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精选10篇)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1
一、动画电影中音乐的发展
1921 年德国影片的《影子戏作品一号》, 该片的导演则是通过画面把对Max Butting展现出来, 因而被誉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视觉音乐”。这部作品对音乐视觉化的展现也为以后音乐在影片中的运用奠定了基础。
1928 年11 月, 《汽船威利号》作为动画电影史上的首部有声动画电影获得圆满成功。而后由沃尔特 • 迪斯尼推出的米老鼠系列中滑稽的交响乐, 里面的音乐已趋于模仿现实中的音色, 一种无形的手法表现在了作品里。为了强调听众的想象力动画电影应运而生。
随后以著名的古典音乐为背景的动画长片《幻想曲》诞生, 片中主题音乐的发挥更是达到了完美的地步, 它空前绝后地将古典音乐与画面紧密结合, 从而推出了一部可听可看的优秀动画作品。
二、动画电影中的音画关系的类型
影视动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音乐与画面来传达。音乐与画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它们共同决定了影片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因为恰当地运用音乐与画面两者之间的组合关系, 对于影片的情感表达起着关键作用。音乐与画面的组合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音画同步
影片音乐与画面关系的一种, 是指不论是影片的音乐还是画面它在基调、情感和氛围中都要达到统一。美国美术电影导演沃尔特 • 迪斯尼在他所导演的影片“米老鼠”中充分运用了音画同步的艺术处理, 所以音画同步的音乐, 也称为“米老鼠音乐”。在音画同步关系中又可以分为表层同步和深层同步。例如, 宫崎骏的《天空之城》在表现巴斯慌慌张张、笨手笨脚地接住希达的画面, 此时的配乐则用一阵轻快、幽默的管乐来形容了巴斯的笨拙。
(二) 音画对位
影片音乐与画面关系的一种, 指影片中配乐所表达出的情绪和影视画面所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反差。音画对位也能起到预示剧情发展的作用或是提供画面以外的环境。例如, 在动画短片《无翼鸟》中, 无翼鸟最终选择以跳下悬崖的方式实现飞翔的梦的时候用了较梦幻的八音盒的音乐, 以这种画面和音乐的反差加深渲染了无翼鸟为梦不惜牺牲的悲壮精神。
(三) 音画平行
也称“音画并行”。音画平行是介于音画同步和音画对位两者中的一种音画关系, 指的是影片中音乐与画面所表现的风格和情绪接近, 但是速度节奏不同步, 通常是音乐伴着画面同步进行但不解释画面内容。动画短片《感觉学》中则是很好的音画关系同步的例子, 画面随着音乐变化但是不表达画面的内容。
三、动画电影中音画融合的作用
音画结合能使动画实现更好的情感表达。音乐以其自身不同的节奏和气氛, 赋予影片更深层次的含义, 从而达到深化影片的主题和立意的作用。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深化影片主题
在影视动画中画面并不能够完美地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只有融入音乐的画面才是对影片主题的更深刻的表达。例如, 在《猫和老鼠》的系列动画片中, 急速的钢琴声表现了猫与老鼠的追逐与逃跑, 激烈的节奏与画面的配合, 传达出一种刺激又兴奋的感受, 此时音乐让无对白的角色形象和感情清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 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参与叙事
电影理论家巴拉兹在《电影美学》中指出:“声音不仅是画面的必然产物, 它也将成为主题, 成为动作的源泉及成因。换句话说, 它将成为一个剧作元素。”在动画短片《蓝雨伞之恋中》, 在雨中从蓝雨伞的出现直到遇见可爱的红雨伞并最终相爱便以一种欢快的女生哼唱来参与影片叙事, 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三) 角色形象的塑造
在影片中角色形象除了用画面和剧情来描写外, 音乐对于角色形象、性格和心理活动也起到了很好的塑造作用, 从而使形象更加的立体和鲜活。例如, 在影片《三个和尚》中借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来刻画角色。灵活、活泼的小和尚天真跳跃的出场方式, 配上高音板胡则更显得生动幽默。木讷、安静的高和尚出场, 则使用坠胡演奏主题音乐, 热烈、朴实而豪爽, 这正与高和尚自身正经规矩的性格相吻合。而对于憨态可掬的胖和尚则是运用管子吹奏, 加上胖和尚自身夸张憨态可掬的造型与他小心翼翼的动作形成对比。
四、总结
动画电影主题的完美表达音乐与画面是必不可少的组合。所以说在影片创作中, 我们在注重画面效果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音乐在动画片中的运用。缺失掉音乐的影视动画作品就如同没有画面一样。而脱离了动画的音乐, 也就没有了任何意义。只有让作品中的音乐和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 才能更好地表达出影片的主题。
参考文献
[1]孙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5.
[2]段佳.世界动画电影史[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8.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2
为《冰雪奇缘》这部电影,我们一共创作了20首歌曲,有8首被采用。为了让音乐更好地融入故事中,我们甚至根据创作的歌曲改写了部分故事情节。
我们试图建立一个“可信的世界”,它并不是指真实的世界,而是让观众可以真正沉浸在电影中的白雪世界,所以,雪景、服装、城堡、人物和雪之间的互动就变得非常重要。
艺术指导团队成员特意去了怀俄明州,亲自去大雪中走路、追逐,以便获得最真实的人在雪中的形态。
冰雪在自然界中是白色或透明的,但我们在电影中使用了各种灯光,让冰、雪的颜色来反映人物的情绪。包括颜色、光与影的变化,树影与有魔力的太阳光线的变化,为的就是充分吸引人们的视线。
我们的艺术总监亲自到挪威,为电影中的场景寻找灵感。最后观众看到的在电影中呈现的教堂、木质结构房屋、城堡,这些建筑物灵感都源自挪威建筑。
人物构建方面,我们运用了大量手绘来构建人物形象,我们画了大量的人物表情素描,然后输入到电脑中建立CG模型。手绘可以快速进入人物,加速整个建模的过程。
我特别喜欢喜剧中的角色,喜欢那种像孩子般天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的性格,这些在“安娜”身上都有体现。我们的CG动画师与导演有沟通很频繁,这种沟通从早期就开始建立了。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我们不断研究、演绎故事。我记得故事最初发布的版本,被批评为是一个“灾难性”的故事,虽然有一些好桥段,但是组合在一起非常不好。随后的3个月里,我们的故事改变了很多。比如姐姐“艾莎”,最初被设计成了一个完全的反面角色,真正的恶棍,后来感觉这样行不通,必须推倒重来。我们认为“艾莎”和妹妹“安娜”,她们应该是匹配的,因为她们生活在一个有关联的世界里。后来当“安娜”进入城堡姐妹重逢时,我们就觉得原来的音乐不够有效。我们试图表现的是,姐妹两人长久分离后重逢的内心矛盾,“安娜”想要与姐姐在一起,而姐姐则担心伤害妹妹,内心深处最主要的感受是害怕,每个时刻都在斗争,试图控制自己的感情。后来我们重新编写了歌曲,表现多个层次的情感。最终,故事没有落入英雄战胜邪恶这个老套主题上。当最后安娜替姐姐挡剑时,很多观众都没有预料到。
戴尔·梅达,《冰雪奇缘》艺术总监
雪是《冰雪奇缘》这部电影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表现冰雪与人物的关系,我们做了很多研究。
我们开发了一个名为Matterhor的工具,用来处理雪的仿真效果,它像一个“虚拟雪盒”,可以非常准确地模拟出人物动作与雪之间的关系。
我们曾经做了一个测试:一个雪球如何从雪坡上滚落,雪如何分开,如何重新黏合,结果都与真实的测试完全一致,效果非常好。
另外就是风暴与人物的结合。我们建造了一个风向指示器工具,这样人物动画师就可以根据背景中暴风雪的方向,设计出人物的迈步方向、衣服被吹动的效果等。
为了了解雪花的形状,我们和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们一起研究雪花的自然属性——雪花在结晶过程中因为温度、湿度变化而不停分裂的过程。我们制作了雪花生成器工具,能够形成2000个不同形状的雪花结构。最后,影片呈现出的冰雪世界美轮美奂,多部门协作的成功令人兴奋。
卡洛斯·沙尔丹哈,《冰河世纪》、《里约大冒险》系列导演
我们的蓝天工作室是个小型工作室,我本人有20年的动画电影从业经历。10年前做“冰河”系列电影时,我就想,为什么不做一部关于自己家乡的作品,反映我们那里美丽、多元的文化?我出生在里约热内卢,在我们的语言中,Liberdade是自由的意思,同时它也是一种鸟的名字。于是我们后来创作了《里约大冒险》,片子很成功,有很多人喜欢,所以现在出了续集。
