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2024-07-23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共12篇)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1

现代教育技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包括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等内容。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相关信息进行选择、储存、传输、转换和分配,对教材文本资源进行整合优化,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服务于教学,这已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常态。从现代教育技术到现代教育艺术,需要教师发挥聪明才智,科学选择、优化处置、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教育技术成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一、科学选择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提升。当代高中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而且对这些信息技术充满认知兴趣。为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教师需要科学筛选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声音、图像、视频、动画、文字等信息处理技术,将学习内容立体呈现出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课堂学习效果自然会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学习《赤壁赋》时,为让学生尽快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我特别播放了初中时学习过的《核舟记》相关图片。当学生对文字进行梳理之后,我又开始播放由本班学生参与录制的配乐朗诵。由于音乐、画面和教材内容形成和谐统一,又是同学朗读的课文,自然要特别关注。在小组讨论时,我提出几个思考问题:思考作者为何而乐?第二节中作者悲从何来?第三节中客悲的原因是什么呢?最后一段作者和客人是怎么转悲为喜的呢?由于前面有很好铺垫,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教师成功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开文本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多媒体画面引发学生回忆,配乐朗读又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学习呈现良性化。使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课堂教学常态,但要科学设计运用课件还需要教师做出更多努力。

二、优化课堂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有些教师解决某些重难点问题的方法并不是很丰富,教师往往是自己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依然是听得稀里糊涂。因此,改变教学意识,制定教学重难点突破策略,便显得异常重要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用声光电技术将一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可以充分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优化处理,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突破教学重难点做好技术环境铺垫。

优化教育技术,要求教师能够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接受实际制定教学措施。例如,在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为让学生能够顺利掌握阅读现代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举行全校局域网语文课堂互动活动。学生们同时登录学校局域网,进入互动平台,对同一篇文章进行网上互问互答。一个班级学生负责提出问题,另一个班学生负责回答问题,然后进行轮换。由于是网上互动,学生参与热情非常高,争先恐后地提问解答,课堂学习研究气氛特别浓烈。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利用网络技术展开不同班级教学互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由于涉及竞赛性质,学生自然不甘落后,课堂教学进入最佳状态。教师给出一些点拨,学生自然会心领神会的。

三、合理运用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彻底放弃“一言堂”,要少讲多练,特别是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展课堂容量,为学生主动探索提供更广阔平台。现代教育技术运用,需要教师进行方法筛选、进程优化、信息整合,为学生呈现针对性更强教育技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提供课文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文本;通过丰富信息传递,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领会文本的思想感情;利用课件还可以渲染课堂气氛,促进文本生本对话。这对培养学生健康审美观价值观都有重要帮助。

例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我准备了微视频,播放毛泽东影视片断,从影像中感知伟人的风采。学生不仅对毛泽东有了更多认知,也被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所吸引。再让学生来读这首词,很明显能够感受到学生认知的提升。原来学生朗读诗词的节奏普遍较快,很容易破坏作品的内质,难以表达作者的情感。可看过电影剪辑之后,学生朗读速度明显降低,语气中自信力量大大增加,这说明电影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卓有成效的。

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有效整合,为课堂教学量身定做各种教学辅助手段,特别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科学运用,能够集中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艺术化,让课堂教学更直观、更形象、更生动,为学生高效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2

论文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科学教学,整合艺术

论文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生物、物理、化学等学科为一体的基础学科。为了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对中学科学教育的要求,科学教学的手段、方法、模式和教学观念都必须进行全面的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全面运用于科学教学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教学氛围,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创造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信息时代已经来临,基础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科学的教学理念也在不停的发生着变化。传统的科学教育强调科学知识的学习与传授。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由于过分强调了科学知识而偏向了物质生活价值,科学知识成了教育活动中的教条,而过多科学知识又会羁绊人的发展。然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利用各种教具、学具、投影、电影、录像、录音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媒体,集光、性、色于一体,直观形象,新颖生动,能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

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以往“粉笔”+“黑板”的教学环境,它可以创设出精彩、新颖而富有悬念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学习兴趣和探究积极性。教学中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内容形象,显示方式生动,直观性强。现代教育技术正是支持强大的动画及超强声音的教学手段。学生可通过观察、视听及人机交互,不但可以接收到大量的教学信息,而且能获得清晰愉悦的感受,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中的动画演示氢气球上升,飞机投弹,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带着急于想探索原因的心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有利于突破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科学是一门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有些知识单凭课堂讲授,学生感觉抽象,难以理解。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就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既帮助学生突破不易理解的难点知识,变难为易;又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加深对事物的理解。例如:在讲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时,空洞的理论很难让学生理解,这时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模拟制作,让学生有非常详尽的了解在学习“内燃机”时,把汽油机和柴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制成课件,把各部分结构和工作过程配合动画分解并讲解,再使其连续工作,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现代教育技术,采用动画模拟,点击重、难点,让学生感受极佳的动态效果,则教学重难点的解决犹如破竹之势,顺利完成。

三、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摸拟优化科学实验

实验在科学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学科学离不开实验。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然而,教材中有许多实验因条件限制,无法直接演示或演示效果不明显,如果教师不做实验,用“黑板加粉笔”的形式完成教学,这对学生的笔试也许影响不大,但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

1、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增强演示实验的效果

科学教学中的许多实验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如:力学实验中对刻度尺、弹簧秤等测量工具的读数,电学实验中各种仪表的读数,在演示时均可采用电子投影仪直接投影到屏幕上,影像清晰、稳定,可见度大、效果好。另外,通过画面的布局、色彩、动画、音响效果、播放速度等的变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更形象、更快捷地理解实验,突出和强化实验重点。

2、模拟实验,突破时空限制

科学教材中有一些实验因具有危害性或无法在课堂演示,学生很难想象出科学过程。如:常温液化、低温超导等在实际教学无法演示;分子运动、固体扩散、天体运动等由于受时空限制不可能演示;电源短路、人身触电、噪声污染等由于有极大危害性也不宜在课堂直接实验。这些都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设计成课件,通过模拟演示,让学生生动感知,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将这些复杂又不易弄清的内容弄明白。

四、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应用计算机与网络的功能可以创设引入概念的情境、推导规律的情境、提出能够逐步深入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外化的问题情境,学生在所设置的科学问题情境中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生与生、师与生的讨论与协商中充分地展现相关的科学情景,并经过比较与鉴别、分析与判断、改造已有的科学图景或建立新的科学情景,从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它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探索和研究,是对学生进行直觉思维、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训练的理想工具。现代教育技术课件不仅仅有利于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可以用它创设情境,进行能力培养。

1、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展现科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课件的制作,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生动的实际情景,可以把复杂的科学过程(多种因素均在变化)暴露无遗,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动态的科学过程,形象地建立起相应的过程图景。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利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当前所学的知识,从而实现对知识意义上的建构;另一方面又能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更有利于学生产生灵感和顿悟。

2、创设动态、变化的图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事物总是运动变化的,事物的变化分为量变与质变,其中质变是突变,而量变就有一个过程,并且事物在量变的过程中质并不变。因此寻找变化中保持不变的部分,乃是把握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如讲解“共点力平衡”问题时,可创设三个情景:

(l)夹在光滑斜面和可以转动的木板之间的小球,当木板转动时,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木板所受压力的变化;

(2)光滑斜面向左缓慢移动过程中,悬挂在竖直绳上的小球所受斜面支持力、细绳拉力的变化;

(3)细绳一端拴着一个小球,小球所受球面的支持力、细绳的拉力将如何变化。学生在分析、判断得到结论后,不仅得到了三个共点力动态平衡的`图解法以及使用条件,更重要的是发现了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动态平衡,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且一个分力的方向不变:或者是合力的大小方向不变而物体受力三角形与结构三角形相似,且对应边之比保持不变。这正是科学变化中的几何关系的不变性。变化中不变以及在变化中求不变的思想是辩证思维在科学学中的重要体现,也是科学学的灵魂,贯穿于科学学始终,应用几何画板或其他教学软件,展现动态图景,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本质、寻求真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变化中求不变的意识,引导学生对科学问题进行哲学上的思考,从而培养他们全面、本质看问题的基本素质。

