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级交通广播

2024-06-08

地市级交通广播(共8篇)

地市级交通广播 篇1

作为地市级广播, 无论是经济实力、信息的占有量和听众市场份额, 都无法与中央电台、省级电台相抗衡。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中央台、省台各专业频率纷纷落地, 原本已步履维艰的地市级广播更是困难重重。因此, 生存与发展成为陈横在地市级广播面前的一道难关。如何跨越这道难关, 是地市广播人十分关注的话题。同行谈论之间, 觉得在目前环境下, 首先要解决广播发展的三个要素:即开放性思维、开拓型人才和开创性业绩。只有具备这三个要素, 地市级广播才能有立身之本, 才能在扁平化挤压下的环境中, 有谈论生存、发展的话语权。

一、开放性思维

开放性思维是根据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的思维方法。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思维, 不是封闭式的。当代广播新闻工作者尤其要具有开放性的思维。

开放性思维是当代新闻工作的职业性质所决定的。我们一贯强调社会主义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那么, 这个“喉舌”作用如何才能发挥?靠的就是广大新闻工作者通过新闻宣传去实施。这个实施, 总的来讲, 就是把党的大政方针传播给人民群众, 把人民群众的心声反映给党和政府。要实施好, 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有开放性思维。这样才能确保先有正确的认知, 而后再正确地宣传,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时期, 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是努力实现中国梦, 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这个中心与前一历史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开放性思维, 而是固守那种历史的、封闭的思维模式, 就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开放中深刻变化的中国, 那就更谈不上及时反映新的历史发展进程, 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也就不可能准确到位。

开放性思维是我们办好节目的基本要求。如果说经商讲究“顾客至上”, 那么新闻则应强调“受众第一”。这就是说我们节目办得好坏要以听众的认可与否作为检验标准。听众不接受, 一切工作都是零。因为广播是通过听众的的接受程度来反映实际效果的。没有开放的思维, 你就不能海纳百川, 就不能反映轰轰烈烈的时代, 也就不能赢得当今的听众。听众又形形色色各有所好, 老人喜欢什么?公务员爱听哪类节目?农民朋友偏爱什么栏目?这些都要求你能准确把握。如果你不以开放性的思维去思考、去观察当今大千世界, 而一味凭借以往的传统经验或者自我感觉办节目, 那只能是一厢情愿, 听众肯定不买你的账。“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提了几十年, 中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 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地方电台的新闻工作者及其从业人员更要有开放性的思维, 这样才能取长补短。要结合地方的实际情况, 摸透当地听众的心理和口味, 增强所办节目的针对性、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开拓型人才

人才是兴业之本, 古往今来,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把人才放在首位。新闻行业更需要开拓型人才, 尤其是在当今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从上世纪90年代初, 各种传媒已开始了行业间的竞争, 时至今日愈演愈烈, 电视、网络迅猛发展, 传统媒体特别是广播多次面临强烈的冲击与严峻的考验。而大多数地方广播电台面临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如何改变现状, 再造广播事业新的辉煌?有利的因素很多, 但是开拓型的人才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因为有了开拓型的人才, 才能选准广播开展的可挖掘点与新突破口, 才能办出开创性的节目。

开拓型的人才除了我们常说的要具备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等素质外, 还应具备创新精神, 敢于革故鼎新开拓进取。作为新闻工作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这种才能, 体现在工作中就是犀利的政治眼光、敏感的新闻性、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强劲的开创性。这种素质, 是在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实践中积淀出来的。有了这种素质, 才可以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 待机而动, 开拓创新, 开辟一片广播的新天地。

培养开拓型人才要建立相应机制。地方广播首先要大力改革用人机制, 对开拓型人才在生活上给予关心, 在工作上给予信任, 给他们以施展身手的机会, 留住他们, 进而吸引、引进更多的开拓性人才。再者, 还应当加强对现有广播从业人员的培训, 包括内部学习和派出进修等, 拓宽他们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开拓意识。要创造一个培养开拓型人才环境。对于现有从业人员中具有开拓型潜质的编辑记者, 要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渐成熟, 要敢于放手使用, 允许他们摸着石头过河, 允许犯错误, 并热心帮助他们纠正偏差, 找准方向, 趟出新路子。做到这两点, 地方广播就会有足够的人力支撑。

三、开创性业绩

毋庸讳言, 这几年, 由于各级各类传媒的冲击, 加上地方本身的局限性, 事实上广播已处于“弱势群体”的境地。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可以借用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那就是“有为才能有位”。有为, 不仅仅是满足于完成上级、领导布置的任务, 还要在这个基础上, 力争做出开创性的业绩。开创性业绩, 可以理解为与以前相比, 大有进步, 更重要的是能走出新路子, 开创新局面。就地市广播而言, 要做出开创性的业绩, 就要大大增强节目的社会影响力, 大幅提高本台的经济效益。

节目的社会影响力是地市广播生命力之所在。节目办好了, 当地的听众爱听了, 甚至离不开你了, 你才有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动力。现在我们至少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具体的节目调整, 一是合理构架栏目。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听众群, 办相应的栏目, 有的放矢, 稳固基本的听众群, 创出自己的名牌栏目。二是搞活报道方式。在强调中央和省内新闻的前提下, 尤其突出地方新闻, 增强地方性。不能当呆板的“传声筒”, 要真正做到“三贴近”, 走进社会, 深入基层, 抓“活鱼”, 抓“亮点”, 减少会议报道, 多搞录音报道、现场报道, 让节目活起来, 听起来新鲜生动令人回味。三是开辟新栏目, 开展有关宣传活动, 扩大影响。发展的时代, 变化的形势, 新生事物层出不穷, 听众的收听观念和关注点也会随之改变, 必须要密切注意这种态势, 进而开办与之相适应的新栏目, 增强广播的影响力。

媒体本身就具有市场性。广播节目是我们的产品, 听众就是我们的市场。随着我们国家财政制度的改革, 地市级广播必然要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广播生存要钱, 发展更需要钱, 更新设备、招贤纳士、上新栏目、开办专业频率, 改善员工生活和工作条件都离不开雄厚的财力做保障。经济效益是媒体发展的物质基础。提高广播经济效益最基本的一点, 就是通过增强节目的社会影响, 扩大广播市场, 吸引听众, 吸引广告客户。同时, 要考虑办经济实体, 像上海文广、湖南广电那样, 办符合地方广播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只要符合政策, 就要敢于创业。

综上所述, 开放性的思维和开拓型的人才是开创性业绩的前提, 开创新的业绩反过来又促进前两者的存在和强化。要干出开创性的业绩, 不能急于求成, 或者盲目而动, 要认清形势, 理清思路, 找准目标, 精心实施, 这样才能确保创业有成。三者的关系处理得当, 地方广播就能突破各级、各类媒体的重重包围, 超越自我, 闯出一片新天地。

