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2024-07-11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通用12篇)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1

摘要: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语言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交流的主要工具, 语言的规范和标准对教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效避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误区和盲点, 因此, 在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 如何能够淬炼语言的艺术性, 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信息技术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中职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 信息科学技术在课堂中, 我们不能忽视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在教师教学中仍占有主要地位, 教学语言是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途径和工具, 因此, 在中职教学中积极和充分利用语言的艺术性并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非常有利于教学课堂的气氛提升, 有利于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那么如何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淬炼出语言艺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中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语言艺术的淬炼

(一) 利用设置悬念的语言艺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通过充分利用设置悬念的方法, 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去研究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探索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 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掌握学习的方法, 在不断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逐渐提升了自信心, 使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开拓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不断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 也能够锻炼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性。在新课讲解中, 当碰到较复杂的问题时, 学生表现出困解时, 教师通过设置出一个合理的悬念, 给学生拓展开想象的空间, 为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 开启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和研究, 不但解决了问题, 还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是教学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 注重信息技术课程的语言规范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知识讲授中, 特别是一些含义和概念的讲解中, 必须保证语言描述的准确规范性, 在操作方法的讲述中更应该注重语言的规范性, 避免使学生对所讲述的知识点出现误区或者疑点, 有效防止在原则上的理解性错误问题的出现。

(三) 信息技术课程中充分和合理利用肢体语言

利用肢体语言, 能够对口头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 合理的使用肢体语言, 还能实现口头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肢体语言可以反映出人的态度和内心,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进行提问时,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应正视学生并且认真的倾听, 对学生所回答的答案给予客观评价和适当的肯定, 不能表现出嘲笑和蔑视, 以此去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是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师提问的环节中去, 使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好习惯得到了全面的培养, 在每一堂的教学中, 教师如果一味的进行机械的讲解, 不能够充分调动整个课堂气氛, 会逐渐使学生脱离课堂, 这时如果充分结合肢体语言, 表达教师的一种精神状态, 而将这种积极的精神状态传递给学生, 使师生之间的距离感得以拉近, 有效的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最终使整个教学气氛在活跃的环境中进行, 有效避免了沉闷和单调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学生周围与学生一起进行问题的探讨和研究, 在计算机上机课上, 在学生旁边进行走动和仔细观察, 检查每一个人的操作是否有错误, 并及时进行纠正和辅导, 和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和表扬。

(四) 信息技术课堂中注重语言幽默性的艺术

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中有许多逻辑性较强的内容, 这些内容使学生不容易理解, 并且内容比较枯燥和抽象, 很多学生在遇到这种类型的内容时就会选择放弃, 进而也会严重影响到后面与这部分知识相关联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 在这个阶段教师要选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有趣生动语言和切合实际的实例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和形象化, 使学生能用最佳的状态和轻松的心情去认真听老师的讲解, 注意应该避免的误区, 更好的去掌握重点知识, 这种心态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培养学生勇于突破难题的积极性, 利用幽默性的语言, 也可以很好的维持课堂纪律, 当学生在课堂上聊天或者做出其他有损课堂纪律的行为时, 教师可以利用幽默的纠正学生们的不遵守纪律的行为, 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得到预想的效果, 可见,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利用幽默的语言技术不仅可以解决教学内容的问题, 还能够解决师生间的问题。

2结语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一些限制性的因素, 但起主导作用的主要是教师的语言艺术, 掌握了课堂上的这一门语言艺术能够提高教师语言的准确规范、生动和幽默, 对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要求教师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树立不断学习和探索的精神, 逐渐的完善和发挥自己的语言艺术, 使早日实现既满足教学要求又适应学生教学的语言艺术的形成, 从根本出发, 尽最大力量的去调动中职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索性, 不断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使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最全面、教学效果最佳的状态, 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调动作用, 这将对我国中职的教育做出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明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探究[J].高中生学习:师者, 2013, 11:67-67.

[2]周祥戈.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怎样学会淬炼语言艺术[J].考试周刊, 2014, 10 (81) :120.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

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十余年,着重在课堂教学语言上下功夫,探索和提炼课堂教学语言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准确规范、严谨精炼

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

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炼。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词语要经过慎重的选择,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具有鲜明的逻辑结构。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要能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要清晰,读句应分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等。

二、富有情感和激励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慷慨陈词,会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

三、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据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有关专家对3国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授的大学生生在中国占71%,日本占54%,美国占96%。幽默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其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四、充分运用体态语言

体态语言是对教学语言的有机补充,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3

一、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要严谨规范

教师语言的规范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层含义是,教师必须运用国家规定的“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另一层含义是,教师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不要有错误,尽量避免用词不当、语句不通、复义语、颠三倒四等语病。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要反复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知识性错误。比如,“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因为“存储器”是计算机中的常用术语,而“储存器”等词语都是生活化的语言,虽然学生能够理解,但不规范。再比如,“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做标记,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

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教师的语言还要简洁、精练。授课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抓住重点,有的放矢,吐词清晰,句意分明,并坚持用普通话教学。

二、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要有感染力

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自己的眼神、手势和嗓音等体态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田,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寓理于情,情理相融”。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网页制作”一节时,为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采用了这样一段导入语:“通过Internet知识的学习,我们只需点击鼠标,便可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尽享视觉与听觉的盛宴。从现在开始,我将和大家一起步入一个激动人心的章节——网页制作的殿堂!”

