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2024-06-08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通用5篇)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篇1

专利是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研究专利质量问题和专利质量指标, 把握专利质量提升的主要要素, 对提升专利质量、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专利质量的主要特性

所谓专利质量指的是某一特定时期某项技术的相对创新程度和市场价值。专利质量特性与专利三性密切相关。所谓专利三性就是专利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专利质量特性与专利三性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专利质量揭示的是专利技术的核心要素特征, 主要是专利技术的创新性、市场价值性和技术生命周期性。

(1) 专利技术创新性。

技术创新是专利的核心, 是专利授权的基础条件, 是专利质量的命脉所在。专利的技术创新主要表现为新颖性和创造性。所谓新颖性就是指该发明或实用新型不属于现有技术, 也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就同样的发明或实用新型在申请日以前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提出过申请, 并记载在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或公告的专利文件中。修改后的专利法强调的新颖性已由过去的相对新颖修改为绝对新颖。所谓专利的创造性就是该项技术与目前技术相比有明显的本质区别, 解决了技术难题, 克服了技术偏见, 取得巨大的技术效果。

(2)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性。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认为, 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就是其技术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表现过程。通常技术的发展创新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周期性。技术周期性受到行业技术特点和法律规定的影响。一项技术的发现需经过试验、完善、成熟、产业化3个阶段, 在产业化过程中又发现新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新的技术突破, 这就是技术的生命周期。不同的行业其技术周期又有不同。当然, 技术发明不仅有时间周期, 还有法律周期。因此, 不难看出, 不同的行业, 专利的质量和市场价值不同, 而同一行业, 如果专利的更新周期快, 其质量往往就会高些。

(3) 专利技术市场价值性。

专利的市场价值是指专利技术在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过程中带来的预期利益。专利技术价值、专利技术收益必须通过技术、市场竞争, 通过专利产品、专利技术服务实现。专利价值的实现、专利质量的提升取决于市场的认可, 市场价值的体现不仅在于技术的新颖和创新程度, 更关键的是取决于市场的需要和消费者的认可肯定。

2.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概述

20世纪80年代, 国外学者陆续开始研究专利质量指标。Narin, Albert, Trajtenberg, Lanjous, Sch-ankerman, Reitzig等一批学者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国内学者近几年才刚开始研究, 并未形成实质性成果。到目前为止, 国外学者已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构建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专利质量指标。专利引证指标如引文数量、被引次数、专利参考文献数量、非专利参考文献数量、即时影响指数、科学关联性、技术循环周期等, 大部分已经被广为接受。

国内关于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 早期偏重于研究专利指标的数量, 对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总的来说还比较少, 不过近几年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专利计量和指标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张伟波、梁静国、黎薇等学者对专利竞争力问题进行了研究。张伟波首次定义了专利竞争力概念, 即利用专利规则控制创新技术未来市场的能力。于丽艳、朱肖颖认为专利竞争力不仅包括该组织内现拥有专利和专利实施的状况, 还应包括开发潜在专利及申请保护专利的能力, 本质是专利主体不同的专利行为引起的竞争力的差异。从中可以看出, 学者对专利竞争力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 即单纯关注专利数量、质量转变为分析专利主体的专利能力。

对专利质量指标研究较为深入的有朱雪忠、万小丽, 李春燕、石荣, 张晓京、于渤, 李清海、刘洋等学者。朱雪忠、万小丽提出从专利价值评估来考量专利质量指标体系。李春燕、石荣提出专利质量6类指标:一是引用指标。主要包括当前影响指数、专利被引用量、平均专利被引用数、相对专利被引证率、引用频率、技术强度、最具影响力的专利、技术影响力指标。二是科学指标。主要包括科学关联度、被引用的科学文献发表时间与专利批准时间之间的平均时差、发表科学文献的刊物类型、科学强度。三是内容指标。主要包括发明专利量/率、技术覆盖范围、权力要求数、专利名称和摘要。四是国际指标, 主要包括同族专利数量、美国授权专利数量、三方专利数量、PCT申请数、跨国合作专利比例。五是时间指标。主要包括技术生命周期、专利申请和授权时间间隔、专利第n年的存活量和存活率、专利平均寿命。六是其他指标。主要包括授权量/率、专利异议、专利诉讼、产业标准化指标。李清海、刘洋等提出用专业性指标和综合性指标来评价专利价值, 专业性指标包括技术循环时间和引用现有专利的数量、科学关联度、技术覆盖范围, 综合性指标包括专利被引用次数、专利族大小、专利的寿命、专利异议、专利的诉讼。李振亚、孟凡生、曹霞提出三维评价指标, 即数量维度、质量维度和价值维度。关于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的研究逐步深入、成熟, 在指标体系方面, 引用指标、技术价值、市场价值已经取得共识, 特别是关于企业专利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研究较为具体深入, 体现出由重视专利数量向重视专利质量的转变, 由宏观层面向企业层面的转变, 这些研究为建立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3.专利质量指标的主要内容

专利的质量不仅体现在专利的技术创新程度, 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专利的市场价值指专利技术在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过程中带来的预期利益。专利技术的价值只有在市场竞争中, 只有凝聚在商品和服务中并且被消费者认可, 才能实现其价值。企业技术开发预期收益是企业凭借专利技术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的, 而利用专利技术制造的产品和进行的服务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是专利市场竞争力、专利质量的核心所在。为此, 本文设计专利质量的4个指标。

