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歌曲欣赏

2024-06-01

英文歌曲欣赏(精选12篇)

英文歌曲欣赏 篇1

面对铺天盖地的流行歌曲,我们音乐教师常常面临着尴尬:学生唱课本的歌曲味同嚼蜡,一唱流行歌曲就如痴如醉;听贝多芬、阿炳也会暂时感动,但远远比不上谈论“超女”“快男”那样如数家珍。人在社会难免跟风,但让人担忧的是流行歌曲本身的良莠不齐,而高中生的心智并没有完全成熟,对流行歌曲优劣的辨别能力有限,低俗的作品完全可能将学生的审美情趣引入歧途,直接影响他们的审美观乃至人生观和价值观。担任高中音乐欣赏课的专业老师,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欣赏指导。

一直以来,中学音乐课堂对流行歌曲都是采取排斥态度,觉得它与高雅艺术格格不入,学校的教学任务就是传播高雅艺术。但是,学校不是真空,学生们也难免会受潮流风影响,加之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接近成人的年龄,心智又不完全成熟,所面临的激烈的学习竞争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使他们渴望放松紧绷的神经,放飞心灵的翅膀,寻求精神的寄托。广播电视的传播、报纸杂志的炒作、音像制品的推广令人目不暇接;名目众多的排行榜、群星荟萃的流行歌会、歌星趣闻的跟踪报道无处不在,使学生们难以抗拒流行歌曲的魔力。他们在文艺晚会上、郊游中、宿舍里、课间随心所欲地喊叫,毫无顾忌地狂欢,热热闹闹地唱“同一首歌”,还会下载歌曲在mp3、mp4中戴着耳塞独自欣赏。“一心只随流行风,两耳不闻其他曲”,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排遣了寂寞、宣泄了情感,找到了寄托,心情舒畅地期待“明天会更好”。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流行歌曲就是音乐的代名词。作为高中生,尽管他们也知道除了流行歌曲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各具特色的音乐,但是他们思想的大部分还是被流行歌曲所占据,就像井底之蛙,看不到外面世界的精彩。面对这样的现实,作为高中音乐教师,我们就应该采取引导的办法,直接从流行歌曲的欣赏入手,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他们慢慢爬到井外,去享受更多的阳光,呼吸更加新鲜的空气。

一、欣赏不同唱法

流行歌曲有低吟、民谣、饶舌、摇滚、爵士、华彩、花腔等多种唱法。每一种唱法都有很多的歌曲和歌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欣赏。学生对摇滚唱法有较大的兴趣,我就重点介绍了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的摇滚》,再指导他们欣赏为中学生所熟识的几支著名摇滚乐队及其主要代表作品,像Beyond、零点、花儿,再适当扩展介绍摇滚乐的来源及发展的历史。讲到饶舌唱法,则介绍周杰伦和他的《双截棍》和《龙拳》。除了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唱法及其特点之外,还与学生分析各种唱法的优缺点,提醒他们不要盲目模仿歌星歌手的演唱,更不能随意乱吼乱叫来标榜所谓的个性和活力,而是要结合自己的嗓音条件去唱歌,保护好嗓子。

二、欣赏多样表达

在声乐艺术中,演唱形式可分为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及表演唱等。就独唱来说,大部分流行歌曲的演唱多采用这种方式。但这种演唱形式很讲求个性,因而歌手无论在声音上还是在风格上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或高亢,或清亮,或低沉,或热烈,或略带沙哑。在给学生指导欣赏独唱的流行歌曲时,就把分析歌手的个性、歌曲的风格作为重点,可以举学生熟悉的歌手歌星为例,比如韩红、王菲、那英、孙悦、沙宝亮等,分析他们的演唱风格和声音特色,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各种演唱形式的精妙,切实地提高欣赏水平。重唱、对唱、合唱等形式在流行歌曲的演唱中也相当普遍,如各种组合、男女对唱、群星合唱等。在介绍这些唱法时,我还穿插了一些和声的概念及和声在音乐中的色彩功能等相关的音乐知识,再谈谈现实中流行歌曲演唱的发展态势,如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流行唱法比赛的一些比赛情况、歌手的表现、素质测试中的一些趣闻轶事,让学生更理性地欣赏流行歌曲,而不是盲目地“我为歌狂”或“我为星狂”,然后闭着眼睛“我这就跟你走”。

三、欣赏丰富主题

流行歌曲的主题涉及面很广,爱情无疑是一个重要主题,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智地去欣赏。据我的接触了解,绝大多数高中生喜欢流行歌曲,就是因为其中所表现的爱情主题,而且很多歌曲的歌词通俗易懂,有些就像在讲一个故事,有些就是对一个镜头的直接描写,像《勇气》、《丁香花》和《有没有人曾告诉你》等歌曲,很容易被听众接受。高中生是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他们情窦初开,听唱爱情题材的流行歌曲可以使他们渴望窥探“神秘爱情”的好奇心得到一定的满足,从中憧憬美好的未来,这可以说是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对爱情歌曲的反复吟唱,学生难免从中吸收一些“爱的絮语”,可是,他们的生活经历和认识水平都还没有达到能够真正理解爱情的程度,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爱情对于他们来说还是一个禁区。从这个角度来说,流行歌曲又对学生起了消极的“教唆”作用。而且高中生的排斥心理非常重,一旦他们认准了唯流行歌曲中的爱情是美,那些内容充实、格调高雅、催人奋进的歌曲则不在选择的范围之内。因此,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学生提高对流行歌曲主题的鉴别欣赏能力,排除肤浅、媚俗、颓废的成分,欣赏高尚纯洁的爱情以及认识爱情之外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在指导学生欣赏爱情主题时,我拿他们耳熟能详的《丁香花》为例,讲了这首歌曲创作背后的感人故事,再引导他们去感受那婉转忧郁的曲调、质朴动人的剖白、纯洁无瑕的情感,使学生大开眼界,备受感动。

鉴于高中生面临考大学的压力,我觉得应该引导他们扩大流行歌曲中爱情的内涵,完全可以把当中的爱情成分理解为“宝贵的青春”“美好的理想和事物”等,歌曲中对爱情的执著,就是现实中我们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像《耶利亚女郎》这首歌,我就引导他们把歌曲中的那个神秘女郎“耶利亚”,理解为自己心中向往的大学,唱这首歌就是表达自己要考上理想大学的坚定信念。流行歌曲所反映的其他主题如校园生活、友情亲情乡情、环保和平、和谐社会等,也充分介绍给学生,让他们跳出狭小的爱情圈子,关注广阔的社会生活,使他们了解到流行歌曲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从而从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去欣赏流行歌曲。

四、欣赏精美歌词

流行歌曲之所以能流行,除了旋律优美、歌星人气、媒体炒作之外,其歌词也功不可没,因为歌词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歌曲的表现功能,提升了歌曲的层次。在许多优秀的流行歌曲中,歌词往往是非常出彩的,里面有不少很美很有深意的意象,像“月光和星子,玫瑰花瓣和雨丝”、“星星点灯”等。有的歌词还嵌入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句子,像《涛声依旧》就借用古诗《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显得含蓄典雅;有的歌词风格朴素,像《小芳》就写得像白话,显得质朴亲切;有的歌词在表现手法上就很讲究,像《弯弯的月亮》就参考了民歌的连章形式,前几句就是辘轳体的变体,还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如果只注重对歌曲旋律的欣赏,而忽略了歌词的赏析,无疑是一个很大的缺憾。相反,有的歌词在语言上不太讲究规范,更多地服务于曲调,如“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我拿青春赌明天”这一类在语法和逻辑上说通不通、让人似懂非懂的歌词,就要指导学生一分为二地对待。通过对歌词的欣赏与辨别,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而且能提高他们的语言感悟能力乃至综合审美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实践证明,流行歌曲并非洪水猛兽,非把它们堵在课堂外不可。只要指导得当,从滥听滥唱转为理性的欣赏,学生照样能像欣赏高雅音乐一样,吸收到精神养料,提高艺术修养。

