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2024-08-16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精选7篇)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篇1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建议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努力使其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通山广电关键要在扶持政策的制定、机制体制的改革、人才的引进、产业的发展上做足文章。

1、明确扶持政策政策支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通山广电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县委、县政府的强力支持。应进一步制定财政、税收、金融、物价、电力等多种手段的优惠政策和措施。

2、改革机制体制继续深化宣传、经营“两分离”改革。通过“两分离”改革,实行“分类管理、分别运行”,将事业性宣传业务与产业性经营业务分开运作,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事企分开”,逐步确立宣传与经营两大体系分别运行的运作机制。

3、加大人才引进要培育文化产业人才,加强与大专院校的合作,着力培育专业人才,建立产业发展的人才高地。要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提供支持,为文化产业人才的成才提供良好条件。

4、夯实产业根基舆论宣传是主业,有线网络是基础,这两者是广电的主要优势所在,也是广电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基。一是要搞好新闻报道,扩大社会影响力。二是要加强网络建设,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三是加快新业务开发,提高社会竞争力。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篇2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宁城地区县域文化产业探究 篇3

关键词:宁城 蒙古族 地域文化 保护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04-02

一 序言

宁城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段北缘,介于东经118°26″-119°25″、北纬41°17″-41°53″之间,属于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北与内蒙古喀喇沁旗相连,东与辽宁省建平、凌源交界,南与河北省平泉县毗邻,西与河北省承德县、隆化县接壤。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8000年的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草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红山文化、草原青铜文化、契丹辽文化、蒙元文化在这里聚集绵延,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筑造了中华文明。该地区发现并命名了红山文化、兴隆洼文化、富河文化等8种考古学文化类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二 宁城县的古建筑群落

1 辽中京城遗址:在宁城县西15公里、老哈河北岸冲积平原上。辽宋澶渊之盟后,契丹统治者为便于与中原交往,利用北宋每年所纳岁币,征集燕云地区的汉族工匠,于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年)建成规模宏大的陪都中京大定府城。城址遗迹现仍明显可见。除东南角为老哈河水冲刷毁去外,部分城墙仍高有4米。由外城、内城和大内三部分组成。外城南北长3500米,东西宽4200米,周围15公里许。外城南部为汉族居住区,有坊区、市肆、民居、庙宇、官署、驿馆等。内城官署及屯兵区域,原多是搭设毡帐,很少有土木建筑物。大内为契丹贵族居住区域,有宫殿遗迹。金代改为北京路大定府,元代改设大宁路,明初曾在此建立大宁卫和北平行都指挥使司,现通称作大明城。

2 大明塔:在宁城县辽中京遗址内。为辽代晚期兴建。八角十三层砖砌密檐式,通高8114米,为国内现存第二高塔,仅次于河北定州市料敌塔。

3 黑城遗址:在宁城县头道营子镇四道营子村西。

4 辽盛圣寺舍利塔,位于宁城县铁匠营子镇。

三 宁城县域的民风民俗

1 订婚礼俗

订婚又称“文定”,昔称“纳吉”及“纳徵”,订婚虽然不像结婚般繁复,但传统习俗却非常重视,男女双方均需准备若干礼品。内容包括贡礼官,俗称“押箱先生”,专门负责送礼行聘事宜。贡礼官必须控制人数、车辆、聘全、六件礼。家祭,出发前往女方家纳采之前,男方先行在家行祭祖仪式,这时将纳采所用之“盒仔饼”或大饼,上香祭告列祖列宋,将前往某处女方家下聘,请示列祖列宗保佑这段姻椽美满幸福。出发,行完家祭后,贡礼官负责将所有聘礼搬上车,新郎与媒人同乘一事,前往女家。红包,出发前贡礼宫除了打理人数、车数、聘礼外,也得提醒新郎多准备红包。如前来开新郎车门的舅爹、“压桌”、六名随去的亲人都需备有新娘见面礼、捧洗脸水的女方新友、媒婆礼。

2 节庆风俗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上元节,当日各家各户吃元宵,自十四日至十六日连办三天元宵灯会。农村用毛边纸包棉花、锯末或谷糠,再拌以麻油,称为包灯。在晚间办灯会时,由撒灯者点燃遍放各处,灿若群星,称之为撒灯。还要往祖坟上送灯点燃,称之为送灯。传说撒灯是为鬼魂撒的,意在超度亡魂。各乡村在元宵节前后三天,甚至提前,举办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如扭秧歌、踩高跷、跑旱船、抬歌、背歌等,尽情娱乐。尤其是灯会,到处张灯结彩,灯火辉煌,还燃放烟火直到子时,可谓“火树银花不夜天,十五圆月失颜色”。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清晨家家窗前挂纸葫芦,门口插柳枝、艾蒿,并用艾叶浸水洗脸。早饭吃粽子煮鸡蛋。小孩子们衣服上挂荷包,腕上系五彩线,中午吃饺子,炖猪肉、粉条、冻豆腐等菜肴。

中秋节:俗称八月节,农历八月十五日。是夜,明月高悬,干家万户亲人欢聚一堂,观赏月色,品尝月饼,并将月饼、葡萄、西瓜、苹果、梨等摆于院内桌上,俗称贡月,共享天伦之乐,所以中秋节又称团圆节。

3 蒙古族民族习俗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和游戏的意思。远在13世纪初,蒙古族的首领们每年举行“大呼拉尔”时,除了制定法规,颁行奖惩等一些时政内容外,还举行规模较大的那达慕,至今约有700多年历史。在那达慕大会上,传统的“男儿三艺”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摔跤:正式摔跤比赛的仪式很隆重,参加者要穿上传统的服装,坎肩多用帆布和皮革做成,上缀闪亮的铜钉、银钉,犹如闪闪繁星。腰系红、蓝、黄三色绸子做的“希力布格”,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还套上有绣花图案的套裤,这样出汗不贴身,还可防止伤害事故,脚穿长靴,颈上套五色绸条制成的似项圈的“章嘎”。“章嘎”标志获取的名次,取胜次数越多,彩条越多。摔跤手蒙语称“博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也叫出征歌,雄浑高亢,以壮行色。然后“博克”在歌声中跳着鹰步舞出场,这种舞跳跃高而快,是赛前的准备动作。“博克”都是膀宽腰圆的彪形大汉。待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然后交锋开始。争斗扭结盘旋,恰如蛟龙闹海、惊心动魄,令人神往。摔跤手每胜—次,就在他脖子上的“章嘎”上面挂一条彩色布条,夺冠的“博克”,被称为“纳钦”;力挫群雄的冠军称为“阿布儒古”。

射箭:是蒙古族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蒙古民族一向以高超的善射技艺而著称。当年,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正是凭借这无与匹敌的骑射武功统一中国。蒙古族射箭比赛的射程只有15米、20米,使用的是五彩颜色的“毡牌把”。比赛分静射和骑射两种。骑射,射手身穿短袍,身背弓箭,骑马到起跑线,发令后射手起跑,抽弓搭箭,瞄准射靶。一般规定每人射9支箭,分三轮射完。静射则是射手在规定的距离内,站立于固定的发射地点,三箭射完,以中靶箭数评定优胜。

