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运用

2024-08-14

信息技术运用(共12篇)

信息技术运用 篇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历史资源, 提高教学效率, 是历史学科自身提出的要求和发展的必然方向。通过“展示历史情景、整合历史教学”的方法来进行中国近代史教学内容的设计与整合,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还能发挥学生探究学习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 通过插播史料纪录片、图片、地图和图版模式及教师的不断设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欲望,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整合历史教学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促进学生的情感激发

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是当前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一种最普及的方式。历史学科讲述的是已经发生的事情, 而利用计算机可以创设同样的情景, 让学生得到真实的情景体验, 并在特定的情景中理解事物。进行情景创设, 还可以使学生置身于历史事件的环境之中, 激发学生的历史情感。如讲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东沟海战”, 可剪辑电影《甲午风云》片段, 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当时激战的场面:硝烟弥漫、炮火连天的战场, 清军爱国官兵的浴血奋战, 邓世昌驾舰直冲敌舰的壮举, 配上生动感人的旁白, 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 切身体会了爱国精神, 也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运用信息技术突破历史学科教学难点

历史学科中, 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等理论性概念, 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性问题。教师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 通过视频文件和图形文件的动态演示, 加上生动的讲解, 能使学生能在愉悦的心境中更有效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比起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更能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如在历史实践活动中, 我给学生的课题是“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 这是一个综合性课题, 不仅仅是历史学科的内容, 还涉及地理、生物等学科。工业革命的内容教材上虽有但涉及较少, 关于其影响也只提到了对政治、经济的影响。因此, 要完成此课题必须大量查找课外资料, 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环境。在研究型课程中, 许多学生已经能利用网上资源围绕选题收集资料, 下载并保存有关资源, 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资料等。学生从Internet或资源库中去搜索材料, 对工业革命有了全面的了解, 并经过综合分析认识到了在现代工业发展的同时, 必须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一当今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同时对其他学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大大拓展了知识面, 培养了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及分析能力, 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历史教学手法

经过教师合理的设计与选择后,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代替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 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 使传统的“一张嘴”式的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 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静”变成“动”。这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 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如在讲授林则徐“虎门销烟”时, 用大屏幕播放电影《鸦片战争》的相关片断, 不仅能渲染课堂气氛, 创设凝重的历史情境, 而且轻而易举地使学生理解了当时林则徐用海水和石灰来销烟的方法, 较之传统教学法 (教师口头描述) 效果更加到位, 达到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学习兴趣的目的。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能力

运用信息技术, 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使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并学会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及网络通讯工具协商交流。旧的历史教材忽视了学生的“想”和“做”, 采用的各种教学手段也往往是以教师操作为主, 学生观看为辅, 从而影响和束缚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而研究性课程的设置正是强调学生亲自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并开展以此背景为基础的各种必要且有针对性的积极活动。网络恰恰可以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如在讲授完“马关条约”相关内容后, 围绕“李鸿章是治国之能才还是卖国贼”的议论主题, 要求学生登陆网站, 收集相关资料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 结合自己的观点, 写出一篇历史小论文 (培养学生分析、加工信息的能力) 。学生通过网络查询各种信息, 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 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请求教师的指导。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了解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其生存的时代, 学会了结合历史环境评价人物, 并形成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总之, 在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中, 作为历史教师, 要注意掌握整合的方法和原则, 扬长避短, 使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实现最佳整合,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信息技术运用 篇2

运用信息技术整合各科教学

人类社会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去撞响二十世纪信息时代的大钟,信息技术的发展正迅速地影响著各行行业,而且对它们来说都是一种机遇和挑战,能够及时引进信息技术,就能使企业处于 先地位,不及时接受新的知识就会落后于人。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更加如此,一个国家的强盛取决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又取决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而我们怎样把信息技术引进来,怎样才能把信息技术和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有机地结合起来呢?这是一个信息技术,能否有效地为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服务的一个关键。在下面我提出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要和各科整合起来,要有一定的基础和条件