三、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要幽默风趣、比喻恰当

这样能消除教学中学生的疲劳情绪,使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师和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例如,在机房上课时,经常有个别学生在偷偷地玩游戏,教师走到他跟前时,他便把窗口最小化,当然教师还是很容易从任务栏中发现。但在学习了任务栏的隐藏操作后,学生就如法炮制,教师就不那么容易发现了。针对这一情况,可用一句调侃性的话教育学生:“有个别同学真变成‘知识越多越反动’了!

希望大家不要违背了科学的真谛呀!”这样一句幽默又语重心长的话,不仅能够使那些玩游戏的学生在微笑中诚恳地接受批评教育,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学的态度。

四、教师课堂教学用语要注意体态语言的合理使用

体态语言是对教学语言的有机补充,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有时可以表达出用口头语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每堂课一开始的师生交流,虽然时间很短,但对整堂课却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进入教室时,步伐应稳健、镇定和自信,速度适中,面带微笑,目光慈爱、柔和并透着严肃环视整个教室;教师走上讲台后的第一句话“同学们好”,语调应凝重,情感要真诚,眼神要关注全体学生,不能浮于形式,更不能心不在焉,虚情假意。在这几秒或是十几秒的时间里,通过教师的体态语言传递给学生的信息是: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慈爱,教师对学生的信心和鼓励,课堂气氛既严肃又轻松、活泼。

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正视回答问题的学生,流露出信任的目光,应说“请某某同学来回答”,并尽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信心和鼓励,从而消除因可能回答不出问题而产生的害羞和畏惧心理。教师不应该用手指直指学生,直呼其名,更不应该对回答不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讥讽和挖苦。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4

一、制造“悬念”,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课,学生只喜欢上机操作,尤其对上网、玩游戏感兴趣,对理论性学习则感到乏味,尤其在学习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这时,教师若只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硬性地要求学生认真听、积极想,效果会适得其反。若制造“悬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效果会大不一样。例如,讲循环语句时,我拿一张厚0.5mm的纸,问珠穆朗玛峰高多少?学生会异口同声答出来。但他们会产生疑问,一张纸和珠穆朗玛峰有啥关系?接着我话锋一转说,就用这种纸(足够大),对折很多次,就达到甚至超过世界最高峰的高度!学生马上会发出惊讶的声音。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编制程序来验证这个问题,教师接着点出编此程序的主要环节,引导学生,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

二、语言幽默,课堂高效的法宝

海因雷曼麦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接受。”信息技术课,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学习内容,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不易接受。在讲授时,若教师用富有哲理幽默的语言,则能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其在轻松愉快中学会知识。

在讲移动和复制文件的时候,把一个文件(夹)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文件夹中,大多数同学命令很清楚,但“粘贴”时会忘记打开目的文件夹。我给他们打了一个比方:“别人到你们家做客敲门的时候,我们应该干什么啊?”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开门。我顺势接着说,那这个被复制或移动的文件(夹)就是目的文件夹的客人。在粘贴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给它“开门”啊!学生在笑声中把此操作记住了。

三、故意“犯错”,启发学生思考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开始于疑问、问题、惊奇或疑惑。”教师在课堂上“犯错”是引出疑问、制造矛盾,引导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在VB语言教学中,讲到两个数值互相交换时,我用故意“犯错”的做法。将语句给出,先让学生自己编,把M=N:N=M这种错误方法的程序语句写在黑板上(大多数学生采用此方法),讲这个语句时故意停顿并引导其思考,学生产生了疑问,怎么办?这时将其比作两杯调料,要互换,但调料不能丢啊,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再找个杯”。这样,两个数值交换必须借助第三变量的结论就得出来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的“错”启发学生的思考。

四、语言有节奏感,教学实效更高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对话语感知理解就能最快做出反映。语言的节奏体现产生和感知理解的时域控制机制和组织策略。有节奏感的语言,使人易于理解。不管教师的普通话多标准,若他采用平铺直述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会觉得很乏味,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教学中语言要有节奏感甚至以姿势助说话。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安排合适的语言节奏。对于重点,要一字一句,加重语气;对于难点,声音要凝重,节奏要慢;对于复习,语速要快;讲到某个问题时,中间可停顿,唤起学生欲知下文的好奇心。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5

教案

出示“金山打字”程序,并让学生操作。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金山打字”程序中,都有生么样的事件发生,请学生阐述讨论结果。

教师做补充分析

任务一:程序运行分析

首先让学生操作完整的易语言“打字练习”程序,并分析其所发生的事件及过程,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任务二:窗口界面分析

