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2024-09-27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精选8篇)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1

声乐艺术中的技术与个性改革创新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教育事业的要求与越来越高。依此情况下,家长们会把孩子们送去艺术班,一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细胞,同时也为孩子未来能够在这个越来越发达的现代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声乐艺术。声乐艺术主要讲究的是声带,通过口腔与舌头碰撞发出的连续的气息声音而形成的声乐艺术。本文主要向大家论述了声乐艺术中支撑的几个重要条件以及在高校教学中声乐艺术的改革与创新的方法。

关键词:声乐艺术;重要条件;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声乐艺术中支撑的几个重要条件

声乐艺术中两个比较关键的因素就是声乐中的技术与个性,然后将它们完美的呈现出来,然而技术中也有几个比较重要的条件,具体有以下几点:1.技术与个性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因为声乐技术中最重要的两个部分就是技术与个性,所以,如果想要声乐艺术有所发展的话,就需要将两者相互融合,两个方面进行相辅相成。因为,一个没有技术作为支撑的声乐艺术,即使再感人的情感也不会引起观众的共鸣;而一个声乐艺术如果在情感上缺乏与观众的沟通,也不能感动到观众。所以声乐艺术的演唱者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与观众产生更好的共鸣,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2.演唱技术为不同民族以及文化服务目前高校中主要是以西洋美声为主要的唱法,所以很多高校就会认为美声就只有这一种唱法。其实不同的民族的声乐有不同的唱法,比如说,蒙古族的声乐唱法就是呼麦,这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唱几个声部:其中嘹亮的声音就是从口腔中发出来的,低沉的声音就是从声带发出来的。这种唱法是比较罕见的唱法。3.技术服从不同作品的情感表达因为每一个声乐作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声乐演奏方式表达出的情感也是不太一样的,比如说江南的民歌和内蒙古的长调就有很大的区别,而且它们的演奏方式也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想要观众更好的感受到声乐中表达出的情感,就一定要选择正确的演奏方式。

二、个性是声乐艺术的永恒追求

1.艺术的魅力在于个性

因为一个有个性的艺术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而且艺术的个性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艺术作品中所想表达的思想传达给观众,让观众感演奏者之所感。艺术的根本在于生命,而生命在于个性。所以声乐艺术中的`个性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2.民族声乐中的个性表达

因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民族的声乐艺术也不尽相同,所以我国的声乐艺术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展现出来的声乐艺术展现给观众不同的声乐感受。每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都是不能被其他民族的声乐艺术所替代的。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改革与创新

因为目前社会对于技术以及艺术类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所以高校也应该加强对声乐艺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下面对高校声乐艺术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出来以下几个方案:

1.高校声乐教学应该充分重视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目前社会中,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且我国的民族较多,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复杂,而且每一个民族的声乐艺术都不尽相同,所以学生想要学习到更加细致的声乐艺术就需要老师的指导。因为艺术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个性的存在,所以,想要学习还声乐艺术就需要掌握每一个声乐中的艺术表达。那么这就需要高校出点力了,加强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在课堂上尽量的引用民族的声乐艺术,增强学生对于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视程度。在课堂之外,尽量地向学生灌输关于声乐艺术之类的知识,讲解一些民族上的风俗趣事,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以及当地的文化。当学生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了,那么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这会进一步促进现代社会的发展。

2.高校声乐艺术应该充分重视对学生个性潜质的挖掘

这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具有他本身的个性与特点的,这对于学生更是这样了。一个学生可能不是很适应开放式学习,但是他自主学习能力却很强;也有可能一个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弱,他需要别人对他的学习进行一定的督促,所以,每一个学生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因材施教,并且对学生的个性潜质进行一定的挖掘,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进行学习。老师在教学之前就应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再学习中进行一定的指导。可以让学生自主的理解声乐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意义以及情感。如果学生在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感情的理解中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老师一定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正确的理解声乐艺术中表达出的情感,不至于对民族声乐作品产生一些不必要的抵制情感。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能够大致的了解了声乐艺术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一个声乐艺术如果缺少了个性就没有了声乐艺术中的基本魅力。而且声乐艺术最主要的就是向观众表达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感情。所以一个比较出色的声乐艺术就需要将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这两部分能够相辅相成。而且,对于高校的声乐艺术教学,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民族声乐艺术方面的培养,这不仅能够使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还能使声乐艺术进行更高层次的发展,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加的了解各个民族的知识与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黄学军.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效途径[J].戏剧之家,(18):215.

[2]孙一迪.从创新观念视角看高校声乐教学改革问题[J].北方音乐,(14):195.

[3]邓珺芳.论高校声乐教学的创新教育[J].音乐时空,2015(23):179.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2

一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在具备审美意境和纯装饰含义的艺术作品诞生前, 艺术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技术, 艺术家则被认定为工匠, 这说明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而且在长期进化的历史进程中它们始终纠缠在一起。随着时代的发展, 当代艺术与技术的概念逐渐明朗起来, 作为人类文明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它们之间既存在本质的区别, 也有着无法割舍的联系。艺术与技术相互依存, 技术具有良好的表现功能, 只有技术基础上的艺术, 才能饱含更深层次的思想和情感。同时, 艺术不断对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世人提供更高技术支持的艺术作品。技术也是艺术展示的基础, 离开技术支持的艺术极容易沦为空谈, 艺术作为技术的内涵, 没有艺术的技术是低级无趣的。

1.技术对艺术的作用

存在于艺术骨子里的技术是无处不在的, 技术的影响力全面地体现于艺术的各个领域, 并带着不同时代的痕迹, 成为艺术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技术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地前行, 同时创造出全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对新技术的探索和普及, 不仅在形态观念上改变着艺术所感知的新世界, 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不断创造着全新的技术手法。不同历史时期的新艺术始终伴随在重大技术革新的周围, 如摄影摄像技术与随之而来的摄影艺术和影视艺术, 与电子计算机同时步入人们视野的数字艺术等, 无不证实着这一观点。

在理论方面也是如此, 技术的更新极大地丰富着艺术的知识体系。新技术的飞速发展, 使得艺术理论在数量和内涵上均变得丰富起来, 并日益扩张。科学技术始终与人体工程学、信息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缠绕在一起, 它们使技术能够更人性化地将艺术运用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事实也是如此, 在绘画艺术领域, 关于光与色彩、形体与特征、物体与投射、视角与透视等艺术方面的理论, 都是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基础原理之中的, 而驾驭这些理论的艺术家们, 也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的帮助或是困扰。

2.艺术对技术的影响

一方面, 科学技术需要普及, 艺术正好成为其付诸实施的手段。技术往往是抽象的, 是对深深地隐藏在诸多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内部规律的高度概括, 往往以晦涩难懂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而艺术却能够巧妙地弥补这一缺陷, 它能够产生栩栩如生的形象化语言, 直白地描述着科学技术的内涵, 并迅速地使之普及并为人们所掌握。

另一方面, 艺术能够清晰地描述出不同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艺术品是文明传播的主要载体, 也是技术发展轨迹的真实反映。各个时期的艺术品浓缩着这个时代中技术文明的信息, 后人可以通过艺术品所察觉出的线索, 例如作品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等信息, 就可以如实地推断出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水平。

纵观历史, 技术与艺术的关系自始至终被人类所关注, 而它们两者的关系也始终处在动态的演变之中, 想要清晰地辨别两者的关系恐怕是一个永久的难题。可以肯定地说, 技术与艺术在未来的时期里一直会共同发展下去。

二数字插图设计中的技术性

随着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 电脑设备和应用软件解决了当代插图设计中的诸多难题。数字技术为插画艺术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自由创作的空间, 在传统插画艺术中, 艺术工作者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绘制的相关环节上, 如调色、清理画具等烦琐的工作。而数字技术使艺术家们获得解放, 全身心地投入到纯粹的艺术创作中。但仍有部分传统的插图工坊, 不能够适应飞速变化的技术手段, 固然有着它的个别优势, 但却完全无法享用数字化插图设计所带来的高效、准确、奇特、多变等诸多优势, 特别是在信息传递方面较为落后。数字化工作室取代了手工作坊, 极大地精简了传统绘制中烦琐的工序, 并使插图艺术家的潜在技能得到极大的发挥。

当代插画艺术家们普遍认同, 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创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和传统的绘制方法相比, 同样的结果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技术方式来实现, 对于成熟的插画工作者来说, 任选一种手段都能够产生优秀的艺术作品, 但是技术含量越高的数字插画, 就越具备快捷方便的特性, 更加能够帮助插画家又好又快地实现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与以往传统的插画绘制相比较, 充分享用技术的便利性对提高艺术家的创作效率有着极大的帮助, 并能够产生以往作品中难以产生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刚刚步入插画行业的新手, 短期内掌握插画技术已经逐步变为现实, 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成为可能。

数字插画技术在绘制过程中的应用, 最大限度地接近于传统的手绘模式, 在精简设计流程上付出了很多努力, 不仅保证了设计思路的流畅, 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特别在纠错方面, 数字插画设计也展示出非凡的一面。传统绘制中, 等待和纠错是不可避免的环节, 在水分逐渐被纸张吸收之后才能开始下一步的工作, 也才能看到真实的色彩效果, 对此把握需要依靠多年积累的经验, 并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和资源。而数字插画在软件的帮助之下, 仅仅在数秒之内运算后的效果便跃然纸上, 并将绘制的过程如实地记录, 可供使用者随时取消动作或是自由地选择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点实施可逆的操作。在笔触的擦除与覆盖方面, 也大量地使用了图层的模式, 并辅助了透明及不透明手段去追求更完美的艺术效果, 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使用最大限度地帮助艺术家弥补缺憾, 尽早地实现甚至超越最初预期的艺术效果。

三数字插图设计中的艺术性

数字插图设计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是绘画, 更是艺术与技术所结合的特殊产物, 常常被人们当成是数字技术下可以批量生产的加工品, 就像是数字化的虚拟产品。这种说法, 很显然是忽略了数字插画的艺术性, 也就是在作品中所渗透出的艺术家的修养高度和思维深度, 当然也包括艺术家娴熟的绘制技法。在目前所处技术环境下的艺术创作, 如同其他创造辉煌艺术的时代一样, 同样能够产生大量可以永久流传的经典之作。

在数字插画创作的过程中, 始终不能改变的是艺术家的创造力, 计算机软硬件只是帮助他们将想象力发挥到极致的强有力的工具, 有了数字技术的协助, 似乎将原本的不可能变为现实, 而且比之前容易得多。但就插画艺术的本质来讲, 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之心, 再多的技术也无法替代插画设计中的艺术性特征。如果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插画家就如同失去思想的技术工具一样, 面对一张白纸却无计可施。

数字技术为艺术带来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就像软件所提供的缩放功能, 原本是纯技术的提升, 为了弥补显示屏幕远小于画纸的缺陷, 却被插画艺术家所利用, 创作出很多有特殊视觉效果的作品。设计软件能够将画纸放大至十几倍, 更有甚者可以达到数百倍, 近年频频出现对微观世界的描绘, 就是由此拓展出来的人类视力未能企及的艺术世界。一项技术的革新尚且如此, 持续不断的改变可想而知, 插画的创作开始放眼于原本只存在于人类想象的远古以及未来, 冰川时代的古生物和未知星球的特殊物种, 如同可以信手拈来的手边素材一样, 被大量地应用在插画作品中, 艺术创作的空间和深度被极度地拓展, 同时也推动了相关领域其他产品的改革与创新。

