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2024-10-26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精选9篇)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1

义乌地处浙江中部,辖6镇7街道,市域面积110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68万,外来暂住人口70余万,日均流动人口20万。义乌历史悠久,建县已有2226年历史,1988年撤县建市。先后涌现了“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宋朝抗金名将宗泽、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及现代教育家陈望道、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历史学家吴晗等历史名人。改革开放以来,义乌坚持“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从传统农业小县跃升为市场大市、经济强市。2003年,义乌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17位;综合竞争力居浙江省22个县级市首位。2004年,全市预计实现实现生产总值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按去年同径统计,预计完成财政总收入29.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3%和1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2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490亿元,比年初增长23.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9.9亿元,比上年增长1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63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580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和7%。

一、义乌市民营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纵观我市民营经济形成和发展,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萌芽起步阶段(1978-1987年)。改革开放之初,在我市稠城和廿三里两地自发形成了小商品市场,这是义乌民营经济起步的标志。当时的义乌县委、县政府从实际出发,于1982年率先开放了小商品市场,并确立了“兴商建县”的发展战略。二是稳步发展阶段(1988-1991年)。全国经济过热,通胀问题突出,为此,国家实行财政、金融双紧政策。在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下,我市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三是全面拓展阶段(1992年-2001年)。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定位,为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至此,我市民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四是接轨国际阶段(2001年至今)。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市民营经济加速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致力在更大的空间、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提升和发展。当前,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呈现出五个特点:

(一)规模总量倍增,主导地位日益凸现。到2004年11月底止,全市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69780户,民营企业8831万家。浪莎、梦娜、新光、能达利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短短六、七年时间迅速成长,成为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占民营企业总数5%的龙头企业,实现了全市1/3以上的工业总产值。民营经济已成为义乌经济的主体和支柱,全市GDp、工业总产值、市场成交额、财政总收入的90%以上均来自民营经济。

(二)块状经济崛起,产业集群日益明显。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贸工联动”战略,依托市场发展小商品制造业,“小商品、义乌造”的块状经济迅速崛起。全市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化妆品、文化用品、玩具等十四大优势行业,其中饰品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袜业占35%以上、拉链占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小规模,大辐射”的发展态势。

(三)创新能力提升,品牌意识日益增强。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科技型民营企业69家,建立各类研发机构52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2家。民营企业资本投入结构逐步优化,去年投入技改资金24亿元。全市累计引进意大利、韩国等先进袜机3万台(套);伊美公司投入技改资金2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那BOpp薄膜生产线;百思得公司和威龙公司共同投资3.5亿元开发氨纶新产品。创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共注册商标5000多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浙江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30件(只)。

(四)主动接轨国际,发展空间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去年我市经济外向度为33.8%,比2000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全市拥有自营出口权的民营企业264家,实现自营出口7.3 亿美元。市场外向度达50%以上,年出口标准集装箱货柜20万只,有5000多名外商常驻义乌从事小商品采购,市场商品已辐射到全球188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我市已有1500多人在国外设窗口、办市场、建基地,形成了市场、商品、商人“三位一体”的对外输出格局。

(五)主体构成优化,整体素质日益提高。许多家族制民营企业已由“前摊(店)后厂”向公司制企业过渡。全市现有年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民营企业53家,年纳税超100万元的民营企业155 家,年出口超500万美元的民营企业20家,形成了规模企业、中小企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此外,经营者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去年我市组织外语、电脑等各类实用培训10多万人次。在民营企业家中有全国人大代表一名,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分别占35%、36%,外来务工人员当选市人大代表有11名。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市经济社会各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是促进了综合实力快速跃升。我市经济之所以在近年来国内市场不够景气的情况下,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民营经济的先发和活跃。二是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分工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推动了块状经济崛起。去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为4.2:52.1:43.7。三是促进了城市化快速推进。近年来,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民间资本成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在去年100亿元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资本占到70%以上,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中心城

不断增强我市民营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具体要着力抓好以下三个重点:

(一)强化规划意识,构建大发展平台。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流通中心为目标,加快国际商贸城建设,大力推进市场现代化和经营国际化。围绕制造业产业链、市场消费产业链,加快培育新兴行业,完善商品市场体系。积极发展境外专业馆和国内精品馆,吸引知名小商品制造企业到义乌直销。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市场信息化水平。以建设国际性小商品制造中心为目标,建设先进小商品制造业基地。大力实施“贸工联动”和“名牌带动”,加快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开发建设,做大做强优势行业和企业,努力造就具有“小商品、义乌造”鲜明特色的块状经济。

(二)强化国际意识,构建大接轨平台。一是要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二期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管理、信息化和高科技手段,加快通关速度,提高通关效率。二是要提升义博会外向度。筛选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出口优势明显的日用消费品为参展产品,完善企业参展资格标准,提高境外企业参展比例,优化参展企业地区结构。三是要积极引进国外知名采购主体。积极引进国际采购商、连锁超市、外贸机构来义乌采购商品,扩大义乌市场份额。四是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民营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引导经营主体到境外设立贸易机构和商品专业市场,建立国际营销体系,增强跨国销售和经营能力。

(三)强化创新意识,构建大提升平台。致力科技创新,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加强与大院名校的科技对接,支持规模企业建设研发中心,鼓励引进先进技术和国际一流生产装备,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际性小商品研发中心。致力制度创新,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收购兼并、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做强做大,加快企业上市步伐。致力管理创新,完善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健全高级人才培训体系,提高民营企业家素质。