通过上面的事件和过程分析,让学生再次分析本程序的启动窗口界面中应包含哪些组件及元素,教师帮助分析讲解。

教师演示在“窗口界面中”加入本程序所需要的组件及元素。

任务三:程序数据类型及代码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对各个子程序进行分布步讲解。

、“开始”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教师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真”、“按钮1.禁止=真”。

重点讲解事件“处理事件()”和“延时(100)”

2、“停止”按钮被单击子程序

通过分析代码,讲解逻辑变量“进入循环=假”、“按钮1.禁止=假”。

在这一部分,可以先让学生对照上一部分的逻辑变量进行相似性分析。

3、按键盘字母键的过程

浅谈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语言艺术 导入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教师的语言不仅在于科学性、规范性和逻辑性,还在于艺术性、形象性及趣味性。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课堂里教师的语言,可以成为萌发学生思维的春风,也可以成为凋零学生思维的秋霜。因此,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研究教学中语言的艺术性。教师要会运用语言艺术,捕捉最佳的教学时机,达到完美的教育学生的目的和高效的教学质量。

一、导入的语言,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对各种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许多学生学信息技术都是由于对计算机的新鲜、好奇,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认真地钻研教材,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入语,来缩短学生同教材的距离,一个好的导入语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

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较容易接受,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容易被另一新生的事物所替代。学生由于特殊的心理特点,兴趣特征表现为持续时间不长,且不稳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根据教材的内容,优化导语的设计,做到“新、奇、变”,力求在课的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在教师形式多变的提问上,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有学头、愿意学。如发问式的导语:“计算机与一般的家用电器一样吗?你能说说理由吗?假如你來用计算机你能用它来做哪些事情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能总是带着兴趣投入到继续学习中去。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质疑、求知欲被激发起来了,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将学生带入知识的海洋了。

二、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往往喜欢上操作课,对课堂理论性教学则感到单调枯燥,尤其是在学习高级语言进行程序设计时表现较突出。此时,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或采取简单批评指责的方法要求学生注意听讲和积极思考,效果不会很好,还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有时采用“悬念”手法,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讲解分支结构程序设计时根据班级大扫除的情况编写了一个程序,演示如果是女同学则抹窗户,如果是男同学则打水和拖地。通过这个悬念例子既达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使学生明确分支结构的结果是由条件来决定的这个概念,真是一举多得。在讲到程序设计中的循环语句时,我手举一张纸,设其纸厚0.5mm,接着提问教室里的课桌高度是多少?此时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出来。这时学生已经产生了一个疑问,一张纸和课桌的高度有什么联系呢?接下来话锋一转说道,就用这样的纸(足够大),对折若干次后,就可以达到或超过课桌的高度!学生马上会感到不可思议。此时悬念已产生,兴趣也调动起来了,学生会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要编出程序来验证一下这个问题,教师这时恰倒好处的点出编这个循环程序的几个主要环节和注意的问题,引导学生操作,预期的教学效果就达到了。

三、幽默的语言,学生轻松愉快掌握知识

教育家思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幽默,既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也是一种教学的风格。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它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振奋学习情绪,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乐观和热情、开朗的性格;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的幽默也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

在计算机课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困难。在讲授时,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将繁杂化为简洁,沉闷化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讲到数据库文件记录的删除时,有三个命令:逻辑删除,物理删除,恢复删除。这三个命令学生初学时特别容易混淆,可巧当时正是下午课,有个别同学扒在桌子上昏昏欲睡。我说,被逻辑删除的记录并没有从数据库文件中消失,仍然占有物理位置,只是被做了一个记号,不能参加集体活动了,就像现在我们全班同学大多数都在听老师讲课,而个别同学在睡觉,老师讲的课不能听了,同学们回答的问题也听不到了,他自己已经把自己delete了,我们是将他pack呢还是recall呢?此时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大声说:“recall吧。”与睡觉学生相邻的人已将其捅醒了,醒来的学生不知所措地看着大家笑,一会儿明白了,就不好意思地看着老师。见此情况我又接着说,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将你pack,你也已经被recall了,那么我们全班这个数据库继续工作。笑声把困意都驱散了,三个命令各自的含义和功能让同学们在笑声中都理解了。

四、明知故错,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说过:“思维通常总是开始于疑问或者问题,开始于惊奇或疑惑,开始于矛盾”。“故错”是置疑、激疑、制造矛盾达到引思的一种方式,以此来启迪学生的思维。例如:根据前几届学生在学习EXCEL中,设置单元格边框线时往往是先用画框工具画好表格线,再选表格线颜色这种颠倒操作的情况。我在对这届学生进行示范操作时进行类似的故错操作,再请学生观察现象并说明原因?在个别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后,不失时机举了一个美术课作画(先选颜料颜色,再动手画图)的具体过程例子来加深学生对单元格表格线设置的具体流程的印象。

