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共8篇)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篇1
本科教育评估与质量管理体系有机结合的对策研究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每年约以30%的速度递增,我国开始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之路.针对目前高校教学评估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将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与高校评估方案相结合的对策.
作 者:韩福荣 王仕卿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经管学院,北京,100022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6)分类号:G4关键词:高等院校 教学评估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篇2
在美国, 目前存有一些针对全美公民的教育评估体系, 其中认可度较高的是国家教育进展评估 (National Assessment of Educational Progress, NAEP) 和国际数学和科学教育趋势评估 (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 。NAEP是美国国内的教育评估体系, TIMSS则是由国际组织开展的教育评估。这两种教育评估体系各有针对, 具有较为成熟的体系。了解和研究这两种教育评估体系, 能够使我们更好地深入了解国际上对学生学业成就评估的方式。为了有针对性和可比性, 本文比较了这两种体系中科学课程方面的教育评估, 通过对这两种教育评估体系在科学课程方面的评估模式以及侧重点的比较研究, 期望获得一个更适合我国的中小学教学和评估体系。
一、NAEP和TIMSS的概况
NAEP是由美国国会授权的一项全国性学生学业成就调查。它由美国教育部任命, 又独立于教育部的国家评估理事会 (National Assessmen Governing Board) 负责制订NAEP的政策, 设计其评估体系。它是美国国内最大的、针对美国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周期性评价的评估体系。体系涵盖的内容有数学、阅读、科学、写作、艺术、公民教育、经济、地理和美国历史。调查的对象是美国4、8和12年级的学生, 该年龄段的学生在教育界普遍被认为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
TIMSS是由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Evaluation of Educationa Achievement, IEA) 负责运行的国际性教育评估项目。TIMSS每4年开展一次调查, 目的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学生在数学和科学学科的学业成就。最近的一次评估是在2007年开展的, 参与的国家和地区将近60个, 评估的对象是4和8年级的学生。为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可信性, NAEP和TIMSS的运作过程都有科学家、教育专家和评估专家全程参与。
众所周知,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来源于科学思想, 这些科学思想是在人类探索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的, 而探索科学思想的过程, 是从人们观察自然现象开始的。人们在观察结果中找到规律, 并建立其理论模型来解释规律, 最终利用这些规律改变周围世界。这些科学实践活动需要人们具有一定的科学认知能力。所以, 为了很好地评估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 NAEP和TIMSS在考察学生的科学课程方面学业成就时, 除了设定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内容考察, 还对科学认知能力进行了评估。这两种评估体系都依赖评估试题对学生的评价。这些评估试题每个都有两个分类编码:一个对应科学内容, 一个对应科学认知能力。因此, 两种评估体系对科学内容和科学认知能力的评估是同时继续的。笔者从三个方面对这两个体系进行了比较。
二、NAEP和TIMSS在科学课程中的异同
(一) NAEP和TIMSS在科学课程中科学内容上的异同
NAEP和TIMSS在科学内容的覆盖面上基本相同, 但是TIMSS的覆盖面稍微大些, 而其两个体系在不同年级对各部分的内容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如表1、表2。
表1和表2是NEAP和TIMSS评估体系评估时各个科学部分的试题占总数的百分比。NAEP科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生命科学、自然科学和地球和空间科学。从表1中我们可看出, 4年级对各部分都一样重视, 8年级则偏重地球和空间科学。从这个分布可以看出, NAEP认为4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决定4年级各部分内容应保持均衡;8年级学生则更加强调地球和空间科学, 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和想象力。TIMSS覆盖的科学内容具体如表2所示。TIMSS为了照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课程内容, 对4年级和8年级设置了不同的内容类目, 4年级没有关于化学的内容, 8年级由于化学内容的加入减少了生物和物理的占比, 地球科学则保持不变。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两个体系中的自然科学包含的内容有所不同:在NAEP中是包含物理和化学, 在TIMSS中只包含物理内容。从两个表中我们也可看出TIMSS和NAEP有明显不同。TIMSS更强调生物、物理和化学, 在4年级时生命科学内容占45%, 8年级时是物理和化学合起来占45%。TIMSS认为4年级学生对于生命现象有很强的好奇心, 所以因势利导地加强生命科学的内容, 而到8年级则通过物理和化学来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二) NAEP和TIMSS在科学课程中科学认知能力的异同
在科学认知能力上, TIMSS比NAEP更重视学生对基本科学规律和现象的认知能力。在更深层次的科学认知能力上, 两种体系都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NAEP更重视科学内容的应用, 而TIMSS则更重视学生的逻辑和推理能力。
NAEP的科学认知包括四个层次:识别科学原理、应用科学原理、实施科学探究和技术设计。对这四个层次NAEP有明确要求:识别科学原理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回忆、关联和表述基本科学原理;应用科学原理则要求学生能够解释现象, 预估某一现象可能的结果和能够举例说明的科学原理;实施科学探究则关注学生设计和评判一个科学调查的能力, 选用合适工具和技术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 分辨实验数据的规律或者与其相关的理论模型的能力, 使用实验数据证实或评估结论的能力;技术设计则关注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 系统地应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要求对每个年级都适用, 但是各年级有所不同。从表3中, 我们可以看出4年级的科学实践部分主要强调前三个层次, 8年级则更加强调应用科学原理。
TIMSS在科学认知方面则分为三个层次:知道、应用和推理。在TIMSS中对这三方面的认知是这样要求的:知道认知要求学生了解科学事实、名词、模型、单位, 并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实验方法用在科学调查上;应用认知要求学生应用科学的概念和原理比较、区分和解释科学信息, 并能利用自己对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供现象的解释;推理认知则要求学生分析问题并确定其蕴涵的科学原理, 设计和解释处理问题的方法, 应用合适的公式和分析方法评估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认知方面的要求也是贯穿在每个年级里, 但从表4中我们可以看出4年级学生更关注了解科学知识, 8年级学生则有增加推理与应用方面的要求。
(三) NAEP和TIMSS在科学课程评估中试题形式和分布的异同
NAEP和TIMSS的试题都包含选择题和开放性试题 (Constructed Response or Open Ended Question) 。但NAEP的试题中的选择题比例远低于TIMSS, 开放性试题中两种体系采用的方式也有很大区别。
TIMSS中的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 开放性试题包括简答题 (Short Constructed Response Question) 和拓展题 (Extended Constructed Response Question) 。简答题用一个句子或者单词简要回答, 拓展题则因为需要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或解释现象, 所以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安排自己的答题内容。拓展题根据学生回答的完整程度给出了相应分数, 并且评价的重点是在问题解决上而不是在写作能力上。比如“字和句子写得是否规范”, 这样的评分细则和我国的小学考试评分标准还是有区别的。
NAEP的选择题也全部是单项选择题, 开放性试题包含简答题、拓展题和概念图任务 (Concept Mapping Tasks) 。概念图任务题要求学生在6~8个概念间用箭头建立联系, 并在箭头上用单词或短语简要描述概念间的联系。这种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科学内容或概念有精准的认识, 并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这种题型类似目前国内流行的思维导图。另外, 从工作量和评估的有效性考虑, NAEP对一小部分的测试对象进行了加试, 这部分内容包含的题型主要是实验题 (Hand-on Performance Task) 和计算机交互模拟试题 (Interactive Computer Task) 。通过这些内容的评价, 我们可以得到更加全面和丰富的学生学业成就信息。因为TIMSS中没有相应的内容, 加试题型也不在这次对比的内容内。
从表5中可以看出, NAEP的4年级和8年级评估试题中选择题和开放性试题基本保持一样的份额, 而TIMSS的试题则有将近三分之二是选择题。在开放性试题中, TIMSS有很高的比例是拓展题, 这一比例大约占开放性试题的一半。所以, 拓展题的总体占比还是比NAEP要高。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在两个体系中也有所不同, 在TIMSS中, 简答题只有正确和错误两个评判结果, 拓展题有3个, 分别是正确、部分正确和错误。在NAEP中, 简答题则可能有2个或者3个评分标准, 拓展题则有4个, 分别是正确、部分正确、少量正确和错误。特别需要提出的是, 在每个年级中的TIMSS有部分题没有唯一答案, 要求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 根据回答内容对其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分为3类 (2个都正确, 1个正确和没有正确) 。
三、NAEP和TIMSS教育评估体系对我国教育评价机制的启示
(一) 培养专业的教育评估团队, 建立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
NAEP和TIMSS科学教育评估体系都由一批专业人士组成的专业化的教育评估机构制订并完成实施的。这些人员主要有政府人员、教育家、科学家、大学教授和中小学任职教师。他们组成了一个独立于政府的机构, 负责建立评估体系并实施, 然后进行统计分析, 以分析报告的形式向社会提供研究成果, 并帮助政府机构评估国家的教育水平。其中NAEP是在由美国教育部和国会授权的国家评估理事会监管下运作的, 但是国会和教育部不介入具体工作。国家评估理事会联合多家机构完成NAEP体系的制订和执行。这其中有美国国内的大教育机构, 比如国家科学教师协会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sociation) 等;还有顶尖的科研机构和学校, 比如美国物理学会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 美国化学学会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 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 (American Institute of Biological Sciences) , 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sity)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 等等。这些组织将有大量的教育专家、统计专家和顶级的科学家参与体系的框架制订和试题开发, 并致力于对学生学业水平进行科学的统计和评估。TIMSS是由IEA制订并实施的, 而IEA是个独立的公益性国际组织, 不隶属于任何政府, 它的资金来源也非常广泛。参与TIMSS项目的人员和NAEP一样, 都是来自于教育、科研和政府的专家, 只是这些人员不仅仅来自于美国。IEA的研究中心有三个, 分别是美国的波士顿、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德国的汉堡, 这些研究中心为TIMSS项目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反观我国现状, 则没有一个相对专业并真正致力于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评估的机构, 更没有一个相对健全的全国性教育评估体系。就算高考, 这个号称是国内的第一大考, 目前也因为各个省的各种制度而采取分别命题的方式。其命题质量和评估方式不一, 造成不能科学地评估和分析国内整体教育水平和学生学业成就, 更不可能对各省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另外, 中小学的其他考试则是由在职教师和教研员等人员组成命题组组织和完成的, 造成编制的试题具有很大的经验性和非科学性, 不能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全面评估, 对目前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实施没能起到导向作用。所以, 我国应建立一个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 人员应包括教育、科学和统计方面的专家, 把教育评估从职能化向专业化转变, 并开展全国性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估和调查。我们利用这种专业化机构进行全国性教育的科学评估, 一方面可以使政府对我国教育现状有全面和科学的认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各个省和地区的教育水平进行对比, 这将有效地推动新课改和其他教育方针的实施。