(1) 专利内容指标。

主要包括专利名称和摘要、技术覆盖范围、权力要求数。

专利名称和摘要是专利申请书的核心内容, 它反映该项专利的信息内容。根据专利名称和摘要可以判断专利申请技术的水平高低。通常可以根据相关领域专业知识和专利名称及摘要所反映的信息内容将所申请专利的技术进行技术水平分类。一般可分为10个等级, 即已有技术、微变技术、新增附加技术、显变技术、对已知技术的修改技术、改进技术、新颖技术、新颖/创新技术、创新技术、重大创新/技术突破。然后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 进而获得与专利技术相关的信息。

技术覆盖范围。通常, 专利审查员给每项专利分配一个或多个国际专利分类号。一般来说可用专利文件中国际专利分类号的数量来考察其技术覆盖范围。

权利要求数。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与专利的技术覆盖范围密切相关。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与专利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密切相关, 与专利的技术覆盖范围呈正相关关系。一般来说, 有价值的专利表现为专利权要求的数量多而且技术覆盖范围广, 遭遇侵权和诉讼的频率也较高;反之, 价值不大的专利, 其专利权要求的数量也不是很多, 技术覆盖的范围相对较窄, 侵权和诉讼的频率相对较低。

(2) 专利技术强度指标。

专利技术强度主要是指专利的创新程度与专利的技术水平。主要由5个指标组成:一是创新度。即专利技术对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的贡献大小。专利技术与相关现有技术相比, 区别性特征越明显, 表明创新程度越高, 其获利能力越强, 价值越高。而体现创新度的主要指标是发明专利所占比重, 特别是企业授权发明专利的比重。二是成熟度。技术所处阶段不同, 对技术受让方开发周期、开发投资、开发风险影响很大, 也直接关系到开发技术的效益, 影响技术价值的评估。三是技术含量。技术越是复杂的专利, 其技术含量越高。四是可替代度。即相关专利技术之间的替代性。如果一项专利技术被其他技术替代的程度越低, 表明该项专利具有独创性和竞争性优势, 其价值越高。五是技术应用范围。即专利技术在相关行业或产品中的适用性。如果专利技术的应用范围越广, 表明该项专利技术价值越大。

(3) 专利国际指标。

主要包括三方专利数量和PCT申请数。三方专利是指在北美、欧洲和日本3方中任何2方以上都申请的专利。PCT是专利合作条约的英文缩写, 是有关专利申请的国际条约, 目前已有128个成员国。根据PCT的规定, 专利申请人可通过PCT途径递交专利国际申请, 向多个国家申请专利。PCT国际申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申请专利所含技术的创新程度和申请人抢占国际市场的竞争意识。三方专利比单一专利更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专利质量。

(4) 专利市场竞争力指标。

专利市场竞争力主要指标包括:专利技术转化能力、专利技术的市场需求度、专利技术市场垄断程度、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1) 专利技术转化能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产业化能力是专利质量的根本体现。专利技术只有在专利产品的生产、销售和专利技术服务中才能实现其价值。而专利技术新颖性、创造性越强, 技术越成熟, 其市场价值就越大。

(2) 专利技术的市场需求度。专利技术的新颖性、创新性固然是专利技术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但是一项技术新颖性、创造性再强, 如果不被市场认可, 其价值就难以实现, 因此, 市场需求度是决定专利技术能力的关键所在。

(3) 专利技术市场垄断程度。如果专利技术创新性强并且成为行业和国家标准, 那么专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越强, 就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4) 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专利技术物化在产品中带来的附加值占产品利润的比率就是专利技术利润率。专利技术利润率越高, 表明专利技术的价值越大。

(5) 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法律规定专利技术具有一定的时间周期, 专利的时间周期与专利的经济寿命周期密切相关。剩余经济寿命越长, 专利技术潜在价值越大。专利技术周期受到行业技术特点的影响, 不同的行业的专利质量和市场价值不同, 而在同一行业, 专利的更新周期快, 其质量和价值往往就会高些。与此同时, 专利异议、专利诉讼也对专利技术生命周期产生着重要影响。

总之, 专利质量的提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产业结构调整至关重要, 而在专利质量指标体系中, 创新度、专利市场竞争力乃是其核心所在。

摘要:专利质量提升是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构建合理的专利质量指标体系对提升专利质量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专利质量与专利特性密切相关。文章分析了专利质量的主要特性, 概述了国内外专利质量指标的研究现状, 并具体阐述了专利质量指标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专利质量指标,专利技术强度,发明专利,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春燕, 石荣.专利质量指标评价探索[J].现代情报, 2008 (2) .

[2]万小丽, 朱雪忠.专利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J].科研管理, 2008 (2) .

[3]张伟波.专利竞争力——中国制药企业的致命弱点[J].医药世界, 2005 (4) .

[4]黎薇.层次分析法在评价企业专利竞争力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 .

[5]李清海, 刘洋, 吴泗宗, 许晓冰.专利价值评价指标概述及层次分析[J].科学学研究, 2007 (2) .

