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2024-07-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精选7篇)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1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关于协同省政协开展加快湖南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通知》要求,益阳市政协及时成立调研组,就加快我市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益阳市辖7个区县(市)和益阳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7万。其中县域单位有安化县、桃江县、南县和沅江市,县域面积9800平方公里,人口326万,分别占全市81.7%、68.5%。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推动县域经济转型发展作为“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建设绿色益阳”的重要抓手,县域经济呈现了速度加快、质量提升、实力增强的良好态势,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1、经济总量迅速扩张。至2010年,全市县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6亿元,比上年增长率4.3%,是2005年的2.2倍,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57%。财政总收入18.5亿元,增长37%,是2005年的2.6倍,占全市的41%,其中一般性财政预算收入9.78亿元,比2005年翻一翻,占全市的40.3%。沅江市从2005年起,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连续6年进入20强。

2、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速。县域GDP五年依次为212亿元、256亿元、306.6亿元、406亿元,年均增长21.2%。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纯收入除安化外,其他3个县(市)年均增速均超过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

3、发展质量明显提升。2010年,县域经济的三次产业结构明显改善,二、三产业比重比2005年大幅提高。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1.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44.6%。财政收入逐步优化,2010年县域人均财政收入达到562元,比2006年增加298元,五年年均递增20.8%;税收收入占财政比重为83.24%,比2006年提高10.08个百分点。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加强,桃江、安化、沅江、南县万元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74、0.86、1.1、0.76吨标准煤,分别下降19.3、17、14.5、13.2个百分点;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了市定目标。

4、发展后劲逐步增强。招商引资规模扩大,2010年县域引进内资形成固定资产

— 1 — 投资71亿元,占全市的42.5%。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大。2010年完成投资193.5亿元,占全市的42%,沅江完成投资67.6亿元,总量为县域最大,安化县投资比上年增长46.3,为县域最快。非公经济快迅发展。沅江市非公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68.3%,桃江县民企达到1135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民企16家。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全面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相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实行统筹发展、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成效明显。

(一)优化结构促转型

坚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重点,推动三大产业合理发展。

1、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将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主要突破口。一是抓产业科学布局。按照《益阳市2004—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县域资源凛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沅江市基本形成了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化工等主导产业;桃江县食品加工、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竹木加工等优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安化县跻身全国茶叶十强县,“安化黑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县的食品加工和纺织产业成为县城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二是抓园区建设。坚持“工业强市、园区兴工、项目兴园”的发展思路,始终把工业园区作为县域工业化的主战场、招商引资的主阵地、新型城镇化的主推力来抓,形成了以省级经开区、市级工业园为龙头,以乡镇工业小区为补充的园区发展格局,园区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县域有省级开发区4个,市级工业园1个,乡镇工业小区15个。2010年,县域园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税收3.1亿元,增长70%。沅江市船舶产业园被确定为“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小型船艇动员中心”,太阳鸟游艇于去年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三是抓重点项目和龙头企业。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重点,扎实推进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拉动了投资的快速增长。资水梯级开发已建成6个水电站,累计投产装机125.1万千瓦,年发电量为56.8亿千瓦时,年产值近20亿元。桃花江核电站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2010年,全市34个投资过亿元的重点调度项目中,县域有21个。“十一五”期间县域培育产值 10亿元以上的企业9家,涌现了中联重科沅江分公司、南方水泥等龙头企业。四是抓科技创新。采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与高校和科研单位对接成立研发中心、大力引进专业人才、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等形式推动县域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至2010年,县域共有高新技术企业76家,完成工业增加值32亿元,占规模工业增加值比重达

— 2 — 25%。克明面业获“中国驰名商标”殊荣,湖南辣妹子“辣椒酱”等42家企业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26家企业获湖南著名商标。桃江尤其注重人才引进工作,2006年来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各类人才700余人。

2、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推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益阳农村土地流转总量、耕地流转率、土地流转的规范程序均居全省前列。目前4县市流转农村土地172.6万亩,南县、沅江、桃江、安化的耕地流转率分别为42.8%、44.2%、44.4%、37.7%。沅江市草尾镇农村土地信托流转试点成效显著,已流转土地34.5万亩,受益农户5.52万户。二是发展特色农业。以黑茶、竹木、蔬菜、生猪、水产、棉花等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县域建成优质稻米基地380万亩、棉花基地10万亩、苎麻基地45万亩、水产基地50万亩、茶叶基地27万亩、油基地菜140万亩、蔬菜基地120万亩,发展杨树300万亩、竹林200万亩、芦苇45万亩。南县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桃江县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安化县被授予湖南省第二批生态农业示范县称号。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成功打造克明面业、口口香米业、益华水产、白沙溪茶业等一批龙头企业。克明面业全国市场占有率达10%,近三年销售额年均增长65%,挂面销量全国第一。沅江、桃江建立农产品工业园,加大农业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去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安置劳动力8万人,40多万农户受益。加强对规模农业的引导,目前4县市发展各类业经济合作组织500多个,覆盖38%以上的农户。四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益阳05年确定为全省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市,坚持以乡镇机构改革为突破口,历经先行试点(沅江市)、全面铺开、纵深推进三个阶段。至目前,乡镇机构改革全部到位,财政管理体制等其它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改革得到了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和省里的高度评价,经验向全省、全国推介。以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森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为契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桃江县五年完成新农村建设资金近1亿元,新建成示范村20个,桃花江示范片被确定为省级示范片,2个村被授予“省级新农村示范村”称号。

3、加快发展服务业。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切入点。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建成了茶马古道、梅山文化园、周立波故居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了安化黑茶、桃江竹艺、大通湖大闸蟹等知名旅游产品,举办了桃江竹文化、沅江洞庭渔火等文化旅游节会,向北打造以何凤山墓、“山乡巨变第一村”、屈原文化、茶马古道、梅山文化为主的山区精品旅游路线,向南打造以三国文化、— 3 — 胭脂湖、南洞庭湿地、大通湖为主的湖区精品旅游路线。2010年县域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综合收入76亿元,分别增长14%和21.5%。二是发展好生产生活性服务业。做大做强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去年县域实现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152.8亿元,增长17.3%,占全市的58.6%。积极开展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以旧换新活动,去年县域下乡销售家电34万台、摩托车4.6万台、汽车9800辆、直接拉动消费16.5亿元;开展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4县市累计完成1500多家农家店建设,有效促进了农村消费、拉动县域经济发展。三是有序发展房地产业。十一五期间,4县市拥有房地产企业80多家,五年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建设商品房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沅江房价均价达2000元。

(二)扩大投资促转型

益阳是典型的外源型经济为主的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1、积极争资立项。抓住国家扩内需的重大政策机遇,切实加大争资立项力度,在工业发展、交通建设、农业生产、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争取了中央和省里的大量项目和资金。“十一五”期间,4个县(市)累计争取和发放各类政策性补贴资金3.66亿元;投入科技项目建设资金30.1亿元。

2、狠抓招商引资。连续几年扎实开展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项目落户”为主题的招商引资年活动,围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开展科学招商、实效招商,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中联重科、三一重工落户沅江市;安化县引进了天工集团、紫金矿业、海螺水泥等战略投资者;桃江县成功引进了中核集团、南方建材、中国五矿等一批优势企业。“十一五”期间,4个县域单位新引进项目624个,实际到位资金近400亿元。

3、扩大金融投入。制定了一系列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资金投放。连续3年开展了“金融促发展、信贷早春行”活动,努力推进“政、银、企”对接合作,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桃江县组建了建行系统第一家、湖南省第二家村镇银行——桃江建信村镇银行。2010年,4个县(市)的县域金融机构贷款金额141.8亿元,占全市的45.4%。

(三)夯实基础促转型

1、提升城镇化水平。全面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努力推动县城和重点镇扩容提质。沅江市两年投入10亿多元,实施基础设施和生态景观项目53个,经过几年努力,沅江市区的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南县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加大城市建设的融资力度,3年累计融资4亿多元,实施各类城建项目30多个。安化县实

