔开, 全期建成后为一座建筑整体、立面效果统一设计。环形跑道和运动场地布置在校园西侧。300 m运动场设计标高为场地最低, 与相邻校园道路存在3 m左右高差, 可以在顺应地势减少场地开挖的同时对人流进行有效引导, 避免人流、车流交叉。风雨操场-食堂紧邻300m运动场, 通过连廊与教学区直接相连, 其中风雨操场内局部设有夹层看台。

本方案中, 建筑体量的合理穿插形成大庭院, 校区所有建筑群由连廊或室外平台串联, 为校内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的交通流线, 同时营造多个师生学习、交流和休闲的场所, 真正体现生态化的校园模式。

4 交通及景观组织

在新校区的对外交通规划中应注重与周围城市道路交通系统相协调, 合理设置出入口和校前区, 减少对周围城市交通的干扰和影响。本方案中, 东侧校园主入口作为主要形象和礼仪的需要, 大门前设置开放的校前区, 形成并放大城市空间的节点。临时停车场一期设置在北侧入口附近的风雨操场-食堂底层架空层, 与食堂后勤辅助出入口毗邻;二期设置在东侧主入口附近, 位于综合楼二期底层架空区域;停车库设置在运动场底层地下室, 出入口靠近校园北侧入口, 避免人车混流, 方便教职工、访客使用的同时, 保障体育馆对外开放时车辆的管理。在整个校园空间内, 本方案釆用绿轴、庭院、院落组织绿地空间。通过步行系统、空间结点、院落组合与人的活动规律有效结合, 层次分明, 结构清晰, 使校园处处生机盎然。

5 结语

综上所述, 建设用地条件受限的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 往往需服务于复杂的社会因素, 对设计限制条件的理解和把握具有决定性意义。笔者认为, 最好的策略并不是以偏概全、机械的归纳方法, 而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对不同项目的关键环节进行筛选和逐步分析推敲。在实际的建筑设计项目中, 设计师往往游走于经济、适用和美观之间的模糊地带。最大限度的应用可持续发展观、强调资源集约性、关注使用者的行为模式, 或许是一种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法。建立在限制条件之上的创造行为, 才更加接近建筑设计的真正内涵。

摘要:近年来,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校舍的要求不断提高。然而, 学校建设用地通常受到诸多限制, 因此, 在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中, 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最大化利用设计条件, 从而满足师生群体乃至周边区域居民的需求。本文以南京某小学校园建筑设计为例, 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用地条件受限,中小学校园,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GB50099—2011,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S].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0.

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建设 篇10

一、绿色校园的背景

在中小学开展绿色校园的建设, 一方面是硬件的建设, 另一方面是对中小学生节能环保意识的养成教育。所以建设绿色学校, 既符合国家和北京市的低碳、可持续发展战略, 也是构成校园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目前, 全国大概有37.5万所中小学校, 校舍在200万栋以上, 在校学生人数超过1.55亿。如此众多的学校数量和学生人数, 决定了在学校开展节能减排包括绿色学校建设工作, 会带来非常广泛的影响。如果把学生看成一个核心圈的话, 他可能会与同学、家庭、社区发生联系, 这样就会以学校为核心, 形成非常大的社会影响力。

从原来的节约型校园到绿色校园是一个跨越和发展。绿色校园建设就是在其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以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 为师生提供健康高效的生活环境, 对学生具有环境教育的功能。所以从这个定义来看, 绿色校园的建设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具体的管理, 包括能源的管理, 以及相关的组织和相应的制度。二是绿色校园技术, 有相应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的基础。三是绿色校园需要承载一定的教育功能, 包括教学的宣传以及社团活动等。只有包含了管理、技术和教育三方面内容, 才能称之为完整的绿色校园建设。

二、国内外绿色校园发展现状

早在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就提出了绿色校园的概念。1994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提出可持续性的教育, 主要是希望通过对青少年和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环境教育、人口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整个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7年, 有30余所著名高校加入, 284位美国大学校长加盟并发表联合声明, 要把大学校园建成一个碳综合园区。北京也有200多所学校参加了这个项目实验的一些活动。