国内外化工行业专利质量实证研究 篇2

关键词:化工领域;SPSS;专利质量

1 化工行业发展与专利保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已在当今社会凸显其重要地位,化工行业在各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许多国家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化工行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它关系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和科技的进步。化工行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对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有着直接影响。

当前,我国石油化工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位[1],这其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起到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化工技术又具有发明活动活跃、实用性强、实施快等特点,对新技术的保护十分重要,专利保护在这其中大有用武之地。近十年来,虽然中国专利的申请量年均增幅20%[1],但是我国专利的数量只能单纯的估计创新能力,专利的实力与水平要从专利质量来衡量。同济大学朱雪忠老师指出[2],中国专利事业的发展,在追求数量增加的同时,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追求有质量的数量。本文从专利的说明书页数、权利要求项数、专利寿命和专利平均审查时间来综合判断专利质量。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专利来研究我国化工领域专利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我们从国家知识产权局得到2004-2007年授权公告后失效的发明专利数据,合计4万多组数据作为本文的数据分析依据。其统计方法为:先根据WIPO《World patent report》(2008)中的国际专利分类号与技术领域对照表,筛选出化工行业的国际专利分类号,对其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如下是WIPO中化学领域分类[3] :

3 国内外化学工程领域专利比较研究

3.1 化学工程领域的整体分析

根据WIPO中化学领域的分类,化学工程领域共有28个,我们将这28个化学工程领域应用SPSS软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在2004-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公告后失效的发明专利数据中,达到法定失效年限20年的化工领域有10个,提前失效的专利数量在1-10件的化工领域有5个,另外,有13个化工领域的提前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上。在没有失效专利数量的10个化工领域中,国外的B01B(沸腾;沸腾装置)领域没有失效专利,但是国内的领域有1个失效专利。然而,国内的F25J(通过加压和冷却处理使气体或气体混合物进行液化、固化或分离)领域没有失效专利,但是国外有44个失效专利。国内外都没有失效专利的化工领域有8个。在所有化工领域中,国内外失效专利数量最多的是B01J(化学或物理方法,例如:催化作用,胶体化学;其有关设备)领域,国内失效专利数量是380个,国外是191个。

3.2 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下(不包含0件)的化学工程领域分析

授权化工领域的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下的5个领域分别是B01D-01##、B01L、B06B、D06C、D06L ,通过统计分析:①国外的说明书页数普遍比国内多,通过分析我们得到国内说明书页数平均为4页,国外说明书页数平均为11页,国外的专利说明书页数平均比国内多7页左右。②国内化工领域的平均权利要求项数是7项,而国外化工领域的平均项数是15项,国内外的权利要求项数相差6-14项。③国内化工领域的平均专利寿命是7.6年,而国外化工领域的平均寿命是10年,通过比较发现国内外相差2.3年,国外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较国内长,但是在分析中发现B06B(一般的机械振动的发生或传递)领域的国内专利寿命是14.18年,国外专利寿命是10.18年,国外和国内的专利寿命相差4年,说明在一般的机械振动的发生或传递领域,中国专利专利寿命较国外长,专利质量较国外好。④国内化工领域的专利的审查平均时间是0.9年,国外失效的化工领域专利的平均审查时间是1.4年。国外专利的平均审查时间整体上较国内长6个月,但是只有B01D-01##和D06C领域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短,审查效率较国外高,其他领域的审查时间效率仍然不如国外。

3.3 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化学工程领域分析

应用同样的方法,对国内外失效专利数量在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图得到如下结论:①说明书页数:国内说明书页数是3.28-5.56页,国外说明书页数是5.82-26.67页,国内外说明书页数平均相差8页。②权利要求项数:国内的权利要求项数是4.06-6.41项,国外平均要求项数是8-18项,国内外平均相差8项。③专利寿命:国内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是5.9-9.06年,国外的化工领域专利寿命是7.5-11.58年,国内外的专利寿命相差0.2-6年,平均相差3年。④平均审查时间:国内对于化工领域的平均审查时间是1.5年,国外平均审查时间是1年。在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中,D06B领域的国内专利平均审查时间是1.3年,国外是2年,国内比国外的审查时间短。

4 结论

为了让我国的化工领域的专利存活时间更长,本文化工领域的经济角度和专利申请过程中的技术角度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对2004-2007年国内外在化工领域失效专利的研究,我们得到了如下几点结论:

1、根据比较国内与国外的化工领域,我们发现国内的B01B有1个失效专利,而国外没有失效专利。国外的F25J领域的失效专利数量是44个,但是国内没有失效专利。失效数量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中,国内外的专利寿命相差2.3年,而失效数量较多的化工领域中寿命相差3年。所有化工领域中,唯有B06B领域的国内专利寿命是14.18年,国外专利寿命是10.18年。国内专利可以借鉴F25J和B06B领域的专利申请过程以及维持专利过程中的优点来延长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维持时间,以此来提高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质量。

