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市党报

2024-09-16

地市党报(共10篇)

地市党报 篇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媒体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地市党报怎样发挥党报优势, 占有足够多的新闻资源, 将新闻准确、快捷地传达给读者, 使报纸吸引读者、打动读者、拥有读者、留住读者?笔者认为, 地市党报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 牢牢占据区域报业“龙头”地位, 必须确立新的办报理念, 加强新闻策划, 突出党报特色, 提高党报的权威性、可读性、公信力和影响力, 增强党报的核心竞争力。

地市党报加强新闻策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有人认为, 地市党报不需要新闻策划, 因为它是当地党和政府的“喉舌”, 只要当好“传声筒”就行了。然而,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新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 如果没有新闻策划, 同一事件的报道可能会千篇一律, 便不能显现报纸的不同个性。从实际情况看, 对新闻报道策划与否, 报道效果则大相径庭。

新闻策划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环境中, 社会舆论的构成和运动也有很大的变化。社会经济舆论向公众日常生活领域的蔓延, 社会政治舆论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的传播影响, 社会道德舆论对行业和部门职业行为的调控, 社会文化舆论的多元化, 传媒舆论监督的权力评价, 这些都给党的新闻媒体的传播活动带来新的课题。地市党报的新闻策划及其应用, 应当积极推进党的新闻媒体的舆论功能建设,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应为维护、巩固和增强党的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地位作出应有的贡献。

地市党报新闻策划的种类

近年来, 《周口日报》经过了一系列的尝试, 已经在新闻策划方面探索出了自己的路子。笔者认为, 地市党报的新闻策划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可预测性报道的策划。所谓可预测性报道, 就是人们可以事前预知可能发生的新闻事件的报道。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备受世人瞩目。《周口日报》在做好奥运常规报道的同时, 一直密切关注那些周口籍运动员的比赛情况。8月24日16时26分, 2008北京奥运会男子拳击超重量级 (91公斤级以上) 决赛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最后上演, 周口籍的张志磊取得了银牌。这是中国拳击在奥运会大级别项目上的历史性突破, 也是周口运动员在历届奥运会上取得的首枚奖牌。《周口日报》及时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满足了广大读者的求知欲。可以想象, 如果没有提前进行精心策划, 这一报道就不可能及时推出。

二是对动态新闻的后期策划。这种策划在时间上相对较紧, 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收集相关资料。例如, 2008年5月12日, 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这一消息传出后, 各报都利用多种资讯手段, 对报道进行了精心策划, 如派出记者奔赴震区采访、报道后方捐助情况等。周口日报社也派出了记者, 跟随周口援助队入川, 同时开设专栏报道市民踊跃捐款情况。可以说, 在较短的时间内推出了较详尽的报道, 满足了读者的知情权。应该说, 在新闻报道中, 这类策划运用得越来越多, 而且深受读者欢迎。

三是静态报道策划。相对动态而言, 静态报道的策划要容易些, 因为它有充裕的时间供编辑思考, 收集资料。然而, 由于是静态的, 其他报纸也会这样做, 因此, 这种策划一定要显示出自己的个性, 否则就失去了策划的意义。比如,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这是一个重大题材, 各报都不会错失这一机会。周口是一个农业大市, 改革开放以来, 周口农民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 集中反映农村在改革大潮中发生的巨大变化, 去年5月下旬以来, 周口日报社经过周密部署, 100名编辑、记者分赴全市100个行政村, 计划在100天时间内, 完成这项大型采访工程, 又称“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幸福百村记者行”———“三百”采访工程。这组报道通过一个个实例, 从微观角度对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功实践作了最好的注脚。类似的策划在日常报道中也较为常见, 如每年的年终报道、世界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等。

另一种静态策划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的策划, 这种策划不受时间限制, 事先策划好, 当版面允许时就可推出。这类策划虽不具轰动性, 但作为某个专题报道, 同样能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作用。

四是联动报道策划。所谓联动报道, 就是围绕国家或地方的一时一事, 对国外的相关情况进行有计划的报道。这种报道形式最重要的是体现媒体的服务性。每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都要为下一年的工作进行部署, 提出目标和要求。近几年, 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召开后, 《周口日报》都会根据市委、市政府对来年工作的定位, 推出相关的主题策划, 系统地介绍了各个方面工作的目标、标准, 给群众带来的影响等。又如, 周口提出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周口日报》为了配合这项工作, 策划了各县市区创建经验、进度方面的报道, 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同时, 开设了“与文明同行”专栏, 对一些生活陋习进行批评, 提高市民素质, 以达到城市和人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些策划推出后, 受到了读者的好评, 也体现了报纸为改革开放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宗旨。

新闻策划对地市党报编辑的要求

今天, 不少地市党报对新闻策划越来越重视, 这是因为它不仅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它满足了读者的需求。在进行这类策划时, 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完成一项有创意的策划并将其付诸实施,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编辑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性。能够进行新闻策划的编辑, 必须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性和丰富的知识, 只有具备了这种职业素质, 才能从每天发生的大量新闻事件中发现有价值的和人们关注的新闻。否则, 一些重要事件会从编辑眼皮底下溜掉。

平时注意建立稿源网络。一般来说, 编辑只负责策划, 不需要自己写稿。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没有畅通的稿源渠道, 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组策划也是不可能的。

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实际上, 在进行新闻策划时, 编辑往往会感到手头的资料不够用。因此, 平时注意收集各类资料, 在进行大型策划报道时, 就能够派上用场。平时多下些工夫, 才能打有准备之仗。

总之, 地市党报的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经验, 才能在新闻策划上出新意, 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报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论地市党报的创新思路 篇2

一、创新在于更新思想观念、落实科学管理

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地市党报要打破区域主义狭隘观念和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树立做大、做优、做强的新思想、新观念。所谓“做大”,即壮大规模,通过造大船,来增强地市报市场的竞争能力。当前我国已有20余家地市党报先后创建了报业集团,这样就形成了新闻传播的规模效应,壮大了地市机关报的主阵地,使其在地市舆论界唱主角。所谓“做优”,即优化媒体结构,优化报纸版面,提高报纸质量,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感染力、亲和力,使其达到最佳传播效果。所谓“做强”,即通过做大、做优,扩大报纸覆盖面,增强报纸影响力,最终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另外,作为改革步子较慢的地市党报,在思想与观念的创新上还要处理好宣传、教育功能和服务、娱乐功能的关系。新闻与宣传是两种社会现象,当然二者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闻是事实的报道、信息的传播;而宣传是观点、倾向的说理和劝服,事实只是它的论据。传媒的功能,在不同的时期其功能有所不同。革命战争时期,主要起宣传、鼓动作用;计划经济时代,主要起宣传、教育、指导作用。这两个时期,新闻和宣传几乎一致。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传媒的功能扩大,传播信息成为主要功能,而宣传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传播来实现的。因为,传媒是有倾向性的,信息的选择与传播的强度会影响和引导舆论,透过信息的传播,起到宣传的作用。虽然每个阶段,它的宣传功能都没有削弱,但报纸的属性和功能明显拓宽,这反映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了先进文化的传播要求,反映了人民群众获取根本利益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特别是入世后随着WTO规则的全面推行,媒体行业全部列入信息产业范畴参与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地市党报如果不把宣传功能融入到信息传播功能中去,仅靠说理甚至说教来宣传和劝服,新闻就不成其为新闻,报纸就不成其为报纸,新闻的宣传作用也就反而会削弱。因此,只有把新闻工作抓好了,才能达到宣传的目的。就当前来说,要通过贯彻“三贴近”方针,来融合新闻与宣传的关系,这样有利于地市党报的健康良性发展,以创新的姿态和实力来迎接各种挑战与攻击。

体制和管理的创新。破除传统的行政运作体制,运用市场的原则和企业管理体制,从而导入竞争机制,这是现代报业的基本运作方式。地市党报也应完全引入这一体制。在经营管理上,要改变机关式管理模式,实行企业化管理。要认识到报业是国民经济的一部分,把报业作为产业来经营。同时,要转变经营观念,由广告、发行、印刷等传统的创收手段,转变为向外充分利用媒体的有形和无形资本,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借助外力推动地方党报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在业务管理上,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积极推进报道质量;另一方面,要采取量化管理与质量管理相结合、业务能力与职业道德相结合的办法,加强采编队伍建设,强化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理念和敬业精神。另外,在报纸采编运行方面,重大新闻策划实行“听证会”制度,专栏、专刊或版面实行“责任人”制度,杜绝人财物的浪费,使版面组织与编排高效运行。