因为这种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计算机知识为主,学生只有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例如学生学习怎么样从网上获取信息时,最起码学生要懂得windows是如何操作的,所以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应包括计算机应用技能,如果有一个好的技术基础,能有效地促进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开展,为信息技术提供充分的技术支持,反之就会制约信息技术的发展。另外,学生学习时应具有主动性,这样就要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学起来有动力、有积极性,从而达到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最终目标。同时还要让学生知道哪些信息是健康的`对我们有用的,哪些是不健康的。除此之外,学科的活动在信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过程中,各科不是孤立的,应该彼此联系促成各科间的融洽,因为在信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各科都是以计算机知识为基础,但是各科又不能混在一起都有自己的教学线索,这样能更好地实现学科课程目标。

二、整合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组织形式

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整合信息技术课的开展,也就是说,整合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成败取决于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因为准备这样一节课,要准备的内容比较多,涉及知识面也比较广。如果由一个教师来完成,不但工作量大,而且准备的时间也比较长,而传统教学的组织形式对这种信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并不能提供良好的支持,所以客观上要求整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有专职的技术教师,即专职的技术教师同各科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某一阶段的学习任务,总的来说,也就是要进行合作制的组织形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教师去共同展开教学,例如技术教师可根据各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去制作各学科的课件,并协助学科教师操作和使用。

三、教材的选用

我认为要使一个学科开得有价值,不至于使学生学过时的知识或所学的知识没有用,教材的选用也是很重要的,首先我要们要知道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如果教材不合适是完成不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篇3

从教多年,我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与所教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机整合,课堂引入情境化,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把深奥的理论浅显化,把枯燥的学习趣味化,把呆板的讲解生动化……从而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轻松高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耳目一新,吸引学生注意力,因而他们能够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讲,这样的课堂效率肯定是高的。如:在讲《感悟青春》一节时,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听罗大佑演唱的《青春舞曲》,听完后,我这样引入新课:同学们,歌中唱到:我的青春一去无影踪,我的青春小鸟一样不回来。青春易逝,青春宝贵,那么同学们你们对青春又有怎样的感悟呢?今天我们大家一同走进新课《感悟青春》这样先声夺人,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接着,为了检验同学们课下自主预习效果,我在多媒体上出示了几个测试题,这样的测试目的在于诊断学生的预习情况,以做到心中有数,课上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学会的知识,对学生掌握的较差一点的东西该如何点拨、释疑?对学生没有解决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如何破解?当然找学生回答这些问题时,要兼顾全体同学,代表各个层面,好、中、差皆有。这样的检测结果才真实可信,才能反映出同学们预习的真实情况,课堂讲解才能有层、有梯度、让一般生吃饱,优生更上一层楼。

两人智慧胜一人。学生自学解决不了的问题,先在二人小组中解决;如果在二人小组中解决不了的,再放到下一轮的小组合作探究中,让全组同学去解决,人多智慧多。因此我在多媒体课件中,把活动问题分到四个小组中去,让每个小组去解决问题,每个小组都要全面探讨这些活动题,不能只解决某个问题不顾及其它,否则就会挂一漏万。先全面解决,之后具体地把某个任务分给某个学习小组,让他们重点研究,重点突破。然后把研究成果展示给大家,展示完成后,其它同学进行补充或质疑,这样使问题解决得比较圆满。在这里,分配任务的内容,我打在幻灯片上,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提高效率,不是仅表现在节省时间上。还表现在问题的解决,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踊跃回答问题上。学生对青春的误解主要有三个小活动:

案例一: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班的一些同学开始拿另外一些同学的生理发育特点说三道四,有时候还开玩笑。针对这个活动材料,出示了如下几个问题:1.该不该谈论青春期的生理变化呢?2.拿别人的生理发育特点开玩笑是否合适?如果你被别人取笑,你会有什么感受?3.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青春期的生理变化?