在程序设计讲到两个变量值互相交换的问题时,我就采用“故错”的教学方法。首先将题目列出,然后让学生自己先编程序,找一个多数学生采用错误的方法编写的程序展现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一起分析程序,当讲到这一语句时故意加上停顿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至此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了,如何解决呢?此时就可将其比喻成两杯饮料,要交换,而饮料不能丢失,学生会马上说“再拿一个杯子来”,这时,必须借助于第三变量的问题就提出来了,程序也解决了。学生在编制这个程序的过程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教师通过一个错误的语句一步一步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篇7

“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实质上指的就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学会写作。但读和写是不可割裂的教学内容, 读是手段、是过程, 写是目的、是归宿。学生只有在阅读中感悟到作品的表达技巧, 作品的文化内涵, 才能够解决写什么, 怎么写的问题。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中的应用, 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言提供了更为有效的途径。

●学会品味语言

品味语言指的是:对文章语言的细心揣摩、辨析与联想, 体会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来表文达意。语言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内涵, 而且不同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达到不同的表达效果。所以, 我们在语文课堂上既要让学生理解语言写了什么, 更要品味内容背后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内容”“为什么这么写这个内容”, 这才是阅读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崔峦老师说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得言、得意、得法。

1.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言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 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 内化积累语言, 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 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学习运用语言的技艺。

我们可以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按点设计引导学生得言。互动反馈系统EZclick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的全员参与, 每个学生人手一机, 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 每个学生都表达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例如, 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的过程中, 当学生在理解小壁虎是怎样向小鱼借尾巴时, 教师出示小鱼的话:“小鱼姐姐, 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但这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读出语气、感情呢?我设计了如表1的按点, 引导学生品味。

选择后, 教师请选择不同答案的学生说明原因,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理解, 同时指导了学生如何有感情朗读。

当学生学习过第三自然段之后, 了解了小壁虎向谁借尾巴?怎么借的?借到了没有?在此基础上, 教师设计了如表2的按点, 帮助学生体会这个自然段的表达顺序。

这个按点的设计在本课的教学中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师在此环节让学生感悟了本段的写作顺序, 为四、五自然段的自主学习做了准备, 在本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安排了仿照课文续编故事的语言实践, 也是在此按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说, 此按点的设计成功地引导学生感悟表达顺序, 达到了得言的目的。

在利用互动反馈系统的同时, 我们还巧妙地利用电子白板的多种功能, 引题干: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呢?选项:1.着急地求;2.礼貌地求。 (说说选择的原因) 导学生感悟文章的写法。

例如, 《回乡偶书》一诗教学中, 教师就在学完古诗之后, 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回乡偶书》中的“回”与古诗结尾处的“来”, 构成了作者心中是主, 而儿童眼中是客的强烈反差对比, 诗中这样的反差对比的词语很多, 找一找都有哪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读诗寻找的过程中, 教师将形成反差的词从诗中拖拽出来:回——来;少小——老大;离——回;无改——衰。将这些词语在整首诗的旁边单独排列, 方便学生观察, 对学生形成更为强烈的冲击, 让学生感悟到正是使用了如此多的对比, 作者的情感才得以充分表达。

2.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意

“得意”是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表达的情感, 领悟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理解力, 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我们同样通过互动反馈系统按点的设计引导学生得意。例如, 在教学《回乡偶书》这首诗的过程中, 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首先引导学生读懂诗意, 然后抓住本诗的诗眼“客”设计了连续的按点。在按点的选择中, 让孩子理解虽是同一个“客”, 对于贺知章和孩子们有着不同的意义, 体会到作者离家时间之久, 使得家乡的孩子们都已经不认识他了, 而这对于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情感冲击。

这首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复杂的, 既不能用喜又不能单纯用悲来形容, 那是一种叶落归根的激动, 一种物是人非的感伤, 此时作者的心中一定是百感交集。而这种复杂的情感又该怎样引导学生去体会呢?教师设计了一个按点, 达到了效果。

按后教师让学生续写, 学生通过想象, 根据自己的选择写出了作者不同的感受。教师指名让学生汇报, 再根据汇报内容指导朗读高兴或伤感之情。应该说这个按点不但让学生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而且巧妙地把读和写融合在了一起。

3.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得法

“得法”指的是通过课堂的语文实践活动, 使学生掌握识字、写字、理解词句、把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中心的方法。

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后, 引导学生把《拐杖》这篇课文与学过的其他写让座的文章比较异同, 其中设计的按点就具有这样的多重性 (如表3) 。

结果有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a;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b;4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c;25%的学生选择了答案d。选择正确答案的学生仅占全班人数的45%, 说明学生对文章命题的知识缺乏了解, 同时平时缺少这方面的练习。根据学生的情况, 教师随即和学生一起讨论起来:课文的主要人物是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赞扬了小姑娘的什么品质?