英文歌曲欣赏 篇2

1、《小小》 苟乃鹏

这首歌是十首歌中最写实主义的。歌曲主歌部分以雷鬼风格(Reggae,一种极富韵律的音乐风格,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牙买加)来表达。这样的设置非常巧妙,两者的特质非常契合。让这首歌听起来就像是在我们身边演奏一样,十分真实。

2、《老神仙》 戴荃

这首歌是许巍的那种调调,歌曲里有某些许巍的特质存在—洒脱。但歌曲的感情表达比许巍更显细腻,呈现出有一种南方地域特色的悠闲之感。

这首歌前半段很流畅,很好,和“老神仙”这个曲名很吻合,给人很悠闲的感觉。

3、《轮回》 杭盖乐队

民族特色,是歌曲区别于其他作品最强有力的元素。从歌曲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蒙古民族的坚强、隐忍。而摇滚元素与整首歌的结合也相当精准,相得益彰。

音乐是由民族产生的,单从这点来说,它的民族性、特色性和它厚重的主题,都是它高于其他作品的地方。

4、《得知平淡珍贵的一天》祁紫檀

这首歌的旋律很不错,能感受到歌手在作曲方面的天分。祁紫檀的唱腔很独特,她演绎之时的表现是一把双刃剑。

她的唱腔很鬼魅,很多音调可能是她在创作时想到并写进歌曲之中的。她的演唱风格很自我,很好,很有识别度。

歌手年纪还比较小,相信今后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各种事物理解得更深刻些,在歌曲的表现力上会有更加好的表现。

5、《野子》 苏运莹

从我个人的眼光来看,这首歌是当之无愧的“冠军之作”。

这首歌太流畅了,无论是情绪还是旋律的设计,都是一气呵成,行云流水。 歌曲表达了一种从低谷慢慢上升的感觉,很有代入感,循序渐进,引人入胜,给人一种很自由很舒服的感觉。

触动人心的歌曲

1.The Mass

“The Mass”这首歌是由一个叫“Era”的现代乐团所唱的。《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音乐风格。

2.Conquest of Paradise

《1492 Conquest Of Paradise》中文名( 1492征服天堂/哥伦布传)是希腊先锋电子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电影配乐的最广为流传的代表作。那种史诗般的气派,完完全全是慑人的感觉,精彩绝伦。

动听的歌曲

马頔《南山南》

英文影视欣赏练就地道英语 篇3

【关键词】英语 影视欣赏 地道英语 教学手段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语言也是有声的,这就是语言的本质。学习语言最重要的就是氛围,试听上的刺激与冲击要远远大于文字本身。在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英语教学中,对于英语非母语国家的学生来说,英文影视作品的欣赏深受其喜爱,学生在影视所营造的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下,更有利于调动其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其强烈的表达欲望。同时,通过影视进行英语听说技能的教学,学生不仅能听到地道纯正的英语,看到真实的现实生活情景,也能提高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识,练就地道的英语。因此,把英文影视作品的欣赏作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搬进课堂,无疑是对英语教学的有效辅助,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丰富多彩。

一、英文影视作品是学生听说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

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个有声系统,听力是言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方面,是获得语言感受的最主要途径,是提高读、写、说能力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敲门砖和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良好的听力,就没有获取语言信息的物质前提;而具备了较好的听力,就为表达提供源源不断的信息资源,也为交际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基础。

由于社会的客观要求,高考指挥棒的导向,在目前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普遍较为重视英语笔试,学生对大量的笔试训练习以为常,而对日益重要的听力认识不足、投入不够、方法单一。目前听力教学中通常采取以下三个步骤教学:1)学生听录音;2)回答问题;3)师生核对答案。听力材料仅限于教材中的课文内容及与课文相关的听力材料,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他们的活动也只是听材料和写答案,形式单调和内容枯燥使得课堂死气沉沉,难以实现师生或学生互动。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产生畏惧、烦躁和厌倦情绪。至于口语训练,情况就更糟了。中学教学中听说训练脱节,不符合语言交际的现实,未能从学生交际需要和语言交际功能的高度进行教学,是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具备交际能力的。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形象信息的记忆比语言文字信息的记忆更深刻,因而有必要针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自身特点,改进听力学习方法。而影视作品中丰富的颜色、活动的画面、充实的故事内容配合背景音乐,能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情趣与积极性,使之更加主动地运用大脑神经进行接收、分析。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的感官越多,收集到的信息就越多,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更牢靠、真实。同时,影视欣赏能做到英语语言教学中最难以做到的——促使学习者说话。在欣赏英文影视的同时,学生会下意识地积累大量潜在的语言信息。而这种信息在今后的某些场合将被激活,如演讲比赛、口语考试和面试采访等,这些的信息将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一笔资源。在我们中学教育中,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的学生从未有过机会真正在交际场合“说”英语。而电影提供了这样仿真的交流语境,学生在欣赏的同时会进行模仿。

电影具有吸引和娱乐观众的功能,能长时间地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学生在听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评论电影内容,抒发自己的感想。学生在谈论他们喜欢的电影时,会不自觉地克服交流过程中的害羞和不安,在这种欲望的驱动下主动去与对方进行沟通,使得听说训练真正融为一体。

二、英文影视欣赏是传统教学手段的有效辅助

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国外就已经引入影视欣赏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我国在这方面就相对落后一些。一方面,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对于教育的投入也存在着差别;另一方面则是各国教育理念的差别使得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手段有所不同。“三尺讲台”“一支粉笔”这些传统教学的代名词已经不能作为当前信息时代的教育代名词了。更多的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教学手段的出现,使得课堂从原有的封闭空间变得更加开放与包容,而这些变化也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不断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使教育改革真正地走进课堂,提高教与学的双重效率。

而在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中,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理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主体的转变成为英语高校课堂目标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引入新的教学形式。英语学习最佳途径就是使学生置身于英语的情境中。教师在课堂上,一味地强调各种语法、句型,而忽视了学习语言最为重要的因素——语言氛围。英文影视欣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就成为传统教育手段的有效辅助。英文影视让形象和语言结合起来是符合人的认识规律和外语学习规律的。正如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习者掌握知识的意愿。”随着影视作品进入课堂,枯燥的课本瞬间变成了美好的视听冲击,改变了以往视听说课内容较枯燥的状况,有效提高了课堂容量,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这种新的形式正代表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潮流。

三、结语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教育技术将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将不断影响教学的手段、过程、内容等。英文影视欣赏就是现代教育技术与外国文学作品相结合并将之运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产物,是英语教学现代化的体现,也是语言教学发展的客观需求。它有利于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最终改变英语学科教学模式,将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示英语教学的内容,进一步丰富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桑新民.教育,你离信息时代还有多远[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2(6).

[2]赵婷,张法科.影响听力理解的一个超语言因素[J].外语电化教学,2005(12).

