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共10篇)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1
文章标题: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县域主导产业通常是指那些在县域产业体系中处于技术领先地位、代表着该地区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的产业或产业部门。
主导产业的发展
会通过前瞻效应、回顾效应和旁侧效应,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产生扩散作用,将自己的优势辐射到其产业链上相关的产业中去,形成区域综合竞争力,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能否正确的选择县域的主导产业,合理的确定其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不仅关系到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更关系到县域经济的竞争力。科学选择和有效培育县域主导产业,对**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的区域而言,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由于主导产业代表了产业结构演变的方向或趋势,同时还是经济发展的驱动轮,是形成合理有效的产业结构的核心。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主导产业的选择,形成了一系列的理论基准。
在赫希曼提出了“产业关联基准”以后,日本学者筱原三代平进一步提出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拉美国家又提出了“劳动力就业基准”。我国学者则根据不同的判断方法分别提出了“瓶颈基准”、“后发展优势基准”、“平衡发展基准”、“协调基准”、“技术进步基准”等等。“宽化”的基准几乎可以把所有产业部门都选作为主导产业。事实上,要依照所有的基准来选择主导产业是不现实的。
这里所说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是从政府产业政策的角度来说的。政府在预测和选择主导产业时,主要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区域经济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二是本地自然资源禀赋中的比较优势。三是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四是技术支撑强,增长速度快的产业。五是产业关联效应强。
二、**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
按照上述原则,我们在选择**的主导产业时,要分析县域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找出具有比较优势、增长效益、技术潜力和带动效应的主导产品和主导行业。
(一)经济发展的阶段。2005年,**县GDP实现15.99亿元,人均GDP仅6901元,一、二、三产业比为28.2:51.1:20.7。由于经济发展总量不大,发展水平不高,第二产业仅占51.1,工业比重偏低且结构不尽合理。因此,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目前我县只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一般来说,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的产业选择,首先是发展可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非耐用消费品工业,如食品业、纺织业、烟草、家具业等。在这些产业中,我们不难找到适合**发展的有食品加工业、造纸业、家具业等产业。
(二)自然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资源约束对主导产业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地讲,市场资源、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结构资源等方面的特殊性对于主导产业选择的约束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选择主导产业时必须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我县区域资源优势。**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1℃,年降雨量1246毫米,常年日照时数884.7小时。有煤、石灰石、硅石、铁、铜、方解石、石膏、含钾粘土、砂金等矿藏,其中煤炭储量约2亿吨,可开采量约7000万吨;石灰石采矿登记储量为2066万吨;硅石采矿登记储量为3.54亿吨。2005年,全县林竹面积达135万亩,其中竹林45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539.6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5.1;茶叶面积6.3万亩,产量2134吨;黄白姜面积1.5万亩,产量1.88万吨;苦笋面积1.5万亩,产量1200吨;金银花面积1.4万亩,产量45吨;芥菜面积0.2万亩,产量2000吨;猕猴桃面积0.17万亩,产量40吨。年出栏生猪26.5万头,牛5400头,羊7.5万只,禽145万只,肉兔50万只。从上述自然资源禀赋以及可持续资源的培育情况看,以农业为基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应是**县域主导产业的必然选择。
(三)市场需求分析。食品、纸制品及家具等日用消费品的收入弹性虽然不是很高,但这些产品是人们生存、生活的必须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食品、生活日用品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其市场的绝对量无疑将是稳步增长的趋势。**的肉食、茶叶、果蔬等食品以及纸制品、家具等日用品,具有“天然绿色、生态环保”等特点,只要营销得当,突出自身的特色,培育出自己的品牌,就可以获得广阔的市场,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条件。
(四)技术支撑体系。近年来,围绕**的经济发展,从政府到企业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思考和具体的创新实践,形成了“生态立县、工业强县、人才兴县”的发展思路,生态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目前,全县有32个农产品通过部、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个系列茶叶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建成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永丰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一枝春”茶叶品牌获市级知名品牌,创建乐山市知名商标5个。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企业在**创业和发展,为我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
支撑体系,使产业生产率上升有了保障,形成了选择主导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基础条件。
(五)产业关联效应。农副产品加工业后向关联种植业、养殖业;前向关联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的拓宽和拉长;旁侧和间接关联涉农服务业、商贸营销业、物流业、生态文化和旅游业等行业,具有较好的产业关联效应。因此,**农副产品加工主导产业的形成,对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扩散效应”作用。
综上所述,**县域主导产业应选择农副产品加工业。
三、关于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建设
主导产业的选择明确了产业发展的方向,要获取比较好的产业分工效益,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主导产业的培育。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建设,主要是指对主导产业本身及潜在主导产业的培育和对主导产业及潜在主导产业的产业链建设。通过主导产业培育与建设,发挥出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作用,从而得到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应该认识到,主导产品的产生、主导企业的出现、主导产业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动力和扩散效应不是自发地出现的,是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自觉地体现出来的。因此,在主导产业的出现和形成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宏观指导和企业的微观实施相互结合,并通过市场的筛选和公平的竞争来得以实现。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主导作用。政府在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中,要在自觉尊重市场活动规律,积极运用市场竞争规则,主动发挥市场调节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宏观主导作用。
1、科学地制定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结合**农产品资源以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明确把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将造纸业,畜牧产品加工业,茶叶加工业,甩菜、竹笋等食品加工业,金银花、黄白姜等药材加工业,实木家具制造业等行业,纳入主导产业进行规划。
2、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政府要在职权权限范围内制定一系列扶持、支持主导产业的政策,产业政策主要是针对纳入县域主导产业的行业,以此推动社会资本对县域主导产业行业的企业进行投资。至于具体某一个企业能否形成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则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确定。要通过政府选择行业,市场选择企业的机制来共同推动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形成。
3、营造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要改进和加强对市场经济活动的管理,建立、完善规则并监督规则的实施,维护良好的经济活动秩序。政府要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确保经济活动的安全,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要营造“敬商、亲商、爱商、护商”的社会环境,形成“思发展、能发展、会发展、成发展”的社会氛围。
(二)调动企业的微观主体作用。主导企业是形成主导产业的微观基础,而一个企业要成为主导企业,必须要自觉按照市场竞争规则,依靠创新来不断改进产品供给结构,不断地接受新的技术效应,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1、开发初始主导产品。主导产品是指那些创新程度高,扩散效应大的产品。具有技术可容纳性强,需求弹性高,对其他产品影响度与感应度大等特点。如果说主导产业是由政府遵循市场机制来作出选择的话,那么主导产品则是由企业在市场机制条件下,通过创新而产生的。一般认为,主导产品是选择主导产业的重要标志,是主导产业形成的起点。因此,创新开发主导产品是培育主导产业的前提和基础。结合**禀赋资源及其发展实际,企业应加大对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竹材的系列开发利用产品,茶叶精细化加工系列产品,生态食品以及中药材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着力形成企业的创新体制、提高主导产品的开发能力。