四、当前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及建议

当前,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和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应该看到,实现民营经济转型,现阶段面临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对民营经济的社会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十六大提出“两个毫不动摇”,为民营经济创造了更加宽松的政治环境。但目前社会上对民营经济的歧视仍未彻底消除。与公有制经济相比,与外资形成的经济成分相比,民营经济得到的仍是“次国民待遇”,对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税收等方面的两个标准、两套政策、两种待遇现象仍然存在。二是促进规范民营经济发展的法规建设滞后。一些法规的某些条款已不能适应新的发展需要,如《民法通则》中对民营企业法人解散或破产时“进行清算”规定比较抽象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同时,随着新型服务业不断拓展,如汽车陪驾业等一些新的服务领域层出不穷。但因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在审批、办证时难以把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三是政府对民营经济的管理有待改进。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仍然较多,突出表现在审批手续繁、环节多、效率低、周期长,企业负担较重;宏观调控力度不够大,政府的监管体系不够完善。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实行公平的市场准入原则。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都应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凡是公有制经济可以享受的优惠政策,民营经济也可以享受。进一步开放电信、能源、交通、文化等投资领域。改进企业登记管理,放宽民营企业审批条件,降低民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2、拓宽民营经济融资渠道。加快利率市场化步伐,降低民营经济融资成本。金融部门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探索试行非全额担保和非完全抵押贷款,扩大票据业务和对优质民营企业的授信服务,探索对民营企业的信用贷款。加强资本市场建设,鼓励民营企业上市开展直接融资。

3、加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法规建设。在立法中应体现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立法精神,抓紧修订完善各种法制法规中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条款。在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修订出台之前,允许各地先行制定一些地方性的政策法规,以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2

关键词:民营企业,融资难,拓宽渠道

一、民营企业融资现状

1. 融资需求强烈, 资金用途明确

一份对55家民营企业2004年~2006年三年的融资情况调查数据显示, 有贷款意向的企业53家, 占全部被调查企业的96.3%;最近3年曾经向银行申请过贷款的约占6 0%以上, 主要用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扩大再生产, 其中62.5%的民营企业用于扩大生产, 用于维持正常生产的仅占2 5%。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关键因素。

2. 贷款门槛高、抵押物品种较单一

在走访调查的民营企业中,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表示根本无法或很难达到现有金融机构信用贷款的评级要求, 很难提供符合金融机构规定的抵押物种类或足额抵押物, 在民营企业融资过程中, 还存在抵押物折价过低且贷款数量少的问题。调查显示, 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放贷总量的8 0%以上是通过抵押或担保机构进行放款的。在实际办理抵押过程中, 金融机构接受的抵押物主要是土地和厂房, 设备、原材料等民营企业拥有优势的资产则很少被金融机构特别是被国有商业银行接受, 即使被接受, 这些抵押物的折价也相当低。而以设备作抵押物的, 获得的贷款金额甚至只有设备原价值的约1 0%, 一些金融机构根本就不接受民营企业的设备抵押。

3. 贷款期限短, 数量不足

根据调查各金融机构向民营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相对于民营企业对当地G D P、税收及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而言, 贷款比例显得过小, 且还存在着贷款期限过短等结构性问题, 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基本属于一年以内的短期贷款, 短期贷款比例占总贷款的8 0%以上, 金融机构基本不提供或很少提供民营企业特别是生产型企业长远发展所急需的中长期贷款, 在融资贷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 大多数民营企业必须提前3个月筹措还款资金, 名义上一年期贷款实际只有9个月, 提高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降低了使用贷款的时效和效率。

4. 企业融资担保能力严重不足, 担保融资成本较高

在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中, 有近8 0%的民营企业认为担保机构的数量太少, 作用不能够充分发挥, 运作机制很不健全。民营企业除向贷款银行支付贷款利息外, 还要向担保机构支付2%~4%的担保费用, 因此, 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实际上的融资成本要远远高于国有大中型企业。

5. 地方性商业银行和信用社已成为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的权限太少, 市级分行对基层银行贷款的控制严格, 批准手续繁琐, 成功率低。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宗旨就是服务地方经济, 具备独立法人资格, 办理贷款审批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具有较强的优势。

二、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1. 民营企业方面的原因

(1) 民营企业信用意识不强。一些民营企业管理层的现代企业意识, 特别是信用意识不强, 法制观念淡薄, 经营行为短期化、随意性大, 对金融机构的现代管理制度和方法缺乏认同, 适应商业银行信贷要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 一定程度上存在恶意逃废银行债务等问题。加上目前金融系统中企业征信系统不健全, 失信行为的企业得不到相应的惩罚, 即使通过法律制裁, 金融机构即便胜诉, 也很难对其进行执行, 从而打击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2)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当前, 秦皇岛市民营企业生产经营领域涵盖面窄、生产性企业数量少, 房地产和商贸流通领域等非生产性企业仍居主导地位。据粗略统计, 目前秦皇岛从事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产品生产的企业不足5%, 虽然有像海湾公司等个别高科技生产型企业, 但大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依然很低, 个别企业生产项目属于国家限制发展行业。

(3) 大部分企业缺乏合适的抵押、质押物。经过走访调查我们了解到, 目前8 0%的金融机构选择土地和厂房作为抵押物, 但秦皇岛市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存在着土地、厂房等证件不全的问题。

(4) 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调查了解到, 一些民营企业缺乏独立的财务人员, 缺乏完整的、连续的财务报表, 能连续3年提供合格财务报表的民营企业很少, 存在多本账目的现象并不少见, 受调查的金融机构普遍认为现有的财务混乱严重影响对民营企业放贷。究其原因, 除了部分民营企业为降低成本、逃税、取得结算和价格方面的优势人为制造“多本账”因素之外, 税赋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其税赋待遇不如外资企业, 政策上不如大型企业, 客观上降低了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 而过低的盈利能力当然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贷款。

(5) 民营企业缺乏主动适应商业银行对财务制度合理要求的意识。毫无疑问, 准确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规范的财务报表是商业银行必须考虑的因素。但是, 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没有认识到这是商业银行规范化管理的客观要求, 没有主动配合银行提供准确、规范的报表, 没有认识到建立企业财务信用的重要性, 分别对税务、银行等不同部门提供不同的报表, “多本账”现象使得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相信民营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 部分财务审计部门也没有尽到财务监督义务, 对民营企业的报表听之任之甚至共同做假, 导致了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的信任危机, 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难度。

