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曲(共12篇)
通俗歌曲 篇1
音乐, 人类文化的这一领域是美好而又永无止境的, 作为艺术与美的结合, 给人类创造了一个丰富无比的精神世界。如今社会最为人们关注的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三大唱法, 随着“通俗唱法”自身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成熟的同时, 出现了一大批与“通俗唱法”相适应的音乐作品被称之为“通俗歌曲”。
近些年来, “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多在电视、广播上频繁出现, 并且深受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群体的欢迎, 为丰富广大人名群众精神文明生活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值得一提的是“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在定义上有很大的区别, 决定不可混为一谈, 要想真正剖析“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两种的关联性必须从概念定义上加以区分理解。
一、什么是“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是遵循声乐艺术的基本原则, 以情感为核心, 以口语化为基础, 把声、情、形体动作及话筒使用等技巧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演唱方式和方法, 并非我国本土文化。其最早是有上世纪80年代从外国、港澳台地区流行歌曲的磁带的录制传入我国大陆, 随后一部分港澳台歌星登陆我国大陆, 在我国文艺界时而久之逐渐形成“通俗”这一唱法。但是什么是“通俗唱法”, 为什么叫做“通俗唱法”, 这一概念至今没有一本介绍有关此唱法的声乐著作, 或是有关权威人士对其做过准确的阐述, 以及下过准确的定义。只是大部分人根据演
唱效果、生理结构或者自己个人的理解为:气声唱法、轻声唱法等等, 这些定义听起来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都经不起严格的推敲。笔者在此对“通俗唱法”进行一下几点的总结:
(一) “通俗唱法”的表现形式:
表现服装新颖符合现代潮流气息, 贴切的符合舞台演出, 对采用现代电子技术的运用, 演出者对麦克风的掌握直接影响着演出效果, 演出台上台下呼应配合便于现场节奏的调动。
(二) “通俗唱法”的演出风格和技巧:
其演出风格多种多样, 或轻声或粗声、或柔或哑、或假或喊等多种演唱风格。在演唱技巧方面注重语言音律和装饰性技法, 例如:刘德华的颤音, 歌手在演唱中上下滑音的运用等等。
二、什么是“通俗歌曲”
通俗歌曲指的是从某个角度、某个侧面,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 表达人们的感情意愿, 配合大众的审美要求, 采用通俗唱法, 从而拨动群众的心弦, 引起相应的共鸣。它早期多为商业创作与演出, 活跃于城镇, 与有着浓郁色彩的民间音乐有着本质的区别, 并且, 它也不像艺术音乐那样稳定和规范。因此, 很多人认为它不同于民间音乐和艺术音乐, 泛指一种较通俗易懂, 轻松活泼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通俗歌曲”对很多人来讲, 在概念上没有十分清楚的定义。在上世纪末, 曾经有人讲“流行歌曲”正名为“通俗歌曲”。但什么是“通俗歌曲”其内涵和外延?很多人认为日常生活小调就是通俗歌曲;港澳台歌星演唱的就是通俗歌曲;用通俗唱法演唱的就是通俗歌曲等。在此笔者认为通俗歌曲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 能够被不同层次的人所接受理解。
(二) 符合广大群众的欣赏水平和需要。
(三) 在社会中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由此看来“通俗歌曲”与“流行歌曲”有很大的相似处, 其关键在于其群众性、通俗性, 而这种特性就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第一, 通俗歌曲的民族特性, 带有明显的特定时期的特征, 在历史的发展中通俗歌曲以民族音乐为生长土壤, 具有明显的民族风格;第二, 大众性, 通俗歌曲多为现实生活中口语结合音乐旋律, 好听易于上口, 记忆深刻, 便于传播;第三, 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通俗歌曲表现的多为现实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或广大群众中生活最接受的, 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
三、“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关联性
通过对“通俗唱法”与“通俗歌曲”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二者的关联性。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通俗”二字, 但并不是完全意思的通俗。“通俗歌曲”中“通俗”是指歌曲的民族性、生活型、大众性。而“通俗唱法”的“通俗”是指表现形式的和演唱方式所具有的风格特点。二者是相互区分又是相互联系的, “通俗唱法”一定要有相应的“通俗歌曲”加以表现。“通俗歌曲”的创作带有较强的民族性和社会现实主义精神, 为“通俗唱法”提供了良好丰富的作品来源;“通俗唱法”为“通俗歌曲”提供了相适应的表现方式。“通俗歌曲”是相对于“艺术歌曲”而言的, 其社会属性注定其创作作品的多样性, “通俗歌曲”为展现歌曲的特性必然不拘于单一的演唱方式。随着“通俗唱法”的不断发展, 体系的不断完善, 更好的展现了“通俗歌曲”内在的感情世界, 更易于被人们接受, 从而更加刺激“通俗歌曲”的创作。二者如此相互关联, 共同促进“通俗唱法”和“通俗歌曲”的共同发展。
由于通俗歌曲中特定的社会属性的发展, 其歌曲更新和群众的审美变化, 使通俗歌曲比其他歌曲艺术形式更新更会, 周期更短, 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相对而言, 在通俗唱法中对于音乐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的变化, 所表演时运用的演唱方式和表示方法上也在不断的变化进步。总之, 当今通俗歌曲和通俗唱法的存在, 如此被人们广为接受传播, 对通俗歌曲和通俗唱法的探讨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吴晶.音乐知识与鉴赏[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天礼.通俗唱法歌唱要领[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1.
[3]李艳梅.通俗歌曲演唱技巧[M].北京, 2006.
通俗歌曲 篇2
歌曲歌词
(华)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看到那树摇风
苏诗丁
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
只听到那南屏钟
合唱:啊~~
(合唱)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象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合唱)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苏)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
相思有什么用
(华)
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合唱)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象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苏诗丁吟唱: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华晨宇说唱: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找不到他的行踪 只看到那树摇风
苏诗丁吟唱:它好象是敲呀敲在我心坎中
华晨宇说唱:我匆匆地走入森林中 森林它一丛丛 我看不到他的行踪 只听到那南屏钟 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
好象是敲在我心坎中
苏诗丁吟唱: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华晨宇说唱:南屏晚钟 随风飘送 它好象是催醒我相思梦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 相思有什么用
苏诗丁吟唱:它好像是催呀催醒我相思梦
华晨宇说唱: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苏)
它催醒了我的相思梦
相思有什么用
我走出了丛丛森林
又看到了夕阳红
歌曲评价
华晨宇帮唱苏诗丁,在五首歌里挑了这首《南屏晚钟》,将一首充满柔情的歌变得十分狂野。华晨宇和苏诗丁两人的声音都是既可以唱抒情,又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穿透力。歌曲一开始,华晨宇钢琴伴奏,两个动听的声音,一唱一和之间意境都十分唯美。
让诗词歌曲、健康歌曲唱响校园 篇3
教育工作者们想了很多办法,从中央到省市都在行动,2007年4月12日,文化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在京联合召开了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会议,会议由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和中国音协共同承办,各大媒体参加了会议。七部委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推广计划,中央电视台和中国音协承办“全国少儿歌曲大赛”和“全国少儿歌曲电视大赛”,演唱内容为指定的中国音协征集推荐88首音乐作品,演唱方式分为“独唱”和“合唱”。
作曲家谷建芬为中小学生量身创作了“古诗词歌曲”,旨在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培养高雅的音乐素养,并走进校园。2006年启动以来效果良好,在北京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为听力、智力障碍者)和古城职业高中(这些未成年人来自单亲及特殊家庭,急需帮助的弱者),校园里兴起古诗词歌曲,到处听到的是《春晓》、《鹅》、《明日歌》、《出塞》、《游子吟》
最流行的诗歌是“爱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表演唱是“校园的早晨”
这一切让人们为之祝贺、欣喜,有了好的作品,有了正确的引导,一切担心都将会云开雾散。
选唱适合的通俗歌曲 篇4
关键词:模仿,选歌,真声,假声
通俗歌曲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大陆以来, 凭借它平民化的音乐表现形式、生活气息浓郁、旋律抒情、音域不宽、曲调顺口、易于传唱的特点, 被广大的群众所接受和喜爱。通俗歌手多是自成一格, 发声方法各有千秋, 不受声乐学派的约束, 演唱时感情重于声音技巧, 静动不羁, 自然亲切, 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与民族、美声唱法相比, 拥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普及面。伴随着通俗音乐的推广, 通俗歌手的社会需求量也在加大。
风靡世界的通俗歌曲作品数不胜数, 对于初学者来说量体裁衣、量力而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通俗歌曲的确是一个难题。通常情况下, 人们喜欢一首通俗歌曲, 首先是因为感觉歌曲的曲调好听, 其次词曲完美的结合更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但是对于演唱者来说, 一首歌只是好听是不够的, 还要看是不是合适自己的嗓音条件, 依据自己的歌唱水平是否能够完成。在卡拉ok的演唱场所中, 经常会出现“把欢乐建立在别人痛苦基础上”的现象。如果能够简单了解如何选择适合自己歌曲的知识, 把自己所喜欢的歌曲唱的好听一点, 也不失为一件愉快的事情。