讨论中, 学生了解了什么是文章的线索, 本课是以文章的线索为题, 如果以主要人物为题可以命题为“一位小姑娘”;以事件为题可以命题为“让座”;以文章中心为题可以命题为“关爱”。

再如, 《回乡偶书》教学中, 教师在学习之初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了自学提示, 在授课即将结束的时候, 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再一次出示自学提示, 然后让学生回顾一下今天的学习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会运用语言

就像劳动技能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形成一样, 言语能力也只有在言语实践中运用才能成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因此, 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作者是怎么说的, 也要让学生试着模仿实践。

例如, 在《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 学习到小壁虎最终也没有借到尾巴时, 教师让学生想象小壁虎爬回家后会怎样和妈妈说呢。学生展开想象, 热情很高, 但是表达得没有条理, 这时候教师就利用电子白板出示如表4的训练:

信息技术与幼儿园语言教学 篇8

目前,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室在幼儿园里已经很普遍,这为多媒体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硬件环境,但是,幼儿园教学千变万化,适合幼儿教学的专门的多媒体教学软件还不多,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借助于多媒体工具,经历选题、策划、构思、制作等环节,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实现方式通过计算机加以描述。可以说,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制作是用计算机代替传统的笔、纸进行的新的备课方式,它在情感和感官上对幼儿认知起到了强化作用,这种作用是传统备课方式所不能体现的,因而必然对幼儿语言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借助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优势,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电教媒体能够展开事物和现象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声音和画面并存,使抽象的概念,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富于变换的画面,生动直观地将信息再现于幼儿的感官,通过听觉视觉器官的协作运用,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可见,培养兴趣要靠多媒体手段去创造情境,相应的情境氛围会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从而轻松愉快地去接受知识信息。例如,散文《微笑》的电脑动画中,通过荧屏呈现给幼儿整个散文的背景,森林里小动物们的景象,各种小动物依次出场。幼儿被这生动、美丽的画面深深吸引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引起了学习兴趣。

多媒体灵活的操作,使作品生动形象,加深幼儿的理解记忆

幼儿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开始,文学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角色之间的关系,幼儿很难理解。通过多媒体的灵活操作,利用硬件把几种事物之间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都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使幼儿对作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达到理解、学习的目的。例如,散文《微笑》中,为了让幼儿重点了解微笑是最好的礼物这一情节,了解动物心理活动特点,我采用点切画面和定格的方法,将散文发展情节凸现重点,加深了幼儿对作品人物性格特点的了解,使幼儿对作品中的含义有了清晰而概括的认识,达到了理解、学习的目的。

拓展想象空间,丰富幼儿词汇

多媒体随意地放大、缩小、定格、移动画面,使幼儿更好地理解作品,丰富了想象力,拓展了思维空间。在《微笑》中,当蜗牛想办法时采用了定格,此时让幼儿展开联想,蜗牛会送什么礼物?幼儿根据自己以往的生活经验,想出了许多方法,似身临其境,全身心地投入到散文情节中。

借助多媒体手段以景激情的优势,激发幼儿美好的情感

电教媒体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用声像再现或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能使幼儿如闻其声、如临其境,激发幼儿的美好情感。例如,散文《秋天》描述了秋天的美丽景象,教师运用多媒体模拟出一片片的枫树林:枫叶似火,天高云淡,硕果累累的果园红一片,绿一片,随着音乐、飘摇而落的树叶似蝶飞舞,此时,一朵朵菊花争相绽放……幼儿不由自主地发出惊叹,多美呀,当幼儿被引入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时,美好的情感也被激发出来。

信息技术教学艺术探讨 篇9

一、充分利用网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积极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

课堂是以学生为课堂, 所有一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 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器具、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等一切资源。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 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的特点, 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 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 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 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 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 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 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 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 在情趣中进行学习, 在愉悦中克服困难, 在体验中感悟知识, 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善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攻克知识难点。

教学语

言是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 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 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的艺术, 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 就能化繁杂为简洁, 化沉闷为轻松,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软盘写保护孔的作用时, 学生总搞不清写保护孔打开是写保护还是合上是写保护, 经常混淆。在讲解这个问题时, 我就做了—个简单的处理:写保护孔打开, 就会露出一个小孔, 那么这个时候向软盘写信息统统都会从这个小孔里漏掉而写不到软盘上去, 这样就实现了写保护。反之合上的话信息就不会漏掉, 此时就可读可写了。这一教学难点在一个轻松幽默的比喻中解决了。

