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市级统筹

2024-10-02

医保市级统筹(精选4篇)

医保市级统筹 篇1

革命老区巴中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 以完善政策制度、健全机制体系为抓手, 以打破户籍、身份、地域等限制,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障碍为关键, 深入推进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经过一年多的探索, 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实现了政策制度由城乡分割向城乡统一、待遇水平由区别对待向城乡一致、统筹层次由县 (区) 统筹向市级统筹、经办管理由两个部门负责向一个部门承办、公共服务由城乡差别向城乡均等转变, 城乡居民在医疗保险上实现了制度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 全民医保进程提速加快, 保障功能显著增强。截至2013年底, 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347.82万人, 其中城镇居民参保35.4万人、农村居民参保312.42万人, 参保覆盖率达97.3%;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75.6%, 与职工的待遇差距正逐步缩小。

1 坚持“六个统一”, 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一体化

在广泛深入调研、借鉴先行地区经验反复测算论证的基础上, 先后出台了《巴中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实施办法 (试行) 》《巴中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施细则 (试行) 》等规范性文件, 在全面整合原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的基础上, 建立了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从2013年3月1日起全面实行“六个统一”的运行模式。

一是统一参保范围。将本市行政区域内未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城镇和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 以家庭为单位向户籍所在地街道 (乡镇) 、社区等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机构申报缴费, 切实打破了城乡分割的壁垒。

二是统一筹集标准。坚持低水平起步原则, 充分考虑参保对象经济承受能力, 采取一档制缴费办法。城乡居民个人缴费标准参照全国现行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执行, 应由市、县 (区) 财政补助部分, 由市、县 (区) 足额纳入同级财政预算。2013年人均筹资标准为340元, 各级财政补助资金为每人280元, 城乡居民个人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为每人60元, 2014年个人缴费标准增至70元。

三是统一待遇水平。城乡居民同等享受住院、生育、门诊特殊疾病、普通门诊、大病保险五类医疗保险待遇, 按医疗机构等级确定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 报销范围按职工医疗保险的“三个目录”执行, 统筹基金年度累计支付限额不低于本市城镇居民上年度可支配收入的6倍。2013年, 城乡居民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11万元, 享受人数达447.78万人次, 年人均1.29次, 平均住院医疗费用实际报销比达65.9%, 同比提高7.8%。

四是统一基金管理。2013年2月28日将各县 (区) 原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结余全额上解到市财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专户, 实行集中管理使用。并从次月起,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和医疗救助等医保基金全部纳入市财政专户统一管理, 按基金预算管理原则和风险预控机制, 编制年度基金预算。市政府下达收支计划, 全面实行付费总额控制, 分类分项划拨和使用统筹基金、普通门诊一般诊疗费, 基金收入规模稳步扩大, 基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医保基金保持安全规范运行。2013年, 全市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收入11.73亿元, 支出11.02亿元, 当期基金使用率达94%, 同比增长4.7个百分点。

五是统一信息系统。2013年5月, 将原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基础数据全部导入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信息库, 并入“金保工程”网络, 对参保居民实行信息化管理, 全面推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参保患者出院时, 只需凭相关结算资料到指定的“新农合窗口”支付自付部分即可, 减轻了个人全额垫付医疗费用的压力。同时, 通过统一信息系统, 有效避免了城乡居民重复参保、重复报销、财政资金重复补贴等问题。仅2013年, 全市清除原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重复参保12.7万人, 节约财政资金3500多万元。

六是统一经办管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由市、县 (区) 人社局牵头, 与市、县 (区) 卫计 (生) 局共同管理, 由各级医保经办机构具体经办, 统一经办业务流程, 实行“对上两条线、对下一条线”的管理模式 (“对上两条线”是指对省人社厅、卫计委分别申报城乡居民相对应的参保人数, 财政补助等事项;“对下一条线”是指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由人社部门统一经办、管理和服务) 。2013年3月, 巴中市在各县 (区) 医保局下设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服务中心 (所) , 坚持编随事走、人随编走的原则, 将原新农合在编人员整体划转到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服务中心 (所) , 由医保局统一管理, 构建了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经办管理体制。

