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艺术融合

2024-10-11

技术艺术融合(共12篇)

技术艺术融合 篇1

随着现代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景观已经逐渐变成艺术与技术日趋融合高度统一的产物。一方面是现代景观技术的艺术化,奥姆斯特德在哈佛大学的讲坛上讲到“‘景观技术’是一种‘美术’,其最重要的功能是为人类的活动环境创造‘美观’……同时,还必须给予城市居民以舒适、便利和健康,在终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丽景观和心情舒畅的声音。弥补这一缺陷是‘景观技术’的使命,”[1]日新月异的现代景观技术是通过艺术化的手段和方式应用到庭院、广场、城市公园、户外空间系统、自然保护区、大地景观和景观的区域规划设计中的;另一方面是现代景观艺术的技术化,随着高新技术在景观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景观艺术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景观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都因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观念为景观创作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既满足了人们对景观提出的不断发展的日益多样的需求,而且还赋予景观以崭新的面貌,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创了直接欣赏技术的新境界,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文化现象。

一、景观作品的技术化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经验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它在物质化的同时,也在被精神化和审美化。“当技术完成其使命时,就升华为艺术”,[2]密斯的这句名言是指建筑技术的逻辑性、合理性内容作为独立体系可以直接参与审美,同理它也适用于景观。传统景观的亭、台、楼、榭、廊、桥等运用砖、石、木等传统材料和传统技术建造,其构成体系体现了传统景观技术的本体美。现代景观设计受到新材料技术、加工技术、环境科学技术,以及当代美学、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理论的影响,传统景观的服务对象及目的已经完全改变,同时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审美习惯等的改变对景观环境有了新的要求,需要新的功能来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这些都使得当代景观在各个方面都区别于传统的景观环境设计,使现代景观设计和营造不可避免的发生了转型和变化,越来越显示出明显的技术发展趋势,新技术成为景观设计师的灵感源泉和完成设计的手段,现代景观呈现出与传统景观迥然不同的面貌。

现代景观设计师对传统景观观念进行了变革,他们在景观设计中大胆的运用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纤维织物、涂料等新材料和灌溉喷洒、夜景照明、材料加工、植物栽培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环境景观的概念和表现方法,特别是使用多种媒介体,以及带有实验性质的探索,使得现代景观作品面貌一新。玻璃与透明塑料不仅有独特的物理性能,还能创造新奇的视觉景象。不是出于巧合,而是由于技术上提供的可能,在景观、建筑、服装、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一种走向透明的趋势,似乎可以被认为是社会走向非物质的一种象征,也隐喻着在科学与技术面前,世界是透明的、可操控的。许多成功的项目证明,目前的科技水平可以使景观建筑协同地达到多种目标。例如,在威斯康星州建成的S.C.Johnson公司的250000平方英尺的世界专业人才总部大楼,因为使用了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做到了节约—半能源、防止污染、减少危险性和废弃物、接近零净水使用和恢复周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大楼适当的成行排列,借助诸如曲面光架、光导管、新金属材料和玻璃幕墙之类的技术,可以提供遍及大楼各处的不耀眼的自然光线。无论天气如何,只要太阳还在地平线上,就很少需要人工照明。电灯会按照日光情况自动地暗下来或者关掉,除非用手动方式来消除自动控制的作用。较少的电灯照明可以使它在大楼中产生的热量减少,从而减少对空调的需要。据研究表明,学生们在这些提供日光照明的教室里注意力会更加集中,身体会更健康,而且考试成绩也会有明显地提高。[3]

随着现代景观与其他门类艺术和学科的交流,它开始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并且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景观需要多方面的技术给予支持,技术可以使得景观的各种功能更易于实现,让设计获得更大的自由,能够作为符号传达功能之外的更多的情感和个性信息,这也正是那些追求高技术情感倾向的景观设计师们孜孜以求的;同时技术也为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多观念上的影响和启发。作为20世纪后期现代景观艺术的标志性人物,拥有景观建筑师、艺术家双重身份的玛莎·施瓦茨认为,景观设计是一个与其他视觉艺术相关的艺术形式,景观作为文化的人工制品,应该用现代的材料建造,而且反映现代社会的需要和价值。她的一个设计作品是将灌溉喷洒系统变成一个个动态雕塑,它们像果树林一样整齐地排列着,高高的“树”干颠倒装着喷嘴,与附近的棕榈树遥相呼应,构成了与众不同的水景环境。玛莎·施瓦茨是当今景观设计界的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她的面包圈园,轮胎糖果园都是对传统景观形式与材料的嘲讽与背弃。她设计的“怀特海德学院拼合园”是从基因重组中得到启发,认为不同的园林原型可以像基因重组创造出新物质一样,拼合出新型的园林景观。按此构思,体现自然永恒美的日本园林与展现人工几何美的法国园林被基因重组为全新的拼合园,造园的主要材料是塑料和砂子,所有植物都用塑料代替,沙子完全涂成绿色。这件有意味的形式的作品,在传统和现实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是对传统艺术的反讽,又是对现实生活的调侃。

新材料和新技术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崭新的、动感的视觉形象和审美体验,同时也能带来实际的利益。它可以有助于减少工序、原材料和成本,用更简单和更便宜的投入可使工艺过程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使用多彩人造草坪取代草和计算机控制的水系统,不仅能创造动人的景观效果,而且操作轻松,可以减少大量的资源浪费。一些轻质材料和产品方便搬移、易于清洗,非常适合临时的和经常需要变化的景观。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许多审美上的和实际上的优点使之成为现代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景观设计工具的技术化

苏珊·朗格认为:“所有表现形式的创造都是一种技术,所以艺术发展的一般进程与实际技艺——建筑、制陶、纺织、雕刻以及通常文明人难以理解其重要性的巫术活动——紧密相关。技术是创造表现形式的手段,创造感觉符号的手段。技术过程是达到以上目的而对人类技能的某种应用。”[4]景观设计的产生是艺术与科学技术进一步整合的产物,其发展又要求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整合,在更深的层次上取得统一。

艺术与科学的整合最具现代性和革命意义的事件是电脑进入设计领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脑逐渐成为设计的主要工具,它导致了一场深刻的设计革命。这场革命,其价值和意义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室越来越自动化,设计师使用电脑在设计创作过程中可以随时对作品进行修改。同时,电脑技术也使艺术形式不再受技巧的限制,电脑似乎有能力按需要绘制任何形象,无论是整体的还是局部的,侧面的还是横截面的;设计所需要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任意转换和并存方式,使复杂设计趋于简单。电脑制图具有一系列优点,比如:所见即所得、迅速的复制、方便的撤销命令、通过网络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模拟现实的强大能力等等,使得景观设计师乐于使用这些技术。我们实实在在的感受到数字化所带来的便利,计算机辅助设计现在也已经成了主流的设计方式。另外,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不仅带来了物质性的变化,也使人们的思维发生了改变。在电脑所建构的信息空间中,设计师与设计对象、设计之物与非物质设计、功能性与物质性、表现与再现、真实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诸多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关系和设计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也改变了景观的面貌。虽然景观设计师在使用电脑和程序制作图像、设计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空间中形象的产生和获得与传统的手工绘制形象有多么大的差别,但实际上电子空间中创建和生成形象的中介方式,也就是虚拟方式的产生和存在对于人类而言其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它既是人类有史以来的又一次中介方式的革命和生存方式的革命,也是人类艺术设计方式的一次革命。

三、景观设计方法的技术化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艺术设计领域形成了一场设计方法运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直接关系。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我们时代的特征是工具完善与目标混乱。”[5]随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在急剧增长,面对纷繁的知识和手段,人们急需一种正确的方法对其加以精确控制和有效应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设计领域,方法本身也最终成为一门学科——设计方法论。在景观工程实施中,景观设计师要负责对整个技术过程和结果的设计与控制,因此,设计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活动所依赖的方法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的各个阶段。所以设计方法论是技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关系到景观工程的成败。