2. 金融机构方面的原因

(1) “抽水机”效应, 导致民营企业信贷资金严重不足。国有商业银行作为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的特殊企业, 其信贷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追求合理的盈利, 盈利和风险控制目标的改变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把资金 (存款) 从经济相对不发达、信用环境和信用记录不好的地区转移到经济发达、信用环境和信用记录更好的地区。以秦皇岛市卢龙县为例,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卢龙县只剩下农业银行, 其余均已撤出。其他县国有银行也成为纯粹吸收存款的分支机构。这样, 拥有信贷最终决策权的市级分行与民营企业在业务性、信息上的联系与沟通更加困难, 民营企业获得贷款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严重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此外, 大型企业的贷款可为国有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润, 耗费更少的贷款成本, 例如:某国有商业银行向一大型企业发放一笔10亿元的贷款, 需要两个业务员就能够办理, 而向中小型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即使发放1 0 0万元贷款, 同样需要两名业务员进行办理, 所需手续与发放1 0亿元贷款相同。因此导致国有商业银行不重视民营企业的贷款需要, 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困难。

(2) 商业银行信贷制度改革有些矫枉过正, 内部权责不对等, 部分金融机构宁肯采取保守的信贷政策。历史上, 各商业银行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无法收回的民营企业贷款, 形成了一些不良资产, 而一些民营企业也在银行部门留有不良的“信用记录”, 导致县一级放贷审批权已经完全被收回到市级分行, 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放贷的条件极其严格, 个别银行工作人员甚至出现追求“零风险”的思想。此外, 商业银行内部信贷责任追究制度日益强化也导致一些基层业务人员存在“不做不错”的“恐贷”心理, 即使在权限以内也不愿意放贷。

(3)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我国正逐渐步入以信用交易为主导的“信用经济时代”,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然而当前社会信用信息体系还不完善, 缺少一个被金融机构和民营企业普遍接受认可的中介性质的信用评估机构, 民营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和分享难以实现, 导致一些民营企业资金用途的真实性、合法性不被商业银行认可。

3. 政府方面的原因

(1) 政府对民营企业进行服务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例如一些民营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时, 银行在为企业办理贷款业务时, 需要企业提供贷款所需的一些由政府部门出具的房产、土地等的评估证明, 银行只有在手续齐全的情况下才能向企业发放贷款, 但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在对待民营企业时, 服务意识不强, 在为企业办理时相关手续时, 存在不规范、不透明的现象, 个别工作人员会找各种理由来敷衍, 搪塞前来办事的企业, 影响企业取得银行需要证明的时间, 对企业进行贷款造成不必要的阻碍和影响。

(2) 赢了官司得不到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的放贷热情。调研中, 我们了解到, 由于一些司法不公问题的时有发生, 银行在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打赢一些“恶意赖账”企业的欠款官司后, 即使赢了官司, 由于对“一些”恶意赖账企业执行不到位, 很难挽回银行的经济损失, 特别是进一步影响银行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三、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1. 增强民营企业自身素质和实力

民营企业在今后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一是要完善自身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会计法规和商业银行要求, 建立全面、准确、真实的财务制度, 定期向相关各方提供全面准确的会计信息;二是要增强信用意识及时还本付息, 主动消除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存在的误解和偏见;三是要保持合理的贷款水平, 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加快资金回笼与周转, 提高企业资金管理利用水平;四是要转变观念、提高管理水平, 主动了解、适应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 增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与联系, 实现融资信息的互动;五是要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加大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力度, 不断推动技术更新和产品结构升级, 培育名牌产品, 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和落后淘汰的产品坚决退出市场, 创新企业经营理念。

2. 加快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信用缺失、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民营企业融资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信用需求、规范信用市场、完善信用制度、营造信用环境, 对于缓解企业融资困难, 提升民营企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 抵御信用风险具有重大的作用。

3. 加大政府和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

通过建立政府、银行和企业之间的定期沟通机制, 加强三方联系, 及时交换信息, 研究解决银行和企业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既要促进银行加大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 又要帮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既要关心银行贷款, 又要关心企业还款, 既要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又要解决银行难贷款的问题, 建议政府通过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 拓宽服务领域, 从财政、税收、政策性贷款和直接融资等方面建立和完善民营企业资金扶持政策体系。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努力创造政府与银企三方共赢的局面。

4. 鼓励现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政府应鼓励现有商业银行进行各种金融创新以满足民营企业的多样需求。一是坚持商业银行自主原则, 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与风险控制。通过财政拨款与金融机构合作, 运用财政贴息、风险分担等方法, 鼓励商业银行把钱贷出去;二是有针对性为某些特定民营企业提供有明确用途的短期应急贷款, 将贷款对象严格限定于类似于农副产品收购加工等季节性资金需求特征十分明显的民营企业;三是积极鼓励各商业银行开展仓单等抵押和质押业务, 尝试收购应收账款等适合民营企业的金融创新。

5. 引进外资银行和国内民营股份制银行

外资和民生、华夏等股份制银行以中小企业贷款客户为主, 服务机制较好。要实现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就需要引进机制更好的银行, 可以尝试先由企业走出去, 与它们进行业务联系, 通过业务开展, 最终吸引他们落户。

6. 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

随着我国金融机构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金融市场越来越细分, 专门服务于民营企业的民营金融机构必将应运而生。因为专门化的民营金融机构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贴近民营企业, 降低目前各商业银行实行的受权受信制度的门槛, 对提高民营企业融资的质量, 从而达到企业和金融业和谐、互利的共赢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7. 构建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

尽快建立适合民营企业发展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准公益性的信用担保机构和由民营企业自发组建的互助担保机构以及商业性担保机构。不管哪类担保机构都应按照市场化、股份制原则运作, 独立经营, 自担风险, 自负盈亏, 同时, 要建立信用担保基金的损失补偿机制, 设立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转向资金, 以维持担保机构正常有效运转。

参考文献

[1]200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报告

[2]2007年秦皇岛市工商业联合会在政协会议上的调查报告

试论加快我国民营经济发展 篇3

一、我国民营经济获得长足进步

到2006年,全国有494.7万家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151万元,投资人数1224.9万人,人均投资61万元;全国有个体工商户2576万家,户均资金2.53万元。由此可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仅是以民间投资和经营主体的经济,而且是以小本经营为主的经济,以中小型乃至微型企业为主的经济。正是这数以千万计的人参与投资,数以亿计的人参与建设的经济形式,贡献了半数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社会和民生方面看,解决了70%左右的就业问题。我们现在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所以,必须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民营经济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在解决就业问题上也是世人皆知的,单凭这两点,我们可以肯定,民营经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力量之一。它的特点和优势在于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干事业,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人民。以共建的方式保民生,促共享。