2 注重制度衔接, 畅通城乡医保关系转接渠道

为进一步增强医疗保险的公平性、适应人员的流动性、保障制度运行的可持续性, 2013年3月, 该市建立了职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关系相互转接制度。对参保居民的医保关系需转入职工医保的, 按照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缴费办法, 一次性补足城乡居民与职工缴费差额后, 原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为职工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参保居民实现就业后参加职工医保, 不补缴学生时期和18周岁前参加城乡居民与职工医保费差额。参保职工失业且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期满后, 可选择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原职工医保连续缴费年限计算为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连续缴费年限。城乡居民、职工医保关系相互转接后, 仍保留其原参保缴费记录。目前, 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87%, 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75%。

3 着力提高待遇, 全力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为加快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稳步提高待遇水平, 2013年7月, 巴中市研究出台了《巴中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实施办法 (试行) 》, 由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向承办大病保险机构投保, 为参保居民建立大病保险, 所需资金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列支, 参保居民个人不缴费, 2013年筹资标准为每人20元。同年底, 通过公开招标, 由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巴中分公司承办本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大病保险赔付工作正式启动。2012年度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387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6999元, 按照“低标准筹资、低门槛赔付”制度设计, 2013年全市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赔付起付标准为5387元, 个人负担在5387元以上至2万元 (含2万元) 的赔付比例为75%;2万元以上至5万元 (含5万元) 的赔付比例为85%;5万元以上至10万元 (含10万元) 的赔付比例为95%;10万元以上的赔付比例为97%。截至2013年底, 共筹集大病统筹基金6956万元, 累计为符合条件的1.55万名参保患者赔付大病保险待遇达6806万元, 平均赔付水平达50.2%, 最大限度减轻了大病患者的个人医疗费用负担。

4 强化保障支持, 各项工作平稳运行

目前, 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事业正呈强劲势态发展, 基金运行健康平稳。2013年全市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1.73亿元、支出11.02亿元, 结余7100万元, 当期基金结余率为6%, 提高了基金抗风险能力。其主要做法:一是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扩面、基金收支纳入各级各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管理, 对县 (区) 基金收支实行“两个补齐”, 即:未完成当年征收任务的, 差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齐;完成当年征收任务, 但实际支出超过年度支出计划, 且经调整后仍然超支的, 超支部分由同级财政补齐, 以确保基金收支平衡。二是针对目前全国全省新农合与城镇居民医保制度尚未统一的现状, 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责任落实到人社、卫生、财政、民政各级各相关部门和街道 (乡镇) 、社区就业社保服务机构, 构建了分级负责、联动合作的工作机制。同时, 将医保经办、金保工程网络建设与系统运行、专项业务经费按上年度城乡居民个人缴纳医保费总额的2%纳入同级财政预算, 保证了各项工作正常运转。三是通过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 增大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规模, 增强了与定点医疗机构的谈判力度, 为有效控制医保基金隐性流失和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创造了更加有力的条件。2013年各县 (区) 加强了对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管, 全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基金实际支出比计划支出节约1650万元, 使当期基金结余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1]中共巴中市委, 巴中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意见 (试行) (巴委发[2012]17号) [Z].2012.

[2]孙晓军, 田丁, 王永超, 等.宁夏城乡医保一体化对农村居民就医的影响[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62 (11) :12-14.

[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法规司.社会保险法配套法规规章选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12.

[4]陈金甫.医保成本论:总额控制重在资源成本管理[J].中国医疗保险, 2013, 63 (12) :8-9.

论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医保统筹 篇2

一、医保城乡统筹的含义

城乡统筹的真正含义就是将城市和农村紧密结合起来, 以城市带动农村、农村存进城市的方式达到一体化发展的目的, 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以此方式从根本上较好地解决三农问题, 其统筹有两种含义。

一是外延, 身份统一, 统一变身为城市居民, 不再作身份的区分, 均称之为城市居民, 以往的城市居民和农民的界限消失, 不再有农民的称谓, 从表象上消除了农民与城市居民的身份差异。

二是内涵, 权利和义务一致,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权益一致, 不作区别对待。这是需要花大力气解决的关键焦点问题, 也是对政府的最大考验, 因为这需要筹集更多的稳定收入、增加大量的公共设施, 但是面对转身而来的农民, 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支出的绝对增加, 更为重要的事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收入的稳定增加, 只有解决了这一根本的问题, 才能实现城乡的真正统筹。

城乡医保统筹的初期具有基金基础薄弱、医保政策交叉和调整、参保基数增大, 需要辐射的面和深度扩大和加深、配套的医疗机构改革日益迫切等特点, 为此, 需要解决统筹背景下的医保有效统筹的现实途径。

