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投资银行

2024-06-01

国内投资银行(精选12篇)

国内投资银行 篇1

一、引言

自从中国实施对外开放以来, 中国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尤其是在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国内储蓄和净出口方面。其中外商企业对中国的投资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外商直接投资一般以制造业为首, 投资点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设备的更新, 优秀企业家的流入, 资本的扩张均离不开外商直接投资。但是,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国内投资不仅仅有挤入效应, 还会产生一定的副作用———挤出效应。

二、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及作用

(一) 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外商直接投资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 也被称为国际直接投资, 它以获取利润为目的, 以控制经营管理权为核心, 是与国际间接投资相对应的一种国际投资基本形式。换句话说, 外商直接投资就是外商企业以盈利为目的, 对东道主国家的企业、消费市场、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投资的一种行为。

(二) 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

外商直接投资最主要的是对东道国的影响, 尤其是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作用, 包括外贸总额、贸易结构、外贸顺逆差额等。例如, 当东道国资源匮乏或经济萧条时, FDI对东道国资本形成和累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经济的复苏等方面起着非常强力的促进作用。但是当东道主资源丰富时, 外商企业与我国本土企业相互竞争, 便会导致劳动力和优秀企业家的流失, 金融市场资金紧张, 从而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国内投资起着抑制作用。

三、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对FDI的挤出效应进行论证

(一) 金融市场角度

金融市场就是资金融通市场, 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 广而言之, 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

根据宏观经济学模型, 在借贷市场中, 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共同决定利率。当资金供给一定时, 若外商企业对东道国贷款进行投资, 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导致利率上升, 从而使本国企业贷款的机会成本上升, 最终导致国内投资下降, 这就是FDI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的渠道之一。

(二) 产品市场角度

产品市场是指可供人们消费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及其交换关系的总和。在产品市场中, 只有同行业才存在一定的竞争, 不同行业的企业还会存在合作的关系, 例如同为休闲服饰的两家服装店开在同一个街道口, 便存在强烈的竞争关系, 有时还会发展为恶性竞争。而同一家商场中的服饰店与餐饮业可能无竞争关系, 若相互之间存在互利价值, 则可能还会发生合作关系。

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也是如此。若外商直接投资于我国已经存在并且相对不成熟的行业, 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竞争力比较强, 技术水平, 人才管理都比较优秀, 则会导致我国本土企业的盈利额下降, 追加的投资大量减少。若我国本土企业的技术比较成熟, 竞争力强, 则这种挤出效应就不是非常明显。还有一种情况是不会出现挤出效应, 而是产生挤入效应, 即新兴市场。新兴市场是指东道国没有涉足的行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开拓市场, 创造价值, 为我国本土企业提供了架构, 使我国本土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此行列中, 便形成挤入效应。

厦门的产品市场, 挤出效应远高于挤入效应, 主要原因是:随着城市的变化走向, 散客经营的厂商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竞争趋于恶性, 使得粮食的运输成为主要运营。由于粮食是必需品, 所以需求曲线比较平缓。在大丰收时节中, 容易出现“贱谷伤民”的现象。在非丰收时节, 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又拥有更好和更加低廉的产品, 这样就导致外商直接投资挤出厦门国内在产品市场中的投资额。

(三) 劳动力市场角度

劳动力市场, 又称人才市场, 指劳工供求的市场。当劳动力市场稀缺的情况下, 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提供丰厚的工资, 或者丰厚的福利待遇时, 会导致本国企业优秀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 形成挤出效应。外企之所以待遇高于我国本土企业, 其主要的原因是企业内部管理有效, 技术水平新颖, 以及东道国给予的优待和特权。目前, 中国劳动力市场饱和度一直在上升, 外企的增加提高了中国的就业率和中国国内企业的竞争力, 所以FDI的挤出效应在劳动力市场中不明显。

厦门是由渔村发展而来, 从改革开放以来, 均是以旅游业、渔业和民营企业为主, 而非机械制造业为主。而FDI主要是抑制我国国有企业生产, 尤其是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劳动力产生威胁, 所以厦门劳动力流失不显著。

四、政策启示

第一, 厦门可以适当的引入新企业, 增加外商直接投资, 为外商直接投资提供适当优惠政策。与此同时, 提防挤出效应的发生, 因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厦门的挤入效应不大, 若大幅度扩张, 必将引起挤出效应。

第二, 增加本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管理效率, 人才培养, 技术改革, 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利用厦门的独特地理优势, 增加国内外的沟通, 引进尖端设备和管理方法, 这不但有利于企业发展, 而且还随之增加厦门国内投资, 利于厦门整体发展。

第三, 加强信息流动, 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 政府进行必要的引导, 使各行各业的企业或人员合理安排, 避免造成恶性竞争或者不必要的损失。这样可起到节约能源的作用, 对厦门这样一个资源稀缺的城市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

第四, 拓宽厦门国内投资的渠道, 尤其是在金融市场, 只有增加了融资的方法, 才能扩大投资。目前, 由于中国的金融市场, 均是以政府行为作为主导, 这就束缚了厦门的国内投资, 不但厦门国内投资受FDI的挤出影响, 有时还会受到本国政策的影响。只有拓宽融资渠道, 如适当学习国外的融资模式, 才能打破束缚, 增加厦门总投资额, 继而拉动厦门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培罡, 周应恒, 殷志扬.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出 (入) 效应:产业组织视角[J].经济学季刊, 2009, 12 (4) :1-3.

[2]王志鹏.外商直接投资“挤入”还是“挤出”了国内投资[J].当代财经, 2010, 1 (52) :1-5.

[3]李稻葵, 梅松.中国经济为何偏好FDI[J].国际经济评论, 2007, 4 (6) :1-4.

[4]杨柳勇.沈国良.《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挤出效应分析》[J].统计研究, 2013, 4 (15) :1-4.

[5]江小涓.关于外资规模的若干理论思考[J].中国对外经贸理论前沿, 1999, 2 (5) :1-4.

[6]邹慧君.山东省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分析[J].岛职业技术学院报, 2000, (1) :1-20.

国内投资银行 篇2

开户行名称:

公司名称 :

SWIFT code :

公司名称:

公司地址 :

国外在国内开户行需提供的Bank address :开户行地址

Sortcode :分类代码

Bank name :银行名称

Bank branch :分行名称

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西大街28号院10号门

国内投资银行 篇3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国内投资 挤出效应 作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4-0029-08

引言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一直是国内外FDI对东道国经济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挤入、挤出和中性三种效应。如果FDI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等于FDI与国内投资之和)增加的数量超过FDI本身增加的数量,则说明FDI的流入促进了国内投资,此时称FDI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入效应。如果FDI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增加的数量小于FDI的增加额,甚至出现国内总投资的减少,则说明FDI的流入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了国内投资,此时称FDI对国内投资产生了挤出效应。若FDI增加导致国内总投资等量增加,则国内投资保持不变,此时为中性效应。

FDI究竟在宏观上是促进还是抑制东道国的国内投资呢?国外代表性的文献有Lubitz(1966)[1],VanLoo (1977)[2],Manuel R. Agosin与Ricardo Mayer(2000)[3],Jan Misun与Vladimir Tomsik (2002)[4],Manuel R.Agosin与Roberto Machado(2005)[5]等;国内代表性的研究有杨柳勇和沈国良 (2002)[6],张倩肖(2004)[7],王志鹏和李子奈(2004)[8],薄文广(2006)[9],雷辉(2006)[10],徐颖君(2006)[11]等。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关于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影响研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国内外关于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影响的理论研究文献较少,深入剖析FDI对国内投资作用机制的很少,更多的是对FDI与国内投资关系的实证检验。第二,由于采用了不同的模型、计量方法和样本国家(地区),这些文献在FDI到底是促进还是抑制国内投资的问题上,并没有取得一致结论。第三,针对中国的研究,基本上都集中在全国范围内或分区域(如我国东、中、西部及长三角和珠三角比较)FDI对国内投资挤入挤出效应的研究,专门针对某个特定省份进行深入研究的几乎没有。

由于FDI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性,FDI对东道国国内投资的效应会受到东道国技术水平、东道国金融市场、外资产业分布及外资政策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认为,为更好地激发FDI对国内投资的挤入效应、减少挤出效应,有必要选取典型区域,对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进行系统的实证检验,并深入挖掘其作用机制。

鉴于上述情况,本文选取江苏省作为研究对象。江苏省近几年在引资上的成功已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2007年,江苏省实际利用FDI 218.9亿美元,占全国的29.3%,连续五年保持全国第一。因此,针对江苏省的相关研究将具有非常典型的意义。大规模的FDI流入究竟对江苏地区的国内投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FDI流入量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三个地区的FDI与国内投资的关系是否相同?FDI对江苏地区国内资本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本文将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Agosin(2005)总投资模型;第三部分,实证方法和数据的选取;第四部分,实证结果;第五部分,FDI对江苏地区国内投资的挤出机制分析;第六部分,苏南、苏中、苏北地区FDI对国内投资挤出效应差异的原因分析;第七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

