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

2024-08-15

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共7篇)

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不断出现, 工程施工与以往有了很大的差别。为了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就需要工程监理人员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但是在现在的工程监理中, 监理单位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工程的施工情况, 难免会出现误差, 从而影响工程的技术判断, 与质量和安全。基于这种情况, 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 对工程监理中的技巧以及相关的方法进行了分析, 旨在提高工程监理人员的整体能力、胆略、素质, 提高工程监理的效率以及质量。

一、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中的监理技术和艺术

工程监理中的技术和艺术在既成的规范中有着很好的体现, 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监理, 就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地掌握。只有这样才能使监理工作逐渐规范化、效率化。诸如我国《建筑法》规定:工程监理人员认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设计要求、施工技术标准和合同约定的, 有权要求建筑施工企业改正。工程监理人员发现工程设计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条文、建筑工程质量标准或者合同约定的质量要求时, 应当报告建设单位, 要求设计单位改正;工程监理单位应当依照法律、法规以及有关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和建设工程承包合同, 代表建设单位对施工质量实施监理, 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根据这些内容, 我们就能对其中存在的技术和艺术进行更好地理解。在现实工程监理过程中, 应该采取如下办法:

(一) 工程质量的事先控制

在工程的监理中, 质量的监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方面, 其中不但涉及到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图纸以及设计变更, 还有工程质量标准、材料、人员、设备等方面, 对于这些内容, 监理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判断其可能存在的问题, 并在这些问题上对其进行预防性的控制, 这样对于达到理想的监理效果有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 还可以进行事先控制各参建单位相应的资质, 现在的工程往往采取分包的办法, 监理人员要对分包单位的资质情况进行审查, 对于没有相关资质的分包方应该及时书面联系业主以及相关部门, 取消其施工的资格。

(二) 工程施工的过程控制

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存在着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 要想达到良好的监理效果, 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就需要对施工的过程进行控制。在这个过程中, 监理单位应该就相关的质量体系以及质量管理的办法, 向相应的总承包单位书面联系或书面通知, 由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联系, 并要求其落实、遵守相关的质量规定。

在材料的购置环节、运输环节、养护环节, 监理人员应该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来指导现场的相关的行为。如果在施工过程中, 遇到特殊的情况, 需要对既定的施工方法进行修改、完善的话, 监理人员应该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并将其上报。施工现场需要对很多的原材料、半成品等进行检测, 为了达到良好的检测效果, 监理人员应该对施工单位的相关的设备、人员、资质等进行审核, 这样才能保证良好的效果。在进行工程量计量的时候, 监理单位不仅要对计量结果进行检测, 还需要对测量的设备进行专业化的检验, 防止出现误差。对于那些隐蔽工程、分项分部工程, 监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其检查的力度, 不能得过且过, 应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

(三) 工程施工质量资料的控制

现在的施工质量资料不但是工程的重要参考, 还是进行方案调整的重要数据, 监理人员要督促承包单位保管好这些资料, 保证其真实性,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签证, 以保证其有效性、真实性、完整性。只有保证这些资料的严谨, 才能真正完成监理单位的相关工作。

二、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的技术和艺术

监理工作的技术和艺术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监理人员对建设工程监理规范的执行情况应充分地了解, 并按照相应地标准进行监理, 才能够提高监理的效率, 提高其可靠性。诸如工程变更问题, 就需要对其变更处理的相关程序有所了解。但是在实际的监理过程中, 如果工期比较紧的话, 监理人员很难得到业主的授权;如果不请示就进行施工的话, 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擅自同意工程变更的话, 那么如果出现了差错, 业主往往会不满意, 这样在验收和计量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当施工现场有业主代表的话, 还会存在一些问题, 如果业主代表和相关的承包单位对现场的工程变更达成了协议, 但是监理却不知情的话, 这样就使得监理的职责和权威遭到了很大的挑战。

在进行计量和支付操作的时候, 偶尔会碰到那些增加工程量的计量问题, 这些计量对于业主来说是十分敏感的, 而对于承包方来说确是不得不提的。这个时候监理就要用到相关的监理技术和艺术, 当承包方对于这些增加的工程自检合格之后, 还需要业主、监理方进行复检, 经检查如果合格的话, 就可以在相应的结果上进行签字, 这样才能保证其结果各方都能够接受。

三、在处理各方关系中监理工作的技术和艺术

监理人员在对工程实行监理的过程会与业主方、施工方、设计方产生一定的联系, 只有处理好各方关系, 才能更好地提高工程监理的效果。

(一) 处理与业主的关系

监理和业主之间的关系是被委托与委托的关系, 其本身应是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监理人员要对自己的职责有深入地认识, 并对施工图纸有清晰地掌握, 了解施工的程序, 能够对施工现场的突发问题进行有效地解决, 这就需要考虑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诸如,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 进行会议解决还是进行个别交流;是立刻解决还是冷静分析;是将问题在基层处理掉还是反映到上层。监理人员既要保护业主的利益, 也要维护施工单位的权益, 应该充分考虑到工作的开展方法, 尝试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监理效果。

(二) 处理与承包方的关系

在整个工程项目中, 业主方、施工方、监理方的地位是平等的, 这种关系既需要合作也需要制约。监理单位主要的责任就是按照相关的规范、标准、法律法规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工序等全方面进行监理, 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对施工单位提供帮助。当然这种帮助需要建立在尊重施工单位的基础上, 做好中间人的角色, 保持自身公正的立场。监理人员虽然代表的是业主方, 但是不能一味为业主方进行辩护, 应该本着平等、公平的原则来进行监理。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监理方不能对承包方过分的监理, 这样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三) 处理与设计单位的关系

