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公立医院

2024-05-28

地市级公立医院(精选12篇)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1

为逐步实 现2 0 2 0年人人享 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既定目标,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提出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2012年3月国务院印发的 《“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再次提出: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的要求。目前, 全国已有19个省 (区、市) 600多家县 (市) 级医院启动了综合改革试点 [1] , 以县级公立医院为突破口的新医改自实施以来, 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同时, 作为城市公立医院最坚实的代表, 地市级公立医院有着区别于县级公立医院的特殊性, 决定着其综合改革应有不同的着重点。

1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成效

当前的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核心是取消药品加价、建立调整医疗劳务价格和增加财政投入等途径的补偿机制, 从药品购销、支付制度、 收支管理以及加成政策等多种渠道入手, 破除“以药补医”机制。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 对进一步深化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着深远的探索意义, 药品加价政策的取消, 使试点医院“以药养医”机制彻底破除;药品比例的下降, 使医疗服务价格体系日趋合理;支付方式的变革, 抑制了医药费用过快增长;财政补偿机制的完善, 使县级公立医院公益性得到强化。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初步成效, 为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2地市级公立医院局部特性

地市级医院是本地市一级卫生局直属管辖的医疗机构, 根据专业特色不同, 地市级公立医院可区分为综合性医院和以一定专业为重点的专科医院。地市级公立医院是城市医院的最坚实代表, 代表着本市甚至本地区最高的医疗技术水平, 往往处于本地区医疗市场的主导地位。地市级公立医院有着区别于县级公立医院的特有性质, 其综合改革将直接引导着本地区的医疗改革方向。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局部特性[2]具体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1医疗服务量大

当前, 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呈“倒三角”状, 医院级别越高, 患者也越集中。 以综合医院为例, 从县级市属、地级市属、省属到部属医院, 医师日均负担诊疗人次和住院床日随着医院级别的递增而大幅递增[3]。因此, 相对于县级公立医院而言, 地市级公立医院患者较多, 对医院的服务管理要求也较高。

2.2运营管理复杂

地市级公立医院运营规模明显大于县级公立医院, 院均业务收入、业务支出一般为县级公立医院的3倍, 门诊、住院均次费用与药费也明显高于县级公立医院[3], 内部管理复杂程度相对较高, 尤其应加强对其国有资产的管理, 注重其社会效益的发挥。

2.3专业特色明显

地市级公立医院医疗技术发展相对着重于高、精、尖的方向, 专业分工较为细化。除综合性医院外, 各专科医院专业特色明显, 主攻方向突出, 专科医院间医疗特色差异较大, 收入结构大相径庭, 运营结果也参差不齐。

2.4区域层级明晰

按照管辖级别的不同, 我国医疗机构可分为五级, 分别为中央属 (卫生部属) 、省属、地级市属、县级市属和县属, 地级市属医院处于最中间层, 肩负着承上启下、双向联系的重任;地市级医院联动作用的发挥,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整体发展。

3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着重点

当前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已步入深水区[4], 中国新一轮医改开始瞄向城市公立医院, 地市级公立医院在借鉴县级公立医院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尤其应以自身局部特性为着重点, 进一步拓展深化城市公立医院改革。

3.1注重医院服务管理创新

一方面, 应开展服务流程创新, 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 深化预约诊疗服务, 探索多种预约方式、增加预约周期、扩大预约号源; (2) 优化挂号流程, 探索推行“先诊疗, 后结算”模式和分散挂号等措施; (3) 推进“志工”活动, 扩大志工队伍与服务内容; (4) 开展优质护理服务, 增加护士为患者直接服务的时间; (5)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 深化商业贿赂治理工作; (6) 加强医疗安全, 完善第三方调处机制, 落实责任追究制; (7) 完善监督测评, 开展便民服务效果测评; (8) 实现健康信息共享, 加强区域卫生健康一卡通项目建设。另一方面, 引进先进医疗技术、 加强院内资源整合, 努力缩短平均住院日, 缓解患者“住院难”问题。

3.2完善医院内部运营管理

首先, 建立并完善总会计师制度。当前我国的地市级公立医院资产几乎均超过亿元, 综合医院年院均总收入已达到2.8亿[3], 要管理好如此庞大的资产总量与资金流量, 有必要建立并完善总会计师制度, 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金效率、注重成本控制、 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核算方式、引进DRGs[5]付费模式。其次, 努力实现 “一升三降”目标, 即通过调整药品目录、重划大处方标准、加强教育与管理、严厉惩处商业贿赂、严肃招投标程序、加大督查力度、实施费用目标管理等方式, 努力提高基药使用比例, 降低药品比例与均次费用, 防止出现从“以药养医”演变为“以检养医”、“以治养医”或“以材养医” 的现象。

3.3体现本区域内相对公平

首先, 政府鼓励政策应一视同仁, 尤其是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手段促进均次费用控制方面, 不能根据医院底子厚薄来人为调节补偿标准。其次, 价格补偿机制应体现相对公平, 适当向体现医务人员劳动的中医、急诊、传染病、精神病、妇儿等专业倾斜。最后, 逐步实现市、县级医院政策的统一, 克服两者之间空间距离较近、服务半径交叉的难题, 适当修正已试行的县级公立医院价格补偿标准, 逐步实现区域内的政策趋同性。

3.4探索松散型集团化模式

当前,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相对稀缺, 每千人医师、 护理人数仅为1.4人, 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仅为4.3%, 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 但在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不高, 医院间行政区划界限过于清晰, 资产重复配置现象屡有发生。 为此, 有必要健全医师多点执业医疗风险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鼓励高端人才支援下级医院。同时, 探索建立上下对接、双向转诊、资源共享的松散型集团化模式, 借鉴区域医疗联合体即成经验, 以地市级公立医院为核心, 建立患者逐级就诊通道, 充分调动各级医院资源、方便患者看病就医, 促成“正三角”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

摘要:县级公立医院试点改革自启动实施以来, 已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地市级公立医院由于医疗服务量大、运营管理复杂、专业特色明显、区域层级明晰, 有着区别于县级公立医院的特有性质, 决定着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应在借鉴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即成经验的基础上, 注重医院服务管理创新、完善医院内部运营管理、体现本区域内相对公平、探索建立松散型集团化模式。

关键词:公立医院,地市级,综合改革,特性,着重点

参考文献

[1]陈竺, 张茅.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J].求是, 2012 (9) :33-35.

[2]李乐波, 俞斯海, 朱晖.浙江省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医院, 2013, 17 (5) :34-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12:9-13.

[4]周正哲, 应争先, 魏晋才, 等.浙江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践与分析[J].医学与社会, 2012, 25 (8) :24-27.

[5]阿布都沙拉木·依米提, 朱琳, 陈浦兰, 等.基于临床路径制定住院费用标准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12, 28 (4) :274-276.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2

[摘 要] 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地市级三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为视角,针对本省几家同级医院开展调研,发现并探讨该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三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doi : 10.3969 / j.issn.16730194(2016)09-0086-01

0 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推进,医疗行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新形势,各级医院若想取得竞争优势,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赢,必须强化医院的管理,其中,人力资源管理是医院管理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以地市级三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为视角,针对本省几家同级医院开展调研,旨在探讨该类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优化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对策。调研对象及方法

2015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笔者对湖南省四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进行了调研,四家医院均为地市级公立医院,规模相仿,在地域范围内有一定的影响力,且在地市级三级医院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在调研期间翻阅了医院历年的统计报表,与医院人事管理部门负责人及分管领导进行了深度沟通,并对院内职工进行了问卷调查。调研结果及问题分析

四家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占比均在80%以上,其中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占比达95%,符合湖南省岗位设置工作要求;四家医院编制床位和卫技人员比均高于1:1.03,达到了卫生部《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标准,若按实际开放床位计算,则仅有一家医院基本达标,另三家医院均在1:1以下;四家医院的床位和护理人员比均达到了部颁标准1:0.4,但两家医院尚未达到湖南省三甲医院评审标准1:0.6;四家医院卫生技术岗位结构中,医生占卫技人员比为31%、护理人员占比为59%、医技人员占比为6%、药剂人员占比为4%。上述数据反映了地市级三级医院普遍存在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情况,特别是医疗、医技人员短缺。各级医院常年加床,专业技术人员不堪重负。

四家医院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中,博士占比仅为0.3%,硕士占比为15.8%,本科占比58.2%,大专及以下占比25.7%,由此可见,地市级三级医院卫技人员学历偏低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近年来虽呈增长趋势,但仍难满足地市级医院发展的需要。护理人员的学历层次普遍偏低,三级医院的招聘门槛有待提高。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薪资结构不合理,没有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专业技术人员紧缺,工作负荷重;聘用制人员没有编制,缺乏体制保障;专业技术人员学习进修时间不够是几家医院员工普遍反映的问题。发展对策探讨

当前地市级三级医院多为公立医院,事业单位体制,医院管理还处在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过渡期,地市级三级医院亟待探索一条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的有效路径,实现卫生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医院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3.1 创新管理理念,推动制度变革

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通过对人才的培训、考核等满足人才的需求,建立一种科学、完善、能够持续激发人才工作热情及创造力的环境,同时,医院应当配置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推动医院管理制度的变革,促进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力量,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竞争力和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合理配置医院人力资源

要实现医院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当做好人力资源规划。地市级三级医院应当对医院的发展目标、内外部环境进行准确定位,综合考虑地域经济、政策、文化及人才供给等因素,制订与医院发展战略一致的人力资源规划。要用好岗位设置职能,对医疗人才队伍进行合理配置,避免岗位职能的重复,杜绝因人设岗,确保机构精简,工作高效;要按照国家和省两级标准,逐步调整卫技人员比例,促进专技岗位的设置科学化、合理化。

3.3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强化人才培养能力

地市级三级医院应当向政府争取更宽松的人才政策和足够的人事自主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除了医院正式聘用方式外,还可以通过和优秀人才签订服务协议、部分时间来院工作、科研课题协作、项目合作、技术攻关、技术咨询、聘任客座教授等柔性引进方式引进外部人才。同时,应当加强专业技术队伍培训,营造良好的科教环境,做好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工作及员工外出学习进修工作,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院讲座,举办学术交流,鼓励员工进行学历继续教育,支持员工出国研修等,有效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激发创造力,强化专业人才队伍。

3.4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

要建立起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考评,公开考核结果,量化表彰以及奖惩条件,为员工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绩效考核要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确保公平操作,加强员工沟通,有效调动起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要根据国家重大政策的变化、医院自身的发展动态地调整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要结合绩效考核,利用好薪酬的激励效应,如对有突出成绩的科室、个人予以奖励,对特殊专业技术人才在绩效分配中给予适当倾斜等。

主要参考文献

公立医院改制冲突 篇3

那是9月10日,星期五,雨。上百名身着白大褂的医务人员来到市政府大门口,有人喊道:“反对卖医院!”“要改革更要吃饭!”为了安抚这次公立杭州第四人民医院职工上访事件,杭州市卫生局处级以上的干部几乎全体出动了。

人群从下午静坐至凌晨1时,才逐渐散去。

是什么让这些白衣天使不顾斯文上访呢?风波因医院产权制度改革而起。

“民营化有什么好处”

上访的导火索始于杭州市卫生局提交市政府的一份有关医院改革方案的复印件。其主要内容是要把有着几十年国有历史的四院改成民营资本占大头的股份制医院。

“9月lO日我来医院上班,发现住院部新大楼那里围了很多人。原来有人张贴了卫生局在7月份制订的《杭州市卫生局关于市四医院市整形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请示》(以下简称《请示》)。这一下就炸了锅。”四院的一位医生向《瞭望东方周刊》回忆道。

“这份报告是在我们职工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出台的。另外,我们感觉它的内容也十分荒唐。医院这么多的国有资产,居然只作价l亿元就要卖。这哪里是在改制,而是把四院送人呀!”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中年医生愤愤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根据《请示》,改制的首选方案是:将国有的四院改制成注册资本I亿元、社会股本占70%的民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中26亩土地作为固定资产出资。

资产评估是改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请示》文件中,四院拥有26亩土地,建筑面积25456平方米,固定资产评估价值为近7176万元,其中土地开发费为3475.76万元。另外,市政府还给四院一块划拨用地,地址在杭州钱江新城医疗卫生用地C-5号地块,土地按划拨价约7500万元,这块土地是50亩。

职工首先不满的是正是资产评估价。“我们医院附近的二手房价格是近9000元l平方。附近的商品房开发地块,拍卖价格都在1200万元1亩以上,我们医院的土地价值至少有3.5亿元;钱江新城现在的地价至少也有800万每亩以上,土地价值在4亿元左右。两块土地的价格就是7.5亿元,怎么评估价格只有7000多万呢?”四院一位看上去深通房地产的医生给《瞭望东方周刊》算了一笔账。

另外一个让职工感到不满的是,“杭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杭州市肿瘤医院这两块在杭州乃至浙北地区拥有广泛知名度、含金量很高的牌子,居然没有作为无形资产参与资产评估。”

四院职工私下的一种说法是,“改制之后,很可能把四院的土地卖给一家与杭州市政府关系密切的房地产公司。”职工关注着自己的切身利益,一位中年女护士说:“要是新来的民企老板把我们开除了呢,我们怎么办?”