欧洲进行生态学校建设, 更加注重把一些环保理念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相融合, 希望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美国绿色建筑协会有一个绿色评估体系, 重点是推广绿色建筑, 以硬件为主。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安装感应传感器对整个建筑进行实时检测成为一种新趋势。在国外, 有专门针对绿色校园后期运营维护的节能方案, 有与运营成本相对应的白皮书和指导手册, 对整个学校如何实现绿色和节能目标进行全程管理, 对绿色采购、节能措施、零排放等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导。美国绿色校园的认证包含能源、大气环境、材料和资源等项目, 根据不同的得分情况分为认证级、银级和金级, 形成了体系化。

美国的一所知名学校, 是非常典型的绿色校园, 校园分为教学区、活动区、操场、服务设施等几个区域, 学校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节能和环保措施。比如室内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所以就要提高室内空气的流动性, 尽量采用自然通风。学校的传媒中心可以连接各个教室的功能区, 整个区域全部选配无毒材料,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教室的照明、自然通风情况和建筑的高度, 都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活动和学习的。图书馆采用轻装修风格, 自然采光, 大玻璃窗的设计让人觉得非常舒服和亲近自然。公共空间的设计, 入口处有绿色带, 可以隔离道路上的噪声。室外花园多采用透水地面, 尽量选用本地物种, 提高物种的存活率, 降低维护成本。

近些年, 我国绿色校园建设发展很快。最早我们叫“节约型校园”, 更多地讲能源的节约和房屋修缮这些内容。随着大家对绿色校园认识的不断加深, 就开始从节约型校园建设向绿色校园转变。绿色校园承载的范围和内涵都远远大于节约型校园, 另外绿色校园和绿色城市的理念相吻合, 是未来校园建设的大趋势。节约型校园是以资源节约为主, 绿色校园强调的是人的感受, 就是师生的感受, 主要目的是节约资源, 但首先是要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 在这个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我国在2013年4月1日颁布了绿色校园的评价标准, 这个标准跟国外的绿色校园评价标准有些相似, 包括环境与可持续场地、节能水资源、材料等, 里面还加入了教育推广, 这是跟其他绿色建筑建设不同的地方。因为学校建筑与宾馆等场所有所不同, 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应尽量采用被动式设计, 就是自然通风、自然采光, 而不是通过购买高档的设备来实现。这也符合校园建筑的特点, 符合目前我国的整体发展水平, 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总体来说, 我们的学校还处于节约型校园建设阶段, 并开始向绿色校园方向发展。整个学校建设应该系统推进, 而不仅是发展硬件, 还要有相应的管理, 需要更多的教师、学生共同参与, 才能形成绿色校园的整体推进机制。另外, 绿色校园的建设既包含政策管理, 也包含技术和市场资金的运作, 需要三者联动。

三、绿色校园包含的内容

我们如何合理地选择相应的技术建设绿色校园呢?校园的建筑类型相对来说更加多样和复杂, 包括普通教室、实验室、专业教室、办公室、图书馆、体育馆、宿舍、食堂等。但是这些建筑不会追求复杂的风格、奢华的装修。因此, 整个校园建筑的运营特点就非常明显, 不同类型的建筑, 它的功能和要求完全不同。对一般建筑来说, 可能更多关注制冷、采暖, 对学校来说可能更关注春秋季的运营, 可能还会关注一些冬季和夏季的运营。绿色校园的技术体系总体来讲叫“三环布局”和“两轴定位”, “三环”即属性环、技术环和周期环, “两轴”更多的是讲绿色校园除了承载技术以外, 还承载文化教育平台, 保证目标不偏离实际的效果。

“属性环”就是指校园的属性。校园的建筑特点、使用特点决定了我们具体选择什么样的技术, 同时, 我们提倡选择适合本土的低投入技术。有些设计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和限制条件, 比如说太阳能, 北京地区属于太阳能较丰富的地区, 其他地区未必适用。再比如场地, 周边是否有污染、噪声, 都与校园的设计和后期运营有关系。绿色校园还是一个管理的理念, 一个文化教育的理念, 绿色校园的学生如果不能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和绿色价值观的话, 那么从某种意义上说绿色校园建设工作是失败的, 因为建一座大楼并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我们是希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技术环”是关于技术的选择, 在难度上技术分高、中、低, 从实现途径上分软性技术和硬性技术, 从经济效益上存在高投入低产出, 或者是低投入高产出。以居住建筑为例, 大家可以看到现在有很多技术得到应用, 在众多技术中, 设计技术是主要的, 它决定楼建成什么样, 其他技术如立体停车、地下空间的利用等, 这些是跟节约土地资源相关的技术, 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低成本的技术、适宜的技术和高投入的技术, 有着不同效益的产出。我们需要根据校园建设的具体情况及一些技术的要求选择合理的措施, 比如节水措施有雨水的收集灌溉、节水型器具、室外人工湿地等, 能源供应方面有自然采光、围护结构、内外保温、空调等, 整个技术都需要通过改善设备来实现, 有的需要较大的投入。