在工程的设计阶段, 工程监理就需要对设计阶段进行监理。一般都是采取旁站法来进行监理, 即对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工程的施工阶段, 虽然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还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主要表现在施工单位往往会按照图纸进行施工, 监理单位也需要根据设计图纸对工程进行监理, 虽然设计方和施工方在这之前进行过设计交底与图纸的会审, 但是难免会存在一些疏漏的地方, 一旦在施工的时候发生了变化, 原定的设计方案不能满足施工的要求, 或者在其他不可抗力的作用下导致工程的施工方案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 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施工图的变更。这个时候监理人员与施工方就需要找到设计方, 听取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建议。

因此, 监理人员应该和设计方保持亲密的联系, 不仅要尊重相关的设计人员, 还要为其提供便利。这样当需要进行设计变更的时候, 监理方就能迅速联系到设计方。

四、总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我国的工程监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工程监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作, 需要具有良好地沟通能力、协调能力, 监理人员的道德、操守也要有一定的标准,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监理效果。本文对法律法规中工程监理工作的技术和艺术、施工过程中工程监理的技术和艺术、处理三方关系中工程监理的技术和艺术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工程监理的技术和艺术的一些体现进行了介绍, 并分析了工程监理的技术和艺术对于工程监理的重要作用, 旨在使相关人员能够运用工程监理的技术和艺术, 达到理想的工程监理效果, 提高工程监理的效率。

电视摄影的艺术与技术研究和分析 篇2

摄影技术是电视剧制作流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而电视画面就是其重要成果。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 电视摄像就是通过机器对于一些图像和画面进行录制, 从而使这些画面能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同时, 从文化艺术的视角来看, 电视摄影又是一种新的创作方式, 能够有效结合声音和画面, 能够更好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所以, 在进行电视摄影的时候, 应该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以一种文化艺术创作的方式进行电视画面的录制和声音的采集, 这样才会使电视剧的效果更加明显, 同时更加受大众的青睐。

1 电视摄影的艺术表现

1.1 提升电视画面的层次感

在进行电视摄影的时候, 应该让观众不仅仅停留在一个平面上, 而是让观众能够多角度观看, 体验一下立体的画面感, 让观众能够有更好的观赏效果。通常情况下来说, 有三个因素会影响电视摄影给人的层次感。首先, 在进行摄影的时候, 应该注重画面中对相关景物的选择, 应该把其中的景物根据主次进行分层次处理, 通过焦距、景深的调节, 以及背景的掌握、构图的合理、角度的选择等, 让其层次感更加明显, 提高观赏的质量。其次就是对于曝光技术的掌握, 应该注重阴暗部分和明亮部分搭配的把握, 让这两部分的层次效果更加突出。最后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在摄影的过程中, 相关技术人员应该注重把握摄影纵向和横向深度的尺度, 让整个电视画面的立体感增加。只有这样, 才会让观众在观看电视画面的时候能够感受现场的真实感觉, 同时也能够连贯地欣赏画面, 避免断点情况的发生。

1.2 选取不同的角度

通过不一样的角度来选择不一样的景物会让观众观看的时候有不一样的感受, 这个时候景物的选取对于摄影的影响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在选择景物的时候, 摄影工作者应该根据电视剧情和题材的要求来摘取需要的景物, 让景物能够与电视画面和人物情感真正融合到一起, 产生共鸣。在摄影的过程中, 摄影师可以通过拍摄角度的选取来传达出自己对于拍摄的意识。通常来说, 简单的平面拍摄难以满足电视作品的需要, 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摄影师采用不同的拍摄方法来展现不一样的效果, 通过拍摄角度或者形式的不同来是画面中的景物变得不一样, 同时拍摄的过程中也需要考虑想要达到的效果和实际场地情况的匹配度, 只有让二者更好地结合, 才能够使拍摄出来的电视作品更加受观众的喜爱。

1.3 利用时间特效

在电视画面拍摄的时候, 选取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可以是电视画面呈现出来的空间形态不一样, 当然, 也需要使用一些实践特效, 让电视画面变得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通过时间形态的不一样可以使实践得到压缩和延长, 同时在电视画面中展现出来。在实施摄影的时候, 可以使实践再现或者根据电视剧情的实际情况创造不同的时间。在电视画面中通过对于时间的改变, 让观众进入一个新的时间点。简单的空间改变已经不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 只有让时间和空间都发生变化, 才会让观众在欣赏电视节目的时候能够根据剧情的发展一同向前走, 更好地体验电视画面带来的视觉感受。

1.4 在现场完成录音, 增强真实感

电视作品的制作中关于声音和画面有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首先就是在拍摄现场进行画面的拍摄和制作, 然后回到录音棚进行配音;另一种就是在现场完成画面制作和录音工作。这两种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会让观众感觉到画面和声音不同步, 观众缺少在现场拍摄的那种代入感。而后者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 在现场完成画面和声音的录制, 在观看的时候会让观众感受到当时现场拍摄电视的时候的氛围, 这样也会是画面更加真实, 观众切实能够感受到剧情的发展和演员包括画面中景色的生命, 这样才是最好的电视作品。

2 电视摄影的技术体现

2.1 摄影镜头的操作

在电视拍摄的过程中, 对于摄影工作者来说, 稳定地操作固定拍摄是一种常规的应用。他们必须要以最合理的拍摄角度和姿势来进行拍摄, 同时要保持摄影镜头的稳定性, 不能够发生晃动的情况, 保证拍摄的质量。在拍摄的时候摄影社既要注重对于运动状态的拍摄, 同时也要注意固定镜头的使用, 否则就会让观众总是看到一些摇晃的画面, 这样会对于观众观看电视影像时候的对心情造成较坏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也会对于实际剧情的展现形成阻碍。这就要求摄影工作者的技术娴熟, 能够稳稳握紧摄像头。所以在电视作品中的一些需要跟拍的环节就集中体现了摄影师的基本功, 例如在综艺节目《奔跑吧, 兄弟》中, 其中许多画面都是需要跟拍的, 这就对摄影工作者的技术要求很高, 既要跟上剧情发展的节奏, 同时还应该保证摄像画面的稳定, 不能够给观众一种厌烦的感觉。摄影工作者需要将自己的思维和技术相互融合, 创作了更加适合大众的电视作品。