(二) 开展科学命题工作, 保证命题和评价目标的统一
从教育学角度看, 任何一门课程的开发都包含三个核心内容:内容标准、表现标准和评价标准。内容标准即本文讨论的两个评估体系中科学课程内容范围, 我国的教学大纲里也有类似内容;表现标准就是两个体系中要求学生具有的认知能力。这些在我国的教学大纲中也有涉及, 但是相关的要求内容过于简单和粗糙。因此, 评价标准主要应由试题来体现。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能力, 最后通过测试评价学生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这是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在这个过程中, 最重要的环节是评价。因为评价是对学生在课程内容和课程表现上获得的程度进行的评估,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有引导作用。从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 无论NAEP还是TIMSS都对评估这个环节很重视。它们都提出了对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考察和评估, 并把这些作为重要的评估内容。NAEP为了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考核, 还增加了实验和计算机模拟试题。
目前, 我国已制订了中小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 但是在评价标准上没有明确的方式和方法。如没有体现相应内容的标准和表现标准的试题库, 不能科学地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评估。正是没有合理和科学的评估标准, 使我国在推行新课改时, 各地的试题仍然按照课改之前进行命题。这很难起到评估对教学实践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这样就出现了各地课改实行不到位, 甚至放弃新课改。所以, 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 即保证命题工作和课程标准的统一, 是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关键。
(三) 积极参加国际教育评估工作, 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逐步建立我国的教育评估体系
为了尽快科学地认识和了解我国教育现状, 最有效的方法是直接参加国际性的教育评估工作, 比如TIMSS等。这些教育评估体系在某些学科和我国的课程要求很接近。我们参加这些国际间的评估, 不仅可以了解我国教育水平在世界上的位置和不足, 还可以利用评估结果, 对国内各个地区的教育水平进行比较和分析, 引导我国教育活动向国外先进国家靠拢。在2007年的TIMSS科学评估中, 新加坡排名第一, 美国排名第八, 当时引起了美国方面的反思。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篇3
摘 要 随着研究生教育在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从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来看,许多国家都把建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作为保障和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以市场主导为代表的美国模式无疑是一种极为成功的教育模式。研究它的形成、特点及发展趋势以及比较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对有效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研究生教育质量 评估体系
一、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
1.美国
二战后,美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研究生数量占高等学校在校生的比例日益增大,使得研究生质量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了应对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类型的多样化,建立起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保证质量,成为研究生教育持续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国内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纷纷建立起来。
2.中国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探索阶段(1985~1993年)
从1985年开始,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部署下,中国开展了一系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工作。首先是学习和借鉴国内外评估理论。此外,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高等教育评估理论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出版了一些有关高等教育评估理论方面的论著。在进行高等教育评估理论研究的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组织了多项评估实践活动。通过各种评估实践活动,逐步建立了有关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原则标准,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制度打下了基础。
(2)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发展阶段(1994年至今)
在进行了几年的探索之后,从1994年开始,中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进入了发展阶段。国家更加重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成立了负责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的专门机构“质量监督与信息工作处”(简称评估处),建立事业性的社会评估中介机构并开展评估活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中社会评估的成分正不断加强。
二、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主要特点及成因比较
1.中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主要特点
从根本上说,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特点就是以社会评估为主体,联邦政府积极支持和间接参与,以高等学校自我管理和评估为基础。其中,由学术团体、专业协会、民间机构、新闻媒体、私人团体等所组成的庞大的社会评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主体,直接参与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鉴定和评估,从外部对其进行保障;而高等学校则从基层学术单位开始自下而上建立起常规性的自我评估制度,从内部保障研究生质量;政府则通过立法、财政资助以及对鉴定组织和机构进行资格鉴定和认可等形式间接参与评估中,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提供了积极的支持和保障,从而使得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各评估主体分工负责,协调配合,建立起良好的运行机制。
相对于美国来说,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的发展目前存在以下一些主要特点。一是政府对评估的主导作用占据主要地位。在评估工作的指导思想、体系设计、评估标准、评估人员、组织实施、结果应用等各环节,均有很强的政府指导性,由教育主管部门掌握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二是评估工作趋于多样化。三是评估管理机构权限的重心下移。四是评估方式多样化,由客观数据的评估、社会声誉调查、专家实地考察、学位论文评价、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的专项评估等。总体上看,我国研究生教育评估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2.中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形成的原因比较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形成都是在本国一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美国在政治上是个分权制的国家,美国宪法确保了高等教育管理的权力在州政府而不在联邦政府,因此,联邦政府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权限也十分有限;从经济上说,美国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十分发达和完善,使得市场的力量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十分注重满足顾客的需要,其社会评估的基础非常雄厚;另外,美国崇尚个人主义,自愿性组织的文化传统也使得社会性组织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作用比政府的作用更为强大。因此,社会评估会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主导部分;在中国,如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权限的逐步下放,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以及逐步完善,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并完善由政府主导、社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研究生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三、中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发展的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尽管不同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不同,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然而,当前中美研究生教育发展又面临着许多共同问题,即对外都面临着发展知识经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以及提高绩效和责任的挑战,对内又面临着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多样化以及急剧扩大的规模而带来的研究生教育质量问题的挑战和本国政治、经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从而使得中美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趋势:
1.政府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综观各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发展可以看出,近年来,各国政府普遍通过各种手段日益加强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控制和参与。在以社会评估为主导的美国,二战以来,联邦政府通过提供经费资助、鉴定组织的资格认证、收集信息以及提供咨询等多种形式日益加强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参与。而在我国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下,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了社会评估以及高校自我评估的作用,但是政府依然发挥重要的作用,它直接控制着国家文凭学位的颁发以及高等学校的经费、人员和课程的设置。
2.社会评估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无论是以社会评估为主导的美国,还是以政府评估为主导的中国,近年来一个显著的发展趋势就是由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开展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在评估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主要是依靠各种中介组织直接开展对研究生教育的质量鉴定与评估活动,并且得到政府与公众的高度信任与支持;中国也在加强专家学者在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估的地位和作用。
3.高校学术自由受到重视,自我评估的作用日渐突出