2、通过将化学工程领域按照失效数量分类,分成了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下的技术领域15个和失效专利数量10件以上的技术领域13个,从不同的失效专利数量的化工领域的技术角度看:首先,所有国外的专利说明书页数平均比国内多7页左右,由于化工领域是一个存在危险的行业,它的专利说明书要比普通的专利说明书更加的详细,才能保证其安全性和高效率。其次,失效数量10件以下的化工领域中,国外的权利要求项数是国内权利要求项数的2倍,然而,失效数量10件以上的化工领域中,国外的权利要求项数是国内的2.6倍,平均失效数量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比失效较多的行业的权利要求项数多,说明权利要求项数在一定程度上对专利的失效起作用,所以国内应尽可能的增加化工领域的权利要求项数的数量,以保证不被其它专利所替代而提前失效。最后,失效数量10件以下的国内专利审查时间比国外短6个月,失效数量10件以上的国内专利审查时间比国外长6个月,失效较少的化学工程领域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短,效率高,反之,在失效较多的行业的国内审查时间比国外长,效率低。国内应该缩短专利审查时间,提高审查效率,以此来延长专利寿命。

3、我国化工领域的专利寿命较短,专利质量较差的主要原因在于行业的创新能力较弱。一是专利数量申请量大,但是审查通过的专利数量较少,从而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能力,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产业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二是化工领域的创新能力不强,化工领域的专利维持时间明显较国外专利时间短,国内化工产业的高科技力量薄弱,使得国内化工产品依赖国外[4]。

本文从技术领域的角度比较了国内外化工领域的专利质量,在笔者的毕业论文中从经济行业的角度比较了国内外化工行业的专利维持时间,仅仅是简单的做了一些统计分析。根据经济角度的专利分类来研究我国不同行业的专利质量,将是笔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琰,王玲玲.专利信息分析在石油化工科技开发中的实证应用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2年增刊(2):239-241.

[2] 朱雪忠.辨证看待中国专利的数量与质量[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3第28卷(4):435-441.

[3]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WORLD PATENT REPORT – A STATISTICAL REVIEW.2008.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篇3

科技计划是指根据国家或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以财政科技经费及政策引导支持、由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制订并组织实施的研究开发活动。作为国家、地方科技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 科技计划作为政府组织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形式, 其专利产出反映了政府资助研发活动的科技创新能力水平。设计一套比较系统、科学的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 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健全科技计划专利信息统计系统, 对于客观、科学地评价科技计划的执行及实施效果,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现状分析

1.1 针对在研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

1993年原国家科委发布了《关于建立国家级计划项目统计年报制度的通知》。根据该文件, 自1994年起科技管理部门每年向项目承担单位发放《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执行情况调查表》, 对报告期内在研的863、973等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统计当年的专利申请/授权数量和成果转让情况。我国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工作自此开始。

针对在研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工作迄今已开展近20年。所使用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已发生四次阶段性变化: (1) 1994-1995年。这一时期是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工作的初始阶段。为保证所采集信息的完整性, 这一阶段对科技计划项目所产生的中国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申请量、授权量进行统计, 并对每一类型专利还特别统计其国外申请及授权数量。 (2) 1996-1997年。鉴于在前期统计工作中部分项目承担单位反映填报内容过于繁琐, 给项目日常管理工作带来较大工作负担, 管理部门对所统计的专利指标进行了大幅度精简, 仅采集发明专利的国内外授权量。 (3) 1998-2001年。经过初期的工作积累和经验总结, 管理部门将统计重点确定为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情况。在前一阶段所采用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基础上兼顾对专利总量变化情况的监测, 恢复了对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的统计工作。 (4) 2002年至今。在第3阶段所统计指标的基础上, 恢复对发明专利国内外申请情况的统计。

总体而言, 1994-1997年这两个阶段所采集的专利信息量从极大丰富到极其精简, 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这反映了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 科技管理部门还未形成相关工作经验的积累。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不断发展, 科技创新活动的知识产权政策导向也在不断调整、强化。科技管理部门针对科技创新活动专利产出的目标要求, 从强调要在国家重点发展的科技领域取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数量要求, 发展到要提高专利质量, 优化专利结构方向上, 科技创新含量相对较高的发明专利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科技工作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 对外申请发明专利这一指标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中也逐步稳定保留下来。自此, 科技计划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全面覆盖了专利申请及授权总量、发明专利的国内外申请及授权两方面。表1对在研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所调查的专利指标演变过程进行了展示。

1.2 针对已结题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

从2006年开始, 科技部决定不仅要建立在研项目的年度统计报告制度, 对已经结题的部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包括“十五”期间完成的973、863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 也要进行为期3年的后续跟踪调查。在向项目承担单位发放的《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跟踪调查表》中, 也开展了相关专利信息的采集工作, 这一工作延续至今。在跟踪调查工作中所使用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包括专利申请/授权、专利存活 (交纳年费) 情况、专利被标准采用情况及专利实施和转让情况几方面, 具体指标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针对已结题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与在研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具有一定的一致性:两者对专利申请及授权总量, 以及发明专利的申请及授权情况均进行统计。同时, 针对项目在实施期间所产生专利的后续维护、运营情况, 在已结题项目的专利采集工作中增加了相应指标, 如专利存活状况、专利进入标准的情况以及专利的应用实施情况等指标, 都是在执行情况调查中所未曾涉及的。