理性主义者认为,正确的方法必然导致正确的结论,这是一个严密而精确的逻辑过程。理性的设计方法论带有明显的技术化特征,这种方法与现代化的生产方式有某种一致性。现代景观设计需要给予正确的科学知识、严格的程序和技术支持、各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景观设计中,需要各方面的专家相互配合,任何优秀的景观设计作品都不可能是某个人的智慧和劳动结果。所以,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新材料、新技术,也同样要确定科学的、适宜的设计方法和程序。景观设计中的技术化方法,即把问题分解成要素的形式,作为基本的构件,再把这种构成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方案。但是,如果景观设计仅仅依靠这种方法,很容易导致僵化,而利用自由的、独创性的、直观感性的方法可以有效地防止这种僵化,并且能创作出优秀的、与众不同的作品。景观设计方法的技术化最直接的表现在对模式的应用上。一个被广泛应用的方式是从初始的模式入手,针对具体的景观项目或者地形要求加以变换,由原型或模式派生出各种景观作品,感性的、随机的灵感从起点开始就要受到模式的制约。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系统化的景观设计方法是无法代替知觉的。如果没有灵感、直觉和激情,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就可以被计算机取代,按照理性的程序去完成。而事实上,即使那些理性主义的倡导者在设计实践中也不可能离开直觉和灵感,完全靠机械地操作去完成设计这一富于创造性的工作。

四、结语

现代景观设计在不断扩大的审美领域的过程中,继续追求技术的艺术表现力,结合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运用,不断探索和拓展自身的表达语汇和形式而追求新的发展,使设计创作更具有审美的意义。现代景观的新思维不仅仅是对前卫、流行设计理念的复制,对当代景观的一种合理化、科学化和理性化的新的追求和探索,还是一种技术方面的新的哲学思想。当代景观的探索之路正逐渐向这样一个方向前进着。

摘要:景观艺术与科学技术始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科学技术在一定意义上影响和促进了景观艺术的生成和发展,景观艺术的发展和成果同样也推动着、影响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随着21世纪高科技的日益发展,两者的融合表现得更加紧密,并走向了新的整合。景观艺术将以艺术与科学的融合为己任,它能够克服两者之间的不协调和矛盾,将两者有机的整合与统一,并以之为手段和工具来创造为人所用的美好环境。

关键词:景观,科学技术,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刘先觉.密斯·凡德罗[M].卷三十二.江南二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220

[3]保罗·霍肯、埃默里·洛文斯、亨特·洛文斯.自然资本论——关于下一次工业革命[M].王乃粒、诸大建、龚义台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115

[4]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L·Hilberseimer.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Its Roots and Trends[M].Chicago:Theobald,1964:202

技术艺术融合 篇2

在教授《美术的辉煌》一课时,我除了按照常规完成教学内容外,特别重视通过不同时期的绘画名作融合有关重要史实的教学,是美术的教学内容与已经学习的相关史实在教学中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通过美术作品去感悟历史的能力。主要做法有

第一,通过画作感悟历史人物的品格。如讲到《马拉之死》时,我插入如下内容: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

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他的左手仍旧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 1793年7月13日 马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 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

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脸上是一种因被害而愤恨和痛苦的表情。画面的明暗处理比较调和,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

第二,借助画作再现历史重大场面。如在讲到《拿破仑加冕》时,我做了如下介绍:《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这幅画描绘的是1804 年12 月2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为了巩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没有再现拿破仑自己的加冕式,而是描绘了他给皇后加冕的场面。大卫为什么不直接描绘教皇为拿破仑加冕的情形?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历史记载,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按常规跪在地上让教皇为他加冕,而是夺过皇冠自己戴上。大卫回避了这一事实而创作出一幅“跑题”的作品,人们猜想,画家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不愿意让教皇难堪吧。

第三,凭借画面分析画面背后的历史。比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画时,我做如下引申: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揭露了沙俄农奴制度的罪恶。

技术艺术融合 篇3

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微课类型包括拍摄型、录屏型、动画型、改良型和幻灯片型。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融合。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超越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是用艺术来突破。

教育技术  微课  类型  传播艺术

一、微课的概念与特征

近年来,微课理论和实践在传统在线教育、移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迅速升温,教育、科技、传媒领域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行业协(学)会在不断深入的探究进程中对微课的认识逐渐清晰。

在诸多定义性认识当中,广东佛山微课创始人胡铁生于2013年提出的微课概念比较符合当前中小学微课开发的特点:“微课又名微课程,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在线网络视频课程。”[1]这个概念以多个角度勾勒出微课的基本轮廓:从形式上看,微课是视频课程;从资源聚合与投放渠道看,微课通过互联网在线传播;从课程结构看,微课侧重展现单一的知识点或某一教学环节,一般不会同时囊括导入、授课、总结和练习等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所有环节或某一课程的整个知识体系;从表现方式看,微课重视情景化营造,旨在呈现一种有别于教室环境和课堂时间的教与学情境;从组织方式看,微课擅长发挥教学素材的基础性作用,为多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提供素材支持,微课素材既可独立又可组合。此外,我们应该看到,当前以微课聚合为典型表现形式的网络移动学习,“注重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智能化教学,社交化互动学习行为的特征明显”[2]。

二、微课的基本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维度,微课可以被分为多种不同序列的类型。这里,笔者采用目前学界比较常用的一种微课分类方式——从制作方式和文件格式角度分类,分析不同类型微课的技术需求和艺术效果,以及它们各自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

1.拍摄型微课

拍摄型微课是指制作者利用摄像设备,在一定授课环境中,对教师讲课内容或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制作而成的视频微课。授课环境既包括室内教室环境,也包括室外自然环境,这取决于课程内容的需要。拍摄型微课的最大特点在于教师出镜授课。教师出镜有利于形成网络学习中的师生互动氛围,尽管视频内外的师生之间不能进行直接交流,但教师的神态、表情、动作等依然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影响。这种微课一般在屏幕上同时呈现教师和课件,也存在教师图像和课件图像相互切换,分别呈现的情形。课件图像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嵌入的流媒体素材,如视频、动画。

语言类课程、操作类课程适宜采用拍摄型微课。例如,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和中学英语单词教学,二者的共同特点是需要突出字词的发音教学。一方面,教师教授学生识字、读单词,不仅需要给学生示范标准读音,还要为学生展示正确口型,让学生跟随模仿,既要口耳相传,又要口眼相传。另一方面,发音教学课程的内容通常比较枯燥,并且需要学生花费较长时间反复练习,教师的出镜则让整个学习过程更有人情味,有利于学生学习状态的保持。又如,小学科学或中学理化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利用拍摄型微课讲演结合的优势,能够全面地、清晰地展示教师操作实验的过程,促进学生理解和模仿。

2.录屏型微课

录屏型微课是制作者在计算机中安装录屏软件(如录屏大师、CamtasiaStudio),录制教师通过教学课件(如基于PPT、Word、绘图软件、手写板输入软件等形式制作的课件)呈现的教学过程,并同步录制教师的授课声音和屏幕操作行为生成的视频微课。录屏型微课不出现教师、实物教具及现实环境,仅仅显示电脑屏幕上的文字、图片、流媒体内容。一方面,这种微课的制作对软、硬件的要求比较简单,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低,通常只要一部安装有录屏软件的电脑,教师便可自行操作。另一方面,由于视频画面主要是课件页面,因此,此类微课对课件的设计、美化要求较高,包括图文的组合、色彩的搭配、字体字号的设计、书写的工整与规范、简易动画的编制等,否则,视频画面会显得单调枯燥或粗糙杂乱。

需要呈现较长篇幅文本的课程和需要展现严密逻辑关系的课程适宜采用录屏型微课。也就是说,“教学的内容必须能在屏幕上充分地显示出来,再配上老师的讲解与操作,这样能解释清楚的知识就适合录屏式微课。”[3]例如,语文阅读教学需要教师为学生呈现大篇幅的文章文本,数学例题教学需要一步步演示解题步骤,英语词汇拼写、拓展教学需要教师书写大量内容。对于这些类型的教学内容,采用录屏型微课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现课程内容本身。

