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艺术

2024-09-19

通俗艺术(精选12篇)

通俗艺术 篇1

一、中国通俗音乐发展的历程转变

人类音乐实践的发展历史表明, 无论哪一个民族、任何一个社会, 一个群体, 还是一个正常的人, 都不可能离开音乐。由此可见, 人们对于音乐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人的一种精神层次的基本需要。

(一) 萌芽阶段

通俗音乐是作为一种相对独立于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音乐新理念, 最初, 很多次被称之为“小资音乐”。试想, 中国的通俗音乐在这近几十年的时间里到底经历了怎么样的一个历史发展转变, 这是让人们一直在不断思索、探讨的问题。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 中国通俗音乐有着惊人的发展速度。但同时也使很多问题暴露出来, 这也让很多艺术创作者感到不安。

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之后, 中国的通俗音乐终于逐渐地走向了相对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二) 发展阶段

当通俗音乐刚刚进入华夏大地的时候是真正达到了为人民服务的目的。所以, 在那段时间里的通俗音乐不能被简单的称作是“消费品”, 而是用来作为激励人民、战胜困难的精神财富。

当时间进入20世纪80年代, 政策方针的不断改变, 使人民大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进入也让中国人的视野逐渐的开阔起来。知道了生活不能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吸引力的东西在吸引着大家。电视也逐渐开始在中国迅速普及开来。于是“时尚与通俗”就伴随着人们的需求和媒介的宣传闯进了960万平方公里、循规蹈矩的华夏大地, 影响着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当年, “通俗音乐”这个概念在中国一经提出, 还是不太容易被人民大众所接受的。迫于当时的压力, 中国的通俗音乐作曲家们在最初只能创作一些抒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等情怀, 积极、乐观的歌曲和音乐作品。

“音乐是消费品”, 这是最近几年来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的一个新的观念。它和我们身上的穿戴一样, 在随着生活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变化而变出许多花样来。或许是由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过快, 时尚的产生速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生活节奏快的人走在时尚的前沿, 被称为“前卫”, 节奏慢的人在追逐过时的时尚, 于是被称为“老土”, 剩下一群人就只能没命地紧跟时尚走了。

但我们的人民大众往往是把握不准时尚的, 对时尚的把握往往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偏差, 进而也就陷入误区, 于是就出现了好多类似于“全国皆穿健美裤”等好多的笑话来。如果在音乐文化上也陷入这种可悲、尴尬境地的话, 那就将不可避免地创造出大批的文化垃圾而贻误后人了。

二、通俗音乐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到美国的爵士乐、香椿音乐, 都是以其比较鲜明的、比较具体的民族性来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喜欢与追捧, 并且成为能够超越时空, 风靡全球的音乐文化。现在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 之所以会这样, 是因为世界音乐“除了欧美主流摇滚通俗乐之外, 通常都会将摇滚乐、通俗乐和电子乐等都融入了某一区域的传统音乐中的一种当代音乐” (《摇滚乐指南》) 。每次, 当你去聆听世界各地的某一音乐作品, 得到的强烈印象是各民族、民间传统音乐传统之间的相互融合, 是古朴意识与现代意识的紧密相融合。这种融合快月了地域与时间。世界音乐也多次的叩响中国的音乐大门, 荷兰音乐家克里兹·亨茨与我国古琴演奏家成公亮合作的《中国梦》就充满着迷人的、独特的中国风情。1995年, 由何训田、朱哲琴合作的《阿姐鼓》不仅在华夏大地音乐文化中激起了空前的热浪, 而且也成了国际权威音乐评论与杂志的热门话题之一, Bill Board排行榜第一, 还被请上了海外唱片店的“世界音乐”。专柜《阿姐鼓》是表达的对西藏高原、对精神文明世界的叙述, 从朱哲琴的歌声中, 我们可以听出藏民顽强生命力的气息。在《阿姐鼓》或《央全玛》中, 她都唱出了西藏这块土地, 数千年来顽强不息的灵魂, 神秘悠远却又令人向往, 仿佛听见了孩童的嬉戏声, 喇嘛、僧人在晨曦中的诵经声、高原上轻轻拂过的风声。《阿姐鼓》的成功, 的确为通俗乐坛、特别是中国通俗乐坛指出了一条相对明确的发展道路。在中国现今的歌坛中, 过分依赖于“包装”、“定位”等大量的商业手法, 或拿些港台、西洋的热门旋律生搬硬套填上自己会说的语言, 是不会有自己民族与区域的文化成就的。应该“着眼祖国, 着眼本民族, 放眼世界”, 既要以本民族的音乐为发展根基, 又要同时吸收世界各民族前沿的音乐文化, 遵循“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的思想方针, 一边着手于挖掘民族传统的文化, 一边又要着手紧跟世界音乐文化艺术发展的脉搏。让本民族的通俗音乐与世界音乐, 让传统的文化与现的代艺术相互交融, 这样才能使通俗音乐艺术文化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摘要:通俗音乐作为近年来的一种大范围的艺术种类, 在世界各民族当中, 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通俗音乐取材于人民大众的生活, 所以它的群众性和娱乐性的特点就比较突出, 也使它能够在最广大的民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流传。对待通俗音乐应采取具体分析的态度。只有做到一方面要保证内容的健康, 时代感鲜明, 另一方面使民族化与通俗性紧密相结合的道路, 才能促进通俗音乐在我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转变,历史趋势,现状

参考文献

[1]张进:南京航空航天学报[J]2001年3月社会科学版第3卷第1期;

[2]杨和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J], 2007年1月音乐与表演版

[3]魏士林:西北成人教育学报[J], 2006年

通俗艺术 篇2

2.凯根教授发音清晰且语言通俗易懂,学生们不会因为没有中文字幕而理解困难。

3.推销的精髓是什么?它不是指你跟客人说了些什么,而是你向他“表达”了些什么。也就是说,通俗易懂、平视式交流、简单扼要这三点精髓。

4.神学家们曾经争辩过,基督复活的准确含义究竟是什么,这个事件的意义和重要性究竟在哪里,并且他们会给出相应的,或高深复杂或通俗易懂的解释。

5.法师辩才无碍,风趣幽默,时常将深奥的佛法义理融汇于通俗易懂的言谈中,为佛教事业尽心尽力。

6.但格里高利明智地选择面向更广泛的读者,以一部极为通俗易懂的初级读本,来书写这个自称劳动者乐土的国家所行的暴政。

7.节目语言通俗易懂,都是老百姓的大白话,但又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深受村民喜爱。

8.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要求,不仅要有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而且也要有高雅深奥的阳春白雪。

9.第三,培训老师在课堂上讲课通俗易懂,举一反三,这种培训方式在每节课后,许多新知识能记忆犹新。

柏杨与通俗历史 篇3

王学泰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

刘苏里万圣书园总经理

雷颐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解玺璋文艺评论家

杨小洲书评人

史杰鹏北师大古籍所《亭长小武》作者

柏杨先生告诉我们怎样读历史

王学泰:我读过他的《中国人史纲》,还有这个《通鉴纪事本末》等著作。首先是文笔,柏杨不单纯是把文言文翻成了白话文,而是把一个枯燥的,我们现代人很难读懂的文学作品翻译成非常流畅的白话文,每一篇都像是短篇小说似的,读起来非常有兴趣。

刘苏里: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使这么大劲用于中国历史,我想直接原因跟他九年的牢狱之灾有直接的关系,就是说,每一个人对历史的感受,很难想象仅仅是通过读这种文字就能够获得那么切身的感受。我个人其实也是这样一个了解历史、读历史、喜欢历史,包括对柏杨东西的喜欢,是这么一个过程。我们生命本身的展开跟历史当中某一段感受能契合,你是门外看戏也好,还是感同身受,这种感受会油然而生。

