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研究

2024-05-27

质量研究(精选12篇)

质量研究 篇1

1 引言

数据仓库技术在电信、金融、零售等多个行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的协同和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数据仓库的数据来自于多种异质业务数据源及Web数据, 因而这些数据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网络中, 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不同的数据库中, 使用不同的硬件平台及不同的操作系统。所以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严格地质量控制已成为系统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 否则基于劣质数据进行的分析非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给企业带来损失。

2 数据仓库特征及数据质量的度量因素

由于数据仓库中的特殊作用, 它不同于一般的数据库。存储在数据仓库中的数据具有面向主题性, 数据集成, 数据的历史性, 来源广泛、变化和支持决策的特征。

2.1.1面向主题

主题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数据分类标准更高的水平。每一个主题对应一个宏观分析, 是用户关心的对企业决策最重要的方面。一个主题通常与操作型信息系统的多种数据类型关联。数据仓库中的所有数据都是以主题的形式组织, 数据仓库的创建、使用, 都围绕主题实现。例如, 企业将有几个特殊的数据库, 如定价数据库, 财务数据库, 客户数据库, 市场信息数据库, 每个数据库等按主题来组织, 如客户服务数据库记录客户的咨询和投诉情况, 财务数据库记录客户的支出。

2.1.2大量集成、随时间变化的数据

集成是指数据进入数据仓库之前必须通过数据处理和集成的, 这是创建数据仓库的最重要的和复杂的步骤。数据仓库中的数据不是直接来自源数据库系统。原有的数据库系统每天记录每个业务处理, 这些数据不适合分析, 所以进入数据仓库前的数据必须经过统一, 综合计算和处理, 及对有用的数据项的处理分析, 并且不需要全面的数据清除, 并可能添加一些涉及到的外部数据, 以有利于更好的决策分析。

2.1.3来源广泛

数据仓库中和每个主题相对的数据来自与多个分散、不同的数据库系统, 因此会有很多重复的和一致的, 这些数据必须转换为统一的定义和标准, 以消除重复, 误差, 确保数据的质量, 以获得更可靠的结果数据分析。企业的决策并不取决于企业内部的环境, 还需要决策者考虑企业外部环境的多种因素。因此, 除了企业内部数据, 一个企业的数据仓库中还包含了许多外部数据。

2.1.4用于企业的决策

采用传统的数据库实现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是困难的, 因为传统数据库是为企业日常事务处理设计的。数据仓库不仅通过联机分析处理手段分析数据, 而且提供通用的数据视图, 支持高层次的决策分析。数据仓库能从庞大的信息量中为用户获取战略信息的解决方案。它是基于大规模数据库的决策支持系统环境的核心, 弥补了传统数据库系统的缺点。

2.2 数据质量度量因素

数据是组织最具价值的资产之一, 高质量的数据可以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并在经济动荡时期立于不败之地。根据全面质量管理 (TQM) , 客观的度量机制必须要附加在主观的方法和建议之上来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下面给出TQM中衡量数据质量重要的几个公共参数[1]:

有效性 (Validity) :指单个属性的值是否符合客观逻辑和业务逻辑。如:客户资料中的地址邮编、电话区号、年龄、收入情况等是否在有效的取值范围之内。

准确性 (Accuracy) :是指数据是否真实客观。在信息有效性的基础上获得真实的数据。例如, 由于客户在个人隐私方面的自我保护, 往往有意地提供不符合实际的信息, 如谎报地址、收入、工作单位等等。

一致性 (Consistency) :指不同系统、不同业务之间关联的数据是否一致, 包括源系统之间同一数据是否一致, 源数据与抽取的数据是否一致, 数据仓库内部各处理环节数据是否一致。

完整性 (Completeness) :指所有信息、属性是否按照业务规则完整填写, 包括数据源是否完整、维度取值是否完整等。

惟一性 (Uniqueness) :数据值被约束成一组独特的条目, 每个值只有惟一的类型 (如主键值、索引等) , 与惟一性冲突的记录的比率 (重复的主键值) 。

3 数据质量问题分析

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质量与数据源、数据处理和应用都有关系。数据仓库装载数据流程包括:ETL是数据抽取 (Extract) 、转换 (Transform) 、清洗 (Cleansing) 、装载 (Load) 的过程。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 经过数据清洗、转换, 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 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在这个过程中, 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数据质量[2]。

3.1 数据源

数据源是数据仓库系统的基础。通常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内部信息包括原有操作型系统中的各种业务处理数据和各类文档数据。外部信息包括各类法律法规、市场信息和竞争对手的信息。所以数据仓库会集成多个数据源的数据, 有来自关系数据库的, 有来自ERP数据库的, 有来自普通文件的。

在一个单独的数据集可能会出现数据质量问题, 如那些发生在一个文件或数据库。这些问题包括数据遗漏, 数据异常, 数据重复等等。数据的遗漏意味着有一些记录的属性没有数据。一般来说, 这个问题是因为没有答案, 或在市场调查的误操作, 或一些在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被破坏。数据异常是指数据库中的孤立点。这些孤立的点不符合通用数据模型, 它们与不同或相同的数据集的其他数据不一致。例如, 如果记录一个人的年龄150岁, 这个错误可能会在数据输入过程中产生的。此外, 孤立点可能是事情的真实反映, 如一个公司总裁的薪水高于普通职工的收入时产生的孤立点。数据重复性指的是在许多记录是一样的现象。

多数据源集成后数据仓库数据质量的发生尤为突出。每个数据源都是为特定的目设计, 部署和维护的。换句话说, 数据源的设计与开发是独立的。结果是, 数据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方面, 如数据模型, 模式的设计和公式有很大的不同。模式相关的多个数据源的问题主要包括名称和结构冲突。名称冲突的事实, 一个相同的名字, 代表不同的对象或不同的名字代表同一个对象;结构冲突的现象, 同一对象采用不同的表示方法在不同来源的系统显示。例如, 在属性不同数据源的表, 同一个对象可以在不同的组件结构的分析, 数据模型和完整性约束。

3.2 ETL过程

ETL是构建数据仓库的重要一环, 用户从数据源抽取出所需的数据, 经过数据清洗, 最终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数据仓库模型, 将数据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去, 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在ETL过程中, 也会产生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抽取:从源系统中抽取数据, 一般要编制代码或者借助一些工具配置进行数据抽取, 若编写的代码错误或工具配置不当, 都会导致原始数据正确而抽取出来的数据不正确。

数据清洗、转换:数据清洗的任务是过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数据, 不符合要求的数据主要是有不完整的数据、错误的数据和重复的数据三大类。数据转换的任务主要是进行不一致的数据转换、数据粒度的转换和一些商务规则的计算。在数据清洗和转换的过程中, 少有疏漏就会产生劣质数据, 对数据质量造成影响。

数据加载:数据转换完成之后要进行数据加载, 在系统运作时可能会出现重复加载或者加载失败的情况, 会导致数据量异常。

4 数据质量分级体系

这里试图建立一种质量分级, 并基于一套质量指标和质量验证架构来实现。保持原貌, 准确地进行前端展示是数据从数据源装载到数据仓库过程中的要求, 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 在系统将数据展现给最终用户之前需要对每次数据装载进行质量评级。

4.1 分级原则

具体可分为三级:第一级, 数据准确, 在预料的范围内产生可以接受的误差, 可以提交前端展现, 交付使用;第二级, 数据可疑, 需要进一步分离异常数据, 定位可疑原因, 查明原因确认后, 可以提交;第三级:数据错误, 需定位具体原因, 重新装载, 直至达到第二级以上质量标准以后方可提交[3]。要实现质量分级需要有一个足够的质量验证架构能够准确地表达这些级别, 保证数据质量逐渐从第三级通往第二、一级。

4.2 数据表象

建立满足质量分级的一套架构, 不光要有一套技术架构, 还需要再定义一套质量指标, 基于这些指标才能进行某种规则的运算然后再进行质量分级。

一般情况下, 数据的数值变化不能有异常的波动, 出现零值或是特别大的值, 这些一般都被怀疑是有问题的。质量验证架构就要解决上面提到的三种情况, 数值波动、偏离标准和违背逻辑, 称其为“数据表象”, 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一系列指标, 例如数值增长率、误差率等。如果已经有一个指标标准, 例如生产系统的报表, 那么它就成为标准, 如果发现数据仓库中统计的指标和标准值不一致, 在不能说明标准存在问题并排除外部原因的情况下, 应查找数据处理是否存在问题, 数据处理的规则是否正确、ETL流程是否顺畅、实现方法是否错误等。

4.3 数据稽核

数据稽核是数据质量管控的一个核心内容, 重点就是实现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检查, 提升数据质量。在数据处理过程中, 为ETL过程的每一步留下操作、稽核记录, 以作为数据表象和质量分级的底层支持, 这一步我们可以称为“数据稽核”。

“稽核”根据预定义的数据稽核和校验规则, 对数据进行差异分析和异常分析, 一般分为总量、分量和标准量稽核。总量稽核, 在两个相邻环节中, 对数据的总量进行验证。总量指标包括:总记录数, 所有度量指标的总值、均值等。总量正确说明数据没有被丢弃, 没有不符合装载逻辑规则的脏数据存在。总量不正确, 则需要检查本环节装载日志中是否有被抛弃的记录, 如果没有数据丢失, 则需要检查数据运算逻辑规则。分量稽核是指对相邻的两个环节中, 在总量正确的前提下, 对数据分布情况的稽核,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对每个维度上分布的度量进行查询, 如果数据在每个维上的分布都正确, 则在组合维查询时数据也正确, 可以保证多维分析的正确性。标准量稽核, 则是用一组数据的统计值和标准值对比[4]。

稽核应该在每个ETL环节运行完之后及时进行, 保证每个环节都得到验证, 输出数据稽核报告, 如果发现数据不一致, 并产生警告信息发送给系统管理员, 避免下一环节使用错误数据继续装载。