《里约大冒险2》讲了“Blue”在有了家庭、孩子以后的冒险故事。
有趣、好看的动画电影需要好的角色,要有情感关联度。我们画了成百张草图,想象Blue这只鸟的“人物性格”。我们为Blue尝试设计了很多脸部表情、羽毛的颜色等。工作小组根据我给定的范围,去掉我不喜欢的元素,保留我喜欢的元素,慢慢地,设计稿与我想象中的角色越来越接近。最终确定后,我们在计算机中建立了一个3D的塑像模型,这样就可以从每一个角度碰触、观察它。
有了角色形象后,还要赋予它个性、感情、灵魂。我们要在鸟类和人的真实性间找到平衡。后来我们把真实的鸟带进了工作室……经过6个月,这个角色才最终成型。
电影中最难的部分是羽毛的处理。在“冰河”系列中,还只有“皮毛”,不需要“羽毛”技术。我们的做法是这样的:先在电脑中设计出一只“裸鸟”,然后加上皮毛,再添加上500万根羽毛,包括最内部的绒毛。
另一个巨大挑战是如何体现亚马逊丛林。我此前从没去过亚马逊,这次带着我的家人一起去了一趟,拍摄了大量照片,获得了很多灵感。我们还租了飞机从空中俯瞰,那些冰冷的海水与温热的河水形成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交界线,这个场景后来用在了电影中。
体现“树木王国”也是个挑战,我们研究了大量的植物绘图,为的就是让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呈现自然状态,让观众感到仿佛真置身亚马逊丛林。
罗伯·明可夫,《狮子王》、《精灵鼠小弟》系列、《功夫之王》、《天才眼镜狗》导演
在迪士尼工作的时候,我参与了《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狮子王》等动画片的制作,离开迪士尼后,我导演了真人与动画结合的电影《精灵鼠小弟》。后来,我在执导《功夫之王》时在中国待了一年,我觉得中国动画电影的未来会非常好。
人类超越其他任何物种、不同于其他动物之处,就在于我们需要讲故事,我们要记住过去和思考未来。早期人类讲故事的目的是教育或娱乐,要留下关于生活的记录,为下一代开发过去的故事,以让后辈欣赏前辈作为“人”的体验。这样,就需要通过各种媒介来展示“故事”,包括岩画、动物皮肤画等,他们是最早的故事讲述者,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动画创造者。
nlc202309040845
现在,技术日新月异,如何将先进技术与人类最原始的需求结合,通过对光影、颜色的运用,创造最好的动画电影,是我们的责任。
孙立军,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院长,《小兵张嘎》、《兔侠传奇》导演
首先我有一些数据跟大家分享:中国电影市场在201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市场,特别是3D银幕数,中国居世界第一。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电影票房依然喜人。
《兔侠传奇》是我第一次尝试使用三维技术的电影。很多人说中国的动画电影想象力差,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当我们用“小米加步枪”去跟美国人的“飞机大炮”较量的时候,是非常难的。当我们有一个好的创意时,无法保证稳健的投资,以使它变成一个商品推到市场上去。另外,我们的市场游戏规则、人才都比较欠缺。
谈艺术或者技术,不应该忘记动画的本体。现在三维动画越来越多,二维动画越来越少,手画更少,而且,越来越依赖计算机。但是,艺术的源泉很重要,不可过于夸大技术的作用,否则会掉入技术陷阱。
动画电影未来是怎样的?我认为,未来的动画电影将是“电影游戏化”以及“游戏电影化”,交互式电影将成为主流。
互动影院和传统影院区别不大,但座位上要有一个按钮,观众可通过这个按钮参与剧情创作。事实上,像《阿凡达》、《少年派》这些影片也属于动画电影,因为里面超过一半的镜头运用了动画技术。不能固步自封于原来对动画的理解上,应该解放思想,抓住技术革命带来的千载难逢的艺术创新机遇。
中国现在有超过10亿的手机用户,有效用户大概6.5亿人,这些用户是“移动屏幕”,而现在影院的银幕数才20000块——全媒体时代,互动影像是发展大势。
彼得·洛伊德,《小鸡快跑》、《神奇海盗团》导演
做木偶电影,我最早的灵感来源于经典电影《金刚》。威廉斯·布朗在上世纪30年代制作了这部电影,他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先锋。
1970年,我发现了一种材料——可以建造人物模型的黏土,很适合做动画。今天我带来的这个人物,里面是用钢架做支柱,身体是用硅和黏土制成的。我移动它的胳膊肘、手腕及手指,这样拍摄一个画面;再移动它的胳膊肘、手腕及手指,再拍摄一个新的画面……如此,最后把各帧放在一起播放就形成了动画。
这样拍摄动画,过程非常缓慢。动画师每周只能拍摄五秒钟,而且拍摄是不可逆的。如果是真人表演,一个动作不行可以修改,但木偶动画或黏土动画不行。如果不幸某个星期拍摄的镜头有某些错误,需要花很多时间来处理。
我们是如何让人物说话的?《神奇海盗团》中,一个人物有大约250个不同的嘴形,所有人物加在一起有上万个嘴形。
我们创造的是一些有趣的东西,所以即便到了今天,木偶和黏土动画仍然保有活力。
浅析传统动画与新媒体艺术的融合 篇3
一、现代影视动画与传统艺术语言的概念
现代影视动画顾名思义是现代的影视三维动画,即将原本一些不会活动的物体,经过一些特效技术的合成能够使其活动,然后再根据一段段动画制作成影像。现代影视动画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包括影视特效创意、前期的拍摄、影视3D动画的制作、特效后期合成、影视剧特效动画等。现代影视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门类,而且也是工业社会中人类为了寻求精神解脱的一种产物,它的艺术表现形式非常丰富。随着计算机的产生并迅速发展,已经逐步渗透到现代影视动画领域,加上一些制作软件的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现代影视动画的制作技术和影视拍摄的局限性。现代影视动画能够将很简单的影视动画特效转换到复杂的影视动画的场景设置,从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影视动画想要表现的效果。
艺术语言又称为艺术语汇,是指各种各样的艺术体裁用来传达审美情感、表达内心情绪、塑造艺术形象时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传统艺术语言具有独特的传统性和古典性,有着独有的传统艺术美。艺术语言是艺术作品表现形式的一种最基本的构成要素,艺术作品的特定内容只有借助于艺术语言才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来,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没有艺术语言,就不可能存在艺术作品,艺术语言是各类艺术作品存在的基础。各个门类的艺术,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必定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例如,电影通过画面和画面的相互组接,构成电影形象;绘画通过线条、形状、色彩、色调等艺术语言来构成绘画形象,等等。艺术语言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写实的、夸张的、隐喻的、象征的等。熟练地掌握并且能够灵活的运用该艺术门类的艺术语言是了解艺术的最基本要求。
二、动画角色塑造中的传统艺术元素
由于中国传统动画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中孕育成长的,因此,纵观中国传统动画艺术中所塑造的角色形象和性格都被烙上了深深的传统文化的印记。首先,在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创作者们广泛吸取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各种元素。如《三个和尚》中的角色造型,突出了中国漫画的特色,用夸张的手法描绘出浓厚的喜剧色彩。造型风格简单、平面化,体现了中国画中重神似、讲意趣以及散点透视的美学精神和构成原则,使整部影片灵动、传神,通体散发着中国味道。另外,《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渔童》《金色的海螺》等动画影片,在造型设计上都吸收了中国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将动画形象塑造得既生动活泼,又丰满传神。还有“人参娃娃”“渔童”“哪吒”这些动画角色,他们在造型上都借鉴了年画中娃娃的画法,夸大角色的头、眼,凸显角色的活泼、可爱,但由于他们各自的性格不同,他们在造型上也各有特点:“渔童”的性格活泼、可爱,因此就借鉴了戏曲武生的短装打扮;“哪吒”的性格刚正、英勇,因此就汲取了传统年画的元素;“人参娃娃”则直接运用了杨柳青年画的画法,使“人参娃娃”更显得稚气和烂漫。其次,在角色性格的塑造上,也潜藏着中华民族隐忍、坚韧、善良、勤劳的高尚品德。