首先是选择适应自己音域、音质的歌曲。节奏复杂, 旋律音程跨度大等有难度的歌曲应该先避开。选择歌曲的标准, 主要从不同类型的歌手、不同风格的歌曲、歌词的难易、曲调的优劣、节奏的简单与复杂等许多方面进行分析。例如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任贤齐演唱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等, 这一类的歌曲旋律简单、好听好记;张柏芝演唱的《心语心愿》、王菲的《但愿人长久》等歌曲, 演唱只需要一个八度音程的音域;李春波演唱的《小芳》、老狼《同桌的你》, 类似语言的音调, 简单的节奏, 平易近人的风格;许茹芸演唱的《独角戏》、李琛演唱的《窗外》等这类充满青春活力的三拍子节奏作品, 能够使初学者很快感觉到音乐的灵性与美妙。
演唱通俗歌曲大多从模仿开始, 模仿是通俗演唱必经的最初级阶段, 初学者都愿意模仿心目中的偶像, 但切忌盲目的模仿, 每个人的嗓音条件都是独特的, 当今歌坛独特的沙哑嗓音成为了时尚, 如果很清亮的嗓音偏去模仿沙哑的音色, 长时间的挤压喉咙漏气歌唱还会对声带造成伤害。模仿只是一种学习的手段, 但不要对原唱一成不变的照单全收。
并不是所有的歌星的歌唱方法都是科学的, 许多歌手为了“求奇, 求怪, 求刺激”, 故意咬字不清, 甚至“绵羊音”也被当作流行的趋势, 这不可悲吗?我们设想一下, 有朝一日, 五音不全也被模仿, 音乐会像畸形的方向发展。“歌手”二字不是进棚包装出来的, 也不是用夸张的语言刺激出来的, 歌唱者一进入误区就会越走越远, 毁掉自己艺术前途和生命。
模仿只是演唱的初级阶段, 最重要的是要从模仿开始, 最后超越模仿, 进入到自己的音乐理解中。当然对于每一位学习歌唱艺术和希望成为通俗歌手的人来说, 能建立起自己的演唱风格, 自然是追求歌唱事业所奋斗的目标。演唱风格的塑造, 主要指的是歌唱时的声音和所演唱歌曲风格的塑造,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歌唱表演方面的技巧和才能的建立。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通俗歌手自我个性的塑造首先是从模仿开始的。今天的许多歌手都是从模仿当红歌手所演唱的歌曲而开始步入歌唱领域, 继而走向歌坛的。其实无论哪种唱法的学习, 在塑造自我个性之前, 都是要借鉴学习不同类型歌唱家们的优秀之处。只不过通俗唱法更加强调对已经成名、有影响力的通俗歌手以及他们所演唱的歌曲的了解而已。从许多已经成名演唱的歌曲中, 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歌手风格, 学唱适合自己演唱的歌曲,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演唱风格。
对于模仿对象的了解也是非常重要的。了解成名歌手们音乐个性, 熟悉他们演唱的歌曲类型, 全面认识这些歌手们所演唱的具有代表性的歌曲, 分析这些歌曲的结构、情绪、表现层析, 就是为进一步的模仿学唱提供了最好的准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在对许多歌手的特点以及他们所演唱的歌曲做到心中有数之后, 才能够梳理出符合自己模仿学习的歌手类型和歌曲, 才能比较准确的演唱好这些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和情感, 也才能在此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在模仿的过程中, 逐渐了解自己的音质、音色, 音域, 清楚自己的优势和长处, 同时也对不足和缺点做到心中有数。
下面就举例来分析一些歌曲, 详解初级阶段的选歌问题。在演唱通俗歌曲的初级阶段, 选择使用真声演唱的歌曲, 不仅可以达到训练歌唱气息的目的, 而且使歌唱的生理机能得到较多的锻炼。全部使用真声演唱的歌曲很多, 这里选择这两首家喻户晓的歌曲举例说明。例如《后来》和《窗外》这两首歌, 初学女声演唱《后来》, 这首作品的原唱者是刘若英, 整首歌旋律简单明了, 音区跨度较小, 押韵一直是ai原音, 咬字也容易。《窗外》对于初学男声演唱来说, 这首歌曲的旋律音调近似语言, 有简单明了的三拍子结构, 还有平易近人、亲切自然以及抒情感人的音乐文化内涵, 这两首歌音域都比较窄, 没有高音, 适合初学者演唱使用。
假声是通俗通俗唱方法中极为重要和必须掌握的技术, 在熟练掌握真声之后, 就要开始接触一些假声歌曲。在通俗歌手中, 王菲、林忆莲、莫文蔚、陶喆、胡彦斌等等对假声都掌握的很好。下面从歌曲举例说明:羽泉组合演唱的《最美》是一首节奏感极强、旋律轻快的歌曲。在这首歌的演唱中特别要注意掌握真假声交替的演唱技能。这种技能的关键是要有气息的支持, 避免在真假声的交替演唱时出现挤压声带和吊嗓子唱的问题。王力宏演唱的《流泪手心》是一首相对有难度的歌曲, 难点一在于歌曲本身节奏复杂以及旋律起伏大;难点二在于王力宏在演唱这首歌时运用了“实假声”和“虚假声”两种假声唱法, 在通俗唱法中, 这两种经常被运用到, 因此《流泪手心》这首歌曲对于练习实假声和虚假声的结合使用很有帮助。假声的演唱方法是演唱通俗歌曲中比较重要的问题, 关系到演唱水平能否更上一个层次的关键。
中国通俗歌曲欣赏 篇5
设计意图
针对初中学生喜欢唱通俗歌曲这一现象,在学期结束时加入这节课。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通俗歌曲因其大众化、全民化的特点,得到许多中学生的喜爱。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这是课堂设置中的挑战,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本节课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欣赏通俗歌曲。通过介绍通俗歌曲的特点以及我国不同时期通俗歌曲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总结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表达见解,使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和欣赏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教学内容
一、音乐知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二、作品欣赏 1.《校园的早晨》 2.《外婆的澎湖湾》 3.《小城故事》 4.《黄土高坡》 5.《天堂》
三、探索与讨论 教学目标
1.了解通俗歌曲的特点,对“通俗歌曲”这种音乐形式有一定的认识和鉴别能力,并能主动参与讨论。
2.能够充分感受、体验通俗歌曲中所表现的音乐情绪 , 理解音乐内容及意境。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多角度、客观地评价鉴赏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通俗歌曲。教学方法
讲解、演示、列举、分析、讨论及学生相关的参与活动 教具:CAI课件 音乐设备 电脑 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老师分别用三种唱法(美声、民族、通俗)演唱三首歌曲。
①《飞吧,鸽子》美声唱法)
②《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民歌,民族唱法)③《弯弯的月亮》(通俗歌曲,通俗唱法)2.老师小结导入课题
老师刚才分别用三种唱法演唱了一首艺术歌曲、一首民歌、一首通俗歌曲,不同演唱方式具有不同的表现效果,同一首歌曲也可能用不同的演唱方法来表现。对同学们而言,最为熟悉和喜欢的是用通俗唱法演唱的通俗歌曲。这节课我想和同学们一起走进我国通俗歌曲的艺术殿堂,共同去感受它的魅力。(揭示课题)
二、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 1.什么是通俗歌曲?
展示:通俗歌曲亦称流行歌曲,主要是指十九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各国发展起来的适合一般市民群众爱好的,轻松活泼、易学易唱的、便于流传的歌曲。它是与艺术歌曲、民歌相对而言的梦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以爱情主题居多;也有描写人生、伦理、叙说理想、生活、抒发思念之情等。
2.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
展示:通俗歌曲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练,旋律流畅、口语化较强、易学易唱,流传范围广泛,富于时代性。各个时代的通俗歌曲具有各自的特点,歌曲常使用一个固定的节拍或固定的节奏型等,乐队一般用电声乐队演奏。
三、我国通俗歌曲的几个发展时期
我国通俗歌曲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起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港台歌曲和校园民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
四、感受与体验
导语:我国通俗歌曲从起源到今天的日趋成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那么究竟我国各个时期通俗歌曲有什么特点呢?是不是所有的通俗歌曲都适合中学生演唱呢?通俗歌曲到底可不可以进入我们的课堂呢?这些正是我想在这节课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的问题,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几首我国各个时期的有代表性的通俗歌曲:
1.“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1)欣赏《何日君再来》
(2)师总结并简介时代背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一方面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革命者正在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另一方面反动统治者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这首歌正是这部分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3)当时通俗歌曲的特点:格调低下,情绪消沉,低级庸俗,在唱法上卖弄风情。
2.“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通俗歌曲代表作品欣赏
导语: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通俗歌曲沉寂了三十年,直到七十年代末才开始复苏,而这时的歌曲主要是港台歌曲和校
园民谣,如:《童年》、《三月里的小雨》、《龙的传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等,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时期的两首歌曲。
(1)欣赏由邓丽君演唱的《小城故事》。分析其特点:优美的旋律和甜美的噪音和极有感染力的演唱。
(2)欣赏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分析其特点:不刻意追求声音的圆润和共鸣,强调吐字的清新和口语化。
(3)师生总结此阶段通俗歌曲风格特点。(音域不宽,短小3.二十世纪八卡年代中期——九十年代初(“西北风”时期)代表作品欣赏
导语:随着通俗歌曲的不断发展。我国内地的一些作曲家开始尝试创作自己的原创歌曲,他们采用西北地区的民间音调和地方风格创作通俗歌曲,于是就产生了我国第三个时期的通俗歌曲——“西北风”,如《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接下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这个时期的代表作《黄土高坡》。这是西北风时期的代表作之一,描写了西北地区黄土高原的辽阔、苍凉和高原人民的豪爽、朴实。
(1)欣赏《黄土高坡》。(设问:谈谈“西北风”通俗歌曲的特点?它适不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为什么?)