4.4 ETL单元

ETL单元是不能细分的ETL过程, 从数据源到数据仓库及数据展现, 通过若干个ETL处理完成。例如可以将抽取、转换放在一个ETL单元中, 抽取和转换只能同时运行, 而如果将他们分作两个单元, 可以分别运行, 这有利于错误恢复操作。ETL单元的细分程度应该依据具体应用。ETL单元在质量架构中, 是数据稽核的最小单位。通过控制每个ETL单元的入口、出口, 稽核流入和流出的数据。

4.5 数据质量分级框架

面对海量数据, 人工发现其中的潜在的错误, 是不现实的, 非自动化的行为根本无法保证数据质量检查可以成为例行的工作, 也就无法保证质量。这需要一个自动化系统来帮助实现, 功能框架包括如下功能:

(1) 定义管理:定义ETL单元、元数据;定义数据的度量、度量脚本以及表象指标。定义ETL单元遵循先小后大, 循序渐进的原则。大的ETL单元容易忽略内部的过程。因此, 通常先将一个表的装载或中间数据生成定义成一个小的ETL单元。当系统运行稳定, 数据质量逐渐改善以后, 再去掉一些小ETL单元, 提高效率。

(2) 配置管理:配置稽核流程、数据稽核规则, 对数据质量检查规则、数据质量任务、考核规则进行维护配置。

(3) 执行管理:数据质量任务的分派、处理、审核、同步、监控。

(4) 报表管理:提供数据质量相关报表以及对于考核结果的展示和查询。

(5) 分级管理:根据稽核报告及分级原则, 形成数据质量分级结果。

5 结束语

讨论了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管理的问题, 结合数据源及ETL过程对数据质量问题进行分析, 建立了数据质量分级体系, 并给出了具体的功能架构, 为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的控制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今后将以该质量分级体系为基础, 进一步优化设计该体系结构并实现其分级功能。

摘要:为了解决数据仓库中的数据质量问题, 分析了数据仓库中数据流的过程及影响数据质量的因素, 提出了一种基于质量分级的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并建立数据质量分级体系框架。

关键词:质量分级,数据质量,数据仓库,数据稽核

参考文献

[1]袁满, 张雪.一种基于规则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J].西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3 (23) :81-84[1]袁满, 张雪.一种基于规则的数据质量评价模型[J].西安: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3, 3 (23) :81-84

[2]刘双红.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郑州:光盘技术, 2008, (12) :16-17[2]刘双红.数据仓库中数据质量问题研究[J].郑州:光盘技术, 2008, (12) :16-17

[3]dwdmstudio.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稽核方法.http://www.itpub.net/thread-378952-1-1.html, 2013.6.20[3]dwdmstudio.数据仓库中的数据稽核方法.http://www.itpub.net/thread-378952-1-1.html, 2013.6.20

[4]happysboy.谈谈数据质量.http://dwdmstudio.bokee.com/167070.html, 2013.5.26[4]happysboy.谈谈数据质量.http://dwdmstudio.bokee.com/167070.html, 2013.5.26

质量研究 篇2

三、关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立法

任何法都有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 法都需要采取一定的表现形式,例如以宪法、法律形式表现,或以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形式表现。每一种法的形式又总要冠以一定的名称,比如称为法、律、条例或称为规则、细则、办法。而无论哪一种形式、哪一种名称的法,又都有其应有的调整范围,例如,以刑事、民事、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事项为调整范围,或以行政管理、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之类的事项为调整范围。这些不同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法,应由不同的立法主体产生,它们表现出不同的法律效力等级,调整不同的社会关系,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它们在一国法的体系中占据自己应有的地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不同的侧面共同担负着法所应当担负的使命。

法的质量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 法的质量问题同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有明显的关联。如果一国不同级别、不同层次的立法主体,所能采取的法的形式、法的名称没有区别,它们制定的法在调整范围方面没有必要的界限,则该国法的形式体系和法的部门体系亦即法的体系便是紊乱的。在这种紊乱的情况下,立法者难以清晰、恰当地运用必要的法的形式、名称来解决立法调整的问题,法的形式、名称与法所调整的内容,便可能经常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形。法律可能经常规范了属于法规、规章规范的事项,法规、规章可能经常规范了属于法律规范的事项,于是上位法越俎代庖地解决属于下位法解决的问题,下位法侵权性地解决属于上位法解决的问题,这种现象就会比比皆是。在这种紊乱的情况下,立法质量不待说是难以得到保障的。

因此,必须看到,为保障立法质量,立法者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要使所立之法获得适当的、科学的形式和名称,调整应当由这种形式和名称的法调整的事项,而不使所立之法采取不适当的形式和名称,解决不适当的问题。完好地履行了这一职责,所立之法才算是合乎应有质量标准的法。正确地解决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问题,也因此属于解决法的质量问题的任务之一。目前中国法的质量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正在于不少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存在弊端。在这方面借鉴国外、境外的有关经验,对我们同样是有必要、大有益的事。

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制度的一个范例 国外、境外关于法的形式、名称和调整范围的立法规定,由于国情的差异,尤其是由于立法体制、法律文化传统和语言文字方面的差异,有着明显的不同。法的形式和法的调整范围问题,多在宪法和宪法性法律中作出规定,法的名称问题多在其他法律或法规、规章中加以规定。有的也在相当于立法法之类的法律、法规中设专门条文予以规定。

前罗马尼亚《规范性文件草案的制定和系统化的立法技术总方法》是比较清楚地确立关于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制度的一个范例。《立法技术总方法》在其第三章中设专节规定了关于法的形式及其调整范围的制度,并规定了与法的形式和调整范围相联的有关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在于:首先,将法的形式分为五种,即在宪法之下设定法律、法令、部长会议和中央国家管理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管理机关的规范性文件

就业质量问题研究 篇3

就业质量是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概念后,国外部分学者和国际组织关注的一个新领域。在已有文献中,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概念,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被作为就业质量的定义广泛引用。

一些国际组织和专家还探索构建了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劳动”指标,欧盟委员会提出了“工作质量”指标体系,欧洲基金会构建了“工作和就业质量”指标体系。2010年2月,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协调上述三个国际组织,编制了统一的“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就业安全与规范、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工作生活平衡度、工作稳定性及社保、协商与谈判机制、技能培训、员工关系与工作动机等7个维度,并据此测度和发布了加拿大、芬兰、法国、德国、以色列、意大利、墨西哥、摩尔多瓦、乌克兰等9个国家的就业质量国别报告。在我国,一些专家学者也对构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进行了探索。大多数文献都将就业率、供需比、工作的稳定性、收入、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就业满意度等纳入指标体系。

笔者认为,就业质量应该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宏微观相结合的概念。从微观层面上讲,就业质量是指就业者的主观感受和评价、就业者就业状况的客观表现。从宏观层面上讲,它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在就业质量指标体系评价方面,可以在借鉴有关国际组织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工作实际,充分考虑有关指标的可得、可用性,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来说,可以重点从五个维度进行评价:一是就业机会。可重点考察新增就业、就业人口总量、劳动参与率、失业率、就业结构等因素。二是就业状况。包括工作本身的具体特征和工作场所的具体特征,是否能够使劳动者通过就业改善家庭生活。可重点考察劳动者的工资薪酬和工资增长、社会保险覆盖及待遇、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就业安全、禁止童工等因素。三是劳动关系。主要看劳动者就业权益是否得到充分保障,重点考察劳动合同覆盖率,是否有平等协商和社会对话机制等因素。四是就业能力。主要看劳动者是否得到有效的职业培训,从而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及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五是就业环境。重点考察劳动力市场基础作用的发挥、就业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有利于劳动者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就业公平等因素。

二、我国就业质量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根据上述确定的就业质量基本含义及指标体系,笔者对我国就业质量进行了初步考察,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但仍然需要不断提升,从而不断满足广大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要求。

(一)我国劳动者就业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1.从就业机会看,就业规模持续扩大。2011年末,我国就业人员总量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年均增加348.9万人,劳动力参与率保持在70%以上。2003年至2011年的9年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98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保持在4.3%以下的较低水平,城镇登记失业人数维持在1000万人以下。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就业人员保持快速增长,占全国就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从2002年的34.3%上升到2011年的47.0%,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由2002年的50 ∶ 21.4 ∶ 28.6转变为2011年的34.8 ∶ 29.5 ∶ 35.7。

2.从就业状况看,职工工资水平稳步提高。2002年至2011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2422元增长到42452元,年均增长14.63%。初步建立了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和政策体系框架。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待遇水平不断提高。以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劳动保护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劳动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劳动法》明确:“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延长工时需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劳动者工作环境不断改善,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由2002年的1.33下降到2011年的0.173,工矿商贸十万就业人员死亡率由2002年的4.05下降至2011年的1.88,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2002年的4.94下降至2011年的0.564。

3.从劳动关系看,随着《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出台,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企业用工逐步规范,劳动合同制度不断完善。2011年末全国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已经达到86.4%。集体合同制度逐步确立,2011年末,经各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审核备案的当期有效集体合同96.2万份,覆盖职工1.22亿人。和谐劳动关系创建不断深化,企业工会组织不断完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对话机制不断确立。

4.从就业能力看,人力资源得到不断开发。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了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基本格局,不断加大职业培训力度。全国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每年超过1200万人,每年有超过1.5亿人次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2002年以来,共有9300多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劳动者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5.从就业环境看,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初步构建了覆盖中央、省、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五级管理、六级服务的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络,劳动者可以就地就近免费享受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发布、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机制得以建立,职业多样性、流动性增强。政府促进劳动者就业创业的责任不断增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劳动者创业的政策措施。各类群体公平就业的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就业促进法》、《妇女权益保护法》、《残疾人保障法》、《残疾人就业条例》和有关部门文件对保障妇女、残疾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等群体公平就业权利作出了明确规定,保障措施不断加强。

(二)当前我国就业质量存在的问题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我国的就业质量还不高,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岗位依然不够充分,总量压力仍然很大。首先,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压力较大,长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第二,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偏高,需要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第三,较大比重的城镇就业还集中在低生产率部门,高生产率部门就业机会不足;第四,城镇非正规就业比重较高,亟急需创造更多体面的就业机会。