二、有效统筹的配套支撑要件

1. 管理机构统一

目前新农合和城市居民医保分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机构, 这样人为地导致了政策不统一、筹资渠道和标准不一致、医保待遇差异大等结果, 在医保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管理机构的统一, 建议全部纳入医保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 这既是规避前述缺陷的需要, 也是为了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医保系统所需的科学设置, 因为医疗机构归属于卫生年行政部门管理, 它需要与医保系统相互独立存在, 这样才能杜绝体制弊端, 成就公平高效的政务。

2. 缴费标准统一

农民的大量加入, 肯定会在短期内给现有的城镇居民医保造成冲击, 主要原因在于新农合的筹资标准较低, 在实行统筹的初期也会因为刚刚加入城镇医保的新居民因为收入来源不稳定、偏低等原因导致其缴费困难, 但是我们又不得执行两套标准来过渡, 否则又会回复到原来的状态,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缴费标准的统一, 只有缴费标准统一之后, 才能给予待遇的统一, 至于解决的办法, 可以考虑政府初期扶持或者垫资的形式来解决。

3. 待遇统一

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坚持实质高于形式的原则, 不能只搞名义上的统一, 而搞权益方面的区别对待, 如果这样的话, 将会严重挫伤参保人的积极性, 注定会短命、最终会失败, 所以在前面解决了筹资标准一致的情况下, 必须要坚持待遇的统一, 让新旧居民享受一样的医保待遇, 步入实质统筹的良性发展轨道。

4. 统筹级别应尽量提高

根据大数法则原理, 为了保持医保基金的长期平衡和安全运行, 理论上应该实行较高级别的统筹, 根据目前全国各地的实际情况, 建议实行市级或以上级别的医保基金统筹, 这样就会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和基金规模。

三、城乡医保统筹的有效途径

1. 身份转变与社会实质融入

城乡统筹的难点不在于给予名份待遇, 而是要让他们能够具备自身的造血和输血功能, 统筹后区域不会因此增加负担和出现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会因此出现下降、社会不会因此出现倒退, 我们需要的是统筹之后实现一体化的稳步进步和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地提高, 为此, 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措施让他们实质融入, 可以选择的方案可以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围绕土地做文章,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 我们需要借用土地的收益来度过他们转身初期的困难, 土地入股等获取长期收益等方式是应该优先选择的, 获取一次性收益的转让形式不应该首选;二是必须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产业、实现就地就业以取得长期稳定的劳动报酬, 只有解决了收入问题, 人们才会稳定、统筹才会有成功的保障, 根据笔者的调查分析, 第三产业应该是首选发展之路 (旅游、休闲消费等等) , 现代农业和轻工业是其次 (手工艺品、休闲食品生产等等) 。

身份转变后的实质融入, 是城乡统筹成功与否的关键考量指标, 要实现这一点, 就必须解决新融入居民的生存之道, 只有将这一点解决了, 才能谈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一旦这一问题解决了, 包括医保在内的后续问题就将会迎刃而解。

2. 医保基金的安全和平衡性考量

在保障参保者权益的情况下, 严格压缩基金支出, 以确保医保基金产期平衡和安全运行, 如何压缩医保基金的支出呢?并不是单纯地降低报销比率、减少报销范围, 而是要从其它方面入手, 一是压缩非医疗项目支出。在享用医保基金的过程中, 存在有很多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他们将非医保项目改头换面地纳入了医保项目进行报销, 严重地侵害了国家和个人的利益, 对此必须进行严厉地打击。二是严厉打击骗取医保费的行为。很多被整合进医保基金确认可予以报销的医疗机构, 单独或者与参保者一道虚构医疗事实、医疗项目、住院天数等手段进行骗保, 这是一种违法犯罪的行为, 需要重拳出击, 抓典型, 以起到威慑作用。三是压缩药品中的水分。药品、药用材料和器械等均出现有虚高定价的现象, 对此必须采取断然的措施进行挤水分, 切实把参保者的救命钱用到实处,