国内私人银行发展路径探究 篇4

关键词:私人银行,高净值客群,产品创新

一、私人银行的战略意义

自金融危机后全球财富规模逐渐回升, 亚太地区超越欧美成为私人财富增长最强劲的地区, 中国更是成为私人财富规模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私人财富高净值群体的快速增长, 私人银行业务成为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一方面, 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金融市场环境的改变, 高净值人群对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提升, 给私人银行业带来宝贵机遇;另一方面, 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多变, 传统的利差收入利润增长点已经逐渐放缓, 而佣金和手续费的收入增长成为各家银行的主要增加效益方式, 私人银行业务以中间收入为主要利润来源, 对资本需求较少, 是未来银业行最具增长潜力的业务板块之一。

二、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现状

2016年上市银行中报统计, 与去年底相比, 大多数银行的客户数量增长率和资产规模增长率都超过10%, 其中, 尤以工行和招行的数据最为给力 (表1) , 截至今年上半年, 工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7.62万户, 资产规模1.23万亿, 人均资产1614万元;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数5.40万户, 资产规模1.42万亿, 人均资产2639万元,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 已经超越工商银行, 占据国内首位。

(注:数据摘自各家银行半年报)

三、当前国内私人银行面临的困境

(一) 私人银行规模快速扩张, 利润贡献率较低。

中国私人银行业历经八年高速发展已取得了长足进步, 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分别管理着过万亿的资产, 其他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规模年均增幅保持在二位数的增长速度, 但是利润贡献率难以令人满意, 而且这部分利润主要来源于高收益产品的销售, 而不是成熟私人银行提供综合化服务的费用。以美国银行为例, 近三年其财富管理贡献率逐年上升已超过20%;以服务高净值客户出众的瑞士信贷集团, 近6年中私人银行业务贡献了约50%的净收益, 成为其最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从风险角度来看, 2014年汇丰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加权资产占比为1.7%, 而风险加权资产回报率为2.9%, 居四大业务板块之首。

(二) 私人银行产品缺乏创新性, 同质性很高

目前国内私人银行目前提供的服务大多数是本外币存款、股票投资、房地产投资、信托计划和增值服务, 尚位于私人银行服务浅层次阶段, 极少涉及到债券、黄金、衍生产品、艺术品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财产继承、咨询顾问、企业投融资、现金管理类等更高端的深层次的私人银行业务, 这些服务与财富管理中心提供的服务并无太大的差别, 无法满足高净值客户的个性化、差异化和综合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 我国私人银行面临着政策和金融市场限制

我国现有的金融管制和监管政策使得私人银行全球资产配置困难较大, 严格的外汇管理制度使得高净值客户资金转移和海外投资运作受到限制。同时, 国内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环境和金融市场风险保障体系尚需完善, 投资范围有限, 多样化和创新型产品的局限也增加了私人银行业务的运作难度。

四、根据客群特征, 制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一) 高净值客群分类

国内高净值客群主要由财富创造型客户和财富增值型客户组成, 财富创造型客户群主要由企业主组成, 相对于增值型理财产品, 他们更关心的是银行能否为其提供融资平台, 为其提供投融资解决方案以帮助企业发展, 因此了解这类客群的关键在于了解他们的企业;财富增值型客户包括职业投资者、高收入群体 (如律师、文化界人士等) 、全职太太等, 他们希望通过资产配置实现存量财富的保值增值, 对收益率比较敏感。

(二) 高净值客群目标

巴曙松认为, 私人银行客群目标主要分为财富增值、财富保值、财富传承三类。面向财富增值需求的客户, 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领域、投资视野, 充分发挥自身投资能力, 提高客户资产收益率;面向企业融资需求的客户, 努力为其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融资规模和融资渠道;面向财富保值需求的客户, 要注重资产管理功能下的产品研发, 提供多样化稳健型产品, 满足客户资产保值需求;面向财富传承需求的客户, 应侧重提供子女教育、法律税收、财产继承等服务。

(三) 具体措施

1. 培养精耕细作能力, 借助互联网推进私人银行创新。

众多海外领先私人银行已经在传统业务模式的薄弱环节进行互联网式的改良, 借助云计算、搜索引擎和大数据处理技术, 对客户信息、浏览记录和交易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解析研判客户的金融需求、行为模式、兴趣爱好和风险偏好, 对客户全面深入地进行分析, 构建高效运行的客户资源管理体系, 按需制定个性化投资建议、投资组合分析与模拟、实时互动等;同时, 以“金融科技”公司为代表的企业正在通过解构私人银行业务价值链进入细分领域, 用卓越的体验和高性价比赢得客户。用技术降低成本、用技术支撑个性定制, 这样的思路将成为私人银行未来探索业务模式创新的大方向。

2. 根据客户多元化投资需求, 形成服务客户的资源平台。

私人银行不等同于高端财富管理, 是集银行业务、投资业务、投行业务、财富规划以及各类增值服务为一体的, 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的投资需求和对财富传承目标的日趋重视, 私人银行必须寻求更多的外部资源, 可以与境外私人银行合作, 满足本行私人银行客户的境外个人金融业务和企业金融业务需求, 打造有特色的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体系, 强化客户对私人银行的服务依赖。同时, 利用境外私人银行的开放式产品平台投资世界顶级基金, 满足本行私人银行客户多元化的高端投资需求, 同时通过其提供顶级的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 让客户享有移民、教育、健康、收藏、游艇等最高端的传统私人银行规划与投资服务, 逐步建立起全球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巴曙松, 从客户财富管理目标看私人银行的功能定位[J].农村金融研究, 2013 (7) :4-7

[2]叶菲, 私人银行的价值主张[J].新金融, 2010 (1) :30-33

[3]桂詠评, 刘彦, 中国私人银行行业定位研究[J].商, 2016 (10) :194-194

跨境汇款国内银行收费一览 篇5

中国银行: 柜台:手续费1‰,最低50rmb,最高260rmb,电讯费80rmb。

网上银行:按柜台手续费的8折收取。

工商银行:

柜台:手续费1‰,最低50rmb,最高260rmb,电讯费150rmb。

网上银行:按柜台手续费的8折收取,手续费最低16rmb,最高160rmb

工银速汇:按柜台手续费的8折收取。

招商银行:

柜台:手续费1‰,最低100rmb,最高1000rmb,电讯费150rmb。

网上银行:手续费1‰,最低100rmb,最高1000rmb,电讯费150rmb。

注:需开通网上银行专业版,才能在网上银行进行换汇和境外汇款。

建设银行: 柜台:手续费1‰,最低20rmb,最高300rmb,电报费80rmb。

网上银行:手续费1‰,最低20rmb,最高300rmb,电报费80rmb。

注:用网银做境外汇款,手续费是换算成外币进行扣除,所以换汇时可多换出一部分作为手续费。

交通银行:

柜台:手续费0.6~1‰,最低20~50rmb,最高250rmb,电讯费80~150元。网上银行:

普通汇款:手续费0.5‰,最低20~50rmb,最高250rmb,免电报费。

快速汇款:手续费0.6~1‰,最低20~50rmb,最高250rmb,电讯费减半收取。注1:开通有U盾的网上银行,才能做跨境汇款。

注2:手续费根据汇款币种不同,有一个浮动范围,具体资费标准可与银行柜台咨询。

世界银行:国内需求在降温 篇6

造成9.5%增长速度的原因是进口放缓和出口加速。郝福满说:“全年贸易收支出现320亿美元的顺差,而4月份还是持平” 。郝福满指出,进口增速放缓,消费和生产价格涨势减弱,这些迹象都进一步表明正在实现可持续增长速度。季报认为实现可持续增长速度的部分原因是2004年采取的政策措施。

世界银行对中国2005年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季报把良好的世界经济环境和旺盛的国内需求列为两个要素。世界银行预测2005年世界GDP增长3.2%,虽然低于2004年创纪录的增长,仍不失为健康的增长速度。世行季报对从“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转为“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表示欢迎,但也注意到投资热出现回升的风险依然存在,原因是实际利率普遍偏低和地方政府对追求增长速度仍有积极性。郝福满说:“在我们看来,审慎的货币政策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在必要时应有准备再次提息”。季报还例证说,进一步推进利率改革能够有助于改善农村金融。目前对农村金融机构仍实行贷款利率限制,使得对农民放贷无利可图”。