柏杨先生用力于历史是与他想挖掘中国文化的问题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今天读历史,做历史写作,还有多少人能够像柏杨先生当年那样对历史发奋。这个作品当中所蕴含着柏杨先生几近生死的体验和对中国文化几近生死的体验。我们喜欢历史,读历史,从历史当中想得到什么东西,柏杨先生是能够给我们启发的。

《丑陋的中国人》和《纪事本末》之间的关系,恰好在两点上可以有对应的参考。一方面就是说,《纪事本末》展开了丑陋中国人更加细致的那一面,整个《纪事本末》当中我读到的故事,差不多全是尔虞我诈的故事,勾心斗角的故事,互相杀戮的故事,强占地盘,合纵连横,这一拨取代另一拨,这种丑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是这样,西方历史上大体也是如此。

还有一个启发就是说,我们祖先的历史尽管是血淋淋的,但是你可以看到历史发展脉络,发展到今天,人这个物种在进步,包括中国人也在进步,以至今天,我们可以在传媒上面讨论自由问题,民主问题,自由宪政问题等等。

我想柏杨先生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让我们从血腥的历史当中看到,我们人类,我们中国人曾经就是那样一个德行,同时又不能灰心,我们经过一千几百年,因为柏杨先生这本书写到一千年,是不是还有一种可能性使我们从征伐恶斗当中走过来,建立一种比较清明的制度,这就是我读这两本书的一些感受。

雷颐:我记得最开始知道柏杨还是20多年前他的《丑陋中国人》,那么火,好几个出版社都出了,完了之后社会反响很大,也引起了很大的政治性的压力,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难想象。

前两年有一个出版商让我推荐几本书,我说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很好,但是出了好久了,不一定畅销,他们就让我写了序,结果没想到就畅销了。柏杨的书实际上是想挖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负面的东西,叫劣根性也好,酱缸文化也好, 80年代我们对传统文化反对是很激烈的,甚至比他还激烈,但是为什么没有他那么大的效果,是因为没有他的历史积淀厚。

柏杨先生读历史是在监狱里用生命读出来的,有过生死的考验,这个地方读出来的历史和纯学者读出来是不一样的,这也是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他对历史的体验体悟和看法更加深刻,要超过学者,学者写出来往往是一堆的术语,而他是浓缩了生命的体验。

柏杨先生的书不是学术著作,但是并不是说学术著作才有深刻的见解,有很多小说,甚至对历史的见解透彻超过学术著作,柏杨先生作品就属于这一类,用自己生命体验写的历史著作。

我觉得中国人真正应该反思的是新传统

张鸣:其实我不是太有资格说他的东西,80年代《丑陋的中国人》我也看了,我老觉得畅销挺怪的,我看这个东西想起鲁迅了,鲁迅我挺熟的,文革的时候没有书看,他的书我都看烂了,鲁迅的批判传统,反思国民性,以及柏杨的批判传统,有相同之处,但是也有一样的道理,鲁迅的时候传统文化没有被破坏,柏杨在台湾社会也是一样,就是这个传统文化还在,社会上有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那么这种批判是很重要的。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经历很长的很特殊的时期,1949年以后我们的传统实际上是被彻底颠覆了,形成一个新传统,这个新传统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实际上是一个留下了一些非常恶劣的东西。这种情况下我们推崇柏杨,把我们的传统说得一无是处,当时我感觉特别怪,所以我并不喜欢柏杨,今天也是一样,我觉得中国人正应该反思的是新传统,但是现在又开始复古了。

《柏杨版通鉴纪事本末》让我想起几位老先生,一位是林汉达先生,我知道柏杨之前就读过《中华两千年》和《东周列国故事新编》那是正经写中国历史的,非常白话,相当口语化,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觉得这个对儿童的历史启蒙是很有益处的,把历史写成林汉达这样是相当不错的,因为他通俗,而且是有学问的。

不是说读了一点东西就乱发挥,我尽可能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和思想,尽可能给你展示我认为的历史,这个是不错的。但是现在往往历史变成一个噱头,变成一个搞笑的东西,现在反而像林汉达这样的东西没什么人看了。

现在我们都是讲阴谋论,你去迎合这个东西,这个东西恰恰是要批判的。易中天讲三国也是这样,你完全就是一个阴谋史了。老百姓喜欢这个,你在迎合这个,我们的文化就变得非常非常阴谋了,这样对大家都不好,彼此之间交往成本特别高,你办任何一件事都想着对方是不是在坑你,算计你,多累啊。作为出版者,写作者,是有责任把这个矫正过来的,而不是推波助澜,但是我们现在也好像没有办法抵抗。

我说现在的写作不能让我满意,就是没有文化啊,像台湾这些老一辈的作家写的东西非常好,非常耐读,又有学问,现在就变成一个搞笑的没有文化的东西,这么下去路会越走越窄,越来越迎合那些低级趣味的东西。我是很理解柏杨这种愤青式的激愤,我布置学生看书就是柏杨先生的,钱穆先生的,你批判可以,但对历史反思不能那么简单。你说我遗老遗少,我也不是,我挺反感现在这种复古之风的,这是在旧传统下面兴起的,原来是旧传统反新传统,现在是新传统反旧传统了。我觉得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反思应该深刻一点。

历史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态度

杨小洲:对柏杨先生做一些评判的就是两个系列,一个是杂文如《丑陋的中国人》这一系列,看他当时介绍的,谈女人,谈男人,再就是历史系列。

其实这两个系列我有一个感觉,就是颠覆性,这个跟张鸣教授的颠覆是两回事。一个是杂文系列,比如说《丑陋的中国人》主要颠覆当时的意识形态,中国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说自己比较好,把优点都找出来,包括五千年文明史等等,而他做了很多颠覆。其实八十年代虽然是改革开放初期,但是能够看到台湾的作品,会有一种感觉,就是我们跟台湾隔绝了三十多年,敌对了三十多年,发现他所讲的人物的行为,包括文字的使用等等跟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点一直没有断。

另外就是写史的颠覆,这个我指的是写作方式和模式,他把《资治通鉴》变成白话文本的时候,增加了很多自己表达的意思。柏杨早期这种白话,主要功能还是在普及,使他的阅读更简单,更容易。而现在很多通俗历史的东西没法看,已经变味了,尤其是很多网络作家的这种东西是“山寨历史”。

通常我们对历史写作比较严肃,比较一本正经的,而柏杨的这种就是比较轻松,比较随意,以现代语言入古代故事的叙事方式,而且有很多开玩笑的语言在里面。如果比较历史写作与杂文写作,我觉得杂文写作的方式要好过历史写作的表述,这种历史表述有他可取的一面。

解玺璋:我觉得柏杨写历史跟历史学家写历史不太一样的地方在于,第一,历史当中有一个人,为什么叫中国人史纲,为什么不叫中国史纲,他加了“人”在里面,跟这些不管是左的还是右的历史学家,不太一样,我觉得柏杨特别关注人在历史当中的价值和地位,这一点跟很多历史学家是有区别的。

第二,他这个历史当中,不光有人,而且有他自己,他经常冒出来点评一下,发一点感慨,这也是他写历史的特点。以我自己对历史浅薄的理解,真正懂得学术的历史学家,都是尽量避免在历史里面加进自己主观的判断,使自己叙述很客观,但柏杨不是,他是满怀激情的写历史。看他的书,先不管说得对不对,看着痛快,甚至有想拍案而起的感觉,这个东西跟他把自己的情感灌输在这个书里有关系,他在叙述的时候跟一般学者是不一样的,所以定义为通俗历史挺合适。

柏杨与通俗历史写作,这个题目很好,现在通俗历史写作很多了,我觉得柏杨是其中的精品,他有他的标准。所以我觉得现在大学生应该好好读读柏杨的东西,不在于你得到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思想价值这些方面得到一些启发。前几天刚看了一个报道,就是有一个大学生在大学里面,把他讲课的老师举报了,因为老师批评了传统文化,还说了不解放台湾很好这样的话,所以这样的学生,他是很认同政府的价值的,但是我觉得这些学生应该看看柏杨的这些书。

