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高职(精选7篇)
地市高职 篇1
地市高职院校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由市 (地、州) 级人民政府主办的高等职业院校。2007年, 陕西省有普通高职院校38所, 其中集中在省会西安有21所, 在地市有17所, 高职院校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别、两个发展水平。一类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 如陕西能源职院、西安铁路职院、陕西邮电职院、西安航空职院等, 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比较鲜明, 服务行业明确, 这类学校大多集中在西安、咸阳两市, 发展水平较高;另一类是由各地的师范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农业学校等合并而来, 其学科、专业及人才培养方向与许多一般普通本专科高校基本相同, 特色不明, 目前面临的问题较多, 发展比较困难。因此, 陕西高职教育机构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特征, 即地处西安的高职院校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多数, 而且依靠优越的地理位置, 较强的经济基础, 浓厚的文化教育氛围及比较鲜明的办学特征, 其办学水平、综合实力处于陕西高职教育的强势元;而许多地市高职院校由于其地域经济基础薄弱, 文化发展相对落后, 办学特色不明, 办学能力不强, 发展水平较低, 属于陕西高职教育的弱势元。陕西高职院校二元化特征既与陕西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水平的二元结构 (西安与西安以外) 相一致, 也与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二元化特征 (关中地区与陕南陕北) 互为因果。二元化的高职教育结构, 既影响陕西省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教育公平的推进, 也制约陕西省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及和谐陕西的建设步伐。
一、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1. 定位不准, 方向不明, 思路不清
许多陕西地市高职院校, 尤其是一些专业设置、服务行业相对宽泛的学校, 在办学定位及发展方向方面普遍存在着对自己学校应有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受到传统文化因素的影响, 认为办学层次越高, 学校牌子越大, 脸上越有光, 领导越自豪;不甘心、不愿意将自己学校层次定的太低, 往往想办普通本科院校, 一心追求攀高升格。因此, 办学定位、办学方向飘忽不定或宽泛空洞, 发展思路自然不甚科学、清晰, 导致发展方向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2. 投入不足, 办学条件较差, 办学能力有限
地市高职院校绝大多数是近年来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 在中专校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 经费投入却未能同步增长, 致使办学经费紧张。加之近年来各校普遍建设新校区、进行教学评建, 负债现象相当严重。地市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当地经济比较贫穷的地方, 家庭经济普遍困难, 欠费率比较高, 而助学贷款工作进展缓慢。这些都加剧了办学经费不足, 使办学条件得不到改善, 办学能力自然有限。
3. 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双师型教师力量亟待加强
目前存在三大问题:一是由于地处中小城市, 对高层次人才吸引力不够, 专任教师中低学历、低职称人员偏多, 师资整体水平有限。2007年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 高级职称比平均为33.87%, 而地市高职院校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只有20.49%;二是地域经济、生活、条件有限, 现有人才队伍不太稳定, 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生师比普遍未达到教育部规定的18∶1至15∶1的标准;三是“双师型”教师缺
职教研究7
乏。绝大部分的地市高职院校的现有师资队伍基本上以升格、合并前的中专教师为主体, 以学术型为主, 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相对欠缺。
4. 专业设置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甚密切,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教学方式有待改进
许多陕西地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基本是沿袭了原有中专或成人职业学校的专业, 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多在注重理论学习的老路上徘徊, 专业课程设置普遍类同, 使用教材、培养方法比较陈旧, 对新知识、新工艺反映不足, 与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不甚密切, 缺乏地方特色。在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上不少陕西地市高职院校缺乏充足的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实训基地, 学生在学习时, 经常无法进行同步实习或操作, 只能在“黑板上开机床, 在作业本上搞实验”, 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脱节, 使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强, 影响就业、创业的能力。
5. 公众认可度低, 招生、就业困难
我国传统文化重学轻术, 高职院校尤其是地市高职院校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学校, 许多考生不愿意上高职, 宁愿多复习几年, 一心要上普通高校。一些企业在人才录用方面, 宁愿选择哪怕是与自己所需岗位不甚相符的本科生或研究生, 也不愿接收符合自己岗位需要的高职毕业生。《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报告》显示, 高职毕业生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比例只有14.5%。同时, 许多高职生对高职教育的认可度也不高, 不满足自己学历, 总感觉低人一等。民众重学历, 致使高职招生困难;企业、社会对高职不认可, 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限制, 就业难。双难局面, 使地市高职院校发展困难。
二、陕西地市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基本策略
建设高教强省、实现科教兴陕, 促进陕西省地域经济的发展, 不仅要靠普通高校的创新与推动, 也离不开地市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以地市高等教育带动地域工、农经济的良性发展, 是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选择。
1. 安于定位, 树立正确的办学理念, 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
合理定位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地市高职院校应认识到高职教育必须满足经济发展对人才多样化需求。要树立各类学校在规模、层次等方面虽有大小、高低之别, 但都是社会分工的需求。大众化教育要求我们既要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和数以千万计专门人才, 更要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各安其位, 心态平稳, 不图虚名, 不急功近利、盲目拔高。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博士所说:“高等学校绝不要追求不适合自己特点的类型, 结果造成学校水平下降甚至更糟。每所高等学校都应清楚自己的使命, 并为自己的身份而自豪, 努力使自己成为自己所属类型高校的佼佼者。”
2. 优化专业、课程结构, 培养地域社会需求人才
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关键。陕西地市高职院校应根据地域社会需要, 坚持以市场的导向,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灵活设置专业及构建课程体系, 着力培养地域社会经济发展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目前, 应根据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实施的“13115”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四大基地 (关中先进制造业基地、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陕南绿色产业基地、渭北果业基地) 、六大特色产业 (高新技术、果业、畜牧业、旅游、国防科技和能源化工) 、十个重点领域 (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现代医药、水资源和环境保护、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建设, 积极发展相关的专业和课程。同时, 要注意陕西关中、陕南、陕北经济发展有很大不同, 都具有自己的特色, 地市高职院校要想长足的发展, 就必须与地域特色经济相匹配。例如, 杨凌职院位于国家级农业示范区, 应努力为构建符合西部地区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机制,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普及, 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宝鸡作为西部重要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稀有金属新材料加工基地, 宝鸡职院应培养以稀有金属开采方面与机械制造方面的专业人才。而陕北的高职院校, 则应依靠能源经济, 发展与能源开采、能源利用相关的特色专业;陕南有丰富的中草药资源, 是我国的“天然医药库”“中草药之乡”, 位于该区域的高职院校应紧紧依托其特有的植物资源优势, 发展相关专业与课程。
3.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是办学的第一资源, 地市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 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的, 既有理论素养, 又懂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 加大聘请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力度, 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比重,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另一方面, 通过专门培训和实践, 提高原有师资的实践能力, 积极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专业教师的机制, 加强教师与地方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交流与沟通, 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强化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业能力, 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其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因此, 学校工作应以就业为导向。第一, 强化“订单式”培养机制, 依据用人单位需求培养人才, 做到“产销对路”。其次, 认真落实“双证书”制度。依照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 把职业资格证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之中, 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能够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第三, 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修养与职业养成教育, 积极开设创业课程, 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促进他们成功创业。第四, 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增加实验、实习、实训课时, 使其至少占总学时的40%以上, 着力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美国劳工部研究表明, 该国50年来从业人员中专业人员所占比重没有变化, 一直保持20%左右, 而面向职业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所占比重则从20%上升到60%, 这充分说明社会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强烈需求。