改革开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首先不是丰富的物质享受,而是对创造自己美好富裕生活权利的享有,民营经济发展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享有这种权利的生动体现。

二、澄清模糊认识,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发展

我们在努力壮大民营经济的同时也要澄清模糊认识。

1.澄清企业要上规模的认识。从经济学上讲,企业一上资产规模,就成了大型企业,其资本有机构成就要上升,资本就要替代劳动力,就容纳不了劳动力就业,如果非得扩大规模,劳动力就业规模也要扩大,这样的企业最终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较快侵蚀资本利润而难以为继。民营经济绝大部分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又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如果硬是让他们舍弃自身的比较优势,而盲目上项目,扩大资产规模,力不从心地接收很多人就业,把规模搞大,那么大多数企业离破产和倒闭的期限也就不会太远了。

2.澄清落后认识,摆脱姓资姓社的错误争论,继续奉行邓小平的不争论政策。有个别理论家认为,国有制经济就是社会主义,民营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他们甚至要求停止鼓励发展民营经济。这无疑非常片面,也受到批评。他们忘了,古今中外都有国有制经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有国有制经济,难道这些社会都是社会主义吗?这种认识更忘记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采取何种生产关系,建立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状况。

3.澄清技术上档次的认识。高新技术产业固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需要顶级专业人才,而我县大部分劳动者属于低级技术、低级层次,把目光都投向技术密集型企业,不符合我县实际,我县大中专毕业以上的比例并不高,如果要大部分民营企业的技术档次都提高了,大部分劳动力也将面临再就业和转移就业。

三、正确认识民营企业发展障碍

1.缺乏整体战略意识。企业发展战略主要是规划企业发展方向、目标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一种全局性、长远性的决策。目前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缺乏整体战略意识,无明确的发展战略规划,对日益加剧的竞争环境估计不足,没有拟定企业各层次目标体系。具体表现在:没有明显的优势产品,缺乏核心技术能力和核心经营管理能力;生产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经营转向频繁;投机思想较重,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现象。从战略发展来看,企业在趋于有效经济规模以前,实施多元化经营往往是不经济的,一个企业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就会越多。与其说企业的多元化是出于调整企业单一产品、单一产业结构,分担企业经营风险的考虑,还不如说是企业在初创期追求高额盈利的一种短期行为。

2.技术创新能力弱,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卖方市场下,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这种同质化的经营管理模式降低了企业在经营管理上的探索成本,但随着市场的饱和,竞争的加剧,民营企业面临缺乏足够的技术积累和产品开发经验,不仅没有进行进一步创新的能力,而且难以进行必要的替代技术开发。当前,企业间的竞争直接上升为企业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对抗。仅仅靠简单模仿其他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和技术产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已经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我国民营企业从起步到现在,对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一直都比较薄弱,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源、成本、人才等优势是无法替代知识产权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立足。

3.管理经营者素质不高。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往往就是企业的创业者,其管理水平较多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对经营管理缺乏科学系统的了解。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经营者也意识到有效的管理制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绝大多数都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表面上。例如,制度不健全,普遍缺乏人员考核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某些制度相互矛盾,尤其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不考虑企业的管理需要,内部授权权利边界不规范,管理职责混乱不清;管理模式僵化,生搬硬套,照抄照搬成功企业的技术、经营管理模式;管理者素质较低;有时还出现造假卖假、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企业通常采用集权化领导,决策权控制在家长手中;这往往导致经营方针或投资决策的重大失误;“近亲繁殖”现象严重,家族视其与外人的亲疏程度选择性地录用。

在創业初期,这种非正规化的组织管理由于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对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与资本的积累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随着企业从谋生、维持到发展阶段,企业面临的经营问题越来越复杂,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且受安全性、创业成本、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未能建立起一套与市场相适应的管理机制。但这种简单明了的管理方式往往成为了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更有效率”的美丽托辞。

四、突破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顺利转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民营企业要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巨大挑战就必须突破“机制、管理、人才、技术、品牌”五大瓶颈,才能迈向发展的新平台、新高度。

1.走出“封闭性”产权决定论的认识误区,创新理论,提升素质,树立科学的民营企业发展理论,实现“开放性”的民企发展战略,铸造企业文化。 我国民企要走出误区,首先要进行一场“理念革命”。在我国,绝大多数的民企仅围绕某一领域“绕圈圈”、“比高下”。依然沿袭着只注重量的扩张,低层次的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单一的经营模式。成功民企的先进理念、管理、实践经验尚没有“学以致用”。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民营企业更是受到了区域经济的影响,和发达地区的民企更是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落后”一词在民企中找到了位置。国外的生产者开发新产品,上新项目、创办实业,所做的分析报告都是只列出“风险”,“排出风险就是财富”是成功经营者理念的升华。而在国内,做的都是可行性报告,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分析的主要内容,对于风险视而不见,轻描淡写,实施起来往往教训惨重。

现代企业制度是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分明、管理科学四方面内涵共同组成的完整系统,产权明晰远远不能和现代企业制度划等号。产权明晰是“中国企业最大的发动机“,但产权明晰只是为非公有制企业加强管理创造了可能,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可能和动力并不等于最终的结果,产权明晰也绝不会成为一个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因此,民企要尽快走出产权决定论的认识误区,树立科学的发展理论。

2.用理性的认识来扬弃家族化,创造全新的民企管理,建立完整的现代民企制度。对于理性扬弃家族化管理,我们应清楚的认识到,冲破家族束缚是民企发展到一定条件下的必然产物,也是迈向新高度的大势所趋。但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的一套管理方式,不能不加分析的刮风,也不能主观画圈,更不能搞一刀切。

对于家族行业,希望集团创始人之一的刘永行说:“要不要打破家族制,要看它是否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在最高的位置上有优秀的人,又不需要更多的资金,也不需要分担风险,以家族制来发展有何不可”。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在信息化、网络化、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在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正在发生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内部管理原本就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要乘势而上,奋起直追;要吸取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先进经验,借鉴国内企业如“海尔”集团的“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等一切优秀管理方法,因企制宜,自成特色,强化科学管理,注重管理创新,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向管理要效益。