再一个,推广柏杨的写作。最近有一个消息很有意思,就是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现在衰落了,排名已经排到前十名以后了,就是这种通俗历史写作,讲课这种东西,是把自己给毁了,就像张老师说的,庸俗化了,其实最有典型代表就是纪连海,我原来小的时候在东直门,那边有一个茶馆是说书的,这个说评书的都不像他这种张牙舞爪,他这么弄连说书的都不如。

所以,历史不能庸俗化,包括网络上为了吸引眼球,点击率,说一些很极端的东西,这个没有必要,历史需要有一个严肃的态度,比如你想要颠覆,你必须要有自己的一套价值观、历史观,比如就像柏杨这样,你不接受他的观点和结论,你应该尊重他自己的思考。

史杰鹏:《丑陋的中国人》给人带来一种思想上的冲击感。我看了之后,我就发现,台湾人跟大陆人完全一样的,大陆人的毛病台湾人也有,这不是哪一个政权造成的,就是中国固有的,是几千年的文化形成的,不能说是大陆十几年的政权造成的,你看鲁迅写的跟柏杨写的没有两样,人和人的屈辱,劣根性没有什么不一样,只不过鲁迅晦涩一点,柏杨就直接一点。这个我觉得还是跟文化传统有关系的,不是说某个政权就有这么大的作用。

还有就是,看了他历史写作之后,我觉得过于简单,就我来看,这个书如果小时候给我看我会非常高兴。

现在出版的其他历史书还有一种就是教你怎么做官,教你怎么混的,这个卖得比较好,也没有办法,老百姓认同这个,大家认同当官才是最好的,你没办法从出版上改进它,作为作家的作用是非常微小的,鲁迅也没办法做到。

通俗艺术 篇4

美国流行音乐各种流派之间主张的差异之大是很明显的, 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能够和普通民众紧密结合, 无论受众文化水平的高低, 都易于接受。作为一种以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现象, 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脉络息息相关, 俨然已成为美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呈现出一种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征。对于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来说, 首先是大众性。大众性的通俗音乐要求内容大多都取材于现实的生活, 用一句俗语来说就是“接地气”, 很多作品以描述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为主, 其中包含人生的理想、人生的哲理以及对于一些社会认知的现象等。因为这种内容上的真实性, 所以能够受到普通群众的欢迎, 他们在第一次听的时候, 觉得这首歌说的很有道理, 于是就不自觉的传唱起来。高雅的交响乐和歌剧, 有着大量的音乐美的质素, 对于它们的欣赏, 能够给我们以情感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但是很多优秀的通俗歌曲, 也同样具有这种功效, 而且更为生活化、大众化, 为最多数的人民群众所普遍接受。同时, 因为通俗歌曲的创作和制作较之高雅音乐和大型音乐来说, 较为便捷, 从而增加了通俗歌曲与人民群众之间的亲和力, 觉得这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音乐。在这一点上, 通俗音乐者应当更为广泛的深入生活, 创作出真正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其次是时代性, 由于这种时代性, 促使着流行音乐自身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一旦人们需要什么样的内容、风格的作品, 通俗音乐市场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作品。改革开放前, 很多人都对香港的音乐有所偏见, 认为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歌曲的商业性太浓, 缺乏情感的质素, 但是一首《我的中国心》叫人们完全改变了这种看法。之所以将这首歌作为例子, 是因为歌曲的词作者黄沾先生, 作为一香港人, 其创作的动机更为纯粹, 而不是为了通过歌曲的创作而完成某种政治任务。歌曲创作的起源是1982年, 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 公然篡改侵略中国的历史, 这激起了黄霑的愤慨, 于是和王福龄共同创作了《我的中国心》。歌曲经过张明敏在春晚的演唱之后, 在全国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迅速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时至今日, 这首歌曲已经成为了通俗歌曲中的代表。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首歌曲有着强烈的时代性因素, 有着十三亿中国人民所共有的爱国情感, 所以能够激发起所有人的共鸣。同时因为通俗音乐的创作更为直接和便捷, 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的情感相应, 这则是高雅音乐和严肃音乐所不能及的了。

二、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越具有民族性就越具有世界性”。从约翰·施特劳斯的舞曲, 到美国的爵士乐, 都是以其鲜明的民族性而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热爱, 进而超越时空, 风行全球的。当代又有方兴未艾的“世界音乐”运动, 当你去聆听世界音乐作品时, 得到的强烈印象是民间传统与国际传统的拥抱, 是古朴精神与现代意识的融合。中国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 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如何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 已经成为了国家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中国的通俗音乐, 在某种程度上, 也是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继承者, 在经历了外国流行音乐的冲击之后, 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多元的通俗音乐文化系统。拿去年十分盛行的“中国风”来说, 这些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 他们出现的意义不仅是中国通俗音乐自身需求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势, 更代表着通俗文化和民族文化的有机结合, 对于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尝试意义。《清明雨上》《苏三起解》《荷塘月色》等歌曲, 在形式上丰富了通俗音乐的内涵, 在审美上体现出创作者和演唱者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这种认同和尊重的认同者, 就是这些歌曲的欣赏者。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也有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所以说通俗音乐和民族音乐在音乐中的交融, 不仅分别推动者两者自身文化的发展, 对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来说, 也是一个强有力的推动。既要以民族音乐为本, 同时吸收国际乐坛前沿的东西, 让民族音乐与世界潮流, 传统精神与现代艺术碰撞、交融, 这样才能迸发出最绚烂的艺术火花。

三、树立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观

多元化的审美已经成为了当今主流的审美需要, 开放和多元也已经成为了当今演唱的重要特征。有“月光女神”之称的莎拉布莱曼, 在中国演唱表现, 应当引起中国通俗音乐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她被誉为是横跨古典音乐和通俗音乐的标志性人物。她把美声唱法的各种发声技巧和通俗唱法中的气声唱法浑然结合一体, 依据不同的作品来选择如何搭配两种不同的唱法。时而美声, 时而通俗, 没有固定的模式。如她在演唱《My Heart Will Go On》时, 开始用通俗唱法演唱, 然后慢慢转化为美声唱法中的女高音, 这种融合浑然天成, 古典中散发着新时代的精神, 流行中焕发出经典的力量, 让听者为之沉醉。这一点上中国的通俗歌曲的演唱上也有表现。央视的王牌综艺节目《星光大道》, 先后推出了多位深受群众喜爱的歌手。他们都有着“跨界”的本领, 茸芭莘那能够将《怒江大调》这首民歌唱出火一样的激情, 同时也能将《西班牙女郎》这首西洋歌曲演绎的惟妙惟肖。所以说通俗音乐的演唱要打破唱法的束缚, 建立多元化的声乐审美观念, 培养多元化的演唱风格。要具有的开放的意识、开阔的事业和兼容并蓄的声乐观, 主动进行多种风格的尝试, 凡是正确的、科学的歌唱方法, 都可以为我所用。然后经过自己的融汇和贯通, 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

四、将通俗音乐教育引入校园

国外的通俗音乐经过一定阶段的发展之后, 产生了很多的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作品, 很多的国家的教育部门认识到的这有优秀作品的积极意义,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愿望, 将一些通俗音乐引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之中, 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例如的美国的大学中, 有明确的通俗音乐的鉴赏和演唱的选修课。澳大利亚更是将通俗音乐引入了中学教育中, 成为了教学的重要资源。近年来,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音乐教育无论是在中学还是大学, 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俗音乐已经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 进入到音乐教育来, 受到了中学生和大学生们的广泛欢迎。比如去年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由哈尔滨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演唱的《我相信》, 被评为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歌曲之一, 就是因为这首歌曲唱出了所有大学生的心声, “想飞上天, 和太阳肩并肩, 世界等着我去改变, 想做的梦, 从不怕别人看见, 在这里我都能实现。”带有励志色彩的歌词, 加上慷慨激昂的演唱, 这不就是年轻人心声最佳的表露方式吗?很多学校的演唱会上, 都可以看到这首歌的身影, 这首歌曲的意义已经突破了教学资源的范畴, 而是中国当代大学生远大理想和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所以说, 将通俗音乐引入校园, 不但是通俗音乐自身发展的必然, 更是学生们的实际学习需要。