2.2 注重白平衡技术的应用

在摄影的时候, 不一样的光线会有不一样的拍摄效果, 有的时候还会造成电视画面的失真。所以这就对摄影的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 在进行拍摄的过程中, 应该根据实际的光源色温的不同来改变白平衡的效果, 让整个电视画面的色彩完整地展现出来。白平衡的改变有些时候也可以通过图像的改变来完成。把拍摄的图片调整为和肉眼能够观察到的一致。所以这个时候摄影师应该注意还原拍摄到的图像。正确合理的改变白平衡可以保证电视画面图像的正常输出。

2.3 找准曝光点

曝光的使用对于摄影工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正确使用曝光可以保证图像的质量, 不恰当地使用曝光会让整个电视画面的色彩和画面饱和度都受到影响。有效调整光亮可以使曝光正常稳定地进行, 在实施合理曝光的基础上展现出画面应有的光感。光圈、快门速度、ISO都会影响曝光的效果。其中光亮受到了光圈和速度共同决定。在电视画面的制作过程中, 应该正确使用这些关键零件, 使曝光能够更好的进行, 使电视画面更加高质量, 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欣赏电视作品。

3 结论

综上所述, 在电视剧作品的制作过程中, 电视摄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 电视摄影既体现为一种技术, 依靠科学技术才是电视摄影的效果更加明显;又体现为一种艺术, 有效结合声音和画面, 提高电视剧的质量。这种技术和艺术并不矛盾, 相反还是相辅相成的, 因为有了它们, 才使大众看见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作品。所以这就要求工作者在进行摄影的时候, 应该结合这种艺术和技术, 使最好的电视效果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参考文献

[1]杨玉华.电视画面运用中常见问题及改进[J].新闻导刊, 2003 (2) .

[2]徐巍, 方雷.色彩在电视画面中的运用[J].新闻前哨, 2005 (11) .

[3]谭春雷.电视画面运用中的常见问题及改进[J].山东视听, 2004 (2) .

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 篇3

1 环境艺术设计中环境艺术设计运用的原因

1.1 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方式是电子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 新兴事物不断涌现出来, 环境艺术设计就在其中。环境艺术设计是在时代的前进的步伐中产生的, 是工业与商品经济不断成长的结果, 是经济和艺术相互融合的结果, 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最近几年的数字技术发展得非常迅速, 在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和我们日常生活紧密连接的环境艺术设计也会在技术的不断更新, 时代的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得到很大的发展。随着信息科技的新产物数字艺术的进入到环境艺术设计, 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环境艺术设计利用电子技术的优势, 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 增加了工作效率, 改变了工作模式, 丰富了工作内容。通过这些更加丰富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组合的模拟程序使设计师能够准确调整供暖和照明系统以及其他技术设备系统, 以获得理想的或预期的效果。同时设计师可以全面掌握设计的过程, 可以通过电子网络和服务对象进行交流, 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大大的改善设计的结果。

1.2 环境艺术设计中存在着大量的科技因素

进入高科技时代有关的新产品层出不穷, 但是过去的环境艺术设计也在不断更新, 加入了许多现代化成分, 设计出的东西都在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现如今经过不断地改进, 为了更满足人们的需要, 设计出来的东西往往有着更多的人性化和智能化的设置, 让我们有熟悉感, 不至于在高科技层出不穷的环境中感到陌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建筑技术也不断更新, 设计人员的设计也随着新兴的科技材料不断涌现更好的得到保障。虽然在新的东西刚刚出现的时候, 我们都对他们很陌生, 我们往往需要通过借鉴甚至模仿常见的形式才能够适应。当这种新的东西被人们所接受, 人们就开始尝试抛弃旧的形式和风格, 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新的形式和风格。即使是同一种技术和材料, 到了不同设计师的手中, 也会有不同的性格和表情, 比如, 粗野主义的暴露钢筋混凝土在施工中留下的痕迹, 在勒柯布西埃的手中显得粗犷豪放, 而到了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手中, 则变得精巧细腻。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 科技的发展还使得设计传达方式受到影响, 这集中表现在数字技术逐渗透到设计施工及项目管理上, 数字化传达技术表现在两个方面, 即设计系统内部的传达表现和设计系统外在的传达表现。

2 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和发展

2.1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的作用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数字技术给设计人员带来了很多新的手段和方法, 和以前的设计有着很大的不同之处, 对我们也是一种新的尝试。因此对设计人员的要求也更高, 要能够适应数字技术带来的改变, 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 设计理念和方法和当今人们的观念不发生冲突, 要始终有着设计人员具有的前瞻感, 才能在现今的信息社会中存在。环境艺术设计是艺术和科学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的快速发展, 与技术与环境艺术完美结合密不可分。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创作提供新的方式和理念, 环境艺术设计也对数字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人员应该更加关心社会上新技术的出现, 以一种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 不断创新, 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2.2 数字技术加速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

数字技术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方便和直接的表现方式, 数字设计可以进行文字的处理和图形图像的处理, 和以前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绘画方面和展现的效果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一些刚刚接触环境艺术设计这方面的人来说, 应用数字技术更好, 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大体上看, 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加速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步伐。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 并用独特的艺术创造形式表现出来。现今科技的高度化成为社会的主题, 数字技术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很深意义的影响。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设计工具的改变上, 传统的环艺设计往往使用手工绘图, 大都要使用一些绘图工具进行绘画, 逐步表现出形状。更改设计修改起来比较困难, 用数字技术处理不但代替传统手工绘图的所有过程, 而且可以高仿真模仿传统的艺术效果也比传统方式节省时间, 提高了效率基于数字技术可以随意缩放, 使设计更加精细, 无需尺规等工具, 比手工精确规范。

