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文化大发展

2024-10-12

县域文化大发展(精选12篇)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决定》提出, 要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随着《决定》的通过, 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 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那么金融应该如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呢?从全国的范围来讲, 可以做的事情很多, 比如:加大信贷投入, 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和改制, 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要, 对文化创业、文化科技创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如果将范围缩小到县域来思考的话, 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对于文化产业县域金融似乎无可作为, 但是细加思索又会发现, 县域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

一、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但是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潜力

(一) 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以寻甸县为例。从产业体系上看, 寻甸的文化产业体系主要由图书销售行业、印刷行业、广告传媒行业构成, 现代文化产业还处在空白阶段, 甚至连电影院线都没有;从规模上看, 除新华书店具有一定规模外, 其他产业主体多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 零星分散, 规模较小;从文化消费情况看, 在农村, 大多数成年人一年只买一本皇历, 除此之外, 不会购买一本其他书籍, 不会看一场电影, 不会订一份报纸。因此, 从各方面看, 寻甸的文化产业基础都非常薄弱。

(二) 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潜力

仍以寻甸县为例。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潜力。一是寻甸属于少数民族地区, 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生活着回、汉、彝、苗等多种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文化较为丰富;寻甸县柯度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 柯度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六甲之战”遗址实际上已经成了本县及周边县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寻甸还有适合休闲旅游及垂钓的北大营草场、风龙湾风景区, 不久的将来,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 极有可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对接。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 文化下乡步伐的加快, 会为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三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整体文化素质的上升, 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提高, 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看报、上网、看电影等, 因此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是必然之势。

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 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 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还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 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 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 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 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 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无论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放映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还是流动服务站、电影院线、演出院线、文化服务网点的建设都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 当然也需要金融的支持。

(二) 扩大文化消费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扩大文化消费, 要创新商业模式, 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 开发特色文化消费, 扩大文化服务消费, 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 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而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文化消费场所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三) 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指出, 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 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县域内也存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 如有线电视台、电影公司等。这些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 现有文化产业主体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支持

县域内现有的文化产业主体零星分散、规模较小, 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不足, 随着文化需求的提升, 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 这些产业主体必然会有谋求发展壮大的冲动, 从而也会寻求金融支持。

三、县域金融应未雨绸缪, 做好充分准备, 迎接县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 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地方政府主导, 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的沟通交流, 了解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战略规划、发展模式等信息, 同时也让地方政府理解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目标, 在相互包容谅解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二) 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文化产业主体的行业和性质不同, 其资产结构、经营模式、营利模式也不同。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金融产品及贷款抵押担保方式, 满足不同文化产业主体的融资需求, 在支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 实现自身的发展。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2

招商引资是实现投入增长的主渠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是干部建功立业的主战场。攸县作为内陆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举全县之力,集全民之智,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推动县域经济的大发展。

一、以最有力的举措抓招商。招商引资的力度决定发展的速度。近年来,攸县工业经济之所以发展不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招商引资没有大的突破。为扭转这一局势,我们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狠抓招商引资工作。一是全民动员,形成会战态势。围绕“百个重点项目进县、百家规模企业入园、百家规模企业扩能”的主题,制定了《招商引资会战活动方案》,成立了三百会战办公室,在全县组织十个招商小分队,主攻百个重点项目,安排千万资金奖励,动员万人参与活动,力争引进到位百亿资金落户攸县。通过全民发动,形成了千军万马搞招商的良好态势。二是分解任务,实行严密考核。县里面经过充分的调研摸底,编制了招商引资任务分解表,把具体任务分配给乡镇和部门单位,并确定100个重点主攻项目,其中招商项目50个,每一个项目都明确一名负责领导和具体的责任单位。出台《攸县“三百兴工”招商争项融资考核办法》,对招商引资工作业绩进行严格考核,考核结果实行“三个挂钩”,即与部门经费挂钩、与干部任用挂钩、与政绩考核挂钩。今年,会战办已经对大会战第一阶段工作进行了考核排队。

三是实行重奖,激活招商热情。县财政拿出1000万资金不设限额专门用于招商引资奖励。奖励设立招商引资组织奖、小分队奖、引资中介奖和特别贡献奖。特别明确对在招商引资中作出特别贡献的干部,除实施经济奖励外,还对干部政治上予以提拔重用。真正做到奖得眼红、奖出心跳,激活全体干群招商的干劲和活力。会战第一阶段,已经兑现奖励资金100余万元。

二、以最有效的方式抓招商。面对不断变化的招商形势,我们积极拓宽工作思路,不断创新招商方式,切实增强招商引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一是推行分队招商。组建小分队招商是新形势下科学招商、高效招商的有效举措。自“百日大会战”动员会召开以来,全县组强招商小分队外出招商30余次,分赴北京、浙江、广东、福建等省市以及长沙、株洲、湘潭、衡阳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取得明显效果。到目前为止,全县在谈项目69个,已签项目65个;在谈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合同引资达到8.5亿元。二是开展集中推介。去年11月底,县委书记、县长等四大家领导亲自带队,分赴珠三角、长三角、北京等地区开展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取得了“四个一”,即推介了一批项目、结识一批客商、拜访一批企业、达成一批意向的良好效果。先后接待来攸考察客商260余批次,引进了明珠选矿、广汽本田4S店、益力盛电子等项目落户攸县。三是实行以商招商。充分发挥在攸客商的招商作用,用真情感动、用环境牵动、用政策推动,调动他们以商招商的积极性,形成“引来一个,带来一批”的集群效应。投资2.5亿

元的阳刚华威,就是通过在攸客商的宣传推介,才最终落户攸县。

三、以最优惠的政策抓招商。政策是一种资源,是一种导向。招商引资需要非常有吸引力的政策。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把政策优惠作为招商引资的突破口来抓。一是大胆创新政策。学习借鉴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制定和出台《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十条规定》和《关于全力推进招商引资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着力构筑优惠的投资政策体系。特别推出“用地零成本”、“税赋零负担”、“部门零收费”、“经营零干扰”“融资零障碍”等在内的招商引资“八个零”举措,实行最大限度的让利,将为外来投资项目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开拓了更大的空间。二是大势宣传政策。充分利用电视台、红网、株洲日报、攸县公众信息网等各类媒体,通过制作招商指南、开展招商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扩大社会影响力,增强政策吸引力,着力形成投资“洼地效应”。今年元月份,株洲日报和湖南日报头版分别对我县招商政策和招商成果进行了宣传。三是大力落实政策。凡是县委、县政府制定出台的优惠政策,所做的承诺,坚决予以兑现、不打折扣。认真落实攸县发展工业奖励暂行办法,兑现工业企业发展奖励资金300多万元。认真落实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十条规定,实行收费下限制,凡是可收可不收的坚决不收,上限下限之间一律选择下限;推行项目代办制度,重大项目的报批手续一律由乡镇或部门全程代办。认真落实招商引资“八个零”规定,及时兑现用地、税费、融资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四、以最优良的环境抓招商。当前,招商引资已由优惠政策的竞争转变为投资环境的竞争,改善投资环境是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发展的重要抓手。一是打造一流的创业环境。加强工业园区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打造坚实的平台。大力推进工园区建设,继续投入资金2亿元,着力完善2平方公里核心示范区的配套设施,打造投资洼地。大力开展创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平安畅通县和绿化、亮化、美化、净化为主要内容的“三创四化”活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大力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和投资环境,凝聚人气、商气和财气。二是提供优质的服务环境。按照“执行政策零折扣、部门服务零距离、处理问题零缺位”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客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坚持所有审批事项全部进中心,做到应进尽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压缩1/3以上的审批项目审批时间,推动行政提质、服务提速。对株电二厂、干法水泥等重点项目,设立了项目协调办,由县级领导牵头,组织专门班子、安排专项经费为项目协调,提供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深入开展严打以“阻工扰企”等为主要内容的“十类”犯罪专项斗争,严肃整治强买强卖、阻工扰工、强揽工程甚至敲诈勒索侵害企业和投资人利益的行为;严厉查处利用手中权力刁难、为难投资商、企业主的党