歌曲欣赏,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 篇4

一、每日一歌,欣赏之外的附加效益

笔者在每节英语课课间都会播放一首英文歌曲,让学生愉悦地休息。刚开始,笔者给学生们推荐了比较经典的老歌,但不能和学生产生共鸣。后来一位学生私下希望能播一首他喜欢的歌曲,这给了笔者灵感,笔者后来就让学生自己点歌。在每一节课前,每个学生就都有期待,总想听到自己所点的歌。爱屋及乌,学生就会期待英语课,上英语课的积极性也很高。

笔者班上学生小马,平时总是萎靡不振的样子,上课也基本不抬头看老师,从感情上和老师很疏远。有一次,笔者随意播放了一首他点的歌曲《Let it go》(byDemi Lovato),他马上眼里闪过一阵欣喜之情,然后就激动地随着音乐哼起了这首歌,他还告诉我们说,这是他最喜欢的歌曲,他有一次连续听了50遍。笔者又播放了几次他推荐的其他歌曲,他后来就很喜欢英语课,一改原来的旧模样,这倒是我意料之外的事。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却给笔者一个灵感,音乐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桥梁,除了给学生的学习增添点色彩以外,还可以有其他的附加值。比如,就对英语学习成绩本身,也是有影响的。在今年学期开学时的摸底考试,笔者所授班级的听力平均分在全年级(12个班级)中处于中下水平,经过一个学期的熏陶,期末考试时,该班级听力平均分排全年级第二。这也算是“无心插柳”。笔者非常欣赏“无为的阅读”对人的塑造。和其一样,“无为的歌曲欣赏”也可以对人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每周一歌,欣赏之外的资源利用

除了每节课间的歌曲是随意播放的,笔者会每周专门抽出课堂时间来进行歌曲赏析。在多媒体资源充分服务于英语教学中,其中对于模块教学的reading和project的教学都有导入部分,最受教师青睐的是歌曲导入。但很多时候,仅仅为导入而导入,对歌曲的利用率不够。而且在练习课、复习课中,歌曲使用的比较少。笔者在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发现很多的歌曲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

首先,歌曲是听力和口语的好素材。听力有很多高潮部分都要反复重复,而且语言简短,朗朗上口。笔者经常让学生做听歌填空,学歌练口语。虽有操练任务,但学生都很喜欢。在听力之余,一些有内容情节的歌曲还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歌曲也是一个词汇积累的途径,而且记忆深刻。播放了《As long as you love me》(ByBackstreet Boys)后,班上的同学就记住了“as long as”这个短语,在做题时基本不会再出错。《Roar》(By Kate Porry)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roar。

同时,很多教师也经常使用歌曲来教语法,例如,教虚拟语气时会用到《If Iwere a boy》(By Beyonce),《If you werea sailboat》(by Katie Melua),《Tears inHeaven》(Eric Clapton);让步状语从句会推荐《No matter what》(by Boyzone)等。笔者除了简单的导入之外,还要进一步介绍作者和歌词大意或作曲背景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悟。例如《The Great Escape》(by Patrick Watson)是Patrick Watson四人乐队演唱的。歌曲寓意是:“三餐一宿将漫长的一天划分得整整齐齐,每天近乎雷同的日子就像那个将铁杵磨成了针的老奶奶,正缓缓磨去我们的棱角;而我们发现自己的个性已然不在鲜明尖锐,最终却无计可施。深夜悄然来临,仿佛夏天一片绿叶轻轻坠地。当那一片寂静几乎就快要成形并在你眼前现身时,各种压力却突然吵嚷着铺天盖地地坠下……”这个时候就和PatrickWatson一起,吞掉那些灰色,来一场盛大的逃亡。这样学生可以了解这首歌更深刻的理解,更会融入这深邃的意境。

歌曲还可以帮助提炼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模块reading部分的课前导入不同,在完形填空时,笔者会在讲解之后,找一首相匹配的歌曲,以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笔者很多时候都觉得,歌词的韵味和寓意,多数时候胜过教师简单的语言。有的歌词写出了我们想要表达而不能表达的东西。笔者把《The hardest Work》(大意:作者在未婚夫去世后,学着完全地无保留地直面痛苦,这可能是最难的事)这篇编成完形给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欣赏了《Dancing in the rain》(by水木年华),这首歌很契合这篇文章:“有时候,人们会面临很多的人生苦难、悲痛和折磨,比如亲人的故去、突然的事故等等,而能够勇敢地直面这些痛苦和苦难,并能够获得重新生活和重新开始的勇气和精神,也许是人们所面临的最难的事情。”但是我们要学会在雨中起舞(dancing in the rain)。

最后,歌曲如果能合理运用在写作中,不失成为点睛之笔。在一次关于“如何减轻压力”的作文中,有的学生就写到:When I am loaded with great pressure,I will listen to a song“Trouble is afriend”,which makes me take a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whatever troublefaces us. I believe in what doesn’t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 意为:当我面对压力的时候,我会听一首“Trouble isa friend”这首歌,它使我能积极地面对任何挫折。我相信不能击败我的东西会让我更加强大。这里面学生就利用了我们听过的两首歌《Trouble is a friend》(byLenka)、《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you stronger》(by Kelly Clarkson),使文章在表达上不落入俗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在把音乐带给学生的同时,笔者也碰到了一些困扰。由于教师对于英语歌曲的积累不多,对于歌手和音乐的背景了解欠丰富,在介绍歌曲的过程中就难免会狭隘,对于歌曲的理解就容易受限于个人的情感体验。并且,所有的歌曲资源都是来自于笔者自己的存档和学生的推荐,所以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它缺乏系统性和类别性。笔者希望可以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对歌曲进行有意识的积累和归类整理,假以时日,它一定可以成为教学资源的一大宝藏。

英文简历佳句欣赏 篇5

1、Mature,dynamic and honest.

思想成熟、精明能干、为人诚实。

2、Excellent ability of systematical management.

有极强的系统管理能力。

3、Ability to work independent1y,mature and resourcefu1.

能够独立工作、思想成熟、应变能力强。

4、A person with ability plus flexibility should app1y.

需要有能力及适应力强的人。

5、A stable personality and high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re desirable.

个性稳重、具高度责任感。

6、Work well with a multi-cultural and diverse work force.

能够在不同文化和工作人员的.背景下出色地工作。

7、Bright,aggressive applicants.

反应快、有进取心的应聘者。

8、Ambitious attitude essential.

有雄心壮志。

9、Initiative,independent and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

积极主动、独立工作能力强,并有良好的交际技能。

10、Willing to work under pressure with leardership quality.

浅谈英文电影欣赏与英语教学 篇6

[关键词]英语电影教学资源 综合能力

电影,是在20世纪的100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是传播最快、最广、最有国际性的艺术形式。世界电影艺术的经典作品,尤其是走在世界前列的英美电影。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特性展现出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将经典电影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通过对电影的观赏和分析,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欣赏能力、英语思维能力和对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历史、宗教、习俗等方面的了解,激发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

一、培养英语学习者的语感和直接理解能力,提升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同时也是一门语言艺术,众所周知,电影融合了人物、声音、音乐、情感气氛和社会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以活动的画面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抒发情感、阐述哲理,用画面、声音和光彩直接构成感性形式,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因而可以营造出一种最有利于语言“习得”的条件,提供更为丰富而直观的言语刺激。在这种环境下,学习者可以了解东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逐步培养出语言的直接理解能力、模仿能力、使用能力,最终上升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际能力。

通过欣赏英文电影,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自觉地接触英语本土化的语言,熟悉各种英文表达、句型句式,增强语感。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如选取电影中精彩的人物对话让学生进行角色跟读、角色模仿,也可以就整部影片或某一精彩片段进行电影剧情介绍、剧情分析、片断描述、片断评述、电影评论、台上角色表演、台下角色配音等师生互动活动,以视觉效果带动听说训练,使学生在浓厚的英文环境中自主、自发地开口模拟练习,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二、向英语学习者提供丰富、实用、口语化的语言素材

电影融入众多的人物,而人物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抒发情感、塑造形象、触动观众。一部好电影离不开好剧本和好台词,离不开活生生的人物对话和情感交流。随着电影剧情的涤荡起伏,不同人物纷纷登场,众多精彩的人物对话呈现给了观众。

电影《阿甘正传》中母亲去世前向儿子表达自己对待死亡的独特见解和抒发的母子情怀:“Death is iust a part of life,It’S something we’re all destined tO do,I didn’t know it,but I was destined to beyou r Momma,I did the best I could,”。动画影片《狮子王》中父亲教导儿子一段哲理:“I’m only brave when I have to be,Simba,Beingbrave doesn’t mean you golooking for trouble,”。这些对话有些充满激情,有些蕴含人生哲理。让听众回味无穷,是语言学习者学习语言的很好素材。

电影语言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在于其口语化和真实性。由于电影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展现人们的不同生活,其广泛的题材、众多的人物、不同社会生活层面决定了电影语言的丰富性、真实性、口语化和生活化的特点。以词汇为例,单词ass,damn,luck,bitch等可视为英语中“脏话”,因而教材中并不常见,但在日常对话中,其使用频率较高。真实性、口语化、生活化的电影语言对以书面语为主的教材是一个较好的补充。