国内农机领域10大投资机会 篇7

是的,与工业、商业、服务业等领域相比,农业是个抗风险能力低,投资期长,见效慢的领域,所以那些“赚快钱“的公司一般不会涉足这个行业,但是反过来看,农业虽然抗风险能力低,但是它的风险系数也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农业投资期长,见效慢,但是农业受到国家重点扶持,虽然投资期很长,但是能保证有稳定的收益,所以近几年不断有大公司、大集团开始涉足农业,比如联想集团的蓝莓产业。

农机行业是农业产业的一个子行业,受益于国家对农业领域的大力扶持,在2004—2013年经历了波澜壮阔的“黄金10年”,但是从近期表现看,这个行业好象未出现任何颓势,相反,不但发展势头十分强劲,而且吸引力仍在增加,比如2013年就有行业外的“大佬”要扎堆进入行业的传言。工程机械行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要进入农机行业,其中,中联重科先下手为强,在2013年11月率先进入重庆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机装备制造基地。汽车行业奇瑞、吉利也已进入或正在进入农机领域,可见农机行业的确很被外界看好。

笔者预测,农机行业在度过“黄金10年”之后,很快将迎来“钻石10年”,大资本大企业集团的进入将促进行业的转型升级,所以下一个10年,农机行业将会是质量增长的10年,同时这10年也将酝酿着无数的商业机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根据当前市场的需求趋势,让我们做一些大胆的预测,以期给想抢占市场先机的企业提供一些参考建议。

1 粮食烘干类设备

粮食烘干类设备本来不算什么新产品,国内几十年前就有企业在生产该类产品,但是国内农业的规模化发展为这个产品品类赋予了新的生命,同时也极大地扩展了这个产品的使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一家一户小规模化农业生产不存在对烘干类设备的需求,那个时期,只有国有大型农场和粮食收储机械对大型的烘干类设备有需求,但随着土地流转带动的农业规模化发展,合作社拥有数千亩甚至数万亩的土地,每年收获季节,一个合作社集中收获的数万斤,甚至几十万斤、几百万斤粮食不可能通过自然晾晒达到存储的水平,这个时期就会产生对烘干类设备的需求。

预计未来1 0年将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关键时期,土地确权之后流转速度将加快,同时为了鼓励农业规模化发展,国家也将出台积极的政策来推动土地流转,土地的集中化、集约化使用势必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这将为粮食烘干类设备提供广泛市场空间。

预计烘干类设备将向粮食加工通用类和药材、经济类作物等专业化两个方向发展,其中粮食烘干类设备将向固定式和移动式两个方向发展,像收获类设备一样,未来粮食烘干设备也极有可能会形成流动式跨区作业,这将提高该类产品的使用效率,同时也将加快培育烘干类产品的市场,所以希望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积极推动烘干类设备的跨区作业。

2设施农业装备

设施农业属于高投入高产出,资金、技术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它是利用人工建造的设施,使传统农业逐步摆脱自然的束缚,走向现代化农业、环境安全型农业、无毒农业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农产品打破传统农业的季节性,实现农产品反季节上市,进一步满足多元化、多层次消费需求的有效方法。

设施农业从种类上看,有设施园艺和设施养殖两个类别。设施园艺按技术类别一般分为玻璃/PC板连栋温室、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小拱棚4类,设施养殖主要有水产养殖和畜牧养殖两大类,从经济效益看,设施园艺亩均收入要远远大于露天种植收入,如山东寿光地区利用简易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的农民平均收入要高于露天种植5倍以上。

某种程度上,国内农业仍在靠天吃饭,但随着后期土地使用成本、用工成本的增加,土地使用者为了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收益,发展设施农业将成为必然,同时设施农业过程可控,产品成品质量可追溯,这能很好的满足今后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巨大需求,所以从产和需两头看,设施农业的前景都无限光明。

近两年农机补贴政策也都十分关注设施农业的发展,各个地方将设施园艺、设施养殖设置纳入地方补贴范围,如大棚用的卷帘机几乎成为了标准补贴产品,内蒙古、宁夏、新疆等地将奶牛养殖设备纳入了补贴范围,南方地区这几年也陆续开展了对水产养殖设施的补贴。

随着土地向少数人手头集中,除留够粮食种植所需地土地外,大量的土地将种植经济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其中许多作物将通过设施农业设备来保证其产出,所以设施农业生产所需的农机装备也将大有用武之地。

3 保护性耕作装备

保护性耕作是以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手段,采取少耕或免耕方法,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用农作物秸秆或残茬覆盖地表,并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一种耕作技术。

近几十年,我国传统的机械耕作活动增强,农作物产量大幅度上升,但是土壤退化、沙尘暴猖獗、河流污染,种植成本上升,形势的变化逼迫人们去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保护性耕作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保护性耕作看,好处多多,如可以减少劳动量,节省时间,节省燃料,减少机器磨损,改良土壤的可耕作性,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水质,保护野生动植物等。

保护性耕作需要秸秆还田机、免耕播种机、免耕施肥机、圆盘耙、灭茬机、喷药机以及其它单式与复式机具。

保护性耕作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但现今也只是处于起步阶段,一种新型的生产模式,即要考虑当地的适应性问题,也要考虑农民的观念转变,由于与传统的精细化深耕深松农业生产模式差异太大,所以这种先进的模式在国内要大面积推广需要一个过程,这个期间将不断增加对保护性耕作设备的需求。

另外土地流转之后,为了提高土地的收益,新一轮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开荒浪潮必将到来,同时也将造成土地表面植被的破坏、土地过度利用等问题,这也将产生对保护性耕作设备的需求,只不过这种需求要在1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

4 农机电商业务

“21世纪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过。当前电子商务正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传统产业,农机行业是个相对更落后的行业,但农机行业电商化也迫在眉睫。2013年有经销商开始在淘宝卖农机配件和小型农机具,农机资讯媒体推出了“易售宝”电商业务,国内农机流通行业唯一的一家上市公司,流通行业的老大吉峰农机也推出了“吉峰易购”电商平台,据了解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大型生产企业早几年前都在部署自己的农机电商业务,农机行业电商业务表面看风平浪静,但事实上已经到了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了。

农村的电商软硬件条件也已经基本具备,比如村村通工程开通了大部分地区网络,快递公司的网点下沉到乡镇,邮政银行、信用社解决了电子商务的支付问题等。另外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加快分散的农户将向县城、乡镇或集中居住点居住,集中居住将减少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更有利于电子商务硬件和软件的提供,所以由国家推动的城镇化建设将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外在巨大引擎。

整体看,农村电子商务已经到了爆发的前夜,对于农机企业,农村电子商务的条件已经基本具备,农机行业下一个竞争的领域应该在电子商务了。

5 后市场业务

农机的后市场就像寓言故事“狼来了”一样,已经被人喊了好多年了,但是事实上国内一直没有真正形成后市场,不但农机没有,载货汽车与工程机械行业也没有。

一个行业后市场的形成不是靠政策推动的,也不是靠炒概念炒出来的,后市场形成一个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产品的保有量,前市场和后市场的区别是前市场通过买卖产品来获取利润,而后市场是通过服务来获取收益,所以后市场的核心元素是服务,而服务的对象就是已售出产品。

据统计当前拖拉机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 000万台,其中18.4 kW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接近650万台,联合收获机超过了250万台,其他的大中型高端机具则无法统计。

巨大的保有量为后市场的快速形成准备了物质基础,随着这些设备不断进入大修期之后,农机后市场的规模和空间将越来越大。

未来10年将是农机后市场逐渐形成和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后市场总量不断增大的过程,农机企业需要快速转变经营思路,可以借鉴国外企业走过的后市场之路,据统计,农机产品整个生命过程中,前后市场价值比是3:7或4:6,农机厂商想要得到那剩下的6成或7成的利润,就要认真去布局这个即将到来的后市场。

6 金融工具与业务

全球最大的农机制造商约翰迪尔有3大业务,其中金融服务是其第3大业务,每年对约翰迪尔贡献巨额的收入,对于有志于做大做强的企业,未来的发展不可避免的要涉及金融工具与金融业务。

对于农机企业,无论是制造商抑或是流通商,金融工具都可以帮助其更容易的促进产品的销售,尤其是价值很高的产品,离开了金融工具几乎没法完成交易,如吉峰农机在新疆地区销售价值400万元的德国罗霸甜菜收获机,如果没有金融工具支持,个体用户肯定是没有能力消费这个产品的。

另外农机企业也可以发展自己的金融业务,推出自己的金融产品,比如一拖集团的“东方红商贷”、吉峰公司的“吉信通”。

金融工具不但是很好的促销工具,同时作为一项业务也可以帮助其它的企业销售产品,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业务。