(2)师生共同分析“西北风”风格通俗歌曲的特点:高亢、粗矿、民间音乐与现代摇滚相结合,音域宽广,采用“喊唱”的唱法。
4.九十年代中期至今(成熟期、形式多样化)代表作品欣赏
导语:随着通俗歌曲被社会各界的广泛接受和各种传播媒介的宣传扶植,从九十年代中期至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一个繁荣的时期,通俗歌曲及其演唱风格走向国际化、个性化,如李玟在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演唱的《月光爱人》,因具有国际
化风格而成为广大歌手模仿的典范;韩红因她的词曲创作才能以及扎实的唱功而成为当今最受欢迎的女歌手,她创作并演唱的《天亮了》、《家乡》、《雪域光芒》等己成为当代最流行的通俗歌曲;同时各种风格、流派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如通俗民歌、通俗美声、校园民谣、乡士民谣、爵士风格、摇滚风格以及当今最流行的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你是我的玫瑰花》、《吉祥三宝》)。那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欣赏一首这个时期的经典作品《天堂》。
(1)介绍歌曲《天堂》
这是腾格尔的代表作。在清亮的童声和宽厚的管弦乐颂歌背景下,唱出了美丽的鄂尔多斯草原,那里有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翱翔的雄鹰、古老的马头琴。但是随着物欲的膨胀,美丽的草原如今安在?这就是腾格尔发自内心的呐喊。
(2)欣赏歌曲《天堂》
(3)分析其音乐特点:高亢、悠扬、宽广,唱腔极富激情与爆发力,粗犷而又细腻。
五、探索与讨论
1.导入“流行音乐进课堂”的讨论。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一起欣赏了我国各个不同时期的通俗歌曲,这其中有格调不高、低级庸俗的靡靡之音,有粗矿豪放的“西北风”,有清新自然的校园民谣,那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通俗歌曲进中学课堂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你们认为通俗歌曲能否进我们中学的课堂? 什么样的通俗歌曲适合我们中学生演唱?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3.教师总结。同学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谈了很多、很不错。首先我认为中学生可以唱通俗歌曲,但是我们应该唱那些格调高雅、健康向上、适合我们嗓音条件的歌曲;对于那些低级庸俗、大喊
大叫、宣泄通俗歌曲或摇滚,还有那些表现千奇百态所谓情爱的通俗歌曲我们应当坚决地摒弃它。而对于通俗歌曲进入课堂,我认为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通俗歌曲它虽然缺乏高雅、雄浑、阳春白雪的气质,没有严肃歌曲那样崇高、秀美,那样高于生活,但是由于它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和现实心态,而更趋向于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有不少好的通俗歌曲通过其优美的词曲、配器和演唱而显出真、善、美、新、异的良好势头,它们对鼓舞、引导、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调节心境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比如除了我们今天欣赏的《外婆的澎湖湾》、《天堂》等,还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如《爱的奉献》《祝你平安》《一个真实的故事》《烛光里的妈妈》等,它们都以自身的艺术特色,时代感给人以慰藉、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
六、激情演唱《桅子花开》
教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的时候,我发现很多歌曲同学们都会演唱,接下来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演唱一首歌曲,好吗?
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通俗歌曲的概念及特点,也欣赏了我国各个时期的通俗歌曲,在了解我国通俗歌曲的特点的同时,也充分的领略了其魅力,我相信以后会有更多更好的格调高雅的、健康向上的通俗歌曲走进我们的课堂。谢谢大家,下课!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学习内容有机的结合,各个时期的通俗歌曲,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尤其是用MTV这种直观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比欣赏,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本节课从导入开始,由于教师精彩的演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完全投入到了课堂中来,然后在欣赏中由于选择的
通俗歌曲 篇6
当段林希站上2011年“快乐女声”的最高舞台,这让很多人疑惑,也让很多人释然。疑惑在于,这个锅盖头、大眼镜、小虎牙、始终背着个吉他的小姑娘看上去怎么都没有明星范儿,她的市场价值何在?然而,这个经历过家庭变故、辍学、酒吧驻唱、重大车祸等生活磨难的90后小姑娘,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灰姑娘”的戏码,凭借励志故事与纯粹声音形成的正能量问鼎冠军时,自然让那些内幕说统统哑口无言,很多人也因此释然。
振奋之余,接下来的定位才是段林希在乐坛的关键一步。首张国语EP《我们》给了我们答案,那就是她身上随时可见的质朴、懂事以及扑面而来的正面力量。回顾下“快乐女声”的舞台,她的曲目或者是偏民谣气质,如《夜夜夜夜》、《传奇》、《因为爱情》、《火柴天堂》,均以意境取胜;或者是励志情节,如《我相信》、《飞得更高》,则用气势压人。这样的定位完全遵循了艺人本色,再配以《彩云之南》这样的民族小调,就形成了同名主打歌《我们》的基调。
《我们》是一首温暖走心的抒情小品,亮点是段林希舅舅肖勇军的加入以及段林希的词曲创作与巴乌吹奏。整首歌描述了亲人间不离不弃的浓郁情感,无论你多渺小,遭遇什么样的痛苦,一转身,家人就在你的身后,给你最贴心的守候。而段林希的演唱则是整张专辑中最入味且感人的一首。
作为段林希的音乐启蒙老师,舅舅肖勇军手把手教她弹吉他,鼓励她在酒吧唱自己喜欢的歌。在这首《我们》里,舅舅的声音温暖沧厚,这样苍劲的合音勾勒出整首歌的温暖背景,宛若故乡的山河守护着赤子,与段林希的婉转相得益彰,听来蕴含着浓浓的故人情。段林希自己也承认:“舅舅站在我身边我很踏实,就像这首歌里他的声音陪在我的声音边上一样,让我知道不管明天发生什么,只要一转身,我就能看见亲人在最近的地方守着我。”
在这首歌中,段林希的词曲创作与她的年龄相比显得格外大气稳重,作曲平稳完整却不失顺畅动听,作词朴实又饱含深情。编曲上,巴乌成为最大的惊喜,作为少数民族的单簧吹管乐器,巴乌从前奏、间奏和结尾将整首歌串联而成,带来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平添了些许乡愁,久久挥之不去。
严艺丹:为热播电视剧记录声音
和同样推出“首张专辑”的新人不同,严艺丹在走向台前之前已从事多年幕后工作,先后创作并制作了《Why Me》、《左半边翅膀》等多首金曲,并为成龙、黄晓明、李宇春、吴奇隆、胡歌、杨幂等人打造音乐作品。对于做歌手,严艺丹笑称在演唱方面自己绝非专业,能给大家的是更多对于自己创作作品感情的投入和解读。从《无.果》的专辑名、设计和曲风来看,这张专辑有着相当浓重的禅意,歌词的创作也融合了古诗词运用。对于这张专辑,严艺丹曾说:“我写的不是歌,是药。它苦,因为它懂你心里的疼。正所谓久病成医,这歌里的勇气,来自每一道疤痕独有的美丽,每一句都是我想要与你分享的给彼此的鼓励。”
在过去的一年中,乘着《步步惊心》的翅膀,严艺丹的歌声传到了世界每一个使用华语的角落。因此,对于收录了《步步》全部三首歌曲作者原唱版的这张专辑《无·果》来说,也有着众多海外歌迷的期盼。严艺丹在发布会现场宣布了与京东商城达成全球独家首发的合作,并通过京东商场重金打造的“华语音乐全球推广计划”进行全球36个国家的同步发行,让这张“最中国”专辑《无·果》能送到每一个期盼已久的歌迷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唱作才女竟然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毕业后的她先后做过演员、导演、策划等工作,丰富的工作经历让她对音乐市场的判断更为精准,目前,她自己成立了“心乐堂文化”,并准备了一系列的运营计划。对于自己的身份,她直言并没有准备一直做歌手,而是更享受做一个“音乐经理人”。而她的“心乐堂”则希望做:温暖贴心,陪着大家一直到老的音乐。
有趣的是,在这张《无.果》专辑中,几乎全部的作品都是热播影视剧的主题曲、片尾曲,大家也非常好奇她是不是准备走“影视歌曲”的路线。对此,严艺丹表示:“我和我的心乐堂的主张是做“跨界音乐”。影视剧、品牌、游戏、文学作品等等合作都在计划中,这张专辑只是恰好都是影视剧的作品。”对于“唱片已死”的言论,严艺丹表示:“我相信唱片不可替代,会继续存在。只是需要我们找到适应这个时代的新功能。开发新的音乐生产力和市场需求,这才是唱片在将来音乐行业里的发展方向”。
李霄云:《房间1501》从家出发