五、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是现代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有先进和优越之处,也确实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但在教学实际工作中要处理好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关系,不能用现代教育技术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手段。

1、不可替代科学实验

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科学理论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桥梁和中介,所以科学实验是不可替代的。科学实验尽量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让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当然对于一些限于条件不能进行的实验,用现代教育技术模拟也是可取的。

如果简单地把演示实验搬到屏幕上,就违背了认知规律,只有恰当地结合两者,将其作为科学过程的再现,结果的分析,规律的总结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摒弃“现代教育技术万能观”

计算机是否在教学中使用,应完全取决于教学需求,应以服务教学为出发点,以最大功效发挥媒体作用,以达到最优教学效果为宗旨。计算机只是一种教学媒体,它的角色应是辅助教学,而不是替代,不可喧宾夺主。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完全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否则就会出现以机器代替教师对学生“满堂灌”的现象,其危害更大。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3、不宜照搬现代教育技术课件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要以研究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目标为宗旨,在实际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课件时,一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选择和加工,注重择优,制作的课件切忌只是让书本搬家,把屏幕当成电子黑板,制作课件要充分体现课件的超文本功能、交互功能、网络功能的优势。千万不可图省事,对现成教学课件照搬不误,这样会错误叠出,不切实际,成为花架子。

参考文献:

[1]冯帅;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中学科学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朱德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3]朱明: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教学系统功能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2000(6)。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3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艺术 整合

一.整合材料,创设学习的情境,提高学生的想象力

传统的校本研修以听听课,看看录像,评评课为主要形式,对实践层面关注较多,对理论层面的思考较少,难以提高研修活动的质量。而视频案例的校本研究在课堂教学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技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形式。在日常的教学中,通过对图片、视频、音乐等资源的利用,辅助学生进行艺术学习,为学生学习创造情境,丰富学习内容和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交流合作自主学习的平台,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像一位向导为学生指引方向。通过“整合”再现生活情景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绘画中舒展内在的想象和情感,通过绘画把自已对周围事物的认识表达出来。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为学生能顺利开展探究性学习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提供相关的资料、信息环境,二是在实施过程中关注教学目标的落实,引导探究、指出误区、把握探究方向,以及排除学生无法自己解决的困难,但不包办代替等。在探究过程中,最有价值探究的地方是教师发挥指导作用的地方,在此处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展开。这个“最有价值的地方”存在何处?它存在于学生回答问题不完整、不科学之处;存在于学生用不同方式解决同一问题时;存在于学生对课堂内某一事件产生疑惑或露出兴奋的表情时……,这些地方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真正体现探究性学习的价值处,也是教师知道策略运用是否到位的检验场所。

二.整合多种感官,触发联想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它是一种能够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艺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最好的途径和手段。学生能够在艺术创作中学会运用创新思维,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思考问题,学会运用联想、分解和重构的方法进行创作。通过艺术创作表现内心世界,从画面表现自己的新颖、独到的想法。实现自己梦想或者愿望,表现内心世界。同时他们也体验着创新和想象的乐趣。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制造一个动中有静,无声中有思考的氛围,从而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联觉的作用不仅能够使小学生建立全方位的信息通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突破美术课学习的难点。

三.通过整合,创设知识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或方法。作为一种教学理论的探究教学,它的理论基础是经验主义学习理论和经验主义科学观,它的早期表现形式是“问题解决法”和“发现法”。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创设知识疑点,引导探究。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探究性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主动积极地去思考,才能找出发人深省的难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韩伟.对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学周刊,2015,06:37.

[2]姚敏.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5,27:17.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4

在经济与科技占主导地位的现代社会里, 传统的艺术已经失去了原来精英文化的立场, 并逐渐被现代传播媒介挤向了舞台的边缘, 由过去的“热文化”变成了如今的“冷文化”。在人类逐渐物化的今天, 它与人类作内在深度交流的功能和治疗人类精神创伤的作用也在逐渐消失, 它自身也正经历着被现代传媒和科技异化的痛苦的过程。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 人类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接受的信息量已经过度的膨胀, 传统的文字信息已经逐步为直观的视觉画面所取代, 从而导致人们与其作深度的情感交流已不太可能。如今图像与感官的消费成为时尚, 大众视野里的视觉对象已经脱去了物质内在精神性的重负而成为虚幻的外观, 即符号化了的图像, 人们的情感也由过去的深度模式退到了平面化的模式上, 逐渐成为一个个陌生而虚空的存在符号。艺术在这里失去了精神治疗的作用, 仅仅成为一种肤浅的娱乐与消遣。而在现代传媒催化下产生的电影、电视、照相机和摄影机等, 在逐渐替代传统艺术的主导地位的过程中, 并没有发挥精神治疗的作用。它们一方面将传统艺术边缘化, 一方面又将人类情感的窗口关闭, 使人类一味地沉浸在感官肉体的享受中而失掉了自己的精神主体。在人类还来不及对它们作深度反思的时候, 它们已经消失殆尽了。于是人们的反思能力逐渐退化, 人类也从此由双面人变成只有物质需求的单面人了。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曾经这样说过:“工具、机器按其本来的意义应该是人的主体文化的附属品, 人类主宰、支配与控制其自然环境的目的原是为了自身生存质量的提高, 但是, 它的发展却产生了一个相反的结果:工业文明的发达把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的双面人, 变成受物质欲望支配的单面人。”这是现代传媒技术对传统艺术最大的扼杀, 使传统艺术如今在大众文化氛围中失去了话语霸权的地位, 甚至成为最不起眼的一个“小兵”。

美国社会批评学家丹尼尔·贝尔在他的著作《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和《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 注意到了文化在后现代化社会所出现的这种困惑。他指出, “目前居统治地位的是视觉、声音和景象, 尤其是后者, 组织了美学, 统率了观众。在一个大众社会里, 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面对视觉符号系统在当代社会中所具有的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丹尼尔·贝尔说:“大众娱乐, 如马戏、魔术、印刷诚然一直是视觉的, 然而, 当代生活中有两个突出的方面必须强调视觉成分。其一, 现代世界是一个城市世界, 大城市生活和限定刺激与社交能力的方式, 为人们看见和想看见 (不是读到和听见) 事物提供了大量优越的机会。其二, 就是当代倾向性质, 它包括渴望行动 (与观点相反) , 追求新奇、贪图轰动。” (丹尼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P154) 于是, 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 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他的这一论述更进一步证明了传统艺术文化在现代大众传媒环境下所处的尴尬境地。现代传媒技术丰富了人的现实生活, 使当代人的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 但却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平面化, 使曾经有的深度模式逐渐消失, 现代科技造就了更多物质化的单面人。传统的以文字信息为主体的艺术文化, 已经失去了它的用武之地;由于现代传媒的刺激, 造成了传统艺术文化的断裂与困惑, 人因此也失去了精神上的独立。正如雅斯贝尔斯在《当代的精神处境》中所说:“人在意识到自己受到这重重限制以前, 是不会体会一种真正的精神处境的。当生活不但没给人带来圆满, 而且不断给人带来新的矛盾和冲突时, 他才算是真正地生活在自我之中。”也许现代的人已经慢慢体会到了他所预言的这种状况了。

现代传媒技术给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电影、电视等影视文化, 给人们带来了简单、快捷、刺激, 并且无需费脑力的图像化时代, 人们沉溺于流光异彩的图像化世界之中乐不思蜀。于是, 习惯了视觉快餐文化的现代人, 看了《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复活》的影视改编剧后, 对原来的印刷媒介就没有耐心去看了。因此, “传统文化在一种失语症般的惶惑与茫然中丧失了传统的意味, 人们在视觉形象化带来的新的渴望和无穷欲望的追逐中失掉了对文化的把握, 而面临一种文化麻痹症的危机之中。”[1]当科技传媒将种种现实的影像与信息呈现到人们面前的时候, 传统文化就在历史的深度消失, 形象替代现实, 置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并成为当代大众众多文化消费品中的一类, 传统文化逐渐失去了情感交流的作用, 而日益物质化、商品化。这一切, 都与工业社会, 乃至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关。