地市级交通广播 篇2

汇报材料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

2013年9月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申报市级交通安全示范学校

事迹材料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前身是城阳街道小北曲小学,2011年7月城阳区政府将学校回收,升格为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学校位于城阳区和阳路326号-1,学校北邻和阳路,南靠崇阳路,现有教职工55名,23个教学班,学生984名。每天学生入学路线都要横穿车辆繁多的交通要道和阳路,交通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搞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做好小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维护社会的稳定,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确保社会正常的交通秩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努力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和交通法制观念,保障学生的交通安全,建校之初,我校就与城阳交警中队建立了警校共建关系,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近两年来,警校共建领导小组始终把共建活动的基点放在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共育 “和美三小好少年”这个重点上,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两年来无任何交通事故发生,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健康发展,学校被评为城阳区管理优秀学校、青岛市德育先进学校、青岛优秀家长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高度重视,交通安全工作组织健全

按照公安部、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安全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及市委、市府创建“文明城市,平安”的方针。我校将交通安全教育工作作为大事来抓,通过小手拉大手,将安全教育向家庭、社区辐射,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齐抓共管的格局。

学校建立了安全管理网络,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交警队队长和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生交通安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指挥学校交通安全工作。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相关责任人为成员的交通安全护导工作小组。制订了《护导制度》、《交通安全专题学习教育制度》等各项制度,学校有健全、周密的少年儿童意外伤害应急预案和工作机制。并由学校交通安全工作小组负责落实,确保了制度落实,收到很好的效果。

每年学校开学初,由校长任组长、交警中队长、分管副校长、政教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和总务主任任组员的交通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安全教育工作计划的制定、措施的落实和活动的开展指导。通过学习江总书记提出的“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指示精神,共建小组提高了认识:警校共建合力育人不是权宜之计,而是百年大计,必须提高到“三个代表”的高度上来认识,提到双方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因此,我们坚持人员更换目标不换、岗位更换责任不换,为双方共建活动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共建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共建小组会议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共建领导小组会议,每年制定出一次共建活动计划,使共建活动有章可循。共建小组会议上,双方能及时分析形势,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在学校、区交警大队交警同志的统一组织协调下,在领导、教师、学生、家长中层层签订了各项安全工作责任书,把“遵守三让、平安出行”的宣传、教育和管理纳入了我校小学生文明素质教育中,并作为学期末班级考核内容之一,开辟了交 通安全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二、做到“三个落实”。1.教育队伍落实。

(1)教师队伍,负责抓好学生的日常交通法教育和学科渗透教育;(2)交警辅导员队伍负责交通知识讲座和校外教育活动的往来联系;(3)家长队伍,学校通过家长学校来调动家长参与安全教育的积极性,具体负责做好学生回家后的交通安全教育。三支队伍的落实,使活动的开展形成了校内外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工作不断线的安全教育网络。

2.教育内容落实。

我们将《道路交通安全法》和编制的《交通安全学习材料》做为教材列入课堂教学,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分阶段、有目的地向学生灌输交通法规知识,每学期进行三次“学法守法,打造平安学校交通安全知识竞赛”,并且参加了区组织的竞赛活动,交通安全知识手抄报比赛等,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同时注意搜集运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系列交通事故对学生进行有理有据的提醒和鞭策,让学生通过事实接受教训,吸取经验。

3.教育阵地与效果落实。

为便于学生活动,我们为学生选购了部分交通法规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定期组织学生学习、观看和活动;各班教室内利用黑板报、班级日报等形式开辟安全知识角,对学生进行交通、用电等安全知识的熏陶;校园内,利用宣传栏、宣传牌为“交通安全知识角”,悬挂、描绘各种交通信号标志,以利学生认知、熟记;通过校园广播 站定期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定为交通安全活动月,并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测试,保证了教育效果。

三、以活动为载体,推进交通安全教育工作

1.警校双方在开展共建活动中,始终围绕着培养 “和美三小好少年”这个远大目标,根据小学生特点开展了“争做城阳文明小公民”活动,促进《中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的进一步落实,警校双方共同关心困难孩子的成长。学校每学期第一周开展“安全教育周”活动。“安全教育周”活动期间,学校通过悬挂横幅、在宣传栏张贴“关爱生命、安全出行”宣传画、红领巾广播站广播及刊出以法制安全教育为主题的黑板报、手抄报、举行“安全的承诺”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大大的宣扬和营造学校交通安全教育氛围,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向家庭、社区群众宣传新的《交通法》奠定了基础。各班召开主题班会,认真学习交通法律法规,提高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进一步深化安全教育的防范意识与事故发生的急救措施的落实。

2.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学校从城阳交警中队中聘请校外辅导员3名,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安全教育工作。每天由学校老师、交警及交警协管员共同组成学生上下学护送队伍,确保孩子上下学时间交通安全。他们严肃认真的态度和标准的指挥,保证了学生的安全,维护了交通秩序,同时也受到全校师生及社区居民的高度称赞。

每年新生入校时,都举行聘请仪式,给学生作交通安全法规讲座,参加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行为。学校及班主任利用升旗仪式、校会、晨会、班队会为学生上交通安全教育课,采取主讲、讨论、发放宣传材料、交通安全知识竞赛、案例分析等形式,触动学生心灵,增长学生安全知识和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长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

3.积极参加“三让”活动。每年学校都会进行 “我与三让”征文、漫画展览活动,不断提高学生对“三让”活动的认识通过绘画、征文,揭露交通陋习,使人们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意识得到增强。积极开展“小手拉打手,文明从我做起” 活动,为“三让”活动做出了贡献。

4.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模式,让安全教育走进家庭、走进社区。

学校在家长学校学习时,与家长积极交流,学校发放宣传材料,首先组织家长学习,因为农村的家长,可能有的知识也匮乏,先组织家长深入了解,学习之后,家长自然而然在日常生活中会渗入孩子的教育中,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达成共识,促进了学校教育效果的体现。

5.利用家长学校与家长交流沟通,发放宣传材料,使学校、家庭达成共识,共同加强交通安全的教育。每年节假日,学校都会通过致家长一封信等形式加强全校师生及家长的交通意识,确保学生节假日的交通安全。放假前,班班都会进行假前安全教育五分钟,要求全校师生做到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知识,学生按规定使用好“安全举报卡”,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到目前为止,此项工作正在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成立了学生督察小分队进行检查,并将情况 纳入班级量化管理。学生人人能够熟记交通法规,并能自觉遵守,取得了显著效果,此举得到了社会、家长的广泛好评。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高高兴兴到校,平平安安回家。

6.提出:“逢会必讲安全,人人务实安全工作”的口号。学校在每周全体教师会议上都要强调各类安全工作,每位教师要每天反思本班的安全问题,学校定期检查安全隐患,做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平时,学校也利用晨会或集中时间对学生进行各类安全宣传,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安全隐患,及时指出,常敲警钟。这样大会小会,会会提,长期不懈的宣传教育,使交通安全意识深入学生心中,有效防止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创新工作,精心设计使用“安全小黄帽”。

为了让学生上下学时能引起他人的注意,学校为每名学生发放了带有反光标志的小黄帽,要求学生每天坚持佩戴小黄帽。学校在养成教育中严格路队,强调学生路队纪律,每支路队到家长接送点还井然有序,到小区门口学生自动离队,在有序的行为中,保证了交通安全。