三、适当的批评是教育的催化剂。

面对的是青春活

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 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 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 掌握批评的艺术。首先, 批评一定要首先掌握事实, 不能盲目批评。第二, 批评要有的放矢, 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不但不能纠正犯错误的学生, 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第三, 批评要留予余地, 既要起到警示的作用, 同时又要点到为止。例如在一次教学中, 需要大家把作业保存到一台机器的完全共享文件夹里, 结果有个别学生把别人的作业肆意删除。我接到举报后说:“在共享文件夹的机器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 有同学刚刚保存的文件居然会突然被删除了。不知道这是机器里的病毒搞的鬼还是班上有学生自愿成为病毒去搞鬼。我真心希望是机器里的病毒而不是班上真的出现了病毒。”简单的几句话, 比喻式的批评, 就把这个不好的现象给遏制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四、悉心关注学生的成长, 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人肯定, 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承认, 所以老师在关心学生知识技能进步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要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 可以通过现场观察、交谈、测验、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来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作品设计、作业和项目任务来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 对作品和任务完成情况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资料, 比如设计成长记录袋来动态跟踪学生的发展情况。对于表现突出和进步明显的同学要特别提出表扬, 同时对于有某种特长的同学要特别关注, 使他们能在某一方面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并且要注意表扬的深度和广度, 既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被重视, 得到满足感, 又要让一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冷落, 树立自信心。这样一来就能在班上形成一种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局面。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10

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学科专业用语

对信息技术知识与文化的阐释构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为了给学生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使用规范的学科专业术语。

1.教师语言要准确规范。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 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 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 “存储器”不能说成“储存器”;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因为“存储器”、“单击”都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常用术语, 而“储存器”、“点击”等词语则是生活化的语言, 虽然学生能够理解, 但不规范。再如, “选定”和“选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但经常被混为一谈。两者的区别在于:“选定”是指做标记, 而“选择”则是指执行一个命令。例如, 在Word中, “选定一段文字”不能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复制命令”不能说成“选定复制命令”等。

2.为了在短暂的一堂课中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 教师的语言还要严谨、精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仔细、反复地推敲, 慎重地选择词语, 力求做到中心突出、条理分明, 逻辑结构鲜明。讲授时教学语言要干净利索、言简意赅, 要能抓住重点, 有的放矢, 吐词要清晰, 句读应分明。

在以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 大部分教师认为对语言的运用不需要像语文、数学、外语课上那样要求严格, 这其实是一个认识的误区。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专业术语的规范运用, 有助于学生形成统一的认识, 对他们的深入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基础准备。与此同时, 还要关注教师对学生规范使用术语的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关注信息技术课堂的语言表达

把学科知识说得明白、有趣是信息技术课堂语言表达的重要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基本概念和理论性的教学内容, 往往使教师感到棘手, 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 记忆较困难。那么, 信息技术教师就更要琢磨语言表达问题, 化枯燥教学内容为有趣。

1.幽默诙谐的语言给生活带来情趣, 使紧张的气氛变得和谐, 使死气沉沉的课堂活跃起来。因此, 把幽默诙谐的语言引进信息技术课, 寓庄于谐, 寓理于谐, 使学生好学、乐学。例如, 可用比喻等修辞手法达到幽默气氛。比喻能使抽象、费解、空洞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鲜活, 浅显易懂, 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例如, 在教“窗口的切换”这一内容时, 可以把它比成捉迷藏。把Windows桌面比成带窗口的小课桌, 使学生产生疑问:“桌面上怎么会有窗户?”还可以编些顺口溜, 如“桌面图标像纽扣, 双击弹出小窗口。变大变小真自由, 还能拖着满屏走”, 还有“点击开始出菜单, 列出程序任你选, 要想运行就单击, 马上启动不偷懒”, 等等。虽然这些比喻比较浅显, 但学生却会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深奥的名词术语已变得既新鲜又通俗易懂了。

2.练技能, 增强语言感染力。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还能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 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我们知道, 一般的语言只能交流思想, 艺术的语言才能交流感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 创设一个审美情境, 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例如, 在教《走进因特网》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段导语:因特网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 它把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在因特网上, 我们可以看到或听到世界新闻、体育、科技、旅游、网络广播和电视等信息, 人们可以在网上发电子邮件, 还可在网上自己制作精美的网络贺卡寄给你的亲戚、朋友, 传递你的一片心意。网上还可以玩游戏, 如果遇到特殊困难或是疑难杂症, 还可以在网上发出SOS求助信号……学生们一旦听了这样的娓娓叙述, 都会心驰神往, 迫不及待地想自己上网过把瘾了。因此, 课堂上运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讲解, 会使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气氛更加热烈。

关注信息技术课堂师生话语权的共享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 我们经常谈到教学理念的转变, 那么如何转变教学理念呢?教师教学理念转换的切入点应是师生共享话语权。传统课堂教学中, 教师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利, 使课堂失去生机与活力, 抑制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地发展。新的课堂教学话语权利应由教师独享走向全体课堂成员分享。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观, 在对话交流中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给学生独立判断、自由表达和多向交流的机会。

1.设计认知冲突, 引发师生对话。在教学中, 可以有意设计产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 如故意安排错误问题, 而纠错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讨论的对话过程。如讲Word制表时, 本来是要演示制作一个5行6列的表格, 却故意出错插入一个6行5列的表格, 问学生该怎么办?学生各持己见, 有的认为删掉重来, 有的认为直接删除或插入表格的行和列。在师生充分讨论对话后, 再引导学生尝试操作, 就能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习。