1.3 科技计划专利采集指标现状评述

通常可根据专利指标所反映数据性质的不同将专利指标划分为数量、质量和价值类指标[4,5,6]。其中, 数量类指标主要用专利申请量来表征。数量类指标是对专利活动基本情况的初步判断, 能直观反映创新活动的规模、专利数量的变化趋势和研发主体专利保护意识的强弱, 但不能反映专利所蕴涵的技术和商业价值。质量类指标主要用专利的授权量来表征。质量类指标从其数值及变化趋势上能反映专利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三性”内在特性, 但对专利技术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价值方面不能准确表征。价值类指标一般可通过专利技术的实施、维护情况及对外申请情况度量, 它能反映专利的市场应用情况或前景、专利技术实施后的产业化情况, 反映了专利在经济和贸易活动中的作用, 体现了专利的市场和经济价值。

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专利信息采集工作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满足评价、监测、开展国际比较, 向社会公众交帐等方面的需求。具体包括: (1) 以所采集到的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为基础开展评价工作, 发挥评价活动对科技计划的监测和导向作用。 (2) 反映科技计划实施成效, 为评估科技计划的实施效果和影响提供依据。 (3) 利于在同类计划或技术领域间进行国际比较, 把握科技发展方向。 (4) 测度我国R&D研究的创新现状, 为制定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提供必要依据。

从当前科技计划所采用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看, 主要集中在专利及发明专利申请总量, 以及专利授权和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这些数量类及质量类指标上, 能够体现我国科技计划在专利产出方面的数量和规模增长, 对专利结构的优化、质量的提高也能够有所反映。针对已结题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还引入了价值类指标, 对从技术创新程度、潜在商业价值等几方面对科技计划的专利产出进行评价都有很大参考价值。现有指标对专利申请、授权、专利的标准引用及当年专利的实施转让等信息进行了采集, 覆盖了专利的数量、质量和价值等方面, 从这些角度基本能掌握我国科技计划的创新活动开展情况。但目前的专利指标中, 缺乏将专利产出数量与研发投入相联系的指标, 且所采集的专利数据基本还局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所受理的专利申请及授权方面, 缺乏适用于进行国际比较的指标。现有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在发挥评价活动对科技计划的导向作用、反映计划成效方面对管理部门的需求支撑性较好, 而在进行创新评价、国际比较方面还有待加强。

为满足管理部门评价计划技术创新能力, 开展国际比较的需求, 应在现行专利信息采集指标的基础上增加相关指标, 将专利信息采集的范围从中国专利扩展到对外申请的专利上。从专利的价值评价和比较角度看, 由于三方专利③能够比较明显地消除专利的“本土优势”影响, 又能够反映专利技术潜在的国际市场应用倾向, 使用该指标能够较好地测度专利的技术含量和商业价值[7]。同时, PCT专利④也能反映专利权利人未来的专利技术应用国际市场取向, 该指标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反映专利价值的指标[8]。在科技创新活动日益全球化、网络化、开放化的今天, 应当在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中引入PCT专利、三方专利等既能够反映专利价值, 又利于开展政府资助R&D活动国际比较工作的专利指标。

2 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的设计

2.1 设计原则

在设计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客观独立性

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应当是依客观条件制定的, 应以实际可统计、采集到的专利数据为基础, 避免主观臆断或随意性, 比较真实地反映评价对象的客观实际情况。要以专利信息可采集、可测度、可比较为前提进行指标体系的设计。

(2) 科学性

所提出的指标要能够反映专利本质特征, 并能够对专利本质价值做出科学评判。不仅要能够反映专利产出的数量情况, 更要能够反映专利内在的技术和经济价值。在指标选取时, 应尽可能减少指标间的关联度和数据依赖性, 保证指标间的独立性。

(3) 系统性

要综合考虑相关因素影响, 从专利涉及到的科技、经济和贸易等几个方面系统地考虑指标体系的构成情况。就内容而言, 指标要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被采集项目的专利情况, 保证数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包括计划项目专利的产出、保护、使用、投入产出等专利管理不同层次的信息。

(4) 政策导向性

专利指标应满足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专利信息采集工作的管理需求, 应根据我国科技政策的知识产权导向, 以专利的质量 (表征科技创新程度) 和专利的价值 (表征专利在经贸活动中的作用) 为重点设计计划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

2.2 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

根据对当前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现状的分析, 可以确定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所应包含的基本指标包括:专利申请及授权、有效专利、专利实施及转让及对外申请专利等方面。同时, 我们应该认识到:在研项目专利申请一旦取得授权, 就可能发生专利技术的实施和转让, 只是相关情况及数据可能相对较少而已。故不仅对结题项目, 对在研项目也应该采集其专利保护和实施的相关信息, 在不对管理成本作太多考虑的前提下, 科技计划的在研项目和已结题项目可采用统一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根据2.1中的指标设计原则, 本文提出的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见表3。

由表3可见, 本文所研究提出的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与科技管理工作中当前采用的专利指标相比,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继续采用了现行指标中的专利申请、授权指标, 及有效发明专利指标, 保证了相关数据的历史可比性;又增加了PCT和三方专利指标以利于进行国际比较;同时还将发明专利的实施方式细分为自实施和许可实施两大类, 便于对科技计划项目的成果转化和应用情况开展深入研究。本文所提出的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 综合考虑了对计划项目专利产出进行监测及评价应覆盖的多个方面, 有利于比较全面、科学地对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产出进行分析、评价。