三、拓宽英语学习者知识面,了解世界多元文化,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囊括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以其独特的视角再现或展示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独特文化、社会风俗等各方面。电影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为电影观众打开一扇了解世界的窗口,为英语学习者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社会、文学、宗教、伦理、民俗风情等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便捷、更全面、更易于消化吸收的资源。

以电影《阿甘正传》为例。这是一部反映当代美国文化的经典影片。影片融神话、历史、战争、爱情、奇迹和普通人的故事于一体,充满了浓郁的人文主义气息,体现了当代人崇尚的返朴归真的人生哲理。影片不仅以电影艺术形式塑造阿甘形象,而且透过其人间接地展示美国二战后30年的时间内发生的大大小小一系列事件: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种族斗争、女权运动、水门事件、总统暗杀、毒品文化。

浅谈英语学习与英文电影欣赏 篇7

关键词:英文,电影,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 英语爱好者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英文, 学习英文。英文的学习资料已经从单一的课本发展到现在的多元化的学习材料。现在的英语学习资料主要有:1) 书本教材。书本教材里的英语知识基本上是最基础最规范的, 适宜初学者来学, 学习者能够从各种理论的角度学习英文, 掌握英语的词汇, 句式, 和文章结构, 通过配套的磁带或光盘还能学习到纯正的发音, 并锻炼初级的英语听力。如《新概念英语》、《许国璋英语》等;2) 各种媒体, 新闻报纸。80年代和90年代初, 中国尚未改革开放, 英文学习者的媒体资料少之又少, 如果想听纯正的英语新闻, 只能听VOA广播。而现在电视里能收看到CNN, BBC这样的权威英语媒体已经不再是难事, China Daily在任何报摊上都能买到。学习者通过收听或收看英语新闻, 可以更新词汇量, 扩展视野, 从国外媒体的角度理解国际形势, 所以媒体资料适宜中高级英文学习者;本文将主要以美国电影为例来说明电影与语言的关系。

一、丰富词汇, 学习俚语

随着世界科技水平和观念的更新, 现在美国电影涉猎的题材越来越广泛, 从传统的战争 (《拯救大兵瑞恩》《珍珠港》) 、爱情 (《西雅图未眠夜》《铁达尼号》) 再到现在的, 并且以往极少染指的经济金融 (《华尔街》) 。可以说, 电影里的词汇涵盖了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 并且最常用的词汇。如:在电影《闻香识女人》 (The Scent of a Woman) 中, 全篇以全新的角度诠释了美国的价值观---一种关注人本, 注重人性的价值观。片中多次提到一个词Integrity, 汉语将其翻译成诚信, 正直。其实不全然。诚信、正直乃是从道德的角度给予的评价, 而该片从情感和人性的角度给出了一个解释。所以看完这部影片, 便对美国人的价值观以及Integrity这个词有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理解。

俚语和惯用语是一种语言中最有活力, 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掌握一定的俚语和惯用语, 对理解美国文化很有积极的作用。如:

1、peas and carrots, 形影不离的 (阿甘正传) 。

在美国人的餐桌上, 豌豆和胡萝卜是如此的密不可分, 所以美国人用他们来形容形影不离的人或者物。

2、turn the tide, 扭转局面 (怒海争锋) tide是潮汐, 美国人用使潮汐倒流的比喻来形容局面的扭转。

3、Feed the meter把油加满 (当幸福来敲门) meter是油表, 把油表喂饱, 言下之意就是把油加满。

4、Yellow Belly胆小鬼 (狮子王) Yellow belly原来是一种

黄腹鱼, 这种鱼一遇到敌人就往沙石里钻, 所以被用来形容令人鄙视的胆小鬼。

5、To make each day count珍惜每一天 (铁达尼号) 男主角

在头等舱跟一群有钱人吃饭, 席间拿起酒杯说了这句祝词, 意为让每一天都过的有价值有意义。

二、锻炼想象力提高听力水平

电影台词通常语速较快, 且很多时候句式并不标准, 而是以各种倒装和省略语代替, 还有各种俚语, 所以, 即便是高级英语学习者也很难将每个字都听清楚。即便如此, 很多有一定英语基础的英语学习者还是能将电影大致看个明白。这是因为, 观众可以根据剧情和上文台词, 发挥想象力, 猜出角色要表达的意思。想象力对于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在英语听力训练中, 想象力意味着对说话人的表情, 语速, 语调和语境等语外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而电影中的画面提示, 能传达给听者以上的信息, 有一些英文基础的听者会根据听懂的只言片语, 结合上述的语外要素, 大致听出角色想要表达的意思。

三、感受西方文化

电影是一种艺术,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可以说, 电影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通过观看美国电影, 人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美国文化美好的一面。对于英语爱好者来说, 了解美国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还可以通过了解文化侧面感受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 从而加深加宽对英文的理解。

拿电影《阿甘正传》来说, 全片以一个智障者的视角, 串联起了美国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具有历史性和革命性的事件, 如黑人民权运动, 越南战争, 反越战运动, 水门事件, 中美建交、西进运动等等。导演以阿甘的宁静与淡定衬托美国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以阿甘的执著和一往无前, 衬托世人对价值的疑惑和摇摆不定, 以阿甘对高尚情感的追求衬托社会的追名逐利, 以阿甘的淳朴衬托出人性的浮华与虚荣。通过电影我们不仅可以了解美国的历史, 还可以通过导演的视角了解当今美国人民的价值取向。

四、通过翻译领略中西方文化的交互

电影的片名翻译对观众有主题提示的作用, 帮助观众对电影有大致的了解, 培养观众兴趣, 并在观众对电影的欣赏过程中对观众的思想起主导作用。电影的译名要求译者摆脱原文的束缚, 把握作品的美学内涵, 对影片进行艺术再造。译名除了要与原片相符, 还要将审美情趣传导给观众。如:1) 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若梦。字面意思为你无法抓住它, “它”可以指代很多东西, 可以是时间, 可以是爱情, 什么都抓不住的时候, 人生可不就像梦一样么。译者将片名的意境做了一个提升, 更具有美感;2) Ordinary People---凡夫俗子3) Singing in the Rain---雨中曲4) 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芳草碧连天。译者巧妙地进行联想, 将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李叔同的诗句运用于此, 让人不得不称妙;5) Will Hunting---心灵捕手。片名其实是男主角的全名, 但是译者并未直译为名字, 而是进行意译, 巧妙地将全片的意旨进行概括, 并使电影更具吸引力。

五、结语

英文歌曲欣赏 篇8

1.1 传统教学法的困惑。

大学英语教学过去一直强调以知识传授为中心, 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法为主, 在绝大多数高校中, 教学内容以词、句的意义和语篇分析为主, 教学方法以讲解和翻译为主, 而以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的教学还没有真正进入课堂。这种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与英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他们只能被动地输入, 而不能主动地输出,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这一矛盾亟待解决。

1.2 问题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教学活动作为人类认识实践活动之一, 是存在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这“三体”之间而非一般活动的“主、客”二者的复杂的相互作用和关系。反观传统的教学活动, 教师的主体作用被无限的扩大, 而学生的主体作用长期被忽略。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的环境, 实现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质的参与。

1.3 现代化信息技术给大学英语的变革提供了契机。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利用现代化手段及途径, 如:大量采用录音、录像、激光视频设备、电影、计算机、外教英语俱乐部及外语角等各类教学资源, 并结合教科书, 可以营造语言学习环境、实现自主学习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笔者在大学英语的实践中发现英文电影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尤其明显。

2 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 为学生创设逼真的英语语言环境?英文电影的引入能为这个疑问的解决提供突破口。因为电影本身包罗万象, 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 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基本功。下面笔者以教学实践详细阐述:

2.1 欣赏英文电影的最大贡献就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英语教学试图单从视觉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注意力而往往事与愿违。英文电影中精彩的情节, 富有张力的叙述, 优美的画面, 动听的音乐, 迷人的异国风情和偶像明星精湛的演绎无使学生难以抗拒独特的声光电带来的魅力, 视觉听觉的思维一下被调动起来, 主动接纳电影丰富的内涵, 除了学到教师用传统讲解翻译法传达的知识, 还收获更多!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精读》 (第三版) 第九课Is There Life on Life?紧扣当前环保热点, 从假设的金星人的视角看地球上种种怪诞的变化, 字里行间充满了幽默和讽刺。如果能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电影《快乐大脚》 (Happy Feet) 的片段, 启发学生从片中企鹅的角度探索食物链破坏和环境变化的原因, 学生会投入热情挖掘本课的写作意图和写作风格。类似的方法可以用在几乎每一课, 如第八课A Magician at stretching a Dollar就可以引入《辣妈辣妹》 (Freeky Friday) 第十课Going Home就可以引入《肖申克的救赎》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

2.2 英文电影提供了真实的听力环境。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发出这样的疑问:老外就是像听力磁带中那样说话吗?身份职业和地域不同对他们的发音有无影响?他们有没有类似我们的地方音?显然机械的听磁带做真题比不上英文电影为大学生练习语音创造的条件。很多学生在迷恋汤姆.汉克斯的电影《阿甘正传》和 (Forrest Gump) 《西雅图夜未眠》 (Sleepless in Seattle) 的同时纠正了自己的发音, 模仿了正确的语音, 渡过了大学阶段的语音关。

2.3 英文电影提供了地道的表达法。

英文电影所传达的表达更地道更符合说话者的习惯, 是鲜活的语言。这些经典对白被深深刻在学生脑海里, 一旦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类似的场景学生马上能拿来使用。看完《肖申克的救赎》, 学生会用“If I

were you, I will grow eyes at the back of my head”提醒对方加倍小心, 用“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r dies!”来鼓励对方充满希望。学生掌握

了更多的地道表达法, 像翻译和写作这些要求较高的能力才能逐步得到提高。

2.4 英文电影解读了大学英语课堂口语话题陈旧、机械和不实用的顽疾。

英文电影集图像、声音为一体,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 从而引发学生想听的强烈愿望。听力水平的提高为口语的表达提供了铺垫。学生每看完一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强烈的表达愿望。教师适时对学生的愿望加以引导, 联系电影又不远离所学课文内容设计口语题目, 不仅可以巩固欣赏电影的收获, 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本的理解, 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比教师死扣课本给出题目让学生进行讨论要活泼、有趣得多。在讲第二册第三课 (My First Job) 时, 如果能联系近年的热门电影《时尚女魔头》 (The Devil Wears Prada) , 讨论女魔头的形象及作为职场新人如何与之相处, 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回忆及活用片中的表达。

2.5 英文电影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跨文化的思维角度。

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通的, 如果离开文化背景单纯向学生输入语言碎片, 凌乱的知识点堆砌不仅让学生困惑继而厌倦, 也让教师的工作枯燥乏味, 长远来看也于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阿甘正传》之所以被学生奉为经典, 绝不仅仅是因为它的主人公发音和用词, 而是他身上浓缩的一段美国历史和美国人性格。很多英文电影在娱乐功能之外都有教化功能, 这是深入理解西方文化的一面镜子。

3 结论

综上所述, 将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课堂, 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听说、写作和翻译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符合高等教育的培养方向。教师要改变重教学时间投入轻教学方法研究的倾向, 精选英文电影, 深挖课本内涵, 广泛征求学生反馈, 把大学英语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Krashen.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Nida, Eugene A.1993.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Seliger, Herbert W.and Shohamy Elana.1989.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4]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5]李篙岳.原版英语影视作品的潜在教学功能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 (4) .

[6]汪珍珠.如何结合大学英语精读课本设计口语练习[J].国外外语教学, 2002 (3) .

[7]张明.英文电影欣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 2008 (9) .

英文歌曲欣赏 篇9

一、通过创设一定情境的故事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低年级的欣赏课, 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 学生的兴趣不高, 而且, 注意力容易分散。因此要采取多种教学形式, 从低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出发, 创设情境从可接受性入手。歌曲欣赏本身表现的内涵丰富, 不确定和多解。低年级的学生无意注意占优势, 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欣赏歌曲的随意性很大。所以歌曲欣赏应首先为他们创设一个用有意注意去倾听音乐的心境, 让他们欣赏歌曲时听听, 唱唱、跳跳, 发现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对音乐本身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参与的形式, 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农村的学生比城镇的学生要害羞点, 相比而言不敢大胆的表现自我, 但是他们有同样的好奇心, 喜欢听故事, 所以, 我在分析了音乐作品之后将其编成了他们喜欢熟悉的故事。故事中角色与情节尽量与音乐作品的形象, 结构想对应。讲完故事后, 学生已经从故事中对所欣赏的歌曲轮廓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他们更好的欣赏打下了基础。但是要注意的是, 老师在讲述的时候, 不可以将故事情节将得太详细, 要留有空间。音乐中的细微变化, 音乐性质和规律等, 让学生反复体验、欣赏, 然后去完善音乐形象。这种方式, 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欣赏的兴趣, 一方面有能将学生带入某个音乐情节之中, 是十分有效的方式。以《抗敌歌》为例, 城里的教师肯定是先放一段抗日战争的电影片段, 我们这里不具备那个, 这时我就用讲故事的方法, 设置一定的悬念, 把他们带入到一个战火纷飞的中国, 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加深了他们对作品的理解, 同时又树立了一个正确的人生观。

二、走出课堂, 视听结合

音乐是声音的世界, 而声音却无处不在。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 我们要让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自然的怀抱, 真实地去聆听小溪的流淌声, 小鸟的歌唱声, 时代前进的步伐声……, 让学生在美妙的环境中欣赏音乐, 走进音乐。农村的学生有个独特的条件, 他们在乡村成长, 我用视听结合的方法让他们理解音乐。音乐作品中存在了许多抽象的因素, 有些抽象的音乐结构或性质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这时给学生理解个歌曲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们走出课堂就是农田, 我就直接带学生走出课堂, 让他们更直观的使视觉与听觉想结合, 借助视觉上的感受来化解听觉上的一些难以领悟的内容, 同时又强化了听觉的理解。

三、给学生以充分动的空间, 在动中发挥想象力

高尔基说:“在听音乐时, 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低年级的知识面和联想虽然不够丰富, 但在歌曲欣赏中对音乐的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 而且低年级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尤其强烈, 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 音乐欣赏课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曲形象的联想, 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我在每节课中都努力营造一个“动态”课堂, 让学生在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都得到动态享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创造欲望。当然, 低年级的学生“动”时要有度, 不能乱, 所以上低年级的课必需要有驾御课堂的能力。否则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的。

四、欣赏教学优于歌曲教学和理论教学

在欣赏的歌曲中, 应要求学生能讲出歌曲的曲名、内容、及哼唱歌曲的主旋律, 低年级的学生对那些乐理知识掌握的不多, 而且近一步学习的兴趣也不是很浓, 但是那些知识又的确非常的在重要。一次偶然的机会, 在上课时, 我采用了欣赏教学与歌唱教学和乐理教学的方法相结合, 结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低年级的音乐课只要老师用心上, 让他们有觉得稍用心学, 就能学会, 他们的积极性还是能保持住的。例如在给孩子们欣赏《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 这是一首深情宁静的曲子, 我先让孩子们听, 让孩子来哼唱歌曲里面的旋律, 结果很少有人能哼唱。我教他们哼唱主旋律的同时, 还是给他们多听, 低年级学生摸唱的记忆力很好, 在此基础上, 让他们带着对妈妈的喜爱之情静静的听, 结果大家都用自己不同的方式, 来表现这歌曲, 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到了这次活动中来。我发现上低年级的音乐课, 我得用各种方法让他们多听, 多思考, 这次偶然的成功使我认识到:在小学音乐教学中, 欣赏教学应优于歌唱教学和理论教学而存在。