传统民族艺术和动画都是大众通俗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赖以生存的土壤,在我国传统动画影片里,人物的性格设置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性格的。如《大闹天宫》中,孙悟空是猴,因此具有机灵活泼的特征;他又是神,因此又具有人所不能的通天本领;在思想上,他具有正直、乐观、不畏强权的高贵品质。玉皇大帝,位高权重,养尊处优。平时看起来外表端庄、慈祥,当遇到反抗时就本性毕露,眉梢眼角之处都尽显凶恶之相,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玉皇大帝的伪善和奸刁。两个角色的塑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了影片歌颂善良、正直,反对强权,勇于反抗的深刻主题。《三个和尚》一片中,通过对三个和尚的性格塑造,真实地反映了人性丑恶的一面,自私、懒惰、贪婪。但经过火灾以后,三个和尚终于团结在一起,通过努力,获得饮水,三个人和睦相处。从表层含义来看,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状,鼓励大家战胜自我,团结一致,共同走出一穷二白的生活困境。从深层含义来看,传达了中国传统的善、恶观———善大于恶,善恶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换,但最终还会是善战胜恶。
三、动画作品情感中的传统文化元素
美学家苏珊·朗格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所有的艺术品都是用一定的符号来表达感情,而且,这个符号系统表现的不是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普遍情感,是人类普遍情感的物质载体。中国传统动画作品饱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特征,“天人合一万物有灵”是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和哲学思想。人们追求美好的生活和高尚的情操,追求超越自然、天人合一的无我境界,在《牧笛》《山水情》《小蝌蚪找妈妈》《三个和尚》《不射之射》《崂山道士》等众多动画片中都传达了这样的主题思想。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强调“君子义为上”。义者,天理之所宜。义,之所以具有至高无上的品格,即在于体现了“理”的要求,而天理具有普遍的必然的品质,义,实际上成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准则,具体化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要求,并且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小哪吒可称得上是一个有仁有义的动画形象,在很长一段时期,中国人在各种艺术创作中,都是很单纯地为了精神陶冶,而很少考虑经济因素。因此,这种伦理文化又恰好与动画题材的民族性相连,成为中国动画创作者们共同遵守和发扬的一种精神。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4
【关键词】动画电影创作素材再挖掘整合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自古以来,流传许多优美的故事和历史典故,加之现代涌现出的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应该说有着非常丰富的题材可供选择,可是国产动画除了早期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能成功引用历史名著和文学作品外,目前的动画好像无题可选,导致部分动画企业进行创作时居然要将已经拍过的传统题材重新翻拍和续拍。当然根据现在的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将作品改观是无可厚非的,但题材选择的局限性问题在当今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素材的再挖掘和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中国文化丰富的民间传说、民谣、神话、民俗都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源泉。
中国的动画艺术一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自从1935年万氏兄弟创作的我国首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诞生后,继而在1957年上海电影美术电影厂长特伟提出了“探索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从此就开始了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建设。中国动画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汲取营养为己所用,力求表现出中国独有的风格。此后诞生了《骄傲的将军》、《猪八戒吃西瓜》、《鹬蚌之争》、《小蝌蚪找妈妈》、《牧笛》、《大闹天宫》等一系列具有中国文化、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这些动画在表现上分别借鉴和采用了传统戏曲、水墨画技法,民间剪纸、皮影和木偶等艺术形式,体现出了强烈的东方文化气息并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批动画形象。如:《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和表情便借鉴了京戏的风格,影片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地运用民乐。使画面与音乐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大闹天宫》主角的造型设计更是成功地融合了庙宇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塑造出了英姿飒爽的主角,甚至可以说奠定了孙悟空在文化领域和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基础。这些优秀的动画片充溢着浓郁的民族化气息,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对当时民族化探索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从此,中国动画文化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并奠定其在世界动画艺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当代动画电影的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中国文化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形式为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动画电影事业的兴旺发达.也为动画电影的民族化、现代化提供理论依据。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全国五十六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俗、民歌、民间故事和英雄,都有津津乐道的人和事,几千年来的中华文明为动画电影创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和源泉。中国拥有的丰富文化资源,将成为动画题材的最大滋生土壤。藏族的格萨尔王,蒙古族的成吉思汗,回族的伊斯兰宗教故事,云南的阿诗玛,广西的刘三姐,历史上传诵的四大美女……;从艺术技巧上,汉代的砖刻、北魏的石雕、敦煌、永乐宫的壁画和民间版画……;从艺术形象上,各地的戏曲中造型多变的人物,如:京剧中的小丑、花脸,川剧中的变脸,宁夏作唱、江西的傩戏、湖南的花鼓戏,其戏剧形式和戏剧人物对动画电影创作和发展都是诱发创作、令创造者感动的思路。
中国动画前辈创作的水墨、剪纸、皮影、木偶等最具中国特色的动画制作技术深深地影响着世界动画艺术的创作。直到现在还有国外的动画作品沿用这些特殊技术。而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作品,我们这些传统技术却少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脑制作二维、三维动画和动画电视片。虽然产能提高了许多,但是比起精美的传统工艺画则在显得粗糙和低劣。我们在拾取京剧、刺绣、印染等艺术精华,并将这些艺术品成功地推向世界时,为什么不能将同为国粹的中国动画艺术结合高科技和新理念的同时,将传统的生产技术保留、发展和深化呢?