“四院尽管效益不算好,但至少是在盈利。2002年医院业务收入为7304万元,2003年为8206万元。我们为什么要改制呢,民营化对医院的发展有什么好处呢?”这是四院职工的困惑。

“完全是个误解”

杭州市卫生局杨建华副局长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杭州市卫生局关于市四医院市整形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请示》不是正式方案,只是卫生、局为市政府做的模拟方案,上面也是写明了‘供领导决策参考’。”

杨建华强调,“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的最终实行,要经过调研、政策宣讲、职工访谈以及意见的征集,并经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经主管部门论证通过后才能报市政府审批,批复之后,才能进入招商阶段。”

他称,目前四院的改制问题,处于调研和宣讲阶段,正进入职工访谈的阶段。四院医护人员以为这个《请示》是最终方案,完全是个误解。

杭州市医改小组办公室成员、杭州市体改办社会体制处王处长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至少参与了几十家事业单位改制,在改制之前制订模拟方案其实是很正常的。正式批复实施的方案往往还会作大幅度调整。”

“四院的土地属于医院用地,医院改制后性质不会变。因此,不能用商业用地的价格标准来衡量,只能按照卫生用地划拨价评估。另外,现在第四医院下面是太庙遗址,根本不可能大规模施工,所以老四院不能拆除,更不可能作为商业住宅开发。”杨副局长和王处长都先后向《瞭望东方周刊》强调。

“当然,这次上访,同我们政策宣讲不到位,造成信息不对称有关。”杭州市体改办何副主任对《瞭望东方周刊》表示。

至于为什么要改制,杨建华副局长强调,四院位于杭州市城南,交通比较不便,附近的居民小区也陆续外迁,四院的服务患者和辐射力也越来越小。另外,四院的地下就是太庙遗址,很难改建扩建,医院发展受到制约。

另一方面,杭州新建的钱江新城,未来将拥有几十万居民,需要一家大型医院。所以,市政府考虑将四院搬迁到钱江新城。如果继续要政府投资兴办公立医院,显然不符合医疗体制改革的潮流。’ 因此,市政府以7500万土地划拨价,批给四院钱江新城医疗卫生用地50亩,作为新医院的选址。医院新建需要社会资本投入。考虑到新医院有相当培育期,所以将老院继续保留,发挥效益。引入社会资金后,现有国有资产全部入股,5年内财政补贴不变。

打破公立垄断是大势所趋

事实上,杭州第四人民医院的产权改革,只是杭州公立医院产权改革的试点之一,也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今年4月,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说,在政府增加基本医疗服务投入的同时,中国将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医疗服务事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于社会资金投入医疗事业,允许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

在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中国医疗服务事业的同时,高强说,中国将规范有序地进行公有医疗机构改制、改造,防止和纠正单纯卖掉公有医疗机构的做法。此外,中国还将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标准,确立不同类型医疗机构实行不同的经济政策,加强行业监督,发展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在2000年以前,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管理体制禁止非公立资本对行业的营利性投资行为。专家认为,这限制了医疗行业的集团化与产业化发展,不利于鼓励投资热情。新华社因此称,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是大势所趋。

据了解,在第四医院和整形医院改制完成后,杭州市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将全面铺开。

2004年7月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杭州市属国有医疗机构产权和用人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该文件规定:“现有政府举办的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或国家水平的医疗机构,经同级政府核定,可继续由政府举办,其他国有医疗机构原则上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多元投资主体的医疗机构。”’

有消息人士认为,按照文件内容的表述,杭州可能只留下两三家较高等级公立医院。

杭州市领导的思路是,全市的医疗服务分为三块,一块是公共医疗体系,比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急救中心、妇幼保健院、精神病和传染病医院等。这些属于公共医疗产品,由政府举办或通过政府出资买服务的方式提供。

第二块足基本医疗服务,这一块主要包括老百姓日常所需的各种医疗服务,除了保留几家公立医院之外,将由改制成股份制的医院和民营医院提供。这些股份制医院多数是由公立医院改制而来,但国有资本还有一定份额。这种医院的典型就是杭州市第四医院。

第三块是特殊医疗服务,比如整形、美容、高级护理等等,这部分的原有公立医院,原则上改制成营利性民营医院。政府基本上从这块市场退出,价格放开,医院提供的服务全凭供需关系决定。

改制后的医院将在财政拨款和税收等方面享受十分优惠的政策待遇,如三年内:不减少原有经常性财政拨款,可申请免征营业税及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和自产自用制剂的增值税等。

观察人士认为,由于优惠政策的诱惑力非常大,估计许多强势民营企业将争相介入医院改制。

为了给民营医院创造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杭州市政府考虑将经常性财政拨款,从三年改成五年。

把改革进行到底

2000年,江苏省宿迁市率先在全国开始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截至今日,宿迂135家医疗机构中,有133家医疗机构实施了改制。宿迁医疗总资本中,民间资本已占绝大多数。宿迁这种做法,被一些媒体称为“宿迁卖光”。

宿迁之所以“卖光”,其实是迫于财政极度紧张。宿迁位于苏北,作为地级市,其财政收入甚至还不如苏南的一个发达县级市。宿迁没有中心城市,投入到卫生建设的费用不可能很多,所以只能借助民资搞医疗。

杭州市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还是浙江省的省会,为什么杭州也要进行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呢?

杨建华副局长表示,事实上,杭州公立医院产权改革,只是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部分。而医疗体制改革义是杭州市委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而提出的“四改联动”的一部分。

所谓“四改联动”,包括“医疗体制改革、公共卫生体制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和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体制改革”。

从2003年至今,在“药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杭州市公开门诊处方,并对全市82家区、县(市)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大规模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使得杭州市药价下降了近20%。2003年的每次门诊医药费用下降17.l2%。

在“医疗救助”方面,杭州市为解决困难人员就医问题成立杭州惠民医院,对低保人员就医实施“十免十减半”。

在以上三个方面都已可见进展的情况下,改革的攻坚任务,就放在了医疗体制改革上,而公立医院产权制度改革,又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杭州市政府2004年一份调查资料显示:2003年,杭州地区卫生事业经费占全市财政支出的2.81%,距国家要求卫生事业经费占同级财政支出的5%仍有距离。财政资源相对紧缺。

在抽样调查的9家市级医院中,财政补助与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分别为8.97%和56.31%。医院收入主要靠卖药。医院建设方面,九家医院85%以上的资金靠自筹。

“政府财政支持,已无法满足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杭州市市委副书记叶明表示。

“有些职工可能认为现在医院还在盈利,产权改革可以缓一缓。但事实上,改制已成为一些医院的发展必然。”杭州市政府有关人士认为。

比如杭州市整形医院,它属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有严格的限制。尽管医院里有许多技术精良的仪器和水平很高的医生,但生产要素没有被充分调动。

“将整形医院改制成营利性民营医院后,它就有自由定价的权力了。只能靠卖药、检查等收入过日子的状况就会改变。”这位人士说。

公立医院的性质限制了它的主要服务种类和主要服务人群。将一部分公立医院改制,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要。比如在杭州聚集了大批的高级白领、商人和外籍人士,他们有足够的收入去消费高档医疗服务。

产权改革的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现在医院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已

严重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许多公立医院仍在变相地吃“大锅饭”。由于不考虑投资回报,许多大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目前,中国中心城市的中心医院积累了过剩的人才和设备等医疗资源,难以在现有基础上扩大接诊规模,导致一些优质资源不能充分利用,同时导致大量就诊者积压。另一方面,非中心医院或者周边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严重缺乏优质的医疗人才、医疗设备等资源,无法吸引病人就诊,导致众多中小型医院病源不足,大量基础医疗资源闲置,进一步加重了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导致的不良结果。

“改革必然会损害一些人的眼前利益。但关键的是,改革是否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有利于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当然,对于改革中医院职工的实际困难,我们也一定会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杭州市委副书记叶明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说。他表示,产权改革之后,政府会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公共医疗体系的建设。

“杭州的医疗体制改革,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也符合杭州的实际情况,所以,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这场改革,我们必然会进行到底。”叶明副书记这样表态。

改革期待患者认同

王阿姨今年70多岁,10多年前从一家公立企业退休。家住四院附近的严官巷。王阿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以前到四院去看病很方便。现在四院要改制,变成民营医院了,如果没有医保,我不是要跑到大老远到庆春路一带看病?哪怕有医保,民营医院医生的医术到底好不好?”

张阿根是余杭区的居民,10年前,他曾因喉癌而到杭州第四人民医院就诊,治愈后到现在还很健康。当他得知杭州四院要改制时,他认为,杭州四院是有技术的医院,应该扩大规模,为更多病人造福。至于是不是民营医院,可能并不重要,关键是医疗技术好,价格实惠就可以了。

关于杭州市医改,当地党报曾于8月份公布过一份民意调查。大多受访者们认为,困难人员看病比以前的保障有所提高。65.3%的受访者认为药价下降了。

绝大多数的人对医疗界的改革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有一半的受访者比较了解“四改联动”的部分内容,过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四改联动”成效较好或成效显著,还有24.4%的受访者认为此改革需要时间检验。

当问及“您对目前杭州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评价如何”时,对比明显:45.3%的受访者认为杭州医院的整体医疗质量提高,选择此项的人最多;而认为医疗质量下降的比例非常小,仅6.3%。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4

1 评价遵循原则

1.1 目标导向原则

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一是积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二是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三是缓解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此,应抓住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服务对象这三个主体,以加强部门监管、完善运营管理、提高满意度为着手点,来细化绩效评价具体内容。

1.2 重点突出原则

浙江省公立医院的改革是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突破口、以实施“药品零差价”为核心的综合改革。由此,我们应围绕“药品零差价”改革这一重点,建立以药品售价变化后运作模式变化及其成效为着重点的绩效评价体系。

1.3 体现特性原则

地市级公立医院的特性有:(1)医疗服务量大。在“倒三角”状的医疗服务体系下,地市级医院级别较高,患者也集中。(2)运营管理复杂。地市级医院院均业务收入与支出为县级医院的3倍[2]。(3)专业特色明显。地市级医院医疗技术发展相对侧重于高、精、尖方向。(4)区域级层明晰。我国医疗机构分为中央属、省属、地级市属、县级市属和县属五级,地市级医院肩负着承上启下、双向联系的重任。新建立的绩效评价体系应体现这一特有属性。

2 评价采用方法

2.1 评价方法

参照即成的绩效评价理论,绩效评价方法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分法,研究过程中注重采用借鉴与发展相结合、理论与实例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式。

2.2 指标选择

指标的确定运用综合文献法与Delphi法(德尔菲法)[3]相结合的方法。即通过大量文献比较、分析和综合,确定评价基本思路;选择高校相关理论教授、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层、医院实践管理中高层等专家作为咨询对象,设计涵盖指标分类、指标内涵、补充意见、指标重要性及指标体系范围等内容的意见征询表,经过3次咨询与反馈,专家意见基本趋于一致。

2.3 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Delphi法(德尔菲法)与A H P法(层次分析法)[4]相结合的方法。即用Delphi法(德尔菲法)确定各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用AHP法(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相对重要程度对应的权重。

3 评价指标体系

从政府部门、公立医院、服务对象三方入手,本文构建了若干一级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一级指标下细分为若干二级指标,主要为具体可量化的关键性指标,分别赋予一定权重,便于横向比较。详见表1。

4 评价总结思考

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体系,可以相对客观地评价浙江省各地市公立医院改革的成效,比较发现各地市改革的差异与短板,为进一步完善本地市公立医院改革提供重要依据,为其他地市实施公立医院改革提供先期经验。

4.1 遵循“以评促建”初衷

绩效评价是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旗帜,是推动其改革的强大力量,它将进一步增加职工凝聚力,充分调动起医院及其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地市级公立医院服务水准。我们应充分发挥“以评促建”的积极作用。

4.2 持续“PDCA”循环

本文研究的绩效评价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大量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商榷的问题。我们应持续运用“PDCA”循环程序,实现从建立→实践→检验→改进的过程,进一步实践检验与提高绩效评价体系,完善本研究理论。

4.3 符合“与时俱进”要求

事物不断发展变化,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目的、要求、特点与着重点均会根据实际需要变化而变化。我们应本着开放的眼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评价职能的调整、管理要求的提高以及评价技术的改进,不断地充实、修正和完善现有评价体系。

4.4 细化“二级评价”子系统[5]

浙江省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是实施“药品零差价”,在此基础上,有些地市也已探索出一些地方特色的新举措:有进一步明确政府投入政策,有建立债务化解机制,有建立改革调节基金制度,有加大人才培养与激励力度,也有实施医保住院费用总额控制结算方式。下一步,我们可以在现有绩效评价理论基础上,补充建立体现地方特色需要的“二级评价”子系统,进一步完善本研究理论。

4.5 健全“评价机构”组织

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需要对此召集相关专家,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修正;运用已构建的绩效评价体系,需要定期对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进行评价,总结成效与不足;随着评价结论的不断积累,需要总结完善出日趋合理的评价体系与改革借鉴之路。为此,有必要建立专职或兼职的评价中心,确保绩效评价日常工作能有序运转。

参考文献

[1]陈竺,张茅.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J].求是,2012,(9):33-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2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9-13.