随着国内合作组织客户势力的崛起,高价值、成套、批量产品的需求将成为一种趋势,这将为金融工具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近期不断有金融机构开始进入农机营销环节。

7 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所需装备

“精准农业”一词源于英语“Precision agreculture”该技术是以3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为核心,根据土壤特性和作物生长发育需要,调控差异,最大限度的发挥土壤、产量潜力,从而降低消耗,保护环境,使农业可持续发展。

精准农业作业包括收获作业土壤取样、秋季整地、土壤处理、春季播种、变量喷药和田间调查等环节。

与传统农业相比,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所需的装备除了传统的动力、收获及其它农机具产品外,GPS系统、数字传播电台、智能化中央控制单元、电脑与移动传输终端等设备,另外大量的软件系统。

说穿了,精准农业,智能化农业就是高科技农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多的“高、精、尖”技术将运用到现代农业上,与此同时,大量的高端设备也将配置到农业生产上。

农业的智能化是必由之路,我国农业要想赶超发达国家,唯一的捷径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高精尖设备来装备农业,这样才能缩小发展的差距,甚至可以超越发展。

8 农用飞行器

2012年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农机装备制造大国,传统农机装备和中低端产品在我国绝大部分能自主生产,但是高、精、尖的产品与已经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国家差距很大,需要快步赶上,因为高端农机装备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比传统农机更高效的工作或完成传统农机无法完成的作业任务,无人驾驶飞机也有类似的优势。

具体讲,农用无人飞机自身优势很明显,相对于人工,作业效率高,如在喷洒作业上比人工高出30~60倍,价格低廉,现在国内10万元以内的飞行器已经很常见,体积小巧,适合流动作业,操作简便,易于学习等。

从农业生产的需求本身来看,无人机可以在大田作物、经济类作物、林果业、畜牧业、设施农业等生产多个环节使用,在作物生产全过程中也能使用到无人飞机,如事前的农田信息监测,事中监测农药喷洒,事后农业保险勘查等。

农业规模化发展有利于无人机的推广使用。近几年国家在推动土地有序流转,据统计2012年全国土地流程面积达到21.5%,条件较好的地区农田基本上已经集中到少数的合作社里,从公开报道的信息分析,国内最大的农业合作社拥有的土地已经超过6 700 hm2,拥有数千亩土地的合作社数量很多,这些合作社规模说大不大,说小不少,在作业环节,使用专业的农业飞机不经济,而使用人工和机械作业又周期长效率低,如果使用小型无人飞机作业,一是有能力购买,二是作业效率高,可以保证不误农时,稳定的提高收益。

需求数量预测。在更多的公司介入无人机的研发与推广后,在公司的努力下,预计国内无人机市场培育期将缩短,后期国家农机推广部门也将重视无人机产品的推广与扶植,预计不久无人飞机也将进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目录范围内,有了补贴资金的支持,农用无人飞机的消费门槛将降低,推广速度会加快。

预计201 5年国内对农用无人飞机的需求量将达到2 000台,2020年不会低于5 000台,如果农用飞机的作业功能可以扩展,那么预计这将是最保守的数字。

9 大功率动力装备

相对于精准化设备、智能装备、设施农业所需的装备,动力装备仍是今后很长时间需求量最大的主要农机产品。动力装备在国内主要是指拖拉机产品和收获类机械产品,这类产品都是给其他机具提供动力输出。

从需求趋势看,未来5~10年,国内对动力产品需求结构升将不断升级,其中在大功率高效率动力设备需求比例将不断增加,具体看,147 kW拖拉机产品将成为国内主流的动力产品,东北、新疆地区对220.5~367.5kW产品有强劲的需求,内地的合作社等组织化用户很快将把132.3kW拖拉机作为其标准配置。

收获类产品而言,中原地区将向5~10 kg/s喂入量的谷物联合收获机发展,东北、新疆地区将向10kg/s以上喂入量产品发展。

1 0 复式作业机具

动力产品再好,如果没有配套的农机具,国内的农机化水平也不能有效的提高,据统计,当前国内主机与机具配套比例约1:2.5,而发达国家是1:5,有些国家甚至可以达到1:15的水平,在国内1:2.5的水平其实主要是包括一些中小型的农机具产品,大型农机具配套比更低,而配套大型动力产品,复式作业,经济实用,高效率的复式机具配套比则更低。

当前国内农机具主要是单一作业机具,规模化农业的发展将为复工作业机具,尤其是大型多功能复式机具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国内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分析 篇8

一、我国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现状

在国际金融危机大浪的冲击下, 我国许多企业也纷纷暴露出因卷入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导致带来巨额亏损的消息。近年来, 央行相继推出了债券远期、人民币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外汇远期、外汇掉期等金融衍生产品。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呈现出稳步快速发展的局面。日新月异的金融衍生品创新加剧了金融机构的竞争, 也增加了金融机构对金融创新的动力和速度。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为金融市场提供了规避风险和价值发现等有效手段, 促进了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开展。但是,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及其市场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进一步完善。

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特征

根据国际证券委员会和巴塞尔委员会在1994年的联合报告, 将金融衍生工具风险分为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五类。

(一) 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指由于汇率、利率或金融资产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 使得金融资产持有者的衍生品价值发生不利变动, 从而引发的财务状况恶化的风险, 是金融衍生品最为普遍, 最常见的风险。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金融衍生品受到自身供求等市场因素的影响, 价格具有波动性;二是由于高度的相关性, 基础金融工具的逆向价格变动使金融衍生品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金融衍生市场与基础资产市场在价格变动上是互动的, 并且衍生市场对基础市场异常敏感。金融衍生品价格的波动往往导致利率、汇率、股票指数的暴涨暴跌。这种涨跌将会带来金融衍生交易的巨大风险, 甚至导致金融衍生市场的崩溃。市场风险是许多衍生品交易导致亏损破产的直接原因。

(二)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 是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合约对手违约或无力履行合约义务而带来的风险, 主要表现在场外交易市场上。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对方违约的可能性;二是违约造成损失的大小。在场外交易市场中, 由于交易对手是分散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并且信用风险是时间和基础资产价格这两个变量的函数, 而许多基础资产价格的变化是随机的过程。因此, 衍生品的信用风险比传统的信用风险更复杂, 并且更难以观察和预测, 信用风险随时可能发生。

(三) 流动性风险。

流动风险是指市场业务量不足或因受到震荡发生故障, 金融衍生品交易者不能在合理的时间内获得市场价格, 不能轧平或冲销其头寸而面临无法平仓, 只能等待执行最终交割的风险。金融衍生品作为创新的金融工具, 其流动性风险是很大的, 尤其是较新的产品问世时间不长, 参与交易者少, 市场深度不够, 一旦市场发生大的波动, 往往找不到交易对手。与场内交易市场相比, 场外衍生品更具流动性风险, 因为这些产品一般为大客户度身定制, 更加难以在市场上转让。

(四)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衍生品交易和结算过程中, 由于缺乏内部控制, 交易程序不健全, 价格变动反应不及时或错误预测行情, 电脑网络系统发生故障等原因造成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的多样性、复杂性、奇异性和技术性, 使其较之基础金融工具面临更大的操作风险, 这就要求衍生交易主体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模型、完备的控制系统和专业的技术人员。

(五) 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是指衍生交易合约不能依法执行而产生损失的可能性, 包括合约约定不明确、合约本身无效、交易对手不具备法律授权、相关条款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等。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往往涉及合同法、外汇法、担保法、破产法和证券法等。整体而言, 这一领域缺乏系统、配套的法律规范, 导致产生纠纷时, 常常会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而且, 大量的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是全球化的, 真正要对其实施有效监管, 必须由各国货币当局参与对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管辖和国际协调。

三、我国企业金融衍生品投资失败的因素分析

(一) 外部因素

1、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目前,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 现行的有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法规基本上是各监管机构针对具体的衍生产品而制定的, 因而监管制度不健全, 法律法规严重滞后, 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发展水平上, 都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极不相称。而且, 我国对于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管专门性法规比较少, 存在很多监管漏洞, 缺乏一部统一的、系统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风险控制的市场监管法。

2、场外交易, 严重违规。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杠杆效应等因素存在, 其蕴含的大量风险远远超过交易所内交易的风险。场外交易没有保证金制度, 因而不存在强制平仓问题, 也没有持仓限额要求。只要参与者的一方没有进行反向的操作, 风险将始终暴露在外, 也没有交易所作为对方履约的保证, 有些投机者利用法律监管漏洞操纵市场的机会更大, 带来的金融亏损也将更大。

