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通用7篇)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1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论文
【摘要】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内部保障体系和外部保障体系,本文在分析目前影响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和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原则、要求和具体内容。
【关键词】教学质量 市场竞争 保障体系 评估指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大众化,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满足市场对各种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达到量的增长,但教育的质与量是一对矛盾。我们在追求量的增加的同时,不能忽视质的提高,因为这是时代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制约因素及形成原因
(一)国家权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教学经费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对一个高校来说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没有这个最基本条件,质量难以保障。高校大幅度扩招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导致教学资源、经费的严重短缺,办学条件较差。
2.评估标准单一,指导性不强。由于我国评估事业起步较晚,因此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评估标准缺乏具体指导的原则,即评估机构在对所有类型和层次的高等教育机构进行评估时用的都是同一套评估标准,没有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针对性不强。
(二)高校内部形成的制约因素
1.师资力量短缺。自扩招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师资力量短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师资力量短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数量上的短缺。我国高校的生师比远远超过了国际标准,使教育质量难以保证。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短缺。两课、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和一些热门专业的老师严重不足。此外,高水平老师也十分短缺。
2.教学和科研两者不能兼顾。从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联系看,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又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在有些大学里,形成了资深教授或有经验的教师为了实现自身所谓的价值,一心搞科研,把教学任务交给年轻的经验不足的教师,工作重心出现严重偏移的问题。
3.德育的缺失。现在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这两者的结合越来越紧密。高等教育在为社会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带来了消极的一面,使部分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4.教学质量监控过严,激励水平太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大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的,具有“大一统”的特征,这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多样化的教学质量观相悖。激励是保障教学质量的一个刺激手段。但目前的激励措施一方面相对于监控来讲处于次要地位,尚未确立以激励导向为主的人本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激励措施仍停留在古老而传统的水平上,即以物质奖励为主。这种低水平、一般意义上的奖励手段难以代替激励导向的全部内涵,很难发挥出强大恒久的动力效应。
(三)市场竞争形成的制约因素
目前,很多大学在高校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不顾自身的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状况等教育资源的约束条件,一味的扩大招生规模,似乎是只要办学规模达到了一定程度,学校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造成了这种“求大”、“求全”的心理。
(四)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
我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国家力量主导型。上述制约因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政府干预过多,政府控制办学经费的划拨,学校自主招聘教师的权力得不到保证,政府在评估工作中权力过大。学校实行行政管理模式为主,学术权力发挥不足,缺乏学术民主管理;市场力量发挥不足,高校缺乏自治权。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几个问题
(一)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明确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是构建该体系的`前提。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坚持目标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对立统一原则、发展性原则等五项原则。只有这样建立起的保障体系,才能达到保障教学质量的目标。
(二)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要求
1.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高校的办学经费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的做法和影响,教育主管部门划拨教育经费的根据是以高校的名气与规模,这势必造成教育经费分配不公以及部分院校经费严重短缺的状况,因此必须改革教育经费的管理。政府应组织财政、物价、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几方面的专家,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和专业的办学成本进行科学的预算,并提出合理的意见,促成合理的财政拨款机制和学校收费机制,真正解决教育办学成本合理分担的问题。
2.改革学术管理体制。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这两者之间冲突在所有的高校都是不可避免的,一般都表现为学术管理“行政化”、学术权力“边缘化”。因此,要想使我国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有实质性的发展,就必须改革现有的学术管理体制,合理配置两种权力,使学术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挥。
3.完善评估体系。根据高等教育和高教评估的国际趋势以及我国的现状,修改完善现有高教评估的相关法律法规,根据不同学校群体,确定不同的评估重点,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相关法规。
(三)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内容
1.内部保障体系
(1)观念体系。要推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树立明确的教学质量观念体系,这是高校进行管理和质量评价的核心工作。
(2)组织体系。我国的大学目前基本上都是采取“校-院-系”或“院-系”的组织体系,因此,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体系时,也应该以此为基础。它主要包括学校的权力和咨询机构、学校的行政管理机构、学院和系、督导组。
(3)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课程教学质量评价、院系教学工作质量评价、评价方法、激励机制和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2.外部保障体系(评估质量保障体系)
(1)评估制度
元评估制度。元评估——就是在评估工作完成以后,为了检查评估过程和结果,检验根据评估结果做出的教育决策和改进工作的效果,以及时弥补评估工作的不足或为今后的评估工作提供经验教训而对评估工作进行的评估。
高等教育评估申诉制度。学校如果对评估结论持有不同意见,可以在接到评估结论后的15天内以书面形式向评估委员会表明申诉的意向,并在评估结论下达的30天内向评估委员会呈报详细的书面材料,陈述申诉理由。
(2)评估管理体制
政府机构。我国的高等教育目前还处于以政府直接调控为主的状况,从当前看,我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必然是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社会中介机构。教育市场需求的多元化,而且高校为市场正培养着大批各类急需人才,因此教育评估主体需要多元化,需要社会中介机构进行教学质量评估。
综上所述,我国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起步较晚,发展还十分不完善。因此,借鉴与发展是我国构建大学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途径。“借鉴”是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发展”是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发展。相信在我国各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我国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正.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质量研究.华东师范大学,.
[2]潘懋元.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战略.中国大学教育,2004,(1).