传统艺术文化在被现代科技和影视文化逐渐剔除其精神安慰性质的同时, 也正在被它们赶进历史的记忆之中, 它不仅被认为得了“失语症”, 更严重的是它甚至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怪胎。传统艺术文化在当今社会之所以会遭到如此的对待, 主要还是由于人们在影视图像文化中逐渐丧失了其精神追求而成为单向物质的存在, 一味地沉浸在视觉感官的流光异彩中而丧失了与自己的精神主体对话的机会, 越来越失去反思的能力。就如奥古斯丁在《忏悔录》中所说的那样, “没有忏悔的人生是不真实的人生”, 一个没有忏悔, 没有反思的社会, 也是一个不可救药的社会。虽然我们的社会目前还没有到这样一个不可救药的地步, 但是至少它失去了它的深度, 使人逐渐变得浅薄了。现代传媒手段对艺术文化的威胁, 不仅表现在逐渐将它赶向文化中心的边缘, 更表现在使它丧失了最基本的欣赏主体——人自身。影视等新型的艺术文化传播形式, 向人类输出的文化信息具有单向性、霸权性和强制性, 人们在接受影视艺术的同时就失去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对于它们所传播的内容, 我们只有接受和不接受两种选择, 丝毫没有主动参与和改造的权利。对于正在播出的电视剧, 如果观赏者对于故事情节不满意, 那么他也只有要么换台, 要么关掉电视机。这样做只能满足他不接受信息这一点, 因为他根本不可能要求故事情节按照他的想法来发展, 他能选择的也只有消极退出、回避, 他的主观想象力、创造力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在这里毫无用武之地。这些现代传媒手段给人们呈现的, 是同样的故事情节和同样的话语方式, 人们在接受这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 必然会逐渐丧失天生拥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 所有接受这个故事情节和话语方式的人都被类化了, 人类世界理解和交流的多样性也就失去了。“在这个人为的复制与模塑组合的世界里, 不再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不再有人的内部追求, 不再有深度性、超越性和对话性, 也不再有舞台和镜像, 而只有光影、色彩、网络与屏幕, 只有操作的单向、整一和模式化以及接受的被动、无奈和麻木。”[2]诚如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所说的, 在文化压制与垄断下, 事实上“暴政对肉体倒是没有什么压制的, 而直接压制的是灵魂, 统治者不再说, 你要像我一样的思考问题, 你的生活, 你的财产, 你的一切都可以保存, 但是从这一天开始, 你在我们之间就是一个外人了。”“所有有不同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思想、不同体验、不同趣味的人, 都要编排、整合、统一到同一种价值观、思想模式与精神主体里去, 一切特立独行的思想者, 都很轻易地就会成为多余的人, 都在排斥之列。”[3]人的主体性、精神性的丧失, 人的单一化, 必然会导致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艺术文化失去其丰富多彩的意义。这也是导致传统艺术文化倍受冷落的一个原因。

当然, 现代传媒技术不仅给传统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同时也给它带来了机遇。西方解构理论家早就说过, 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 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态是将物转化为“物的形象”。“很明显, 这一由物变为物像化的过程, 既使文化处于四散的处境之中, 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 同时又使旧有的话语内部打开了缺口, 而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文化批判与探索, 或者说新的批判与想象的崭新领域。”[4]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下, 为了艺术文化能够在大众传媒的冲击下保持其精神性, 并突现其应有的作用, 我们必须为它寻找新的生存出路。诚然, 现代大众传媒给以文字符号为载体的传统艺术文化, 带来了不可想象的冲击与挑战, 但同时也渗透着新的发展机缘。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现代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 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它有利的一面, 为现代艺术文化服务。在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刺激下, 人们的眼界极大地开阔起来, 经验也日益丰富起来, 想象力也活跃了。以这样一种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以文字为载体的传统艺术文化, 必然会带来全新的发现, 产生更多新的意义。“对实在的需求和对现实的东西的依附, 只是人性缺乏的后果, 对实在的冷漠和对外观的兴趣是人性的真正扩大和达到教养的决定性步骤……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 一个以外观为快乐的人, 不再以他感受的事物为快乐, 而是以他所产生的事物为快乐。” (席勒《美育书简》) 席勒的这段话, 充分证实了新事物所产生的新的意义, 给人们带来的新的愉悦。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将艺术文化引向新的发展征途, 是对其行之有效的拯救方法。同时,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中, 更多地加深其内在的精神感召意义, 而不一味地停留在对图像、色彩、音响的过度渲染之中, 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到视觉的快感之后, 仍能受到精神的震撼, 内在精神得到升华。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而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传统的艺术文化也才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落后而被淘汰, 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经典才能够得以保存。

摘要:现代传媒技术给艺术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将艺术文化引向新的发展征途,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 在现代电影、电视等传播方式中, 更多地加深其内在的精神感召意义, 使人们在充分享受到视觉的快感之后, 仍能受到精神的震撼, 这样的影视作品才能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而结合现代传媒手段, 传统的艺术文化也才不会因为传播方式的落后而被淘汰, 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经典才能够得以保存。

参考文献

[1]丁亚平.艺术文化学.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5

[2]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

[3]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著.张志斌译.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6

现代城市装置艺术 篇5

关键词:装置艺术;演绎;精质文化;情感表达;艺术视野;桥梁

一、Artur Bordalo的“猫头鹰眼睛”

当老师讨论到十大装置艺术时,另笔者最震惊的就是这一幅作品,他是一位葡萄牙街头艺术家Artur Bordalo(又名Bordalo二世)使用混合材料创建的属于自己的城市与环境景观。

在大家眼中,丢弃的垃圾随处可见,并没有人愿意去收集它们,而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葡萄牙艺术家Artur Bordalo一直在街头寻找成堆的垃圾,并用这些垃圾为他的城市创造了迷人的艺术色彩。

,Bordalo二世受邀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这件作品做为葡萄牙城市科维良当地“WOOL”艺术节的一部分,他花了整整一个多星期去创作猫头鹰的眼睛,这只猫头鹰用垃圾和回收材料拼贴而成。

因为他们都是在一些荒废之地通过Artur Bordalo之手而浑然而成的,里面的原貌都没有被破坏,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被涂鸦了而已,就使得效果明显醒目,就猛然间成就这样一幅惟肖惟妙的画作。

首先从材质方面来说,它是可持续的,现在国民提倡可持续发展,资源合理化运用,此装置恰好适合这一点,刚好也在全球化的现状中结合了现实状况,在最廉价材质的基础上,完成了不廉价的巨作,且在颜色方面控制得也很好。

如此大面积的巨作上,在喷绘方面也很难做到,然而他却处理得恰到好处,底色运用的绿色则体现大自然的颜色,使得整幅画面清新透明,并且在明暗效果上也做了深入处理,猫头鹰属于深色系,然而作者把底色靠近猫头鹰处变得更为透亮,使得巨作周边渐变至暗,也聚焦了观赏者的视觉集中点,木质材料的选用恰好与猫头鹰本质颜色相符。

所以在颜色处理方面很容易让人接受,并且给人以好的印象;再次讨论到其笔法方面,在整体上画面中的点状式彩喷,有效地衔接画面中的色差,主要运用黄、蓝色点缀,使得画面更为和谐统一,也给娱乐画面栩栩如生的效果,给予艺术家统一整体性的感官,给予人们和谐舒适的感觉。

最后谈谈其细节方面的处理,特别是在猫头鹰眼睛上的处理,据说Bordalo二世花了一个多礼拜的时间去创作,在素描中讲道:“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可见万物都一样,都要突出一个重点之说,然而在此创作中突出表现的就是这双眼睛,在效果处理上,三四层的眼眶,使得眼珠更加出彩。

街头上的装置内上重点表现的眼睛,又似乎寓意着在大街小巷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鼓励人们做事要正大光明,问心无愧。

在鼻子的处理上,也别具特色,其处于两眼之间,也属于视觉中心范围之内,如果处理更立体,反而破坏整体效果,其在平面化的基础上,也做到了差强人意。

再来看看其构图上,将猫头鹰整个坐落在地面上,而不是腾空,则表明稳妥之意,给予路人安全感,使游者面临栩栩如生的庞然大物不至于惊慌,而是从容欣赏,可见设计者在为他人考虑方面也是处处着想。