作品的远程推广也使艺术创作的起点发生了改变。网络传播带来了对数字作品随时随地的分享, 艺术家会通过对海量作品进行极为广泛的浏览来发现新的方向, 想象空间被打开之后, 想法和画法汹涌而来, 就像是一场接力赛, 推动着数字插画艺术不断创出新的高度。

四小结

自从数字技术全面渗透进插画设计以来, 插画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 也为当代的插图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针对全新的技术手段和不同以往的插画艺术特征而产生的一系列课题, 需要艺术家们在创作的同时也能够对数字插画展开更为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摘要:本文通过对艺术和技术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对当代插画艺术设计的全新发展进行探究, 简要分析当代数字插图设计在技术性和艺术性两方面所呈现出的不同以往的一些新态势。

陶瓷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探讨 篇3

陶瓷工艺技术是装饰艺术实施的具体手段,艺术审美则是通过装饰艺术体现出来的实施具体手段,装饰艺术审美则通过工艺技术来创造自身的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品格。陶瓷艺术技术与艺术审美相辅相成,交融一体。陶瓷工艺技术在总体上属人类物质文化领域,属自然科学的范畴,它是科学在生产中的运用,是物化了实在的科学力量。因而它偏重于理性,越是精密的工艺,越要服从于科学,需要用逻辑思维去分析、判断,用实验手段去检验,去伪存真,而审美则是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方式,在总体上属于精神文化领域,属社会科学的范畴。它偏重于情感、气韵、形象,允许创作者更大的自由想象余地,有着鲜明的个性。艺术家多用形象思维去构思、创作用市场规律去研究,投其所好。工艺技术的新发明、新发展、新成果总是为装饰艺术提供新的物质媒介,开拓装饰艺术的新品种、新装饰、新形式,从而达到艺术审美的视觉美。

艺术家不仅是有审美感情的人,而是时时带着她的直觉和材料意识进行审美感知和体验,从而进入创作构思和实践性创作活动的人。陶瓷是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工艺美术是一种在生活领域中以功能为前提,通过物质生产手段对材料进行审美加工的一种美的创造,从而美化生活用品和生活环境的美术,它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陶瓷艺术的创作,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条,便是陶瓷艺术家对材料及其性能的认识,掌握以及对其所进行的审美加工。材质是陶瓷艺术形象的物质基础,同时又以其自然属性表现出独特的材质美,如瓷胎和釉面的光泽度、透明度、滋润度及肌理等效果,陶瓷艺术的色彩异常丰富,材料不同,审美加工方法不同,艺术作品的面貌随之不同,在一定意义上讲,正是由于物质媒介的特殊审美属性,艺术家们自觉寻找和探索最适合自己的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材质,以得心应手地表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感,使得物质媒介天然审美属性得到释放和裸露,构成作品艺术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2 陶瓷技术与陶瓷艺术欣赏

古代的中国陶瓷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现代陶瓷是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物化的文化,是制造使用和欣赏过程牛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各个历史时期陶瓷造型与装饰艺术,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美学观念和文化心理,凝结了当时人们的创造智慧,不同历史时期陶瓷器物,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当时的科学技术。

陶瓷艺术表现为材质(泥性)、色(釉料)等所表现的审美意义,具体表现为材质美、釉色美、瓷声美,等等。

2.1 泥料与陶瓷艺术美

材质美,表现为质地美、纹理美和光泽美等能激起人们美感的自然属性。陶瓷之所以能以千姿百态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装饰呈现在人们面前,与它所选用的原料种类、组成、性能和加工处理的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原料构成上的一些重大变化,往往给陶瓷艺术带来一系列重大变化。泥料有粗料、细料、红料、白料等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艺术家如何运用,有的陶瓷艺术家喜欢使用带色的粗质泥料,因为粗质泥料能造就出富有原始生命的粗犷风格,充分开拓了泥土材质的表现力,裸露了泥土的原始生命力。它的特性就是回归丰富的自然本色和质朴的自然气度,艺术家可以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按照造型的需要,充分调动泥土本身的能量,成型后给人一种自然天成,雅拙古朴的审美感受。而且这种艺术作品通过火的;台炼后,可以充分体现材质的自然力和表现力以及多变的质朴的本质面貌,形成表现对象的古拙的肌理效果和内在的生命活力。

2.2 釉料与陶瓷艺术美

许多陶瓷艺术家善于根据不同的物象,施以相应的釉色。釉的种类很多,按烧成温度可分为高温釉、低温釉,按外表可分为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有光釉、无光釉、纹片釉、结晶釉等。釉在烧成时会发生奇妙的变化,产生变化多端,形态离奇的色泽,这叫窑变。“窑变”艺术令人惊奇,使人陶醉,是其他装饰手法无法替代的。认识、掌握陶瓷釉料的性能及其窑变规律来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意念、情感,是艺术家成熟的標志,而能够对釉料及其窑变规律得心应手地运用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是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善于选择不同的釉色,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审美审象。釉从简单的工艺、单一的发色到科学的配方,丰富的发色发展到科学配方,丰富的色彩,给人高度审美享受。如“窑变”的装饰在动物雕塑上,有的色釉特征如豹子的斑纹,有的如雄狮的卷毛,有的如孔雀的羽毛,用结晶釉装饰陶瓷,其艺术效果有的如盛开的菊花,自然生动,有的如空中的星星在闪烁,有的充分运用各种颜色釉在高温中的流动和发色,直接用色釉在坯体上描绘出具有一定内容的纹饰,如流水、走兽,烧后光泽晶莹明亮,色彩斑斓丰厚,风格纯朴自然,形态既具象又抽象,达到了既在意想之中又在意想之外的艺术效果。

在继续历代陶瓷传统的同时,现代陶瓷又拓展了多种原料的来源,这表现在科学选料上对红土、黄土、河土以及带有一定石英的匣钵土等,进行了多种方式的研究和运用,发掘材质潜在的个性美。另外在继承传统成型、施釉、烧制工艺方面,也进行研究和各种尝试。如在施釉上,利用坯体很强的吸水性,采取洗、滴、施、刮、点、堆、水冲、干裂等方法相结合,充分给釉色以自由发挥,有时有意造成一些釉面缺陷效果,恰到好处的运用,把各种质地成色剥釉,窑变等均纳入到审美范畴,在烧成制度上,冲破固定升温曲线使温度、压力、气氛最大可能的满足材料和创作效果的需要,以达烧制的陶艺品,具有强烈的个性精神韵味和美感,但这一切的一切均由其事物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通过实践掌握其变化的规律性,创作的陶瓷品在陶瓷艺术家的手中有了神奇的生命活力与生活情趣,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获得了广泛而深刻的审美意义。

2.3 陶瓷装饰艺术形式多样化与陶瓷艺术欣赏

釉上工艺的发明使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使以往一贯占据统治地位的色釉装饰逐渐逊色,使陶瓷能很好地表现出绚丽多彩的画面。

釉上工艺使陶瓷装饰形式多样化。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有釉上釉下及综合装饰等,其表现手法有手工彩绘、刷花、喷花、贴花、瓷相摄影、戳印花有釉上、釉下及综合装饰等,并具备了使这些装饰手法与陶瓷完美结合的工具设备,如喷枪、花纸印刷设备、微机控制烤花炉以及丰富多彩的釉上颜料、生产技术、设备。在技法运用上,广泛地吸收中国画、油画、水彩画以及木刻、剪纸等画种的表现手法,无论工笔写意尽可发挥,拓宽了装饰设计者的创作思路。釉上工艺的进步与发展,使陶瓷装饰艺术表现力更强、装饰手法更丰富,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艺术风格更趋多样化,同时对陶瓷装饰艺术提出了更新、更高、更美的要求,釉上工艺与装饰艺术将互相推动、互相促进,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水平和精神要求的提高而共同发展。陶瓷艺术的技术不断进步与陶瓷艺术审美的不断提高,两者有机的统一,完美的结合,定会不断创造出全新的、高品质的陶瓷艺术精品。

参考文献:

[1] 彭佶梅,王诗现.现代陶瓷艺术的工艺技术与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12(06):10-11.

[2] 方李莉.中国陶瓷艺术审美观念的形成与发展——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新艺术史观[J].民族艺术研究,2012(06):5-12.

[3] 袁乐辉.发展与困惑——论今日景德镇陶瓷艺术发展格局[J].中华文化画报,2011(03):99-101.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4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1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许多新技术、新工艺被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各个领域的发展。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是难以将设计效果进行真实而又清晰的展示的,用户也无法身临其境的感受到环境艺术设计的魅力,而VR技术的诞生,无疑为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了有效弥补。鉴于此,本文便以城市环境设计作为实例,以此深入研究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思路。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VR技术;应用;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VR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Liu Fu-ying Cheng Jie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recent years,many new technologies and processes have been applied in various fields,which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fields.In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ethods are difficult to present the design effect truly and clearly and users cannot feel the charm of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personally.The birth of VR technology undoubtedly makes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in traditional environmental art design methods.0.引言

近年来,我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不断加快,现代化信息技术更是已经应用于各种领域,这也使VR技术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趋于成熟,通过VR技术与三维制图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进行结合应用,能够使VR技术变得富有感知力,进而提高VR技术的交互能力。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快速发展,使人们对环境艺术有了更高层面的需求,因此将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能够使用户和环境艺术设计人员的沟通和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进而使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得到有效弥补,使环境艺术作品更具沉浸感和融入感。鉴于此,本文便对城市环境艺术中VR技术的相关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提高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水平。

1.VR技术介绍及其基本特征

1.1VR技术介绍

VR技术的实质是一种虚拟现实技术,其是通过众多先进技术的集成化应用而形成的,在这些众多先进技术中,主要包括互联网技术、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等,VR技术能够为用户提供一种虚拟化的三维环境,用户可在这种虚拟的三维环境中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和交互操作。虚拟环境是由众多设备共同支撑的,其能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来进行不同虚拟场景的展示,使用户在虚拟场景中能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实感知。

1.2VR技术的基本特征

对于VR技术来说,人类在感知虚拟场景时,主要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等来实现的,利用VR技术来构建虚拟场景,需要确保该虚拟场景被人类的感官功能所感知,同时还要确保人类的某些行为能够与场景中的事物进行互动,这种互动从本质上来说是虚拟的,其并不具备真实的触觉效果,不过人们却可以通过视觉来对这种互动进行感知,可以说,这是VR技术的基本特征之一。除此之外,在利用VR技术构建虚拟场景时,这种虚拟场景是会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而进行变化的,其本身具备明显的构想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类的想象力,因此构想性也是VR技术的一大基本特征。

2.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对环境艺术作品进行设计的初衷是为了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而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进行环境艺术作品设计时,通过一系列方法和手段的使用来提高作品的设计质量,使其具备更高的展示效果。为了满足这种设计初衷,人们逐渐将VR技术应用于其中,通过VR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使环境艺术作品的设计质量得到大幅提高,还能使作品的展示效果变得更加逼真、直观,进而有效打破传统环境艺术设计方法中存在的局限性。