3、交易者与经纪机构之间的契约不完全性。

经纪机构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是直接进行产品交割的主体, 因而掌握有较多有关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信息, 在与交易者之间的代理关系中占有信息优势。企业与经纪机构之间的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就有可能带来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问题, 更多侵害的是企业的利益, 从而导致企业的投资损失。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会带来经纪机构与企业之间的逆向选择问题, 由此所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欺诈行为给金融衍生品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也严重影响了企业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效率。

4、交易者之间的契约不完全性。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交易者, 当它在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易的时候, 双方之间由于各种原因所拥有的信息是不对称的, 而且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双方签订的契约必定产生契约不完全性。一般大型的金融机构都拥有大量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先进的设备与资讯系统以及在资本市场上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 而一般的工业及贸易企业在相关的知识与信息上相比而言处于劣势, 因此两者如果进行衍生品合约的签订, 必然会由于双方拥有信息的不平等问题而给企业导致巨额的亏损。

(二) 内部因素

1、企业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金融衍生品最初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人们面对市场变量的波动而规避风险的需要, 提供一个套期保值的工具, 从而转移风险。对于从事任何一个环节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来说, 套期保值都是能够保护其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大量案例表明, 衍生工具灾难往往并非全因衍生品交易本身所引起, 而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由于我国国内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尚不健全, 企业为寻求风险转嫁场所不得不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场, 但在交易过程中, 由于金融衍生品本身作为一项契约具备契约不完全性, 我国企业无论在信息方面还是知识方面相对交易对手均处于弱势地位, 导致企业的投资蕴含了极大的风险。

2、未制订风险应对的有效方案。

如果事先能够上下沟通好各种不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策, 上下高度一致对外, 能够防止内部不一致被外界觉察, 或在不利的价格下被逼仓, 这是西方公司金融衍生品交易的一个成功经验。大量案例说明, 集团在遭遇风险时, 本来还是有可以挽回的机会, 却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惊慌失措, 致使减少损失的最后机会和可能通过谈判争取的利益相继全部丧失。

四、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风险应对机制

(一) 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

1、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和实施。

内部控制制度是交易主体自身建立的风险管理体系, 是非常必不可少的。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就要建立对套期保值进行风险管理的严格内部控制制度。首先, 企业既要深刻准确地认识到衍生品风险控制的重要性, 同时要准确定位套期保值业务在企业经营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地位;其次, 通过对市场因素分析来确定套保的方向和需求量, 整合现有内部控制资源, 统筹制定金融衍生品市场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报告程序;最后, 采用最新的市场风险管理技术及相应模型, 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 制定严格的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套保业务过渡为投机行为。

2、建立健全内部风险管理制度。

为了防止出现衍生品投资交易失误, 企业内部应该建立确认风险、量化风险、应对风险、监督风险等一系列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进行衍生品交易时所要确认的风险, 与其他投资活动的风险要更难以确认和评估, 机构的高层管理人员应制定衍生交易的总体战略, 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运营系统、价值目标以及外部环境各种因素对风险进行多方位的评估, 切不可过分盲目和乐观。

(二) 加强外部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推进交易立法进程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 完善法律制度建设。

在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和衍生市场的建设中, 政府必须发挥应有的作用, 积极推进法律制度建设, 坚持立法与监管先行。政府应该具备前瞻性, 有比较长远的眼光, 积极引导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逐步发展。国家有关部门、监管机构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国有企业的金融衍生品投资交易情况以及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检查, 坚决避免违规交易、越权交易的发生, 对于金融衍生品的市场监管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监管体系, 以中央监管机构的监管为主、交易所的一线监管和行业协会的自律为辅的立体监管格局。

2、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积极防范风险。

金融体系的监管当局如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应该严格根据相关法律法规, 加强对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金融机构的监管, 根据风险特点, 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能力对其交易进行规范和限制, 并对违反金融监管的有关机构加大惩罚力度, 保证监管的权威和效率;同时, 也要加强对金融机构自我监管的指导, 积极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 建立风险管理和监管部门, 制定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建立现代会计审计体系, 提高金融机构对外信息披露的质量, 以便外界对其财务加强监管。

3、推进金融衍生品交易立法进程, 为金融衍生品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从各种衍生品交易失败造成巨大亏损事件看, 我国企业衍生品交易中存在决策草率、缺乏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法律依据以及必需的制度和机制保障等问题。因此, 在构建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法律体系时, 必须坚持安全性、稳定性和开放性原则。首先, 需要制定和完善有关金融产品创新的法律。新产品创新能提供新机会, 提供新的交易手段, 产生新的盈利模式, 因而能促进交易量的持续增长;其次, 制定有关衍生金融产品风险管理的法律, 使风险管理主体的职责分工, 管理程序、规则的制定都受到相应的法律约束和指引;最后, 应尽快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即重大投资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和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 从制度层面避免国有企业赌博式的投机行为。

(三) 加快我国国内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

1、改善信息披露, 增强市场透明度。

改善信息披露是提高金融衍生市场效率, 保证金融体系稳定运行, 防止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手段。由于衍生交易属于表外业务, 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财务报表获得充分的信息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或分析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 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也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把握衍生交易发展现状, 实施有效的宏观监管。

2、加快培养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

目前在我国, 熟悉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方面的人才相当缺乏, 这种情况若不尽快扭转, 必然会使我国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出现真空。要改变这种状况, 就要提高监管人员的素质, 不断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人员的培训, 使监管人员了解和熟悉衍生工具交易商所使用的产品、策略、模型及内部控制系统等方面的知识, 从中找出其缺陷和不足, 以达到对金融衍生品进行风险管理的目的。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和金融衍生品所特有的高杠杆性和联动性, 引发我国国内的部分中央企业频频爆出因投资海外金融衍生品市场而导致公司产生巨额亏损的消息。本文正是以此作为出发点, 通过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 分析我国企业投资金融衍生品交易失败的深层原因, 并提出应建立和完善金融衍生品风险应对机制。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风险管理,应对机制

参考文献

[1]郑超愚.外部性、不确定性、非对称信息与金融监管[J].经济研究, 2009.9.

[2]陈建宁.浅论金融衍生品的套期保值功能[J].经济师, 2009.9.

国内政策性银行及改革措施 篇9

关键词:政策性银行,存在问题,改革措施

就目前经济发展形势来看, 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导致各国间经济贸易往来频繁, 金融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剧, 金融市场竞争越发激烈。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 国内金融机构改革日益迫切, 提升金融机构竞争能力, 使我国金融机构能够在国际竞争中保证竞争优势, 是当下金融行业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的主体, 在国内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在金融全球化浪潮影响下, 政策性银行必须做出相应调整, 更好地满足当下金融行业发展规律, 才能更好地实现发展目标。

一、政策性银行概述

1.政策性银行性质

政策性银行, 是由国家权力机构支持, 以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为主要目的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的绝对控股权在国家权利机构手中, 重大的经济决策需要以国家意愿为主。我国政策性银行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 对国民经济建设进行更好的投资活动, 以此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政策性银行的性质介于国家财政和商业银行两者之间, 它根据国家经济建设需要, 对一些项目进行资金扶持, 促进项目发展。同时, 政策性银行还服务于公共事业, 保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由于不是以盈利为目的, 所以很多项目发展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的经济效益很难得到保证, 有些项目甚至处于亏本状态。所以说, 政策性银行的社会效益要远远高于经济效益, 这是由于其自身性质决定的。我国政策性银行, 更是体现了这一性质, 而且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更加注重社会效益的实现。就目前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来看, 由于财政投入问题以及经营管理等问题, 导致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举步维艰, 其与金融行业发展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 身陷维谷。

2.政策性银行功能

本文对政策性银行的研究, 主要以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实际情况为例。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资金融通职能:资金融通职能是银行金融机构的基本职能, 也是银行获利和发展的基础, 不同的是, 政策性银行进行资金融通过程中, 获得资金主要是政府财政资金和金融市场的融资, 并不接受个人存款;第二, 倡导性职能:这一职能是政策性银行的特殊职能, 也是其不同于商业银行的地方。政策性银行的倡导性职能, 主要是对国家有关政策的相应, 通过对国家支持的经济建设领域进行投资, 从而发挥其倡导性职能;第三, 选择性职能:选择性职能体现了市场机制, 在实际投资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对投资项目的选择, 并不取决于政府的决定和意志, 而是以市场机制作为其投资行为的决策依据;第四, 补充性职能:补充性职能是政策性银行发展的重要职能之一, 也是其发挥自身作用的重要体现。不同于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的补充性职能, 是对金融市场的一种完善和补充, 在一些风险高、收益低、资金回笼较慢的产业发展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会为这一类产业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 促进这类产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国内政策性银行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就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情况来看, 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 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政策银行在贯彻国家经济建设方针, 发挥国家宏观调控职能方面, 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策性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了出来, 渐渐成为阻碍政策性银行发展和进步的障碍。本文对国内政策性银行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能力较弱