3. 分级医疗制度的配套建设

目前大家一味地追求大医院和出名的医生, 结果加剧了看病贵、看病难的程度, 使之步入了一种恶性循, 结果不但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而且更是无端地挤占和浪费了更多人的就医权益, 为此我们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 这种机制就是分级医疗制度, 它可以有序地引导患者进行恰当地医疗, 即引导患者根据病情到适宜的医疗机构去诊治, 而不是处于一种无序的混乱状态, 这对于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医保统筹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分级医疗制度, 首先需要的大量基层医疗资源 (包括硬件、软件和人才) , 重心在于解决日常所需的门诊诊治需求;其次是需要适量的专业医院, 重心在于解决住院需求;最后是少量的高端综合医院, 其重心在于解决住院和门诊的疑难疾病, 这样形成的正三角形、金字塔结构的医院构成, 就能较好地满足患者的需求, 同时有效地降低医疗费用, 此时医保基金就需要实时地进行配套改革, 用首诊在基层、各医疗机构之间实行双方转诊等方式引导患者实行高效的流动, 于是高效的医保基金运行模式就可以逐渐建立起来。

4. 医疗集团的组建与作用发挥

医保市级统筹 篇3

一、工伤市级统筹政策制定情况

我市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确定以市级统筹、省级调剂、分级管理为原则, 全市工伤保险基金实行“五统一”, 即:坚持统一参保范围和对象、统一缴费标准、统一基金账户管理、统一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统一工伤待遇支付标准。

(一) 统一工伤保险筹资水平和待遇标准

全市范围内, 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 单位缴费按本单位上年度在职职工平均工资总额为基数, 按月缴纳工伤保险费。按行业类别实行统一的工伤保险缴费费率。即:确定一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0.6%;二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1.5%;三类行业缴费基准费率为2.4%。用人单位属一类行业的, 按行业基准费率缴费, 不实行费率浮动;二、三类行业在本行业基准费率的基础上根据单位工伤保险费使用、工伤发生率、职业病危害程度等因素, 1-3年浮动一次。

(二) 统一工伤保险业务能力建设

提升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是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成败的关键。市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建立健全并实施统一的基金财务管理制度、经办服务规则、会计核算体制、票据使用要求、会计报表、统计报表的填报;市级工伤保险行政部门组织执行统一的劳动能力鉴定、工伤认定办法和标准。市、县级工伤保险经办机构职责是严格执行上级的方针政策、具体抓好参保登记、基金征缴、费用审核、待遇支付和工伤认定调查取证等工作。并适时对市、县经办机构及其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以便落实好既定的目标管理责任, 我市出台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实施细则》, 并于2010年4月25日对全市工伤保险经办管理人员及医疗机构相关人员进行了市级统筹业务培训, 达到预期效果。

(三) 统一服务质量标准

为管好用好工伤职工的“治病钱”、“保命钱”, 统一下发了服务协议文本, 市、县根据制度要求及实际需要, 合理选择工伤医疗服务、康复、辅助器具配置等机构签订协议, 使同一统筹区内执行统一的费用结算办法和统一的用药范围、诊疗和服务设施标准, 加强了工伤医疗、康复和辅助器具配置管理, 规范了服务行为。

(四) 整合工伤保险信息资源

我局投入近200万元资金, 统一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系统软件和信息网络管理的建设, 整合、升级、改造市、县、区现有的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信息资源, 统一规范程序、统一政策参数、数据接口、基础数据及功能模块。目标是实现系统互通, 资源共享, 达到经办机构与就医定点医疗机构直接联网结算。如此统一数据库和覆盖全市的信息网络平台, 极大地提高了信息化系统的利用程度。实现了全市范围内医疗、工伤保险“一卡通”, 为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提供了技术保障。

(五) 统一工伤保险基金管理

1. 建立市级统筹储备金。

在统筹储备金的建立, 使用及管理与监督方面建立有效的绩效激励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实行“统一管理、计划控制”的管理办法。市级统筹储备金的筹集按工伤保险基金收入的10%提取。单独列账、统一管理;沉淀储备金达到当年工伤保险基金收入总额的30%时, 不再提取。市级统筹专款专用, 用于全市重大事故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或弥补市、县工伤保险基金收支缺口;储备金不足支付的, 申请省级调剂金进行调剂, 保证突发事件的储备作用和共济能力。

2. 基金账户管理。

实行市级统筹后, 市经办机构具体承担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使用工作, 市、县工伤保险基金统一存入市级统筹财政专户,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市、县经办机构根据上季度基金征缴和待遇支付情况向市工伤经办机构申请下季度用款计划。基金实行统一财政专户、分级管理、单独核算。