二、Miguel Chevalier的“神奇飞毯”

这件名为“神奇飞毯”的装置作品是在一个前身是教堂的空间中完成的,米格尔雪弗兰用数字技术构建了丰富的图案,并将其投映在地板上,从而形成了迷人的景象效果。

“神奇飞毯”的展示地点选择在了圣心教堂,然而这座教堂被群山环绕,风景秀美,是一位法国的建筑设计师于1930年设计的,在1956年,省心教堂停止了它的宗教功能。

其雄伟的建筑规模,其本身巍峨的气势和精美的设计是最大的亮点,米格尔将其数字艺术的展示地点选择在这里,可谓是相得益彰。

当夜幕降临之时,米格尔则利用巨大的照明投影设备,将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出来的彩色光影和马赛克团投射于教堂的地板上。

当观众在整个教堂空间游览之时,这些图案在不断地变化,使得安静的场边变得喧闹起来,因交互而产生了不可预知的运动效果,也使得教堂的凝重感得以升华。

在伴随着音乐的状态下,整个圣心教堂的地面变成了快乐的互动体验场所,使得人们在游览之时与空间产生了各种不一样的对话,烘托出不一样的氛围。

“神奇飞毯”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传统的伊斯兰教,特别是马赛克图案和地毯纹样的设计,使魔术飞毯的呈现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纺织品,人们可以更全面地深入体验马赛克和美术设计的神奇;另一方面是生物学,微生物和细胞一样不断地分裂合并,无数的碎片聚集在一起然后又发生碰撞,长此以往的变化显示出宇宙万物的交融和碰撞。

在游客的脚下,这个世界的颜色和形状以及形式的变化和运动,以一个巨大的大花筒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中,让人们对未知的世界产生更为神奇的幻想,也对未来的世界产生憧憬。

米格尔的创意来源于艺术史和其他方面的很多要素,他的创作是复杂的,并且很多是具有科学性的。

譬如这个“神奇飞毯”所体现的是人类与大自然与宇宙的密切关系,其中有点彩派的运用,点彩的运用则体现出米格尔对光的折射等方面的爱好兴趣,从而使得阴极射线管和电脑屏幕锁出现的雏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米格尔就开始致力于混合型生成的图像,这类巨作则强有力地表现出他近几十年的研究成果,因此互动性成为米格尔创作中最容易让人类感知的艺术关键。

“神奇飞毯”能够为来自各国的采访者提供创造游戏的可能性,不仅仅体现了人与物的互动性,也体现出了游戏性,互动性则体现在当人们游览场地时,作品与游客的回应,出现的一些影像呈现出独具特色的一些效果,然而它的游戏性则体现在给予游客的各种体验。

由于个体的不同,产生的影像也随之改变,犹如现代人玩的各种游戏角色,每个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会给予人们更多的想法和各种惊喜之处。

“神奇飞毯”无疑是一件好的装置作品,它体现了现代装置艺术在内容上关注的方向不同,题材选择方向也略胜一筹,无疑是现代装置艺术的精品展现。

三、Per Kristian Nygard的“非红即绿”

当笔者第一眼看到这满眼的绿色的时候,很是震撼,因为很难相信这样的艺术品存在于室内并且如此的清新。

20早些时候,在奥斯陆No Place画廊,挪威艺术家Per Kristian Nygard创建了这一名为“Not Red But Green”装置作品。

装置内用木材搭起地形架,中层铺上厚厚泥土营建起伏的丘陵,再撒上种子静待时日。

茂密的植被如同洪水般涌向墙壁、窗户……形成一道仿佛在流动着的风景。

它让你仿佛置身“室外”,这一令人惊叹的作品在明亮的白色墙壁之间的衬托下更显宁静和庄严。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其设计的独到之处。

首先设计者在设计时打破了室内室外的空间,将人们眼中的室外绿地匪夷所思的移入室内,让人置身室外的感想,给予观赏者大胆的.逆向构思,开拓人们的设计构思,为以后的设计者提供更深远的构思,希望在今后的设计中能够开拓思维,有更好的装置艺术出现;其次在寓意上,茂密的植被涌向墙壁、窗户……

这个则代表向往美好,和植被求生的欲望,当今的社会中人们遇到困难喜欢退缩,并且坚守本原则,然而在Per Kristian Nygard设计中则重点寓意再此,给予人们希望,在逆境中选择求生,结合了当代人的一种信念,很好地结合了生活,然而设计又高于生活,可以称之为艺术之作;最后在造型上,不仅仅层出不穷,而且此起彼伏,颇为震撼,层层山丘,层层困难,也代表层层希望之山。

人们在困难的一座山丘前就应该向往希望,撇开困难,寻求更美好的明天,窗户、门窗的设计则代表希望,绿叶代表明天,对当今社会中人类的贪婪和畏惧起到启发的作用,也因此使人们受益匪浅,也许这就是这件装置的最大用意。

此设计中,更好的凸显出美好向往的愿望,是一件很好的当代装置艺术,完美的将生活、大自然与设计结合在了一起,也是当代艺术中给予设计者灵感的创作之一。

总之,在这几幅巨作中笔者学习到了很多,艺术无处不在,创作不仅仅拘泥于是小面积的画布上,不仅仅表现在特意表现的地方,身边无处不是艺术,艺术可大可小,可远可近。

以上三幅作品也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孙煜珑.浅谈互动装置艺术[J].艺术与设计(理论).,10.

[2]邓中云.装置艺术在当代中国的拓展[J].艺术教育,2010,8.

[3]李砚祖.造物之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葛鹏仁著.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

[5][法]卡巴内著.杜尚访谈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6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现代设计艺术;影响

一、引言

科技的蓬勃发展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展新的领域。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也使人们的生活增加更多创新的机会。以此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数字媒体技术也为人们相互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更多的方式。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数字媒体技术的优势也对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数字媒体技术

(一)什么是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现代计算和通信手段,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信息,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一种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主要研究与数字媒体信息的获取、处理、存储、传播、管理、安全、输出等相关的理论、方法、技术与系统。他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各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技术,在现今的日常生活中运用的非常广泛。

(二)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

以数字媒体、网络技术与文化产业相融合而产生的数字媒体产业正在世界各地高速成长。我们只有了解了它的特征才能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门技术,使之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1.更加贴近人类观念的传播媒体

数字媒体技术能够对文字、图像、声音以及图片等多种信息进行整合处理,更能满足人们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多样化需求。在传统的传播中,大量的声像资料被文字描述后缺乏生动性,难以引发读者的兴趣。而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将这些素材进行全方位组合,人们就可以用这种技术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2.趋于个人化的双向交流

在数字媒体传播中,传播者和受众人群之间能进行实时的通讯和交换。这种实时的反馈能使传播者快速了解受众人群的需求,从而做出策略的转变。同时受到人们偏好的影响,也能随时的对传播方式进行改变。数字化传播过程中一对一和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共存,一方面可以使传播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另一方面也可以变得越来越小,使其变成一对一的专业化传播。

3.传播速度更快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方式。计算机网络的大范围应用逐渐替代了古老的工作模式。人们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视频会议、实时语音等方式去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工作交流问题。它减轻了重复的工作量,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4.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性

数字媒体技术是通过技术的整合,使之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直接感觉的媒体。这一技术的发展对以前不太能实现的场面起到了促进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来虚拟一个场景,在场景中添加人物、环境、情境,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从中更能感受到设计的美感。

(二)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1.数字媒体技术带给现代设计艺术新的灵感

数字媒体技术的使用使以前设想的设计理念得到了实现。众所周知,数字媒体技术能整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内容,从而创造出便于理解和描述的物体。它主要与视觉艺术、人机界面、信息沟通、多媒体、网络、数字动画、广告和游戏、虚拟场景、虚拟产品的设计密切相关。这种独特的数字艺术创作过程,影响了现代设计从精神层面到人文关怀的转变。

2.增强了现代设计艺术传播的互动性

当一个新的传播媒介和传播形式出现时,视觉艺术的设计所涉及的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全面的扩展。网络的出现以及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使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第一时间看到艺术家的作品,使人们能够近距离的观察设计带给人生活的便利和美感。同样的,艺术家可以通过这个媒介第一时间收到来自消费者信息的反馈,这种反馈可以为艺术家带来新的灵感和创造力。同时,这种不局限与时间和空间的传播方式能影响现代艺术的传播。