早在2010年,李霄云推出首张专辑《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时,就展现出过人的创作能力。潜藏于歌曲中的成熟和冷静,叫人有些许意外。歌曲涵括的内容也是相当广泛,从爱情、亲情发散开来,扩至青春年纪的回忆和打量。当然,作为首次发声,她的缺点也比较明显——那便是《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的感情起伏相对平淡,有份不属于青春年纪的沉稳,歌曲的变化远可以再丰富多元一些。
换个角度来看,也正是这份年轻与不足,才叫人期盼。 两年之后,李霄云再度归来,以《房间1501》作为重逢的礼物。暂且按照李霄云自己的说法,“1501”是她刚到北京时家里的门牌号,之所以把这个数字写进歌里并且选为专辑的名称,是因为李霄云希望从“家”这个起点出发,慢慢成长却依然要坚守着最初的梦想。
比起《你看到的我是蓝色的》,《房间1501》的进步一目了然。它抛开了前作中的大范围,而是转为从小入手。同名歌曲《房间1501》,自然不用多说。《私游》和《口袋里的练习曲》都是以自我情绪作为出发点,从而扩展开来。前者把痛爱放手,李焯雄的作词颇有宋词之风,诸如“曾搁浅/你唇间/那誓言,太流连/你侧脸/你诡辩”的字句言简意赅,字里行间的画面感让人联想;而后者,则唱着若干物件和场景。这些歌曲,在大提琴、钢琴、吉他的多重之下,把都市的孤单感寥寥几笔就描写出来。想必不少都市人听来,不难感受到李霄云的用心,这是可以相伴的枕边语,也是能够揣在怀里的暖手袋。
除去描绘都市的冰冷和孤单,《房间1501》还有难能可贵的俏皮。若说《化妆师》还端着些高雅的调子,那么到了《Sorry Day》就彻底无厘头了。歌曲基本以“嘟嘟哒”的哼唱作为主体,李霄云干脆在结尾打趣道:“这首歌可以一直重复就好了。”
《房间1501》
作词:赵智升 作曲:李俊杰@口袋音乐 编曲:梁翘柏
卧室到客厅
是否远过沙漠到南极
寸步难行
散落的话语
藏在角落会被谁捡去
毫无痕迹
忽远忽近 拿捏着距离
小心翼翼
似笑非笑 冷漠的语气
快窒息
现在
问题还给你 答案还给你 都给你
关掉 争吵 聊聊 最新鲜的小事
简单还给你 自由还给你 都是你
豁然 发现 继续 履行家的意义
打开了行李 关上脾气
放下了过去 变得透明
房间里旅行
写下一封信 给自己
也许 开始 学习
善待每段风景
糖果穿糖衣
谎话听来已足够甜蜜
依旧相信
自我的表情
泡在浴缸拒绝再呼吸
急速沉溺
现在
时间还给你 空间还给你 都给你
拥抱 明天 逃离 最沮丧的情绪
简单还给你 自由还给你 都是你
四处 走走 寻觅 旅行家的意义
打开了行李 关上脾气
放下了过去 变得透明
房间里旅行
写下一封信 给自己
从今 以后 开始
善待每段风景
忽远忽近 拿捏着距离
小心翼翼
似笑非笑 冷漠的语气
快窒息
现在
时间还给你 空间还给你 都给你
拥抱 明天 逃离 最沮丧的情绪
简单还给你 自由还给你 都是你
四处 走走 寻觅 旅行家的意义
打开了行李 关上脾气
放下了过去 变得透明
房间里旅行
写下一封信 给自己
从今 以后 开始
善待每段风景
试谈通俗歌曲演唱的特点 篇7
一、演唱上的“口语”化
所谓“口语”化, 就是在说话的基础上的演唱, 演唱时如说口语一样自然, 语言和声音的高度融合一致。为实现这一特点, 在演唱中更多地讲究咬字与吐词, 强调子音到子音的作用, 发声比较“靠前, 集中”。
例如香港1989年“中文十大金曲”中的一首歌曲《夕阳醉了》, 歌星张学友委婉、轻柔的演唱, 就显露了通俗歌曲演唱上的口语化的特点。
再如歌星赵传的名曲《我终于失去了你》, 这首歌虽然有劲歌劲唱的风格, 但演唱仍是口语化的。无论是第一乐段诉说式的演唱或是第二乐段高亢激情般的演唱, 都有口语式演唱的特点。
通俗歌曲在这种亲切自然、坦率直露、载歌载舞的基础上进行演唱的特点, 听起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 清晰的吐词咬字, 有时像和你对话, 有时又像窃窃私语, 颇受青年人欢迎。它与美声唱法不同, 美声唱法在发音和共鸣方面都有规范化的要求, 并且强调母音的重要性, 要求声音的高位置, 而语言则需要和这些位置相结合, 所以在语言和声音的结合上, 就难以像通俗歌曲演唱那么随和了。
二、自然声音基础和唱法的“多样性”
所谓自然声音基础就是演唱者自身嗓音基础, 是指演唱者在自然嗓音条件下, 没经过修饰和训练的声音上进行的演唱, 比如直声、喊声就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演唱, 因自然声有它自己的音色特点, 这种演唱听起来淳朴而真切, 是通俗歌曲演唱的又一特色。比如电影《红高粱》中的《酒神曲》, 就具有一种原始的“野味”。从发展的眼光去看, 目前通俗歌曲都应在自然声基础上进行一些声音的训练。这样演唱既有自然声特色又有演唱技巧, 而不是停留在原始的自然声之上, 这也是通俗歌曲发展的趋势。
由于通俗歌曲的演唱有自然声的特色, 那么在唱法上也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与美声唱法不同。美声唱法对声音有其音色的要求, 要求声音圆润而富于弹性, 明亮而不刺耳, 柔和而有穿透, 高而不炸低而不散的声音效果。不允许有任何“直声”“喊声”“气声”和沙哑破裂之声, 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美声唱法。而通俗歌曲的演唱则不一样, 它要求完全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 在自身的演唱上注重条件上的“扬长避短”。只要是歌曲表现的需要, 用“直声”“喊声”“气声”和沙哑破裂之声都是可以的, 只要能充分地、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 这些唱法都不在反对之列。而这正好反映了通俗歌曲在唱法上的“多样性”。
轻声唱法:这种唱法在通俗歌曲中运用很多, 它擅长于演唱抒情类型的歌曲, 就其音量讲, 比说话音量还要轻, 再借助于话筒的帮助, 这种轻声唱法更显得湿润轻柔。它仍强调演唱者声带边缘的振动, 建立在发出一定基音的基础上, 而并非漏气式的轻声。比如张柏芝、周杰伦、羽泉、那英、张韶涵等, 就擅长于轻声演唱。
直声唱法:就其音色来说, 是自然的人声在通俗演唱中的表现和运用, 能突出表现其音色的音区是高音区和长音, 歌星们在演唱的时候大都注意到气息的支持和喉咙的开启, 它的气息是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一致的, 而喉咙开启是无控制的, 是减少了泛音的演唱, 它对于风格的要求和感情的需要而表现质朴、开朗、乡野呼唤, 别有一番魅力。比如王杰所演唱的《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中的“我”字和“有”字在演唱中都是直声, 可以清楚地听到王杰在高音区中充沛的气息和直声的内在感情。再如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第二乐段的一句“热衷的执著”, 长达五拍的“著”字也是用的直声。另外在我国西部歌曲演唱中, 例子就更多了。
沙哑破裂声演唱:这种发生法在美声中是绝不允许的, 可能被视为噪音的缺陷。但演唱通俗歌曲时, 通过逼紧喉咙略带嘶哑的呼救的演唱, 运用得当, 极富有魅力。比如庾澄庆所演唱的《让我一次爱个够》中“让我一次爱个够, 给你我所有”中的“次”字就有这种沙哑破裂之感。又如在《不是我不小心》中张镐哲演唱到“不是我不小心, 只是真情难以抗拒”这一段时, 也具有沙哑的特点, 颇具韵味。再如中国摇滚歌星崔健、黑豹、唐朝等在许多歌曲中都运用了这一唱法。
三、通俗歌曲与舞厅舞曲、摇滚乐相联系的节奏性
通俗唱法的许多特征基本上来自欧美, 尤其是美国的摇滚乐和爵士乐对通俗唱法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 不少歌曲都具有舞厅音乐的节奏性, 如慢三、中三、慢四、伦巴、探戈等等。这些节奏都直接作用于歌曲的表现, 在不少歌舞厅中演唱的歌曲都有以上这几种节奏。通俗歌曲与摇滚乐的联系比较紧密, 在乐队伴奏中爵士鼓是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 伴奏的特点是“弱拍强打”, 这种律动能给人很强的动感。虽然在许多通俗歌曲中节奏时有变化, 但总离不开“弱拍强打”这个框架。可以说实际上就是把传统音乐中4/4拍的强弱关系变为了弱、强、弱、强的关系。通常第一拍踩击低音大鼓, 第二拍除低音大鼓外还加入了军鼓, 有时还加入了手击踩镲和脚镲。从二、四拍投入的单件乐器, 充分说明了“弱拍强打”的这一特点。
四、通俗歌曲演唱时对话筒的依赖性
通俗歌曲的演唱离不开话筒, 离不开电声乐器等现代音响。文章开始已提到古典与通俗的演唱方法, 是由于使用话筒而产生了分野。美声唱法有丰富的共鸣和极强穿透力的声音, 常不使用话筒。通俗唱法使用话筒,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长期争论不休。通俗唱法不必炫耀演唱者的声音, 通过手中的话筒, 可以敏感地调节自身的音量, 并最大限度地放轻自己的声音, 淋漓尽致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正确反映爱情、希望、愤怒、欢乐、悲伤。特别是轻声、气声、柔声语言的细微细节, 如不通过话筒, 听众根本无法领略歌曲的含意。因此, 通俗歌曲的演唱不仅要使用话筒, 而且要善于使用它, 要把话筒当成“道具”, 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近年来, 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纷纷加入到通俗行列, 他 (她) 们以良好的嗓音条件、音乐修养、演唱功底在各种演出和比赛中脱颖而出, 同时也推动了通俗歌曲创作的丰富和深入。这些作品音域宽广、技巧复杂、艺术性很高, 结构多是三段式, 篇幅也较大。在演唱这类歌曲时, 哭声、喊声、拉长的高音、低沉丰满的低音, 再加上舞蹈, 使歌曲音乐形象十分突出, 很能够打动人心。由此可以看出, 通俗歌曲更加艺术化, 应是通俗歌曲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俗歌曲 篇8