5. 转变观念, 创新办学模式, 开放办学
目前, 高等教育国际化、全球化特征日益显著, 开放办学是必然趋势。陕西地市高职院校, 虽处欠发达地区中小城市, 也要转变观念, 深化改革, 努力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模式。第一, 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加强交流与合作, 从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过程、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 特别是用人单位的作用。第二, 坚持开放办学, 既要与东南沿海甚至国外高水平高职院校进行交流合作, 也应努力与省内普通高校, 包括当地普通高校、中等职校加强交流与合作, 共同发展。第三, 创新机制, 进一步巩固和壮大“职教集团”, 增强发展能力。日前, 陕西省已经以重点职业院校为龙头, 通过校际、校企间在教学、管理、资源等方面的联合, 组建了机电、电子、化工、经贸、现代服务五大职教集团。今后, 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职教集团规模, 壮大职教集团队伍, 组建参与面更广、数量更多的职教集团;另一方面要进一步调动组成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职教集团发挥更大作用。
职教研究
6. 地方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 加大政策倾斜和经费支持力度
国务院曾明确指出, 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在地方, 要强化市 (地) 级人民政府在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方面的责任, 把职业教育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 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陕西地市高职院校的健康平稳发展关系陕西发展的大局, 作为教育投资主体的地方政府, 特别是陕南、陕北高职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 更应强化责任意识, 给予高职院校以政策倾斜, 加大经费的支持,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高职教育投资资金能及时、全额、有效地用到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支持学校办好实践基地、发展校办产业和开展社会服务。
陕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 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作为为经济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则关系到陕西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 而地市高职院校, 是陕西整个高等教育的软肋, 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西地市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07jk010) 。]
参考文献
[1]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事业统计年鉴2007[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樊未晨.职教生就业率高签约率低[N].中国青年报, 2007-11-26.
[3]潘晨光.中国人才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4]吴家玮等.21世纪大学.高等教育机构的全系列[C].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5]左铁镛.地方大学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和空间[N].中国教育报2008-10-20.
[6]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Z].国发[2002]16号.
地市高职 篇2
陕西现有高职院校39所,其中地市高职院校9所,占到陕西高职院校总数的1/4多。这9所高职院校均成立于2004年前后,是由原来各地市所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如师范学校、农业学校、财经学校、卫生学校、工业学校等)合并组建,既具有成因的一致性,也具有发展的相似性。目前,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受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因此,研究地市高职院校发展,对于地市高职院校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
1 数据来源
本文以陕西9所地市高职院校(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宝鸡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为研究对象,以9所院校2010年招生的三年制高职专业为数据资料,采用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深入分析9所院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和问题,旨在为9所院校专业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指导。
2 分析与讨论
2.1 专业设置大类分布过于发散
9所院校设置的三年制高职专业有94个专业,覆盖《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19个大类、78个二级类、532个专业)中的14个大类、41个二级类,分别占到《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专业大类的73.68%、二级类的51.28%。从各院校专业设置的大类分布看,专业大类均在7个以上,尤其是延安职院、咸阳职院专业大类分布分别达到12个和10个。专业大类分布过于发散,既不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也不利于专业群构建,更甚的是极大地增加了办学成本。
2.2 专业设置同质竞争亟需规避
专业频数是指同时开设某个三年制高职专业的院校个数。2010年,九所院校共开设有三年制高职专业94个。其中:表演艺术、材料工程技术、餐饮管理与服务、宠物养护与疫病防治、电机与电器、电子商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发电厂及电力系统、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给排水工程技术、工程监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共卫生管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光电子技术、广告设计与制作、国际贸易实务、汉语、焊接技术及自动化、航海技术、化工设备维修技术、环境艺术设计、会计与审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计算机系统维护、建筑装饰工程技术、金融保险、金融管理与实务、金融与证券、口腔医学、旅游英语、轮机工程技术、美术教育、人力资源管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技术、图形图像制作、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物业管理、医药营销、艺术设计、音乐表演、影视动画、油气开采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学、钻井技术专业频数为1;工程造价、供用电技术、会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机械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酒店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煤炭深加工利用、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软件技术、商务英语、石油化工生产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医学检验技术、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园林技术、园艺技术、针灸推拿专业频数为2;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建筑工程管理、模具设计与制造、生物技术及应用、物流管理、医学影像技术专业频数为3;电气自动化技术、临床医学、应用化工技术专业频数为4;计算机应用技术、数控技术、畜牧兽医、学前教育、药学专业频数为5;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助产专业频数为6;护理、英语教育专业频数为7;初等教育专业频数为8。有46个专业不同程度地重复设置,尤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会计电算化、旅游管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助产、护理、英语教育、初等教育等10个专业严重趋同。专业同质竞争问题不可避免带来了生源竞争压力,尤其是2010年9所院校生源竞争极为激烈,除了西安职院、咸阳职院外,其它7所院校征集志愿人数达到数百人,尤其是铜川职院征集志愿人数达到上千人。
2.3 专业数量逐年增多
分析比较九所院校专业设置的年际差异,9所院校专业数量都呈现出逐年增加的特点,尤其是在建院初期,专业外延扩展是专业建设的主要趋势,专业数量增长仍是专业发展主要趋势。(表3)
2.4 专业集群发展初具规模效应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中的大类或者二级类可称为专业群[3]。安康职院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专业群,宝鸡职院的文化教育、医药卫生、制造、财经专业群,汉中职院的医药卫生、文化教育专业群,商洛职院的制造、医药卫生专业群,铜川职院的土建、制造、文化教育专业群,渭南职院的医药卫生专业群,西安职院的财经、制造电子信息、财经专业群,咸阳职院的制造专业群,延安职院的资源开发专业群,已基本形成。(表4)
3 结束语
地市高职院校由于升格组建时间较短,专业建设普遍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广泛实践。在今后专业建设中,专业设置应坚持内涵提升与外延发展相结合,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发展对专业群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兴专业,加快培育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不断增强专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梁枫,朱桂平.谈合并组建类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12).
