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2024-07-30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通用8篇)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篇1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对比

大多数人对银行的认识仅仅存在于利用存贷差来谋取利益的金融机构。但随着世界金融业的发展和中国金融机构逐渐走向世界,银行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普通的存贷业务给银行带来的利息收入增长空间有限,中间业务也就随之盛行起来。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的资产,以中间人和代理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及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费用的经营活动。在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两项传统业务中,银行是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参与;而中间业务则不同,银行不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扮演的只是中介或代理的较色,通常实行有偿服务。从中可以看到,中间业务存在着不运用或较少运用银行自有资金、成本低、收益高以及风险小的优点,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商业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内容。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也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但毕竟存在着起步晚、金融市场不健全、国民金融意识不强等众多劣势,与国外商业银行相比仍有一段距离。

(一)中间业务在银行中规模比较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加上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中间业务品种主要包括各类汇兑业务、委托贷款业务、企业个人财务顾问业务、信息咨询业务和企业投融资顾问业务,一共仅有进300种。范围狭窄,品种单调,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对于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智力服务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在我国在起步,有的基本没有开展。如银行卡业务,从数量上看增长很快,但绝大部分是借记卡,并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卡是死卡。为个人理财的私人银行业务也未涉足。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外资银行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两万种,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来源广泛,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可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如素有“金融百货公司”之称的美国银行业,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括: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等。他们即可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从事资本市场业务。

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二)业务规模和收入水平比较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据统计,国际上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有的银行占比更高,超过70%。美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2000年18.8%上升到了2005年36.5%,到2005年达到42.90%。欧洲银行业的非利息收入2000年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6%,2005年则达到39%。发展较快的国家如英国二者比重从28.5%上升到41.5%。2000年德国商业银行在全年收入的160亿马克中,利息收入只有55亿德国马克,且有近100亿马克的收入来自中间业务收入,到了2005年,德国银行业通过中间业务就获利340亿德国马克,占总盈利的65%。以德意志银行为例,2005年该行的手续费收入在前一年增长52%的基础上,又增长了42%。2005年德意志银行的营业收入287亿欧元,其中利息净收入68亿欧元,手续费收入为115亿欧元,占比为40%,成为该行最大的收入来源。相比之下,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却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2002年13家商业银行的平均增速达到31.23%。从200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2007年中国金融稳定报告》中可以看到,2006年全年16家商业银行境内业务净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52.8%,其中四大商业银行增长50.7%,其它商业银行增长66.1%。此外,据统计,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境内中间业务收入总计76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8%,增幅较大。其中,人民币701.9亿元,占92.2%。外币折合人民币59.1亿元,占7.8%。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各类中间业务收入中,存在较高风险的担保、承诺和交易类业务收入为63.6亿元,占8.3%。低风险的支付结算、银行卜和代理等业务收入为697.4亿元,占91.7%。托管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最多,增长1.9倍,其中代理基金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4.4倍。融资顾问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71.3%,银行卡业务收入增长32.3%,代理业务收入增长31.8%。2006年我国主要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为4349.1亿元,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的比率为1:5.7,与上年同期(1:5.8)相比略有提高。近几年来,我国中间业务一直稳定增长,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在质和量上都有所体现。

大部分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大约为10%,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与亚洲其他较为成熟的市场如日本、新加坡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2009年上半年,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为19%,同期中国工商银行为12.6%,中国建设银行为14%。西方商业银行的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据FITCH银行评级公开网站数据,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为39.67%,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8.9%,花旗银行为50.4%,JP摩根银行为66.0%。要想赶上世界的脚步,中国商业银行需要更大的努力。

(三)服务、技术等方面的比较

以电子通讯和计算机为核心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依托。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技术手段相对落后、技术化程度低。主要表现在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缺乏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缺乏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通讯网络、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应用软件配套能力差等。这样就导致许多银行推出的以“便民”为宗旨的代理收费业务,往往因银行系统故障而使客户奔波于银行网点和电信、税务等服务大厅之间。尽管也建立了电子联行、电子清算中心等收付和清算系统,但这一系统覆盖面有限,速度也有待提高。

相比之下,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烯烃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家庭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自助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应有尽有。特别是发达的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大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转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有45万个简介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其设置的超级账户既方便灵活又便于管理。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

特别是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的、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需要具备系统的银行、保险、证券、外汇等金融专业知识,通晓各种金融商品和投资工具,了解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精通各种投资策略的理财专家。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这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系统性、综合性金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专业人才队伍。

(四)经营方式和管理的比较

我国金融业真正的发展毕竟只有几十年,导致我国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普遍认识不足,没有将中间业务当作一项主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来经营,而是把中间业务当作存贷款业务的“派生业务”。一些基层商业银行对开办中间业务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依托中间业务的发展来开拓市场、树立形象、带动存款等业务的发展上。,许多中间业务开发的初衷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作为吸引客户的一种手段,变成了免费的“附加业务”,使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利润贡献率很低,影响了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加之我国对银行业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导致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差,对新兴金融工具的运用不足、产品单一。在内部管理上,商业银行没有设立自上而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散落在各个机构之间,没有专门的管理人员,使中间业务的开拓没有领头部门去规划、组织、管理及协调、上下形不成共识,缺乏完整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程序、组织管理和考核力度不够,相应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相比之下,当代西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突出特点是中间业务迅速扩张,并受到广泛而高度的重视,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西方商业银行大多都设有专门经营管理中间业务的综合部门,并在近年来先后采用了以客户类别为划分主线的机构设置体制。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篇2

一、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的比较

目前,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入到以投资银行、金融衍生工具为主的表外业务发展的高级阶段, 成为了“黄金业务”。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刚刚起步, 还处于扩大市场份额、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 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质量方面都和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1. 中间业务类型的差异

中间业务包括的范围较广, 各国分类方法不一。以美国为主的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向金融业监管机构上报其中间业务收入时是从收入来源角度, 采用五种分类形式, 主要包括信托业务收入、投资银行与交易收入、存款账户服务费、基本服务手续费收入、其他非手续费收入。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分类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有所差异。根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性质划分, 主要可分为分为支付结算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业务、担保类业务、承诺类业务、交易类业务、基金托管业务、咨询顾问类业务和其他类中间业务等九类中间业务。

2. 经营范围与品种的差异

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形式多样, 种类繁多, 尤其是在各国实行混业经营以来, 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 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层出不穷, 涉及到知识含量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 所使用过的中间业务品种已多达2万余种。这些中间业务种类分布均匀, 对某一业务的依赖性小, 可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相比之下, 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中间业务以传统的中间业务为主, 经营范围窄, 经营品种单一, 仅有300余种, 对客户缺乏特色和吸引力, 难以满足客户的多种需求。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结算、售汇等传统的筹资功能强、操作简单的结算类、代理类劳动密集型业务。其中, 传统的结算、代理业务收入占比约40%, 而技术含量高, 从中收取手续费的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个人理财、等衍生工具类业务仅占约6%。

3. 中间业务的收费定价与总体收益的差异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收费价格严重偏低, 未能体现商业银行经营服务的性质。此外, 一些银行的中间业务没有明确的定价, 缺乏行业性的统一规定。根据《2006年全球零售银行报告》, 我国的银行服务价格比上年下降了8%-5%, 与世界其他国家的银行相比, 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账户管理、支付方式、现金使用、特例处理等核心服务收费价格为11欧元, 处于最低水平, 而世界平均水平为90欧元, 最高水平为205欧元。