2.劳动者就业权益保障不足。虽然近年来职工工资得到明显提高,但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在国民收入中,劳动者收入占比持续下降。工资支付行为不规范,欠薪、随意克扣工资的现象没有杜绝。社会保险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拓展,保险金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用人单位劳动环境差,威胁劳动者职业健康。部分岗位对劳动者健康造成危害,职业病高发,职业寿命缩短。

3.劳动关系和谐程度不高。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纠纷调处机制和劳动监察执法机制还不完善,劳动合同覆盖率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覆盖率还不高,劳动关系领域进入矛盾多发期。

4.部分劳动者就业能力不足,实现稳定就业和提升就业质量的空间有限。相当数量劳动者的素质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技能需求,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低素质低技能劳动者实现就业会更加困难。一些高校毕业生由于技能不匹配,就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

5.劳动力市场分割有待进一步打破,就业歧视仍在部分领域存在。从计划体制走向市场体制,从传统农业国家走向现代化工业国家,传统的体制分割尚未完全打破,而且还不断形成新的市场分割,造成了部分行业和企业仍存在对性别、身份、年龄、地域、健康等方面的就业歧视。

(三)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影响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总体来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就业质量的决定因素。在较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较低的劳动生产率不可能支撑较高的劳动报酬,也难以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者的弱势地位。

2.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完善对就业质量有重要影响。主要是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城乡分割、身份分割、管理体制分割,致使就业质量在部门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3.劳动者素质制约就业质量的提高。我国目前的教育存在人才培养结构、培育方式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适合的劳动力,制约了经济发展,不能为提高就业质量创造前提条件,另一方面也不能通过高素质的劳动力直接推动改善就业质量。

4.社会意识对就业质量也有重要影响。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们追求高质量的生活和工作的文化价值观念不断增强、权利意识不断加强,全社会追求“就业质量”的宏观社会心理环境已经逐步形成,社会意识的增强使就业质量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提高就业质量的相关建议

(一)提高就业质量的基本原则

提高就业质量应坚持四个原则:一是坚持既重规模、又重质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工作的重心应该逐步从侧重于扩大就业规模向扩规模、提质量并重转变。二是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既需要政府让利于民,完善法律法规,规范劳动力市场,提供均等化、高质量、高效率的基本保障和服务,也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三是坚持政策支持、市场导向。进一步总结、充实、完善现有政策措施,同时尊重市场规律,通过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大技术创新、加强内部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就业质量。四是坚持立足国情、循序渐进。就业质量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也不能滞后于经济发展。

(二)提高我国就业质量的建议

1.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扩大就业规模的同时注重质量提升。坚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政策。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税收、金融、社保、贸易等政策。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中扩大就业,在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中扩大就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就业质量。

2.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促进就业质量提高。当前我国就业质量提升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中小微企业。提高就业质量核心应该是促进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要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为中小微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切实为中小微企业减负。通过减免税费、贷款支持、技术支持、市场服务、法律咨询等多种措施扶持企业发展壮大。要帮助中小微企业拓展经营领域和发展空间。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激发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返乡农民工等人员的创业动力,提高创业成功率。

3.改革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适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的要求,加强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从而提高就业质量。要加快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还要加强劳动者职业观念、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建设。

4.加强和改善公共就业服务,健全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全面推进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落实对劳动者的免费就业服务、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和对特定群体的转向就业服务。要加快人力资源配置领域的改革进程,逐步消除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分割、地区分割和户籍身份分割,促进城乡各类劳动者平等就业。

5.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实施力度,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督,强化执法检查力度。要制定并推行促进企业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生活质量、鼓励员工参与的项目、法规、政策。深入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工资决定机制和正常增长机制,切实提高劳动者收入水平,缩小收入差距。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还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降低劳动风险。

6.探索构建就业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借鉴有关国际组织较为成熟的指标体系,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工作实际,研究建立多层维度、符合我国国情的就业质量核心指标,特别是把体现就业结构、就业状况、工资收入、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就业满意度等核心内容纳入指标体系,真正反映我国就业质量的状况,同时也贴近劳动者的切身感受。

质量研究 篇4

质量管理的发展, 大致经历了质量检验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 、统计过程控制阶段 (20世纪40年代初至50年代末) 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 , 每个阶段的质量管理发展都极大地推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质量管理有了新的发展, 质量管理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层面, 而是拓展到环境、文化等领域。

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表现, 是质量管理理论发展与实践的高级阶段。质量文化相关理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才被有关学者研究, 直到进入21世纪才引起广泛的关注。在过去的十几年间, 质量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美国质量学会主办的世界质量大会分别在2002年和2009年两次将质量文化列为大会的主题, 充分显示了世界对于质量文化的关注。

二、质量文化概述

1. 质量文化的概念

质量文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应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来定义。广义的质量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有共同认知的社会所形成的与质量有关的所有的文化现象, 从狭义上来讲, 质量文化就是企业质量文化。本文所提到的质量文化仅指企业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是企业文化中涉及质量方面的那一部分, 一般包括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态度等, 体现在企业的产品、服务和员工素质上。质量文化对于企业的产品、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有着深刻的影响。

2. 质量文化的特征

(1) 客观性

质量文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 是一种客观的存在。质量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就是对客观经营管理实践的反应。每一个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 都会形成自己的质量文化具体到企业只有适用或者不适用之别, 但却无好坏之别。

(2) 传承性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种文化, 就会潜移默化的为员工接受, 并且不断地为新员工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 质量文化会不断地适应质量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的成长。

(3) 独特性

质量文化来源于企业的经营实践, 因为每个企业都有独一无二的经营发展过程, 因此质量文化也是千差万别。每个企业都有着独特的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不能够模仿, 更不能复制, 只能在结合自身实际的前提下, 充分借鉴。

(4) 时代性

质量文化随着质量发展的阶段不断地变化, 充分体现了企业发展和质量发展的时代特性, 反映了当时的质量管理状况。随着创新的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 企业文化作用的不断凸显, 企业的质量文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质量文化的表现形式也不断丰富, 质量文化的建设途径也多种多样。

3. 质量文化的作用

(1) 质量文化的导向作用

质量文化包括质量价值观、质量意识、质量态度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会通过员工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优秀的质量文化能够引导员工的质量行为符合企业的质量规定, 进而铸就卓越的质量。

(2) 质量文化的规范作用

产品质量竞争的根本是与质量相关的人的素质的竞争, 质量文化对于塑造人的质量行为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质量文化能够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一种规范, 告知员工什么事情该做, 什么事情不该做。缺乏质量文化, 员工行为就缺乏深层次的规范性, 不能持续的保证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 质量文化的提升作用

质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点之一, 优秀的质量对于企业赢得竞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质量文化逐渐被人们给予广泛的关注, 如果一个企业具有优秀的质量文化, 这就给客户一种信号, 即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能够得到保证, 能够极大的提升企业的形象。

三、我国质量的现状与分析

1. 我国质量的现状

质量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要素。加强自身质量文化建设是提高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迫切需要。中国已经成为公认的“世界工厂”, 但中国出口产品很多都是靠着价格优势来拓展国际市场, 产品在质量上没有优势。质量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产品“走出去”的瓶颈。中国社会对于质量问题越来越重视, 国外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和体系, 被引入并广泛的应用于经营实践中, 但很多方法措施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给中国的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有些质量管理方法的应用反而占用了大量的企业资源。

2. 中国企业质量文化缺失

科学的、普遍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的应用, 需要配备能实现其有效性的软环境, 才能发挥质量管理的巨大潜力, 也就是建立适应企业生存大环境的、能够被企业员工广泛接受并认同的质量环境。在独具特色的文化中应用普遍的质量方法, 必然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可以说质量文化建设是我国企业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的重要前提。质量文化应根植于独特的文化大背景下进行构建, 只有结合中国企业发展和管理的实际, 结合中国千年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背景, 结合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实际, 才能做到中国质量管理中的人与方法的完美结合。

从文化初因理论来分析, 文化初因不同, 则文化的作用点不同。文化的初因是文明, 文明不同, 文化的初因也就不同, 不同文明下的员工, 对于文化的认同不同。美国的文化初因表现为“AB式”的思维方式, 即是非分明, 表达清晰, 接受信息的人能够清楚明了的执行, 不去揣摩暗含的信息;日本的文化初因表现为“太和式”的思维方式, 即崇尚长辈, 崇尚权威, 注重团队合作, 讲求团体利益;中国的文化初因表现为“甲乙式”的思维方式, 即讲究两方面看问题, 在信息表达中常常含有隐含信息, 表达时而晦涩, 不易理解但内容丰富。美国和日本作为两大质量管理发展的主体, 在创新质量管理方法的时候就已经潜移默化的结合了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实际, 因此能够保证质量管理方法和技术应用的行之有效。中国的质量发展更多的借鉴美日两国的经验, 引进先进的、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与技术, 但是却忽视了自己的文化根基, 忽略了中国员工的价值观, 不能够和中国的实际进行有效的整合。由此造成中国企业质量文化缺失, 引入的方法不能够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组织结构, 甚至是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观念发生冲突, 因此也就使得质量管理的效果差强人意。

四、质量提升的相关措施

1. 创新的质量文化

创新的质量文化就是将质量管理方法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 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大环境而构建的质量文化, 具体到企业中, 就是应该在引入质量管理手段的时候, 应该配之以与企业所处的文化背景、企业文化以及企业发展的历程结合起来, 营造运用质量管理手段的良好环境。这种文化的构建工作首先要得到企业高层的理解与支持, 制定相应的质量文化手册, 在制度上进行必要的保证。

2. 建立与质量文化相关的绩效考评体系

企业在建立企业文化的同时, 应该注重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已有的绩效考核体系结合起来, 比如新增与质量文化有关的关键绩效指标, 与员工的薪资、奖金、福利等切身利益关联起来。一方面这能够促进质量文化的建设, 扩大质量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 也能够对员工的行为起到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再者, 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员工, 使员工知道所做工作的质量要求以及工作达到质量要求的重要性, 养成良好的工作态度, 不断提升工作技能, 进而不断提升企业的整体质量。

3. 创造培育优秀质量文化的宏观环境

质量文化的应该符合整个社会的文化主流, 企业建立质量文化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因此, 企业若要建立优秀的质量文化, 那就必须有良好的外部环境给予保障。政府应该对质量文化给予足够的关注, 不断地完善质量文化构建的外部环境, 促进行业质量文化的形成, 推动整个社会的质量意识的提升, 倡导社会关注企业的质量文化, 对拥有优秀质量文化并且塑造卓越质量的企业进行表彰。政府有关部门还应组织专家对质量文化进行整体的研究, 建立质量文化构建的相关标准, 为企业构建质量文化提供范例。

4. 坚持以人为本

质量文化是人本文化的体现, 质量文化的构建与推行, 应该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不能够照本宣科的执行相关的规章文件。通过先进的质量文化来塑造人的行为方式, 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台湾管理学家石宜滋认为:“人品加质量才是产品的品质”。这种观点充分肯定了人的因素在质量形成过程中的影响。过去的机器大生产阶段, 员工是机器的附庸, 而当前时代, 如何满足顾客多层次的、多样化的需求, 只能靠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再加之以对机器的操作来实现。质量文化就应该着眼于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 让员工主动地去关注质量、提升质量, 让员工充分认识到质量就是企业生命这一观点。

参考文献

[1]倪建文.论中国企业质量文化的培育——基于美、日两国质量文化的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5) :100-103.