二、创新在于准确定位、强化版面建设

抓好功能定位,确立传播对象。地市党报是一级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机关报,因此它必须体现主流思想的价值取向,注意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受众。同时,地市党报还是一张综合性党报,它在办报内容、办报层次上必须要求新闻信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阅读需求。在传播水准上,地市党报要走宏观报道的路子,在报道中心的把握、典型的选择、报道强势的安排等方面,要体现出题材重要、内容权威、见解独到、传播力度大等基本要求;同时,地市党报因为处于基层,又要贴近受众,密切服务读者,做好各种微观报道,既有“大日报”(大城市及省级以上的综合性党报)之威,又取生活报之长。在传播范围上,地市党报要以本土新闻为主,同时又要扩大报道范围,办成区域性主流媒体。地市党报既要当好地市“党和政府的喉舌”,又要当好本地“人民群众的喉舌”,因此,在定位时,只有确立自己的功能和任务,确立目标受众和办报水准,把握好自己的报道内容和范围,使其充分发挥多种传播功能,这样才有创新的实质内容。

近年来,我国地市报发展迅速,发达地区向报业集团发展,西部地区向厚报型发展,母报与子报结合,主报与周刊结合,正版与专副刊结合,地市报呈多层次立体化发展,这是当前的大趋势。但是,如果不定好位,功能交叉,内容重复,风格特色雷同,那么,报纸就办得不伦不类,也谈不上创新,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就母报、主报、正版而言,它们的角色和功能主要是唱“红脸”,突出其办报的权威性、指导性,用它们来提高报纸的舆论引导水平。而子报、周刊、专副刊,可唱“花脸”,突出其办报的服务性、娱乐性,用它们来提高报纸的生活服务水平。那么,一家报社就可以通过多样化立体式的办报格局,来包容整个媒体的政治属性、文化属性、社会属性、信息属性、消闲属性、商业属性,如此一来,地市党报就有了活力,就能让老百姓欢迎,就能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精心耕耘版面,强化栏目建设。地市党报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在追求规模发展的基础上,要精耕细作,加强版面规划与栏目建设。母报、主报、正版与子报、周刊、专副刊,各自的版面都要定好位,不要交叉,要各具特色,形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弥补的整体。就母报、主报、正版而言,要体现机关报、主流报的特色,它不同于行业报、专业报,也不同于晚报、都市报,与中央和省级的党报在报道重点、范围和方式上也有所区别。它作为地市党报的主体部分,应该保证党报性质,发挥耳目、喉舌作用和教育、指导功能;同时,它作为地市级的报纸,应立足于自身优势,为基层的读者服务,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及时传达各种时政信息。

就子报、周刊、专副刊而言,它是母报、主报、正版的延伸,弥补其报道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如经济类的周刊或专刊,它在正版报道经济政策的基础上,还可以突出经济信息、经济秩序、经济分析、经济服务的报道,引导人们进行生产、经营、投资和消费,把宏观经济报道变成服务百姓的大众化实用信息。再如法制、社会类的周刊或专刊,重在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存生活状况,让弱者有生存的力量,让腐败者无藏身的角落,通过真善美的歌颂、假恶丑的揭露,以促进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让人民群众有一个文明健康安定的生存生活环境。其他一些专副刊,如旅游、文化、娱乐、体育等,突出休闲、娱乐、享受的色彩,在进行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的同时,增强服务性。

在版面规划与建设中,重在强化栏目建设。每个行业有栏目,每类读者对象有栏目,每种报道体裁有栏目,每个报道重点有栏目,以栏目来规划和统领稿件。特别要开辟专栏,强化对城镇居民、乡村农民、小城镇移民的报道,让报道深入到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透视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生产状态、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及时反映每个生存领域的细微变化,深层次透视社会生活和现实问题。通过固定栏目来长期联系作者、读者和编者,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稳定报纸版面,形成报纸风格。

三、创新在于办报作风、办报方式的转变

让机关报走出机关。地市党报要有平民意识,让报纸走出“机关”。一直以来,地市党报的“机关报”特色过于浓厚,说机关里的话,说文件上的话,说上头大家都知道的事,办成了党政机关事务性的简报,脱离了新闻的本质,这种做法容易让人感到机关报就是为机关服务。地市党报处于基层,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就会失去读者,老百姓觉得这张报纸与他们无关,其宣传就毫无效果。因此,地市党报要改变办报作风,让机关报走出机关,为大众服务,直接面向基层,关注平民化选题,为老百姓说话。

地市党报要树立以读者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多年来,地市党报在反复强调正确的舆论导向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导向,而未去研究如何使读者接受导向,很少去注意导向的有效性,结果是导向的努力一直在进行,而导向的效果却是“上不着天,下不落地”,于是地市党报在群众中的感召力日益衰落,读者群日益减少。因此,树立以读者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是地市党报创新求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版面组织上,地市党报要增强贴近性和服务性。即要从四个方面融入“以读者为导向”的新闻价值观:一是接近性,新闻离读者越近,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大;二是实用性,多刊载对读者的工作、生活、学习、投资、消费等有实用价值的内容;三是人情味,多报道百姓情怀,挖掘人物的思想、感情、经历及人性的闪光之处;四是同情心,要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让报纸以关心百姓的生存生活为己任。其实,党报为党的宣传服务与为读者服务是一致的,因此,地市党报在增强贴近性和服务性上下工夫,就能办得既让领导满意也让读者满意。

以特色报道支撑品牌栏目。地市党报要办出特色,必须走“本土化”道路。关于地市党报的内容特色定位,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地市党报复刊和创刊时,专家们给其的定位是:地方化、大众化、通俗化。这就意味着这是一张本土化、平民化的报纸。既然如此,地市党报就应把强化平民意识作为新闻改革创新的突破口。不要以党报自居,满篇大话、满版官话,也不要以机关报自居,动不动就灌输和教训。所谓“平民意识”,就是我们在报道和编排上要有平民视角,要有平民情调、平民心态和平民关怀,报道的题材是平民关心的人和事,报道的结果能让平民重视和接受。新闻报道要从优化宣传形式入手,营造平民报纸的形象,并时刻关注百姓的经济现状、社会地位、民主权利、生活环境、物质需求、文化生活、精神状态、人际关系等全方位生存状态,这样才能深受老百姓欢迎,报纸才能办出个性和特色。

坚定信心打“本土牌”,是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本土新闻是地市党报参与报业竞争的法宝。地市党报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优势,能与生产、生活在第一线的群众打成一片;同时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革命传统资源、各种自然资源。利用这些优势,地市党报就可以办得有特色、有个性。

地市党报要长期树立品牌理念,把品牌建设作为地市党报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的战略决策来实施。党报的优势是权威性与公信力,然而地市党报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却是来自本地的重大新闻和深度报道,而不是上头或其他地方的重大新闻。来自本地的独家的声音,是地市党报塑造自己唯一能塑造的独特品牌,通过专栏建设使这种独特品牌付诸形式。地市党报的品牌塑造,可以通过母报、主报、正版来实施,也可以依靠子报、周刊、专副刊实施。

地市党报的创新思路,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体制的创新、管理的创新,抓好这几个“创新”,是地市党报谋求创新思路的核心内容,是拓展地市党报的生存空间、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其次,地市党报要做好科学定位,盲目求大和作茧自缚都是地市党报的大忌,这是地市党报创新的关键。同时,地市党报要抓办报作风和办报方式的改变,以读者为导向落实“三贴近”方针,这是地市党报创新的保证。另外,地市党报要坚定信心打“本土牌”,以特色报道支撑品牌栏目,这是实施名牌战略的核心。总之,地市党报只有寻找创新思路,才能从容面对严峻的挑战,才会有大的发展和突破,实现“双赢”。

(作者原系《铜仁市报》总编辑,现执教于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论地市党报的民生新闻 篇3

题材选择, 拓宽广度

目前, 许多报纸民生新闻的定位大多局限于百姓衣食住行、家长里短等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 存在选材范围不广、报道内容琐碎、报道视角肤浅等问题。比如今天下雨了明天天气如何、哪个地方什么植物开了一种新奇的花、节日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等, 这样的新闻在很多报纸的民生新闻中常常能够看到。这类新闻由于其内容较浅, 格调不高, 很难长久吸引大众, 尤其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随着民众审美情趣的提升, 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 人们需要更多、有广泛社会意义和一定影响力的民生新闻。因此, 民生新闻要想得到长足发展, 首先应努力拓宽题材选择的广度, 提升新闻品格。

其实, 民生新闻除了实用信息、家长里短、日常诉求等百姓生活层面的现场描摹外, 还可以涵盖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资讯、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粮农补贴、就业再就业、医疗保险、教育收费、食品安全、经济适用住房、社会保障、农民工待遇、行车难和停车难等政府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大民生”问题, 我们可以进行生活化的解读和报道。除日常生活外, 民生的表层背后还有关于生命、关于生存、关于生计的更严肃的话题, 这些内容在许多地方媒体的民生新闻中大多没有被深层次触及, 即使有也往往是一些蜻蜓点水式的报道。因此, 拓宽民生新闻的题材范围, 触及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 既能丰富报道内容, 更能体现媒体责任意识。