在中间业务总体收益上, 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约为10%。2009年上半年, 中国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19%;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12.6%;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14%。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占比远远低于美国和欧洲, 与亚洲较为发达的日本、新加坡等相比, 也存在一定差距。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其中美国大银行非利差收入占比为39.67%, 小银行为22.29%;新加坡银行为36.9%;香港银行为22%;花旗银行为50.4%。

4. 专业人才、服务手段、科技技术含量方面的差异

国外商业银行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已形成了一支知识面广、开发能力强的中间业务营销队伍, 科技化程度高。以美洲银行和大通银行为例, 美洲银行支付网络发达, 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户, 设置的超级账户方便、灵活, 便于管理;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相比之下, 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服务手段相对落后, 科技化程度低, 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健全、科学的核算体系及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 通讯网络、计算机应用软件的配套能力差。

从对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对比分析可以看出, 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迅速, 经营范围广泛, 品种繁多;业务规模日趋扩大, 收入水平不断上升;服务手段先进, 科技化程度高。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西方国家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缺乏宽松的业务经营环境;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规模小, 收入所占比例偏低, 业务品种以传统型为主, 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收费不合理, 不计成本与效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 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采取积极的措施, 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策略研究

1. 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体制改革

面对当前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我国商业银行已进入了转型期, 商业银行必须要转变经营观念, 调整发展战略。要自觉遵循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基本规律, 根据市场定位和风险动态及时调整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 大力促进中间业务和新兴业务的发展, 形成与银行经营管理能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市场环境等外部条件相匹配的业务结构和收益结构。同时, 作为国家金融管理机构应改革现有的分业经营管理体制。金融混业经营可以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 使金融消费者得以在一家金融机构获得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全面的金融服务, 促进各类金融品种之间的互补和协同, 可以显著提高中间业务收入的比重, 使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获得同等的竞争政策环境。

2. 鼓励金融创新, 丰富金融衍生产品

金融衍生产品是现代金融的标志, 也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目前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品种匮乏, 致使大量的客户不得不到国外市场购买类似的产品, 大量的交易手续费外流。因此, 商业银行要围绕客户的需求开展相应的中间业务。例如国有企业改革所形成的公司上市、资产重组、企业并购等一个庞大的、有潜力的中间业务市场, 与之相伴随的财务顾问、并购与重组顾问、企业管理顾问等新兴高附加值中间业务产品。另外, 随着个人金融资产的不断增加, 人们对银行金融服务也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 商业银行应根据顾客的财力状况和具体要求, 适时地为顾客度身定制中间业务产品。例如信息咨询和市场调查的业务;代理清理债权、债务、国际金融担保等业务;信用卡业务等等。

3. 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收费标志过低, 成本与收益倒挂现象普遍存在。根据《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负债, 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中间业务既然属于“非利息收入的业务”, 对其收费则是理所当然, 这也符合银行业经营的国际惯例。因此, 我国应尽快结束银行业服务提供免费大餐的作法, 完善现有的中间业务收费制度。并按照收入与支出、收益与风险、投入与产出相匹配的原则, 制定统一的中间业务基本收费标准, 规范收费管理。

4.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体系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一项低成本、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 但低风险并非零风险。特别是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 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中间业务的风险较大。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注意风险控制。首先, 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 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 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其次, 要根据审慎原则, 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 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 适时调整风险系数, 做到动态监管风险, 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 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 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 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 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发展, 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 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 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5. 加大技术支持, 优化服务手段

中间业务是一套高科技、现代化金融的服务业务, 它的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软硬件为依托。尽管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在技术建设方面步伐较快, 但在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开发与服务功能上尤存在大量问题。中间业务, 尤其是中高级的中间业务, 需要一系列技术的支持, 附加值越高, 对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中间业务在系统设计时, 要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等技术手段, 为客户提供丰富、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 要避免每增加一项代理业务都要新开发一套系统。注意与客户的亲近性、方便性, 做到系统的独立性和兼容性、高性能性与安全性, 使客户方便、高效、安全、快捷的的使用。

摘要: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西方国家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缺乏宽松的业务经营环境;科技水平和人员素质不高;业务规模小, 创新能力不足;中间业务收费不合理。我国商业银行应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加快金融机构内部和外部的体制改革, 鼓励金融创新, 确定合理的中间业务收费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体系, 加大技术支持, 优化服务手段, 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 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连平.21世纪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机遇、策略、管理与实务[M].北京:金融出版社, 2000

[2]文世英.国内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比较研究[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2) :58-60

[3]曹萍.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N].国际金融报, 2007-07

[4]文卫.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金融与经济, 2008 (8) :93-94

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探讨 篇3

[关键词] 中资银行外资银行个人理财业务

一、国内外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比较分析

1.营销渠道与目标市场定位分析

中资银行拥有数量众多的营业网点,但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等无形营销渠道的市场渗透度不高。尽管网点作为个人理财业务营销渠道的优势是能够加大对客户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但这种营销渠道不仅成本较高,还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银行无法与客户实现无缝对接。

在个人理财目标市场选择上,由于中资银行拥有广泛的、各种层次的客户群体,其目标市场偏向于大而全,服务对象门槛设置较低,并且大多数服务是免费的。中资银行的服务方式和手段往往没有太大差别,这种方式虽然可以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长久下去中高端客户将会转而选择目标市场定位较高的外资银行,势必造成优质客户的流失,而这部分客户恰恰是真正可以带来高利润率的群体。

外资银行在营业网点数量、客户基础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它们更多地依赖于高科技和网络,通过建设网上银行、自助银行、CALL CENTE、以及全国联网的ATM机与POS机等现代化界面,可以使客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现与银行的互动式无缝对接,因此外资银行无须自建网络,只需付出极小的成本即可享受这些资源。

外资银行的目标市场近期内主要是高端客户市场,其布局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

2.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运用

我国金融业一直实行分业经营模式,中资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基金等业务,银行只能代销这些产品,而不能针对客户的需要设计出个性化理财产品,这极大地限制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深度和广度。目前中资银行还不允许离岸投资,因此其个人理财产品比较单一,增值性产品和服务所占比重相对较低,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服务需求。不过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制度完善和效率提升,中资银行可以选择的境内投资工具将会越来越多,同时银行自身也会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中资银行对本土金融产品的可获得性和对客户的熟悉程度将呈现出一定的优势。

外资银行在混业经营模式下形成了集银行、证券、保险和投资银行业务于一体的多元化发展战略,可以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国外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个人理财品种丰富多样,他们的私人银行服务涵盖投资规划、合理避税、遗产管理、教育信托、现金管理、继承人教育安排等众多方面。但在中国境内投资工具的选择上外资银行相对于中资银行受到一定的限制。

3.营销服务战略——客户管理和专业化服务

对于银行来讲,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明确客户的收益点,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客户关系管理又被称为“数据库营销”,通过对数据库进行挖掘,对市场进行细分,针对不同的客户实行不同的营销策略,从而达到企业和客户双赢的目的。占客户群20%的优质客户,往往能够实现总利润的80%,而大量的客户带来的只是业务量,而不是利润。资源稀缺,能力有限,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优质客户的价值。

國外先进的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业务方面业绩突出,其客户关系管理制度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这种客户关系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其特点主要表现在:

(1)与客户保持“连续关系”。为了获得客户的忠诚,国外商业银行一般都选派最好的员工加强与客户的联系。高层管理人员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拜访客户,通过各种活动和客户进行交流。

(2)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服务。国外商业银行对个人客户能提供全面的商业银行各类服务,包括资产管理、保险、个人理财、咨询顾问,甚至旅游服务等。

(3)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国外商业银行已实现从出售产品向出售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某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提供方案的订购者。银行也不仅为客户提供单项产品和服务,而是客户的长期支持者、伙伴。