[2]袁洪志.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地市高职 篇3
一、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现状
第一, 从办学体制考察。地市级高职院校是由地级市政府投资兴办的位于该地市辖区内的高职院校, 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财政拨款。由此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为地市级高职院校的唯一办学主体。
第二, 从办学机制考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机制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运动、变化、发展中形成的各参与者之间权利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地市级高职院校属于“省市”两级共管组织, 省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主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实训基地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工作, 市级政府主要主管人事权和财政权。
2. 存在的问题
第一, 地方政府的问题。 (1) 地方政府未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 地方政府有责任依法对本地区的职业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统筹资源、统筹办学。但通过调查发现, 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认识不足, 对政府应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职能定位不准。政府与高职院校管理边界存在“模糊地带”, 出现职能“越位”、“错位”、“漏位”等现象。有的地方政府管得比较多, 导致高职院校“缩手缩脚”;有的地方政府完全放任不管, 特别是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管不问, 导致地市级高职院校的专业和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衔接不够, 未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2) 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不平衡。举办方的不同, 区域的不同, 导致高职院校间经费投入差距很大且不稳定。通过访谈和调查发现, 大部分地市级高职院校认为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只能保证最基本需要, 有的地方甚至不能保证正常运转。同时普遍认为在高职发展中, 地方政府角色最大的缺失是投入严重不足和政策法规缺失。目前, 四川省公办高职院校按主管部门不同, 分为省属、市州属两类。因所依托的财政口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导致地方政府对高职教育的投入极不平衡。2013年四川省省属高职院校平均生均拨款为10338元, 市州属高职院校平均生均拨款为7996元, 两者相差2342元。省属高职院校最高生均拨款为18557元, 市州属高职院校最高生均拨款为12832元, 两者相差5725元。市州属高职院校最低生均拨款为5663元。市州属高职院校年生均拨款水平最高与最低相比, 极差达到7169元。
第二,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的积极性不高。企业是地市级高职院校毕业生的主要接收单位, 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本应是校企合作的倡导者和积极参与者, 但高职院校现有的办学体制机制使校企之间缺乏利益的驱动和互惠互利的动力机制, 企业与学校间缺乏共同的利益诉求, 出于成本效益、管理、以及安全方面的考虑, 企业对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缺乏热情。学校和行业、企业只能建立表面层次的合作, 无法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难以实现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养、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第三, 行业组织未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各地方的行业指导办公室或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的人力资源情况 (包括对知识、技术、能力的要求, 人员需求状况等) 、设备情况、最新的技术及发展趋势等关键信息, 本应是确定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参与者。但现有的法律法规未明确规定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对行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行业协会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缺乏指导。导致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行业标准融合度不够, 课程内容滞后于行业最新的技术, 设备、行业标准。调查数据也表明, 大多数高职院校认为行业偶尔参与学校人才培养, 效果不大, 大多流于形式, 没有效果。
第四, 地市级高职院校自身的问题。大部分地市级高职院校是由当地几所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 因此专业同质同构现象严重, 缺乏特色专业。同时师资力量薄弱, 缺乏“双师”素质教师, 教师普遍缺乏企业实践工作经验,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实践教学的开展和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训提高。课程内容陈旧, 新知识、新技术融入课程内容时间过长。
二、成因分析
1. 地方政府领导认识不足
地方政府领导对职业教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未将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在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协调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不够。
2. 对企业缺乏利益驱动
企业是一个经济组织, 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其主要目的, 但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利益结合链仅限于人才方面, 未能在财政、税收及其他经济利益方面得到优惠。同时缺乏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 现有法规制度还没有将企业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中的一个重要主体, 没有直接承担职业教育的任务, 使企业处在职业教育责任的缺失状态。
3. 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要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需要相应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但目前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尤其是校企合作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地方政府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 在合作过程中小心翼翼, “摸着石头过河”, 不能达到“水溶交融”。
4. 地市级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模糊化
地市级高职院校没有很好地树立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千校同构”现象严重, 缺乏特色并造成资源浪费。同时, 由于缺乏科学的市场调研, 专业设置和当地社会需求的衔接度不够, 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吻合度不够, 不能真正做到依据当地主要产业、行业来设置专业, 根据岗位来设置课程, 参照职业和行业资格标准来重构教学内容。
三、对策与建议
1. 地方政府维度:主导和宏观调控
地方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鼓励政策、优惠措施等, 明确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各自的职责和权益, 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安全责任分担等政策措施, 形成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合力, 优化有利于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调动企业、行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 企业维度: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
企业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 有责任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等。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训实习场所, 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企业可以与高职院校联合办学, 例如五粮液集团公司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权属明晰、资源联合、融合办学、管理科学”的原则, 建设紧密型产学合作实体———五粮液技术学院。由宜宾市政府、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五粮液集团三方共同组成技术学院董事会,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校企共同出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及培养师资团队、共同实施教学组织管理、共同监控人才培养质量, 是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体制机制创新的载体与标志。
3. 行业维度:进行协调和业务指导
行业协会是行业、企业的代表, 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各地应健全行业协会组织, 发挥行业协会的职业教育功能。各类行业协会要与相关职能部门和高职院校建立对话协商机制, 例如制定定期例会制度等, 充分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从而促进高职院校的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真正实现校企一体化, 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 学校维度:立足地方, 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地市级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的加强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基层企业的联系和合作, 密切关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通过科学的市场调研, 密切跟踪市场需求变化, 以地方产业为切入点, 大力开展校企合作, 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 达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的紧密衔接, 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吻合, “双师素质”教师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同时地市级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 构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
总之, 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 化解教育投入不足与资源相对浪费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办学模式创新的多元办学体制机制, 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发挥高职院校、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不断满足社会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永莲, 杨小燕.四川高等职业教育对四川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 (3) .