政策性银行在成立之初, 我国金融行业才刚刚起步, 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从而为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发展契机。但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发展, 政策性银行的资金充足率较低, 并且资金获得方式较为困难, 资本充足率开始呈现下滑趋势。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 我国政策性银行2003年—2006 年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0.26%, 10.50%, 9.15%, 8.05%。通过这一调查数据来看, 我们不难看出政策性银行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行业的发展, 导致了资本充足率逐年降低的现状。除此之外,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资金主要依赖于国家财政补贴和金融市场融资, 但国家财政的补贴会根据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财政拨款, 由于政策性银行发展面临着众多商业银行的挑战, 业务量不断降低, 导致融资较为困难的问题。同时, 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渠道决定了其融资能力较差这一问题。

2.忽视对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的重视

政策性银行的根本在于实现社会效益, 这一立足点让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流动性风险及信用风险的重视, 从而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 容易引发较大的金融风险问题。我国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过度地依赖于国家财政, 并且在投资过程中, 将风险转嫁给国家政府, 认为一旦出现经济风险后, 国家财政会为投资失败来买单。同时, 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尤其是在资金投放时, 对客户的信用风险评估不全面, 导致很多资金出现坏账, 难以对资金进行回笼。在管理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机构设置存在较大缺陷, 部门之间的联系和沟通严重不足, 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工作懒散等现象出现。政策性银行在投资过程中, 主要针对于一些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领域, 资金投放后, 收益减小慢, 而且投资期限较长, 经济收益较难实现。这样一来, 导致了我国政策性银行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对国家财政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风险防范意识短缺, 管理结构缺陷, 严重制约了我国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一旦国家财政出现紧张问题, 对于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将会带来致命性的打击。

3.政策性银行缺乏自身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相关法律法规对政策性银行利益的保护严重缺失, 国家并没有针对政策性银行发展问题进行立法, 导致政策性银行无法在法律保护下实现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我国政策性银行成立之初, 主要是为了行使国家宏观调控职能, 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金融机构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对政策性银行发展的冲击性较大。面对这一形势, 若是无法以法律制度保障政策性银行发展, 一旦投资过程中出现权益纠纷, 将会对政策性银行带来不小的打击。从国外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情况来看, 对政策性银行进行了相关的立法工作, 以法律来保护政策性银行发展的权利。所以, 在如今金融行业蓬勃发展的时代, 我国加强对政策性银行的立法工作, 已经势在必行。

4.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业务交叉

政策性银行建立之初, 其目的就是为了弥补商业银行发展的不足而建立的。政策性银行在进行资金借贷过程中, 针对的项目主要是商业银行不愿踏足的领域, 其资金来源多数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但政策性银行发展过程中, 受到市场机制影响越来越大, 银行内部的管理也以商业银行管理模式为主, 这样一来, 对政策性银行的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发展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 其管理手段也是以实现自身发展目的为依据的。而政策性银行则不同, 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整的金融机构, 商业化管理模式自然不适应自身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 作为直观的表现则是在面对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的处理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政策性银行商业趋势越发明显, 传统的商业化管理模式促使政策性银行的发展更倾向于商业化发展道路。这种发展模式, 与政策性银行的初衷背道而驰, 价值政策性银行的特殊性待遇, 商业化发展模式无疑将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带来巨大冲击。

三、国内政策性银行发展改革措施

1.进行市场化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

政策性银行的融资渠道应该拓宽, 不该局限于国家财政资金和金融市场融资。政策性银行进行市场化融资, 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 从而提升自身的资金充足率, 可以更好地实现产业投资, 获得更好的发展。政策性银行传统的融资方式多以债券为主, 类似于国家发行的国债, 债券的购买者主要是其他商业银行。这种发展模式具有较大的风险, 并且过多的依赖于国家财政, 一旦国家财政出现紧张, 将会直接导致政策性银行资金链断层。所以, 针对于这一问题, 加强市场化融资, 拓宽融资渠道, 以多样化融资方式发展, 有利于提高政策性银行的融资率,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筹资成本, 更加有利于政策性银行实现经济效益。

2.构建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政策性银行自身的发展目标决定了政策性银行将面临着巨大的金融风险问题, 但是政策性银行的发展目标———实现社会效益, 让政策性银行得到了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商品化经济发展形势下, 效益问题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这对于政策性银行发展来说, 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 政策性银行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 要注重风险控制体系, 注重对客户信用评级, 对一些风险较大项目做好风险评估, 弄清资金投入后的效益比, 实现优化资源配置, 更好促进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目标。未来发展过程中, 政策性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 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防范、管理以及控制工作。

3.完善内控体系, 强化外部监管机能

完善内控体系, 强化外部监管机能, 是政策性银行实现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这一改革措施, 主要针对于政策性银行自身因素进行机制体制变革, 并加强政府对政策性银行的管制, 从而更好促进政策性银行实现发展目标。内部体系完善, 即完善政策性银行当下管理存在的缺陷和问题, 提升内部的管理机制, 使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完善自身管理, 提升发展动力和竞争力, 更好在金融市场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而外部监管, 则是要求政府对政策性银行进行有效的管理, 从制度、法律对政策性银行业务活动进行有效规范, 参照先进经验, 确保政策性银行能够更好地运作, 满足国家宏观调控需要, 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建设以及公共服务事业当中。

4.正确处理好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明确政策性银行自身的职能以及发展目标, 处理好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 是政策性银行发展改革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政策性银行发展的目的以及建立初衷决定了政策性银行的性质, 也正因为如此, 政策性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 必须坚持自身建立的根本, 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以及更好实现社会效益。政策性银行享有国家政策性优惠, 若是在发展过程中倾向于商业化发展, 商业性银行很难与之抗衡, 这样一来, 将会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秩序, 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针对于这一问题, 政策性银行在发展过程中, 要明确自身的发展目标, 对政策性业务与商业性业务进行区分对待, 明确二者之间的差别, 做好分离机制。同时, 国家也要对这一方面进行严格控制, 规定政策性银行的发展领域, 避免对商业银行造成太大的冲击。

总之, 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要注重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实践创新, 对自身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科学发展观, 更好促进自身发展。政策性银行的发展, 需要建立在对自身充分了解的基础上, 能够利用自身发展优势, 扬长避短, 才能更好实现发展这一目的。政策性银行的业务集中于政策性业务上面, 在发展过程中, 要牢牢把握这一点, 充分利用国家财政和政府支持的优势, 使其在发展过程中, 能够更好实现发展目标, 促进政策性产业的进步, 更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综合我国政策性银行发展现状来看, 落实政策性银行改革措施, 已经势在必行。政策性银行是我国金融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完善的作用。因此, 在实际发展过程中, 必须切实发挥政策性银行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当中。

参考文献

[1]王晨芳.简论我国政策性银行的改革[J].法制博览 (中旬刊) , 2014 (10) :320.

[2]马佳杰.后金融危机时代下我国政策性商业银行的转型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14 (14) :130.

[3]岳品瑜.银行柜台获准卖政策性银行债[J].商, 2014 (08) :19.

[4]邵瑶春, 任国良.科技银行中国化:产权定位与发展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06) :46-53.

[5]郭唯一.我国政策性银行面临的风险与防范[J].全国商情 (经济理论研究) , 2014 (16) :54-55.

国内投资型寿险的现状分析 篇10

关键词:投资型寿险,风险,监管

一、我国投资型寿险的现状

在2006到2007一年多的时间里, 中国股票、基金市场实现了强劲上涨。寿险行业受到股市冲击, 出现了资金分流。退掉保单买股票基金, 成为保费收入受到冲击的主要原因。据保险同业公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07年1-5月份环比数据来看, 全国寿险保费收入除3月份外, 下降明显, 下降比率分别为11.56%、38.27%、3.5%。广州的寿险保费收入从去年同期的49.81亿增加至58.53亿, 增速达17.52%。但同一时期累计退保额也从去年同期的7.03亿元增至11.71亿元, 同比增幅66.60%。因此, 开发与资本市场投资密切关系的保险产品, 成为各家保险公司减少冲击的最好方式。保险公司呈现积极进入投资连接保险行列的态势, 先是外资公司打头阵, 后有中资公司纷纷跟进。从2007年初开始, 保监会已经批复的投连账户超过百个, 达到130余个, 而已经开始进行运作的投连账户数目也达上百个。据上海理财博览会上的消息, 目前上海市场有近七成的保险公司在销售投连险, 在售产品 (包括个险和银保两个渠道) 超过了23个, 整个寿险市场出现了由投连险主导的局面。