尽管两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在发展过程中都加强了以政府和社会为代表的外部力量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的参与和控制。然而,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内在要求的学术自由与高校自治并没有被完全淹没掉,相反,他们在与外部干预的矛盾与冲突中地位日益突出,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在美国,开展社会评估前,首先要求高校自我评估;州政府在开展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之前,也要求高校提交一份自我评估报告以作为基础。在中国,虽然90年代以前由于中央集权的强大控制使得高校的自主权十分有限。但90年代后,高校的自主权有所扩大,各高校逐渐开始建立内部质量评估体系。
4.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发展起步较晚,并且由于我国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单一的以政府行政评估为主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评估和社会评估却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因此,我国必须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且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首先,在评估的主体上,从单一的政府一元主体向政府、高校、社会多元主体的方向转变,逐步建立起政府、高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其次,正确处理好政府、高校和社会三者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我们还必须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重视科研机构在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中的作用,以及重视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元评估,不断的改善评估工作,提高评估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琴涛.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比较研究.黑龙江教育.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篇4
肇 立 春
(沈阳师范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沈阳110036)
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经验与做法,研究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通过分析对比,发现差异,寻找途径,探索适合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比较研究
“校企合作”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之一,这种办学模式经受了历史的考验,被实践证明是一种运转灵活、优势互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体现了学校和企业在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训练上的明确分工、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相关资源共享的原则,其实质是通过产学、产教的合作,培养出理论与实践、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并重的企业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研究发达国家校企合作发展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成功经验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促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大有稗益。
一、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
l.企业为主、学校为辅的办学形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典型代表。这种校企合作形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培养目标十分明确,而且能够坚定不移地贯彻始终。二是无论是教师配备还是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都体现以企业为主的要求。三是办学经费由企业和政府共同承担。
2.学校主导、企业支持的办学形式。英国的“三明治”教育和美国的“学工交替”教育属于这种形式。这种校企合作形式的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上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二是工作训练成为学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学生进行的是有薪的工作,不同于过去学校派学生到企业实习那种只能旁观不能动手的方式。四是政府强化企业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作用。五是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尽可能考虑企业的要求,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职工和选择新职工的人力资源事业的一部分。
3.企业与学校合股的办学形式。这是发达国家扩大学校自主权以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结果。这种形式有别于其他校企合作办学形式之处在于:一是学校不再隶属地方教育当局,而成为自主办学、独立经营的实体。二是校企合作成为内部事务,不再停留在提供实习场所,接受学生工作等层面上,而是深入到学校管理与发展的各个方面,真正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互惠互利、荣辱与共的关系。三是学校实行董事会制,基本上按照企业运转模式来运作学校发展。
4.企业独立创办学校。这是一种完全由企业掌控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培养过程的方式。其特点:一是企业根据自身需要创办与企业生产、经营基本一致的职业技术学校,主要培养企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二是学校是企业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和学生参加工作的过程融为一体。三是学生进校时同时具有了学校学生和企业徒工的身份,毕业后在企业工作。例如举世闻名的奔驰公司在国内设有多所职业学校,所招学员毕业考试合格才能在企业当专业工人,不合格者可再学习一次。还不合格者则予辞退。
二.发达国家“校止合作”办学的重要经验
发达国家校企合作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笔者认为其主要经验在于:
l.坚持立法保障,以法律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完成。美国1962年就制定了《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方向;法国1984年颁布《高教指导法案》,把高等教育更广泛地向企业开放视为一条重要原则。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较早的德国,先后制定了《职业教育法》、《高职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法规。所有的这些法律措施,都从根本上保证了各国“校企合作”得以顺利进行。
2.政府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并引导校企合作。许多国家政府积极为校企合作创造条件,促进合作教育 1
顺利进行。一是制定专门的法规,使校企合作有法可依。二是政府设置专门机构管理校企合作的具体工作。三是政府主导创立协调员制。
3.发达国家企业特别重视与学校的合作。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以及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差异,发达国家企业支持学校发展的方式、内容也呈多样化发展。一是企业界向学校提供资助。二是企业重视与职业学校人员上的双向交流。三是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专业定位、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等一系列教学管理中,并为学生提供现场实习、实践机会。四是企业派职工到大学去进修,不断提高素质和水平。五是企业与学校签订供需契约,保障学校毕业生就业。
4.发达国家为职业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整套完备的人事保障机制。这些机制对校企合作的双方都有约束力。如国家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严格的职业教育评价标准等。
三、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高职教育是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而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大多兴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虽然历史短,但经十余年的艰苦努力,不仅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有关行业培养了一批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且也“结识”了大量的企业,形成了良好的协作关系,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特色的合作。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
1.建立由学校与行业企业有关领导、专家和教授组成的高职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
2.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公立与民办结合等办学形式和机制开展高职教育,为行业(企业)定向和委托培养、培训,并到本行业(企业)对口实习、顶岗实践。
3.与行业(企业)的中专、技校、职校共同设置“中高职教学计划”,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文化基础较好、确有专长的三校生,实行中高职贯通,毕业后行业(企业)择优录用。
4.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技术、管理专家等为兼职教师,把他们在生产第一线掌握的新技术、新规范充实到实践教学中去。
5.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积极建立新的、独特的和稳定的校外基地,聘请有专长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师、高级技工担任实习指导教师,向学生传授实践技能。
6.依托行业(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考核创造条件。
7.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实习点或实习网等途径,为高职学生毕业实习或毕业论文(设计)提供实践场地,使高职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课题,真刀真枪地进行顶岗技术培训,并通过专业职业技术考核。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耍。这点,从政府到高校已达成共识。然而母庸讳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形式至今仍基本上处于中浅层次阶段,与深层次的合作阶段相距甚远。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然性、必要性的认识与实践,无论是政府、行业(企业)、还是学校本身,都还处于“叶公好龙’阶段。政府缺乏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企业的短期行为,学校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使校企合作机制还停留在浅层次的运行中。
2.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都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真正的校企合作应是双方自愿、风险共
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从这点上看,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还相距甚远。
3.在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今天,我国的行业和企业仍处于改制和转型之中,要想寻求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能全面满足教学需要的企业很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保持教学的完整性、系统性,又能与企业合作,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和实践方式,适应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变化,是亟待研究解决的课题。