我国目前的学校音乐教育是以民族、古典、传统的主流教育内容为主。音乐课堂教学强调民族、美声两种唱法, 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很好的陶冶。但是, 随着我国文化事业的迅猛发展, 流行音乐特别是通俗歌曲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通俗歌曲的风靡社会, 对学校教育有着势不可挡的冲击和影响。因此, 大部分学生心目中“音乐”的概念似乎只涵盖了“流行音乐” (特别是“通俗歌曲”) 。大多数音乐教师接受的都是传统音乐教育, 认为流行音乐冲击了音乐教学大钢的教学计划, 冲击了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的主流地位,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是提高而是降低了人们的音乐鉴赏水平, 甚至阻碍了音乐的普及和发展, 因此, 在教学中不提倡流行音乐。
通俗歌曲作为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并不等同于庸俗歌曲或颓废歌曲。虽然, 我们常在校园中听到什么“爱呀, 哥呀, 妹呀”的不适于学生唱的通俗歌曲在不少缺乏赏鉴能力的学生嘴中唱出, 令人哭笑不得而又生出些许沉重和悲哀;虽然, 它缺乏高雅、雄浑, 阳春白雪的气质, 没有严肃歌曲那样崇高、秀美, 那样高于生活。但是不可否认, 它朗朗上口, 通俗易懂, 以其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心灵和现实心, 而更趋向平民化、个性化、大众化。尽管它良莠并存, 不一定适合学生演唱, 但是, 有的歌曲表现手法新颖, 具有民族风格。有不少好的作品, 旋律流畅优美, 节奏轻快活泼, 给人以亲切感, 唤起人们内心的共鸣与演唱的欲望, 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例如歌手周杰伦以一首《听妈妈的话》引导了青少年的感恩之心;其《蜗牛》也被收入上海中学生爱国主义歌曲推荐目录。许多流行已久的通俗歌曲, 如《祝你平安》《爱的奉献》《弯弯的月亮》等, 它们都能以自身的艺术特色、时代感, 或多或少地给人以慰藉、关怀、启迪、鼓舞和美的享受。
作为音乐教师, 我们都竭力设法使学生对音乐有兴趣, 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 而面似“鬼笑狼嚎”的某些通俗歌曲竟轻易将学生迷住。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上述通俗歌曲其自身的魅力所在外,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的现行教材所选歌曲虽然好, 曲式规整, 写法精致规范, 但歌词大多空洞, 离现实较远, 不免带点刻板、单调和循规蹈矩的陈旧感, 课内音乐满足不了学生多方面的音乐需要。其次,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学生也有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的生活感受, 因而除了雄壮豪迈的音乐外, 也需要能反映他们其他生活感受的音乐, 在课内音乐得不到满足时便会向课外寻求满足, 当某支流行歌曲或其中一部分的旋律、情调或部分歌词等恰好满足了他们需要, 就会因心理共鸣而被迷住。
音乐艺术的圆圈里, 本应万紫千红、百花争艳。通俗歌曲作为一个“花种”, 应有一席之地。此花独放百花“杂”, 或反之, 它花皆放, 此花独“杂”, 皆非音乐艺术繁荣发展的美好景象。世间万物, 有个“生态平衡”问题, 失去平衡, 人类就会受到惩罚。学校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可能游离于社会之外。让通俗歌曲进入课堂, 可以精彩、活跃一下课堂气氛,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劲头, 亦可为学生开阔一片新风景, 增强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吐故纳新的活力。但是, 由于通俗歌曲具有非正统、非严肃性, 极大的商品性和生活化等特点, 因而有些通俗歌曲在创作和演唱上带有媚俗倾向, 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足, 以致良莠不分地“跟着感觉走”。因此, 也不能为了投学生所好就让通俗歌曲独占课堂。
作为音乐教师, 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 对教育负责的高度责任心, 做到去其糟粕, 吸取精华。因此, 需要将流行音乐有机地渗透到音乐课堂教学教育中, 则是最明智的选择了。 (1) 实事求是, 客观地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水平选择歌曲。教师教学中应注意选择适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如周华建的《朋友》、藏天塑的《朋友》等, 正确引导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同时, 对歌曲的难度的选择要把握适度, 选择音域不宽、难度不大、较容易演唱的歌曲。对那些复杂、不易演唱的好歌, 可以让学生聆听欣赏, 感受和体验音乐的情绪, 理解音乐所表达的内涵。 (2) 本着健康向上、歌曲要有艺术性和教育意义的原则。例如《高原红》《天堂》等优秀歌曲都有一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家乡人民淳朴、善良的良风。通过音乐教育, 让学生从音乐中领悟艺术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3) 新课程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强调音乐的感性体验。选择通俗歌曲, 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感性内涵的整体把握, 领会节奏、曲调、音色、配器等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让学生真正受到美的熏陶。因此, 通俗歌曲应在潜移默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实际上, 现行新教材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音乐教学进行了不错的改革, 尝试性地选用了一些深受人们喜爱的通俗歌曲, 如《让世界充满爱》等, 这些歌曲会使学生对于美丑、优劣的识别能力有一定的提高。当然, 改革之路是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也是音乐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必然之路。我们只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贯彻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最终会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优秀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钱建良.关注音乐教学中的节奏和力度[J].中国音乐教育, 2009 (5) .
“阳春白雪”们如何唱好通俗歌曲 篇9
所以,虽然笔者的力量是微弱的,但作为一名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的高师音乐教育者,要不要研究通俗歌曲及其唱法,值得好好反思。面对依然在学习“阳春白雪”的唱法,但疯狂热爱“通俗唱法”的朋友,我愿意把自己二十年来演唱通俗歌曲和教学“通俗唱法”的一点心得与大家分享,讲得不准确的地方也可以借此机会得到大家宝贵的批评指正。
原本学习“美声”、“民族”、“戏曲曲艺”唱法的朋友,由于多年科学系统的学习,赋予了他们刻苦的学习态度、高超的演唱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所以,有一部分歌手会在短时间内就顿悟了“通俗唱法”的真谛,把握住了“通俗唱法”的“灵魂”,唱得有模有样。但也有一部份歌手却不得要领,演唱作品总给人别扭的感觉。那么,原因何在呢?
每个人的身体都可以练成为一个独特的、科学的演奏乐器。如同钢琴:在这架调教准确的巨大的乐器上,你可以弹奏古典、爵士等不同风格的作品,只需微调你的触键、表情、句法等奏法细节即可。那么,歌唱同样如此:当我们的身体训练成为科学的演奏乐器之后,我们可以在唱法上进行微调,来满足不同风格作品的需要。就如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所提出的“在艺术上,科学规律要服从艺术规律,使科学原理为艺术表现服务,不要因科学规律而损失艺术。”这样一来,我们就能明白,“通俗唱法”并不神秘,也不难学。它只是在遵循科学发声方法的共通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作品需要,微调一些歌唱细节而已。例如:
1 培养通俗唱法的乐感
乐感是指个体对音乐的感知,它不是音乐教育中的唯一,但却是一切音乐爱好者、各类音乐人才决不能缺少的重要素质。一个歌唱者拥有再高的演唱技巧,如果没有良好的音乐感觉,是感染不了听众的。在这里,笔者提到了一个概念———通俗唱法的乐感。在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在演唱中外古典声乐作品时,音乐感觉非常好,演绎作品极富感染力,可是一唱通俗歌曲,却完全找不到感觉。这是为什么呢?