综上所述, 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 都免不了要模仿和借鉴, 特别是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 融合和借鉴已然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重要趋势, 通过对国外通俗音乐发展的了解, 审视我们自身当前的发展状况, 取长补短, 融会贯通, 才能在新时期下促进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 托玛斯·塔拍著.肖幸译.和孩子们聊音乐.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通俗音乐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认真聆听本课的作品,并积极参与讨论、交流、评价、演唱等活动;

2、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简况,能列举出几首不同年代的作品;

3、能对众多通俗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且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史及现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趋势。教学难点:

信息量太大,恐难掌握

教学准备:

搜集资料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一首最新流行的优秀通俗音乐,营造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情绪;

(二)新课导入:

1、老师提问:同学们最喜欢的音乐种类是什么呢?在你们的心目

中哪些音乐是通俗音乐?(学生讨论,并列举自己心目中的通

俗音乐。老师对同学们的回答不进行评价,仅进行罗列。)

2、老师进一步提问:到底什么是通俗音乐呢?启发学生带着问题

进入下面的环节。

(三)新课教学:

1、改革开放之前的通俗音乐

起源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出现娱乐性的歌舞和影视歌曲,如《春天里》、《四季歌》、《秋水伊人》等; 20世纪50年代轻音乐也盛极一时,如《青年友谊圆舞曲》。

2、通俗音乐的概念和特征

总结通俗音乐的概念:通俗易懂、易学易唱、大众化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括流行歌曲和轻音乐。

3、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音乐

a.改革开放以后,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形成了中国通俗音乐的第一个繁盛时期。港台、内地都涌现了一大批实力派歌手,如:张明敏、罗大佑、邓丽君、李谷

一、毛阿敏、刘欢、成方圆等,以及许多的经典曲目,如:《乡恋》、《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明天会更好》、《年轻的朋友来相会》、《乡间小路》、《童年》、《外婆的澎湖湾》等。播放《乡恋》,提问:这首歌曲在哪个年代很流行?(老师介绍20世纪80年代中国通俗音乐繁盛的原因。)

b.内地创作歌曲盛行一股“西北风”,如《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等,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播放歌曲欣赏或全班齐唱。)

c.伴随着电声乐队的出现,摇滚乐也迅速发展,崔健的《一无所有》、BEYONE《光辉岁月》广为青少年喜爱。(了解电声乐队,师生小结20世纪80年代通俗音乐的特征。)

4、20世纪90年代的至今的通俗音乐

a.音乐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盛况,欧美、日本、港台音乐风格被我国人民接受和喜爱,出现许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歌曲,如《同桌的你》、《朋友》、《弯弯的月亮》、《东方之珠》、《天堂》、《神奇的九寨》等

b.RAP(说唱)音乐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周杰伦的《龙拳》、《双节棍》等深受青少年青睐。

c.演唱形式也更加丰富,除了个人演唱,组合的形式也不断出现,如:中国力量、羽泉、SHE等。

5、讨论:我是如何看待当今的通俗音乐的。

(四)小结

历史,大众需要通俗解读 篇6

通俗历史读物热,其实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历史上通俗历史读物就一直受欢迎。自有史以来,对历史的记录就有两条线,一是官方的当朝或前朝的正史,一是民间的包括各种演义和口头传说。并非所有的野史都是通俗的。只有那些在民间流传的才具备通俗的品格。

引起近几年的通俗历史读物热的直接原因,是大量的连篇累牍的对历史的戏说甚至颠覆、恶搞。其中大辫子戏、小说、影视狂轰滥炸,引起了大众的厌倦、反感,而戏说恶搞,则引发了大众的疑问。大众要追究历史真相,要正本清源,致使所谓“正说”的历史读物就大受追捧了。在学术界,史家不必给自己冠以“正说”之名,因治史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凡是加了“正说”的,都是说给大众的。“正说”针对恶搞而起,“正说”历史读物最先引导了通俗历史读物热。

,不仅关于历史的记忆有官民两条线,对历史的解读也有官民两条线。两者有时重合,有时则大相径庭。百姓对历史的解读常常与官方不同,甚至故意对立。百姓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一套自己的认识,有自己的伦理意识和感情寄托。历史本身只有一个,记载、解释历史的方式和角度则各种各样。官、民的解读不同,学者写的通俗读物与民间的历史读物也不同。这就出现了所谓“草根史学”。既不是官方的,也不是学者的,而是老百姓当中的人来解读历史。他们用自己的感情好恶、是非判断来解读历史。

既然历史可以有各种解读,老百姓当然也有解读的权力。非学术的解读并不一定是不健康的。几千年来,民间在历史上所寄托的好恶是非,也是维系民族心理、社会道义的纽带之一。草根史学与戏说恶搞不同,他们只是用自己的喜欢方式,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和是非判断。因为生活背景、学养的不同,学者写的通俗读物不能取代草根史学。草根对历史有自己的感受,也有一套自己的语言和叙事方式。对于大众而言,和象牙塔里的史学著作相比,他们更愿意倾听和相信草根们对历史的解读,这不仅仅因为草根所使用的语言和解读方式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更因为大众与草根写手在感情上更为亲近。他们潜意识中认为那是自己人,说自己人的话。

草根和非史学文化人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常常比史家更显出满腔正义。他们对恶搞的批评态度更加鲜明。史家的清高或无暇顾及,使自己在面对恶搞时往往处于弱势。而草根和非史家写手,反倒成了打击戏说和恶搞的生力军。在和一些写手的接触中发现;他们可能囿于非专业眼界,作品中出现一些错误,但一般不存在故意歪曲历史的情况。

大众读史热还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所谓国学热有关系。社会经济发展使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心文化关心历史。与所谓国学热一样,伴随我国的和平发展,民族精神的回归和民族意识的集体认同,使大众更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甚至一些人读历史读物仅仅满足于参与了,至于书中说的什么,他们并不在意。。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是一本严肃的史学著作,但由于它的独特的写作手法,受到很多人的追捧。这本书已经成为一个符号。读不读这本书似乎成为有没有知识素养的标志。我多次遇到一些把《万历十五年》挂在嘴边上的人,包括大小媒体的记者,他们常以此向我提问,但当我以此反问他们的时候,其中十个有八个回答说“我还没好好看”。这是一种赶时髦的现象,人们不愿意站在时髦之外。读者争看《明朝那些事儿》,也成了一种时髦。而这种赶时髦正是大众对民族身分的集体认同。认知和理解自己的历史,认同自己的民族身分,对于加强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有利的。

当然,也有些历史读物的读者是为了从中寻求知识和智慧,解答疑问。比如,朱元璋为什么成功?明清为什么易代?历史上中国为什么强盛,为什么衰败?等等。大众历史读物热,说明社会有此需要。在一个时期的过热之后,大众将会对通俗历史读物态度回归理性,但对于通俗历史读物的需求则永远不会消失。

通俗唱法小议 篇7

通俗歌曲的演唱, 良好的站立姿势很重要。正确的姿势应该是重心在前半个脚部分, 人的身体一定要立起来, 呈积极的状态, 这里所说的积极并不是单指脸部的积极, 而是整个人的积极;吸气的支点一定要建立在腰部分, 两个腿可以略分开, 保持重心的稳定, 腰部一定要立起来并往前送, 这样才会产生一种反拉力, 在反拉力的作用下自然会产生一种对抗, 只有这种对抗的力量才能让我们找到用力的点, 很多人在演唱的时候, 可能费很大的劲也不一定把歌唱好, 原因就是他根本不知道怎样使劲。