五、重视歌词教学

歌曲欣赏当然是要重视歌词教学, 为学生接受音乐作品打下基础在音乐教材中, 欣赏中相当多的部分是歌曲的欣赏, 在歌曲欣赏中, 教师往往是把歌词的欣赏, 放在比较次要的位置上, 重点倾斜在乐曲的理解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往往借助于声音的表现。从喊叫、欢呼到引吭高歌都是感情的流露, 而音乐则是最善于表现感情的艺术。小学音乐教材所选欣赏歌曲的歌词, 文学艺术性较高, 大都鲜明生动, 内容、声韵、节奏和意境, 达到完美的统一, 是构成音乐形象的基础。教学中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歌词, 教师再细致地分析歌词。在强烈的感情因素影响下, 形象思维就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 进入想象的空间, 随后欣赏歌曲, 学生就会把文字描写的形象与音乐描写的形象结合起来理解, 展开"音乐想象"。例如京剧选段《打虎上山》, 唱词内容丰富, 形象生动抒情,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学时, 通过对歌词有感情地朗读, 引起感情上的共鸣, "未成曲调先有情"。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每段唱词演唱时不同的感情处理。歌曲是词曲的有机结合。一首歌曲表现着特定的思想内容, 塑造了一个完整的音乐形象。教学实践证明, 重视了唱词教学, 可以迅速打开学生"音乐想象"的大门,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境界之中。为学生接受音乐作品, 产生的强烈的感染力打下心理上的、情感上的基础。

歌曲欣赏的几种形式, 只是为了提高低年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帮助儿童理解音乐, 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而不是欣赏教学的最终目的。音乐欣赏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静心聆听, 全神贯注地感受音乐, 让思维在时空中自由驰骋, 超越自我, 在欣赏中陶冶情操, 提高审美能力。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尺度, 音乐需要的上聆听和想象, 尤其在完整欣赏音乐作品时要注意, 不应在欣赏时干扰音乐, 破坏了音乐的美, 不要只重视形式而忽略了音乐本身。

总之, 小学低龄儿童在欣赏音乐过程中,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和途径来帮助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内涵、意境, 只要能让他们动起来、玩起来、模仿起来, 启动联想和想象, 就能丰富他们的听觉感知, 扩大音乐视野, 积累音乐语汇, 发展音乐思维, 从而达到启迪智慧、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的目的。

摘要:文章认为农村小学的歌曲欣赏教学应以下五个方面入手:1、通过创设情境讲故事;2、视听结合;3、在动中发挥想象力;4、哼唱结合以;5、注重歌词教学。

关键词:农村小学,歌曲欣赏,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英文歌曲欣赏 篇10

一、激发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引入英文影视片断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其英语学习动力。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一种为满足个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而渴望了解、认识世界的心理状态。电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它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和其他器官,达到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目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欣赏的运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将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为学生创造语言环境,将英语学习衍变为一种自然的交流活动,让他们自觉地参与到英语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巩固学生的认知成果。

二、为学习者创设语言学习环境和氛围

语言环境和氛围主要指的是一门语言的使用环境和氛围。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语言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因为他们是在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文,因此学习效果会受到汉语的严重干扰。因此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英语语言环境非常重要。英文电影赏析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电影本身具有集自然与社会、文化与历史、科学与艺术、宗教与道德、理想与现实于一身的特点,融语言﹑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它的另一特点是电影体裁的多样性,有人物传记﹑民族史诗﹑科学幻想﹑战争风云等。电影是生活的浓缩、人生艺术的再现。英语电影语言密集程度高,交际环境真实自然,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内涵,能对大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电影欣赏的运用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把视觉和听觉调动起来,将单纯的言语描述转变为直观的语言交流,为学生创造摆脱母语羁绊、调动感官及大脑对语言信息综合反应和自然吸纳的语言环境。

三、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在欣赏英文电影时,学生接触的是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日积月累,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难关,同时对他们的口语也有促进作用。从学生的角度看,当学生进入大学时,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基础和能力,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听力思维方式,对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老师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厌倦上英语课。电影语言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口头表达能力提供了丰富的﹑生动形象的素材。电影赏析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表达和口头表达能力。

1. 提供真实的听力材料。

英文电影语言真实地道,能反映英语国家社会上的真实语言使用情况,更能使学生掌握地道的语言知识,使学生在交际中减少语言文化障碍。英文电影台词具有不同的类型,包括采访、演讲、购物、辩论、晚会主持、游戏活动等。这些生动活泼、风格各异的台词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听力材料。电影中的人物都使用正常语速(normal speed)讲话,可以让学生习惯并模仿实际场合的正常语言,学以致用。

2. 帮助学生过好语音关。

语音练习无疑是大学英语听力教学阶段中的重要活动。因为学生的英语读音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在听力课堂上加以纠正和正确强化。为了有效地让大学生进行语音练习,不仅要用文字材料,还要选用配有录音的材料。因为多听地道的外语是学习任何语言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英文电影可以为学生练习语音创造条件,并且极为有效。因为英文电影提供的语音不论是美音或是英音,大部分都是正音正调,如“Waterloo Bridge”、“The Sound of Music”是标准的英式发音,“The Lion King”、“Forest Gump”则是地道的美式发音。这能使学生很快适应它们的差异,且通过电影可以纠正自己的发音,模仿正确的语音,渡过语音关。

3. 培养语感。

在学生看英文影片时,那些经典对白在学生欣赏电影时自然地定格在记忆里,这种记忆一旦与学生现实生活中某一生活情境相吻合而“触景生情”,学生就有可能说出来,而不必苦苦思索词句。这就是语言深化后所形成的语感,而语感对听力的提高起着一定的作用。总之,英文电影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同时提高他们的听说水平。

4. 提高学生的口语运用能力。

英文电影集图像﹑声音为一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其丰富的内容﹑直观的动作﹑曲折动人的情节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想听的强烈愿望,为学生自然主动地听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学生通过仔细地听这些生动有趣的语言就可以为进一步理解﹑建构话语做好准备。学生每看完一部电影都会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可就某些情节进行讨论﹑交流感受。这种活泼有趣的口语练习可加快学生的学习步伐,提高他们在各种情景下进行英语口语表达的能力。

四、进行文化导入和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电影是语言与文化的统一体,可以客观地体现英语国家在风俗﹑习惯﹑人情﹑环境﹑传统﹑民众性格等方面的情况。此外,英文电影对提高英语学习者的非语言交际能力有很大作用,是提高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1. 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英语单词﹑成语的文化内涵。

语言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演变而形成的,其中的词汇、成语等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电影可以通过真实的场景,让英语学习者深刻地理解英语中一些文化内涵丰富的词语、成语。比如电影“Titanic”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Molly:Hey, who thought of the name Titanic?Was it you, Bruce?

Ismay:Well, yes, actually, I wanted to convey sheer size, and size means stability, luxury, and above all, strength.