剧本的创作和改编是制约我们动漫发展的一大弱项,动画电影设计人员就需要不断地挖掘设计新素材,创作新题材,才能吸引观众。要将中国的文化宝库认真地整理研究,规划利用。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科幻作品、历史名著以及现代的优秀作品,哪些适合拍成动画片?哪些适合拍成短篇、中篇、长篇动画片?哪些更适合鸿篇巨制?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整体规划,循序渐进。这样,才能使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既不浪费,又不会流失,在经过动画艺术工作者的精心加工后,焕发出璀璨的民族之光,创作出世界公认的动画电影精品。
有很多人都很喜欢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峻。因为他所设想出来的世界是近乎完美的。他的触觉是敏锐而纤细的。他总是在向你讲述一个遥远的、不可思议的、但却“真实”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应该是与他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积极的思考所分不开的。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又来源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耐心观察,善于把高度的理性化解为丰满的形象和强调的情绪,其作品蕴涵着突出的表现力与创造精神。宫崎峻曾说“中日韩三国的动画人只要将自己的艺术传统表露出很少的一部分,就能让世界惊叹不已”。但是如何为这些民族特色披上具有时代特征的外衣才是当务之急。
二、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素材的搜集要紧密关切、融合流行艺术形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动画片在故事题材和角色设计方面紧追时尚热点,力图融入主流文化圈。美国2004年的动画电影《超人总动员》就是在“超人热”的大背景下出现的,而其中最受欢迎的角色——神经兮兮的超人服装设计师又诡异又时尚,正符合时装界的流行趋势,放映之后,立即成为炙手可热的动画明星,甚至被邀为奥斯卡的颁奖嘉宾。日美动画还善于利用明星体制,造成时尚聚焦效果,比如《鲨鱼黑帮》精到黑帮片著名导演马丁,西斯科塞以及罗伯特·德尼罗和安吉丽娜·朱丽等著名影星为片中的角色配音,连影片的造型也仿照这些大明星的外形,仅此一点,就大大提升这部影片的流行指数。另外,宫崎峻去年的新片《哈尔的移动城堡》请日本第一美男子木村拓栽为片中男主角配音,为影片带来无数木村迷。成人动画中的常青树《辛普森一家》充分挖掘流行与名人效应,英国首相布莱尔、好莱坞玉婆伊丽莎白·泰勒、甚至姚明都曾经为那部影片担任过配音与造型。相比之下,我国的动画从业者在对流行文化的把握和演绎上还很不成熟。
把握流行趋势,是动画电影艺术创作的重要方面。流行源头可有以下形式:影视片、畅销书籍、时尚杂志、卡通形象和故事、网络内容、重大的事件和社会热点、流行思潮和色彩、电视节目、时装、流行领导者所在地的新动向等等。
美国和日本的动画电影在对待流行文化上,漫画先行的做法应当给我们很好的成功启示。事实上,无论日美还是欧洲,很多动画作品都是由漫画改编过来的。特别是日本动画,几乎无一例外以连环漫画作为开路先锋和试金石。由于漫画的制作和发行成本很低,非常有利于自由原创作,而漫画的人气基础又是动画成功的试金石。反观我们由于动漫脱节,多数动画作品从历史故事直接进入动画市场,甚至是迎合领导意识的盲目投资,市场风险可想而知。
美国是动画电影的流行领导所在地。美国动画电影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夸张的动作、奇妙的构思、幽默的情节和感人的故事深深打动了观众。相比中国动画一味的强调教育性和寓意性。美国动画电影具有更广泛的观众群体,而这和美国动画电影注重流行文化分不开的。在电影制造前针对观众群落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始终把观众放在第一位,而且,在影片开始运作时就运用媒体来炒作,以提高其知名度,以保证其收视率和投资的回收。同时开发动画片的周边产品。如:娱乐,玩具,文具、服装、餐饮等各行业的产品,拓宽动画电影的外延,使动画电影成为一种话题,成为一种时尚,使动画在市场上树立品牌。
事实上,动画电影除了传统的音像、玩具、服饰、食品、饰品等传统周边产品之外。有实力的动画企业还应该立足内容资源。大力开发新业务、新市场,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媒体业务,以增加盈利来源。
这就要求动画艺术创作者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入到生活中去发现创作灵感,确立创作思路。没有生活,便没有艺术,这一真理永远具有意义。
三、动画电影的文化沟通性需要我们下大力气去研究开发。
动画电影也要处理好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让传统和现代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今天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日益网络化、高科技化、交通日益便利化、以及文化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下,一地所拥有的资本、科技、知识、文明会迅速传遍全球,一国所制造的动画片,不仅属于该国所有,而且会借助其他的传播媒介迅速传播,为全人类共享。跨国资本的相互渗透,跨国动画公司的相互协作,动画人才的相互流动,各国动画片及其附属产品在异域的销售发行。国际动画节如火如荼的举办,动画文化交流的增多,使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各国动画的魅力。动画的形象化、通俗化、大众化也易于被不同地域的人们所理解,它所蕴涵的人类共同的情感追求、对真爱的渴望、对亲情的珍惜、对人类命运的探求、对童趣的留恋、对生命价值的叩问……,都是普遍存在的。可以相互沟通的,冲破了语言的隔阂、种族的偏见,最易让人产生共鸣。
与此同时,不同的国家之间也是在不断地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美国迪斯尼大兴“拿来主意”,许多动画片都取材于他国的文学名著、文化和历史,进而商业化改造。一方面为主流的美国电影文化带来异域情调,注入文化营养。另一方面,也为美国动画进入外国市场带来文化亲同感和共鸣。1990年以来。埃及王子、金字塔中的木乃伊、中国的花木兰、阿拉伯的阿拉丁、巴黎圣母院里的钟楼怪人、圣经里的摩西出埃及的故事等题材纷纷出现在美式动画电影中,由此可知,动画艺术创作的素材选择可以在世界范围内融通。
中国动画电影走国际化道路势在必然。具体体现在学习国外动画先进的制作、营销、发行方式和各种科学制度的同时,充分通过动画电影这一载体展现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展现中国特有的民族精神和民族风格。同时,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融通时代特征,吸收异域人才,引入海外资金,消化国外题材,海纳百川,迅速提高自己的动画电影水平。高科技的实现,仅仅是购买技术和高水平训练的问题,是花钱可以实现的,以我们劳动力成本的优势,甚至可以少花钱实现。但关键所在并不是动画的高科技含量,也不是巨额投资,更不是塑造“中国迪斯尼”的豪言壮语。而是对动画电影产业的高度理解。