离校较近的孩子,学校教育他们尽可能自己步行上学,不让家长接送,以免造成校门口因接送车辆过多而阻塞。为了让家长在接送孩子时确保学校门前路段无车辆、无家长骑自行车等出入,学校还出资做了移动警示标示牌,每天由护导老师和学校门卫工作人员定时将警示牌放到路中间,过往的车辆看到此提示后,都会自觉绕道行车,如果路途遥远,必须要家长接送的孩子,学校采取错时放学,家长要知道接送的具体时间,不要过早在校门口等候,学生家 长更是自觉将车辆停放在学校规定的位置,以保证道路畅通和交通安全。

五、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近两年来,通过各种教育活动,我校交通安全工作已深入人心,教师、学生和家长都深有感触。学生增强了交通安全意识,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安全走路,安全乘车,安全骑车(12岁以下不允许骑车)己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

开展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以来,我校的交通安全工作到位,没有发生交通安全违章事故。在交通安全教育活动中,我们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意识到,学校周边的交通设施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家长交通安全观念还比较淡薄,尚存麻痹大意的现象。下一步,除建立和完善长效机制外,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时时抓、处处抓、人人抓,及时排查各种安全隐患,防患于未然,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证我校的教育教学秩序正常有序开展。

总之,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是一项需常抓不懈的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永恒的课题。我校将一如既往重视这项活动的宣传与开展,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法规意识和安全意识,关爱生命、拒绝违章,严防道路事故、营造平安校园,为学生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

城阳区第三实验小学

地市级广播电台发展刍议 篇3

是的, 随着改革的深入, 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作为地市级的广播电台, 不仅面临着电视、报纸以及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 而且还要承受着来自省级台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如何在夹缝中寻求发展, 成为广播人关注的课题。

一、突破现状

电台作为传统的媒体, 一般说来, 发展历史比较长, 各地市级电台, 在宣传管理、技术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规章制度。这种带有明显乡土气息的管理机制, 在保证广播安全播出和各项宣传任务的完成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地市级广播电台作为大众文化载体和公共信息的传播系统的一般属性已日益显现出来。因此, 作为承担宣传功能产业的地市级广播电台需尽快改变过去的经验管理为企业化管理, 建立以受众为中心的、以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广播节目制作和频率资源有效利用的管理制度, 要走“广播”与“窄播”相结合的道路。

二、节目经营需多元化

地市级广播电台作为一种产业, 它本身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决定它必须通过“多元化”的发展理念来适应当今听众对广播节目多样化的需求, 来达到壮大经济实力和吸引不同的听众对象。

节目是广播电台的主要产品, 节目如何赢得市场是广播改革的重中之重。广播节目好像一条锁链, 将听众、电台和广告商联系在一起, 换言之就是广播电台的收听率和经济效益联系在一起, 成功的节目经营是广播媒体具备竞争力的保证。一个企业, 没有自己的名牌产品, 在市场上是打不响的, 广播进入市场, 必然以优质节目敲开市场经济的大门, 这就要求广播工作人员的结构需要扩充和调整, 广播的发展不仅仅需要专业的节目播出人员, 更需要扩充大量专业节目策划制作人员。随着大众媒体的进一步发展, 媒体功能还将细分, 专业的策划、制作、营销人员将为专业的电台注入活力, 促进广播节目的优化, 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良性循环。

三、地市级广播需走专业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我们知道, 频率的专业化是广播未来发展的方向。所谓的频率专业化, 主要是从广播频率的整体节目内容的专业性、目标受众的明显对象性来界定的。如白城电台交通文艺台, 其节目设置就是以交通这一主题为核心, 目标受众就是广大司机和乘客, 它的节目构成主要以路况和文艺为框架, 在其中穿插与交通相关的信息和专题节目, 突出信息的实用和服务功能。节目内容触及面广, 形式活泼, 以栏目“信息化”的手段在相对固定的专题节目中充实大量的动态新闻和服务信息, 从而满足“驾车一族”和“坐车一族”的收听需要, 通过机制的创新, 不断完善自身的生存环境, 从开播的成效看, 听众普遍认为很好, 并重新赢回了听众。

专业频率要立足市场, 赢得受众, 归根结底要落在专业频率的“专”和“特”上。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听众为什么要选择你的节目?听众有那么多选择, 怎样才能留住他们?你的频率想要留住听众, 就必须有其他频率所不具备的特色。

特色化应该是具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 对于地市级广播频率, 就应该具有本土的特色节目、特色设置和特色风格。要着力培养特色化的品牌节目, 打造品牌栏目, 使其成为“号召品牌”, 把整个频率的特色带动起来。如白城交通文艺广播, 它的特色体现在娱乐与资讯信息服务并重, 节目内容和形式与其他频率区别开来, 形成鲜明对比。

四、实行跨媒体跨区域合作

信息时代的特点之一, 是指将世界浓缩为一个联系密切的地球村, 人们对信息的求知欲随着开放程度日益强烈, 这就为媒体之间跨区域合作建筑了平台, 电台与电台之间, 异地连线直播也就成了一项重要内容。各地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协作, 已形成了一种运作机制。如白城人民广播电台与北京新闻广播的异地连线直播、与浙江电台的异地直播, 都体现了广播的这种联动优势。

广播的兼容最强, 区别于其他媒体成为自身独特的优势。如何发挥广播兼容性强的特点, 尤其是地市级广播, 就要大胆开展跨媒体合作, 扬独家之优势, 汇天下之精华。在上个世纪80年代, 一家电台率先开始转播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联播》, 结果收听率大大提高, 如今各电台纷纷仿效, 这就是广播兼容性优势的充分体现。广播不仅能兼容报纸、也能兼容电视、网络。跨媒体合作, 体现了广播不断成长的足迹, 充分利用跨媒体合作方式, 取他山之石, 扩充自己的实力, 使地市级广播再展雄风, 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放手一搏, 为自身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浅析地市级广播如何办好农村节目 篇4