“周期环”就是整个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考虑。现在由于一些信息技术和IT技术的出现, 我们可以通过时时监控方便地了解到整个项目的运行情况。在修缮改造方面, 原来我们只关注具体的一些改善, 现在按照我们对绿色校园的理解, 可能会分为节能改造、节水措施、室内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绿色校园的具体实施, 要先做基础评估, 首先是通过基础调研来获取信息, 其次是进行整理分析, 找出具体工作方向。每年每所学校都有相应的工作指标, 如围护结构改造、计量改造等, 改造完成后还要对效果进行评估。在改造前要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来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和具体实施路径。针对围护结构这方面, 可能有外墙反射涂料的选择、保温砂浆的粉刷等, 其他的还有室内照明灯具的更换、节水方式的选择等, 通过这些措施使整个校园的能源、水资源和教育环境都有了改善和提高, 总体上达到国家绿色建筑的标准。

目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 我们可以建设校园监管平台, 时时对校园的信息和动态进行监管。目前比较成熟的监管平台包括数据采集子系统 (通过电表、水表、热量表等对整个楼宇项目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 , 数据终端 (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 把数据上传到统一的中心进行分析和处理) 。这个平台能够收集国内所有不同层级学校建筑的信息, 形成学校建筑能效地图, 从而可以看到不同省市能耗的水平和指标。对于一个地区, 可以按照区域的划分和切割来进行时时检测和公布, 通过三维方式展现总体能耗趋势, 对这个区域内不同的学校给出用能指标的排序, 帮助有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现在很多学校的用能是按照每年预算的总量来划拨的, 而不是根据实际发生情况进行有效分配。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实时动态监控, 把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建筑情况进行排序和比较, 找出一个标杆建筑和一些高能耗的建筑, 帮助运营管理人员找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比如在夜间看到有一些能耗数据, 说明在这期间有的设备没有及时关闭造成浪费。另外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节能改造的评估。

四、绿色校园建设实践

如何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建造运营, 全程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呢?例如深圳南山丽湖学校, 用地3万平方米左右, 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 包含教室、教工宿舍和其他一些建筑, 整体风格的选择, 跟其他校园相比还是有些特点的。校园选用书院方式, 整个格局分为“两轴”“三院”:一个轴是入口轴线, 另一个是中心景观轴;分为三个组团, 即教学组团、实验组团和办公生活组团。在每个组团之内, 按院落式打造, 风格跟中国传统园林有点像。

节能环保技术跟校园是如何结合的呢?首先看正南正北的布局, 可以争取最好的采光。学校用地并不是非常规整, 如果按照传统布局方式, 无法保证每座建筑都排列规整和南北朝向, 所以采用组团式的布局。另外, 非常重视声环境的影响。学校周边有一条主干道, 因此在布局时把卫生间、楼梯间等对于噪声要求没有那么高的辅助设施放在道路两侧, 把教学组团放在离道路最远的地方, 这样校园内部噪声相对较低, 保证了整个教学环境的质量。

食堂放在下风口, 这是分析了整个风向后的考虑, 因为食堂会有比较多的味道或者是污染物产生。学校室外通风环境也需要提前进行模拟和分析, 包括整个校园夏季、冬季的主导风, 以合理布置教室。整个建筑设置了大量的架空空间, 一方面有利于气流的通过, 保证整个校园的空气是清新和流动的, 另一方面底层架空既避免了潮湿, 又扩大了师生活动空间。

学校对自然采光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在建筑设计时, 会对自然采光进行分析, 通过设计比较大的窗户保证整间教室有比较好的自然采光, 即便是阴天也不用开灯。同时采用半透明的围护结构和玻璃砖, 使光线更加柔和。整个窗户采用了中空LOW-E玻璃, 透射率比较高, 又有比较好的隔热性能。整间教室还采用了一些屋顶自然采光的做法。