(4)实行客户经理制。国外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普遍设有公关部,实行客户经理制。

公关部是银行专门负责联系客户的部门,每个重要客户在公关部都有专职的客户经理,客户有任何产品和服务需求,只需与客户经理联系,如有必要,再由客户经理与银行有关部门联系处理。

客户经理负责与客户的联系,跟踪客户的生产、经营、财务、发展等情况,协调和争取银行的各项资源(产品) ,及时了解并受理客户的服务需求,负责银行业务拓展、宣传以及信息收集。

二、建议与策略

1.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西方商业银行在个人理财方面是按照营销管理的思想,以差别服务为特色,以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为依托,由银行专家型人才根据客户需求,对各种个人金融产品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组合和创新,产生出满足中高层个人客户增值、保值资产及安全、方便投资需求的一种个人综合金融产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一是客户成为银行的“上帝”,银行工作人员要千方百计寻找、拉拢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二是老百姓手中的钱越来越多,银行要想吸收这部分资金,最好的措施是给个人提供对等的金融服务。过去那种银行与个人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

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忽视对私服务的经营观念,努力开拓个人金融服务业务。虽然单个个人理财业务利润低,对银行甚至是费时费力,但涓涓细流汇成江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改变银行形象,稳定并吸引新的客源。

2.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如银券通业务的推广、完善,开发“银基转账”业务,推广分红保险等银保合作产品,规范发展“银证受托理财计划”,开展黄金业务,适时推出存款工具证券化、有价证券质押贷款、住房贷款证券化、期货、期权等衍生产品;设计专门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金融品种;为高收入阶层合理避税设计一些金融产品。三是拓展“网络理财”。能否通过网上银行建设高度自助化的核心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网络理财”,将决定着银行理财服务水平的高低及竞争的成败。其次,商业银行可以在个人理财业务上打造精品,通过高素质的理财员形成品牌优势,争取顾客。最后,银行可以采取同证券、保险合作的方式延伸其个人理财业务,也可以效仿国内现有一些网站的做法,避开金融管理,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理财服务。

3.尝试“客户关系管理”,分层次服务

客户关系管理就是明确客户的收益点,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以实现企业的盈利目的。在国外,商业银行进行个人理财主要集中在优质客户上,对客户实行差别对待、分层服务。这种分层次服务并不意味着歧视性服务或只为优质客户提供服务,它是指针对不同顾客的金融需求,结合他们对银行的利润贡献度,为不同层次的顾客提供有区别的服务,它有利于个人金融业务的开拓和银行收益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商业银行应该在这个方面进行尝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根据客户评价标准,采取分级别服务的形式,不同等级的客户由相应级别的理财机构和理财师提供服务,由他们根据不同客户的偏好和需要,进行最有成效地营销。

4.做好宣传推广工作

商业银行必须加大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宣传。尽管现今人们的金融意识在逐渐增强,很多老百姓谈起证券、保险也头头是道,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银行正在开展这些使个人资产增值的新业务。银行要开拓市场,宣传应先行。

5.注重相关人才的培养

国外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服务的工作人员大都是金融领域的精英,不仅专业知识功底深,而且大都经过实战操练,也经历过服务礼仪方面的培训。对我国银行业而言,要想在个人理财业务上形成特色和打出品牌,首先要考虑的是人才战略。银行可以采取的对策有:(1) 从社会挖掘具备各方面能力的人才或对内部有相当专业技能的人员加强其证券、保险业务知识的培训;(2)给从业人员提供能在证券交易、保险业务买卖方面进行实战的机会; (3)我国银行工作人员在服务礼仪、道德水平上与国外有着不可否认的差距。作为未来与外资行竞争的形象工程,强化对从业人员道德、礼仪方面的教育也是商业银行为在理财业务领域占据竞争优势的一项重要工作。

银行国内保理业务经验交流材料 篇4

大胆实践用心打造国内保理融资产品

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下午好!

今天总行在此召开2008年保理业务专题会议,这是我行推动国内保理业务发展的一次重要的会议,也给各兄弟分行提供了一次充分交流的机会,我首先代表珠海分行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07年,珠海分行在总行的支持下,成功启动国内保理业务,进行了新模式下国内保理业务的大胆尝试,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经总行核定了总额度超过3亿的保理授信,半年多来,我们累计办理保理融资4.65亿元,累计还款2.65亿元,目前的余额2亿元,总计实现融资利息收入5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130万元,授信收益明显,这反映了我们国内保理业务的开局良好。通过业务实践,让我们更加认识到保理业务对提升我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同时也看到目前我行开展保理业务所存在的一些障碍和不足。所以,借这次会议机会,特将珠海分行2007年保理业务营销工作进展情况进行总结汇报,希望2008年我分行拓展保理业务能够继续得到总行的大力支持,也希望与各兄弟分行进行紧密的业务合作和交流。

一、总行支持,全面激发一线营销动力

在我分行的国内保理业务启动过程中,得到了总行各个部门的全力支持,解决了实际业务操作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总行票据保理部周总先后三次带队到龙丰铜管、珠海三杨等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与企业负责人进行方案沟通,给分行的营销工作以极大的支持和鼓励;总行信审部也派出专审人员对我行保理业务进行专项指导,对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了该项业务的稳健开展;总行信管部则在审批流程上给予极大的支持,保障了业务审批的效率及信贷系统的顺利对接。

可以说,没有总行的支持,珠海分行的保理业务就无法起步,更谈不上发展,而我们也希望总行能够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使珠海分行的保理业务更上一个台阶。

二、大胆尝试,力推保理融资新产品

大家知道,由于国内商业银行在客户、产品、服务、定价方面的同质化,造成同业竞争空前激烈,而我们广发在竞争中并不具备比较优势,可以说各家分行业务发展都是步步艰辛。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求变才是我们唯一的生存之道。当2007年总行票据部推出新的国内保理业务操作流程,珠海分行敏锐地意识到该项业务将会带来巨大的机遇。因此,从年初开始即全行动员,做好新业务推广的准备工作,同时与总行票据部保持沟通,争取首家试点推行。

但风险与机遇总是相伴而生,保理业务是对我行传统业务的升级创新,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极大地提升了与同业银行在该项业务上的竞争力。但同时也增加了其在风险控制上的不确定性,需要在实际业务中不断去检验和论证。

面对可能的风险,分行领导没有回避,毅然决定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且要吃出味道来,定的原则是要选一家好的、实力强的企业来进行首家试点。珠海最好的企业当然是格力电器,而格力电器最大的供货商就是龙丰铜管,这家年销售20多亿元、应收账款额超过5亿元的企业成为我们最佳的选择。借助总行票据部对格力和美的的主动授信,龙丰铜管的3亿元保理额度很快获得总行的审批通过并付诸实施。

下面我向大家汇报一下龙丰铜管的项目:

珠海龙丰精密铜管有限公司是由国内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企业总投资3.8亿元,专门负责向格力电器和美的电器供应空调用精密铜管,公司设计生产规模为60000吨/年,目前年产值已超过30亿元,是本地一家优质企业,各家银行均积极寻求与该公司的合作。我们珠海分行自2005年起与该公司取得业务联系,但几次上报授信方案均未获总行认可。2007年总行推出新的国内保理业务后,为分行打开了新的合作思路,最终在总行的支持下,成功对该公司核定3亿元国内保理额度。目前该笔业务运行良好,真正实现了银企双赢。

(一)企业基本情况

珠海龙丰精密铜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龙丰铜管)成立于2003年12月,公司注册资金2350万美元,主要生产制造各类精密铜管,2007年产量已达到4.5万吨,产值将超过30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大股东河南金龙精密铜管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目前最大的精密铜管生产厂家和最具实力的科研开发创新基地,市场份额占国内一级市场的50%,并且是国际制冷精密铜管制造前三强。产品出口至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地,而国内的格力、美的等大型空调企业也均为该公司的长期合作伙伴。该公司2006年产销各类铜管18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