2.3 数字技术有效增加了环境艺术设计的速度

数字技术可以让图像声音和文字这些信息通过数字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方便在设计构想和方案形成的过程中进行修改, 有着在现实当中运算光影、色彩、材质等常规方式没有办法超越的优点。数字技术可以通过一些先进的图形展现技术使技术与艺术二者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充分的表现出数字技术的特长。同时, 在结合传统的白描、渲染等技法的基础上, 也可以应用数字技术, 创造出更有表现力、感染力、说服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 设计构思与方案的造型、光影、材质、色彩等方面有真实的表现效果, 在动画、特技、数据大小等方面有着手工绘稿没有办法取代的优势, 一个薄薄的数据硬盘就代替了厚厚的构思草图、原画底稿等内容。

3 结语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了现如今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方便又有效率的技术。数字技术也让环境艺术设计重新绽放生机, 为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力量。随着我国经济的茂盛以及社会水平的逐步提高, 在我们可以预见的未来, 科技仍然是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的灵魂。

摘要: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 现如今我们全球已经处于一种高速发展欣欣向荣的状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 环境艺术设计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并快速的发展起来。新型的数字技术也在环境艺术设计得到发展与应用。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数字技术,电子

参考文献

[1][日]安藤忠雄, 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2][英]维多利亚·巴拉德·贝尔等, 朱蓉译.建筑设计的材料表达[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8.

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 篇4

宋代是我国陶瓷全面发展的辉煌时期, 两宋官窑也被公认为代表了宋瓷高水准的制造技术和艺术价值。其中以“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最为声名卓著。官窑是北宋皇室在河南开封专设的瓷窑, 专门为皇帝及皇室烧制高级生活用瓷和艺术陈设瓷。“靖康之难”后, 宋皇南迁后, 建都于临安, 为了满足宫廷需要, 又沿袭旧制, 重集全国制瓷名师巧匠, 在杭州建立官窑, 专门生产宫廷用瓷, 史称南宋官窑。据《坦斋笔衡》记载:“中兴渡江, ……袭故京遗制, 置窑于修内寺, 造青器, 名内窑。”所以凤凰山下的官窑又称修内寺窑或内窑。之后, 在郊坛下设的新窑, 称为郊坛下官窑。

1 南宋官窑瓷器的制作技术

官窑产品专供宫廷。以宫廷生活用瓷与陈设瓷为主。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 样式多种。观窑为宫廷所垄断, 在用料上不惜工本, 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体现了中国瓷器巅峰时代的最高成就。宋官窑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宫廷御窑:在宋代朝廷皇室直接控制下, 皇家宫廷画院画样, 集中全国制瓷名匠, 不惜工本, 精心制作, 生产产品全部归宫廷所有, 由皇家独享, 并且工艺对民间严格保密制造, 使宋官窑显得更加神秘。南宋官窑瓷在造型、釉色上都独具特色。南宋官窑瓷既继承了北宋津京官窑瓷、河南汝官窑瓷等北方名窑的造型端庄简朴, 釉质浑厚的特点, 又吸收了南方越窑、龙泉窑等名窑的薄胎厚釉, 釉面莹沏, 造型精巧之精华。南宋官窑瓷的釉色, 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谱的颜色分, 是极浅的蓝绿色, 但也有以灰色、绿色、黄绿色色调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浊性和釉层丰厚的多次釉, 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窑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红褐色等, 但以黑褐色占大多数。明初曹晤的《格古要论》在描述官窑瓷器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 色青带粉红, 浓淡不一, 有蟹爪纹紫口铁足”。所谓“紫口铁足”是由于黑胎上釉后, 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 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 而显现了胎色, 这就是“紫口”。至于“铁足”则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铁色了, 南宋官窑的釉极厚, 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说法。

明人高镰在《遵生安笺》里进一步说明杭州官窑青瓷的特征是“色取粉青为上, 淡白次之, 油灰色之下也;纹取冰裂鳝血为上, 梅花片墨纹次之, 细碎纹之下也。”南宋官窑瓷器釉面的天然开片, 是其另一特点。开片是指瓷器釉面中出现的不规则裂纹。是由于胎釉膨胀系数相差过大, 在烧成后的冷却收缩时开裂形成的。这本是制作技术不成熟所造成, 却无心插柳柳成荫。先人巧妙地利用这种缺陷美来装饰釉面, 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官窑青瓷闻名于世, 创造了我国青瓷史上的顶峰。北宋汴京官窑青瓷继汝窑烧造, 南宋官窑是北宋汴京官窑的继续。南宋早期的青瓷产品, 为薄胎薄釉青瓷, 胎薄质细, 色黑褐或深灰, 釉色以粉青为主, 兼有青灰、青黄和炒米黄等色调, 釉层薄而润泽, 有纹片, 满釉支钉装烧, 器底有圆形支钉痕, 工精质高。南宋后期官窑青瓷的烧造在质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 改变制瓷工艺, 创用素烧胎多次上釉二次烧成的厚釉工艺, 制出薄胎厚釉青瓷, 釉质如玉石般的光亮莹润, 釉面上显露横竖交织的细密的冰裂纹片。厚釉工艺的具体做法是先低温素烧坯, 后施三至四道釉, 釉厚如堆脂, 再经高温成器, 一般釉层厚在2 mm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烧工具, 造成废品, 厚釉工艺的使用导致装烧工艺的改良, 变满釉支钉装烧为刮釉垫饼装烧, 即将碗、盘、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 以垫饼垫烧。南宋官窑制瓷工艺技术的形成是南北制瓷文化交融的产物, 更是南北窑工智慧的结晶, 它的制瓷技术和审美, 不但影响到了宋代民窑瓷器的发展走向, 也对后世瓷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南宋官窑瓷器的艺术价值

官窑, 是我国古代制瓷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集中了民间能工巧匠, 在工艺上力求革新, 在质量上精益求精, 创造了我国瓷器史上的高峰。所以, 官窑对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曾产生过积极的不可估量的推进力, 而且对世界文化艺术方面也是一个伟大的卓越的贡献。