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运行效果分析

我市从历年工伤保险基金运行情况看, 工伤保险统筹层次低的问题逐渐显现, 所以经过探索, 实施了工伤保险市级统筹,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 壮大基金规模、保障能力增强

统筹后, 统一了参保范围和缴费标准, 参保人数增长达25%, 使两县的保险费收入增加幅度较大, 两县收入增长率达37%, 加大了全市工伤保险基金规模。

(二) 统一收支标准、减少区域差异

市级统筹后随着筹资水平的提高, 基金共济能力增强, 统一待遇标准、提高了工伤保险基金支撑能力, 能够解决在全市范围内参保人员待遇不一致的问题, 提高了参保人员的待遇水平, 减轻了弱势群体的经济负担, 使工伤职工更充分地体验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社会保障体制的公平。全市每人次一次性工亡补助金39万元, 每一位工亡职工由工伤所支付的相关待遇合计达45万元左右。

(三) 基金统筹管理, 发挥共济作用

统筹后, 全市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4692万元, 基金统一管理, 在全市范围内计划调剂使用, 提高了基金抗风险能力, 发挥基金共济作用。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及思考 篇4

1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

自《关于推进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有关问题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20号)下发以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逐渐形成三种不同的形式。

1.1“统收统支”管理

市级统筹后,工伤保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按统一费率及标准征收,且全部上划到市,统一纳入财政专户管理;基金支出由市根据区县申请统一拨付。这种体系下,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由区县上移到市。

如南通2010年1月1日实施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时,就明确在全市实行工伤保险基金统一管理,即工伤保险基金纳入市级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由市统一核算和监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工伤保险行政部门、财政部门根据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规定,统一编制全市工伤保险基金收支预决算并组织实施。市工伤保险经办机构统一设立会计科目,对市、各县(市)、区工伤保险基金单独核算、分户记账管理。市和各县(市)、区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分别开设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和支出户,用于工伤保险费的收缴和待遇支付。各县(市)、区地方税务部门将应征收的工伤保险费存入当地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将当月应征收的工伤保险费上缴至市工伤保险基金财政专户。

“统收统支”管理的优点显而易见:增加市级统筹的权威性,利于“大数法则”规模效应的发挥;减少基金的管理层级和节点,市内跨区县费用支付问题迎刃而解;平衡全市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增强工伤保险制度公平性;真正实现工伤保险基金从两级管理到整齐划一管理模式的彻底变革,是市级统筹的最终发展方向。不过,其也存在一些缺点:对现有制度调整幅度较大,改革成本较高,推行难度较大;市级过度承担基金管理的风险责任,区县政府职能弱化,挫伤其积极性。

1.2“调剂金”管理

市级统筹后,区县征收的工伤保险基金不用全部上划,大部分留存当地,由市授权区县管理,少部分上缴市级,建立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此体系下,工伤保险基金的管理主体仍在区县。

如淮安建立的工伤保险风险调剂金制度。其市、县(区)按照年初征缴预算额10%的比例提取风险调剂金。当提取的风险调剂金总额达到市、县(区)上年度工伤保险基金征收总额时,可暂停划转,当风险调剂金使用或预算增加则恢复划转。风险调剂金主要用于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赤字,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当年收不抵支时,先从市、县(区)工伤保险基金累计结余中支付,当累计结余不足时,才从风险调剂金中调剂解决。

“调剂金”管理的优点是:基本不改变现有管理体制,对现有制度冲击较小,改革初期成本低;没有削弱区县政府责任;分散了基金管理风险和市级财政压力;通过区县上解调剂金,可以保证市级在一定范围内对全市基金缺口的调剂,推行起来简单且容易实现。不过其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充分发挥“大数法则”效应;市级用于在全市统筹调剂的基金量有限,对平衡各地工伤保险基金风险力度不够;运行中容易出现“上解下拨走过场”的现象。长远来看,“调剂金”管理体系只是一种改革的过渡,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市级统筹。

1.3“混合式”管理

有一些地区在推行工伤保险市级统筹时并不完全遵循以上两种形式。如一些地区工伤保险基金由区县统收统支,统筹基金定额调剂;还有一些地区工伤保险基金虽然留存当地,但将留存基金的管理权上移到市级,区县动用留存基金需向市级申请。相比较,前一种由于基金的管理权分散在市、县两级,更接近“调剂金”管理;后一种县级征收的基金虽留存当地,但县级无权动用,即基金的管理权在市一级,更接近“统收统支”的管理形式。