案例二:最近,妈妈发现小刚特别爱穿一些奇怪的衣服,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这样穿可不太好。”小刚不以为然地说:“你知道什么!这才叫‘酷’ ”。妈妈又说了几句,小刚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穿什么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用你管!” 材料后问题:1.小刚所理解的“酷”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他的“酷”的?2.如何表现自己的个性?

案例三:小菲在日记里写道:“李宵的成绩特别好,特别爱帮助人,我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高兴为我解答。可是没多久,就有同学在我们背后指手画脚,说我对他“有意思”。我很怕别人这样说,从此我便躲着他,他也远离我。”1.小菲担心的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担心?2.你赞成小菲的处理方式吗?3.同学之间要不要交往?应该如何交往?

这三个活动材料的解决,是三个小组分别承担的任务,每个活动材料我都打在幻灯片上,用不同的激励方式评价鼓励同学们的表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气氛活跃,回答问题争先恐后,有几个平时一向不爱回答问题的同学,在这堂课上也一改沉闷的面孔,与以前的他们判若两人。在讲完对青春的误解这一目后,我立即让同学们对这一小节进行了总结,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如何。结果让人喜出望外,大家你说一句,我说一点,把前面讲的几个知识点都说出来了,结果我把课前总结好的几个知识点在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大家看,有的同学说:这不就是我们刚才总结出来的吗?呵呵!心有灵犀。事实证明,这一时段的学习是高效的,由于恰当运用了信息技术,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下一目的《畅想青春》中,结合教材上的几个有关青春的词语,让大家再列举出更多的与青春有关的词语。大家列举出:活泼、靓丽、秀美、活力、朝气蓬勃、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快乐、进取、勇敢、智慧、意志……反映了同学们活跃的思维,同学们的畅想,超越了时空,激活了思维,激活了课堂氛围,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是在活动后,我设计了第二目的小结,让大家谈谈对青春含义的理解,实际上这就是畅想青春一目的知识点的总结和概括。有的说:青春是秀丽的容颜、优雅的气质、健美的身姿 ;有的说:青春意味着一种新的精神世界;有的说:青春更体现在心态、气质、想象力和情感中;有的说:青春是活力的象征,蕴涵智慧、勇敢和意志。同学们总结得太棒了!而这棒除了:学生注意力的集中,课堂气氛的活跃,同学们积极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外,就是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运用信息技术激活政治课堂 篇4

●●信息技术与教育观念的整合

新课程明确提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首先必须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在教学中, 不仅要注重知识系统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 更要关注学生学习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而将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 必然鲜明地反映出现代教育观念的要求, 因为再先进的教育技术也是为教育目标服务的, 它只是教育教学的辅助手段, 倘若背离了现代教育理念, 脱离了实际, 一味地追求先进信息技术的展示而忽略教学规律与教学目标的要求, 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就是本末倒置、误人子弟了。

●●信息技术与教学目标的整合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 课文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说确实有些枯燥或者说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还要向学生系统地传授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培养观察分析问题和参加社会实践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 而现代信息技术在辅助教学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 计算机多媒体具有良好的交互性, 能处理多样化的信息,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集视、听等多感官于一体, 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而提供的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刺激, 易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学会学习, 主动发展,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丰富其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真正实现民主、宽松、和谐的主体性教学。另外, 借助CAI软件的讨论区、BBS以及网络聊天室可以进行即时交流和反馈, 对课堂的学习进行必要的延伸。可见, 信息技术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思想政治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