[2]焦燕.企业质量文化测评体系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0.

[3]万明.浅淡质量文化建设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5) :102, 104.

[4]周建平.论企业质量文化的建设[J].科技经济市场, 2014, (10) :67-68.

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研究 篇5

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研究

当前,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在取得快速发展与长足进步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系列的.严重问题.随着国内新老三案以及银广厦事件等财务舞弊案件的曝光,独立审计质量受到社会各界前所未有的关注.审计职业陷入了诉讼爆炸时代,声誉受到严重质疑,审计所起到的作用与社会公众期望的差距越来越大,加强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研究乃当务之急.本文共分两个部分:首先,通过对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现状及其成因进行分析,揭示了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现状,并且探讨了我国独立审计质量低下的原因;然后,针对独立审计质量低下的具体原因,就如何提高我国审计质量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作 者:兰学岭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222刊 名:理论界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年,卷(期):“”(12)分类号:C93关键词:审计质量 现状 成因 对策

姜黄片质量标准研究 篇6

【关键词】姜黄片;姜黄素;含量测定

姜黄片是由姜黄、蒺藜、川芎、蝉蜕四味药材制成的中药制剂,具有活血化瘀,祛风之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皮肤白癜风病症。本实验采用TCL法鉴别制剂中的姜黄、川芎;硼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定姜黄素的含量,为有效地控制该制剂质量提供依据。

1仪器与试药

UV-754分光光度计,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D-100分析天平,北京光学仪器厂;KG-100超声清洗仪,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姜黄片,本院制剂室(批号20110306、20110315、20110409);姜黄素对照品(供含量测定用,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0823、0902);川芎药材对照(中国药品生产制品检定所,批号0917-9603);其它试剂均为分析纯。

2鉴别实验

2.1取本品2片,研碎,加无水乙醇30ml振摇提取,放置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无水乙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姜黄素对照品,加无水乙醇制成每1ml含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1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5U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甲酸(96:4:0.7)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日光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1]。

2.2取本品5片,研碎,加乙醚2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2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川芎对照药材1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试验,吸取上述二种溶液各4U1,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已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村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含量测定

3.1姜黄素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经五氧化二磷干燥恒重的姜黄素对照品10mg,用甲醇溶液定容于10ml量瓶中,得对照品溶液(1.0141mg.ml-1)。

3.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10片,研细,混匀,精密称定0.2g加入甲醇30ml超声提取30min,3×103r.min-1离心5min,倾取上清液。再用甲醇15ml分两次洗涤残渣,按上述方法同样操作,合并上清液,定容至50ml,摇匀,即得供试品溶液。

3.3测定波长的选择取姜黄素对照溶液0.5ml,置10ml量瓶中,加1.2mol.L-1硼酸甲醇液1ml,浓硫酸-冰醋酸(1:1)3ml,加甲醇至刻度,放置10min,以甲醇为空白,测其吸收曲线,在520nm处有最大吸收峰。

将处方中的姜黄去除,制成阴性对照,依法在520nm处测其吸收度,结果在此处无吸收。故选520nm为测定波长。

3.4线性关系考察精密量取姜黄素对照品溶液0,8,12,16,20,24ul,分别置10ml量瓶中,加1.2mol.L-1硼酸甲醇液lml,浓硫酸-冰醋酸(1:1)3ml,加甲醇至刻度,放置10min,依法测其吸收度,以吸收度为纵坐标,浓度为横坐标进行回归处理,得回归方程:Y=0.2716x+0.0322, r=0.998 3;姜黄素在8-24u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3.5稳定性试验精密量取姜黄素对照品溶液,照线性考察项下的方法,每隔15min測定一次,直至lh,测得吸收度基本不变,RSD为1.07%(n=5)。

3.6精密度度验 精密量取供试品液0.5ml5份,照含量测定为方法测定含量,得RSD为2.45%(n=5)。

3.7加样回收试验精密量取已测含量的供试品5份,分别精密加入姜黄素对照品适量,依法测定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101.8%,RSD为1.48%(n=5)。

4讨论

姜黄素本身在420nm处有一最大吸收峰,但在中药复方多组分时,易受到干扰。硼显色后520nm处最大吸收峰,专属性较强,干扰因素少,更适用于复方制剂中的姜黄素测定[2]。本实验为化学显色反应,为使反应完全,需放置10min后测定。

本实验以TLC法鉴别处方中的姜黄、川芎及姜黄素含量测定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其重现性和专属性好,可作为该制剂的质控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2010,附录VIB

质量研究 篇7

道碴质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包括道碴的岩性和材质、生产工艺、仓储及运输方式、管理水平等因素, 而材质中各项性能的等级、生产工艺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这些因素的模糊性决定了无法使用经典数学建立模型来准确描述和分析评价道碴质量, 本论述通过模糊数学模型对铁路道碴质量评价进行了研究, 并指出了在以后管理工作中对石碴质量控制需注意的重点。

2 铁路道碴质量评价研究

2.1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铁路道碴质量的要求, 及指标体系科学性、系统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将铁路道碴评价指标分为四大方面:道碴的岩性评价指标 (S1) , 道碴的材质评价指标 (S2) , 生产工艺流程评价指标 (S3) , 道碴管理评价指标 (S4) 。

道碴的岩性评价指标主要有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风化变质程度、岩石受动力作用强度等。道碴的矿物成分、结构的粒度和晶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矿物质的空间分布和排列方式决定了道碴磨耗率、冲击韧度、耐磨硬度、压碎率等力学性能指标。风化变质作用使岩体的结构面增加, 矿物颗粒之间联接力降低, 使道碴的渗水性能降低和力学性能恶化, 对道碴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道碴的材质评价指标主要有抗磨耗冲击性能、抗压碎性能、渗透性能、抗大气腐蚀破坏性能、稳定性能等。

生产工艺流程指标主要是指开采方式 (平台式、立面式) 、破碎筛分工艺 (生产规模与流水线的条数、破碎筛分机是否配套, 流程是否为“两段一闭路”, 是否具有除尘设备及除尘方式) 、石碴清洗工艺、石碴成品存贮运输等。

道碴管理指标主要指对碎石道碴生产厂的准入, 各种检查 (材质资源检查、加工质量的检验、生产工艺的检查) , 建设单位、施工单位以及路局对石碴上道时的联合抽验。依据上述分析, 可建立表1所示的石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2 评价方法与原理

2.2.1 质量评价等级集合

铁路道碴质量评价是一个综合评价, 由于石碴的质量直接影响到线路设备质量, 因此将质量评价等级分为三级:良好, 合格, 不合格, 即:

若有n个采石场的石碴参与评价, 则对应的评价集合V为:

2.2.2 评价因素集合U

根据表1所示的石碴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将最下层的17个指标作为工务安全综合评价的因素, 分别划分为4个子集, 则有其中:

2.2.3 隶属函数的建立

考虑到指标变化对质量总体水平的影响, 可采用柯西分布或正态分布来确定隶属函数。对于w1, 显然x越大, 对其隶属度越大, 因此可选择升半柯西分布或升半正态分布;对于w2, 选择对称柯西分布或正态分布;对于w3, 选择降半柯西分布或降半正态分布。

2.2.4 模糊评判的数学模型

评价道碴质量有多种指标, 每个评价指标又有多种评价因素, 因此要对道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就需要利用模糊数学中的分层评判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来进行评价。首先对每一个评价因素进行打分, 对于每一个指标Si按一级模型分别进行综合评价。Si的单因素评价矩阵Ri为打分值, 则:

根据上面的隶属函数确定每个评价因素分别对于三个评价等级的隶属度, 就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通过权重向量和模糊关系矩可得评价向量

若计算出每个采石场道碴质量评价向量, 则可得到所有采石场道碴质量的评价向量:

对评价向量用最大隶属度原则截取, 利用加权平均原则, 对评价向量进行单值化, 可得到石碴质量等级向量:

这里, 取

3 兰州局石碴质量的控制

3.1 提高质量意识

根据铁道部《铁路采石管理规则》及有关规定, 结合我局实际, 制定了《兰州铁路局道碴管理细则》来规范道碴管理工作, 并通过加强检查, 尤其是对新建线路进行供碴的地方采石场加强检查, 来提高各采石场的质量意识。

兰州局对新建线路供碴的各地方采石场由工务段派出技术人员驻场进行监管, 工务段对覆盖层、风化层和软弱层未进行剥离, 道碴组成粒径几何尺寸和级配、颗粒几何形状和清洁度不符合《铁路碎石道碴》要求的采石场上报工务、建管处, 工务处通报建设单位和采石场, 对采石场道碴进行封存, 严禁该采石场石碴上道。采石场整改后专门呈报整改申请验收报告, 工务处安排对采石场道碴重新进行现场检查和试验, 各项指标达到道碴质量标准的恢复其供碴资格。石碴上道时工务段监管人员、建设单位监理和施工单位负责人必须三方签字确认道碴质量。