员干部,做到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打击一起。同时,建立公安联系服务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制度,切实为企业发展撑腰,为项目推进护航,营造亲商、扶商、重商、安商的良好氛围。

联系电话:

尊重产业规律推动文化大发展 篇3

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并且尊重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文化事业所处的坐标,以及这个坐标之所以落位于此的约束函数,具体来说就是:正是由于长期以来过分强调甚至专门强调文化事业的公共属性,因此,即使是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治理模式行之有年的今天,中国的文化事业管理体制、文化市场运作体系,以及文化机构法人结构,仍然都在为自身角色的含糊不清而无所适从。

这种夹缝中的生存状况,即使在产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互联网领域亦不鲜见。比如,此前不久标杆性企业阿里巴巴自乱阵脚的股权纷争,究其源头,很容易追溯至本土互联网企业普遍用以规避政策,从而实现海外融资的“协议控制”,而这种基本类同于掩耳盗铃的模糊安排,清楚不过地反映出限制性的产业政策与扩张性的市场逻辑日益激烈的矛盾冲突。

中国文化产业的左支右绌恰与一体化、信息化、资本化所引致的全球文化生态环境快速变迁呈鲜明对照。而后者,既包括高度工业化后的发达国家主动寻求经济转型,纷纷选择文化产业为其主导产业之一,更包括高度发展后的文化产业加速呈现技术融合、功能融合、企业融合、市场融合等新兴特质。作为结果,一大批迅速崛起的行业巨头已几乎能够在世界任何一地进行运作,与此同时,由其提供的文化产品也已几乎覆盖全球。

经由量变到质变,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几乎所有主权国家无论是否欢迎这种剧变,其实都已被裹挟进文化产业垄断寡头多介质、多层次、全方位的业务架构中。对于他们来说,面对《泰坦尼克号》与《功夫熊猫》等跨国融资、制作、发行、消费的同质化产品,文化事业的产业属性与商业属性至少在实践中业已成為不证自明的突出标识。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4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中虽有吉视传媒、长影集团、吉林歌舞集团等异军突起, 但吉林省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吉林省的民族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 所以加快发展吉林省民俗民间文化产业建设, 可以进一步搞好吉林文化产业规划布局,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为实施吉林“十二五”文化产业提速计划, 推动吉林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将结合长春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的调研, 以吉林省九台市的民间艺术产业的发展为例, 针对如何发展壮大民俗文化产业, 加强文化产业基地规划和建设, 特别是对吉林省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打造的推介, 为各地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提供一些可供交流的思路。

2012年8月3日至8日在长春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本次博览会最突出的亮点就是突破了往届单纯以剪纸为主的艺术种类和作品风格相对单一的局限, 而代之以全面挖掘整理、包装县域民间艺术的各种资源, 注重县域民间艺术整体形象的塑造。展品种类多样化、作品数量规模化、策划环节系统化, 达到了厚重多彩的效果。此次展会为自觉推动县域文化繁荣发展提供了一次积极地探索和尝试。

一、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每个地域的民俗文化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在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 挖掘区域民俗文化产业的优势, 走差异化道路才能使其生存和发展起来。吉林省大多城镇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传统, 如“歌舞之乡”、“二人转之乡”、“冰雪渔猎之乡”、“民间艺术之乡”等, 可以说民族民俗文化样式丰富多彩。如:剪纸、二人转、象帽舞、刺绣、根雕、萨满文化、延边朝鲜族歌舞、蒙古族马头琴等形式。但大多民俗文化样式处于一种自娱自乐的、单一性发展模式, 使之向特色化、产业化的多样性方向转变, 既是对民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也是使之传承下去的最佳途径。以吉林九台市为例, 九台市这块沃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绿柳边台有着厚重的文化和历史, 它是吉林省由东部长白山区向西部平原地带过度的中间环节, 历史上就呈现出自己的文化多样性, 而且带有吉林地域文化的典型特征:这里森林文化、农耕文化、渔猎文化、游牧文化并存, 相互交融又保持各自的独特性, 这是民间艺术赖以产生传承的深层社会基础, 在漫长的岁月变迁中, 衍生出绚丽多姿的民间艺术。充分利用这些地方资源, 使之转化为有益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动力, 才能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九台的民间艺术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 发展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优秀的民间艺术种类一度走到失传的边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经济背景下, 在城市化步伐加快的今天, 如何传承好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 已经成为摆在相关组织和每一个文化者面前的正待解决的课题。目前, 九台市以“中国萨满文化之乡”打造城市名片, 以自身的特色化优势开发民俗文化产业, 同时为萨满文化的传承与走上国际化道路, 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九台市在开发民俗文化产业的同时, 逐渐注意打造县域民俗文化创意集群区的品牌形象, 开始提升国际化影响。本届民博会就是对县域民间艺术资源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和系统梳理, 开始有了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树立了“抓发展必须抓文化、抓文化也是抓发展”的理念, 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积极探索民间艺术传承及产业化的路径。政府在文化惠民上, 让民间艺术更贴近百姓生活, 努力营造有利于民间艺术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长吉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 九台作为该战略的节点, 独特的文化地位正在日益凸显。九台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好, 使得长吉两大城区板块充满了本土文化的活力, 进而使全省文化保持了自己的鲜明特色。这里有享有盛誉的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人、被称为“关东神剪、萨满雄鹰”的中国萨满文化传承人关云德, 他的一百位满族神话传说中的女神剪纸作品, 将满族民俗和剪纸艺术的结合, 把濒临失传的神话传说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他还是萨满神鼓的制作传承人, 在传统的神鼓上绘制图案, 欲将剪纸艺术运用到神鼓图案的创新制作上, 准备在神鼓上绘制各种满族传统的图案和花纹, 并将它开发成旅游纪念品。九台的萨满剪纸艺术已列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时九台民间艺术产业化也迈出可喜的一步。2011年1月5日, 长春柳条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它是新兴文化企业, 也是九台市第一家综合型小微文化企业。注册资金100万元, 现有员工30余人, 是有著名剪纸大师和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卢伟两位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家牵头, 以在长专家学者和大学生创业人员为智力团队, 由民营企业家投资创办的。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文化发展艺术品设计及市场经营、环境艺术设计制作、装饰、旅游文化项目开发、会展服务、文化交流、策划、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形象策划、动漫产品研发和推广、剪纸专卖、沙盘标本制作等。柳条边公司将以挖掘九台文化旅游资源, 创新发展文化产业为己任, 坚持地域文化和市场需求、时尚元素相结合, 全面启动文化创新、文化创业、文化创意、文化创造、文化创富系统文化产业工程。该公司目前已下设剪纸艺术中心、九台鹰猎文化表演队、黑泥革布艺术中心等, 并在省市各大文化活动中表现突出, 受中外嘉宾广泛关注和好评。在九台卡伦经济开发区的龙昌木业有限公司也是一个颇具规模的以民间手工艺制作为主的专业企业, 通过几届民博会的参展, 该企业生产的系列仿古家具已经远销省内外,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还有根雕、面塑、葫芦雕等工艺作品、其塔木的农民画等艺术作品, 已远销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