(二)企业经营特点

广东是我国空调与冰箱两大生产基地之一,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0%以上。格力、美的、科龙、格兰仕、华凌、志高等名牌空调与冰箱企业均集中在该地区。但当地的铜管产量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缺口明显。

龙丰铜管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主要向珠海格力、广东美的等大型制冷企业供应高精密度铜管。2007年仅珠海格力就有4.5万吨的铜管需求,另外美的有2.5万吨的铜管需求,珠海龙丰07年产量仍无法满足这两家企业需求,因此目前其销售客户集中在格力和美的两家企业。

销售的客户实力强劲,并存在大量应收帐款,龙丰铜管的这一经营特点非常适合开展国内保理业务。经过进一步了解,格力和美的的付款账期均在2个月左右,龙丰铜管的应收账

款余额最高可达到5亿元,有效盘活该部分资产是企业一直努力的目标。在明确企业的需求后,想到总行力推的国内保理业务,我们已成竹在胸。

(三)方案设计

对龙丰铜管国内保理方案的设计及最终确定,可以说是颇费周折,除分行多次与企业进行方案协商外,总行票据部周总先后三次到该公司进行直接谈判,才最终确定了整个操作方案。在方案设计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了三个难题:

一是由于总行对格力电器的保理额度是主动授信,在应收账款转让时格力电器对转让事项难以做出书面的确认;

二是格力电器向龙丰铜管支付货款时全部采用银行承兑汇票支付,使我行对应收账款的回款管理面临较大的困难;

三是龙丰铜管的应收账款周期相对较短(一般不超过2个月),若采取一对一的保理融资,将使企业频繁地还款再贷款,极大的影响其资金使用效率。

面对以上三大难题,我们在总行领导的支持下,最终确定了一个相对双方均可行的方案,具体如下:

1、对珠海龙丰精密铜管有限公司核批3亿元人民币敞口额度的有追索权国内保理业务,应收帐款预付比例不超过80%,单笔保理期限为5+1(即5个月加1个月的宽限期),应收帐款付款方限定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三家,其中对珠海格力的保理额度为2亿元,对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和广东美的商用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保理额度为总计1亿元。同时要求珠海龙丰精密铜管有限公司对上述三家的全部应收帐款(授信期内已发生的和将发生的)债权全额转让给我行。通过5+1的融资期限,加上应收账款全部转让的授信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应收账款期限短的难题。

2、按照总行新的保理流程,要求在转让应收账款时,通过邮局挂号寄送转让通知书,并取得邮局寄达对方的回执。总行新的保理流程,取消了对应收账款转让通知必须取得买方书面确认地强制要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融资风险,但在对龙丰铜管这样优质企业营销中,却具有很大吸引力,而龙丰铜管本身的资信实力及我行对应收账款的追索权,保证了我行融资风险可控。

3、在应收账款回款时,若格力电器以银行承兑汇票方式支付,则要求分行派人直接收取银行承兑汇票原件,龙丰铜管则以款赎票或向我行重新转让足值的应收账款。通过这种回款管理该方式,即符合了企业实际情况,又很好地控制了存在的风险点。

(四)目前业务开展情况

在前期充分调查基础上,龙丰铜管的3亿元保理额度很快获得审批通过,2007年6月18日总行向我分行下达书面批复,2007年6月28日该业务正式启动。半年多过去,该笔业

务运作良好,累计办理出账10次、金额4.65亿元,累计还款2.65亿元,目前余额2亿元,总计实现贷款利息收入500多万元、中间业务收入130万元,授信收益明显,而龙丰铜管也在此次合作中受益,资金周转更加灵活有效,销售收入快速增长,由06年的20亿元增加到07年的35亿元。

通过该项目,我行深切感受到保理业务的优势,也极大地增强了我们继续拓展国内保理业务的信心。我们更大的收获是积累了国内保理业务的实际营销和操作经验,现在和大家分享:

1、选择好的客户

通过该笔业务我们充分认识到,保理业务作为一项创新性产品,在营销优质客户时可以收到意向不到的效果,而优质的客户又反过来保证了保理业务的健康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因此,选择好客户是保理业务能否有效开展的关键一步。

2、操作管理要严格

通过该笔业务,我们发现保理业务真正的难点不在于营销、不在于审批,而在于对业务操作的过程管理,包括应收账款的选择、应收账款的转让程序、贷款资金的使用监控、应收账款的回款监控、应收账款余额的监控等等环节,都在不断考验分行和经办支行的管理能力。

3、细节决定成败

正如前面所说,在该笔业务方案设计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难题,而且这些都是一些操作细节上的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与企业的多次沟通、如果没有总行领导的最终审核,我想即使项目批了,也是无法操作的。因此说“细节决定成败”,对保理业务尤其适用。

三、贴近市场,实现保理业务稳步发展

以贴近市场的特色产品,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是我们珠海分行不断追求的目标。在尝到了“第一桶金”的甜头后,分行加深了对保理业务的认识,切实感受到该项业务迎合了赊销等现代贸易方式发展的需要,十分适合优质高端客户的实际资金运作,不失为吸引高端客户的“敲门砖”和维护良好的银企关系的“法宝”。为此,分行依托总行新型保理业务优势,有针对性地帮助客户设计方案,通过产品组合或服务改良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获得了客户的认可,保理业务也在这一过程中稳步发展。截至2007年底,我行保理客户已增加到3家,同时有5家客户通过产品组合引入了保理业务流程,实现了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的双赢。

在不断完善产品线、优化流程的同时,我行更加注重打造专业化团队,提升保理业务服务水平。在分行授信部成立了保理融资小组,负责全行保理业务的规划发展、营销指导和人员培训;在支层面行,着重针对客户经理和骨干人员推出了多次普及教育和专业训练,在全行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效的营销服务梯队。

另外,分行在业务推广过程中不断总结,将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方案整理成可全面推广的统一模式,以提升客户服务水平。为进一步完善、规范保理业务,我们还在保证收益的情况下,积极完善保理业务定价体系;开展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加大业务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

通过这些措施,为今后保理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大营销,培育保理业务优质客户群

加大市场营销力度,积极培育优质客户群,是珠海分行2008年保理业务的工作重点。我们将通过刊登媒体广告,组织产品推介会,开展保理业务专题交流及培训活动,派发保理产品组合营销材料,等多种形式开展综合营销,努力实现保理业务市场份额的扩大,提升保理业务对珠海分行收入的贡献度,逐步把保理业务培育成我行的特色与品牌业务。具体的营销目标包括:

一是继续拓展格力电器专项授信项下的保理业务,计划再营销5-10家格力电器的主要原材料供应商进行保理业务授信,该额度项下总授信达到5亿元左右。

二是与我行现有优质公司客户进行国内保理业务合作,以优化授信方案、增加授信额度,进一步增强银企合作关系,如中良公司、蓉胜超微、金峰航公司等。

三是将保理业务作为拳头产品,打开与本地部分优质客户合作的突破口,2008年争取新拓展3-5家保理客户,如汉胜工业、方正电路板、东信和平、天威飞马等企业。

最后,我想借这次机会,就保理业务发展向总行提点小的建议,就是希望总行能够尽快开发出保理业务系统,减轻目前手工操作压力,也使我行的保理业务更具竞争力。

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研究. 篇5

信用卡是国际流行的先进支付工具,论文发表被称为现代社会的电子货币,以其安全、方便、快捷的优势,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是金融业现代化的象征。