— 4 — 施“北改南扩、再造新城”战略取得重大成果,县城北区道路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南区开发已完成投资5.7亿元。桃江县引进大汉集团等战略投资者,先后融资30多亿元,在大力改造旧城的同时,2010年启动了加快县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拓宽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与此同时,沧水铺、灰山港、梅城、马迹塘、草尾、茅草街等一批重点镇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目前,沅江、南县、桃江、安化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45.36%、35.74%、35.46%、24.49%。

2、加快交通建设。按照“建网提质、内外畅通”的思路,大力推进县域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客货站场、水运及铁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快速推进,交通条件明显改善。“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93.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9倍。至目前,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428公里,其中国道165公里,省道598公里,农村公路11665公里;拥有铁路142.05公里;拥有港口5个,航道里程1429公里。洞庭湖区主要渡口都实现了“渡改桥”;完成了4个县级汽车站和36个农村客运站建设;所有乡镇和95.9的行政村实现了通达,98.6%的乡镇和75%的村实现了通畅。

3、加强水利建设。益阳最大的市情是水情,最大的忧患是水患,坚持把水利建设作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期间县域水利建设总投资达42亿元。加固提防河道整治,新建提防1.637千米;完成9座中型水库、18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完成7处大型排涝泵站枢纽工程更新改造;完成水利血防工程项目127处;兴建供水工程457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7.4万人;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7.4平方公里,完成水土保持工程1万多处。

(四)优化环境促转型

1、着力优化发展软环境。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湖南行政程序规定》,出台益阳优化发展环境“十不准”和整治重点项目环境“五个一律”规定;着力削减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办事程序、推行政务公开,严格行政审批代理制、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增强县域政府透明度;连续两年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抓好行风评议和机关作风评议,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追究制,进一步规范县域各级政府部门行政决策和执法行为,行政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按照《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要求,狠抓绿色创建、污染减排。去年我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35个,开展了11项环保专题行动,取缔污染企业20家,勒令整改74家。投入环保资金6.5亿元,完成污染治理项目70个,各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场均已建成并投入运行,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场建设正在加快推进。

3、加强生态建设。利用建设绿色益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契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青山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对县域内矿产资源进行统一管理,不具备开采条件的资源实施保护禁采,有条件的实行公开招商,集约、有序开采;连续两年对资水流域沙石采挖进行集中整治,严惩滥挖乱采行为;加强洞庭湖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县域山体水体生态。十一五以来,县域森林覆盖率由46.8%增加到53.84%,林业用地由890万亩增加到948万亩建设,生态公益林由210万亩增加到460万亩,改造低产林50万亩,形成南洞庭湿地、梅山文化园、塞子笼原生态公园、会龙森林公园等一批生态建设典型。

三、存在问题

益阳县域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良好,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总量偏小。我市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虽在加快,但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县域经济总量、县均财政总收入和县域工业化水平等主要指标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没有能与中国百强县、全省20强县相齐并论的大县、强县,沅江市虽进入了全省20强,但一直处于末位。

2、经济结构不优。经济结构是反映地域发展活力的关键性指标。我市突出表现为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偏低,工业发展仍然滞后,虽然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在全省前例,但只是低基数上的较快发展,总量始终排在全省第10位左右。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商品化程度还不高,农业企业龙头少、规模小、带动力不强。第三产业虽上升较快,但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新兴服务行业发展滞后,整体规模不大。城镇化水平低,特别是县城和重点镇规模不大,功能不够完善,对要素资源的聚集和吸纳能力不强。

3、发展瓶颈制约。县域财政普遍困难,县域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规模都处于全省中下游水平,收支缺口日益扩大,财力难以满足转型发展多方面的支撑。金融支持乏力,至2010年底,我市各类金融机构存贷款差额接近300亿元,安化县达67.3亿元,金融现状严重地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粗放式增长方式没得到根本解决。水、电、路、通讯、市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转型发展的要求。县域人才流失严重,先进生产方式、技术、管理难以在县域推广。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资源承载和环境容量压力加大,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的压力很大。沅江、南县位于洞庭湖腹地,安化是湖南的暴雨中心、干旱走廓,频发的旱涝灾害,不仅消耗了大量的防汛抗旱物资,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牵制了各级干部大量精力,严重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

4、体制机制滞后。发展软环境不优、服务效率不高等障碍依然存在。政府职能转变、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公共事业、社会管理、民生保障等领域的改革还必须深化。

四、发展方向

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新理念,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益阳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转型发展的第一推力

整合优势资源,建设重大项目,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打造核心企业,以新型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后发赶超。

1、加快构建新型工业体系。坚持以总量扩张为主攻方向,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提高宏观效益为中心,优化工业布局,加快构建具有益阳县域特色的新型工业体系。快速发展优势产业。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品牌提升战略,支持优势领域、优势产业、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率先突破,促进产业规模扩张和集群发展。重点支持县市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船舶制造)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抓住后金融危机时期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重点加快县域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产业的发展,使益阳成为全省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坚持利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优化以建材、矿冶为代表的原材料工业,改造提升以轻工、纺织为代表的消费品工业,切实提高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现代化、高端化。做优做精特色产业。积极走规模化、系列化、绿色化发展道路,做精做细蔬菜、大米、面条、茶叶、水产、楠竹等特色产品,建成环洞庭湖特色工业区,建成全省最大的挂面、水产品、茶叶、大米等四大加工基地。

2、积极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培育县域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30家以上,产值过100亿元企业取得突破。加快发展中小企业。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十二五”期间,力争县域规模工业企业个数年均递增10%以上,产值过亿元企业超过200家。积极培育上市企业。设立“鼓励企业上市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帮助已上市企业进一步提升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水平。“十二五”期间培育县市上市企业达到10家以上。

3、推动产业向园区集聚。支持各县市工业园区建设,加强引导协调,实现产业优化配置、功能互补,提升各类园区的承载功能,将工业园区建成为绿色发展先导

— 7 — 示范区、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地,着力加快沅江船舶产业园等特色园区建设步伐。到2015年,工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80%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入园率达到80%以上,打造多个100亿元级县域工业园区。

4、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线,以集成创新为主要路径,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产品的高新技术含量。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和孵化器建设,加强高科技成果应用示范,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施专利、品牌和标准化战略,培育一批国、省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努力形成支撑益阳县域工业发展的品牌体系。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登高计划”,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2015年,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设计研发信息化率提高到75%,生产装备数字化率提高到50%。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加强新农村建设

以规模经营和提质增效作为基本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优化布局、强化基础,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1、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坚持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牛鼻子”来抓,在县市建立和完善县级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信息中心,有条件的乡镇可建立土地流转交易中心和土地信托投资公司,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立足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有效途径和方法,大力推广农村土地信托流转。“十二五”期间,全市耕地流转每年新增5%以上,到2015年全市耕地流转率达到60%。

2、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重点抓好粮、棉、油、茶、蔬、果、花卉、中药材、苎麻、生猪、家禽、牛羊、水产等13大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建成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标准化程度高的优势农产品基地,继续做大做响具有益阳特色的“淡水鱼都”、“中国黑茶之乡”等品牌。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到2015年,县域建设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100个,示范面积250万亩;扶持年出栏生猪10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00个,出栏生猪250万头以上。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在县市建成一批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创汇农业基地。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坚持用新型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围绕产业链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落实县域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加快技术改造、资源重组、— 8 — 资本聚集、品牌整合等途径做大做强。加强各县市农业工业园建设,引进战略投资者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积极组建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航母”。

4、建立健全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竞争能力强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积极推进供销合作社经营创新、组织创新和服务创新。鼓励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参与农产品市场营销,加快推进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直销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到2015年,县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800个,覆盖60%以上的农户。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抓好优良品种、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农业机械化推进工程,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提高农机化整体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基地准出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5、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加强乡村布局规划编制工作,科学合理确定乡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切实加大投入,加强农村道路、水利、电网、信息、清洁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引导乡镇工业合理布局、规模发展、集中处污,建设一批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实施农村“四洁”工程,推进以改水改厕为重点的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开展卫生城镇创建活动,改善城乡卫生面貌。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和农村民主管理。认真开展新农村示范片、示范村建设,坚持以点带面,探索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到2015年,建设农村公路里程5500公里;新增沼气用户5万户以上;提高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基本解决各县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三)加快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