毋庸置疑, 从新闻服务性原则出发, 任何新闻都应该多层面关注民生, 因此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也应被纳入民生新闻的报道范畴, 让政府工作重点和百姓生活挂钩, 让国家大事与老百姓的“柴米油盐”相联系。2008年, 许昌市委、市政府为加快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提出实施“创业富民, 就业惠民”工程, 并召开一系列会议部署落实。记者避开程式化的会议报道, 从民生角度、从百姓所能得到的“实惠”入手, 采写了一系列事关百姓生活的稿件, 如《全民创业, 引发一座古城嬗变》、《许昌县全力打造全民创业方阵》、《为全民创业打造最佳“税收服务平台”》、《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全民创业就业——访市企业发展服务局局长王鲁生》等, 连续在《许昌日报》一版《把许昌打造成最佳创业基地》栏目中推出,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采访报道, 挖掘深度

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显著特征, 其中, 以人为本的民本取向是民生新闻的核心内容, 它使民生新闻具有了浓重的人文关怀色彩, 也是民生新闻备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人文关怀不是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简单叙述能够体现的, 而是需要记者在采访报道的深度上不断努力和创新。

目前, 一部分民生新闻报道陷入记流水账式的误区, 日复一日的原生态生活琐事的描写充斥着报纸的民生版面和电视广播的民生新闻栏目。这样的报道群众也需要了解, 但是时间长了也会使人厌倦。在新闻实践中完全可以把一件件单个事件汇总、筛选, 然后按照逻辑关系整理归类, 从而把一个个原本关系到个体利益的事件整合为关系到一个群体利益的现象, 然后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度分析和挖掘, 找出事物发展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几年前, 每到夏季, 大雨、暴雨就会给许昌市区部分路段带来一定的积水, 影响了广大市民的生活和出行。针对这一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许昌日报》组织得力记者, 兵分几路深入采访, 连续推出了《市区八大积水点有望两年内根除》、《改造积水点居民不再愁》、《路上积水深摩托车易“受伤”》、《雨季内涝, 电话联系市政工程管理处》等。经过这样的过程而呈现出的民生新闻所代表的是大多数群众的利益, 其生命力就会更长久。

要强化媒体的主导意识, 使民生新闻摆脱零碎化、表面化现象, 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应避免简单的一事一报, 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 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上升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在这方面《许昌日报》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2007年8月6日, 来许昌务工的禹州青年张红亮为了救两名溺水者, 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如何从落水救人这一表象挖掘出有深度的内容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经过讨论, 我们认为这篇报道应该与弘扬许昌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主题联系起来, 探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如何营造见义勇为的社会氛围, 社会和家庭如何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 从而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新闻《两外地民工河中遇险命悬一线一许昌青年奋勇相救不幸殉难》、《碧波有幸留忠骨浩气永存贯长虹——记舍己救人的青年英雄张红亮》、《当英雄在许昌出现时》及评论《另一种感动》、《他, 给我们的感觉与众不同》刊发后, 社会反响热烈, 在许昌再次掀起了提炼弘扬许昌精神的热潮。

舆论监督, 适时适度

民生新闻的升温, 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群众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 也使新闻舆论监督更趋平民化。但是媒体在作舆论监督报道时, 应始终秉持客观、公平、公正、真诚的原则, 严把批评监督的尺度, 所提意见和建议要具有包容性、建设性和可行性。这也是民生新闻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舆论监督作为现代社会的减震器, 既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和社会机制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的舆论监督也是主旋律, 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 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 密切关注群众工作, 关注群众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一切, 努力做到既不给有关方面出难题, 又能够及时帮助广大群众发现问题、研究并解决问题, 以不断推动社会和谐进步。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 一定要做到舆论监督的适时、适度。

做到舆论监督的适时, 就是要及时了解和掌握监督内容的全面情况, 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最佳时机, 争取达到预期报道效果。我们常讲, 新闻报道时效性的强弱与新闻价值的大小成正比, 但对舆论监督报道而言, 这个定律却不是绝对的。一个舆论监督报道选择的时机恰当, 则可能起到下情上达、沟通信息、稳定情绪、缓解矛盾、解决问题的作用;反之, 则可能造成加忙添乱、误导群众、激化情绪、加剧矛盾的不良后果。而什么样的报道时机才算适时, 则要看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看报道事件当事双方或各方特别是广大群众的诉求状况, 要有报道后的效果预期分析, 并体现对群众合法权益的保护和人文关怀。在报道时机的选择上, 急不得也慢不得, 早不得也晚不得,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解决问题最难得。

泛媒体时代地市党报时事报道管窥 篇4

在新旧媒体共存的全球化泛媒体传播时代,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大众媒体正面临着户外分众媒体、以互联网技术为后台支撑的诸多新兴媒体等多种类型媒体的强力挑战。媒体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媒体的采编与运营都要与时俱进,创新变革。泛媒体时代的地市党报时事报道,采编思路同样需要创新求变,才能适应媒体快速演进的趋势,从而打造出领导满意、受众欢迎、富有影响力的时事版面。

把舆论导向:一大原则不可逾越

我国党报的时事报道,历来以接受新华社指导为原则,并直接体现在以新华社稿件为时事版面的最主要稿件来源。这是党报时事报道的优良传统,也是在时事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必然要求。

新华社指导原则是我国的政经体制与新闻宣传纪律决定的,也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地位决定的。作为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履行着国家通讯社、世界性通讯社、党和人民耳目喉舌、消息总汇四种职能,目前其新闻信息产品包括文字新闻产品、图片图表新闻产品、新华短信、信息产品等七大类型。

新华社新闻稿件内容十分丰富,报道准确权威,舆论导向正确,理应成为也可以成为各级党报时事新闻的最主要稿件来源。地市党报要充分利用新华社播发的稿件,精心打造新华社稿件落地平台,做好地市党报时事报道。当然,由于新闻来源高度一致,需要地市党报时事编辑依据报纸定位、办报理念、版面风格等,对新华社稿件进行“个性化的再筛选”,以突出报纸及其时事版面的差异与个性,使地市党报的时事报道“与众不同”。

“新闻报道无小事。”“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在泛媒体时代,新华社指导原则依然无比重大,同样不可逾越,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显重要。因为在泛媒体时代,“媒体多而无序,信息杂而失调”。这时更需要坚持新华社指导原则,以确保时事报道不出偏差与错误,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防遗珠之憾:两大稿源不可忽视

专家指出,泛媒体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新闻稿件来源的多元化。地市党报时事报道在坚持以新华社稿件为主体的同时,审慎拓展、利用各种稿源,有利于开展个性化的时事报道,既顺应差异化竞争的趋势,又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

实践证明,在泛媒体时代不断涌现的诸多稿源中,有两类稿源是地市党报不可忽视的:一类是合作媒体之间即时同步交换、异地同步播发的时效新闻稿件(简称“外联稿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应对开放型办报模式与报业激烈竞争形势,伴随着都市报的崛起而出现的报纸外联,为地市党报提供了一条广覆盖、高效率的时事新闻稿件交换渠道,每天为地市党报的时事报道提供了以国内新闻、娱乐新闻与经济新闻为主,数量巨大、鲜活实用的外联稿件。随着外联稿件的即时大量提供,地市党报的时事新闻采编已经实现由编发新华社稿件与转载互联网站新闻并存,向以编发新华社稿件与同步播发异地合作媒体提供的外联稿件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外联稿件有时比新华社通稿反应更及时,内容更丰富,更富于现场感,更具有可读性。在突发事件与热点事件的报道上,这一特点表现得尤其明显。实践证明,外联稿件已经成为地市党报时事报道值得好好挖掘利用的一座新闻富矿,优选精编、整合运用外联稿件有助于打造时事版面亮点。

另一类稿源则是来自互联网站的网络新闻。网络新闻全天候实时传播,将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发挥到了极致;互联网站时事新闻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助于报纸完善时事报道内容,办好时事新闻版面。地市党报时事编辑要看到网络新闻的这些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新闻线索、新闻背景,拓宽时事报道的领域,挖掘新闻报道的深度,以赢得更多的读者。当然,在借助网络之力的同时,时事新闻编辑要注意去芜存菁、去伪存真。

积极拓展、审慎利用外联稿件与网络新闻,与坚持新华社指导原则并不矛盾,因为党报时事报道坚持新华社指导原则,并不意味着除了新华社稿件之外,其他来源的时事稿件一概不能走上党报的时事版面。近年来的报业实践也显示,“依靠新华社稿件强化权威性与必读性,依靠外联稿件与网络新闻提升时效性与可读性”的采编思路渐成地市党报时事报道趋势。如果一味排斥新华社稿件之外的所有时事新闻,地市党报时事报道将难免时有遗珠之憾。