二、我国投资型寿险产品存在的风险

投资型寿险产品在我国的推出, 对于拓宽保险服务领域, 提高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 化解经营风险, 促进公司技术进步和增强竞争力等方面都有诸多益处。但是当利用某种工具来化解经营风险时, 又会产生其他的风险, 投资型保险产品在我国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1、政策风险。

投资型寿险产品是保险产品向资本市场的渗透, 是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相互融通的产物。中国现行的《保险法》、《证券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 都没有涉及这方面的内容。投资型寿险产品带来的新的民事或经济法律关系, 缺少法律法规的调整和规范。不确定的因素构成了经营投资型寿险产品的另一种风险。

2、投资风险是投资型寿险产品的最大风险。

投资型寿险产品上市后, 保险公司被允许通过封闭式证券基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 开放保险资金间接进入股票市场, 提供了取得较高投资回报的机会。但是, 由于成熟度不高、投机性较强的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极大, 在中国股票市场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工具之前, 周期性波动带来的投资风险, 无论对证券基金或保险资金都具有潜在的威胁。

3、金融风险是投资型寿险产品现金流动方面的风险。

投资型寿险产品的销售业绩会受到保险人定期公布的投资收益情况的影响, 受股票市场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保险人的投资收益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起落, 在股票市场低迷、投资收益下滑时, 销售情况可能下降。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能出现大量投保人要求退保, 从而导致大量资金流出, 造成现金流动危机。

4、监管风险。

由于投资型寿险保险金额、现金价值与保险资金相互关联, 保单现金价值用于购买基金单位, 因此其投资运作又带有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属性, 从而在监管时更具复杂性。相关规定要求由证监会管理其投资运营, 由保监会管理其他条款费率。但在实践中容易产生监管重叠或是监管空白, 而且制定投资型寿险产品的监管细则也具有较大的难度。

三、规范我国投资型寿险产品市场

2001年下半年, 沪股从2000点以上一泻千里, 开始了长达5年的大熊市。就在这时, 平安保险推出的国内第一只理财投资连接保险产品, 吸引了第一批个人投资者。然而股市暴跌随后引发了针对投连险的投诉和抗议风波, 酿成中国保险业史上的危机。我国投资型寿险产品市场尚未完善, 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加以规范。

1、明确投资型寿险产品性质的法律界定。

我国《保险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是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标的的保险合同”。投资型寿险产品具有保险属性, 同时投资运作也带有证券投资基金的基本属性。我国目前对证券投资基金的管理依据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1997年11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规定》。此类寿险产品除投资运营方式外, 其它性质与传统寿险产品基本一致, 建议保监会与证监会联合对投资型寿险产品的经验做出明确规定。

2、增大投资型产品的信息披露程度。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1年12月6日颁布了《人身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 并于2002年1月1日起实施。中国保监会要求保险公司在销售人身保险新型产品时, 向客户出据经中国保监会备案、用非专业语言表述的产品说明述, 以维护消费者利益。

3、拓宽投资型寿险产品资产管理渠道。

国际上保险公司采用的资产管理方法有两种:一是保险公司作为基金发起人成立开放式投资基金:二是保险公司购买其他开放式投资基金。我国应当在时机成熟时允许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一起成立开放式投资基金。

4、加强投资型寿险产品相关资产投资运营的监督。

投资型寿险产品相关资产必须设立与保险公司其他资产独立的分离账户。这就必须有独立的第三方对投资运营结果进行公正的评估, 需要明确基金法人、基金托管人、基金管理人、投资人的权利和义务。证监会应重点管理分离账户相应投资基金单位价值的准确性的公允性, 而保监会应管理在相应基金单位价值下的保险金额和保单现金价值确定的正确性。

5、

规范投资型寿险产品的营销从国外的经验来看, 从事投资型寿险产品营销的业务员必须具备保险和证券的双重从业资格。

参考文献

[1]、刘妍芳.寿险投资及其监管.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2]、陈东升.中国寿险业与资本市场的协同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3]、韦生琼.人身保险.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4]、魏巧琴.人身保险学.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5

国内商业银行业现状的分析 篇11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互联网金融

一、金融市场现状

我国传统银行业务的经营理念已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逐步进行着一些相关方面的改革,目前,我国银行业经营格局已经取得显著改观。但是,银行业的改革还需要继续进行下去,需要允许并鼓励银行机构的多样化发展和特色经营,在控制风险的大前提下让中外银行机构在国内和国外银行市场上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另外,银行应该跟上时代的潮流,再借助网络、电商的同时,大力发展属于自己的互联网金融和电子商务。目前,有些银行已推出属于自己的电商平台,如建设银行推出的“善融商务”。但是,随着商业银行的快速发展,资产质量、经营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面临沉重的历史包袱,如果处理不当,银行系统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甚至影响整个经济的稳定。

二、银行业面临挑战

1.商业银行数量暴增,业务大同小异,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一体化的发展,商业银行从无到有、由少至多,外资银行也逐渐登陆。目前,国内已有五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十多家中型商业银行,百余家小型商业银行,再加上不断增多的国外银行和外资控股银行。另外,我国各家银行主营业务仍然是以传统的存贷款为主,虽然银行通过各自的会计核算方法将部分贷款利息收入转换成中间业务收入,但是,归根到底银行利润的绝大多数仍然来源于存贷款利息差,这也就使得各个银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基本上是大同小异,商业银行间的竞争也只能依靠以高息揽存为主要手段的价格战。这也就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提出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交易量和流通量越来越大,使用的用户也越来越多,第三方支付逐渐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互联网金融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桎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银行的支付中介的地位,目前快钱、支付宝等都已实现代购机票、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结算和支付业务,除此外,有些三方支付平台利用其积小成大的“资金量”,为广大的用户提供无需任何审批手续和抵押物品的小额信用透支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客户的小额资金需求, 如蚂蚁微贷,使资金供给绕开银行,直接将积淀的资金供应给有资金需求者,完成资金的银行外循环,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

3.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呈现新的风险

跨业经营在于拓展商业银行业原有的业务范围,实现银行业跨业经营发展的同时,风险的交叉传递性将会增强,银行跨业经营将会导致管理层的交叉复杂化,降低了对原有商业银行业务的风险控制力,这就对以存贷业务为基础的传统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方法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风险,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行业,为了保证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营、产生既定的效益,抵御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商业银行必须建立完整、有效的内部管理控制的机制,做到依法稳健经营。要把自觉地加强内控作为防范风险的关键环节,根据自身的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的需要,建立合理有效地规章制度和奖惩激励政策,达到时时学制度,人人防风险,做到有章必循、执法必严、令行禁止。

2.深化银行业改革,推进改革进程

进一步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推进银行业的改革进程。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产权更加明晰,公司治理更加完善,管理更加科学,服务功能明显增强,使其国际和国内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另外,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到西部、中部以及东北老工业地区开设机构、开展业务,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监管的政策和环境,鼓励和引导各银行金融机构改善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城市商业银行跨地区、跨省设立分支机构。

3.发展特色经营,坚持持续发展

当今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在银行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下,传统的价格战只会使得各界银行“多败俱伤”,哪家商业银行能够率先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尤其是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谁就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特色经营是高级竞争,也是银行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特色经营可以是银行产品的个性特点、根据实际情况推出的新产品,也可以是不断完善的服务方式或质量。特色经营要以更好的服务客户为基础,更是要把银行客户的认可作为评价指标,力争提高客户对银行的认同感。若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客户的认同,商业银行也就在经营的过程中获得主动权,甚至获得一定的定价权,实现银行经营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曹志鹏,涂睿.论新形势下城商行的发展思路【J】.科技与创新,2015(8):31-34.

[2]张栋.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模式的再思考【J】.金融发展评论,2012(3):146-152.