学校还尽可能地利用一些边角地带做趣味空间和绿地, 如校园菜地分为大小不同的地块, 供各个班级进行种植和其他课间活动。

节能方面, 这个项目采用了200 mm的加气混凝土砌块, 外面是220 mm的水泥砂浆, 传热性能系数在1.0以内。屋顶采用了30 mm的挤塑泡沫板。体育场通过空调的立体化设计形成了对整个建筑的遮阳。室内照明主要是采用T5型直管荧光灯, 室外照明系统根据不同区域有相应的照明控制策略。走廊部分, 因为人员走动比较频繁, 采用开关照明, 其他室外照明更多是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如楼梯间采用自熄式开关控制。针对冬天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情况设计了新风系统, 当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一定值的时候, 新风系统就会启动。新风系统结合了制冷和采暖功能, 在夏天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 带来清新的室内环境, 冬季的送风温度在18℃左右, 主要是改善教室的空气质量。另外, 夏天新风系统还具备一定能量回收的作用, 采用全热回收的机组, 新风进来和出去的地方有一个热交换, 能够对排出的能量和热量进行回收, 有效率达到60%以上。太阳能设施的使用上, 太阳光不充足时, 一般会设置电加热, 或者其他辅助加热系统。这个项目采用了空气源热泵的方式来辅助加热, 效率比常规的电加热效率提高100%以上。项目50%的热水都可以用太阳能来提供, 整体用了大概24块平板型集热器, 一个储热水箱, 一个恒温水箱。

学校有一些停车场和小花园, 主要是通过透水砖来增加雨水的自然渗透。院落基本上能够做到对屋顶的雨水和其他地表水进行收集, 通过雨水调节池和相应的设备处理后, 就可以进入清水池, 用于绿化和道路的浇洒。要根据雨量选择合理的容量, 进行精细化设计。这个项目也采用了中水系统, 对废水进行相应处理, 最后跟人工湿地结合起来。人工湿地下面有一个蓄水池, 因为土壤和湿地本身有过滤和净化作用, 通过自然的方式进行过滤可以减少设备的投入。中水可以用来冲洗厕所。收集的雨水相对来说污染程度没有那么高, 通过简单处理后, 可以冲洗道路。

我们对整个项目的运能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这个项目主要用电是照明、空调和动力, 算下来每平方米在1.5度电左右, 这是非常低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校园环境, 提高了整个校园建筑的品质, 产生了巨大的育人效应。这所学校是该区非重点学校, 但建成之后, 由于校园的设计和建造理念非常突出, 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水平, 成为南山区的热门学校。

五、结束语

校园建筑物 篇11

关键词:学校建筑 校园文化 校园建设

“校园建设”作为一个大的概念,是校园景点、校园建筑、校园布置等物质方面的建设以及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的领域,本文针对校园建设中的学校建筑这一个小的方面来探讨—下我国现阶段的校园建设。

学校建筑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是一所优秀大学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同时,具有特色的校园建筑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无形中会增加学校的知名度及社会美誉度。杜威曾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学校建筑环境对一个人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校园建筑的分类

目前我国校园建筑从整体上来看风格多样,既有欧式建筑的典雅庄重,又有中国古典建筑的轻快华美,同时还有中国古典园林式的诗情画意以及多样化、新颖的现代建筑。

1.中国古典式建筑

中国古典式建筑以砖木结构的建筑为灵魂,是中国一种典型的建筑风格。在我国校园建筑中,很多历史悠久的院校这类建筑比较多见,如北京大学的西门,是古典的三开朱漆宫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中央音乐学院的音乐厅,是在原清代醇王府房屋的基础上改建而成的,从外表看古色古香;南京大学的北大楼,是南大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南大的历史见证者,北大楼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最复杂的屋顶样式;另外武汉大学的老图书馆,是皇冠形的仿故宫建筑,是武汉大学校园内最宏伟的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古典式建筑的典型代表。

2.中国古典园林式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师法自然,要在咫尺之间表现出大干世界的美景。这一类的建筑在南方地区比较常见,如复旦大学的燕园,在校园的道路上经过一番柳暗花明后就会看见太湖石上的苏步青手书“燕园”二字,这座小园叠山枕水,曲径通幽,俨然校园中的小江南;再如同济大学中最大的园林区一一三好坞,华东师范大学的校园八景之一的夏雨岛,苏州大学的水木明瑟、庭院清旷的可园都是这一类的代表。