3.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研究

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其和VR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VR技术不仅能够为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提供海量的信息支持,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便捷性,还能使用户在感受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时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进而为用户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1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应用流程

城市环境艺术是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环境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质量,而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将VR技术应用于其中,其流程主要分为以下步骤,首先,在应用VR技术时,需要利用AutoCAD软件来对城市的规划区域进行描绘,并在SketchUp中导入各种样式的线条,然后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并对构建好的三维模型进行贴图处理,在此过程中,需要将模型导入到VR技术平台中,以便于对模型中的设计细节进行相应的调整,从而使模型的展示效果变得更加丰富、真实,进而形成最终的设计方案,最后再利用输出设备将各个设计方案的三维效果图进行输出来进行后期筛选和使用。

3.2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VR技术构建三维模型

根据城市环境艺术的设计范围及相关要求,在应用VR技术来构建三维模型时,需要确保该三维模型中能够包含有真实的地理信息与空间信息,并通过细节纹理的处理来对模型特点进行真实的表现。为了使三维模型的细节表现变得更加逼真,需要通过遥感技术来进行影像拍摄,其影像分辨率至少应为0.5m,并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对图像中的点云数据进行处理,然后按照1:1000的比例来构建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三维模型。在模型纹理信息获取方面,可采用单反相机来实现。在建筑物的三维模型构建时,需要把拍摄到的建筑影像和比例尺为11000的地形图进行匹配,并利用3ds Max软件获取建筑物基底信息,然后把DOM图像和DSM图像进行叠加处理后,按照不同角度来对设计建筑的高度进行多次测量后进行记录,取所有测量结果的平均值,以此得到建筑物的实际高度,并利用3ds MAX软件来构建模型。对于建筑物中精细构件位置信息的提取可利用CAD来实现,这些精细构件的属性信息则可通过纹理图像来获取,采用VR软件来对这些精细构件进行三维建模,并通过贴图来赋予这些构件的纹理信息。在地形模型构建中,需要对CAD数据中的高程数据进行提取,并根据这些高程数据来模拟地表TIN模型,然后按照TIN模型来对DEM数字地面模型进行构建。通过该DEM模型能够帮助设计人员对该区域的实际地形情况进行分析。在构建三维模型时,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来验证该模型的完整性与准确性,使其能够和周围环境成为一体,从而使三维虚拟场景得以构建。从构建的场景中可以了解到,利用VR技术来对同一环境下的所有模型进行整合,能够使模型具备更好的可视化展示效果,对VR技术的研究主要分为实际应用及其软硬件能力两个方面。以下便从不同角度对VR技术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进行相应的探讨。

3.2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对园林环境的艺术设计是必不可少的,而通过VR技术则能够实现对真实园林景观的模拟,其能够实现园林景观在虚拟场景下的渲染。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需要应用到很多种类不同的树木,而相对的建筑物却较少,这也使园林环境艺术的设计难度比较大。而通过VR技术的应用,则可通过动态贴膜及面片建膜等方式来设计园林景观。VR技术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步骤如下,首先需要对园林景观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类规划,并将原始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利用Auto CAD、VRML、3ds MAX等软件来进行三维建模,并根据不同方案的设计效果来构建实时多方案数据库,最后再对这些设计方案进行筛选和选择后进行合成输出。在构建园林景观模型时,其景观可分为动态与静态两种,这需要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来规划园林的游览路线,并将各种景观要素和游览路线进行结合使用,从而使用户能够在游览路线中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园林场景的设计效果。

3.4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中,交通环境艺术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国汽车数量大幅增加,这也给城市环境带来了很大的交通负荷,从而给城市交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通过VR技术来进行交通环境艺术设计,能够使城市的交通压力得到有效缓解,在应用VR技术时,需要通过各种设备来对城市交通环境进行模拟,将城市中分布的道路作为基础,以此实现对各个街道的虚拟仿真,同时根据不同街道的交通实际状况来进行相应的调整,以此实现对城市交通环境的最佳规划。在交通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中,需要在VR平台中对各种对象所具有的空间位置关系进行自由的组合,应先在虚拟场景中构建某个对象,然后根据该对象的位置关系来构建其他对象。在路口设计中,需要根据各个街道路口的车流情况来对虚拟道路进行设计,然后将其他对象作为参照物来构建交通信号灯、经过车辆、楼房等三维模型,并通过Java Script脚本的利用来进行相应的修改。

3.5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分析

在小区环境艺术设计中,需要根据小区中各类建筑和环境景观所具备的特征利用VR技术来表现出来,以此弥补传统环境艺术设计中模型过于突兀、难以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的不足。通过在三维虚拟场景中将设计的建筑及环境景观进行安放,并根据小区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要求来进行相应的调整,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所消耗的时间大幅缩短,并且用户还能通过VR技术来对设计的小区效果进行自由的漫游,以此观察小区中各种服务设施的完善情况以及绿化带的覆盖分布情况等,从而实现对小区环境的监控与管理。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中VR技术的具体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明确了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可以说,将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其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特别是在城市环境的艺术设计工作中,更是有着其他设计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对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未来发展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孙传志,程晓雷,秦洋,杨萍,向阳.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居业,2018(06):31-32.[2]刘洁.VR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68.[3]钟华志.VR技术在应用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与效果评估研究[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11):213.

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2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VR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VR技术可以将环境艺术的设计内容进行直观展示,使环境艺术可以从传统思想的局限当中脱离出来,利用虚拟现实的手段对抽象思维有一个直观的表达。并且,在将环境艺术设计与VR技术整合过程当中,设计者是基于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上来进行应用的,这将会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当中强化人的.感知,可以更好的促进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VR技术通常是需要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来支撑,且其在功能性方面表现出是一种综合的信息技术。VR就是虚拟现实,这种技术基于电脑的系统来将虚拟的情景在画面当中展示出来。并且,在展示的过程当中,融入了人的语音语调以及各种肢体动作,使其能够完整的在虚拟画面中得到展现。由于VR技术发展到现在已经比较完善,所以将其广泛的应用到各种设计当中。本文将针对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当中进行研究,从VR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内涵入手,对应用的效果和范围展开具体的分析。

1VR技术概述和特征

1.1浅析VR技术

VR技术依旧是虚拟现实技术,其实质是将一系列先进技术进行集合,比如计算机仿真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将这些技术进行集合营造出一个三维立体的虚拟环境,并且利用多种设备来使虚拟环境能够支撑,最后实现多维度的信息空间。VR技术会根据用户需求的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来构建不同的虚拟场景,并最终将虚拟的场景展现给用户,使用户能够在立体场景中获得趋向现实的感受效果。

1.2VR技术的特征分析

人类在进行感知时依靠的是视觉、触觉以及听觉各方面能力,通过VR技术手段构建的虚拟现实环境,其需要达到的最佳效果就是能够满足人类的感知能力。当前的VR技术手段尚未达到比较完美的感知效果,但也具备一定的感知能力。并且,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环境当中能够与虚拟的事物产生互动,尽管这种互动并不是真实意义上的触觉效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使人们视觉上感受到互动,也是VR技术的一种独有特征[1]。在虚拟的环境当中最主要的特征是其构想性,通过对虚拟环境的探索,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想象力中的场景需求,这是VR技术中最显著的特征。

2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VR技术的价值

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宗旨是能够使用最低的成本设计出最大效益的设计方案。这就需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要采取一切可行性的手段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果得到提升。那么将VR技术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当中也是适应了当前状况的需求,环境艺术设计方案的内容在展现的过程中会使人难以理解,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相应的支撑,并且使设计方案能够更直观的展现出来,这将会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更高层次。

3VR技术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之中的研究

3.1将艺术设计的效果直观展现

环境艺术设计的展现从最早的手绘图纸到电脑的效果图制作再到建筑动画制作这一发展进程,已经经历了多次展现手段的变更。而虚拟现实技术在当今时代的广泛应用也为环境艺术提供了新的展现形式。与传统的展现形式相比,通过虚拟现实的场景来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加以展现,可以使客户在虚拟环境中通过触觉、视觉以及听觉全方位加强对感官的刺激,使环境艺术的效果展现的更加直观。

3.2改善环境艺术项目的经济效益

VR虚拟现实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英语与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在具体的应用操作中,最有优势的体现是该技术促进了环境艺术相关项目经济效益的提升。由于VR运用计算机软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构建出三维立体结构,代替了传统意义上实体的框架结构,在这一层面上就已经对成本达到了降低的效果。而在三维立体虚拟环境当中,对具体的物件进行构建也花费不了太多时间,同样只需要在软件中进行相应的调整即可,也避免了在实际当中花费的时间和成本,极大的提升了环境艺术项目的经济效益。

3.3有效避免环境艺术设计方案中的问题

在环境技术设计中,往往需要借助多种知识体系,将其融合才能对设计的内容达到完善效果,如果在其中运用的部分知识出现了错误性的理解,就会对整体的环境艺术设计产生影响,甚至要重新整体进行修改。而运用VR技术则可以使这种问题在操作中得到避免,虚拟现实系统当中由于对虚拟环境进行建模的技术,在构建开始以前需要通过表格图示等形式来对数据进行统计,并且对概念达到深层次的理解。VR技术在应用中还可以实现后台的处理效果,使环境艺术设计能够在运用VR技术的基础上,有序的进行运作,每一个环节的技术都能够在特殊情况进行单独处理,使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就得以解决,大大提升了设计的效率。

4结语

在现代化科技层出不穷的背景下,要将科技有效的应用到各领域当中,使科技技术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的运用效果,可以发现该技术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从传统形式上加以改进,并且也促进了其经济效益,所以VR技术能够在这些相关的项目当中实现技术的价值,在以后可以更广泛的对其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裴晓阳.虚拟现实技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需求与应用[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17,(06):

VR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论文3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动画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取得了飞跃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之下虚拟现实技术也随着发展起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并且这项技术能够发挥出其他技术取法取代的效果。本文主要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展开介绍,文章中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然后开始介绍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其中主要从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环境艺术进行直观的展现、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优势、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吻合等三个方面展开介绍;最后对本文做了总结。

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一、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前景

在我国,虚拟现实技术最早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长达三十几年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相比之下,在思维方面有了极大的突破性,在设计表达方式上更具有综合性,进而有效缓解了二维尺规对形式方面所产生出来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十分明确的:未来会朝着高效的处理功能、高质量的图像技术方向发展,并且随着这些技术不断发展,其输入和输出设备也能不断得到提升,从而使得虚拟现实技术在处理能力方面变得更强,最终使得虚拟现实技术的功能变得更加强大,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改善并且其潜能也不断发挥出来。但是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同样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虚拟现实技术在设计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在人际活动的需求方面进一步加强,设计虚拟现实技术时需要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渗透到其中,将人对于精神物质以及环境的需求放在设计的首位。由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设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因此设计人员设计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客户的感受。