[3]王世敬.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探析.石油教育,2004,(4).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2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
1. 服务面向突出行业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本质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本科层次的专业性应用教育,专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能够胜任专业工作的实践者[1]。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多具有行业办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建设不仅强调有成熟的学科和比较完整的学科体系作为支撑,更要求有稳定的行业需求和职业岗位作为基石,行业指向性是学校服务面向的主要特征[2],也是应用型本科办出特色的根本途径。
2. 学科专业体现应用性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核心体现在“应用”二字。
应用型本科人才与学术型人才本质区别就在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具有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能够直接适应社会相应的职业与岗位的需求[3],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要注重“基础”,更要突出“应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学科专业设置上必须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调整专业,侧重发展应用型学科方向。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围绕专业应用能力设置理论课与实践课、选择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总之,“应用”要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通过应用来实现教学,考核教学[4]。
3. 培养过程强调实践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特别强调实践性。
在教学目的上,应用型本科以培养一线生产实际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综合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更关注实践、实验、实习、训练、试验、证书培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内容要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来设计,强调基础、成熟和实用,不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逻辑及对前沿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要突现实践教学课程体系[5];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上,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结合较密切,强调教学实施的过程取向,强调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和发展性,强调产学研的结合。
“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原教育部部长周济的这句话可以充分概括实践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总体而言,无论是行业性、应用型还是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都将落实在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二、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
应用型本科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差异竞争、特色发展、持续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必然选择。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 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指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遵循认识规律和教育规律,采取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全面地考察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按照组成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的地位、作用及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实践教学体系的各个环节做到互相衔接,彼此关联,形成有机整体,以便进行有效控制。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改变实践教学各环节互相独立的状况,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期间实践教学体系,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各环节相互联系,立体地、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2. 目标性原则
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符合学校的发展实际、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学科专业特色。此外,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要紧紧围绕质量控制进程合理地选择体系要素、组织协调各种保障力量来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以形成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贯彻目标性原则,是实践教学质量保障活动有目的、高效益运行的客观要求,是实施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条件。
3. 可行性原则
首先要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设计要适合质量保障的目的和功能,能为理论和实践检验和证明。其次,在操作上具有可行性,要有较明确、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评定指标设定必须通过科学论证,符合客观认识对象本身的性质、特点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同时要由企业的高级技术或管理人员认可。再次,在效果上具有可行性,质量保障过程要为学校各部门及个人接受和认可,并能积极参与到质量保障的过程中来。
4. 以人为本原则
教学的主体是能动的人,因此质量保障必须得到主体的理解、认可和配合[6]。实践教学的质量保障也不例外。理解和尊重教师的劳动,充分调动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自觉参与到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过程中去。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培养,让其在实践锻炼中全面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辅助的教育观念,尊重学生的自由发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项目,发挥各自特长。
三、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
实践教学质量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因素。但是由于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目前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控制和保障仍然是我国目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实践教学质量生成过程的分析,寻找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控制点,从对结果的控制转向对实践教学质量生成过程的控制,进而形成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达到保证和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
我校是2000年成立的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工科院校。合校升本以来,学校根据应用型本科的定位,以本科教学工作为中心,加强实践教学内涵建设,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1. 突出特色,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教学运行模式,突出实践教学地位,首先要构建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并具有鲜明工程应用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依据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制定学校培养标准,分解落实到各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两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不断线”的原则,面向“工程实践、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以工程技术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系统设计基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与理论教学既相对独立又彼此对应,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7]。各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累积学分,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35%,文管法经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
2. 整合资源,提高实验室建设整体水平
教学条件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主体,对支撑实践教学运行和保障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学校加快实验室建设和改造步伐,大力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构建了功能完善、管理先进的公共基础实验中心和学科专业基础实验中心,着力培育和建设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专业特色实验室,建立教学和研究创新平台,着力培育和建设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全面开放、自主实验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组织开展各类竞赛、设计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教学资源。
3. 面向工程,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行业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成立产学合作教育委员会,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形成校企合作的良性机制。着眼于具有行业代表性,体现现代化发展方向,与在生产、经营、管理、实习、生活等方面具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开展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合作,建设了一批相对稳定、合作密切、效果明显的产学合作基地。
密切与企业的产学合作教育,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根据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需要校内学习和企业学习两个培养阶段,高度重视企业阶段的培养,与企业联合精心制定和实施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培养体系。加大与国际大型跨国企业的产学合作力度,借鉴企业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
4. 专兼结合,建设“双师型”特色师资队伍
实践教学体系的成功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
通过建立教师工程实践档案,实施目标管理,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与合作、校际合作等方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科研单位挂职顶岗工作,进行工程实践能力锻炼和专业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到实验室工作,支持教师取得具有行业权威的职业资格认证,多渠道、多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使50%以上的专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方式,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聘请企业素质高、工程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兼职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使来自企业兼职实践教师的数量达到专业教师数量的15%以上。加强政策倾斜,建立有利于教师投入实践教学改革和建设工作,有利于师资结构调整和“双师型”教师健康成长的培养、考核、激励和退出机制,促进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5. 强化管理和监控,保障实践教学质量
实践教学的最终效果如何,以及管理与过程监控是否得当都需要对实践教学进行全方位规范、管理和控制,以保证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实践教学文件是规范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管理的基本依据和准则。要完成人才培养任务,应该且必须有完备和科学的实践教学文件来规范和指导实践教学。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创新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推进“五大体系”、“十项工程”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通过制度的规范、创新和严格执行,建立规范有序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加强对实践教学的宏观指导和质量监控,全面客观地评价实践教学质量和实践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逐步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效果
学校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赢得了社会的肯定和广泛赞誉。近年来,学校第一志愿录取率达到100%,学校连续6届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0%以上,一直居于我省前列。《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黑龙江日报》和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媒体对我校人才培养特色和办学成绩报道300余次,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文献
[1]刘欢.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学科建构的基本理论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 2010, (4) .