2、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企业组织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其组织效率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作为企业而言,要把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与企业内部的组织效率结合起来,强调1 1>2的组合效应。通过研究市场、研究资源、研究政策,不断地整合和放大产品的市场效应,积极参与地方主导产业的建设,形成主导企业,成为行业的龙头,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来源于,欢迎阅读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2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 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 采用了先进技术, 增长率高, 产业关联度强, 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 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 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 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他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 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与钢铁产业、汽车产业等工业制造业不同, 文化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概念, 包括图书报刊业、媒体信息业、表演艺术业、文化旅游业等多个行业。不同行业的发展有共性也有特殊性。文化产业的多行业性决定着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主导产业的选择问题。选择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 打造核心竞争力是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河北省县域文化产业中主导产业选择实证分析
(一) 以民间手工业为主导产业。
河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农耕文化历史悠久, 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蔚县剪纸、武强年画、曲阳石雕、唐山皮影、衡水内画等, 极富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蔚县致力于打造“中国剪纸第一村”, 目前该县已形成26个剪纸专业村, 1, 100个剪纸专业户, 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 年产剪纸600多万套, 年产值达到4亿元, 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到2011年, 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6万人, 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1亿元, 占全县GDP的6.4%。吴强年画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扶持、博物馆收藏保护、年画社创新开发、年画协会协调运作的良性发展格局, 到2011年, 年画行业共拥有作坊200多家, 从业人员12, 000多人, 产品涵盖挂历、工艺品、邮品、饰品、礼品等20多个系列, 100多个品种, 年画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5, 000多万元。曲阳县把文化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要途径, 2010年全县形成雕刻企业2, 300多家, 从业人员10万余人, 年创产值30亿, 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 以文艺演出业为主导产业。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民间文艺演出业的典型代表。吴桥县通过杂技资源整合, 成立了融合100余家各类杂技团体的吴桥杂技文化经营集团, 在集团引领带动下, 形成了以杂技文化为内涵, 杂技旅游、杂技教育、杂技演出、杂技道具开发、杂技影视动漫五大产业为主体构架的杂技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杂技大世界景区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 实现综合经营收入2, 480万元;有4, 000多名杂技演员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演出市场, 杂技演出遍及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不但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杂技人才, 还常年招收坦桑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家留学生;全县开发杂技道具、魔术道具、杂技服装、杂技纪念品等杂技相关产品达60个大类800多个规格, 出口到1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1年全县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2.1万人, 年创产值6.6亿元, 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11.8%;文化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解决的就业人口达3.8万人, 带动相关产业的产值达3.2亿元, 有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 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产业。
近年来, 河北旅游、农业部门把握趋势、因势利导, 制定出台了乡村旅游总体规划, 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强化标准引领和规范管理, 有效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目前, 河北省有400个乡镇和1, 800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 带动农民直接就业15万人。全省71个省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 000元, 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倍。位于京北第一草原腹地的扎拉营村, 90%的农户从事旅游经营, 日接待游客能力4, 000余人, 旅游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70%。崇礼县黄土嘴村依托滑雪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近50户“农家小院”全年营业收入达50余万元。目前, 全省共有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3家、示范点31家, 省级示范点61家, 四星级乡村酒店17家。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数4, 000万人次, 总收入突破100亿元, 年均增长25%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新看点、社会投资的新热点和旅游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四) 以文化用品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文化用品制造门类很多, 包括文具、教具、体育用品、乐器生产等。文化用品生产兼有工业制造业和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 具有投资见效快、劳动力密集、规模效益明显、出口创汇能力强等优点。河北武强乐器行业起步晚, 但是发展速度较快, 产品有长笛、萨克斯、黑管、提琴、铜管、吉他六大系列80多个品种, 400多种规格, 畅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武强县按照“核心企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产业基地”的发展模式, 依托金音集团大力发展乐器文化产业, 2011年全县拥有乐器及配件生产企业19家, 成为中国管弦乐器产业基地, 乐器产业增加值2.3亿元, 占GDP比重5.49%, 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所以, 从理论上说, 任何地方都具备从事文化用品生产的条件。品牌化、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系列化是其成功的基本模式;将乐器的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各个环节有效衔接, 以及音乐人才培养、创意创作、活动交流、节庆策划、休闲旅游等相关方面的共同推进是其做大做强的关键。
(五) 以特色文化产业为主导产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宁晋县认识到文化产业将会给县域经济带来先机和新鲜血液, 是减轻社会负担和就业压力, 解决“三农”问题, 实现农村繁荣和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县政府把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工笔画作为本县文化产业培育和发展为突破点, 重点培育了30个工笔画特色专业村, 组建起5个工笔画产业公司, 形成“公司+基地”的产供销一条龙模式, 并通过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提升产品内涵。2010年, 全县工笔画特色专业村发展到50多个村, 画室增加到200个, 从事工笔画创作、临摹及相关产业人员近4, 000人, 建成小南海市场工笔画一条街, 年创造工笔画作品近10万余件, 工笔画产值突破1.2亿元。以工笔画为龙头的文化产业, 正呈现出规模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已经成为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县域文化支柱产业。预计2015年, 工笔画从业队伍将发展到20, 000人, 产值达到2亿元。
三、结论
选择主导产业, 是县域经济形成比较优势, 走特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县域市场狭小, 很难做到自称体系。为了避免各个县域之间出现产业结构雷同化等恶性竞争, 必须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 选择最能够体现本县特色的文化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人优我特, 以此获得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周泽炯.县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五河县为例[J].调研世界, 2009.11.
[2]冯德雄.县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6.23.2.
[3]杨吉华.论县域文化产业中主导产业的选择[J].现代经济探讨, 2012.2.