以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为例,这一作品唱出了儿女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无限的感激之情,旋律优美深情,歌词朴实无华。全曲分成四个部分,前面三个部分的旋律在音高上层层递进,节奏上步步紧凑,将音乐不断推向高潮。三个部分之间的音域拉得较宽,有一定的演唱难度,而第四部分又降回到了第一部分的音高,轻柔舒缓地结束全曲。相对于古典艺术作品,演唱这首歌曲,学过美声唱法的学生会觉得难度并不大。可是,咬字的圆润流畅、高音的轻松解决并不代表歌手唱出了作品的内涵,唱出了作品的味道。唱出通俗唱法的独特感觉,歌手要仔细地抓住歌唱中的许多小特点。比如说:第一部分为了表现女儿欲言又止,哽咽着轻声呼喊妈妈的情景,歌手要以说话的方式,轻轻道出。情真意切,不能有丝毫杂念,不能炫技,只专注在你要表达的情感中。此时,一丝作品以外的东西,都会破坏演唱的干净和真诚;咬字清晰,字头及每个词组的重音要稍作强调。但这种清晰又要融进音乐,这是特别值得学生耐心琢磨的一个问题;个别音要用暗哑、哽咽的方式发声,要反复研读作品歌词,用笔勾画出处理细节。第三部分音域较高,歌手千万不可习惯性的运用原先学习的歌唱发声方法,软腭空间打开,声音靠后发出,导致歌唱状态前后不一。在通俗唱法中,进入高音区,要表达一种强烈的情感的时候,歌手往往加大硬腭、门齿的力量,腰肋部气息扩张拉住,声音依然大胆靠前走,调整好真假声和气息的比例,用嘶喊状的声音和表情投入地唱出,去带动观众、感染观众,征服观众。
学习外语,常说到语感,语感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效率,使发音更加纯正。而培养语感的关键,就在于多听。通俗唱法同样如此,学习其他唱法的学生,要重新学习一种唱法并尽快掌握其独特韵味,防止原有歌唱习惯的不时出现,就必须要抓紧一切机会多听、多看,多接触通俗作品,把握这种唱法的感觉,让这种歌唱模式植入灵魂深处,演绎出来的东西才能纳入正确轨道,才是那个“味儿”。
2 注重通俗唱法的特点
每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有自身的特色,通俗唱法亦是如此。其他唱法的学生在改学通俗唱法的时候,如果能善于发现、掌握这类唱法的独有特色,一定会令学习事半功倍。
2.1 气息
“会呼吸者会歌唱”,特别是原先学习美声唱法的学生都非常重视气息的训练。一般而言,“美声唱法”要求歌手在演唱中换气快速轻柔,换气时音乐感觉保持,以掩盖吸气的痕迹。其实,绝大部分抒情优美的通俗歌曲,演唱时对气息的使用要求是和“美声唱法”一样的。只不过,如果你要学习“通俗唱法”,那你就还需要多学习一点本领。在有些作品中,强调呼吸的表演性,吸气、用气都要根据歌曲情感的需要,并将其强化和外化。悲伤、快乐、粗旷、甜美等等情感都要使用与之相匹配的呼与吸的量,甚至在合情范围内将其稍作夸张,让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这里,笔者尤其要强调通俗唱法中颇具特色的一种气息运用方法———“气声唱法”。“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组合的方法。发声时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这样产生的声音带有明显的气流声,原本结实响亮的声音变得色彩略暗、飘渺婉约而又自然亲切。在李谷一演唱的《乡恋》、《绒花》等歌曲中,都有使用这一方法,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印象。学生们不妨好好学习、研究一下这一方法,为声乐艺术增加新的表现手段。
2.2 声区
声区的统一被称为是美声歌唱训练中的试金石,歌唱时能够将胸声区、中声区、头声区完美衔接过渡能帮助歌者扩展音域、统一音质、完整演绎。通俗唱法同样提倡演唱作品要声区统一,如王菲、孙楠等实力派唱将,歌唱功力深厚,声音位置高,气息控制均匀有力,声区统一,音色纯美,驾驭作品流畅自如。
可是,在通俗唱法中,为了作品的需要,或是创设一种意境,还有另一种声区连接的方式———真假声切换。即故意不统一声区,取消原本衔接各音区的“过渡音”,让真假声切换明显。以胡彦斌的《红颜》为例:每一句旋律中都多次出现中高声区频繁转变,而歌者也运用娴熟的技巧,快速地切换真假声。既炫耀了歌手的歌唱技能,又始终统一在一种时尚、梦幻般的音乐风格中,完美表现出了作品创设的如梦如幻的一种情境。由此可见,学习通俗唱法,真假声的切换不可不练。
2.3 咬字
曾经听一个美声歌手演唱梁静茹的《勇气》,歌手在演唱时,感情投入,状态统一,但听者总觉得不能与歌手产生情感上的互动。仔细分析,问题就出在歌手的咬字吐词上。这首歌曲的分节歌部分,节奏紧凑,歌词紧密,几乎是一字一音。那位歌手习惯性地运用了美声唱法中的咬字方法,唱不同的字始终软腭拎起,内部管道、腔体保持统一。结果是咬字不清,位置靠后,与听众产生了距离感,缺乏面对面倾诉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注重口语化、生活化,咬字吐词清晰是唱好通俗歌曲的基本前提。在通俗唱法中,重视硬腭、门齿的使用;注重咬字的力量,尤其是字头的重咬;注重语句的衔接和逻辑重音的强调等等。如果说,美声唱法中的咬字吐词如同项链上串着的一粒粒富贵圆润、大小均匀的珍珠的话,那么在通俗唱法中,你可以亲和、低调地串上自然时尚但大小不一的珍珠,只是决不能少了那根串着珍珠的“线”。
通俗唱法已成为一种歌唱艺术门类,要掌握这种唱法需要潜心研究,笔者上文所提到的,只是有歌唱基础的学习者学习通俗唱法时经常会碰到的较重要的几个问题。真正要从头学习并唱好通俗歌曲,还需要扎扎实实由基础开始,多听、多看、多练……从很多方面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1]俆元勇.通俗歌曲演唱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12.
谈谈通俗歌曲在青年学生中的审美 篇10
通俗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风格与美声, 民族唱法不同, 它一般是使用歌唱者本身的自然嗓音, 对声音的音量没有特别的要求 (因为可以借助扩音设备) , 但是它特别注重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表达和歌唱气氛的渲染, 带有极强的倾诉性和宣泄性。在通俗歌曲的演唱中它要求歌者咬字清晰, 音调流畅, 表情真挚。对话筒的使用是通俗歌手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它能充分发挥扩音设备对美化声音的作用, 能更好的利用气息咬字的一些方法来表现歌曲的情感。
通俗歌曲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化的。在伴奏上能采用各种伴奏形式 (电声、弦乐等) , 使用多变的舞台灯光来达到视觉, 听觉上的强烈效果。演唱通俗歌曲可以低吟浅唱, 也可以强劲有力的大声喊唱, 可以白嗓演唱, 也可以利用假声来完成一些高音区的演唱, 特别是现在因为一些歌唱选秀节目的出现, 飙高音已经成为了一种演唱时尚, 有些通俗歌曲的音域已经达到了三个八度, 这对歌唱者声音条件的要求和演唱技巧的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通俗歌曲作为大众较易接受的文化内容, 我们要能够了解它的审美特征, 从而对通俗歌曲有更全面的理解。审美是指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情感, 带有倾向性的爱好志趣。健康的审美情趣能引导人们选择并追求生机勃勃, 高雅明快, 给人们精神力量和智慧启迪的事物, 能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通俗歌曲具有很强烈的时尚感, 具备了时尚风向标的作用。
通俗歌曲是年轻人最易接受的文化内容之一, 现代的通俗歌曲创作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通俗歌曲在演唱, 创作理念, 创作手段上不断创新, 从而跟上人们对流行时尚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变化。例如在话筒的运用和革新上, 它已经成为流行歌手演唱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日益高档的扩声设备可以使歌手利用话筒表现出非常细腻逼真的个性化的声音, 既可以表现出轻声、低吟、哽咽、无助的声音效果, 也可以表现出摇滚, 呼喊, 撕裂, 震耳欲聋的声音效果。电子合成器的运用让通俗歌曲的伴奏创作出了许多无法用乐队, 乐器表现出的声音效果。激光技术让舞台美轮美奂, 服装, 发型, 化妆技术的提高让通俗演唱的舞台吸引了更多年轻人的目光。电子技术的运用将通俗歌曲的演唱达到了一个传统歌曲表达无法达到的新高度。所以说它是娱乐时尚的风向标。
通俗歌曲具有广泛的大众娱乐性, 更能体现生活化轻松化。
通俗歌曲能够给人以感官上的快感, 能够使人们在繁忙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得以放松休闲。它摒弃了传统歌曲严肃的教育功能甚至政治功能, 让人们得以放松心情, 发泄郁闷, 舒缓心情。首先内容题材的生活化, 轻松化, 用以小见大的方式感悟人生, 感伤爱情, 歌颂友爱, 相较与传统歌曲的说教, 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其次更注重旋律感, 让心情得以轻松愉悦。通俗歌曲的旋律可以缠绵柔美, 曲折委婉, 也可以热烈奔放, 慷慨激昂, 多样化的旋律感受让人们体会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音乐体验。再次通俗歌曲的表现形式是多样性和随意性的。通俗歌曲的演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很多场合进行表演, 可以在剧场, 也可以在体育馆, 甚至可以在家中卡拉OK, 歌手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来进行演唱风格, 伴奏手段, 舞台灯光, 服装道具的改变, 从而达到视觉与感官的丰富与满足。
通俗歌曲具有张扬个性的艺术特点, 是有一定的艺术生命力。
通俗歌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的个性化, 私人化的特征。通俗歌曲的创作很多是来源于作者自身的生活感悟, 是作者自己的个人感情生活的独特体验与感受。例如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无所谓》《梦醒时分》等, 这些私人化小众化的感情体验作为公共消费品出现在人们的音乐生活中后, 它就具有了大众化的审美价值。其一, 因为作者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社会代表性从而引起了具有相似情感体验的人们的共鸣。其二, 私人化的情感赢取了与他人交流的机会。这些特征是传统歌曲表现中很难出现的现象, 所以通俗歌曲具备了一定的艺术生命力。
通俗歌曲具有平民化的特征, 坚持了大众化的发展路线。
通俗歌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平民化。它的平民化可以追朔到它的起源。从19世纪开始产生和发展的美国爵士乐它起源于非洲贩卖到美国的黑人奴隶, 他们利用爵士乐表现出他们喜怒哀乐的各种心情, 从而也形成了爵士乐随意, 豪放, 不拘一格的音乐风格。它在音乐语言, 表现形式, 表演风格上与欧洲古典音乐完全不同, 并且由此产生出了美国白人乡村歌曲, 摇滚, 黑人灵歌等。其次通俗歌曲非常注重平民的思想与情感, 尽量采用平民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来表现他们的生活与人生, 从而达到宣泄普通人的情感。如歌曲《祝你平安》《从头再来》《绿叶对根的情意》等。再次通俗歌曲的创作具有大众性。只要稍有一些音乐基础的人都能创作出作品, 这些业余作者的作品只要能够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体验, 得到大家的共鸣, 就能获得成功。例如《小芳》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等歌曲。
马克思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著名的论断:只有音乐才能够引起人的音乐的感觉, 对于不是音乐的耳朵, 最优秀的音乐也没有意义。这句话告诉我们:“好听”是人们接受这个音乐作品的第一步。长期以来, 我们的音乐艺术以及各类艺术门类把追求高雅, 规范作为了最高目标, 从而形成了一些艺术的孤芳自赏, 鹤立鸡群的现象, 这种现象让青少年学生远离了音乐与艺术, 这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值得反思的, 利用通俗歌曲的通俗化, 让艺术回归与青年学生将更好的体现出大众文化权益的回归。
参考文献
[1]吴天球著.让你的歌声更美妙——歌唱的具体方法与训练[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99.