2.提供机会, 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信息技术新课程把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常规纳入到信息技术教育中来。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课, 都需要现场组织学生对个别或部分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在选择作品评价和总结时, 要照顾到各个水平层面的学生作品, 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其优劣之处, 以及编辑修改的建议等。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对话, 来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谈信息教学教师的语言艺术 篇11

[关键词]信息 课堂教学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9-085

高尔基说:“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语言的美产生于言词的准确、明晰和动听。”教学语言是一门独特的艺术,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语言进行多元设计,还要发挥教学智慧,及时应对教学中的突发状况,采用针对性的语言对策,形成重要教学契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对教学语言进行优化选择。严谨准确、幽默风趣、生动形象等都是语言艺术的个性特征,教师要探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挥重要的助力作用。

一、严谨准确,体现信息教学规范化

亚里士多德说:“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信息技术课程包含大量专业性很强的内容,教师在对其进行讲解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严谨准确,使用专业术语,不然可能会误导学生。如信息课堂教学中的“单击”,很多教师说成“点击”,这很不规范。信息技术属于基础课程,教师要提高语言的准确性,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先入为主”的认知基础,一旦发现表述不准确,教师需立刻进行纠正。教师语言生动形象和严谨准确并不矛盾,关键要看运用的时机和环境,该严谨的时候决不可玩笑,该准确的地方决不能含糊。

如学习《画方形和圆形图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图形形状后,教师进行操作程序引导:“画长方形时,先选择矩形工具,单击选择后,将鼠标指针指向画图区合适的位置,再长按左键,沿对角线拖动鼠标,屏幕上自然会出现一个矩形。当矩形大小合适时,松开鼠标左键,便可以获得一个完整的矩形图案。”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很快就找到操作途径,取得满意的操作效果。教师在进行程序引导时,使用的语言直接、简朴、有条理,学生听得明白,教学效果自然凸现。

二、幽默风趣,展示教学语言个性化

风趣幽默是语言的个性化表现。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语言的丰富性。教师将风趣的语言引入课堂教学,不仅给学生带来愉悦,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形成重要课堂教学契机。正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信息技术有较强的专业特征,如果教师语言太过专业化,学生听课像听天书,其学习积极性势必要受挫。如果教师能够将说教语言幽默风趣化,学生自然会欣然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

如在学习《多彩世界》时,教师引导:“打开画笔,大家看到的是一个颜料盒,这么多颜料,像画家的颜料盘。随便挑选几个上色,看能不能呈现毕加索的创意画。你会发现,电脑画画更便捷,也许一不小心你就成为画家了。”学生听教师这样一说,都笑了起来。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对学生很受用,对画笔工具的使用也多了探索的兴趣。这里,教师发挥语言优势,将教学内容进行生动展示。学生从教师轻松语气中感受到温和、亲切,学习显得更加轻松,课堂教与学达成和谐,学习效果自然会更为显著。

三、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追求丰富性。教师如果能够根据教学实际引入生动讲解、形象展示等教学方式,其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加。教师语言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富于变化上,如有良好的节奏感,学生乐于接受,师生思维活动达成和谐统一。特别是教师应借助丰富的修辞方法、儿歌、俗语、哲语等方式,将深刻的、抽象的信息概念浅显化、形象化,为学生顺利接受相关认知做好铺垫。

教师个性语言有特殊魅力,学生对此有较高敏感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注意提升语言的生动性,从不同维度展开引导。如在学习《查找文件》相关内容时,教师这样介绍类型文件:“这文件名就像外国人的姓名,有固定的格式,一般是‘名字+姓氏。这里的名字叫‘文件名,姓氏叫‘扩展名。不同类型的文件,其扩展名也不一样,一般由汉字、字母、数字等构成。”教师利用生动的比喻,将类型文件名比作外国人的姓名,非常直观形象,学生掌握起来自然非常顺利。本节课上,教师利用生动形象语言解读信息概念,能够给学生带来最直接、最直观的感知体验,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项内容。

总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科特征设计相应的教学语言。根据信息技术具有较强专业性的特征,教师在教学语言设计时,需要针对学生具体的学习实际,对专业知识进行生动、形象化处理,利用幽默风趣语言加以阐述,能够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重、难点突破口。正如高尔基所言:“真正的语用艺术总是很朴素的,很生动,几乎是可以感触到的。”教学语言艺术化,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语言艺术 篇12