[3]Sinha IP,Smyth RL,Williamson PR.Usingthe Delphi technique to determine which outcomesto measure in clinical trials:recommendations forthe future 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xistingstudies[J].PLoS medicine,2011,8(1):e1000393.

[4]Pecchia L,Bath PA,Pendleton N.AnalyticHierarchy Process(AHP)for Examining HealthcareProfessionals'Assessments of Risk Factors.TheRelative Importance of Risk Factors for Falls inCommunity-dwelling Older People[J].Methods ofinformation in medicine,2011,50(1):1-10.

中医院公立医院改革汇报材料 篇5

渭源县中医医院(2014年8月)

自全市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院按照上级医改工作要求,紧密结合医院实际,积极做好公立医院改革宣传动员工作,加强内部运行机制的改革,充分调动医院职工的积极性,使各项工作取得长足的进展。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医院基本情况

医院始建于1984年6月,是一所集医疗、预防、急救、保健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年门诊量达12万人次以上,住院接待量7300人次。2013年5月被省中医药管理局评审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

医院占地面积5.6亩,业务用房5800平方米,编制床位350张,开放床位240张。医院设5个职能科室、16个临床科室和8个医技科室。中医专科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脾胃病科、针灸科、康复科在县内外享有一定声誉。拥有西门子双排螺旋CT、飞利浦彩超机、鼻胃镜、腹腔镜、碎石机、CR等较先进医疗设备30多台(件)。医院总资产758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674万元,流动资产339万元;净资产5881万元。

医院核定事业编制54人,现实有职工190人(正式人员100人,临聘人员9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48人,占82.2%。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4人(正高级1人,副高级3人),中

—1— 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53人。研究生1人,本科生32人,大专生59人,中专57人。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就医环境

近年来,通过新农合政策的实施和国家对中医药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我院业务范围不断拓宽,病人明显增多,医院占地面积狭小、业务用房严重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为此,2012年年初,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在县城东征用土地60亩,对我院进行整体搬迁。整体搬迁建设规划按照二级甲等医院标准建设,分门(急)诊楼、住院楼、医技楼、康复楼、制剂楼、后勤保障系统等6部分,总建筑面积为30898平方米,估算总投资7500多万元。整体搬迁2012年启动以来,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截止目前,住院楼已完成了全部主体结构及室内外粉刷、地砖、墙砖铺设,正在进行附属配套工程建设,8月底具备竣工验收条件;门诊楼和医技楼主体结构及室内外粉刷、地砖、墙砖铺设,正在进行附属配套工程建设,8月底具备竣工验收;管网、锅炉房、大门、围墙、食堂、院落硬化绿化等附属工程,3月中旬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竣工验收。整体搬迁建设工程力争今年10月份全面完成并投入运营。

医院搬迁后,我院开放床位将增加至550张,年门诊人次预计增加至15万人次,住院病人增加至1万人次以上,业务收入 —2— 达到5000多万元。将开设内科、普外科、妇产科、脾胃病科、骨伤科、针灸科、康复科、肾病科、糖尿病科等九个住院病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专科优势,中医药服务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

(二)改革运行机制,优化管理模式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按照全县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2011年以来,我院全面实施了以全员聘用制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渭源县中医医院岗位设臵方案》,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根据工作需要和编制要求,坚持“总量不突破、比例不突破、结构不突破”的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臵岗位,按岗位需要,全员竞聘上岗。

2.完善医院内部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医院制度管理的核心是绩效管理,我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行绩效管理,目前职工薪酬按照基础工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方式,按照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原则,使医院内部各类、各级岗位的薪酬水平适当拉开距离,向重要岗位倾斜,向临床一线高风险、工作量大、条件艰苦的岗位倾斜,待进一步完善考核指标的制定和实行。一是保障档案工资,盘活绩效工资。首先认定档案工资,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正常增资并进入个人工资档案,但不作为发放工资的唯一依据,实行职称任职资格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档案工资核定与绩效工资考核分配,实发工资逐月结清,绩效工资不进入个人工资档案的原则。二是明确管理职能,实行二级分配。医院从宏观的角度向科室进行首次分配,科室从微观的角度向职工进行

—3— 再次分配。首次分配注重综合目标考核与效益相结合。再次分配注重业绩与公平,切实体现多劳多得与能力强、贡献大、多受益的原则。三是提倡奉献精神,落实分配原则。向医疗服务一线科室倾斜,充分发挥业务创收科室的主导拉动作用,切实做到绩效与业绩挂钩,达到实现业务技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服务项目拓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增长的目的。四是明确责、权、利,强化科室管理。医院作出首次分配后,再次分配由科室负责人自主进行。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的分配,充分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使医院各项工作健康、快速、有序的发展。五是简化分配程序,加强宏观调控。在首次分配中,按照综合目标管理考核与工作效益挂钩,成本核算与考核评分制相结合的办法,医院将对各科室按档案工资和绩效工资实施两条线分配的核定办法,由科室在细化分配的过程中对绩效工资进行考核评定。从而使院、科两级领导和职工的绩效工资收入随着科室效益的增减因素而上下浮动,在国家财经政策规定的范围内,逐步做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同时,年终绩效工资按各科室月考核分值的综合评分比例计算发放。

3.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以节水、节电、节材、降耗、压缩开支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改进和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形成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模式,实现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4.提升综合监管力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接受社会监督,—4— 严格按照医院标准和规模控制特需医疗服务比例;在绩效考核指标制定时把工作量、医疗质量等作为重点指标考核,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分工明确,依托管理体系加大检查、督导力度,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同时聘请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患者及群众代表定期开展综合考评,将考评结果与奖罚机制、职称晋升等相结合,有效提高综合监管力度。

5.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为提高医院质量和效率,满足医务人员工作需要,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我院已建立和完善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同时在医院新址正在积极建设中医药视频网络平台,今年10月份医院整体搬迁后将全面启动并投入使用,开展远程教育及会议、会诊,开展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医药适宜技术视频培训。

6.积极实行院务公开。亮收费标准,让群众明白就医。将国家基本药品价格、各种收费项目标准在一楼大厅显眼处进行公示,让群众一目了然。严格住院每日清单制度,住院患者可以随时查询费用,保证收费项目的公开透明。同时在门诊、住院部、办公楼显著位臵设定公开投诉、举报箱、监督电话,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利用短信平台、院务公开栏公开医院信息,增强管理的透明度。

(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提升医院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医院临床科室均制定并实施常见病及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定期对方案实施情况进行分

—5— 析、总结及评估,优化诊疗方案。对中医优势病种的疗效及中医药特色进行分析、总结和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本院病案质量管理小组定期对病案进行抽查,对诊疗方案的实施进行监控。中医类别医师定期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训与考核。按二级甲等中医医院设备配臵标准,各科室合理配臵应用中医诊疗设备,积极采用中医非药物疗法,开展各项中医诊疗技术项目,积极使用中药饮片及中成药。门诊中医药使用率达到70%以上,住院中医药使用率达到100%,中医药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0%。门诊中医处方合格率在95%以上,住院病案甲级率达到90%。二是强化重点专科建设。我院现有脾胃病科、针灸康复科两个省级重点专科,多年来,我院十分重视专科发展,精心打造中医专科品牌。康复科、脾胃科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业务范围不断拓宽,临床疗效显著,中医特色突出,深受患者信赖,在县内具有明显的优势。去年以来,医院在做大做强针灸科、脾胃科的同时,成立了糖尿病肾病科,在资金、人员等方面进行重点扶持和倾斜,去年顺利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申报验收。同时通过我院积极申报,省中医药学会批准我院为小针刀培训基地并授牌。通过加强专科建设,我院专科优势逐渐凸显,门诊中医药使用率达到70%以上,住院中医药使用率达到100%,中医药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0%。

(四)落实便民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通过进一步优化HIS系统,完善优化各项工作流程;对 —6— 每位住院病人建立随访登记表,通过短信、电话方式或直接登门随访对出院病人进行跟踪治疗,指导其合理用药、饮食及生活起居,随时解答患者疑问,并定时提醒患者随诊复查;二是对于文化程度不高的患者,帮助其填写基本信息;对于方言明显的病人,细致辨别就诊目的,推荐合适的专科和医生;三是进一步细化功能检查和检验科室考核标准,将报告单发出时间作出明确规定,严格进行考核,有效地缩短功能检查、检验科、放射科发出报告单时间;四是推行无假日医院,加设假日门诊、增加门诊医师数量、增设收费工作人员和收费系统,优化工作流程,缩短患者排队等候时间;五是各科室通过电话开展门诊、住院预约服务,门诊输液大厅为患者免费提供一次性口杯和24小时开水,病案室为患者提供病历复印服务,煎药室为门诊住院患者煎煮中草药;六是组织由各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开展以下乡义诊、送医送药、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医疗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实施以上措施和便民服务,为患者群众提供更为全面、贴心的服务。

(五)注重内涵建设,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我院以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为契机,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三好一满意”活动,把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作为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任务的核心内容之一。一是全面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按卫生部统一要求,我院及时启动了“三好一满意”活动,制定工作方案,成立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状,对全院职工进

—7— 行了广泛动员。各科室以此为契机,全面推进优质服务,狠抓落实,在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上下功夫,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开展诊疗技术、护理技术等方面的业务培训和技能比武等活动,使“三好一满意”活动贯穿整个医院工作,在各项具体工作中得到体现。二是扎实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满意的护理服务,使护理工作更加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根据县卫生局要求,我院在2011年就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优质服务病房占全院病房60%。通过不断改善住院服务设施、加强护理人才培训、简化护理文书、坚持挂牌服务、探索护理人员绩效考核等措施,使我院护理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广大病人及家属满意率逐步提高。三是狠抓医德医风建设,办人民满意医院。我院切实加强领导,强化医德医风建设,广泛开展了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建立医德医风建设有效运行机制,制定了《医德医风考评方案》,严格落实医德考评制度,坚持每月有考核,认真执行各项规定,落实责任追究。将医德医风建设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奖惩,不断加大医德医风建设的管理力度。不断完善医德医风建设的规章制度、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对每个医务人员建立了《医德医风档案》,把医德考评作为绩效考核、评优、晋职的评选条件,对在医德医风出现问题的科室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强化了医疗费用一日清单制、药品价目公示制和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医德医风管理规章制度的落实,逐步实现了医疗 —8— 服务制度化、医德医风规范化。四是强力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我院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要求,制定了《渭源县中医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并下发到各科室。成立了以院长为主任的临床路径管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今年以来,我院在原有临床路径试点的基础上重新筛选了40种常见病作为今年的临床路径试点病种,逐步实现医疗质量上由经验性诊疗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五是采取多种途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近三年来,我院选派30多人到省级医院进修学习消化内科、心内科、骨科、麻醉、护理、超声医学等专业,选派1人到西京医院进修学习胃肠外科专业,选派3人参加了全省健康工具包师资培训班,选派80余人参加了省级举办的短期培训班。拓宽了新业务,为医院培养了留得住的人才。同时接收大中专毕业实习生52人,卫生院进修学习28人。聘请市二院原院长、影像科主任医师、退休专家宋国玉同志到我院每月开展一周的影像诊断讲座和临床示教,邀请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肠镜专家每月定期到我院指导开展肠镜诊断技术,极大的提高了我院放射科和脾胃病科人员的业务水平。六是建立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节机制,切实维护患者合法权益。我院及时成立了患者维权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由分管医务科的副院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患者医疗纠纷的投诉和调处医患纠纷等各项工作。同时,2012年8月份,我院与江泰保险经纪股份有限公司兰州分公司签订了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协议,通过“消除误解、加深理解、达到谅解、妥善调解”的方式,有效化解医疗纠纷,维护了医患双方权益。七是认真开展

—9— 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近年来,我院积极开展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重点对莲峰中心卫生院、北寨中心卫生院、庆坪中心卫生院、新寨卫生院进行帮扶,每周两次委派一名业务骨干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帮扶。同时,经常组织专家到乡镇卫生院开展坐诊、义诊、业务学习等,提高了基层医院业务人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八是规范用药行为,加强抗菌药物整治。为了加强抗菌药物管理,我院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成立了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院长与各科室主任签定了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责任状。每月通过“五个排队”统计结果,对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进行排名和公示,对排名前三位的医师分别扣罚绩效工资150元、100元、50元。同时,我院积极安装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系统,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有效遏制了滥用抗生素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不良现象。九是加强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建立完善了规范化管理制度与医疗护理操作技术规程,建立了救护车出车及急救记录,并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开展院前急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去年10月份,组织医护人员开展防灾减灾暨急诊急救应急演练活动。演练活动分为模拟现场、现场急救演练、病员转运等内容,演练活动有条不紊、分工明确,达到了准时、及时、迅速、规范的目的。通过这次应急救援演练,提高了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处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医务人员急诊急救意识,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六)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改中的作用