以调整改造传统行业,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为抓手,全面提升县域服务业的规模和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与工农业融合发展。

1、加快发展现代旅游业。围绕益阳县域特点,打造黑茶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宗教旅游、健身康体旅游、乡村旅游和梅山文化旅游等旅游“名片”。根据益阳各县市区旅游特色进行优化组合,力争纳入省内精品旅游路线,加强与周边行业组织的合作,加快旅游景点对接,建设一批重点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旅游产品,办好一批旅游节会,打造一批旅游路线,将益阳打造成为旅游观光地、休闲地和中转地。到2015年,益阳旅游区域布局合理、产业体系完善、旅游产品丰富、客源市场活跃、基础设施完备、旅游管理高效、具有一定竞争力,基本建成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旅游城市,国内外旅游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有较大提升。

2、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努力发挥益阳区位优势,着力构建益阳湘中北区域物

— 9 — 流枢纽,加快县域商贸物流发展。支持各县市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建成大型综合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配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不断提高物流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以及服务能力。

(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社会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乡要素优化配置,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力争全市城镇化率到十二五末达到50%。

1、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加速推进具有益阳特色的新型城镇化,以县城和重点镇为支撑,形成以大带小、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特色鲜明的现代城镇体系。全面推进县城建设。根据各县城的区位、资源、人文、产业等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推进县城规划建设,精心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现代内涵和人文品位的城镇空间。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依托我市交通发展格局的新变化,扶持马迹塘、梅城、茅草街等交通枢纽重点镇的发展,使之成为区域性的中心重镇。注重发展市际边界城镇,着力支持平口、奎溪、高明、灰山港、南洲等沿边城镇发展,增强集散辐射功能。

2、完善城镇功能配套。围绕提升城镇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承载力,进一步完善路网规划,提升道路建设标准,加强供电、供气、供水设施建设,确保居民生产生活方便、安全;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建设。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应急处置等平台建设,确保城镇管理运行安全和群众安全感提高;进一步提高城镇经营水平,注重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建设。至2015年,各县市将完成给排水管网改造配套、污水处理、城镇道路拓建改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五大工程”。

3、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大力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统筹城乡规划,加快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规划编制和城乡一体的空间规划管制体系;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引导城镇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合理流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统筹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使城乡居民均等享有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区域经济布局。“一体”,即中心城区包括赫山、资阳、高新区的经济体;“两翼”,即桃江、安化组成的山区经济翼,沅江、南县、大通湖组成的湖区经济翼。未来围绕“一体两翼”科学谋划产业布局、生态环境治理、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以组团发展为主要模式,以经济带建设为纽带,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促进区域之间协同发

— 10 — 展、良性互动,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市域经济,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综合考虑各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严格按照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统筹谋划区域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城镇化格局和国土利用,确定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的主要任务、基本目标,逐步形成合理有序、持续高效的主体功能区。至201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16.8万亩,单位土地生产总值达到1000万元/平方公里以上。

(五)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建设绿色益阳

节约、综合利用能源和资源,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促进工业生产清洁化,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快两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两型产业”。积极对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省里12个重点产业振兴实施方案,科学制定县域产业结构调整行动计划。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引导食品加工、棉麻纺织、服装鞋帽、有色金属、竹木加工、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及产业高端伸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扶持船舶工业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尽快形成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加快推进桃花江核电工业园和资水梯级开发,打造低碳核电工业园和水电工业走廊。

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和公共机构节能。科学制定年度减排计划,继续抓好造纸、苎麻、化工、水泥建材、火力发电、有色金属冶炼等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和规模化畜禽养殖集中整治。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完善现有六座县城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逐步推进重点建制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强制推行清洁生产审核,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装备的研发、引进和应用。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逐步淘汰、关闭污染严重和落后的生产工艺、设备。继续抓好污染物减排指标、监测、考核三大体系建设与运行。“十二五”期间,县域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数,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数均要完成国、省下达目标任务。

3、加快建设绿色益阳。在更高起点上实施《建设绿色益阳行动纲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绿色生产、倡导绿色消费、创建绿色文明。着力抓好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建设,加快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积极实

— 11 — 施退耕还林、林业血防、长江防护林等八大林业生态工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全民护林,维护林业生态安全。强化重金属污染治理、航道整治,综合利用水资源,加强湿地生态保护,加大资江流域益阳段和洞庭湖综合治理力度。建立生态补偿标准体系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以环保、生态、绿色为主题,积极开展绿色企业、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主题创建活动。注重对山体、水体资源的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再造一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优美乡镇和生态示范村。未来五年县域累计人工造林150万亩,低产林改造200万亩,森林蓄积量达到3000万立米,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六)着力改善民生民利

大力实施增收富民、促进就业、社保救助、教育均衡、人口和健康、文化普惠六大行动计划,扩大县域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构建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改善民生民利,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推动县域各项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加快发展,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到2015年,各县市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文化和体育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基本建成县域公平高效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五、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市域、省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应在更广的范围内对整个县域经济发展进行科学谋划、整体布局、统筹发展。结合我市实际,提请市委市政府向省委省政协从宏观指导、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对加快县域经济转型发展提出建议。

1、建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科学评价体系。根据新形势发展需要,建议尽快建立更加科学、符合各地实际的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评价考核体系。一是把县域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和推进“四化两型”的各项目标任务具体化、量化,形成可以考评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二是考评不可只注重GDP增长和财政收入,应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结构优化、自主创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就业和民生改善等全方位的指标体系。三是根据各县市的资源禀赋、历史定位、区位特点,建立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考核对象的差别考核评价体系。如发展工业对拉动GDP和财政增长效果最明显,而益阳环洞庭湖的南县、大通湖区区位较为偏僻,发展工业没优势,但两地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在当前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高成本生产、低效益运行困境现实中,两地为应对经济发展压力,不得不拿出很大的精力抓工业,但又无法同工业强县竞争。对于这类特色鲜明的县

— 12 — 域经济发展评价尤其要科学,建议对这类县域在资金、政策上给予倾斜扶持,使其专心致志发展农业生产,推进农业产业化,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2、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一是赋予县域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在继续推行好省管县财政体制基础上,按照扩权强县、权责统一要求进一步精减行政层次,确保各项政策法规迅速准确传达县市,让县市在直接向省有关部门报送计划,申请国家和省里的项目资金,审批经贸、税收、建设、土地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权限。二是切实增强县域政府的财力。合理运用“分税分成”税收政策,让县级财政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对于“保存量,分增量”的财政措施,应有条件的降低对县级地方税收增加的部分行业的税收(如金融地产业税收)。加大对县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上级财政应尽可能多承担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县域社会事业支出。重视发挥县级政府宏观调控的主体作用,加快建立县域公共财政体制,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三是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项目扶持县域经济。利用湖南为传统农业大省的优势,用好用足中央强农惠农政策,促进我省“三农”问题更好更快解决;利用国家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实验区契机,争取更多的国家财政资金投资我省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生态保护等领域。建议省里从防汛抗灾的角度考虑,以环洞庭湖和资水流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益阳“十二五”计划投资550亿元,全面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重点的交通网络建设,请求省里给予重点支持。

3、建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体系。金融是企业成长的“血液”,占县域工业主导地位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普遍性问题,建议我省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国家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到县市设立办事机构;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整合开发地方金融资源,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进一步深化县域金融体制改革,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风险补偿机制,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产权明晰、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或民营信用担保公司,有条件的县市可建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解决县域企业融资担保难的问题。