中国被称为全球信用卡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近几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由于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基础、业务经验还是运作水平都处于较低层面,而且受到技术水平、用卡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因此目前信用卡的应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作为一种复合型金融工具,信用卡在中美市场的差异说明信用卡的发展与一国的经济发展、制度变迁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充分了解信用卡发展的经济环境、营销手段等,可以优化信用卡业务发展模式,为信用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尤其是中国加入了WTO后,充分利用银行的网络资源完善和发展信用卡业务,与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接轨,对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现状

目前,中国各家发卡银行为抢占信用卡市场都在积极推出车行的信用卡,使得中国信用卡的发卡量、交易量和透支余额都呈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同时,信用卡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不断吸引着消费者,持卡消费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新时尚。

但是,中国信用卡市场规模较小,效率较低,导致中国信用卡市场呈现出一高两低的特点,即每笔交易额高,交易量低,信用卡信贷比重低。而阻碍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对信用卡业务的严格管制、受理市场规模较小以及较高的通讯成本。

(二)制约因素(硬件方面)

1、信用卡产品尚不规范。目前,中国金融市场上发行、使用的信用卡绝大多数是借记卡。银联2006年发行的标准卡中,借记卡1.41亿张,而信用卡只有313万张。由于缺少个人资信、风险监控、透支催收等手段,发卡银行对风险普遍抱有畏惧心理,对信用风险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这是制约信用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设备、技术落后,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有些发卡银行电子化水平不高,通信设施不健全,加上程序设计与使用、设备、人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商户、储蓄网点与发卡银行之间还未能完全实现联网,使一些网点业务处理处于半手工状态,当持卡人消费时,授权速度又太慢,异地用卡授权手续繁琐,不能直接授权,使持卡人长时间等候,体现不出信用卡方便、快捷的特点,影响了信用卡的形象。消费后资金结算时间长,再加上有些信用卡业务人员素质不高,柜面服务跟不上,办理业务不及时,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银行和持卡人的利益。有些发卡银行综合业务网络系统中,信用卡会计核算程序在设计上存在不足。

3、发卡银行之间缺乏合作,未能真正利用网络资源。通用性是信用卡的特征之一,也是信用卡吸引客户的主要手段,而目前中国信用卡业务的发展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商业银行在信用卡业务发展中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在业务上盲目竞争。各发卡行在网络建设、设备配置、商户市场开拓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作为商业银行间彼此竞争的手段,发卡银行之间只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能成为合作伙伴。这就造成了各发卡银行之间网络、设备不兼容,商户不能共享,使得中国信用卡业务发展不能形成合力,用卡环境受到限制,造成网络资源的严重浪费。

(三)服务问题(软件方面)

1、服务与收费。信用卡所提供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其产品的核心。但在中国真正的信用卡并不多,目前的大多数信用卡实际上只是一种可以延期付款的借记卡。另外,中国银行并没有提供信用卡应有的信用担保,信用卡被盗用的风险和损失全部由消费者负担。事实上,中国银行从开办信用卡业务之时就一直在想方设法为自己规避风险,拒绝提供真正的信用担保,最初甚至要求消费者以存款质押。在提供这样的产品和服务的情况下,银行却还要按国际惯例收取年费。但他们没有告诉消费者,我们的信用卡无论是产品内核还是服务都和国际惯例相差甚远。

2、个别发卡行金融政策观念不强,不按《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执行。为了吸收存款,为某些企业将存在银行基本账户上的存款转到信用卡账户上,有的甚至将单位商品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行政费等转入信用卡户,为企业单位办理转账、提取现金、发放工资、奖金等,实质上超越了信用卡业务功能,履行了银行基本账户的结算功能,形成了多头开户,为企业逃避还贷还息、偷税、漏税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中美银行信用卡业务的比较

(一)中美信用卡市场规模的比较分析

中国银联公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银联标准卡境内新增1.44亿张,占到银行卡市场增量的68%,共有11家银行发行了400多万张标准的贷记卡,成年人持有信用卡的比例开始接近3%,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的比例开始接近1%。可见,中国信用卡市场已经初见雏形,但与境外成熟信用卡市场相比,市场规模还较小。

据统计,美国信用卡的发卡量已经超过了10亿张,成年人持卡比例超过80%,信用卡占持卡人日常支出比例为25%;在8000万拥有信用卡的家庭中,未清偿的平均欠款为6000-7000美元,并且只有40%的持卡人每月偿清信用欠款而享受免息期待遇,其余60%的持卡人都愿意选择最低还款方式承担贷款利息。

从上述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信用卡市场还处于新兴市场形成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还处于其发展的初级阶段。

(二)中美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比较分析

总结境外银行卡市场的经验,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邮购分期付款、POS分期付款、签购单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市场实践中,POS分期付款、现金分期付款较为流行。

在境外较为发达的信用卡市场中,分期付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不一样。在英、美等国家,由于信用卡业务发展比较充分,不仅银行、专业化机构大量发行通用型信用卡,许多大型商户也普遍独立发行私有标识信用卡。相对于通用型信用卡,私有标识信用卡的一大特点,就是为持卡人的商品购买提供费用较为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甚至零费用)。因此,在美国,通用型信用卡通常不提供分期付款计划,但是,为了争取新客户申请通用型信用卡,发卡机构偶尔也会提供较优惠的分期付款计划。

对于美国等发达的信用卡市场而言,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前一阶段,在“邮购分期付款”的基础上,中行、建行等多家银行在全国积极推广“POS分期付款”及“签购单分期付款”,市场拓展非常迅速。

中国信用卡分期付款业务的迅速发展,不仅是银行通过产品创新争取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结果,也深刻地反映出银行正在探索完善现有的信用卡业务盈利模式。中国自2003年进入“信用卡元年”以来,银行都把信用卡视作最有潜力的个人金融业务,投入资源大力发展。年费收入、循环利息和商户佣金是信用卡业务的三大收入来源,目前,减免年费已经成为常规性的促销手段,同时,持卡人尚未普遍养成使用循环信贷的习惯、信用卡沿用借记卡较低的商户扣率标准,进一步限制了信用卡业务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分期付款等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等寻求盈利增长是各商业银行应对市场竞争的手段之一。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篇6

(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国内担保业务管理,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等有关法律,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所称国内担保系指担保合约项下的某种责任或义务的履行,所作出的在一定期限内承担一定金额支付责任或经济赔偿责任的农行各分支机构应国内某种合约关系一方(以下简称申请人)的要求,向合约关系的另一方(以下简称受益人)书面付款保证承诺。

第三条 本规程适用于国内企业之间的承包工程投标、履约、预付款、维修及预留金等方面的担保(100%保证金的担保不受此范围的限制)。

第四条 对国内担保业务要按贷款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审批、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 国内担保业务一律实行统一授信管理,对未授信企业,除非收取100%的保证金,否则一律不得对外出具保函。对客户的授信按《中国农业银行信贷客户统一授信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条 总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金融方针政策制定国内担保业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对各省级分行、直属分行(以下简称各分行)辖属机构开展担保业务进行授权和超过各分行权限的担保项目进行审批;对各分行及辖属机构的国内担保业务进行指导、检查、监督及培训。

第七条 各分行负责权限内的担保项目的审批;各分行辖属机构负责受理、审查、上报担保项目,依授权正式出具担保函,收取担保费,对担保项目进行监管。

第二章 主要国内担保种类

第八条 根据业务需要,各级行目前可办理以下工程项下的担保种类:

(一)投标担保:系指向招标人(受益人)作出保证:在投标人(申请人)报价的有效期内,投标人将遵守其诺言,不撤标、不改标,不更改原报价条件,并且在其一旦中标后,将按照招标文件的规定及投标人在报价中的承诺,在一定时间内与招标人签订合同,如投标人违约,农行将在担保额度的范围内向招标人支付约定金额的款项。该金额数通常为投标人报价总额的1%?5%不等。

(二)履约担保:系指应劳务方和承包人(申请人)的请求,向工程的业主方(受益人)所作出的一种履约保证承诺。倘若履约责任人日后未能按合约的规定按期、按质、按量地完成所承建的工程,以及未能履行合约项下的其它业务,农行将向业主方支付一笔不超过担保金额的款项。该款项通常相当于合约总金额5%-10%。

(三)预付款担保:又称还款担保。系指向工程业主(受益人)保证,如申请人未能履约或未能全部按合同规定使用预付款时,则农行负责返还担保函规定金额(或未还部分)的预付款。预付款担保的担保金额不应超过承包人收到的工程预付款总额。

1(四)维修担保:系指应承包方(申请人)的请求,向工程业主(受益人)保证,在工程质量不符合合同规定,承包方(申请人)又不能维修时,由农行按担保函规定金额赔付工程业主。该款项通常为合同价款的5%-10%。

(五)预留金担保:又称留滞金担保。系指应承包方(申请人)的请求,向工程业主(受益人)保证,在承包方(申请人)提前支取合同价款中尾欠部分款项而不能按期归还时,由农行负责返还担保函规定金额的预留金款项。通常为合同价款的5%-10%。

(六)其他特殊担保。

第三章 担保的对象及条件

第九条 担保对象原则上须为在本行开立基本账户或一般存款账户并实施统一授信的客户(提供100%保证金的客户除外)。

第十条 申请担保业务的客户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批准,颁发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企业;

(二)按照农行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信用等级在aa级以上(含aa级)或资产负债率在70%以下的企业;

(三)无欠息、无呆滞、呆账贷款;(四)有良好的信誉,经济实力强;(五)能够提供符合规定要求的反担保。

第十一条 申请人向农行申请开立保函时,农行应对申请人、项目情况和保函草本等项予以审查,如审查发现申请人信誉不佳,经济实力差,有关项目风险较大,缺少必要的合规文件,保函草本不符合农行要求等情况,不予受理。

第四章 出具担保的程序

第十二条 申请与受理。具备规定条件者可直接向其开户行提出申请,填写《开立国内保函申请书》,同时报送以下材料:

(一)担保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项目招标书和政府主管部门批准件及其他有关批文;(二)担保项下基础合同或其意向书;

(三)担保合同意向书(载明担保金额、期限等);(四)反担保承诺函及相关物业抵押材料;

(五)担保函格式(如受益人主动要求出具担保函格式);

(六)申请人基本资信情况,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加盖其所在会计师事务所公章或签名的申请人的年度或半年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验资报告);

(七)受益人的基本资信资料;(八)农行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材料。

第十三条 审查。各级行信贷部门收到担保申请后,应对以下方面进行审查:(一)对申请人的审查

1.基本情况。主要审查申请人的法人资格、经营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包括申请人的名称、法定地址、法人代表、注册资本、施工能力、技术装备能力、近3年的经营、管理情况、申请人的资产状况以及其资产设定抵押、担保的状况;如果是新建企业,要审查其验资报告和近期财务状况。

2.申请人对基础合同的履约能力。重点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作为投标方有无压价、欺骗招标的行为,作为承包方能否按期、按质、按量完成承包任务。

3.非法人申请人应提供法人授权委托证明及公司印鉴。(二)对项目情况进行审查

应对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审。重点对担保项目的投资必要性、技术适用性、建设可行性、财务状况、经济效益、商务合同内容及公平性、项目资金来源及使用计划、结算方式等内容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评价。

(三)对申请书的审查

申请人委托农行出具担保时,必须提前向农行提交正式的申请书,作为明确申请人与农行之间委托与被委托关系的正式契约。申请书应事项清楚、指示明确,严格划分农行与客户的各自职责。

(四)对保函内容的审查

申请人与受益人洽谈合同时,如需农行出具担保的,应事先与农行接洽。有关保函格式或条款需经农行同意(由信贷与法规部门联合把关),方能正式签约,凡未经农行事先审查的保函格式、条款或由申请人提供的、不符合农行要求的保函格式,农行有权拒绝开立。对保函格式的审查内容包括:

1.担保的性质。农行担保承担的责任必须与交易背景相一致。不论出具何种担保,均需履行应有的审批程序。

2.受益人。受益人应为背景合同的当事人之一。

3.金额。担保的金额应为一确定数值;如涉及利率,应在保函中列明。不得含有诸如对受益人所遭受的损失和费用承担赔偿责任等有可能突破保函金额的条款。

4.索赔条款及文件。索赔条款应体现当受益人真正获得赔偿权利时担保人予以付款的原则。索赔权利的获得与否,应以第三者签发的单据或文件的形式加以证实。

5.对担保人责任条款的审查。包括索赔书应在效期内寄达有效,索赔书须银行证实。6.效期。保函应有明确的失效日期或单据可确定的失效事件,避免效期“敞口”。(五)对受益人资信的审查

主要审查受益人的法人资格、经济实力及信誉等情况。包括名称、注册地点、法定地址、法人代表、开户银行、经营及财务状况的证明文件。

(六)对反担保措施的审查

1.反担保的一般方式有:收取保证金、保证反担保、抵押反担保及质押反担保。要根据担保的风险程度及申请人、受益人的情况综合考虑采取一种或几种方式作为反担保。

(1)收取保证金。办理各类国内担保业务须收取不低于30%的保证金,并将申请人的保证金转入或划入保证金账户,实行专户管理。这是采取任何反担保形式必须具备的条件。

3(2)对抵押反担保的审查。抵押人提供的抵押物必须是归其所有或国家授权其经营管理的财产。要认真审查抵押物的处分权、变现能力、是否足值、是否到有关部门进行过登记等。抵押物要由申请人向保险公司投足以农行为第一受益人的财产保险。保险单、房地产的权利证书及转移证明等必须交由农行管理,待担保义务解除后退还给申请人。

(3)对质押反担保的审查。动产质押要取得质物的占有权。权利质押在需要时应办妥相应的质押登记。

(4)对保证反担保的审查。要认真审查反担保单位的法人资格、担保能力,要核实反担保人的经济实力,资产与负债状况及信誉情况。

2.在审查反担保时应注意:

(1)反担保应由银行、非金融机构、或其他有经济偿还能力的经济实体出具,反担保函的受益人必须是对外出具担保的农行。

(2)反担保中的金额应大于农行出具的担保金额。

(3)反担保必须是不可撤销的,其责任条款应与农行对外出具的担保责任条款一致。(4)反担保中应明确规定反担保人在收到农行书面索偿通知后若干天内立即无条件支付所有的款项。否则,农行有权凭反担保协议从反担保人在任何银行开立的账户中主动扣款。

(5)反担保的有效期应略长于农行出具国内担保的有效期。

第十四条 审批。各分行信贷部门接到下级行出具国内担保的申请报告后,对其进行审核,提出意见报分行贷审会审查,属审批权限内的由行长审批。超过各分行审批权限的,要将项目评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并上报总行进行审批。总行审查同意后,即正式发文通知申报行。

第十五条 担保项目批准后,各分行应与申请人、反担保人签订《国内保函担保协议》。(一)与反担保人签订反担保协议。

对于以资产抵押的反担保,要核实抵押物是否已按法律程序进行抵押和保险;对于由第三方提供的保证反担保,要根据第十三条第六款的要求核实反担保人的担保能力及信誉状况,核实无误后,与反担保人签定反担保协议。

