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工业疾进

2024-10-08

县域工业疾进(共4篇)

县域工业疾进 篇1

绪论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迅猛发展以来, 然而, 城市的发展不能仅靠城区市中心, 还应加快小城镇、县域的发展, 这对中国城市化建设飞速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响应“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转变发展道路与机制的体现, 就是加速县域工业经济, 优化格局, 有效将农业人员转化非农人员, 才能更好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一、工业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含义

2002年, 王秋兵认为, 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对于保证经济活动的顺利进行,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 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加速中国城镇化进程, 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根本出发点为系统, 他认为, 根据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多少, 可分为集约土地利用系统和租房土地利用系统。并指出, 提高土地利用率、容积率、土地收购与土地储备都有利于土地资产的优化配置, 是实现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途径。

其含义有三层:首先是节约用地, 节约用地是集约利用的前提, 也是集约利用的目的;其次是集约用地, 要求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 合理提高建筑容积率和建筑密度, 在土地面积一定的前提下, 实现可用空间的最大化;最后是合理配置用地项目, 在区域内部合理布局, 优化用地结构, 在单位面积土地上, 实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性密集配置。当前, 各类开发区已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发挥着显著的集聚和辐射作用。在生产要素集聚的开发区实施土地集约利用, 应以实现可用空间最大化为前提, 通过筛选, 安置更多的项目, 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实现社会和生态效益不低于合理值的经济效益最大化。

2001年9月, 毕宝德、柴强、李铃认为, 所谓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在土地上合理增加物质与劳动投入, 以提高土地收益的经营方式, 并指出非农用地在土地集约经营中得效益可分为两类:用于住宅建设的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所建设房屋的面积;用于工业、商业和交通运输的, 在于单位土地面积上所获经营利润。前一类是实物性指标, 后一类是价值性指标。

2009年6月, 郭伟峰, 研究了县域的土地集约利用, 以沁源县为例, 其中从容积率、地均工业产值、地均固定资产投资三方面, 构建该县工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二、研究区概况

桃源县工业园地处桃源县盘塘、架桥两镇, 东邻石长铁路, 南接常张高速公路, 北通207国道, 建设性详细规划面积7.58平方公里。区内已拉通三条公路, 建成区面积达3平方公里。桃源县工业园坚持以特色化、专业化、集群化为发展取向, 力争把园区建设成泛珠三角经济圈最具规模的铝制品生产基地和常德市近郊最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和产业集群。2008年, 桃源县工业园实现年产值63.8亿元, 税收2.52亿元。绕“十一五”期末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 年创工业销售收入100亿元, 大力实施硬件建设、产业延伸、申报晋级和管理服务创新四大工程, 使园区走上规范化、特色化、规模化轨道, 把该区建设成环保型、循环型、节约型、高效型开发区 (如下页图1所示) :

三、建议与措施

(一) 提高容积率是提高县域工业区节约集约发展的中心

有资料分析:工业用地平均容积率每提高0.1亩, 地均产值将会增加10 758万元。提高容积率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关系为:容积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可用空间面积, 符合土地利用意义上的集约内涵;容积率的提高, 有利于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 增加经济产出, 符合经济意义上的集约。

(二) 合理布局是促进园区内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关键

资料来源:http://gyy.taoyuan.gov.cn/。

由图1我们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园区内的分布情况, 并能分析出其规划布局的合理性, 这也体现了集中模式, 集中模式指工业向开发区集中。内容包括: (1) 承载工业项目迁入的开发区是经过开发区整顿后保留的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 (2) 迁入的工业项目来源包括旧城改造外迁的工业项目, 原分布于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以外的工业项目和被撤销的开发园区、工业集中区的工业项目; (3) 实施的途径是已有项目的搬迁和规定新项目只能入驻开发园区。工业向开发区集中能够避免分散式发展, 节约土地, 同时促使开发区提高土地利用强度, 通过实施产业门槛, 为实施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使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以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三) 动态掌握园区土地利用情况是重要依据

工业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其评价指标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园区土地节约集约也是一个变化的动态过程, 我们要不断更新对园区的土地利用情况, 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业园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带动县域经济低碳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德人民政府网.

[2]王秋兵.土地资源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307.

[3]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16/c_121193916_11.htm.