3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尽管利用专利情报来对国家、行业以及各类创新主体进行技术创新能力的分析、评价是行之有效的, 但考虑到专利数据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使用专利信息采集指标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在实际应用时应根据不同科技计划的定位及目标, 在使用时对表3所列的指标加以取舍。如对于基础研究类的973计划和星火、火炬等政策引导类计划可以采用较简单的指标, 只采集数量类和质量类指标信息;而对侧重高技术研发及应用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等所产生的专利, 需要全面采集数量、质量和价值三类指标的相关情况。在开展实际的专利信息采集和分析工作时, 应根据具体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灵活选用适当指标。

(2) 表中所列的某些专利指标, 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专利实施量和专利转让量等需要相对较长时间的追踪、监测才能获得相关数据, 在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当年专利产出状况进行评价时不宜采用此类指标。而在专利信息采集最终所面向的评价工作属于后评价或跟踪评价时, 应用此类指标往往比数量类指标能够更好地反映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产出在价值方面的真实水平。

(3) 在开展深入的专利评价或专利战略研究时, 需要按技术领域来开展分析研究。要对相关专利技术按一定规则细化分解, 如按IPC大组分类后再运用所提出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分析, 才能获得对相关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水平的深入认识。

4 结语

科技计划作为政府资助R&D活动的主要载体, 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推动力量。知识产权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所在。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最佳测度方式, 其数量、质量、转化实施情况等是技术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综合反映。本文根据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专利信息采集及评价工作的需求, 从专利数据采集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所提出的专利指标基本涵盖了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信息采集应考虑的主要方面, 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适性。为了在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中全面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精神, 行之有效地开展科技计划项目的专利信息采集,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家重点发展行业技术领域的专利情报分析工作, 国家科技计划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国家重大专项及主体科技计划的专利信息采集制度, 在科学、合理的专利信息采集指标基础上, 建立并完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主体科技计划专利信息数据库, 为针对科技计划项目专利产出进行的深入分析及战略研究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摘要:对科技管理部门开展专利信息采集及评价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从专利数据采集的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角度出发, 研究提出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指标体系。

关键词:科技管理,科技计划,专利信息采集,专利指标

参考文献

[1]WIPO.2011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eport:The Changing Face of Innovation[R].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Geneva, Switzerland, 2011:3

[2]WRIGHT B.The Economics of Invention Incentives:Patents, Prizes and Research Contrac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3, 73 (4) :691-707

[3]欧洲专利局.未来知识产权制度的愿景[M].郭民生, 杜建慧, 刘卫红, 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19

[4]黄庆, 曹津燕, 等.专利评价指标体系 (一) :专利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和构建[J].知识产权, 2004, 14 (83) :25-28

[5]岳宗全, 黄迎燕.专利指标——重要的科技指标[J].电子知识产权, 2003 (9) :24-27

[6]王宏起, 杨京玺.区域专利产出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2) :139-141

[7]DERNIS H, KHAN M.Triadic Patent Families Methodology[R].Paris:OECD STI Working Paper, 2004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篇4

随着我国专利战略的进一步实施, 我国专利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局面。近年来,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提高知识产权的应用能力,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是空前的, 为更好的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国家已经规划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这使得知识产权将在司法层面上得到更加有力保护。2015年1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 (2014—2020年) 》, 其中明确提出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 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行动计划》中规划了到2015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6件, 到2020年达到14件。可见,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 我国专利将进一步优化布局, 一方面, 要进一步提高专利申请量, 同时更进一步注重专利质量的提升, 实现量质并举;另一方面, 着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提升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和管理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专利信息服务和调查统计是知识产权服务的基础工程, 专利资源区域分析和产业分析是专利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 有助于地方政府全面了解本地区专利资源状况, 能为政府进一步优化专利区域和产业布局提供基础性导向参考。而在专利资源区域与产业分析中, 专利质量状况分析是区域和产业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专利分析中, 关于专利质量状况评价的指标较为单一, 本文作者试图构建专利质量评价模型, 综合多个专利质量指标来综合评价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以更为客观、全面反映区域、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2 模型构建

发明占比是表征区域或产业发明专利类型占有比值, 我国发明专利是经过实质审查程序, 实用新型不经过实质审查, 发明占比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资源的总体质量状况。专利授权后, 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一定程度表明专利权人对专利技术的维持应用状况, 也从侧面反应专利质量的状况, 理论上质量好的专利, 专利权人会更好加以应用和保护, 一些研究中将区域专利维持的时间长短划分几个等级, 对应反应区域专利质量现状。专利授权量与申请总量占比直接反应该地区或产业的专利整体创新水平, 对整个区域或产业的大数据分析来说能一定程度上说明专利质量状况。专利投入市场应用的方式有质押融资、实施许可等方式, 专利投入市场的应用量反应了专利技术的市场应用效益能力, 从大数据分析来说, 专利投入应用量的多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专利的质量状况。

本文的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将综合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来评价区域或产业专利质量状况, 上述4个指标相对来说哪个指标能够更好反应专利质量状况, 哪个指标对专利质量状况表征更为合适, 其存在差异性, 因此, 采用层次分析法给每个指标匹配权重, 用权重来反应各个指标在评价专利质量状况的相对重要性, 计算专利质量总体评分值, 评分值的高低直接反应区域或产业的专利质量的优劣。专利质量评价模型如图1所示。