—10—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医药网顶”作用。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和全县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自2012年以来,先后规范化培训县、乡、村医生500多人(次),发放中医药适宜技术资料1000余册。通过培训,使全县医务人员熟练掌握了针灸、推拿按摩、熏蒸、药浴、蜡疗、拔罐、刮痧、埋线疗法、中医正骨、小针刀等10项中医适宜技术,切实发挥了中医药在农村简、便、廉、验的独特优势。二是积极开展师承教育。2010年启动全县第一批师承教育工作以来,我院按照上级要求,制定了师承教育计划,在院内确定了3名确有专长的中医药指导老师,每位指导老师带6名徒弟,于2013年底全部验收合格出师。今年以来,在总结第一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院又确定了在中医专业领域确有专长的3名指导老师,每位指导老师带3名徒弟,力争通过三年的传、帮、带,把继承人培养成医院业务骨干。三是推行辩证施护,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分类确定辩证施护病种10个,实施20余项中医特色护理服务,有效开展药浴、针灸、拔罐等中医护理服务。同时开展中医药健康宣教。在病区开设中医保健知识宣教栏,免费发放中医药保健知识宣传单和健康指导处方;制定护理人员中医理论及技能分期培训计划,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今年共举办中医护理知识(技能)竞赛6次。四是将中医药参与治疗率、处方书写合格率、中药饮片使用率纳入科室(个人)医疗质量与绩效考核范畴。2012年以来,为提高中药使用量,我院在省卫生厅“四

—11— 个排队”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药使用量排队,每月进行公示和奖罚,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就医负担。据统计,今年1-6月份,门诊中医药使用率达到70%以上,住院中医药使用率达到100%,中医药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达到了60%。五是新农合三个百分之百扩大受益面。三个百分之百是指在市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发生的中医药费用(包括中成药、中药饮片,不含注射剂)、中医诊疗项目、全省统一调剂使用的院内中药制剂新农合100%报销。进一步扩大了人民群众的受益面,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七)推进民心工程,彰显政府关怀

随着白内障复明手术工程的实施,我院作为白内障复明定点医院,对全县的低视力人群进行免费白内障筛查,为贫困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实施贫困白内障复明工程,让广大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给他们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受到了广大贫困白内障患者的普遍欢迎。在实施过程中,我院严格按照省、市、县卫生部门安排,抽调全院眼科、手术室、检验科、B超室、放射科等医护人员,加班加点工作。眼科医生认真筛查遴选,辅助科室医生详细检查,手术室护士开展巡回护理,各个环节有条不紊的进行,保证了手术工作的顺利实施。今年1-6月份,我院共筛选白内障患者600余人,协助专家做白内障手术200余例。同时我院在开展白内障复明工程过程中,也培养了部分眼科人才,锻炼了队伍,提高了医院眼科的整体技术水平和知名度。

三、存在的问题

—12—

(一)医院整体搬迁资金缺口大。医院整体搬迁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为29615平方米,估算总投资7457万元,省市专项资金2350万元,资金缺口5107万元。

(二)医疗设备陈旧老化,大型医疗设备急缺。我院器械设备大多比较落后、陈旧,近年来,上级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投入资金购买了部分医疗设备,但仍有很多医疗设备不能及时更新。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病情越来越多地需依靠先进的仪器、设备方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所以,投入必要的设备是我院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人员编制严重不足。随着医保覆盖面持续扩大,门诊住院病人急剧增加,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根本无法满足正常医疗需求,我院编制54人,实有正式人员100人,受编制限制,正式人员在职称晋升中缺岗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务人员积极性。

(四)人员严重不足。临床医护人员严重短缺,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医护比例失调,中医执业人员不足,尤其缺乏临床骨干医师。

(五)财政补偿压力逐年加大。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将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医院由此减少的合理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予以补偿。考

—13— 虑到药品收入自然增长、新农合、新医保、公共卫生服务、医务人员工资等增长因素,财政压力逐年加大。

(六)便民措施不尽完善。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体现在便民措施上,省、市不断推出越来越多的便民措施,我院也施行了多种便民措施,但有些便民措施落实还不到位,目前的措施远不能满足广大患者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完善。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对医院进行整体搬迁,进行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扩大医院规模,提升服务能力,为人民群众创造比较优质的诊疗环境。同时努力争取国家和省、市、县各级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尽可能减少负债资金,使医院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二)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探讨制定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

1、完善医院各项管理制度,使各项制度都可行、可用,并能得到有效落实。

2、继续推进目前的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环节,绩效管理制度又是医院制度管理的重要平台,目前医院人事分配制度的制定已进入重要阶段,下一步要加大推进力度,全员动员、积极参与,尽早实行。

(三)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医院急缺人才,合理配臵科室人员结构,进一步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同时,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加 —14— 强院内人员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医务人员综合服务水平。

(四)进一步完善便民就医措施

在原有便民措施基础上,通过患者调查、参观学习、考察等方式进一步增加、完善、改进便民措施,并加大便民措施的资金投入,让老百姓就医更方便、快捷。

虽然我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仍处于尝试、探索阶段,但我院将继续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努力让群众看好病,以优质服务保障群众健康。

公立医院负债管理 篇6

【关键词】公立医院;负债;资金成本;财务风险;原因;措施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无论何种单位类型,在运营中都难免需要通过借助财务杠杆扩充资金。而举债,是我国企事业单位实施财务杠杆的主要方式。公立医院作为一种特殊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改革,公立医院所面临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大。而扩大医院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无一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通过举债实施财务杠杆,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

然而,负债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其能给公立医院带来大量所需资金,医院可利用这些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进行规模扩充;另一方面,举债尤其是不当举债会大大增加公立医院的资金成本,使其面临巨大的还款压力。一旦运营不善,可能会导致公立医院的资金链断裂。因此,公立医院需在运营中,对负债进行有效管理,将财务风险限制在公立医院的可控范围之内。

二、我国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当前现状

在我国,公立医院是一种特殊的行政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改革,公立医院由于体制问题、内部管理不善,以及国情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公立医院都是负债经营的状况。负债经营给公立医院带来大量资金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如何有效管理负债,降低资金断裂等财务风险,是目前我国公立医院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公立医院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成为求生存、求发展的主要模式。然而,在扩大规模的背后,是大量的负债经营现状。根据卫生部所披露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逾九成的县级医院呈负债经营的状况,部分公立医院的负债率也逾五成以上,个别超过100%。对公立医院而言,负债经营是一种可取途径,但也并非完全可取。适度的负债经营有助于公立医院加快医疗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但巨额负债也会带来医院的经营不稳定和资金链断裂,危及公立医院的长期发展和建设。因此,在寻求突破和发展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对负债经营的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平衡好负债经营风险和潜在收益的关系,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原因分析

1.政府补偿难以支撑公立医院的运营与发展需求

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在日常运营中,需按照市场价格支付水电、固定资产、医疗辅助材料等成本开支。药品收入一直都是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但是药品价格和收费标准往往需执行国家相关政策标准,医院不具有自主定价权,难以实现企业经营所能产生的盈利。公立医院具有一定的公益性,由于其特殊性质,可以享受部分政府补偿。但是,这部分政府补偿往往只限于专项补助。而且在实际操作中,财政部门需要根据当年的财政预算和完成情况对补助进行调整。这种状况使得我国公立医院承担了政府的部分公益性职能,但是运营开支难以完全依靠有限的财政补助。资金不足,经营困难,再加之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的影响,内忧外患,导致我国公立医院选取负债经营的方式。

2.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公立医院的一种“主流模式”

当前,负债经营已成为我国医院的一种“主流模式”。我国公立医院的负债来源主要是由于购买医疗设备、药品、耗材等形成的采购赊购。采购结束直至付款完结,通常需要一个月或者数个月。当前,我国财政补助不足,再加之医保结算等方式的影响,使得我国公立医院流动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医院拖欠设备款、货款等情况在所难免。但是长期积累之后,还款期越拖越长,最终使医院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其次,人们去医院看病需要住院时,往往需要交纳住院预交金,是医院防止病人拖欠医疗款的方式。这类预交金对医院而言,实际也是一种负债。

3.目前我国公立医院投资需求旺盛

2011年12月29日,我国取消了外商投資医疗机构的限制。随着禁令的取消,我国医疗卫生市场上外资和私人投资的份额逐步加大,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加剧。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公立医院在医疗卫生市场上的竞争力,以及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公立医院需要在设备、设施、规模等方面加大投入。尤其在竞争环境日益加剧的当前,这种投资需求更加旺盛。

四、针对我国公立医院负债管理的优化建议

1.合理控制公立医院银行借贷行为

当前,我国尤其是山东省内资产负债率逾五成的公立医院数量较多。截至2015年,我省公立医院五百余家。其中,长期负债超过两千万的近百家;超过五千万的逾四十家。高负债率,已成为影响我国公立医院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我国公立医院的负债主要来源于银行借贷。而形成高举债的原因主要为,部分公立医院迫于竞争压力,盲目购买大型医疗设备,搞建设、上项目;有些公立医院追求经济利益,极速扩张规模。这一行为造成我国很多公立医院还款压力大,面对巨额资金成本,资金链面临着断裂风险。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公立医院应合理控制资本结构,根据医院发展需求,结合自身还款能力,实施借贷行为。尤其是那些资不抵债的公立医院更应严格控制借贷额,不能因“背后有政府”而不顾现实情况大肆举债。

2.我国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应进一步落实

截至目前,我省公立医院的财政补助在其总收入中占比不足一成。公立医院的发展与运营实际主要依靠自身的业务收入。而市场竞争的加大和医疗卫生市场的改革,公立医院的竞争压力加大。单薄的业务收入和有限的财政补贴难以其日常运营。这是我国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主要根源。若要有效解决这一现状,除了要求公立医院提高自身能力之外,还应进一步加大与落实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早在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就对外下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公立医院医疗设施、设备的投入和重点医学科学的发展;同时,应对公立医院所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意见》发布至今,我国政府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助的落实始终不到位。建议我国政府进一步理顺财政投入体制,适度加强对公立医院的补贴机制。

3.公立医院应加强对风险与收益的评估

除上述措施之外,笔者认为,我国公立医院海英加强对风险与收益的评估,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理智投资,合理负债。重点要做到严格控制负债规模,保证合理的资本结构。根据资产负债率控制举债规模,既不能使资产负债率过低(财务融资杠杆运用效果不佳);又不能使其资产负债率过高(财务风险过大),将资产负债率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实现最恰当的举债规模。此外,笔者认为我国公立医院还应在内部管理中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债务风险并非单一的风险因素,其影响多方面,涉及多个财务指标。因此,对债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也应从多角度进行。合理分析医院的成本费用开支情况,盈利情况,公益性质,行政职能等,多方面考虑,综合为医院的管理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五、小结

前文已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市场的不断改革,公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逐年提高,对资金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举债成为公立医院获取资金、扩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负债犹如一把双刃剑,既能积极促进医院的扩张与发展,又可能因其不当管理而使医院承担巨大的资金成本,面临着资金链断裂风险。鉴于此,笔者提出,我国公立医院应合理控制借贷行为;同时,我国财政应进一步落实公立医院的补助政策;再者,我国公立医院应加强对风险与收益的评估,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理智投资,合理负债。希望我国公立医院的负债管理能够得以优化。

参考文献:

[1] 敖检根,万贻平. 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规制[J]. 中國卫生经济. 2012(01) .

[2] 王昕,郑绥乾. 我国公立医院内部经营管理改革举措的前沿观察[J]. 管理现代化. 2014(04) .

[3] 张爱芬. 医院负债经营政策前提与风险控制[J]. 财会通讯. 2015(35) .

[4] 王宪卿. 浅谈公立医院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预警体系建设[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4(24) .