[4]毕宝德, 柴强, 李铃.土地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201.

[5]郭伟峰.县域土地集约利用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2009.

县域工业疾进 篇2

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的主要特点:一是规模扩大。2011年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973.86平方公里, 其中工业用地596.73平方公里, 建成面积214.94平方公里, 比上年增加36.34平方公里。二是发展速度加快。2011年, 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2654.68亿元, 同比增长43.92%;年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4个, 超过50亿元的17个, 超过30亿元的26个。三是入驻企业数量增加。到2011年底, 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企业数3904个, 同比增加750个;目前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在建和拟建项目340多个, 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四是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增长。2011年, 全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99.82亿元, 比上年增加368.6亿元, 同比增长58.39%。五是社会贡献明显。2011年全省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从业人数51.5万人, 同比增长43.64%;利润总额191.17亿元, 同比增长8.27%。今年前三季度, 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实现营业收入2549.99亿元, 同比增长31.26%, 特别是铜川、安康、商洛、汉中4市同比增长分别达到93.48%、90.26%、70.53%、66.8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18.07亿元, 同比增长28.59%;实缴税金116.26亿元, 同比增长14.58%;支付劳动报酬101.06亿元, 同比增长52.84%, 成为全省“保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

当前在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中, 也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 今年前三季度集中区企业利润水平下降, 与二季度相比增幅下降4.7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比去年高速增长的势头有所回落。二是数量少、规模小。我省各类县域园区总数不足200个, 而浙江省县域园区总数超过400个, 总数超过我省一倍多, 且发展模式多样化。三是部分集中区规划起点低, 产业定业不明确。四是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 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中, 社会融资和银行贷款占总投入的比重不足20%。五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对集中区发展的影响明显加大。六是管理体制不健全, 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 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按照不仅合理、用地集约、产业集聚、持续发展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 提高发展质量,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培育县域特色产业, 努力将县域工业集中区建成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区, 全年创业的活跃期、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努力实现“12381”发展目标, 即争取到“十二五”末, 县域工业集中区实现营业收入到达10000亿元, 建设200个具有新型工业化特征的县域工业集中区, 重点培育30个营业收入过百亿元、80个过50亿元的工业集中区, 吸纳就业超过100万人。为此, 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紧制定和完善扶持政策, 全面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发展。随着国家、我省产业结构调整, 土地、金融、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一系列硬约束不断加强,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不断提出新要求, 我省县域工业集中区又进入到了一个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我们将组织相关人员深入调查, 研究制定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创新发展的意见, 进一步明确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 细化扶持政策, 强化保障措施。

二是加强指导, 促进各地修编完善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规划。指导各地根据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现状, 对集中区的产业布局、发展方向、资金筹措、土地利用、环境评估等进行充分深入论证, 修订完善集中区发展规划, 提高集中区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始终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贯穿于集中区规划和建设的全过程。按照省政府要求, 在抓好现有100个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 指导各地再规划建设100个重点建设县域或镇域工业集中区。

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多渠道筹措集中区建设资金。健全和完善财政扶持机制。省级县域工业集中区专项今年安排8000万元, 主要用于集中区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和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企业孵化器) 建设项目的贷款贴息和补助。落实省政府《关于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 (陕政发[2012]36号) , 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 增加扶持县域工业集中区资金额度, 各市、县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集中区加快发展。壮大集中区开发建设经济实体, 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 广泛吸纳各类投资人共同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探索利用金融机构贷款和民间资本参与集中区开发建设的新途径, 切实解决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今年计划安排1.15亿元, 参股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完善集中区金融服务平台, 为中小企业和创业者提供贷款服务。

四是突出招商引资工作, 下大力气培育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招商平台和载体作用, 立足我省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 筹划、包装一批重大项目, 建立项目库, 不断提高境内外客商对集中区的投资热情和力度。对重大项目重点跟踪、重点服务, 确保项目如期开工投产。明年重点组织50个县域工业集中区重点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重点抓好300个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新建项目, 促进项目及早建成投产。加快培育扶持规模以上企业, 对当年进入规模以上的企业给予奖励。