3.动画型微课

动画型微课是利用flash动画技术和绘画艺术制作的微课,它最大的特征是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动画型微课有两类常见格式:视频格式(如avi,mp4,wmv)和动画格式(如swf,flash)。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仅能够被人观看,不能操作;而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则既能观看,又能操作。动画型微课的有效作用在于,它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需要空间想像的抽象图形以及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

需要增强趣味性的内容,不便于真人演示和实物展现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动画型微课。例如,小学语文写字课笔顺教学、中学数学几何课、中学地理演示课适宜采用视频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它还可以被用在语文课文朗读教学当中,为范读音频提供与文本相呼应的动画背景。中学物理、化学实验课和小学数学动手训练课适宜采用动画格式的动画型微课。学生在观看微课的同时,可以在程序的引导下按照实验步骤操作虚拟实验器材,动画的模拟性还有利于生动形象地突出实验现象。endprint

4.改良型微课

改良型微课的内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学常规课的教学内容,部分微课是课堂实录小片段。”[4]这类微课素材来源的基础是学校在过去教研活动中录制的全堂或片断常规公开课、示范课。在微课兴起之前,这些影像素材通常被制作成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或作为资料存档;微课兴起之后,这些影像素材便被发现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我们将在常规课堂教学录像视频基础上加工而成的微课称为改良型微课。改良,意味着它必须在原视频素材的基础上,按照微课的要求,为达到微课教学的目的,进行制作加工。制作方法主要包括:将较长的原视频剪辑为一个或多个时间较短的微型视频;删除与知识点教学关联性不强的部分(如课堂互动、学生作业环节);制作清晰明了、重点突出的课件及显示效果;设计教师授课画面和课件画面的镜头导播切换;增加或重新制作片头片尾,体现该节微课的基本信息。

5.幻灯片型微课

幻灯片型微课的格式可以看做是一种广义的影像视频格式。因为影像视频的基本特征是持续播放连续运动画面,要达到这种效果,在某些非视频类办公操作软件(如PPT、WPS演示)中也能呈现——尽管可能这类功能并未被人们广泛熟知。由于这种微课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视频格式,因此不需要制作者使用视频制作软件,只要在PPT等演示幻灯片软件中制作即可实现流媒体效果,非常适合普通教师操作。

在国内,运用PPT制作能够动态播放的幻灯片型微课,比较典型和成功的是内蒙古鄂尔多斯东胜区教研中心主任李玉平制作的微课。李玉平微课由文字、音乐、画面组成,“通过配合精简的文字、精美的图片和舒缓的音乐来呈现内容,旨在让读者在优美的轻音乐中细细品味内容,展开思考”[5],让人们惊奇地发现PPT具备的制作这种动态有声微课的功能。这类微课适宜展现具有情节性、故事性、思考性的内容,目前多被用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当中。

三、融合观:“技术-艺术”融合

摄录和剪辑是微课制作方面的两大环节,微课制作的关键在于将影视的艺术和技术结合起来。一方面,微课本身是一种视频课程,摄录和剪辑手段的介入为教师的授课提供了新形式。另一方面,微课并非只是将教师的授课过程进行原原本本的录制和剪辑形成的视频。教学和影视有很大的共同点,二者都既是技术又是艺术。微课正是将教学技艺与影视技艺组合到了一起,它们的关系是:影视是形式,教学是内容,教学内容通过影视形式而表达。因此,微课的摄录和剪辑方式直接影响教师授课的传播效果。

对于微课而言,景和镜头、组接和剪辑等技术环节的参与催生了视频课程中的蒙太奇艺术,教育教学从单纯的课堂授课行为衍生出更多的传播艺术。于是,“电子媒体的广泛运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写作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时间、空间观念”[6]。为了实现微课的最佳教育传播效果,在微课制作中关于”技术-艺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技术突显、艺术依附-这也符合技术美学特征。

四、突破论:用艺术突破技术悖论

一定类型的微课有它独特和有限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这也是微课制作“技术-艺术”融合的前提和着眼点,通俗地讲,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因地制宜、物尽其用。

在教育技术实践甚至具体到微课的开发制作中,人们很可能陷入一种悖论:“原本是为了利用技术使教学中的主体自由与学习效率等问题得以缓解、消除,却不曾料想技术化过程中的教学不但没有得到解放,反而被技术所奴役。”[7]学界将这种技术反过来牵制教学形成的翻转漩涡称为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正如在日常教学当中,教师一方面肯定地认为技术有利于促进教学,但另一方面有时又确感教学受困于技术,因技术瓶颈而难以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笔者认为,超越这种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的有效方法就是用艺术来突破,根本途径是“技术-艺术”融合。一旦融合,我们就更能发现“技术能使我们理解我们于其中生活着的世界。”[8]正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认为的那样: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非同一般,甚至,在古希腊意义上它们是同一的。

艺术融于技术,需要渗透到微课内容的各个方面和制作的各个环节。因为,“微课程除了微视频以外,还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包括进行需求分析、考虑设计并开发与之适合微课程的微视频,而之后的课程评价还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教学资源。”[9]因此,除了上述“微课类型及其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中谈到教学内容对微课类型的筛选,还要考虑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筛选。例如,讲授环节、感知环节、演示环节、练习环节等等,为了达到最佳教育传播效果,这些不同的教学环节对微课类型的选择仍然需要考虑不同类型微课的传播功能与适用范围,仍然需要在制作过程的技术投入中融合艺术元素。

笔者认为,微课制作的“技术-艺术”融合观念、方法与实践很契合艺术理论家李朴园的观点:“艺术,是利用美以达到使得人类生存的目的的,于是,艺术就有了两方面:一面是如何表现美,一面是如何寄存原来的目的。前者是手段,是形式。后者是思想,是内容……艺术是以形式表现内容,以技术表现思想的。”[10]

————————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

[2] 林雪涛,简渠.云学习:4G时代数字化学习的新范式.新课程研究,2014(4).

[3] 张慧勤.录屏式微课的制作与应用初探.教育信息技术,2012(11).

[4] 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远程教育杂志,2013(6).

[5] 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4).

[6] 高鑫.技术美学(上).现代传播,2011(2).

[7] 于翠翠.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教育科学,2013(4).

[8]  [美]约翰逊.海德格尔.北京:中华书局,2002.

[9]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的对比分析.开放教育研究,2013(2).

[10] 李朴园.中国艺术史概论.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

[作者:林雪涛(1986-),男,四川荣县人,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副主任、主编,西南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课程班在读教育学硕士;韩鹏(1977-),男,重庆人,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信息与自动化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重庆邮电大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博士。]

技术艺术融合 篇4

网络动漫是动漫艺术与网络传媒融合的产物。网络的普及, 带来了网络传播的爆发;网络传播催生了动漫艺术的新形式;而网络动漫, 则是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科学技术与漫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并借助新的传播方式, 使艺术得到升华。在全世界范围内, 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自1969年期至今只有不到50年的时间,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无比迅猛, 特别是近20年来, 互联网技术已经主导世界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 它的应用深深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动漫作为大众文化传播形式之一, 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成熟阶段, 其传播渠道与创作形式也因为互联网的发展而产生了新的变化。

网络世界巨大的空间为创造者提供了无限可能, 许多漫画创作者及爱好者通过互联网找到创作灵感, 动漫作品网络化已成为一种趋势。2010年7月31日是全球互联网最热门的网路连载漫画《疯女科学家》诞生十周年, 它是世界上由女性创作的最早的网络漫画作品之一。或许, 十年之前的网络动漫还略显青涩和稚嫩, 但如今, 网络动漫已俨然成为全世界最受大众欢迎的娱乐形式之一。网络动漫在中国的兴起是以老蒋2000年2月创作的《强盗的天堂》为标志的, 风靡全国为广大网民所熟知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为网络动漫做了一次成功的广告宣传, 特别是片中的歌词“翠花, 上酸菜”, 更是成为2001年中国十大流行语之一。