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资料 篇5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恰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指出的“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

吴玉韶:促进老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愿望来源:作者:时间:2011-10-13点击:249 次【字号大中小】【背景色】【打印】【关闭】

10月9日上午,中信银行信福年华卡全国发行启动仪式在京举行。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出席启动仪式并讲话。

吴玉韶指出,中信银行积极参与全国敬老宣传活动,在全国银行系统率先为老年人量身定做了信福年华卡,这是在“敬老月”期间为全国老年人送上的一份特殊礼物,是中信银行拓宽客户群体、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益、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创新为老服务方式、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让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都具有积极意义。

吴玉韶在讲话中简要介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老龄产业发展情况。他指出,“十二五”时期是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也是老龄产业发展的“黄金期”。

吴玉韶说,老龄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是国家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为老龄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二是国家将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老龄产业的扶持和投入力度,这将直接推动老龄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三是老年群体对老龄产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和结构变化,预示着老龄产业的巨大发展空间,特别是新一代老年群体经济实力较强,消费理念较新,服务和保健需求较高。

吴玉韶指出,当前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产业产品和服务规模较小,结构失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基本需求。二是大部分老龄产品和服务技术含量低、服务质量较差。三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缺乏行业标准、行业规范、行业自律和行业管理,骗老坑老害老事件时有发生,损害老年人权益。

“双轮驱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6

当前,文化建设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党和国家对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提供的环境前所未有,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前所未有。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探索新时期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发出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时代号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010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又多次论述和强调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

展望“十二五”,未来五年文化战线的任务还很多,文化部门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方向,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实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双轮驱动”、“两翼齐飞”。要着力在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这四项重点任务上狠抓落实,制定具体的改革发展举措,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仅是有些文化事业单位的转企改制,还有文化事业单位自身内部机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重点做好:深化经营性文化单位体制改革,加强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的规范,加快推动其完成转企改制任务,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培育国际知名文化企业品牌;继续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激发内在活力,突出公益属性,努力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推动大多数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推进文化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只有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是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使文化发展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真正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发展服务的对象,真正把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作为文化艺术发展的源泉。要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服务为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努力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缩小城鄉之间、区域之间的文化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落实各项文化惠民的重大措施,包括: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完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和数字图书馆建设,丰富城乡基层公共文化资源;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继续推动公共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等向社会免费开放,推进服务模式创新;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人员、老年人、未成年人、下岗失业人员、低收入人群、残障人群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实施“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丰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

三是提高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贯彻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主要措施有:进一步完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起草《文化产业促进法》,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建设一批包括公共技术支撑、投融资服务、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统计分析等功能在内的文化产业公共综合服务平台,降低文化企业的创业和运营成本;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积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吸引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入文化产业领域,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建设与管理;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进一步协调金融监管机构,共同研究制定金融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和办法;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实施“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程”,研究制定文化系统文化产业中长期人才培养规划,并积极吸引财经、金融、科技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大力引进海外文化创意、研发、管理等高端人才;办好文化产业展会和重大活动,向差异化、品牌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文化产业展会活动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效益,利用国外大型文化活动扩大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影响。

四是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充分发挥文化在引领社会、教育人民、促进发展中的重要功能,遵循文化艺术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重点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工夫。

第一,推动文艺创作繁荣发展。努力推进管理手段创新,综合运用资金支持、文艺评奖、舆论引导等手段,加强对艺术事业的宏观管理,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并重,坚持精品创作与活跃基层群众生活并举;努力实施精品战略,推出一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优秀文艺作品;努力开拓艺术传播渠道,积极拓展优秀文艺作品传播、普及和提高的机制、途径,深入研究国内国际演出市场,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优秀艺术作品的知名度和观众覆盖面;重点抓好“国家艺术创作引导扶持工程”,通过工程实施,推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艺术人才、艺术院团和文艺研究论著、文章,建立起国家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的长效机制,推动艺术事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第二,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高技能文化人才、文化科技人才、文化外交人才等各类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优秀艺术人才扶持计划,培养一批德艺双馨、有杰出成就的艺术家和领军人物。通过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等措施,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文化人才队伍全面发展。

第三,在投入保障方面,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争取加大政府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投入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完善文化投入专项资金制度;转变政府投入方式,建立国家艺术基金,通过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引导文化产品创作生产。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7

一、进一步认识招商引资的作用

1、招商引资是壮大经济规模的必然要求。

狠抓招商引资, 是宜都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经验。宜都作为一个内陆山区县市, 50年代曾被国务院命名为宜都工业区, 60年代一批三线军工企业相继迁建宜都, 改革开放之初, “五小”工业蓬勃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九五”期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银行对企业没有任何投入, 企业在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无资金、无技术、无人才的“三无”状态, 发展举步维艰, 全市国有、集体企业90%以上严重亏损。在这样的情况下, 要实现高水平和比较均衡、殷实的小康目标, 仅靠发展农业是不行的, 其希望和潜力在工业。而加快工业发展, 项目和投入是支撑, 必须坚持招商引资, 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 借助外力加快发展。从2001年开始, 宜都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 通过狠抓招商引资, 不断强化工业主导地位, 加快建设工业强市。全市共累计引进规模项目230多个, 其中总投资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20多个, 东阳光、宜化、华新水泥等一批大型项目相继落户。特别是投资20亿元的非博园项目奠基开工, 投资26亿元的东阳光自备热电厂项目日前获准开工建设, 标志着宜都今年在招商引资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通过招商引资, 狠抓项目建设, 宜都确立了工业的主导地位, 培植了一批骨干企业, 优化了工业结构。规模企业数量突破100家, 比2000年净增71家, 新增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6家, 过亿元企业1家;已经形成较完整的“4+3”支柱产业, 彻底改变了“五小”工业格局。其中: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产品为主导的化工医药产业产值已突破60亿元, 以华新和诺雅、首佳等企业为龙头的高标号水泥、中高档陶瓷新型建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水泥、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大提高。机械、纺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也发展迅速。2007年与2000年相比, 全市GDP增长170%, 工业的贡献率由20%提高到50%。但是, 我市目前与中部和全国先进县市相比, 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规模企业数量都还存在较大差距。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必须在现有优势项目、支柱产业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抢抓东部产业转移、宜昌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带来的机遇, 狠抓招商引资工作, 加快发展步伐, 不断壮大经济规模。2008年, 力争通过招商引资, 实现“234”目标, 即:规模企业新增20家, 规模工业产值新增30亿元, 规模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