图形是视觉表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 大量的信息通过图形进行传播与交流;图形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由于其典型的模拟性和表意性特点, 人们可以通过图形对客观信息进行视觉描绘和含义解释, 对各类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对图形的感知能力源于人们的视觉观察与感受, 图形形象的认知也与日常生活中所形成的视觉经验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 图形可以通过三种方式传达信息, 这也是我们在图形设计中的三类常用方法——模拟、会意和象征。模拟最为常见, 这种方式是图形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和描绘客观事物特征的基本方法, 它能够通过形象描摹出事物的外观、造型、色彩、层次等细节特点, 并直观的展现出该事物所包含的信息含义;会意是建立在人们能够理解基本视觉形象特点之上的设计方法, 它通过几种已知信息含义的图形进行组合、交织或变形、衍生, 与人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通过图形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现该图形的信息含义;象征则是图形设计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方法, 它与人们的理性思维、逻辑推理、归纳与演绎等理解能力密切相关, 是通过一种事物的形象映射出另一种事物的方式, 具有典型的间接性与隐晦性, 在实际设计中需要密切注意象征本体和被象征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种联系往往通过同构、共用形、图底变换、视错等方法加以强化。无论通过何种方式, 图形一直都是视觉传达信息过程中极其重要的部分, 被传达的信息内容需要以图形作为载体, 与受众的经验和印象发生反应, 通过人们的视觉思维获取结果。

公共标识设计是当下视觉传达设计中对信息传达要求较高的领域, 由于人们在公共空间中需要直接明确的地点、方向、高度、位置等导向信息, 以便迅速有效地把握自己的活动范围和移动方位, 因此大多数公共标识往往以简洁直观的图形形象对信息内容进行描述和传达, 这种方法是将公共空间内的导向信息进行图形化设计。

一般说来, 公共标识设计也称为导向标识设计, 即根据实际空间中人的行为与趋势, 以及空间位置等信息, 通过具体形象进行表达的事物。这种提供空间信息, 帮助人们进行认知、理解, 进而方便人们使用空间, 以及与空间进行互动和交流的媒介, 便是采用视觉形式特别是图形形象进行空间表征的公共标识。

在公共标识系统中使用的多数图形符号是基于社会对其广泛且共同的认识而确立的, 这些图形符号必须满足明确、清晰、易懂的要求, 普遍适应于不同类型的人群, 不论其年龄阶层、受教育情况、社会背景、感知能力等因素, 具有较强的普适性特点。

公共标识中的主要信息往往中实践中可以通过简洁明了的图形形象来体现, 这种方式能够使人们通过视觉感官对信息进行接受和理解。对于具有明显具体形象的公共标识而言, 图形可以通过模拟方式描述信息内容;对于具有明确指示性特点的公共标识而言, 会意性表述是此类图形常用的表现手法;对于某些逻辑性较强、内容较为复杂的公共标识而言, 则可以采用象征的方式通过图形来体现其信息的象征意义。

如果某类感官能力受损或者缺失, 则会加强人们对于其他感官信息接收和解读的能力, 这种感官代偿的现象, 其最初的来源是生物进化论领域。对于听力障碍的群体而言, 感官代偿进化机制主要体现在其他感官信息特别是视觉信息的接收和理解能力得以加强上, 这对于提高信息交流的普适性,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 开拓新的设计视角, 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使设计更加着眼于聋人以视觉方式接收和处理信息的优势之处, 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服务。

由于聋生在获取接受信息内容时多数采用了“以目代耳”的方式,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已获加强的视觉感官所形成的经验进行理解和思考, 试图通过视觉弥补听障带来的认知和思维问题, 因此其信息理解能力往往与图形自身的特点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图形越简洁, 注意力越迅速, 理解越直接;图形越复杂, 注意力越缓慢, 理解越繁琐;图形越鲜艳或越大, 注意力越集中, 理解越明确;图形越灰暗或越小, 注意力越分散, 理解越模糊;图形越具象, 接收越迅速, 理解越清晰;图形越抽象, 注意力越分散, 理解能力则受到聋生自身所形成的视觉记忆和教育程度有关。

聋生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手语, 手语主要分为基于词根的表达特点和基于视觉的表达特点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都与信息的图形化有着比较紧密的联系。公共标识设计中, 有不少图标与手语形象比较类似, 其图形特点非常明显, 如象形特点、指示特征、象征性等, 能够采用图形化的语言来传达信息内容。

通常来说, 作为面向公众的公共标识, 应当具有普适性, 既能够为大众所理解和使用, 也同样应当适用于各类弱势群体特别是老年人、儿童和在视听觉方面存在缺陷的残障群体, 这也是当下设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是符合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原理的。

综上所述, 聋生由于其听力的障碍, 也在其视觉感官、视觉思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抽象逻辑和理性思维等方面也有异于普通人的特点, 这些特征使得他们在公共标识设计中体现出较强烈的信息图形化倾向, 这种方式也正是当下无障碍导向系统设计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种信息图形化的过程中, 简洁、明确的图形, 鲜艳、对比强烈的色彩, 以及具有较大体量的图形和字体, 能够较好的传达出全面、有效、及时并普适于各类人群的导向信息。

参考文献

[1]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9.12.

[2]皮艺舟.从图形元素到公共标识——浅谈图形元素在高校聋生公共标识设计中的运用[J].鸭绿江, 2014.12.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 滕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M].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5.8.

上一篇:血透设备管理下一篇:口腔软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