3.招才、用才、留才、让人才为我所用,让“外来和尚念好经”。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效率、高效益是市场经济所提出的基本条件和基本要求。21世纪是“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和技术是现代企业振兴和发展的两大根本性支撑点。“人才是本、技术是根”。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民企求才若渴,人才市价“水涨船高”。然而,如何招才、留才、创造环境,让“小鸡生金蛋”和企业其命运是民企发展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4

一、民营经济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民营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共3721 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民营企业138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83.64%;亿元以上工业民营企业有51家,占全市亿元企业数的70.83%。2013年,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工业产值212.57亿元,同比增长25.21%,占工业总量35%。完成商品销售总额312.03亿元,同比增长38.5%,占全市总量的98%;民间投资103.57亿元,同比增长36.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7 %。全年民营工商业实现税收 8.2 亿元;民营经济总量份额稳超全市GDP比重三分之一,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内生动力。

二、多措并举,促进民营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提升。

(一)不断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进一步强化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切实执行已出台的《从化市2012年扶持企业发展的措施》、《从化市促进工业和旅游业发展优惠办法》、《从化市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的工作意见》、《从化市科技资金管理办法》、《从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通过实行规费减免和财政奖励等措施、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切实保障企业用电和依法提供发展用地以及在鼓励企业增强自主创新、吸纳培养人才和完善劳动用工等方面扶持企业发展。为进一步优化审 1

批流程,加快投资项目建设进程,市委市政府将狠抓审批和服务工作,2013年7月份相继出台实施《从化市行政审批VIP“通行证”制度》、《从化市投资企业(项目)审批代办服务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实现审批提速增效,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环境。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出台《中共从化市委 从化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对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技改、发展自主品牌等13类项目予以财政支持;同时在解决企业高管、技术人才子女入学及入户问题、科学设定规划指标、优先安排现有企业增资扩产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优化和落实系列措施,促进我市民营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政企联系,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召开企业座谈会,切实为企业帮扶解困。2013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纳税大户、龙头企业代表座谈会,收集企业反映的诉求,并组织职能部门针对诉求提出解决方案,并及时回复参会企业,各对口部门还派专人“一对一”做好跟踪服务。近期我局将制定《从化市经济贸易局企业服务工作方案》,进一步创新帮扶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企业项目从洽谈签约到投产经营全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效率。

去年,由我局草拟并经市委、市政府审核通过出台了《从化市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加快发展促转型,市领导带队挂钩服务工商企业的工作方案》(从办[2013]44号)文件。通过建立实施市领导挂钩服务企业机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府、市纪委组成工作组,分别带队深入镇、街、园区和重点企业(项

目),倾听企业诉求,协调重大难题,研究对策措施,破解制约瓶颈,将为进一步优化环境,促进企业发展,完成全市今年各项经济增长目标任务。

(二)强化对企业的指导服务

一是加强规模以上企业的运行管理,强化挂钩帮扶力度,积极协调服务,力争这些现有企业年均增长15%以上;二是通过加大扶持力度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促工业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企业和临界商业企业转为规模以上(限上)企业;三是经贸、统计、供电等部门强化信资源共享,及时指导企业加强统计报送工作;四是全力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及时了解和掌握项目的进度建设情况和存在问题,并积极协调解决;五是强化协调解决企业用电、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

(三)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申报国家、省、市级技术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市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高新技术企业23个,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过80%。2013年,市经贸局为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提升企业竞争力,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分类组织重点民营企业进行申报,全年共组织推荐5家企业申报2013年广州市战略性主导产业发展资金工业领域项目;共组织申报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69项,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53项。二是抓好企业示范典型创建工作。目前,已推荐先强药业、亨龙机电、白云山汉方等3家企业申报并认定为广东省重点创新帮扶(中小)民营企业;

聚赛龙、保赐利化工、奥鑫通讯、江大和风等企业被认定为广州市重点创新帮扶民营企业。三是引导民营企业进入新兴产业以及向产业链高端拓展成效明显。民营经济产业层级日益高端化:在新材料产业,有聚赛龙、永新包装、宏晟光电等企业;在节能环保产业,有亨龙机电、坤江汽配等企业;在生物医药产业,有先强药业、莱泰药业等企业;高端电子信息产业,有永泰和汽车电子、奥鑫通讯等企业。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抓住“新广州〃新商机”重大项目投资推介会的机遇,我市与嘉民物流、广百城市综合体、从化〃海印又一城、大润发商业中心等项目签订投资意向书。一些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纷纷进驻我市,投资建设比亚迪新能源客车、昊源集团等项目。此外,本地民营商贸企业投资建设广州市美时家居广场、广州从化蜂蜜博览园等多个重大商业项目。

(五)支持民营企业实施品牌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从化市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方案》精神,加强对民营企业商标注册的指导、宣传和保护,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商标意识,积极注册商标和争创省、市著名商标、省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今年上半年,经调研筛选确定10多家企业的产品、商标列为今年重点培育对象,推荐参评省级名牌产品2个(迪彩公司和万宝公司),省著名商标4个(亨龙机电、迪彩公司、吉声琴业、清香农产品公司),广州市著名商标2个(迪彩公司、聚赛龙公司)。同时,引导、培育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商标境外注册,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

(六)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是研究出台了《从化市发展资本市场推动企业上市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了企业上市相关政策,促进民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二是开展民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荐先强药业、亨龙机电、珍奇味集团、聚赛龙、震雄装饰、宏晟光电及津晖电子等7家企业纳入广州市拟上市企业后备资源库,争取财政资金扶持;三是积极组织企业申报财政扶持。在今年先后推荐了亨龙机电等16家企业申报省和广州市信用担保、贷款贴息专项等财政资金扶持项目,减轻企业融资成本。推荐了大津电器、先强药业2家企业纳入2013对广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民营企业,并获得“2013年广州市民营企业奖励专项资金”。四是引导民营企业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其中村镇银行注册资金1.5亿元,39%为民间资本,2家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金3亿元,全部为民间资本。五是市金融办积极牵头组织召开系列政银企融资对接洽谈会,搭建政企和金融机构交流平台,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