[2]潘懋元, 车如山.做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与特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2) .
[3]徐理勤, 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 2007, (2) .
[4]叶松令.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比较分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0, (5) .
[5]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11:143-144.
[6]李静, 郁汉琪, 殷埝生.构建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28) .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3
关键词: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15-04
一、问题提出
高等学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其质量是衡量学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依据。为适应国家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推进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毕业论文教学质量,培养21世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遵循高师物理与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培养规律,遵循科学研究训练和科学研究素质培养规律,结合学院情况,我们对毕业论文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质量评价等作研究和实践,实践探索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二、构建保障体系的实践
1.教学目标
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高等学校应当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并且要从毕业论文的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管理、教学评价等方面切实抓紧抓好,保证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质量。
调研确定了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目标:①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指导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让学生得到科学研究的初步训练,体会科学研究工作的核心精神——创新,或者勇于面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常见结局——失败;③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④指导学生获得有一定价值的研究结果。
2.教学模式
基本模式:(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
(1)理论课程、实验课程、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一体化”过程教学模式,见图1。
首先要明确基本理念。
传统课程理论的视野主要是投向历史,它建立在人类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可称之为“遗产教育”。正如杨振宁先生指出:“国内培养知识继承性人才,而国外培养知识创造性人才。”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下,大学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教育实习等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前期课程教学,对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必要的教学要求,似乎科研教学只是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任务。致使学生在对科学研究毫无概念的情况下仓促进入教学时数不多的毕业论文教学这一科研训练环节,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教学目标的实现。
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等和毕业论文教学应该互相融通、有机结合,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在理论课、实验课教学和教育实习中,学院和教师应该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采用渗透、科研专题课、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加入科学研究教学因素,使科研训练教学有一个层次性、连续性过程,以符合科研能力培养的规律。同时,在学院层面上,学院协调、组织教师结合自己的情况,创造性地采用各种方式指导学生科研训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制定较详细的教学要求即《毕业论文教学要求》,努力使师生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做到在注重论文结果本身显性的价值和质量的同时,关注过程质量,注重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素质培养及可持续能力培养。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协力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要制定具体方案。
一是在全院课程中开展科学研究教育“渗透”教学模式实践。在教学内容上,适当更新、重组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将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及时引入课堂(成果可以是学院教师自己的)。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学计划的方式(在课程表上定出时间,如光学课程周课时4分为:3讲课+1讨论)要求学院80%以上的课程以学生为主进行课堂讨论、学习研究;实验课的绝大部分课程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论、实验课程尝试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在教学评价上,重视过程评价、多元评价、发展性评价等,逐步改变以往纸笔一卷评价、知识一元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方式。
二是在全院公共课(主干课)一一教法课上以专题形式,以教法课教师为主体、以“中学物理(或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方法”为载体,相对完整、系统地介绍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化方法和科学研究的核心精神。
三是在全院教师中,发动教师主动性与灵活性,因地制宜指导学生科研训练。这方面可以采用以下做法。第一,承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科研工作;第二,硕士生导师可将硕士生培养工作下接至本科生,让本科生介入硕士生科研工作,参加硕士生科研专题讨论,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第三,具有科技发明、科技制作经验的教师,可从二三年级选取在这些方面有兴趣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经历科学研究过程,接受科学训练,完成科技制作和发明。第四,在全院公共课——计算机类课程中,引导学生完成设计型任务。
四是在教育实习中指导学生完成教育调查报告、教育实习小论文。学院的三个专业皆为师范专业,师范教育类课程系列在学院课程体系中占一定比例,持续三个学期。相关教师要利用教育调查教学和实践环节指导学生进行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训练,完成一批质量较高的教育调查报告或教育研究小论文,指导学生尝试科学研究。
五是指导教师就所承担课程开展课程及教学研究,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够开辟学生可以介入(事实上也是相对容易介入)的科研方向、领域。
六是努力建设开放的科研能力素质培养环境。及时通报信息(包括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信息),鼓励学生参加科学报告会、科学讲座等。利用各种媒体渠道传播科学研究信息。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实验、调查等活动。
七是研究制定《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在毕业论文教学阶段严格执行。
(2)指导教师选派、论文选题、论文题目审查、论文开题、论文形式审查、论文量化评价、论文答辩、论文成绩评定的“系统规范化”教学质量过程控制模式,见图2。
为了确立基本理念,在毕业论文教学环节进行过程中,从时间安排、组织实施制定出一个系统的、规范的和
nlc202309010353
可操作的过程控制模式,是实现毕业论文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如果缺乏过程控制,就可能出现论文不能按时完成、学生不经历科研过程而直接拼凑结果、甚至做假科研写假论文的行为。
同时,在论文质量评价方面,把过程也作为评价内容之一。此外,原教学计划在第八学期安排六周科研训练(毕业论文教学),实践证明,时数和时间段安排都有一些问题。其一,仅仅六周的时间完成科研训练和论文的全过程是远远不够的;其二,第八学期这个时间段受到学生忙于找工作等因素影响,他们的实际学习研究投入大打了折扣。为此,将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据此,制定以下具体方案:①毕业论文开始时间提前到第六学期末,持续两学期。②毕业论文课程学分:3学分。③指导教师工作量:5分,生。④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时间流程:师生双向选择(第六学期的第十八周);选题(第七学期的第四周);提纲、初稿、开题(第七学期的第十八周);中期检查(第八学期的第二周);结题、形式审查(第八学期的第十三周);答辩(第八学期第十五周);归档(第八学期期末)。过程控制见图2。