国内银行卡产业风险现状及对策 篇12

当前国内银行卡产业风险现状及主要特点

当前, 国内银行卡产业面临的风险主要分为四大类:欺诈风险、套现风险、信用风险及账户信息泄露风险。

(一) 欺诈风险是银行卡产业主要的风险问题

欺诈风险作为银行卡风险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风险类型, 与普通持卡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较大。据中国银联不完全统计, 全国银行卡欺诈风险金额近年来有一定幅度增长, 2008年全年境内受理市场欺诈金额累计近15亿元, 2009年上半年受理市场欺诈金额已突破16亿元, 但欺诈金额在总体上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其中又以借记卡的账户盗用类型为主。这些情况与我国银行卡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银行卡存量以借记卡为主的情况基本吻合。并且, 目前国内银行卡欺诈手法中除了短信诈骗等传统手段外, 也出现了利用网络病毒盗用持卡人信息等新手段。欺诈手段的不断翻新, 既反映了当前全球化浪潮下境外银行卡风险不断向中国境内传播的现状, 也映射出目前我国持卡人在安全用卡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

(二) 套现风险形势严峻

套现是境内受理市场最为突出的风险类型, 套现是指特约商户非法交易或违章操作引起持卡人或发卡机构资金损失的风险, 主要体现为部分不法商户提供信用卡套现交易引发的风险, 我国目前的信用卡套现率约为千分之二。利用银行卡实施恶意套现等犯罪活动, 曾一度导致银行呆账率上升, 给社会带来一定危害, 现已成为国内各发卡银行关注和防范的一个重点。2009年上半年, 中国银联就协助产业各方查处高度套现风险的交易3.4万笔, 关闭和整顿套现商户2300多家。

(三) 信用风险初露端倪

信用是现代商业社会运转的基础, 也是信用卡业务发展的必要前提。目前中国国内信用卡业务处于刚起步阶段, 就其风险状况来看, 内地信用卡市场的主要风险指标一直低于香港地区和台湾地区, 整体信用风险尚不显著;但韩国、台湾地区在其信用卡业务不断发展时忽视了风险控制所造成的危机, 应成为我们的前车之鉴。

(四) 账户信息风险时有发生

银行卡账户信息一旦泄露或被不法分子盗取, 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所利用, 如制作伪卡或冒用账户, 直接影响到发卡机构和持卡人资金的安全。银行卡账户信息泄露的风险也是当前全球银行卡产业共同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类型。账户信息泄露事件涉及面广、危害性强, 目前我国银行卡账户信息泄露风险与境外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 但仍然偶有泄露事件发生。2005年美国卡系统 (Card System) 公司发生的账户数据泄露事件, 影响了全球范围的4000万持卡人, 也为国内银行卡产业同行敲响了警钟。

国内银行卡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 一些业务参与方对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部分发卡机构“重数量, 轻质量”, 不关注效益, 忽视风险。目前, 国内发卡市场竞争激烈, 发卡银行没有系统的市场调研, 以掌握消费者的收入支出和消费习惯, 只懂得沉醉在所谓的发卡规模, 只懂发卡, 不顾发卡后会否有消费签账, 结果因对消费群体的不了解和市场定位错误, 造成发卡量巨大, 但“睡眠卡”量亦巨大。原来是银行高利润的个人信贷产品, 变成利润极低, 而且还要蒙受欺诈消费的坏账风险。

(二) 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尚处在初级阶段

我国虽然已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 但尚处在起步阶段, 各银行似乎也不太愿意公开自家的内部资料, 造成个人信用体系建立缓慢、共用度低。不想公开内部资料, 是为防范对手竞争, 但结果却是互相扩大风险, 把危机掩盖得愈来愈大。同时, 在没有全面真实的申请人资料作为了解、评估时, 也无法了解申请者的消费能力和习惯, 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服务, 阻碍信用卡业的发展, 存在着风险隐患。

(三) 持卡人风险防范知识缺乏

持卡人安全意识淡薄, 防范知识缺乏, 降低了银行卡的安全性, 导致了银行卡风险的产生, 给持卡人带来了损失, 成为欺诈风险损失形成的重要因素。由于持卡人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造成未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密码和身份证信息而引发的风险案例时有发生。

(四) 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较为薄弱

一是, 许多机构没有建立起风险防范日常化工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机制, 责任体系也未建立健全。近年来, 我国的银行卡犯罪损失一直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大多数案件的发生都与内控管理不到位有关;二是, 银行卡收单机构对商户发展和管理不善, 为商户套现创造了可乘之机。并且, 部分地区的商户风险责任主体尚不明确, 给有关单位带来了承担收单业务风险损失的隐患;三是, 银行卡产业相关各参与方的风险识别、监控技术和安全模式及技术创新能力, 与国际卡公司以及新型支付手段发展速度相比凸显出差距和薄弱。

(五) 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现行银行卡业务法规制度不能适应防范风险的发展需要, 亟须修改完善;此外, 预防、打击消除银行卡风险的相关扶持政策不到位。例如, 1999年人民银行颁布的《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实业务的发展需要, 调整业务关系, 切实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

提升国内银行卡风险管理的策略建议

(一) 加强对银行卡风险管理的重视,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一是, 必须借鉴国际信用卡业的发展经验, 加强银行卡业务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二是, 商业银行应根据银行卡卡种属性、业务种类及其风险特点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规范各类银行卡的资信审查、开户、授权等操作;三是, 从制度上明确发卡行、受理行、持卡人和特约商户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四是,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银行卡业务管理部门应加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 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通过对现场检查发现的问题和各类报表的分析, 及时对异常征兆进行跟踪、监测, 以避免或减少风险损失。

(二) 加大反欺诈工作力度, 提高反欺诈的能力

1.银行卡产业的各参与方, 特别是发卡银行, 应当结合国内已经发生的欺诈案件以及国际上的经验教训, 总结、完善处置欺诈风险的内部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在适当时机, 应以同业公会等联合形式, 尽快成立银行卡反欺诈处理组织, 用以指导、完善银行卡风险事件的防范、化解、处理和指引, 推进欺诈风险联合防范及案件处理机制和网络的建设。同时应在人民银行等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下, 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 提高开展反欺诈协查工作的能力, 对重大欺诈风险事件做到及时处置和快速通报。

2.对欺诈交易主动进行侦测监控, 同时强化反洗钱监控等反欺诈侦测系统的推进, 丰富和提高对银行卡欺诈进行侦测的技术手段和层次。

3.银行卡产业各参与机构应当加强联系, 紧密合作。不仅如此, 还应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建立健全与公安部、人大法工委、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等司法部门的合作工作机制, 并与境外有关地区的风险联合组织建立沟通、合作机制。

在地方上, 银行卡产业各参与方的分支机构应按相关规定, 联合当地所有具备业务管理性的机构一起, 积极与当地司法机关加强联系及合作, 结合当地实际需求适时开展打击银行卡违法犯罪的相关活动, 并推动当地工商管理部门对信用卡非法中介开展打击。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有些单位 (或者是地区, 如边境城市) 还应与境外相关国家 (地区) 的警方建立联系, 以提高国内银行卡国际化进程中欺诈风险防范和化解能力。

(三) 建立银行卡账户信息安全日常管理机制和责任体系, 防范、减少银行卡重大账户信息泄漏等安全事件的发生

1.应推动银行卡账户信息安全责任体系建设, 建议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尽快确立账户信息泄漏责任及欺诈损失的承担及补偿原则、方式及标准。具体而言, 主要是推动人民银行出台相关措施, 全面开展对发卡机构的发卡、收单各环节的账户信息安全管理的自查、检查, 促进银行卡账户信息安全管理相关规则的贯彻落实。

2.落实对账户信息安全管理其他环节的措施, 应研究建立银行卡第三方服务机构 (主要包括代理发卡、收单系统或产品的提供商、维护商和集成商) 的账户信息安全认证制度, 探索将弱点扫描或分析等技术工具和手段运用于账户信息安全管理, 力争对重大账户信息安全漏洞和隐患做到早发现、早解决。

(四) 强化商户风险管理, 支持受理市场的深度开发

1.应组织银行卡特约商户主动防范风险, 切实执行相关防范措施, 加强收银员防范技能的辅导培训。

2.应加强对国际上同行业风险动态的掌握了解, 努力学习境外有关机构的风险防范措施, 结合国内发卡在国外的使用情况, 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险状况, 及时出台有行之有效、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 并对受理商户和有关单位积极提供策略建议。

(五) 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及风险管理环境建设活动

1.应积极结合市场营销、银行卡品牌宣传等多种渠道, 联合各商业银行开展以“放心用卡、安全支付”为主题的年度安全宣传教育活动, 因地制宜、相互联动, 调动各方资源, 配合做好联合宣传活动, 有效提升持卡人用卡信心。

2.主动开展宣传和正面引导, 利用互联网、电视、成员机构网点等多种渠道和形式, 向持卡人进行安全用卡常识教育及宣传。

3.在适当时机, 举办风险管理会议, 邀请境内外有关机构、司法部门、金融主管部门及第三方服务商和厂商等各方代表参加, 建立共同探讨银行卡风险最新情况和发展趋势、交流经验及展示安全技术和产品的平台。

(六) 全力推进风险管理技术手段的研究创新

应加紧在银行卡防伪、交易安全身份识别及确认方式、网上支付、手机支付等项目和其他新兴支付方式风险控制技术或新模式方面的研发。各地应结合当地业务发展特点, 主动进行研发, 争取在短时期内有实质性突破。

(七) 加强银行卡法规制度建设, 为规范银行卡业务, 促进其有序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上一篇:英文歌曲欣赏下一篇:自动厚度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