(七)采取多种方式,帮扶民营企业开拓市场。

一是积极实施《从化市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奖励方案》等有关政策,引导企业扩大进口,重点推动钊永钻石等加工贸易企业成功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新广州,新商机”系列招商引资活动和广交会、等境内外重点展览会平台,加快转变内外贸发展方式,支持外向型企业扩大内销,鼓励内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三是利用广货网上行契机,引导

我市民营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建立或应用现有网络购物平台,发展线上线下联动的新型营销模式,拓宽消费市场。

(八)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在强化从化市民协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基础上,积极依托产业集聚园区设立中小企业服务网点。其中广州从化明珠工业园宝珠开发有限公司于2009年被确认为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广东从化经济开发区科协和广东动漫城2个单位在2010年被认定为省级的小企业创业基地(同时认定为广州市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汉方公司的中药提取分离共性关键技术的中试放大及在线检测示范服务平台被认定为广州市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初步形成了市、产业园区、企业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着力打造融资担保、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创业辅导、要素供给、人才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致力服务我市民营经济发展。

县工商局发展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篇5

搭建服务平台 优化发展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县工商局深入贯彻全市民营经济大会精神,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搭建服务平台,对民营经济实施“催生、助长、扶强”,促进了全县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一)搭建服务平台,畅通登记注册渠道。一是实施企业登记绿色通道工程,进一步加强一站式首办责任厅规范建设本文来源于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坚持一个窗口对外,把企业、个体私营登记注册等集中在一个窗口办理,设立了绿色通道服务热线,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工作中实行预约办事制、跟踪服务制、联系制、企业联络员制,从而改进企业登记工作,提高工作效率。截止2005年8月底,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3604户,从业人员6741人,注册资金11203万元;私营企业538户,从业人员8857人,注册资金70443万元;2005年上半年个体工商户开业登记684户、从业人员963人、注册资金1423万元;私营企业开业注册登记63户、从业人员585人、注册资金9612万元。

二是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截止8月底,共办理下岗职工从事个体经营500余户,实现再就业岗位1800余人,减免注册登记费、管理费90多万元。三是为方便企业年检,对87户企业实行上门年检,对13户企业进行预约服务,另外扩大了免审范围,对连续二年没有不良记录和设立不足半年的38户企业实行免检,减轻了企业负担,节约了时间,受到了企业的好评。

(二)优化政策服务,引导健康发展。一方面落实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制,大力支持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认真做好企业组织改制的变更登记工作。

(三)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一是积极引导个体和私营企业提升规模档次,改变家族式管理,建立现代企业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制度。二是认真开展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工作。

(四)加大指导力度,推进企业诚信建设。一是继续开展“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创建活动,引导企业诚实经营,促进社会良好信用观念的形成。二是积极开展“光彩之星”“青年文明号”评选活动,提高个体私营经济职业道德和文明经营水平。三是开展企业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办理抵押合同12份,抵押物价值35290万元,主债权金额17710万元,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优质服务。

市推动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篇6

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成立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市国资委、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政委等17个部门组成的水电气分离移交工作小组,并建立所涉36个区县(自治县)政府协调工作机制和工作进展情况定期报告制度。

二是全面摸底剥离信息。专门下发“三供”基本情况调查表,全面摸排了市国资委监管的75家国有企业和市级部门下属的4家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基本信息,涉及水电气分离移交户数25万户。

三是积极搭建接收平台。建立市水务资产经营公司、市水务集团、市水投集团、市电力公司、市能投集团以及各区县供能国有平台,负责承接市属国有企业水电气移交改造及管理职能。

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情况汇报 篇7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农家乐旅游呈蓬勃发展态势,农家乐旅游项目的开展不仅丰富了旅游市场,满足了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同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转产增收另辟蹊径。我市农家乐的开展在各方面的支持下,近年来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现将主要情况汇报如下:

一、做好结合文章

我市背山面海,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发展农家乐旅游具有极大的潜力,近几年来,我市的农家乐注重做好结合文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一是依托景区。我市有全国闻名的**景区,每年有着稳定的客流量,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而**景区正在开发中,在**市范围内小有名气,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景区所在地乡镇和附近乡镇纷纷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办农家旅馆、餐饮、旅游服务等项目,取得良好的受益。今年7月,龙西乡当地村干部将去年《神雕侠侣》剧组在该乡显胜门景区拍摄后留下的古色古香的“绝情屋”精心改造,建成“显胜门农家乐园”,推出吃农家菜、品金银花茶、购山货等项目,为游客提供配套服务,市场反

应良好。阳光山庄则在山地种植蔬菜、饲养家禽,把山庄打造成一片世外桃源,多年经营下来已经颇具名气。仙溪镇的漂流项目依托景区的客源,也做得红红火火。几个景区周边地区的农家乐旅游占了天时地利,发展态势良好。

二是同红色旅游结合。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红色旅游年。我市充分挖掘革命遗迹和文物古迹,整合成红色旅游线路推向市场,众多党员、干部、学生、群众进行了他们的红色之旅。今年3月,200多名到**纪念馆参观的游客慕名到该乡**村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中午跨进了农家院子,品尝了具有**特色的农家菜,也由此拉开了**村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序幕。这一成功的做法吸引了许多农户效仿,红色旅游的开展促进了旅游效益的产出。

三是同扶贫相结合。我市欠发达乡镇有13个,总人口23万,总面积达570平方公里,将近市域面积的一半,而这些乡镇分布着大量的旅游资源,有开发农家乐旅游巨大潜力。**市委、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视,提出要“举生态旗、打山区牌、唱旅游戏、聚绿色财”,把旅游这个“富矿”作为欠发达乡镇的一个主业来培育和挖掘。同时,每年落实一笔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欠发达地区的村镇或农户发展旅游

业,用于支持欠发达地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等。在市委市政府的优惠政策的鼓舞下,我市发展农家乐的积极性很高。