3.2 建立完善道碴质量保证体系, 严把质量关

兰州局要求各采石场必须建立道碴质量管理检查制度。采石场要具有道碴质量管理组织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管理控制方法, 质量责任制, 质量审核评比标准, 质量统计、分析、考核办法, 质量监督检查工作标准等。

每年工务处对各地方采石场随机进行检查, 对各采石场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抽查。对道碴质量抽验不合格的采石场将责令停工, 限期整改, 并向铁道部、建设单位及全局通报, 取消采石场供碴资质, 停办供碴许可证。各地方采石场每月末30日前, 向工务处上报每批次的级配试验结果和质量检验报表, 本月道碴生产、供碴情况, 生产及供碴累计情况。每批产品出场时, 专职产品质量检验员必须填写《产品合格证》、《道碴质量确认单》。道碴运卸上道后, 采石场人员必须将《产品合格证》、《道碴质量确认单》送用碴单位一份, 做为竣工验收资料。

铁路采石场每月向工务处上报石料生产量、供应及产品质量检验报表, 年末报采石场数据库资料。每批产品出场时, 专职产品质量检验员必须进行检验, 并填写《产品合格证》、《道碴质量确认单》。道碴运卸上道后, 采石场人员必须将《产品合格证》送用碴单位一份, 并对新上线的道碴从材质、含污量、粒径及级配等方面由设备管理单位进行检查确认, 并在《道碴质量确认单》上签字确认, 供碴单位月度清算时必须提供该确认单, 否则不予清算。

参考文献

[1]谢季坚, 刘承平.模糊数学方法及其应用[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6.

[2]卢秀英.论铁路道碴的选材[J].铁道工程学报, 1999, 64 (4) .

[3]TB/T2140-90[S].铁道部行业标准:铁路碎石道碴.

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研究 篇8

关键词:研究生质量,导师,影响因素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研究生对先进知识的学习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却没有明显进步, 更有人说, 现在研究生的质量还不如本科生。无论这些论调是否正确, 保障研究生的质量都是现在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影响研究生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如招生制度、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学位标准、培养模式、师资队伍、硬件设施、学术氛围、质量评价、研究生自身等众多因素。在这些因素中, 招生制度、生源质量等都是一些外加的条件, 但是研究生本身与研究生导师这两个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一、导师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

研究生在校期间, 导师对其影响最大。小到学风, 大到人格, 无疑会受到导师的影响。尽管说“有什么样的导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过分强调了导师的作用, 忽略了社会环境、学校的硬件设施等外在条件, 以及学生自身的思想素质, 但是,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学生的每一篇学术论文中都有导师的影子。导师的学风、治学态度以及人格魅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作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导师应该担负起以下责任:

1. 严谨招生。

学院招生时, 参与答辩的导师要严格挑选符合本学院发展的学生, 不能因为名额富余而降低自己的标准, 也不能因为学生某科目略差而一票否定这个学生。要综合评价一个学生, 客观地看待一个学生的优缺点。

2. 适当选择学生。

当学院确定了研究生名单后, 各个导师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研究生。招生的指标分配应该避免平均主义, 科研项目重大、科研资金雄厚、科研方向前景广阔的指导教师, 可以适当地多招一些研究生, 以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与科研成果的产生。

3. 自我提高。

导师也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 能够及时地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 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

4. 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在学生心中, 老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 而且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老师的良好品格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有良好声誉的导师对学生一生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5. 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他所适合的学习方式, 例如“散养”、“圈养”等。导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格与习惯, 制定适合这个学生发展的计划, 让每个学生都能学到知识, 并能为自己的以后做好打算。

二、研究生自身决定了他的培养质量

一个好的导师会教给学生需要的知识与技能, 但学生能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还是需要看学生的想法与他的努力程度。以下是对部分研究生的调研情况。

1. 考研的目的。

A.更好找工作B.继续深造

C.想换专业D.父母期望

E.进入学校所在城市F.随大流G.其他

2. 对本专业的态度。

A.非常喜欢B.比较喜欢C.兴趣一般

D.不大喜欢E.很不喜欢

3. 是否从事兼职活动。

A.是B.否

4. 每天用于专业学习和研究的时间。

A.3小时以下B.3~5小时C.5小时以上

5. 与导师接触的频率。

A.一周2次以上B.一周1~2次

C.一月1次D.数月1次

6. 对导师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7. 对本专业设备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8. 对学校的满意程度。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

C.一般D.不满意

9. 攻读博士的看法。

A.硕士毕业直接攻读

B.毕业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再读

C.先工作, 以后视情况而定

D.不愿再读E.不确定

1 0. 对自己就业前景的看法。

A.很好B.比较好C.一般

D.较差E.很差

1 1. 对读研究生的看法。

A.作用巨大B.作用比较大

C.作用一般D.基本没有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 大部分研究生最初的目的是找个好工作和继续深造, 他们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喜欢。但是当他们在校园里待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虽然没有去兼职, 但真正能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很少。学校的导师大部分还是比较负责, 经常与自己的学生及时交流沟通, 给学生留下一个慈父的形象。学校的硬件设备是软肋, 学生需要好的实验设施, 但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学生的优秀想法被扼杀。当提及是否读博时, 大家都会理性地进行选择。那些爱好科研的会积极地搞科研与准备考博。那些抱着能找个好工作的想法的, 在了解了自己的就业前景后, 都不愿继续读博。上过或正在读研的发现读研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好, 所以对读研的看法就会比较消极。综合以上分析, 为保障研究生质量, 提出以下建议:

1.认真调研分析, 选好学校与导师。将要读研的学生要认真调查分析, 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来考虑是否读研。如果决定读研, 首先, 尽量选一个设备齐全、资金雄厚的学校, 并对未来几年国家对这个学校的资金援助力度有一定的了解。学校的硬件设备将对你以后的学习与科研有重大的影响。其次, 选导师时, 选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导师, 这个导师不一定有太多的项目或者课题, 但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能够从导师身上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到做人的原则与态度。

2.根据目的, 选择努力方向。如果想继续搞科研, 在以后的三年时间里, 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多读些文献, 有目的地做些实验, 写一些高水平的论文。在考博的时候努力复习, 争取一次性通过。

如果想找个好工作, 找准目标, 学一些上班以后能用到的知识, 在闲暇时做做兼职, 积累一些社会经验。

3.培养坚定的自制力。读研期间, 研究生自己能支配的时间是很长的。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 研究生每天投入到学习的时间基本上在5小时以下。除了必要的应酬以外, 剩余的时间有的用来看电视, 有的用来打游戏, 适当的娱乐有益于学习, 但如果沉迷进去是在浪费生命。所以研究生要有自制力, 能够做自己的主人。

4.多参加体育锻炼。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好的身体会让你受益终身。多参加体育锻炼技能使你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 也会让你的心胸开阔, 心情愉快, 能够心无杂念地去做研究。

三、综述

质量研究 篇9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质量问题

我国一直都将水利工程作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工程, 其质量的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各地区通航运输、防旱灌溉以及减灾防洪等功能的正常发挥。尤其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力开展, 水利工程的作用就又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之而来的对质量也有了新的要求。所以, 为了水利工程能够顺利达成使用要求, 必须要对工程的质量管理进行严格的控制, 在此之前就需要把工程中出现过的质量问题进行一个汇总, 将问题及时解决。

1导致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五大因素

1.1人员方面的因素

这里所说的人员就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操作者、指挥者以及组织者。工作人员的选择很大程度决定了工程质量的好坏。所以, 要想工程质量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 就必须首先加强各环节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 其中包括:身体素质、业务素质、政治思想水平等。只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才能制造出质量较高的产品。

1.2材料方面的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中需要大量的各式材料, 这也是工程的基础所在。所以在选择材料上一定要万分严格, 将材料的质量控制做好。首先, 就是严格控制材料的采购, 对于没有相关合格报告的材料一律杜绝使用;然后就是在使用材料时, 要进行合理的利用, 减少浪费;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检验制度, 将质量关把好。

1.3机械方面的因素

工程中更少不了对机械的使用, 对于机械设备的选择也要十分慎重。既要讲究设备的实用性与价格的合理性, 还有选择先进性与可操作性[1]。

1.4方法方面的因素

施工中的方法包括施工工艺与施工方案两个部分。现在有很大一部分的水利工程施工忽视前期方法的重要性, 而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问题, 造成工程进度减慢、质量不达标等等情况。所以, 在进行项目的施工之前, 一定要将经济、管理、组织、技术等多方面的情况进行一个整合,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 这也有利于工程质量的提高。

1.5环境方面的因素

环境对工程造成的影响是不定时的。所以在进行施工过程中, 必须遵守当地的风俗习惯, 与当地人们相处融洽。这样有利于出现意外状况时能得到帮助。

2水利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

有一些中小型的水利工程因为投资比较小, 就会出现费用紧张的问题, 从而就会造成施工设备过于陈旧, 缺少相关专业性技术人才等情况, 这种情况下, 对于工程的检测就只能依靠个人的经验判断, 缺乏专业性[2]。不仅如此, 在进行前期的勘测过程中, 对于精度的把握也会降低。从而发生对地下水位预估不准确、地下岩石的断层掌握不全面的情况, 这些都是导致施工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 不管是返工还是延长工期, 都是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水利工程施工中也会出现“隐性转包”与分包的现象, 工程有严格的禁止分包的规定, 转包就更是不被允许。可是实际施工中, 这种现象却经常发生, 而分包商也经常是没有经过审查的。这种情况势必会对工程质量造成影响。

3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措施

在监控工程建设中, 质量控制就是一个重要成果, 工程能否符合相关的标准, 就要看质量控制的好坏。换句话说, 工程在实施过程中, 通过不断检查和评价相关活动和作业, 发现其中有无偏离合格的环节, 对于出现偏差的环节要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恢复, 以到达后续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目的, 就是所谓的质量控制。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 一般将动态控制作为主要的方式, 加上前期的预防, 抓好工程前指导、施工中的检查以及事后验收这三个部分。将数据和书面资料作为控制的关键。