二、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对环境艺术进行直观地展现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因此公共环境空间规划成为当前热门话题。我们就以城市规划来举例说明,在对城市规划过程中,环境艺术表现从最初的手绘图纸到电脑设计再一直到后来的建筑动画制作整个发展过程中,人类都在一直努力探索一种高品质的表现手段和技术用来提升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展示环境艺术具有很大的优势。客户可以调动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各方面的感官来接收信息,能够为客户带来更加真实的体验效果,同时还能使得客户在保持思维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对每一部分的展示内容都能够反复记忆,最后提高了客户对这些内容记忆的深刻性和持久性。

在利用虚拟技术对设计方案汇报时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采用这种技术和客户进行沟通能够达到传统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可以给客户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通过对整个设计环节中的各个元素进行演示,进而清晰地反映出来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方案展示能够让客户对设计方案有着更进一步的人数。同时,客户还可以与设计师直接沟通,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的优势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不断取得新的突破,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对环境艺术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人们除了对物质生活进行建设之外,还对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环境艺术有利于增强城市的文化氛围。环境艺术主要是指通过界定建筑内部和外部的空间元素,在建筑内部环境设计过程中即是指将陈设、家具以及室内要素等进行充分结合,而建筑外部设计主要是指通过对景观小品、雕塑铺装、场地等各种空间元素结合起来。环境艺术设计中整个设计过程复杂度比较高,这种设计方法与普通的设计方法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在对环境条件以及现实条件给予尊重的前提下,通过采用一些科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改善,进而良好的满足于人们生活、工作以及休闲的需求。人们先通过感受然后慢慢开始认识,进而对各种客观的事物有着充分了解,使得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

四、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和环境艺术设计的需求吻合一般情况下,虚拟现实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交互性、构想性、多感知性等。正是由于这些特征的存在才能够使得虚拟现实基础操作人员顺利进入了利用计算机系统形成的三维虚拟环境,同时还能够同这些虚拟的环境进行沟通,利用虚拟环境所具备的感知能力,可以启发操作人员的思维,从而为操作人员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感受的过程中对人机互动的趣味性有着更深的体验,充分发挥出虚拟技术的实质性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虚拟技术的这些特征都要被充分利用到,这样一来操作人员便可以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达到自己的设计需求,设计人员也能够利用这项技术来模拟现实中的物体。比如,在方案开始实施之前,建设方人员可以与设计人员展开沟通,设计人员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来向建设方反馈设计方案和模型,这样一来很容易找到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纠正建议,这种实施方案有着极为明显的操作简单性和直观性,每位客户都能对方案的特征有着切实的体会。同时,针对那些复杂度比较高的环境景观设计、室内设计,能够有效地提升其互动性,并且随着视频质量技术不断提升,其技术功能变得更加全面,这些软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断向着横向方向进行发展,最终使得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普及。

五、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动画技术以及网络技术不断取得了飞跃的进展,在这种背景之下虚拟现实技术也随着发展起来了。虚拟现实技术的产生对于环境艺术设计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并且这项技术能够发挥出其他技术取法取代的效果。因此,今后我们还需要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进一步探索,不断挖掘这种技术的潜能,使得这种技术在未来能够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为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5

一、研究史

今天我想讲中国古代的青铜技术与艺术。中国青铜器的研究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西方的学者介入到这个领域,从1848年开始,先后也有,现在目前也有几百人,已经有几百种著作先后出版了,我自己在这个领域里边工作大概20年。关于青铜器的研究现在在传统上包括五个部分,关于它的类型学﹑纹饰﹑组合﹑铭文,新近就是加入了关于它的技术的研究。在西方,青铜器研究属于艺术史领域,因为西方的艺术史过去就很重视它的工艺技术的研究,所以他们的收藏旨趣和我们就有很大不同,如果到西方的博物馆去看的话,我们会发现他们收藏的东西比我们要精美得多,因为他们更看重的是艺术价值,而中国的传统青铜器则重铭文,从宋代形成的金石学﹑铭文这样的研究开始的。所以,我们过去判断一个青铜器的价值是关键看它有多少字儿,在民国时候去买青铜器,就看一个字儿合多少钱。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美术观念地涌进,青铜技术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从20年代开始,开始是西方的学者来研究中国的青铜技术,后来中国的一些学者特别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以后,在中国奠基了中国的考古学。他因为有西方的知识背景﹑知识训练,他就开始倡导关于中国青铜器的研究﹑技术研究。但是真正的研究是在50年代开始以后,至60年代,在台湾的那些学者不能做田野考古,所以他就把从安阳当年发掘的青铜器进行系统研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技术研究。

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技术史专家来开始的,是从50年代开始到60年代。集中的成果体现在7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因为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中国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令全世界大吃一惊的。这样的研究就逐渐地形成了中国的冶金考古学,一个组合名词Archaeo metallurgy。但是,这样一个学科并不独立,它的真正的独立,可能是从90年代开始,有一批学者现在想把艺术研究、技术研究、对器物的研究,文化、历史﹑考古学这样的研究整合起来,逐渐地可能中国的Archaeo metallurgy也会在中国建立起来。

在这个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先后些重要的人物。像王国维,他是对传统的金石学进行了改造,提出了两重证据法,就是用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相结合,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另一位就是郭沫若,郭沫若在旅居日本期间,对于传统的关于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进行了整合,出版了《两周金文辞大系》和他的考释。这样的工作用标准器物把传世的这些青铜器结合在一块,奠定了中国青铜器这样一个学科领域。第三位要提到的就是李济,他是中国的“考古学之父”,哈佛大学毕业以后,在中国主持安阳的发掘,培养人才,真正的中国的考古学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开始为标志这样子建立起来的。

在这个同时,德国学者像马克斯•劳尔,芝加哥大学博士,后来在哈佛大学做中国艺术史的教授。他把传世的青铜器和考古青铜器这样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给出了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框架。另一位是拉森弗德•盖滕斯,他是一个化学家,但是他致力于用化学的知识来研究中国青铜器,他基本上是做技术性的研究。他后来在史密斯学会的弗利尔艺术馆做研究部主任,1969年出版《(弗利尔藏)青铜器的技术研究》。第三位应该提到的就是诺尔•巴纳,他本来是一个古文字学家,是研究中国金文和甲骨文,但是在研究的过程中,他觉得如果对中国的青铜工艺和技术不进行深入研究,下边的研究是无法展开的。所以,70年代末期以后,他的主要精力转移到中国青铜技术的研究。

二、青铜技术史

今天我只想概要地介绍一下中国古代青铜技术和艺术的一些闪光点和能启发大家的一些地方。在这之前我想介绍一下关于青铜技术发展的背景,青铜技术的发现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的一次革命。在中国发生相对要晚一些。它(冶金术)的发(明),这个问题目前还在争论,它的发生大概首先是在安那托里亚,就是两河流域这一带。冶炼铜大概已经有将近8000年的历史。公元前七千纪,随后是在苏美尔,和安那托里亚很近的地方,大概就是我们历史说的闪族人。他们在公元前六千纪也懂得了冶金术,在此之前人们在铜矿上活动,采集到一些天然的铜,锻打加工。

三、中国的青铜技术特点

在埃及,大概已经在公元前四千纪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欧洲略微晚一些,大概公元前三千纪,在南美洲也是公元前三千纪,人们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这样的文明很快就灭绝了。印度也比中国略早一些,大约 公元前三千纪也进入了青铜时代,但是很快也衰落了。中国青铜器的发生,大概要比西方要晚1000到2000年,关于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现在目前还是一个谜。为什么中国青铜器能在青铜时代达到这么的高峰呢?我想和它的功能是分不开的。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功能,用《左传》的话来说,就是八个字“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之大事”,当时国家的大事情就是祀﹑祭祀,戎是征战。祭祀和征战都和青铜器结了不解之缘。首先是祭祀,中国的祭祀这样的上古这种宗教,在青铜出现之前,就已经有陶器和玉器来祭祀祖先。

上面是一件龙山文化时候的陶器,下边是一件安徽薛家岗时期的玉器,这是当时人们的祭祀品。但是玉器和陶器它的使用和性能都受到了限制,所以一旦青铜技术被人掌握了以后,精美的青铜礼器。

另一个是武器,在青铜出现之前,武器主要是石和木的工具,这样的征战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所以,铜这种材料被人们发现和掌握以后,它用来作为兵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这样的功能,所以青铜器被赋予了非常高度的艺术形式。这样的艺术我们很难去做一个评价,所以我给它四个字,就是“别具一格”。因为在世界上其他的任何文明里边,找不到中国青铜器这样的造型和装饰,中国青铜器的特点是一目了然的。这样的造型当然部分受陶器﹑制陶技术和玉器的攻玉技术造型和装饰影响。青铜的加工技术后来达到了随心所欲的地步,所以它的成就远远高于这些陶器和玉器。在装饰上就体现了一个非常神秘,非写实的动物纹样,这种动物纹样非常抽象,我们目前还没法解读这些动物纹样它的来源是什么样子的。但是,这种神秘的装饰,是有助于当时的巫师是通过它来沟通天地,过去﹑现在和未来。

从技术上也是自成一体的,表现:在欧洲,青铜的加工主要是锻造为主,或者是锻造和铸造并行;而在中国早期,青铜时代到来之前,也有一些锻造加工。但是青铜时代,基本上铸造,它的地位是绝对的。从材质方面讲,我们的青铜合金里边的锡的含量要比欧洲高一些,甚至高得多。特别是铅,铅在欧洲的青铜里边并不是很普遍的,在中国的青铜合金里边铅的含量是非常之普遍的。从装饰方面来看,西方因为是锻造这样的传统,所以它很多装饰是敲打和刻出来的。而在中国青铜时代,基本上全部是铸造出来的。当然,金和银这在中国出现得比较晚,也用于来装饰,而西方在早期,金和银的装饰是大量的。

四、发展史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实际上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到最后一个帝王被赶出故宫时,故宫还在不断地制造传统的中国青铜器。当然现在的青铜技术工艺,也是工艺美术的一个很重要的门类。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我把它分成三个时期﹑五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古典传统时期,它的沿用时间比较长。从青铜时代的到来到公元前5世纪就是春秋的末期;第二个时期我们把它叫做新兴期,就是从春秋的末期,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后;第三个是实用和复古期,大概就从公元时候一直到了20世纪。

起源

中国青铜器的起源确实目前在学术界正在探索,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扑朔迷离。从它的发生背景来看,在公元前五千纪这个时候,在黄河流域成长起来的仰韶文化和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在长江地区有大溪文化,而在(辽河流域)有红山文化。我们先后都发现了和冶铜有关的这样的遗物。当时的社会背景,我们没有像安那托里亚,像两河流域那样的大型的城市和聚落。但是中国的聚落,从目前的考古调查来说,也是非常庞大的。再有就是中国在这个时候有非常发达的农业。就是以黍种植为主的农业,尽管这个时候在中国南方稻作农业已经发展起来了,但是南方的文化面貌目前我们还是很不清楚的。

从手工业来说,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有)非常发达的制陶技术。如果到过半坡,到过马家窑去看过的话,当时中国的彩陶技术是非常高超的。而在大溪文化,当时的白陶已经被开始使用了。制陶技术为了冶金提供了高温,同时也提供了还原性气氛,这两个是冶金术发生所必需的重要条件。和制陶技术并行的另一个手工业,是采玉和攻玉,就是玉的采集和玉的加工。玉是中国文化里边非常独特的一个传统,这个在西方文化里边是极其少见的,除了伊朗有少量的发现而外。玉,实际上在中国的玉的概念里边,很多东西就是铜矿,所以长期的采玉实践会为铜矿的开采提供了技术背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零星地发现了在公元前五千纪有人工的冶铜的遗物的出现。但是它的出现是比较奇怪的。