●●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目的不在于仅仅让学生知道一些表面现象, 熟记学科的一些观点和理论, 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去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通过对原理的运用达到知识、能力、觉悟三者的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要达到这样的效果, 仅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则可补充并解决教材资料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因特网“搜索”功能来搜集大量的教学资源, 包括文字材料、音乐、声音、视频等。利用计算机进行编辑、储存, 并制作成政治课件, 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给学生。增加图片、音频和视频就能更加丰富学生的想象空间, 使政治课更直观化、图像化;网上大量的生动鲜活的事例材料带给学生的道德教育和感染作用也是以往政治课难以比拟的,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真正体现多媒体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改以往“教学内容由课本内容统一天下”为“课本内容与网上内容有机结合”。如九年级 (全一册) 第一课2《百年沧桑》讲《圆明园遗址》时, 引入2009年2月25日圆明园鼠、兔兽首铜像拍卖会及相关文物追讨事件等时事新闻影像资料,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和动态进展, 接着让学生阐述自己对该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学生的情感在激烈的讨论中得以释放, 引出“圆明园该不该重建”、“兽首头像该不该回购”的拓展话题, 教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创造性地挖掘了学生内在情感因素, 真正地引发了学生的道德冲突, 促进学生形成理性的价值观, 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环节。新时代的学生不再是一个等着灌水的空瓶子, 而是一扇扇等待敲启的大门, 将传统的讲授灌输方式转变成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对学生进行巧妙的引导及教育,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教师在对教学对象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 可以运用Front Page、Power Point等技术整合声音、视频、图片以及网上资源, 制作成课件, 创设出与教学目标紧紧相扣的学习情境。学生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直接参与课堂活动, 即时交流, 公开发布自己的观点;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学生可以分工合作,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搜索、筛选甄别, 从而解决问题。如《孝敬父母》一课, 课始老师提问:“谁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不出所料, 知道的没有几人。于是我和学生一起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父母对自己的关怀和培养, 例举其中最受感动的事, 表露自己对父母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 并以一声“谢谢你们, 爸爸、妈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情绪的最高潮时, 利用电教手段使情感得到升华——播放录像公益广告:孩子在看到母亲一天忙碌工作之后, 不顾劳累帮自己洗完脚, 再去帮老人洗脚, 使幼小的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用稚嫩的双手打了满满的一盆水, 晃晃悠悠地端去给妈妈洗脚, 妈妈被感动得双眼含泪, 一天的疲劳尽散 (配上音乐) 。在音乐声中, 让学生说说想对父母说些什么, 想为父母做什么, 此时的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孝敬之心了。

运用信息技术 改变学习方式 篇5

熊德红赣州市嵯峨寺小学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具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通过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进行体验性、观察性学习;人机交互,进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挖掘资源,进行个性化学习,利用网络,进行协作性学习来树立起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

运用信息技术 激活创新思维 篇6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能够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从而诱发学生多思善想,主动、有个性地学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跨越于时空的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具有“创新”的特征和内涵。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电教媒体,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翱翔于想象的王国,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其创造力,其意义无疑是重大的。

1.借助媒体,提供想象的源泉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接触事物又有限的缘故,使他们的想象能力受到已有知识储备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媒体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开拓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学生运用已有表象进行想象的能力。

如:学习《莫高窟》时,我播放了许多介绍莫高窟风景的录像;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我带领学生浏览了许多有关的网站……这些相关知识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还可以积累学生的表象储备,为学生的创造想象提供源泉。

2.借助媒体,创设想象的情境

激发学生的想象,需要一定的情境或条件,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去创设。而多媒体色彩鲜艳、声象同步、亦动亦静的直观优势可以为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便利。

如教学《月光曲》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伴着《月光曲》的旋律进行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些什么?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乐曲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同学们很快地进入了课文的情境,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

3.设计作业,培养想象能力

只有创造性地教,才能使学生创造性地学。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依赖于教师创造性设计的教学过程。如:学习《桂林山水》一课,教者运用媒体让学生欣赏完桂林山水的美景后,引导学生想象:“作者把眼中的美景通过自己神奇的笔把它写成一篇优美的文章,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会怎么做?假如你是歌唱家,你又会怎么做?”再引导学生用“假如我是……我会……”来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是歌唱家,当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我一定会高歌一曲。”有的学生说:“假如我是摄影师,我一定把桂林的山山水水拍下来,带回家让全家人分享。”还有的说:“假如我是画家,我一定把桂林的山山水水画下来,让它变成永恒的记忆。”……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好象是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答案当然是五彩缤纷、百花齐放,这充分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让孩子的个性充分张扬