我国最早使用Internet是从1986年开始, 当时是为了与国外的一些科研单位进行沟通交流、数据查询的。1994年, 我国接入Internet, 正式被国际承认为拥有Internet的国家, 我国网络事业开始蓬勃发展。1996年, 网络进入商业应用阶段, 1998年商业网络迅猛发展。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在初期主要由基于web1.0技术构建起来的门户网站组成, 利用互联网的共享功能, 早期的网络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访问固定的网址, 在静态的网页上进行信息的浏览、下载、搜索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如今, web2.0技术已发展臻熟, 实现了从核心内容到外部营运的革命, 成为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 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在我国网络动漫发展的最初, 来源主要是门户网站的新闻漫画。门户网站是我国早期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这种形式的网络动漫, 其局限性体现在读者与创作者之间是单向交流, 作品形式缺乏吸引读者的新鲜元素, 读者也只能被动的接受这些作品而不能有所创造发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日益丰富, 互联网络开始注重市场细分, 漫画相关网站和专业网站爆发式出现。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 火神网、中国新闻漫画网、南方动漫网、千龙动漫娱乐网等一批如今有影响力的漫画门户网站开始建立。火神网是在清华大学支持下于1999年成立的, 是我国最早的视觉艺术网络社区, 它开创性的将网络漫画创作、作品展示、作者交流、漫画交易等诸多功能集于一身, 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漫画艺术交流学习网站。涂鸦王国建立于2003年3月, 是以涂鸦为主的交流性质的自由网站。网站的理念在于超越传统的绘画思想, 接近绘画最初的自由与表达。涂鸦王国作为中国最大的涂鸦网站, 是中国插画界有名的人才汇集中心, 让喜欢涂鸦和插画的人, 在这里找到了展现自己的平台, 吸引了不少畅销杂志编辑的目光。

除了门户网站之外, BBS等论坛也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网络用户可以在所熟悉的各种论坛上自由发表观点、共享资源, 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在这种更加自由和宽泛的空间中, 网络用户可以凭借自己的喜好无限制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性。BBS是人们熟悉的各种网上论坛的英文缩写, 早期的BBS具有公示板的用途, 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网络用户与其他用户沟通交流的地方。2002年被大众熟知的慕容引刀的“刀刀狗”, 便是国内最早通过论坛流行的网络漫画之一。

2002年, 个人主页——“博客”这一新兴网络技术开始进入中国。它的出现让每一个网络用户无需花费大量资金便可以拥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网站。个人网站向用户提供稳定的平台来展示自己, 用户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博客这种新颖的方式吸引了大量的网络用户, 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为网络动漫的发展提供了潜在市场。右手的《漫画兔的自杀》系列、黑背的《黑背日记》系列、盒子创造社的《张小盒》系列成为这一时期我国网络动漫点击量最大的作品。

门户网站的发展、BBS的走红、个人主页适用范围的不断扩大, 让网络原创动漫越来越受到网友们的欢迎。网络成为了各类新动漫作品最佳的展示场所, 在扩大动漫作品发行渠道的同时, 有利于中国动漫形式的多样性、多元化发展。2004年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势头逐渐强劲, 特别是在网络文学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盛大文学进军动漫领域之后, 我国网络动漫发展便呈现出势如破竹之态。在盛大文学的带领之下, 越来越多的大型商业集团开始向网络动漫领域进军。2008年, 著名网络企业“完美时空”创办了原创网络漫画平台“纵横动漫”;2009年, 盛大网络收购国内知名动漫论坛“有妖气”, 开始商业化运作, 成为原创漫画网络平台。专业网络运营机构的进入在加剧市场竞争的同时, 也提升了国内动漫网路媒体平台的整体实力。

网络动漫之所以在我国有如此强劲的发展, 一方面得益于我国大众娱乐文化的发展, 另一方面则是互联网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应用。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今天, 革命性的技术必将催生革命性的文化现象。网络动漫的发展使艺术创作与技术发展紧密结合, 两者之间的联姻, 实现了网络动漫的走红。从专业的门户网站到BBS论坛, 再到个人主页, 进而到专业的动漫网站与动漫频道的建立, 网络动漫发展的每一步, 无不彰显着我国经济发展、技术革新的成果。正是在这样一种彼此完美融合的境况下, 网络动漫成为动漫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在我国文化产业和动漫产业发展中, 扮演着重要角色。

_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感受和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魅力,使学生对现代艺术的形式感和美感有一定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创造与探索艺术创造与艺术表现力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学科综合学习的思考。让学生感受现代艺术的形式美,理解现代艺术的特点。

二、教学内容:

1、通过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古今艺术的风格与形式的区别和特点。

2、现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例子讲解,《物之道》,世博中国馆,通过介绍让学生理解艺术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3、从建筑、雕塑的方面让学生对现代艺术设计的特点有更深入的感受,包括材料,新技术的出现。

4、磁悬浮列车及其他车型设计的讲解和展示让学生理解艺术是广泛在生活中应用的,让学生举例说出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艺术品或日用品。

5、让学生拿出笔和纸,画出自己最喜欢的与科技相结合的艺术品或日用品,最后进行作品的评析和展示。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PPT课件——长信宫灯与现代灯具,让学生感受一下古代艺术的风格区别,说出长信宫灯的名字。

提问:这两组灯具有什么共同点?点名回答 板书:照明、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

提问:这两组灯具的不同点在哪里?(点名回答)板书:宫灯:印象深刻,造型优美,生动形象

现代灯具:简洁明快,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2、通过图片欣赏现代艺术作品,感受它的特点。

唇形沙发:形式大胆,颜色明快,具有现代感。

蔬果台灯:设计大胆、新颖,时尚前卫,具有现代艺术的创新特点。

水钻台灯:材料新颖,时尚前卫。

3、欣赏《物之道》

提问:雕塑上端造型与吴作人的太极图有什么关系?有什么关于科技的意义?

正负电子对撞的轨迹。

提问:它与科技结合点在哪里?

雕塑的金属材料,约48米高。

4、通过图片欣赏现代雕塑

铜雕欣赏:利用工具敲打,凿刻锻造。

树脂雕塑欣赏:熔化,铸造。

铁丝雕塑欣赏:铁丝缠绕。

冰雕欣赏:凿刻。

小结:正是因为科技的发展,雕塑的形式和材料越来越丰富,推动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5、课堂小思:同学们发挥想象,还有什么材料可以做雕塑?

(沙、雪、蜡、面粉、纸浆、泥、木、玉、石等等)

6、介绍上海世博中国馆

提问:中国馆的形状像什么?点名。

斗冠——东方之冠(上大下小的造型使它看起来更加壮观和宏伟)提问:用了什么颜色?这种颜色在中国代表了什么寓意?

大红色为主,体现喜庆、吉祥。

与科技结合点:用了斗拱设计,利用了现代的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解决了古代木头承重力小的缺点,才做出了上大下小的造型。

欣赏关于中国馆的视频介绍。

7、磁悬浮列车

提问:造型和特点是什么呢?点名

提问:与科技的结合点在哪里?点名

流体力学,减轻空气阻力

8、我们生活中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船、箭头、飞镖等

技术艺术融合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 发展趋势 融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c)-0226-02

21世纪是数字信息的时代,数字媒体产业也被认为是数字信息时代最具发展潜力的阳光产业,国家政府也对这一新兴的融科技、文化、艺术为一体的产业给予大力扶持。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着许多与数字媒体相关产业和领域的变革与发展。在教育领域,国内各大高校都纷纷结合各自的优势背景和特色,开设和创办与数字媒体相关的学科和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之下应运而生。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跨学科新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主要依托于计算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工科性质的技术,而将艺术修养,人文知识素养置于附属、辅助位置,从而导致学生综合知识素养的缺失,缺乏创意与内涵。另外,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对学生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培养也不如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那样严谨,造成学生文化艺术不如文科或艺术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术也比不上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毕业时往往难以顺利就业。

2 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

艺术媒介的变化和基于数字手段的内容整合,使得以数字科技、艺术设计和新媒体研究相统一的新型教育模式成为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所以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集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和艺术理论基础,掌握数字技术在影视艺术领域、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影视艺术、网络多媒体艺术领域中进行创作实践的应用性人才。可以看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要求具备数字技术应用的能力,包括相关的数字艺术设计软件的应用,网络技术的应用等。同时也比较注重艺术理论的学习和艺术修养的陶冶。但是,有艺术专长的学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难以精进,对相关技术软件的使用也局限于表面,因此即使有好的创意在运用数字技术表现时会受到一定的束缚,作品的展现形式不能完全符合于本人的创意和思想。