官窑与民窑也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两者在生产工艺、图案纹饰、艺术价值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区别。民窑主要以普通百姓为服务对象, 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 选择适当的地方进行自行生产与销售各种瓷器。其在造型、结构、用料、造材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而官窑则受统治者严密控制和掌握。在《大明会典》中就曾有“明承元制, 凡朝廷烧制瓷器, 必由内府定夺样制”的文字记载, 其所谓“样制”指除了某类瓷器在本身的器形、规格、釉色、纹饰都要求纯正、规整以外, 风格也要求统一。官窑不受价值规律支配, 劳役天下的能工巧匠, 不惜工本, 技术精湛, 精益求精, 在胎釉的配方和工艺上达到完美的极致。并加入了皇室的美学和实用理想, 一切行为都以服务于皇宫为基础, 供皇室享用。并且严禁民间进行仿制, 官窑的烧造场所还会配有专门的军队把守, 即使是当地官员也无法接近, 更无法见到各种器物, 这样做的结果使得官窑瓷器尽显其威仪与神秘。

宋代官窑, 是中国工艺美术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宋官窑代表典型的供御用瓷, 具有高雅的艺术格调。其釉色平淡含蓄, 素雅之中表现着内心的意蕴。细密的冰片, 隐约间闪烁着钻石的光芒, 温润而细腻。官窑是官建、官管、官用, 产品因而具有皇权特有的威仪和神秘性。南宋官窑具有敦厚玉立的造型、柔润如玉的釉彩、金丝铁线的艺术特点。南宋官窑在中国陶瓷研究史中一直备受关注,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以它显赫的皇家身份在陶瓷发展史的舞台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南宋官窑制瓷匠师, 把古朴刚劲的造型, 典雅玉润的釉色, 精光内蕴的釉质和天然自成又别有意趣的开片, 以别具风姿绰约的紫口铁足, 完美地凝聚在幽雅端庄、明快和谐的统一体中, 从而构成南宋官窑青瓷的庄重典雅、凝重深沉的艺术风彩。它们不仅是我国青瓷艺术中的高峰, 也是我国艺苑中的杰作与瑰宝, 它们的仪态和风范, 为后世陶业长期追仿。

3 结语

南宋官窑瓷器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是和当时社会的审美时尚分不开的。在宋代, 理学有着举足轻重地位, 在此思想的影响下, 人们的美学观点也与之相应。艺术品综合着现实美、社会审美意识和艺术家的创作个性及一定的自然物质的审美特性。宋朝的理学思潮, 折射到瓷器艺术风格上, 便形成了宋瓷对内在寓意的刻意追求。宋瓷崇尚理性, 倾向于自然的艺术风格。其追求的最佳境界是“天工与清新”, 一种浑然天成的艺术美, 是我国瓷业史上的一项杰出成就。南宋官窑工艺技术精湛, 凝结着匠师们无穷的智慧和辛劳。南宋官窑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主要服务于皇室, 因此, 必然秉承皇室的意志, 体现出统治阶级的审美情趣。官窑不需要牟利, 不存在商品化, 官建、官管、官用的主要的特点, 体现了皇家气派, 尽显了皇权的威仪与神秘。南宋官窑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随着出土资料的日渐丰富, 研究范围的逐步扩展和深入, 以及科技手段的发展, 我们将能够对南宋官窑瓷器有更客观全面地认识。

参考文献

[1]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85.

[2]龚云表.澄泥烈焰铸陶魂[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1996.

[3]张晶.设计简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辉柄.宋代官窑瓷器[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92.

[5]朱伯谦.谈南宋官窑[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1987.

[6]沙孟海.南宋修内司窑址问题的商榷[J].考古与文物, 1985 (6) .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会展业:政府职能的失范和规范 篇5

(一)政府定展盲目化

据估计,目前全国大中小各类城市中提出要把本市办成“国际会展都市”、“国际会展中心”、“中国会展中心城市”、“中国会展名城”、“中国区域会展中心”的已经超过30个城市,而且其中大多数城市都已把这一目标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或本地的发展规划之中,有许多城市为此专门组建了政府会展管理或协调机构。与此同时,新建或扩建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由政府亲自策划、组织并给予财政资助的新创“品牌”展会接连开办。但是,会展业的发展要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如自然地理条件、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会展场馆、产业基础、政策环境等。并不是所有的城市、所有的地区都具备这些条件,因而会展业不可能遍地开花,只能根据这些条件,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即便中国是目前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经济体,即便中国已成为全球会展业界共同看好的潜在市场,中国也根本不可能同时存在那么多的世界性、全国性、区域性“会展都市”和“会展名城”。

(二)政府引展缺位化

目前,中国会展业有“三多”:展览数量多、主办单位多、行业重复办展多。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整体规划和指导,信息不灵、多头管理等,从而造成了会展主题雷同或缺乏特色,而重复办展、滥竽充数等现象也时有发生,极大影响了会展行业的整体形象。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都充分认识到会展经济的重要性,积极招商引资,近年来为此,政府领导可谓不辞辛劳,南下北上,甚至出国采取参加招商展览会、举行项目推介会等等各种形式好不容易才吸引到几家著名会展入住;但总是好景不长,这些名牌会展纷纷要撤出,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政府在职能和行为方面的反思。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下,从世界各国在会展业发展中政府职能取向上看,重视“筑巢引凤”是其中的共同的经验,所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硬、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建设是引展工作中政府职能根本取向。

(三)政府办展功利化

因为展会无论大小都可能有钱赚,大家都看中“会展经济”这块肥肉,利益驱使都想分一杯羹。在政府机构范畴内,具有展会组织权的部门经委、商务、科技局等,行业协会、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展览公司也有权办展,因此重复办展、多家办展屡见不鲜。发展展览业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哄而上。当前一些地方不顾自身实际,盲目建造展览设施,将发展会展经济等同于建场馆,不计成本搞建设、办展会,这是对会展经济的误解。据统计,2005年底,我国可供展览的总面积将超过260万平方米,超过目前德国的展馆总面积(240万平方米)。但是目前我国展览场馆的利用率普遍偏低。一般而言,展馆利用率在达到50%~60%,才可能发挥出较好的市场效益,而我国展馆目前整体的利用率在10%~30%之间。这不仅造成了资金、土地等资源的浪费,而且必然导致展馆经营市场的恶性竞争。发展展览业、打造会展中心城市,需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稳定的产业基础、广阔的消费市场、完善的基础设施,脱离本地实际情况,相互攀比,甚至打造所谓形象工程,只能造成资源配置不当、社会成本增大,为中国会展业发展埋下隐患。