4.企业追求的是生产和经营的利润,学校追求的是培养人才的质量。市场经济给企业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盲目性和风险性。如何避免市场经济的诱惑给学校造成的消极影响,防止急功近利的人才培养观,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也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5.“面向社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是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教育产品的长周期性决定了教育应有预见性。在专业设置方面,如何把市场的短周期性和教育及人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如何加强地方政府宏观预测的指导性,使校企合作不仅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还要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是解决毕业生出路、满足社会需求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大问题。
6.高职院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在校企合作方面还是在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寻求新的出路和突破口。
7.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实践的合作,也是一种科技与经济的合作行为,应有相应的政策法规来调节、规范和推动,并提供必需的资金保障。健全有关政策与法规,寻求资金投入的保障,并得到政府的重视、支持,这也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四、借鉴国外经验,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
通过以上对国外“校企合作”经验的介绍和对我国“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使我们找到了我国职业教育与国外职业教育的差异所在。国外的经验虽好,但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基础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出符合我国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以此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1.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的观念。发达国家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发展获得成功的经验表明,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能使职业教育解决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高等职业教育本身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有生命力,关键还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本身能否办出特色,学校能否找到和企业紧密结合的路子。
2.国家要制定配套的法规体系保障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完备的法律和制度的保障,是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一要形成完备的职教法规体系。二要修订相关法律。三要制定专门的校企合作法规,对校企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一定要通过法规的不断完善确保有法可依。
3.政府要出台鼓励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事业。当前许多学校己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学校对合作兴趣较浓。而企业则不尽然,因此往往难以合拍。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当然在于学校培养的人才要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吸引企业的注意力。从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来看,政府制定并实施鼓励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的优惠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
4.要大力推行职业资格制度。职业资格制度必须全面落实,否则不仅校企合作可能变成一句空话,而且职业教育本身亦难逃厄运。作为职业教育护身符的职业资格制度重在执行,必要时要强制执行。
5.要选择好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寻求共同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互惠互利、相互支持与推动是校企合作教育的成功基础,选择好切入点是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
小学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篇5
教学质量评估标准及体系
教学质量检查与考核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评估体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为便于教学质量检查工作的开展,特制教学质量评估指标准及体系。
一、评估对象
全体任课(辅导)教师
二、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结构
(一)课堂教学
(二)教案
(三)作业批改(作文、课堂练习、辅导记录、培优生、学困生跟踪记录)
(四)学生成绩
三、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一)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评估,可以研究检查教育的目标、学科或模块教学目标以及章节教学的具体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从而探索课堂教学的合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
为了使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结果更科学、合理,在制定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指标体系中,最后综合评估标准按定性的描述分为四个等级:优秀(100---90分)良好(80-89分)及格(79-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
(一)课堂教学评估指标:
1、教师的教学行为表现:1)、教学法的基本理念2)、教学情境的创设3)、教学内容的处理4)、教师素质
2、学生的学习活动表现:1)、学习的自主性2)、学习的探究性3)、学习的合作性
3、教学效果
(二)教案评估指标:
1、教学目标
2、重难点把握是否准确
3、教学过程
4、教学进度
5、教案书写
6、教学反思
(三)作业批改。批改作业是教学反馈的重要环节,教师严格批改制度,批改作业做到及时、认真、细致、规范,适时地采取补救措施,以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业批改采取“重点突出,有所侧重,师生互动,全批全改,每批必改,每改必批”形式。尤其对于潜能力的作业情况,教师要因人而意,因材施教。
作业批改评估指标:
1、作文
2、课堂练习
3、指令性作业
4、培优生辅导记录
5、学困生跟踪记录
(四)学生成绩
各学年教学质量标准:及格率:1-2学年达到100%,3-4学年达到98%,5-6学年达到96%。优秀率:
1、2年级达到60%以上,3、4年级达到50%以上,5、6年级达到30%以上。平均分:
1、2学年达到90分以上:
3、4学年达到85分以上;
5、6学年达到80分以上。
根据县教育局制定的《安图县中小学教学管理办法》,制定本校的教学成绩评估体系。
按照过去的方法计算出班级的各科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填入成绩横向对比表。
教学质量的评价方法:
1、以上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样本,以下一次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本体,对各班级的教学质量进行比较评价。
2、按照各年级、各学科的评价标准,先计算出各学科的得分,再计算出各年级的得分。
3、各学科分数的计算方法:
(1)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A、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
B、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加分
C、本体的平均分差-样本的平均分差<0,得分=权重分-扣分
(2)及格率的计算方法
A、本体的及格率差-样本的及格率差=0,得分=权重分
B、本体的及格率差-样本的及格率差>0,得分=权重分+加分
C、本体的及格率差-样本的及格率差<0,得分=权重分-扣分
(3)优秀率计算方法
A、本体的优秀率差-样本的优秀率差=0,得分=权重分
B、本体的优秀率差-样本的优秀率差>0,得分=权重分+加分
C、本体的优秀率差-样本的优秀率差<0,得分=权重分-扣分
四、考核组织和方法步骤
1、组织: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学校教学领导共同组织,考核小组由校长及教科研主任组成。教学副校长全面负责教学质量评价,具体工作由教学领导分工管理。学校组织的评价工作是面对学校的全体专任教师,旨在了解和掌握各位教师的教学情况,并籍此确定每位教师教学质量等级的工作过程。
2、方法:
各种评价均要按规定填写相应的评价表,全部数据由教导处统一处理。
教导处对教师评价结果收集存档,入教师业务档案。
测评时间在每月的28日结止,由教导处统一安排。
五、评估结果
学校将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公布上学期的评估结果。每学期的评估结果将作为教师的职称评定、聘任及各项评优、评奖等的重要参考依据。
六、教学质量检查评估表(附后)
1、课堂教学评估表
质量管理体系内外部审核检查表 篇6
(此条款是对QMS的总要求,是在对QMS全面审核后,对QMS所进行的综合判 ·关键过程资源和信息充分性 断。本条款不适宜进行单独审核。)·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的确 定,结果的分析和改进 ·外包过程及控制(仅是对QMS的综合判断,不单独进行审核)4.2 文件要求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2.1 总则 了解组织的QMS文件结构,是否包括以下内容: ·结构(范围和媒体): — 质量方针和目标 方针及目标、手册、程序、1
— 质量手册 其它操作文件、外来文件和 — 至少6个程序文件(文件控制、记录控制、内部审核、不合格品
记录 控制、纠正措施、预防措施)·(符合、适宜、可操作性的评价)— 过程策划、运行、控制的文件 — 记录 4.2.2 质量手册 ·从手册和认证合同,查文审 4.2.2 质量手册 意见的修改 查认证合同、手册以及文审表: ·QMS删减及合理性 1.手册是否按文审提出的意见进行了修改?(审核组长应对其审核、(· 范围,包括删减的细节与合理性; 并记录)·程序文件或对其引用; 2.通过现场审核,评价QMS删减的内容是否合理,描述是否清楚?)·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表述。():本条款括号内容内审、咨询应审核 4.2.3 文件控制 4.2.3 文件控制 1.(文审)程序与标准符合性 ·程序符合性 2.(文审)受控文件的范围是否界定清楚: ·范围界定(方针、目标、手册、程序及所需文件、相关产品的法规和产品标准)·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 3.抽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 ·查:外来文件识别及分发 4.外来文件的识别及分发 4.2.4 记录控制 4.2.4 记录控制 1.(文审)程序符合性(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期和处置)·程序符合性 2.(文审)范围界定及不同媒体记录 ·范围、标识、检索、填写 2
3.程序的有效实施 ·保存、保护、媒体、处置 5 管理职责 5 管理职责 5.1 管理承诺(最高管理者)5.1 管理承诺 1.如何向组织传达满足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问如何: 2.如何保证资源的职责落实 ·传达满足法规要求的重要性 3.自己控制哪些资源及存在问题 ·保证资源的职责落实 ·存在问题及措施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5.2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1.是否清楚组织在确定顾客要求(见7.2.1),满足顾客要求(见8.2.1)·要求确定、满足方式(7.2.1)
方面的状况及出现问题的解决? 状况及问题(7.2.2)、(8.2.1)2.通过什么方式确保顾客的要求得到确定、满足(要结合7.2、8.2.1 的解决(7.2.3)等来体现其充分性、有效性。)[· 确定、满足顾客要求的充分有效性 ](要结合7.2、8.2.1体现)5.3 质量方针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文件化并由最高管理者正式发布 ·文件方针批准、发布及传达 2.质量方针的内容与本组织宗旨是否相适应 ·适应宗旨;体现满足顾客与 3.通过文审及谈话证实体现满足顾客与法规要求、QMS持续改进的承 法规要求、持续改进的承诺 诺 4.是否清楚方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评审,以保持方针的持续适宜性? ·评审时机及证据 评审的时机? ·提供目标建立和评审的框架 5.方针能否为目标的建立和评审提供框架 3
6.方针是否传达到组织内成员,并抽查证实。5.4 策划 5.4 策划 5.4.1 质量目标 5.4.1 质量目标(查阅及面谈)1.面谈或查阅目标文件 ·体现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2.体现有能力稳定地满足顾客和法规要求以改进及持续增强顾客满意 以改进、持续增强顾客满意 内容 3.包括了满足产品要求(固有特性)内容 ·产品要求(内容)4.与方针相一致并体现质量方针的要求 ·与方针(相)一致 5.可测量性及展开(实现质量目内容所涉及的各职能部门与不同层次 ·可测量性及展开