3 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

3.1 科技、艺术与文化

在古代,技术与艺术都指的是在劳动生产中的技能,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科技与艺术才逐渐分化。但随着数字高科技时代的到来,科技与艺术又有了共同生长的土壤,依托于现代数字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数字媒体技术更是与新兴数字艺术的发展密不可分。同时,数字艺术只有依赖于先进的数字技术才能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其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才会趋于更加成熟与完美。

不论是科技还是艺术,都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写照。因此,我认为科技与艺术的灵魂都根植于人类社会所积累的宝贵财富—文化之中。最高的科技,一定需要人文思想作为基本指针,才会避免人类全面彻底物化的危机或毁灭的末路。因此,在数字高科技摇篮中诞生的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在培养学生时应注重文化的熏陶,加强学生的人文知识素养。

3.2 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数字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规模,但还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数字产业需求的是具有过硬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又具备一定艺术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长远来看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求的人才。此外,人们对数字媒体产品也越来越挑剔,数字媒体作品的创意层次和品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些都在考验着作品设计与创作人才。一件作品好不好,关键看创意好不好,创意在于赋予作品什么样的灵魂与思想,只有灵魂思想饱满充实的作品才会被人们所认可,而一件作品的灵魂其实就是一種文化精粹的体现。既然现代的数字艺术根植于文化而又借助于数字技术得到展现,那么在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逐渐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加之于文化的滋养,以赋予其鲜活的思想与灵魂又未尝不可呢。

俗话说,过去的奢侈品是今天的必需品,那么今天的奢侈品也将成为明天的必需品。在计算机发展之初,只有专业人士才能较好的掌握使用,但在今天,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数字媒体技艺在作品创作,娱乐视听等各方面的发展将会越来越普遍化,运用新媒体进行创作的人将不再局限于艺术家,任何一个行业的人都有可能,所以说跨学科跨领域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那么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在于更加有利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而且,许多杰出的艺术家,科学家等都是跨领域跨学科的人才,比如日本著名动画大师宫崎骏就拥有经济政治学的背景。

总之,我认为从长远来看,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是不断吸收和借鉴双方各自的优势和特色,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逐渐融合的过程。

4 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目前在学生培养方面存在一种文化涵养缺失问题。艺术创作的内容来自于我们日常的生活之中,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积累起来的财富构成了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缺失了文化的底蕴,即使再精湛的艺术,运用再好的技术,创作出的也不过是缺少灵魂的作品。因此,在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中应重视文化修养。

另外,数字媒体技艺是在交叉学科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上的再次交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学生的知识分离化现象。在教学指导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避免陷入培养“被复合型”人才的误区。

最后,由于缺少实践,许多毕业生实践动手能力欠缺,在就业时往往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因此数字媒体技艺的人才培养应注重实践,可以创建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工作室,以及数字人才培养创新工作室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媒体技术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将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未来激烈的数字信息市场的竞争中,二者通过互相吸收借鉴,取长补短以完善自身价值的体系,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在将来,数字媒体技术不再只是由理工科学生或科学家才能运用的计算机技术,而数字媒体艺术也不再是由艺术家或是对艺术感兴趣的科学家进行创作,而是将出现二者兼具的人才,即数字媒体技艺人才。笔者认为这样的融合才真正有利于数字媒体信息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教育探索[J].装饰,2008(11):100-101.

[2]陆蓉之,Victoria Lu.新媒体趋势_数字媒体艺术何去何从[J].大美术, 2008(4):22-26.

[3]陈云红.跨学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机制构建研究[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75-78.

[4]戴东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的数字媒体艺术[J].美苑,2008(6):51-53.

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研究 篇7

(一)后戏剧剧场。

传统戏剧表演对舞台的要求较低,戏剧艺术形态的展现主要基于精妙的演唱以及形体,但剧场的规模以及整体形态对传统戏剧表现的影响较大,现场审美感则是戏剧表现的主要立足点。在现代社会环境下,传统的戏剧表演方式难以有效提升审美感,需要使用新媒体技术将表演人员需要的影像技术应用于戏剧表演过程中,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实景实体材料的消耗、适当减少一些资金支出,还可以减少演出的准备时间、有效延展舞台空间,从而缩短演员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形成台上与台下的良好互动[1]。

(二)动态摄像剧场。

通过全新的成像技术,可以将现实舞台与虚拟世界进行有效融合,从而形成逼真的场景,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实现内心对于完美的追求及期待。同时,观众可在家中装设相应的多媒体设备来观赏戏剧表演,能达到空间对接和观影需求的合理结合,可降低地域限制以及提升观赏的便捷程度[2]。

(三)“新媒体戏剧”形成。

目前新媒体戏剧已出现在一些大型的演出过程中,新媒体技术可为戏剧创作提供灯光、舞美以及音乐等多方面的支撑,很多剧作家开始尝试通过动态摄像剧场改变自己的实际创作表演方式,实现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进而突破传统戏剧表现形式的限制,同时产生出新型的戏剧形态[3]。

二、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

(一)实现戏剧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

与传统戏剧不同,新媒体戏剧具有明显的智能化、远程化以及虚拟化的特征,其中虚拟化效果尤为重要,其可拓展戏剧本身的表演及创作方式,从而使戏剧情节更加逼真。通过虚拟技术的大量运用,将戏剧表演和环境进行良好融合,并使用立体灯光和舞台设计提升观众的观赏效果[4]。再通过舞台LED显示屏中影像的互换,使观众始终处于动态的观赏过程中,随着表演人员以及舞台背景的不断变换,可以营造出特殊的意境。一般来说,新媒体戏剧舞台设计的效果展示主要是依靠舞台LED电子显示屏影像切换实现的,可以实现现实和虚拟之间的转换,它已成为新媒体戏剧的主要展现形式。

(二)基于受众角度的戏剧创作。

戏剧的创作主要基于受众的角度,这样才可将需要表现的艺术元素和观众的审美能力进行有效融合。当前,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使得表演舞台可以和现实空间进行多维度的链接以及转换,尽可能地表现出具有真实感的效果。新媒体戏剧的创作目的是为观众提供多角度的视觉享受,形成全新的思考方式,这样可以使新媒体戏剧表演获得更大的思维空间。

(三)新形态的传播实践。

新媒体艺术形态是演出过程的艺术凝聚力的体现,并依靠表演内容以及方式带给观众高质量的艺术享受,而使用新媒体技术传递的信息量已超出演员自身传递的信息量[5]。新媒体戏剧实质上是戏剧演唱语言的欣赏过程,这是其他艺术形态难以代替的。作为新形态的传播实践,其未来的发展主要基于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需要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当前新媒体技术和戏剧艺术的融合实现了智能化、交互性以及可变化的新型戏剧形态,其创新、发展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地进行艺术探索,使之成为成熟的艺术形态。

其次,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当前新媒体戏剧研究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而移动通讯以及互联网的大量使用使得虚拟世界可以为新媒体戏剧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但是,信息技术和戏剧艺术融合产生的戏剧形态也会产生现实世界镜像化、正常生活戏剧化以及人性心理感知麻木化等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新媒体戏剧研究以及相关艺术实践过程中,需要相关人员坚持冷静的理性思维分析,对于新媒体戏剧发展过程中的优点以及缺陷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新媒体戏剧的现实作用以及社会功能。

最后,进行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新媒体和戏剧艺术的有效融合,使得新媒体戏剧形成了文化产业化,此领域研究涉及艺术学、社会学及经济学等诸多人文、社会和自然学科,因此需要相关人员做好跨学科、多角度及多层面的学术交流,这样才能实现新媒体戏剧的健康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戏剧的实际发展需建立在戏剧创作的基础上,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手段,扩大新媒体的实际影响力。通过新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可以实现戏剧作品和艺术的良好结合,从而促进戏剧艺术的不断发展。

摘要:本文阐述了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融合实践活动,并解析了新媒体对戏剧传播的实际作用,以期为新媒体技术与戏剧艺术的良好融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戏剧艺术,融合,实践

参考文献

[1]代晓蓉.新媒体技术与舞台戏剧艺术的融合[J].大舞台,2014,(01):21-22.