(3)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工作的具体要求,由学院就以下相关文本作出具体规定。一是毕业论文教学目标、内容、要求等:《毕业论文教学大纲》;二是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商量定题。《物电学院学生毕业论文选题指南》用做指导学生选题参考,便于学生了解科研选题的基本知识以及学院指导教师的基本情况,利于选题工作有效开展;三是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毕业论文教学手册》;四是毕业论文评价:《毕业论文考核体系》给出论文量化评审办法(包括:指导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评阅教师对论文量化评审办法、毕业论文答辩、成绩评定办法及最终成绩评定办法);五是毕业论文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包括学院要求;遴选时间;遴选形式)、毕业论文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办法(包括学院要求,时间,形式)、毕业论文教学奖惩制度、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结反馈意见收集及分析要求:《毕业论文教学手册》。
三、实施效果
1.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1)调查以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主,同时,课题组成员还对部分学生和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采用自编问卷。主要调查目的为征求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两个方面。问卷的设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认识态度;②对学院和学校采取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模式的评价;③通过毕业论文撰写过程,在科学研究方法及科研能力方面的收获;④对做毕业论文的难度、所花的教学时间长度和经济承受能力的看法。
(2)调查结果:87.6%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重要或很重要,76.9%的学生认为高质量毕业论文意义重大或很重大。45.5%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从四年级上学期较合适;50.4%的学生认为毕业论文持续一个学期合适;62.0%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有硕士以上学历;57.9%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68.6%的学生认同学院双向选择指导教师的方式;59.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选题方式;45.5%的学生认同学院指导教师在学生需要时给予指导的方式;78.6%的学生肯定了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做得“好”或“很好”;73.6%的学生认同开题报告环节“有必要”或“很有必要”。
91.8%的学生肯定了:通过毕业论文教学,亲身经历了科研过程;学到了科研方法;在科研知识和能力方面都有所收获。
从调查数据与分析来看,学生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总体评价是肯定的,但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学生论文质量情况
(1)对学生毕业论文抽样10%,请云南大学物理系、云南民族大学物理系等学校教授进行盲审,盲审结果:毕业论文的综合成绩属中上,但研究难度、创新性等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2001级起,学生的毕业论文已经公开发表80余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正逐年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逐年也有明显的提高。
四、结束语
本研究以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学院本科生为例,就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做了近十年的研究及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做了两项工作:
构建的理论课、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理论课、实验课、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教学一体化,从形式上、内容上、时间上为毕业论文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客观、可操作的教学模式。
构建的毕业论文教学从选题、开题、指导、评审、答辩、成绩评定“规范系统化”的教学过程控制机制,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规范的过程控制,及时的信息反馈和经验总结,透明的奖惩制度,为毕业论文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相对完善、可操作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控制模式。
作为教学常态工作,我们仍将以国家和学校发展及要求为指导,以不断探索的精神,研究毕业论文教学规律,构建高师本科生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更有效的保障体系,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更有效方案。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4
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作者:宋海涛 何丽 刘胜达
来源:《财会通讯》2012年第02期
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招生人数时,必须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业工作不仅关乎招生,而且是对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检验,同时又是对学生家长及社会期望的交代。民办本科院校在扩大财会专业学生就业方面,经过几年努力,探索出很多宝贵的经验,通过内涵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外延学生就业率的提高。笔者认为,民办本科财会专业应以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培养为核心,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别是要构建强大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不间断的实习、实训和理论教学改革、考试改革等手段,提高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力。
一、人才及人才竞争力概述
(一)人才及人才竞争力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6月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定义,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指出,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和人人成才观念,树立终身学习和系统培养观念,造就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
(二)财会人才及其竞争力分析 会计人员不能只局限于记账,算账和报账,而要参与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预测和决策,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强烈的敬业精神,真正成为企业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成为复合型的财会人才。财会人才专业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增强竞争力需要是财会专业学生牢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事业单位需要的人才规格与技能,并以此为核心,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再次对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精耕细作”,整理出对自身发展有用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企业需要人才技能及财会专业人才培养如图2。
二、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民办普通高校财会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培养适应21世纪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财务基础理论扎实,熟悉中小企业财会实务,综合运用财会信息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商务应用型财会人才。
(二)实训课程体系建立 根据现代财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民办高校财会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应设置三个层次的实训课程体系:主干课程通过单项实训加强基础性训练;专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综合实训课程进行锻炼,业务素质验证及提高通过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检验。
(1)主干课程——单项实训。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主干课程包括《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管理会计》、《财务通论》、《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财务报表编制与分析》十门课程,每门课程除必要的理论教学学时外,还要根据校内实训环节的设置,配有相应的实训学时。主干课程的实训主要解决财会人才知识结构中会计核算程序和企业财务管理两个方面的基本知识储备,同时也满足企业人才技能需要的第二层次——知识水平和第三层次——实践经验储备这两大方面的问题。从实训方式上,可将单项实训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如图3)。