3.西方的古典式建筑

早期的学院受西方影响很大,校园建筑多为欧式的古典风格。在现在的很多学校里,依然能见到这种类型的很多建筑,如清华大学大礼堂区的现研究生院——清华学堂,这是座典型的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再如苏州大学的钟楼,是当年东吴大学的主楼,它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置身其中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教会学校的那股热潮,古老的钟楼记录了苏大的前身,也见证了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历史;东南大学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也很多,民国时建造的大礼堂流露着素雅威严的气质,有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西方古典风格的图书馆古朴典雅,爱尼奥柱廊及墙面精美绝伦、典雅大方。

4.现代建筑

当代校园中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是现代建筑,它们或为中西结合的融合型建筑,兼有中外风格,或为纯粹的现代建筑,实用而抽象。如南开大学的东方艺术大楼,是南开校园里最具特色的建筑,依据古代八卦设计而成,圆形的楼体、弧形屋顶、大大的露台、正门上方流线型的坡面都是它显著的特征;山东大学新校的校门、是一个山形的建筑,也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建筑;另外厦门大学的嘉庚楼、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图书馆等都可以说是这一类建筑的代表。

二、不同分类产生的原因

不同的学校的校园建筑具有不同的风格,有的学校的建筑同时具有几种不同的风格,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位置的不同

这一点跟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关系十分密切,南方水资源较为丰富,水从门前屋后流过,水也是一种景致。经常是建筑连着花园,这就是园林,南方园林不需要很大的地盘,却能营造出仙境;北方建筑则基本都是砖瓦结构,如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北方的建筑色彩鲜明活泼,南方则相对秀丽淡雅;北方学校相对来说中国古典式建筑较多,而古典园林式建筑则主要集中在南方学校中。

2.创立的历史背景不同

创立的历史背景包括最初的创办目的及最初的学校形式,如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之一的武汉大学,最初是由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自强学堂,后历经传承演变,数易其名,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再如天津大学是由北洋学堂演变而来,北洋学堂是为强国而生的,在北洋园内古朴淡雅的北洋讲堂、掷地有声的校训、校歌,都在无声无息中传递着这段历史。

3.最初建筑的设计者的不同

在众多的国内院校中,有很多西式的校园建筑都是由外国设计师设计建造的,这其中有的院校的前身就是西洋院校。如华东政法大学的校园,就是当年我国第_所西洋院校一一圣约翰大学的原址;苏州大学的钟楼也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当年东吴大学的主楼。

4.院校合并带来的风格的不同

从1 992年开始,全国各地若干高校走上合并之路,合并后的高校,组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原有的很多學校建筑不可能都重新建设,这就使得学校建筑出现不同的风格;此外,高校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增设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改单一型大学为综合型大学,这也使许多大学新建设了许多现代风格的建筑,这也容易与先前学校的建筑风格不一致。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大多数的校园建筑都建设了很长时间,这也在建设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只是有些学校平时不注意整理、利用自己的特色,另外长时间的建设也容易造成学校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就目前校园建筑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学校建筑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大学校园建筑的人文精神探讨 篇12

现代高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模式直接影响现代大学校园的规划布局和建筑形态, 使其表现出日渐浓厚的人文趋向。通常校园建筑的构成主要包括建筑空间、建筑形态和建筑的文脉。

1.1 建筑空间

建筑的空间通常以其内部私密性为核心按层次排列, 这种“私密性层次在所有的文化状态中都以某种形式存在着”。大学校园建筑空间的构成应该和大学人的交往需求相符合, 是校园建筑空间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大学校园建筑空间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建筑外部的聚集空间, 如校园的广场、公共草坪;建筑内部的聚集空间, 如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图书馆的建筑内部;以及建筑内外交接处的空间如门厅、走廊等。

1.2 校园建筑形态

传统校园建筑群体往往讲究布局规整, 过分强调轴线和对称布置, 形状也比较刻板, 再加上建筑较为封闭, 室内外难以交融, 这样的环境很难满足学生充满朝气的心理需求和现代教育强调双向互动的要求。现代校园的布局讲究构图的艺术性和形式美, 它是各种功能有规律的合理组合。这种张弛有致, 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构图变化带来了空间效果的改变, 使空间更加丰富多彩, 而这往往能更多地诱发学生思想灵感和智能的火花。学校有高于社会的文明格调。景观布置、建筑设施、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给人以美的欣赏与陶冶, 它们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共同组成高品位的育人环境。