五是加强集中区服务平台建设, 增强为入区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的功能。进一步强化统计监测和经济运行分析, 定期发布监测结果, 完善集中区信息服务平台, 增强把握集中区经济运行态势的准确性, 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继续以扶持建立中小企业创业基地 (企业孵化器) 为重点, 支持集中区同意配建一定比例的标准厂房, 用于入区企业购买或租赁, 努力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各工业集中区管委会要负责对本集中区内标准化厂房的建设和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指导各市、县要落实对创办3年内租用经营场地和店铺的小型微型企业, 符合条件的给予一定比例租金补贴。

县域工业疾进 篇3

一、“机器换人”是嘉善县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是从宏观层面看, 由于生产要素制约和环境承载能力压力的不断加剧, 外延式粗放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中央和浙江省政府不断强调转变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2012年, 工业强国、工业强省战略相继出台, 进一步将工业发展的方向确定在品质和效益上来。2013年以来, 省、市层面相继出台了关于“四换” (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 等政策意见。

二是从县域层面看, 当前, 嘉善县传统产业比重高, 产出水平低、资源消耗大, 环境压力重, 资源要素的制约瓶颈日益凸显, 嘉善县工业转型升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 通过与周边先进县市相比, 嘉善工业发展水平也有一定差距。如在2013年度浙江省工业强县综合评价中, 嘉善县的工业强县 (市、区) 综合评价位置处于省级第二梯队中游, 在嘉兴市域内基本处于下游 (见表1) 。此外, 在总体规模、增长速度和资源要素持续供给的能力上, 以及对优质大项目入驻的吸引力上也面临着巨大压力。 (见表1)

三是从企业层面看, 嘉善县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的客观情况不容乐观。表现为:企业总体规模不大、龙头企业不多、效益水平不高, 传统产业中“低小散”的情况依然存在。如2012年规上相关数据表明, 亩均产值280万元、亩均税收7.79万元, 全员劳动生产率10.94万元/人, 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615家规上企业户均产值1.2亿元, 186家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户均产值3.04亿元。从工业企业用地绩效调查数据看, 木业家具、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三大产业, 在亩均销售、亩均税收、全员劳动生产率方面均低于全县平均, 特别是嘉善县传统优势的木业家具业, 亩均税收仅4.48万元。

二、嘉善县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典型案例

嘉善县实施“机器换人”以来, 涌现了一批典型企业。通过分析总结, 嘉善县“机器换人”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一是技术创新型。即通过自身的科研实力和研发能力, 为企业用户定制方案、设计工艺和进行生产线改造。如落户于嘉善县科创中心的西南自动化研究所长三角分所, 在机床数控、特种设备数控、机器人的研发生产以及工业自动化系统设计等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和经验, 能够根据不同企业的需求, 开发专机数控系统, 以帮助企业减少用工、提高劳动生产率。又如以生产数控自动化绕线设备为主的浙江田中精机股份有限公司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研发设计数控自动化绕线机非标准机, 同时, 公司以数控自动化绕线设备为基础, 陆续研发、生产了与绕线设备相配套集上下料、绕线、焊锡、检测等功能为一体的特殊数控自动化流水生产线, 能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 丰富了产品线, 增加了产品一体化程度, 大幅减少了用户企业的劳动力需求, 提高了用户企业的自动化率。

二是装备集成型。即通过引进新设备或改造原有设备, 使企业能产生减少用工、节能降耗、减少排放或提升产品质量的良好经济效益。如浙江正华纸业有限公司投入1000多万元, 引进生活用纸自动分切、包装流水线各2条, 生产效率提高了50%以上, 4条生产线只需要8名工人负责前道和后道, 通过设备改造提升, 累计减少用工近100人。浙江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投入700多万元, 用于混凝土管桩泵技术改造, 改造后混凝土材料通过程序控制自动输送到模具中, 不再需要人工布料、铲料, 整条生产线只需2人操控, 简化了操作程序, 节省了人力, 提高了产品质量与生产安全性。浙江三明电器在公司的注塑车间, 装配机械臂的自动注塑设备69台, 需要操作工不到20人, 合格品率提高了5%, 粉尘、噪声减少, 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环境。