4、加快城镇体制改革。深化城镇体制改革,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步伐。一是向小城镇适当放权,增强镇级政府的统筹协调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二是深化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土地储备制度,实行差别化供地政策,探索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土地市场统一监管,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农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承包地换社保工作。三是改革现行户籍政策,尽快放开县城和小城镇的户口迁移限制,实现县域内人口自由迁移,向重点城镇聚集,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

— 13 — 乡户口的一体化管理,为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创造条件。四是破除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渐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为完全放弃土地后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农民消除后顾之忧。

5、加快统筹区域发展。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促进区域合作。围绕创建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3+5城市群的有利时机,在明确自身定位的前提下,通过省政府主导,各地方政府协同,致力统筹区域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市场共建,环境治理,提高城市群整体竞争力,促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按同质性进行区域合作。如环洞庭湖各县(市)地域相连,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特征趋同,可以加强合作,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实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建立环洞庭湖经济带;益阳安化和娄底新化都属山区经济,资源禀赋、历史人文、民风民俗同质性较高,都自称梅山文化正宗,对这类县域应因势利导,促进合作,共同开发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双赢。三是加强同域外地区的合作。利用地理、资源、发展产业相似的特点,加强同市域或省域外的地区进行合作。如益阳同江苏宿迁都是杨树主要产区,桃江同福建建瓯、浙江安吉都是有名的竹子之乡,可在发展产业、打造品牌,建立共同市场上加强联系、强化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6、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具有排他性的、难以模仿的主导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我省各地因地制宜,培育了如浏阳花炮、醴陵陶瓷、安化黑茶等特色经济,大大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益阳除黑茶外,杨树、楠竹、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应进一步在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鼓励挖掘县域自身的特色,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将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形成独特的优势主导产业,避免县市间趋同竞争。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2

汾阳:“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先后3次去汾阳调研, 每次都能看到这里的新变化。就拿汾酒工业园来说, 第一次去是听思路构想, 第二次去看规划图纸, 第三次去我就站在了热火朝天的大工地上。它是汾阳实施“白绿黑”战略的龙头工程, 要用3年时间建成100亿元销售收入, 带动10万农民增收的白酒园区。资金主要来自煤焦企业, 目前已完成投资9.6亿元, 是典型的转型发展项目。发展核桃产业是建设“绿色汾阳”的重要举措, 2010年秋冬他们新建一批千亩 (66.67 hm2) 连片核桃基地, 种植核桃5万亩 (0.33万hm2) 。核桃会展交易中心项目扎实展开, 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完成规划, 十大龙头项目启动。此外, 加快推进300万t大型煤矿和20万t甲醇项目, 引资兴建废旧轮胎综合加工园区。汾阳的“白绿黑”三驾马车齐头并进, 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超过50个亿, 增长100%。更值得关注的是, 孝义、汾阳、介休经济圈蓄势发力, 有望成为我省县域经济最活跃地区之一。

永济:强化五大产业支撑, 没有煤炭资源也能实现翻番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就资源禀赋而言, 大体可走3条模式不同的路径。一是立足资源优势, 发展以煤为基的产业;二是打破资源局限, 培育特色产业经济;三是以煤为基与多元发展有机结合, 这是较为理想的增长模式。永济没有煤炭资源, 他们的经济工作紧紧扣住了非煤县市如何实现翻番这一主题。2011年初, 我到运城督察重点项目, 在永济所看到的是五大产业竞相发展。以新时速电机“双十双百”工程为重点, 放大电机制造业对转型跨越的带动效应;加快海丰、广海、麟龙等铝业项目建设, 提高铝加工业档次和附加值;启动阳煤丰喜、中农化工等项目, 建设城东化工区;大力扶持化工装备制造业, 优化工业结构;以粟海、忠民等为龙头扶持23家农业产业化企业。“十二五”末, 永济五大产业产值可达380亿, 财政收入可超过12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可分别突破25 600元和13 000元。永济县域经济发展态势告诉我们, 无论是有煤还是没煤, 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来谋局布阵, 真抓实干, 就能够全面实现“十二五”主要经济指标翻番。

右玉:在生态立县基础上加快产业强县

过去的60年, 18任县委书记坚持不懈抓造林, 形成了宝贵的“右玉精神”, 创造了生态立县的奇迹。2010年右玉荣获山西省林业生态县、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称号。太阳能光伏电厂建成, 5个风电项目完工, 风电装机容量全省第一;矸石电厂、海子湾水库、大呼高速、运煤专线和集运站基本建成;材料化工、农产品加工等多个项目落地。2010年, 右玉财政收入增长41%,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 农民收入增长15%, 比城镇居民收入高1个百分点。2011年右玉的新兴工业提速, 煤炭循环经济工业园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依托沙棘、胡麻、肉羊和小杂粮优势, 吸引了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风电光电等低碳能源产业迅速壮大, 清洁能源产业带已见雏形。新上一批苗木产业、林下经济、林草加工业等林业生态项目, 生态优势逐步向产业优势拓展, 生态与产业效益同步提升。优化杀虎口、小南山、苍头河、右卫老城的景区规划及线路设计, “塞上绿洲”游和“西口文化”游初现端倪。右玉的成功实践将证明, 这里不但能够产生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 而且还会创造转型跨越的“右玉模式”。

沁县:走板块式发展道路, 努力跳出“贫困陷阱”

沁县是我的扶贫联系点, 最近按省委下乡住村安排, 我还到这个县的温庄住了两天。2011年是沁县“招商引资年”, 他们确定了用1个34%确保4个15%的目标。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要超过34%, 以实现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15%以上增长。规划建设五大板块85个项目, 其中工业板块15个项目, 农业板块15个项目, 城镇化板块34个项目, 生态板块7个项目, 民生板块14个项目, 目前已开工54个项目。特别令人高兴的是, 沁县现代农业发展尤为“有板有眼”。种植业五大板块:10万亩 (0.67万hm2) 沁州黄小米、7万亩 (0.47万hm2) 蔬菜、10万亩 (0.67万hm2) 核桃林、1万亩 (0.07万hm2) 中药材、1万亩 (0.07万hm2) 育苗基地;养殖业四大板块:5万头牛、150万只兔、300万只鸭、300万kg鱼。最近沁县抓住山西“综改区”建设机遇, 进一步提升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板块布局:创建北方休闲养生度假示范区、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示范区、旅游业改革创新试验区、综合改革发展先导区、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县和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县。显而易见, 沁县县域经济正在走上板块式发展道路, 找到了跳出“贫困陷阱”的支撑点。

清徐:在高起点高平台上实现“三化”互动

清徐县面积不大, 但县域经济分量较重, 是我国中部百强县, 2010年农民收入达8 792元, 名列全省各县第一。2010年清徐作出了“十二五”“三化”互动的发展布局。在工业新型化方面, 重点发展物流、汽配、食品等销售收入过百亿的大企业和新材料等销售收入过30亿的产业集群。在农业现代化方面, 投资90个亿建设太原现代农业示范区, 3年内发展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3家, 5年内全县食醋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农产品基本实现“农超对接”。在县域城镇化方面, 以汾河为主轴打造“双城、5镇、52村”城乡一体化体系, 建设功能完善的卫星城。为此, 清徐抓住项目建设、对标活动、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不放松。领导包项目, 捆绑责任, 跟踪问效, 重点项目周汇总、月协调、季观摩。向一流标准看齐, 找出差距和不足, 制定具体整改措施, 列出对标时间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 主攻央企省企, 承接产业转移, 走集群式高端化道路。清徐作为太原都市圈南扩第一站, 区位发展优势得天独厚, 有条件走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前列。