在语文教学中,作文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害怕作文,而且经常陷入千篇一律的泥潭。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较好地改变了这一局面。

首先,网络的开放性使学生面对无限广阔的写作对象,生动丰富的写作资料。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可以在教师信箱上发表帖子,然后让教师阅读、修改。学生会获得类同于“发表”的成就感,因此学生的写作兴趣很高。信息量的增强,丰富了学生的写作资源,学生作文中新鲜的、有个性、有灵气的东西就越来越多。

其次,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在表达感情方面无须设防。在实体写作环境中,学生不敢写、不便写、不好写的内容通过自己申请的虚拟角色,例如:小狐狸、玫瑰等,可以真正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写自己不敢写的,写自己不便写的,写平时不好写的,表达真实的自己,展露真实的个性,真正实现“童言无忌——展示生命的原生态。”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重真情实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

最后,网络的对话功能,为学生提供了沟通、交换意见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Email等方式与老师、同学、网友取得联系,在互不设防的情况下,他们沟通、争论,而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个性最鲜明,感情最真实。

三、运用信息技术,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信息技术以其直观形象、资源丰富、速度快等特点诱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如:《北风和小鱼》(苏教版一年级)当画面出现北风和小鱼对话场景时,教者问小朋友:“为什么小鱼不怕北风呢?”“当河面结冰时,小鱼为什么还能在水底捉迷藏?”……连珠炮一般的问题在学生们迫切的心情中被提了出来。当学生迫切想解决又无法解决的时候,“电脑老师”及时来帮忙了。网络的资源丰富性和迅速性使学生很快解决了问题,学生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满足。慢慢地,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培养,思维越来越活跃,而且不断冒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利用信息技术,以自己创新地教引发学生创新地学,以创新培养创新,就能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每个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性的人才。

运用信息技术架起学习桥梁 篇7

一、创设学习情境,实现自主性学习

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学生学习的环境是在多媒体微机室,配有相应的多媒体交互软件,学校网站资源的共享以及学校资源库的建立和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使得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先启动和打开相应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将问题通过交互软件展示在多媒体终端上,当每一个小组的学生拿到任务以后,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们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库去查找相关的内容,也可以利用Internet网络中提供的各种搜索引擎去查阅资料,这些学习方式的选择依学生们的操作水平和学习需要而定。建立良好的课程整合环境,可以拓展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料,网络技术的应用突破了传统静态的书本教材教授的局限,教材也转变为由声音、图像等要素构成的动态化的多元教材,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知识,使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主动、顺利地完成了预定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自然地掌握了本课教学中的技术性任务,轻松的学习气氛拉近了主导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了学习的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培养合作精神,实现合作性学习

合作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主要活动方式。学生要学会如何面对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如何坚持自己的任务目标,建立交流的机制,相互听取彼此的意见,肯定客观因素,求同存异形成个体的认识。完成任务一般需要三个步骤:一是交流合作。提出主题,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讨论和交流,每人对主题都要表达自己的看法,提供论据和材料,分析其他人的观点,最后明确两个内容,即共同认识和共同问题。二是组间交流和评价。活动中并不需要重视讨论结果,形成一致认识,根本目的是通过活动纠正错误认识,激发活动主体深化讨论的意识,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同时,通过交流合作促进学生养成更好的合作精神。三是教师小结。教师肯定所取得的成果,归纳学生见解,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课中,教师将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与信息技术中利用网络查找资料的方法进行整合,列出了很多的搜索引擎的网址和有关水资源的诸多问题,将学生分为五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各小组都以教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作为问题,带着问题去查找相关的资料,学生们可以自己选择与问题有关的网站或网页,从中下载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或视频资料。每个小组的成员将自己的资料整理并保存好,然后进行交流与合作,各自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看法,分别展示每个成员的资料内容,再对水资源的各个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三、强调学习的行为与过程,展开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探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学会运用资料处理信息,注重研究过程。如,在《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一节课中,教师利用了网络对探究性学习的支持作用,将各个问题展示在局域网的每一台终端上,在明确自己的探究任务之后,学生利用网络的搜索功能查找有用的相关信息,丰富了课堂的教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篇8