三是生产自动型。即通过引进高端、前沿、先进设备, 消化、吸收和提高再创新, 使企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 并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富鼎电子科技 (嘉善) 有限公司, 已累计投入机器人480余台, 自制专用机670余台进行自动化生产作业。2012年, 公司实施了年产510万台套笔记本金属机构件技术改造和抛光机自动化“机器换人”技改项目, 使用217台新型抛光机和200多台机器人来改造现有生产线, 劳动生产率提高20%以上, 产品合格率提高3%, 减少用工981人。浙江众成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012年以来通过上市募投项目的12条3.4米POF热收缩膜自动化生产线全部为自己研发制造, 投产后, 比原先2.4米生产线大幅提高成品率, 同时减少了25%的用工数量, 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企业用工数量从原先的700多人降到目前400人。浙江群展精密紧固件有限公司, 通过引进和改造成套自动化电镀生产线, 使原先需要30人的流水线减少到现在的2人, 各道工序时间精准控制, 减少了人工操作的随意行, 提高了产品优良率, 同时实现了废液的全回收。

四是合作提升型。即通过与研发机构合作, 对现有装备进行改良, 加快自控系统和工艺流程改造, 提升工艺流程的自动化、精细化水平。如台升实业有限公司拟建构一条LT短, 效率高, 管理成本低的标准生产线, 通过对关键流程改造来推动和降低成本与缩短制程时间。嘉善海力达工具有限公司自2011年以来先后投入了1000多万元引进焊接机器人, 并自主研发了多工位钻机。每台钻机能够减少7个工人, 熟练工可以实现一人控制两台机器。使用这样的机器, 一次装夹材料便可完成8道工序, 避免了以往做一道工序就要装夹一次的重复劳动, 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显著提高。而只需1人控制的焊接机器人辅以海力达自主研发的2套夹具, 用5分钟就可完成原先10名工人30分钟的焊接工作, 且保证零误差, 生产效率的提高有效缓解了该公司的用工压力, 企业员工数从2008年的530人减至目前的350人。

三、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 嘉善县工业企业对于“机器换人”工作总体上积极性较高, 特别是部分企业取得的巨大成效, 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与此同时, 也要看到, 不同企业实际情况千差万别, 对于部分企业尤其是大量中小企业而言, 要开展“机器换人”仍然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开展“机器换人”成本较高。成本是企业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对企业的调查发现, 当前开展“机器换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成本太高。具体来看:一是投入成本高。据对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的调查.有超过一半的企业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因而“机器换人”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加之近年来企业融资成本持续上升, 因此.企业要开展“机器换人”, 必须突破当前信贷资金总体偏紧、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等制约因素。二是设立专门运营维护机构开支大。上马的新技术装备, 需要培养专门的操作运营和日常维护人员, 这笔成本对很多企业来说难以承受。三是资金投入回收周期长。据调查, 已经完成“机器换人”改造企业中回收期在4年以上的企业比重高达36.8%。四是部分装备性价比不高。由于部分机器装备只是对某些环节人力的简单替代.导致装备性价比不高, 用工仍比用机器便宜。

二是装备支撑力度不足。据调查, 有部分企业开展“机器换人”还面临着买不到本企业所需的“机器换人”设备的困境。究其原因。一是“工业机器人”产业尚不发达。我国机器人产业起步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 但发展步伐缓慢, 到2010年全国工业机器人只有14978台。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将是制约企业开展“机器换人”的重要因素。二是通用技术装备供给不足。目前来看, 我国工业机器人多被用于搬运、装卸领域。虽在汽车、工程机械、石油化工等少数行业的应用正在深化, 但其作为通用装备的作用远未发挥, 智能化、数字化的的价值还未充分挖掘出来。三是“机器换人”后的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企业开展“机器换人”除了对“工业机器人”的巨大需求外, 还有对第三方设备服务的巨大需求, 在需要开展“机器换人”的企业中, 部分已拥有国际先进的单机设备, 但设备维护及各种设备系统化的服务尚难以满足需求。

三是技能型人才缺少。实施“机器换人”后, 虽然减少了用工岗位, 但学历、技能型人才需求量仍然较大。有技术, 能熟练操作工艺流程的一线工人招进难, 新引进的自动化设备“没人会用”, 也是不少企业“机器换人”面临的难题。

四、全面推进企业“机器换人”的建议

据调研结果显示, 上述问题既是嘉善的难题, 更是环太湖地区的县 (市) 存在的共性难题。嘉善的实践启示我们要全面推进“机器换人”这一惠企利民的工作, 当务之急需要从营造氛围、强化推力入手, 切实把“机器换人”转变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才能形成工作合力, 有效推进。