[2]王双金, 徐丽萍.高职院校办学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3 (4) .
[3]石静, 卢台生, 樊先茂, 邱平, 覃岭.“政校行企外”五方联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 2012, 33 (32) .
[4]崔奎勇.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探究[J].职业时空, 2012, 08 (1) .
[5]张铁军.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与职业, 2012 (2) .
[6]张有根.利益相关者组织:高职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11 (25) .
[7]王昆欣, 王方.高职教育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0) .
[8]万军.地方政府促进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保障机制研究——以江苏省南通市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11 (5) .
地市高职 篇4
2004年前后, 陕西省9个地市相继将原来市属的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升格组建为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 地市高职院校已成为陕西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这些地市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使命, 其人才培养先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两个根本问题。由于这些院校升格时间较短, 对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结构需要, 科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成为陕西省地市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深入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基本原则
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实现教学目标与岗位要求相一致, 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一致, 教学环境与生产现场相一致, 教学组织与生产管理相一致, 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体现培养目标的时代性、教学内容的前沿性、学习方式的自主性和教学过程的实践性, 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遵循高等教育教学和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 达到高等教育的基本规格要求, 也要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 突出应用性、实践性, 达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 坚持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把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 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实践教学以能力培养为重, 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强化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和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岗位迁移能力。
坚持学生全面发展 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既要关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 也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的需求,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正确处理好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关系。既要兼顾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 动态适应, 及时调整, 也要保持人才培养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 稳中求变, 推陈出新。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机制与流程
开放性和职业性是职业教育两个重要特征。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已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有效途径。只有企业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才能真正体现人才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 各专业主动吸纳行业企业全程参与, 探索形成了“学院主导、系部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 形成了“更新理念→市场调研 (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职业岗位标准等) →系部研讨→方案设计→专家论证 (院系两级教指委、行业企业专家) →方案修改→再次论证→完善方案→方案定稿→通过审核→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
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指人才培养质的规定性, 主要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决定性要素, 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 是高职教育质的规定性, 这种规定性把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中职教育区别开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 发挥引领作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 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从上述国家政策文本规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即政策目标来看, 不同历史阶段,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不同的, 具有动态变化特征。时至今日, 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究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高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技术性人才, 还是技术技能型人才, 在理论界仍然存在较大争议。不同教育类型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其培养目标定位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 也要体现各自教育类型的特点。笔者认为,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类型, 其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要求, 也要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的特点。从实践目标来说, 陕西地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为:培养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具备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
调研分析主要职业岗位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 具有较强的职业针对性和定向性。因此, 其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密切相关。只有明确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 才能由此确定胜任职业岗位 (群) 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标准。在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过程中, 各专业在对区域人才需求和毕业生跟踪调研的基础上, 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 充分了解各专业面向岗位 (群) 的主要工作任务和任职资格要求, 认真分析职业岗位 (群) 任职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科学设计人才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规格是指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标准, 具体是指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实质上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能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 就缺乏可操作性, 无法落实到教学全过程。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 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现代人才学研究已经证明, 人才应具备知识和能力。知识由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组成, 基础知识指人人都必须掌握的知识, 专业知识则因为专业的不同而不同。能力则包括创造能力、竞争能力、表达能力等, 所有这些能力又都是以知识为基础而存在、发展和完善的。既然人才是由知识和能力这两大要素构成, 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和能力呢?这就涉及人才培养规格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六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传授职业知识, 培养职业技能, 进行职业指导, 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陕西地市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这种类型的人才应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如表1所示。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的是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 关键在于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完善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能力本位”课程, 是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动态课程结构。按照什么样的纵向关系及横向关系排列组合各类课程, 必然成为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问题。按照精简、整合、重组的课程设计要求, 立足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和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优化重构课程结构体系。各专业按照职业岗位 (群) 分析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公共课适用、基础课够用、技能课实用、拓展课丰富”的要求, 构建形成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任意选修课+专业选修课+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体系。公共必修课主要包括思政课、高等数学、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 要求全院统一, 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专业必修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 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 根据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发展需要开设, 其中专业基础课要求大类一致。公共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 主要开设市场营销、公共关系、社交礼仪、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办公自动化、养生与健康等8门公共选修课,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选修课由专业所在系部根据学生发展实际确定, 拓宽学生的专业素养。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类型最鲜明的特点。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增强实践教学效果, 各专业按照职业技能主导的原则, 围绕行业企业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系统设计实践教学项目, 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训项目, 增加综合性、仿真性、生产性实训项目, 使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为此, 我们单独设置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公共实践教学环节和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其中, 公共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入学教育、军事理论与训练、社会实践、安全教育、健康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项目, 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训、单项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 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
参考文献
[1]董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高教探索, 2010 (3) .