一、运用信息技术, 激发幼儿兴趣, 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和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园五大领域教育活动中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大量的文字、声音、图像等信息, 可以为幼儿提供视觉、听觉上的多重刺激, 从而发挥信息化教育的最大优势。正如孩子们对动画片情有独钟一样, 多媒体教学课件既有动画片一样的可视性功能, 更具有操作的功能。

1. 形象直观, 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的助推器, 多媒体课件把图像、声音、动画和音乐充分地融为一体, 具备了色彩鲜艳、新颖多变、直观形象的特点, 可以对幼儿各种感官提供多重刺激, 使之产生兴奋, 调动幼儿的视觉、听觉、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 从而使幼儿对学习和周边的事物产生兴趣, 进而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

2.场景再现, 激发幼儿想象力。信息技术具有信息量大、创新的特点, 能使教学信息表现为图像、文字、声音等多种形式, 把平时幼儿难以直接见到的东西展现在幼儿面前, 极大地开阔了幼儿的眼界,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发散了幼儿的思维, 培养了幼儿的认识能力和创新精神。如, 多媒体制作的有关动物习性的动感课件, 将教学内容的情境再现, 将幼儿的创造欲望激发出来了,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表达力, 继而创作仿编出丰富、有趣的作品。多媒体课件还能将文学作品中抽象复杂的内容具体化、情境化、故事化, 使之更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和思维特点, 从而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作品内容, 它所体现的优越性是其他传统的教学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3.人机对话, 培养幼儿自信心。信息技术具有灵活、随意的界面交互功能, 教师可以让显示屏上的画面和存贮的声音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主动调控, 进行人机对话, 既改变了单一的教师讲述形式, 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又可以使幼儿在此基础上发现其他问题, 得到其他结论, 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 实现了学习的高效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幼儿园信息化教育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 而且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 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获得了提升, 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反复实践, 加深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对教材中的众多素材点进行选择, 选择素材点的过程就是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过程, 就能判断教材的重点与难点。在多媒体教学实施后, 教师们会对教学目标、素材点等进行反思, 进而修改多媒体课件, 再次实施教学。全面的反思过程必然会提高教师领悟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

2.准确判断, 加深教师对幼儿的了解。教师在选择多媒体教学素材点以及课件素材时,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进行筛选, 促使教师更多地思考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在反复实践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们需要仔细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种种表现, 从而更准确地判断教学的有效性, 以调整教学方案, 这就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幼儿的反应。

3.不断反思, 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当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遇, 教师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两种教学效果进行比较对照, 这种冲撞会引发教师们更多的反思:哪些内容更适合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呈现?哪种教学方式幼儿更喜欢?两种教学方式怎样结合才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反思, 教师们不断完善从前自己对教学的认识, 获得对教学新的认识。在日后的教学中, 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这些新的认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在运用中学习信息技术 篇9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 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 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突破计算机学科知识本位的思想, 克服纯技术学习的观点, 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道德与法律意识。要让学生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还要知道怎样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1. 在实践中学习信息技术

实践证明, 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实践操作,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应用于操作性较强的教学内容之中, 它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 使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如, 在利用Word进行文字排版的学习中, 让学生带着排版任务学习Word, 在版面中加入式样、标题与注脚等, 在应用的过程中, 逐步了解文字处理规则, 以及用word进行排版处理的局限性。