2、招商引资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优化经济结构, 转变发展方式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而没有新的动力就无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宜都正是通过招商引资这个动力完成了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新型工业化的巨大转变, 工业、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分别由2000年的12.5%、30.58%提高到目前的38.3%、37%, 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招商引资, 宜都市近年新增9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总额的30%以上。

今后一个时期, 宜都要实现科学发展, 就必须继续坚持以工业为主导, 坚持不懈地狠抓招商引资, 大力引进资金、高新技术、先进管理和人才, 推动结构优化, 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引进资源节约型、科技创新型、产业带动型、生态环保型等工业项目, 带动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2008年, 我们将重点实施“优势产业集群工程”, 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生化制药、电子材料和新型建材产业, 延伸煤化工、磷化工和生化制药产业链, 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扩展。继续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 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振兴机械制造和纺织传统产业, 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实施“品牌创建工程”, 鼓励、引导、帮助企业创品牌、树品牌, 力争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省级著名商标、全国知名产品, 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3、招商引资是解决民生问题的迫切需要。

招商引资在推动宜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 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就业问题, 带来了社会效益。 (1) 消化了大量失业人员。从2000年开始, 宜都市4年之内彻底完成了对900家市直工商、乡镇集体企业以“产权置换、身份置换”为重点的民营化改革。期间, 下岗职工、失业人员累计达到2万多人, 社会稳定一度面临着巨大压力。宜都通过招商引资, 实施租赁经营、产权嫁接、资产盘活等方式, 吸纳2亿多元民间资金进行资产重组, 盘活存量资产3.5亿元, 累计为1.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岗位。 (2) 带动了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由于坚持不懈地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农民转移就业的领域也不断拓展。近年来, 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新增规模企业71家, 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1.2万人, 带动农民就地就近转移5.5万人, 占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总数的57.3%。 (3) 推动了以工促农。2006年, 工业提供的税收达3亿元, 为推进以工促农提供了财力保障。2006年以来, 宜都市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累计达到4亿元, 40家骨干企业对支农、反哺农业的投入达到5000万元,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城乡社会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城乡居民参加社会保险总人数达到18万人,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

二、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

贯彻科学发展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思考如何用体现科学发展的理念指导招商引资工作具体实践。我们要在不断总结“四不原则”、“五大评价”、“六个注重”做法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解放思想, 创新理念, 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

1、树立大开放的理念。

从某种程度上说, 县域经济本身就是现代经济、开放型经济。开放是发展的潮流趋势, 也是宜都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1) 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以开放的眼界, 教育引导全市上下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着力冲破传统计划经济的顽固习惯,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冲破小富即安的小农经济意识, 弘扬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进取精神;冲破怕担风险的思维定势, 增强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冲破部门狭隘的利益观, 形成全市一盘棋、合力求发展的强烈氛围。 (2) 营造开放环境。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竞争力”的观念, 深化机关效能建设, 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信用环境、法制环境, 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构筑宜都的竞争新优势。 (3) 善于抓住机遇。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在重大项目布局等方面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和省委、省政府全力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等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 研究国内外产业转移规律, 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抢抓、捕捉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 主动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 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不断提高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 进一步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2、树立大统筹的理念。

以十七大提出的“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的要求为重点, 坚持"五个并重”, 实现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统筹。 (1) 坚持抓大项目与抓小项目并重。紧紧依托宜都工业园区和中小企业创业园招大引小这个平台, 一手抓大项目, 一手抓小项目, 形成齐头并进、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2) 坚持抓工业项目与抓社会发展项目、农业项目、第三产业项目并重。立足工业特色, 着眼于经济结构优化和全面发展的要求, 大力引进社会发展项目、农业项目和第三产业项目, 促进协调可持续发展。 (3) 坚持外资与内资、本地民营资本并重。在坚持把引进外资为主攻方向的同时, 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引进利用本地民营资本, 用足用活扶持政策, 不断激发全民创业热情。 (4) 坚持企业扩张与新上项目并重。积极支持落户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做大做强, 力争新上项目发展顺, 老企业发展后劲强。 (5) 坚持对外引资与对上争取并重。在坚持不懈狠抓招商引资的同时, 积极发挥部门作用, 组织包装一批对口项目, 力争上级在项目布点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宜都市更大支持。

3、树立大生态的理念。

坚持科学发展, 就要使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继续坚持门槛限制, 不断完善环境保护、资源消耗、能源综合利用、产品科技含量、企业经营效益五大评价体系, 严防高消耗、大污染、大排放的项目落户, 确保优质企业发展。重点引进补链产业、企业和能源资源节能循环利用新技术、新项目,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经济, 积极鼓励企业不断开展能源资源循环利用, 推动企业、产业内部循环。大力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达标排放, 防止先污染、后治理现象的发生。以改水、治污、植绿为重点,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三、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手段

坚持与时俱进, 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始终注重把握招商态势, 研究招商规律, 不断探索招商引资的新形式、新手段、新办法, 逐步由粗放式招商向专业招商、高层次招商转变。

1、坚持企业主体招商。

将企业推向招商引资第一线是市场经济行为的必然要求,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也是招商引资活动的主体。淡化政府实质上的“主体”作用, 强化服务作用, 应着重在培育企业主体、培育发展主体方面提供政策、环境支持及高效优质服务。政府要充分立足自身优势, 积极为引进项目牵线搭桥, 推动“以商招商”、“产权招商”, 调动企业招商引资的积极性, 2008年全市力争引进项目50个以上, 到位市外境内资金过20亿元。

2、坚持现代手段招商。

在改进传统招商方式的基础上, 动用各种现代化科技手段和信息手段建立信息网络, 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加快完善宜都“政府门户网站”, 及时发布和更新招商项目信息;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综合整理, 收集客商的访问与反馈信息, 及时掌握各地产业流向和投资动向, 把网上招商办成“永不落幕的招商会”。

3、坚持会展推介招商。

在总结参与“2007鄂港经济合作洽谈”、“2007粤港澳宜昌同乡联谊”和“三峡国际旅游节投资洽谈”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抓好“营销宜都”策划、推介活动, 扩大影响。积极借助省、宜昌搭建的经贸活动舞台, 加大对优势企业、项目和产业的推介力度。