[2]管晓刚, 程金涛, 闫卫平, 等.注重研究性, 突出实践性,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 2007 (4) .
[3]王明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2, 23 (13) .
[4]王进鑫.适应知识经济挑战, 变革高校人才培养规格[J].中国高教研究, 2001 (3) .
[5]杨昌鹏.试论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规格[J].高教论坛, 2005 (4) .
地市高职 篇5
关键词:陕西,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公共关系
近年来,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好形势下, 陕西省各地级市相继由所属公办中专合并升格成立了自己的公办高职。通过几年的发展, 这类高职为陕西省经济建设培养了一大批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对推进陕西省城镇化、工业化建设和构建和谐陕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2005年左右成立的9所合并升格高职, 包括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咸阳职业技术学院、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铜川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安康职业技术学院、商洛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目前, 这批高职虽然已基本实现了从中专向高职的平稳过渡, 但由于建院较晚,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绝大多数院校整体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部分院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合并后高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较低、办学资金短缺, 少数院校教职工心理认识不完全一致、对新学院信心不足、表现出竞争意识和形象意识淡漠等问题, 仍然没有树立起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形象。这些问题的存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这批高职的有效提升和发展。公共关系作为先进管理科学和艺术发端于美国, 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 迅速在经济领域中运用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年来, 也愈来愈受到高职院校的重视, 其有别于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 主要运用传播、沟通和劝说手段, 通过科学协调学院内外公众的关系,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塑造学院品牌形象, 增强学院的整体竞争力。将公共关系先进的管理艺术与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院校管理有效结合, 通过对这类高职院校的公众关系、学校形象及传播沟通事务进行科学管理, 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从而有效增强这类高职的整体竞争力。本文在重点对陕西省2003年~2005年以来成立的9所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调查分析基础上, 通过公共关系理论及实践的学习研究, 提出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意义, 呼吁这类高职院校重视和有效开展公共关系, 促进其有效提高整体竞争力, 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几个问题
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始于上世纪末, 目前, 这类高职发展程度不一, 2003年~2005年以来成立的9所高职建院相对较晚, 存在着几个亟待探讨的问题:
1. 内聚力需进一步增强
内求团结, 才能外求发展, 陕西省2003年~2005年以来成立的9所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建院较晚, 教职员工来自不同中专, 现阶段部分院校教职员工之间的文化差异仍未完全消除, 存在教职员工心理认识不一致, 对新学院信心不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院的内聚力。
2. 办学基础薄弱, 办学资金不足
尽管陕西省在高职院校的教育投入上已经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但相较全国其他各省差距仍然较大, 尤其是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 由中专合并转型而来, 办学基础薄弱, 建院初期需要投入巨资建设新校舍, 进行现代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经费紧张、办学资金不足是目前阻碍陕西省这9所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实现快速有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3. 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
由于建院较晚, 部分院校由于受建设新校舍、搬迁、整合、评估等复杂因素影响, 宣传工作不到位, 少数院校社会知名度和认可度甚至不及原有的老牌中专, 陕西省这9所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知名度和美誉度需进一步提高。
4.公关形象意识淡薄。
从整体上看, 院校主体公关形象意识较淡薄, 学院公关工作大多由院办或党委宣传部门兼做, 公关工作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省级及以上示范高职院校数量太少, 增强公关形象意识, 塑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形象是增强学院整体竞争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尚不完善
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顺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 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但绝大多数院校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尚需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不断完善这一人才培养模式。
大力推进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公共关系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 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引领下, 陕西高职教育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 陕西产业经济的调整也急需大量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 如何抓住机遇、增强竞争力、谋求快速有效发展是摆在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面前一个重要的课题,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全新的组织管理艺术和手段, 对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1.加强内部沟通增强内聚力保证改革的有效性
全体员工的精诚合作是一个组织富有竞争能力的基本保证, 大力推进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的公共关系工作, 一方面可以增强院方的公关意识, 重视内部教职员工关系的协调和沟通, 促进其提高管理透明度, 畅通沟通渠道, 上情下达, 下情上达, 主动关心教职员工生活、工作及成长, 提高教师对新学院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充分培养教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对新学院的信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有效的内部公关策略, 如:在教师节、妇女节、青年节事件发生时组织策划专题活动或文娱活动, 在教师私人重要事件发生之时, 院方主动拜访, 认真对待, 实行院长接待日等, 有效加强教职员工的感情交流。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目前正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 通过公共关系可以加强内部沟通, 增强内聚力, 保证改革的有效进行。
2.对外传播沟通促进各方交流争取办学资金
对外传播沟通, 争取公众对组织的理解和支持是公共关系一项重要的基本职能, 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在发展中导入公共关系, 可以充分发挥其对外传播沟通功能, 一方面有效搭建院校主体与政府、各级主管部门、融资部门的交流平台, 互通信息, 尤其是作为由地市级政府主办的合并升格高职, 更应该充分利用政府资源, 主动与其交流沟通, 及时掌握政府政策方向, 为争取相关项目及贷款资金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效加强院校与相关企业界的交流互动, 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 校企合作开发项目, 争取企业投资赞助资金;还可以主动策划组织和参与相关行业交流活动和研究项目, 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促进社会各界、各阶层参与办学, 总之, 公共关系能为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新校区建设和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筹措必需的办学资金。
3. 主动出击扩大宣传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竞争激烈的高职生源市场上, 招生宣传日益泛滥的形势下, 公共关系宣传却以其自身的特色和效果愈来愈受到高职院校主体的重视, 其以“让公众爱我, 进而理解和支持我”为根本, 以双向沟通为手段, 以长远为方针, 以真诚为信条, 精心组织和策划公关宣传工作和活动, 能有效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 在注重内涵建设, 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 可以利用公共关系主动出击, 突破传统招生宣传内容, 将彰显学院特色和实力的名师、优秀学生和校友、专家顾问及典型事件列入宣传内容;通过策划公益赞助、展览、记者招待会、校企联谊、校友会等有针对性的公关活动项目, 利用校报、校刊、网络、电视、广播等自控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 与学生、家长、政府、媒介、校友、企业及社区等外部公众搭建交流平台, 广泛交流, 沟通信息, 尤其要注重网络公关的应用, 努力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争取社会各界对院校的理解、支持和合作, 促进招生旺、就业畅。