1.3 校园建筑文脉的延续

建筑的文脉是指建筑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人与建筑, 建筑与所在环境, 整体的环境和文化背景之间的联系。校园建筑也需要对校园文化和文脉的承袭, 这是由一定的行为准则、心理素质、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决定的。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 对历史传统的继承, 对自然环境的尊重, 对大学所在地域特征的体现, 以及对悠久校园传统的延续。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大学建筑的设计是以熟悉高等教育规律, 熟悉学校发展的历史为基础的, 大学建筑应该用合适的符号和语言来表达深沉的校园文化底蕴。

2 校园建筑中人文精神的特征

现代大学作为传播知识和文化、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殿堂, 除具有了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外, 还有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 有其内在的气质和根本价值追求。特定的人文环境和人文精神体现了大学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 其实质是文化传承、科学精神、求善唯美。

2.1 文化传承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所有大学的精气所在。人文精神作为人文文化有机的一部分, 是社会性的遗产, 也同文化一样代代相传, 从而形成人文精神的历史。

一所个性鲜明、富有影响力的大学, 肯定会有自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砌构, 以及稳定的价值观和理想。

对大学的要求和大学本身的性质也决定了大学最重要的精神是求真的精神, 即科学精神。大学培养人才, 一方面应该是传授知识, 使学生接受和承认真理;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是使学生具有追求真理的精神。

2.2 求善唯美

求善唯美不仅体现在追求外表的漂亮, 更体现在追求外表与内在的统一, 即追求完美。完美的精神既是一种艺术的精神, 也是一种科学的精神。而艺术的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人文精神。艺术的本质是在科学找出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后表现世界的基本原因和基本规律, 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要表现真实, 唯一的办法是认真、严谨、实事求是, 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因此艺术的精神是对大学的要求和由大学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3 人文精神和校园建筑的关系

建筑的人文精神是指建筑文化要以人为中心, 以人为本, 尊重人, 体现人的需要。人文精神是以人为万物之本, 为万物的原型, 以人自身的特点出发去衡量万物的价值。建筑作为人的创造成果反映了人类的思想变化, 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一部分在建筑中得以体现。

3.1 建筑体现人的生命价值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的活动所需要的场所而设计的, 当人的这些使用目的得到实现时候, 他们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 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和尊严。当建筑的设计更加舒适化、细致化的时候, 这种满足的程度就随之加深, 人文精神在建筑中的体现就得到了进一步地深化。

从建筑这个角度来说, 体现对人的生命的重视和维护, 体现人的尊严价值的最重要的方式就创造人性化的建筑空间。人性化的建筑空间的创造要从符合人的需求, 而人对建筑的需求最原始的是使用的需求, 然后发展到了精神的需求, 精神需求是建立在物质需求的基础上的, 当物质需求没有建立时, 精神需求就失去了它所依托的基础。

3.2 建筑人文是文化的一种形式

文化与建筑本身是不能等同的, 文化的覆盖面是很广泛的, 所面对的是极广的人类现象, 而建筑的类型不管丰富到什么程度, 它永远只能属于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另一方面, 建筑是物质, 是能为人所见、所触摸的形式;而文化是抽象的概念, 它只是以定义的形式存在, 人们只能从它的作用、表现和产物中才能看到。所以建筑的文化性, 应该是人为加入的因素, 是人的思想观念认识发生改变之后在建筑中产生的影响。

3.3 建筑是人文精神的一种载体

大学的发展在于继承过去、开创未来。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 对悠久的校园传统的延续, 体现了校园文化性的本质特征。大学校园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包括现有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方式等) 、传统文化、历史事件中获得意义的, 体现的是大学独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每个大学都有充满回忆和个性化的历史, 大学校园历史、场所、文脉、精神是大学宝贵的财富, 它能带给大学生情感上的归宿和文化认同。

4 结语

大学作为社会领域中学术和文化层次最高的教育机构, 担负着培养高层次人才和发展创新科技文化的任务, 是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理性、智慧、思想的航向标。所以大学校园有着承载过去、开拓未来的文化的任务, 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文化的精神必须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大学建筑作为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的一部份, 应当全方位地体现当代人文的精华。在校园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中, 如何实现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和谐统一, 将是校园建筑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陈金陵.我国新世纪大学校园建筑环境与人文精神关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 2005.

上一篇:结算企业下一篇: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