二、突出重点项目

**的农家乐旅游在面上已经全部铺开,培育几个过硬的品牌,提升现有的水平和层次是当前我们的重点工作。在多方努力下,目前,我市海上休闲渔业游运作的较为规范,已经初具规模。该旅游项目主要让城里人体验做渔民的乐趣,在海上捕捞作业,亲手宰杀、烹饪、品尝海鲜,在海上渡过渔民的一天,该旅游项目曾在中央二台《**》栏目中曾播出过专题片。日前,从事海上休闲渔业游的**休闲公司已将渔船进一步改装并增至9艘,还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三、加强业务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家乐旅游的层次,我局今年加大了对农家乐旅游的开发和管理力度。经过调研,发现经营户对农家乐旅游的概念不清晰,发展思路不明确。为此,今年8月份,我局举办了欠发达地区“农家乐”旅游培训班,80余人参加了培训。此次培训我们有幸邀请到省旅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和**秘书长前来授课。今年10底,又组织了近40人,前往湖州安吉县观摩学习。通过这些活动,让我市农家乐经营户的既增加了理论

知识,又学习到了其他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看到了自身的不足。

四、今后发展思路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8

常州市工商联

根据省联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调研的通知》要求,市工商联组织开展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调研,先后走访了各辖市、区工商联和20多家行业商会,深入300多家民营企业实地调研,获得了许多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第一手材料。

一、常州市民营经济转型升级基本情况

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全市各级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和促进转型升级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和《常州市加快民营经济转型升级(2011-2013年)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新兴产业提速发展工程、现代服务业突破提升工程、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工程、中小企业培育壮大工程、发展环境创新优化工程等转型升级五大重点工程,鼓励民营企业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做强做大,引导民营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主力军的民营经济,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目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有效投入,奋力开拓,在规模、质量、效益等方面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一批民营企业正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理念,拓展发展思路,奋力开拓,知难而进。目前,民营企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努力实现转型升级:

(一)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实现规模效益。民营经济注册资本持续增加。截止2010年末,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1628.8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42万元,分别增长35.5%和20.4%;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59.4亿元,户均注册资本4万元,分别增长27.3%和15.8%。民营经济投资热情持续高涨。2010年,全市民营经济固定资产投资1481.7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0.44%,较上年提高了3.1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规模持续增大。2010年,全市新增私营企业的户均注册资本达400万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有注册资本超1000万元的私营企业3463户,超亿元的174户(其中当年新增注册资本超亿元私营企业46户)。民营企业集约发展水平提高。全市年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民营企业达8家,其中当年新增3家,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的上规模企业达到141家。在2010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常州有14家企业名列其中。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全市年营业收入100亿元以上的产业集群有13家,50-100亿元的有8家,邹区灯具、横林地板、西夏墅刀具、孟河汽配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获得国家级称号,建成省级重点产业集群8个。

(二)绕振兴五大产业计划,优化产业结构。民营企业围绕《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加快结构调整步伐,重点向五大产业和服务业集聚。至2010年底,全市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65%,服务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到40%,较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天合光能、常牵中心、安格特、康辉医疗等一批新兴产业企业迅速成长,宏微科技、瑞择微电子等一批海归创新创业企业蓄势待发,伊思达、亚邦、普灵仕等一大批传统企业纷纷向高新产业、高端业态成功转型。还有一批民营企业、民营资本正在进入文化创意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民营经济已成为引领常州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主力军。

(三)努力增强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策略。民营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10年,全市民营企业新增“两站三中心”217家,培育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38家;新认定民营科技企业357家,累计达1958家。企业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2010年获省级以上项目立项235项,培育省高新技术产品528只;全市规模以上民营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2073.3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的54.6%。民营经济名牌战略进一步加强,2010年我市新增驰名商标8件,累计达24件;新增江苏省著名商标45件,累计达205件,新增省级名牌产品19只,累计179只。积极打造区域品牌,推动横林地板、孟河汽摩配两个省级产业集群品牌培育基地注册集体商标,常州动漫产业、金坛单缸柴油机产业等产业集群参评省级品牌培育基地,有效提高了区域经济实力。

(四)稳步推进资本运作,转变发展模式。民营企业上市意识明显增强,积极性不断提高。2010年,全市新增5家民营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金额达51.8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21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其中民营企业有16家。以天合光能、康辉医疗、声学科技、常宝股份、江苏旷达等为代表的新生代行业龙头,既是常州制造业的升级,又代表了常州经济转型新兴产业的方向和未来。目前,还有大批民营企业已做好上市准备,正努力争取进入资本市场融资。

(五)加快探索海外投资,转变发展路径。民营企业引进外资的能力逐步增强,2010年“以民引外”实际到账外资11.5亿美元。民营企业成为境外投资主体,新核准境外投资企业40家,其中民营企业29家;中方对外投资额3.42亿美元,其中民营企业对外投资2.28亿美元,增长282.69%。进出口保持较高增长速度,民营企业外贸进出口额94.6亿美元,增长40.1%,其中出口72.1亿美元,增长37.1%;进口22.5亿美元,增长50.61%。

二、当前民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是一个长期的、逐步渐变的过程。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民营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关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意识还不强、能力较弱。一些企业认为目前企业产品销售有市场、有利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存在着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许多中小民营企业认为,转型升级的风险和投入太大,搞不好会“鸡飞蛋打”,总感到“转型升级是大企业的事”,不愿更不敢大刀阔斧地搞转型升级。同时,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中小民企确实存在着发展思路和理念不宽、创新能力不足、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二)与企业转型升级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尚未转型到位。政府是帮助、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得到政府在环境、政策上的扶持。但在当前政府转型过程中,公共管理中行政手段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市场监管力度不够等,公共服务覆盖面不够广、服务体系不健全等现象仍存在,使得民企转型发展中仍不时遭遇体制和机制性障碍。

(三)与企业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建立。中小民企要实现转型升级,需要融资、技术、信息、供应链、营销、物流、培训等各方面的服务支持,一个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不可或缺。但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仍存在体制性、结构性等问题,科技创新体系创新能力、人才支撑不足,与转型升级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影响了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三、促进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一)实施新一轮民企素质提升工程,着力转变发展观念。加快提升企业转型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已成为民企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应加强对企业转型升级实施过程中的系统教育培训,着力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敢为人先、善于抢先的意识。一是引导民营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转变经营理念。引导企业从全局调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从更深层次、更高要求上理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紧迫性,从而加快转变民营企业经营理念,自觉走集约、内涵可持续发展道路。二是引导企业重塑经营模式。通过加强开展经营管理培训、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学习,帮助民营企业拓宽经营视野,进一步把握国内外市场走势和行业发展前景,促进企业从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要求出发,全面完善自身的产权制度、供应管理、生产体系、人才制度、营销手段等,通过经营模式的整合和重塑,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适应市场发展要求。三是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我市民企教育培训体系较完整、培训机制较灵活、覆盖面较广、培训内容丰富的优势,开展各类专题业务培训,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建设自主品牌、参与国际合作、资本运作等提供专业指导,通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找到符合自身转型发展实际的现实途径。