彰大报风范:创意为先品格至上

泛媒体时代不同类型的诸多媒体的共存与竞争,催生了信息采集的多元化与传播的多源性的特点。信息采集的多元化,要求地市党报时事报道在面对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丰富的稿件之时,更要追求“共享资源、独家视角、独家创意”,要对稿件进行富有自己的独特创意、富于个性化的编排处理,打造个性化内容和个性化栏目,从而打造因有独特个性而富于吸引力的具有竞争力的时事版面,简而言之就是“创意为先”。信息传播的多源性,造成新闻传播的参差不齐与信息有效过滤的缺乏,要求地市党报在时事稿件的选择与刊播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坚持走权威、严肃的高端路线,更不能盲目跟风炒作,更不能“庸俗化”、“低俗化”,换句话说就是“品格至上”。只有做到“创意为先”与“品格至上”,方能彰显党委机关报应有的大报风范。

实现“创意为先”,就要求在优选精编不同来源的时事稿件之时,要注意稿件的整合与集纳,追求创意性传播。首先,对重大新闻或重头稿件,要善于集纳与整合相关资料,既做大做全,又做优做特。比如2005年举世关注的连战、宋楚瑜大陆行,从3月江丙坤的“破冰之旅”开始,到连战4月下旬至5月上旬的“和平之旅”、宋楚瑜5月上中旬的“寻根之旅”,以及后续事件如台湾水果零关税进入大陆销售等,《泉州晚报》对整个事件进展的每一个阶段,都能集纳、整合新华社稿件与外联稿件,每天开辟2至4个专版,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在同城媒体中做到内容最丰富、整合最独特。其次,对突发事件与热点新闻要善于整合、巧于集纳,以形成版面的亮点、读者关注的焦点及同城媒体竞争的支点。如今年2月5日发生于南京的路面塌方引发爆炸一事,《泉州晚报》次日的报道就整合运用了新华社《南京发生路面塌方引发爆炸》电讯通稿与南京某媒体提供的《事件全程回放》與《现场撤离故事》外联稿件,还采用外联媒体提供的网友所拍现场图作为主图,配上3张新华社与中新社的图片,整个事件的报道在同城媒体中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再次,需要强化采编思维的辩证与报道内容的延伸,以显创意。如最高检近日修改不起诉案件标准,规定“一些轻微犯罪可不起诉”。《北京青年报》在报道这一新闻时就配发了《轻微犯罪不起诉并不意味着对犯罪的放纵》的言论,比就事论事的报道,多了些辩证思维,富于创意。又比如,我们在报道“79个城市试点城镇居民医保”时,如果能在内容上加以延伸,进行本地化处理,告诉读者本地是否列入试点城市行列,相信比单一的就事论事的报道会更吸引读者的关注。

坚持“品格至上”,首先体现在地市党报的时事报道要遵从社会责任至上的操守。其实,是否坚持这一操守,是所有媒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地市党报尤其要坚守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优先于新闻价值的理念,绝对不能忘记自己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在选择、编发不同来源的稿件时,要准确预判报道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选准题材,选好角度,把握时机,审时度势以决定编发与否。

坚持“品格至上”,直接体现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要有高度、显力度。“高度决定影响力,力度铸就竞争力。”地市党报对时事新闻的选择和处理,要有自己严肃的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判断,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能给人启迪,给人以智慧;要追求人文关怀,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权益保障。要力避一些报纸特别是都市类报纸时事版面格调趋奇猎怪媚俗,片面追求“读卖效应”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导向性,“水分化”操作和“庸俗化”倾向明显等弊端。唯有如此,方能铸造党报作为权威主流媒体的应有品格。

参考文献:

1.《泛媒体时代来临》,http://tribe.booye.com/TribeForums/ShowPost-1566-55183-14710-219.html。

2.《信息多源传播时代媒体的社会责任——从萨达姆死刑在网上传播说起》,《青年记者》,2007年第6期。

3.《泛媒体时代的稀缺资源》,http://stock.hexun.com/2002_1692668A.shtml

(作者单位:泉州晚报社)

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新途径 篇5

一、现阶段我国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现状

长期以来, 由于受到了传统观念、人力资源以及经济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 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的经营质量始终都处于千差万别、参差不齐的局面。从整体上来看, 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地级市晚报始终都掺杂在党报之中;党报经营性专刊专栏相对较少;晚报专刊专栏的投入相对较多;地市级专刊经营的情况差别尤为显著。这些问题的存在均是导致地市党报专刊专栏处于明显劣势地位的根本原因, 而对于经营认识的不充分以及措施手段的不合理, 更是造成如此局面的导火线。

近年来, 我国各地市党报为了让受众的需求与竞争的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纷纷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改革。但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各地实际党报的改革效果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 常规甚至雷同的专刊专栏过多, 而观点充分、论点新颖的专刊专栏相对较少。同时, 虽然专业类的专刊触目皆是, 但真正独具特色的却屈指可数。显然, 这样的局面俨然无法满足社会对地市专刊专栏的要求, 对于广告商来说也毫无吸引力, 不仅严重浪费了报刊资源, 也威胁到了整个地市报业的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 销量直线下降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新途径

(一) 注重定位的准确性

众所周知, 党报专刊经营是整个党报宣传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基于此, 党报专刊经营在设定办刊理念, 挑选版面风格、版面内容安排等方面中就必须与党报的总体板报理念、宗旨以及风格相结合, 始终保持一致性。只有这样, 地市党报专刊经营才能有效地将地市党报已经具有的知名传播平台的主流媒体影响力与广大的高端受众读者等优势资源转变为专刊的经营优势及市场优势, 从而实现创新。与此同时, 与党报新闻的宣传不同, 党报专刊的宣传始终都需要以行业为根本, 需要随时对行业的最新动态变化进行了解与掌握, 并对行业的焦点问题与热点问题进行合理解读, 整合出行业的有效信息, 从而为读者或潜在消费者提供市场引导服务, 为行业或商家搭建交流平台。因此, 无论是专业性、服务性以及贴近性等方面, 还是风格、内容以及形式上, 地市专刊的都必须充分体现出地市专刊经营的独有特色。

例如, 从1998年开设《社会周刊》与《商贸周刊》到现在, 《临沂日报》经历了17年的风风雨雨, 更名无数次。截至目前, 《临沂日报》已经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形成了数个专刊轮流出版的模式, 主要有《新农村》《经济》《健康》《法制》等。任何一个专刊, 其定位都不同, 所传播的信息也不同。例如, 《新农村》是针对地区实际情况与新农村建设来制定方向与内容的, 以县乡基层为主要的读者群与报道对象。[1]又如, 《经济》是以金融、房地产等消费为主要报道内容的, 对最新消费动态进行全面的分析, 并总结最新的经济形势走向, 其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二) 社会联办专刊专栏, 拓展栏目空间

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应该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社会资源进行深入地挖掘, 以此来拓展专刊的空间。同时, 还应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实现对党报专刊专栏的联办机制。严格按照“三贴近”的原则来进行设计、规划, 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个性化专刊专栏。另外, 应该进一步细分受众市场, 不断提升针对性, 实现对不同用户的“量身定做”, 向目标受众以及特定人群等提供定向式的个性化服务, 以此来打造栏目的品牌, 吸引各大广告商的植入, 从而有效扩大广告份额, 让地市专刊专栏的广告收入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例如, 《日照日报》最近几年在栏目改革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具体来说, 日照日报栏目抓住了区县报纸停刊的有利时机, 对区县专刊的出刊工作进行了积极的策划。在策划的过程中, 通过与区县主要负责人之间的沟通与协商, 使得出刊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 “三贴近”原则在区县专刊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不仅进一步丰富了报纸版面, 同时也为目标受众提供了更多的定向服务, 真正实现了对地市专刊专栏经营渠道的开拓。

(三) 推行办报、经营一体化管理

对于地市党报的经营而言, 地市党报专刊专栏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那么, 要想经营好地市党报专刊, 就必须实现对体制以及机制方面的保障, 实现办报与经营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具体来说, 首先要由两委来对专刊部室进行统一管理, 将专刊主任编入到入编会与经管会之中, 实现对其的双重管理。其次, 确定经营的范围, 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 对已经成熟的版块进行重新梳理, 需要重点开发的范围一定要进行分解, 对于条件齐全且需要重点开发的专刊, 必须设定相应的部门来进行经营, 以此来促使各个专刊部门的责任更加明确、工作更加分明。

三、结语

由于省级媒体与地方争夺市场与资源的趋势愈演愈烈, 所以地市党报专刊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经营创收任务。基于此, 地市党报专刊必须找准切入点, 不断提升党报专刊的经营质量与效率。只有这样, 地市党报才能够迎来社会与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摘要: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 在谋取生存的过程中, 地市党报正面临着上级媒体挤压力度逐渐加强、财政扶持力度逐渐减小的残酷事实。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很多地市党报已经逐渐地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经营创收上, 专刊专栏质量的提高俨然已经成了地市党报日常工作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本文基于现阶段我国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现状, 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与探究, 并提出了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新途径, 旨在实现地市党报专刊专栏经营的改革以及地市党报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市党报,专刊经营,现状,新途径