左边这一件是在陕西临潼姜寨发现的一个黄铜片,黄铜含量达到了28%。我们知道黄铜是很难冶炼的金属,在世界其他文明里边,也很少见,但不是没有,比如说在巴勒斯坦,也发现了公元前2000年的黄铜制品。到了罗马时期,黄铜已经是非常普遍的材料,用来铸造钱币。但是这么早的黄铜确实是非常令人疑惑的。和这件黄铜片同时出土的是右上角这样的一截黄铜管,现在断成两截了,它的含锌量达到 了32%。右下角这是一件铜刀,在甘肃的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里边发现的,它的年代大约是公元前3500年,这是一件青铜刀,含锡量7%,是用双合范铸造出来的,这是我们目前知道比较早的冶铜遗物。另外一件是在辽宁的建平牛合梁发现的红山文化时候的一个红铜环。到了公元前四千纪的时候,龙山文化已经兴起了,这个时候在河南,在陕西﹑山西有更多的冶铜遗物的发现。从技术上来说,这一阶段铸造和锻造是并行的,红铜和青铜是并行的。既有红铜器也有青铜器,青铜里边的合金含量就是它的锡的含量相对来说是比较低的。目前可以做出比较可以肯定的推论,公元前三千纪的末期,中国青铜时代已经到来。这样,中国青铜时代到来和西方不一样,西方是以青铜工具兵器出现为标志的,而在中国,我的理解应该是以青铜礼器的出现为标志。如果我们考察它的以后发展历史的话,礼器是中国青铜工业的核心。

商代

我们知道,中国的铜主要赋存于,有三个重要的赋存期。最大的一个就是赋存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商代人们已经到了南边,已经开发了这样的一个铜矿资源以后,所以这样才有可能使商代的青铜铸造越来越繁荣。当然也可以铸造更大型的青铜器物。这个时候在南边的扩张可以表现在,在南方发现的一系列重要的青铜器和一系列中国的商代的城址。在长江北岸一个叫黄陂盘龙城的地方,现在划归到武汉市,发现了一个很小的小城,在这个城里边发现了很多的墓葬,也发现了铸铜的作坊,目前在盘龙城发现的商代前期的青铜器比郑州数量还要大。

右上面这一件青铜的圆鼎高达47公分,就是出自于黄陂盘龙城。右下边这件簋,这是一件盛食物的一个容器,它也是在发现在那个地方。左边那两件器物是新近发现的,都出自于江西新干的大洋州。上面是一件方鼎,我们可以看到和郑州出土的方鼎的造型基本上一致。但是在两个耳朵的顶部有两个动物装饰,两只虎,这两只虎也是分别铸造,也是铸接在上面。下边这件卣非常复杂,李学勤先生说简直是不可思议,怎么能铸造起来的?我们可以看到在它的腹部有一个十字形的通孔,这个通孔就是说它的功用可能是能使这个容器比较快速地加热,但是它的铸型芯和范的配合要复杂得多。

接着郑州商城的是商代最后一个都城,殷墟,殷墟位于河南的安阳,洹水河畔。这是盘庚迁到这个地方以后,这个地方的都城。在这里边发现了多座的王陵,也发现了多处铸铜作坊遗址,出土了一系列大型的青铜器。从这里边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的青铜器达到了顶峰阶段。从器物造型上说,基本上沿袭了二里岗的一些做法,但是一系列新类型的青铜器物开始出现了。从组合上说,还是以酒器为核心的。从器物成形来说,基本上是单一的铸造成形。附件和主体结合方法,也基本上是以铸接法把它们结合在一块儿的。从材质上来说,青铜的合金里边主要是铜锡的二元合金和铜锡铅的三元合金。

这是殷墟出土的一些器物,左上角那件是一件青铜鼎。右上角是一件青铜罍。这个罍基本上满身都是纹饰,正面,肩部正面有个高高翘起的一个兽头,基本是圆雕形的,然后左右有两个耳朵,下边也有一个耳状的一个ban,是用于提起来倾倒里边的酒汁的。左下角是一件盉,也是全身都是纹饰。这边是一件方彝,也是一件容器,也是有三重的花纹。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系列大型的器物。左边这件就是叫司母戊鼎,是商代最大的器物,重量达到了875公斤,长达到了133厘米,高达到了110厘米。我们可以设想,铸造这么大的器物,在当时的情况下,它的难度,既便就是现在,难度依然是非常大的。说明当时已经有了炼铜的竖炉,也需要若干个竖炉相互配合,才能铸造这样的器物。右边这是一件从王室大墓,有人说是帝的墓里边出土的一件牛鼎。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铭文是一个牛,它的重量达到47公斤,这是30年代在安阳发现的,现在在台湾。

西周

商代末期青铜这样的繁荣,一直持续到西周的初期。当然周族是一种(家族)封建,他派他的子孙们,分封到不同的地方去统治﹑控制那些地域。所以周代风格的青铜器,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都有发现。并且它们的风格,它们的工艺和技术是惊人的一致。周代的青铜器,总的来说大型器物我们目前发现得不多,但是它的工艺也是非常精致的。有一点变化就是商代的器物,它们分铸铸接比较多,而西周时候可能更强调一次性铸造,就是说尽量减少这样的分铸。

右上角这件器物是出土于宝鸡,竹园沟弓鱼国墓地的。这个弓鱼国也是因为这个墓地的发现,才知道这地方过去是一个很小的方国。但是出土了数百件很精美的青铜器。(左)下角这是一件四耳簋,它也是发现在这个墓地,是在纸坊头墓地。四个耳朵是分别铸造的,但是在耳朵和主体连接的时候,他们采取了一种自锁的结构,保证这个耳和主体连接得更加紧密。上边这件卣,就是左上角这件卣,我们可 以看到卣提梁两边这样的兽头,它的角是呈曲面弯曲的,但是它是一次性铸造的。就是说,这个时候匠师已经采取了很多办法。如果要铸造这件器物,他必须要把这个比如羊角设计成活块的模,这个模是在器物底下的那块泥范做好以后,这个模才能安上去,然后再做这个角外边这块范,就采取这样一些非常复杂这样的步骤,才使这个器物铸造成了。

春秋

春秋早期基本上是西周时期的延续,青铜从艺术和技术的方面,可说的并不是很多。但是在春秋的末期,随着社会环境发生着变化,青铜器和工艺技术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为礼崩乐坏时期百家争鸣。在青铜的艺术上,它的表现就是,从造型上开始抛开了过去形成的礼器这套传统,变得写实,变得活泼。从功能上趋于实用。比如说这个时候大量的车马器﹑兵器﹑铜镜,一些装饰器和日用器具越来越多,建筑构件这个时候也开始出现。从纹饰上来说,过去这样的兽面纹已经越来越少,代之而替的是蟠螭纹﹑几何纹﹑一些写实的动物纹,还有一些社会生活场景这样的一些纹路。

刚才说了,新兴期青铜器的造型趋于活泼。右上角这是一件龙的一个模型。塑造这个模型是青铜铸造的第一步,这属于设计阶段,然后从模型上翻出若干块泥范来,然后进行组合起来,这三块都是泥范,就是这些泥范组合起来,铸造了中国古代美仑美奂的青铜器的。这个新兴期的标志,就是新兴期的造型,它的风格已经趋于活泼﹑生动,一反商周时期那种呆板、僵化的这样器物的造型。这件莲鹤方壶,一件仙鹤站在一个可以拿开的一个盖子上面,然后前后有两个龙形的耳,四角也有这样镂空的龙形的装饰,底下是两条爬龙,托着这一件器物。就是说整个造型给人一种动感,给人一种,郭沫若说的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和这件青铜器(同类),这个时候像这种类型的青铜器已经不是个别的了,同样是青铜鼎,它是中国最早出现的青铜器的类型,沿用了几千年。右上角是一件青铜鼎,那种黄色的是为了装饰错的金子,白色的是错的银,这时候就是把金和银用来错在上面。所谓错就是在器物上铸造出一些沟槽来,这些沟槽是带有图案的。然后把金和银做成很薄的薄片,然后剪成和它相适应的这样一些丝和图案,然后把它敲击进去,当然可能也用了一些粘合剂,可能当时用了一些植物的汁,把它捏合在一块,最后再进行打光。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鼎上的纹饰不再是那种神秘的兽面纹了,它是一些几何文,一些云气文,就是说整个来说装饰上给人一种动感。(右)下角是一件四龙,是一个方案的座子,上面可能原先有漆的木板,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坏掉了。这件器物出自于河北平山县三汲中山王cuo墓。中山是个很小的国家,但是这个王陵里边出土了数千件精美的器物。这是其中的一件,它的主体是有四条龙,四条凤相互盘绕在一块,然后站在一个圆盘上,底下有四只鹿,两雌两雄,把它托起来。这个器物相互这样纠结这种做法,可能有一些草原文化的一些特点。但是,整个器物全部是用金银把它错起来的,这样一个装饰,给人看起来可以说金碧辉煌。

左上角这一件是灯,和刚才那件方案是同时出在中山王cuo墓。这个灯有七截,然后,每一截和一截之间通过的是榫卯连接在一块的,每一截和每一截之间的榫和卯的形状,截面形状是不同的。它不再用过去的那种把各个部件铸接在一块,这样的装配方法。左下角是一件带钩,带钩就是皮带扣。上面错了金﹑银﹑玉﹑翡翠,这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像这些东西是在商代﹑西周时候所不曾有的。右上角这一件是一件青铜构件,是连接柱子和枋,就是说,这是比较早期的中国把铜用于建筑,这是,也是可惜,数量相当之少,而在西方是很大量的。在考察中国整个金属文化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的路子和西方是很大的不同。(右)下角是一件镜子,镜子是一个日常日用品,用于鉴容也用于避邪,所以在战国时候镜子的铸造也繁荣起来了,而且镜子背面的图案主要是以几何图案为主,也造得非常之精美。