2. 用探究合作的方式学习信息技术

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可以通过小组共用一台信息设备进行某种教学活动。例如, 分组在因特网上寻找某些信息, 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有的查找站点地址, 有的操作信息系统, 有的进行编辑。又比如, 共同利用软件工具, 制作一个多媒体作品, 学习小组在讨论了设想以后可以进行分工, 有的画出初稿, 有的录音并合成数字化声音文件, 有的把图画输入信息系统并且加以修改完善, 通过这种分工合作, 他们完成了一项任务, 同时学会了怎样利用信息系统完成工作。需要强调的是, 在小组内分别完成各自的探究任务后, 除了组内的交流, 还有一个组间的交流、整合和总结提升的环节, 以感受、了解和获得其他成员的相关经验, 对这个探究任务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3. 信息技术要与其他课程进行学科整合

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探究学习 篇10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情境, 让学生“悟”数学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 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 抽象的数学知识显得尤为枯燥, 这已是影响很多孩子学好数学的一大障碍。所以,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 让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悟”数学。

教学《平移和旋转》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游乐场这个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感悟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课件出示:游乐园的一些动态画面。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变化的,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的运动都相同吗?请你根据它们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 并说明理由。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 教师进行小结:像上面游乐园中的缆车、滑滑梯、小火车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沿着直线移动的, 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 (板书:平移) ;像旋转木马、大风车、摩天轮 (边说边贴画) 那样, 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 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就称为旋转 (板书:旋转) 。

这样在生活情境中,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悟到数学课充满着生活气息,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 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促使他们思考、探索、创新。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质疑情境, 让学生“思”数学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思维从疑问中来, 学习中如果有疑问, 就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疑”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催化剂”。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充满疑问的问题情境,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转换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

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教师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 (课件演示) 用一根绳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桩上, 羊边吃草边走。提问:你看了这幅图想提问什么问题?有的学生提出:“羊走的一圈有多长?”还有的学生提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这些疑问使学生遇到了“认知冲突”, 使学生的思维处于“觉醒状态”, 学生的各种感官被充分激活了, 他们的注意力更集中, 思维更敏捷、高效。学生通过积极思维,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尝误情境, 让学生“评”数学

小学生在学习, 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 常常会出现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 教师应抓住机会创设尝误情境, 使学生在自我反思评价的过程中, 加深对错误的认识、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方法的掌握, 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叛性和严谨性。

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时, 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学校操场长80米, 宽50米, 为了满足学生活动需要, 操场的长增加30米, 宽增加20米, 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 画一画, 尝试着算一算。学生在解题时出现了这样的错误解法:30×20=600 (平方米) 。这时, 教师按题意在屏幕上先出示长80米、宽50米的长方形, 再延长长方形的长与宽, 形成扩大后的长方形, 并把面积扩大的部分涂色, 就能直观地看出扩大的部分并不是长30米, 宽20米的长方形。再让学生看图思考、讨论增加的面积应该怎样求, 在可视图形的帮助下, 学生很快用多种方法解答出来。

此时的教学效果远比教师事先直接告诉他们怎么做要好得多。“吃一堑, 长一智。”让学生在尝误情境中自评自醒, 定能从“情有独钟”的思维定式中摆脱出来, 发现错误, 吸取教训。

四、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操作情境, 让学生“做”数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时, 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多地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 鼓励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 从特殊到一般, 从具体的数学问题到抽象的数学概念, 逐步感悟。

在学生加深了对平移和旋转运动特征的感悟后,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小方格纸、纸房子和三角形, 同时出示课件, 让学生跟着动手操作, 在方格纸上平移实物和图形, 帮助学生感悟平移的距离。教师问:“三角形向下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会根据三角形上某一点或某一条线段向下平移的距离来得出:三角形向下平移了1格。教师问:“你认为用哪一种方法能又快又好地判断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呢?”通过交流得出:根据三角形上任意一个顶点平移的格数, 就能又快又好地得出三角形平移的格数。这样, 将面落实到点上, 从而实现方法的优化。在操作活动中, 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 在思维中操作, 通过操作情境来“做”数学, 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动眼, 多种感知参与学习, 对促进知识内化有着特殊的功能。