[5] 任彦孔,孟学峰,姚杰. 关于医院负债运行的理性思考:衡水市县级综合医院负债情况的调查[J]. 中国卫生经济. 2015(03) .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7

一、具体做法

(一)前期充分准备

调研测算方面,借鉴县级医院改革方案,模拟运行近三年的数据, 经反复调研、测算与调整后,确定总体价格补偿方案、财政补偿机制与医保扶持政策。 内部管理方面,为确保改革成效,医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主要病种、各诊疗组费用结构剖析,找出原因,及时停止个别药品、材料的使用;对有增长苗头的科室,院长亲自找科室负责人约谈;对均次费用同比增长超过10%的,收入不予计奖,支出仍计入成本。 确保服务方面,医院增设收费、导医等服务人员,增加收费、发药等服务窗口;窗口实行弹性上班制,确保高峰期服务窗口充足。 积极组织方面,由市长亲自召开医院中层以上干部动员大会。

(二)期中积极实施

在政策落实上,各医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中层干部工作布置会议,拟定落实方案;组织召开全院医务人员动员大会,明确工作要求;及时组织对相关人员的政策培训。 在政策宣传上,利用电子屏、触摸屏、折页、宣传册、宣传栏、媒体等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新政策实施的第一周,增派财务人员到前台接受政策咨询与解释。 在政策实施上,及时调整药品与医疗服务价格,紧密衔接医保相关新政策,调价结束后立即实施试运行,发现问题及时予以沟通调整;改进收费流程,改革实施后的前3天,所有收费窗口提前上班,缓解因不适应新政策导致的暂时性收费速度减慢。 在政策保障上,加强药品监管,将中药库、中药房划入药剂科,与西药一起接受重点监管;重新划定大处方界限;进一步加强收费内部监督检查;每周密切监测费用增减情况,采取措施严格控制均次费用增长。

二、初步成效

改革实施后,医院“以药养医”机制彻底破除,“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以绍兴市某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前后数据对比为例:

由表1可见,改革前后对比,药品比例、均次费用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日持续缩短,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病人就诊人次持续增长,满意度有所提高。 其中:因专业特色差异,该院每住院人次收入同比增长,但增长幅度比预测数还是下降了4.3个百分点。

三、深刻体会

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目的主要在于积极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提高公立医院服务水平、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应以目标为导向,深入开展改革探索。 同时,充分体现地市级公立医院的特有属性。

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淡化公立医院“功利性”。 我们需进一步明确政府责任、加强部门监管,完善公立医院顶层设计。 明确政府应有职责,实现“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强化区域卫生规划,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 明确部门监管责任,维护医疗秩序与医疗安全;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快支付方式改革。 以进一步维护公立医院公益性。

改革的必要手段是完善“药品”管理。 改革后,医院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控制重点全面转移、医务人员工作方向有待引导,有必要从“质量、规范、分配”三个方面着手,完善内部管理,确保改革成果[2]。通过提高“医疗”与“服务”两大元素的质量,提升医院整体水准;通过提高基药比例、督查“过度诊疗”、监控考核指标等方式,规范即成运营模式;通过突出医德医风、技术能力、服务质量与数量考核,维护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

改革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是群众满意。 衡量改革的成败,关键看群众接不接受、满不满意,费用有没有降下来,看病有没有方便一点。 地市级公立医院应通过细化考核单元、强化费用监控、实现院际互认、改善服务流程、加快床位周转、引进先进技术等方式,实现病人满意度、药品比例、均次费用的“一增二降”,缓解病人“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改革的侧重点是突出地市级特有属性。 地市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量较大、专业特色比较明显、运营管理相对复杂、区域级层承上启下,尤其应创新医院服务模式、实现区域内相对公平、完善医院内部运营、探索松散型集团模式,以改善服务流程、强化资产管理、体现政策趋同、实现资源共享。

改革的后续手段是持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的要求,我们应以地市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目标为导向,建立并完善改革绩效评价体系与评价机制,用过“以评促建”的方式积极推动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李乐波,李飒飒,吴强.地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阶段性绩效评价及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3,30(11):13-14

[2]李乐波,俞斯海.地市级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价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3,42(17):2035-2037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8

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是当前整个中国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它可能带来宏观政策、政府职责、医疗保障体系、医疗付费和定价模式、医疗市场格局调整等各种政策环境和发展形势的变化;必然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强调社会责任,强调加强监管,从而有效地缓解群众就医难题,化解社会矛盾;必然强化政府责任,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从而培植起对医院的医疗行为有足够制约能力的第三方力量。对于地市级公立医院来说,医改方案不仅牵动着神经,而且其重要程度远远大于其它级别医院。地市级公立医院必须认识到医改新政策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进一步明确公益性的宗旨观念,调整经营思路,认真研究各种医疗保险政策,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与基层医疗机构构建良好的关系,认真研究政策,把挑战转化为机遇,约束一些不合理行为,提前做好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调整,以更好的适应新医改方案可能带来的政策环境变化。但是由于目前医改方案迟迟未见出台,使得地市级医院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战略目标、经营策略、管理机制难以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知。本文试图通过对医改相关报道的汇总、梳理、分析,归纳出一个可能的医改走向预估,并结合笔者在地市级公立医院的管理实践,从如何适应政策形势、调整运行机制和发展方向等方面,为地市级医院的管理层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1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历程及得失分析

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是一个历史过程。关于医改历程的阶段划分,各种论点很多,见仁见智,但其核心区别均是论点持有者所着眼的标志性事件。笔者认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根据“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与反思,大体分四个较大的阶段。

1.1 第一阶段

从1979年开始酝酿,以1985年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为标志,进入“只给政策不给钱,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阶段。本阶段大约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

1.2 第二阶段

从1992年开始,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改革的几点意见》为标志,医疗改革的“市场化”进一步加速,这一阶段大约持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

1.3 第三阶段

以1996年底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为起点,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的下发为重要标志,进入医疗保障、药品生产流通、卫生体制“三医联动”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阶段。本阶段大约持续到2005年。

1.4 第四阶段

从2005年7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医改研究报告公布开始,以2006年9月14个部委组成医改协调小组为标志,再次启动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即我们现在所讨论的“医改”。目前此阶段尚在进行中。

2 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走向预估

当前,新的医改政策尚未公布。从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中,笔者分析和归纳了新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可能带来的政策环境和发展形势变化。

2.1 确定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

从公开报道的陈竺部长公布的医改方案草案我们可以看出,方案已经明确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发展目标,制定了2010年和2020年两步走的发展战略和阶段目标,四个体系、八项机制和两项基本制度则共同勾勒出了未来卫生发展的总体框架和基本制度体系。同时,方案草案对国家、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之间的利益,对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责任,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险、药品供应等各个方面,对大型医院、中型医院和社区以及农村各级医疗机构的定位和发展,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人才培养等问题都将进行考虑和部署。应该说,这是我国政府第一次比较客观、全面、系统地规划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也表明了政府决策和管理逐步走向科学和注重长期效应的轨道。

2.2 明确政府在卫生事业发展中的责任

从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改革思路来看,今后政府在这方面的责任担当必将加大,具体将表现为财政支出的增加、政策关注力度的加大等等。

2.3 理顺卫生行政管理体制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医疗保障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会有明确的梳理和确定。

2.4 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公立医院

的公益性定位,即回答“什么才是公益性”

主要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对群众就医的财政投入增大,能最大程度的弱化公立医院的逐利冲动,从而有效保障其公益性。

2.5 医疗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政府对群众医疗保险的投入大幅度增加

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群众看病的自付比例,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2.6

改革付费机制和定价机制,提升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改善以药养医的局面

2.7

卫生主管部门进一步强化对医院的监管和制约,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和医德医风将有效改善

2.8

医疗市场必将持续增长,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的生存境况将有所好转

由于政府投入的增加,群众看病能得到越来越大的报销比例,加上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强烈,因此其健康需求必将随之而放大,以前由于经济原因被抑制的就医需求将被释放出来,整个医疗市场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一个稳定、较快增长的态势。

2.9 医患关系将得到有效改善

财政投入的增加,医务人员待遇的增加,将有效的弱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逐利思想,减少过度医疗、过度开展新项目的不规范现象,减轻不太关心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医疗安全的问题。另一方面,病人就医自付比例的降低,也将减轻其经济负担和思想负担,缓解其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不信任感。两方面的结合,必将有效地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上9项变化,最核心的一条是政府拿出更多的钱来,进而推动整个医疗卫生事业格局的有效改善。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医疗卫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但不能全部推给市场,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

以上几个方面,对于地市级公立医院,影响最大的几项是财政投入的增加、付费机制可能的变化、以药养医政策的变化、医疗保险力量的增强。

3 面对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的优劣势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立医院生存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医疗市场的客观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由过去的“办医院”变成了“管医院”,政府财政拨款减少以后,医院必然转向自求生存,自谋发展;医院与医院之间除共同协作、取长补短的传统关系之外,也增加了相互竞争的新内容。同时,社会医疗保险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使医疗机构不得不面临诸如如何协调好医患保三者关系等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新问题。

在当前环境下,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处境更为特殊,既没有省级以上大医院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和政府扶持的背景,也没有像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一样政府给予的越来越多的倾斜政策;虽然有很多的优势,但更有很多的困惑和问题。下面,结合笔者单位的情况,对地市级公立医院的优劣势进行一下分析。

3.1 优势

3.1.1 现有体制带来的有利因素很多。

目前的地市级公立医院,一般都是建国前后建立的,建院时间较长,在当地群众中有着很高的声望和很强的可信任度,一般都是群众就医的首选,因此病患资源相当充足。同时,前期的建设投资基本上是政府投入,没有投资回收的诉求,投资回报的压力很小。像沧州市中心医院,1948年建院,是当地建院时间最早、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雄厚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在全市群众心目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本届院领导班子成立6年来,在一系列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举措的指引下,医院实现了长足发展:年门诊量增长51%,年住院床日增长了98%,年出院人数增长了97%,年手术量增长了129%,年收入增长了212%,收支节余增长了458%,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从42.9%下降到38.6%,固定资产原值增长了328%,目前我院的年业务量比市直另外4所医院的总和还要多。从这些也可以看出,公立医院只要院领导班子团结奋进,在既有体制带来的有利环境下,发展的速度是会很快的。

3.1.2 对优势医疗资源的垄断性占有。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乃至市场经济建立初期,对民营医疗的高度限制,使得当地的优势医疗资源基本上都集中于公立医院。例如,拥有大量经过很长时间培养起来的知名专家以及其长期以来形成的广泛的客户群,很早就开始拥有高档检查检验设备,是医学会各种专业分会等学术团体所在单位等等。像我市23个医学会专业分会,就有19个设在我院;我们医院目前拥有GE1.5T双梯度磁共振机、64排螺旋CT、西门子血管造影机等百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21台(件)。在一大批知名专家的带领下,学科技术进步很快,心血管介入诊疗技术规模开展、不断创新,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肝脏移植、冠脉搭桥等高新技术从无到有,已经逐渐成熟,这些在市内其它医院都还没有开展。

3.1.3 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

由于政府所属机构的背景,以及很多都具有行政级别的特色,因此,在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中,在一些优惠政策、项目的争取方面,在一些项目的开展和市场拓展方面,在医保、新农合等医疗保障政策的争取方面,相较于民营医院占据了一定的优势。我们医院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从2003年起开始帮扶全市138家乡镇卫生院和35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为基层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的同时,也与他们构建了稳固的合作关系,此举为扩大医院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拓展医疗市场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1.4 管理相对规范。

长时间以来培养了大批的行政管理和业务管理人才。同时,行政管理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学科建设体系、财务管理体系、医德医风管理体系等整个运营体系都相对健全和完善。像我们医院,2006年成功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认证;2007年我院的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成为省级重点发展学科,成为全省唯一一家同时拥有3个省级重点发展学科的市级医院;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这一至高殊荣。医院的健康发展,显示了较高的综合管理水平。

3.2 困惑和问题

正如同“双刃剑”一样,公立医院的优势大部分依赖于体制,其困惑和问题的肇因,更多的也是来自于体制。

3.2.1

定位模糊,医院的公益性的地位与医院运行机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公益性的本质是公众共同受益。医院特别是公立医院承担着党和国家委托的治病救人的重任。医院价格是国家制定的,医院无权自行变更,这样医院的运行中一方面要按照福利价格为社会大众提供医疗服务;另一方面,医院又必须而且只能按社会经济的要求,按照市场价格去支付各项费用。同时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十分有限(例如我们医院,2007年总支出3.92亿元,而财政拨款只有295万元,不到0.8%)。一方面要求降低病人医疗费用,另一方面要承担医院自我建设和发展的重任,这就使公立医院的经营步履艰难。尤其是地市级医院很难像一些知名大医院一样能够争取到一些项目资金,这种矛盾更为突出。

3.2.2 同行之间竞争的加剧与赢得竞争手段单一的矛盾十分突出。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医院不愁没饭吃,收入上缴国家,支出面向政府,然而新形势下,医院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竞争,我们看到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公立医院之间、公立医院与民营医院之间、医院与药店之间、医院与整个保健品行业之间争夺患者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付竞争,民营医院有民营医院的手段;保健品经营者有自己的高招;药店也有自己的办法。相比之下,公立医院的经营者却十分无奈,无论在市场拓展手段的灵活性、经营模式的多样性、激励机制的直接性方面,都受到很大的制约。很难设想,一个公立医院的院长可以下一道命令,让全院的职工拉病人,拉一个给多少回扣。他们只能身先士卒,以敬业的精神感召职工,以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赢得病人。

3.2.3 医药分开与医院补偿机制不足矛盾进一步凸现。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药品加成是国家对于公立医院的政策性补偿机制,然而按照党和政府制定的新政策,以药养医的局面被打破,由于国家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政策的推进,医院不得不注重经济效益、成本核算,否则难以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殖、医院自身生存和发展等行政管理方面的目标。

3.2.4 组织和人事管理体制的制约。

一方面医院领导的遴选和任用机制,造成了“老板缺位”的客观现象。由于绝大多数医院的领导仍套用行政级别,他们和其他政府干部一样流动性很强,政府一般不下达明确可量化的运营指标,医院经营好坏的责任承担对个人的影响并不大,加上其合法收入与其精力的付出远远不成比例,这样,除了个人的事业心和修养觉悟,很难有体制上的管理措施来确保院长在任期内能绝对为医院的长远发展负责。另一方面,公立机构的通病表现突出:机构庞杂臃肿,党政工团架构齐全;干部能上不能下,扯皮越来越多;人员能进不能出,绩效考核和分配制度的大锅饭原则依然不能突破,优秀人才的待遇不能提升。