3.1关于组织措施

(1) 设立一个项目的监理机构, 并安排好相关人员, 监理人员尤其是总监理工程师要进行施工的驻地安排; (2)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 对于控制体系必须达到一个十分健全的状态, 内部管理也要完成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 奖惩制度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另外, 对监理人员的培训也非常重要; (3) 监理机构要设置合理的监理人员权限以及责任分工。对于分工后的详细资料要通知承包人与发包人; (4) 组织在进行第一次的工地会议、监理专题会议、监理会议都要编写详细的会议记录; (5) 监督承包商尽快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6) 承包人所安排的各个工作人员都必须有相关的专业性证明, 每个工作人员都需要持证上岗。对于那些违规或者不称职的工作人员要进行及时开除。

3.2关于技术措施

(1) 要将审批制度、技术文件审核制度继续健全。依照双方的施工合同, 对于工程中所用到的技术图纸和各种施工计划、施工组织设计以及施工进度的相关文件都要通过监理机构的审核、审批以及核查; (2) 始终监督承包商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工程的施工; (3) 对于工程中的关键部分和重点施工, 承包企业要上交一份严谨的施工方案, 交给监理工程师, 审查通过后才能进行施工; (4) 施工的承包企业会上交给监理工程师一部分质量报表, 工程师要对报表进行核查。出现关键部位或是隐蔽工程的施工时, 要经过专业监理工程师的审核才能进行施工。

3.3合同措施与经济措施

水利工程的施工完成后, 要对工程进行严格的质量检查与验收, 按照双方企业的合同中所签署的内容进行公平、严格、公正的奖惩。如果在验收中发现工程有不合格的部分, 可以拒绝付工程款[3]。

4结束语

综上所述, 水利工程在进行施工时必须做好质量控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为施工工序相对复杂、环节也相对较多。如果在施工工序衔接、机械选择、材料的选择、作业管理上操作不当, 都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大打折扣。所以, 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中, 要结合项目的实际特点、做好施工方案、把好材料的质量关, 让水利工程能够保质保量的顺利完成, 这样才能让各地的基础功能能够顺利实现, 也更能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志勇.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14 (9) :146-148.

[2]吕云霞, 张超.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建材发展导向, 2013 (13) :333-334.

质量研究 篇10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

1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 工程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水利设施是否能够安全、顺利的发挥防洪减灾、防旱灌溉以及通航运输等功能。特别是当前在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背景下, 带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迅速开展, 同时, 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满足技术规范以及使用要求, 必须细化对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管理, 掌握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因素, 并依靠完善的施工组织计划以及质量管理措施, 提高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水平, 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稳步发展。本文将以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项目为例, 详细概述水利工程设施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2 水利工程施工中主要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1) 施工材料以及机械配备的影响。首先, 原材料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 其采购、运输、二次加工以及质量检查等工作开展情况, 对于项目建设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 施工机械设备的选型、施工作业机械设备的规格以及配备数量, 同样也会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产生影响。

2) 施工组织管理。施工组织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指导, 是项目施工的技术依据, 它包含各项施工工艺控制标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以及成本控制等多项内容, 施工组织设计水平也会影响水利工程项目整体质量。

3) 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的能力水平。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管理人员以及技术人员作为项目建设的直接参与者, 其组织施工以及管理施工工序衔接的能力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 因此参与人员的能力水平也是项目质量管理需要考虑的影响因素。

3 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制约问题分析

1) 项目施工组织计划不合理。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在施工作业准备阶段, 未能结合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也没有明确的制定施工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造成了在施工阶段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缺乏指导, 施工质量控制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安全管理之间缺乏系统协调性, 造成工程施工出现质量问题。

2) 对于原材料以及施工工艺缺乏系统的试验检测手段。试验检测工作作为施工质量控制管理的主要手段, 也是确保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质量合格的基本措施。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单位对于试验检测工作重视程度不足, 没有成立专门的试验检测管理部门, 试验检测工作开展所必需的设备也不完善, 各种施工质量问题经常发生, 造成水利工程后期出现各种险情, 不得不采取除险加固措施, 增加了项目建设的成本, 影响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3) 施工管理以及技术人员能力水平有待提高。由于部分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单位在施工队伍的选择上, 没有经过细致的筛选, 导致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施工队伍人员整体施工能力较差,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作业人员的技术规范意识较差, 不严格按照技术标准作业, 导致施工作业质量水平较低。

4 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防洪减灾体系质量管理措施

4.1 工程项目概况

山东省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防洪减灾体系建设项目位于乐陵、庆云、阳信三县交界处。2009年11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将该区域规划建设为循环经济示范园。本项目主要是对高文亭沟进行扩大治理, 修筑东岸堤防, 改建生产桥6座, 新建引水涵洞3座, 改建排水涵闸1座, 在终点入马颊河处新建泵站1座;对赵滩子沟进行清淤疏浚, 重建生产桥6座, 重建赵滩子提排站, 在赵滩子沟与高文亭沟连接处新建排水涵闸1座;对孙家沟进行扩大治理, 改建生产桥8座, 新建引水涵洞3座, 同时, 对孙家沟与前进沟及马颊河连接处2座排水涵闸进行改建。按照《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 确定本工程等别Ⅳ等, 工程规模为小 (1) 型;泵站工程为Ⅲ等, 工程规模为中型;参考《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确定堤防级别为4级;按《水闸设计规范》涵闸工程等别为Ⅴ等, 工程规模为小 (2) 型;按《公路桥梁设计通用规范》确定桥梁荷载等级为公路-Ⅱ级。通过项目建设旨在构筑更加完善的河道体系, 确保区域内农田灌溉, 保护重要基础设施不受灾害威胁, 维护区域社会安定和工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 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4.2 水利设施项目工程施工阶段质量控制关键工序

1) 河道工程。本次治理工程对赵滩子沟以原设计标准进行清淤, 孙家沟、高文亭沟进行扩大治理, 高文亭沟底宽由3m扩大到12m, 孙家沟底宽由3m扩大到10m。

2) 堤防。工程按照《山东省海河流域防洪规划》与《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要求对高文亭沟东岸堤防加高2.5m。

3) 桥梁工程。本项目中新建公路-Ⅱ级级标准生产桥3座, 分别为高文亭沟上桥、孙家沟及赵滩子沟上桥。

4) 涵闸工程。涵闸为2孔3.0m×3.0m钢筋混凝土箱涵型式, 闸室为钢筋混凝土平底板整体式结构, 长8.0m, 底板厚0.9m, 边墩厚0.65m, 中墩厚0.60m;出口段设钢筋混凝土消力池, 消力池池深0.5m, 消力池后为M10浆砌石海漫, 海漫长度15m。闸室上部为排架、机架桥及启闭机房。上、下游连接段采用浆砌石扭坡, 底部采用浆砌石铺盖, 厚0.3m。涵闸采用铸铁闸门, 启闭机采用手电两用螺杆启闭机。

5) 涵洞工程。引水口门主要由进口连接段、闸室段、涵洞段、出口连接段四部分组成。进口连接段采用M10浆砌块石护底、M10浆砌块石斜降八字墙, 闸室段采用胸墙式闸室, 并设置排架、机架桥、机房。闸墩、底板等闸室部分均采用C25钢筋混凝土结构。涵洞段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管穿堤, 采用4节内径为1.0m、有效长度为2m的承插式钢筋混凝土预制管, 下设C15素混凝土垫层。出口段采用M10浆砌石挡土墙和M10浆砌石护坡。护底均采用M10浆砌石, 厚0.3m。闸门采用铸铁闸门, 配以5t手电两用螺杆式启闭机。

6) 泵站工程。拟扩建泵站1座, 新建1座。泵站主要包括引水闸、引水渠、前池、泵室、主厂房、副厂房、出水池、海漫和防冲槽等部分。

4.3 乐陵市循环经济示范园防洪减灾体系施工阶段质量控制技术措施

1) 强化施工材料的试验检测。试验检测是确保用于工程施工材料质量合格的重要措施, 因此, 在施工过程中建立了完善的试验检测机构, 同时在施工现场成立了试验检测实验室, 配备了开展试验检测所必需的仪器设备以及试验人员, 用试验数据指导试验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具体的实施上, 对用于在项目施工中使用的钢筋、锚杆、水泥、粉煤灰、外加剂、砂石骨料等原材料, 在进入施工现场之前以及使用之前, 都按照试验检测规程取样试验, 合格后方可使用。由于混凝土工程会直接影响到工程设施施工质量, 因此, 对于混凝土应该按照砂石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配合比, 并及时进行现场取样, 确保对混凝土和砂浆拌合质量的有效控制。

2) 针对重点分部分项工程细化施工质量控制管理。在本项目中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包括河道工程、堤防、桥梁工程、涵闸工程、涵洞工程以及泵站工程, 主要是这对混凝土工程、水下混凝土施工以及浆砌工程施工进行质量管理。重点要检查混凝土配比、原材料是否满足要求, 检查混凝土的拌合速度、搅拌时间等参数是否满足要求, 同时, 在施工过程中检查坍落度是否符合施工要求。对于水下混凝土工程, 重点是在浇筑之前应该在储料斗内必须有足以将导管底端一次性埋入水下混凝土中0.8m以上深度的混凝土储存量, 同时控制水下混凝土浇筑上升速度不得小于2m/h。对于浆砌工程施工, 则主要是控制浆砌片石工程平齐、石稳、浆满、错缝。对于灌浆工程施工, 则应该对浆液搅拌、浆液灌注等关键性工序进行控制, 确保工程施工质量满足施工要求。