3.设计的手段方式得以全方位提升

一般的现代艺术设计过程中,设计师们需要用大量的时间在图表的设计和绘制上,包括创意的草图、剖面图、立体图以及效果图等等。大量的图纸不容易翻找也不便于保存,降低了工作效率。而数字媒体技术的应用不仅保存方便、易于修改、还能在第一时间通过技术的应用向大家展示未来的构想和效果。相比于传统设计而言,新方式的应用使构思、设计、制造和使用都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

4.使艺术与技术更加融洽

传统的艺术设计认为艺术和技术是独立存在的一种门类。但是数字媒体的产生,使得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新的认识。数字媒体的发展大大增加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形式和内容,它不仅继承了优秀的传统设计,也在借鉴现代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使其传播方式更丰富。将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可以让艺术更加有魅力,也能使人们感受到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艺术与技术的相互融合使我们在感受到科技强大的同时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不能过度的依赖技术的发展而忽视自己的创造力。

三、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应用,给世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其影响力和效果性可见一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数字媒体技术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式发展,它会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发展影响越来越深入和广泛。事物都会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现代设计艺术中对技术的要求提高会促使数字媒体技术更好的发展,而技术的发展会与艺术碰撞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参考文献】

[1]李麟,吴珏.试论传统设计文化对现代设计艺术发展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2]李麟.再现与重构——论传统设计文化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的运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8(01).

[3]周慧赢,梁世磊.论东北地区传统民间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续[J].现代装饰(理论),2013(11).

技术化语境中的现代艺术 篇7

关键词:技术,艺术生产理论,政治性

近代历史上, 没有哪一次事件比工业革命给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更深刻、更广泛。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生活的最大变化就是技术物品逐渐取代原初的自然物成为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生活世界的内涵由自然物变成了工业产品, 工业产品在市场经济程序中变成了商品, 商品被人们使用时又变成了消费品。因此, 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工业产品、商品、消费品的世界中, 这些不仅构成了人类生存的物质资料的世界, 进而更形成了一种技术理性意识形态化、技术物品大地化的文化语境。现代主义艺术诞生于这一语境中, 但它又极力超越这一语境。

在这一文化语境当中, 技术无疑成了人们讨论的中心。在二十世纪的非理性主义潮流和部分法兰克福学派那里, 对技术都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 阿多诺、霍克海默的《启蒙辩证法》, 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而本雅明却是个例外, 他对技术持有一种客观的态度。

本雅明意识到对技术做出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的判断都是有问题的, 是对技术肤浅而表面的认识, 同样对技术在现代艺术生产中的作用的思考也不是简单的肯定或者否定所能表达的。他采取的是本雅明式的方式:展现。他把他对技术的思考放在现代艺术生产的过程中不作评判的展现, 使事实自身成为理论。

本雅明眼中的技术, 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 他不仅仅包括生产、生产工具、传播的方式、传统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 还包括那些物质性的技术手段。本雅明对艺术的技术性条件的关注, 是把艺术创作活动看作为一种生产活动。

艺术生产的技术性既然具有与物质生产相同的内容, 这表明作家的创作与手工业制造一样, 都有一套生产的技术和制作的本领, 这是艺术创作中作为从事创作的人通过勤奋和学习, 可以知其所以然并可以学会和掌握的规律, 是艺术创作中具有的制作性的因素。当然, 艺术生产的技术性因素又不同于一般的物质性生产的技术性因素, 仅仅凭天才、灵感等概念来说明文艺家的才能;但艺术生产毕竟还是精神性生产, 它需要物质性生产的技术性手段, 更需要精神性生产的技术性手段。

本雅明对艺术生产的技术关注, 不只涉及艺术产品自身创作技巧, 还涉及艺术产品传播与时代技术水平的关系, 这样, 艺术生产理论就自然地将艺术生产与消费联系起来。这一联系是把艺术当作一个感性活动过程来考察, 这从某种程度上将研究的视线从艺术自身拓展到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上, 又从某种程度上克服了理论研究中至今还存在的主要从静止的观点、主要从创作成果去看问题的缺点。也就是说, 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 将对艺术创造自身内在机制的研究和艺术生产与社会生产的联系结合起来, 将对艺术技术的静态关注和对艺术技术的动态考察结合起来, 大大地扩展了理论的研究领域, 艺术理论研究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创作本身, 而是拓展到艺术活动存在方式本身。

在本雅明看来, 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导致主体——客体、精神——物质关系的颠倒, 而是使主客二分中遭受压抑的一方:即客体或者说物质, 越来越显出自己的作用。也就是说, 他关注的重心不在谁控制谁, 而是聚焦技术发展对文化、对艺术、对政治等等可能带来的变化, 以及面对这种变化我们应该采用的应对策略。也正是基于本雅明的“事实已然是理论的”的方法, 他对技术的讨论是多层面深入、多角度展示, 从而展现了现代技术条件下艺术的双重面相, 使他的艺术理论向我们呈现多侧面特征。

本雅明对技术问题的全面思考, 是联系艺术发展的政治生活和经济事实而展开的。这是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果, 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思想的吸取。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般的决定于生产力的原理, 本雅明提出, 在人类艺术活动中, 艺术生产关系也一般的决定于艺术生产力即技巧。当艺术生产关系与艺术生产力发生矛盾、阻碍艺术生产力发展时, 社会就会出现艺术革命, 新的艺术技巧就会产生, 打破旧的艺术生产关系, 把艺术推向前进。

本雅明不只是看到技术的危害力量, 还看到技术在现代艺术和现代政治民主化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就是说, 一方面, 本雅明对技术在一个还不能自如运用它的社会中可能会导致的问题有清醒的认识, 诸如, 技术对人的尊严的玷污及对人性的戕害, 他提醒我们对之保持应有的警惕;另一方面, 他又积极肯定了技术的解放力量, 肯定它为人类民主平等的建设、真正社会公平的建构和人类全面解放所作出的改善性贡献。

当然, 技术解放力量的发挥, 人类民主平等的推进, 真正的社会公平的建立都是有条件的。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战争美学”一节中, 本雅明就指出, 在“社会并没有充分的成熟到使用技术仅成为它的手段, 而技术也没有充分地把握社会方面的自然力”时, 技术解放的力量只对实施战争技术的进步有利, 而且, 大众获得的表达,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条件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 技术只发挥了服务于宣传战争的舆论工作的媒体技术。只有那些先决条件得到改善, 人们讲得技术的进步意义的实现, 才有机会与机制的保障, 大众的表达才有可能是自己意愿的表达。

本雅明生活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脱胎之变中, 受传统影响很深。因而对现代的冲击感受也越强烈, 对技术的理解也越丰富。在分析本雅明对技术引发艺术生产关系的变化时, 我们已经可以感受到其中的种种矛盾, 这是因为本雅明的艺术理论对技术的研究是联系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 并全面深入到技术条件改变带给现代艺术生产方式的具体变化中。因而, 一般情况下, 本雅明只展示不评判的方法追求, 致使他的理论显现出肯定和否定兼顾的特色。苏珊.布克-摩斯对本雅明曾这样评价过:“而今, 艺术的创新和技术的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只要技术继续生存, 艺术将继续生存, 也不该有任何错误。本雅明的唯物主义赞歌并不是对技术的某些赞歌;他并不宣称每种艺术创新是积极的, 因为他知道创新可以被任何政治的观点加以利用。”面对传统艺术的崩溃, 现代艺术的崛起, 本雅明对艺术做了政治性的解读, 恰如美国学者林赛·奥特斯所说:“在30年代末期, 许多艺术家和批评家都为了政治而自愿的放弃了艺术, 但是本雅明没有这样做, 他尝试着寻找一条微妙的道路, 从而能够兼顾艺术和政治两方面的要求”。