3.2.5

以药养医的政策和不合理的分配制度,客观推动了医院和医务人员医德医风的滑坡,影响了医院和医务人员的社会形象。由于政府投入的不足,医院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由自己来解决。同时,由于我国医疗保障筹资水平低下,医保只能走一种低报销、广覆盖的路子,医疗技术服务基本都属于报销范围,但药品可报销的品种是有限定的,超出目录范围的药品和卫生材料患者必须自付。这就造成政府部门为了减轻医保压力而过分压低医疗技术服务收费,而药品管理体制对新药审批和自主定价的漏洞又造成了“高价新药”的泛滥(例如一台胃癌根治手术平均需要5个小时,动用两个麻醉师,1个主刀医生,2个助手,2个护士。我们河北省核定的收费标准是1495元,折合人均小时43元,而一个手术用的吻合器就要1200多元,一支化疗用的紫杉醇针剂就要555元)。而对此,政府给出的政策是以药养医,即以药品销售的利润来弥补医疗技术服务收费的不足和政府投入的不足。同时,一个医生的培养成本非常高,一般都要大学毕业后,再培养5~10年才能成为在某一方面能够独立开展业务(例如出门诊、开展手术等等)的医师,而且其承担的业务压力和业务风险远远高于院内其他人员、社会一般工种,但其基本工资还要低于同年资的护理人员(当然有的医院奖金可能略高),而且在社会上也仅属于中等工资。收入与付出的不对等的现实,使得客观存在的药品回扣等不良现象极易攻穿其医德防线。

3.2.6 收费制度、医疗保障付费机制以及融资模式等财务相关制度的制约。

现有收费制度主要是按项目收费,病人的总体费用由两种因素决定,即项目单价和数量。这也就是造成药品屡次降价但就医费用并没有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由于规定药品是顺加作价,因此医院由于追求自身利润也一定程度存在卖贵药的动机,社会缺乏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有效措施。国外实行多年证实对控制医药费用增长非常有效,对医院弱化用贵药、多开检查等趋利倾向非常有效的按病种付费模式始终不能得到应用。同时,医保基金管理部门,对应付医保款项的占压、拖延,在地市级医院表现得尤为明显,像我们医院长期在医保中心占压的资金即超过1000万元。另外,由于管理体制上的模糊性,使得公立医院对外融资几乎只存在向银行贷款一种模式,合资合作、内部股份、社会融资等成为医院不敢涉足的领域,唯恐被贴上“追求经济利益”的标签,尽管这对于一个经济实体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点。

3.2.7 法律支撑的缺乏和执业环境的恶化。

尽管很多专家学者呼吁,但目前我国一直缺乏一部大卫生法,用来规定和调节各种医疗关系。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医生执业中一些类似操作不规范或告知不到位的行为、患者医疗保障水平低下造成个人承担就医费用过多进而形成的不满、一些媒体记者报道的不客观引发的不良效应等等因素错综交织,造成医患纠纷增多、医院执业环境恶化,医生被辱骂、殴打、伤残甚至杀死的事件时常见诸媒体,很多调查显示现有医生不支持子女继续学医就是对医疗执业环境不乐观的直接体现。而对于医疗纠纷的定性和赔偿标准的确定,我国一直以来就只有两部法律法规,即2002年9月1日开始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2003年底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但两者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不协调、不到位之处很多,很多学者已经就此进行过研究,并认为需要进行根本性的修订。

4 面对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应对策略

针对新的医改方案出台后可能带来的政策和形势的变化,结合我院实际,笔者认为,地市级公立医院应从以下方面做出适应性的思考和调整。

4.1 必须明确和强化公益性的宗旨观念

具体到医院的经营管理,就是必须逐渐弱化对经济效益的过度追求,着力控制和降低药品比例、高值卫生材料比例、门诊人次费用和出院人次费用水平,努力提高各种医疗保险目录用药的使用率和参保人员就医费用的可报销比例,赢得参保人员的信任和政府的信任。在我院的五年规划中,指导思想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公益性质,坚持盯住国内外领先技术、适应卫生政策、紧跟市场需求的发展思路,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和保持为管理主线,实现到2011年技术水准、人才结构、运营效益、硬件环境、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均达到国内地市级医院一流水平的目标。其中把保持医院的公益性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

4.2 必须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医改相关政策

因为医改方案涉及内容非常广泛,所以其配套政策将会很多而且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陆续出台。所以医院必须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并及时采取适应性的调整策略。

4.3 必须调整经营思路

首先是必须抓紧着手对按病种付费或DRGs模式的研究,针对其预先设定疾病诊疗总费用标准的特点,开展临床路径的探索,即针对某种疾病制定路径式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以最低的成本最大限度地保障治疗效果,从而赢得最佳效益。其次,要抓紧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推动管理机构合并和后勤社会化以降低人事和管理成本,强化对各种采购环节的控制以降低采购成本,严格水电维修等保障机制的费用控制降低运行成本。只有成本的降低,才能提升运营效益。再次,应该大力开展附属性经营业务。例如眼镜店、药店、鲜花店、快餐店、商品部等等,在为病人提供完善的服务的同时,增加医院收益渠道。

4.4 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各种医疗保险政策

随着政府对群众就医保险投入的增加,医院必须正视各种医疗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力量越来越强大的现实,必须把其当作第一大合作伙伴和谈判对手,尤其是要与其协调好关系,研究和适应各种政策要求,以实现返款的及时性,减少被扣款和拖欠的现象。否则,对医院的运营将造成重大影响。

4.5 必须重视业务技术、人才培养和质量安全等“软实力”的建设

随着政府投入的增加和运营保障水平的增加,地市级医院必须把业务技术、科研教学、人才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改变以往高度重视一些“短平快”新技术项目的倾向,从长远发展着眼开展技术建设,尤其是要加大对各类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整体素质。要狠抓医疗质量建设,确保执业的合法性和操作的规范性,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要下大力气抓好服务质量建设,要认识到将来随着群众医疗保障水平的提升,技术和服务将是其选择就诊医院最重要的两个决定性要素,而公立医院普遍存在的服务水平低下、服务态度冷淡、服务效率低下的现状必须改变。

4.6 要重视和改善与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

随着财政投入的增加和行政管理架构的调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将越来越强。地市级医院必须正视这种现实,放弃行政级别的概念,重视和改善与当地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关系,争取在政策落实上的主动性。

4.7 要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管理效率

除了医院内部医疗信息系统(如LIS、PACS等)、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融合之外,要高度重视在电子病历的基础上,建设和整合病人健康记录形成电子健康档案,尤其是要积极探索与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融合。谁掌握了一个人的既往健康记录和家庭健康档案,就极有可能掌握这个人及其家庭的长期就医选择权,使其成为忠诚客户。我院在五年发展规划中,就把加速数字化医院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规划中确定2007年启动LIS、体检系统、手机预约挂号系统建设,并视情况启动PACS和医生工作站试点。2008年进一步扩大医生工作站使用范围,PACS实现局部联网,试行医院一卡通,建立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完成与两个分院的联网管理。2009年随着新大楼的启用,医生工作站、PACS、远程会诊网络、门诊分诊系统、办公自动化和短信平台等全面上线。2010年和2011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系统建设,增加互联网医学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五年期间视政策情况,开展和各县医保、新农合、社区医疗、商业保险等机构的联网,实现实时结算和病人信息共享。

4.8 要重视与县、乡和社区医疗机构良好关系的构建

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健全,在农村,乡镇和县级医疗机构将成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首诊地点,城市社区医疗机构将成为城镇居民就医的“守门人”。制度设计上把这些基层医疗机构都设定为参保人员就诊的首选,进而实现分级医疗。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成了地市级医院的上游,后者病人数量的多少将来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者对患者的介绍和交待。因此,地市级医院必须重视与这些基层单位的关系,通过安排其人员免费学习进修、送医送技术下基层、经常开展一些业务联谊活动等等,增进联系,争取更多的病源。例如我院在五年规划中,提出除了继续巩固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的合作,并利用我们的影响力和龙头地位,构建一个以业务联系为核心凝聚力的医疗集团,帮扶县、乡、社区医疗机构提升业务水平和运营效益,同时密切与他们的关系,在各种保险病人的双向转诊中争得主动。

总之,对于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我们应该持有乐观的态度,除了能进一步明确我们地市级公立医院的发展定位之外,医改还将带给我们更多的保障性措施和更大的市场资源,同时公益性宗旨的强化和追求经济效益压力的减轻,也将为医院的发展营造一个更加良性和健康的环境,改善医院的发展境况和医患关系。对此,我们应该以最大的热情给予期待和配合、落实。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9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深化,如何合理配置和使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控制不合理增长的医疗费用,以较低的成本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这是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目前共同关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2010年卫生部出台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的主要内容中指出: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2010年底,卫生部会同财政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明确了“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医院现行的粗放式预算管理已越来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势在必行。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医院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医疗成本,控制不合理医药费用,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

1 新医改环境下市级公立医院特点和管理要求

公立医院是指政府举办的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医院。市级公立医院,即集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一体的大型医院,它在功能、任务、设施条件、技术建设、医疗服务质量和科学管理等综合水平都处于领先地位的医院。它具有以下特点:

(1)公益性。市级公立医院为公益型非赢利组织。它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其不是以营利为目的,必须把社效益放在首位,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2)经营性。市级公立医院实行的是差额拨款,随着医药改革的深入,医院成为经济主体,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逐步向经营型转变,走向医疗服务市场。社会效益是目的,经济效益是手段,是实现社会效益的基础。

(3)科研性。由于市级公立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能力为一体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因此,它也肩负着当地医疗与预防科研、教学任务,向地区医院和医学院提供教学科研资源、成果和场所。

在新医改环境下市级公立医院的管理具有以下要求:

(1)组织结构设置严谨。按卫生部有关组织编制规定确定,公立医院的规模应该根据综合医院所需要承担的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四大任务。

(2)管理职责明确。建立科学决策机制,重大事项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院级领导把主要精力用于医院管理工作,推进医院管理职业化进程。建立院、科二级管理责任制。

(3)管理内容广泛。作为集医疗、教学、研究等为一体综合医院管理内容包括医院经营管理、医院业务技术管理、医院教学管理:包括学生实习带教、医务人员继续教育等。

(4)管理模式科学。其运行管理模式方案表现为资源社会化、运行市场化和管理科学化。

(5)管理方式科学化。医院必须引入全面预算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现代化手段。

2 市级公立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很多医疗机构忽略医院预算管理工作,而医院负责人是通常是医学方面的专家,对预算管理工作了解不足、认识不够,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淡化了医院的预算工作。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改革的需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在市级公立医院实施预算管理中存在诸多方面错误认识:

2.1 对全面预算的认识比较片面

部分医院管理者认为全面预算就是财务人员根据医院业务部门上年度实际运营结果,结合下一年各部门发展规划等相关因素,最终编制收支预算表,因此很少有医院设立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其实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业务、资金、财务、经管、信息、人力资源、行政等各个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的管理工作,并非财务一个部门就可以制定实施的;

2.2 预算管理总体水平不高,编制不合理,缺乏科学依据

为数不少的市级公立医院在编制预算时采用增量编制法,即每年的收支以一定比例递增,这种编制方法没有充分考虑影响预算收支的基础及其变动的诸多相关因素,如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过去已经发生的收支是否正常、预算的增速是否合理等。同时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还存在重支出预算、轻收入预算的现象;

2.3 预算管理与医院其他管理严重脱节

医院全面预算实质上是全面管理的“纲”,如果预算管理得当,可以“纲举目张”,提升医院各方面管理。而目前大多数公立医院预算管理、业务管理、成本管理、绩效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相互之间是脱节的。

3 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

3.1 实施总体思路和实施原则

3.1.1 建立健全组织保障系统

为了加强对医院全面预算管理组织领导,医院要高度重视,从全面提高管理效益出发,成立由院领导、各职能部门领导和有关机关人员组成的“全面预算领导小组或预算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制定全面预算管理思路、实施方案和具体核算办法,研究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制定相关的补充政策。

3.1.2 制定预算办法,明确预算内容

全面预算对医院来说,既是新生事物,又是一项繁杂艰苦的系统工作,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全面预算管理办法”,使预算在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又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3.1.3 完善配套措施

全面预算仅有方案和办法还不够,必须依据预算要求,对各部门、各科室和各类人员制定符合预算要求的相关措施才行。为了保证全面实施,必须具体规定配套措施并加以实施。

3.1.4 做好全面预算的数据资料统计工作

全面预算涉及多方面的项目,且各项情况复杂,项目的各种数据容易出现不完备和不准确的现象,造成预算不真实。为此,针对上述情况,应建立完备的预算管理机制,明晰界定预算项目。同时,严格监督、约束和奖惩制度,规范预算编制和核算行为。

3.2 全面预算管理工作体系与内容

3.2.1 全面预算类型、定位和功能

全面预算包括了财务预算、业务预算、资本预算和筹资预算,因此,预算控制涉及到公立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市级公立医院应当采用全面预算对一定期间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财务活动做出预算安排,将公立医院的所有关键问题融合与一个体系之中。全面预算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也是重要的控制活动和风险控制的措施,凭借其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等综合管理功能,整合和优化医疗资源,提升市级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成为促进实现公立医院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全面预算基本流程一般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预算考核三个阶段,其中,预算编制阶段包括预算编制、预算审批、预算下达等具体环节;预算执行阶段设计预算指标分解和责任落实、预算执行控制、预算分析、预算调整等具体环节,这些业务环节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衔接,周而复始地循环。因此,通过全面预算的实施对市级公立医院的经营活动进行控制和协调,完成医院既定的经营目标。