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由美而求真的生命感悟过程,是将真理置入艺术作品的同时赋予世界和人生全新意义的创作活动”,动画电影中自然也包含了创作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表现了他们对美和丑的审视和审美价值观念的表达。其中,文化传承与社会现实都对创作过程施加了影响。综观世界动画强国的优秀作品,都从不同角度来表现本民族的、社会的精神面貌,从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动画强势,归根到底都有一个强大的民族文化背景作为支撑,民族精神弥漫在动画作品之中。如:美国式大工业支持下的开放与自由的精神,日本式的对生命和人生的盛之如樱花般的凄婉之美的理解和感悟……。动画的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特定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语言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在内容、形式、格调、表现手法上,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需要,体现出与其他民族迥异有趣的特质,当然,这一切都深深根植于这个民族的社会基础于经济生活之中。
《天书奇谭》中蛋生和狐狸精的斗法,还有《金猴降妖》里孙悟空和白骨精的周旋,构图、形式与节奏都表现出生命内部最深的动。“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的状态。”可以说.中国动画就艺术性来说,是远远胜过美国动画的。但是曲高和寡,需要欣赏者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感受到这份美。而且,文化的差异也妨碍了全球观众的欣赏能力。
虽说动画是信息时代文化语境中新兴的优势种群,虽说中国当代动画是“全球化”的季风吹撒下孳长的,但关键问题还是它在中国本土能否扎下深根。中国动画电影能否随着国家经济、文化的崛起而崛起。国际参展、获好评、乃至获奖其实还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标志在于它是否能创作出正确调动和充分满足中国人,以及有冲击世界的精神文化需要的作品。因此,广泛吸收世界各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必需探索出这个时期所需要的“中国模式”,充分消化和发展多种先进技术手段,利用各种有效的经济管理途径,展现与培育一种新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品味,应是中国现代动画电影发展的一条主轴,国内大学生毕业作品中显得过多私人化或偏重形式与技术的小格局倾向、以及表现粗野、暴力、恶作剧、极端自私和娇揉造作,以及一些媒体关于国外动画赛事及奖项的炒作都应引起我们反思。我们应积极探索中国本土文化中的智慧、幽默、隽永与深厚。在认真研究经济、技术、风格的同时,必须精心研究人本、文化、内容和精神。关注和占据中国动画文化的上游高地,寻求和把握那种能总合艺术与商业、人文与科技、教养与娱乐、理论与试验的发展契机。
在动画电影这个假定的空间世界里。表现手法可以不受缚于现实世界的规则。而这种悖离产生的张力则比任何一种影视形式更具视觉冲击力,是一种极为风格化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美国动画是讲究动作捕捉的,也就是完全的仿真动作,中国动画反其道行之,从再现的一端走向表现的一端。气韵生动是中国画的首要特点,也是中国美术片人物动作的要决。动画艺术承担着与影视作品同样的功能,它可以表现影视剧可以表现的一切主题内容。因此,动画片的创作题材也应该与影视剧一样,甚至比之更包罗万象。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5
1 新媒体技术的优势
通过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动画艺术作品的制作工作, 具有较为独特的审美价值, 它与传统的动画制作方式相比较, 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优势。正是由于这些优势, 也使得例如像《西游记之大圣归来》这种动画题材的电影, 都可以因为视觉效果和故事情节取得超过8亿的电影票房。
1.1 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个性化突出
在新媒体的受众范围内, 由于新媒体模式的互动性和交流性, 使得新媒体在传播的过程中很容易抓住消费人群的需求点。由于可以进行抽丝剥茧式地细分受众全体, 甚至可以针对个人推出相适应的产品。这也是和传统媒体观众在接收和阅读内容的重要区别所在。
1.2 受众群体的范围有所增加
通过新媒体模式下制作的动画作品, 由于打破了传统动画模式的年龄界限, 使得作品的受众群体取得增加, 《喜羊羊与灰太狼》在这上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抓住了观众的心理和时代特征, 使得这部动画作品让观众看完觉得好看, 同时一些年龄偏大的观众群体也能接受。改变了传统媒体模式“主导受众”的结构[1]。
1.3 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由于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使得呈现出来的作品表现形式多元化。通过新媒体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传统动画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即时性和无限的扩展性。随着观众的需求体验不断加强, 新的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其时代特征—多元化的表现形式。
1.4 帮助传统动画模式向环保型转化
相比较传统动画制作的手工绘画特点, 新媒体的应用使得绘画创作更加环保。通过计算机、移动终端等载体实现动画创作的新模式, 实现了这个创作环节的环保性。
2 新媒体技术和传统动画艺术融合分析
通过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动画艺术的融合, 给传统动画注入新的制作元素, 赋予传统动画的时代性。技术的融入要坚持以动画内容服务的原则, 否则制作出来的作品也仅仅是流水线式的工业半成品。通过技术的合理运用, 使得画风更加符合人们的时代审美观念
2.1 保证各种传统艺术元素得到融合
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 传统动画多元化发展, 通过技术的处理, 虚拟化水墨、剪纸、戏曲等多种传统动画, 表现出多种视听效果。通过水墨画的文化感和3D技术立体感的综合, 在北京若森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新推出的《画江湖·灵主》的设计风格中, 就是将水墨工笔画在人物描绘的虚实性方面进行勾画, 对于故事情节的紧迫性的强调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都是传统的艺术元素所不能产生的结果[2]。
2.2 3D技术打破了传统动画创作的局限性
在传统的皮影戏之中, 人物在转身的过程中的痕迹十分明显, 这也增加了传统动画画面的不流畅性。而3D技术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皮影戏的限制, 在世界上第一部3D动画片《玩具总动员中》突破了传统的人物转型的变化, 增加了整个画面的视觉冲击和视觉立体感。传统的模式为观众带来好奇感的同时, 随着现代流行元素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大量运用, 为传统的动画艺术提供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视觉效果。
2.3 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片的局限性
在全球化的探索背景下, 通过CG技术拓展了传统水墨画的语言[3]。使得这一技术革新在中国本土的动画设计中发扬光大。通过3D技术使得水墨的浓淡虚实能够根据故事的情节进行改变, 实现对动画背景和细节的动感处理, 既是技艺的结合, 更是拓展了传统水墨动画制作的无限可能, 形成新的视觉形式。