(二)与申请人签订担保协议,约定彼此的权力和义务:

1.农行出具国内担保后,有权对申请人的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督、检查。申请人必须将有关生产、经营、财务等方面的重大决策及时通知农行。

2.农行出具国内担保后,申请人与受益人如需修改基础合同,必须取得农行的同意,未经同意,农行的担保义务自行解除;申请人与受益人如需修改担保条款,必须取得农行的同意,未经同意,农行的担保义务不变。

3.农行依照担保函履行担保义务无须征得申请人同意,并有权向申请人追偿。4.农行要按规定收取担保费。5.担保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1)担保函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担保函要求提交的各种单据和书面证明;(2)申请人的责任与义务;(3)农行权利、义务和免责条款;(4)申请人的违约责任;

4(5)偿付方式;

(6)担保合同与担保函、反担保函的关系;(7)生效条款。

第十六条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各分行应将分行审批权限以外的担保项目的担保函格式(包括受益人提供的格式或受益人接受的农行提供的格式)、担保合同、反担保文件报总行审查。

第十七条 经总行审查同意后,各分行可对外正式开立担保函。

第十八条 总行审批的担保函需要展期时,须报总行审批。农行出具的担保函不得进行第二次或以上的展期。

第五章 出具担保函

第十九条 开立担保函应做到规范、严密、符合法律程序,担保函的基本条款包括:(一)担保函编号(由总行统一制定);

(二)担保申请人及受益人的名称、法定地址、开户银行;(三)有关合同、标书的编号,日期、工程项目名称等;(四)担保金额;(五)递减条款;

(六)责任条款:包括申请人、农行、受益人、反担保人各方所负责任的义务;(七)免责条款;

(八)索偿条款:包括受益人向农行提出索偿方式、期限、渠道,应提交何种单据及证明等;

(九)生效期:开出保函一般自开出日起生效,但预付款退款保函应订明承包人收到有关预付款后,保函才生效;

(十)失效期:开出保函应明确规定失效日期或失效事件;(十一)适用法律。

第二十条 对受益人要求按其事先拟定的格式开立保函的,各分行应认真审查,对条款内容明显有损于农行权益,增大农行担保风险的,应不予受理。不得出具规定有对受益人的索赔无条件照付或见索即付条款的担保函。

第二十一条 自拟文字对外开立担保函时,各分行应由内部法规部门对保函条款的合法性进行审定,并把担保函文稿送申请人确认后,再向外开出。

第二十二条 原则上不出具有转让条款、其它银行加具保兑及转开的保函,如有特殊情况需征得总行同意。

第二十三条 原则上应由总行授权的各分行出具担保函,但对业务量较大、管理规范的辖属分支机构,各分行经总行同意后可转授权其出具担保函。

第六章 收费标准

第二十四条 各分行办理国内担保业务应向申请人收取担保手续费。国内担保费用一律按季计收,有效期不足三个月的按三个月计收。履约担保、预付款担保、维修担保和预留金担保每季收取担保金额的1‰,最低不少于500元。投标担保每季收取担保金额的0.5‰,最低不少于300元。各分行在办理国内担保业务时,可根据担保的性质、项目风险程度、担保金额、担保期限、申请人资信、反担保和抵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在规定费率的30%的幅度内提高或降低费率,特殊情况由各分行和申请人协商确定。保函修改费每笔90元,如为增额修改,且按增额部分计算的当季担保费超过90元的,按增额部分的当季担保费计收。

第七章 后期管理

第二十五条 保函出具后,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不可预见的因素,直接影响项目的顺利完成,为此,各行信贷、会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做好担保业务的后期管理工作:

(一)项目监督

在担保有效期内,信贷部门应与项目企业保持密切联系,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合同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企业内部人事变动等重大事件,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二)财务管理

信贷部门应要求项目企业及时提供各种财务报表,定期进行财务分析。通过对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其他辅助报表中的利润指标、负债指标、资金周转率等主要财务指标进行分析,准确掌握项目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及时督促项目企业安排好还款资金或履约有关合同。

(三)档案管理

信贷部门应对出具的每一笔担保业务的相关资料,都要严格按照档案管理制度进行保管,不得丢失和外借。

(四)担保余额减额及注销管理

各分行会计部门要将担保余额的减额作为日常业务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同时要加强担保业务的注销核实工作,及时办理保函的注销,以准确反映农行担保项下的或有资产业务。

第八章 内部监管与报告制度

第二十六条 各分行正式出具的担保均应列入“501开出保函款项”和“502备付保函款项”对应科目。担保金额发生变化时(如自动减额、修改金额、履行赔付、担保函失效等),必须相应调整原已入账的金额。

第二十七条 各分行应将收取的保证金列入“813保证金”科目进行核算。

第二十八条 担保函对外开立后,各分行应随申请人履行责任义务的进度及时办理减额和注销手续,以避免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如果申请人、反担保人或物权抵押人未能在合理付款日前筹足资金,为维护信誉,农行须先行垫付,使用“704”逾期贷款科目核算,并按逾期贷款利率计收垫款利 6 息。所垫付资金由审批担保部门负责向申请人、反担保人或抵押人催收。并在20天内将无力履约的原因、追偿措施等情况报告总行。

第三十条 国内担保业务(特指除100%保证金外的工程项下投标、履约、预付款、维修、预留金担保及其他特殊担保)实行总行授权制,未经总行授权的分行不得出具国内担保,各分行未经总行同意不得出具总行授权范围外的担保,未经总行同意不得将担保审批权下放给辖属机构。

第三十一条 总行对各分行的国内担保实行余额总量控制和单笔审批权限控制(不含100%保证金的担保)。每年度的担保余额指标及单笔审批权限由总行下达和授权。各分行不得突破余额指标和超权限审批。超余额指标和超审批权限出具国内担保须向总行申请报批。其他特殊性担保一律报总行审批。

第三十二条 为防范保函业务风险,各分行要健全国内担保业务的申请、记录、审查、审批、检查制度,健全有关业务统计和原始凭证档案管理制度,依法、依规进行业务操作。

第三十三条 各分行要与担保项目所在地经办行签订内部管理协议,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关系,以加强担保项目的管理。

第三十四条 业务处理中的清算、会计核算和印鉴的管理以及对客户授信等,均按总行的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十五条 开办国内担保业务的分行,应在每季度结束后的20天之内向总行报送《中国农业银行国内担保季度汇总表》和担保合同执行情况的文字说明(内容包括担保项目的建设情况、效益情况、预计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可采取的解决措施)。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六条 本规程由中国农业银行总行负责制定、解释和修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国际比较分析 篇7

1.1 中间业务创新品种比较分析

(1) 从时间上观察,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创新时间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 而我国则是在1979年之后, 两者相隔时间近20年。当然这与我国的经济体制相关, 在改革开放以前, 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 国家金融比较脆弱, 不具备大规模金融创新的实力, 而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 政府首先提出对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加快了我国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的发展步伐。

(2) 从整体上看, 西方国家中间业务的品种及技术含量明显优于我国, 尤其80年代后, 西方国家创新出大量的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产品, 而我国目前的金融衍生产品仍比较缺乏, 只有少数的几种衍生产品。这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有关, 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初, 我国就尝试过金融衍生业务, 但由于各种原因发展较为缓慢。直到我国加入WTO, 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后, 决策部门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不断的探索与开发各类金融衍生产品,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 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 属于同行业最高, 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而我国中间业务开展得比较早、业务较大的中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平均水平也才13.99%, 与国外水平相差近三四倍, 此外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均水平达不到10% 。