(2)专业能力——综合实训。财务管理专业的综合能力培养通过《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案例分析》、《内部控制案例》、《纳税实训》、《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综合分析实训》六门综合实训课程,以及大四学年的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这两个教学环节进行。这些课程的设置都需要有一系列的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核心课作为支撑,这些综合能力实训课程,打破了单项实训的课程界限,将各门课程有机整合,使学生所学的每门独立课程变的相互连接,做到学以致用。例如:《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需要用到《管理学》、《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通论》、《公司财务》等课程知识;《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需掌握《Excel办公软件》、《管理会计》、《财务通论》、《公司财务》课程的知识;《纳税实训》需以《税法》、《税务筹划》、《财务管理软件》等课程为基础,重点解决企业报税的问题。
(3)业务素质——职业资格证培训。民办本科院校是介于二类本科和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院校,所以除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外,还必须掌握相应专业技能,因而,应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将职业资格培养写入教学计划,可设置ERP应用资格证培训、理财规划师培训、会计上岗证培训、初级会计师培训。争取使学生在毕业前,全部获得会计上岗证,有条件的同学考取初级会计师证,并鼓励同学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
(三)实践教学环节设置 实践教学环节以企业需要人才的五个方面技能为核心,进行财会人才专业培养,实行“宽口径、全方位、多循环、强技能”的实践教学仿真模拟培养模式。
(1)宽口径的实践教学——提高知识水平。民办本科高校财会专业培养的商务应用型人才,应打破传统的会计学、财务管理、金融学、工商管理等专业的专业细分,倡导“大会计”观念,尽量淡化专业界限,使有志于从事会计专业的学生都有机会进入到会计及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同时,也使学习会计学、财务管理专业的同学更多的了解金融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等专业,毕业后可以按照各自的兴趣从事相关工作。所以,在实践教学环节设置上,可以采取“宽口径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科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课时。例如: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管理学》、《市场营销》、《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统计学》等课程都增
加了实践教学学时,任课教师可以按照教学大纲完成设置的实验项目。财务管理专业增加会计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时数,实训课程增加会计核算程序,增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会计基础知识的积累,更方便的获取会计信息;会计学专业同样也增加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使会计工作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过渡、由信息流管理向资金流控制转移。通过以上课程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技能提供了必要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
(2)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增强实践经验。增强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必须使学生尽早接触社会实际工作,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大学第一学期开始就设置《基础会计》课程,并在学期末安排实训课程,让学生填制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第二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课程,学期末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并登记账簿,填制资产负债表及利润表。在学习《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通论》等基础课程后,从大二下学期暑假开始,采取集中和分散两种实习形式,有目的、有重点、有批次的将学生输送到实习单位进行实务操作。返校后,学生上交实习报告和用人单位的实习鉴定。通过校外实习,鼓励学生到实际工作去锻炼自己,使学生能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到课堂,激发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表现优秀的同学,还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签订就业协议,提高学院的就业率。通过全方位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实践经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3)多循环的实践内容——提高业务能力。学习知识并掌握技能,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其竞争力,这需要在大学学习阶段不间断地、反复地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实践操作。因此,必须实行“多学科、多循环的实训教学”。从大一至大三每学期都开设实训课程,贯彻“实践教学不断线”的人才培养思想,如图4所示:
(4)强技能的实践目标——升华工作业绩。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每年都会对财会专业知识进行更新,往往学生在大
一、大二学习的知识,在大四就发生了变化,因此,为增强民办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在大四上学期继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学。开设“会计岗位综合实训”、“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财务案例综合分析”、“纳税实训”、“就业指导”等课程。从大四下学期开始的毕业实习工作,强调指导教师负责制,要求实习教师跟踪学生的实习全过程,并对其实习工作进行必要的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帮助其解决问题,同时,为撰写毕业论文收集实践素材。通过强技能的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业务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竞争力,升华其工作业绩。
(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创新性实验环节可以是各种创新实验计划项目、创业大赛、专业社会调查和学术研讨等。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专业性竞赛、社会调查或学术研讨,借助于实践教学的形式和理论知识的内容,增加学生对社会专业实务知识的了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市场商务模拟实验环节可以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营网站创办虚拟公司和投资证券等。通过这些形式的实践,让学生模拟实务操作,亲自参与经营、会计核算和投资决策,结合实际理解理论知识,培养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可以增加模拟报税、纳税筹划、财务诊断与咨询、注册会计师模拟审计等。当然,以上这些实践教学环节和内容需要具体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进度,考虑不同实践环节的内在规律及企业与
社会的实际情况,改革完善现有的教学计划,包括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分配、学期进度安排、实践环节的协调等。突出体现在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数和学分比重。
三、基于人才竞争力的财会专业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校内组织管理体制 完善岗位责任制,明确担任实践教学工作的各部门、各类人员的职责分工和管理规定,使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责任,并能够上下协调。实践教学应由学院主管教学的副院长主管,教务处设立专门的实践教学科负责监督和协调,系里设置专业的实习实训教研室具体操作财会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这样就可形成“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体制,三个层次相互协调,信息互通,积极提升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培养人才的竞争力。
(二)建立和丰富实践教学资料 一是教材的选择和编写。民办院校现阶段所采用的教材普遍为重点大学出版的教材,教材内容丰富且知识点偏难,侧重理论研究且轻视实践内容。因此,有必要编写一套适用于民办本科院校的财会教材。要重点突出实践教学的实用性,重新整合每门课程的内容,如财务会计课程,应按照企业的生产经营及作业环节安排教学内容和顺序,再如成本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课程要进行科学的分工和协调,尽可能依据企业的管理循环展开论述,最好能使用较为真实的企业案例。二是各种案例、实验项目、综合实训资料的收集、整理、改写或编纂。(1)案例的收集和整理。案例教学对于财会专业的实践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通过案例了解企业的财务运作,增强其今后遇到类似财务问题的处理能力。案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经常追踪在经济领域发生的最新财务事件,结合理论教学,并制作PPT,图、表结合进行阐述,教学准备工作较为繁重。(2)编写相应课程的实验项目,形成实验模块,列出实验要求,由学生自主去完成。(3)民办本科院校,综合实训可以将多门知识相互渗透的课程合并为一门实训课程,如由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相结合的实训;财务案例实训可以包含财务通论、公司财务、高级财务管理及国际财务管理的案例等。