4、坚持园区聚集招商。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8

一、以发展主导产业集群为重心, 全力推进工业化

壮大县域经济, 必须加速工业化进程。结合县域实际, 要进一步突出工业主导地位, 大上项目, 上大项目, 加快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和支撑县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建设, 推进发展进程。

1. 突出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建设。

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立足彰武实际, 明确要求彰武要把林产业作为立县产业来抓。工作中, 我们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的原则, 全力推进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建设。基地规划面积8.07平方公里, 主要分生产加工区、林产品交易中心、物流仓储区、公共设施配套区和生活服务区。通过3~5年的发展, 力争建成全国重要的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同时, 发挥基地的聚集效应, 努力把基地建设成彰武工业发展的核心区。具体从三个方面抓起。

第一,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地自去年6月份启动以来, 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6亿元, 重点实施了标准厂房、道路、电力、给排水等十大工程, 建成标准厂房22.8万平方米, 修筑骨干路网8.85公里, 铺设给排水管道3.15万延长米, “六通一平”配套面积达到3.5平方公里。下一步, 我们还将多渠筹资, 实施征地、标准厂房、绿化、亮化等工程, 年内新增基础设施配套面积2平方公里。为满足新项目、大项目陆续入驻的需求, 明年计划启动3平方公里基础设施, 不断做大基地规模。

第二, 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目前, 基地已签订正式合同27个, 开工建设企业19家。其中, 已投产企业7家, 即将投产企业6家;拟签订正式合同项目10个;拟签订意向协议项目48个, 项目建设初显成效。下一步, 要举全县之力,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首先, 继续开展大规模招商。加大走出去力度, 继续紧盯珠三角、长三角、四川成都、河北香河和沈阳周边五个重点区域, 突出家具、地板类项目及配套产业项目, 开展大规模招商活动。强化领导带队招商、小分队招商和以商招商, 切实提高招商成功率, 保证项目陆续入驻。其次, 推进意向性大项目尽快入驻。对于已达成投资意向、拟签订正式合同的广东联邦集团、广东焱森集团、浙江利豪集团、吉林森工集团等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项目, 加大主动对接力度, 全程跟踪服务, 力争近期签订正式合同并开工建设, 提高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的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再次, 加快入驻项目建设进程。对于已投产的江苏恒福木业、黑龙江久江木业等重点企业, 要加大扶持力度, 积极帮助解决流动资金等难题, 促进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对于正在建设的上海品源、邳州盛和、邳州富祥等重点项目, 积极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难题, 力争10月份全部投产;对于湖南众邦家具、内蒙古远程木业等入驻项目, 要加大协调和服务力度, 积极、主动帮助项目办理相关手续, 力争9月份全面开工建设。年末, 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投产企业至少要达到30家。未来3~5年, 年产值要达到500~1000亿元。

第三, 强化服务平台建设。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产业, 下一步, 我们将加快推进融资、产业配套、人力资源、展销、科研、物流六个服务基地平台的建设进程。在融资方面, 要发挥担保公司的效用, 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挂牌成立, 并着手在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设立3~5家金融代办机构。在产业配套方面, 积极推进广东焱森集团投资的家具原木板材市场、物流项目和原辅料市场建设进程, 加快培育和引进旋切、胶、漆、包装等配套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 经积极争取, “彰武林业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9月2日挂牌成立,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实训设施上予以扶持。同时, 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 开展“高薪引智、高薪引才”, 全力满足基地所需人员需求。在展销方面, 已聘请国家林业局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完成了项目规划方案, 正在对外招商。在科技研发方面, 已与辽宁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达成合作协议, 正在积极推进。在贸易物流方面, 一方面, 利用已建成的27座交易板房, 尽快启动占地60亩的林产品交易中心;另一方面, 在沈通高速彰武北、南出口, 分别规划建设占地800~1000亩的综合性物流配送中心, 目前正在积极招商。

2. 强力抓好重点产业项目。

主要包括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及零配件加工等产业。要坚持新建扩建并举、速度效益并重, 开工一批、投产一批, 扩充经济总量。在能源项目上, 加快推进华电集团120万千瓦火电项目开工进程, 力争年末前开工建设;风电开发全面推进, 全县风电规划装机容量超过150万千瓦, 已列入省市开发计划90万千瓦。目前, 在建的中国风电、华能风电等风电项目装机容量就达到75万千瓦, 正在着力打造百万千瓦风电城;加快推进雷家—谢林台煤田勘探、开发步伐, 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上, 重点依托美中鹅业, 引进相关配套企业, 打造全国重要的白鹅产业基地。在建材及零配件加工项目上, 依托硅砂等资源和区位交通优势, 承接沈阳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加快培育和引进硅砂、五金、零配件加工等产业化项目, 力争2010年开工20~30个重点项目。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 构筑起以能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建材为主导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3. 大力实施招商引资。

这是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唯一出路。我们将把招商引资做为全县“一号工程”来抓, 花大气力、下真功夫, 掀起新一轮招商引资热潮, 力争实现“两大突破”。一是招商区域突破。围绕能源、木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硅砂等重点产业, 在积极对接沈阳及周边省市的基础上, 派驻多支专业队伍, 重点对接长三角、珠三角以及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的重点产业。创新招商方式, 确保成效。二是招商成果突破。通过积极招商, 到2010年, 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入驻项目超过100个;建成3~5个以招商区域命名的专业园, 培育壮大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引进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硅砂、零配件加工等3000万元以上生产加工型大项目50个以上。

二、以发展规模化农产品基地为重心, 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突出交通区位优势和地域特色, 重点发展蔬菜保护地和白鹅、奶牛等畜牧业。

1. 加快发展设施农业。

我们把保护地建设作为彰武今后发展抗旱避灾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工程来抓。在现有6万亩的基础上, 计划到2010年年末发展到10万亩, 实现户均一栋棚, 全力打造省城的“菜篮子”。同时, 发挥“哈尔套”的品牌效应, 建设承接沈阳、辐射内蒙的集肉蛋禽、杂粮、蔬菜为一体的大型绿色有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中心。

2. 大力发展畜禽小区。

重点依托美中鹅业、辉武乳业等龙头企业, 进一步做大白鹅、奶牛、生猪、肉蛋鸡等畜禽小区规模, 加快畜牧业进程。通过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张, 助推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到2010年, 全县白鹅饲养量要达到1000万只, 美中鹅业加工能力实现1500万只, 努力打造全国白鹅生产第一县;奶牛饲养量要达到3.2万头, 推动辉武乳业乳品加工厂全面投产, 年生产能力达到15万吨, 打造乳制品加工大县;生猪饲养量要达到270万头, 实现与阜新双汇的挂靠联合;肉蛋鸡饲养量要达到1200万只, 着力引进培育肉蛋鸡深加工项目。企业与基地的互哺, 使“农户+基地+企业”的产业化模式进一步完善。

三、以做大县城和中心镇为重心, 全力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也是推进工业化、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我们要努力在做大县城和中心镇规模上实现新突破。