参考文献

关于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思考 篇6

地市党报媒介的融合是一个必不可免的过程, 一方面是因为, 国家体制原因, 地市党报起着我国政策上传下达的作用, 这也是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根本原因。另一方面是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 信息传播由传统的报纸转变成为网上媒介, 这是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外在推动力。受这两方面影响, 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必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1.1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要知道新媒介的特点。新媒介与传统媒介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别。一是, 新媒介具有投入低, 效益高的特点。由于新媒介基本采用网络传输, 因此避免了传统报业中报纸的成本。为了起到相同的宣传作用, 报纸需要不断增加发行量, 使发行量与受众群众成正比例增加。但是新媒介不同, 新媒介可以选择新浪, 新华网等主要媒体对相关的报道进行滚动播出即可, 省去了大笔的成本。二是, 讨论氛围不同。传统的报纸媒介只简单的将报纸送到群众手中, 但是由于群众知识水平有限, 国家政策的抽象性, 人们群众要么对政策理解不到位甚至出现偏差, 要么对政策好坏预计不够, 只能在小范围讨论, 不能起到很好的人民群众参与的作用。新媒介可以通过滚动等形式尽可能的让群众看到, 同时可以有专家学者对政策进行相关的解读, 有些媒介还有网上评议功能, 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人们参与权, 知情权。三是, 新媒介尊重人民群众的偏好。由于报纸篇幅有限和报纸发行人的意图不同, 传统的报纸只能简单介绍重点新闻和大事, 而对比如体育等方面重视不够, 特别是部分报纸由于资金来源受限, 报纸广告多, 实际内容少。而新媒介不同, 比如手机版报纸, 可以让人们根据自己喜欢和爱好进行自主订阅, 大事免费推送, 进而既起到了宣传作用, 又让人们喜闻乐见。

1.2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做好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统一。虽然新媒介具有众多的优势, 但是传统报纸媒介还是有它的优势所在。因此, 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一定要处理好新媒介与传统媒介的关系。一是, 要针对不同媒介的不同特点, 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虽然新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 及时有效等特点, 但是传统报纸媒介的受众比较广泛, 在信息不发达的地区, 报纸媒介的作用要比新媒介的作用大, 因此, 要根据媒介传播速度不同, 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二是, 处理好新媒介和传统媒介关系, 就要将二者统一到一个队伍当中。无论是新媒介还是传统媒介, 都是传播途径, 因此在处理二者关系时, 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地市党报应该提高宣传部门人员的素质, 让宣传部门不单单只能发报纸, 而是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新媒体人, 不仅仅可以“玩转”报纸, 还能应用网络新闻。三是, 进行资源整合, 合理分配资金。由于地市宣传部门的资金有限, 因此媒介的融合不应采取扩张资金的办法和在编人员的办法, 应该通过资源的合理分配, 让固有资金起到高效率的作用。

2.实现地市党报媒介融合的途径

地方党报媒介融合就是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 通过多种媒介的综合运用将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合理的传递下去。

2.1要想实现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就必须要实现多种媒介资源的整合。社会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 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电脑、手机等实现了普及化, 但是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 部分地区经济发展落后, 电脑和手机等并没有实现全面覆盖。因此政府信息的发布, 要整合报纸、收集、电脑等多种措施, 实现虽然地区不同, 但是发布的内容可以及时到达人们群众手中。

2.2要想做好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就要将视频、文字、图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下去, 让人们喜闻乐见。传统的报纸基本采用文字来对新闻进行解说, 但是人们群众的文化水平有差异, 导致部分政策不能很好的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因此, 媒介融合就必须要结合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措施, 进行政策传播和引导。比如, 部分地市党报应用手机报等方式, 将新鲜的政策法规和地区大事用图片和文字综合的方式解说, 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2.3实现技术与经营的融合。党报媒介不是简单的将内容发布出去的经营方式, 而是应对发布内容可能带来的效果做好预期以及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的反应。党报媒介融合, 就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技术, 通过内容的不断重新组合, 帮助党报媒介融合经营的成功。一是, 要大力发挥手机报的作用, 通过普通短信和彩信等方式, 使接受群众第一时间接收到内容, 二是, 可以通过部分场外的屏幕做好本地新闻的滚动播出, 让事情可以及时有效的发布出去。三是, 做好新型报纸。新型报纸不是以纸为载体的新闻媒介方式, 而是建立在开发网络平台基础上, 新型报纸具有更强的权威性。

摘要:随着媒介种类的增多以及传统报纸媒介的衰落, 地市党报单纯的报纸宣传已经与现今社会脱节, 起不到地市党报应有的作用, 因此扩宽地市党报媒介途径, 推动地市党报媒介的融合成为当前地市党报的重中之重。本文将通过对如何实施党报媒介融合的思考, 提出具体的解决路径和办法

关键词:地市党报媒介,融合办法,融合思考

参考文献

[1]冯根胜;论地市党报提高核心竞争力[J];城市党报研究;2006年04期

[2]贾涛根;当代地市党报的功能及定位思考[J];新闻知识;1997年07期

[3]杜宜民;四面埋伏与八方出击——关于内陆地市党报前沿问题的思考[J];采.写.编;1999年04期

[4]谭必文;从新闻采编谈地市党报的“边缘化”挑战[J];新闻天地 (论文版) ;2007年03期

[5]马学清;地市党报的市场竞争策略[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漫谈地市党报的“品牌栏目”建设 篇7

关键词:地市党报,栏目设置,品牌栏目

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根据当地党委、政府的要求或自身发展需要等原因, 设置一些栏目是常有的事。但如何将所设置的一些栏目打造成品牌栏目, 让其发挥出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许多地市党报往往思考过少或过简。在新媒体发展日益迅猛、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发展日益萎缩的背景下, 地市党报开展品牌栏目打造, 对于提升党报的影响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转型发展之路, 无疑是一项重要举措。

品牌, 从经济学角度来说, 是商品存在的生命力。在经济大潮下, 品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品牌背后的巨大影响力和巨额利润, 让商人们追逐不已。借用经济学的这一词汇, 在地市党报发展中, 是否具有品牌价值, 关键还是看报纸受众的广度、社会认可度及由此给报社带来的经济效应。而报纸的品牌形象, 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报纸的品牌栏目。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 新媒体应运而生、异军突起, 给传统纸媒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利用自身优势, 在激烈竞争的媒体发展大潮中, 继续在地区舆论阵地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这是所有地市党报需要直面的问题。毋庸讳言, 从速度、广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阅读的便捷性等方面, 传统纸媒的确存在着诸多的窘境, 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纸媒必将走向消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是给地市党报的转型发展带来了动力和机遇。地市党报需要根据自身实际, 在版式结构、栏目内容、品牌打造等方面迈出应有的步伐。其中, 品牌栏目打造, 成为地市党报延续影响力和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必备选项。

一、栏目设置已成为三级党报发展的新常态

打开近年来的中央、省级和地市党报, 读者很容易看到, 在全国三级党报中, 开办专栏或专版已经成为新常态, 成为各级党报彰显个性与特色的手段与方式。

从三大中央党报来看, 《人民日报》开办的栏目有“今日谈”、“人民论坛”、“民生观”、“美丽中国”等10余个;《光明日报》开办的栏目有“品牌背后的故事”、“光明论坛”、“身边的科学”、“新媒体一日”等;《经济日报》开设的栏目则已常态化, 在该报中, 短小精悍的栏标随处可见, 如“热点点击”、“深度”、“现场”、“视点”、“新闻眼”等。

而随意选取几家省级党报来看, 《湖南日报》开设有“湖湘好家风”、“月桂聊天”、“三湘时评”、“行进湖南精彩故事——湘创客”、“主力军”等;《浙江日报》则有“‘三改一拆’在行动”、“民情同期声”、“浙匠360”、“最美浙江人·百姓喜爱的村支书354”等;《广西日报》开设有“稳增长促发展”、“学习践行‘三严三实’”、“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文明花开耀八桂”等栏目。

对于三级党报中位于最底层的地市党报来说, 栏目或专版的开设也步入了常态。例如, 福建省《闽南日报》的头版开设有“监督在线”专栏, 二版开设有“权威发布”、“漳州商务之窗”、“新常态新税风”等专栏, 三版则有“行进中国新福建·新漳州·精彩故事”、“漳州气象之窗”等栏目;江西省《新余日报》的头版开设有“走基层察民情看发展”专栏, 二版则有“新余时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栏目;贵州省《黔东南日报》开设的栏目更多, 头版有“苗乡侗寨行”、“聚焦·改革发展”、“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聚焦·扶贫攻坚”、“聚焦·文化旅游”等, 二版开设有“灯下漫笔”、“深度·视点”等, 五版开设有“民族村寨”、“行摄黔东南”、“读书乐”、“黔东南故事”等等。