(三)发挥校内、外实习基地作用 一方面,应建立和健全校内实验室。民办本科院校财会专业至少应具备四个校内实验室:手工做账实验室、沙盘模拟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股票交易模拟实验室,这些实验室的建设,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1)手工实验室。由于财会本科专业知识要以会计学知识作为基础,而且绝大部分财会专业的毕业生第一份工作往往是在企业做出纳,因此,在学习完基础会计及财务会计课程之后,必须要使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和熟知会计处理的流程,手工做账是财会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第一门实践技能课程。(2)沙盘模拟实验室。财会专业本科生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构造;了解人力资源在企业财会中的重要性;熟悉资本市场,能利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融资渠道、投资方向。在校内实训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途径就是引进“沙盘模拟对抗实训”,使学生在分组对抗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更好的体会财会的四大模块: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分配管理。而且,由于每个小组的同学需要扮演企业内不同职能部门的决策者,这样就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也激发了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求知欲望。(3)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财务的信息化。财会专业的核
心课“财务管理软件”、“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以及配合“手工做账”实训的信息化处理课程都需要在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完成。会计信息化实验室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为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股票交易模拟实验室。企业的融、投资活动需要在资本市场上完成,财会专业的教学计划中“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投资学”等金融类课程,需要建设模拟股票交易大厅,进行相应的实习实训,增强学生操作股票的能力。
另一方面,应建立校外实践基地。(1)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固定的学生实习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了解、调研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问题,组织学生学年与毕业实习工作,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全过程,要求学生分析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就其主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或就企业财务问题编写出财务案例。(2)合理利用校友资源。校友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高校可以把校友请进来座谈讨论,对学生进行指导培训,既节约资源,培养学生,又能沟通感情。同时,也可以请校友联系在校生的实习,到校友的单位进行具体实践工作。
[本文系2009年“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课题编号:6453)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余中福、郭亦玮、龙成凤:《财会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中国电力教育》2010第34期。
[2]赵康、张叶子:《构建“两多一统一”的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第4期。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5
随着企业对高校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实践型人才成为企业追逐的重点。因此,加强对高校实践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突破的重要方向,而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高校实践人才培养的重要路径。但是,近些年来我国在实践教学方面暴露出诸多的问题,如陈利民、王亮等人认为,教学体系设计不合理,教学实践内容不丰富,缺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构建贴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成为当前思考的重点。
1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应用型本科是为满足当地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而建设的本科院校,是教育结构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李高申认为,高等院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方面不仅只考虑企业对人才的现实性的需求,还应该关注人才培养的前瞻性、综合性等。因此,在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中,也应该遵守这个理念,对教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换句话说,与传统的研究型或者学术性人才的培养相比,实践型人才在不能再按照传统的以“狭窄于技术”作为唯一的培养目标,而应该确立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宗旨,并坚持对学生个人能力、社会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原则及思路
2.1 构建原则
根据上述的基本理论要求和实践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严格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即系统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校内外结合原则。
2.1.1 系统性原则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其中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教学目标、管理、内容和保障体系四个部分组成;而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教学内容体系,是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本文所研究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为狭义的范畴。
2.1.2 突出特色性原则
在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特色和教学资源,突出学校或者自身专业的特色,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社会人才。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设计中,要精心策划,突出不同学科的优势,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兴趣的培养提供参考。
2.1.3 校内外结合原则
实践教学的开展中,必须充分结合校内和校外两种资源,并各自发挥这两种资源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其中在校内实践教学中,可采取不同形式,包括构建专业实训室等方式,让学生在校园内即可完成专业实践活动,实现对专业技术的培训和操作;而对于校外实践教学主要开展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调查、企业实训等,以此更好的了解社会。同时借助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对不同岗位的适应能力,以此最短时间内缩短岗位适应时间。
2.2 构建思路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6
1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框架
1.1 全新的质量观念
所谓质量观念, 是指人们对质量的认识、理解和态度。由于质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质量应该是“满足消费者的规定的和潜在的需要”。同时,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认为, 质量不仅指产品和服务, 还包括过程、环境和人员。就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言, “规定的需要”, 主要包括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法律法规、条例和文件等, 如,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等。而“潜在的需要”则是指那些未明确提出但却实际存在或现实尚未显露而在未来将会显现的需要。
1.2 全面的质量标准
质量标准是质量管理工作的基础、依据。因此, 抓质量, 必须建立质量标准。由于教育活动的社会性和多功能性, 教育质量具有综合性。现代教育要求地方高校树立全面的教育质量观, 以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和全体学生全面提高的状况作为评判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 即树立素质教育的质量观。