3.2.2 全面预算组织机构、工作流程

医院通常需设置一个常设机构——预算委员会。预算委员会一般由医院负责人、科室负责人及财务部门主管人员等组成。预算委员会负责组织领导并审核整个预算的编制工作,以及预算的实施、调整、监督等后续环节。如解决预算实施过程中各部门出现的问题;随时发现医院的经营活动与预算的偏差并分析原因,尽快组织对预算进行调整。因此,预算管理委员会最终促使各方面协调一致地完成预算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预算管理工作流程需要科学有效,首先需要制定规范的预算工作流程,才能保证全面预算的顺利实施。预算管理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1)预算编制;(2)预算执行和修改;(3)预算分析;(4)预算考核和绩效评价及总结四个步骤。

全面预算方案制定下达后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易轻易调整。如果全面预算在执行中由于市场环境、投资决策、政策法规等发生重大变化或发生不可抗力的因素,致使编制基础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者将导致财务预算执行结果影响总体目标的实现,此时可以通过预算委员会讨论通过后调整相关的预算指标,这时的预算调整可以由上而下发起,也可以由下而上申请,但原则上不宜超过总预算的20%。预算执行过程中,各责任部门要及时检查、追踪预算的执行情况。责任部门每季度以全面预算业绩报告和差异分析报告等书面报告的形式,全面系统地报告预算执行的进度和结果,及时发现和解决各个环节中的潜在问题,确定改进措施,明确下阶段的工作重点。年末预算管理委员会及各职能部门对当年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重点是产生差异的原因及应采取的措施,提出改进措施。

3.2.3 全成本核算是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开展的基础

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是以预算项目为载体,以科室、项目或作业为预算对象,在医院经营战略规划的指引下,依据历史的成本数据,科学、精细地编制预算,实现全面预算下的实时控制、目标控制。如果医院没有实施全成本核算,没有进行科室级、医疗项目级成本核算,很难想象医院全面预算能够准确有效。目前很多医院由于成本核算口径过于粗略,预算只能编制出费用预算而编制不出真正意义的成本预算。因此,开展医院级、科室级和医疗项目级三层次成本核算是提升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水平的基础平台。

3.3 全面预算实施的保障条件

3.3.1 领导重视并参与

医院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强化自身的预算意识,并亲自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从而对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支持。

3.3.2 抓住思想、目标、体系、技术四个要领

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起战略第一、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思想,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明确医院战略目标,建立健全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灵活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利用医院资源,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要。

3.3.3 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

这里的基础工作是指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些前提性、先行性的工作,如会计统计分析工作、日常监督控制等。

3.3.4 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

由于全面预算管理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协调作用的统一体,因此必须明确各有关部门在预算管理方面的职能并规定其职责、以及围绕一定的预算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

4 结束语

文章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医改环境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首先,论证新医改环境下模式市级公立医院需要通过全面预算来提升医院管理水平;然后,文章重点论述了医院全面预算工作体系与内容;最后,文章论述市级公立医院全面预算管理有效实施需要四个方面的保障条件。

摘要:文章以市级公立医院为研究对象,研究新医改环境下医院如何有效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模式。作为以公益性事业为目标的公立医院,在如今医疗市场逐渐开放,医院面临着取消药品加成、降低设备检查费等诸多医改新政策的形势下,从财政渠道取得的补偿资金远远满足不了医院发展的需要。因此,只有引入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科学编制预算方案,建立健全预算考评和绩效考核机制,公立医院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医改环境,全面预算,市级公立医院,全成本核算

参考文献

[1]邓瑞平.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努力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5(9):828-829.

[2]朱智莉.基于全面预算管理在公立医院中应用的思考[J].企业经济,2009,(9):47-49.

[3]邓文景.医改形式下全面预算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10(5):63-65.

[4]Curtis P.The managemen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M].New York.:JohnWiley&Sons,Inc,1986:3215.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10

1 新医改给地市公立医院带来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宏观政策引导下,地市公立医院依靠市场化运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医院规模扩大了,医疗质量提高了,医院环境改善了,人民群众共享了医院改革发展的成果。在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城市和农村的医疗服务条件和服务水平仍存在着差距。统筹城乡医疗发展,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新医改的主要目标。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短时期内,地市公立医院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层面:

1.1 政策层面

一是允许医师多点执业给医院管好专家留住人才增加难度;二是逐步取消药品加成,医院收入格局将被打破,由此造成的损失影响着医院长远发展;三是严格的技术准入制度给医院高新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将使医疗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五是强调公益性,使地市公立医院承担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救治和基层医务人员培训等任务将不断增多,而国家对地市公立医院的补偿政策又十分模糊且不到位;六是双向转诊的逐步实现势必会分流很大一批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医院业务量将会受到影响。

1.2 社会层面

一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提出了新的期盼,要求更高,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根本缓解;二是相关职能部门对医院监管力度的加大,工作协调难度加大;三是不规范的市场竞争加剧,消耗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四是医院经营成本不断提高,人力、耗材等支出增加,造成了医院管理成本上升,医院运行压力加大。

1.3 医院自身层面

主要是四个不适应:一是广大医务人员的思想观念不适应医改新形势。满足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医理念,思想守旧,观念成旧,为患者提供细致周到服务的主动性差;二是医院管理体制机制还不适应医改的新要求。人事制度、法人治理结构、补偿机制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三大重点,但是目前城市公立医院各种管理制度还不符合新医改的要求;三是医疗服务还不能适应人们多元化健康新需求;四是地市公立医院床位与新增医疗需求还很不适应,医院接纳能力受到挑战,改善就医环境,简化就医流程任重而道远。

2 新医改给地市公立医院带来的机遇

2.1 政策层面的机遇

一是未来三年国家投入8500亿元补需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区居民医疗保险全面覆盖,且医疗保障大幅度提高,使更多的人群选择到城市大医院就诊,地市公立医院业务增长的势头还将持续下去;二是国家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带来的扩大内需的政策,将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将得到更多的实惠,健康需求将进一步激活;三是医院补偿机制的日益健全,地市公立医院收入结构更趋合理;四是医改给地市公立医院带来的巨大压力迫使医院管理者加强经营管理,降低服务成本,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提升医院形象,巩固医院地位。长期以来困扰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价格扭曲问题、内部管理体制、人事和分配制度等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等将会逐步得到解决。

2.2 区域层面的机遇

一是十堰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十堰建设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城区规划人口过百万,十堰现在政通人和,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时,十堰市卫生主管部门提出要把十堰建设成为区域医疗中心,为地市公立医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政策支持。十堰市人民医院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和区域医疗中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二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将拉动十堰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十堰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城乡群众的收入,群众用于健康方面的消费将进一步增加。

2.3 医院自身的机遇

十堰市人民医院经过短短27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预防、保健为一体国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国际爱婴医院、国际急救网络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示范医院、湖北省三甲示范医院、湖北省三级优秀医院。医院占地面积1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国有资产总值7亿元;职工1800多名,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700余名,博士30多名、硕士245名;开放病床1400张,设临床医技科室59个;年门急诊工作量60万人次,出院病人4万人次;拥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外科、口腔科、急诊科、生殖医学科等15省市级重点专科;配置了总值2.8亿元的国际国内先进的诊疗设备;开展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癫痫病手术治疗等上百项高新技术;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市、州医院前列,教学水平位居郧阳医学院前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医模式、人医速度和人医品牌。十堰市人民医院已经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快医院发展已经成为全院上下共同的愿望。

3 地市公立医院发展策略

医改对地市公立医院来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困难同在,总的来说是机遇大于挑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问题,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和清廉的作风。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广大医务人员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委对医改的部署上来,学习文件、领会精神;吃透上情、立足院情;冷静分析、科学谋划;把握重点、找准定位;适应医改新形势,做到三个调整一个转变。

3.1 三个调整一个转变

3.1.1 一要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十堰是一个医疗资源富集的城市,在城区有四所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还有众多的一、二级医院与民营医疗机构,要在卫生主管部门宏观指导下,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三甲医院之间,三甲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在专科建设上错位发展,突出自身特色,避免在专科建设上一哄而起,防止重复投资造成有限的卫生资源新的浪费。

3.1.2 二要调整业务结构。

随着基层医疗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的健全,技术力量的提高,人才队伍的壮大,双向转诊制度的落实,势必会分流更大一部分常见病患者到基层和社区医疗服务机构诊治,地市公立医院门诊、住院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要保持医院蓬勃发展势头,必须调整病种结构,把工作重点放在疑难病诊治、科研教学和指导基层培训医师三个重点上。

3.1.3 三要调整收入结构。

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众多的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完全靠国家来包揽,既不符合现有国情,又不符合实际,也难以实现,地市公立医院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自身,要在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对象健康需求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疾病谱变化开展医疗服务,做到医保、农合、商保齐头并进,基本医疗与特殊医疗共同发展,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经济效益。一个转变:由目前的以临床医疗为主向医科教并重转变。

3.2 实现三个调整一个转变关键要做到“七化”

3.2.1 专家学者化。

作为三级医院的医务人员既要从事临床工作,还要承担科研教学任务;既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要有较强的沟通技巧;既要有解决疑难病症的能力,又要有指导基层的能力。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推行了全员聘任制、职称评聘分开制、工资绩效分配制,不断营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环境留人、事业留人的宽松环境,一大批人才在人民医院的这片沃土上成长成才。但是也必须看到,我们离专家学者化还有一段距离,专家不仅要会看病,还要会带教、会科研、会管理、会沟通;专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医改方案出台后,我们提出用3~5年时间,实现“医生以博士为骨干、硕士为主体,护理人员本科化”的目标,不断朝专家学者化迈进。

3.2.2 技术专科化。

在循证医学成为医疗模式的今天,技术领域之间的融合、科室之间的互补,学科之间的协作已成为解决疑难病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时代谁拥有重点专科、特色医疗,谁就能抢占医疗市场的制高点。我们着力实施“精品外科、优势内科、强势医技”战略,通过单病种限价和临床路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加强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的建设,打造一批在省内国内有影响的特色专科,培植一批在区域内有影响的优势学科,拓展一批患者有需求、市场有潜力的新型学科,不断提升医院的整体实力和医疗辐射力和影响力。

3.2.3 医院学院化。

作为郧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我院承担第三临床学院的教学任务,同时还承担武汉大学医学院、药学院、口腔医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等高等院校的实习带教任务。我们适应高校附院新要求,医教研主动对接、全面对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近几年来,第三临床学院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上线率、英语四级和六级通过率以及就业率均位居郧阳医学院学院前列,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和申硕验收。科研工作是提升附属医院实力的重要支撑,我们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生殖医学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已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中药三级实验室、药理实验室顺利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验收,科研平台的搭建,实现教学相长,为医院学院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4 服务人性化。

医改规定医院要简化服务流程,通过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满足患者需要,这对医院的服务标准更高了。我们将在巩固人民医院服务好、环境优、价格低的优势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通过微笑服务、温馨服务、感动服务、精致服务,关爱患者,体贴患者。认真落实十三项核心制度,加强三级质量管理,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严格执行新的物价标准,实行价格公开、一日清单事前清、单病种限价、禁止开单提成等系列措施,减轻患者负担,使患者人均住院费用保持同级医院较低水平。

3.2.5 管理数字化。

数字化水平是衡量医院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要通过院务办公平台,实现医院管理高效化,及时了解每位员工工作期间活动过程;财务管理明细化,实行财务、物价、药品、物资、设备等计算机控制;党务院务透明化,医院新的决策、发展动态、医疗技术、知名专家、医疗收费、干部使用、发展党员等及时上网公示;就诊信息公开化,实行门诊“一卡通”,有效杜绝不合理用药、开大处方、滥收费等不良现象,病人可以在互联网、触摸屏上查询自己的各种就诊信息;医生办公自动化,病历书写、病程记录及各项住院文书均实行计算机操作,既方便又规范。同时要致力于帮助周边地区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与基层医院建立区域医疗协作网络,实现网上会诊,提高服务效率。

3.2.6 发展集约化。

要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医院必须在集约化发展上做文章。在人才使用上,合理配备和使用医务人员,实现人才利用最大化;在经营管理上,调整收入结构,推行预算管理,加强成本控制,降低各种消耗,减少运行成本;在设备使用上,推行中心化利用,避免重复购置、设备闲置,不断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在医疗资源的使用上,对内要整活现有资源,规范诊疗行为,消除院内恶性竞争而导致患者安全隐患。对外要加强区域内兄弟医院的合作,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医保、农合互补,学术交流互动,检查结果互认,疑难病患者互转,从而形成整体医疗优势。

3.2.7 经营品牌化。

医院品牌是医院实力的外在表现,是医院的名片。要通过重点专科建设,名医、名科支撑,社会公益活动展示,医院形象宣传来彰显人医品牌。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具有区域特色专科的综合性医院”,制定的发展战略是“区域领先、省内先进、国内知名”,按照“稳定规模、办出特色、完善功能、整体互补”的发展思路,将医院的开放床位稳定在2000张以内,走提高质量规范服务的内涵发展之路,把重点专科做强,把特色专科做大,把新型专科做精,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区域医疗疑难病会诊中心,使人医品牌不断深入人心。