有关安徽省主导产业选择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安徽;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10)10-0032-02
在经济学界,有不少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过研究。钱纳里提出,经济结构一系列相互关系的变化是经济持续增长所必需的;罗斯托认为,现代经济增长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产业结构变化的过程。
安徽作为中部的重要省份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2010年,随着合肥和马鞍山成为长三角城市圈的正式成员,安徽省终于跻身长三角经济区,成为承接江浙沪产业转移的主要省份。因此,研究安徽省主导产业的选择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产业结构增长模型的建立
1.1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产业结 构增长模型
根据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产业结构条件下经典生产函数可以写成:Y=f(X1,X2,…Xk,A)(1)
式(1)中,Y表示总产出,Xi表示第i产业的产值,A表示经济制度和技术水平。按照研究增长问题的一般方法,对生产函数取全微分后,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有:
=++…++(2)
式(2)中,表示第产业的总产出弹性,记为?着i;?着0=,表示经济制度变迁对经济总产出的贡献。模型化简为:=?着0+?着1+?着2+…+?着k (3)
即Y.=?着0+?着1X.1+?着2X.2+…+?着kX.k(4)
1.2产业结构增长模型的计量经济模型
根据该模型可以建立用于测算第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元线性回归模型:(i=1,2,…,k):
(5)
2对主导产业选择的实证分析
2.1数据说明
这里产业划分及数据均来自《安徽省统计年鉴》,样本年限为1995~2006年;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为经济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指数、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其中第二产业产值又细分为工业产值和建筑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又细分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产值、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如表1所示)。
2.2模型的估计与检验
20世纪90年代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安徽省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速度,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特别是1995~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810.6亿元增至6148.7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10.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业结构也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以第一产业为主演变到90年代中期的第一、二产业并重,再到90年代后期的第二、三产业的均衡发展。考察三大产业对安徽省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取表1中国内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的样本点对三大产业增长模型进行回归:方程回归的结构如表2所示。从系数检验结果来看,四个变量的统计量全部通过检验,说明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是显著的,这在经验上看也是显而易见的。从方程检验结果看,模型的判定系数相当高,说明模型的拟和优度很好,三大产业产值对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好的解释意义;D.W.统计量值接近于2,表明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统计量远超过自由度为3和16的分布 (显著水平为1%)的临界值,说明模型是总体显著的。
根据式(4)的定义可知,第一产业产出弹性?着1=0.2523、第二产业产出弹性?着2=0.4526、第三产业产出弹性?着3=0.3057。表示:第一产业产值每增加1% ,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25.23%;第二产业产值每增加l%,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45.26%;第三产业产值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0.57%。
为了进一步细分各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用第一产业产值X1、工业产值X21、建筑业产值X2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X31、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X32和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值X33作为解释变量对产业结构增长模型进行回归:
(7)
方程回归的结构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知,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产值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产值没有通过检验,即该变量对模型没有显著的影响,而模型拟合优度仍旧很高,可能的原因是以上变量存在高度共线性现象,影响了模型的估计。不妨用第三产业总产出值代替(7)式中的三个第三产业产值变量、和,对产出结构增长模型进行重新回归:
方程回归的结构如表4所示。回归结果显示,方程各项系数和方程总体均通过统计检验,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且不存在一阶序列相关。同样根据产出弹性的定义,工业产值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37.90%;建筑业产值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将增加11.30%。
3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产业结构增长模型的实证分析,可以发现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较大(产出弹性),而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较大(产出弹性)。与沿海发达省份第三产业为住的产业结构模式不同的的,安徽省近十年来的主导产业是工业,说明安徽目前仍处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产业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调整。因此,文章认为安徽应该充分发挥区位与资源优势和长三角产业转移这个契机,继续推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纳德.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 出版社,1989.
[2] 罗斯托.从起飞到持续增长的经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3] 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 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社,2005.
[5] 朱慧明,韩玉启.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统筹与管理,2003,(10).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4
引言:
主导产业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经济现象。美国学者罗托斯(W.W.Rostow)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对主导产业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并强调了主导产业在经济成长中的作用。几乎在同一时期,以筱原三代平,植草益等为代表的日本经济学家,结合日本经济现实情况提出了极具应用价值的主导产业选择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二战后的日本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的重要引导力量。由此可见,主导产业的选择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正因为如此,正确选择主导产业就成了各国和地区促进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各国工业化进程中,下列具有普遍性的主导产业选择基准已为理论界所公认:赫希曼基准,罗斯托基准,筱原基准和就业弹性基准。对于上述几种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都是在具体情况上抽象出来的理论模型,放眼于未来的经济成长,在理论上是能够成立的。但要发挥选择基准的作用,还必须具备一些前提条件:(1)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严重的“瓶颈制约”。(2)发展中不存在技术上的硬性约束。(3)不存在资金约束,政府要有资金上的有力扶持。
修水县作为一处国家级贫困县,当地经济发展较慢,人民生活水平较为贫困。其产业结构有待调整完善,各类设施有待发展建设。修水县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占25%以上,其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特色显著。但其当地蚕桑产业却存在很大的发展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起,蚕桑产业已逐步发展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第一产业。本文将分析其特定区位中的这一特定主导产业选择。
一、蚕桑产业概述及发展前景
蚕桑产业,指以养殖家蚕和种植桑树为基础产业,以及缫丝、纺织等一系列加工制造产业。2000多年前,西汉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国丝绸由此源源不断地传往西方,蚕桑业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特色产业和代表性产业。直至今天,中国在蚕桑产业仍然居于遥遥领先的地位。2005年我国丝产量13万吨,是第二大生产国印度的8倍多。
随着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消费购买力的不断增强,加上石油能源供应趋紧,化纤的增产受到制约,给蚕丝等天然纤维以更广阔的发展空问。蚕丝作为“纤维皇后”,穿着舒适、柔软飘逸、典雅华贵与保健护肤,在天然纤维再度流行的今天,不仅受到中上富裕阶层的喜爱,而且越来越得到一般收入阶层的欢迎,必将成为新世纪消费的主流之一,丝绸产品的市场需求前景看好。
“十五”期间以来,我国蚕桑产业扭转了上个世纪90年代大起大落的局面,保持了持续平稳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蚕桑生产连续三年以10%以上的增产幅度和15%以上的单价增幅上升,极大地调动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2006年,全国桑园面积1284万亩、蚕茧总产量74万吨,比2000年分别增长35.4%和62.6%。在一些重点产地,养蚕业的蚕种培育、养蚕技术,已经超过历史记录或世界先进水平。
二、修水县发展蚕桑产业的区位优势
修水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地处二省九县交界处,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北宋文学家张商英曾有“迢迢一水绕千山,桑柘荫荫聚落宽”的诗句,描写的就是当时二都梁口蚕桑生产的盛景。
修水县现有人口82万,耕地而积37333 km²,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起伏,山清水秀,属典型的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全年平均气温14.5 0℃ ,无霜期247天,年日照时间1573.1小时,年降水量1617 mm,桑树生长期可达8个月,年可养蚕5~6批。土壤多为壤质土,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保水保肥性能好,无污染,发展蚕桑产业具有得大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是发展蚕桑产业的理想区域。
此外,修水县于2006年申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获成功,成为国家支持的50个基地县之一,并获得国家补贴200万元专项资金扶助。