五、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用”数学

“行是知之始, 知是行之成。”这是教育家陶行知的观点, 旨在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做个有心人, 在教学数学知识的同时, 尽量创设实践情境, 让学生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养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良好习惯。

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设计这样应用知识的情境:“一位老奶奶有6000元钱, 准备存入银行两年, 她来到银行可不知道要怎么存更合算。聪明的小朋友, 你有几种存法?存哪种利息更多?说说你的理由。”这样,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摘要: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以学生的思维活动为核心, 具有探究性。探究性学习也称研究性学习,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 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思想政治课;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道德教育的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不仅可把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东西展示出来,而且少了很多枯燥乏味的说教,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2.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因为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对政治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政治课能把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变化、重大时政新闻等,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摆脱说教的灌输式教学。

3.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建立在其他具体学科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在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目标结构、层次结构的设计上具有系统性。并且本身就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科技、历史、地理等内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从课程理论角度看,它是综合课。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便捷地解决师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实效性

1.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那么,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比较简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丰富的集约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信息技术教学恰恰具有图文并茂等特点,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特定的政治情景,可把陌生、抽象的事实和材料变得形象、生动,使政治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内心学习兴趣的。

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没有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联想思维获得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获得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完善,将有利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标的切实落实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丁立,魏友松.甘肃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2]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篇1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学校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 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 信息技术已成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能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有声有色,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小学生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因新异的刺激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 把抽象的文字形象转换成音文并茂、可欣赏的画面, 从而给课堂注入活力, 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如, 笔者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 不是把课文知识直接教给学生, 而是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向海底世界的大门,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成小组, 自己上网查找需要的资料。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兴奋地浏览着, 热切地交谈着, 认真地记录着, 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此时此刻, 学习是那么快乐而有趣的一件事。

二、突破教材重点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 而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中心的核心, 因此, 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很多,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是突破教材重难点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 在教学《五彩池》时, 为了让学生理解五彩池池水颜色成因这一难点, 笔者借助信息技术展现阳光在池水中折射的动画, 并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谐可亲的解说。这种利用色光交融, 视听结合的方法, 能帮助学生在语言信息和图形信息之间搭建起相互转化的桥梁, 使这一原本深奥的光的折射的原理变得直观化、具体化、简单化, 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奇丽。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必须贯穿于语言训练之中, 但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没有外界媒体的刺激、启迪, 他们思考问题时经常出现思维障碍, 有时还会出现思维不完整的现象。使用信息技术的刺激和引导, 会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 收到豁然开朗的效果。如, 在教学《触摸春天》一文时, 学生对“谁都有生活的权利, 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一句很难理解。引导学生交流后, 笔者出示自制的网页, 让学生观看《千手观音》剧照、海伦·凯勒的照片, 配上音乐《感恩的心》, 让学生通过视觉的观看、听觉的冲击, 从而明白:他们虽然是残疾人, 但他们热爱生活, 热爱生命, 创造了奇迹, 他们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权利, 他们应该受到人们的尊重, 我们作为健康人, 更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更好地为他人服务。

四、自主学习, 增长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可见, 语文教学只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等信息是非常有限的,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信息技术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等多种信息于一体, 能有效满足学生在听觉、视觉上的需要。同时, 使用信息技术教学也能省去大量的板书时间, 直观地揭示教学内容, 增长学生的知识, 实现高效率的课堂交流。如, 教完《景阳冈》一课后, 为了让学生的知识面不停留在书本上, 还能对其他人物有所了解, 笔者课后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水浒传》中其他人物的故事, 经过加工整理办一期“水浒群英传”的板报。学生们分工合作, 有的在互联网上搜索图片, 有的在图书馆查找资料。这样, 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 又能对现有的知识进行延伸, 使学生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上一篇:英语高三备考下一篇:澳大利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