赛马:蒙古族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赛马是他们最喜爱的传统项目。参加赛马的人数年龄不限。成人参加赛走马,男女儿童赛快马。最短距离是16公里,最长是60公里。按传统习惯,要往获得第一名的马头上、身上撒奶酒或鲜奶,并朗诵赞颂骑手和马匹的诗,以示祝贺。

祭敖包:“敖包”是蒙语的音译,意为石头堆。内蒙古大草原辽阔无垠,天地相连,难以辨认方位,于是,牧民在游牧的交界处或路口垒石为标记,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此风俗。古代,建敖包和祭敖包很简单,人们在居住地周围,用石头和柳条垒成小包,便可祭祀。后来,随着喇嘛教传人内蒙古地区,为这种建、祭敖包的形式增添了许多宗教色彩,敖包由原来的一个小包也变成了敖包群,有的7个敖包并列而建,中间最大,两旁各有3个小的陪衬。敖包的个数以奇数为准,最多的可有13个:即一个大敖包居中,其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有3个小敖包陪衬。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美,牛羊肥壮的季节,旨在祝福人畜两旺。祭祀时,主体敖包上插杆子,挂旌旗,旗用白绸所做,上书经文。小敖包插树枝,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旌旗。祭祀仪式隆重、严肃而热烈。届时,方圆几十里的牧民骑上奔驰的骏马,坐上“草原之舟”勒勒车,手捧祭品来参加祭祀活动。祭敖包大致有血祭、酒祭、火祭、玉祭四种。祭祀时,祭者围坐三面,面向活佛,并在蒙古包的地面上摆放—人多高的奶食品、阿木苏、点心或全羊等供品。当活佛发出祭祀开始的经令,法号奏出深沉粗犷的音调,众人双手合十,口中念咒为祭。然后,参加祭敖包的人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三国,祈神降福,保佑人畜两旺。人们外出远行,凡是经过有敖包的地方,都要下马参拜,祈祷平安,还要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以求吉祥。

蒙古族安代舞:《蒙古秘史》载:“绕蓬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胁之溪,没膝之尘矣”,《安代舞》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它在民间,最早是以驱邪治病为目的,后来人们在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成了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成为人人会跳的娱乐形式。草原上,每逢喜庆的节日或迎接尊贵的客人,蒙古族同胞便穿起艳丽的民族服装,跳起安代舞表达他们真诚喜悦的心情。

佛事活动查玛舞:查玛,民间俗称“跳大鬼”,是一种传承很久的宗教舞蹈。每逢庙会或佛事活动均跳查玛舞。这种舞蹈在寺庙佛祖宗唁巴的大殿前举行。跳查玛舞时,寺庙众僧头戴面具,身穿彩衣,法器吹出“哞哞”低沉的吼声,鼓乐齐鸣,在鼎沸声中,各角色按序先后出场,脚踏节拍,跳出不同形式的舞蹈。查玛舞大体可分“跳白鬼”、“跳螺神”、“跳天王”、“跳猴神”和“跳蝶神”等五幕。表演各具特色,白面鬼者舞的活泼幽默;螺神者舞的缓慢稳重;天王者舞的豪放刚劲;猴神者舞的逼真有趣。整个舞蹈表现出驱逐邪恶,祈求平安,与妖魔作斗争的场面。

四 宁城地区饮食文化特征

手把肉:对于羊肉的食用,蒙古族是真正的权威。蒙古民族吃羊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在清水里煮,不放葱、姜、大料等任何佐料。蒙古族认为,再美的调味品也美不过羊肉的本身,所以他们制作的手把肉是白水下锅,开锅即食,肉块鲜嫩,香而不腻。

烤全羊:是将去皮去膛的整羊架于火上烘烤。火是用杏木疙瘩烧旺的,火硬无烟。肉在火上左右翻转,表皮烧焦油滴外渗,香味喷发。烤熟后卸下架子,刀割食用,也不加油盐,不加佐料。烤全羊费工费时,人们不常食用,要等到贵客临门时,才作为宴客的佳肴。

马奶酒:醇香而微酸,酒精度不高。不会喝酒的人喝上一两碗也无醉意,老少皆宜。春夏之交,牧民们将鲜奶盛入盆或锅内,放置8-9小时后取出奶皮,然后将脱脂奶倒入木桶,先用牛奶酿出酒曲,再用马奶发酵酿出马奶酒。

宁城县山杏:山杏为蔷薇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宁城县山杏品种有辽杏,垂杏和西伯利亚山杏,其果仁可以食用,可入药,能治疗多种疾病,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宁城老窖:被誉为“塞外茅台”的宁城老窖酒为国家银质奖,1994年通过了国家方圆委质量方圆认证,在市场上形成了南有茅台,北有塞外茅台的格局。

五 主要节庆

宁城县域节庆文化活动很多,包括杜鹃花节、达里湖华子鱼洄游观赏节、召庙庙会、克什克腾山野菜采摘节、紫蒙湖杯钓鱼大赛、红山旅游文化节、蒙古游牧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蒙古汗廷文化旅游节、中国巴林石文化节、巴林右旗民族手工艺品汇展、兴隆洼文化节、林西内蒙野果采摘节、玉龙沙湖沙漠越野、敖汉温泉文化节、达里湖冬捕节、达日罕银冬驼文化节等。

六 结语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篇4

农业旅游/新农村规划——远景农业产业打造案例选

茶店子公园

茶店子文化公园,始于先秦的饮茶习俗,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成都被誉在茶缸里的城市,坊间也有“无茶不成都”的说法。古时的茶店子,四野荒凉,有刘姓人家在此搭棚卖茶,后人称茶棚子为茶店子。据《成都县志》所载,茶店子地名至今已有一百二十余年。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设计中选用“茶文化”作为设计主题,一方面有利于倡导积极健康的休闲理念,宣传“知快守慢、张弛有度”的成都生活方式,打造成都休闲文化、深化“西部休闲之都”的城市形象;另一方面,让在此游憩的人们深入了解成都茶文化历史,从“茶”中获得感悟和精神“纯化”。

成都是一个田园般的休闲都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远景将该项目应定性为金牛区地标性公园加以设计开发,公园以“茶文化”为立足点,将古代文人墨客的七宠——“琴棋书画诗酒茶”作为景观节点贯穿与公园设计院之中,将文化、生活、娱乐三大设计内容融入公园设计。

望王山公园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望王山”,也叫“王望山”,位于巴中城城北山势陡峭,景色优美。虽然“望王山”与“王望山”只有“望”“王”二字顺序颠倒了一下而已,而却赋於了北山不同的历史内涵。名“望王山”,是因唐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则天次子李贤被贬巴州时,时常登此山,西望长安而得名。而名“王望山”,则是与道教和传说有关。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对巴中市望王山公园项目充分考虑现状植被和高差,延续自然生态和运动健身的绿色文化,因地制宜。通过对现有良好景观的保留,(如:植物、“大雄宝殿”和“园通殿”等);新建望王阁;翻新厢房;加入眺望平台、树池、九品香架、香炉、纸钱灶等元素,为人们提供舒适怡人的拜佛空间。在设计中,遵循现状,保留山顶的积水塘,对驳岸进行生态处理,塘边新增民俗广场,体现巴州民俗文化,为前来游览及上香的游客提供集散之地;在民俗广场的对面新建品茗轩和赏河廊,成为人们休息闲谈的良好去处;在水塘的西面新增葡萄架,丰富景观层次。积水塘在满足灌溉的同时也成为一处新景观。