三、修水县蚕桑业发展现状
目前修水县有桑园而积6666 km²,其中投产桑园3733 km²,桑园而积占全县耕地而积的17.8%。占江西省桑园而积的50%,成为江西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修水蚕桑产业的大规模发展始于1991年,期间经历了1995年和2002年的茧价大跌的考验,尤其是2002年蚕茧价格跌到历史最低谷,但修水县蚕桑生产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蚕桑产业开始从幼稚期步入成熟期。目前修水县蚕桑产业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蚕桑总量有一定规模。
1995年蚕茧价格大跌,全县桑园面积滑到历史最低点,只有1.6万亩。2000年春,蚕桑业进入了一个稳定回升的时期。2000年~2001年连续两年,每年新扩桑园面积4万亩,短短的两年内桑园面积达到9.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6.7%,占全省桑园面积20万亩的近一半,分布在三都、义宁、漫江、征村等31个乡镇,其中1万亩以上的乡镇1个,5000亩以上的乡镇3个,1000亩以上的基地村8个,是目前我省最大的蚕桑基地县,占全省桑园总
面积的近50%。
(二)产业化体系初步形成。
修水县坚持产业整体开发,走蚕桑产业化经营道路。目前建有在国内领先的电热自控旋转催青大楼;配有全省唯一的县级蚕种场2个,年制种能力20万张,生产的蚕种已注册了“宁红”商标;收烘茧站26个,年收烘能力达15万担;缫丝企业3家,自动缫生产线15组;丝棉加工企业3家。蚕桑生产已形成了制种、催青、收烘、缫丝、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体系,正朝着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
四、修水县将蚕桑业设为主导产业的分析
蚕桑业在总收入中所占比重
蚕桑产业的关联性
五、修水县发展蚕桑产业几点建议
(一)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在按照“政府扶持,企业自主,市场运作,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大蚕桑发展力度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自由型生产向集约型集体型产业转变,加大蚕桑专业合作社及蚕桑基地建设,努力将蚕桑产业建设成为拉动国民经济收入、提高国民生活水平的支柱。
(二)加强技术研发,延长产业链。
蚕桑产业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种植培育产业,更延伸至纺织、化工、医药乃至食品产业。产业链的延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和革新。怎样加大蚕桑科技水平,延伸产业链条,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是摆在修水县蚕桑产业发展之路上的一大难题。
(三)加强对重大龙头企业的扶持,同时招大引强。
修水县现有蚕桑相关企业5家,分别是祥辉公司、五星公司、德水公司、一家公司、绿冬公司。客观的讲,这些企业为修水县的蚕桑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些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市场份额小,带动能力不强,辐射不广,开拓市场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弱,难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因此,在采取相关政府扶持措施保证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前提之下,还需引进外地外省优势企业,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控作用,促进蚕桑产业不断发展。
(四)整合优势资源,培养自主名牌产品。
品牌对一个地区产业的辐射作用是显著的。自主品牌能够很好的促进当地产业走出“闭
门造车”的困境,扩大产业的辐射面积。对于修水县来说,将蚕桑产业设立成为地区特色乃至地区标识,树立“修水蚕桑”的自主品牌,将极大地促进蚕桑产业发展,同时扩大地域影响度和品牌知名度,促进当地经济良性循环。
六、总结
修水县作为经济发展较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使其当前发展重点。蚕桑产业以其收益性大、关联性强、对当地基础产业及科技产业带动性大成为其主导产业选择的优势产业。蚕桑产业是外向型产业,消费群体为中高收入人群。修水将其发展成为主导产业更能拉动九江市乃至整个江西省的消费需求,带来新的消费观念和选择,引领新一轮的丝织品消费热潮。
七、参考文献
乡镇培植主导产业推进方案 篇5
按照市委市政府会议部署,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市“五个一工程”发展规划纲要,加快乡镇主导产业培育,推动我市经济实现快速健康发展,结合我镇产业发展现状,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项目建设为核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全力发展乡镇主导产业,努力推动全市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的原则,科学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产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注重民生工程,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二)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 从实际出发,巩固发展壮大原有产业,竭力作强作大特色产业,培育建成各乡镇主导产业。
(三)实施项目支撑发展的原则 实施“乡镇主导产业”要以项目为载体,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尽快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为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我镇主导产业产值实现3亿元以上。今年一、二、三产业之和达到5亿元以上,其中第二产业产值达到80%以上。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我镇主导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壮大,根据本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成立推进乡镇主导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实施。
(二)加强舆论宣传
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我镇推进乡镇主导产业发展的总体布署,发展目标,把我镇主导产业规划和目标变成我镇行动的指南和动力,营造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指导全镇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为实现我镇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繁荣、富庶、稳定、和谐的新乡镇做出努力。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围绕我镇主导产业的建设和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制定更加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依托产业资源优势、自然优势、人文优势等,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在重视资金、技术、项目招商的同时,切实做好人才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不断提高企业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高附加值产业。
(四)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推进我镇主导产业建设中,要在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投资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各类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力量,加大力度,重点突破,把资金用在我镇主导产业发展上来,促进乡镇尽快形成各自主导产业并使之发展壮大。
(五)加强软环境治理建设
要切实把政府管理职能转到服务于推进我镇主导产业发展上来,加快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进一步完善政策,优化环境,消除一切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和障碍,创造环境优良,服务优质,开拓创新的发展环境。
中共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6
调研报告
淮滨县试验办 李炜
——关于淮滨县工业园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
淮滨县紧紧围绕“当好中原崛起生力军,建设魅力淮滨”的奋斗目标,从实际出发,以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为抓手,以资源开发为契机,以园区建设为载体,以优质高效服务为动力,努力构建工业发展新平台,走出了一条园区兴工、工业兴县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实现了淮滨工业由弱到强的根本性转变,推动县域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现将最近几天对我县工业园区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我县工业园区紧紧围绕“企业(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人口向城镇集中”的指导思想,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建设,使园区充分发挥全方位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吸纳培育新兴产业和壮大本地传统产业的集聚效应。截至2009年底,园区建成面积已达4.3平方公里,入住企业(单位)57家;其中工业企业37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14.9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6.1亿元,完成税收4374万元,解决就业1.2万人。2010年3月26日,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来我县视察县工业集聚区,视察结束后,郭省长对我县产业聚集区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并对园区内工业今后的发展寄予了希望;5月31日全市县域经济考察团莅临淮滨,参观团领导对我县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大力开展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做法及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园区建成以来,先后多次接待省、市经济考察团调研、考察我县产业聚集区发展情况。2010年5月,淮滨县产业集聚区作为全省50个“2009年度发展又好又快的产业集聚区”之一被表彰奖励(豫政办〔2010〕51号)。随着企业规模和效益的同步提高,对我县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较强的带动作用,使县域经济由全省108位,上升到目前68位。
二、措施与成效
我县坚持以“工业强县”为目标,积极打造产业聚集区,扩大产业集聚效应,强化产业合理布局,努力构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提高城乡产业发展的整体素质,增强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主要做法如下:
(一)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实现公共资源低成本共享的总体思路,聘请具有国家A级资质的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将规划面积7.9平方公里的工业集聚区科学划分为轻工纺织、酿酒食品、药品药械、装备制造、木材加工、现代物流等产业群,同时兼顾生态、人文等景观建设,使之成为淮滨高新技术的前沿阵地、对外招商引资的主要窗口和非公经济的重要聚集地。逐步调整和完善园区规划,力争形成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集聚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环境优美的新景区和拆迁群众的安臵区。截至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3.28亿元,园区面积已建成4.3平方公里,标准厂房4.06万平方米,完善集聚区道路10.15公里,配套雨水管道24.7公里、污水管道18公里,同时配套了供水、供电、宽带、电信等设施,形成了“三横四纵”的交通网络,实现了“六通一平”。抓紧抓好失地群众的安臵是集聚区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桂花安臵服务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和围墙建设,建成的小区可安臵居民2300户、9000多人,将集中安臵桂花村拆迁群众和酒厂、毛纺厂、麻纺厂等企业职工;立城安臵服务区正在规划设计中。