Titan是希腊神话中曾统治世界的巨人族的一名希神,Ismay为船取名“Titanic”是为了炫耀这是一艘“the largest moving object ever made by the hand of man in all history”(有史以来人造的最大的交通工具),想不到最后也酿成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海难,“Titanic”这个名字可谓“名副其实”。

2. 电影中的真实场景可以帮助大学生理解语调﹑语速隐含的其他意义。

电影中包含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物之间的对话。这些人物说话具有不同的语音特点,如小孩的发音平缓、语调夸张,成年男性语音刚毅等。语速的变化形式则表现出说话者的情绪和态度。通过观看电影,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人们说话的真实状况,也能让他们改掉常见的、僵硬的中式语音语调,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3. 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非语言交际系统的作用方式。

非语言交际如体态语等,这些因素往往是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示范的,因为教师和学生属于同样的文化背景,存在文化上的依附性。而电影则可以借助影片中人、景、物、声、光、色的集合,让学生了解非语言活动在交际中的意义和作用,弥补大学英语教师在这方面的不足。

4. 英文电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文化。

在欣赏电影之前,必须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比如美国电影“Forest Gump”把阿甘的一生与美国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许多重大事件(如肯尼迪遇刺﹑越南战争﹑中美乒乓外交﹑水门事件等)串联在一起。有些串联虽不一定符合史实,却相当有喜剧效果。比如摇滚之父“猫王”成名前竞住过阿甘母亲的公寓,并从当时正戴着腿箍的阿甘的“怪步”中获取了灵感,后来猫王的这种“剽窃”舞步便风靡了世界。如果对美国的文化历史背景没有相当的了解,就难以领会影片独具匠心的讽刺与幽默。

基督教对西方文化的渗透也几乎是无孔不入的。例如影片“Gone with the Wind”发生在19世纪中叶,战争的爆发改变了女主人公Scarlett的命运。战争葬送了她第一个丈夫的性命,使她一夜之间成了寡妇。在这之后的募捐舞会(Dona tion Party)上,一直仰慕她的男主人公Rhett戏弄她说:“The war makes the most peculiar widow.”随后Rhett捐出150美元,条件是要Scarlett做他的舞伴,主持人说:“She will not consider it.”而Scarlett却出人意料地应邀而舞,于是Rhett又说:“We’ve sort of shocked the Confederacy.”不少学生表示比较难以理解这段对话,但是如果我们对美国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清教传统和当时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有所了解,就不难从这些对白中体会到Rhett的世故和辛辣,以及Scarlett对传统的反叛和勇敢。

综上所述,英文电影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后,可以有效地加强文化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英文电影欣赏是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英文电影通过运用故事性兼趣味性强的影视剧情构建真实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 训练学生的语言听说基本功;同时以电影中的语音、语调、节奏、用词、思维、感情等要素向学生更为直接地展示西方国家的历史、宗教、文化、风俗和社会理念。本文着重探讨了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文电影,大学英语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Krashen, 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Press, 1981.

[2]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3]刘润清.中国高校外语教学改革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英文歌曲欣赏 篇11

【关键词】英语教学 英文影视欣赏 意义 建议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目前,在我国很多高校,英语教师都面临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尤其是面对理工科的班级:很多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极低,英语口语、听力、阅读、写作等各项技能也让人担忧,但是却不愿意改变现状。久而久之,上课缺席、分心等现象充斥着整个课堂。这让很多英语教师都感到十分的痛心,也在自己的课堂上找不到动力,甚至开始对教学工作失去信心。这一现状若不及时改变,必然会成为影响我国走向国际化的障碍。稍加分析我们会发现,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很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对英语嗤之以鼻,心里想着一旦结束高考,立马与这门课程一刀两断;此外,不少理科生理工科成绩很优秀,但是英语成绩一直是影响其跻身前列的桎梏,因此,潜藏在心底对于英语的不满早已积压良久;当然,还有一部分学生刚开始对英语还是抱有不小的兴趣,基础也不错,但是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击垮了他们之前的假定和预想,于是那一点残存的热爱也随着时间的消磨而日渐淡化。

语言的学习,死记硬背是少不了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有人想跳过这一环节而将一门语言学好,实属不现实之妄语,作为教师,也不要抱有可以找到不死记硬背就让学生提高水平的方法。但是,笔者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要想尽办法让学生心甘情愿去死记硬背,而不是被动的、带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学习。如何让学生能够心甘情愿去死记硬背则成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简言之,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因此,《英文影视欣赏》这门课的开设则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英文影视欣赏》课程的意义

1.营造母语语言环境,提高学生各项水平。影视欣赏是一门基于情境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手段。我们都知道,人类大脑中拥有语言习得的能力,即长期处于一种新的语言环境中,即便对该语言的语法结构很模糊,后天依然能逐渐习得该语言。影视欣赏正是利用这一点企图为学生营造一种母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刺激语言学习者的大脑。电影艺术不同于枯燥的文字,前者可以利用声音、语言、动作、神态等艺术将一门新的语言全方位、立体地展示在观影者的面前,如此这般,英语不再是书本上那些令人头疼的字母,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温度、能够表达深远意义、传达思想。此外,影片中演员纯正的英语对于纠正学生的发音也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很多学生对于教师的发音本就存在怀疑态度,如果是一个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来纠音,则更加具有说服力。对于那些听惯了“中式英语”的学生来说,纯正的英文发音必然会给他们带来美的感受,在心里也会种下种子,想要去模仿,这样兴趣便被激发,一旦学生有了兴趣,教师的任务基本就完成了,剩下的任务学生自己会主动去完成,而且是兴高采烈地区完成。最后一点,英文影视的发音对于提高学生听力能力的作用不必赘述,更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在不断的模仿和操练中学到了很多特别地道的表达方式,不至于说的一口只有中国人才能听得懂的英文。

2.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前面提到,目前高校英语教学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在逐渐降低。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沿用了中学的手段,即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录音,学生听录音回答问题,这种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甚至会逐渐加深厌恶情绪。因此,教师们应该尽其所能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英文影视欣赏》这门课程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观影的同时,旋律优美的背景音乐、跌宕起伏的电影情节甚至演员一个不起眼的一颦一笑都能够成为学生回味良久的素材。其实人都一样,一旦感兴趣了,就会主动去了解,主动去探索,因此,在教师播放经典英文原声电影时,往往可能会因为某一个不注意的点,却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学生心中暗暗播下探索的种子,这都是意想不到的收获。

3.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进入高校以后,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已然不同于中学,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对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的目的也是如此,语法、词汇的灌输不是最终目的,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与说英语国家人的交际能力。但是传统的英语教学将中心落在基础语法上面,和中学一样仍然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基本能力的锻炼和提高,没有什么实质的飞跃。因此,对于想要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学生来说,传统的课程设置未免叫人失望。相反地,《英文影视欣赏》课程设置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现状。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和习俗的巧妙浓缩与融合,通过一部优秀的大电影作品,观众可以在短时间内了解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一些细节性的问题或者一直以来被困扰的问题都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而且不是以文字的形式,而是以丰富的镜头和画面以及具有趣味性的内容来贯穿在一起,最终达到宣传的效果,因此,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反而能够面面俱到的感受到来及异域的文化氛围,在无声中了解了目的语国家的社会风气与人文情怀,减少了与当地的文化冲突。这一点笔者认为比传统的基础语法教学有意义的多。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往往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是人类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在各方面都拥有着独一无二的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两点:第一、台词;第二、社会背景。先来说说第一点,台词。我们经常会引用一些名人的话语或者电影台词来美化自己的语言,或者更加通俗形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引用往往可以给我们省去很多力气,同时更能达到超出预期的完美效果。学生在观影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会被一些美的让人窒息的台词深深打动,接着去刻意地背诵这些台词。其实在无形中,他们的文学素养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接着,我们来看看第二点,社会背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经常会用一些华丽的辞藻将抽象的服装、妆容描绘的天花乱坠,尽管描写的面面俱到、甚是详细,但是给读者带来的感觉很多时候还是复杂难懂,但是,电影作品就不一样了,它可以利用简单直观的画面来将这一切复杂的内容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三、如何上好《英文影视欣赏》这门课程

很多教师将《英文影视欣赏》这门课程戏称为“看电影”,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没有任何技术含量,只需要随便找一部电影过来播放就可以了,期间再问一些问题。这种看法是大错特错的,笔者反而认为这门课程需要做的工作十分繁琐。

先从准备阶段来说。电影的选取首先就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教师应该充分结合自己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虑最终选出对于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的电影。此外,电影确定好了之后,对于该电影的社会背景、人物设定以及故事情节甚至涉及到的细节问题都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播放的过程中对学生指明。最后,为了让学生能更快的了解电影的内容,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一开始就应该对故事情节和人物设定做一个简单的介绍,然后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影。

其次,在播放电影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到的语言点、表达方式和跨文化交际的部分都要一一暂停和学生互动,让自己成为学生寻求帮助的对象,而不是电影放映员,结合电影内容将自己想要传达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这样的方式必然比灌输式的教育要好很多。

最后就是消化阶段了。看完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或者选段,千万不能就此结束,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表达极其重要,最后的分享往往能使一个活动的内涵得到升华。教师最后也要总结归纳,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一条线路上去。

参考文献:

[1]赖春彩.英语影视欣赏对英语学习的帮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

[2]周晓虹.英文影视欣赏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J].教育革新,2011(3).