从三大中央党报来看, 所设栏目亲民色彩明显增强, 十分吻合自身的定位;省级日报的栏目则在民生关注、地域色彩等方面着墨明显;地市党报的栏目地域风味更为浓厚, 民生专栏异彩纷呈, 对于报纸自身的定位与特色化打造, 较前两大党报更为突出。整体而言, 对于栏目设置, 三级党报可以说是步履默契而坚实, 已成为常态化现象。

二、品牌栏目建设对于党报的意义与价值

栏目, 一般来说自成一体, 有独立的名称, 有较固定的版面、篇幅。栏目的具体内容可以每次不同, 而栏目名称却要不断出现。因为这些特点, 使得栏目具备了能够建设成为品牌栏目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 地市党报往往会因为不同的原因和目的设置一些栏目。而在新形势下, 地市党报则有必要将部分栏目打造成品牌栏目。

品牌, 是一种无形资产。从经济学上看来, 品牌代表的就是产品的竞争力、客户群, 代表的是巨大的经济利益。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品牌代表的就是党报的形象和影响力。打造品牌栏目, 对于党报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提升效应不容忽视。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设置一个栏目十分容易, 而要将其打造成品牌栏目仍将面临挑战。因为, 栏目能否形成品牌效应, 并不是由报社决定, 也不是由上级主管部门指定。更主要的, 是要得到广大读者和群众的认可与肯定。所以, 如果地市党报设置栏目并有意将其打造成品牌栏目的话, 则对于读者和群众合理化意见和建议的采纳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栏目如能真正打造成品牌栏目, 由此给地市党报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例如, 在每年中央电视台发布的广告招标公告中, 稍作观察就可以看到, 只要在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品牌栏目播出时段的广告, 价格是以秒来计算, 相当昂贵, 但商家们仍然趋之若鹜。从这一点来看, 就十分明显地看到“品牌栏目”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更可以看到品牌背后, 带来的巨额利益。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对于地市党报来说, 品牌栏目建设的意义重大。报纸的品牌栏目, 代表的就是报纸的竞争力、吸引力和信任度, 也是报纸文化内涵的象征;更是报纸抢占市场、赢得广阔发展空间的方式和手段。因此, 地市党报的品牌栏目建设能否实现长久性与可持续发展, 对于该报的今后发展作用巨大。

三、品牌栏目建设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搞好栏目的定位。从国内知名媒体的一些品牌栏目来看, 他们都具备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些栏目长期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或观众。例如, 央视的“焦点访谈”, 历经20多年的风雨, 至今仍是央视收视率最高的栏目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栏目在定位上十分成功, 在内容上注重准确及时反映群众的心声, 敢于为民直言、视角独到, 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栏目的准确定位是品牌栏目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之一。同时, 要注重栏目的差异化发展。只有在报道中不断体现出独家性和差异性, 不断彰显个性与特色, 才能让栏目打造成功并走得更远。

二是要服务好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顺应群众的合理需求。地市党报扮演的一个重要角色, 就是为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在舆论上做好引导。如果设置的一些栏目定位不准, 未能实现地方党委、政府的预期目标, 就容易引发栏目的信任危机, 将导致栏目被迫取消。因此, 在栏目设置上, 一定要考虑到地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 深入谋划和研究。同时, 栏目设置也要注意顺应群众的合理需求。如果一味粉饰太平, 没有展示党报的操守与公信力, 也会“死”得很快。因此, 关注群众的合理化需求, 将之体现在栏目报道之中, 读者的关注度和认可度将会大大提高。

三是要具备地域色彩与人文情怀。中国地大物博, 在每个地区, 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与习俗, 当一打开地市党报, 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地域文化气息, 读者的阅读兴趣将会大大增加。只有在内容上体现出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市党报才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此外, 品牌栏目设置还要具备人文情怀。关注民生、关注弱势群体, 拓展民生新闻的领域与空间, 历来是地市党报的“拿手好戏”。地市党报要有自己的担当与操守、自身的关注与坚持, 才能真正具备自己的品牌与形象。

四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保障。新闻媒体开展采访, 先决条件就是需要具备采访所需的一些设备与条件。诸如采访工具、交通工具、食宿保障等等。因此, 地市党报在设置栏目之前, 就需要考虑到相关问题, 建立对外联络、后勤保障、采访约束、监督督查、考评激励等相关机制, 从人、财、物等方面予以保障, 确保栏目的可持续和深入发展, 才能让栏目逐步成长为品牌栏目。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里, 地市党报要出彩出新, 继续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 就要下功夫践行好“走基层、改文风、转作风”, 建设好部分品牌栏目, 用品牌的理念引领报业的发展, 让报纸真正成为永不褪色的新闻主阵地。

参考文献

[1]成明.品牌务实与案例[M].九州出版社, 2002.

[2]汪澜.锻造品牌栏目提升媒体价值[J].新闻记者, 2005 (11) .

[3]赵琳.试论电视栏目品牌在现代电视传媒竞争中的重要作用[D].河北大学, 2008.

改进地市党报的经济新闻报道 篇8

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曾指出:“学习经济学有助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 可使你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活动和经济决策。”西方国家大多数比较有影响力的报刊, 都十分重视经济报道, 不仅拥有内设的经济研究机构, 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专家型采编队伍。比如, 《日本经济新闻》在上世纪60年代就陆续成立了日本经济研究中心、日本经济数据开发中心、市况情报中心、消费经济研究所、日经产业研究所等众多经济研究调查机构, 专业化程度很高。英国的《金融时报》拥有一批在全球享有广泛声誉的专家型记者。这些研究人员和记者的调查和撰写内容涵盖工商管理、金融与投资、个人理财、出口和信息技术等方面的评论与分析、个案研究和解释性数据与图表等, 不仅为报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稿源, 也成为国际许多商界精英重要的信息来源。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财经新闻、经济资讯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对经济新闻专业采编人员的需求越来越大。经济新闻正成为各媒体着力打造的主打新闻板块, 也是各媒体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长久以来, 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往往局限于地方经济形势分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年度重点项目展示等题材, 却因为缺少引导性、可读性, 难以满足受众需求。那么, 地市党报经济报道如何与时俱进, 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呢?

经济新闻涉及生活的各个层面, 要求编辑记者要面向全局研究经济问题, 思考自身工作, 将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并且吃透中央精神, 摸清基层情况, 深知国情民意, 把握正确导向, 并为受众提供广泛而实用的经济信息。

首先, 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 我们要转变传统的观察视角, 把本地经济领域的各种现象、问题放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新坐标中加以定位和审视, 避免坐井观天式的微观报道, 既要吃透“上头”, 又要吃透“下头”。

其次, 做好经济类新闻报道, 我们要转换过去的新闻视角, 摒弃陈旧的报道模式, 变工作业务总结为透视事实本质的视角, 变领导强调要求为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视角, 变居高临下的说教为平等沟通的交流, 以亲民的形式贴近读者, 强化经济新闻的有效沟通。

经济报道要有专业化的水准、通俗化的表达, 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受众, 为大众认可并接受。如果仅仅报经济增长率、工业投资率、外贸出口率、信贷增长率等数字, 大家一看就过去, 根本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大家需要更深层次的、更透彻的分析报道, 从中了解发展形势, 判断经济走势。所以经济报道不能只是简单的“效益+措施”, 还要与现有的经济利益体紧密相连, 切实增强新闻的服务功能。这就要求从事经济新闻报道的编辑记者, 应当多挖掘、刊登集新闻性、实用性、信息性、服务性于一身的经济新闻报道, 要扩大信息量, 想受众之所想, 通过尽可能多的各种渠道, 为受众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在为受众释疑解惑的同时, 更好地为政府、企业和个人服务, 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面前, 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 增强决策的理性与科学性, 并最终从中获益。

2008年以来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 给各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同时也给党报经济报道调整转型、提升品质、引导舆论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甚至有业内人士指出:全球经济的“不幸”已成财经报道之“幸”。如何抓住机遇, “化危为机”, 强化经济新闻, 创新经济报道, 需要我们深入思考, 并付诸行动。

为积极应对挑战, 商丘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主动出击保增长、未雨绸缪防风险、立足自身求发展、加速调整快转型”的指导方针, 突出抓好项目建设、企业重组、农民工“本土化”、倍增内需、优化环境五个重要环节, 确保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此, 《商丘日报》及时推出“坚定信心、应对挑战”系列报道, 如《力促“严冬”显“春意”》、《项目建设热火融冰》、《企业“突围”柳暗花明》、《为返乡农民工“筑新巢”》、《激活市场拉动内需“升温”》、《为经济破冰鼓春风》等, 反映全市上下主动应对危机、积极规避风险, 在危机中寻求机遇、在机遇中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勇气, 以及取得的良好成效, 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 获得广泛好评, 为全市度危机、保增长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