岳池东湖公园设计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岳池东湖公园设计县隶属四川省广安市,位于华蓥山西麓,毗邻重庆。县府所在地为九龙镇,因盛产水稻而亨有“银岳池”之美誉,故岳池别79F0银城。公园占地面积约305亩,其中水体面积约240亩。公园格调是以水体为主的南方园林式公园,湖岸有花圃、树阵广场、湿地、溪流、小桥、假山、奇石、曲径、平台。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在设计中,空间结构的交叉线,恰好形成一个“米”字。正好体现了当地农家文化中稻米的精髓。各节点相互照应,视线通透,使游人随地各有景可观,达到“人在画中游”的设计意境。

通威水产科技园

通威股份水产科技园位于成都市北郊白莲池,距市中心10公里,离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3公里。园区占地473亩,水面约占60%,水源来自都江堰干渠东风渠。这里环境幽雅,交通便利,水量充沛,水质良好,适合进行水产科技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园区主要承担着水产产业链相关领域前沿性和基础性科研任务,是现代渔业科技示范与成果展示基地、科技交流与培训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是农业部授牌的“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示范基地”,四川省水产局授牌的“四川省无公害水产品标准化养殖试验基地”;同时也是“四川省水产科技园(北区)”,成都市的“成都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和“成都市水产科技园”等各级政府挂牌的科技园区;还是“四川省农口系统外宾定点接待单位”和“四川省水产局来宾访问的窗口单位”。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规划设计实现了倡导无公害、健康养殖的研发、生产这一全新主题。自然中融入现代,充分利用水体,将建筑与绿色,健康养殖与自然环境交融,注意了功能化分区的整体性。通过新大门、主通道景观、淡水鱼博物馆、园林景观、主楼和后勤大楼等的设计。形成了动与静、舒与密、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实现了天、地、水、人与自然的交融,构成了开放、大气、有魅力和朝气勃勃的时代气氛,体现了自然美学艺术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完美相伴,使它显得紧凑、舒展、前卫、天然,令人耳目一新,如同一颗璀璨的钻石,光彩照人。

崇义巴蜀仁德桃园社区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崇义镇位于都江堰东大门,与青城山遥遥相望。而项目基地就位于崇义镇西部江安、新华两村及土桥场镇,规划面积约7000亩。规划区域北临聚青公路,南至新华村最南边界,东靠天府大道延长线(IT大道),西沿岷江东岸为界。本案远景设计主要围绕“仁德”、“孝义”文化为中心,在江华村、新安村共7000亩地,集中规划建设仁德社区,主要有:养老中心区、川西桃园旅游小镇、宗教文化区、养生体验区、新农村和谐居住区、创意田园区,远景以这六大区域互为依托,交相呼应,共同打造一个具有真、善、美的桃园社区。

青白江区城厢镇总体规划

随着青白江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的控制力渐渐减弱,城乡发展倍感压力。城镇的快速扩张不断挤压着绿地、河流、山脉、村庄,同时带来诸如用地紧缺、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且这些问题伴随着大规模城市化而日益严重。与此同时,城厢镇城市环境恶化,城市形象遭受破坏,急需进行整体规划以对城市建设进行控制和指导。远景设计研究院根据地方特色,强化青白江自然农业特征,突显城市格局,将山、水、绿、城融为一体,使其成其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远景建筑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

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田园城镇。并完善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农业景观建设,合理保护城市历史,发展城市现代农业,焕发城市生机与活力。通过城市历史地段保护、特色街道整治与文化设施建设展现青白江城厢镇人文景观神韵,保护、继承与发展青白江文化传统特色与文脉。

邛崃羊安镇仁和社区规划设计

羊安城镇位于镇城中部偏北,西临斜江河,距邛崃市25km,至新津县城9km,新邛公路从城镇北部穿越,对外交通方便。羊安城镇原名杨家场,俗称杨场,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镇及周边乡镇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城镇现状建成区面积8.3km²。镇区交通便利,新邛公路(新津——邛崃)自东向西横穿镇区,路宽22.5m,为水泥路面,县道羊付路由北向南穿越镇北,另有泉牟(泉水——牟礼)水泥公路南北纵贯全镇;乡道羊仁路、檀同路、羊来路、双王路纵横交错连通各村,构成了联系方便、快速的交通道路网络。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新城区一次建成雨污分流的系统。规划城区生活建污水处理厂一座,位于斜江河东岸,仓储用地西侧,日处理量9万吨。在规划区南部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座,工业污水由企业内部处理设施采取特殊工艺处理后,汇入工业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日处理量为7万吨。雨水工程充分利用东西高、中间低的地形,用石砌方沟或砼圆管将雨水适度集中于镇区中部沟渠排放。

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篇5

为进一步促进焦桥镇农村文化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市县文件精神和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结合我镇文化发展特色及现状,编制本规划。

一、文化事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镇坚持把文化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同时把文化工作纳入目标管理,与中心工作 同步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以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以城乡文明共建、共促、共享活动为契机,大力争取支持,加强村级文体设施建设。目前,建有镇文化中心一处,图书馆一处,48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有文化大院,31个村配备了健身器材。全镇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培训和审批社会体育指导员50多人,群众健身点50多个;成立体育协会5个,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生活。

(二)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二是基层文化事业建设投入总量偏少;三是基层文化队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匮乏;四是文化站(中心)编制、机构、活动阵地未完全落实,管理体制不顺。五是现有剧文艺表演团体演员队伍青黄不接,已不适应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观赏要求,缺乏一批有影响力、具有较强时代特征的优秀文艺作品。

二、总体思路、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政策调控,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昧、落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改造建设1个文化中心,1个图书馆,扶持建设5个村剧团,3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培育发展20个农村示范文化大院(文化专业户),创建省级文化体育先进镇。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要将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列入发展规划和计划,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一馆一站一室”建设。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及资金支持,镇财政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至少50万元,扶持建设10个新农村示范文化室,发展10户农村示范文化大院,为,农民放映300场电影。

(二)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

镇综合文化站补充人员。鼓励、吸引高校毕业生到镇综合文化站工作,加强文化从业人员及农村文艺骨干的培训,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巩固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

(三)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单位投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等改革。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公益性公共文化事业不得改变其文化设施的用途。公共文化机构要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四)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的新办法。

加强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鼓励机关、学校、企业内部的文化设施向农民群众开放。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

(五)积极争取上级文艺表演团体到农村演出。

积极吸引及争取县级以上剧团深入农村演出。要研究制定剧团演出补助办法,解决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及演出必须的设备和交通工具等问题,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

(六)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加强本地区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和共享工程基层中心服务点建设。党建、文化和教育部门要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发展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实现资源共享。

(七)积极繁荣和规范管理农村文化市场。

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证、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调控手段,引导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组织,开拓农村文化市场。各县区要建立健全稽查机构,加大对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八)大力发展农村民办文化。