4. 实施全员公关增强公关意识, 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帮助组织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公共关系的最具特色的重要职能之一, 良好的品牌形象是学院的无形资产, 能为学院赢得充足的生源市场、优秀的人才市场、吸引良好教育资源, 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在院校管理中有效实施公关, 能有效促进学院品牌形象的塑造。一方面通过实施全员公关, 能有效增强全员形象意识, 让全体师生员工认识到学院品牌形象的塑造对增强学院整体竞争力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任何一个员工的一句话, 一个举动都可能对学院形象造成极大的影响, 倡导人人为塑造良好学院形象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导入CIS战略, 培育学院文化, 打造学院精神, 构建统一的学院识别系统, 在此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公关策略, 抓住有利时机, 促进办学理念及学院文化广为传播, 主动向社会推广学院品牌, 切实在公众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
5. 搭建交流平台, 加强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确保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校企联系日益紧密, 学院建立与企业良好的关系, 有利于学校得到来自企业界的资助;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 解决学生就业。陕西省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通过公共关系可以搭建与企业界的交流平台, 通过有意识的公关策略, 策划科学的校企合作交流项目和活动、校企合作开发项目;相互成为顾问;学校为企业举办各种培训班, 输送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 咨询诊断;建立各种校企联合组织;牵头建立以企业成员为主的群团组织等;开辟专门沟通渠道, 及时将学院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学生的优秀成绩、针对企业的有关技术支持主动传达给企业, 努力为校企进一步合作搭建交流平台, 能进一步扩展校企合作网络, 加强校企合作交流的广度和深度, 构建校企合作良性机制, 为学生的实践和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确保高等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近年来, 陕西省2003年~2005年以来建立的9所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在公共关系方面均不同程度作出了一定的努力,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等部分院校公关意识强、理念清晰, 做法具体, 利用公关促进学院整体竞争力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面对激烈的高职市场竞争,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增强学院整体竞争力的现代管理手段, 应该受到陕西省各地市级合并升格高职学院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东娇.论学校公共关系管理模式与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9.
[2]金英姿.浅谈新时期职业学校公共关系管理[J].公关世界, 2006, (12) .
[3]曾树桂.公共关系在高职院校和谐校园建设中的运用[J].高等职业教育, 2007, (6) .
[4]刘星何.王乃霞.刘平川.焦忠武.合并组建类高职院校的品牌创建[J].陕西教育 (高教版) , 2008, 5.
[5]严中华.高职院校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10.
[6]胡刚.李荔.论新时期高等学校的公关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05, 8.
地市高职 篇6
1.1对贯彻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不够
由于地方管理模式单一,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对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缺乏有效监督。
1.2缺乏对高职院校的统筹规划和发展引导
地方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等专业学习合并组建升格而成,在其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没有形成统筹规划和发展,因而,出现专业与地方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学校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失去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功能。
1.3对地方高职院校的重视不够
地方政府没有平等对待高职院校和传统高校,重视传统高校建设,轻视高职院校发展,在为两者提供公共服务时,厚此薄彼,从而影响和制约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1.4办学投入不足
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作用理解存在偏差,且重视程度不够,办学投入不足。大多地方高职院校财政拨款未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标准,其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办学收入,因此,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经常出现紧张的局面,严重影响高职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质量的提升,导致高职院校难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1.5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管理职责划分不清
管理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对由谁管理高职院校、怎样管理等方面没有明确界定,政府对高职教育的宏观把握不准,导致政府对地方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调控失效,同时也制约高职院校办学自主权的充分发挥。
2创新地方政府对地市级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
2.1统筹规划
2.1.1统筹地市级高职院校发展规划
地方政府应将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规划、发展规划统筹纳入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校园规划和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应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校园建设,将地方高职院校规划纳入地方城市发展总规划,使地方高职院校真正成为地方城市的名片。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整合区内教育资源,把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长期规划,是实现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发展有效衔接的重要途径。区域经济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和技术服务支撑,地方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责,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地方高职院校就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主动通过专业建设改革,形成区域产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1.2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地方政府要统筹区域内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地方和区域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统筹规划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定位的统筹应立足以下三方面:一是立足区域产业发展的总目标,按照地方基础产业、支撑产业、重点产业、培养引导型产业等分类,以引导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方向;二是立足高职院校自主发展的专业特色,有目的地引导高职院校办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三是要立足引导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衔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的互动,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面向区域、产教互动的良性发展。
2.1.3统筹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保障机制
(1)完善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政策支持。构建较为完善的政策保障体系是实现地方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基础。地方政府应着力从两个方面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政策体系:一是地方政府依法管理的政策体系。这就要求在管理方式、管理内容等方面做出明确界定, 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形成管理的政策导向;二是确立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政策体系,地方政府应按照《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 等法律的要求,依法赋予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政策层面,明确高职院校的职能和办学目标,实现高职院校在政策指导下办学,在制度规范下依法办学,在自主办学中创新发展。