1.2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低于国外的原因

(1) 我国开展中间业务的起步时间晚, 整整落后西方发达国家20年, 在经营策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仍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甚至还有一些银行在提供中间业务时不收费或只收取少量的手续费。

(2) 我国中间业务创新品种匮乏, 尤其是金融衍生业务方面。而我国银行衍生中间业务量极少, 从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量统计数据中显示, 2006年全年该行交易类业务金额才5627亿元, 主要是因为在最近几年, 我国才陆续推出一些金融衍生工具。

1.3 中间业务收入结构比较分析

在美国前20家大银行非利息收入构成要素中, 托管业务收入, 传统的银行手续费收入, 投资银行业务收入, 证券交易收入, 保险收入, 信用卡业务收入等所占比重较大, 构成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在1996-1998三年中间业务收入中, 传统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5.55%, 托管业务手续费收入占比年均为14.69%, 保险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67%, 信用卡业务收入占比年均为12.75%, 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资本市场收入, 年均占比达到22.39%, 其中投资银行收入, 证券交易收入所占资本市场收益的70%以上。三年间各类中间业务基本呈稳定发展态势, 但衍生交易量收入1997年、1998年下降明显, 1996年占资本市场收入的比例为54.34%, 1997年下降到49.76%, 1998年则下降到31.62%, 当然这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关。

而在我国,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排在前面的是人民币结算业务收入、代理业务收入、银行卡业务收入。外汇中间业务收入和担保承诺类业务收入的占比极少。

综合以上分析, 我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最高的是结算业务收入, 而美国则为资本市场收入。这与我国近年来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密切相关, 导至国际结算业务成为银行的一大亮点。而美国银行之所以能在资本市场方面取得巨额收益, 主要是因为美国对银行实行的是一种混业经营的模式, 银行可以参与证券、保险行业, 同时由于美国金融市场发育相对完善, 金融产品丰富, 因此为银行发展衍生业务提供良好的基础。

银行卡业务收入与西方国家大体相当, 这与我国商业银行银行卡近几年的迅速发展有重要联系。但是我国发行的银行卡多为借记卡, 约占95%以上, 贷记卡只有1%左右。每年银行卡的交易额中80%以上是存取款交易, 真正的刷卡消费金额只有2%左右。 而国外银行卡交易主要是刷卡消费, 逐步实现货币电子化。因此两者的收入来源性质是不同的。

2 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一些建议

(1) 逐渐松动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 适当放宽银行的业务范围, 顺应金融自由化的趋势。虽然分业经营对维护我国金融秩序稳定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保护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 但是同时也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 多功能, 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从根本上制约了中间业务的拓展。市场经济的发展, 要求商业银行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 不断的进行金融创新, 实现金融衍生产品把银行、证券、保险市场有机联系起来, 相互包容。从国外的数据得到证实, 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 开发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 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 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 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 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机构, 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 尤其是在代理业务方面进展加快, 证券和保险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帮助销售产品, 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 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 其实就像一个金融大超市, 里面包含各类金融产品, 因此逐步放松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体制是很有必要的。

(2) 转变经营策略, 逐渐淡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 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 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由于我国尚处于经济转轨时期, 作为市场主体的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过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 让银行失去发展中间业务的动力, 缺乏激励机制, 对发展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从国际上看,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 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 人们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作为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 经营水平, 员工素质, 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监管层在银行转变经营观念过程中, 可以通过实行利率自由化, 加快金融市场的发展, 迫使银行改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模式, 加大中间业务的发展与创新。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 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发面有所突破, 实现商业银行盈利结构的多元化和合理化。

(3) 加快中间业务人员的培养和加大科技投入。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 具有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和信誉于一体的特征, 是金融领域的高技术产业。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大批知识面广、实践经验丰富、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尤其需要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工程、企业管理、计算机和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的中高级人才。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已历经扩大市场份额, 增强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初级阶段, 以投资银行、银行卡、信用担保、衍生中间业务收入为主要中间业务收入的成长阶段, 进入到适应世界银行业发展的高级阶段, 而我国中间业务创新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因此发展的空间还很大, 希望各商业银行能抓住这个机遇,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在激烈的银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目前, 在国家实施从紧货币政策、压缩信贷规模, 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 外资银行的大举进入和政府提出扩大上市公司直接融资比例的背景条件下, 研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通过比较分析中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 找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分析其原因, 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中间业务,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混业经营

参考文献

[1]邹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7.

国内外银行中间业务比较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此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散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外汇中间业务中,具体表现在:信用证承兑及各种承诺业务产生连带责任而形成的信用风险;贸易融通业务如融资租赁、出口押汇等业务的违约风险;金融交易类中间业务如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由于对手违约或拒付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等。

一、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有层次的推进和完善整体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1)策略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份额,给竞争对手创造提高声誉的机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复杂的信用风险,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很少单纯采用保守的回避或分散策略,而是采取更积极的、富有进取性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敞口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从长期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内容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适当从内控向外部交易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一方面总行内控部门建立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负责对具体流程稽核。其次,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内控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最后,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通过这个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但是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与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同,这些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具有风险拆分功能,能够把原来商业银行资产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捆”,将各种风险分离开来,然后根据需要重新将一些风险捆绑在一起,形成不同特点的新产品来吸引不同的投资者。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方式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来自于要减少集中风险、衡量整体信用风险和确定经济资本等三方面的要求。传统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象是基于单个业务的信用风险,而非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银行注重的是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了,业务过于集中是造成银行问题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对整个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在追求市场份额和股本收益率等目标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资本要求等因素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倾向于更多的通过交易对手安排来交易各自的资产,从而达到转移信用风险并最终降低总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决定相对于资产组合的资本分配,确定最优经济资本,即缓冲交易对手的全部风险造成的预期外损失所需要的总资本水平。

(4)框架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加快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的步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敞口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为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由过去单凭主观经验的管理模式向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工商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十分迫切的。

(1)建立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应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在操作规程中注意加强有关风险防范方面的内容。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应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科學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构建形成银行矩阵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监督独立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控制面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要公开、透明,并能够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实施,商业银行各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不徇私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商业银行应以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稽核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稽核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外汇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具体的外汇中间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点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增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应形成统一的风险观念。信用风险管理要能够有效的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也就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

其次,应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行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存款人利益的保护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机制,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

最后,建立素质较高的风险超前防范工作队伍。为使超前防范能不断扩大覆盖面,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监控队伍。对此,很有必要加强监控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培养出多面手,不仅要使其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外汇中间业务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还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这些风险可能不被预测到而且常常无法阻止,监管当局在估计这些事件对银行系统和市场情况及环境的影响时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动员其他权力机构有效的处理特定事件的后果,并且最终监督破产机构有序的退出。只有通过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信用微观基础等多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外,政府也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监管当局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系统。

(4)建立外汇中间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起既便于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监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要适应国内与国际监管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拓展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要求,按照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不同类别外汇中间业务不仅风险程度差别很大,而且所面对的风险种类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制定外汇中间业务发展策略时,必须认真分析各类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层级结构,确定风险防范重点。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客观要求,要将公司业务、机构业务、零售业务等不同客户种类,表内、外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都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围。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领,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要跟随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既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国情与行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对症下药,解决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洁华.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及对策.企业管理,2008

[2]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需全面有效管理.转型探索,2008

[3]曹凤岐,袁宏泉.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政金融,2008

[4]温杰.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7

[5]彭业翠,钟玲静.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代经贸,2008

[6]何德旭,葛兆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中国金融,2008

[7]杜德春.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7

[8]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

上一篇:江西美术出版社四年级下册美术期末检测题下一篇:如何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