歌唱呼吸是一个兴奋而又放松的循环过程。也就是说, 歌唱时应保持一种积极、放松的状态, 积极是指歌唱状态的积极向上, 放松是指呼吸的叹气向下的感觉, 这也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对抗的感觉。要获得这种积极、放松的状态, 不得不再次提到正确的歌唱姿势:适度抬起胸部, 两肩松弛, 两眼平视有神、面带微笑 (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微笑) , 只有保持了这种姿势才能体会到正确的歌唱吸气。

通俗唱法在我国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 深受我国民众的普遍欢迎。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和流行唱法, 具有通俗性、自娱性等艺术特征, 擅长抒发以个人为主体的内心情感。一般说来, 其演唱注重掌握语言的韵律, 讲究吐词、咬字清晰、委婉, 并在演唱中经常运用轻声、气声以及颤音、滑音、音色变化等装饰性技法。通俗唱法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的发声训练体系, 对嗓音条件、共鸣、咬字吐字等歌唱发声技巧尚无严格的规范, 可以轻唱、吟唱, 偏重“直”“平”“白”。通俗唱法通常依靠话筒和电声设备扩大效果, 其主要特点是用真声歌唱, 接近生活语言。演唱风格、形式多样, 是世界性、不断交融发展的、感染性最强、普及性最大的一种演唱方法。

音乐 (艺术) 院系途径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音乐系向来是音乐学子学习音乐的最佳场所, 通俗歌手当然也不例外地选择此途径来学习声乐。80年代初期高校并没有通俗唱法专业的学生, 因此这一时期通俗唱法教学主要是以短期培训或业余从师学习的形式出现。其教学方法大多是以“美歌”的方法练声, 通俗的感觉唱歌 (当时部分老师的民族唱法教学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歌星范琳琳, 解晓东, 爱新觉罗·启笛等就是这一教学方式的成果。墙内开花墙外更香的朱哲琴, 是我国最具国际知名度的通俗歌星, 80年代末, 就曾在北京, 成都, 上海的音乐学院学习声乐。而歌星安东, 杭天琪, 谭晶等大学期间是“美歌”或民族唱法的高才生, 毕业后改唱通俗唱法同样取得优秀成绩。

通俗音乐在当今社会有着越来越突出的地位, 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这种突出的发展, 有着内在的因素, 也有外在的因素。其自身的良好基础、歌唱方法发展多元化的要求、现代技术手段的发达和就业市场的需要是促使其突出发展的重要原因, 也是高职院校音乐专业加强通俗唱法教学的充分依据。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高等音乐职业教育为特色、以弘扬民族音乐为宗旨, 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音乐理论素养, 并具备音乐表演、编排、教学、辅导等方面的能力, 适合社会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音乐职业艺术人才。而在通俗声乐作品迅速发展的时代, 通俗唱法的教学和演唱应占据重要地位。

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根据对市场的调查, 常规的就业渠道诸如教师事业单位的文化工作者等都供过于求, 而自由音乐人、企业文化的专职和兼职音乐人才应是我们培养和就业的方向。而这些运用音乐创造经济利益, 或者为普通大众服务的艺术应该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通俗音乐和通俗唱法就是这种艺术形式。

综上所述, 通俗音乐和通俗唱法如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已获得亿万人民的喜爱, 通俗唱法有着广阔的市场。为此, 我们要加大通俗唱法训练的时间和师资的投入, 适应时代的要求, 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之路, 加强高职院校音乐专业通俗唱法的教学, 使我们高职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通俗唱法教学及相关问题的思考》, 《音乐研究》, 2002年第2期。

怎样才能学好通俗音乐 篇8

一、学好通俗音乐要具备很好的乐感

要多听音乐, 听各种不同国家, 不同风格, 不同时代的歌要对音乐产生一种共鸣, 要了解歌曲创作的时间背景, 它想表达的情感。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向著名歌唱家刘欢学习, 他可以说是听遍了全球各地的有代表性有特色的音乐, 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听音乐上。所以, 他能把一首歌表现得淋漓尽致, 也不是天生就可以的。

二、学好通俗音乐要有较高的文化底蕴

我们学唱通俗音乐, 不光是听音乐、唱歌, 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学习, 全面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它对外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直接有关, 文化修养不高, 演唱时很难表达作品意境, 诠释作品内涵, 所以, 不断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 对培养演唱者良好的乐感和对歌曲的表达, 理解力都很必要, 但它需要很长的过程, 在这期间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三、学好通俗音乐要有正确的科学方法

通俗唱法, 作为一种新的演唱艺术, 目前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大众性, 生活性, 创造性等特点, 同时又通俗易懂, 旋律和节奏都非常鲜明, 很容易被人们接受, 但我认为通俗唱法与美声, 民族唱法一样, 也需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和严格的训练方法。

提到方法, 使很多通俗歌手产生一些迷惑的认识。什么叫方法, 怎样获得这样的方法, 于是有许多人联想到了美声和民族的唱法, 虽然, 美声和民族唱法可以借鉴, 但是通俗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有很多不同之处的, 如果认识不清, 就会走到误区。

1. 内心听觉

首先我们从“内心听觉”谈起, 所谓内心听觉就是在内心的想象力准确的知道, 声音的形象, 用这种“内心听觉”指导和控制发声能寻找最美, 最动听的声音。我们都知道美声唱法在演唱时, 演唱者本人所立的声音概念是通过空气作为媒介由外传到耳朵里, 听觉神经接受到声波刺激后, 再传导给大脑的, 而通俗唱法是通过话筒扩音传到音箱进行放大后, 再通过外耳传入内耳。刺激听觉神经的, 因此通俗歌手“内心听觉”是话筒和音箱传出来的声音。

2. 要有正确的呼吸方法

俗话说的好“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既是不说不论哪种唱法, 呼吸都是至关重要的。“呼吸”一般分为两种 (1) 胸式呼吸法 (2) 腹式呼吸法。通俗唱法硬性规定用哪种方法, 都是有害的, 胸式呼吸是以压缩和扩张胸壁的方法来吸入和呼出气息的, 这意味着, 隔膜很少参与呼吸系统的运动。这种呼吸方法容量小, 唱歌时的发声动力相对来说较弱, 但由于这种呼吸方法气息短。因而发声比较灵敏, 柔和, 比较适合柔美型歌曲。

而对高亢式的劲歌, 就需要用腹式呼吸法。什么是腹式呼吸法, 顾名思义。这种呼吸的气息很深, 横隔膜向腹腔下沉。对于通俗唱法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呼吸量的大小, 而是呼吸系统的灵活性, 也就是要保持呼吸器官的状态充满活力, 比如, 人们的大笑, 哭泣, 小贩的叫卖声。操练铃声等这些都能捕捉到这样的感觉。

3. 通俗的唱法也需要共鸣

通俗唱法需要共鸣, 但程度远远低于美声, 因为它是借助电声音响来扩大音量传递声音的, 所以我常常说美声唱法的话筒在身上, 通俗唱法的话筒在手上, 这一点很形象地说明。

我最尊敬和崇拜的偶像是刘欢、李娜, 我觉得他们演唱时具有“生命状态”全身心把投入给演唱灌注灵动的生命气息, 能动的做到“融情”“歌情”“唱心”使演唱者具有艺术张力及震憾力, 也许他们具备了超越了我所认为怎样学好通俗音乐的几个条件。

参考文献

[1]潘乃宪著.《声乐探索之路》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3.

[2]余刚著.《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2.

[3]薛良著.《音乐知识手册》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7.7.