3 专利质量评价

层次分析法 (Analytial Hierarchy Process, 简称AHP) 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分析方法, 是一种能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将问题分成不同的组成因素, 按照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隶属关系将其分层聚类组合, 形成一个层次结构, 然后对每一层因素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 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 再用数学的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权重。

3.1 评价模型指标权重分配

第一步:构造判断矩阵A:通过征询专家意见, 对层次中各个指标两两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 重要性的差别分为九个层级, 如表1所示。

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为aij=1/αji (i, j=1, 2, …, n) , 矩阵A为正交矩阵。

第二步:通过计算特征向量确定权重。计算正交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 wn}, 则w1, w2, …, wn即为对应指标的权重。

3.2 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将发明占比、专利维持时间、授权量占比、专利应用量4个指标分别用A1~A4来表示, 按照表1对A1~A4指标来构造矩阵, 矩阵中的元素aij (i, j=1, 2, 3, 4) 表示ai对aj的比较结果, 通过多个专家打分讨论后我们可确定出判断矩阵A。

求取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最大特征值λmax对应的特征向量珨W={w1, w2, w3, w4}, 特征向量值w1、w2、w3、w4即为上述四个指标的权重值, 得到指标权重值后, 专利质量评分值求和公式:E=w1×A1+W2×A2+W3×A3+W4×A4。

为了使得权重分配能够合理计算出评分值, 在计算专利质量评分值之前, 需要对上述四个指标A1~A4的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 然后进行评分值求和计算。

3.3 区域与产业专利质量评分值计算

采用上述层次分析法对指标分配权重, 以综合考虑各个指标因素对专利质量评价的衡量, 应用于区域和产业的大数据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 最后只要将评分值E进行排序, 就能得出专利质量较高的区域和产业领域, 直观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状况。图2展示了区域和产业的计算结论。

4 结束语

本文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综合考虑反映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的各个度量指标, 建立相对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评价模型, 用综合评分值的高低直观反映专利质量状况。本文提供的区域和产业专利质量评价体系为专利区域产业分析中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估思路和方法, 相比于单指标专利质量评价将更为客观合理。

(作者孙付东、杨林对作文做了同等贡献, 为等同第一作者。)

参考文献

[1]肖国华, 王春, 姜禾等.专利分析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 2008, (3) :96-99.

[2]袁林, 齐凯, 谭文.企业专利创造能力评价体系的跨层次构建[J].技术经济, 2014, (4) :28-32.

专利质量指标体系研究 篇5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先锋,也是专利产业化的重要载体,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 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在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

近年来,广西相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意见》[1]《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条例》[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3]《广西发明专利倍增计划》[4]等一系列政策和决议,启动了广西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使广西的知识产权创造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专利是市场竞争的工具,单纯利用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的变化,无法测度专利对企业及社会经济水平的贡献程度。因此,本研究构建了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用于评价、比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转化能力,从而准确反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运用专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情况,评价专利对于相关企业的增产增收,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意义,并对专利发展进行管理与控制。

1 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活动概况

1.1 6.21%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申请专利

2014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共有338家企业申请了专利,所占比重为6.21%,其中申请了发明专利的有286家,占5.26%。从地区看,若以当年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作为评价各地市专利活动活跃程度的标准,则北海(占13.76%)、柳州(占11.44%)和桂林(8.95%)位居前三。从行业看,2014年广西国民经济行业中制造业的专利创造和保护整体意识最高,7.69%的企业申请了专利。

1.2 7.63%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授权

2014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获得专利权的企业有415家,占7.63%。分地区看,柳州、南宁、桂林获得专利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最多,共计257家占61.9%。分行业来看,制造业仍是获得专利授权最多的行业。

1.3 5.06%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拥有有效的发明专利

发明专利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专利技术或产品的市场价值。截至2014年,在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数量为275家,占5.06%。分地区看,从绝对数量上来说,柳州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最多。分行业看,制造业依然表现突出,2014年当年有有效发明专利企业占该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5.56%,充分显示了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物质基础和产业主体的重要地位。

2 广西有专利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2.1 有专利申请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总额达到2.06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12.4%;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为1.88万亿元,较2013年增长10.1%;工业利润总额达到1164.29亿元,较2013年增长14.87%,增速居全国前十之列。

从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1%、5%和4%。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所实现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3%、7%和10%。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方面,内资企业占比也达到70%以上。但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每家企业产生的工业总产值及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均高于内资企业。

从地区看,在广西14个地级市中,传统三强南宁、柳州、桂林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量占全区的44.1%,三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总额为0.97万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3.9%,宣示三市仍将领跑广西工业的发展,对广西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2 有专利申请和无专利申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本研究主要从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和利润总额4个指标来观察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

从全区总体来看,2014年,有专利申请的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38家,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2%,却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37.2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3%;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1269.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1%;新产品出口额达到44.0亿元,同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4.1%。就单个企业来看,平均每一家有专利活动的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8亿元,利润总额达到1220.1万元,是无专利申请企业的近5倍。