一是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实施。一要积极鼓励企业立足现状、向内挖潜, 着力引进优质资本、先进技术, 利用存量空间开展产业嫁接、技术合作、设备改造, 实施行业联合开发、企业兼并重组。对推进的“机器换人”项目, 实行月度跟踪、季度更新、年终考核, 力求做到项目实施有进度, 自动改造出形象, 竣工投产见成效。二要强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减员增效措施, 在本县 (市) 范围内开展“十佳机器换人示范企业”和“十大机器换人示范项目”的评选, 编印企业“机器换人”典型案例手册, 着力营造“机器换人”示范带动氛围。

二是引导企业破解技术瓶颈。一要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技术中心 (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和企业研发中心作用, 以机电一体化、智能数控化、驱动系统化的自动化装备生产线为主攻方向, 加大对现有设备的改造力度。二要着力开展企业在行业、院校、企业间的“机器换人”联合研发和科技合作, 引导企业根据现实需要, 配套开发、量身定制;形成“机器换人”从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到示范应用和开拓市场的集约发展产业新格局。三要围绕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 引进和培育研发有能力、开发有实力的机器换人服务平台, 探索组建“机器换人”产业技术联盟和服务中心, 适时在本县 (市) 企业间开展装备改造提升、技术推广应用、设备配套服务的交流活动。“机器换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的推动模式, 突出重点领域和主要行业, 落实到企业, 实施到项目。

三是出台完善相关配套政策。一要完善扶持政策。如可以设立“机器换人”专门扶持政策条款, 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符合规定要求的项目, 经验收确认在地方财政扶持补助上给予重点倾斜;对帮助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服务平台, 要按取得绩效给予政策支撑和扶持, 切实提高企业“机器换人”的决心和信心。二要强化政银企合作。以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为载体, 强化政银企的沟通协调, 落实政府、银行信贷合作协议, 对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改造融资有需求的项目, 金融部门要在融资额度和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倾斜。三要加大人才引培力度。结合本县 (市) 人才引进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自动化、智能化等方面的专业人才, 加快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项目。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着力为企业培养、输送懂装备、会操作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以使“机器换人”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2013年度嘉兴市工业经济报道好新闻选编[M].嘉兴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

[2]嘉善县机器换人在行动[M].嘉善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2014.

浅谈加强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篇4

1.1 县级工业投入少、见效快, 是构成地方财政税收的重要支柱

县级工业基本上都是中小型企业, 以小企业居多。因为其规模小, 所需资金少, 因此在投入上有调动地方财力和物力的可能性, 并且可以动员和利用社会上暂时游离出来的资金办企业。

1.2 县级工业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途径

县级工业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相同行业中, 也较城市大中型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 但在扩大就业方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

1.3 县级工业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有利于增加出口创汇

县级工业在出口创汇中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资源的优势。其次是传统特色和技术优势。此外, 可以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等加工工业, 为国家多创外汇。

1.4 县级工业是开发贫困地区, 协调城乡关系,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持力量

县级工业的发展从县域实际出发, 并带动其他各行各业的发展, 有利于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 从而增加就业, 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使内地的资源逐步得到开发利用。

2 加快发展县域工业经济的建议

2.1 坚持工业强县, 做强工业集群

无农不稳, 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工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主体, 工业是富民强县的第一动力。要营造全党全民全社会重视工业、加强工业、发展工业的浓厚氛围, 优化布局, 突出重点, 培植集群, 全力推动工业跨越发展。

一是把规模做大。对现有企业, 通过入园搬迁、新上技改、融资扩股、挂靠联合等措施, 加大服务扶持力度, 促其做大规模。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成长型、创新型企业发展。

二是要把产业做强。集中力量, 强势推进, 加快主体项目建设, 尽快落实配套项目, 力争培植成销售收入超强的企业集团;同时, 加快推进新建续建项目, 尽快把县域主要工业培植成为优势产业集群。尽快做大做精做强。

三是要把平台做好。按照“两个平台、两条轴线、四大聚集区”的框架, 优化工业布局。经济开发区加快新区建设, 拓展园区道路, 同步推进住宅、商业开发;工业园完善体制机制, 明确相关政策, 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乡镇工业片区,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 集中集约连片推进。