1. 统筹规划城乡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南拓、北联”的总体思路, 统筹老城区、新城区、工业区三大板块, 现已委托省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 正在加快编制“三位一体”总体规划, 逐步形成三区联动、相互融合的城市新格局。改造提升老城区, 大力开发房地产市场, 年末新开发面积要达到50万平方米, 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要按政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以修建沈彰铁路为突破口, 加快推进沈彰同城化的进程, 沈彰铁路力争年内开工建设;发展壮大工业区, 加快板材家具加工制造基地生活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 努力把基地培育成城镇化的先导区。

2.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

要加快推进彰通高速公路建设进程, 力争明年年末竣工通车;规划启动彰武大外环,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推进星级宾馆、商业步行街、污水处理厂、热源厂、火车站和客运站等重点工程, 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聚集力和承载力。

3. 加快中心镇建设。

以哈尔套、后新秋、章古台、五峰等中心镇为重点, 着力提升中心镇产业发展和设施改善水平, 逐步形成城镇化网络体系。

积极推进潞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9

潞安集团发源于中国共产党亲手培育的“红色矿山”——石圪节煤矿。1963年, 石圪节矿被选树为全国工交战线的五面红旗之一, 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通讯《石圪节矿风》, 石圪节精神成为全国煤炭工业系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些年来, 集团在继承发扬石圪节精神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新时期企业发展的新要求, 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 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一、抓住三个关键点

一是高屋建瓴, 有序推进。在企业文化建设初期, 集团没有搞全面开花, 没有同时铺开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而是结合企业的实际, 以6S管理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持续推进理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 6S管理在基层队组的覆盖率达到了100%, 理念文化的熟知渗透率达到了80%以上, 形象文化覆盖率达到了95%, 理念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三大系统基本实现了全面推行的目标。

二是完善机制, 确保执行。集团先后出台了年度责任书评价机制、评比表彰机制等文化建设十大机制, 把文化建设责任化、流程化、制度化, 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执行力和创新力, 促进了文化理念落地。其中, 年度责任书评价机制力度最大, 集团将基层单位的企业文化建设成效纳入到《资产经营责任书》进行考核, 年初签订《文化建设责任书》, 年底进行检查考核, 考核结果与各单位的工资总额、班子成员的年薪及风险抵押进行挂钩考核, 有效激发了基层单位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使潞安文化真正深深融入到了企业管理之中, 极大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

三是强化队伍, 提供保障。为确保文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集团和各基层单位都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文化建设领导组, 设立了专门的文化建设办公室及专项资金, 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各科队也相应成立文化建设领导组, 配备专职文化员, 自上而下形成了职责明确的文化建设队伍, 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

二、形成一个大格局

集团认为, 企业文化建设不能孤立地、封闭地进行, 必须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建设紧密联系起来。只有二者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才能同频共振、相得益彰。潞安文化只有在一个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中, 才能真正实现大发展大繁荣。为此, 在2012年集团出台的《潞安文化建设大纲》中, 特意将矿区周围与员工及其家属关系紧密的社会文化建设活动, 纳入到潞安文化建设的范畴之中, 构建起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携手共建的大格局。

三、总结四点工作体会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 潞安集团文化建设在转变员工思想观念、改变员工行为习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推动了潞安转型跨越发展, 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2004年, 潞安作为全国煤炭行业和山西省的唯一代表荣获了“全国企业文化优秀奖”;2006年, 潞安成为全国煤炭系统和中西部地区第一家“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集团所属单位先后荣获了“全国企业文化建设百佳单位”、“改革开放35周年全国企业文化竞争力30强单位”、“全国安康杯竞赛‘安全文化宣传’先进单位”等荣誉。

如今, 潞安文化建设已经走过了16年时间。总体来说, 16年的实践, 积累了以下四点心得体会。

必须领导带头, 下大决心。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 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 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就必须党政主要领导高度重视, 带头践行, 一体化管理, 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必须定位准确, 落地性强。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 有机融入企业经营管理的全方位、全过程, 才能真正发挥出实际作用。

必须齐抓共管, 共建共享。企业文化建设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 单独的一个部门也不可能将企业文化建设搞好, 必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 各个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全体员工积极参与,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共建共享。

必须持续改进, 不断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应当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用动态的眼光看文化, 用“创+新”的精神抓文化, 不断学习, 持续改进。

怎样使群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篇10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带动群众文化发展繁荣

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提升人的修养, 培养人的情操, 塑造人的性格, 还在社会职能中发挥着认识、教育、审美、传承等现实功能。群众文化事业也是如此, 它的发展与繁荣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文化活动发展与繁荣。因为文化活动普及面广, 人民群众直接受益, 它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有效的载体。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用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来讴歌社会, 赞美生活, 营造浓郁的城乡文化氛围, 会将有力地推动群众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当前文化实力不断壮大, 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政策平台更加稳定, 文化建设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时期。而对文化发展的良好势头, 我们工作在一线的群文工作者应乘势而上, 进一步营造文化建设的优良环境,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奋力拼搏, 开创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搭建好群众所需的各种展示平台, 更好的为社会为人民服务。

二、打造精品, 提升品位, 立足基层, 覆盖全社会

“文化精品”是一个国家繁荣发展的标志, 对精品创作意识的认可和推动是弘扬我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艺术生产力的重要标准。因此, 群文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多出优秀的作品, 繁荣文化大发展。所以我们要努力创作一批团结、教育服务人民群众的作品, 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化精品, 并融汇于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中, 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 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实现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科学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文化活动面向的对象是人, 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文艺工作也要面向全体民众, 以人为本, 从基层建设做起让更多的人们享受群众艺术建设的丰厚果实。

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升人的文化素养, 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激发民族的文化创造力, 同时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的推动力量。在文化建设中, 我们更应该强调创新意识, 增强活力;形势上, 强调传播先进文化, 形成具有中国风格、时代精神、品名高雅的文化精品。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11

关键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一种社会制度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文化为其提供理论指导和奠定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文化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筑造,同我们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短板”。特别是表现在企业及企业经营者身上尤为突出。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铬胶囊”等表明,我国企业道德文化缺失、滑坡已非常严重。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分析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出了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动员令,非常及时,非常迫切。企业道德文化的建设和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充分认识经济社会转型时期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强企业及经营者道德文化重塑,保证企业在道德文化范畴、法制轨道内经营和发展。

一、 当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现状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经营哲学、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的有机统一。企业文化分为企业道德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道德文化是企业文化中最根本的,它决定着其他文化活动及企业实践活动的方向。企业道德文化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效益目标与责任目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以提高经营者、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技能水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内容的统一的、系统的、协调的道德文化体系,使其形成共同的企业价值观。这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一致的。