3) 完善施工工序的控制管理。首先在工程施工组织计划的制定上, 对于工程施工作业应该按照相关施工作业技术规范的要求, 制定科学、系统的施工工序操作标准、施工工艺控制标准以及分项工程验收程序, 进而对施工操作、施工工艺流程以及试验检测等内容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确保上道施工工序检查质量合格后, 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作业。同时, 由于隐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困难, 因此将其作为质量控制重点, 对于隐蔽工程施工质量除了进行自检之外, 还协同设计单位以及建设单位代表共同检查, 避免出现施工质量缺陷问题。

4) 做好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跟踪检查。对工程项目施工过程进行跟踪管理, 也是提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 在项目实施上管理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施工质量自检、自控体系, 通过设置质量管理部门并配备试验检测工程师, 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进行系统的控制管理。为了确保施工质量检验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实, 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应该采取责任管理的方式, 明确不同机构岗位的责任管理目标, 强化对于工程施工质量的检验控制。此外, 还应该为施工现场的试验检测部门配备齐全的工程质量检测仪器设备, 进而对材料以及施工过程进行检验监控并获得准确的数据, 依靠试验数据作为依据, 对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质量进行准确的评价, 并针对质量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

4.4 防洪减灾体系施工阶段质量控制管理措施

1) 针对工程项目施工实际情况成立施工质量管理小组。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 项目结合工程施工实际情况, 成立质量管理体系, 通过成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 并明确不同施工质量管理人员的职责, 由质量管理小组对工程施工质量实施计划、组织、落实、检查、监督和管理。

2) 做好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制度管理。对于工程施工质量, 严格按照国家和水利部颁布的有关规程、规范、技术标准等, 制定工程施工管理制度。在施工准备阶段, 应该严格贯彻技术交底制度, 确保工程的复杂部位、关键部位、关键工序和关键工艺严格按照施工组织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作业管理。

3) 强化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对于工程项目施工技术人员, 应该选择施工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的人员组成施工管理队伍, 特种施工作业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考核, 确保施工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定期培训项目施工人员, 以提高其质量意识以及施工作业技能。

5 结语

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由于施工环节较多、施工工序复杂繁琐, 材料、机械、工序衔接或者是作业管理不当, 均有可能造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因此, 水利工程施工项目管理部门应该根据项目实际特点, 严把材料关、做好机械配备以及工序衔接, 以提高工程施工质量, 充分发挥防洪排涝以及通航运输等功能, 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大朋, 宁波.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建议[J].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 (5) :409.

[2]田惠珍, 潘晓燕, 云江普, 等.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探讨[J].内蒙古水利, 2011 (2) :32-35.

质量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模式;效果

在我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陈腐的管理思想和片面的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论,取其精华,弃其不足,冲破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的束缚,结合近年来出现的教学质量管理新思想、新经验、新理论,构建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形势下需要的科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和运行模式,实现从应试教学质量管理模式向素质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转化,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一、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质量管理局限于传统的经验型的教务行政管理模式,强调考试和成绩统计等,对管理的理论性、系统性、整体性、全面性、有效性等方面明显把握不够。笔者通过对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模式的分析,认为其突出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质量标准与质量观的问题,它主要由高校、教师评价教学质量,而高等教育直接利益相关者(学生、家长、社会用人单位)却被排除在教学质量评价之外;二是质量管理方式的问题,它只从教学过程角度出发对教学质量进行管理,没有充分考虑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三是质量管理的思路问题,它缺乏正确的方法论和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没有明确的理性思路为依据,是经验型、事务性、低层次、低水平的管理,实际上是为应试教育服务的。它已不能适应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形势下,对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的需要。

二、什么是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是从泰勒制为代表的“机械模式”以及以标准化管理为特点的“生物模式”发展而来的一种“社会模式”。最初由休哈特(Shewhart W.A.)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后经戴明(Deming W.A.)、朱兰(Juran J.)、克罗斯比(Crosby P.B.)等人发展和推广。20世纪60、70年代在日本企业界广泛流行,80年代初TQM引入美国企业界后得到迅速推广,随后美国等世界其他一些国家的部分高等院校开始尝试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刘易斯则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哲学体系,依此建立的管理制度可以直接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从而保障顾客的满意和投资人利益的最大化”。

鉴此,笔者认为,高校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可以理解为,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为宗旨,以实施对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等进行全员、全过程和全要素管理为手段的综合管理制度。其具有教学要素的全面性、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高效性、实现教学管理的持续性与教学考核的动态性,以及学生管理的自主性的特点。

三、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探索

1.树立全新的教育质量观。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与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与培养要求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一方面,要求高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类型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人才;另一方面,要求高校要“以人为本”,根据高等教育学生人数的增多、生源质量和层次差异较大的实际,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最优发展。为此,根据人的发展特征,不但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而且要鼓励学生个性化潜能的发展。同时,就人才的培养过程而言,学生培养质量是由招生、教学实施、就业等各环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完整过程。另外,要确保教师教学质量与学生学习的质量,就离不开优质高效的教学管理服务质量。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以“全面的人才质量观、教学过程的质量观和管理服务质量观”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质量观。

2.确定全面的质量管理因素。教学质量是众多教学环节和教学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并有着其自身的形成过程。我们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因素的深入分析,全面确定了教学质量管理的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及其管理的相应内容。人的因素主要包括决策者的定位、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干部的管。决策者代表学校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确定学校的发展定位、办学理念、专业设置等重大事宜;教师起主导作用,他的学术水平、治学态度和授课方法对教学质量起着根本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主体,他们的基础、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是决定教学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管理者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工作方法等对教学质量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物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室、实验室、图书馆、运动场地、教学设备、教材、图书资料及其生活条件等。教学因素管理的任务就在于通过影响教学质量各因素的管理,使其不断改善,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实现,为此我们借鉴企业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路与模式,确立了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要求和管理的具体目标、原则、思路、标准和模式等。

3.建立全面的质量标准。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因此,抓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质量标准。为此,我们根据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理論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标准、课程建设标准、试卷与毕业论文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等。如,培养目标标准具体又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等教学要素的质量标准。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主要有:实验室工作规程、综合性与设计性实验标准、生产实习标准、毕业论文(设计)标准等。在此基础上,编印了《湖南农业大学教学质量监控手册》。为各环节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状况的评判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4.实施全程的质量监控。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坚持质量管理的全程性。我们在改革和创新传统教学质量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一方面实现了针对教师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教学任务的确定、教学准备(教学周历、教学大纲、教案、实习大纲、实验大纲)、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核、分析总结等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另一方面实现了对学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市场调查,招生,培养计划的制订、修订、实施、检查、控制,培养目标的实现,毕业生质量的追踪调查等阶段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并把“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考风考纪”等环节,作为形成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重点设立质量监控点,实施重点监控,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提高。

5.实施全员的质量管理。传统教学质量管理强调由学校决定质量、教师决定质量,以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标准衡量教学质量。我们通过对传统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分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性”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宏观上,其涉及教学管理部门、教学辅助服务部门、学校决策部门、家庭和社会各用人单位。微观上,其涉及学生、教师、教学辅助人员、各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机构、学校教务处和以学校领导为首的学校教学管理决策层。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系统。同时,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于质量做出相应的承诺。

6.实施全要素的质量管理。传统教学质量管理没有深入分析和探究影响教学质量的深层因素。我们通过研究深刻懂得了教学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人、财、物等要素的全力支持,并从宏观上加以统筹和协调,共同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实施全要素质量管理主要包括学生质量管理、教师质量管理、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资源的优化、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如,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方面,我们努力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不断更新思想观念,掌握教学管理的原理和规律,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手段等。

四、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由多层次、多要素组成的功能、结构复杂的体系。要想促进体系内各职能的充分发挥,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必须建立起高效的运行模式。我们通过对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次系统和各个要素系统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构建了由八大系统协调联动而成的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行模式(见图)。

图: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实现了对教学质量的全员、全程和全要素管理,确保了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1.教学质量理念系统。由教学全面管理方针与目标和宏观控制理念与微观执行理念构成。它对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科学构成和健康运行起宏观指导作用,是整个体系的“纲”。

2.教学质量组织系统。由决策层(学校领导)、执行层(教务处及其他教学管理)和操作层(教师及其他教辅人员)构成,并由学校教学督导团和学术委员会实行监控,它是教学全面管理的具体实施主体。

3.教学质量制度系统。由教学计划管理制度、教学运行管理制度、教学检查制度、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激励制度等子系统构成,它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系统。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体系是一个动态可调的子系统,需要不断的完善与更新。

4.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由教学质量的监控决策子系统、目标监控子系统、信息监控子系统等组成。监控决策子系统对教学质量起到总体监控的作用,目标监控子系统对教学质量起到前馈监控的作用,信息监控子系统起到反馈监控的作用。监控系统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以上子系统的双向互动来实现。

5.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由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评估、校内自我评估、社会对学校的评估组成,并由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导委员会实施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工作。它是对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起着系统测量和调查的作用,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6.教学质量信息系统。由学生信息收集子系统,教师信息反馈子系统,校领导、专家与教学管理干部信息反馈子系统,社会信息反馈子系统和计算机网络信息等五大平台组成,他们将教学中的有关信息传递至教务处,作为其实施教学管理的依据,从而对教学质量起间接的影响作用。

7.教学质量方法系统。主要由过程管理法、项目管理法、策略管理法、个人管理法等方法组成。其中,过程管理法和项目管理法在整个体系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通过不断优化操作过程、提高效率等手段,达到解决目标问题的方法。

8.教学质量保障系统。影响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因素有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和管理因素,高校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得到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以保障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如,学工部门必须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后勤部门必须给学生提供好食宿、水电、卫生等方面的服务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五、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我校的教学工作产生了明显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增强了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和质量意识。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将学校各方面工作都纳入教学工作范畴,形成了举全校之力促教学质量的格局。无论是在意识上,还是在工作实践中,都强化这样一个观念: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其他一切工作都是为此服务的。从根本上确立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增强了质量意识。

2.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精力的投入。得益于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施,近三年中,学校90%以上的教师参与了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研究;学生对教师授课评价优良率达到了93.3%;新增国家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师3名,省级教学名师与优秀教师12名;学校陆海燕教授在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比赛中获全国二等奖,刘新春教授在湖南省“两课”公开赛中获一等奖。以往我校晚上和周末学生在寝室玩游戏、看碟、打牌的人多,图书馆、教室里上自习的人少,有益活动组织得少。自从实施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以后,形势截然相反,教室、图书馆上自习的人多了,参加各种人文素质教育活动的学生多了,而在寝室玩游戏、看碟、打牌人少了。师生普遍认为,学校的学风发生了根本好转。

3.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由于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我校教学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提高。完善了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系,二者分工清楚,责任明确;健全了有关教学管理制度和质量标准;改善了教学管理手段,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现代化。学校教务处在省教育厅组织的近2次全省高校优秀教务处评选中均获得优秀荣誉;学校在教育部组织的2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均获得优秀殊荣。大学外语一次性过级率逐年提高,如从2005级的61.2%上升到2006级的65.3%。近三年中,1569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107名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学生获得的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236项。

4.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与声誉。通过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践,学校教学工作到了普遍好评。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湖南卫视、红网等媒体对我校教学工作进行了报道。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管理经验交流会等全国性会议在学校召开,学校教务处在会上就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与效果作典型发言。兄弟院校对该成果给予了高度关注,先后湖南科技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省内外100余所高校,主动来我校交流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易自力,等.全日制普通高等學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导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21.