[2]郭静舒著.中外通俗歌曲鉴赏[M].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5年10.
[3]余开基著.高考音乐强化训练声乐卷[M].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通俗歌曲 篇11
孙楠罗中旭男男对唱《幸福宣言》
内地乐坛两大实力唱将孙楠和罗中旭携手打造的男男对唱新歌《幸福宣言》由罗中旭谱写,除了激情大气的“罗氏”曲风外,他还为孙楠量“声”定作,孙楠更是成名以来破例为他人配唱和声,耀目高音为整首歌锦上添花。
乐坛上强强联手并不少见,多以男女对唱形式出现,而两位拥有超强实力的顶级男歌手巅峰携手,为歌迷献上一曲诚意力作,却是如此罕见而珍贵。更为难得的是,尽管二人都曾在公开场合表演过对方的成名力作,但二人却一直欠奉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合唱金曲。如今,歌迷长久以来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
罗中旭包揽了歌曲的谱曲填词,除了激情大气的惯有曲风外,罗中旭还特意在谱曲和和声编写方面细加考量,根据孙楠明亮的声线和高阔的音域,为他量“声”定做了能凸显其高亢清亮嗓音的乐句。
歌曲起始,孙楠明朗清亮的声音进入耳畔,传达出从不屈服的勇敢心声,尽管黑夜漫长,却从来不能消磨有梦的人,梦想是永恒的灯塔,指引前行的方向。而罗中旭柔和温暖的嗓音随后缓缓流淌出来,用沉静安然的态度表达逆境中也无所畏惧的坚定信仰。曲调昂扬,罗中旭磁性舒缓的嗓音始终出众,在静静的暖流中夺去听者的心,你会陷入他的声音渐渐沉醉,而孙楠则善用清亮有力的高音游刃其中,恰到好处地用率真果敢的张力穿透你,二者一张一弛,一动一静,相得益彰。
罗中旭的音色优雅内敛,仿佛隐隐蒙着一层透明的薄纱,富有表情的气息变换搭配着醇厚深邃的音色。而孙楠标志性的高音加入,恰似一把闪亮的银刀,用着精到的力度,将这层面纱干脆利落地割开,托起罗中旭歌声中那份温情和浓烈。二者声音一清一醇,在副歌部分美妙交缠、以真挚热诚和洒脱激情的绝妙融合成就了这一首畅情之曲。
周笔畅《Running Away》:用音乐重新介绍自己
《Running Away》出自法国新锐音乐人Franck Fossey,歌词由曾写出《潇洒小姐》等炙手可热金曲的葛大为完成,加之与编曲、制作人梁翘柏之间的化学效应,让不同背景的音乐人碰撞在一首歌里,经由周笔畅自由、随性的唱腔,让整首歌曲完美地诠释了“不安沉闷,勇敢出发”的主题。近日曝光的MV,更是远赴荷兰拍摄,在郁金香花田、风车中冲破束缚、寻找自我。
作为周笔畅第七张个人专辑的首波主打,《Running Away》率性摇滚曲风搭配充满个性主张的歌词,周笔畅也借此正式吹响她再次征服华语乐坛的号角。
毫无疑问,《Running Away》是现在的周笔畅最好的写照:自信、洒脱、勇敢、率性。以音乐的方式重新介绍自己,周笔畅这一次做得很彻底。8年的乐坛打拼,6张音乐成绩单,无数的奖项肯定,还有数以百万计的歌迷支持,周笔畅坦言现如今每一次发新专辑都会给她莫大的压力:比起怕等待辜负期待,她更怕一成不变和重复过去。从《黑苹果》到《Running Away》,美好的歌词记录了周笔畅的改变:不再一味反叛,而是更积极地向平庸挑战。
一直要求自己做不一样尝试的周笔畅,此次将MV的取景地选在了荷兰这样一个较少出现在MV取景地选项中的国家,用她的话说:“这个国家既有阿姆斯特丹的典型欧洲式古典建筑,又有鹿特丹这样的现代建筑设计,这种独特的对立很特别,还有郁金香花海和超过500年历史的风车,不要平凡的出发,就去这儿吧!”
出道8年来,周笔畅首次全程参与整张专辑的各个细节部分。导演庄少荣和造型师李大齐首次联手为周笔畅保驾护航,展现出了不同以往的周笔畅,也很好的诠释了歌曲内容:“如果你还没有奋不顾身的爱情,那就去你说走就走的旅行吧。在旅途中邂逅另一个自己。”
新歌推荐
光良《给自己》:送给即将逝去的青春
春天的雨不停,让人期待夏天的阳光;时间的脚不停,让人渴望年少的青春;青春快似一道闪光,眨眼的欢笑与眼泪在岁月神偷手里悄消滑过。谢谢那些生命最单纯的印记!
在歌迷的殷殷期待下,光良今年暑假即将发行全新国语专辑。近几年华语流行市场载体一直在转变,光良也尝试以不同形式的产品推出相关的音乐作品,试图与不同世代的歌迷在音乐上做最直接的互动。
光良曾经在他的演唱会上看到,当年是独自一人来听《童话》的少女,如今已是大手牵小手一起来,顿时光良才深深感受,原来音乐可以在不同族群之间达到传承与延续,在每个生命的阶段能获得新的体会与旧的感动。因此今年所推出的新专辑,光良要给大家不一样的感觉和风貌。
有“情歌王子”美称的光良,这次要带给的大家新专辑中首波歌曲《给自己》,以爽朗的轻快节奏,带给大家属于光良的音乐新风景。作为电影《没问题三班》中文主题曲,《给自己》契合了近期《致青春》系列的怀旧风。歌曲充满浓厚的校园情怀与青春热血,适合送给即将转换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同学。如歌名《给自己》的口语,像是自我内心的对话,又像是提醒般的语气,提醒自己即使挫折也是美好的生命风景,这就是青春的可贵!