技术的发展, 以及由他所带来得艺术生存方式的改变, 使我们“震惊”的面对生活, 或许我们的意识一时还跟不上发展的现实。但是, 随着我们对技术功能感受的深入和技术作用于我们的力量的增强, 我们迟早会适应的。或许我们并不一定能认清, 因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 让我们应接不暇:时尚与淘汰并行, 进步与落后同步, 进步和成功的辉煌留存在事物的痕迹里, 过时和衰败以崭新的方式成为样本。过去与未来、痕迹与现实交织着将现代性的偶然、短暂呈现于当下, 展露出世界的断壁残垣。

参考文献

[1]蒋艳青.本雅明论艺术与文艺的关系[J].安徽文学, 2008, (3) .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王才勇, 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70-66.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8

一、数字媒体技术

(一) 数字媒体技术概述

数字媒体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声光电技术, 综合处理色彩、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媒体信息, 使抽象的信息变成可感知、可管理和可交互的技术。它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激光等现代先进的硬件, 还包括各种软件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 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 以现代设计艺术为指导, 将数字信息传播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等领域。

(二) 数字媒体技术特征

数字媒体技术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数字化、科技化以及人机交互三个层次。具体包括:

1. 高效性

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更快捷、方便的途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无限复制和即时传播功能, 使人们从传统的个体制作向现在群体复制拓展。数字制作已经取代了传统的手工制作, 减少了生活中的重复劳动, 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交互性

数字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 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信息, 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平台, 人们任何时候都可以从这个平台中进行交流并得到足够的信息, 信息的传播由传统的单向变成多向和可逆的。人们的交流不受时空、层次和领域的限制, 更实现了资源共享互通。

3. 虚拟性

数字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强大的模拟手段, 使人们能够方便而精确地表达思想意图。各种功能强大的工具可以帮助人们制造出平面的和三维立体的虚幻世界。在虚拟技术的支持下, 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宏伟蓝图。

4. 综合性

数字媒体技术将传统媒介单一的技术和形式内容融合到了一起, 图形、声音、影像可以组合成全方位的, 人们可以自由利用数字媒体技术制作出更加生动的劳动成果。

二、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在现代设计艺术领域中得到全方位应用, 丰富了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形态, 也开拓了设计师的思维, 引导大众的审美理念向数字化审美方向转变。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设计艺术语言、传播媒介、思维空间和表现空间以及设计艺术门类五个方面。

(一) 对设计艺术语言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给现代设计艺术创造了全新的语言形式和表达方法, 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手段制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新特点, 使现代设计艺术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 也开辟了设计传播的数字新领域, 增强了设计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设计艺术语言形成了新的艺术特点,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平衡感:平衡共有两种情况, 第一种指的是静态画面构图的平衡, 画面中的图形、文字元素按视觉力学的相关原理严格分布, 以求达到人们视觉上的平衡, 平衡有对称和均衡两种形式;第二种指的是运动中的平衡, 在运动过程中的某个静帧画面是不平衡的, 但由于画面元素一直处在运动当中, 所以运动形成的视觉力场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体验的快感, 更在完整的运动过程中完成了整体的平衡。

虚实感:全新设计艺术语言的虚实感不仅是静态画面的前后空间表现, 更体现了动态影像的景别变化。虚实感的创造既可以起到表现动感、表现意境的作用, 又突出了画面的主体, 还加强了画面的空间感。

节奏感:静态设计作品的节奏是通过画面元素有机组合形成的, 通过大小变化、前后变化、虚实变化等形成了视觉上一种节奏美。动态作品的节奏是随时间展开的, 它包括声音的韵律和声调节奏、影视形象的运动和通过剪辑镜头所形成的叙事节奏。

蒙太奇效果:数字媒体艺术具有电影艺术一些典型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指的是蒙太奇, 蒙太奇效果相当于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图形创意, 是通过具象的图形和影像来表达抽象的概念。设计师可以通过素材的巧妙组合更好地表达设计理念和主张, 它包括画面剪辑、合成和镜头的搭配两方面。

2. 数字媒体技术使现代设计艺术产生了全新的美学特征。

形态美:数字媒体技术的程序语言使现代设计艺术出现了更多的形态, 这种形态超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正常状态。虚拟的角色和场景、不断变异的形象、打破常规的视角和数字影像采集设备的运动方式等都是审美的新形态。设计师可以利用计算机硬件和三维软件技术, 将所要表达的形象进行自由表现, 通过变形、层叠、组合和运动进行创造。将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进行搭配, 将现实角色和虚拟角色进行混合, 能够给受众创造出全新的审美体验。

空间美:传统设计艺术的空间表达是二维空间和现实空间的搭配, 在审美特征上具有局限性, 数字媒体技术突破了我们对空间的局限认识, 现代设计艺术的空间表现往往是多维空间的混合, 立体的三维空间和影音技术影响下的四维空间构成了新的内容, 创造出了一种令人融入其中的难以界定的空间形式和时空情境。

语言美:数字媒体技术影响下的现代设计艺术的语言, 不仅仅包括图形、文字、色彩和视听语言, 更包括全新的数字技术语言, 这些语言的审美特征超出了传统语言, 是数字媒体时代设计艺术的典型审美特征。

(二) 对现代设计艺术传播媒介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所构成的传播媒介是一种具象的、直接的、多维的、动态的符号媒介, 其较少受时空限制而且传播速度较快。与传统图形图像相比, 这种媒介中的影像具有更加精确、虚拟、实时传播和可无限复制的特点。全新的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传播媒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传统的媒介形式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新的媒介形式在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创新之下层出不穷。

1. 促生了非物质化媒介形式

非物质化媒介是相对于现有的媒介形式而言的, 媒介中的设计元素不再以具体的可触摸感受到的物质形态出现, 而是附着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中, 如游戏中的画面设计、互联设备的媒体界面设计等。以媒体界面为主的设计内容与传统设计有明显的差异, 设计主体不再是实体材料, 而是凌驾于具体物质之上的新形式。

2. 增强了媒介的互动性

数字媒体技术使设计艺术由传统的单一展示媒介变成互动媒介, 实现了人机对话, 其信息传递是发布传输接受, 是双向的、可逆的、互动的、可交流的。设计艺术的创作者和他们面对的受众, 能够及时地使用图像、声音、文字以及动画等手段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 能够实现双向互动交流, 使信息能够通过互动媒介实现交流和共享。

3. 整合了传统单一的媒介内容

传统的设计艺术媒介大都是单一媒体形式, 表现内容单一。而数字媒体技术所带来的是各个媒体的整合, 设计艺术可以跨越多个媒体形式, 充分利用各个媒体形式的特点, 全面、系统地展示设计思想和设计内容。

(三) 对现代设计艺术思维空间的影响

数字媒体技术对人的视觉、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和认知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的出现使传统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人工思维和数据处理为基本形态的多媒体影像文化。数字媒体技术既能再现客观, 又能虚拟现实, 能为设计者带来更为广阔的设计思维、更为有效的设计方法、更为独到的设计表现、更为精确真实的模拟、更为快捷的修正、更为方便的储存和沟通交流等。

数字媒体技术从各个方面对设计艺术产生了巨大影响, 它使设计师的思维空间得到了延伸, 创造能力得到了提高。它给设计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和自由, 也使设计作品呈现出了全新的艺术效果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 对设计艺术表现空间的影响

传统设计艺术的表现空间主要包括平面二维空间、三维立体空间, 依托现实空间内容来进行表现和展示, 受众只有被动接受信息。数字媒体技术的虚拟化和互动性使现代设计艺术的表现空间更加丰富, 可以依托数字媒体技术所建立的虚拟空间和多维空间展示所有的信息内容, 而且与受众有了更加直接的对话。数字媒体技术对于空间感各元素的准确表现力, 使得设计作品空间感的体现格外精准, 这种精准又与现实世界吻合, 更易于被感知。

(五) 对设计艺术门类的影响

1. 打破学科界限, 艺术与技术融合更加密切

数字媒体技术将电子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影音技术、电脑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原理和操作系统、数码图像的编辑以及存储等原本属于理工科的内容整合在一起, 从形式和内容上与设计艺术充分联系, 做到了艺术和技术的融合。

2. 融合各设计艺术门类, 打破界限, 多种形式并存、融合

数字媒体技术使静态艺术和动态艺术并存, 将平面艺术和立体艺术进行融合, 打破了传统的艺术门类的界限, 更加注重不同设计门类的交叉结合, 全面体现视觉空间的多维化和视觉元素的多元化。