当前,我国企业道德滑坡主要表现为一些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企业道德文化缺失、诚信缺乏等方面。这与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构建和谐社会乃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很不相符。具体分析,企业道德文化缺乏的负效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行欺骗性广告宣传,在营销和推广上夸大其词,疯狂进行概念炒作来愚弄和欺骗消费者。为谋求利益最大化、在产品中添加不安全或有害物质,或生产无损健康但也无效的产品;明知该产品会有危害人体健康的成分,但为减少成本、故意隐瞒真相,只突出宣传有利的方面或信口开河、擅自夸大产品功效。这在电视购物广告、医疗、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食品等行业最多。

二是通过制造假冒或高仿真度仿制他人商标、包装、字号的商品或伪劣产品、牟取暴利,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不尊重市场游戏规则,在竞争中采取不正当的、非法的手段、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损害竞争对手商业信誉、商品声誉,乃至挖墙脚,“放暗箭”,对竞争者和合作者不讲信誉,彼此拖欠和赖账,造成市场交易秩序混乱和信用危机频现。

三是有些企业盲目追求利润,不顾员工的生存和工作环境,对职工的身心健康造成恶劣影响。有些技术要求不是很高的企业,通过不断招聘员工,解雇员工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在试用期间给予很低的工资,试作期结束时便找理由将其辞掉;有些企业对员工的工作评价不公正、不诚实,并以各种理由拖欠和克扣薪水;企业和员工之间交流机制不通畅,无视或不积极解决员工的诉求;有一些员工则利用自己掌握的企业顾客资源或技术资源,向企业提条件、提要求;或者是利用企业资源,在外开展“第二职业”或另立门户,造成企业利益严重受损。

四是与政府的关系扭曲。现在有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本地经济发展,与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对于严重社会道德的行为假装不知,甚至怂恿、庇护,助长了歪风漫延;在清理债务关系时,外地欠本地的,政府助其竭力追讨;对外债务上,则为当事人出谋划策,通风报信,能躲则躲,能赖则赖;企业与政府之间还存在诸如财务欺诈,制假贩假、偷税漏税,权力腐败、商业贿赂等现象。

上述种种现象导致企业多种社会关系扭曲,极大地危害了社会效率,社会公平和社会道德等。个别道德失范只重视了企业眼前利益,但对社会效率创伤极大。比如已过去的“三鹿奶粉”和近来的“药物胶囊”事件,其影响不是一家或某几家企业,而是对中国乳制品产业和医药产业带来极大打击。目前国外乳制品在中国市场的压倒性优势就是个别企业道德文化缺失带来的恶性后果。重塑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须付出巨大代价,任重而道远。如果企业道德失范行为被持续纵容、姑息,市场经济秩序何以规范,社会公平怎样构建,社会道德何以存续与进步。

二、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滞后的原因

(一)定位不准确

企业自身定位不准确是企业道德建设不力的根本原因。企业具有双重身份:即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作为经济组织,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己特定的经济利益。作为社会组织,企业的行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必须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一些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企业的“经济”身份,而忽视了“社会”身份。为谋取经济利益最大化而置社会伦理道德于不顾,以牺牲其他社会成员利益为代价换取自身经济利益。自身道德文化建设视为可有可无。正是如此,我国呈现经济快速发展,企业道德滑坡的怪现象,企业“经济体”的谋利动机一旦恶性膨胀,将给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二)社会风气不正

这是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不力的外部诱因。社会风气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表现。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也是经济社会顺利发展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追求GDP增速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时,忽视了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已成为一种硬伤。在这种大环境下,整个社会出现一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态。一是幻想一日暴富、一夜成名;二是动辄宏观战略,贪大求洋;三是只顾眼前,忽略未来。于是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导致对精神追求淡漠,社会责任感淡漠,对社会丑恶现象、不道德现象无动于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逐利机会被无限放大,如果部分竞争者都自觉维护公共利益,那么另一部分损害公共利益又未受到制裁的企业就会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因此,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会使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逐渐适应较低的道德标准,而社会对守法守德的企业没有给予肯定,对违法无德的企业没有下力制裁,企业道德滑坡现象势必扩散。

(三)思想认知偏差

思想认知偏差是企业道德建设被荒废的直接原因。一些企业对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缺乏理性的、科学的认识,对坚持道德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理解错误。不少企业经营者依然认为自己不违法,就是道德的企业;还有人认为,企业应先发展,做大做强后再

搞道德文化建设;甚至有人认为,伦理道德的本质是“无私利他”,“自我牺牲”,与企业牟利性质相悖,非此即彼,不能相容。这些认识上的错误观念都是制约企业进行道德文化建设的障碍。如此以来,在企业界,领导不重视,经营者漠视,员工无视,出现“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铬胶囊”等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创新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建议

当今,举国正在学习组织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此环境下,我们应从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面入手,系统加强和推进企业道德文化建设。

(一)强化政府在推动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中的保障作用

首先,完善法律制度,努力形成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在企业及其经营者欠缺道德经营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的今天,将企业道德行为提升到法律法规的高度,通过法律制度强制性地调整企业价值取向,有助于较快扭转企业行为,促进企业道德文化建设。政府应根据市场实际需要制定并颁布促使企业道德经营的有关信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努力实现法律法规的全覆盖;努力探索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量化考核体系,将抽象的指标具体化,定性的指标定量化,彻底改变过去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随意性,形式化、表面化,努力开创有法可依的新局面。

其次,执法力度加强,努力实现法律效力的新提升。只有严格执法才能确保各项法律规章落到实处,才能确保企业道德文化建设不走样。从目前频发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看,众多法律法规执行效果被大打折扣,归根结底是执法出了问题,因此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加大对不法经营者和企业的打击力度。及时惩戒各种企业失范行为,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受惩的良好氛围,以制度拒绝失信,从而调动企业道德经营的积极性,减少和消除不道德的经营行为。

最后,要加强政府监督和对危机的预防和处理能力。加强监督,主动出击,严格管理,消除危机于萌芽状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让不道德经营者行为无处容身。同时,对政府相关机构不作为或不正当作为应给予严惩,彻底改变为了税收、政绩而为不道德经营者护短、开脱或保驾护航的不良现象。

(二)强化社会作用是推动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外在动力

首先要正确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一是加强媒介舆论监督。舆论监督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局部利益和个别现象的关注,对整个社会偏失起到提示和较正作用。由于媒体受众面广,参与度高,舆论压力可以迫使企业修正偏差行为,促使政府积极作为。二是加强行业监督,即在部门内部,各行业经营者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在一个相互公开、透明、公正的经营道德环境下,如少数企业行为不道德,给行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时,就会促使其他经营者站出来揭露批判这种不道德行为,使不道德经营者在整个行业无法立足,失去发展空间。三是建立完善第三方非营利性社会公益组织,加大对企业监督力度。如建立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和组织,并与企业融资等经济行为挂钩,实现企业道德文化水平与企业经济发展的直接挂钩,增加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成本。

其次,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消费者素质高底或维权意识的强弱也是影响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如果消费者整体素质高,善于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那些不讲商业道德,不讲社会公德的企业便难以在市场立足。因此,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政府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更多的路径支持和法制保障,努力实现维权的常态化,进一步压缩不道德经营的生存空间。