这个时期另一项很重要的工艺出现了,就是用失蜡铸造。所谓失蜡铸造它是跟泥范铸造,它的不同是泥范铸造的模是用泥塑造的,而失蜡铸造它的模是用蜡做的。蜡做了以后把泥糊在蜡的模型上,然后一烘烤,这样蜡就流出来以后可以直接用来浇铸,不需要泥范法那样做成一小块一小块范,最后再组合起来,这样就可以造成这样一些镂空的这样效果的装饰。右边﹑右上角这一件是曾侯乙墓出土的一套尊盘。李学勤对它的评价说,它的装饰就跟丝瓜落子一样,它有四五重这样的镂空的这样的单元联系在一块的。下边是一件鼎和一件壶,它的上边这个外侧这一部分,都是容器,这个容器可以盛东西的,但是外侧这些装饰是完全镂空的,和里边的主体保持一定的距离。左上角这件铜禁出自于河南淅川下寺楚墓,它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5世纪,虽然这个时候失蜡铸造技术已经如此高度发达了,但是我们很少用这种技术去铸造器物,目前发现的失蜡铸件不到20件。在新兴期一个集大成的作品就是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有65件,重量达到3吨,每一个钟可以发两个音,就是它的钟的正面,你敲击的话,和侧面敲击的话,正好差三度,不是大三度就是小三度。整个这套钟它的音程达到了五个半八度,和现在的钢琴差不多。钟越小,音越高;钟越大,音越低。然后钟架上的装饰,钟架这样的造型,整个来说是一件,可以说非常完美的艺术品。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进入了帝制时代,因为皇帝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所以他可以造更精美﹑更宏大的器物。可是这个时候手工业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就是第一个是风尚开始了变化,尽管制礼仍然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活动之一,但是礼器的地位已经降低了。所以青铜工艺从此看起来是开始走向衰落。另一个就是其他的手工业发展起来了。一个风尚就是漆器在汉代它要比铜器要珍贵得多。还有一个对于平民来说,瓷器是最便宜、最方便的器物。所以到了西汉结束,到了东汉以后,青铜礼器已经很少了。左上角是秦始皇兵马俑车马坑里边出土的一套铜车马,四匹马、一个驭手和一架车,基本上和真人、真车大小是相同的。其他三件都是出自于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的,刘胜和他的妻子窦绾他们墓里出土的青铜器,我们可以看到它和商代的青铜器基本上没有任何渊源关系。右上边这件叫博山炉,它是里面可以烧香、熏气的。左下边是件灯,这个灯上面你看,我们可以看到那个灯罩下面是一个扳手,是可以开合这个门的,以调节光的照度。侍女的手,胳膊是中空的,油烟可以通过胳膊然后集到人体里边去。(右)下边是一件钟,这个钟不是那个敲击的钟,上面错满了叫鸟篆书,上面错满了文字,这些文字是以各种各样的造型的鸟连接起来的。刚才说了,在偏远地方,青铜工业这个时候依然比较繁荣,比较突出的是在云南和西域地方。上边两件叫贮贝器,都出自云南,上边表现了当时的奴隶生活,怎么去向奴隶行刑。然后这个上面表现了当时的一个市场和一个集会的场面。右下角这一件叫提筒。出自于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它上面的纹饰是有先导思想这样的一些纹饰,它的这个纹饰是用墨书画上去的,可能是漆画上去的。这一组车马出行俑是铜铸的,发现于甘肃武威擂鼓台,表现了当时生活享乐的程度。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6

第一部分:理论教学部分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摄影、摄像艺术与技术》课是影视广告、音像技术专业的技术基础课。通过这门科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电视广告等方面的创作提供有效的摄影和摄像基础。

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理论讲授和摄影摄像实践使学生了解摄影和摄像艺术的发展过程,了解并掌握光学相机、数码相机和摄像机的基本特性,并能在艺术理论指导下使用照相机和摄像机进行图片和视频的艺术创作。

本课程在影视广告、音像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属于技术性较强的课,与已经学过的素描、色彩等课程在构图和色彩搭配等基本素养方面有较强的联系,是学生艺术创作的延续,也是今后艺术创作素材积累的主要手段。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用照相机进行静止画面的艺术创作,留住历史长河中的瞬间;用电视摄像机进行动态的形象创作。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对摄影摄像艺术的欣赏水平,为今后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

由于《摄影、摄像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所以在课堂讲授时要通过观摩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此外,由于电视艺术的特性,课堂上要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周)绪论:摄影艺术概论(2课时)

1.摄影术的诞生和发展 2.摄影的特性 3.摄影的应用和功能 4.摄影的分类

第一章:光学照相机(4课时)第一节照相机的类型

1、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平视旁轴取景照相机 3,单镜头反光照相机

4、双镜头反光照相机

5、机背式取景照相机 6,其他类型照相机 第二节照相机的结构及附件

1、镜头的结构及功能

2、机身的结构及功能

3、附件

第三节 照相机的自动控制系统

1、自动测光和曝光

2、自动对焦

第四节 照相机的使用和维护

1、照相机的使用

2、照相机的维护

实验一(2课时)了解照相机的结构 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要求

(第二周)第二章:黑白感光材料(2课时)

第一节 感光材料构造 第二节 黑白感光材料的种类 第三节 黑白感光材料的性能 第四节 黑白感光材料的选用

第五节 彩色感光材料的成色原理、种类、性能及结构,第三章:数码照相机(4课时)第一节 数字照相机

1、数字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2、数字照相机的性能和功能

3、专业级数字照相机 第二节 数字摄影系统

1、数字摄影系统的构成

2、数字影像的输入方式

3、数字影像的处理

4、数字影像的输出 第三节数字影像的应用

1、数字影像的应用现状

2、数字影像和英特网

实验二(2课时)了解数码照相机的结构 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要求

(第三周)第四章:摄影曝光(4课时)

第一节 曝光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影响曝光的因素 第三节 测光表

第四节 闪光灯、滤光镜

第五章 彩色摄影 第一节 光与色

第二节 彩色片的拍摄要求

实验三(4课时)了解照相机的曝光知识 掌握摄影的正确曝光

(第四周)第七章 摄影用光(4课时)

第一节 摄影光源的种类及特点

1、自然光

2、人工光

第二节 光的作用及运用

1、光在摄影中的作用

2、光的特征和运用

实验四(4课时)摄影用光实习,拍摄不同光线的摄影作品

(第五周)第七章 摄影用光(4课时)第三节 画面的影调

1、影调

2、处理影调的原则

3、影调的调控

实验五(4课时)摄影各种不同影调的摄影作品

(第六、七周)第八章:摄影构图(8课时)

第一节构图的原则与要求

1、构图的原则

2、构图的要求 第二节影响构图的因素

1、拍摄距离与角度

2、横竖画面的决定

3、画面的结构中心

4、突出主体

5、前景与背景 6,透视规律的应用 第三节构图的形式法则借鉴

1、多样统一与照应

2、均衡

3、对比

4、反复与渐变

实验六(8课时)摄影构图实习,运用不同的趣味中心,拍摄摄影作品(第八周)第九章 摄影实践(2课时)

第一节 艺术摄影

1、人物摄影

2、风光摄影

3、静物摄影 第二节 新闻摄影

1、新闻摄影的基本原则

2、新闻摄影的技术和技巧

3、新闻采访

4、新闻照片的体裁

5、体育摄影与舞台摄影 第三节 应用摄影

1、广告摄影

2、科技摄影

实验七(6课时)摄影综合创作实习

摄像部分:

(第九周)绪论二 摄像艺术概论(2课时)

1、摄像艺术的发展、特性

2、摄像在动画创作中的作用。

第十章 电视摄像机与电视画面(2课时)

1、电视摄像机与电视画面

2、电视画面的特性

3、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4、电视画面的取材要求

实验八(4学时)数码摄像机的结构及使用要求 介绍索尼公司的DSR-PD150P数字摄录一体机的主要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介绍松下公司的AG-DVC180数字摄录一体机的主要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充分掌握150和180的使用要点,能独立的进行正确的操作。

(第十周)第十一章 电视摄像的造型元素(4课时)

1、电视景别

2、拍摄角度

3、运动

4、构图

实验九(4课时)摄像实习

进行摄像机不同拍摄角度和运动镜头拍摄的实习。学习和体会不同角度拍摄所得到的电视画面的不同效果;练习运动镜头与推拉镜头画面效果的不同之处。总结其特点。

(第十一周)第十二章 固定画面(4课时)

1、固定画面的概念及特点

2、固定画面的功用及局限

3、固定画面的拍摄要求

实验十(4课时)摄像实习,拍摄各景别的固定画面,认识不同景别的不同作用

(第十二周)第十三章 运动摄像(4学时)

1、推摄

2、拉摄

3、摇摄

4、移摄

5、跟摄

6、升降拍摄

实验十一(4课时)

练习拍摄固定画面。注意画面内人物和物体的运动及构图。了解各种运动镜头不同的蒙太奇语言

自主练习: 推摄、拉摄、摇摄、移摄、跟摄

(第十三周)第十四章 光学镜头及电视用光(4课时)

1、镜头的光学特性

2、长焦距镜头

3、广角镜头

4、变焦距镜头

5、特殊效果镜简介

6、电视用光概述

7、自然光的画面表现

8、人工光的画面表现

9、色彩的感情倾向

10、色彩的画面表现

实验十二(4课时)摄像实习,充分利用摄像机光学镜头的特性拍摄不同效果的镜头

(第十四周)第十五章 电视场面调度(4学时)

1、场面调度的源流

2、电视场面调度

3、电视场面调度例说

实验十二(4学时)摄像综合实习

练习变焦镜头的拍摄效果,体会变焦拍摄与运动拍摄效果的不同。练习在不同光线的 拍摄。对“越轴”现象进行练习。

(第十五周及以后)实验十三 短片拍摄制作 分组拍摄制作DV短片。

教学手段

本课程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课,教学过程中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因此在教学手段上采用课堂多媒体讲授、演示、观摩与课后拍摄实践紧密结合。

教学场所

多媒体教室;户外实践课堂等。

三、考核方式和要求

艺术中的技术与艺术 篇7

从人类把第一根树枝掰下作为棍子使用, 技术就已经产生。对于技术而言, 其最初产生是从人的生理需求开始的:为了猎杀动物获得食物, 石制投矛和弓箭产生了;为了吃到熟食, 就产生了钻木取火技术;为了保证粮食供应, 就产生了种植技术;为了驱寒, 产生了缝制毛皮的技术;而为了缝制毛皮, 又产生了针的技术。技术一方面表现为制造、改造工具的经验性知识和使用工具的经验性知识, 另一方面体现为工具本身。技术既表现为人脑中抽象的存在, 也表现为物质的存在。技术作为经验性知识和工具的存在本身不带有任何情感性的色彩, 技术是中立的、同时也是理性的。善良的人们用火药技术发明了供人观赏的烟花, 而殖民者却使它变成了杀人的利器。