四是要把环境做优。完善促进工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推行服务承诺、全程代理、限时办结、挂牌督办等制度, 全力为企业生产运营保驾护航。加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建立一支适应工业跨越发展的高素质技工队伍。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 培养和引进高端企业管理人才, 真正让企业家有地位、有荣誉、有保障。

2.2 调整工业结构, 加快技术改造, 推进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

县域经济中的各种资源是相对有限的, 只有把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在最有前景的产业上, 才能取得效益的最大化。经过努力大部分县已处步形成了支撑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大产业, 但基本上还都是原材料和初加工产品, 附加值低, 竞争力还不强。已形成的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 相互之间的优势难以互补, 集群竞争优势难以显现。因此选准并主攻特色主导产业并形成产业链是县域工业化的关键。

2.3 坚持城镇带动, 统筹城乡发展

要加大小城镇建设力度, 加速城镇化进程。强化规划的引领作用, 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重点镇建设, 按照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发展目标, 在主导产业培植上、城镇规模上、辐射带动能力上有新突破。

一是要突出重点, 大干实干, 坚决打赢镇域经济发展的攻坚战。各部门要着力抓好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引导各乡镇进一步增强“工业强镇”的观念, 抓载体、发展园区经济, 抓项目、快速膨胀规模, 抓推进、加快现有项目建设进度, 抓集群、培植主导产业, 发展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要全力推进增减挂钩项目实施, 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把增减挂作为班子调整后抓的第一项硬任务, 组成强大的工作班子, 深入做好群众工作, 加快城镇社区建设步伐, 吸纳更多的居民进入新型社区居住。要加快发展高端农业, 全面提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水平。

三是要按照生态高效的要求, 进一步放大林业主业优势,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规模整治农村环境, 抓好长效机制建设, 为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生活环境。

四是要品牌发展, 做活劳务经济。劳务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革培训模式, 改进输出方式, 回引务工人才, 推进劳务活县, 加强同重点企业、企业家的联系, 实施定向有序输出。积极推进农村改革,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专业大户, 促进农民工就地转移。实施“人才回引”工程, 鼓励和引导务工能人回乡创业, 发展民营经济。成立乡土人才专业队作, 组织有序服务于新农村建设。铸造品牌抢市场, 开展技能培训, 着力打造劳务品牌, 推进民工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 用品牌信誉赢得市场。

2.4 优先帮助争资上项

设立县工业发展基金, 并保持逐年增长。采取重大项目贷款贴息、“两民”企业贴息、中小企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创新奖励补贴等方式。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工业发展引导资金、开发产业引导资金、高新产业引导资金等支持企业发展。优先支持创品夺牌。支持县内各类工业企业研发新产品和打造品牌,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步伐, 增强商标、品牌、标准制定等创品夺牌意识和科研开发意识。

2.5 加强企业管理, 全力协调工业经济运行, 大力发展工贸一体化外向型经济

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是县域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面。要一手抓企业管理, 一手抓科技创新。完善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手段, 做好政策指导和信息引导, 为企业经营提供决策依据, 协调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问题, 引导企业强化管理, 安全生产, 节能降耗, 提高效益。县域工业提高经济效益, 增强竞争力必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依靠科技, 不断推出新产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要鼓励企业坚持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技术的先进性相统一,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一批以资金、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 开发具有独特风格的先进实用技术, 形成一批具有比较优势行业和产品。鼓励和扶植大企业和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技中心。是要大力扶植这些企业创造一批名牌产品, 造就一批名牌企业, 县域工业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3 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县域工业产品不仅要在国内竞争, 还要紧盯国际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 融入全球流通体系。发展外向型工业的意识要加强, 步子要跟上, 一是抓合资、外资企业搞出口产品, 二是要下大力气抓科技创新创国际名牌产品, 力争在短时间取得突破。

摘要:县域经济, 是指在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 农村为基础, 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县域经济搞得好, 经济就发达, 人民群众就富裕, 各项事业就欣欣向荣。反之, 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 研究探讨新形势下县域经济的发展刻不容缓。

关键词: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建议

参考文献

[1]敖丽红.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1]敖丽红.县域经济发展与“农三化”互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

上一篇:体育新课程改革成效下一篇:眼球的涂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