扶持农民群众兴办文化大院、文化室、图书室、读书社、文 化专业户、集体或个体放映队、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等。扶持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以公司+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高度重视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

镇党委和政府把农村文体事业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农村文体事业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健全基层文化单位评价机制,不断推动农村文体事业建设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切实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要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镇综合文化站经费要按照最低标准纳入财政预算。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倡导农民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科技和卫生常识。定期举办农村文艺调(汇)演等导向性示范性活动。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和文化先进乡镇等为载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篇6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我省文化发展现状

一是文化资源比较丰富。XX人杰地灵,文华昌盛。光辉灿烂的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以炎帝神农文化、三国文化等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辛亥首义和一批老区、苏区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神农架等为亮点的山水文化,以巴土、江汉平原风情为特点的民族民俗文化,以屈原、毕昇、陆羽、李时珍、张之洞、闻一多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异彩纷呈,影响广泛。我省还拥有武当山古建筑群、钟祥明显陵两处世界文化遗产,武汉盘龙城、江陵纪南城、随州擂鼓墩、大冶铜录山古矿冶四大古文化遗址,武汉、荆州、襄樊、随州、钟祥五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藏文物121.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10418件),位居各省区市前列;国宝级文物曾侯乙编钟、越王勾践剑、郭店楚简、云梦秦简等享誉海内外。我省戏曲剧种众多,京剧、汉剧、花鼓戏、楚剧、黄梅戏、豫剧、南剧等各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我省民间文化丰富,民间艺术、民间故事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二是文化事业具有一定基础。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3个,各类博物馆96个,群艺馆、文化馆139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180个。XX素有戏剧大省和文学大省之称,不少文艺作品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许多文化人才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社科研究门类齐全、力量雄厚;我省是报刊大省,图书出版为全国六大出版中心之一;广播影视蓬勃发展,网络发展迅速,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近年来先后有一大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文学作品、广播电视节目、新闻作品和图书、电子音像出版物获得国家乃至国际各种大奖,获奖数量居中西部前列。

三是文化产业具有一定规模。我省文化产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初,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发展步伐加快,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广播电视、图书出版、报纸期刊、文化娱乐等为重点的产业群体。据统计,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78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9.8%,占GDp比重为3.58%。其中,据省文化厅、省广播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的不完全统计,2002年的文化产业销售收入达81亿元,从业人员近30万人。我省还初步形成了《知音》、《楚天都市报》等一批优势品牌。

目前我省文化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少数地方对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管理体制不适应,计划经济色彩较浓,行业垄断、地方垄断、国有垄断的格局基本没有打破;运行机制不够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市场开放度不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规模偏小,重复建设、效益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资源整合与开发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文化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尤其缺乏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不健全;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工作薄弱。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势必对我省今后文化发展构成障碍和制约。

(二)我省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文化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我省已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在进入全面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文化消费的比重将大大提高。这必将给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极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开拓文化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二是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已使文化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已成为一种大趋势。文化不仅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本身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发展潜力巨大。21世纪头20年,文化必将成为群众消费的重要增长点,传媒业、出版业、文化娱乐业等“文化朝阳产业”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是当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科技已广泛运用于文化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空前多样,一些旧的艺术形态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文化生产方式日益更新,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电子传媒、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四是国内外文化发展态势对我省文化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随着现代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越来越频繁、便捷。我们既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抢占我文化阵地、进行文化渗透的挑战,又要应对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文化的强大实力抢占我国文化资源和文化市场份额的挑战。同时,一些兄弟省市正在积极主动抢抓文化发展机遇,在文化体制改革、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集团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面对严峻挑战,加快我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竞争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任务显得极为重要。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增强活力、壮大实力、提高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丰富和满足全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促进我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相协调。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充分认识文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意义,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促进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充分认识文化的经济属性,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率,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

——改革创新和继承借鉴相衔接。继承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合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建设富有荆楚地方特色的文化。适应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趋势,广泛吸收和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

——坚持导向和强化服务相促进。充分发挥文化尤其是传媒在舆论引导中的主导作用。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台、办刊,确保导向正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强化传媒的服务功能,提高内容生产能力,在服务中做大做强做优。

——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性质,明确政府与市场的作用。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等职能,努力办好公益性文化事业。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壮大XX文化。

(三)发展动力

——改革管理体制。加强和改善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理顺政府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转换职能,实行政企、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加强宏观管理。

——创新运行机制。正确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扶持政策,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文化资产授权经营制度,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大力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培育市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以资产为纽带,运用市场机制,推动联合、兼并、重组,实行多媒体经营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发展,重点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

——发展民营文化产业。完善国有文化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在公益性文化事业方面以政府投入为主,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参与,进一步确保国有文化在重要文化领域的控制力、竞争力;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放手发展民营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积极支持、鼓励和广泛吸纳非公有资本,并与其他文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文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

三、总体目标和发展战略

(一)总体目标

到2010年,把XX建设成为与其经济地位相适应的中西部文化强省。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机制充满活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实力较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

——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进一步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质量。到2010年,全省文化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中西部前列。

——文化产业形成规模。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产业生产、服务、销售网络体系,形成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力争全省文化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的位次稳定上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我省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明显提升,达到全省GDp6%以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市场开放有序。加快文化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市场主体充满活力,区域分割、行政分割的市场壁垒逐步打破,市场中介组织活跃,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文化消费在城乡居民生活支出中的比重有较大提高,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位居中西部前列。

——文化设施布局合理。以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集中力量在全省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重要文化设施。加强农村乡镇和城镇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覆盖全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文化区域特色明显。充分发掘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一个特色文化中心区域”和各具特色的若干文化带。即形成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浓缩了楚文化精华的江汉风情文化区域,形成以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红色文化带等为代表的文化特色带。

——文化发展环境改善。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水平。加快文化立法进程,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国家法律、与国际接轨的我省地方性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建立文化创新机制,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

(二)发展战略

——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增强企业产品的文化含量,提升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力发展内容产业,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龙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武汉在全省的龙头地位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抓好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和宜黄、汉十沿线中等城市“三个层次”;在产业门类上,重点扶持传媒业、出版业、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四大门类”;在市场主体上,重点扶持XX日报报业集团、XX广播影视集团、XX长江出版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知音期刊集团、XX演艺集团等“六大集团”,并促进集团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进行联合重组。

——品牌特色战略。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扩大XX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XX文化的知名度。充分发掘我省的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五大文化品牌”,即以炎帝神农文化、楚文化为特色的历史文化;以三峡文化、武当文化、三国文化、巴土民族民俗文化、武汉环东湖特色文化等为代表的旅游资源文化;以辛亥首义文化、红(苏)区文化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以三峡工程等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文化;以楚天都市报、知音期刊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文化。实施哲学社科、文学艺术、广播影视、图书报刊等“四大文化精品工程”,带动全省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市场的普遍繁荣。

——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催生我省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人才聚集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文化发展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名家和文化大师,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我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一)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加强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加强“XX‘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推出一批理论研究重要成果。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巩固现有优势学科,优先扶持体现XX特色的楚文化和辛亥首义文化、长江流域开放开发研究,优先扶持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等现实问题的研究,优先扶持理论前沿和理论创新的课题研究。