关于艺术的发生, 目前有模仿产生说、游戏产生说、自我表现产生说、装饰动机产生说、巫术产生说、劳动产生说六种[2]。“模仿说”似乎更能解释艺术产生之初的缘由。幼儿不自觉地在他所能接触到的地面、墙面、纸面上进行各种涂鸦, 这正是出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兴趣和本能。因此, 从幼儿涂鸦的现象, 我们也可以得出人类具有“涂鸦”的天性, 人类艺术的产生也许正是这种天性的使然。可见, 艺术最初的产生是无目的性的, 因为幼儿是不知道巫术的。但当人告别幼年期, 一个成年人如果不是出于专业训练的需要却在纸上乱涂乱画则肯定不是模仿了, 而是出于情感宣泄的需要了。艺术的产生最初出于模仿, 但其成长、发展期则决不限于模仿, 而应是情感的满足和审美的需要。对于艺术的本质的探讨, 西方哲学家从柏拉图到黑格尔都认为, 艺术是对真实的模仿, 而克罗齐则认为艺术是直觉, 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3]。但以上所有阐释都不是很完整, 或者说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的。古典艺术确实是对真实的模仿, 古典悲剧和喜剧是对生活中喜、怒、哀、乐的模仿与提炼, 古典雕塑是对人体美的模仿与提炼, 但“模仿说”却无法解释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本质;“艺术即直觉”只能解释孩童的艺术, 并不能解释人受过教育后所创造的艺术的复杂性;相比之下, “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和“艺术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更接近于揭示艺术的本质。或许艺术是什么本身并不重要, 也许正如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所认为的:世界上只有“艺术家”而没有“艺术”, “艺术”这个字眼, 因时间与地点的不同, 可能代表许多各异其趣的事物, 人们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可以从一堆东西中挑选出他认为是艺术品的东西[4]。但可以肯定的是,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 艺术是为满足人类情感需求而存在的, 而这种情感需求更多地体现为审美需求, 更多带有感性和表现的成份, 并且需要以“有意味的形式”而存在。但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 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人的情感表现是有差异的。如, 在某个时空, 某个事物对某些人是悲的, 而在另一个时空则可能是喜的;某些少数民族有将死去亲人的尸首让鹫啄食的习俗, 并认为这样做是神圣的, 而在其他地区人的情感里却不能接受自己也这样做。其二, 对于审美, 不同时代、不同阶层、不同地域的人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美具有相对性和变化性。缅甸南部布岛族妇女为了打扮自己, 便在脖子、手腕和脚踝上套上一圈圈指头般粗细的黄铜环, 而且以铜环多者为最美, 而在其他地区则觉得这样做不美;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三寸金莲”在那个时代的男人心目中是美的, 但在现代文明人眼里其则是畸形和变态的;希腊人认为匀称健美的雕塑才是美的, 而法国伟大的艺术家罗丹创作的老年妓女雕塑《欧米哀尔》则与古希腊人的审美法则背道而驰;庄子的所谓丑其实在本质上还是美, 因为在庄子那里, 自然之丑也是一种天然之美;摇滚乐对于现代青年来说是美的, 而对于一百年前的英伦贵族青年其可能连噪音都不如。如此我们可以试着对艺术进行概括了:艺术就是以满足不同时空、不同情感习俗的人们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为目的而创作的有意味的形式。

艺术和技术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混淆。特别是当技巧到达一定“度”的范围时人们也用艺术来称谓它。生活中常能听到“说话技术”和“说话艺术”这两个词。根据日常经验, 后者的水平是高于前者的, 当语言技巧达到一定的水平, 似乎其也就成了艺术。《庄子·内篇·养生主》中“庖丁解牛”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解牛”本是一件技术活, 但此庖丁的解牛已经技术高超几乎达到“合乎桑林之舞, 乃中经首之会”的地步, 其解牛行为已让人觉得是一种审美享受, 在庄子看来其解牛则也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享受了。但“庖丁解牛”是艺术么?大多数人的回答肯定说不是。所以严格地讲, 艺术虽同技术相关, 但艺术决不仅仅是技巧高超, 艺术需要技术的支持, 又在技术的基础上表现着思维与情感以及对人文的感怀。而技术则是功能与理性的良好表述, 它的不断更新又为艺术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多样性。正如设计师用牢固的钢结构展现“鸟巢”, 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乐及摇滚艺术的产生。

一、技术是艺术的外在形式载体和决定因素

艺术须以一定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这种形式或是视觉的, 或是听觉的, 而这种听觉的或视觉的艺术则又必须通过一定的技术展现出来, 古典时代如此, 现代更是如此。就青铜艺术来讲, 其必须建立在青铜冶炼、铸造的技术基础上, 曾侯乙墓的青铜盘尊如果没有“失蜡法”技术则无以实现;中国书画必须是先有造纸和造墨的技术才可能显现出水墨华章的效果;同样美国大片《阿凡达》如果没有计算机三维虚拟技术的发达, 其中的场景和特效也无法呈现。

技术决定艺术的形式, 这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工具技术;第二是材料技术;第三是作为操作者知识经验层面的技术。前两者是有形的, 后者则是无形的;前者决定艺术的基本面貌, 而后者则决定艺术的水准高低。当然, 决定艺术品位高低的因素还有个人修养的问题, 那就不只是技术问题了, 这里讨论的高低是仅就技术的这三个层面而言的。第一, 就工具而言, “笔墨当随时代”, 每个时代的工具就必然产生那个时代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技巧。就拿画笔和纸来讲, 欧洲人绘画用硬毫排笔和画布, 这就产生了油画这一艺术样式;中国人绘画用软毫的毛笔和宣纸, 则产生了中国画这一绘画形式;同时工具的差异还能决定艺术技巧的差异, 排笔的特性注定了西洋画只能在块面技巧上作文章, 笔触成为油画注重的技巧, 而中国毛笔由于其可以任意地绘出粗细浓淡不一的线条来, 且能形成浓、淡、枯、湿的多种变化, 因此中国画最终发展到注重笔墨技巧的表现也就不奇怪了。就中国毛笔工具而言, 不同的时代其工艺也不同, 东晋王羲之时代的毛笔在笔毫的中间有一个小的圆柱体, 当笔按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 自然就会在笔划条线中出现枯笔, 而现代毛笔就不能出现这种艺术效果;同样现代计算机做出的画面人们一眼就可以识别出来, 因为计算机内在的程序规定性, 注定了它做出的数码画都带有机械制作的痕迹。第二, 就材料技术而言,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材料技术, 每种材料技术必然又给艺术烙上深深的时代印迹。青铜时代没有琉璃材料的出现, 自然没有琉璃瓦的宫殿建筑群;封建时代没有纳米材料, 自然不会出现纳米艺术品;古代使用蛋清、米浆和灰泥作为建筑的粘合剂与今天使用铆钉联结不锈钢板或有机玻璃做出的建筑形式差别很大。手工时代的器物, 对现代人而言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种温情, 而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更多带有机器工业时代的痕迹。第三, 就技巧层面的技术而言, 相同的人使用同样的工具, 使用相同的材料技术所显现的形式也是大不一样的。一个使用一辈子雕刻刀的老石匠和一个年轻的石匠雕出的雕像给人在技巧层面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

技术决定艺术的外在形式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但艺术的情感和思想则不是技术所决定的。艺术之所以基于技术却又高于技术, 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艺术是情感和人文的体现。宫廷画工的技术水平要远远超过文人画家, 可以画得丝毫必显, 但人们对其艺术价值的评价却不是很高, 原因就在于文人画所承载的更多的是人文的修养和情感的体现。

二、艺术创意与技术革新的交替前进

人在成为社会人之后就有了情感与审美的需要。在生活中, 人们需要以美的事物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 获得情感的愉悦, 需要舒适的、合乎自己趣味的生活方式, 这种需求与财富的多少及社会地位的高低无关。穷人十平方米的“蜗居”和富人的郊野别墅, 其居住者都会想着对其进行空间的设计与装饰的设计, 同时也会考虑到技术和材料的限制并试图突破这种限制。

人类自青铜时代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的三千年里,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技术发展都非常缓慢, 技术基本以手工加上简单的工具辅助, 体现为一种手工业的状态。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后,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城市经济逐渐繁荣, 宗教神学的统治地位不复存在, 自然科学取得极大发展, 文学艺术也从神学的奴仆地位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 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知识分子热衷于发明创造, 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 同时也是发明家和数学家, 他画出的机械图稿甚至有飞行器的设计, 由此可知, 在文艺复兴时代, 机器发明已经开始。有了文艺复兴的科技基础, 欧洲终于在1771年发明了蒸汽机。蒸汽机的发明, 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 人类机械时代来临了。1851年的伦敦世界博览会, 主要就是展出机器时代成就的, 那时人类普遍为机器欢呼。正是这次博览会, 一些敏锐的艺术家嗅到了人类正离温情的人文情怀渐去渐远。其中重要的两位, 一位是工艺美术运动的创始人、英国人威廉·莫里斯, 一位是英国艺术理论家罗斯金。他们发现机器制品的样式是那么的丑陋, 于是主张人类社会应该复归中世纪的手工业, 并对机器及其制品充满了抵制;莫里斯更是自己动手设计日常生活产品, 于是现代设计就诞生了。但从历史的角度而言, 莫里斯对大工业的抵制是消极的, 或者说是反潮流的, 在本质上是将艺术与技术对立了起来, 而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 因为即使是手工业时代的手工艺也是建立在技术基础上的, 没有技术就不会有艺术, 每个时代的艺术必须建立在那个时代的技术基础之上。但莫里斯为现代设计开创了道路, 还是功不可没的。第一个拥抱技术并主张将艺术与技术融合建立现代设计体系的人是格罗皮乌斯, 他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设计学校。正如他在《包豪斯宣言》中所说:“让我们创办一个新型的手工艺师组织!清除等级观念在手工艺师和艺术家之间所造成的妄自尊大的障碍。”[5]在他创立的包豪斯学校中, 技术课程和艺术课程同样重要, 就是要取消思维中固有的艺术与技术对立的消极面, 让艺术主动和新技术融合, 产生新的艺术样式, 这种新的艺术样式就是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第一次用艺术对技术特别是对机器技术进行了改造。现代设计的产生, 最初的动因就是人们对机器制品丑陋外观的不满造成的, 因为人天生具有审美的需求, 当审美需求不能满足时, 就试图改造这种现实, 现代设计的诞生就是为着改造机器制品的丑陋的。反过来讲, 也可以说是技术革命促使了现代艺术的诞生。如照相术的发明, 直接对古老的艺术是真实模仿的理论构成了极大挑战。一方面人们试图寻找绝对形式化的艺术, 另一方面又极力寻找和机器生产设计相吻合的艺术样式, 最终人们发现, 几何形式的抽象的艺术最符合机器产生的产品的特点, 于是现代主义的设计诞生了。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材料的可塑性越来越好, 这让艺术在技术设计中的应用的限制更少了, 艺术家可以自由设计自己想要的艺术形态。

现代设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 其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很多国家已经把艺术创意作为一个重要的国民产业来看待。这时设计的先行也对技术的革新提出了极大挑战, 往往是先有概念设计, 然后再去研究可达成的技术手段, 这又促进了技术的大发展。悉尼歌剧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丹麦建筑师约恩·乌松提出其设计概念之后, 所有的工程技术人员都说那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以当时的材料技术确实不可能满足其设计构想, 但最终悉尼歌剧院还是建起来了, 这恰好说明设计概念有时也会迫使技术的革新与进步。再有例子就是现代的影视特效处理, 往往也是先由概念设计师提出设计的概念, 然后再由技术部门研发新的技术手段去实现艺术效果, 软件设计师往往为一个特效就要设计好几款软件。

技术和艺术在现代社会已经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进行艺术创作总会先考虑已有的材料和技术, 艺术家的创作观念也会受到现代技术的影响;技术虽然是艺术的载体, 但在当下社会, 艺术已经对技术提出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迫使技术不断革新。

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有人惊呼艺术死了, 或者说“架上的绘画”死了。那么艺术真的死了么?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说“艺术死了”的人只是看到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已经式微, 而没有看到每个时代当有每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这一客观规律。手工业时代的艺术样式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手工痕迹, 机器信息时代的艺术也必然会带有机器时代的烙印。让整个社会恢复传统。保留手艺那只是一种痴人说梦。将来的艺术必然走向两个分化:一种是为了满足人对手工制品蕴含的人文情怀的需求 (传统的手工艺还会存在, 人们看到手工艺会引起对过去时光的美好回忆, 但这种手工的艺术形式只会由个别艺术家和作坊实现, 具有不可复制性) ;另一种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艺术形式——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后工业时代的艺术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并最终引领人们走向“诗意的栖居”。