3. 产生了新的设计艺术形式——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多媒体化相互交融而产生的综合性艺术形式, 它把文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集于一身, 真正达到了图、文、声、像并茂, 并通过技术手段将各种艺术形式相互交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主要包含互动装置、虚拟动画和数字影音等, 这种全新的设计艺术形式为设计领域增添了亮丽的风景, 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意原动力。

随着科技的进步, 数字媒体技术也会不断进行创新发展, 对现代设计艺术的影响也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并终将会给设计艺术带来新的形式和内容。

数字媒体技术和现代设计艺术的蓬勃发展, 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主要体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和风格。同时,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新也对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现代设计艺术创作者要时刻关注社会新技术的发展, 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 以认真的态度自由地进行创作, 必定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摘要:数字媒体技术对现代设计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设计艺术语言、传播媒介、设计艺术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以及对设计艺术门类等五个方面。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设计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表达方式、艺术语言和风格。同时, 现代设计艺术的创新也对数字媒体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促进了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伟.浅析数字媒体下的艺术设计[D].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0)

[2]戴维、希尔曼著.崔晶炜译.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3]任斌.艺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的新媒体艺术设计[D].西北大学学报, 2008 (6) :191页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9

关键词:生态修复技术,现代园林艺术,应用

我国一直在研究有效解决环境资源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的方法,生态修复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结合实践总结得出的有效方法。将生态修复技术应用在现代园林艺术中,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问题以并探索其原理规律,从而实现最佳的生态修复状态。

1 生态修复技术概念

当前,我国管理园林的相关人员进行了自然的规划以及设计,整个过程始终遵循基本的生态修复理念[1]。在构思以及规划之后,就应用合理以及科学的生态修复技术进行设计,设计的主要内容包含以下方面:①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的和谐性以及稳定性;②在修复自然生态环境的过程中,需要保障生态自然体系拥有多样化的自然物种,这样可以维持均衡的生态体系;③需要更加合理化地规划自然环境结构,合理地调配好存在于生态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生物,可以很好地维持自然生态之前的风貌,防止发生环境衰退等问题。为了让生态保持均衡状态,恢复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就应该遵循相关的科学管理原则,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好地改善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并且在恢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可以有效地发展以及提升自然环境。

2 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

2.1 应用时遵循的原则

一方面,更加全面地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在规划环境的过程中,不仅要对规划的方法以及原理是否符合实际状况进行考虑,还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以及重视当前的设计项目,项目设计的理念需要和国家政府的理念保持一致,可以同步发展环境[2]。

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绿化的面积,将修复生态的水平提高。目前,全球气温正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这样会促使整个水平面上升。但是植物借助光合作用能够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换为氧气,因此增加绿化面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绿化面积的大小和生态修复的水平有紧密联系。然而,由于我国近年来利用土地的面积越来越多,所以亟需找到有效方法扩增植被绿化的面积。与此同时,在规划植物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可以借助空间优势来完成这一目标,合理分布空间以及分配植物,增加绿化面积。

此外,针对不同环境状况可以应用合理的措施,在修复生态环境时,设计者应该针对规划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修复措施,例如:居民区、工业园区以及街道绿化等,在规划设计街道的时候,不但需要考虑生态修复的效果,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视觉效果,以此制订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规划设计工业园区时,需要针对环境污染等实际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措施。在规划设计居民区时,就需要构建和谐氛围以及减少环境污染。

2.2 具体的应用方法

在开展实施修复现代园林艺术之前,首先应该熟练掌握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特点,之后实施会更加符合实际要求以及更加合理,在现代园林艺术中有效应用生态修复技术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个:①排水方面。当前很多绿化部分主要是借助排水设备以及地表排水发挥其主要的排水功能。在规划排水设施的过程中,一般会种植大量植物,以缓解水流对地面的影响。在铺设排水设施的时候,需要在适当的位置应用挡水工具或者种植铺地植物,可以将水流速度减低以及更加有效地解决出现的不良问题。②水景护坡方面。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方法就是在水景护坡中增加能够靠边岸的水面,借助护坡以及驳岸更好地保护坡面,护坡上一般选用各种性能的植物进行栽培,可以避免出现水流渗入等不良状况。③设置道路方面。一般选用多种防护效果较好的植物混栽,这样可以避免出现水土流失的情况[3],以更好地保护路面。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当前人口数量以及环境问题发生状况增多的现状下,解决人口增多与环境恶化的矛盾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生态修复技术,运用该技术可以很好地对我国环境进行有效改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合理开发以及配置[4,5,6,7]。

参考文献

[1]史新琦.生态美思想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5(12):264-265.

[2]布凤琴,范萌嘉.生态园林中的植物配植设计发展:上海市生态园林设计及植物配植[J].现代园艺,2014,11(20):189-190.

[3]黄剑云.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艺术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13(6):254-256.

[4]党晶晶.黄土丘陵区生态修复的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5]谷勇峰,李梅,陈淑芬,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4):25-29.

[6]王健胜,刘沛松,杨风岭,等.中国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20):10554-10556.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10

首先,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上好课, 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上的兴趣之火”。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小学阶段, 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积累·运用四”的口语交际练习———“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面对这一题目, 考虑到本班实际, 学生定会觉得枯燥无味, 无话可说, 于是, 笔者想到运用CAI课件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笔者事先运用CAI课件将文中提示内容制成动画———清清的河水被一群顽皮的放牛娃把牛赶到河里弄得浑浊、肮脏;碧绿的草坪被宠物和人践踏得东倒西歪, 垂头丧气;新鲜的空气被工厂的烟雾、废气、尘埃污染, 使得周边的环境恶化;雪白的教室墙壁被几个小孩用墨水、粉笔等涂抹得乱七八糟……在课堂上, 当笔者把课件让同学们观看后, 迅速提出问题:“同学们, 谁不愿意在清洁、美丽、舒适的环境里生活, 看到此情此景, 你会怎么想?准备采取什么行动?”顿时教室里沸腾起来, 别提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和兴趣有多浓了。他们痛斥着不爱护环境的人们, 呐喊着:地球是我们的家, 保护环境, 人人有责!我要当环保小卫士!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 只要能够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 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 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 比教师的主观灌输更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恰当地运用电化教育, 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 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 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其次,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创设情境。“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在语文教学中, 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述和动作演示等方式, 创造与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 使他们耳濡目染、口诵心惟, 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共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 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真切生动的人类生活。例如, 《富饶的西沙群岛》, 这是一篇描写景物的课文。在教学时, 可根据课文的结构层次, 首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彩图, 让学生感知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懂得它“是我国的海防前哨”, “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放映一组组彩色幻灯片和动画片, 带学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岛的假想旅游。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 银幕上五彩斑斓的图像, 向学生们揭开了海底的奥秘:五光十色的海水, 丰富的海产品和岛上旖旎的风光……使学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风景优美, 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热爱祖国宝岛———西沙群岛的激情油然而生。这样, 电化教育的运用, 抓住了课文中的形象, 把学生引人情境,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第三, 现代信息技术可以突破知识难点。语文教科书饱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 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 但小学生由于受到了认识能力的限制, 对一些较为艰深的科学道理、专业名词等往往难以理解, 甚至会形成错误的概念。在教学时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 运用图画、投影、录像、电影及多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 创设一种生动的教学情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他们获得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 突破训练难点, 克服思维障碍。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 作者在课文中通过介绍科学家的三次试验, 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超声波。并从中获得启示, 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使得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对于文中的“超声波”“障碍物”“反射”“无线电波”等略为抽象的词汇, 学生因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 较难去理解和把握。于是在帮助他们克服这一难点时,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以灵活生动的动感画面清晰地展示出“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 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 遇到障碍物后反射回来, 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在视觉形象作用下, 学生清晰感接受作者准确的科学语言, 思路豁然开朗, 原先的障碍一扫而光了。可见,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把抽象的文字演变为生动的画面, 对于突破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大有益处, 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 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因此,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通过其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 激起学生的新鲜感, 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理解。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训练基本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唤起他们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轻松愉快地投入学习。这样, 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 媒体教育越来越广泛地被老师接受, 也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 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 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境, 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在语文教学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 使语文教学焕发出夺目的光辉, 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用于语文教学中,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在语文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创设情境, 可以突破知识难点。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11