——强化理论普及。大力宣传和普及社会科学理论知识,传播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积极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良好条件,加大对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支持力度。

——整合社科资源。加强社科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发挥高校、党校、社科院、党政研究部门及民间社科研究团体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造就一批高水平的理论家和学术带头人。加强理论阵地建设,推出二至三个在全国有影响的理论宣传栏目和刊物。加强课题规划,实行课题招标,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科研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文学艺术创作

——打造文艺精品。坚持“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树立精品意识,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为龙头,以迎接和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为契机,精心打造一批文学艺术精品,力争每年创作生产出一至二部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带动整个精神产品质量的提高。认真抓好传统强项,加大支持力度,继续保持戏剧、中长篇小说、音乐、美术、杂技等项目在全国的重要影响与地位,形成XX最具优势的文学艺术名品和优势项目。积极推动京剧、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的继承与创新,不断推出优秀剧目。抓好“古今荆楚名人系列作品”的创作与生产。抓好演出、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基地建设,培养优秀人才。

——完善工作机制。遵循文学艺术规律和市场规律,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良好的创作生产环境。增强开放意识,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优化组合艺术生产要素,提高重点精神产品创作生产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重点作品创作生产的投入,完善对重点作品论证、投入、效益评估等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实施项目招标制、政府采购订购、项目投资入股等办法。加强文艺理论建设,巩固发展文艺评论阵地,办好文艺刊物。鼓励支持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按照市场机制,积极抓好影视剧等现代文化艺术门类的生产。精心组织优秀作品的宣传展示,扩大XX优秀作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影响力。

(三)城乡文化建设

——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结合每个城市的功能和定位,高起点统筹规划城市文化建设,塑造鲜明的城市文化形象。将城市文化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之中。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与保护自然人文景观和历史文物古迹的关系、老城改造和新区建设的关系。武汉市作为省会城市、华中重镇和历史文化名城,要根据“率先建成文化强市”和“XX文化中心示范区”的目标,在都市文化发展上科学规划。适度超前、提高品位、形成特色,努力成为全省文化集聚、辐射的中心。其他城市要着力在城市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文化人才、文化街区等方面注重地方特色,体现人文内涵,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个性鲜明的城市文化。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深入发掘民俗文化、民族民间文艺资源,积极创建全国和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之乡,发展和引导集镇商贸文化、乡村假日文化,举办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活动,推动农村旅游文化、商贸文化发展,办好“XX农民文化节”。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加大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继续开展文化先进乡镇(街道)建设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开展“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建设,推进百团上山下乡暨新春金秋巡回演出活动,抓好文化扶贫工作和农村电影“2131工程”,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

——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以创建文化先进、示范县(市)为龙头,全面推进文化带(长廊)、“知识工程”等社会文化重点工程建设。在坚持标准、动态管理的基础上,到2010年,省级文化先进县稳定在全省县(市、区)总数的50%左右。进一步活跃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广场文化。继续开展民族文化艺术下基层进校园活动。办好“XX企业文化艺术节”、“XX大学生艺术节”等活动。鼓励文企联姻、文化单位与群团合作共同承办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开发地域特色文化。在加强研究、保护的基础上继承创新XX悠久灿烂的文化,组织“一地一品”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使遍布我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文化遗址以及民族民间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以武汉等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本地文化资源为纽带,推动多个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加强地区间联动成片开发共建,形成具有时代特征和XX区域特色的文化新形态。做好民间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分级保护制度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名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团体)、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等的申报、审核和命名机制。

(四)文化馆站建设

加大我省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力度,到2010年,县文化馆、图书馆、乡文化站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标准,中等城市的市辖区建有综合性的文化活动中心,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建有多功能的文化活动室,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省城乡初步形成各类文化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健全完善公共图书馆网络。加快全省各级图书馆自动化、数字化建设步伐,形成资源共享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新建省图书馆,普及中等城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实行购书经费单列,保持藏书稳步增长。进一步建成由公共图书馆与高校、科研等系统的图书馆和情报机构组成的文献信息资源网络体系,加强文献信息综合服务。

——加快发展文博事业。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各行业和专题博物馆全面发展的博物馆体系。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进程,做好省级名城、名镇和保护区的保护工作。积极改善我省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修缮和保护XX的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重点加大对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和钟祥明显陵的保护力度。认真做好大治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荆州古城墙、当阳关陵、八岭山楚王族古墓群、荆门纪山楚墓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三峡工程等建设工程开展好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保护工作。开发利用辛亥革命遗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中山舰等近、现代革命历史遗迹,建设一批有全国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对外文化交流

——加强交流与合作,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人才和图书、艺术、信息等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艺术表演、举办展览、合作出版、版权贸易、对外办广播电视、互换广播电视节目、互办文化周、缔结友好城市、民间文化往来等多种形式,增加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充分发掘我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文化企业,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扶持文化产品出口,开展对外文化产品贸易。重点扶持大型国有文化企业及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文化单位,做大做强一批对外交流的文化品牌,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抓好外宣精品生产,扩大XX在海外的影响。

——举办大型文化节庆活动,做好“引进来”工作。通过举办大型文化节庆、宣传项目活动,将武汉国际杂技节、武汉国际旅游节、武当国际武术节、XX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暨龙舟拉力赛、荆州国际龙舟节、武昌辛亥首义文化节、襄樊诸葛亮文化节、李时珍医药节、孝感孝文化节、咸宁桂花节等活动提高档次,扩大规模,形成具有XX特色的高质量、国际性的文化艺术节,增强XX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坚持把引进优秀文化艺术精品同繁荣我省文化市场,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相结合,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先进管理经验,让世界优秀文化走进XX,让XX文化走向世界。

(六)广播影视业

——实施广播影视精品工程。按照频道(频率)专业化、对象化要求,将XX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综合频道和XX电视台的XX卫视频道办成既有权威、又有影响的精品频道。推出3-5套在中央数字电视平台播出的付费电视节目品牌。重点推出4-5个体现XX卫视公益特色的品牌栏目。力争每年完成1-2部影响广泛、效益明显的精品广播剧或电视剧。

——提高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和覆盖质量。近三年完成全省广播电视网络资产的整合,实现全省全程全网、省市县三级贯通的网络管理目标,建立较为完善的营运体制。重点做好对农村、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的覆盖率,进一步建成并完善全省统一的宽带、双向、高速HFC有线广播电视网。在现有覆盖手段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有线数字电视、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和数字微波等新的覆盖手段,到2010年,实现广播、电视人口混合覆盖率98%左右,其中贫困山区覆盖率达到91%左右。

——加快数字化建设。尽快开办有线数字电视业务,建立全省统一的有线数字运营新体系,2010年前,实现我省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平移。建立省广播电台、省电视台全台数据资源的共享系统,实现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交换和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完整链;建立数字广播影视节目平台,开展交互式业务,全方位实现电视、广播节目的互动。大力发展卫星电视、地面移动无线电视,完成我省主要城市数字电视地面广播以及高清晰度电视的试点工作。