(2)落实好对地方高职院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现地方高职院校良好发展的关键。针对高素质教师人才引进、教师技能技术提升、教师聘用与聘任等,地方政府要制定利于人才进入和良性流动发展的制度 , 建立产学研互通交流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从而真正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主、发展好” 的良性人才管理机制。
(3)完善对地方高职院校的组织保障措施。充分的组织保障是地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地方政府在组织保障措施上应侧重两方面:一是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办学”这条主线,协调各方职能,推进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的深度融合;二是地方政府要积极支持地方高职院校创新管理体制,让高职院校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形成政校企共建的办学格局,组建区域性职教集团和校企合作董事会,并赋予高职院校相应的组织权利。
(4)完善对地方高职院校的投入机制。地方政府完善对高职院校的投入机制是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保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 , 企业、社会、个人共同投入的高职教育投入体系。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生均经费拨款制度,确保基本办学经费足额到位;二是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行业,参与高职院校的办学,形成多元办学的发展模式。
2.2组织协调优化
2.2.1地方政府要在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链接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突出“人力资源开发”是教育事业发展主题,政府要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 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这要求地方 ( 省市 ) 政府整合区域的相关制度体系,促使区域内职业教育与经济和产业发展、企业发展相“嵌入”,实现产教联动发展。地方政府在机制层面促进区域高职教育发展,其核心就是要建立区域统筹供给机制、区域协调联动机制,以主导高职教育各建设要素的流向与统一。地方政府应从宏观上通过各种相互关联的制度在经济、科技与教育领域间形成联动机制,产生联动效应;从中观上通过具体制度供给联结学校、企业与行业协会,调动多方合作积极性。
2.2.2地方政府要在校企深度融合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地方政府应采取以政府主导、行业指导、学校主体、企业参与的高职办学体制,探索政、行、校、企共建高职院校,地方政府也要及时调整工作重点,避免政策滞后,及形式单一引起的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权利与义务界限模糊、多元利益冲突、企业投入缺乏补偿机制、运行机制不健全、办事效率低等制约校企合作纵深发展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在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中,应利用市场力量,推动校企间的合作,发挥协调、保障和监督职能。
2.2.3地方政府要在校地合作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
地方政府应着力推进“校地联动、合作共赢”校地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要切实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在区域内建立校地合作委员会,并以此为合作平台,以项目研发为主导,以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为核心,不断加强高职院校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合作,促进高职院校不断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推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2.3监控评价指导
2.3.1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绩效评价体系
地方政府作为地方高职的评价主体,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体系,既要保证评价活动的客观性,又要具有一定的宏观调控作用,以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增创新发展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发展内涵的提升。首先,地方政府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完成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政府应建立预评价机制和评价回访机制,建立周期性的评价制度,并加强评价监督指导。 其次,地方政府应对高职院校毕业人才对区域产业发展的贡献、就业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进行监控,从而有效指导和完善地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2.3.2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对地方高职院校的宏观调控机制
地方政府要按照《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国家职业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总要求,保障地方高职院校依法自主办学,通过资源配置、教育投入等宏观调控手段,引导高职院校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发展中,主动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要确立好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把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发展环境。
3宜宾市政府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有效管理模式
3.1科学完善的统筹运行管理机制
宜宾市政府对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管理主要采用“政府引导, 办学自主,行业参与”的方式实施科学管理。宜宾市政府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规划统筹于宜宾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首先, 从政策上引导宜宾职业技术学自主办学,科学发展。2015年10月, 宜宾市政府出台《宜宾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宜宾市2014-2020现代职教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提出:支持高等教育按照“整合办学资源、优化学科布局,提升办学水平、拓展办学空间、打造办学特色”的总体要求,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 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全面提升宜宾市高等教育的办学实力,为宜宾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支撑、文化支撑和智力支撑。 这两个政策的出台,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证。其次,宜宾市政府利用政策引导,实现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大型企业合作办学。最后,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主动实施专业改造,不断提升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3.2完善的办学投入保障
宜宾市政府根据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发展的实际,在保证生均拨款达到当地本科院校的水平的基础上,首先,在征地和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上减免相关费用,其次,采用政策资金引导企业和行业向学院投资共建实训基地;最后,给予学院贴息贷款支持等,保证学院整体办学实力不断提升。
3.3整合资源,优化学院发展环境
宜宾市政府科学定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为学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发展保证。一是将紧临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原昌明机械有限公司的101亩土地及30 000m2的厂房建筑整合划拨给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二是将原宜宾学院C区114亩土地和13 000m2米的校舍建筑整体征收后划拨给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两项整合的完成,不仅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良的发展环境,也改善了学院实验实训环境,为实现校企深度融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3.4依法赋予了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办学自主权
宜宾市政府在履行宏观调控管理的职能的同时,依法赋予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自主权,在把握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前提下, 对学院办学目标的确定、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3.5发挥政府联系和协调各方的职能
发挥政府联系和协调各方的职能,为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创新发展动力。一是由宜宾市政府牵头,组建由政府、 学校、行业、企业参与的宜宾高职教育集团;二是通过宏观调控,实现宜宾职业技术学与大型国有企业深度融合;三是促进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以高职带中职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森龙.政府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思考[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2]王丽英.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EB/OL].(2015-06-24)[2015-07-15].http://jyb.com.cn/gk/gzgz/201506/t20150624_627474.html.