为此, 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规格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具体情况, 制定较为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 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1.2.1 理论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标准。包括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 实验、实习和实训大纲;课程建设标准:包括重点建设课程及优秀课程评估方案、精品课程评估方案;试卷、毕业论文标准:考核组织管理、命题与试题管理、成绩评定记载、考场与监考规则等;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包括教学质量评估方案、教学工作规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等标准;教材建设及选用标准:包括教材建设与管理、教材选用与评价的有关规定。
1.2.2 实践教学方面的质量标准。
主要包括:实验室工作规程:包括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实验教学评估办法、实验技术人员工作规范和岗位职责、实验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管理办法、学生实验守则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标准, 包括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办法等;生产实习标准:包括生产 (毕业) 实习管理办法、教学实习管理办法、教育实习管理办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校内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毕业论文 (设计) 标准:包括毕业论文 (设计) 工作条例、毕业论文 (设计) 基本规范要求等。
1.3 学校的管理责任。
学校各教学管理层次都要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一般院级管理重在质量决策, 制订出全院的质量方针、目标政策与质量计划, 并统一组织、协调学院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 保证学校最终目标的实现;系级管理则主要是贯彻落实领导层的质量决策, 确定出与本单位情况相适应的可测量的目标和具体对策, 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 并对教研室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教研室管理则要求每个教师都要严格地按教学计划、教学工作规范进行教学, 深化教学内容,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运行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涉及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 要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 需要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
2.1 高效的领导决策体系。
管理的五大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监督。指挥是整个管理工作的中枢, 因此, 建立自上而下的质量管理领导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我院建立了以分管教学工作的院长和系主任为主的教学管理队伍, 形成了院、系教学部门齐抓共管教学的组织领导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管理各个环节的建设, 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 对重大问题进行民主议事和领导决策。
2.2 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
全面质量管理虽然要求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但还要有特定的组织或个人专门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的组织和协调工作, 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建立由校、院 (系) 、教研室构成的三级质量管理组织, 根据管理的职能, 在不同层面上实施质量管理。学校权威性的常设管理机构是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教学督导组, 起组织协调、分析反馈作用;院 (系)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实体,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重要的组织;教研室是最基层的教学单位, 是实施教学及管理的最小单位, 也是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最直接与最关键的组织。
2.3 全面的管理制度体系。
管理制度是为决定人们相互关系而设立的一些制约, 它是组织运行的规则或准则。质量管理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所需的规章制度。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包括对师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环节的管理。为此, 我院建立健全了教师工作条例、学生管理条例、师德规范、学生守则、管理干部工作条例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明确规定了教师、学生、各级管理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规范, 这些完整的规章制度, 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
2.4 灵活的信息反馈体系。
教学信息是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的保证, 是决策机构实施调控的重要依据。全面质量管理要求以事实为依据, 定期收集有关教学过程和效果方面的信息, 根据提供的信息发现可能存在的问题, 对教学进行调节, 促使教学沿着计划的方向进行, 以达到管理和控制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院建立了较为全面系统的信息反馈系统, 包括党委委员联系院 (系) 级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信息反馈制度、督导组听课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务处工作例会制度等。建立了学生教学信息员反馈制度, 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员提供的各种教学信息, 从学生角度了解课堂教学效果, 反馈学生对课堂讲授、教学管理、教学条件、教学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5 严密的过程监督体系。
监控是监控主体对受控客体的一种能动的作用, 这种作用能够使受控客体根据监控主体的预定目标而行动, 并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多年来, 我院一直坚持日常检查和专项评估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了“三项检查”与“四项评估”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三项检查”:一是开展教学运行检查, 期初重点检查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教师、学生上课情况、教学条件、教学设施准备情况等。期中检查全面了解教学运行情况, 检查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 各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 学生的学习风气等。期末检查的重点是考试管理, 检查考场的安排、教师是否履行监考职责、学生遵守考试纪律情况。
“四项评估”制度化, 提高教学水平。一是坚持系级教学工作年度量化考核评估, 对教学管理、教学建设、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等内容进行量化评价。二是开展专业评估。制定和完善了本科专业、新专业评估方案, 严格评审, 滚动管理。三是开展课程及考试评估。建立重点建设课程、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每两年评审一次, 对优秀的课程给予奖励资助。建立了课程考试的各项规程, 开展优秀试卷评审。四是开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分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领导 (专家) 评教, 每学期进行一次。
2.6 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考核体系主要是对全面质量管理人员的考核, 旨在督促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人的行为, 考核的对象包括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组织内的全体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及表现, 要突出业绩。学生的业绩主要是学业成绩、能力和素质。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考查与鉴定等。
可见, 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以教学质量为中心, 领导重视、组织落实、制度完善、标准规范、全员参与、全程实施、信息反馈、过程监控、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陈丽萍.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J].江苏高教, 2004 (3) .[1]陈丽萍.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J].江苏高教, 2004 (3) .