(二)构筑服务平台,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先后制订定了《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的若干优惠政策》、《淮滨县鼓励客商投资兴办高新技术企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和《淮滨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投资办企业的客商提供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低价土地、黄淮地区优惠电价等优惠政策。明确规定了项目服务细则、入驻项目工作流程图等,对入驻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部门、一个小组、一抓到底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招商、对接、落地、投资建设的“一条龙”服务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每周都深入园区督察项目建设情况,召开工作例会,现场解决园区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集聚区发展能力,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实施意见》,正在积极筹建“淮滨县和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为农村改革发展创业提供融资平台。县职能部门坚持为入驻企业提供“一对一”式的贴身服务,已为12家企业代办或帮助办理了各项手续,帮助10余家企业解决问题近200个,无一例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事件发生。
(三)以项目促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县委、县政府政府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市、县关于大招商工作的安排部署,采取“项目招商、专职招商、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的招商引资形式,将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内陆经济结构调整趋势明显的地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目标区域,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同时,积极顺应国家政策,全力跑项争资,争取到上级扩内需项目资金1.33亿元。今年上半年共接待企业来淮考察30多批次,外出考察项目10多批次,成功签约项目7个,签约金额5.22亿元。其中加佳利粮油、仁鸿门业、安康肉业三个项目已经开工建设,还有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2010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累计达15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0.8亿元,工业项目投资2亿元,实现工业产值5.11亿元,实现税收3020万元。县制定出台了《关于选派干部到发达地区锻炼和招商引资的意见》,截止2010年上半年已外派三批100多名工作能力强的干部,分赴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效果显著。首批外派的56名干部,成功引进项目10个,协议投资1.2亿元,已落地固定资产投入2162万元;7个投资项目协议,协议投资金额3.9亿元。
(四)健全工作机制,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为切实增强工业园区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工业园区筹备组自2007年筹建以来,先后制定完善了财务管理、项目建设管理等多项工作制度,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从一开始就按照规范化、制度化要求推进。围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思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循环利用作为园区开发建设的重要内容,建成了“雨污分排”和管网对接的环保控制体系。为认真落实信阳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规定》,坚持“五禁止”、“十不准”规定,实行领导联系企业制、服务承诺制、限时结办制、全程代理服务制、企业25天宁静工作日制等,从制度层面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大力倡导并开展园区“四通”精神,即办事“畅通”,遇事“沟通”,化解矛盾积极“疏通”,破解难题灵活“变通”,简化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优化了发展环境。通过实行“民主集中制”和“分工负责制”,形成了协作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和氛围。同时,为规范企业的生产建设,工业园区与各入园企业分别签订了消防、治安、安全生产、卫生管理等目标责任书,明确企业的责任与义务,不但预防了各类事故的发生,还提升了企业形象。
三、存在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大型企业数量不多,创新能力仍然较弱,技术含量有待提高;多数民营企业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导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人才结构有待提升。高层次人才缺乏,企业员工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致使企业在战略规划、生产制造、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诸方面都受到影响,发展的拉动力明显不足,阻碍了企业做大做强。
(三)经营管理理念落后。大多数企业创新经营管理体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局限于传统式经营和家族式管理。这与现代企业科学民主的管理理念相差甚远,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开拓市场能力疲软、活力不足,应对市场竞争能力有限。
(四)企业发展资金短缺。民营企业融资难,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县民营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县的民营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可抵押资产较少且缺乏充足的资本积累,因此普遍存在资金紧张,贷款难的问题,且受目前银行信贷权限的上收、企业担保条件和商业银行资本准备金的提高等因素的限制,这一问题日益突出。
四、几点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我县经济发展,推动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建议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招商选商,构建集聚效益。首先是把园区建设成为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招商引资的主阵地,加快引进一批有产业聚集效益的大项目。发展对经济增长有强劲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提高民营经济增长质量的整体竞争力和持续扩张能力,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对GDP和财政的贡献率。其次要认真执行国家产业政策,严把项目入园关,对资源浪费严重、污染大,技术工艺落后,不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严禁进入园区。把高成长、高效益、低能耗、低污染的产业项目引进园区,提高园区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抓全民创业,营造发展氛围。一是加大支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力度,为企业创办人士提供有力后勤保障;二是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开设民营经济专题、专栏,系统的进行宣传报道,在全县上下大力营造“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的浓厚氛围;三是支持鼓励农村能人离土创业、下岗职工自主创业、人才带动创业、民营企业家勇创大业、外出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来迅速扩张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三是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中专、农广校等培训基地,聘请相关专家对我县中小企业、重点工商户和有创业意识的群体,以集中培训的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创业辅导活动。
(三)抓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实行投资拉动与创新驱动并举,大力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联合,推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建立分级动态跟踪管理的民营企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库,突出抓好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大项目,强化跟踪协调服务,促进企业早投产。
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思考 篇7
近年来,国家将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上日程,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而环保产业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柱和载体,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各国环保投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环保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来发展,力求在环保市场取得优势。本文考虑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方向,就环保产业发展成为重庆新兴主导产业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 重庆环保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重庆环保产业发展状况
重庆环保产业虽起步较晚,从20世纪70年代的水污染综合治理以及废物利用等末端环境控制开始,但发展较快。2000年开始建立国家环保产业发展重庆基地,2002年成立了重庆环保产业园区,2004年重庆环保产业年收入总额为83亿元,位于环保产业收入总额地区分布的中间位置,其中环保服务业和资源综合利用居全国领先地位,洁净产品生产领域劣势较明显。近年来,重庆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并培育了一批环保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三废污染处理能力、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均大大提高。
1.2 重庆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产业,重庆环保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环保产业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侧重于发展环保产业中的环保服务业以及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结构不合理,存在明显偏向;产业布局设置不当,忽视对主城以外地区的产业投向;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存在资金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环保产业部分项目的财政投入有限,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环保产业的不重视、不信任,提高信贷“门槛”。
2 将环保产业定位于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方向的可行性分析