[2]蔡路恒.戏剧舞台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探究[J].戏剧之家,2015,(06):26.

[3]左雪梅.新媒体艺术在舞台艺术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工业大学,2013.

[4]吕悦宁,唐芸莉,谭坤,李伟明.新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的融合研究[J].艺术科技,2013,(10):83-85.

技术艺术融合 篇8

1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动画艺术作品的制作工作, 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与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相比较, 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 也使得例如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种动画题材的电影, 都可以因为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取得超过8亿的电影票房。

1.1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个性化突出

在新媒体的受众范围内, 由于新媒体模式的互动性和交流性, 使得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抓住消费人群的需求点。由于可以进行抽丝剥茧式地细分受众全体, 甚至可以针对个人推出相适应的产品。这也是和传统媒体观众在接收和阅读内容的重要区别所在。

1.2 受众群体的范围有所增加

通过新媒体模式下制作的动画作品, 由于打破了传统动画模式的年龄界限, 使得作品的受众群体取得增加,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这上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和时代特征, 使得这部动画作品让观众看完觉得好看, 同时一些年龄偏大的观众群体也能接受。改变了传统媒体模式“主导受众”的结构[1]。

1.3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呈现出来的作品表现形式多元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传统动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无限的扩展性。随着观众的需求体验不断加强, 新的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其时代特征—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1.4 帮助传统动画模式向环保型转化

相比较传统动画制作的手工绘画特点, 新媒体的应用使得绘画创作更加环保。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载体实现动画创作的新模式, 实现了这个创作环节的环保性。

2 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动画艺术融合分析

通过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的融合, 给传统动画注入新的制作元素, 赋予传统动画的时代性。技术的融入要坚持以动画内容服务的原则, 否则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仅仅是流水线式的工业半成品。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 使得画风更加符合人们的时代审美观念

2.1 保证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到融合

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动画多元化发展, 通过技术的处理, 虚拟化水墨、剪纸、戏曲等多种传统动画, 表现出多种视听效果。通过水墨画的文化感和3D技术立体感的综合, 在北京若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新推出的《画江湖·灵主》的设计风格中, 就是将水墨工笔画在人物描绘的虚实性方面进行勾画, 对于故事情节的紧迫性的强调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都是传统的艺术元素所不能产生的结果[2]。

2.2 3D技术打破了传统动画创作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皮影戏之中, 人物在转身的过程中的痕迹十分明显, 这也增加了传统动画画面的不流畅性。而3D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皮影戏的限制, 在世界上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中》突破了传统的人物转型的变化, 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和视觉立体感。传统的模式为观众带来好奇感的同时, 随着现代流行元素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 为传统的动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2.3 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片的局限性

在全球化的探索背景下, 通过CG技术拓展了传统水墨画的语言[3]。使得这一技术革新在中国本土的动画设计中发扬光大。通过3D技术使得水墨的浓淡虚实能够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改变, 实现对动画背景和细节的动感处理, 既是技艺的结合, 更是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制作的无限可能, 形成新的视觉形式。

3 新媒体技术赋予传统动画新的视觉语言

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对传统动画的效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动画师们的想象, 把传统动画的视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3.1 特效的融合

特效的使用给传统动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这种技术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传递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因此, 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 技术辅助表达出更好的动画艺术性, 在某些特效技术的应用上, 往往好的技术应用本身就具有艺术性。现代工程师们对特效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可以更多地展示出虚拟化的惊奇效果, 给传统动画带来新的生命和视觉感。特效技术的融合对于动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现今部分动画设计师对于新技术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于动画艺术本身, 总是依赖于特效, 完成虚拟的宏大场景及生动的视觉效果。只有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才能使传统动画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2 全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全息技术的曝光率越来越大, 全息技术应用与传统动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以全息技术的方式融合传统动画的展示形式, 突破了传统动画展示的局限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全息技术的实时性和交互性。

全息技术具备了360度保真, 并且实现智能化感应, 这可以使动画观赏者能自主感应视觉的距离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说全息技术具备了较高的视觉拼接技术, 加上在传感器的作用下, 会产生真实的触摸感, 这是其他技术无法赋予传动画的。特别在音效上采用沉浸式的音频, 在不同的方向作扬声处理, 更加升华了观片感。

3.3 其他新媒体技术

随着传统动画制作需求不断地提升, 对简单、便捷的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几年来“热接触”成像技术 (或热触系统) 研发从未停息, 通过红外线摄像头和常规摄像头来捕捉运动和追踪热量, 在指尖和面板接触下, 自动生成一层数字内容, 这一技术的研发给动画带来了新的视觉可能。还有一些VR系统的开发, 特别是虚拟现实的头套 (包括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 , 通过头部跟踪来改变动画图像的视角, 把视觉和运动感知系统联系起来, 在交互中体验新的视觉形式。当然还有近期新媒体技术热点, 语音系统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动画图像的过程, 通过云库来完成语音的指令, 实现语音所要求的动画图像, 这其实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拟人化方法, 这些新媒体技术的研发都在改变着传统动画的视觉形式。

4 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 虚拟化的动画制作, 给传统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由于在制作时间和成本上节省了不少资源, 这也为动画领域的新发展创造了契机。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得出的结论还是较为浅显的, 为此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和建议, 为提高我国动画制作水平的建设工作作出重要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潘明歌, 符俊霞.浅谈新媒体下动画艺术短片的创意与传播[J].大众文艺, 2013 (11) :197-198.

[2]白雪竹, 付志勇.新媒体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2011SIGGRAPH:新媒体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教育论坛”[J].现代传播, 2011 (11) :134-136.

技术艺术融合 篇9

1 工业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

现代工业设计教育是在传统工艺美术教育的基础上, 伴随着工业设计专业的创办而发展起来的, 涉及的内容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经济、技术等各学科领域, 充分地体现出了技术与艺术相统一的思辨性。在工业设计中, 技术是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艺术思维的物化过程和工具;艺术使技术的产物即产品, 在艺术的层面上更为合理化, 也就是说使产品更为艺术化, 更加人性化、更贴近人本身。在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消费、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过程中技术与艺术融合发展并相互制约。工业设计是以技术发展为基础, 将艺术形式运用到产品的设计当中, 工业生产技术与艺术表现形式紧密相连。首先, 在工业设计中, 工业技术使得设计师们的艺术构想得以实现。技术是设计方案艺术化、实物化的手段和方式。另一方面, 技术的发展为设计的艺术性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现代工业设计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新技术的发展, 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诞生, 并促使新的产品艺术形式的产生。因此技术是产品实现的手段, 对艺术有着制约的作用, 但同时技术的发展也会给艺术带来新的契机, 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工业设计, 不同于纯艺术, 可以随意地主观想象, 它生来就是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的产物。

2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的特色研究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以“技术与艺术”作为设计教育的切入点和理论基础教育理念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是指导专业发展的总指挥, 也是专业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改革现今专业教学内容对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发展十分必要。

各大高等院校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 思考问题比较冷静, 发散思维不够, 缺乏创造力表现技法, 在感性知识及形象思维能力表现上都较弱, 热衷于工艺制作的内容, 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薄弱, 知识综合能力不够。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安排大多以工科类课程加上绘画类课程为主, 典型的设计教育模式三段式进行教学体系构建, 即理工知识、设计基础和专业设计三大块, 在这三大块中又划分了若干自成体系的教学课程。

结合理工类学生特色及三段式教育模式工业设计理工类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首先需加强设计基础教学 (尤以设计基础课程教学, 如三大构成课题训练等) , 强化感觉训练, 不能只停留在形式的层面上;其次需加强学生专业技术理论和文化艺术素养课程融合;再次提高学生交流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及个人的创新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 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素质。