如决策层、执行层、作业层等),并实施 ·时限性及(可)追求性 6.目标体现出时限性及可追求性 ·更改评审及实施 7.目标更改得到评审,并按文件控制要求实施 ·完成情况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5.4.2 质量管理体系策划 1.从手册的文审及现场审核中证实企业对QMS正常情况下的策划满足 ·查证:现有情况下策划满足 4.1及目标的要求 4.1及目标要求 2.特定产品、项目、合同的策划及质量计划 ·特定情况策划及质量计划 3.QMS的变更策划,变更及与变更有关的运行过程和相关资源,并保 ·变更策划:规定过程和资源 持QMS的完整性 并QMS完整性保持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5.5 职责、权限与沟通 4
5.5.1 职责与权限 5.5.1 职责与权限 1.询问对QMS的部门及岗位的职责、权限和相互关系的规定和沟通 ·职权、关系规定和沟通 2.现场审核时,抽查部门和人员以证实其职责权限与规定的相一致。(·现场查与规定一致性)5.5.2 管理者代表 5.5.2 管理者代表 1.正式任命了管理者代表?其职责和权限: ·管代任命及职责履行: a)确保QMS的过程得到建立、实施和保持; a)建立、实施和保持QMS的 b)向最高管理者报告QMS业绩和改进需要; 过程 c)确保在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b)报告QMS业绩和改进 d)就QMS有关事宜与外部的信息交流。c)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2.问管理者代表如何履行以上职责的? d)QMS事宜的外部联络 5.5.3 内部沟通 5.5.3 内部沟通 1.组织内部门间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对QMS有效性的沟通及内容 ·沟通过程及内容: 2.今年目标的完成、方针的实现情况如何向全体员工沟通? — 方针、目标沟通 3.今年重大的质量问题、顾客投诉、或比较好事情与全体员工的沟通 — 重大质量、投诉或成绩的 沟通 5.6 管理评审 5.6 管理评审 1.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QMS进行评审 • 计划间隔 2.管理评审输入: • 输入内容(七项)及分析: 1)内容包括: [ a)审核结果; 5
a)审核结果; b)顾客反馈; b)顾客反馈; c)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 c)过程业绩和产品的符合性(实物质量); d)预防和纠正措施 d)预防和纠正措施的状态; e)以往管评跟踪措施 e)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f)影响QMS的变更 f)可能影响质量管理体系的变更; ]g)改进的建议 g)改进的建议。• •QMS三性评价 2)输入是基于事实和信息的分析 • •评价QMS改进和变更 3)就质量管理体系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系统的评价 4)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改进的机会和变更需要 3.管理评审输出包括: • 输出:(报告)a)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过程有效性的改进(包括方针目标);[a)QMS及过程有效性的改进 方针目标、b)与顾客要求有关的产品的改进; b)产品的改进 c)资源的需求。c)资源的需求] 4.管理评审记录 • 输出及措施跟踪记录 5.输出结果、措施跟踪及记录 6 资源管理 6 资源管理 6.1 资源提供 6.1 资源提供 1.为实施、保持、改进QMS过程,达到顾客满意,组织能够及时确定 •资源的确定、提供和使用的 并提供所需资源? •验证、管理及维护 关键、特殊过程资源是否充分、适宜?(查或询问策划的6.2、6.3、6.4文件)6
2.组织对资源的确定、提供、使用是否进行管理、验证,消除不适当 资源,不适当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6.2 人力资源 6.2 人力资源 • 能力要求及评价记录 1.能力要求 • 措施、培训及有效性 2.从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能力的判断 •(问:员工工作相关重要性及 3.针对能力的需求提供相应培训(计划)或措施? 有关目标和实现)4.从人员胜任的角度评价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查:教育、培训、技能、经 5.查问员工认识到所从事活动的相关性重要性及与有关的目标和实现 历记录 • 查:关键、特殊过程和特殊工6.查阅与QMS规定职责人员教育、培训、技能和经历的适当记录
种、化验、检验等工作人员的资格 6.3 基础设施 6.3 基础设施 1.确定并提供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查清单。•确定、提供 2.存在因基础设施不足可能造成产品的不符合? •查过程设备及其他设施台帐 3.基础设施的维护(包括工装与支持性服务): •查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 6.4 工作环境 6.4 工作环境 1.确定并提供为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工作环境 • 确定、提供、管理(特殊工作环境规定、提供及管理)2.存在因工作环境不足可能造成产品的不符合 3.工作环境的维护情况
产品实现 7 产品实现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7.1 产品实现的策划 1.对QMS范围产品的实现过程的策划包括: •主要过程确定:(7.2~7.5)a)确定文件化的产品质量目标和要求; a)产品目标、要求确定 b)文件描述产品实现所需过程(工艺或过程流程图)包括关键、特 b)文件描述的过程和关键、殊过程及控制方法; 特殊过程及控制方法 c)确定为确保过程有效运行和控制的文件; c)运行、控制文件 d)确定实现产品过程中所需的资源; d)过程资源的确定 e)规定过程所需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以及成品 e)验证、确认、监测活动及 和过程产品的验收/接收准则; 产品验收准则 f)确定证实产品/过程满足要求所需的记录。f)要求的记录 2.产品实现的策划是否和QMS的其他过程(除第7章外)要求相一致 •与其他过程的一致性 3.对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策划及质量计划 •特定情况策划及质量计划
•(策划与其他过程的一致性评价)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 与顾客有关的过程 7.2.1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 7.2.1 产品要求的确定 1.对顾客的要求(包括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要求)的识别及确定 •抽:合同评审表及合同,查 2.没有明确,但规定或已知预期用途要求(产品的固有特性)的确定 四项要求的确定 3.与产品有关法规要求确定(环境、安全、健康)(明示、隐含、法规、附加)4.根据自身需要确定的其他附加要求 • 口头要求确认 5.以上要求以什么形式确定,如果未形成文件,查问相关的职能人员 • 确定的要求转化(设计或其他 8
回答的一致性 过程如7.5的输入)6.对以上识别的要求转化为设计开发及生产服务的输入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7.2.2 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 1.从合同台帐,包括口头、电话记录中,抽查常规、特殊合同与口头 • 查承诺前的评审:(常规、特殊)定单在向顾客承诺提供产品之前的评审 [a)产品要求明确规定
评审内容包括: b)不一致要求的解决 a)对产品要求做出明确规定 c)有能力满足使用、交付和服务 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要求得到解决 要求 c)有能力满足产品的使用交付和服务等要求 ]d)评审结果及措施记录 d)保持评审结果及措施的记录 • 口头要求评审 2.对顾客没有形成文件的要求的确认,•(宣传资料评审)3.抽查产品要求变更的评审记录及文件修改记录,并传递到相关人员 4.在产品宣传时对提供的产品目录、产品广告内容的评审 7.2.3 顾客沟通 7.2.3 顾客沟通 1.与顾客沟通的方式及职权明确并安排 • 方式、职权及产品信息确定 2.对产品信息确定形式(例如产品目录、产品使用说明书等)• 问讯、合同处理、修改实施 3.查顾客问讯、合同或定单处理、修改的实施 • 产品问题反馈及沟通 4.查顾客反馈、投诉及向顾客的反馈记录 7.3 设计和开发 7.3 设计和开发 9
7.3.1 设计和开发策划 7.3.1设计和开发策划 1.设计和开发依据(调研报告、建议、合同等)•设计和开发依据 2.设计和开发策划明确:(.设计和开发计划)(调研报告、建议、合同等)a)设计和开发的阶段(包括完成期限)•计划的阶段及(包括完成期)b)设计和开发各阶段的评审、验证和确认 各阶段评审、验证、确认 c)有关部门和人员在产品设计和开发不同阶段、活动中职责与权限 和人员职权 3.对设计和开发之间的接口管理,分工明确,确保有效沟通 •接口、分工及有效沟通 4.策划输出随设计、开发进展的更新 •策划输出随进展的更新 5.设计各阶段所需资源充分,人员能力胜任(输出一般是设计开发计划)(注:设计和开发策划的输出形式一般是文件,也可以是不同媒体)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7.3.2 设计和开发输入 1.设计和开发输入内容的确定并记录。输入的内容包括: • 输入内容:(设计任务书)a)功能和性能要求; [a)功能和性能要求 b)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 b)适用的法规要求 c)适用时,以前类似设计提供的信息; C)类似设计提供信息 d)其他要求(包括包装、运输、贮存、维护、环境等)。d)其他要求(包装、运输、贮存、维 2.对设计和开发输入的充分、适宜性评审 护、环境等)] a)评审输入是否能满足已确定的产品要求; b)设计输入适宜、全面否?有无过期、漏项、违反法规要求的内容 • 输入充分、适宜性评审: c)有无互相矛盾、不完善、不清楚的内容 [ a)输入能满足已确定的产品要求 b)输入应完整、清楚,且不能自相 10
] 矛盾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7.3.3 设计和开发输出 1.设计和开发的输出形式便于对其输入要求进行验证 • 输出便于对输入验证 2.抽查设计和开发的输出: • 抽查输出(4项): a)满足输入要求; [ a)满足输入要求 b)为采购、生产和服务提供适当信息(材料清单、图样、说明书等)b)提供采购、生产、服务信息 c)包含或引用验收准则如:检验和试验要求 c)包含引用验收准则 d)规定对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必需产品特性 ]d)规定对产品安全和正常使用特性 3.输出在放行前得到批准 ·放行前批准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7.3.4 设计和开发评审 1.按7.3.1策划的各阶段系统的评审(评审项目、内容应全面、完整)·按策划的各阶段系统的评审: 2.评审内容包括: a)评审输出的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a)输出结果满足要求的能力 b)识别和发现的问题及提出必要的措施 ]b)发现的问题及措施 3.参加人员包括设计和开发有关的职能代表 ·有关的职能代表参加 4.评审结果及任何必要措施的记录予以保持 ·记录评审结果及措施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7.3.5 设计和开发验证 1.按策划(7.3.1)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进行验证,验证的结果能证 ·按策划的验证
明满足输入的要求 ·验证能证明满足输入的要求 11
2.保持验证结果及验证提出问题的措施的记录 ·问题及措施记录 7.3.6 设计和开发确认 7.3.6设计和开发确认 1.按7.3.1策划的安排对设计和开发按规定的使用或已知预期用途的 ·按策划对规定使用或预期用
要求进行确认 途要求进行 2.只要可行,确认应在产品交付或实施前完成 ·交付或实施前确认 3.保持确认结果(绝大部分情况应有书面结论)及任何必要措施记录 ·确认结论及措施记录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7.3.7 设计和开发更改的控制 1.识别更改的各种契机及实施,并保持记录。·更改批准、实施记录 2.识别更改进行评审、验证、确认等活动的时机(不强求必须包括三 ·识别更改的评审、验证、确 种活动),并实施。认及实施记录 3.更改评审考虑对已交付产品及其组成部分的影响
4.更改在实施前得到批准
5.更改的评审、验证、确认的结果及措施记录 7.4 采购 7.4 采购 7.4.1 采购过程 7.4.1 采购过程 1.对产品实现有影响的采购品如:原材料、零部件、机加工厂的模具 ·控制范围及分类 等进行控制 ·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准则 2.依据其采购产品对随后的产品实现或最终产品的影响确定对供方及 ·合格供方名录批准、分发
采购产品控制的类型和程度 ·评价结果、措施记录或业绩 12
3.根据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制定选择、评价及重新评价 及措施记录(特别是不良)供方的准则(·外包控制)4.建立、批准且分发合格供方名录查采购是否按名录进行
5.保持对供方的评价结果及评价措施的记录、供方业绩的记录,包括 当供方业绩不良时采取措施对供方进行控制的记录
6.外包按本条款对其进行控制情况 7.4.2 采购信息 7.4.2 采购信息 1.采购信息(文件、实物、图样等)清楚地表述拟采购的产品 ·采购要求规定 查采购计划的依据、批准,从合同台帐中抽查合同签订内容的正确、查:计划、合同及批准 完整性等。(采购要求正确、完整性)2.在采购信息中,适当时考虑标准)条款的相应要求: ·采购信息中7.4.2a)/b)/c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的要求 条款的相应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a)产品、程序、过程和设备批准要求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b)人员资格的要求 3.与供方沟通前,确保所规定的采购要求是充分适宜的 ]c)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7.4.3 采购产品的验证 1.组织确定并实施进货检验及其他必要的活动,以满足采购要求否? ·确定、实施进货检验及其它 2.当组织或顾客有现场验证要求时,组织要在采购信息中对验证的安 活动 排和产品放行的方法作出规定 ·组织或顾客现场验证要求、实施和放行规定 13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7.5.1 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 1.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策划及控制条件规定 ·控制策划及规定 2.规定的关键、特殊过程 ·产品、生产计划及完成 3.适用时生产和服务部门或人员得到表述产品特性信息,如产品规 ·工艺流程及关键、特殊过程