(四)政府管展错位化

这表现在:一是组织会展活动的错位,以致“政府主导型展会”泛滥,也有的地方走向另一个极端,会展活动既没有明确统一的部门统一管理与规划,缺少专门管理机构的指导,主办者大都集中精力于申请、审批、接待事务,很少甚至没有考虑到同相关部门的广泛合作以及对会展产业的综合效应认识不足,会展业与相关产业的关系呈现松散状态,许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二是“会展中心”建设、管理的错位。过分依赖政府投资,造成各地政府现在的“高标准”、“标志性”建设气魄,仅新展馆每年投入的建设资金大概不低于40亿元,相当于全国展览场地年总收入的3-4倍。三是会展保障服务的错位。许多城市政府在举办重大会展活动中习惯于行政性介入的工作方式,本应交给市场的保障服务事务大量由政府直接来承担,一方面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又不利于本地会展保障与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水平的提高。

政府职能在会展业发展中的规范

(一)明确政府职能定位

对于会展业发展,政府不是管理部门,只是协调、配合和服务,主要任务是协助、配合和服务会展公司开展工作,向国内外介绍国际会展的优越条件,促销各种会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政府切实把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改革行政审批制和减少直接干预,政府主要是通过中长期规划、发展战略、产业政策和市场规则等手段,引导、规范行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体到会展业来说,一是政府应该减少直接举办可以由市场实现其功能的商业性会展;二是要减少行政审批和收费,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进入会展业,促进展览市场的充分竞争和结构合理化;三是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市场规则的建立和市场监管上,为企业公平竞争创造良好条件。

(二)转变会展管理体制

政府的会展管理机关在会展业新的发展形势下,面临重大的职能转变,从与会展有关的审批为主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对会展业发展的统筹规划与协调,进一步强化服务功能。

在政府部门会展管理职能实现重大转变的同时,应全力促进培育会展行业组织,发挥行业协会在会展活动中的管理与协调作用,政府、协会、企业三方面定位准确,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以形成政府主管实施规划和统筹指导,行业协会实行自律管理和发挥行业服务功能,企业合法自主经营会展业务的新型会展业管理体制。

(三)完善会展业协调机制

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成立会展管理办公室或明确各级贸促机构负责会展业的监督、管理和协调;简化审批程序,形成税务、商务、海关、商检、工商、公安、交通、城管等部门一站式服务,解决多头审批的问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创新场馆运作模式,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场馆的运营管理。对政府投资的会展场馆,在确定产权归属的前提下,通过招标,以长期租赁或委托经营等形式,把经营管理权授让给会展企业。对非政府投资的会展场馆管理,要利用市场手段调动企业及投资者的积极性。

(四)创新会展经营模式

随着中国会展产业的整体推进,创新会展模式是保持各个城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譬如,“市场+展会”新模式就是利用已经运营成熟的专业商城,举办相关的行业专业展;将常态市场与动态展会相结合,以贸促展,展会是对市场交易的必要补充,使展会可以借力市场内商家的固定客户;通过展会,商城内的商家与参展商、采购商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使大多参展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总之,让市场与展览形成资源整合,利益互动,优势互补,有利于构建商贸经济与展览经济的利益共同体。还有就是商会+协会的模式,即在商业联合会下设直属的会展协作专业委员会(简称“会展协作委”)并与协会协作,这种“政府主导型”的同业商协会模式,要求会展协作委与商会更为密切的合作,依托商会这个平台,会展协作委才能“转”起来,依靠商会提供的“客源”和“海外专业观众”资源,这种会展业的新尝试才有更多收获。组织者希望通过“整合式”的招展形式,互补办展或者联合策划组展,让联盟里的大小展览公司共同受益。

(五)实施市场替代方式

会展艺术和技术论文 篇6

1 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

会展旅游经济是指以会议、展览、竞赛为主要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前往会展举办地参加会议、展览及相关活动, 使参展者和参展地之间、游者和参展者与参展地之间发生经济交往, 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1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以促进服务经济的发展

服务经济是近五十年来崛起的新经济形式, 它在国民经济构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它涵盖了服务业乃至对外服务贸易的广阔的市场经济门类与形式。具体来说, 所谓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 (GDP) 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状态, 或者说, 服务经济是指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就业者中的比重超过60%的一种经济态势。在国外, 服务经济已基本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早在2001年, 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 美国是76.3%、英国是72.6%、法国是72.5%、德国是69.7%、日本是71.5%、意大利是69.5%、加拿大是66.1%。事实证明, 发达国家都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根据国际统计年鉴2008~2009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2006年中国服务业产值在国内GDP中所占比重为40.2%, 低于全世界69.0%的比重 (2006年数字) , 低于2007年低收入国家47.5%、中低收入国家的58.6%、上中等收入国家的64.0%的比重。又据统计, 2007年, 中国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为39.1%。这说明, 从总体上来看, 我国的服务业还相当落后, 距离服务经济时代还较远一些。会展旅游经济是服务经济具体的重要体现形式。所以,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就能起到促进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作用。

1.2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以提升会展旅游业的能级

根据《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9) 》显示, 会展“业内活动持续活跃, 品牌化态势逐步形成。第五届中国会展经济国际合作论坛、第四届中国会展教育论坛、第四届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年会、第五届中国国际会展文化节、第三届中欧会展经济国际合作发展论坛等业内活动在年内顺利召开。这些活动都已经连续举办多届, 并具有了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 活动规模和层次都有所提升。”报告还认为, 在我国举办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 是中国会展业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对中国会展业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管理制度变革以及人才培养等多方面, 将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又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显示, 2009年, 我国旅游业总体保持较快增长。其中, 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入境旅游市场逐步恢复, 出境旅游市场平稳发展。同时, 旅游投资规模大幅增长, 企业经营业绩开始回升, 旅游产业对经济社会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 旅游业的能级大大提升。据上所述,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也有提升我国会展旅游业能级的作用。