原平:着力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

改革开放初期, 原平经验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 但后来的发展放缓。2010年原平提出要正视问题, 找准差距, 深挖潜力, 发展速度力争忻州第一, 经济实力向全省十强挺进。2011年他们锁定GDP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20%, 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分别增长15%这四大目标, 千方百计破解土地、容量、软环境三大瓶颈。采取了科学调整土地规划, 划定产业园区地块, 尽量占用未利用地, 用足占补平衡政策, 想办法多造地, 清理利用闲置土地, 用好移民搬迁土地等多项措施。用置换、减排、挖潜的办法, 解决环境容量不够的问题。制定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 一旦发现有人设置障碍吃拿卡要, 则严惩不贷、严厉问责。原平扭住投资325亿元的晋北铝业三期、投资88亿元的同华电厂二期, 投资30.8亿元的钢铁技改和投资30亿元的热电联产项目不放, 加快千万吨洗煤、新型煤化工及风电、软陶瓷、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 努力实现“十二五”翻番的良好开局。

盂县:建设阳泉新辅城, 融入太石都市圈

阳泉是我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盂县则是阳泉实现“千亿产值、百万人口”目标最具潜力的拓展区。盂县把大县城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 采取定规划、搭框架、强设施、优服务和分步开发5项举措, 投资4.8亿的十大工程2010年底基本完工。2011年他们按阳泉新辅城标准, 加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四规合一”的力度, 优先建设新城, 兼顾改造老城。扎实推进以总部经济为主的东城区, 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南城区, 以服务业和教育文体为主的北城区, 以行政办公为主的西城区等四大功能区建设。建设十大标志性建筑, 提升县城档次和品位。启动“四纵两横两连接”工程, 融入太石半小时经济圈。“十二五”末, 盂县县城建成区将由4.9 km2扩展到60 km2, 县城人口达到20万以上。以大县城为龙头的城乡一体化, 无疑会给盂县转型跨越发展增添强大的内生动力。

阳高:苦干实干再造两个新阳高

阳高虽然是国定贫困县, 但他们干事的人气旺, 发展的势头猛, 翻番的决心大。“十二五”期间, 阳高力保GDP年均增长32%,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3%。为实现翻两番的目标, 他们相继拿出90个项目, 总投资超过400亿元。目前, 3万t氯丁橡胶和化工新材料等一批大项目投产, 设施蔬菜、规模养殖、片区扶贫取得积极进展。根据省委省政府“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要求, 他们建蔬菜园, 设施蔬菜面积已占大同市50%以上;打养猪牌, 北京顺鑫北许屯项目2010年投产, 大白登项目2011年3月开工;发杏树财, 与露露集团合作投资3.6亿元开发杏产品, 2011年10月可完成一期, 二期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45个亿。最近, 阳高特别强调要以工作实绩论英雄, 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位置有作为, 防止可能发生的“换届综合症”。一年来, 我无论是盛夏去阳高召开全省设施蔬菜现场会, 还是隆冬到那里进行县域经济调研, 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的精神常常令我感动。

沁水:以煤补农保增粮增收, 以煤为基促多元发展

对于近年来的沁水, 人们往往知道那里的煤炭资源丰厚,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其实, 这个县还非常重视以煤补农和粮食生产。2010年县财政支农资金达1.6亿元, 粮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 农民收入增长15.7%, 绝对额是2005年的1.6倍。可见, 沁水发展县域经济没有忘记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做好“三农”工作基础上, 2010年他们围绕“气化山西”引资48.8亿元, 重点发展煤层气产业, 增加值增长44%。2011年随着一些大项目落地, 全县煤层气抽采可达20亿m3, 产值近20亿元。60万t煤制烯烃、30万t聚丙烯、30万t聚乙烯、40亿m3煤制天然气等项目扎实推进, 以煤为基产业链越拉越长。同时, 沁水物流业和旅游业开始破题, 3个物流园区开工建设, 舜文化旅游和树理文化旅游高位启动。5年后, 沁水GDP可超过200个亿, 财政收入可完成50个亿, 城镇居民收入和农民收入分别突破3万元和1万元。调研中我感觉到, 沁水作为全省县域经济的后起之秀, 有把握率先实现翻番。

吉县:苹果转型, 壶口升级, 小县培育大产业

2009年, 吉县人口10.59万人, 地区生产总值9.27亿元, 财政收入0.63亿元, 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根据“一县一业”的思路, 一年来他们着力打造国家级苹果基地县。以优化种植布局带动规模扩张, 采取“八改十配套”的综合措施, 完善标准化苹果生产体系。2011年新种植苹果2万亩 (0.13万hm2) , 重点创建10个示范基地和1 000个生态果园。投资5 000万元的绿欣源果汁厂年底建成投产。依托冷库群建设大型产地交易市场和物流设施, 年内新增2万t储藏能力。5年以后, 吉县苹果产量将超过25万t, 总产值将增长3.3倍。黄河壶口瀑布是吉县县域经济发展另一张王牌。2011年他们进一步加快了壶口景区建设, 确保完成投资1 400万元的客服中心和停车场工程。以壶口为中心, 以建设五A级景点和带动农民增收为目标, 统筹开发克难坡、人祖山、蔡家川旅游线路, 构建循环旅游圈。“吃吉县苹果”、“观壶口瀑布”, 有力地彰显了小县大产业的鲜明特色。

介休:民营企业加快转型, 推动经济整体跨越

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 提供全市85%税收和90%就业岗位的介休民营企业独树一帜。然而, 民营企业粗放型增长和家族式经营的路子越走越窄, 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让他们经历了一次“凤凰涅般”。最近一个时期, 介休集中精力引导民营企业招商引资, 加大转型发展项目投入。发挥民间资本厚实及民营企业家活跃的优势, 深化煤、焦、钢、碳素产业结构调整, 鼓励煤焦企业加快转型发展, 促进民间资本与现代农业高效对接。2010年投资1.5亿元建成3 500栋日光温室, 创造出以工补农的7种模式。设施蔬菜发展好的村, 当年就实现了农民收入翻番。2011年介休邀请13家金融机构与民营企业洽谈, 达成多项合作协议。陶瓷、有机硅、矿机园区等建设进度加快, 6万t高功率碳素、2.4万k W秸秆发电、120万t的H型钢项目年内竣工。“十二五”期间, 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群将成大气候, 上市民营企业达5户以上。可以肯定地说, 介休以民营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开始进入新一轮快速成长期。

加快发展大名县域经济 篇3

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战略方针,揭开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全新活力,也对县域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以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全新课题。

要发展大名县域经济,首先要发展特色经济。发展特色经济要发掘本地区潜在优势。县域经济的发展,关键是要发挥比较优势,克服比较劣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必须立足县情,发现自身的比较优势,具体来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确立本土特色产业。作为全国最大的面粉加工基地、中国花生之乡和中国小磨香油之乡,这三大特色产业带动大名数十万农民增收致富,并且使整个县域经济焕发出极大的活力和后劲,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其次要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发展应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大名县资源丰富,气候宜人,盛产小麦、花生、玉米、大豆、棉花、谷类、薯米等,产量大,品质优,享誉国内外,是国家及河北省小麦、花生、瘦型猪养殖基地县。林果品种繁多,尤以李子著称,质地优良,果品加工大有可为。全县水质资源丰富,地下水可采量约为1.5亿立方米。 县委县政府按照“扩大花生、调优蔬菜、发展养殖”的总体思路,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大,目前,大名县已形成了“花生、面粉、蔬菜、养殖”四大主导产业格局。

再次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的发展。构建法律政策体系,加大引导力度,把循环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强化政策导向;研究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同时构建强大的技术支撑,将县域资源循环型技术研究纳入县科技攻关项目;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进行对口合作交流;运用相关科技创新成果,全面构建循环产业链。

最后发展大名县域经济应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做好经济服务工作,力争建立起一支政策水平高、理论修养高的干部队伍。政府一是要变革传统管理模式,成立专门的县域经济开发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县域规划、协调和监督工作;二是要变“权利政府”为“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实现由单纯指挥型管理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引导企业和农民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销售;三是要加强对农业产业的财政支持,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优惠贷款等多种政策措施;四是要完善县域经济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扶持农业行业协会的发展。

加快益阳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调研报告 篇4

(2011年元月)