3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技术与艺术”的相互融合

3.1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教学培养模式的相互融合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在教学培养模式中以技术与艺术协调的关系为指导, 在教学课程中应深入探索挖掘相互融合的可能性和方法, 才能产生最终的创新教学培养模式。

在课程设置的结构上, 要注重技术和艺术的紧密结合, 根据学生情况调节比重和课程顺序。首先, 在课程顺序上, 强调技术类课程比重, 如工程基础、机械制图、材料与工艺等课程的开设, 以体现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专业基础课如素描、色彩、效果图技法等课程应该跟设计方法学、设计心理学等设计理论课程同时进行, 这些理论知识到应用环节也会让学生应用到设计技法, 有利于理工类学生提高动手能力, 将设计技法学以致用。第二, 多增加一些艺术鉴赏与评论、艺术美学等方面的课程, 通过这些指导理工类学生增强对艺术的理解, 提高对优秀产品的分析能力, 提高艺术的审美能力。

3.2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方法的相互融合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及在实践教学中运用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手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需要不同知识领域的教师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 长期合作教学研究, 把“技术和艺术”融合到教学环节中。

(1) 转变传统教育模式, 以“师生互动”为主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 是双向互动的关系, 通过在课堂相互交流中大量设计创意展示出来,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设计思路拓宽了, 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教师在专业课程中要以“师生互动”为主, 使课堂气氛活跃, 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注重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技术与艺术”融合与综合应用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课程建设注重专业课程间的关联与综合应用, 应打破陈规、开拓思路, 提出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理工类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应体现出“技术与艺术”综合运用, 如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人机工程学、产品模型制作、创新性产品设计等专业课程都能体现出。表1为工业设计理工类教学课程“技术与艺术”分析表。通过专业课程教学体系研究深入使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掌握专业技术知识, 培养其专业思维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3) 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在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应以包含自拟课题、设计竞赛课题、企业课题三类实践教学课题, 从各个方面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自拟课题能提升学生整体专业设计能力, 通过课题训练能增强学生细节设计的能力, 强调创造力、美学、设计方法以及各种技术的培养。设计竞赛有助于使学生进入良好的设计状态, 锻炼学生产品设计的感悟能力与把握能力, 提高“技术与艺术”表现能力。现今我校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多次在国内外设计大赛中获奖, 使大家对理工专业学生能力刮目相看。院校在发展专业基础教学中也可邀请企业中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客座教学, 让他们为学生讲授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设计专业知识, 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训练。院校向企业提供设计构思、设计方案图、设计模型以及设计报告等研究开发成果;企业向院校提供一定的产品研发经费、加工技术与设备、市场信息、管理信息等, 真正达到“技术与艺术”融合合发展。

4结语

工业设计理工类专业的建设要致力于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 在此基础上才能设计出好的, 既符合大工业的生产要求, 又为人们所喜爱的产品。技术与艺术都是新型工业设计人才所应掌握的专业知识内容, 合格人才的培养需要合理的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 这需要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 并为此目标和方案的实施进行不断的摸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何人可.走向综合化的工业设计教育[J].装饰, 2002 (4) .

[2]郭芳.工业设计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与实践方法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 2012 (6) .

[3]汤震启, 汪晓春.工科院校在综合化进程中的工业设计教育策略[J].艺术百家, 2008 (3) .

[4]马兰.理工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模式[J].美术大观, 2011 (5) .

[5]杨先超, 张久美, 余红.工业设计业发展前景与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青春岁月, 2010 (22) .

[6]李志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探索与研究[J].美术大观, 2010 (2) .

技术艺术融合 篇10

关键词:电视节目,编辑,艺术性,技术性

观众大多认为电视节目编辑主要就是把节目的流程进行安排,然后根据既定的设计进行电视节目播出,实际上,这个简单的编排知识节目编辑工作的一个环节,还是在整个节目的最后环节。电视节目的编排工作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是集筛选节目内容、修改节目内容、整合节目内容、统筹节目内容的综合过程,是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的体现。

1 电视节目编排的方法

1.1 合理把握黄金档

要正确编排电视节目,首先应了解我国观众收视群体大致的收视时间。一般来说,我国观众收视习惯的黄金时间是19~22时。早间时段适合快频率、大信息量的咨询汇总,因为我国大部分群众要赶在8~9点上班,适合简短、鲜明的资讯。8~12时这个时段适合三班倒或者退休在家的观众。据统计,我国收视率最低的时段是13~16时,大部分人这个时段是在上班或者午休未醒。16~19时主要的观众是以学生为主的小观众群体,而深夜的时段则主要是以失眠或者熬夜班的观众为主。一周中,又以周五、周六晚上收视率为最高。因此,根据观众的特点合理编排节目很有必要。

1.2 专研观众的收视行为

一般不同职业的观众对电视喜爱的类型不一样,不同文化素养的观众也对喜爱的电视类型的偏好不同,给编排电视节目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挑战。这就要求其充分结合我国大众不同年龄段人员观看电视节目的特性,对应编排合适的电视。这是提高收视率的有效方法。

2 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性

我国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涵盖面非常的广,不同的电视频道在编排的艺术性上的着重点也不一样。好电视节目的编排会考虑到观众的收视习惯、年龄结构、文化水准、心理状态等多方面。

2.1 考虑观众收视习惯锁定目标群体

随着人民生活方式的调整,电视节目编排要针对生存发展和提高总体生活水平的需要不断创新,也要考虑到观众的收视习惯,对不同年龄阶层的都要做到相应调整;在把握好节目质量的同时,也要注意节目的尺寸;在编排节目的同时,兼顾新闻类节目与娱乐类节目,把握好黄金档与非黄金档的时段,做到张弛有度。

2.2 正反策略结合运用

“正向策略”就是和其他媒体在相同的时间安排相同或者相似的电视节目,形成竞争。在运用这种策略的前提是必须要有一个王牌电视节目,比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快乐大本营”等,能够提高同一时段的收视率。以此类推,“反向策略”就是在同一时段或者节目形式内容上避开竞争力大的电视节目,挑选一些比较独特的电视节目,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融合体现

不同的电视节目编排所需要考虑的侧重点也不一样。编排人员在考虑全局的同时,站在时代的高度处理好电视节目和观众之间的关系。笔者就娱乐性电视节目和新闻类电视节目编排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融合进行对比。

3.1 娱乐类电视节目的编排

在编排一个类型电视节目之前,首先要知道这个节目的目的是什么。娱乐类节目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娱乐观众,缓解上班族的压力,让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得到放松。因此,娱乐类节目在编排上要注重形态的轻松、内容的趣味性。

3.2 新闻类电视节目的编排

电视新闻节目中,一般是对当天发生的事情进行播报,对事件本身的时效性要求很高。新闻类的电视节目在编排要特别注意其具有的引导性,一般观众容易被新闻事件的点评所引导,所以在编排的同时,要特别注意节目的真实性。其次,在新闻类电视的编排中要注意,很多新闻本身缺乏趣味性的,在编排的时候可以适当创新,以增加观赏性。

4 总结

编排电视节目是对一个地方频道综合实力的考验,合理的编排不仅可以将电视媒体的风险降低很多,还可以发挥有限的媒体资源,提高电视媒体在传媒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林山.浅议电视节目包装[J].新闻传播,2011(4).

[2]于越.电视购物节目编排前瞻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3(24).