[3]季海龙.英文原声电影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2).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6年度立项科研课题《英文影视欣赏课程对高职高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英文歌曲欣赏 篇12

《汉语大辞典》对“名字”给出的定义是:“ (1) 一个或几个字, 跟姓合在一起来代表一个人, 区别于别的人。 (2) 一个或几个字, 用来代表一种事物, 区别于别种事物。”韦伯斯特大词典也给名字做出了以下定义:A word or words expressing some quality considered characteristic or descriptive of a person or a thing, often expressing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Note well” approval or disapproval. 也就是说名字是“表达某种特点的一个或几个字, 这种特点被认为反映了某人或某事的本质、或描述了某人某事, 常表示嘉许或不喜欢的意思”。从中我们可以知道, 名字或多或少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涵、风度气质的一种体现。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更是一种标签, 一个文学形象的代号。本文以杨必老师《名利场》翻译为例, 列举了几种名字翻译基本译法。

2萨克雷及其《名利场》

《名利场》 (Vanity Fair) , 是十九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生平流传最广的作品。萨克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代表小说家, 与狄更斯齐名, 代表作《名利场》。一生经历丰富, 看遍社会冷暖美丑。

故事取材于国家发达时期的十九世纪英国中上层社会, 当时英国靠着掠夺几乎来自于全世界殖民地的资源和初步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财富, 国力强盛, 社会经济发达。很多新晋中上层靠着从殖民地抢占的财富以及压榨本国无产阶级发家致富。英法战争也在同一时间拉开帷幕。社会中的底层人民在为了基本的温饱问题挣扎时, 社会中上层却忙着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争取自己的利益。这些在文中都有很深刻的体现, 为了财富或者地位不顾亲情, 不顾友情, 不顾爱情更不惜牺牲自尊。

比如女主角, 聪明漂亮的利倍加出身于贫穷的画师家庭, 从小母亲去世, 跟着酒鬼父亲过了一段辛苦讨生活的日子后又失去了父亲。因为是孤儿, 她在平克顿女子学校受尽歧视。离校后她通过婚姻和出卖尊严, 尽全力挤进上流社会。以利倍加为中心,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的形象, 他们中有很多都是跟她一样想尽办法获得财富、地位或者更好的享受, 只有极少数人保持了做人的原则, 忠于他们的信仰和坚持。原作副题是《没有主角的小说》, 这里的人物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活动。所以在对这部作品中的人名进行翻译的时候就很难既能用相应的同音汉字表达又兼顾到了原著中的人物形象。这也正是文学作品中名字翻译的难点。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两种译法:

3经典人名翻译译法欣赏

(1) 惯例译法

即音译法, 就是直接采用语音形式改写, 如Tom译为汤姆。关于人名翻译, 特别是一些不重要的人物或角色, 一些学者的观点就是:“人名或物名都是独立于语言之外的存在, 没有其内涵和意义, 是不可译的。”笔者认为, 在处理一些性格特点不鲜明、对整个文学作品影响不大的人名时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杨必老师在《名利场》中对男三号Joseph Sedley (Amelia Sedley的哥哥) 这个名字就直接音译为“乔瑟夫 • 赛特笠”, Joseph是一个常见的英文男子名, 来源于《圣经》, 也指讨厌女子的男子, 用这个稀松平常的译文, 一个平淡无奇的、普通世俗的形象就印在读者心中。还有另外一个角色, George Osborne, 从小和Amelia Sedley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却在婚后移情Amelia Sedley的好朋友Sharp, 最后在战争中英年早逝的男子, 对他名字的翻译, 杨必老师也是采用音译法, 直接译为“乔治 • 奥斯本”, 译文名字也正吻合他的形象, 毫无过人之处的市井小市民形象, 哪条街、哪个小区没有叫“乔治”的小伙子呢?

(2) 意译法

意译主要在原语与译语体现巨大文化差异的情况下得以应用。从跨文化语言交际和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 意译强调的是译语文化体系和原语文化体系的相对独立性, 在对名字的翻译上, 适用于中国读者对原文中名字所包含文化背景不熟悉场合。具体的方案包括加注、增译、释义归化等。这里主要谈释义归化, 例如文中的女主, 利倍加 • 夏泼 (Rebeca Sharp) , 她在文中是一个自私冷漠刻薄却又自信的女子, 为了达到她的目的她什么都能做出来, 很会笼络人心。Rebeca, 如果按照音译法和国内最常用的译名就是瑞贝卡, 或者吕蓓卡、丽贝卡。在英文里面它的本意是指“迷人的美”, 也是个很常见的女孩子名字。我们都很熟悉的一个Rebeca形象来自于《蝴蝶梦》, 尽管她肯定很富有很迷人很有女性魅力, 但是这个形象特别神秘甚至有些阴森恐怖, 她是已故庄园前女主人, 她从来没有在书中出现, 却时时刻刻出现在故事中生活的各个角落, 并通过她忠实的女管家和情夫继续在庄园中施加影响, 最终将庄园烧毁。如果直接翻译成瑞贝卡, 读者肯定会先入为主地在心中对这个形象进行解读, 所以杨必老师这里不仅没有用一般场合采用的瑞贝卡, 更没有用一个常用的汉字中表示女性特征的字眼, 如:“丽”, “莉”而不是“利”;“贝”, “蓓”而不是“倍”或者用“佳”, “嘉”来替代“加”。杨比老师只用“利倍加”, 利益加倍增加, 这个名字就完全没有女性名字的柔弱气息, 字里行间, 世俗味, 铜臭味满满, 也很好地呼应了书名《名利场》, 追名逐利的利倍加, 人物名字译得传神生动, 人物形象一下子烙在读者心中。

另外, 利倍加的英文姓氏也翻译得可圈可点。在英文中sharp指锋利的、尖锐的、敏锐的、狡猾的、聪明的。虽然只是一个姓氏也极好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点。有了这层内涵, 翻译的时候是很难用一个汉字来反映的。这里杨必老师用了一个广为人知的中文姓氏“夏”, 单字“泼”来翻译。中文里“泼”, 尤其是用在女性上, 指泼辣的、辛辣的、大胆的和有力的, 非常符合她的性格特征。另外巧合的是, “夏泼”在中文中又和“下坡”谐音, 道德感的缺失和沦丧在这个名字中更加体现得一览无余。

卜克雷 • 窝拉——Boggley Wollah, 这本是乔瑟夫 • 赛特笠在印度做收税官工作的地点, 根据萨克雷的描述, 这个地方人迹罕至, 卑湿而多树, 所以大家常常去那里打竹鸡, 杨必老师在翻译这个地名时, 巧妙地放弃而来将Wollah翻译成“沃拉”的惯例, 而是用“窝拉”, “窝”在中文里指禽兽或其他动物的巢穴, 坏人聚集的地方, 临时搭建的简陋小屋或是藏匿犯人的地方, 这个翻译名将乔瑟夫殖民地国家殖民统治者的形象以及该地区潮湿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小的一个汉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该地区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历史背景及其气候特点。

4总结

一部文学作品中角色的名字往往是其性格及命运的反映, 所以文学作品翻译中的人名翻译尤为重要。除了传统的按名字读音直接翻译的异化方式, 意译增译不失为人名翻译的好方法。当然, 就如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所说:“关于翻译中的‘信’, 在任何翻译中都有语义‘丢失’, 所以要将缺失减少到最低限度。”译者应在忠实原文的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将文学作品中的名字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表达出来。杨必老师《名利场》翻译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例子。

参考文献

[1]姜朔.浅谈英文人名翻译[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1) :255-256.

上一篇:工程制图课程教学问题下一篇:国内投资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