一、科学编排节目, 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佳木斯新闻综合广播的《农村路路通》节目已经是一档老牌节目, 在创办初期大家也都没有办农村节目的经验, 算是摸着石头过河, 可以说当时的节目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 主要表现在节目内容包涵范围太小, 只能满足部分农民的需求。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民的需求范围越来越大, 原有的节目设置已经满足不了农民朋友日益增长的技术和精神生活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佳木斯新闻综合广播《农村路路通》节目不断地进行着全新设计改版, 在节目编排上分政策类、服务类、知识类、文艺类几大类, 每个大类下还设置了小版块。农村居住相对分散, 信息比较闭塞, 为了把党的富农政策和致富信息及时地传递给农民, 开设了话题类栏目, 聊聊党的惠农政策以及各地致富信息, 结合一年四季春种、夏长、秋收、冬藏, 针对不同时期农民生产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情设置栏目。我们增设了服务类栏目《农民热线》, 以接听热线电话的方式了解和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 只要农民把电话打到直播间, 就能受到关注, 得到有效解决, 新栏目的设置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2016年4月的一天, 桦南县一位听众朋友来电话, 说想咨询在桦南县的一个开放地种榛子, 有补贴没有?接到电话后热线编辑立即与桦南县林业局取得了联系, 工作人员答复有补贴, 具体规定是这样的:连片种植15亩以上, 成活率在90%以上的, 一年一亩地一次性补贴400元。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热线编辑把这一答复在当天节目中播发, 听众收听后打来电话说, 《农民热线》版块无论大事小事都能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 不但对农民的疑问能给与及时快速的答复而且帮助他们解决了很多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农民热线也是最受农户欢迎的一个小版块之一, 很多农民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时候都会想到给我们打电话, 我们都会把农民的困难当做自己的困难一样去对待。有一次我们接到佳木斯郊区万庆村农民打来的电话, 说他们在市里打工的工资被开放商拖欠, 多次讨要无果, 我们的栏目接到电话后, 记者带着万庆村的党小组成员, 到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反映农民遇到的实际问题, 在政府管理部门的协调下, 我们带着农民到拖欠农民工资的用工单位进行了多次沟通, 在政府部门的协调和媒体的压力下, 用人单位最终把拖欠农民的工资全部都给与了兑现, 农民欢欢喜喜的过了个好年, 他们给我们节目组送来了大红的锦旗, 称赞我们的节目是他们的好帮手。

我们的文艺类版块《乡村大舞台》, 安排了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 歌曲、相声、小品、曲艺等等各类艺术形式都能在我们的节目中呈现, 这个版块在每周的周六和周天播出, 农民可以点播给自己欣赏, 也可以为其他人点播, 唱得好的农民还可以自己参与到大舞台中, 把自己的特长展示给广大农民听, 很多有歌唱天赋的农民都成了节目里的明星, 这个版块灵活的形式让农民在劳动之余享受着各种文艺盛宴。

借助于这个版块我们还成立了农民艺术团, 每年秋收过后, 我们的主持人和艺术团的团员到一些乡镇去演出, 让当地的农民和我们的主持人和艺术团的那些他 (她) 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明星人物”来个亲密接触。

丰富的版块设置几乎满足了所有农民所需, 无论农民有哪方面的所求、所好, 都能在我们的节目中得到满足。

二、结合春耕秋收组织农业专家把实用的种植、养殖技术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春季是农民备春耕生产的重要季节, 农民需要实用的种植技术, 可是却由于忙于生产没有大块时间去找专家咨询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我们的节目想农民所想, 急农民所急, 组织旱田、水田种植方面的技术专家走进乡镇村屯, 把农民急需的种植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把广播人的温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农民们问的认真, 专家们热情、耐心的回答, 收到良好的效果。

秋收过后, 忙了一年的农民有了空闲时间, 我们《农村路路通》栏目组组织家畜、家禽以及种植、养殖方面的技术专家再次走进农村, 把养殖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专家和农民面对面促膝交谈, 手把手教授农民各项技术, 解决了农民在养殖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农民听众们说我们不出村就能解决生产上遇到的难题, 佳木斯新闻综合广播是咱农民自己的广播, 真贴心!

三、办好信息大集,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量

我们在大栏目中增设了《信息大集》子栏目, 这一栏目以各类信息为主, 从党的大正方针政策到各类致富信息, 可谓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党和政府涉农的相关政策方针我们在这里作为头条及时播报;然后是种养殖方面的致富信息, 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等;最后是各种需求信息, 这里以生产和生活的各类信息为主, 买和卖、供和求等等。谁家想买个什么样、做什么的农机具;谁家有闲置不用的农机设备不用需要卖掉处理;甚至谁家要雇佣农民割草种地等等。这种集纳的信息农民非常喜欢听, 参与度也非常高, 他 (她) 们感觉这个版块非常的适用, 离他 (近) 们非常近, 人人可以打电话免费参与, 所以每天一到节目开播, 热线电话不断, 买的和卖的络绎不绝。有的时候一个农民的购买电话刚刚放下, 另一个要卖的电话就打进来了, 而这两个电话还正是刚才的一对买和卖的配对需求, 主持人把两个人的电话交换一下, 立刻就促成了一对合适的交易, 农民们皆大欢喜。我们的节目不但很好的搭建了农民和农民间的桥梁, 农民和我们节目的桥梁, 我们节目组的同志们也很有成就感。

四、树立精品意识, 让栏目植根于农民心中

地市级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研究 篇5

1 地市级新闻广播发展的现状

社会主义广播在新闻广播领域的竞争, 应该是也只能是服从于一个共同目标的良性竞争, 而不是“有我没你”的竞争;是以提高节目质量、为受众提供更有效的信息服务为目标的竞争, 而不是一味争夺黄金时段的竞争。所以, 黄金时间固然是信息密集的时间, 但不等于在这个时间所有频率都非安排新闻广播节目不可, 更不等于全时段都非安排新闻类节目不可, 而是要善于从既有利于强化新闻广播的主导地位、又满足受众的多种需求出发进行统筹安排。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把同一覆盖区的广播视为全局, 把一个台的所有频率视为“一盘棋”, 以此为指导思想协调、统筹安排黄金时间各种节目的缘故。强调全局, 强调“一盘棋”, 不是抹煞竞争, 也不是惟新闻广播是求, 而恰恰是形成良性竞争, 形成以新闻广播为“龙头”的广播节目的日益多样化、各类节目全面繁荣的局面[2]。

不同的频率开办某些相类似的节目, 不能一概视为不正常现象, 甚至不能一概称之为“雷同”。是否正常, 是否“雷同”, 界限也不在于节目的外在表现, 而在于节目是否形成自己的内在特色。在节目实践中, 雷同通常有两种表现:一是整体雷同, 即不同频率之间的同类节目内部构成过于相似。这在新闻或综合频率中的经济、文艺专题新闻节目和经济、文艺频率中的专业新闻节目之间, 仍然是颇为常见的现象。另一种是局部雷同, 即不同的节目中常有一些内容和形式相似的栏目, “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结果模糊了节目之间的界限。较之整体雷同, 这是一种更为常见的雷同现象, 其负面影响丝毫不亚于整体雷同。

2 提升地市级新闻广播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2.1 开发黄金时间

黄金时间是受众最密集的时间, 也是节目竞争最激烈、受众分流最明显的时间。一个台的各个频率可以统筹安排黄金时段的节目, 通过各频率节目的相互照应、相互补充强化新闻广播, 同时为受众提供各取所需的选择条件;而在同一覆盖区内, 广播、电视之间, 不同电台、电视台之间, 这一时段的节目竞争则往往呈现白热状态, 有时还可能导致恶性竞争。随着频道尤其是卫星电视频道的增多, 黄金时间的节目竞争和受众分流还将继续加剧。所以, 如何开发和利用黄金时间, 就成为既直接关系着本台视听率、也关系着从总体上强化新闻广播主导地位的问题[3]。