3 新媒体技术赋予传统动画新的视觉语言
新媒体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最终对传统动画的效果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新媒体技术赋予了动画师们的想象, 把传统动画的视觉效果发挥到了极致。
3.1 特效的融合
特效的使用给传统动画带来了新的生命和发展, 这种技术营造出了前所未有的视觉效果, 传递给了观众不同的视觉、听觉感受。也因此, 技术与艺术相辅相成, 技术辅助表达出更好的动画艺术性, 在某些特效技术的应用上, 往往好的技术应用本身就具有艺术性。现代工程师们对特效技术的不断优化和升级, 可以更多地展示出虚拟化的惊奇效果, 给传统动画带来新的生命和视觉感。特效技术的融合对于动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影响。
现今部分动画设计师对于新技术的热情远远超过了对于动画艺术本身, 总是依赖于特效, 完成虚拟的宏大场景及生动的视觉效果。只有实现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才能使传统动画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3.2 全息技术的融合
随着全息技术的曝光率越来越大, 全息技术应用与传统动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以全息技术的方式融合传统动画的展示形式, 突破了传统动画展示的局限性的同时, 也体现了全息技术的实时性和交互性。
全息技术具备了360度保真, 并且实现智能化感应, 这可以使动画观赏者能自主感应视觉的距离和身临其境的感觉, 所以说全息技术具备了较高的视觉拼接技术, 加上在传感器的作用下, 会产生真实的触摸感, 这是其他技术无法赋予传动画的。特别在音效上采用沉浸式的音频, 在不同的方向作扬声处理, 更加升华了观片感。
3.3 其他新媒体技术
随着传统动画制作需求不断地提升, 对简单、便捷的技术需求也随之增加。近几年来“热接触”成像技术 (或热触系统) 研发从未停息, 通过红外线摄像头和常规摄像头来捕捉运动和追踪热量, 在指尖和面板接触下, 自动生成一层数字内容, 这一技术的研发给动画带来了新的视觉可能。还有一些VR系统的开发, 特别是虚拟现实的头套 (包括数据手套、数据衣服等) , 通过头部跟踪来改变动画图像的视角, 把视觉和运动感知系统联系起来, 在交互中体验新的视觉形式。当然还有近期新媒体技术热点, 语音系统来通过计算机来实现动画图像的过程, 通过云库来完成语音的指令, 实现语音所要求的动画图像, 这其实是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拟人化方法, 这些新媒体技术的研发都在改变着传统动画的视觉形式。
4 结语
在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下, 虚拟化的动画制作, 给传统动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由于在制作时间和成本上节省了不少资源, 这也为动画领域的新发展创造了契机。本文由于篇幅有限, 得出的结论还是较为浅显的, 为此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和建议, 为提高我国动画制作水平的建设工作作出重要的共享。
参考文献
[1]潘明歌, 符俊霞.浅谈新媒体下动画艺术短片的创意与传播[J].大众文艺, 2013 (11) :197-198.
[2]白雪竹, 付志勇.新媒体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2011SIGGRAPH:新媒体技术、艺术与商业传播教育论坛”[J].现代传播, 2011 (11) :134-136.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艺术思维就是指在艺术创作活动中,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经过复杂的辩证关系构成的思维方式, 他们彼此渗透, 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了艺术思维。其中形象思维是主体, 起主要作用。
一、动画电影的艺术创作思维
动画从诞生伊始, 就成为了想象力之舟。《阿凡达》上映获得的成功之处, 除了影片中所创设的奇观以外, 更打动我们的是其深沉的人文关怀、深刻的现实观照和高远的理想情怀。动画电影的拍摄不受人物表演、道具、场景等的种种限制, 在表现想象力、创造力方面较之其他影视艺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动画电影的创作构思需要创作者在深入观察、思考和体验生活的基础上, 加以选择、加工、提炼、组合, 融会了创作者本人的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神活动。
二、电子游戏的艺术创作思维
电子游戏是一门新型艺术, 是一个新型产业, 也是一个艺术、技术的完美结合体。电子游戏最基本的艺术特点是参与, 即:游戏者与游戏内容、游戏进程、游戏中的其他角色组成一个整体。虽然说设计游戏都是围绕游戏者及其所扮演的角色进行的, 但它与所有艺术创作一样, 游戏的创作包括创作者对客观对象进行艺术的加工改造的创作心理过程。例如对游戏界面的设计包含了对比、协调、趣味性、韵律感等原则, 遵从画面中主体与背景的层次感和浏览的先后秩序。
三、电子游戏与动画电影艺术思维的互溶性
龙珠、魔兽、特种部队、阿童木等10部动漫游戏作品被改编成动画电影, 得到观众的热烈喜爱。由一部分著名的、拥有极高人气的动画片和游戏进行相互改编, 是对于经典作品的相互二次开发与再利用, 对于动画影视原创公司还是游戏制作公司, 都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了无比的快乐与满足。可以说, 电子游戏对于当代动画电影来说无异于一把双刃剑, 电子游戏以其真切性、现场性、互动性、沉浸感显示出了较之传统动画电影的巨大优越性, 为其走出困境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动画电影为电子游戏的开发也提供了新的创作渠道。勿庸置疑, 电子游戏与电影的艺术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 创作题材
电子游戏为动画电影创造了新的题材、新的素材, 提供了新的手段、新的结构模式。
电子游戏中的虚拟世界中的生活与情感, 正是当代动画电影新的素材和表现对象。例如2011年4月上映的3D动画大片《里约大冒险》改编自手机游戏, 给玩家以全新的体验方式获得各种感受;又例如《洛克王国》是腾讯公司专门为儿童打造的一个在线绿色社区, 社区以魔法王国为主题, 小朋友可以在里面体验趣味小游戏, 学习丰富的百科知识, 还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交流玩耍。互助、欢乐、绿色是社区的主题。孩子们将化身为一个个小魔法师, 在王国里学习魔法、参加兴趣协会、拜访好友、和伙伴们一起做游戏。2011年10月上映的动画电影《洛克王国》的整个故事背景正是来源于《洛克王国》的游戏, 主创人员在其中加入了全新的人物, 影片的主角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四个不同性格的小洛克, 另外洛克王国的国王和大法师也都会在电影中有重要的戏份, 观众在大荧幕上一睹他们的风采。《洛克王国!圣龙骑士》是基于《洛克王国》游戏的魔法主题所带来的广阔的创作空间和动画精英团队的专业打造, 同时基于游戏所积蓄的庞大用户基础, 票房也表示十分乐观和自信。这种经过改编展现在人们视眼中的动画影片, 实际上已开启了一条将数字文化和虚拟世界中的情感生活的转化, 同时也成为了动画电影新的素材的艺术通道。