许多国家走了先污染后治理的经济发展道路后,深刻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支持环保产业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引领下,环保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一段时期内各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将环保产业定位于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方向具有可行性。
2.1 符合主导产业的基本要求
根据产业结构理论,可将产业关联度高、需求收入弹性大、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增加就业等作为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1]。将环保产业定位于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方向符合主导产业选择的要求。
2.1.1 环保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
环保产业渗透于三大产业发展中,感应度高,关联性强。具体而言,环保产业中的自然生态保护与第一产业紧密联系,环保产业中的环保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洁净产品生产从属于第二产业,而环保服务,例如:提供有关环保方面的咨询服务等归属于第三产业。所以说,环保产业是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与其他产业或产业部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就重庆而言,环保产业与重庆传统主导产业相融合。环保产业的发展要求装备制造业提供相应的产品设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集成成套设备、船用污水处理成套设备、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治理成套设备、城市垃圾处理、收运系统、环保自动化控制系统及在线监测仪表、天然气加气站等成套装备、船用CNG成套装置、液化天然气成套装置等,从而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方向。作为重庆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摩托车制造业,在“安全、环保、节能”逐渐成为21世纪汽车发展主题的背景下,发展环保产业将有利于为汽车摩托车产业发展开拓新的市场,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2.1.2 环保产业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
培育新兴产业应着眼于长远利益,考虑其发展前景。环保产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保护自然生态为手段,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朝阳产业。在环保技术创新及环保产品开发方面,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步入技术成熟阶段,将环保产业作为其经济稳定增长的支柱产业之一来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及清洁生产的推广,世界各国对环保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不断增加。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环保产品的市场交易额为3 000亿美元,到2000年有望突破6 000亿美元[2]。增长速度之快,说明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环保市场日趋成熟,各国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开始日益重视环保产业的发展。
直辖以来,重庆环保产业取得长足发展,作为一个典型的重工业城市,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形式严峻。为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号召,重庆的环保产业急需改善和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态环保型产品需求增加、对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提升。因此,从长远来看,重庆环保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市场需求潜力较大,不论是生产还是生活领域,环保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均会较高。
2.1.3 环保产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增加就业
环保产业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技术才能生产出安全可靠的洁净产品、环保产品,提供舒适的环保服务,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同时环保产业的发展为其它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了基础条件。从环保产业产值与就业人数看,OECD国家环保产业产值大多超过该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仅在环境末端治理上就业的人数已占总就业人数的0.5%~1%,就业人均产值约为全国就业人员人均产值的2倍。重庆人口众多,失业劳动力较多,随着环保产业的重要性日趋凸显,通过自主研发、技术模仿、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式加快环保产业发展,将成为重庆经济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举措。
2.2 符合产业发展趋势
当前,重庆的人均GDP已跨过1 000美元的大台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期阶段,该阶段的产业应以基础设施、重工业及装备型产业等为主。环保产业具有特殊性,它既为重工业以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保障,又能为这些产业的发展创造新的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特质。根据人均GDP数额来确定国家或地区所处的结构状态以及相应的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即高额消费阶段的产业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中心。因此,将环保产业作为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方向来发展,符合重庆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特征以及未来发展态势所对应的主导产业结构。
2.3 符合重庆现实需求
重庆是继北京、上海、天津后的第四大直辖市,但有着区别于其它直辖市的特殊性。一方面,重庆位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典型的重工业城市,环境问题严重,人口众多,人均GDP远低于其他三个直辖市,农村面积较大,贫困县较多,城乡收入差距明显;另一方面,重庆主城区环境污染严重,三峡库区水资源污染治理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重庆发展的政策,2007年国家将重庆批准为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综合实验区,而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基于此,将环保产业定位于重庆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方向符合现阶段重庆发展的现实需要。
2.4 符合世界“潮流”
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以后已意识到了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将环保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部分发达国家已将环保产业定位于战略产业。在OECD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环保产业一直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3倍的速度增长。环保产业在政府、市场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三重力量的推动下已经从最初的末端控制转为洁净技术的开发和洁净产品的生产,环境保护思路已经从污染治理转移到污染预防以及污染控制,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开发和出口新产品。重庆将环保产业作为新兴主导产业发展方向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改善和增强重庆在环保产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从而促进重庆生产总值的再创造、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以及经济发展环境的塑造,为重庆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贡献。
3 将环保产业培育成重庆主导产业选择对象的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对重庆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可行性分析,本文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为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重庆新兴主导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1) 积极运用政策发展环保产业。
当前形势下,抓住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机遇,努力争取国家大型环保项目落户重庆。在城乡统筹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中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三峡库区和谐发展,解决重庆经济发展中瓶颈问题。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促进环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2) 构建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体系。
环保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上所述,重庆环保产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为狭窄,必须运用资本市场手段,广泛筹集资金,为重庆环保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社会、外资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以政府提供产业政策和相关扶持政策为引导,形成资金来源多元化、投资稳健的投资格局[3,4]。通过审慎选择投资项目,有效化解投资风险,促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
3) 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合理调整重庆环保产业四大类的发展方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积极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可采用模仿和承接国外先进技术的形式来开发新的环保产品。同时要继续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大力发展环保服务,实现环保产业四大类的共同发展。调整环保产业的布局,将环保产业发展逐步渗透到各县区,而不仅仅局限于主城区,形成由中心向周围扩散和辐射的效应。
4) 培养环保产业发展所需人才。
重庆环保产业人员素质结构普遍不高。虽说环保产业并不要求产业内部高层人才云集,但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投入生产、投放市场等环节要求有高技能人才来开发、运营和管理。这就要求重庆在发展环保产业过程中要注重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结合,共建研发基地、培训基地,加大环保人才培养力度。
摘要:新兴主导产业选择对重庆经济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考虑将环保产业作为未来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的方向,从重庆环保产业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出发,就环保产业定位于重庆新兴主导产业选择方向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兴主导产业,产业选择,环保产业
参考文献
[1]刘华富.生态环保产业应成为成都市新兴的主导产业[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0(6):19-20.