这里讨论的是艺术与技术结合的未来展望 (主要是后一种艺术形式, 而不是手工业的艺术形式) 。可以预见, 在后工业社会中, 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将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在数字工业中将尤为明显——技术本身就会是艺术, 因为这个时代新技术的产生往往不是由技术的主动革新产生的, 而是创意的结果。创意的过程本身就融进了审美与情感及人文的诉求, 一个新产品的诞生本身就是设计师的艺术杰作, 这和传统的绘画、雕塑是不同的。随着印刷技术和三维立体雕刻技术的发展, 油画和雕塑的艺术概念也将被技术所颠覆。但不变的是人类的审美诉求和情感诉求, 这就决定了将来艺术在技术产品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类在发明新技术的过程中也必然要考虑艺术的审美因素。因此,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在将来会更加天衣无缝, 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将无处不在。

摘要:进入后工业社会以来, 艺术与技术关系的课题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技术是因人的基本需要产生的, 艺术最初的产生可能缘于人不自觉的涂画本能, 又随着人需要层次的提高而逐渐演变成审美需求的一部分。艺术需要用技术建构最基本的形式载体, 艺术会因技术的革新而形式发生变化;艺术又不是被动地依附于技术, 特别在现代设计中, 人的审美需求越来越高, 会催生出更多的艺术创意, 同时会对技术提出更多要求, 促进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艺术创意与技术创新,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信息化时代两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越来越模糊。

关键词:艺术,技术,审美需求,现代设计

注释

1[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译.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40-60页

2[2]林少雄.新编艺术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49-52页

3[3]陈池瑜.西方美学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理论述评;外国文学研究[J], 1987 (03)

4[4][英]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范景中译.北京:三联书店, 1999.1页

艺术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关系分析 篇8

[关键词]艺术;设计;技术

1.引言

设计属于一种具体创造性特点的活动,在智慧理念的指引下,通过相关技术和工具的结合运用来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可以把设计成为人类的欲望、思想进行物化的一种实践活动。技术通常是指机器技术,即为通过机器技术可以达到对物体的控制目的,从而可以更好地开展改造、加工、采集等各方面实际工作。然而艺术属于自由形式的活动,是无法转给机器生产制造的,同时不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艺术设计属于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相互结合的交叉性学科,在历史上每次发生科学技术的改革,都会推动设计理念的发展,有利于实现设计文化的进步。文艺复兴的前后时期,艺术设计的一般意义是艺术家内心的创作设计理念;在18世纪的后期阶段,其意义得到了发展,主要是指构成艺术作品的线条与形状,在比例、动态与审美等各方面的相互协调;在20世纪的初期阶段,主要是指实行某种创造活动时的计划方案的具体展开过程,即为在头脑中的思想构造。张道一先生对于这个词语的理解是十分清晰透彻的,设计主要是围绕着某一具体目的从而展开的计划方案或者设计方案,一般是思维与创造的动态化演变过程,其具体结果最终是通过某种符号的作用表达出来。另外需要充分考虑到具体方面的设计对象,根据实际的生产技术条件与制造工艺的可行性状况,从而进行相应的创造性活动[1]。

2.艺术与技术的发展

由古代到近代阶段,艺术和技术已经经历了漫长时间的时代才得到统一,从而融为成为一体。在17世纪的初期阶段,艺术和技术已经呈现出分离的发展趋势。艺术和技术的相互统一,需要根据艺术设计的本质进行决定。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所统一的物资和精神,在价值方面需要有效表现出审美价值和实用价值相互之间的统一。因此在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和技术是无法缺少的两种具体因素。在设计过程当中,只有把艺术和技术因素相互地进行统一,才可以更好地促进艺术设计的发展,才可以把艺术设计推向到更高层次的台阶上。在艺术设计过程中,技术主要是为了艺术而进行服务的,从而可以达到统一和谐的理想效果。艺术在进行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中,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进行实现。然而不管是一种艺术作品,或者一种艺术,都应当充分符合艺术美的具体要求,艺术最高层次的目标在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艺术设计并不是简单形式的艺术表现,而应当是需要通过深思熟虑实现的,艺术家所产生的灵感,通过某一种具体的组合与技术,从而可以构成满足形式美标准的艺术作品,同时可以充分满足人们实际的审美要求。因此不管是艺术设计,或者是绘画,艺术和技术都是无法分离的整体,仅仅依靠艺术性,缺乏技术,艺术作品则会无法实现完美目标,然而仅仅依靠技术,缺乏艺术家的设想与构思,即使是先进的技术也无法创造出艺术作品的灵魂。艺术需要得到技术的充分支持才可以实现,然而需要以技术作为基础来充分表达情感与思维。技术属于理性和功能的完美表现,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迭代更新,可以为艺术表现提供了更多种创造形式[2]。

3.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3.1艺术和技术存在着两面性

在设计艺术概念中,两面性关系的表现是十分突出的。在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历史上,正是由于艺术和技术相互之间出现了分离状况,才会使得技术产品缺乏相应的人情味,外形显得过于丑陋,从而产生了“装饰艺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各种艺术潮流。不管艺术潮流的形成存在着何种起因,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把设计艺术当中艺术和技术存在的关系进行充分有效的解决。在这种发展背景下,现代化的设计艺术教育相应地诞生了,其中最能够充分体现出实际意义的是在1919年期间德国包豪斯的成立以及在战后时期的乌尔姆设计学院的成立。在设计艺术的教育环节上,包豪斯与乌尔姆设计院校的主要出发点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充分追求艺术和技术的相互统一。然而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相互存在的社会背景、时代发展的差异性,使得即使包豪斯已经提倡了艺术和技术相互统一的观点,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却主要倾向于艺术方面;然而乌尔姆设计则是主要偏向于技术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这两所院校的设计艺术教学观念逐渐趋向于艺术或者是技术方面进行倾斜。乌尔姆设计院校在后期阶段的艺术设计教学环节中,把课程教学深入地到社会科学领域与自然科学领域之中,然而无法很好地实现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达到艺术和技术相互融合的目标。在艺术设计的实际角度考虑,艺术和技术的相互融合才可以更好地推动艺术设计学科的快速发展。在1969年期间,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的获奖者赫伯特·西蒙第一次提出设计科学的理论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步构成了独立形式的新型交叉学科体系。根据其体系的构成而言,可以把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特点出发展现出来。比如设计艺术发生学主要是对设计的来源、风格与发展等方面进行相关性研究,而且可以联系到考古、历史等方面;设计艺术现象学一般是研究设计艺术和消费、经济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可以形成艺术设计经济学等学科;通过实现艺术设计和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目的,可以发展成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学[3]。

3.2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促进的

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发挥出关键性的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主要是以艺术设计作为基础的,然而数字技术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艺术设计问题的顺利解决,然而艺术设计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相应的空间和条件。艺术和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再是无法突破的关键问题,我国成立的400多所高校中都已经设置了和数字艺术相互关联的专业学科,学生已经达到了接近45万,其都可以系统地学习艺术设计过程中的艺术和技术,同时可以将其完美地结合起来,实现相辅相成的目标,从而通过一定的设计流程,创造出富含艺术特点同时具备视觉震撼感的艺术作品。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相互结合,已经成为现代化设计艺术文化发展的潮流。艺术和数字技术的相互结合,把单方面出现的问题消除掉,最终为了社会人类的幸福生活、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发挥出很大的辅助作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实现人们的设计,同时可以提供更多形式的设计发展控制,使得设计的主体可以不断地丰富起来,产生更多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从而可以有效地提升设计效率。同时,新型数字技术已经开辟了更多方面的艺术设计领域,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多种形式的题材、内涵和思路,从而延伸出新颖的美学形态,把现阶段的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交流方式进行相应地改变,有可能会对感受问题、思考问题与观察问题等具体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4]。

nlc202309041256

3.3艺术和技术是一体的

技术和艺术一体化的现象已经延续到近代阶段。技术与艺术的具体概念属于一种历史性范畴,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对这部分概念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其所主要涵盖的内容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直至18世纪时期,艺术才相应地划分成为优美艺术与实用艺术这两种类型。前者通常是指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各方面艺术,后者通常指工艺、建筑等各方面艺术。英国的美学家罗宾·乔治·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有观点为,对艺术与技术进行了严格的区分,同时对技艺进行相应的解释:其一为技艺一般总会涉及到方式与目的相互之间的重要区别,两者可以清楚地被视为是相互区别同时又是彼此相关的东西,比如工具、机器、燃料等方面;其二为技艺一般会涉及到计划和执行相互之间的区别,执行的具体结果应当在获取之前已经进行充分的设想与考虑,工匠在制造之前就需要清楚所制造的东西;其三为在计划的实际过程中,方式和目的一般是以某种具体方式相互关联的,在具体的执行过程当中,其一般是以相反方式相互关联的。在计划过程中,目的总是先于方式,首先需要想到目的,才可以想出相应的方式。在执行过程中,首先形成方式,目的主要是通过方式而实现的;其四为存在着原材料与成品或者制造物相互之间的区别。一种技艺一般总是要使用在某种东西上面,主要目的在于将这种东西改造成为各种不同的另一个东西。经过技艺加工处理的东西,开始一般主要是作为原材料,最终会形成成品;其五为存在着形式与物质相互之间的区别。原材料与成品一样,都属于物质,然而其实现形式是各种相同的。将原材料说成是未经过加工处理的,并不代表着其是没有形式的,只不过说其实没有通过改造获得成品的那种具体形式[5]。

4.结束语

艺术设计的出现并非是偶然的,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类逐步已经摆脱滞后的状态,慢慢产生各种实际需求,从而产生创造,这即为艺术设计的生成。艺术设计作为生活和美学相互结合的实际产物,与社会大众生活是十分密切的,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都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生活需要相应的设计,设计为社会生活服务同时可以创造生活。艺术设计,有利于提升社会生活的质量状况,从而创造出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设计是人类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某种特殊的目的从而实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活动。在艺术设计当中的艺术和技术是相互依存的整体,不管是单一形式地关注艺术,或者是单一形式地关注技术,都无法充分符合艺术设计的实际需求。所以推动艺术和技术的共同进步,相互协调前进步伐,才可以让艺术设计发展地更远,展现出更加广泛的发展空间,才可以更好地创造出具体现代化特点的艺术设计。

参考文献

[1]卢飞.试论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J].包装世界,2011(02).

[2]吴欧红.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与情感特征研究[J].大众文艺,2013(04).

[3]全泉.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01).

[4]陆晶.浅谈科学技术与艺术设计的关系[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7).

[5]谢时光.浅论现代设计体系中的技术与艺术因素[J].大众文艺,2012(14).

作者简介

陈诚(1980.11-),讲师,硕士,安徽安庆人。

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动画设计专业-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项目(2011157)。

上一篇:买卖合同补充协议范本下一篇:特卖活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