融合的艺术 篇11

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传奇巨星,李小龙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最佳诠释。作为时代先锋,他是第一个将中国功夫传播到全世界的开拓者,并以耀眼的人生步履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穿梭不息。而宇舶表自1980年在瑞士尼翁创立以来,始终以开创性的先锋精神在不断前行,突破对传统理念的认识,将传统与现代大胆跨界,让过去与未来对话,成就了无数个“第一”。

近日,宇舶表携手李小龙基金会在北京SKP共同举办为期六天的“Be Water My Friend——李小龙传奇纪念展”。这个展由宇舶表特邀李小龙基金会将李小龙生前的珍贵物品在京进行展览,并参与展览设计。倡导“融合的艺术”的宇舶表以时间为本,将传统与现代大胆跨界,让过去与未来对话。宇舶表大中华区总经理路易·比弗如此评价道:“作为20世纪的典范人物以及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功夫巨星,李小龙真正诠释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的艺术’。继在香港举办李小龙诞辰75年展览之后,宇舶表很荣幸再次携手李小龙基金会在京举办纪念展览并发布第二代限量腕表,向一代传奇致敬。”

作为李小龙的女儿,李香凝也表示:“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李小龙基金会通过传播李小龙的精神来激励人们自强自信。这次携手宇舶表在北京李小龙传奇纪念展是我的荣幸,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与大家分享父亲的精神与哲学理念。我很感谢宇舶表为了致敬父亲的精神,专门设计出这款限量腕表,也感谢宇舶表对于李小龙基金会的鼎力支持。”

《时尚北京》:我们都知道宇舶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跨界,那对于这次两种跨界融合的艺术作品你怎么评价呢?

李香凝:我认为这两款腕表都非常的美,而且是对我父亲的一个致敬。我现在手上戴的这块就是75周年纪念腕表,与今天晚上即将发布的新腕表稍有不同。

《时尚北京》:跟宇舶表的合作是怎么开始的?

李香凝:我记得是宇舶腕表找到我们看有没有合作的机会,加上我本身也非常喜爱宇舶腕表。而且我们的合作也可以帮助李小龙基金会筹到一些资金,用来帮助更多的人。

《时尚北京》:李小龙基金会也参与了这次跨界的腕表设计,为什么会选择李小龙先生的龙画作为样本呢?

李香凝:我的父亲是龙年生的,龙时生的。我的父亲有一张桌子,上面雕刻着一个龙的图案,而腕表上的图案就是从这个桌子上面来的,所以这个设计等于说是一个非常私密的设计。其中包含了李小龙的名字,他出生的年份,他的精神。

《时尚北京》:李小龙先生的精神这么多年来一直激励着东方电影的市场,听说您最近也在筹备一个关于龙先生深层精神方面的影片。那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目前的这个进程吗?

李香凝:我们现在有关于李小龙的很多媒体项目在同时進行,目前有两部电影是关于他的生活的,一部是讲述他早年的生活,在香港习武长大的这样一个电影;另外一部就是他比较后期的生活状态的电影。第一部电影现在已经在制作阶段了,后一部我们目前还在创作剧本。

《时尚北京》:我很好奇您在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像一个男生还是女孩子?因为您毕竟生长在一个武术家庭里。

李香凝:我的父亲一直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理念,就是他相信每一个人都应该做自己。我小的时候稍微有一点假小子,在运动方面、武术方面都非常地积极和活跃。我相信应该保持真我,这意味着作为一个女性可以是一个非常强壮的女性,非常有力量的女性,敢于做生活的领袖。

《时尚北京》:我想知道,这么多年来,您能感觉到人们对功夫的态度有变化吗?

李香凝:武术这个概念在生活当中经常碰得到,我希望人们对武术的想法是变得越来越好。我觉得武术里面,打架或者是搏斗只是占据非常小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武术更多的是去了解自我,让自身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自信,去了解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一个工具。

另外,武术也是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的,所以通过武术你可以去更加了解别人,或者是更加了解世界。武术更多的是认知自己,认知世界的一个工具。因为在研习武术的过程当中,它有一个非常自然的状态,就是你自己的身体要怎么运动,怎么配合地球的运动而运动。我的父亲经常说他想做一个真正的战士,但是真正的战士并不是说只把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或者只是有关于暴力的,而是说如何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好的人,如何让自己在变得更好的同时,跟这个世界和谐相处。我希望,尤其是西方人,对武术的观念能够更多地融合这个哲学思想进去。

技术艺术融合 篇12

随着教育的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家以及社会对于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 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教育的需求, 因此, 教师必须寻找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进而提升我国的教育。我们都知道,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提升, 社会已经逐渐变为科技的课堂, 既然是这样, 教师为什么不能将这个科技大学堂带入课堂中呢?众所周知, 多媒体技术具有将抽象转为具体的功能, 其可以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 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系统, 进而实现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 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势在必行。

二、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结合的意义

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共具有以下几点意义:

(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教师采用应试教育, 忽略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在多媒体教学的结合下, 教师可以很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进而给予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传统的教育环境下, 教师会采用直接授课的方式讲解课本上的内容, 多媒体环境下, 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 以Flash或者是幻灯片的方式给学生们播放一系列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建筑。从而激起他们的好奇心, 进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 调节课堂学习氛围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 整个课堂气氛十分烦闷, 导致学生学习没有激情, 进而使得学生的学习缺乏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多媒体环境下, 教师结合多媒体技术, 采用声图并茂的方式进行授课, 例如, 在讲解《西方美术史》时, 对于那些史实性的内容, 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制作成PPT, 然后配上一定的音乐以及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诵读, 这样一来, 大家可以既看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 又可以欣赏到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说以及解读, 而不是像传统的教学一样, 只是一味的看教材。这种声图文并存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 还可以调节课堂的氛围, 使课堂的学习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

(三) 提升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教师过于注重教师的主体地位, 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在讲解《西方美术史》时, 教师除了会像传统的教学环境下一样, 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以外, 还会采用“三问三答”、“小组讨论”以及“小组竞赛”等多种方式进行授课, 进而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 “三问三答”法, 教师在讲解课程之前, 可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三个相关的问题, 然后让学生进行回答, 一方面可以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 也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情况。

三、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教学方法

在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中, 若想良好地实现多媒体技术的结合以及渗透,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 压缩教学法

由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是一门史实性学科, 所以很多教师将其视为金科玉律, 认为其是不能被增加、压缩或者遗漏的, 因此, 在讲解时, 显得十分吃力, 学生学起来也感觉压力很大。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撑下, 我们可以采用压缩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我们不必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一样, 一个作品一个作品的讲解, 而是采用图表压缩法, 将不同的时期、不同作者的不同作品制成一张表格, 然后为学生讲解。这样一来, 既降低教师的教学压力, 又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同时还可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 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 大部分教师喜欢采用一黑板、一本书、一只笔的教学模式, 这样的教学模式沿用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不仅没有新鲜感, 而且会使课堂显得十分单调、枯燥。而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法, 即摒弃原有的黑板、书本以及粉笔, 将其制作成一份图文并茂的PPT, 利用播放PPT的方式讲解课程, 既充满新意, 又可以省下板书的时间, 同时利用多姿多彩的PPT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

(三) 引导教学法

在多媒体技术的参与下, 我们不仅可以采用压缩教学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法, 还可以采用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例如, 在讲解《中外建筑史》时, 我们就可以采用引导法进行教学, 例如, 在讲解某个时期的某个作家的某个作品时, 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一个点作为引子, 然后顺着这个点利用树叉法延伸知识。比如, 我们以一个时期为例, 然后这个时期下面就可以开出不同的枝丫, 这些枝丫则代表这一时期的不同的作者, 然后再每个作者下边又可以开出不同的枝丫, 这些枝丫则代表该作者的作品, 以此例推, 采用树叉法进行引导教学。这样既可以实现知识的教授, 又可以实现知识的延伸, 同时, 还可以起到扩散学生思维的作用。

四、结语

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在21世纪的今天,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优秀的人才, 更需要的是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人才, 因此, 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 进而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

摘要:众所周知, 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 其内容大都属于史实性的, 因此整个课堂会比较单调、枯燥, 为了良好的改善课堂的教学质量, 调节课堂的学习氛围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选择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中, 进而实现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的融合。本文将结合多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理论课程结合的意义, 探讨在艺术专业理论课堂中结合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艺术设计,课程,结合,意义,方法

参考文献

[1]沈书生.面向常态课堂的现代教育理念研究[J].电化教研究, 2013, (10) .

[2]陈林.多媒体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吉林教育, 2009, 34 (31) .

[3]陈忠民.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的探讨[J].教育探索, 2007, 27 (08) .

[4]张晶.浅谈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实践能力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3 (16) .

上一篇:热播网络剧下一篇:移动电子商务互动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