[2]曾春九.试论环保产业在西部开发中的战略地位[J].中国环保产业,2003(6):10-12.
[3]刘达.我国环保产业风险投资评述[J].中国环保产业,2005(11):11-13.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8
作为全国第一家整省推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广覆盖的省分行,农行吉林省分行自2007年9月以来,按照总行确定“服务到位,风险可控,发展可持续”的服务“三农”原则,全面落实“观念、组织、制度、资源、产品和机制”等六项保证措施,积极探索和创新大型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和不断提高“惠农卡”普及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止今年9月23日,该行已发行惠农卡190万张,覆盖全省农户51.1%。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1.5亿元,及惠农户25.6万户,覆盖528个乡镇、5408个行政村,分别占全省乡镇和行政村的85%和58%。
该行开展“三农”金融服务试点以来,根据吉林省经济发展状况,在综合分析全省“三农”市场和全省农行内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以粮食、畜牧主产区和“三农”金融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主,以规模以上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信用村农户、新农合农民等优质高端细分市场为重点,实施重点地区重点推进、在细分市场的基础上,对重点农户实施全覆盖。一是坚持多功能广覆盖原则。以做实贷款功能为重点,实现代理支付、转账结算、消费理财等多功能分别覆盖细分市场。贷款功能覆盖规模以上种养大户、农机大户、专业合作社社员、信用村农户等目标客户;代理支付功能覆盖新农合、财政补贴资金、农产品收购资金等项目市场;结算理财功能覆盖多种经营户、外出务工农民等客户市场。二是满足有效需求原则。摸清各细分市场的有效需求,确定适合农行服务的目标客户。切实帮助农户解决融资难和其他金融服务问题。三是项目推进原则。加强银政、银企合作,依托地方政府、相关部门、龙头企业、合作社和信用村等,以代理项目为切入点,实行惠农卡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四是分类指导原则。突出重点市场,兼顾一般市场,因地因行制宜。在惠农卡发行上,首先在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5个粮食和畜牧业主产区所有县域整体推进,其他4个地区重点有所突破,稳步扩大发卡规模。五是风险可控原则。根据经营行的管理能力,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责任制和风险连带责任制,实现从源头上控制风险,全过程控制风险和全员控制风险。通过强化风险管理,2007年以来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到期收回率为99.7%。
为实现惠农卡总体发卡目标,该行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全员营销、全方位营销、多种模式营销,重点依托当地政府、专业担保机构、龙头企业、信用村和专业合作社等,以批量发卡为主、零星发卡为辅,实行整村、整乡、整县推进,通过银政、银银、银企合作,实现政府推动、项目带动和部门联动发卡,为农户提供良好服务。通过多个细分市场广覆盖,推动全省实现广覆盖。特别是在农户小额贷款投放中,全省各级行充分发挥惠农卡的贷款功能,围绕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组织客户经理深入村屯和农户,集中力量开展贷款调查,锁定优质目标农户,边发卡、边授信,有效扩大惠农卡发卡量和农户贷款覆盖范围。2008年10月整省推进惠农卡广覆盖以来,累计为符合贷款条件的农户授信69.3亿元。该行还推广间接营销的成功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发挥信用村、合作社、公司或担保公司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惠农卡覆盖面。重点推广“农行+信用村+农户”、“农行+合作社+农户”、“农行+公司+农户”、“农行+担保公司+农户”模式,借助这些服务平台实现批量发卡。目前,该行已与408个信用村、153个专业合作社、6个龙头企业和担保公司合作,实现整村、整社和企业辐射带动农户的批量发卡31万张,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发放贷款29.3亿元。同时,加强与共青团、基层党组织、畜牧业管理机构、供销社、经管站等单位合作,对农村创业青年、农村党员、牧业小区养殖户和多种经营户实行惠农卡全覆盖。
积极拓展代理涉农资金项目,实现惠农卡服务功能广覆盖。为创新营销模式,该行加强对政府、财政、卫生、社保、农机、电力等部门的营销,开展惠农卡代理各项涉农资金项目试点,提供配套的金融服务,增强惠农卡的代理功能,扩大覆盖面。今年以来,农安等4个支行代理“新农合”项目带动发卡24万张,伊通等9个支行代理安华农业保险项目带动发卡18.6万张,德惠等3个支行代理财政补贴项目带动发卡9.7万张,榆树支行代理“新农保”项目可带动发卡3.9万张,舒兰等2个支行代理农民电费项目带动发卡1.4万张。同时,该行还围绕实现惠农卡的存款、结算、汇兑等多元化功能,针对不同的目标农户,设计不同的惠农卡金融服务方案,发挥惠农卡的综合服务功能,使广大农民得到惠农卡的增值服务。在整体推进惠农卡广覆盖工作中,该行加强服务和渠道建设,为广覆盖创造良好环境。从省行到基层网点,坚持上下联动、通力协作,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专业部门和基层单位全力抓,打造良好的组织、机制和环境保障。同时以支行为单位,每个县支行组建2个以上流动客户经理组,携带便携式复印机、扫描仪、移动POS、转账电话等办公设备,对超出网点服务半径的农户开展上门服务,实施“包片包村包户”,现场为农户办理业务,提供集约化金融服务。为创新惠农卡支付渠道,该行还与邮储银行、供销合作社签署合作协议,使惠农卡可以在邮储银行的所有网点办理支现业务。在供销社、生产资料、种子公司、各类日用消费品经营店等布放POS、转账电话等机具,为农户提供交易、结算、消费等服务。在扶余支行开展惠农卡小额现金代理支付业务试点,缓解持卡农户临时小额取现难题。进一步加大县域和农村网点改造力度,重点对功能不全、设备落后、没有客户分区的县域和农村网点进行功能改造,合理调整网点布局,切实增强服务“三农”的实力。加决自助机具布放,该行已在县域和农村布放ATM209台、转账电话3084台、POS1745个,全省农户注册该行个人网银达6.13万户、电话银行15.6万户、手机银行1.15万户,拓展“三农”服务渠道,为惠农卡广覆盖构建良好的用卡环境。
自开展“三农”金融服务工作以来,该行推进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广覆盖工作得到了吉林省主要领导的高度评价。省委书记王珉批示:“感谢农行在我省新农村建设中及‘三农发展中给予的大力支持和重要贡献,望再接再厉,继续扩大信贷规模,让更多的农户受益。”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王守臣两次批示:“实践证明,惠农卡是服务“三农”工作的有效形式,效果很好,也受基层群众欢迎,应加大宣传和工作力度。”“农行惠农卡工作抓得实,力度大,效果好。”
目前,该行上下正以饱满的热情推进惠农卡的发行工作,确保年末实现惠农卡发卡总量220万张、覆盖全省农户60%的目标。
农行吉林省分行为50个大项目审批贷款200亿pdf
徐少义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9