[2]卢向阳,肖化柱,等.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6).

作者简介:肖化柱(1979-),男,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教务部主任、讲师,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会计信息质量研究 篇12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最近,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私存私放资金设立小金库问题仍然存在。审计发现,53个中央部门所属的82个单位采取截留收入、虚列支出等方式,套取和私存私放资金4.14亿元,主要用于发放奖金和补贴等。

在企业界,尤其是上市公司,著名的银广夏,自1998年至2001年期间累计虚增利润77156.70万元,黎明、蓝田等经典的财务舞弊案,也都是采取虚增销售收入,从而实现虚假企业利润,达到粉饰财务报表,哄抬股票价格,从二级股票市场“圈钱”的目的。

这些问题总让人觉得似曾相识,如果和往年的经济新闻相对比,这不过是“旧病复发”,内容大同小异,只不过部门不同,金额有别。在学术研究领域,我们归结为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瑕疵。在普通百姓的心中,实际上是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利用手中人民群众赋予的特权,为自己及其属下谋取不正当福利,瓜分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上市公司为了“圈钱”,通过财务舞弊,粉饰会计报表,把投资人、银行和国家的钱置换到少数人的口袋中。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通过分析上述案例,笔者吧会计信息失真,质量存在瑕疵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伦理道德滑坡

人们在竞争时违背诚信的原则,会使会计信息失真有了宏观社会背景。这种虚伪欺诈的社会习气对会计工作者、部分政府官员以及进行社会会计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产生了不良影响。作为经济信息提供部门的会计,为了单位或个人的利益可能会丧失诚信原则进行造假;部分人员官僚作风严重,盲目追求数字经济,进而放弃诚实守信的道德准则,在会计报表上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为了稳定客源,拓宽业务,在相关法规执法不严、处罚力度不够的情况下,违背会计职业道德,丧失了其客观公正的立场,忽略了社会责任,出具虚假的证明,为企业作假提供便利,成为会计造假的保护伞。如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经办人和财务人员,为了多发奖金和补贴的,是自己单位的少数人获取更大的利益,假发票、假会计科目、假报表应运而生;广厦、黎明、蓝田等上市公司的造价流水线,生产出了系列假凭证、假报表。

(二)法制不健全,造假成本低

翻看国家审计署发布的审计公报,整改措施最多的是退还多发钱款,调整会计科目,而没有问责清单。对造假企业及相关责任人的处罚较轻,如原天津广夏董事长兼财务总监董博因提供虚假财会报告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对于利用财务造假而“圈钱”的蓝田等上市公司的恶劣行为,中国证监会的处罚不过是对上市公司給予公开批评,和在两年内取消再融资资格。这样的处罚对上市公司无关痛痒。

(三)“一把手”法律意识淡薄

掌管经济大权的单位“一把手”授意单位相关人员伪造票据、文件,一厢情愿地认为,因为授意造假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一旦查出问题就把责任推给财务人员,是财务人员不会变通,不会做帐,有过失,只知道签字报账时行使“一支笔”的权力,而不知道会计信息质量存在问题时,“一把手”应负主要法律责任。

(四)社会监督不够完善和配套

财政、税务、审计、证监会、银监会等部门都是法律规定的对经济发展有监督管理权限的执法主体,虽然在实施国家监督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仍然存在各自为政、重复监察、执法尺度不一的问题;会计事务所和审计事务所作为社会监督的中介机构,对各单位的监督也不尽人意。会计报表等财务会计信息仍被认为是国家机密、单位机密,而不愿意公之于众。

(五)会计人员不能独立提供会计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人员和“一把手”在地位上是从属关系,是“账房先生”,单位“一把手”决定其报酬和职位,他们的工作完全在单位“一把手”的领导、管理之下,要做到《会计法》赋予的“及时、准确地记录经济业务,反映财务状况”很难。所以,董博接到广厦(银川)实业有限公司财务总监、总会计师兼董事局秘书丁功民的电话,要求每股利润做到0.8元后,董博就开始了一系列的造假。

(六)没有建立有效地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虽然已提倡多年,但很多单位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经济业务处理过程中,或者干脆没有。例如,黎明的公司原总会计师无权无责,财务报表数字全由董事长一人来定,总会计师只是履行签字手续,不能提出不同意见,后来聘任的总会计师仍然“没事干”。许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大额开支,也往往是“一把手”直接安排利益相关人员去办理,其他人蒙在鼓里,甚至财务人员也不能过问,中央部委机关出现假发票报账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七)会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银广厦虚构的财务报表,被专家认为是“不可能的产量,不可能的价格,不可能的产品。”如果银广厦的财务人员能够了解所属行业的基本情况,知道现有生产线的设计能力和生产能力,了解商品的市场价格范围,明白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就不会出笼近乎荒谬的财务报表了。

还有一种会计信息失真是所依据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不同,计量方式、核算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带来不同的经济结果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在这里,笔者不讨论客观的会计信息失真,只探讨在管理当局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

三、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措施

会计信息失真是许多社会问题在会计上的综合反映,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方采取措施,综合治理,针对以上归纳会计信息失真的几个原因,笔者罗列几个自认为遏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效控制措施,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加强道德建设

各级领导干部和财会人员要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社会和大多数人谋福利,并自觉接受监督,绝不能把权力变成谋取个人或少数人私利的工具。政府要引导人们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加大处罚力度,增加造假成本

一方面,严格现行《会计法》、《证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的落实,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这些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的人群都要知道这些法律内容,财政部门、证监会、国资委等执法主体,加大执法力度和密度,对触犯法律的绝不姑息,要严惩不贷。另一方面,根据新形势新情况修订这些法律,尽量使因粉饰会计报表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和挪用专项资金、滥发奖金补贴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在法律之间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和《刑法》相联系,在量刑和处罚上从严从重。改变造假的高收益低成本为低收益高成本。让造假者一想到造假后果就想到牢狱之灾,胆战心惊,望而却步。

(三)要明确单位领导人的法律责任

各单位的领导人必须对会计报表和其他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些会计人员坚持原则就会被或明或暗的穿小鞋,甚至下岗或调离,所以说会计信息失真表面看是会计人员所为,究其根源却在单位领导人身上。因此,单位领导人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还应加强财会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协同会计人员把好关,积极主动地支持会计人员按规定程序、原则、手续办事,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切实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

(四)强化对会计信息的社会监督

强化社会监督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强化政府的外部监督。加强财政、审计、税务、银行、监察、证券监管等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力度,形成一个统一的监督群体,充分发挥监督合力,依法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和审计,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尤其要加强对执行新《会计法》的监督检查,增强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公允性。第二,充分发挥社会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的作用,通过注册会计师的验资、评估等工作,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以此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制止和约束财务舞弊行为。第三,加大会计信息透明度,将会计信息公布于媒体,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扩大监督面,可建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人们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研究,并发表观点,督促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五)完善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推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指委托人通过向单位委派会计人员以改变在原有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下,企业法人代表或单位负责人轻易操纵会计帐务的弊端,使委派的会计人员能站在委托人以及社会公众的立场上公正、客观的自理会计事项,从而达到尽量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对于国有企业由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委派总会计师,再由总会计师任命财务部长,以此类推;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可把会计人员的人事关系划归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定期轮换财务人员到各单位工作。

(六)建立并落实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指那些对会计业务、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的可靠性有直接影响的内部控制。所以我们防范会计信息失真,要从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入手,从会计信息的基础资料入手,来力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可靠。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既要防错防弊,又要促进经营管理效果;事前预防和能在事中或事后及时发现工作漏洞;在认真总结、科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手续安全度、业务分工合理的制约方法,切忌过于繁琐;根据情况变化和出现的问题对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做出及时修正或建立新的内部控制制度。

各单位在遵守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应以本单位会计工作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和强化自身合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制度。对这些会计政策和会计控制制度,应做出书面文字规定,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人员了解处理日常会计事项的政策和方法,有利于会计政策的前后连贯,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单位一把手重视和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大内部会计控制的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各单位是否建立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以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对检查结果在媒体公布曝光,对于执行政策好的单位予以表彰,并介绍经验,推广经验;对建立和落实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到位的单位要通报批评,接受社会监督,进行整改和完善。

(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是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地、连续地记录、计算和分析,并进行考核、控制和监督的人员,因而应挑选一些政治水平高、业务能力强、专业对口的骨干力量从事财会工作,并严格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逐步建立会计人员业绩考核、奖励、评论机制,鼓励会计人员成长,调动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同时,鼓励会计人员全面熟悉所处部门和行业的业务流程、经营活动基本情况和政策法规,培养知识复合型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以适应不断变化市场经济需要。

总之,会计信息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人关注的焦点,会计信息失真又是经济犯罪的温床,所以,切实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目前经济工作中必须加以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唐国平.会计信息失真的广角透视与思考[J].会计研究,2001,(7)

上一篇:影响浅析下一篇:分期护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