与此同时, 动画电影的播出也激活了新的电子游戏的诞生。例如, 国内最受欢迎的长篇历史题材动漫《秦时明月》, 已被改编成网页游戏。在这款游戏中, 玩家将回到2000多年前的秦王朝, 亲历华夏历史上首个帝国的兴衰;又如2011年6月发售了由3D动画片《汽车总动员2》对应PS3、XBOX360、Wii、NDS和PC平台的游戏。由此可知, 改进后的动画电影, 给予网络文化影响下的情感人生息息相关的电子游戏一股新的力量, 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二) 创作风格
电子游戏为动画电影提供了创造新技巧、新风格、新体裁的潜能, 使动画电影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方式与风格。《仙剑奇侠传》网络游戏中, 强调游戏的独特气质, 更是以大量的玩家参与, 激发参与者情感的投入, 形成了独具创作风格的一款游戏作品, 而今, 动画电影汲取其体裁, 改良与加工后的《仙剑奇侠传》的动画电影, 旨在给大众直接参与拍摄的机会。为此, 该片的策划者先在网站上介绍影片的故事情节、拍摄计划、入选演员及其他相关背景资料, 边拍摄边在网上播放, 让网民参与拍摄全过程。
动画电影为电子游戏提供了制作新型游戏的切入点。如根据迪斯尼同名动画电影《豚鼠特工队》改编的电子游戏, 故事将追寻一群可爱而致命的豚鼠特工的足迹, 玩家将以它们的视角展开冒险, 从妄图将家用电器变成杀人工具的邪恶势力手中拯救世界, 体验不可思议的奇幻冒险之旅。游戏的主人公达尔文, 是一只拥有许多神奇小发明的豚鼠特工, 灵活运用它身上的各种武器和小道具, 是打败敌人、破解各种机关谜题的关键, 同时也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另外, 游戏中的敌人数量大大超过电影版, 让玩家可以充分体验战斗的乐趣……
(三) 创作特征
交互性是电子游戏最鲜明的特点之一, 借助于数码技术、网络技术, 电子游戏创造了一种超真实的、高度互动的虚拟现实, 能使人们获得切身的情境感和沉浸感。电子游戏的交互性特点已直接融入到动画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正在向玩家、用户、交互者转变, 他们不再以旁观者身份置身于动画电影的艺术情境之外, 而是以剧中人、当事人的身份直接进入动画电影世界
从《咏乐汇》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娱乐化元素
寇晓洁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
摘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播的《实话实说》, 掀起了中国电视谈话节目的浪潮。自此, 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随着娱乐化时代的来临, 电视谈话节目的模式与结构要素正发生着不可忽视的转变, 以适应大众和时代的需求。本文从中央电视台《咏乐汇》说起, 解析当下电视谈话节目中的娱乐化元素。
关键词:《咏乐汇》;电视谈话节目;娱乐化元素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电视还是以宣传教育功能为主, 到了九十年代,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 电视的娱乐功能日益突出。而电视谈话节目的兼容性使得多种娱乐元素的综合运用成为可能, 让公众的娱乐收视心理能够得到满足。因此, 电视谈话节目的在娱乐化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 即是娱乐元素的增多, 在知识的名义下进行娱乐是当下最流行的谈话节目形式。
一、认识《咏乐汇》
《咏乐汇》是2008年11月1日CCTV2推出的一档脱口秀节目。是以主持人李咏邀请朋友做客吃饭为形式的一场闲谈, 这位嘉宾既可能是一位经济商业领域的风云人物, 可能是科技界的大腕, 也可能是文化体育界的名人, 还可能是电影明星。
在《咏乐汇》中, 主持人将为嘉宾提供菜品、茶点、酒水等, 其间, 配角演员将采用“真人VCR”的情景表演, 再现嘉宾人生中的精彩片段, 谈话以轻松幽默的方式 (如收卡爆料、虚拟情境表演等手法) 点击和放大嘉宾人生旅程中的转折点, 传达一种积极进取、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二、《咏乐汇》中的娱乐化元素
(一) 有悖传统的情境
《咏乐汇》摒弃了传统电视谈话节目单纯对话聊天的形式, 将整个演播室布置成一个餐厅, 在这个餐厅中, 有大厨, 有小二, 主持人李咏是餐厅老板, 嘉宾是顾客, 主持人与嘉宾边吃边
中, 直接介入和参与动画电影情节的创造。由此观众本身的观赏期待、电影感知观念、艺术体验也必然在悄悄地发生改变。在交互动画电影电影中, 每一个参与者都既是导演、制片人, 又是演员和观赏者, 既可以创造自己的角色, 也可以创造这些角色活动的环境和世界, 还可以完全即兴地创造动画电影故事情境, 影响动画电影情节的演进速度和走向。由此, 传统观众的静观默察、潜心欣赏的膜拜式、仪式化的审美观赏心态也势必为参与性、展示性、平视世界人生的世俗性心态所取代。目前正在崭露头角的虚拟现实恰好是以触觉为中心的, 而影视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条件。在国外已经了利用紧身衣之类工具通过网络传导触觉的技术, 如果数码影视记录了与情节相关的触觉信息、观众又穿上紧身衣的话, 那么触觉动画电影也就会应运而生。
传统的音乐欣赏活动主要调动的是听众的听觉经验, 而戏剧观赏和动画电影观赏主要调动的是观众的视觉经验, 动画电影的优美画面, 令人赞叹不已的音响效果, 大大地超过了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和数码技术则使多种传感技术将其开发并得到综合利用。由华特迪士尼动画制片厂制作的最新的电脑动画电影《闪电狗》塑造了明星狗Bolt的形象, Bolt讲述了一个电视明星狗从好莱坞到纽约不经意的发迹经历, 而Bolt也正是从那里开始了他跨越国家的冒险, 并开始了一场充满奇幻色彩的探险之旅。制作聊。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习惯在饭桌上谈天论地, 边吃边聊。《咏乐汇》利用中国人独有的“饭桌文化”, 让嘉宾充分放松, 卸下面具, 畅谈心声。这也是电视谈话节目本土化的一大体现。
(二) 丰富多样的环节
有观点认为, 《咏乐汇》是对香港无线电视台谈话节目《志云饭局》的模仿。但细细看来, 《咏乐汇》较之《志云饭局》在环节设置上更为丰富。除了与《志云饭局》一样在饭桌上边吃边聊外, 《咏乐汇》还穿插了大厨与小二上菜期间的“真人VCR”, 再现嘉宾的某一段人生经历, 表演痕迹重, 娱乐性强。还有节目结束前, 与场内外观众互动的环节, 同样丰富了节目的形式。
李咏本人就将《咏乐汇》定位为一个“跨界”节目, 集娱乐表演、访谈、励志于一体的一个综合型电视谈话节目。
(三) 精心策划的道具
在《咏乐汇》中, 主持人为嘉宾提供的菜肴茶点是栏目不可或缺的道具。这些菜肴往往在节目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或对嘉宾的人生具有重要意义。换句话说, 这些菜肴茶点更像是一个象征, 一个隐喻。不一定好吃, 不一定名贵, 但一定是最有意义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又是对嘉宾弥足珍贵的。《咏乐汇》就是在主持人请朋友 (即嘉宾) 吃饭的形式下, 以嘉宾经营人生的智慧为主线, 选择嘉宾、人生中最典型的故事, 这些故事既要在嘉宾人生中具有转折性意义, 同时又能最有效地折射出嘉宾在人生抉择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经营智慧。
(四) 风格突出的主持人
《咏乐汇》是主持人个人风格极其明显的节目, 从栏目名称、宣传片和栏目标识上都可以看出。节目带有浓重的李氏幽
的Bolt电视游戏, 以电影中的Bolt为原型, 由迪斯尼家庭游戏互动开发工作室制作, 游戏设计了五个不同国家供Bolt和Penny旅行, 其中包括俄罗斯和意大利。在游戏中, 玩家将轮流扮演Bolt和Penny, 作为Bolt玩家拥有的超级武器包括激光, 超级狂吠 (能够从嘴中发出一个声波轰炸对手) , 而作为Penny玩家则可以利用隐形、黑客技能等。
结语