——宜城市孔湾镇石桥头村
孔湾镇石桥头村位于孔湾镇西部,东与杜岗村交界,南与钟岗村交界,西与太山庙村交界,北与龚河村交界,距镇政府3公里,全村有234户,总人口948人,党员26人,3个村民小组,村委会驻地第2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928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57元,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0000元。全村主要产业为蔬菜。
多年以来,石桥头村集体经济相当薄弱,多年来“两委” 班子致力于村级集体经济增收苦于没有门路。针对本村耕地面积较少的实际,石桥头村制定了“党建兴村,农业稳村,产业富村,环境美村”的发展思路,出台了石桥头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村“两委”依托宜城市宏阳蔬菜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万景实业有限公司落户孔湾之契机,成立了石桥头村蔬菜产业合作社分社,村书记望汝国担任分社社长,分社的主要职能就是为农民种植蔬菜的产前、产中、产后提供服务。围绕这一思路,该村确立了蔬菜产业为本村的主导产业,创建了1000亩蔬菜生产基地,2010年,蔬菜复种面积达近4000亩,由于村蔬菜产业合作社分社仅此一项,亩平近2000元,村集体经济也因为参与蔬菜产业的各项服务收取费用得于增收。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 篇10
《灞桥区樱桃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评审答辩提纲
一、项目主要参加单位及负责人基本情况简介 项目名称:灞桥区樱桃产业技术创新集成与示范
项目承担单位:西安市灞桥区科技局
陕西双子叶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西安田园果蔬专业合作社
西安白鹿原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陕西绿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主持人:王宏举,灞桥区科技局局长,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器工程专业,男、工程师。先后在国营企业技术研发部门,区工业总公司从事科技项目研发、管理等工作。具有丰富的项目管理和项目实施经验。
实施时间:2016-01-11 至2018-12-31
二、项目实施的主要技术示范内容
1、灞桥樱桃产业栽培模式创新与示范。引进10-20个国内外大樱桃优良品种和矮化砧木进行试验示范,提出适合灞桥樱桃基地发展的早、中、晚熟品种、比例搭配与矮化砧木组合;采用矮化无病苗木,实施大苗建园、宽行密植、设施栽培等技术示范,开展灞桥樱桃产业栽培模式创新,实现早果丰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加快灞桥樱桃产业换代升级。
2、灞桥樱桃产业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集成细长纺锤形、小冠分层形、两主枝开心形、篱壁架形等省力高效树形,疏花疏果、人工授粉、合理夏剪和水肥管理、反光膜增色、适期采收、精品包装等精品花果管理技术,避雨栽培、促成栽培、防鸟害栽培等设施栽培,以及简化修剪、行间生草、增施有机肥、微灌节水、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樱桃提质增效技术,开展配套组装、集成创新、示范推广,形成灞桥樱桃提质增效技术体系,来提升灞桥樱桃种植效益、满足市场对高端樱桃产品的需求。
3、灞桥樱桃产业服务体系创新与示范:建设1个灞桥樱桃专家团队,负责灞桥樱桃产业的技术研究与指导;开展灞桥樱桃“三品”认证、樱桃品牌创建以及樱桃产品追溯信息系统,提升灞桥樱桃果品档次;建设1个樱桃产业联盟、1个电商平台等服务体系,解决灞桥樱桃销售问题,通过体系创新与示范,从整体上提升灞桥樱桃产业的发展水平。
项目完成后预期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和经济指标:通过项目实施,完成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示范、集成创新,依托专家团队开展技术培训,依托产业联盟统一市场销售。建设4个灞桥樱桃技术集成创新示范园,完成2000亩老旧樱桃园改造,建成核心示范区1500亩,辐射带动面积35000亩。
三、项目涉及的产业在本区县发展规模及产值。
目前全区樱桃总面积已达3.7万亩、产量4.4万吨,主要分布在席王街办霸陵坡、狄寨街办台塬区和洪庆街办浅山区一带。共涉及全区6个街办42个行政村8600户。其中挂果樱桃面积3.2万余亩,年产量4.1万吨以上,占全市面积、产量的58%和71%。樱桃产值达4.6亿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2015年樱桃产业户均收入41860元,人均收入13356元,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8.3%。
四、项目实施中作为技术依托的专家团队人员简介及技术专长。
项目技术依托单位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
技术负责人:郭晓成,西安市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中国园艺学会樱桃分会理事、陕西省樱桃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五、已开展工作情况
我区在樱桃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或主持的科技项目先后获得: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西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六、项目实施对促进县域主导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辐射带动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可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灞桥樱桃产业的技术水平和抗风险能力,可以在白鹿原地区形成一大批观光生态果业,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旅游收入,使白鹿原成为西安大都市名副其实的后花园,社会效益显著。项目取得的技术成果,通过在灞桥樱桃基地的示范推广,可以带动我市樱桃产业实现换代升级,为西安现代农业发展做出贡献。
七、项目投资预算。申请科技经费及使用预算;项目单位自筹经费,承担单位对项目自筹资金保证能力等。
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申请科技经费300万元,项目单位自筹500万元,4个子项目单位经营情况良好,承担的自筹资金已经到位,完全可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浅谈县域主导产业的思考】推荐阅读:
县域经济主导者06-24
主导产业的发展12-27
县域经济的产业融合10-06
主导产业08-25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研究06-09
县域产业11-13
地区主导专业化产业07-09
陕西省主导产业选择11-08
乡镇培植主导产业推进方案06-28
县域产业集群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