范、图样、服务规范等 ·产品信息/作业指导书 4.必要时,具体作业人员得到并执行有效的作业指导书 ·设备能力、使用及维护 5.使用的设备能否满足实现产品特性及过程能力的要求 ·监测设备配置、校准、使用 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情况 ·监测活动(包括过程监控记录)6.配备使用必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或委托检验 ·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7.实施策划出的监视和测量活动
8.过程的监控记录
9.实施依据策划的安排对产品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 7.5.2 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 1.当生产和服务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视或测量加以验证的过 的确认 程,包括在产品使用或服务已交付后问题才显现的过程(特殊过程)·方法项目及要求规定的实施: 对这样的过程的确认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a)过程评审、批准准则(经评定)2.对如何确认及确认的项目,每项要达到的要求规定 b)设备认可
适用时包括下面的a)/b)/c)/d)/e)中的一项或几项: c)资格鉴定 a)规定评审依据、评审的项目、判定的准则及评审、批准人 d)确认过程特定方法和程序认定 14
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 ]e)记录要求及实施 c)对确认过程所使用的特定方法和程序的认定 ·再确认 d)识别记录的要求,并实施; e)再确认的需求,并实施。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1.识别出的标识要求,并采取适当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标识 ·识别的产品标识及实施 2.根据监视和测量要求识别产品的状态 ·识别产品的状态及实施 3.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记录产品唯一性的标识并控制 ·可追溯性标识、控制及记录 7.5.4 顾客财产 7.5.4 顾客财产 1.充分识别组织控制下或使用的顾客财产(包括知识产权)·顾客财产的识别规定 2.对顾客财产的验证、保护和维护 ·验证、保护和维护记录 3.顾客财产当丢失损坏或不适用情况时,及时报告顾客,并保持记录 ·问题的报告及记录 7.5.5 产品防护 7.5.5 产品防护 1.在内部处理和交付到预定的地点期间对产品提供适当的防护(包括 ·防护规定及提供 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2.防护的范围包括产品的组成部分(原材料和半成品)·产品组成部分的防护 3.在生产现场与库房查其防护的实施(包括帐、卡、物一致性和安全 查防护的实施(生产现场与库房)措施)查库房管理制度及实施 15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7.6 监视和测量装置的控制 1.确定为验证产品的符合性所需的监视与测量要求,以及与测量要求 ·监测要求及装置配置 相适用的监视与测量装置 ·查台帐或周检表的校准周期 查检测装置台帐对检定、校准周期的规定 规定及实施 2.对监视和测量活动进行控制,包括对监视和测量设备(本组织及顾 ·查:装置监测活动的控制
客提供)校准、维护、调整:包括对操作人员、测量方法及测试 ·校准外包控制 环境的控制。对监视和测量外包的的控制 ·自校实施 3.对有必要确保有效结果时的测量设备作到:(准则、设备、记录、环境、人员资格)a)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使用前,对照可溯源至国际或国家基准的 测量基准进行校准或验证。·必要时的调整或再调整 当不存在上述基准时,应记录用于校准或验证的依据;查自校(验 ·搬运、维护和贮存防护 证)规程的适宜性。·校准状态识别 b)必要时进行调整或再调整; ·偏离、措施、记录 c)应能识别测量设备处于校准状态; ·计算机软件使用前确认 d)采取措施防止调整时偏离校准状态,造成测量失效; ·现场查:使用、维护、标识 e)在搬运、维护和贮存期间防止损坏或失效
4.当发现测量设备偏离校准状态或损坏时,当设备不符合要求时,对 以往测量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记录,对该测量设备和任何受影 响的产品采取适当的措施 5.保存校准和验证结果的记录 6.监视设备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采取可行的措施(校准、调试等),保证监视活动与监视要求相一致 16
7.用于监测的计算机软件在初次使用前确认满足预期能力并在必要时 重新确认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 测量、分析和改进 8.1 总则 8.1 总则 1.组织为确保产品,QMS符合性并实现持续改进,对所需的监控、测 ·策划及输出:(监测、分析、改进)量、分析如何进行策划?策划是否在产品、过程、体系业绩、顾客 [· 策划应在产品、过程、体系业满意程度四方面展开?结果是否形成文件?文件中是否确定了使用 ] 绩、满意程度四方面展开
方法及应用程度? ·统计技术应用及监控、验证 2.组织在策划过程中,是否确定统计技术应用需求、场合及要求?对 统计技术应用正确性、适用性是否有监控、验证措施? 8.2 监视和测量 8.2 监视和测量 8.2.1 顾客满意 8.2.1 顾客满意 1.获取顾客满意信息渠道、方法和频次的确定,这些渠道和方法能全 ·(信息获取、分析、利用及其渠道、方 面的识别顾客满意方面的信息(包括产品质量、交付和服务方面的 职责确定 法、频次)反映、顾客需求和期望的信息,市场动态)·信息包括对产品质量、交付 2.分析利用顾客满意信息的频次、方法和职责的确定 和服务的反映、顾客需求和 3.规定对顾客不满意的关键因素设立监测点和监测方法 期望信息,市场动态
查顾客满意度统计分析相关资料。·不满意的监测及处理 ·查:满意度统计分析 17
8.2.2 内部审核 8.2.2 内部审核 1.制定内部质量质量管理体系审核程序,规定策划和实施审核及报告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结果和保持记录的职责与要求 ·方案策划与范围 2.审核方案的策划是否考虑了将要审核的过程和区域的现状与重要 ·实施计划 性,以及以往审核的结果并在一年内覆盖了组织的QMS全部范围 ·审核员资格及规避 3.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及审核方案的安排进行内部审核 ·检查表及审核记录 4.审核员应具备能力,并不应审核自己的工作 ·原因分析及措施验证 5.受审核部门管理者应对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以消除不符合及其原因 ·报告批准及分发 6.跟踪活动应包括对所采取措施的验证和形成闭环的验证报告(见 8.5.2)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1.识别出需监视和测量的质量管理体系过程 ·过程识别及规定 2.对QMS过程的监测方法,该方法应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结果的能力 ·监测方法及实施 3.当过程未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采取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施 ·问题及处置()纠正/纠正措施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8.2.4 产品的监视和测量 1.按要求实施标准7.1策划的对产品的特性的监视和测量过程(包括 ·7.1策划的过程、接收准则 进货检验、半成品、成品与型式试验等)()进货、过程、成品检验2.保存用以证明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记录应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人员 ·实施证据及放行者资格 3.在监视和测量均已圆满完成以前不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例外放行 ·例外放行及批准 时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外包控制 18
8.3 不合格品控制 8.3 不合格品控制 1.程序文件明确其控制及处置职责和权限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2.对不合格品处置采用以下一种或几种方式: ·不合格品处置及批准 a)采用返工等措施,消除不合格;(返工、返修、让步、降级及报废)b)当让步使用、放行或接收不合格品应由授权人员批准,如合同规 ·纠正后的验证 定须经顾客批准 ·不合格性质及让步等措施记 c)改变使用方式和用途(如降级使用或报废)录 ·交付、使用后不合格处置(注:在服务行业中上述处置方式指的是中止不合格服务、道歉、适当赔偿或 给予适当优惠条件等)。3.保持不合格性质及随后采取措施的记录(包括所批准让步记录)
4.不合格得到纠正之后对其再次验证
5.交付或开始使用后发现产品不合格,采取的措施与不合格影响或潜 在影 响的程度相适应 8.4 数据分析 8.4 数据分析 1.明确应收集对象(如:8.2.1顾客满意、8.3不合格品信息等数据)· 数据收集对象、方法、渠道及职权2.明确收集数据的职责、方法、渠道 规定(如8.2.1、8.3等)3.分析数据的方法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分析提供信息: 4.从相关职能部门证实,分析数据提供以下信息: [ a)顾客满意程度 a)顾客满意程度的信息; b)与产品要求符合性 b)与产品要求的符合性(产品的实物质量)c)过程、产品特性与变化趋势 19
c)过程和产品的特性与趋势,包括采取预防措施的机会; d)供方的信息 ] d)有关供方信息如:产品质量、对供方控制方法和程度的适宜性等。·统计技术利用
5.分析出的信息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 ·信息传递及利用 6.及时利用这些评价QMS的有效性、适宜性,并寻找改进的机会()评价QMS的有效适性及改进 8.5 改进 8.5 改进
8.5.1 持续改进 8.5.1 持续改进(5个方面)1.审核相关的职能部门、人员: ·方针、目标修订 a)适时修定方针、目标以不断满足变化新要求且体现持续改进承诺 ·审核结果及纠正措施 b)审核结果识别出QMS存在的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 ·数据分析的改进 c)利用数据分析,识别出需改进的机会; ·纠正/预防措施有效性 d)有效的实施纠正/预防措施 ·管理评审的改进 e)通过管理评审评价QMS改进的机会和变更的需要。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审核,证实组织是否持续改进QMS的有效性。8.5.2 纠正措施 8.5.2 纠正措施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1.控制程序规定如下要求: ·查纠正措施通知单: a)评审不符合(包括顾客投诉); [ ·评审不符合b)确定不符合的原因; ] ·原因分析、措施及验证记录c)评价确保不符合不再发生的措施的需要; ·文件更改 d)确定和实施所需措施,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影响相适应; e)记录采取措施的结果; 20
f)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2.按程序实施; 3.将成功措施引发的更改纳入文件 8.5.3 预防措施 8.5.3 预防措施 1.控制程序规定如下要求: ·程序符合性及职责 a)确定潜在不符合及其原因; 查预防措施通知单: b)评价防止不符合发生的措施的需要; [ ·潜在不符合确定c)确定并实施所需的措施;
·原因分析及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预防措施。·评审采取的措施 3.按程序实施 ] ·措施实施及有效性验证 4.将成功措施引发的更改纳入文件 ·文件更改 21
最高管理者的审核内容(咨询用): 5.3 质量方针
1.质量方针制定的思路?是否考虑了顾客要求?如何反映满足法规的要求? Q方针是否为Q目标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了框架,具备方向 性、指导性? 2.通过何种方式使全体员工对质量方针有充分理解和沟通,并且贯彻 执行? 5.4 策划 3.是否参与了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工作? 5.4.1 质量目标
4.如何根据质量方针制定质量目标?其内容是什么?包括满足产品要 求(固有特性)的内容否? 对质量目标是如何管理的?分解的形式如何?由谁来考核? 目前质量目标的实现情况如何?
5.为保证Q目标的实现如何对QMS进行策划(包括机构、职责权限、识别过程、确定资源、编制文件和记录)6.为实现方针、目标,如何对员工的职责、权限进行规定?规定的方 式?是否对这些职责、权限要求进行了相互沟通? 22
5.5.2 管理者代表 7.对管理者代表的任命是否明确职责和权限?职责和权限是否得到落 实? 5.5.3 内部沟通 8.在组织的内部是否建立了沟通渠道,规定了不同层次间沟通的内 容、方式与频次,内部沟通是否有效? 5.6 管理评审 9.管理评审常规多长时间进行一次?何时应增加管理评审?(下一步)你(是)将如何主持进行管理评审活动? 会前准备输入哪些信息,会后输出哪些信息? 6.1 资源的提供 10.是否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提供必要的资源?在资源配置管理活动 中,你的作用是什么?人力资源、基础设施、工作环境目前状况,你满意吗?下一步将有何打算? 4.2 文件要求
1.策划好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分几个层次? 5.4 策划
2.如何对组织文件化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策划?