2.2 合理安排节目播出时间

时间资源对于新闻广播具有不可逆性、有限性, 不同广播的同一播出时间有互斥性, 以及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广播新闻传播中的不可存留性。归根结底, 这些性质都源于新闻广播的时间线性播出形式。这样, 节目系统的不同层次就必然存在着纵向或横向的时间布局, 形成纵向或横向的时态关系, 即所谓的“时间链”。在节目时间的安排上, 要处理好共时链、顺时链和历时链三个时间链之间的关系[4]。一旦发生重大事件需要制作播出特别节目, 很难协调节目之间的关系, 容易扰乱整体节目的顺时链, 也会导致单个节目历时链的中断。其次, 虽然节目有固定的播出时间, 听众易于养成“约会意识”, 在一定程度上便于听众收听。但由于节目与节目之间的天然隔断, 排他性强, 容易诱发听众的“拒绝心理”, 节目的结束往往意味着听众的流失, 收听率必然出现大起大落, 不利于频率整体时间版面的开发。另外, 这种播出模式忽视了广播的传播规律。广播是时间的线性传播, 是声音的传播, 听众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听众是否选择继续收听取决于节目是否有持续不断的“兴奋点”。但这种播出模式切断了这条“线”, 即使之后的节目更为精彩, 也听不到了[5]。

2.3 优化新闻节目衔接方式

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衔接, 实际上是在新闻广播时段之间建立联系。使整个“时间版面”实现顺畅连接。另一方面, 今天的听众拥有太多的选择, 不满意就会换台, 节目与节目之间的衔接如果不顺畅就会为听众提供换台的机会[6]。因此, 合理设计节目播出格式, 使节目衔接顺畅, 就显得非常重要。社会的变革带来的一个变化是社会各群体区隔的日益明显[7]。当前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已不再是“两个阶级一个阶层”, 原来的阶层发生分化, 新阶层已经形成和壮大。农业劳动者不断地向其他社会阶层流动, 农业劳动者阶层正在逐渐缩小;商业、服务业员工和产业工人阶层在分化;社会中间层已经出现, 并且正在不断壮大;掌握或运作经济资源的阶层正在兴起, 出现了一个不断扩大的社会中间层和企业家阶层[8]。与发达国家相比, 现代化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构成成分在中国已经具备, 凡是现代化国家所具备的社会阶层, 都已经在中国出现, 有的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今后, 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将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经理人员阶层和私营企业主阶层会大大地扩张, 这是与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变化趋势。

3 结论

总之, 强化新闻广播节目的主导地位不是单纯的“量”概念。当播出时间量和比重达到一定程度时, 就需要把注意重点转移到充分利用频道、时间资源恰当配置和安排节目上来.转移到提高新闻广播节目的质量上来。由于时间、频道资源有一定的客观限度, 而社会需求却与日俱增、日益多样化, 甚至是永无止境的;以有限满足无限, 除了在提高节目质量和恰当配置、安排节目上下功夫, 别无其他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播出量和比重达到一定程度后, 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节目质量, 集中于积极慎重地调整节目配置和时间布局, 仍将是巩固和强化新闻广播节目主导地位的经常性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婷.论如何提升新闻广播的核心竞争力[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2:153.

[2]周彦芳.广播新闻核心竞争力提升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 2014, 23:35-36.

[3]何岩.广播时政新闻差异化报道创新路径分析[J].中国报业, 2015, 4:71-72.

[4]李永平.论如何提升地市级广播新闻传播的竞争力[J].传播与版权, 2014, 10:16-17.

[5]杜芳.以听众为主体重新审视广播与听众的关系[J].中国报业, 2014, 4:73-74.

[6]甄宏, 于瀛.打造地方新闻广播的核心竞争力[J].视听, 2014, 5:28-29.

[7]陈亮, 薛怀刚.微创新、深加工:提升新闻广播影响力——以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的创新实践为例[J].中国广播, 2014, 7:11-15.

对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思考 篇6

一、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的综合优势

地市级广电媒体的弱势地位, 是相对于中央及省级媒体而言的。对于一个区域市场, 广播电视与同城纸质媒体比较, 优势是十分明显的。

1. 地市广电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形象直观等特点, 同纸质媒体相比具有明显优势。

首先从媒体的品种来看, 纸质媒体的品种单一, 而广电媒体在声、屏、报、网四大领域均可涉足。其次从区域覆盖面来看, 广播电视的混合覆盖率一般都在95%以上, 而地市报纸发行量都不大。再次从发展趋势来看, 纸质媒体市场份额下滑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而广电媒体既可以巩固现有的强势地位, 还可以利用传统优势, 在新媒体的市场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

2. 地市广电媒体在节目制作和内容选择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能够提供更符合当地百姓口味的产品。

虽然以规模和经济实力而论, 地市广电媒体没办法与中央或省级广电媒体同等竞争, 但能够顺应区域市场的特点。这种优势主要表现为地域贴近性, 具体节目制作过程中能体现本地的新闻性、和本地民众的参与性和服务性。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 地市广电媒体如果能够扬长避短, 利用区域优势, 充分挖掘本地的新闻资源, 就能够结合本地情况努力制作出适合本地受众口味、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新闻大餐”。可以用话筒和镜头记录社会现实, 以真诚平和的态度, 朴实通俗的语言, 强烈的现场画面冲击力, 生动感人的细节,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与百姓心灵互通, 真正实现以媒体影响力推动公众参与社会公共生活这一理想的目标。同时, 作为地方党委、政府的“耳目喉舌”, 地方广电媒体也能够更具体贴切地履行广电媒体的社会责任, 切实加强舆论监督, 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二、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地方电视和广播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来自日渐丰富的频道和频率资源。由于推进了数字电视整体转换, 一般市民可以收看到100多个频道, 对地方频道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从理论上, 数字电视可以传输500多套节目, 如果节目资源足够丰富, 频道品种日趋多样, 地方频道的竞争对手将越来越多。

1. 受地域局限覆盖范围小。

在中国特色的媒体结构中, 广电媒体的覆盖范围往往取决于其行政级别。中央电视台覆盖全国市场没有任何政策障碍, 省级电视台可以通过卫视走向全国, 而地市广电媒体只能面向区域市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地级市, 由于辖区居民购买力强, 广电媒体的经济实力仍然可观。对于中西部经济欠发达的地市, 由于受覆盖范围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双重局限, 经济实力则相对较弱。

2. 受体制束缚, 事业发展缺乏有力的经济支撑。

一直以来, 因为广电媒体特殊的“喉舌”作用, 在我国广播影视产业发展中, 形成了宣传、事业、管理三位一体, 以事业性质为主, 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以管理新闻宣传的方式管媒体、管传播、管事业发展, 甚至管产业经营, 对产业功能的认识和开发都不充分。广电媒体是重装备、高科技、高投入、高消耗的产业, 其正常运转和持续发展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来支持。地市广电媒体, 由于财政投入极为有限, 自身创收能力不强, 事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支援。