音乐欣赏与通俗音乐 篇9

在欣赏课上, 学生并不是认真的聆听音乐,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昏昏欲睡, 更有甚者偷偷地用耳机听流行歌曲, 根本谈不上对音乐的理解与感受。学生喜欢音乐, 但不愿上音乐课, 是因为他们认为教材上的这些高雅的古典音乐、民族音乐难听难唱, 没兴趣。学生心目中“通俗歌曲”几乎已经是“音乐”的代名词了, 他们一谈及歌星或流行歌曲就头头是道, 对歌星的状况、隐私等更是如数家珍, 一唱起歌来也必定是“死了也要爱”、“如果有来生”、“童话”等等流行歌曲的乐句。有学者调查显示:“8 3.5%的青少年喜爱通俗音乐, 而喜欢严肃音乐的仅有2 0.5%。”

我刚给学生上欣赏课时, 就有学生向我提建议:“老师, 能不能在课堂上欣赏通俗歌曲, 那些经典音乐作品我们不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 兴趣是人才成就的起点,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兴趣, 就会乐此不疲地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 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课上来, 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 才能创新。为了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 激励学生对所听音乐发表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 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 巧妙借用通俗歌曲作为载体导入, 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主动参与到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来, 培养音乐的耳朵, 从而渐渐接受课本上的一些严肃音乐, 使他们在兴趣中学习, 在兴趣中提高。

通俗音乐之所以得到青少年学生的喜爱, 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 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形成的合力, 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猛觉醒, 涌动, 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 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 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 对人生, 对生活的思考欠周全, 向往与异性交往.而通俗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 节奏明快, 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 所以他们对通俗音乐情有独钟。我想:作为音乐教师, 有必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 认真设计教学内容, 要做到务实、全面、高雅、创新。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 又要注重欣赏格调的高雅;既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又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正面接触通俗歌曲, 积极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学习, 相信学生通过对通俗歌曲的学习、了解、比较、鉴别, 他们的审美判断力一定会逐步提高和形成。爱因斯坦说过:“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正是这样, 在课堂教学中, 我采用了以下方式利用通俗音乐:

1、在教学内容中导入通俗音乐。

比如在介绍中国民族器乐这节课的时候, 为了让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加深印象, 获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因此在构思这节课的课堂设计的时候, 我想到了可以民族器乐。周杰伦是当今学生心目中最受欢迎的一位偶像歌手, 他们以唱周杰伦的歌曲为时尚。于是当《龙拳》勇猛刚劲的快节奏从音箱里传了出来, 同学们的兴趣立刻被吸引了, 有的猜这首歌中所使用的中国民族器乐是古筝, 也有的猜是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 气氛非常活跃, 通过这种方法, 学生对大鼓和扬琴的音色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趁着同学们正在兴头上, 我又从《龙拳》这首入手, 讲解了爵士乐, 《龙拳》这首歌采用了西方流行音乐中R&B (拉普) 的表演风格。R&B的全称就是R h y t h m&B L U E S就是节奏与布鲁斯的意思。而里边的布鲁斯音乐正是起源与美国黑人的音乐, 他也是爵士乐最初的一种形态, 这样一来课堂的知识就由大家熟悉、崇拜的周杰伦很自然的过渡到要讲的爵士乐了, 并且播放了超女改版的爵士版民歌《彩云追月》, 这样学生可以很容易从中感受到爵士乐的风格特点, 并且对课堂内容产生了很深的兴趣。在欣赏过程中, 我还介绍了周杰伦的成长经历, 介绍了他从小刻苦学习音乐, 以超强的毅力不断努力才获得的成功。人们总有自己心目中的偶像, 偶像带来的激励对他们可能会更为贴近, 更为直接。

2. 利用通俗音乐丰富教学内容

实践证明, 好的通俗歌曲同样具有潜移默化中净化, 呼唤心灵本质的作用.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当负担起引导学生辨别美丑的责任,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增强孩子们对低俗音乐的抵抗力, 让优秀的通俗歌曲走进课堂, 为学生搭建起来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在上合唱欣赏课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合唱的魅力, 使学生喜欢听合唱, 喜欢唱合唱, 并从不同类型的合唱的感知、感受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进而进一步在审美情境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我用电影《修女也疯狂》中的音乐与音乐中的《I Will Follow Him》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电影音乐欣赏课, 并融入了音乐知识的教学, 从而年的时候创造了票房过亿的记录, 这个在那时的电影市场实属罕见。几乎所有的媒介和评论都普遍为《修女也疯狂》叫好, 专业的影评家一致认为这是一部“轻切幽默但又不失温馨的喜剧影片”。片中有三段经典的诗歌音乐, 都是唱诗的选段, 影片中巧妙的表达了修女们的“疯狂”, 她们唱诗开头还是中规中矩的唱法, 到第二段直接就来个“世俗”的“流行”的唱法, 也正是这样的唱法, 让几乎临近颓废的修道院开始生机勃勃, 最经典的是《I will follow him》, 先是轻柔的缓缓唱出, 教堂唱诗班一样的天籁, 然后是高亢的激情的迸发, 成了流行欢快的风格, 修女们活跃起来, 舞动起来……此时, 学生已深深体地被合唱那独具一格的魅力所震撼, 再加上乌比.戈德堡, 这个大嘴的黑人明星, 她的幽默滑稽在荧幕上为大家带来阵阵欢笑……。紧接着我抓住时机, 又让学生欣赏了大合唱《长征组歌》, 经过指挥家的精心处理, 歌唱演员优美动听、细腻热情的演唱, 交响乐队的有机陪衬和烘托, 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深深地打动了他们。通过这堂课, 学生们了解了合唱是一门既古老又时尚的艺术, 合唱艺术是融合了音响元素的最美妙之音, 它的纯净、和谐, 水乳交融, 是任何音响的混合都达不到的效果。

3. 民歌新唱

民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 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 在当今社会, 民歌对广大青少年而言, 已是过去的时代, 他们说民歌离他们太远, 找不到感觉。为了让学生适当的了解一些民歌、民族音乐, 提高了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我采用了民歌新唱的教学方法。民歌新唱就是在民族音乐中渗透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民族音乐的熏陶, 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比如在欣赏民歌《浏阳河》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黄英演唱的版本, 很多学生是黄英的铁杆歌迷。黄英, 2 0 0 9年获得湖南卫视快乐女声全国第三名, 她的唱赋予了民歌新的生命和活力, 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我希望学生在欣赏时能产生共鸣。果然不出我所料, 当学生一听到歌曲, 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 学生也跟着旋律轻轻地哼唱着, 脸上露出一种既意外又熟悉的笑容, 有的手也跟着不由自主地打拍子, 那种陶醉的表情延续到了曲终。借机, 我再让学生欣赏了由李谷一演唱的《浏阳河》, 通过对比欣赏的手法使学生了解同一首民歌的传统民族演唱风格和通俗演唱风格, 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其题材、体裁及音乐风格, 让同学们了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的一些创作素材都是取源于民族音乐,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许多民歌, 如阿里朗与眉佳合作的《卖花姑娘》、零点乐队的《多谢了》、羽·泉的《大地飞歌》等等一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民歌中, 被主创者糅入电声、交响乐、摇滚、爵士乐、重金属等现代元素, 现代的艺术手法解读古老的民歌艺术, 加上动感十足的舞蹈和闪烁变幻的灯光, 又借助当红偶像明星的演绎, 让学生耳目一新, 禁不住发出感叹:民歌居然可以这么唱!民歌居然有那么强的震撼力和穿透力!民歌新唱使许多学生也爱上了那本是唱在大山里的歌。

通俗音乐的有效运用,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方法和手段, 它让学生感到老师已经能以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一起共同探讨辨别美丑, 无形中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对音乐课产生兴趣, 愿意和老师一起去共同探索流行音乐之外的音乐艺术领域, 不断提高自己对学习音乐的信心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无限乐趣。有位教育学家说:“学生永远是新的, 如果教师停滞不前, 必会遭到历史的淘汰。”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音乐教师, 不仅需要专业技能强, 而且更要有能力灵活地驾驭课堂, 善于思考, 勇于探索, 与时俱进, 才能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培育出一朵朵绚丽的“音乐之花”。

(福建省邮电学校)