1.3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以获取更多的直接的经济效益

会展旅游经济一般被认为是高收入、高赢利的“无烟工业”, 它可以产生较高的直接经济效益。据专家测算, 仅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 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 相关的社会收入为9。从国际上看, 在瑞士日内瓦, 德国汉诺威、慕尼黑, 美国纽约, 法国巴黎, 英国伦敦, 新加坡和我国香港等这些世界著名的“展览城”, 会展业为其带来了直接的收益和经济的繁荣。其中, 美国1年举办200多个商业展会, 带来的经济效益超过38亿美元。从国内来看, 仅“北京第六届国际汽车展”, 就有40万观众前往观展, 光门票收入就相当可观。又据《国家旅游局发布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显示, 2009年, 国内旅游市场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国内旅游接待约为19亿人次, 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收入有望突破1万亿元, 增幅超过15%, 其经济效益显著。所以, 发展我国的会展旅游经济, 还能起到获取更多的直接经济效益的作用。

2 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的建议

2.1 为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 应构建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

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 应深入分析会展旅游的市场运作模式, 寻求会展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理想机制, 按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会展旅游。因为会展旅游是一项操作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涉及许多部门, 牵扯许多环节。这就需要政府成立专门的、权威性的会展旅游管理机构,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 对会展旅游业进行有效的规范、监控和管理, 理顺好各方关系, 整合好会展旅游资源, 有效协调、引导会展旅游的开展, 使会展公司和旅游企业能相互合作, 共同推动会展旅游市场正常运作。只有构建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 为会展旅游创造一个公开、公正的竞争秩序和规范化管理的竞争氛围, 才能不断提高会展旅游的综合效益。

2.2 为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 应加快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

高素质的会展人才是会展经济能否发展壮大的关键。为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 应加快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在现代会展旅游业中, 会展专业人员素质的好坏、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会展旅游的成败。世界会展旅游经济发达地区经验均表明, 会展旅游行业需要有专业素养的高端人才, 才能实现它的发展。会展旅游是集现代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综合服务产业, 这就要求会展旅游专业人员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又要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掌握最新信息、跟踪市场变化的能力。鉴于我国会展旅游工作人员的差距, 必须尽快加大投入, 培养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会展旅游队伍。应利用丰富的高校教育资源, 除吸收录用一些受过会展旅游高等教育的人才外, 还应通过高校加强对会展工作人员的在职培训和对高素质专业策划、管理人才的培养。也应与国外著名会展经济管理中心联合举行会展旅游人才的培训, 解决我国会展旅游人才资源瓶颈的限制问题。

2.3 为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 应树立会展旅游的品牌形象

澳大利亚发展会展旅游的成功经验是:“会展旅游搞得好不好, 关键是产品和服务;有了好的产品, 抓住促销是关键环节;注重主题宣传, 打造产品品牌”。我国的“广交会”, 可谓会展旅游的品牌。广交会的品牌效应、传统和规模是全世界展会中的前几位。从国外客商对中国外贸产品的了解上说, 广交会等中国传统展会是最好的渠道之一。我国就应该很好地利用这样的品牌优势。已经成功召开的“上海世博会”, 正在打造和树立国际化的会展旅游的优质品牌。“上海世博会”的特点有四个大:即大展示、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很不够, “上海世博会”提供交流平台, 就能极大地促进中外合作, 使其互利共赢, 这就产生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国还应树立更多的会展旅游的品牌形象。国际会展旅游开展比较成功的国家都十分重视会展旅游品牌的宣传促销, 我国会展旅游地也应加强对会展旅游品牌的宣传推销工作。会展旅游一旦有了品牌, 并进行广泛的宣传推销工作, 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员参会、参展和游览。

摘要:在我国, 会展旅游业已成为“朝阳产业”, 会展旅游经济正成长为一种新兴经济形式。本文首先阐释了会展旅游经济的涵义, 而后论述了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的重要作用, 最后提出了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的几点建议 (即应构建良好的市场运作机制、应提高会展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应加快会展旅游人才的培养、应树立会展旅游的品牌形象等建议) 。提示我们, 发展我国会展旅游经济应该有更明确的认识, 并应群策群力, 以促进我国各地区会展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发展,会展旅游经济,涵义,作用,建议

参考文献

[1]王方华, 过聚荣.中国会展经济发展报告 (2009) [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2]国家旅游局发布2009年旅游经济运行报告.http://www.cntour2.com/viewnews/2010/1/7/0107095335_2.htm.

[3]黄文捷.会展经济的功能及其作用.http://2010.qq.com/a/20090916/000038.htm.

[4]伍海琳.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的思考[J].企业经济, 2005, (5) .

国家会展中心绿色施工技术 篇7

1 工程特点、难点

(1)工程体量大,工期紧,质量要求高。总建筑面积约147万m2,2014年底竣工,质量目标为鲁班奖。

(2)工程占地面积大,现场平面管理难度大。

(3)工程结构复杂,双层展厅跨度36m,纵横向长度为300 m×330 m,为大跨度、大截面、超高、超长、超大面积预应力结构;主梁截面为1800 mm×2 650mm,井字梁截面为900 mm×2 500 mm,支模高度13.35~15.80 m,安全控制及施工难度大。

2 绿色施工技术措施

2.1 水资源收集回收利用技术

雨水的收集利用是指利用本工程施工现场占地面积大的自然条件,依据地形有计划地将雨水通过现场的雨水沟排放进指定的蓄水池,根据水处理的原理进行沉淀排沙,使其达到国家中水水质标准,用于建设工程中的各类施工用水,缓解施工中的用水问题(图2)。