——积极开发广播影视产业新领域。继续强化广告业等传统产业,大力开发数字电视等新兴产业,使网络服务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时跟进、大力开发直播卫星、地面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流媒体等对广播影视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新产业。整合全省广播影视制作资源,建立制作基地,将XX建成全国广播影视节目生产制作中心之一。

——推动电影发行放映院线建设。推动全省电影发行放映特别是省与市州县电影公司的资源重组,鼓励电影发行放映单位间的兼并联合,推行院线制建设,实现院线经营品牌化。打造“银兴”和“天河”院线品牌。以XX省电影发行放映总公司为核心,组建“XX银兴电影集团”,实现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优化组合,逐步向制作、发行、放映一条龙拓展。推行影院星级评定工作,加大对国产优秀片的宣传、放映力度。

——组建并完善XX广播影视集团。以XX人民广播电台、XX电视台为主体,在整合广播电视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结构,以电视广播为主业,组建拥有多种媒体、经营相关产业的广播影视集团。积极推动以省广播影视集团为龙头的全省广播影视资源的优化整合。

(七)出版业

促进出版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把XX建成全国有实力的出版发行中心之一。到2010年,全省出版行业综合经济指标保持在全国前10位水平。

——图书、电子、音像出版。以抓好国家重点选题规划图书为重点,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形成包括畅销书群、常销书群和引进版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的图书出版资源。每年形成5-10种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品牌出版物。继续加强中小学教材的出版工作,做到“课前到书,人手一册”。集中力量规划、组织、协调国家新课标教材的开发工作,使鄂版新课标教材占有一定份额。加大对音像、电子出版的投入,扶持发展、出版一批能形成品牌、带来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优秀音像、电子出版物。

——印刷、复制业。继续加大治散治滥力度,进一步优化全省印刷业结构。推动国有书刊印刷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XX新华印刷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注意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业,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加大对光盘复制业的投入,在XX东湖光盘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确定生产规模。组建音像复录公司,重新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大音像制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发行业。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努力建立以XX出版文化城为龙头,以中心城市图书城、图书超市、交易市场为中心,以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为纽带,以综合书店、专业书店、连锁店和便民店为基础,国有书店和社会投资主体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出版物发行网点新格局,并尽快形成设施齐全、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立足本省、辐射周边省市以至全国的出版物物流体系。以XX新华书业公司为龙头,以各地新华书店为主体,通过采取直营连锁、专业连锁及特许加盟连锁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出版物连锁经营,争取用2-3年的时间,初步建立覆盖全省的出版物连锁经营网络,并积极向外扩展。推进报刊发行连锁经营,逐步建成由连锁店、报刊亭和投递网络组成的物流配送体系。

——推进科技创新。在出版环节,建立符合现代出版要求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实现编辑出版及经营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在印刷环节,围绕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加大技术开发革新力度,实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精美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在发行环节,实现80%以上的市县新华书店数字化管理并与XX省新华书店联网,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书店。积极开发生产新的出版媒体,具备成熟的DVD-ROM等的出版和复制能力。大力发展网络出版,开发出版电子图书、电子报纸和期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出版行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组建并完善XX长江出版集团。集团以XX省出版总社为核心(母公司),以资产为纽带,以省出版总社所属企事业单位为紧密层,吸纳省内若干高校出版社和一批省内期刊参加,形成松散层,逐步建成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区域性出版集团。通过组建集团,整合资源,调整结构,形成出版、发行、印刷三大支柱,提高XX省出版产业集约化经营能力,扩大出版物的市场占有率,增强竞争力。

(八)报刊业

实现XX报刊业由大省向强省跨越,到2010年,力争报刊业综合实力居中西部前列,排在全国第一方阵。

——进一步优化报刊结构。在报刊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我省报刊结构,打破报刊资源部门所有、地方所有的格局,建立“合竞”发展的机制,按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报刊资源。进一步调整报刊种类、布局,大力发展面向市场、以读者自费订阅为主的报刊,进一步治理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鼓励市州报刊并入省报刊集团。

——加强报刊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报纸、期刊品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和示范先导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XX日报》、《长江日报》等报纸形成党报品牌,推动《楚天都市报》等报纸形成市民生活类报纸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打造“XX期刊方阵”,重点建设《知音》系列、《今古传奇》系列、《小学生天地》系列、《特别关注》系列、《爱情婚姻家庭》系列、社刊工程系列等六大系列;重点培育《知音》、《今古传奇》、《小学生天地》等期刊品牌,争取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期刊群。

——推进、完善报刊集团建设。积极推动XX日报报业集团、长江日报报业集团和知音期刊集团建设。XX日报报业集团要以“打造强势媒体群,壮大综合经济实力”为目标合理配置媒体资源,实施“主业突出,多元发展”战略,实行多品牌、跨区域扩张,构建跨媒体、跨行业发展格局。支持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走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方向,做大做优所属报刊。促进知音期刊集团建设,支持知音杂志社“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推动其将知音杂志及“媒体产业群”和“多元产业群”做大做强。

(九)文娱演艺业

以组建XX演艺集团为重点,不断开拓文娱演出市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投入文娱演出业,鼓励多种形式领办文娱演出业。努力增加文娱演出业在文化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艺演出业。以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XX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积极发挥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拓展省外、海外演出市场。

——文化娱乐业。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娱乐项目,不断开发新的娱乐服务项目,提升文化娱乐品位和科技水平,使娱乐场所成为低消费、高品位、群众参与性强、自娱自乐的文化场所。

——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抓好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美健身及其他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

——艺术品业。遵循艺术品创作生产规律,扶持培养工艺品大师和特殊优秀人才,扶持建设工艺品研发机构,重点发展孔雀石、绿松石、青铜、刺绣等传统工艺,开发名品新品。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畅销品牌。建立若干专业性的艺术品市场。建立健全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保护国家、企业、个人的合法利益。

——会展业。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引入市场机制,促进会展产业化。充分发挥现有会展场馆的功能,加快建设高档次、多功能的现代化会展场馆,重视展览硬件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综合配套服务,努力提高会展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形成综合竞争优势。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举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重大会议和展览活动。主办“武汉国际文化产业博洽会”,博洽会由“文化形象展示”、“文化产品展销”、“文化项目招商”、“文化发展论坛”、“文化艺术展演”五个部分组成,每1-2年举办一次。构筑以武汉为中心,襄樊、宜昌、荆州、黄石等城市为主干的会展业群体。

(十)文化旅游业

——打造XX旅游文化精品。精心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精品,将武当山建成我省山岳景观和道教文化旅游名品,将明显陵文化遗产旅游建成荆楚文化旅游的代表性产品。着力打造荆楚文化精品旅游产品,将秭归的屈原故里与屈原纪念馆、江渎庙建成屈原文化的重要景观点。将XX省博物馆、荆州博物馆建成楚文化馆藏文物观光旅游的龙头,建设好荆门“楚文化公园”,开发和提升楚国宫廷文化、音乐舞蹈和影视产品,增加楚文化游览的吸引力;将武汉东湖磨山楚城、江陵纪南城遗址、八岭山楚王族古墓群、纪山楚墓群等楚文化资源开发成楚文化精品景观。突出我省楚文化发源地的文化优势,开发1-2个楚文化节庆旅游产品。着力打造神农架生态文化和三国文化旅游精品,并使之成为拳头文化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重点开发清江民俗风情旅游文化、江汉平原湖区渔文化,以及地方戏曲、民间曲艺、杂技、特色饮食文化等。着力打造古代宗教文化旅游精品,培育以武当山、归元寺、宝通禅寺、玉泉寺、五祖寺、广水观音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精品。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革命纪念地对游客的吸引力、震撼力和影响力。