公立医院改革拉开帷幕 篇11

国信证券分析师认为,公立医院改革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最终的结果必将是逐步地牵引上游医药工业、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行为和格局,优化整个医药、医疗卫生产业链竞争秩序。

中信证券分析师也表示,公立医院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短期成效不会非常显著,投资者应对此形成合理预期。在改革试点的过程中,受影响较大的有几类企业:一是随着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准入的放宽,投资或经营医疗机构的企业将明确受益;二是长期看,在体制逐步理顺的过程中,医药行业也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药品采购行为更加规范,行业龙头公司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低价销售的品种生存空间被逐步压缩。

中投证券分析师指出,公立医院改革将对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产生影响,建议布局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受益的公司:1.医药商业龙头股国药股份、一致药业、复星医药,2.优质仿制和仿创新药生产企业恒瑞医药、恩华药业、人福科技,3.受益于中低端医疗器械需求释放的万东医疗、新华制药、鱼跃医疗,4.中药饮片龙头股康美药业,5.专科连锁医院爱尔眼科。

中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短期看,参控股医院的上市公司可能存在主题投资机会,如通策医疗、爱尔眼科、金陵药业、马应龙、康美药业和西南合成等,长期则看好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的发展。

民族证券分析师注意到,医院将逐步摆脱对药品收入的依赖,但一些耗材的使用量可能会加大,科华生物、阳普医疗、鱼跃医疗等公司将受益。

行业评判

中投证券钢铁业整体趋势向上

3月末随着工地的逐步开工,钢材需求将会重回上升轨道。3月末是判断“需求好转、库存下降、钢价上升”的时间窗口。未来1—2个季度行业整体趋势向上。建议遵循3条投资主线:1.成长性,推荐新兴铸管;2.深跌品种,如太钢、宝钢、鞍钢和凌钢;3.低价重组股,推荐安阳钢铁。

国信证券房地产股有反弹要求

房地产业政策已转向偏紧,今年销售难以达到2009年的水平,预计销售下滑10%以上,这将对房地产股2011年的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今年上半年房地产股难有持续性机会,但考虑到调整时间较长、调整幅度较大、目前动态估值有吸引力,所以短期有反弹要求,维持谨慎推荐的评级。

国泰君安水泥业需求旺季将至

受农民工返城时间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预期3月中旬后水泥将进入需求旺季。去年下半年新开工项目仍将拉动需求,预期3月中旬至5月水泥价格稳定或上涨概率大于下跌。“建材下乡”主题首配江西水泥,“淘汰落后”主题首配冀东水泥和塔牌集团,“区域振兴主题”首配青松建化和天山股份。

申银万国航空业趋势仍然向好

航空业趋势仍然向好,理由是:需求从3月下旬开始进入旺季,上座率有望恢复至近80%;油价短期不会大涨;人民币升值预期仍在;事件性刺激因素将持续,包括南航的定向增发、东航引进战略投资者、国航货航的整合、海航的定向增发等。依次推荐中国国航、ST东航、南方航空和海南航空。

中信证券石化股无系统性机会

油价市场波澜不惊,对上游的业绩拉动贡献有限,下游产品价格虽然有所上涨,成本推动的特征更为明显,需求的恢复尚需时日。行业系统性的投资机会不多。短期应关注具有事件刺激的公司,如辽通化工、沈阳化工等具有新项目投产。中期关注因经济复苏而业绩得以改善的公司,如中化国际。

中金公司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1月份中国集装箱吞吐量再创历史新高。低基数及美国再库存将推动中国出口持续复苏,预期中国实际出口增速将从2009年的-12%转正为2010年的10%。这有利于集装箱港口上市公司。建议关注集装箱业务弹性较高的上市公司,如A股深赤湾及上港集团,H股招商局国际和厦门港务。

投资策略

德邦证券A股今年先抑后扬

全年来看,A股的牛市并没有完全终结。一方面,美元的长期走强并不利于其制造业和出口的复苏,从而阻碍就业岗位的增加,这就意味着美元的走强只是阶段性的。另一方面。中国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使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与日俱增。在人民币还存在升值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断言A股的牛市已经结束。

此外,尽管目前的信贷投放被强行遏制,但总量仍处在天量的水平,在结构上也呈现前低后高的特征。由此推断,A股2010年的行情更可能是先抑后扬的走势。

中原证券后市仍将宽幅震荡

在当前市场背景下,股指能否再度走强,依然要看未来宏观数据及蓝筹股业绩的增长情况,以及春节后资金面紧张的情况能否有效缓解,而欧美市场能否有效止跌企稳同样至关重要。从近期管理层透露的信息来看,节后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正在加大。

随着市场做多信心的逐步提升,后市A股保持宽幅震荡的可能性较大。建议投资者逢低关注通胀预期下,基本面比较确定、可能高比例送配的中小盘股票的投资机会。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受益通胀预期的品种也可适当关注。比如银行、保险、地产、有色金属、煤炭等品种的超跌反弹机会。

东北证券大蓝筹股制约反弹

地市级公立医院 篇12

关键词:市级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对策

2015年5月, 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5]38号) (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 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H市作为国家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试点城市之一, 早在2014年4月就启动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两年来, 通过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等措施, 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得到一定控制, 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得到部分体现,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给市级公立医院的经营管理带来挑战。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医疗收入增幅趋缓, 医疗收支结余水平大幅下降

医改后, 大部分市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收支结余普遍下降, 从H市四家主要医院的结余情况看, 医改后四家医院的医疗结余合计减少了1.8亿元, 其中有三家医院出现医疗亏损, 较医改前增加了两家;其中两家以内科为主的中医类医院, 医疗结余分别较上年减少了0.46亿元、0.47亿元。可见, 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并不能弥补药品结余消除造成的缺口, 特别是对药品比例较大的中医类医院来说, 手术等涨幅较大的技术性劳务项目在其业务结构中的比例较小, 预计医疗收支结余在未来一段时期内都可能处于亏损或临界亏损的状态。

(二) 财政补偿的范围不广、力度不足、方式不佳

第一, 本次医改虽然强调增加政府补贴, 但对不同性质医疗机构的影响程度并不相同。在财政补贴的方向、数量上, 国务院在相关改革文件中明确规定“新增政府卫生补贴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因此, 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并没有明显增加。

第二, 《指导意见》中指出:政府对于公立医院的补贴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投入”。虽然提到政策性亏损补贴, 但以H市为例,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 财政只对综合弥补率未达92%的部分予以支持, 剩余8%仍需要医院自我消化;另外, 由于综合弥补率在测算上存在一定缺陷, 在严格控制用药、药品比例大幅下降的背景下, 当前大多数市级公立医院的综合弥补率早已超过92%, 但医疗结余仍然低下。

第三, 当前政府对市级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多以专项经费形式拨付, 未真正把卫生补贴与财政经常性支出挂钩, 财政补助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比重也就一成多, 不可能对市级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公立医院在经营上依赖医疗业务收入的状况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 很可能造成医院资金运转困难。

第四, 政府补贴应遵循的依据, 测算标准等要求不够完善。如果政府只单一地追加补贴, 而不注重补贴机制的改良, 那么很可能在发展方向上偏离公益性。比如公立医院会盲目进行基础建设和设备购置, 诱导不必要的医疗需求, 引起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

(三)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仍未到位, 按项目付费仍是主要的医疗付费形式

本轮价格调整, 以药补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扭转, 但由于医疗服务的价格调整种类、幅度有限, 与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 医疗服务价格仍然扭曲。在人力成本不断增长的趋势下, 医疗服务价格上调若不能形成合理的机制, 或者调整不到位, 仍然会增加部分医院的投机风险, 发生不合理的医疗行为。

此外, 当前医保的付费方式虽有所改进, 但由于大部分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基础薄弱、医疗服务又存在多样性、特殊性、专业性等特点, 对病种等进行成本测算的难度较大, 因此目前医疗付费的形式仍以按服务项目付费为主, 医保经办机构审查工作量大, 管理成本较高, 导致对医疗机构的约束力不足。

(四) 药品、卫生材料的成本效益低下, 价格虚高

当前, 医改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药品零差价销售上, 部分省份还同步实施了卫生材料的零差价销售。然而, 取消药品材料的差价只取消了医院销售环节的“明扣”, 能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扭曲的补偿机制、减轻病人负担, 但是“暗扣”仍然存在, 过度医疗行为的空间并未完全消除。

同时, 对公立医院来说, 只要采购价格依然高企, 就不能减轻成本负担, 反而因为药品、卫生材料收益的大幅度减少, 给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营和成本管理带来很大压力。一直以来, 政府试图通过增加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的药品品种和数量、网上集中采购管理、政策倾斜等手段力压高价药品、高值医用耗材的采购成本, 但由于真实成本信息难以取得, 商业竞争不充分, 国产药品、医用耗材质量欠佳, 以及医疗成本补偿机制扭曲等原因, 管控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对策及建议

(一) 市级公立医院应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实施精细化管理, 提高医疗结余水平

在财政补贴不能完全弥补取消药品差价产生的缺口的现实情况下, 完善内部运行机制, 实施精细化管理, 是市级公立医院充分发掘内部潜力, 提高医疗结余水平的必要措施。一方面市级公立医院要转变原有的发展模式, 实施精细化管理, 特别是要重视全成本核算、单病种核算等成本管理工作;对医用设备的购置、使用做好可行性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对高值耗材和高价药品实施闭环管理, 严格管控招标采购、库存、领用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合理降低成本消耗。另一方面, 医院需要转变以账务处理为主的传统财务理念, 实施“大财务”战略, 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才队伍, 完成从“账房先生”向经营管理专家的角色转变, 为公立医院的经营出谋划策。

(二) 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财政补偿机制, 充分体现市级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

政府应对公立医院财政补偿予以充分重视, 构建科学合理、切实高效的政府财政补贴机制, 对补偿的范围、力度、测算依据进行规范, 保障公立医院回归公益性, 让医改的成果能实实在在地造福百姓。

首先, 对不同业务特点的市级公立医院予以不同的政策倾斜, 避免“一刀切”的做法, 鼓励公立医院进行结构调整的同时, 也要保护传统特色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减少改革“阵痛”。

其次, 传统的按人头财政补助政策, 极可能导致公立医院盲目扩大规模, 不利于其有序健康发展。因此, 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 如根据公立医院完成的业务数量 (如门急诊人次、住院床日、出院床日等) 、服务质量 (如患者满意度) 、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如床位使用率、资产周转率) 进行监督考核, 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缩减考核不合格单位的财政补偿, 提高财政资金利用效率。

再次, 对公立医院执行药品零差价销售、承担公共卫生任务而产生的政策性亏损, 应予以充分补偿, 补偿的时间和力度要视因改革产生的医疗结余缺口而定;对承担公共卫生任务的公立医院要给予全额补偿, 对其中任务完成较好的还要给予合理奖励;对公立医院的基建项目和专项设备, 政府应更有计划性地、更科学地投资, 加强财政补偿的预算管理, 注重成本效益。

(三) 医保机构应发挥调节、约束作用, 完善医疗服务价格体系

一方面, 在社会平均成本不断增长的趋势下, 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应能充分体现医护人员劳务的价值, 形成合理的调价机制, 保障公立医院的正常运营、维护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对某些既有疗效, 又能减少病人手术风险、减轻医疗费用负担的中医特色治疗项目, 在定价时除了以实际成本为标准外, 还应考虑运用该治疗手段可能节约的机会成本。

另一方面, 无论是完善服务价格体系, 还是建立新支付方式, 都需要通过详细的调研和大数据测算, 而这些基础工作也是当前改革中相对薄弱的关键环节。其中, 政府或医保机构需要综合考量公立医院和社会接受程度, 并能形成有效监管, 确保医疗服务质量;而公立医院需具备较高的成本管理能力, 提供精确的成本核算数据。在此基础上, 医保机构应利用自身的价格谈判实力和对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的约束力, 改革医保支付方式, 逐步建立起按病种付费为主, 按人头付费、按服务单元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组 (DRGs) 等复合付费方式, 进一步抑制高价检查和高价药品的滥用, 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四) 深化医疗综合改革,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药品、材料的购入成本, 进一步减轻公立医院和群众的负担

政府控制、招标采购、医保议价是当前药品、材料采购价格管理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但因多方面的原因, 仍然不能完全解决价格虚高问题。在这一特定背景下, 相关政策制定部门除了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提高国产药品、卫生材料质量, 还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这“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 促进医药市场良性竞争, 让作为药品采购主体的医院也能够参与到议价谈判过程中, 例如放开“二次议价”。笔者认为, 作为当前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前的权宜之计, 应该肯定“二次议价”对于降低医疗成本的积极作用。相关部门应该加快制定详细的议价和风险管理制度, 并给参与议价的公立医院适当的鼓励政策, 提高其议价的积极性, 有效减轻群众的就医负担。

参考文献

[1]孙亚玲, 金欣, 邱晓毅等.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中补偿机制的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3, (12) :68-71.

[2]李乐波, 李飒飒, 吴强.“药品零差价”改革绩效评价探讨[J].医院管理论坛, 2014, (9) :13-15.

[3]陈东升, 张可新.县级公立中医院综合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卫生经济研究, 2016, (2) :20-24.

上一篇:水电站设备资产管理下一篇:数控制造业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