3.请简述工作流程。其中哪些是关键过程?哪些是特殊过程? 23
5.5.2 管理者代表 4.管理者代表的职责权限是否作出规定?对管理着代表是否授权? 5.5.3 内部沟通 5.与总经理是否经常沟通?沟通的内容主要有哪几个方面? 6.2.2 能力、意识和培训 6.通过何种方式努力提高员工对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7.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如何进行管理? 采取了哪些监视和测量活动
(内审、过程检查、成品检查)? 8.4 数据分析
8.对监视、测量结果是否进行数据分析?是否采取了的纠正和预防 措施? 车间(领导)的审核内容:(咨询用)4.1 总要求 1.请负责人介绍本部门基本情况:
a)部门职责和主要质量活动及具体人员分工; 24
b)部门主管、分管的QMS过程;
c)需实施过程的顺序及相互关系;
d)部门主管过程有无外包过程;
e)如何管理、实施主管的QMS 过程。4.2 文件要求 1.询问本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及分解到本部门质量目标,抽不 同层次2—3人回答。(领导需回答质量方针内涵及目标完成情况)
2.部门应持有哪些公司(厂)级QMS文件?从清单抽查其质量手册、程序等文件的控制情况。
3.部门应保存、填写哪些Q记录?从清单查其控制情况。
4.如有本部门编制的文件,从部门文件清单中抽3—5份查:编、审、批、发、改、废、评审控制情况;
5.查外来文件的识别和分发控制情况。5.3 质量方针;5.4.1 质量目标
1.问部门领导:
a)公司(厂)质量方针及内涵?
b)公司(厂)质量目标?
c)本部门的质量目标?
d)制定部门质量目标的依据? e)部门质量目标完成情况; 25
f)质量目标由谁来考核或评审? 2.查:部门目标的可测量性及是否保持并包括产品要求? 3.抽问不同层次2—3人:是否了解质量方针及两级质量目标? 5.5.1 职责和权限;5.5.3 内部沟通
1.抽2—3人回答:岗位质量职责及相互关系
2.本部门职责、权限沟通的方式是什么?查职责、权限沟通的记录。6 资源管理
1.询问领导:
a)部门实施、保持QMS并持续改进所需的资源;
b)部门现行岗位分工中,所有人员是否均胜任
其工作?如不适应,您将如何办?
c)是否采取培训或其他措施满足部门各岗位工作所需能力? 查人员调配记录; 查培训申请、培训计划及实施有效性记录; 查相应成绩或资格证件证书。(重点查管理层、验证、重要、特殊、特种)2.是否进行了意识技能培训? 查ISO9000标准培训记录;查专业/技术培训记录;查统计技术培 训记录; 查部门内部学习QMS文件/ 法律法规 /专业技术、技能/传授经验 26
的记录。
3.抽3—5人,查其任职要求中某1—2项应知应会证实。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8.4 数据分析;8.5.1 持续改进 1.部门需监视和测量的QMS过程其方法有哪些
2.采用的方法能否证实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
3.当过程未能达到所策划的结果时,是否采取了适当的纠正和纠正措 施?
4.部门应收集数据及其方法、渠道有哪些?
5.数据分析是否利用了适用的统计技术? 6.分析出的信息是否及时传递给相关的部门。7.质量目标是否适时修订,以不断满足变化的新要求并具体体现持续 改进的承诺? 8.利用数据分析,识别出的改进机会有哪些?效果如何? 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1.问主任:本车间的过程顺序及相互作用。
2.车间生产运行依据的文件哪些?抽3— 5份查其控制和实施情况及 文件的正确性、适用性。3.查生产运作总体控制,生产计划其完成情况 4.被确定的关键、特殊过程有哪些?需控制的过程参数? 27
6.3 基础设施
5.车间生产需用的关键、重要设施/设备及工装有哪些? 如何进行使用及维护保养的? 查:现场标识、完好、使用情况和维护保养计划及实施记录。
6.车间使用的监视和测量设备有哪些? 查:现场监视和测量设备的状态标识及使用、维护保养情况。7.5 生产和服务提供 8.2.3 过程的监视和测量
7.查关键、特殊过程控制(各类产品的各有关过程均需抽样):
a)管理点、检测点设置的控制情况;
b)过程确认采用的方式及参与实施情况;
c)操作人员的资格;
d)过程参数及监视控制情况。7.5.3 标识和可追溯性 8.查现场按要求进行标识和可追溯性管理。7.5.5 产品防护 9.查现场是否按要求进行了产品防护。6.4 工作环境 28
车间审核检查表 序号 条款 审核要点
○5.5.1 人员·分工·职责○5.4.1 目标、展开、实现 2 ○5.5.3 沟通过程、内容 3 ○6.1 能力、资格、培训、有效性 4 ○7.5 生产计划完成 5 流程·关键过程控制·特殊过程确认(7.5.1、7.5.2)产品信息·作业指导书(4.2)29
10.现场工作环境管理 查:定置、环保、安全、文明生产情况。
(6.3)设备使用·维护(7.6)监测设备配置·校准(8.2.4、8.3、8.2.3)监测活动·记录(7.5.4)标识·可追溯性(7.5.5、6.4)防护·环境 ○8.4、8.5 规定实施 6 统计技术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 篇7
一、自学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反馈系统
对于试卷质量评估反馈系统, 由主命题教师、阅卷组组长等所进行的分析结果进行整合, 得出较为客观的定性分析结果, 组成定性分析方面的反馈信息, 由样本抽样所得出的分析结果, 组成定量分析方面的反馈信息, 再加上由卷面设计等其他方面的信息, 共同组成试卷的分析报告, 即所谓的反馈信息, 反映给命题组, 指导试卷试题的调整。
(一) 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
所谓定量评估, 就是指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而试卷质量评估的定量分析, 就是指将试卷按照难与易、综合与单一等标准进行归类, 从而从难易等各项客观数量上评价试卷的整体质量。
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这一工作, 既是质量评估中的重要内容, 又是一项艰难的任务, 其难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量分析的最本质需求就是研究对象的量, 即样本数量的选择, 过多的样本既加大了工作量, 又延长了工作时间, 从而导致定量分析效率低下。而过少的样本数量虽然降低了工作的难度, 但是由于研究数量的缺少, 使得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 不能作为准确的结果, 整个定量分析也因此而无效。 (2) 定量分析的标准选择, 如何进行分析标准的选择是定量分析效果好坏的关键, 合理地选择标准能够决定定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就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而言, 在进行样本试卷的定量分析中, 以难易程度的划分为例, 偏难题目的数量可以规定样本试卷的难度高低, 只有合理的难易程度划分标准才能进行试卷整体的划分, 才能保证难易试卷数量的合理性, 才能通过样本试卷的划分结果把握整体试卷的难易程度, 从而保证试卷定量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二) 质量评估的定性分析
所谓定性分析, 就是指从研究对象的“质”的方向进行研究。对于试卷质量的定性分析, 即是指通过对试卷中试题的分析, 通过每一道试题的考查内容、考查程度等方面进行试卷质量的把握。
在进行试卷质量的定性分析时, 既要从试卷中每一试题的出题方向来研究试卷, 又要从综合每一道试题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该试卷的分析, 是具有一定难度和专业性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受分析对象的主观影响较大。在试卷质量定性分析的过程中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对于考生而言由于接触试题的机会少, 对于整体试卷的出题情况并不了解, 按照考生的评定标准, 极有可能出现多数试题均为难题, 多数试卷均难度较高的情况出现。对于教师而言, 由于对历年考题的整体比较了解, 对于所涉及的知识点把握较好, 根据教师的评定标准, 也极有可能出现多数试题为基础题, 多数试卷难度较低的情况。因此, 试卷定性分析容易受到分析对象的主观影响, 使其结果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 同定量分析一样, 在进行定性分析时也需要合理的评定标准, 通过合理的评定标准可以降低定性分析结果的主观性, 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三) 质量评估的信息反馈
反馈是将信息反映于实践之中并指导实践。对于试卷质量评估的反馈, 即是将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反馈的信息反馈于试卷中, 并对所反馈的信息对试卷的质量进行调整, 从而提升试卷的质量。
信息反馈这一过程, 是试卷质量评估的重中之重, 没有正确的信息反馈就无法进行试卷合理化的调整。虽然信息反馈这一过程仅仅是一个信息的传递过程, 但是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 信息反馈的途径问题, 只有具有一条高速、点对点的信息反馈途径, 才能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才不至于导致信息的延迟和丢失。其次, 反馈信息的内容理解。只有容易理解的反馈信息, 才能更全面地应用于试卷的调整中, 例如, 定量分析的结果往往以数量形式出现, 具有鲜明的客观性, 所反馈的信息也容易掌握。而定性分析的结果, 由于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在反馈的信息中, 很难掌握其客观性的内容, 而又不能简单地将定性分析的结果应用于试卷质量的评估中, 加大了反馈信息的理解难度。
二、试卷质量评估反馈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质量评估反馈系统主要是由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信息反馈三个重要内容组成的, 因此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 都不能完成试卷质量的评估。目前根据调查, 国内的试卷质量评估反馈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定量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在定量分析中由于存在上述的两个难点, 因此问题也往往出现在解决这两个难点的过程中。首先, 针对样本数量的选择, 存在多选和乱选的问题, 对样本的可用性缺乏考虑, 导致在降低评估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了定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其次, 定量分析评定标准的不合理也是目前质量评估反馈中所存在的问题之一, 评定标准的过高或者过低都将影响评定结果的准确性。
(二) 定性分析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 国内在进行定性分析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定性分析评估表, 所以定性分析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定性分析评估表的填写中。首先, 表格中的评估指标局限于数量化的限制, 导致分析者在评估时固守于一定的量化指标而导致定性分析的客观性下降。其次, 是定性分析评估表的选择, 由于评估表的填写受分析者的主观影响, 因此在进行评估表的选择时, 不同分析者的选择往往影响最后定性分析的结果, 使结果的客观性降低。
(三) 反馈过程中的问题
信息反馈过程本质就是信息的集合和传递, 所以其中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反馈信息的丢失。反馈的途径、多间隔的反馈均会影响反馈信息的准确性, 从而影响试卷质量的调整。
三、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 样本数量的选择
为了解决定量分析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主要是解决样本数量的问题, 选择适当数量的、有质量的样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 应该选择适当数量的样本, 首要目的是完成任务、节省资源, 以最为节省的资源完成定量分析所需要的样本分析。这就要求在进行定量分析前, 应该对整体样本资源进行一定的把握, 在此基础上决定用多少数量的样本进行分析最为适宜。其次, 应该选择有质量的样本, 在限定样本数量的基础上, 还应该选择有质量的样本, 只有选择有质量的样本才能得到准确性较高的定量分析结果。针对目前国内试卷质量的定量分析中所出现的数据偏差较大的情况, 其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样本选择的质量较差, 对于质量较差, 明显不存在定量分析意义的样本, 应该剔除于本次分析中, 选择更为合适的样本进行研究。因此, 在定量分析过程中, 在做到样本数量适宜的基础上, 还要注意样本的质量。
(二) 定性分析评估表的填写
填写定性分析评估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这是造成定性分析结果不准确的根本原因, 因此, 只要解决填写定性分析评估表过程的问题即能解决定性分析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定性分析评估表的填写问题, 首先应该对填写的人群进行选择, 填写表格的人群应该是专业人群, 进行试卷质量定性分析的人群必须是主命题教师、阅卷组组长、助学教师、考生共四类人群, 其余人群由于对于试卷情况不了解, 只能对分析结果造成不良影响。同时, 为了定性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这四类填写表格的人群数应当均等。其次, 应该做到数据的取舍, 对于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进行分析, 而对于没有参考意义或者意义较小的数据应当舍弃, 同时摒弃一些定性分析评估表中的量化指标, 采用更为恰当的非量化指标代替, 利用对评价内容的注重代替对于量化指标的注重, 加强定性分析的可进行性。
(三) 信息反馈的调整