——推进旅游文化名城建设。发挥武汉作为华中地区旅游集散中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加强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打造国内一流或世界一流的都市文化旅游产品,建设高品质、大容量的旅游文化吸引物,抓好大型文化主题公园、特色旅游购物与餐饮场所、会展和节庆产品的开发与建设,加快现代商贸会展中心、科技博览中心、体育竞技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市政园林广场的规划建设,不断提高武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武汉建设成华中乃至国内著名的旅游文化名城。加紧规划,将襄樊、荆州建成三国文化和楚文化旅游名城,将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文化旅游名城,将随州、钟祥等建成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名城。

——改革文化旅游景区(点)的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双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宏观上将文化部门的文化事业管理与旅游部门的旅游行业管理相结合,建立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机构;在微观上界定好资源的所有权、监督管理权、开发经营权和收益权,促进旅游文化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加快文化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在有效保护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市场化开发。加强文艺界、传媒业、文娱演艺业等与旅游产业的合作,重点抓好相关旅游区域以及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的文学、影视或演艺作品的创作与生产,不断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文化含量。同时,抓好将文化产品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工作。适时组建“XX文化旅游集团股份公司”,通过市场方式,整合全省文化旅游资源。

(十一)信息网络业

到2010年,力争XX文化信息化建设处于全国第一方阵。

——整合网站资源,打造名牌网站。建立、完善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界限,整合网络信息资源,促进网站的有序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重点建设“荆楚网”和“长江网”,形成以重点网站为主,省直和武汉市各媒体网络版及市州新闻网页为辅的全省新闻宣传网络平台。

——加快文化信息化建设。根据政府业务需要,抓住电子政务商机,逐步建立标准统一、功能完善、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和适用技术对文化行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力发展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等,大力发展一批从事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开发制作的专业公司,大力发展高科技娱乐视听产品、影视动漫画、游戏软件等数字化新品,重点将武汉建成中西部教育软件和文化娱乐软件开发基地和光盘生产基地。

——推动网吧连锁经营。强化对网吧和经营性网站的管理,引导和鼓励网吧连锁经营。到2010年前,培育和扶持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经营规范、有市场竞争力的连锁网吧企业,使规范化、规模化、主题化、品牌化的网吧连锁经营企业成为网吧行业的市场主体。

(十二)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按照公益性文化事业要“加大国家投入”,经营性文化产业“鼓励多渠道资金投入”的原则,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运作、规范管理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启动并建成一批大型文化建设项目。在基础设施项目上,省重点建设省博物馆(二期工程)、省艺术馆、XX省图书馆(新馆)、楚天传媒大厦、XX广播大楼、XX广播影视城、XX出版文化城(后期工程)以及武汉琴台月湖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化工程。对其它文化工程建设,各级政府要给予政策扶持。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上,重点在武汉、襄樊、宜昌等地引进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技术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当地政府要从规划、土地、税收、环境、服务等方面对产业园的建设给予政策支持。

五、组织领导和政策措施

(一)加强和改善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提高认识。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从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文化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加强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导,牢牢掌握对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干部的任免权、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资产配置的控制权、宣传内容的终审权。要把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工作,自上而下依法建立科学的文化产业信息统计制度。

——抓好落实。各地、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并结合各自实际,制定相关的规划或具体的实施方案。各级党委、政府要定期对各地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文化经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省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加强对全省文化改革与发展的领导、指导和协调。各地各单位要明确责任人和目标,建立严格的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各级党委宣传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协调和指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具体落实。全社会都要形成贯彻落实《规划》的浓厚氛围和有效合力。

(二)制定和落实文化经济政策

——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照中央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尽快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按规定及时足额返还文化单位所得税和增值税,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继续实施扶持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包括转制文化单位)在财政、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的财政投入。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对我省重要新闻媒体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对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与省级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保护工作、对老少边穷库地区和农村地区文化发展的扶持政策。调整政府投入结构,完善投入方式,实行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相结合,基本预算财政拨款与项目资助相结合,增强导向作用,提高投资效益。对于文化改制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给予相应的财政扶持。建立“XX省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文化事业发展。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文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扩大文化企业的投资决策权,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在允许吸收社会资本进入的文化领域,管理部门主要通过规划和政策指导、信息发布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对文化的投资。通过文化产品与项目“博洽会”和“招商会”等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我省文化产业,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设立“XX省文化发展投资资金”,扶持我省重大文化项目。

(三)加强文化法规建设和文化市场管理

——加强文化法规建设。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推进文化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法规体系。着力制定符合我省实际和发展前景的地方性文化法规,修改完善XX省出版物、音像、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管理条例,适时研究制定关于我省文物保护、文化资源开发、知识产权保护、文化发展、市场管理和规范网络信息传播、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强化管理部门对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领域的调控职能,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防止和纠正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本位主义,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引导,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加快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充实文化市场监管队伍,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合法经营。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加强对文化娱乐场所和进口文化产品的管理,严厉打击侵权盗版等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吸引、用好高层次文化人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加快制定文化人才教育培训、引进文化人才等政策,坚持选拔文化人才到省外或国外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努力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文化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大师,形成文化名人梯队阵容。

——培育文化人才市场。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改革旧有人才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文化人才单位所有向人才社会所有转变。发挥文化群团的组织、协调和桥梁、纽带作用,建立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人才中介机构,建立XX省文化人才档案和信息库,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县域文化产业规划案例 篇7

1 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概况

英国是最早对创意产业作出官方定义的国家,在1998年公布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首次提出“创意产业”概念。创意产业来自于文化产业,但是又与文化产业有所不同。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文化产业发展之后的一种高级形态,也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鉴于国内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点从概念转为内容,创意产业已经愈来愈多地为人们所用。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和文化建设的日益繁荣,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环境不断得到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在国民的认知度也愈来愈高,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级。

一直以来,县域经济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还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稳定器。在我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实施之中,怎样发掘出县域所具有的文化创意元素,激活本地的活力,对于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动县域实现协调发展显得尤为重要[2]。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的许多县城或县级市,依托于传统工艺和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之间不断加以融合,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和县域经济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经典案例。譬如浙江省金华市下属的县级市东阳市,就依靠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起中国木雕城和横店影视城等知名文化景区。到2013年底,东阳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达到了66.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6.5%,已经成为典型的支柱型文化创意产业。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在我国经济不断转型升级的背景之下,将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产业、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之间进行协调融合发展,能够更好地推动我国县域经济创新式的发展,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和示范效应。