3. 因机制不活面临人才瓶颈。

长期以来, 由于很多地市广电媒体在用人上没有严格执行标准, 近亲繁殖严重, 造成一方面人员急剧膨胀, 另一方面人才却寥若晨星。一些“人才”由于不满意于地市广电的收入水平和发展环境, 在条件成熟时往往会跳到更高的发展平台, 地市广电则被动地成为中央或省级媒体的“人才输出基地”。“人才”的引进机制和“人口”的退出机制是地市广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是有价值的, 让一个“人才”和一个“庸才”在同等条件下熬工龄计算工资, 这事实上就是对“人才”的不尊重。但由于历史原因, 地市广电的用人结构非常复杂, 有正式的, 有台聘的, 有栏目聘的, 还有临时的等等。“做事的拿钱少, 不做事的拿钱多”在很多地市广电成了见怪不怪的事。地市广电改革的局部盘活机制已不是难题, 而全局盘活机制, 真正实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 还有赖于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三、推动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 也就是说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是决定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地市广播电视一方面要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 努力为地方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 保证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政策信息及时传播, 确保地方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 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 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 才能在政府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 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 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 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 从而确保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

1. 努力实现广播电视栏目品牌化和节目本土化, 把地市级广播电视媒体打造成区域第一强势媒体。

广播电视品牌, 是媒体品质和价值的标识化体现, 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的重要标志。广播电视品牌的特点是社会性强而稳定性弱。因此, 地市广播电视媒体打造广播电视品牌的关键是建设品牌栏目, 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努力打造地市广播电视的品牌栏目:首先, 必须对栏目的受众进行定位, 并根据受众定位来决定节目的风格和内容, 进而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根据受众需求, 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人性化的包装;再次, 在栏目的播出时段上要处理好黄金时段与非黄金时段的关系, 在充分利用有利因素的同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最后, 要保持栏目的新颖性, 不断创新。这样, 才能保证获得较好的收视效果, 进而巩固栏目的品牌地位。广播电视本土化战略是城市广播电视以内容生产和服务上的地方特色来满足地域意义上的当地受众。广播电视的优势在于其本土影响力、本土资源和本土文化, 这三个优势也决定了本土化战略的内涵。实施本土化战略, 实际上就是要努力抓住当地受众群体非常关注自己所生存的环境及相关信息的心理。本土化要求在广播电视服务中做到:第一, 必须加大力度改进会议报道, 少说套话和空话, 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第二, 强化广播电视新闻的民生意识和平民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 多报道与普通市民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事;第三, 根据当地文化和受众需求, 打造本土化品牌节目, 如适度地推出方言类节目等。具体说就是要加强新闻本地化制作, 围绕政府的工作要点, 搞好日常性宣传报道;另外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最新动态, 增强策划意识, 强化立体思维, 做好新闻事件的本地化解读, 将新闻做深做透;还要关注民生新闻, 把目光转向城市里最广大的基层平民百姓, 从他们的切身利益出发, 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 倾听他们的诉说, 感受他们的生活, 反映他们的呼声。

2. 顺应城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趋势, 完善自身的媒体品种结构, 打造属于地市广电自己的网络媒体。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都明确要求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 国务院连续三年将广播影视数字化纳入了国务院工作要点。2006年, 李长春、曾培炎、陈至立等分别到深圳、杭州、青岛视察有线数字电视, 广播电视数字化列入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 成为国家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要求在实现城市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中, 努力做到群众接受、用户满意、社会支持、平稳转换。地市广电媒体要将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 确保公益性服务, 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 走本地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 逐步实现双向、交互、多功能、多业务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依照法律推进网络整合, 走共赢发展的道路。

纵观中国传媒, 对网络开发的重视程度似乎广电媒体不及纸质媒体。有一定实力的报纸或报业集团都建有自己的网站, 有的甚至不惜投入巨资用于报业的数字化改造。相比较而言, 报人对未来发展的危机感显然要强于广电人, 因此, 他们对新媒体的来临给予了足够的关注。而新媒体最有可能冲击的市场, 恰恰与广电行业密切相关。如IP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等, 技术难题已经逐步得到解决, 一旦政策壁垒获得突破, 对传统电视市场的冲击是可以预见的。地市广电打造属于自己的网络媒体, 并不单纯是一种“装潢门面”的行为, 所以完善自身的媒体品种结构, 让视频、音频信号实现网上传播, 在网络上开展新业务, 积极应对新媒体的挑战, 这才是地市广电打造网络媒体的战略思考。

3.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 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 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地市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 多元化经营战略和联合发展道路, 坚持以广播电视为主, 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此基础上大力拓展其他相关产业, 逐步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多元化经营。一是调整产业布局, 整合广电资源;二是明确产权关系,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三是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首先, 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广播电视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产业部门, 其发展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 如果地市广播电视业还像过去一样完全靠国家财政投入, 或者主要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 就不可能快速发展。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巨额资金的问题, 必须走建立广泛的战略合作关系, 通过市场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其次, 多种经营, 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步伐。所谓多种经营有三层含义:一是经营好广播电视节目;二是经营好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收费电视 (有线电视) , 改变吃大锅饭的思想和做法;三是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开展多种经营, 经营与广播电视产业并无直接关系, 但是对增强广播电视产业实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经营项目。根据CSM媒介研究历年数据显示, 面对来自中央台、省级卫视的强大压力, 地市电视台的市场份额在逐年下降, 阵地在一步步缩小。为应对此种局面, 近年来, 地市广电集团加大产业开发力度, 创新产业发展模式, 在以广告、网络资源、广播电视内容经营为主业的同时, 走上了广播电视多产业并进、多功能开发、多元化经营的新路子。具体在产业发展方面, 一是立足自身比较优势产业, 以资本为纽带, 以控股、参股等形式拓宽投资渠道, 成立经营实体。二是进军文化创意产业, 切入广电相关领域, 如影视制作、文化旅游开发等领域, 打造文化产业链。许多地市广电集团通过产业化运作所创造的经济价值远远超过集团的广告创收, 不失为地市广电产业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地市级广播电台核心竞争力探析 篇7

一、地市级广播电台的生存环境

地市级广播电台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 目前虽仍存在着节目质量有待提高、广播人才不足、经济实力不强等问题, 但地市级广播电台依然有扩展生存发展空间。

广播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传播迅速、信息量大、收听方便、覆盖面广。地市广播在当今时代大背景下依然享有的受众面的宽广性, 传播信息的多样性、即时性, 接收器材的方便性、廉价性, 尤其是在一天中的相当一些时间段里, 广播受众获取信息的随意、快捷、廉价等独特优势, 是当地其它大众媒体难以比拟的, 特别是在突发的重特大事件的报道上, 广播的时效性, 针对性越发凸显, 这也是地市广播赖以生存的根本原因所在。

在2003年春天抗击“非典”的宣传中, 保定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综合频率, 充分发挥广播迅捷、灵活、方便的优势, 专门为保定的非典患者制作了一档特别节目——《我们和你在一起》, 非典患者被隔离, 远离亲人、远离社会, 孤独寂寞绝望, 但是病房里有了一台小小的收音机, 就多了一份温暖和安慰。通过倾听广播节目里的电话连线采访, 非典患者亲耳听到了父母、儿女、兄弟姐妹和众多素不相识的人们, 对他们的嘱托、牵挂和祝福, 深切地感受到全社会和亲朋好友对他们的真诚关爱和巨大支持, 这使他们受到极大地鼓舞, 也树立了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勇气。保定电台的专线广播为全市夺取抗击非典的全面胜利, 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受到了省市领导的好评, 称这是一个创举。河北省委宣传部向全省新闻单位发出专电, 转发省委书记及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 希望其他媒体学习、借鉴保定电台的做法, 增强宣传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可见, 地市级广播电台在突发事件和特殊时期的优势, 是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