青春,是生命的幕后花絮,
用尽全力演出每一场属于自己的画面;
反覆NG再来一次,
有时只能孤单一人,有时需要朋友伙伴,
共同拼剪完成这部人生电影。
给自己一封信,
写泪水、谈梦想、聊挫折,
那些只有自己才懂得的心情;
直到纸片的最后一行才发现,
原来这些,就是青春。
歌词推荐
《给自己》
词:藤井树
曲/编曲:康小白
演唱:光良
有时候 心里不知觉地感到寂寞
而其实 时间对每个人都下了咒
那些路 自己走
那些路 身边有朋友
弄不清那究竟是场什么样的梦
美丽的让人没有相信来的冲动
故事怎么诉说 回忆又怎么歌颂
啦啦啦青春少年许多天真懵懂
长大后才知道自己多怀念小时候
给自己一封信 那青春别忘记
开心淋雨 失恋也淋雨
那雨中有多少伤痛被袭击
要自己那些故事别忘记
用欢笑与哭泣写下的页页花絮
夜空疲倦写下的曾经绚烂多迷
有时候 心里不知觉地感到寂寞
而其实 时间对每个人都下了咒
那些路 自己走
那些路 身边有朋友
弄不清那究竟是场什么样的梦
美丽的让人没有相信来的冲动
故事怎么诉说 回忆又怎么歌颂
啦啦啦青春少年许多天真懵懂
长大后才知道自己多怀念小时候
给自己一封信 青春不可能忘记
开心有你 悲伤也有你
多少路都在有你的陪伴里
要自己那些过去别忘记
用血泪和生命唱出的完美歌曲
就算播放N次都动听
啦啦啦青春少年许多天真懵懂
长大后才知道自己多怀念小时候
给自己一封信 那青春别忘记
开心淋雨 失恋也淋雨
那雨中有多少伤痛被袭击
要自己那些故事别忘记
用血泪和生命唱出的完美歌曲
就算播放了千次万次都很动听
通俗歌曲 篇12
我想在这方面做一些探索, 或许会对我们的歌曲创作有所启迪。
一、魅力来源于个性:
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 你问一个人或者一群人为什么喜欢这首歌, 迷恋这首歌, 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回答你:好听!你要再追问一句:哪儿好听?多数人会一时答不上来, 或含糊其词。
可是, 作为歌曲创作者来说, 就不能马马虎虎, 需要下一番功夫, 琢磨琢磨。一首歌和一个人大体一样, 有个性就比较有魅力, 就容易吸引人。
个性, 即特殊性, 按《辞海》的解释:个人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兴趣、爱好) 的总和。在哲学中, 个性与共性共存于矛盾的同一体中, 是辨证的统一。个性存在于共性之中, 无个性也就无共性;个性不能离开共性而独立存在, 无共性, 也就无所谓个性。
一首歌和一个人一样, 必须赋予她鲜明活泼的个性, 才会获得无限魅力, 令人青睐!个性就是一首歌的特殊性。如何解决好一首歌的个性塑造, 就成为我们每位作曲者终极的追求。
什么是一首歌的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音乐形象”。个性靠哪些因素去完成?我以为主要靠两个因素:即旋律和节奏。如:
冼星海的《保卫黄河》:1-13-5--, 那铿锵的音型与富有动感的节
奏型, 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了一起;
贺绿汀的《游击对歌》:055-11-22-3--;因把四个音溶化在一个特定的节奏中而不朽;
施光南的《请到青年队里来》:1-12-3-3-;是她的基本音型;
《在希望的田野上》:5-12-34-32-3---;还是5123, 却因在小快板的行进中, 演绎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新天地。
谷建芬的《思念》:51-32-21--;徐缓中的藕断丝连, 抓住不放;
胡积英的《月亮走, 我也走》:5 6-6 5-52-21-;因月而平静地走;
王立平的《太阳岛上》:53-5—1;在摇曳中成就;
《大海啊, 故乡》:12-1-76-53-3—;已后全是她的变异;
雷蕾的《好人一生平安》:5356-1-, 这个音型就是她的魂;
徐沛东的《爱我中华》13-13-53-0-, 旋律的基因;
生茂的《老房东查铺》:2-6 2-1 7-6 1 5 6=5---;这是个缠绵的音型, 就在这缠绵中缠绵到底;
李泰祥的《橄榄树》:066-35-432-3---;与《老房东》何其相似;
古月的《踏浪》:661-234-3-2-;因安排进了轻松的节奏中而成;
翁孝良的《奉献》:35-553-25-0-;她和《大海故乡》同出一辙;
士心的《小白杨》:1265-61-;
我经过相当一段学习和思索, 找出了一点作曲之道:所有好歌的组成, 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少!少而精, 精而简, 简而练, 练而达, 达而独, 独而到。就是用料少, 料就是音符、节奏。但是, 有少必有多, 什么多?变化多。少中求变, 变中求新, 新中求异, 异中求独, 独中求到, 独到一曲, 水到渠成!万变不离其宗, 纲举目张啊!
二、情感塑造灵魂:
人为什么有情感?因为人有思想。思想也就是灵魂的唯物论说法吧!灵魂依托情感, 情感表达灵魂。情感会使灵魂不再是一个虚无缥缈、不可琢磨的抽象, 而变得让人亲近、共鸣、和谐、同情。所以说情感塑造了灵魂。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反过来说, 艺术皆可抒情。但是, 比之音乐, 望尘莫及, 唯乐尤胜。音乐丢弃了感情, 也就丢掉了灵魂, 失去了她存在的全部意义。歌曲更是天赋于她的神圣使命, 抒情的音乐, 让歌词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歌与词, 相辅相成;词与歌, 相依为命;歌与词, 相互配合;词与歌, 相得益彰。歌不抒情不为歌, 词不动情不是词。
人类世界的感情, 喜怒哀乐, 爱恨欣愁, 千丝万缕, 起伏跌宕。概括起来, 就是两类情绪—激情、抒情。一般说来, 激情就是激昂、激动、激愤、激进, 就是刚强、强健、强烈、强硬;抒情就是柔情、亲情、温情、爱情, 就是舒适、徐缓、柔和、和顺。但是, 任何事物都是相关联的, 刚中有柔, 柔中寓刚, 激情中有抒情, 抒情中有激情。所谓刚柔相济, 有无相生, 符合对立统一的根本法则。
我在这里的叙述习惯是: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由表及里、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如何准确的、深刻的、真挚的表达歌曲的情感, 塑造歌曲的灵魂, 就成为每一位作曲者的又一个必须破解的难题。
第一, 喜欢歌词, 理解歌词, 从而爱好文学艺术, 是每位作曲者应有的必修课。尤其是这首歌词内在的情绪, 背后的含义, 更要琢磨透彻, 准确把握。因为你要表达它。
第二, 喜欢唱, 欣赏唱, 琢磨唱, 自己唱。嗓子不怎么好, 不必苛求, 不知道怎么样唱好, 那是不可原谅的。你不知道怎么样唱好, 怎么能够写好呢?因为歌是要唱的。歌唱家需要二度创作, 我们一度就没有为他们 (她们) 提供了浓郁的感情, 音乐的灵魂, 他们怎么能“曾经沧海难为水呢”?
第三, 书归正传, 歌曲表达情感的手段—旋律、节奏、和声、对位等等, 都必须在情感的驱动下获得生命, 否则, 一概没用。让我们回到原始, 事实是, 先有了美不胜收的歌唱, 那些天籁之声, 然后才有了记录她们的种种技法和工具。我所以强调这一点, 是为了让我们明确, 所有那些技法、工具, 都是为歌唱服务的。我们不应被其所桎梏。它们充其量就是个工具。是表达情感的一个部分。
一首歌曲的旋律、节奏、和声、对位以及复调、曲式等, 已经提供了基本情感的需要和基础。
从写作角度讲, 表达感情的符号就是:强弱快慢、轻重缓急。加上气息运用、吐词、咬字, 就为歌唱家的二度创作提示了一份抒发情感的轨迹和线索。所以, 表情符号作为歌曲, 应当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标识。
国际上对速度、力度、总体情感诸方面, 都有一套比较准确的标识符号。而对吐词、咬字、气息等, 还缺乏系统的标识方法。遗憾的是, 我们国家做为一个东方语系的发祥地, 还没有一套标识歌唱艺术吐词、咬字、气息等的规范符号。只能企盼吧。
我们多数作曲家的一个习惯是, 重技法的写作, 轻情感符号的标识。当然, 情感的标识, 也要遵循少而精、确而准的规则。比如:
谷建芬的《思念》:开始第一句“你从哪里来?”必须标明p, “难道”必须标一个f;除此以外, 还应该把“你”标明“软出” (权宜之计) , 但是, 没有。
冼星海的《保卫黄河》:“风在吼”的“风”, 必须标明“硬出”, 这首歌的所有句子的第一个字, 都应该“硬出”。为什么外国人唱中国歌总让人感觉“有强度没力度”?原因就是把我们的汉字“咬不住”。
马可的《白毛女》:“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恨、仇”两字, 应该是“软出硬咬”……。
情感的抒发, 千差万别, 情感的表达, 千变万化。中国人唱中国歌, 给中国人听, 老百姓却听不清, 岂不贻笑大方!中国的作曲家、歌唱家必须携起手来, 认真研究和加以解决。我在这里只能先提出自己的问题。总之, 应该有所作为。
《文武之道, 一张一弛》, 作歌之窍, 一有一无。有无相生, 长短相携, 强弱相长, 快慢相伴, 高低相望, 大小相对, 多少相宜, 黑白相间, 长吁短叹哪!
第四, 把歌谱上书写的东西, 和歌谱上难以书写或没有标识出来的东西, 通过歌唱家的二度创作, 化作有灵性、有个性、有情感、有跌宕的歌声, 足以“惊风雨、泣鬼神”“花溅泪、鸟惊心”!!那才是我们作曲家追逐的天籟之声!我们到底还有多少险峰要攀登?不知道!!也许是又一个浩瀚的宇宙吧!
于是, 我又想起了我们那位浪漫天才诗人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