地市链接 篇7
哈尔滨市档案局姚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 双鸭山市档案局开展了系列庆祝活动:一是举行“共享国庆喜悦, 促进档案和谐”为主题的乒乓球赛, 展示了干部职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调动党员干部热爱祖国、努力工作的热情和动力;二是开展“共话祖国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活动, 在全局范围内开展征文活动, 抒发档案干部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三是开展走访慰问老干部、老军人活动, 让他们感受到党的关怀;四是开展国庆安全大检查活动, 保证国庆期间无事故发生。
双鸭山市档案局杨丽辉
近日, 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成立检查组, 对十八站林业局林业企业改革中撤、并、转单位的档案保存、档案流转等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和业务指导;对呼中区林业局、呼源林场、碧水学校等单位的档案管理、档案安全防护等工作进行了执法检查, 对呼中区档案馆建设条件较差的问题, 下达了整改通知书。
大兴安岭地区档案局
8月14日, 牡丹江市档案局编研科经牡丹江市编办批复正式成立。该科核定编制4人, 设正副科长各1人。
牡丹江市档案局王欣
9月15日, 黑河市档案局召开局务会议, 大力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局长程知元在会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学习理解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全市档案战线迅速掀起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高潮;把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与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结合起来,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争创一流工作业绩;通过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 进一步增强做好档案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进一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技能, 进一步创新档案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 努力推动档案工作实现科学发展, 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全面优质高效的服务的三项要求, 并要求全市各县 (市) 区和中省市直各单位认真组织本地、本系统、本部门和本单位专兼职档案工作者积极开展向刘义权同志学习活动。
黑河市档案局卜凡意
日前, 国家档案局工作考察组来到黑河市检查指导工作, 听取了市档案局局长程知元同志关于全市档案战线贯彻国家档案局8号令情况, 并就国家档案局8号令实施中有关问题与相关人员进行了探讨。
黑河市档案局卜凡意
8月5日~6日, 哈尔滨市档案局邵继红局长率民生档案工作调研小组赴延寿县和宾县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中了解到, 延寿县档案局已率先在全市建立了第一家民生档案服务中心, 成立了民生档案工作领导组织机构和民生档案资源整合及调研小组, 并初步摸清了全县民生档案资源分布情况, 将其分为22类、119种。目前, 已接收进馆13种、8 433卷民生档案。宾县档案局以“树典型、抓两头、带中间”为原则, 帮助涉民部门和单位明确民生档案的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和整理方式;对馆藏民生档案优先进行数字加工, 并建立起民生档案专题目录。目前, 馆藏4万余件企业职工录用档案和4万余件婚姻档案已全部实现计算机检索。邵继红局长充分肯定了两县民生档案工作, 并希望两县在此基础上认真总结, 争取更大的突破, 真正起到典型示范作用。
哈尔滨市档案局庞科发刘群
7月23日, 牡丹江市档案局召开上半年工作总结会议, 局长荆林对上半年工作进行了总结, 安排部署了下半年工作, 并强调要发扬“五种精神”, 即履行职责、脚踏实地的干事精神, 思想一致、步调一致的团结精神, 情绪饱满、精神振奋的战斗精神,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创业精神, 改革创新、促进发展的进取精神, 努力做好下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档案工作, 确保圆满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牡丹江市档案局王欣
近日,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若干意见》, 提出要在全市范围内完善土地、矿产、森林、水资源、气象、环保、旅游等分布式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 整合各类空间信息资源, 分层建设自然、人文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 逐步完善“数字哈尔滨”地理空间框架体系, 实现地理信息发布窗口的统一, 为政府、行业和公众的各种应用提供日益广泛的空间数据支撑和信息服务。
哈尔滨市档案局顾庆民
9月4日, 哈尔滨开发区入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会议召开, 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开发区档案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 对落实2009年入区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并对有关难点工作进行了指导。黑龙江瑞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通能电气有限公司、哈尔滨工大博实汽车科技公司等30余家入区民营企业负责档案工作的领导和档案员出席了会议。
哈尔滨市档案局
日前, 哈尔滨市委督查室将民生档案工作、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工作列为重要督查事项, 并形成《档案工作督查要点》发至市直各部门及有关单位, 要求相关单位要将涉民工作的档案资料纳入本部门 (单位) 归档范围, 优先著录, 优先提供利用;市直各部门 (单位) 室藏档案目录数字化要达到30%以上, 并完成当年形成的所有档案著录工作;市直有关部门要对重点建设项目档案及时登记, 确保档案资料收集齐全、保管安全、管理规范, 并进行专项验收工作。
哈尔滨市档案局顾庆民王莉敏
鹤岗市档案局为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 在《鹤岗日报》开设“迎接新中国曙光的鹤岗”栏目。此栏目主要根据鹤岗市档案馆馆藏历史档案编写, 目前已连续刊登了“兴山市政府成立”、“中共兴山市委成立”、“兴山市土地改革”、“矿山人民的反奸清算斗争”、“新中国电影的摇篮——东影在兴山”、“中国医大在兴山”等6期, 全面展示了鹤岗 (兴山) 市1945年建市后的历史进程。
鹤岗市档案局
由鸡西市委宣传部、鸡西市档案局共同收集整理的纪念鸡西建市50周年庆祝大会、庆祝建市50周年大型成就展、建市50周年花车巡游展、第四届中俄文化交流周、中俄区域合作论坛、经贸洽谈会、百名中小学生“纪念建市50周年、献给建市100周年”作文展相关文件、实物资料及书画艺术作品, 已于7月28日正式移交市档案馆收藏。
鸡西市档案局
近日, 双鸭山市司法局对所辖5个公证处的公证档案进行了执法监督检查, 检查依据《公证法》、《黑龙江省公证管理条例》和《黑龙江省档案管理条例》等, 对照中国公证员协会的公证质量标准, 采取查阅资料、抽查卷宗和走访当事人等形式, 围绕公证档案的真实性、合法性、程序化、规范化4个方面重点展开, 共抽查卷宗近100卷, 范围涉及涉外、继承、遗嘱、现场监督、证据保全等公证事项。
双鸭山市档案局于磊
9月25日, 由佳木斯市档案局、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的《佳木斯百年图志》首发式在市行政中心举行。该图志是一部图片组合样式的地方志书, 收录图片3000幅, 真实展现了佳木斯建城120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及社会生活的发展史, 反映了百年佳木斯的沧桑巨变。
佳木斯市档案局何玉梅
双鸭山市环保局在市档案局的指导下, 为安邦河涉水企业建立排污档案, 对安邦河沿岸涉水企业和市政排污口的基本情况进行了登记, 摸清了安邦河水质情况和接纳污染物总量, 为安邦河流域环境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做出了贡献。
双鸭山市档案局杨丽辉
牡丹江市档案局全面完成104个市直机关单位修订《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的审批工作, 确保其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