2.3 有专利授权和无专利授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在经济效益总量方面,2014年,有专利授权的41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711.48亿元,虽然获得专利授权的企业数量仅占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的7.65%,但是却完成了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24.94%;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 166.91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86.54%;实现新产品出口额28.28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60.48%。

就单个企业而言,平均每个拥有授权专利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亿元,高于无专利授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5.2%;平均每个获得专利授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及新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8亿元和679.9万元,分别是无专利授权企业的93.3倍和18.5倍。

由上述分析可见,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量与授权量均较低,但有授权专利的企业其经济效益高于无授权专利的企业,这充分表明,专利对于企业增产增收作用明显。

3 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 客观性

评估指标的确定应避免主观因素的干扰,对可量化的指标应制定客观公正的评价标准,同时还应注意参与指标确定人员的权威性、广泛性和代表性。

3.2 普遍性

指标的设置应尽可能地选取业内认可并应用的指标,并且适用于绝大多数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避免指标的特异性和偏向性。

3.3 持续性

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响专利技术产业化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不同的,这些应该都能在指标体系中得到体现,并且可根据不同的评估对象、评估要求和评估阶段灵活地增加或删减指标。

3.4 易获取性

充分考虑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尽可能地选取在国家权威部门通过查询即可采集到数据的指标,尽可能地避免评估主体的主观随意性。

3.5 易比较性

指标体系的制定应当具有易比较性,便于政府决策部门、科技管理部门了解各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及其所在地区的研发投入与产出效率,为其提供决策支撑,也便于企业自查自纠,并与同行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其研发效益。

4 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4.1 指标体系框架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专利产生效益,必然离不开企业对研发的投入,离不开高效的专利创造和成熟的专利转化。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要关注与经济效益相关的指标,还要加入研发投入指标、专利创造能力指标、专利质量指标及专利应用及转化能力指标等内容。

4.2 指标体系设置

围绕上述理念,本研究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分别是研发投入、专利产出、专利转化及经济效益,每个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并辐射出24个三级指标。

其框架如图1所示。

4.2.1 研发投入

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离不开资金支持和人员投入,因此一级指标“研发投入”下设“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投入”2个二级指标。

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来评价二级指标“资金投入”。

以研发人员投入强度(作为三级指标)来评价二级指标“人力资源投入”。

4.2.2 专利产出

虽然广西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拥有量近3年来增幅较大,但是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广西知识产权基础仍然薄弱。为了达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所提出专利“数量先行,量质齐升”“提质增量并重”的要求,本指标体系设置了“专利申请数量”和“专利申请质量”2个评价指标,同时还设置了“专利密集度”指标。在可量化指标方面,运用“增长率”进行评价相对科学,不仅能对比当年企业专利创造情况与往年相比是否有进步,而且还能弱化“量”的绝对数值比较对较小规模企业的不公。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借鉴国际上以“专利强度”指标评价专利密集型产业,本研究将“专利强度”用于评价企业的专利密集度:

4.2.3 专利转化

以专利实施方式来对专利转化情况进行评价。专利实施方式大致可分为自行转化、专利权许可实施、专利权转移实施和专利质押等。广西绝大多数企业实施的专利以自行转化为主,许可或转移实施为辅,专利质押融资则为极少数。但这3种实施方式均可将专利权转化为经济效益,因此将其列为“专利实施方式”的三级指标。

4.2.4 经济效益

在国家统计指标中,有一部分与专利效益相关或可以与专利效益挂钩的指标,如专利所有权转让/许可收入、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等。本指标体系力求在尽可能多地利用现有统计制度相关指标的基础上,将专利的相关指标与经济效益指标相关联,从而对专利效益进行评价。例如,在专利经济效益二级指标下,将专利授权与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关联,设置了“专利授权当年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专利授权当年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专利授权当年新产品出口额”等评价指标。在无形资产收益二级指标下设置了“专利转让/许可费总值”和“平均每件专利转让/许可费”2个评价指标。

5 实证分析

采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2014年广西14个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经济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参评地区分为4个梯级,即柳州表现一枝独秀,独据第一梯级;南宁市、梧州市、玉林市、桂林市这几个地区有一定的人才储备、科研传统和经济基础,加以重视还是有突破的实力,因此将四者划分为第二梯级;防城港、崇左、贺州、钦州、北海为第三梯队;贵港、来宾、河池、百色划分为第四梯队,这4个市不是传统的工业大城市,虽然无法与前述地区相比,但也应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自己的特色专利版图,从而帮助其为数不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赢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经济效益。

6 结语

本研究立足广西区情,从广西企业研发投入、专利产出及其转化应用的普遍性、重要性和焦点问题入手,找出影响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采用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的形式,构建了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体系。通过对广西14个地级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分析,证明该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指导和推动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体制建设,促进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转化能力的提升,同时帮助政府决策部门了解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经济效益情况,为广西政府制定地区及企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摘要:通过学习世界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和运用的先进做法及经验,分析专利在促进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立足广西区情,从研发投入、专利创造、专利转化、经济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价值指标体系,并对广西14个地级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专利经济效益情况进行评价。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将为广西政府制定地区及企业扶持政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关键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意见[Z].2011.

[2]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专利条例[Z].2012.

[3]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区开展全民发明创造活动的决定[Z].2011.

上一篇:儿童的钢琴教学下一篇:咨询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