大广高速公路是连接东北、华北、华中与华南的交通大动脉。随着大广高速的建成通车,深州融入了京津两小时经济生活圈,对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围绕如何利用大广高速开通的有利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对深州面临的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全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努力方向。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

一、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深州市总面积1252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区,465个行政村,人口57万,耕地130万亩。

深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先后被国家列为优质粮食、果品、棉花、花生生产基地,拥有粮食面积60万亩、果树面积40万亩、花生、棉花、速生林面积各10万亩,瓜菜5万亩,具备年产80万吨水果、60万吨粮食、6万吨花生、3万吨皮棉、21万吨瓜菜和450万立方米木材的生产能力。深州畜牧养殖业较为发达,蛋鸡存栏高峰期达1200万只,年产鲜蛋5万吨;生猪年出栏100万头,肉类年产量10万吨;奶牛存栏5000头,年产鲜奶2万吨。2010年,全市农业完成增加值20亿元,同比增长12.5%。

深州的工业主要由农副产品加工、化学工业、机械制造等特色产业组成。农副产品加工业,拥有加工企业19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省级4家,市级51家。具备了140万吨小麦、60万吨玉米、20万吨花生、5万吨水果和10万立方米高密度地板基材的加工能力。深州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河北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河北省食品产业集聚区”。机械制造业,是深州的传统行业,拥有加工企业150家。主要生产发动机缸体、方向机、摩擦材料、变速箱等机动车部件和各类丝网产品。2009年,深州的汽车配件和金属丝网被确定为省级产业集群。化学工业,主要有煤化工、盐化工、生物化工和医药化工,是我市发展潜力最大的产业。同时,围绕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结合全市区域产业布局,谋划构建了以市区工业城、化学工业区和丝网工业区为主的“一城两区”发展框架,为深州工业发展和产业聚集拓展了空间,搭建了平台。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亿元,同比增长22%。

深州的第三产业基础较好,拥有农资市场、果品市场、花生市场、畜禽市场等专业市场。同时,利用丰富的果林生态资源和深州蜜桃文化,规划建设了深州蜜桃观光园,年接待游客达20万人次。相继被评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河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2010年,全市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同比增长13.3%。

2010年,预计全市生产总值完成90亿元,同比增长15%。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亿元,同比增长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77元,分别同比增长12%和26%。

二、大广高速带来的优势和机遇

大广高速途经深州的辰时、深州镇、大冯营、于科、护迟、乔屯6个乡镇28个行政村,深州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广高速沿线经济带。大广高速已经成为深州的战略路、机遇路、生命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提升了深州的区位交通优势。深州拥有京

九、石德两条铁路、石黄高速、国道307以及多条省级公路干线,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一直是深州的一大优势。大广高速的建成通车,在深州市域内与石黄高速形成了“黄金十字交叉”,深州成为了东出西联、南下北上的重要战略节点,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骤然密集,区位交通优势更加明显,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2、进一步提高了深州的交通运输能力。大广高速在深州设置了两个出口,并在市域中部规划建设了大广高速沿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设计理念最新的“深州服务区”。可以说,大广高速的开通不仅提高了深州的一般交通运输能力,并且可以促进冷藏保鲜运输、集装箱运输、大件运输等一些专业化运输业的发展,也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进一步拉近了深州与京津的时空距离。大广高速的开通,深州与京津的车程由四小时缩短到两小时,深州已经融入了京津两小时经济圈,从某种意义上也拉近了深州与京津等大城市的时空距离。便利的交通条件,使相互往来更加便捷,有利于深州更好地吸纳京津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促进深州与京津形成互动兼容的生活方式、就业形式和商务模式。

4、进一步提升了深州的生态优势。深州是一个农业大市,生态优势明显,拥有40万亩的果树区,国家2A级旅游区“蜜桃观光园”。大广高速穿越深州的生态果树区,过往车辆均可欣赏到“春花秋果”的生态景观,不仅可以提升深州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更为深州提供了一个无形的广告招牌,让旅客记住深州、光临深州、青睐深州、投资深州。

5、进一步提升了深州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南资北移正在加速,京津等大城市的部分产业也开始溢出转移。深州的经济环境优越,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聚集区承载能力突出,大广高速的开通为深州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更加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利于吸纳发达地区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方法和经营理念等生产要素,促进产业提档升级。

6、进一步提升了为京津服务的产业发展空间。深州的粮食、果品、苗木、畜禽等生物质资源丰富,农副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面粉、食用油、肉食等农副产品品种多、质量好。大广高速的开通为深州农副产品进入京津等大城市提供了便利条件,进一步提升了农副产品的增值空间,也促进了农产品生产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7、进一步破解了借智引才的生活障碍。发展需要人才,交通不便、生活条件不好难以留住人才。两小时车程为京津的企业家、人才在深州工作提供了便利条件,早来深州工作、晚归京津生活成为了可能,有效破解了因生活条件不好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难题。

三、下一步工作设想

大广高速建成通车为深州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机遇,必须牢牢把握、借势而为,切实把有利机遇转变为发展优势。下一步,我们将立足自身实际,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优势,加快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积极服务京津市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满足京津等大城市的“粮袋子”、“菜篮子”、“果盘子”、“花坛子”需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主动为大城市生产生活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一是着力抓好优质农副产品生产。进一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着力提高种(养)管技术,加大良种培育、引进、推广力度,切实加强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基地建设,努力为京津提供优质、高档的粮食、果品、畜禽等农副产品。依托深州苗木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城市绿化、美化用苗木,特别是积极推广高级育苗产业,着力在发展园林苗木、高档花卉上下功夫,努力建设成大广高速沿线的特色苗木和花卉基地,为京津等大城市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绿化服务。二是健全农副产品流通体系。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着力构建现代流通网络,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成立专业流通合作组织,加强运销大户和专业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宽农副产品进入大城市渠道。建立健全与农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主动对接周边大中城市市场,促进“农超对接”、“地超对接”。三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立足深州特色农业资源,围绕发挥紧邻京、津、石等大城市的区位交通优势,在京九铁路以东、大广高速以西、307国道以北、兵辰路以南的农业主产区,规划建设占地25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设施

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加快培育和推出一批有品牌、有特色的有机、绿色食品,直接进超市、上餐桌,最大限度提升农产品增值空间。

2、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大广高速的开通,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将依托产业基础、区位交通等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努力培树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一是加强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按照省级园区建设标准,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服务力度,为承接产业转移和项目建设搭建平台。市区工业城,大力实施“北扩东跨”工程(向北扩展至大广高速连接线,向东跨过京九铁路,延伸到大广高速),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化学工业区,加快区内路网、电网、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引进战略支撑项目,大力发展循环化工;丝网工业区,以宏森丝网创业辅导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效益好的高端丝网产业。二是做强做优特色优势产业。以项目建设为动力,以优化产业结构为重点,以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为根本,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努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引导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设原材料生产基地,增加产品种类,向上、下游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终端食品产业的转化;鼓励机械配件企业走联合发展道路,探索集团化经营模式,引进和培育整机、整车生产企业,发展机动车装备制造业;支持化工企业与控制资源、拥有资本、握有技术的大集团合资合作,增强生产资料供应能力,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膨胀升级,实现由传统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变。三是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坚持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瞄准行业先进企业,提高优惠政策,开展战略合作,努力打造具有深州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抓住大广高速开通的机遇,围绕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切实做好“无中生有”文章,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

3、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深州的生态资源、地热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将围绕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实施“桃花—温泉—史迹”组合联动开发,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努力促进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的相互融合。一是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业。在加快蜜桃观光园旅游区建设的同时,注重与衡水湖的同步开发建设,进一步延伸旅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果农、菜农参与旅游开发,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桃乡采摘等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商业旅游、自驾旅游、体验旅游等不同旅游方式,努力打造成京南知名的生态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温泉度假旅游。深州地热资源丰富,探明储量约300亿立方米,具有储量大、水温高、水质好等特点,具有极高的商业开采价值。我们将按照科学、合理、有效地原则,积极引进具有旅游开发、管理和经营实力的战略投资者,开发集保健、休