再次,全社会要树立重道德、守纪律的新风尚。要大力加强社会道德文化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诚实守信的风气,让重德守信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准则。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深入人心,并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模范典型作用,引导整个社会的道德文化建设良性发展。

(三)加强企业自身建设是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内在动力

一是加大对企业经营者的宣传教育。企业经营者是企业一切行为的最终决策者,其对企业发展方向、经营行为、道德文化建设起决定性作用。企业经营者道德修养高,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就高,出现不道德经营的可能性就低,因此要把提升企业经营者道德修养水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抓好。使他们认识到要做成一流企业,制订并遵守道德规范,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已经从一种美德或自我选择变成一种必需。只有在坚持企业经营道德的前提下,企业发展才能实现持久、健康、有序发展。

二是加强员工的道德文化教育。企业员工是生产经营行为的实施者,是确保道德经营的重要力量。一些企业的员工教育训练偏重于技术和管理技能训练,道德文化教育环节薄弱,甚至出现道德教育盲区。要通过各种方式在员工中灌输合法经营,道德经营的意识,把道德文化建设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确保整个企业道德经营。

三是将企业道德文化建设纳入企业管理机制。企业应以企业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渲染和制度管理两种途径,软硬配合,两手都硬,把企业经营者、员工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作为外在规定,强制执行,并努力使这种外在的强制规定变为企业员工自觉遵守的内在要求,最终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促进企业健康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011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

[2]湖南日报数字报刊《加强企业道德文化建设初探》.

县域文化大发展 篇12

近年来, 天津自然博物馆主动适应新的形势, 关注社会需求, 增强服务意识, 充分利用馆藏优势, 制作推出一系列普及科学知识、倡导文明新风的专题展览, 送到全国各地巡展, 被形象地称为“展览超市”。目前, “展览超市”已开遍全国20多个省市,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超市都具有商品繁多、自由选择、全方位为消费者服务的特点, 那么展览能否形成超市?展览是一种精神产品, 观众需要和喜闻乐见是关键, 如果把自己的视线转向广大观众, 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 换位思维, 就能发现推翻常识的关键所在。长期以来, 博物馆以藏品为重, 首要的职责是对藏品而不是对观众履行义务, 藏品再好, 若束之高阁, 则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因此, 博物馆应从“藏品导向”转向“社会需求导向”,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博物馆以“藏品为本”的办馆模式, 进而转变为“以人为本”, 用琳琅满目的精神产品, 全方位为社会服务, 这种以满足大众需求为本的理念, 是博物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理性选择, 也是博物馆借鉴超市理念的尝试。

天津自然博物馆馆藏标本40多万件, 而用于基本陈列展示的不到馆藏的5%, 30余万件标本难以与观众见面。自然博物馆性质是自然科学范畴的, 以往的展览多为自然科学相关内容, 能否突破自然和生物学科限制, 贴近生活, 设计一些人文科学、心理学、人体科学、性科学内容的展览?该馆依据国内博物馆供求实际, 大胆尝试, 推出系列展览, 内容既有自然科学类的《中国恐龙暨古动物》《珍奇贝类》《世界蝴蝶》《濒危动物》《珍稀海洋动物》《珊瑚》《爱鸟护鸟》《神奇的湿地》《基因的故事》等, 也有跨学科的《健康快车》《人体奥秘》《青春期性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中华魂》《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等专题展览, 形成自然、人文主题的七大系统40余个展览规模的“展览超市”, 让展览闯市场, 接受市场的检验。

博物馆的“展览超市”现象, 是知识产业化和产业知识化

珠。四臂观音是藏密大悲观音的主尊, 代表大悲、大智、大力, 与文殊菩萨、金刚手菩萨合称三族性尊, 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门。铜像雕刻纯熟, 线条流畅 (图六) 。

宗喀巴铜佛像 (清代) 佛像通高12厘米, 宗喀巴头戴黄色尖顶帽, 面带微笑, 双手残, 肩生莲花, 左肩莲花中有一把宝剑 (只留剑柄) , 右肩莲花上有一叠经书, 结跏趺坐于莲花台座上, 这是宗喀巴像的明显标识。宗喀巴 (1357——1419) , 本名洛桑扎巴, 青海湟中人, 藏语称湟中为“宗喀”, 故尊称宗喀巴。传说宗喀巴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他5岁出家, 16岁进藏, 29岁受比丘戒, 先后向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噶当派高僧学习, 他提倡宗教改革, 创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 (图七) 。

以上选介的铜佛像是包头博物馆所藏佛像之精品, 极具代表性。这些佛像铜色莹润光亮, 造型栩栩如生, 表情细腻生动, 为研究佛教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的过程, 因此必然会有投入和产出的行为和效果, 必须遵循市场与经济规律, 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 并努力使产出效益最大化。任何精神产品都有其科学的生产规律, “展览超市”的每一个展览都经过主题策划——内容设计——形式设计——技术制作——媒体宣传——租售服务——信息反馈——完善内容等环节。一个展览, 从策划设计到生产制作并推向市场, 是一个再创造、再生产、再组合和实现市场交换的过程。

“展览超市”始终坚持以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 深入企业、学校、部队、机关、社区、贫困山区、甚至劳教所巡回展出, 在本市巡展到达500多个站点 (包括居委会) , 观众超过30万人次, 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据统计, 巡回展览已超过200多万人次, 足迹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 100多个展点, 甚至延伸到了国外。

2003年《中国恐龙暨古动物展览》赴韩国展出, 日观众量突破3万人次, 创首尔国际展览中心日观众量之最。韩国展的成功是博物馆与国外文化公司合作开展国际展览交流, 拓展博物馆发展空间的尝试。

之后, 2006年《恐龙展》在荷兰成功举办;2010年《中国恐龙》在法国巴黎自然博物馆成功展出;2011年6月24日, 《中国恐龙大展》在韩国高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该展览由韩国Art and Bridge株式会社及国内颇具声望的自贡恐龙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内蒙古博物院、天津自然博物馆联合举办, 四家博物馆为该展览精心筛选了126件馆藏精品, 仅化石骨架标本达61具, 其规模之大堪称国内外同类展览之最, 展览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

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一是“展览超市”的市场预测尚需要博物馆做量化的市场调研、信息反馈、分类建档, 分析不同类型消费者的需求, 以利于“展览超市”的持续发展;二是“展览超市”的运行必须建立和完善展览“中介人”或“中介公司”制度, 明确其利益关系, 激励中介人或中介公司为推介展览服务;三是“展览超市”的运行虽为博物馆事业注入了体制与机制上的活力, 建立了奖励机制, 但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的改革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总之, 仅有宏伟、漂亮的馆舍并不是博物馆, 有了精美的展览吸引观众才算是博物馆, 但还不是优秀的博物馆, 只有当人才辈出、创造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文化才是优秀的博物馆。

参考文献:

上一篇:国家风险下一篇:数学教学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