二、地市级广播电台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 什么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

新闻集团的默多克曾在总裁述评中指出,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让新闻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媒介公司的基本经营技巧和资本实力。作为一个媒介企业或者媒介市场竞争实体, 地市级广播电台的核心竞争力与一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只是概念的具体化。地市级广播电台核心竞争力可以阐释为:地市级广播电台所拥有的、能创造独特价值且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

(二) 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1. 独特性:

独特性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独一无二, 没有被当前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所拥有的。独特性还要求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模仿和难以替代的特性。一个地市级广播电台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即其他媒介企业不具备的, 或至少暂不具备的。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能在全国100多个谈话节目中保持领先, 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它的主持人崔永元具有独特个性、素养和才华, 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 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 它必须有助于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地市级广播电台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是, 他的用户具有两重性, 即受众和广告客户, 因此, 广播电台核心竞争力的用户价值具有两重性, 对于受众来说, 广播节目的价值是提供满足需求的信息和娱乐, 对于广告客户而言, 广播节目的收视率和较低的成本就是它的价值, 这两重性的用户价值又具有同一性, 最终可以通过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高收视率进而满足广告客户的需要。所以, 地市级广播电台的资源、知识、技能、生产的产品及其服务, 只有给受众带来独特的好处时, 广播媒体才具核心竞争力。

3. 动态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生产经营中逐步积累形成的, 具有较长的稳定性, 但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演变, 因此具有动态性特征。地市广播电台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同地域、同时期媒介企业之间的相对比较。由于地市级广播电台面对的市场环境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恒久有效的核心竞争力就不可能存在。这就决定了地市广播电台不仅要努力建立某一时期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还要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 不断建立新的优势竞争力。

三、构建地市级广播电台核心竞争力的措施与方法

(一) 营造差异化优势

地市广播电台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在差异化优势中获得。有专家曾说:“事实上, 传媒竞争从内容面上说, 媒介产业的赢利模式非常简单:1.你有, 别人没有;2.别人有, 你的更好;3.别人的也好, 你的成本更低。”这实质上就是差异化竞争。独特性是差异化竞争的根本目的。如果一家电台能够向受众及广告客户提供有价值的独特的广播节目, 它自然获得了较其他竞争对手独有的竞争优势。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 这些节目具有了新鲜感、特殊感, 满足了一定受众的收听需要和心理需要, 就能拥有一定的收听率、收听群体, 也就具有广告客户需要的广告价值, 为电台带来更多的效益。因为这种差异, 也使它与本台其他频率、其它节目显著的区别开来。

(二) 坚持新闻立台, 提升新闻频率影响力

强化新闻优势, 坚持新闻立台, 是受众对媒体的期待。一系列调查数据也表明, 新闻类节目存在着巨大的生存空间, 它也决定了一家电台的地位。办好新闻节目, 就是抓住了广播节目的龙头。因此, 地市级广播电台新闻频率应顺应听众需求, 集中全力, 在做好新闻节目上下足功夫, 以此来带动其它节目的整体质量。比如利用广播声音的优势, 改进录制播出技术, 多搞有广播特点的录音报道、记者见闻、实况转播等, 给听众提供生动逼真、优美动听的广播新闻节目;比如利用广播快捷的优势, 借助现代化手段, 多搞现场口头报道、现场直播, 随时插播新闻, 使新闻与新闻事件同步, 实现零时差;比如利用广播参与方便、沟通能力强的优势, 还可汇集报纸、通讯社、权威网站, 开办大时段新闻板块, 或整点新闻、半点新闻、实行新闻滚动播出, 真正成为当地的新闻信息总汇, 以此提升广播媒体的竞争力。

(三) 强化本土、地域化优势, 优化地市级电台核心竞争力

一些研究表明, 受众收听广播的目的, 在于寻求一种亲密感、归属感, 这一点只有地方台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 地方台往往是当地广播听众的首选电台。在当地, 受众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因此, 地市级广播电台应充分发挥这一独具的优势, 在传播理念上更加注重贴近性, 让更多的本地听众乐于走进节目, 参与节目, 要不遗余力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矛盾、问题和情感困惑。

比如许多地市级电台都开办了“市民热线”、“百姓传呼”等栏目, 请各职能部门的领导轮流走进直播间, 倾听百姓呼声, 解决群众的难题, 真正搭建起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桥梁。在保定, 电台的“行风热线”已成为当地百姓咨询政策、反映问题、解决矛盾离不开的节目。实践充分证明, 地市广播只有不断增强亲和力和贴近性, 才能焕发出强劲的生存能力, 从容应对激烈的媒体竞争。

(四) 不断丰富广播新闻节目样式

广播的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节目表现形式的丰富和创新。近几年, 许多地市广播电台精心包装、丰富广播节目形式, 尽可能使节目更精彩、鲜活、生动, 更便于听众接受。比如, 保定电台的微型广播剧—《老保定一家》, 以老保定夫妇、儿子、女儿为固定人物, 以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为内容, 茶余饭后, 一家人你一言我一语, 讨论发生在身边的热点问题、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丑恶。在节目形式上, 有旁白, 有音效, 剧中人物都由本台主持人演播, 为了更有地方特色, 有时还适当加些方言, 听起来更贴近、更亲切。老保定一家, 是家庭、社会的缩影, 他们的所思、所议是群众对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

像《老保定一家》这样的节目寓教于乐, 起到了反映生活, 干预生活, 引导生活的目的。这种新闻节目形式, 既有新闻性, 又有文艺性, 为听众喜闻乐听。因此, 根据广播特点和社会需求不断创新节目表现形式, 就会使广播的魅力历久弥新。

(五) 全力打造地方台强势品牌

1. 扬独家优势, 设计品牌

在信息时代, 任何媒体要想赢得受众的青睐, 都必须有自己的独家秘籍、独门功夫。地市级广播电台也不例外, 它必须拥有自己的独特产品, 在此基础上, 精心打造自己的品牌。因此, 了解受众的选择取向, 从时代的特点和听众的特点出发, 走品牌之路、特色之路, 是地市级电台的必然选择。

在媒介的宏观比较中, 广播的传统优势突出体现在“听”字上, 因此, 在“听”字上做文章, 根据自己的长处设计自己的品牌。比如利用广播声音韵律的“磁性”, 设置一些以听见长的广播剧、评书、配乐散文等节目, 提高广播作品的可欣赏性;利用广播热线的双向交流性、零距离性等特点设置参与性节目, 逐步在听众中树立影响, 并向品牌方向发展。比如, 保定电台的评书联播节目、广播文学节目、百姓传呼节目, 都是充分发挥了广播声音优势和互动参与的优势, 深受听众好评。