由于工程基坑面积达10余万m2,土方量达100万m2,土方施工扬尘控制难度大,项目利用循环水系统中的清水,通过加压喷淋装置,形成水雾,用于场地内和道路两侧的扬尘控制。为进行土方车辆的冲洗,现场创新了洗车池施工技术,综合了洗车槽技术、喷淋洗车技术和循环水利用技术,在降低车辆扬尘、保护环境的同时,节约了水资源。其原理为将基坑降水、工程污水等引入沉淀池,其中一级沉淀池与洗车槽相连,用于清洗车辆轮胎;污水经沉淀池沉淀进入清水池,清水池内设置水泵,将清水抽入洗车槽和备用水箱,实现洗车槽循环水利用;水箱内的水经加压泵加压后用于喷淋洗车,污水进入洗车槽,实现循环利用(图3,4)。

2.2 施工现场节能技术

LED照明在施工现场,普遍应用于塔式起重机照明、生活区照明、办公区照明、施工现场临时照明及地下室照明等,具有高节能、寿命长、利环保的优点,使用寿命长,达5万h以上,而普通白炽灯的使用寿命仅1500h。本工程地下室照明均采用LED钢架灯,楼梯通道照明采用LED声光控吸顶灯,每盏灯功率为6W,但其亮度相当于白炽灯60W的亮度,耗电量仅为白炽灯的1/10,大批量使用,节电效果十分明显,经统计投入使用80d即可收回灯具购置成本。

2.3 施工现场节材技术

常规的施工场地硬化均采用混凝土浇筑,破除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项目采用预制混凝土道板,代替现浇混凝土路面,实现临时道路的周转使用,节约混凝土,降低成本。针对上海软土地质的特点,特制作了T形预制路面块,使用过程中以适应道路基层的变形,同时,根据现场实际进度需要,由于工厂供应预制路面体量有限,特在待硬化区域进行原位预制(图5)。

此外,项目设置了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利用楼层孔洞,设置垃圾回收通道,避免建筑垃圾随意抛撒产生扬尘;并在垃圾出口处设置垃圾处理站,将建筑垃圾通过粉碎机粉碎成颗粒,用于临时道路的铺筑。

2.4 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

针对项目超高、大跨、超重展厅混凝土结构模板支撑系统施工,项目采用新型承插盘扣式满堂支撑架进行搭设。该架体具有以下特点:搭拆速度快(其搭拆速度是普通钢管扣件式脚手架6倍左右)、安全系数高(轴向受力,管径48.3 mm,单根杆件设计承载力达58kN,管径60.3 mm的达108kN)、文明施工、绿色环保等。主梁底部支撑立杆间距为900mm×1 200mm(梁底立杆规格60.3×3.2,材质Q345),立杆步距1500mm,板下支撑间距1 500mm×1 200 mm(架体搭设形式见图6)。项目使用体量达40万m3。

2.5 超大面积展厅梁板结构分仓流水施工技术

针对项目300 m×330 m单层面积近10万m2的展厅梁板结构施工,项目经过多方研讨,按分仓递推流水施工,合理进行施工段的划分,最大施工段面积为3 500 m2,最大混凝土浇筑量达2 000 m3,根据分仓流水施工的条件,对各段展开流水施工。分仓块按照从1至8的顺序流水施工。相邻仓位混凝土浇筑时间间隔最少10d。原设计图纸要求后浇带的封闭需两侧混凝土浇筑完成60d后方可进行。通过方案优化,取消后浇带,分仓递推流水施工,缩短工期60d(图7)。

2.6 钢结构大型塔式起重机基础设计优化

工程展厅区屋盖钢结构施工共使用4台行走式塔式起重机,分别为2台ZSC1000塔式起重机及2台ST80/75塔式起重机。4台塔式起重机均设置在16m楼面上,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编制时,塔式起重机下方混凝土结构不能满足受力要求,需采用加固措施。进场施工后,项目使用不同软件搭建模型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经与设计沟通,在梁柱支座部位采用加腋措施,满足承载能力要求,节约了加固措施费。

(a)搭设形式一;(b)搭设形式二

2.7 新型墙体材料免抹灰技术

项目D0酒店内隔墙原设计为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经设计、业主和监理协商确认,推广应用脱硫石膏轻质砌块。脱硫石膏轻质砌块的原料来自工业废料,将发电厂三废、脱硫石膏等工业废弃物制成新型的环保轻质墙体材料。且与原设计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相比,各项性能均具有优势,同时由于该石膏砌块配合精密,墙体光洁平整不需抹面,即可刷涂料、贴壁纸或粘贴饰面砖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结束语

国家会展中心项目建筑过程中采用了大量绿色技术,基于传统创新的“四节一保”技术以及新型脚手架应用技术、超大面积展厅梁板结构分仓流水施工技术、钢结构大型塔式起重机基础设计优化、新型墙体材料免抹灰施工技术等在项目得到了成功的实施,为以后类似工程施工提供绿色、环保、节能经验。

摘要:结合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单体和会展综合体——中国博览会会展综合体项目建造实践,通过系列绿色施工技术措施的应用,成功地解决了项目大空间、大跨度等建造难题,为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实现绿色施工起到了关键作用,也为后续类似项目施工提供借鉴。

关键词:超大面积,环境保护,绿色施工

参考文献

[1]苗冬梅,肖绪文,陈兴华.绿色施工技术措施[J].研究探索,2011(03):29-33.

[2]谷志旺.建筑施工中的节能减排技术[J].建筑施工,2013(01):65-68.

[3]陈华,柴干飞,杨正勇,等.航运科研大厦绿色施工技术应用与管理[J].建筑施工,2011(10):938-940.

[4]陈华,陈新喜,郭志鑫,等.超高超重大跨度双向预应力梁的模板支撑系统设计与施工[J].建筑施工,2014.(02):154-156.

上一篇:做好粮食质量检验下一篇:农村社会组织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