闲、度假、观光、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旅游产品,加快特色旅游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深州市拥有4000多年的历史传承,既有以盈亿义仓、大德昌钱庄和深州黑陶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又有以形意拳、梅花拳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有着相对优势。我们将积极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元素,同时整合内画、乐器等工艺产品制造,与深州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形成强大合力,进一步推动深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升位思考看法 篇5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加快发展之志、谋加快发展之策、鼓加快发展之劲、增加发展之效,抢抓机遇、理清思路、落实措施,实施新农村、旅游业、工业化、城镇化“四大战略”,带领全县人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扬帆破浪,奋勇争先,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大步迈进。2009年,我们又迎来了国家大幅增

加投资拉动内需政策的发展契机,如何把握时机进一步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升位,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切实付诸行动的重要课题。为此,本人通过调查研究,并结合多年的工作经历,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立足实际,全面分析,把准经济发展脉

全面认识并深入分析现状和差距,是科学决策,明确思路和制定措施的先决条件。同样,**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超常规发展,就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于特点和优势,充分挖掘潜力,扬长避短,着力创造地方经济的独特性,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竞争力。

(一)现状和差距。区位上:**位于贵州边缘的黔桂结合部,北联贵新高速公路,南出广西,东接贵州南大门独山县,西靠贵阳后花园惠水县,应该算是一个四通八达的地区过渡交汇区域,但相对周边一些县(市)来讲,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直接经过,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品运输成本。产业上:**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96%以上,现在的主要产业仍然是农业,而且农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抗灾抗风险力弱,农业产业小而零散,没有规模效应。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虽然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仍处于一产大,二产弱、三产薄的局面。加上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等各种制约因素,产业化经营困难重重,很多产品难以突破县内的小市场走入县外省外的大市场,产业发展仍在低水平徘徊。资源上:我县具有较好的气候资源、水电资源和煤炭资源,但技术资源、市场资源和资金资源相对短缺,资源优化配置形成了“木桶原理”的短板效应,导致现有的优势资源难以发挥效用。观念上:干部队伍中开拓意识不强,小成即满,固步自封,瞻前顾后的思想较为普遍,遇事先争不先干,在争论中错失了发展机遇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特点和优势。一是生态气候优势。**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森林覆盖率高达46%以上,山地和丘陵占到土地面积的98%左右,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对发展生态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二是旅游资源优势。**地处中亚热带喀斯特岩溶地区,境内重峦叠嶂、河谷深切、峰林谷地应有尽有,自然风光优美怡人,有全省唯一的民族乡卡蒲毛南族乡,又有布依族、苗族、毛南族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特别近年开发的掌布“救星石景区”和正在修建的世界最大口径的射电望远镜,一个是旷世天然奇观,一个是顶尖科技基地,均举世无双,是我县两张响亮的旅游王牌。可以说,**的旅游资源兼具了唯一性、奇特性、科考性以及生态的完美性,很多方面都是其他地方可望而不可及的优势条件,这些,都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雄厚的基础。三是煤矿、水利等矿产资源优势。这些资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提供了可观的税收来源,另一方面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电力和动力支撑,对增加我县的经济总量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主抓优势,强化措施,推动经济协调快速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长远和目前的现状来看,**在很多领域开发的程度不高,正因如此,**未来的发展很有潜力。但潜力不等于实力,优势不等于竞争力,经济的发展更多的还是要在思路明晰的基础上强化措施,抓住主要难点逐个突破,发挥比较优势凸显效应,汇集小优势变为大优势,实现经济协调快速推进、跨越发展。

(一)切实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发展不够快的根源在于思想不解放,思维不开放,理念不先进,思路不超前,思想观念的落后才是最大的落后和真正的落后。因此,首先要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思想的保守性,思维成旧,思路局限的状况。打破凡事看上级讲没讲,别人干没干,过去有没有的思想禁锢。不为成绩所累,不为定势所困,不为视野所限,做到先干不争论,先试不议论,先做不评论,干成自有公论。第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的头脑,把解放思想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和领导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做到在困难面前不束手无策,在矛盾面前不畏首畏足,在利益面前不争来争去。以开放眼光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处理好近期让利和长远受益、直接让利和间接受益,局部让利和全局受益、部门让利和企业受益、政府让利和社会受益的关系。第三是树立科学灵活的用人的导向。破除机械僵化的政绩评价机制,完善干部提拔任免和监督机制,使让干部能上能下,给有创新思想、有奉献精神的干部营造环境,创造平台。大力提升自主性和创造性,鼓励干部奋发有为,独当一面,勇于负责,敢于为地方经济发展冲锋陷阵。从根子上解决求稳怕乱、甘于平庸、不敢超越的保守风气,充分调动干部

工作热情和创业激情,进而鼓舞人心,凝聚发展合力。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多年来,我们地方经济始终难以驶入发展的快车道,主要原因就是缺少工业的带动和支撑。可以说,抓好了工业,就牵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就解决了我县产业不平衡的软肋,很多发展障碍就会迎刃而解。所以,要改变农业大县、财政穷县的落后面貌,就要坚持工业强

县不动摇,不断推进工业规模发展、上档升级、集约经营。一是实施项目带动,备足发展后劲。利用好国家政策优势,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工业产业,为工业发展输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同时严格落实县重点工作承包集团责任制,实行定期汇报督查,强化奖惩措施,狠抓跟踪落实,确保取得明显的成效,形成了良好的工业发展态势。二是着力使矿产水力资源优势转化为工业发展优势。加快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水电站和合法煤矿的建设,增加税收,同时为工业后续突破发展奠定动力基础。三是发展园区经济,推进产业集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优化功能、综合开发、分步实施”的要求建设工业园区,争取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了集约发展的高效平台。

(三)坚持抓紧旅游业不放松。旅游业是**经济的一个“亮点”,旅游业也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期效应不会很明显,但一旦开始步入正轨,就会呈几何速度地增长,应该作为我县的重点产业来坚持长抓不懈。要凭借我县旅游资源的唯一性和独特魅力,努力将**旅游做成“绝品”,形成贵州南线旅游的热点和重点。一是加快掌布景区的开发,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旅游文化、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景区级别,扩大影响。二是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规划大射电天文望远镜选址的对外参观旅游设施,争取与射电工程同步建设,及早显示经济拉动效应。三是借助独特的旅游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加大县城沿河开发力度,积极打造贵州南部旅游休闲娱乐城,串起**旅游景区“链”,促进整个旅游景区开发。四是积极挖掘整理民俗民风精品,提炼包装,抓好景区民族歌舞表演队建设,丰富旅游文化内涵。五是科学策划,积极筹办各种节会,做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促进招商引资,激活县域经济发展。六是继续形成强大的旅游宣传、推介攻势,加大力度强化**在综合旅游区的绝对优势,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积极借助省、州各项活动开展以及主动与周边省(区)、县(市)重点旅游区合作,联合对外推介,整体营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同时探索与各地旅行社的协作的有效机制,挤入各大旅行社的黄金旅游线。七是积极探索旅游管理新体制,把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推向市场,用市场机制推进旅游业大开发,大发展,大提高。八是结合旅游开发,抓好牙舟陶、刺绣、纺织、花石、克度藤编、玉水毛尖、黄金应子以及其它民族工艺品等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旅游经济。

(四)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在争取国家基础建设投入的同时,还是要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一是强化“发展是硬道理,招商引资是硬本事,新上项目是硬政绩”的意识,营造“你发财,我发展”的双赢意识和“你投资,我服务”的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二是狠抓投资环境建设和治理。在招商引资上我们区位优势差和基础设施落后等硬件不足的弱点,这就需要我们从优化投资环境,特别是加强软环境建设上来弥补。要加大治理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集资等行为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环境;提高效率,强化服务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特别是各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配合招商部门开展好“一站式”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难必帮,有诉必查,以热情周到的服务,吸引客商到我县投资发展。凡外来投资项目,只要有利于gdp增长,有利于增加税收,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可以大胆引进。