针对反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解决的根本方向是解决反馈的传递和途径, 主要包括:传递的方式和信息的解读。首先, 对于传递的方式, 主要是做到点对点的直接传递, 保证反馈信息的直接传递, 反馈信息的直接传递, 这样不仅能够保证反馈信息的高保真性, 同时还能保证反馈信息的完整性, 不至于在传递过程中出现信息丢失的现象。其次, 对于信息的解读, 应该实现信息的完整解读, 既不能因为一部分信息而放弃其他信息, 应该整体掌握反馈信息, 再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归类,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试卷质量的调整。同时在完整解读反馈信息之后, 还应该进行信息的选择和整合, 选择更为重要、更为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 抓住解决问题的重点, 对于毫无意义或者意义微小的反馈信息应该舍弃, 防止因为反馈信息的复杂性而导致试卷调整方面的迷失。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反馈体系是由多个方面的工作共同组成的, 只有保证每一方面的工作顺利进行, 才能使整个评估反馈顺利进行。当一方面的工作出现问题时, 就会对反馈的结果造成严重的影响, 同时在评估问题产生之后, 应该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研究, 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在质量评估反馈工作中应该秉承一种科学的、客观的态度对待数据信息的分析。
摘要: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潮流的不断驱动下, 国内对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升温, 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随之产生并快速发展, 目前已经具备较为完善的自学考试系统。综合来看,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既是一种区别于教学考试的重要考试形式, 也是我国选拔和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为国内的人才培养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根据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 尽管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考试系统, 但是由于国内自学考试系统起步晚, 基础较为薄弱, 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 在许多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有待解决。针对目前国内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和研究, 尤其对试卷质量评估反馈这一体系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在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方案, 防止由于自学考试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导致选拔的人才无用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关键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卷质量,反馈评估
参考文献
[1]陈宝瑜.自学考试30年社会助学的演进与启示[J].教育与考试, 2011 (4) :13-16.
探析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篇8
关键词:中职教育;简介;特点;问题;策略
前言: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是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有效地监督学校教学质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扩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可以和普通中等教育相等。但是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其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受到人们的关注,而教学质量评估作为一个重要管理环节,也成为人们探讨的重点。
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简介
教学质量评估就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检测教学的质量,以保证教学成果的不断提升。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学校教学成果反馈的重要渠道,学校可以通过教学评估及时了解教学状况,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
二、为什么要实行教学评估
1.教学质量评估是必要的监督手段。学校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可以监督教师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师严格遵守职业道德与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可以接收到良好的教育。
2.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及时掌握教学状况,获得教学系统的信息反馈的主要方法。教学质量评估其实就是学校收集教学信息,并对教学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对教学中心进行反馈的渠道。通过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估,学校管理者可以及时掌握学校的教学状况,接收教学系统的反馈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从而作为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善的依据,防止教学中心对教学决策的偏差。
3.教学质量评估可以对学校的教职工起到激励作用。通过教学质量的评估,学校领导可以掌握学校教师教学的好坏以及教学质量的高低,结合其他考核对教师进行合理客观的评判,并通过适当的奖罚制度对教师进行质量评估结果的反馈,让教师了解自己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表现与自己的不足之处,使其可以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此外,通过适当的考核与奖罚,可以激励优秀者,鞭策落后者,在各个教职工间形成竞争力,使学校的教学充满活力、动力,让教师的教学具有压力,以提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
4.提升教学理论研究水平。教学中心可以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学的考核,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不足总结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对这些不足做出弥补,在弥补过程中将教学中的偏差上升到教学理论与实践不符的高度,对不符合实际的教学理念作出调整,提升教学理论水平。
三、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特点
1.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建立在初中文化程度之上的,它的教育主要是让这些受教育者具有符合社会岗位的基本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为社会培养一线工作岗位上那些具备初级工作能力和高素质的工作人才,使那些受教育者具备实际工作需要的操作能力,并且符合社会价值观。
2.教育以適应社会为准。中等职业教育评价教育成果的标准是以能否符合社会需要,在这种适应性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符合社会、国家、单位的要求。
3.教学重视实践。与普通教育相比,中等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重视实践,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适用性人才,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显得极为重要。
四、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
1.学生素质。中职教育与其他普通学校一样,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中心,因此,学生的素质也成为衡量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因素。例如,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获取证书率、创新能力等。
2.社会影响力。中职教育是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学校,因此,教学质量评估必须把社会的评价作为重要依据,例如,学生的就业率、就业质量等。
五、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1.评价体系存在缺陷。在我国的中职教育中,许多教学质量评估多是来自于多年的评价经验和对其他高校评价体系的借鉴,对于自身的教学质量评估并没有一个完善的评价标准,体系不够完整。评价过程中,各方面协调性差,且存在着不公平现象。
2.评价的整体参与性低。教学评价的主要参与者是教学主管部门、教育者、学校三方面。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作为被评价者经常被排斥在外,那些评价者在评价中掌握着主动权,被评价者却无权干涉,只能对那些评价者听之任之,毫无主动性。
3.教学质量评价面狭窄。在目前的教学中,多以知识教学为中心,教学质量评估时也是把课堂知识教学作为评价主体,忽视了其他实践教学的评价。许多评估只存在于形式,将那些简单规范的教学进行评价,对复杂的实践操作能力教学置之不理,这对整体教学是不利的。
六、对于完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议
1.明确评估目的。教学质量评估要把以评估促进改善,以评估促进发展作为主要目的。首先,在中职教育中,通过教学质量评估发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将评估结果作为改善教学不足的依据。其次,教学质量评估中的奖罚制度可以激励教学工作者,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不断完善教学制度,改善教学方法,规范学校中的监督管理,提高教学成果。
2.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原则。(1)评估全面性。教学的目的并不仅仅是对教学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质量评估的主要考核对象应该是受教育者的效果。这些学生的培养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教学设备和学校的管理水平等多个方面。在评估时,管理者应该把这些方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在评估中,体现教学评估的重要价值。(2)教学评估符合科学规律。教学质量评估最重要的是要符合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教学的一般特征。教学评估要定时、定量、定性,使教学质量评估既有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有新教育时期的特性。(3)教学具备开放性质。中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符合社会实际需要,因此,中职教学过程必须与社会和企业等多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质量评估时,管理者要把社会、企业、家长等多方面的意见结合起来,对被评估者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
3.加强教学质量保障。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教学质量保障,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职学校通过对教学质量保障制度的完善,加强学校教学活动管理,提升学校教学成果。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重任,其教学质量一直受众人关注。教学质量评估作为学校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于保障教学质量有着巨大作用,但是就目前来说,我国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探究、完善。只有具备无懈可击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践水平高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本千,宗俊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05).
[2]孙志河,刁哲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3]李海宗.高等职业教育产出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10).
[4]孙志河,刁哲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8).
[5]刘光寒.浅谈中职教育教学管理的科学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国内外继续教育质量评估体系比较研究】推荐阅读:
国内外城市河流保护的比较研究05-29
国内外网上书店比较的研究08-13
国内图书馆价值评估研究综述08-28
教育财政国内研究10-19
国内外巧克力标准比较08-30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07-30
国内外固定资产评估10-17
国内市场体系10-22
国内外研究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