摘要:通俗音乐已经成为当代学生最喜爱的娱乐方式之一, 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在中学生心目中就是古董, 音乐欣赏课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 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让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 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力, 达到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真正实践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谈通俗音乐的歌唱技巧 篇10

1、歌唱发声器官的组成

声音的形成是发声器官协调工作产生的生理现象, 这个现象的产生是气息运动和声带振动所形成的物理现象, 但歌唱的发声运动又和我们平时说话的发声有所不同, 因而歌唱发声又是一个物理的声学、音响学现象。而进行歌唱艺术实践又是一个复杂丰富的心理活动过程, 因此我们的歌唱运动可以说是生理、物理、心理“三位一体”的行为。

2、歌唱的呼吸 (1) 吸气

用口、鼻垂直向下吸气, 将气吸到肺的底部, 注意不可抬肩, 吸入气息时使下肋骨附近扩张起来, 腹部方面, 横膈膜逐渐扩张, 使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 小腹则要用力收缩, 不扩张。背部要挺立, 脊柱几乎是不动的, 但它的两侧却是可以动的, 而且也是必须向下和向左右扩张的, 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 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2) 吐气

唱歌用气时, 仍要保持吸气状态。这点很重要, 就好比给自行车打足了气, 不能一下子放松了, 这里还有一个保持呼吸的问题, 要保持住气息, 就必须在唱的过程中永远保持吸气的状态, 控制住气息徐徐吐出, 要节省用气, 均匀地吐气, 这就是所谓气息的对抗。在呼和吸的过程中, 要注意呼吸僵硬的感觉, 整个身体表情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 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 两肋就像是一只充足的气球一样, 我们要让声音坐在上面, 往下拉, 不能让气球往上浮起来, 也就是说要把气息拉住, 不能让它提上来, 这就牵涉到一个气息支点的问题。

(3) 唱歌时要有气息支持点

支持点也就是声音要有一个立足的地方, 这个立足点也就是以横膈膜及下肋两侧做支持点, 当我们咳嗽或笑的时候, 可以直接感觉到它的支持作用。没有经过呼吸训练的人, 常常唱歌时, 脸红脖子粗的, 青筋直暴, 歌声僵直, 高音上不去, 低音下不来等等, 都是与气息支持点没有保持住有关。

二、发声方法

1、喉头和声带

喉头和声带, 是歌唱的发声器官, 是歌唱的核心部位, 是通向整体歌唱的要塞, 是打开歌唱艺术宝库的金钥匙。因此, 了解和搞清喉头与声带在歌唱时应处的位置和状态是非常必要的。一般来说, 歌唱时喉头位置应该比平时说话时偏低一些 (就像我们深吸气时的喉头感觉, 因为吸气时的喉位, 比静止时的喉位略低一点) 有很多人把喉头处于吸气时的位置称为“水平位”。在歌唱时字与字、句与句的转换中, 喉头要始终处于这一位置, 而不应做离开水平位的向上、向下, 或向左、向右的移动, 当然喉头位置的稳定是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 而不是僵死不动的稳定。

2、打开喉咙

(1) “打哈欠”的状态“打哈欠”状态可以让口腔打开自然, 放松, 口盖抬起, 口腔内空间增长增大。所以在唱歌时, 咽喉不要闭塞, 要使咽喉张开, 让气息自如地送出来, “哈欠”状态确实是打开喉咙的好办法, 也使歌唱者保证了一个很好的演唱状态。在平时练习时, 还可以用闭嘴的“打哈欠”, 闭口打哈欠的时候, 里边的状态也是开的、抬的, 如果我们在唱歌的时候都能保持这个状态的话, 那你的声音就不会是“白”的、“扁”的了, 你的声音就会是“竖的”、“圆的”了。

(2) 用“微笑”状态来打开喉咙我们讲的“微笑”不是光笑, 而指的是把“笑肌”抬起来。“笑肌”抬起是要鼻、咽腔打开, 大牙关打开, 面部两边的笑肌 (颧骨) 呈微笑状, 这样的微笑状态可以使你的喉咙打开, 可以使你获得高位置的声音。“歌唱状态就是里边的哈欠, 处头的微笑”, 这话很精辟。

三、歌唱注意事项

1、多练咬字练习。

练习正常、自然、平和、冷静的咬字状态, 用较机械的状态练习咬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由于情绪变化使声带、腔体紧张的问题, 注意的是咬字是情绪即不能急躁又不能懒散, 要心平气和, 这种练习只要进行数周的时间, 就可以形成共鸣状态。

2、多注意语气。

我们平时说话时是有一定语气和方向的, 我们总是要针对某一人进行语言交流, 即使是自言自语, 也是有方向的, 那就是自己。所以语气就是指说话的“方向感”, 用很戏剧化的方式有感情的说话。这种练习即是为了音乐的真实表现, 也是为了声音的“高位置”。要注意的是不要找唱歌的状态, 我们所认为的那种歌唱状态往往是很不自然的, 当你认为是状态正确时, 恰恰是不对的, 所以最可是一定多进行语言和语气练习, 就要把唱歌当说话一样自然, 这样才能保证呼吸、共鸣的正确。

3、不要把声乐学习方法化。

文字禅:评唱之通俗 篇11

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宋代的文字禅除了代别、颂古等之外,评唱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述形式。由于“绕路说禅”的颂古虽然体现了禅宗“不说破”的原则,但也表露出过于追求文字技巧、注重引用典籍、用词典雅等特点,和过去禅宗公案中平实、直白的俚俗之语有很大的区别,这对大多数出身低下、受教育很少的禅僧来讲,形成了理解上的障碍。

因此,随着颂古的发展,又出现了对颂古再进行注解的评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圆悟克勤评唱重显《颂古百则》而创作的《碧岩录》。。宋政和初年(1111—1118),克勤应张商英之请,于澧州夹山灵泉院宣讲唱说重显的《颂古百则》,其门人记录整理,并以灵泉院方丈室匾额“碧岩”二字为题而成书十卷,每卷有十个部分,解释十个公案,每一部分都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垂示”,是对公案的一个概括性解释;第二项是重显所选的公案原文;第三是重显为公案所作的颂文;第四是“著语”;克勤在公案和颂文中间的夹注,更准确的说是克勤本人有感而发的点评,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注解。第五项“评唱”是《碧岩录》的中心,分别加在公案和颂文之后,是克勤对公案的解释和评说。本来含义不清的公案和颂文经克勤的评唱后,立刻变得通俗易懂。

试举一例,克勤对“俱胝一指”公案的解释。这则公案在书中是第十九条,首先是克勤的垂示:“垂示云:一尘举大地收,一花开世界起,只如尘未举花未开时,如何著眼?所以道:如斩一缕丝,一斩一切斩;如染一缕丝,一染一切染。只如今便将葛藤截断,运出自己家珍,高低普英,前后无差,各个现成,倘或未然,看取下文。”这段垂示中,克勤运用华严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理论,结合禅宗的顿悟学说,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未悟禅理,未达禅境时,处处障碍,处处执著,其实悟道后,一切皆是真理,所作所为无不是佛法的体现。垂示后是公案原文及著语:“举俱胝和尚,凡有所问,(有什么消息,钝根阿师。)只竖一指。(这老汉也要坐断天下人舌头,热则普天普地热,寒则普天普地寒,换却天下人舌头。)”紧接着,就是克勤对这则公案的评唱。克勤认为这则公案的中心在于举一指的动作,但是理解这则公案又不能单从手指上下功夫。他说:“若向指头上会,则辜负俱胝;若不向指头上会,则生铁铸就相似。”因此这个指头,既是促人开悟的法门,也是阻塞人解脱的障碍,“且道:是什么物得恁么奇怪?若也识得,不消一捏;若识不得,碍塞杀人。”接着克勤从历史的角度分别对这则公案的主角俱胝和尚的生平、得法经历、后人对公案的评说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最后点明了这公案的中心思想:“所以道:一处透,千处万处一时透;一机明,千机万机一时明。”