2 工伤保险统筹层次的思考

2.1 实行省级统筹

当前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当前财政体制实行的是省管县,县级财政不愿上缴基金,市级财政也没有过硬的手段强制其上缴;二是市级工伤保险的管理能力、经办能力、人员队伍跟不上市级统筹形势发展的需要,力不从心;三是当前的市级统筹有应付之嫌,没有“我要做”的强烈愿望。

因此,应在有条件的地区加快实行省级统筹。社会保险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逐步实行全国统筹,其他社会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2011年新修订的《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一条亦指出,工伤保险基金逐步实行省级统筹。这些法律法规已经为工伤保险的省级统筹扫清了政策障碍。而且,一些省份近年来已经进行了工伤保险省级统筹的有益尝试。如海南在2007年就已经实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市、县、自治县社会保障机构扣除当月管理服务费、当月应支付工伤保险待遇费用后其余部分的30%上解省级机构,构成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金;设立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基金专户,用于全省调剂,专款专用;市、县、自治县社会保障机构因当年发生重大工伤事故而自有基金收不抵支时,可申请使用省级统筹基金。

2.2 完善市级统筹的配套措施

2.2.1 明确市、区、县各自责任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区、县级政府的责任不能因此而削弱。为防止统筹后出现“吃大锅饭、搭便车”的现象,市级政府应将年度基金征收目标下达给各区、县政府,纳入区、县政府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区、县级政府在承担行政责任的基础上,还应当承担必要的经济责任,区、县政府完不成当年基金征收目标任务的,由其动用自有财政资金补足差额,只有在完成年度目标征收任务的前提下才能纳入基金的统筹调剂。明确区、县政府的基金征收目标,其实质是对区、县依法承担工伤保障责任的量化。

2.2.2 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

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将分散于区、县的基金纳入更大的基金池,基金抗风险能力增强,不过工伤风险与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为此有必要完善现行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科学确定风险费率档次和浮动级次;科学确定工伤保险费的平衡期和统筹地区内用人单位分摊费用的系数;建立工伤保险费征缴数学模型等。

2.2.3 推动工伤预防及康复建设,规范工伤给付流程

市级统筹后,工伤保险基金存量有所增加,为开展工伤预防和工伤康复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应抓住机遇,加快相关管理办法的制定,明确工伤预防开支比例,制定完善康复计划,实现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的有机结合。

市级统筹也要求进一步规范工伤保险待遇给付流程:完善相关政策标准,辅之以下情上达的应急机制;建立标准化的经办服务流程,确保基金给付的可控性。具体来看,工伤保险待遇给付是通过一系列经办服务流程实现的,标准化的经办服务流程是确保工伤保险给付安全的基础性工作。完整的经办流程必须涵盖工伤认定、鉴定和经办服务各个环节,形成一条无缝隙的工作链条。细致的经办流程则必须涵盖经办依据、必备证据、认证过程、经办结论,形成可以追根溯源的数据库和档案库。“两级经办,一套流程”正是推进市级统筹的基础性工作。

2.2.4 严格考核,加强监管

市级统筹后,市级承担着实现工伤保险政策目标和管理统筹基金的主要责任,县级的工作目标从根本上来说与市级是一致的,但在市、县两级之间又不可避免地存在委托代理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委托人(市级)就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促使代理人(县级)采取适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目标,克服和减少委托代理中的风险问题。严格考核、明晰奖惩,是地方政府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手段,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亦是如此。当然,至于具体形式,亦可通过市与区、县沟通协调的无障碍和有问必答,将监督检查融于沟通协调之中,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基金管理风险。此外,财政审计部门对此亦有不可推卸的监督义务。

摘要:2010年以来,工伤保险市级统筹逐渐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统收统支”管理、“调剂金”管理及“混合式”管理。进一步夯实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及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市级统筹后市、区、县各自责任;完善工伤保险费率机制;推动工伤预防及康复建设,规范工伤给付流程;严格考核,加强监管等。

关键词: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现状,思考

参考文献

[1]胡大洋、顾忠贤、吴伯忠.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后基金风险特点与防范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2011(8):58-60.

[2]李伟.浅议企业工伤保险市级统筹的重大意义[J].煤矿现代化,2010(6):176-177.

上一篇:XPS板外墙保温系统下一篇:未来大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