(二)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型,着力破解发展障碍。当前,亟需加快政府职能转型,优化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从而消除影响民企转型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性障碍,切实推动民企转型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政企分离,进一步释放市场经济活力。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让政府回归社会管理者的公共服务提供者的位置,消除行业进入和发展的玻璃门现象和隐形门槛,真正让各类企业、经济组织平等发展、公平竞争。二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中小民企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在保护知识产权、质量、环境等方面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公平竞争、鼓励创新的市场环境,让诚信守法经营、积极自主创新的企业真正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大力开发行政信息资源,对接有关国家和地区政府的信息渠道,加快建设贸易摩擦、国际经济纠纷解决、境外投资税收等政策信息平台,推动行政部门信息工作系统向以政府部门为主导、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参与利用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转变。进一步加强公共就业服务,结合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完善外来人才的医疗、租房、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创优就业环境,吸引各类各层次优质人才,为中小民企转型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三是加快实施“三大战略”,助推民企加快转型步伐。加快实施“两化融合”战略,深入贯彻中央提出的“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思路,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引导企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技术、商业模式、资源利用、扩展企业影响力等方面建立起创新体系,走可持续的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加快实施标准战略,加大对企业参与标准制定的财政奖励力度,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在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制定工业标准,抢占产业的技术制高点;引导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建立行业标准体系,争取引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探索在创意、物流、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制定服务标准,推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推进建设产业集群品牌、地域品牌,尝试通过质监部门、行业商会等向质量达到标准的中小企业发放品牌的使用许可,并通过严格监管保证和不断提高品牌的含金量,引导中小企业以品牌为纽带抱团发展。

市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篇9

活动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的部署和要求,我们马家河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次活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着力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上下功夫,迅速掀起活动热潮,使大讨论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效。现将我乡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活动开展扎实有序

(一)建立领导机构。为搞好这次大讨论活动,乡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李晓强任组长,乡长梁维、副书记刘雪利任副组长的大讨论活动领导小组,成员有人大主席杨建民,纪检书记薛胜,各片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党委副书记刘雪利兼任办公室主任,成员有郭刚,任祯祯,杨宝剑,杨志靖。在学习活动中,乡全体领导干部能够切实服从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领导。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充分发挥表率作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为大讨论活动有序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二)召开动员大会。我乡于4月9日召开了动员大会,县委宣传部部长张振宏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乡党委书记李小强、乡长梁维分别作了动员讲话,党委副书记刘雪利传达了县委、县政府最近会议精神和我乡大讨论活动的安排意见。

(三)制定活动方案。我们紧紧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条主线,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多次研究讨论,制定了马家河乡《关于开展“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和马家河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第一阶段实施方案》。

(四)积极组织学习讨论。学习内容以县第十八次党代会、县“两会”、县委十八届二次全会,刘县长在县大讨论动员会上的讲话和乡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统筹城乡、惠农政策、自身业务知识、典型先进事例等为重点,采用集中学习、自学、辅导学与交流学习相结合,结合自身实际,明确讨论主题、内容和进度通过学习,认清了发展行势,增强了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做到了“十四个一”;制定了一套可行的方案;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班子;召开了一次动员大会;撰写了一篇心得体会,领导学习体会不少于4000字,其他同志心得体会不少于2000字。;记好一本学习笔记,每位领导学习笔记不少于20000字,其他同志学习笔记不少于10000字。;开展了一次(为期一周)调研下访活动;组织了一次专题研讨;进行了一次警示教育;形成了一本调研报告;开展了“我为马家河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献一策”;召开了一次批评与自我批评会;组织了一次业务知识竞赛演讲活动;做好了

化程度低,群众致富渠道不宽、路子不多,非农收入比重较低;畜牧业不强、不精,发展受市场影响巨大;环境仍然存在脏乱差现象,生产生活配套设施不全,与群众要求及发展需要相差甚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全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落实行动,明确目标,确保活动开展扎实有效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大讨论活动的成效要体现在工作实际上,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体现在推进工作水平上,体现在跨越发展上。针对查找出的问题,紧扣当前工作,做了以下措施。

一、从环境着手。我乡结合大讨论活动,于4月7日开展了“我为延安种棵树”活动。组织了政府全体干部职工和乡属各单位领导在政府旁边山上义务植树。每人自带3棵树苗,负责栽植,确保成活。

三、开展了“村官为我讲堂课”活动。4月17日,我乡村官深入干北塬村和崾头村,围绕政策、法律、科技等方面对农民进行培训,从农村实际确定的教育主题,对症下药,坚持教育效果与解决问题相结合,解决农村最关心热点难点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实效。

四、开展“五结合”。结合大讨论精神和我乡实际,开展了“五结合”活动。一是结合春季生产。把思想和精力集中到经济发展工作中。根据乡情,我乡在红枣栽植和果园管理上狠下功夫,保证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中劳动。二是结合转变思想

七、春季生产苹果放苗。我乡于2012年4月29日安排了苹果放苗工作,并强调了“四个统一”、“一个把握”。充分体现了我乡大讨论活动与当前工作的紧密结合,也体现了我乡大讨论活动与当前工作的“两不误”与“两促进”。

八、落实“三问三解”。5月3日,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陈东阳带领县民政局、县农技服务站有关同志深入一线,来到我乡瓦村河村,组织开展帮扶工作及“三问三解”活动。

三、在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大讨论活动中,虽然我们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但还存在着不足,一是仍有个别同志对思想大讨论活动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不够重视,表现在学习笔记记录不认真,有应付现象。二是个别同志学习的深度不够,缺乏与实践结合,表现在心得体会上与本职工作结合不够。

上一篇:如何药剂研发下一篇:粤教版九年级化学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