2 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中面临的困境及分析

虽然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是与西方国家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状况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宏观管理政策尚待改进。我国尚未建立起统一化、高效化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管理机制,文化创意产业具有的高关联性迫切要求各个不同行业相互之间实现协同发展、统一管理,从而更好地保持县域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完整和自然延伸。就现实而言,中央和地方之间、部门和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仍然没有打破,壁垒的分割尚未真正消除,市场配置资源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依然难以得到有效发挥。这样一来,就产生了政府的职能转变不够到位、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体系不够齐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流动不够顺畅、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创业指导体系不够扎实等现实问题,其后果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成果无法顺利地实现商品化。究其原因是我国的政府管理主要还是实施行政手段,政策的风险性相当大,缺少法制层面上的稳定性,影响了资本进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各类市场要素体系尚不够完整,文化创意产业的中介机构尚不完善,行业协会等功能不够健全[3],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管理形成障碍因素。二是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亟待加强。由于我国文化领域一直处于管办合一的体制下,管理效果主要还是依靠行政手段来实现,法律法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创建更加完善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更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创意环境依然显得任重而道远。对于知识产权保护而言,舆论的大力支持、制度的充分保证以及法律保护等方面做得也不够到位,导致部分文化创意内容均属原创的企业往往损失极大,甚至造成其所培育的文化创意品牌失去存在的价值,产业链出现断裂。三是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市场主体的塑造急需强化。我国部分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企业市场主体产权不够明晰,国有文化资产的出资人常处在缺位的状态,所有权和经营权相互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以及激励约束体系等问题更是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行为主体之间的职责划分模糊不清、职责不明确,与事业产业主体改革保持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也尚未建立,进而导致了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市场主体管理带来较大难度。四是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地区性差别有待缩小。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格局大致保持相似,具有东高、西低的明显差别。不管是从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数量来看,还是从从业者数量、拥有资产金额等进行划分,东部地区的份额均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一旦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地区不平衡不断加剧,就会导致东部和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更加明显,如何改善这一状况已成为相关管理部门急需解决的战略性问题。

3 解决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困境的具体措施

3.1 制定出台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长期规划

针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平衡性,按照不同县域的发展现状,有选择地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列入到县市发展规划当中,根据不同县城文化创意产业的独有特色以及品牌优势来确定本区域需要重点扶持与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企业,并制定出台今后一个时期的文化创意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4],为文化创意产业做好顶层设计和指明发展方向。

3.2 形成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

推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应当致力于持续加大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相关政策的扶持以及执行力度,注重在立项、土地使用、税收、经费、信贷、融资、进出口以及社会保障等政策层面大力支持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也要注意指导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资本、技术、信息以及人才等各类资源的集聚和融合,更好地解放与发展文化生产力。

3.3 加大资金投入,落实激励制度

大力支持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尤其是要扶持一批富有发展潜力的县域文化创意项目。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将经费拨向与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紧密结合的重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积极调整相关的财政政策,不断提高财政对于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力度,有计划地分批建设重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工程。另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出合理的扶持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税费优惠和减免政策,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投入其中[5],激发广大群众发展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性,并强化政府、企业和各民间组织之间的联系,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拓展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来源,为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3.4 加大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加大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为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一是发掘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通过举行各类文化创意设计比赛等方式,让深藏于民间的文化创意人才充分显现出来。同时设置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中介,负责对县域文化创意人才进行深度发掘。二是培养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专业人才。注重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提前储备,可在本地中小学校中设置丰富多彩的文化创意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培育文化创意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县域高等院校开设文化创意产业类专业,加强高等院校与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相互联系,为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创设良好条件。同时要强化国际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展视野,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专业人才[6]。三是积极引进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专业人才。加快科技、文教以及有关领域的改革工作步伐,打破行政壁垒的制约,促进文化创意人才资源实现更为自由的流动。特别是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更好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

3.5 完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资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主要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对开展文化创意业务的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就具备了较大的金融风险,因此,文化创意企业的融资工作普遍存在一定的难度。对此可采取以下举措来完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融资服务体系。首先,要不断强化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和政策协调。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改进服务形式,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强化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全面动态分析与监测,并及时面向社会公布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规划、投资重点以及市场需求等各种信息。其次,要规范发展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中介机构的扶持力度,全力支持开发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创业指导、市场开发、信息服务、管理咨询服务以及专业人才培训等中介服务。最后,可采用资产证券化这一全新金融工具来实施融资服务。资产的证券化有两个优势:一是能有效回避文化创意产业内企业所具有的风险。由于实施了破产隔离和信用的增级处理,降低整体融资成本,让融资风险得到较好地防控。二是能更好地保护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的商业秘密。在资产证券化融资中,原始权益人只需提供可用于证券化资产的有关信息,不会涉及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创意,如果不慎泄漏了产业内部的商业机密,就很容易失去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6 加大对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县域文化创意产业要想得到较好的发展,迫切需要得到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支持和保护。如果法律法规不足以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会受到严重影响,而在系列的县域文化创意产业法律法规体系中,知识产权保护可谓是重中之重。在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对于知识产权保护具有极大的挑战。一旦社会开始尊重与承认个人所具有的创造价值之时,就将产生对产品原创性加以承认与保护的一流环境。因此,要把保护知识产权提升到战略高度上,形成保护与尊重个人作品、创造力环境,尽快制定与实施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教育,培养县域创意文化产业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强化对版权、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切实保护县域文化创意产业企业所具有的创作价值与利益,形成更加规范、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7]。

3.7 推进县域创意文化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有效减少企业和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

我国县域创意文化产业趋向于集群化发展的趋势极为明显,以地理位置为基础的团队不但是狭义上的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的靠山,而且还是创造力在其中发生作用的重要社会再生产基地。集群之中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存在着共生与互补的关系,持续向县域创意文化产业链的两头加以延伸,这是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大趋势[8]。县域创意文化产业聚集于固定的集聚区内,能最大限度减少交易企业和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一是集聚区的固定性和长期性能够有利于集聚区交易企业彼此增进了解,不断提高交易伙伴和环境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合作。二是集聚区能够较方便地提供各类中介服务,县域创意文化产业企业可通过中介来得到交易企业的信息,降低了环境的不确定因素。三是集聚区的品牌也能够发挥降低不确定性作用。园区品牌在树立之后就成了文化创意企业进行交易的资产担保方式之一,企业可依据园区品牌价值来判断交易的前景,降低了不确定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能力的提升,能够极大地减轻由于推动经济持续发展而对资源所造成的压力。通过县域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让现代人重新审视我们拥有的文化资源的重要价值,借助文化资源实施产业化、规模化开发的巨大优势,逐步探索建立起以文化创意产业惠民为特色的新型文化发展道路,这对于我国县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参考文献

[1]祁述裕.中国文化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京文.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走势及政策选择[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0).

[3]魏鹏举.内生增长理论视野中文化创意产业的八大特征[J].投资北京,2008(8).

[4]刘杨.浅谈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创意能力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1(1).

[5]范玉刚.在发展中建构和完善文化创意产业管理体制[J].湖南社会科学,2012(1).

[6]范宝祥.北京地区高校服务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途径[J].新视野,2012(3).

[7]王国华.文化产业研究者的社会化角色转换[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上一篇:保险公司柜面考核细则下一篇:2021交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