为进一步搞好经济报道, 《商丘日报》2009年1月起推出《财经周刊》, 传递财经资讯, 解读宏观政策, 聚焦产业动态, 对话风云人物, 成为受众获知经济新闻的一个多彩窗口, 也为记者撰写经济报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是国家连续7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 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2次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一号文件下发以后, 喜讯立即传遍祖国大地, 犹如春风拂面, 温暖了亿万农民的心。但是, 这个文件究竟给农民带来了哪些好处, 还有很多群众并不明了。商丘日报《财经周刊》刊发了该报记者采写的经济深度报道《一号文件给农民送来“大礼包”》。记者对文件进行了详细解读。如文件显示: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 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 增加良种补贴, 扩大马铃薯补贴范围, 实施花生良种补贴试点等。记者还随即进行了链接采访:看到中央一号文件中马铃薯也被纳入良种补贴范围的新闻后, 睢阳区祥发种植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总经理李发祥激动万分。原来, 李发祥的合作社就是种植薯类作物, 并对薯类作物进行深加工的。去年, 他还曾因马铃薯是否应该有补贴一事向省、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写过建议书。“虽然不知道这项政策的出台是不是与我写的信有关, 但看到国家开始关注薯类作物种植, 我感到非常高兴。这样一来, 我们‘薯农’的日子更舒坦了。”手拿关于一号文件报道的报纸, 李发祥激动地说, “在过去, 只有小麦、大米、玉米等少数口粮作物能够得到补贴, 今年增加了马铃薯、花生、青稞良种补贴, 国家的这项政策将对我们发展薯类产业起到重要作用, 我也更有信心了。”如此, 把中央政策与群众的现实切身利益相结合, 报道读来真实可信, 服务性、指导性作用明显, 自然也达到了极好的宣传效果。

成功的经济新闻报道, 还会对当地企业甚至经济发展都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比如, 商丘日报《财经周刊》刊发了记者采写的《质量效益: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一文, 从GDP与财政收入关系看商丘提升质量效益的战略意义。记者对商丘的经济状况进行了深入采访和研究, 找出发展的症结, 直言一些企业经济效益上不去, 关键在于质量意识不强、质量效益不高, 精辟阐述了质量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由此, 记者呼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洪流中, 全社会要形成强有力的质量意识, 形成提升质量效益的整体合力。

地市党报 篇9

理论宣传是党委机关报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使理论宣传适应时代发展,满足读者精神需求,是党报面临的长期任务。重视理论宣传是党报的传统和优势,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谓其“重”,是因为理论宣传担负着“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庄严使命;谓其“难”,是因为以“论”为主的理论宣传文章常常难以引人入胜。在当前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党报特别是地市党报的理论宣传工作显得有些低迷和疲软,存在着不深不活、枯燥无味、缺乏生气等问题。按照“三贴近”要求,改革地市党报理论宣传工作,提高地市党报理论宣传的生机和活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的读者需求变化,科学确定理论版的定位。

处于不同时代、不同经济社会结构中的社会成员,对社会的意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由此导致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规律。报纸理论宣传工作是做人的工作,深入研究社会成员思想活动的特点和规律,认真研究分析新形势下的读者需求,是做好报纸理论宣传工作、增强报纸理论宣传生机和活力的前提。濮阳日报社党委在认真调查分析后认为,虽然党报理论版的读者相对于生活娱乐版、要闻版的读者人数要少,但他们多数属于党和国家的干部,主要有机关理论宣传和政策研究部门的干部、各级党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师、基层各部门领导干部、企业政工干部、大学生等。在当前干部年轻化、知识化已逐步成为现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大决策又不断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各级党委都把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素质作为重点工作来抓,而且把督学和考学相结合,使得更多的干部职工关心政治,关心国际国内大事,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走向,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建设发展等诸多方面,有着更加强烈的了解愿望。长期以来我们党报的理论版、理论文章缺少读者,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理论版和理论文章难以满足读者的精神需求。综观我国的历史,中国人的政治情结很深,接受理论的愿望很强。关键是我们的理论宣传如何增加信息含量,满足读者解疑释惑的需求。

二、敢于创新,千方百计在贴近性和吸引力上下工夫。

一是用新闻策划的方法组织理论宣传稿件,提高报纸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和贴近性。理论是行动的先导,理论宣传理应也必须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地市党报要及时了解党的最新政策和决策,善于捕捉有新意的理论观点和成果,使理论宣传更加关注现实,指导实际工作。理论宣传要尽量多与一些大家关心、关注的新闻事件挂起钩来,研究社会政治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宣传时,要善于用新闻策划的方法,针对某个时期的热点、难点问题及理论动向,组织有关理论文章,形成较大的舆论强势,浓墨重彩地进行宣传。报社党委十分重视报纸理论宣传的重大策划活动,许多重点报道报社主要领导都亲自选题、选稿、策划版面。每次党的重要会议召开之后,报社党委在安排报社整体宣传工作时特别强调了理论宣传的策划。报社经常联合市社科联、市委党校等单位,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开座谈会,推出有关学习重要会议精神的理论专版;一方面多方查找资料,刊出有关资料文章,帮助读者解疑释难,加深对重要会议精神的理解。同时,还开设专栏、组织有奖征文活动,不仅形成了强大宣传声势,而且极大满足了读者的求知欲望,受到了领导和读者的好评。

二是运用新闻编辑技巧增强理论宣传的“集束效应”,强化理论宣传效果。不断增加新闻宣传的信息容量,是信息时代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当前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露端倪的形势下,报纸的理论宣传也必须渗入有关知识,加大信息容量。如果理论宣传还停留在简单地宣讲党的文件、发一些相关部门的工作总结类的文章上,就会失去读者。我们通过对读者的调查发现,现在读者的阅读需求呈现多元化和深层化趋势,很多读者喜欢看知识类栏目。在报社党委的支持下,几年来,我们在理论宣传中注意加大信息量,开辟专栏摘编国内外权威机关和刊物关于理论研究的最新观点和课题;摘要编发市内社科、理论界人士和基层工作者结合实际开展理论研究和工作探索的最新成果和独到见解。同时,我们还结合中央、省、市重大活动配发相关资料,以较大的信息量,满足读者对信息的渴求。

三是立足实地,服务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将指导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增强理论宣传的“关切度”和贴近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开展理论宣传是地市党报区别于其他报纸的一个显著特征。通过理论宣传,当地党委、政府可以把自己关于如何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意图告诉读者,同时也通过普通作者在理论文章中的思想交流碰撞,探索发展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好思路。关注当地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解疑释惑,也是地市党报增强贴近性和吸引力的重要方法之一。为切实把理论宣传的指导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我们切实转变被动编稿的习惯,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选题,主动出击,大胆约稿,调动了全市社科、理论界和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近年来,我们结合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先后策划选题20余个,而且一个专版一个主题,不仅增强了理论宣传的强势,而且提高了理论版的影响力,吸引了市直众多部门结合中心工作,主动上门协商开展专题理论研讨活动。

为调动广大读者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还采取召开座谈会、开展专题研讨、组织有奖征文等活动,引导广大读者从多个层面,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做文章。这样一来,不仅扩大了我们理论版的作者隊伍,而且使我们的理论宣传工作与实际工作联系得更加紧密,使理论宣传具有了生机与活力。

简论加强地市党报的品牌建设 篇10

新闻本土化, 做优品牌

报社的品牌建设首要的是自身新闻宣传平台的建设, 新闻宣传能力的高低、舆论导向功能的强弱, 决定着报社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新闻做不好, 一切等于零。地市报是地方文化、区域文化的承载者, 最大的优势就是地域性、本土性, 抓住“本土”就抓住了新闻宣传的“牛鼻子”。因此, 我们主张“本土就是力量, 本土就是主流”, 强调新闻要重本土、重原创、重深度、重独家, 强调主流、好看、轻松、有用, 将地域优势化为读者的认知和信任。

一是做好深度解读。对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和省、市政府的重大决策、法规、措施, 以一种让读者愿意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去解读, 改变过去简单、刻板、僵硬、空洞的说教。如开设“高层次访谈”栏目、策划《中信重机现象》大型系列专题报道等, 用活生生的事实和数据使读者感到所传播的信息与自己密切相关、可信, 从而提高舆论引导力。

二是做细百姓关注。将报纸的触角伸进读者关心的农村建设、社会治安、大学生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 对百姓关注的问题做细、做深、做透。我们相继在日报、晚报和洛阳网上分别策划了“帮办新闻”、“市政民生”、“市政快递”、“走进家园看问题”、“午夜扫描”、“百姓故事”和“22楼会客厅”、“连心桥”等贴近民生的专题。晚报还派记者进驻社区值班, 时刻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