加快山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篇6

一、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速度。

山区县经济发展上的差距,归根到底在于思想解放上的差距。例如在区部分乡镇,特别是深山区的乡镇,由于边远闭塞,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深,不少干部群众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敢担风险的精神,“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经济发展由此深受影响。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山区县域经济,必须把解放思想这一先导工程作为首要任务来抓,着力推进“四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重点做好“四破四立”,即破除认为山区客观条件差,难有作为的消极思想,树立善于扬长避短、化被动为主动的进取观念;破除仅仅依赖自然资源谋发展的落后思想,树立既依托自然资源,更要依托科技、政策、人才、资本、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的先进观念;破除只满足于在一地一隅谋发展的狭隘思想,树立善于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抢发展的宏观观念;破除条块所有和部门利益的封闭思想,树立“海纳百川”共求发展的开放观念。二是体制创新。要围绕加快发展突破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拍卖、租赁为主要形式,深化国有、集体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改革,大胆放开搞活;加快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机制,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健全利益和风险保障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设,完善山区市场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进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和手段。三是科技创新。山区县经济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落后,因此必须把科技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重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并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形成具有山区特色的优势产业群;加快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山区科技人才建设工程”,为科技进步奠定雄厚基础。四是工作方式和用人制度创新。山区干部要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传统工作方式,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的主题,创新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特别是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思考和解决山区经济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上,放在搞示范、抓重点、创特色、求突破上;要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打破过去用人问题上的旧框框,大胆选拔重用敢干、能干、实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干部,努力造就一支适应市场经济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县域经济实质就是特色经济。

作为山区县,必须立足当地优势,围绕“特”字做文章,突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就而言,大的方面说,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先导、结构调整、开放带动、生态兴区”四大战略,坚持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深化各项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重点鼓励和引导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改组和改造,让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快速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就具体产业来说,则要着力解决工业不优、农业不强、三产不活的问题。改变工业不优的着力点在于培植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集中力量办好县区级工业园区,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兴办龙头企业,实现工业的“二次创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资源加工型行业特别是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并重点抓好化工、矿产、医药、建筑建材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改变农业不强的着力点在于立足山区土壤、气候、资源等自然生态优势和毗邻西安等大中城市的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传统农业向“订单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特色农业转变。大力发展高产高效优势特色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以核桃、板栗、肉牛、食用菌、蔬菜、中药材等为重点的产业开发和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反季节蔬菜和特色瓜果;大力发展肉牛、三元杂交猪、布尔山羊、蛋鸡以及特种养殖业生产,大幅度提高养殖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利用山地优势,以天麻、丹参、桔梗、丹皮、黄姜为重点,大力发展中药材。改变第三产业不活的着力点在于抓好以县城及乡镇农贸市场为龙头的市场经济,坚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发展仙鹅湖、静泉山等风景区,以及农业生态观光为主的旅游业。

三、城镇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城镇化有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农市场的启动,又能通过“集聚效应”吸引农民进城安居从业,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对拉动山区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一般而言,山区县城经济相对滞后且发展不平衡,推进城镇化不宜处处开花,而应集中力量发展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心城镇和以国道、省道为轴线的小城镇,使其上规模、上水平、上品位,成为辐射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中枢和纽带。为适应城镇化的要求,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城镇建设当作重要产业来运作,在建设和管理中融人“经营”理念,树立城镇是有形资产,城镇建设是资产保值,城镇管理是资本增值的意识。通过“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开发业主归口管理土地二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

三级市场”的方式,盘活土地资源,让土地生财。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放开供水、供气、道路、房屋、桥梁及教育、公益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市场筹资为手段,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参与建设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四、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做好招商引资和激活民资两篇大文章。

创新思想观念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篇7

一、破除传统思维惯性思维的束缚,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但有一些同志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惯性思维的束缚,遇到问题就容易产生疑虑和困惑。比如,“量力而行”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观念,如果我们不能用辩证的思想去加以分析,在发展问题上必然形成小脚女人走路的局面,何谈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树立“办多大事筹多少钱”的观念,用市场化的手段来筹集办事的钱,这对我们这些相对落后的县域经济来说更为重要。

二、打破消极守摊子的思想,树立不发展或慢发展就是落后的观念

稳定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始终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的,稳定是前提、是保证。稳定与发展在一定时期,各有侧重,但总体上还是要树立发展的思想,不能以保稳定为借口消极守摊子,否则就会挫伤广大干群的积极性,最终还是要出事。为此就要立大志、创大业、谋长远、抢项目、跑资金。滑县基础差,如果没有立大志、创大业、谋长远的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落后的局面。目前,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保增长的力度也很大,为此,县委县政府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机遇,认真研究国家的政策和投资方向,超前谋划,及早动手,争取主动,把该争的项目和资金争回来。今年以来,滑县县委、县政府本着打基础、抓长远的思路,谋划了一批大事情,比如长兖铁路滑县支线及客货运输站项目、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县城连接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滑县卫南蓄水工程和黄龙潭蓄水补源工程等等,这些大事对滑县将来的发展都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克服等、靠、依赖和简单化的倾向,树立高标准创造性抓落实的观念

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指示,这是对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但如何贯彻上级指示,情况却不大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在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抓落实上,克服等、靠、依赖和简单化的倾向,树立高标准创造性抓落实的观念,在搞好上下结合上做文章。具体到一个单位或部门,由于所处的条件、担负的任务不同,实际情况则往往有较大差异性。只有把上级的指示与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进行加工制作,拿出解决自己问题的实际办法,才能使工作取得扎实的成效,才是真正落实上级的指示精神。

四、打破常规,树立跨越式发展的观念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有超常的观念。与自己比、与过去比,我们是发展很快,但横向来比,我们落后了,而且差距很大。特别是对于滑县来说,不是发展不发展,而是必须跨越式发展。为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要摒弃一切不适合市场规律的东西,改革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和旧的工作方式。而所有的改革必须是以思想观念的创新为先导,思想观念不创新,一切改革、创新都无从谈起。在具体改革中,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宁可改革有失误,也要将改革进行到底;宁可向前走出事,也不能等着出事;宁可改革暂时影响速度,也不能以速度牺牲机制创新,要用联系、发展、辩证、全面的观点来处理问题。观念创新的标准,就是要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滑县的实际。要敢于冲破条条框框,敢于去闯、去试。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既要加快发展速度,加大改革力度,又要审慎从事,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尽量减少社会震动,这样才会达到改革的最终目的。

五、打破搞关系就是搞不正之风的片面认识,树立关系出效益的观念

关系就是效益。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搞关系就是搞不正之风,搞歪门邪道。而现在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其社会地位和作用也显得非常的重要。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合作的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迫切需要我们积极主动地建立处理好各种关系。因此,我们要摒弃过去那种认为搞关系就是搞不正之风的陈腐思想观念,树立正当关系是开拓事业、发展自我的一种重要途径的理念。

六、杜绝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在新的时期,胡锦涛同志提出了新的政绩观,要求我们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从现实来看,仍有相当一部分人满足于现状、甘于平庸。这种观念如果不被彻底清除,恐怕原地踏步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树立“无功即是过,平庸即是非,不进即是退”的观念。评价一个人是否观念创新,既要听如何讲又要看变化,不能思路层出不穷,未见丝毫动作。既要看常规工作又要看有无突破,对于一个时期内政绩平平的要坚决拿下。发展是最大的政治,那种仍习惯于看摊守业、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保守思想必须摒弃,同时坚决杜绝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创新必须符合科学发展观,发展必须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思想观念创新是个动态的过程,是个永无止境的工程,今天创新了,并不等于明天仍然走在前面。只有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才会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才会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才会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评论员文章.转变和创新思想观念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N].南阳日报,2008-08-18.

[2]刘勇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N].驻马店日报,2008-06-05.

[3]吴新元,张秀芳.观念创新是贫困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J].前进,2002,(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落榜的夏天心情日记下一篇:感恩就在我们身边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