2. 耐心塑造品牌

品牌不同于名牌, 它需要更深层次的内涵和价值。塑造一个品牌更是一个长期、复杂而浩大的工程。对于地市级电台而言, 它受到来自其他媒体和中央电台、省级电台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冲击, 如果没有几个站得住、叫得响的品牌节目, 它就没有生存和立足之地。

打造名牌精品是获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面对多种媒体的激烈竞争, 地市级广播电台必须按照频道专业化, 栏目特色化, 报道精品化, 服务对象化的思路, 以极大的热情, 精办节目、精办栏目、精办频道。在节目创优上下工夫, 在精品名牌上出成果。

总之, 要在立足于节目总体质量全面提高的基础上, 打造出更多的名牌频道、名牌节目, 多出“拳头产品”, 促使总体宣传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争取更多的听众群, 才能使无形品牌资产转化成有形的经济效益, 才能全面提升地市级广播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工部:《2001年全国广播电台听众调查简介》,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年2期

[2]张金辉、朱天《新竞争新战略——论西部电视传媒经济的再跨越发展》2003、11、

[3]喻国明《影响力经济——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中国新闻研究中心2003.2.23

地市级广播电台制播分离模式浅析 篇8

关键词:地市级广播电台,制播分离,模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都在不同程度地进行着深化改革, 我们的地市级广播电台体制又迎来了一轮新的制播分离的改革。在传统里, 地市级广播电台制播都是执行的是采访、编辑、播送这样一体化的一种生产形式, 在这样的一种制播一体化生产的方式里, 对于节目, 自己一手生产, 一手播放, 没有很好地引进市场化经济的竞争意识管理, 不利于地市级广播电台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 改变地市级广播电台编辑和播送人员在制播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境, 实行有效的制播分离改革, 是一种时代发展下生存的需要。

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广播电台制播分离, 就是在广播电台节目的实际生产、有效流通与迅速播出这些环节里, 将这些环节进行分离, 实行不同环节由不同单位进行管理的一种管理机制。这种实行制播分离制度的管理机制, 已经标志着我们的广播电台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走向了一种以市场为中心的产业化轨道。必然促进我们的广播电台产业化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里面。

1 对我国广播电台实行制播分离改革的现状认识

依据我们国家相关的一些政策, 我们在广播电台实行的制播分离运作方式, 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层级。第一个层级, 在外部上进行的有关于采购和委托制作, 以及联合制作;第二个层级就是广播电台内部机构所进行的一些市场化和公司化的具体运作;第三层级, 广播电台节目各个频率上的市场化和公司化的具体运作;第四层级, 在体制内广播电台媒体如何在跨区域中进行的深度合作。

在广播电台实行制播分离的大背景下, 一些广播电台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已经取得了可喜的实践经验, 值得我们积极地参考和学习。

比如, 在2010年5月的时候, 北京成立了北京广播电视台, 主要由北京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 以及北京北广传媒集团调整组建而来, 它们的业务范围已经涵盖了具体采编、后台制作、播放, 以及传输和新媒体的如何开发的范畴, 在产业链上达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在地市级广播电台里对制播实行分离制度改革, 就意味着广播电台在传播平台层面和资源层面, 已经进入到一个大的整合与分离阶段。并依照现代企业标准与具体的要求准则和产业如何发展而组建具体的广播节目制作公司, 积极地引进市场机制, 将节目经营搞活, 在市场上, 逐步成为独立开展节目经营的主体。

2 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遭遇的困境

地市级广播电台, 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宣传喉舌, 在积极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以及传达我们地方政府的声音的过程中, 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另外, 地市级广播电台的作用还有娱乐性。故而, 我们的地市级广播电台就处于一种行政事业式的管理机制之下, 无法跟市场机制有机地对接。这是地市级广播电台在特定的区域里依托体制而形成的一种垄断现状。这种特定区域性的运作模式, 始终维持着一种为了播出而进行制作的自产自销的运作方式。尽管地市级广播电台的收入不是很丰厚, 但是衣食无忧, 根本不愿意为了体制改革而承担过多的风险。反过来说, 由于在这样的一种体制运作里, 其节目的制作水平不是很高, 再加上跟其他节目在一个频道上播出, 有一定的竞争, 从现实层面上说, 还是希望通过体制的积极变革而拓宽更大的生存空间。

一些市级广播电台,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 还受到其他媒体的不断挤压。比如一些地方报纸的迅猛发展, 这些平面媒体, 他们在经营模式里, 特别灵活, 在市场上所占的比例愈来愈重, 已经被许多受众所接收。再加上网络媒体的飞速发展, 这必然对地市级广播电台造成压力和竞争的威胁。地市级广播电台面临这样的困境, 如何对这些困境给予有效地突破, 已经是地市级广播电台所必须思考和探寻的问题。故而, 在地市级广播电台中, 在体制上积极地实行改革创新, 积极地建立起一种较为灵活的运作方式, 继而有效地推动地市级广播电台产业充满生气活力地发展, 这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了。

我们在地市级广播电台事业单位里, 进行制播分离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实际上就是将原有的一个独立的机构单位拆分为几个独立的机构单位。一个负责对电台节目的制作, 另一个则负责对节目的播出, 在分工上彻底明确化、细则化, 但是在统一上又相互合作。在分离出来的企业和事业独立个体里, 都存在自己的一整套分配和管理制度。通过这样的制播分离, 可以有效地对以往难免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

3 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实践

地市级广播电台, 为了积极地拓宽经营的领域, 对体制给予积极地制播分离改革, 并在独立的单位个体里实行一些制度的积极建立和健全, 进而有效地提高单位运作的效率。

在一些实践探索中我们发现, 对地市级广播电台有计划有步骤的实行制播分离, 这一改革创新模式是可行的, 分离后的体制跟原有的体制相比, 存在着以下不可忽视优势。其优势特点重点体现在几点。

一是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是对原有的旧体制的一种有效突破。分离后的体制, 更加有利于对原有体制内人员的有效调整, 加速原有体制内人员的工作效率, 解决对原有体制内人员培养的瓶颈问题。二是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是对原有的垄断性节目制作的一种消除。积极将竞争机制引进企事业中, 有助于广播电台产业产品质量的提高。三是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在这一变革中, 必然会催生出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 比如:电视节目制作、广告业。就可以顺势而得到有效的发展。四是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 可以有效地将广播电台的节目生产渠道给予拓展。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地市级广播电台, 首先要对广播电台实行制播分离改革的现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 理清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改革遭遇的困境, 积极针对这些困境, 进行制播分离改革的实践, 积极发挥地市级广播电台进行制播分离后的优势, 可以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一些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促进地市级广播电台向着平稳快速的发展轨道运行。

参考文献

[1]罗小璐.制播分离后的媒体管理策略[J].传播与版权, 2014 (8) :114-115.

[2]吕骥.浅析地市级广播节目主持人能力培养[J].今传媒, 2014 (12) :172-173.

[3]蔡晨.制播分离背景下主持人职业发展方向探索[J].今传媒, 2014 (3) :117-120.

上一篇: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案下一篇: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