三是做精重大题材。对发生的重大事件, 我们都提前策划, 尽可能派出记者亲临一线采访。2008年, 南方雪灾、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期间, 都有我们的记者在现场。特别是汶川发生大地震后, 我们在当天下午就派出记者跟随救援队伍上了前线, 及时传回当地的消息, 满足读者的关注。其中, 我们有两位记者在地震灾区采访、生活了100天。《最牛的农民工救援队》和烈士武文斌的事迹就是《洛阳日报》、《洛阳晚报》和洛阳网首发, 并迅速传遍国内外。

四是做活版面版式。为加大本土新闻的刊发力度, 我们对版面版式进行了整合调整, 使版面编排更新颖, 版式更大气、灵活, 阅读更便利, 内容更充实。与此同时, 我们实施了以打造名编辑、名记者、名栏目等促进提高“两报一网”质量的措施, 激励采编人员进一步转变采编作风, 写优稿、编好稿、出精品, 《天南地北洛阳人》、《洛阳之外的洛阳》、《经典洛阳》等一批受到读者欢迎的精品栏目脱颖而出。

经营多元化, 做大品牌

品牌就是效益。报社的品牌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营创收的开展, 而经营创收的好坏又直接影响报社的品牌形象。因此, 我们主张“挣该挣的钱”、“办能办的事”, 达到自身壮大实力、百姓得到实惠的目的。

首先是做大做强广告、发行、印刷等传统主导产业。要求各经营部门要重策划、重活动、重服务、重效益。广告以策划活动向市场要效益。本着“大活动要精, 小活动要多;大活动不断, 小活动成串”的指导思想, 先后成功举办了“读者节”、“春秋季房车联展”、“洛阳经济人物年会”、“洛阳名企年度传媒榜”、“金融理财节”、“高招咨询暨教育产业博览会”、“牡丹婚典”等一系列活动, 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报社的品牌项目, 不仅为报社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价值, 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2008年底, 洛阳日报社又对广告经营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改革, 成立了广告管理中心, 下辖8个广告分部, 实行任务目标管理, 费率承包。体制和机制改革后, 广告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与此同时, 发行、印刷积极转变经营理念, 深入挖潜, 创新思路, 创新措施, 创新抓手, 经营业绩也稳中有升。

其次是拉长产业链, 做宽产业领域。按照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关政策, 我们开始涉足出版社、影视动漫制作、节庆会展、演艺、户外广告等产业, 不断拓宽经营领域。近几年, 我们承办了每年洛阳市牡丹花会等大型演艺活动, 央视的《中华情》、《与您相约》、《同一首歌》、《欢聚一堂》等品牌栏目依次走进洛阳。先后拍摄数字电影《消失的小学》、《愤怒的钢琴》、《王二牛之足球学校》, 其中《消失的小学》获河南省第四届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优秀作品奖。这些项目, 达到了市委和市政府满意, 百姓得实惠, 报社树立品牌、增加创收的效果。去年以来, 在筹建报业集团,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发展思路引领下, 我们相继成立了影视动漫制作中心、节庆会展公司、演艺公司、户外广告公司、文化传媒总公司等多个文化产业实体。半年多时间, 共组织各类会展演艺活动20多场 (次) , 在市区主要路段设置大型党报阅报栏100多块。与此同时, 一些新的文化产业项目也已初具雏形。

再次是跨行业经营。利用洛阳日报社的品牌优势, 积极发展酒店、出租车公司、旅游、教育培训、资本运作、理财服务、房地产开发等产业。其中, 抓住洛阳房地产市场尚在上升期的宝贵机遇, 做强房地产业, 我们九鼎房地产股份公司已开发的3.6万平方米的商品住宅楼, 投放市场后, 项目投资回报率达到30%。去年,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洛阳多数房地产企业停建工程项目, 我们感到这是差异化经营的绝好时机, 果断决策开工三幢高层住宅项目。今年, 洛阳房地产回暖, 多数地产商无房可售, 九鼎公司6万多平方米的高层住宅呈现出旺销势头。九鼎房地产公司的优良经营业绩, 引起洛阳市委、市政府的高度关注, 根据洛阳公益性和市政建设的需要, 市主要领导指示, 由市领导牵头组织相关委局, 市财政和报社共同出资成立了洛阳力合房地产股份公司。报社控股经营, 市财政局参与管理。在政府的支持下, 开发面向低收入市民的公益性、政策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 给我们跨行业经营开辟了一个新舞台。

管理精细化, 做精品牌

报社品牌建设的过程, 其实质是整合内部资源、加强内部管理的过程。为此, 我们把推行精细化管理作为品牌建设的有效途径。

强化科学管理。报社要求各部门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 做到各项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日常工作做到了全年有目标、月度有安排、周周有计划。重点工作有方案、有责任人、有落实措施、有质量和完成时限要求, 使各项工作目标清楚, 责任明确, 规范有序, 稳步推进。对工作目标和计划, 报社要求既要以人为本科学合理, 又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 做到效益最大化, 做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完善规章制度。去年以来, 对采编管理、行政管理、经营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督查审计、网络技术管理、物业管理等20多项管理制度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进一步完善了报纸质量评价体系, 大幅度提高了优质版面、优质稿件的评分标准, 优质版面、优质稿件的比例大幅上升。进一步改革了分配模式, 在完善全员绩效考核方案的基础上, 以人为本, 确定了全员按绩效分配标准;按贡献大小, 确定了收入上不封顶的奖励标准, 使每个人的价值都得到体现, 使分配达到既合情又合理, 极大地调动了全员工作激情, 提升了工作效率。在人事管理方面, 我们坚持凡进必考、竞聘上岗的原则, 并采用末位淘汰、待岗培训、双向选择、重新上岗和离岗的模式, 真正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高能低。让能者在职、贤者在位, 优胜劣汰, 确保员工队伍充满生机和活力, 保证了和谐报社的建设。

严格奖惩兑现。坚持每月对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综合评价考核, 奖罚到位, 结果张榜公布。各部门和经营实体都有具体的考核办法, 做到考核情况与评先晋升挂钩、奖金挂钩、惩罚挂钩;当月考核, 当月兑现。

推行精细化管理, 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化为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人才复合化, 做强品牌

品牌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积极采取多种措施, 致力于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合格人才。强化以价值理念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 我们提出了爱国、敬业、团结、主动、创新、忠诚的报社精神。教育员工增强十六种意识, 即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团结意识、学习意识、素质意识、程序意识、制度意识、落实意识、节约意识、廉洁意识、奉献意识。树立求真务实、正直敬业的作风。

打造学习型报社, 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大自我培养力度, 在全社大兴学习之风, 从组织上确立学习机构, 从制度上规范学习时间、方法, 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大家自学, 积极开展定期培训、业内研讨、专家讲学、心得交流、外出学习等多种学习形式, 形成全员重学习、比业务、赛能力、创业绩的浓厚氛围, 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学习培训上, 我们注重员工创新力和执行力的提升;在具体实践中, 我们要求采编、经营部门每月都要有创新策划, 要求每周都要有创新策划项目。如广告中心, 今年上半年创新策划项目就达20多项。为鼓励创新, 报社设立了年度创新大奖, 近几年, 有20多位同志获此奖项。为提高执行力, 报社在采编、经营、行管等部门中层干部中实施轮岗制, 通过岗位互换, 培养出执行力强的管理通才。

重视项目合作, 引进业绩好的经营人才。我们将自身品牌作为一个平台, 吸引在某个项目中已经作出优良业绩的公司进行合作。这类公司和管理人员积累了丰富经验, 急于扩大规模却又缺少实力。与报社组成股份制公司后, 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报社新组建的演艺和户外广告公司就采用了这种模式, 不仅引进了项目, 同时也引进了人才。

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留住人才。我们提出:要把报社建设得像军队一样, 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像学校一样, 不断学习, 追求卓越;像家庭一样, 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 使每位员工都感到温馨、和睦。我们注重解决员工在住房、工作条件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以2008年为例, 这一年, 我们给采编人员每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 给每位记者配发了数码相机;在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同时, 我们又投入巨资为员工办理了补充商业医疗保险;新《劳动法》实施后, 我们不惜财力, 给临时聘用人员办社会保险。我们的理念是:以人为本, 诚恳待人, 助人为乐, 成人之美;为员工办实事、办好事, 创造好的工作、生活条件, 让员工快乐工作。

洛阳日报社的品牌建设促进了事业发展的新突破。2008年, 报社经营创收逆势上扬, 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5%, 其中广告收入增长超过30%, 净利润增长50%, 这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突破;员工工资奖金收入比上年增长26%, 报社的综合实力跨上了一个新台阶。2009年上半年, 在全国报业广告普遍下滑的情况下, 洛阳日报社的广告增长额达10%。

上一篇:家禽食物中毒的解救下一篇:饲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