通俗声乐的发展前景概述 篇12

通俗声乐作为一个专有的名词, 据音乐界考察最早是出现在西方的报刊, 引进我国后也被称为“通俗唱法”。在中国, 通俗声乐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民间声乐与宫廷声乐的结合和发展。发展到现代, 通俗声乐的范畴已经非常广阔, 狭义上可以与“流行音乐”相互换, 也包括爵士乐和摇滚音乐一切具有通俗性质的声乐作品。通俗声乐从起源到发展至今的风靡全球的趋势, 形式轻松活泼, 歌词易懂, 节奏欢快, 同时注意表达大众的内心情感, 是以其独特的声乐优势和群众基础, 在音乐的大舞台上发扬光大。但是一个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不仅是困扰当今音乐界的关键所在, 也值得当今受众进行反思。因此, 本文从多角度来探索关于通俗声乐的发展前景, 使之更加成熟和积极向上。

二、通俗声乐的发展现状研究

通俗声乐的由来是民间音乐和高雅艺术音乐相互结合和渗透的结果, 作品结构大多简短精炼, 也富有很高的即兴特点。同时由于强烈的群众性参与, 多以较为公开的大型的演出为主, 越来越多的加入了灯光、服装、音响等现代化元素。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 现代化的高科技与电子技术也参与到了贡献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中。

1、通俗音乐发展优势现状

通俗声乐的发展虽然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 但是真正得到机遇和发展空间的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年代里, 文化坚冰得到破解, 社会思潮涌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人们不再局限于一些严肃音乐和古典音乐的艺术鉴赏, 通俗声乐的独特美学品质也引起了众多的爱好者与参与者。由于政治经济的诸多原因, 通俗声乐也随着历史的步伐蓬勃兴起, 不论是大众媒体的传播还是街口小巷的传唱, 通俗声乐所代表的平民文化和典型的“草根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这些不但是由于通俗唱法的嗓音质朴和演唱方法自由多变, 而且通俗声乐往往采用的是以情带声的形态表演。可以看出的是, 在当代中国, 流行歌曲的铺天盖地的趋势已经是形成了较为易于接受的氛围, 收到了群众尤其是普通青年的喜欢与追捧。

2、通俗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单方面的对通俗声乐采取演奏, “重形不重声”或者是“重声不重形”, 通过上述阐述, 通俗声乐往往是声音和形态的结合。我们也众所周知的是通俗声乐作品是二次创作, 他的流行和发展缺少了流行歌手的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 在歌手进行演唱时, 由于个人演唱功力、自身教育有限、专业水准不高等原因, 并不注重对通俗声乐歌曲的真实表达, 而是一味的复制和模仿一些做作的、暴露的、低俗的令人不舒服的动作表演。这些通俗歌手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和指导, 综合素质并没有发展到专业歌手的水平, 以至于并没有真正的表达通俗声乐所要传达的情感和大众美感。另外一个方面就是, 追求声音和技巧的发挥并未注意舞台艺术的结合, 造成了通俗歌曲失去了原本具备的活泼轻快的魅力。

三、通俗声乐发展前景分析

在以往阶级社会中, 通俗声乐是被明令禁止和取缔, 但是随着社会的开放和思想的改革, 雅乐和俗乐之间已经逐渐消除了相互对立排斥的尴尬局面。不论是哪种音乐, 哪种唱法只要能够在音乐史上表达出其优势, 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并符合社会潮流, 积极向上就应该被推广。通俗声乐的发展, 极大的鼓舞了社会各阶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同时也繁荣了我国声乐艺术的领域, 因此, 我们有必要进行通俗声乐发展前景的分析。

1、通俗声乐逐渐趋向商业化

通俗声乐在一层面上被大家概念为商品音乐, 即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作行为和作品方式。可以看出的是, 通俗声乐在大部分时空上主要展现的是商品性质, 被包装完美的歌手形象、被处理过无杂质的声音效果、被美化过的宣传手册和海报无疑促使通俗声乐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行进。越来越多的借助或者打着热爱音乐、追逐音乐梦想的旗帜举办音乐选秀节目, 种类繁多, 花样百出。从最初超级女声的全民火爆到近期《中国好声音》的风靡一时, 这也给了许多青年人, 尤其是并没有先天音乐天赋优势的青年人追求音乐的一道曙光。由于通俗音乐这种被最大范围传播和接受的特有属性, 也驱逐着别有用心的商人进行目的不纯的打造和改装。

2、通俗声乐中技能取向科学化

面对通俗声乐广大的市场需求, 涌现出的专业化的声乐院校给予了通俗声乐最好的指导和发展道路, 为我国通俗声乐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大的空间。通俗声乐虽然是即兴性较高、雅俗共赏、难度较低的声乐类别, 但是对于发展逐渐扩展的趋势来说,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是必不可少的。因此, 我们必须通过教学专业化和技能培训科学化进行逐步的提高, 一改往日通俗唱法无章可循的不成体系的弱势所在。例如, 可以培养通俗化声乐演唱者进行系统的声乐教育, 形成正确的声音观念, 在此基础上, 把握发声技巧, 勤加练习, 从而提高通俗声乐行业的整体水平。

3、通俗声乐发展融合多元化特点

中国通俗声乐作为后起之秀, 发展各方面还尚不充备, 在21世纪政治、经济发展多元化的时代里, 通俗唱法同样需要借鉴关于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原生态唱法的长处和完善之处。以中国的民族声乐为例, 其发展经历了多重阶段, 在这里, 当代的通俗声乐就可一方面汲取其中的养分, 在真挚表达热爱民族情感方面, 利用民族素材和演唱风格融进通俗声乐中, 可以提高其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借助融合西方声乐的技巧和手法, 形成独具特色和独树一帜的现代化的通俗声乐。另外在美声唱法中, 讲究呼吸、共鸣的发声方法也是通俗唱法可以学习的地方, 这样能够提高通俗声乐的科学含量和美感品质。

4、通俗声乐更加注重表达大众情感需求

通俗歌曲最通俗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曲艺的表达和内容简洁、情感真挚, 生活语言较多。其中, 尤以抒情性见长, 在情感和态度层面与广大人民是“同一条战线”的。而在当代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 通俗声乐这种特点也逐渐被放大和扩展。通俗声乐中, 多有表达爱情、亲情、友情、追求梦想、享受生活的情感外露。与文革时期压抑人的情感世界相反, 通俗声乐很直接的表达了关于人们情感世界中较为敏感、微妙、朦胧、含蓄的思想内容, 可以看出的是, 得民心者的天下。通俗声乐从诞生的源头就来自于平民, 也会归结于平民大众, 为平民大众所利用来进行情感交流和传达。

四、结语

通俗声乐作为一种流传较广的声乐形式, 其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已经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劲头。在其发展过程中, 也有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商业气息浓、通俗歌手更新换代较快、利益角逐造成追求提高自身素质的障碍等等, 是音乐专业发展的一把双刃剑。但是通俗声乐本身所具有的闪光点也督促了热爱音乐的专业人士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其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光明的, 我们必须引导通俗声乐步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进行自我的调试和发展。

摘要:本文中, 笔者通过简单介绍通俗声乐的起源、发展及其历变过程, 同时注意到通俗声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些许问题。另一方面, 结合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需求的取向, 科学合理的分析其发展趋势, 并提出符合科学发展的正确建议, 从而促进通俗声乐的发展和传播。

关键词:通俗声乐,发展前景,概述

参考文献

[1]何卓.浅谈“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异同[J].黄河之声, 2010 (03) :25-28.

[2]王林.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演唱的把握和转换[J].大舞台, 2010 (05) :18-21.

[3]刘臣.通俗唱法声训之我见[J].艺术教育, 2010 (06) :30-31.

上一篇:高中快乐体育教学下一篇:政治合法性与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