关键词:现代教育;艺术设计;课件制作;餐饮空间设计

一、现代教育技术方便了艺术教学中资源的采集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餐饮空间设计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叫做视觉艺术,为的是让同学们达到视觉饱满的程度,每节课都离不开具体的、可视的形象。形象的视觉效果,往往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质量。在课前准备的阶段,利用光盘和网络查找大量教辅的资料,并收集整理,在加以实地地考察收集材料,并利用软件制作出文字、音乐、解说为一体的课件。这样的课可视性强、注视概论清晰易懂,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不仅提高了学生们在课堂学习效率,还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趣味性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发掘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潜能,课件还可以长期存保存,随用随取,既丰富了教师讲课内容,又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关系

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核心,文本、图形、影像等。已代替了一支笔、一张纸、几篇范作和教案,这是我们最熟悉、最习惯的传统教学方式。然而,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教学方式已不再是昙花一现,而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当今社会经济、科技、文化飞速发展,现代教育已不再是生力军,已成为新教育模式的主力军,只有倡导多元文化,才能产生不同的思想碰撞,才會产生新的东西,才会有创造、有发展。传统教学,“教”与“被教”关系已被打破,灌输式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的发展,已不适合现代社会教育模式的发展。我们应该重新界定“教”与“被教”的关系,既在教学中吸取生态学的原理,顺其自然,尊重自然,人工控制,又促进师生互动,“以人为本”应已学生为中心,顺应发展,有序地开发潜能。应更好地运用现代教育计算机的方便、网络发达快捷等特点,因材施教,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作为教师也应该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被动的教育方法,将备课授课过程变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学生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进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质量。讨论形式教学是教学改革必然趋势,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在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

三、现代教育技术启发了学生的设计思维和遇到问题的应变能力

艺术设计的宗旨是:“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艺术设计要求重视对学生设计思维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任何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是必然的前提也是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学习过基础知识,是无法表达和发展的。电脑绘画软件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 了绘画表现技巧的不足。在教学中,在结合教材内容或者让学生用电脑软件设计《西餐厅的效果图》, 他们将自己的创意通过鼠标操作,命令输入,资料复制等手段正确表现出来,并且结合图片修改软件对效果图进行修改,使作业完成得既有创意又有技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抛开原始的手绘效果图的不足,由此可见电脑的运用无论是从最后的画面效果,还是思维能动性都是质的飞跃,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创设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开阔了视觉饱满度,还培养了学生善于思创新考勇于实践的能力。学生的素质组合是多样性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动性就显得至关重要了。一个设计师的成功离不开生活和社会实践。在有限条件下可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泛的表现能力。为学生的认知活动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和思维素材。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视觉的饱满,在充分利用课堂实践,激发学生思维能动性和学习兴趣。

四、结语

结合当今现代教学技术的实际情况,我们进行探索,受益非浅,同时,我们也看到现代教学技术的实践教学中的优势:应熟练的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电教手段,设计出更多、更好的教学应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任何教育改革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艺术设计教学也是要培养设计领域的适用与创新人才。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对于21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项国雄.教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网络学习时代,2002.

[2]阎立钦.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教育研究, 2001. 7.

[3]佚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薄弱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考.美术高考急救站, 2007.

[4]何克抗. 论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深化改革.

[5]张顼.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过程.辽宁基础教育教研网,2006.

现代技术、当代艺术 篇12

一、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从微观层面即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 教育技术能力将是未来教师的必备职业素质。

1. 国家政策

根据教育部的相关决定, 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 在中小学 (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下同) 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教基[2000]33号文件) 。当前, 各级各类院校教育信息化持续推进,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逐步普及, 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 随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 对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此, 教育部还启动实施了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 从2005年开始, 组织部分省 (自治区、直辖市) 先行试点。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 从2006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开, 到2007年底, 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通过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 使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普遍接受不低于50学时的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并参加国家统一组织的教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教师[2005]5号) 。由此可以看出, 教育技术能力是当代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

2. 教师的专业素质

作为一名专业化的教师, 一定要根据时代的发展来提高自身的素质, 一名优秀的教师的专业素质应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教师专业知识包括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足够的所教学科知识、扎实的教育学科知识及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沟通与融合;专业技能包括熟练的教学技巧、良好的教学能力;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专业自我。

在教师专业技能中的教学能力方面, 优秀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 如教学设计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和学生学业检查评价的能力等, 另外, 还应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这是因为:信息时代中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新技术为教育变革提供了新的手段, 未来教育必然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 作为教师必须改变以讲授和板书为主的、低效率的传统教育教学形式,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

3.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师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师扮演着一种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的角色, 而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环境中, 教师扮演着学生的导师、教学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信息提供者等多重角色。

(2) 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认识到现代教育不仅是指学校的教育, 还包括一切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起来的“没有围墙的学校”的信息化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也不止是传授知识, 而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并掌握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改善知识结构。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 作为现代技术革命的基础和核心, 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为此, 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 掌握相关的信息技术和媒体的知识与技能, 增加自己获取、处理信息的方法。

(4) 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益。在教育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可以让教学时间、地点更灵活, 教学方式更多样, 教学内容更丰富, 教学互动更容易, 教学交流更便捷。从而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从全体教师的角度来看,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1. 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包括几层含义:第一, 教师职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 也包括教育专业性, 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 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 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 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第四,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既是一种状态, 也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

2. 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道路

我国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强有力的步伐, 先后制定了《教师法》 (1993年) 、《教育法》 (1995年) 、《教师资格条例》 (1995年) 等一系列法律法规, 基本实现了上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3.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具有参加进修或者其他培训的权利 (《教师法》第七条) ,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内涵。在信息时代,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必然途径,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更新, 促进多形式的教师培养、促进专业能力评定的标准化, 促进终身学习的实现, 促进教师教育科研发展。[3]

200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 (试行) 》 (教师[2004]9号) , 这一标准的推行使教师专业化的机制与政策保证将更趋完善, 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能力水平会与教师资格认证、职务晋升等相挂钩, 可见, 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是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途径之一。

三、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必备工具

从宏观层面即教育改革的角度来看, 现代教育技术是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改革实践的必备工具。

1. 新课改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明确规定, 在小学至高中设置以信息技术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并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纲要》第十一条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基[2001]17号) 由此看来,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 还是一个非常重要而有用的教育教学工具, 对教育改革具有巨大的支持作用。

2.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的支持作用

21世纪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原有的工业时代教育的方法、模式及内容已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有对教育进行改革才有出路, 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改革具有非常大的支持作用, 主要体现在:

(1) 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现代教育观包括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情感教育观、四大支柱教育观等。现代教育技术依据的理论和应用的手段方法有利于促进上述教育思想的实现。

(2) 促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教学所提供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学生面对面的方式, 主要采用讲授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成为人-机-人系统, 丰富了教学方法, 如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远距离学习。

(3) 促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革。由于教学模式的变革, 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化, 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须发生变革。

(4) 促进教学环境的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环境的不足是教学内容更新慢、教学方式单一、学生缺少实际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训练机会。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产生了一系列现代化教学系统有助于克服上述缺憾, 如网络教室可以使学生随时从网上了解到最新的学科知识, 视听阅览室可以实现个别化学习, 多媒体综合电教室可以生动演示自然现象等等。[4]

四、总结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中扮演着“制高点”和“突破口”的作用, 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完成信息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而对中小学教师来说, 作为基础教育最终的实践者, 一方面,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和能力, 目前, 在我国中小学主要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来实现信息技术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因此, 中小学教师必须学好教育技术, 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另一方面, 教师要深刻领会教育技术内涵, 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育方法, 采用新的教学形式, 开发新的教育工具, 以此来推动基础教育的变革。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既为教师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 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更多的挑战、更高的要求, 当代教师要重视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更新观念, 转变角色, 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4]马启龙.试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J].中国教育信息化 (基础教育版) , 2007, (4) :59.

[2]张福建.论教师专业化的实现途径[J].教育评论, 2003, (3) :34-35.

上一篇:计算机仿真实训下一篇:低压电器安装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