[2]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 2004 (6) .[2]郭冬生.论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蕴含的基本矛盾及其协调[J].江苏高教, 2004 (6) .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 篇7
摘要:本文结合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的实际,通过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教师队伍、实施主辅修两大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起了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取得了显著效果。
关键词:独立学院;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于2003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胜利石油管理局合作举办。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规模、结构、效益、质量”协调发展、质量取胜的思想,紧紧抓住新型办学模式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构筑人才培养平台、打造教师队伍、优化培养方案、建设监控体系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措施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有力地保证了培养质量。
一、构筑高起点、高标准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申办方为名校、投资方为名企和其前身原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的优势,扬长避短,构筑人才培养平台,高起点办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作为申办方,是教育部“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始终把胜利学院的办学质量纳入大学总体办学中统一管理。注入办学理念,共享多层面、多领域的优质资源,确保高起点。大学选派管理经验丰富的校、教务处等职能部门领导出任学院领导,直接组织教学工作;选派优秀教师担任学院学科专业建设顾问,担任部分学位课程主讲。胜利学院学生可以自主选修大学课程、辅修某些专业;学生持有大学图书证,自主参加大学各种科技、文化、体育活动,享受各类网络教学资源;大学通过相关课程的考核为符合条件的学生颁发学位证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等。
胜利石油管理局作为投资方,为学院发展提供坚实的资金保证,把学院常规运行经费纳入油田总预算,重点扶持。每年稳定投资常规经费3000多万元,另外每年还有400万元左右的教学仪器设备专项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油田在产学研结合、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毕业生就业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便利,各大采油厂、钻井公司等单位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很好地解决了目前高校实习难的问题。同时,油田设立胜利学院教师和学生奖励基金,激励广大师生开展教与学的研究。
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作为学院的前身,基础好、经验丰富,有独立的教学队伍和教学组织,尤其师专20多年形成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升华了教风和学风。
二、打造相对稳定的教学一线教师队伍
学院采取“专职与外聘”、“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以课程教学团队为载体,打造教学一线教师队伍。学院为此专门制定了《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外聘教师管理办法》、《教师外出进修管理办法》等文件。
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上,学院始终坚持“养”一批自有教师的思想,确保学科建设、教学组织能长远发展。规定专职教师必须占教学队伍的60%以上,必须直接组织或参与学科专业建设,主干课程必须有专职教师担任或辅导等。同时,学院设立教师培养基金,采取校内培训、政策吸引、外出进修等措施加强专职教师的培养、引进力度,每年选派15名左右教师在职或脱产进修,每年引进5~10名教师,极大地改善了教师队伍的学历、学缘、年龄结构。
外聘教师是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关系学生培养整体质量。在外聘教师队伍建设上,重点是教学水平和稳定性。学院严格审核外聘教师资格,最大限度地聘请大学、油田、科研院所中教学效果好的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授课。外聘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者不得低于60%。学院加强外聘教师的管理,与外聘教师签订《聘任协议》,明确双方职责,将外聘教师纳入学院教师管理范畴。外聘教师必须参加所聘系必要的教学活动,接受学生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对评价较低的外聘教师及时予以淘汰,实行动态管理的方法。
三、实施主、辅修两大人才培养计划
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蓝图。基于独立学院办学特征,学院经过认真研究,明确提出了“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三本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主、辅修两大培养计划,统筹设计课内、课外教学环节,做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主修培养计划:教学计划。打破大学一本院校以学科体系和原师专以技能训练为主制定培养方案的思路,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线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精简理论学时,突出应用,强化实践环节。理论课学时四年在2500左右,其中必修课程占总学时的80%左右,专业课占15%~20%。按照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实践性环节五个模块建立课程体系,突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贯彻外语教学、计算机应用、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四年教学不断线思想。明确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理工科在40学分以上,并按照基本实验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综合实践能力三个层次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同时,通过建起一批实验室、校外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基地,聘请企业老总授课,推行学分制管理制度等措施,有效地保证大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得到真正的落实。
辅助培养计划。学院本着“学院搭台、学生唱戏”的思想,以课外科技、文化、体育、学科竞赛等载体制定《辅助培养计划》,搭建综合素质拓展教育平台,发展个性。要求学生在取得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分的同时,还需要取得辅助培养计划规定的15学分,才能毕业。同时,学院为之启动并实施“大学生成才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课外活动,保证计划的实施。实践表明,辅助培养计划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自我发展的积极性,深化了教学计划的内涵。
四、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水平的教育教学质量离不开规范有效的管理机制。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学院坚持“内外结合、督导并重”的思想,构建学院内部自检、自控,外部指导、诊断,内外结合、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院内部监控是基础。学院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机制建设等方面构建学院内部教学全过程监控体系。(1)学院成立了本科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加强教学工作的规划和领导,下设教学督导组,为督导工作提供组织保障。(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标准,规范教学各环节和管理行为,为督导工作提供执行依据。(3)从课内到课外、从理论课堂到实验、实习场所建立起十大机制,为督导工作提供载体,实行教学过程全方位、全程监控。所有采集到的教学信息及时加工、处理,以适当的方式予以通报;所有评价结果记入教师教学质量业务档案,与晋职、晋升、选优、进修等直接挂钩。
合作双方成立“学院管理委员会”,管委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学院领导的汇报,研究学院发展、学科布局,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重大问题;校本部专业、课程建设指导委员会,帮助指导学院的专业、课程建设工作,校本部学术委员会审查学院每年新上专业的报告;校本部教学督导组不定期的对学院教学工作进行巡视、指导等。同时,学院注重接受社会评价,定期聘请企业领导、工程技术专家、校友来校诊断培养方案、反馈毕业生信息和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拓宽人才培养外部督导渠道。
五、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改革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是学院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体现。学院依托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建立起人才预测系统,定期对社会产业结构、各类人才需求情况进行分析,以此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和年度招生计划。学院定期召开系主任、书记联席会议,专题研讨、审议就业部门对人才需求的汇报、年度专业招生计划、教务部门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汇报和新上专业的论证报告等,共同探讨人才培养与社会接轨问题,建立起“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
【本科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索09-29
高校本科文秘教育实践型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10-22
基于规范教学的新建本科高校体育教学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论文07-31
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论文11-27
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06-11
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05-29
本科实践教学体系08-17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05-31
本科教学质量管理办法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