由此, 在动画电影和电子游戏的世界中, 信息的传输方式不再象传统动画电影那样呈发布一、传播一接受的线性状态, 而是呈现为发布一传播一接受的双向、可逆、交互的复杂状态。而这种状态也正是电子游戏创作中艺术思维所遵循的规律, 电子游戏的艺术创作思维为动画电影提供了素材、风格、感知觉、艺术观念等创作基础, 同时, 动画电影如一面镜子一般, 也为电子游戏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经验、新的艺术思维, 电影与电子的创作艺术思维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王传东、艾琳:《动画概论》,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吕鸿燕、张骏:《动画大师的生平与作品》,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北京, 2007.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7
一、中国式主旋律影片的集中体现
所谓的主旋律, 通常的解释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影视作品或其它文艺作品, 通常由统治阶级主导宣传。”主旋律作品具有多样化, 充分发挥不同题材, 不同角度、不同样式、不同风格的优势。主旋律作品具有群众性, 让严肃、深刻的题旨与重大题材找到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 这就是要做到“寓教于乐”, 做到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结合与统一。新时期中国电影正贯彻“突出主旋律, 坚持多样化”创作口号, 注意强化主旋律作品的艺术品位和群众性, 力求把“革命的政治内容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1]。
斯克里亚宾认为, 音乐的横向水平发展和纵向垂直结合几乎是同一的:“旋律是展开的和声, 和声是合并的旋律” (Sadie, Stanley, 2001:490) , 因此, 两方面的扩展是同时的。调性中心意味着其他音按规律不同程度的从属于主音, 调性的扩展就是用变和弦等对原有的调加以丰富。从横向上说, 乐曲的最后结束, 不必非要借助属或下属的关系完成, 可以依靠和弦本身实现终止, 首尾调性基本一致。从纵向上说, 他的和弦结构已经突破以往传统, 但却不是以放弃调式调性为代价的, 中心主音位置不能动摇。作品从54号之后, 即1907年创作《狂喜之诗》 (Le Poemde L’Extase, Op.54) 开始, 他就不再使用任何调号, 全部都用临时升降号, 只有一首 (Op.56, No.1) 例外, 还保留着最后的痕迹。调号的取消, 也是他调性观念变化的信号, 是他从表层到内里都发生的非传统思维的尝试。他在明确了调性的情况下, 把距离调中心最远的三全音当作相当近的关系出现, 并以增四度或减五度关系代替功能性的五度进行。三全音比属功能虽然只相差半个音, 却与主功能形成两级, 一个离主音最近, 一个离主音最远。“和弦—调式”体系, 正是斯克里亚宾个人调式观念的对应术语。
斯克里亚宾一方面遵循传统的作曲法则, 一方面又不完全按照传统的法则进行, 虽然最后都回归于主调, 但是中间的发展变化却极为丰富。比如《第六钢琴奏鸣曲》的主部主题是G大调, 而副部主题又D、降E转入A大调, 到再现部的主部却成了F大调, 只是到了副部主题才又回到了G大调。类似的手法在另外几首钢琴奏鸣曲中也都有体现。分析他晚期六首钢琴奏鸣曲 (均为单乐章) 的调性布局, 可以看出他对传统调性原则的承袭和突破。晚期创作在调式调性方面所做的探索, 颇值重视。尽管他在调性布局上与传统的做法不同, 但直到晚期也没有走出调性的范畴。
中国主旋律电影多以表现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生活风貌为主, 通过观看影片, 可以使广大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实, 并起到反思历史、关照现实、认识生活的功能。主旋律电影善于塑造历史人物、时代英雄以及普通劳动者的典型形象, 以1989年影片《焦裕禄》为标志, 中国的主旋律电影开始了新的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 英雄人物不再是不食人烟火的全能英雄, 而是一样儿女情长的平凡形象, 主旋律影片中的领袖人物个人魅力的表现和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更贴近群众[2]。
在逐步推进主旋律与商业化有机结合的今天, 《建国大业》发其独特的形式打动的亿万观众, 赢得了很高的票房, 影片在开篇的设计上便极具大片气质, 宏伟的特效几乎可以假乱真, 将商业电影的特质放在主旋律影片之中, 使得两者进行有机融合, 并且几乎在力图实现最大化的效果。《建国大业》并不是以表现战争本身为侧重点的, 而是要证明这场人民战争的必要性和进步性, 所以在影片中看到的战争场面很少, 更多地采用了第三方即国民党进步将领和民主党派的视角来对对立的两党进行政治和道德上的判断, 如冯玉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等人。《建国大业》这部主旋律作品采用“全方位的、立体的、纪实色彩很浓的、正面表现新中国建立过程”, 这种形式是中国电影跨越发展的集中体现。
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建国大业》有多少个明星参演, 而应该更多的关注影片的内容、创作形式和时代意义, 影片采用了跃进式的浓缩叙事方式, 将“商业爱国主义”的“好莱坞式”技法进行有机融合。事实证明, 在《建国大业》这样表现领袖以及大历史事件的中国式的主旋律影片中, 领袖更加亲民, 让片中的人物去尝试接近观众, 然而我们观众也该摘下有色眼镜, 去看看主
由于斯克里亚宾和声思维的改变, 古典的调式调性被进一步扩展, 固有的属主关系和稳定状态都受到了冲击。斯克里亚宾在创作晚期所做的努力, 扩展了传统的调式调性, 形成了属于他个人的调式调性观念。古典的调式调性并非一个静止不变的规则, 它的历史发展反映了一个不断演变、不断延伸的过程, 不断变化的同时, 也建立起又一种新的规范。斯克里亚宾调式调性观念的积极意义, 就在于为19、20世纪音乐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为后人开凿出一条通往现代的音乐之路。这是他个性化的音乐观念,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的探索深化了音乐创作的观念和技法, 推进了晚期浪漫主义向现代音乐转型的步伐。
斯克里亚宾的那些独具风格的音乐已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精品, 他的许多作品至今仍然在音乐会上演出。同样, 他的那些极具个性的和富有创造性的音乐技法仍启迪着后人的音乐思维, 激励创造更新更美的音乐。由于半音化和声手法的大量集中应用, 乐曲的调性范围不断扩大, 调性音乐推向了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孙博.神性合一的斯克里亚宾及他的和声手法[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
[2].桑桐.和声学教程[M], 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
[3].刘学严.探索“神秘和弦”——走进斯克里亚宾[J].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4].张洪岛.欧州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5].胡向阳.特殊和弦的诞生及其繁衍——斯克里亚宾晚期和声剖析[J]黄钟.2002年第1期
旋律影片为观众而做的改变。《建国大业》完全改变了过去我们对革命历史题材, 对领袖人物的塑造的方法, 过去我们把弘扬主旋律, 是把电影当作一个教育, 说这段历史给观众看, 现在把它当作一个电影来做, 它只是题材不同, 制作过程中关于电影的节奏, 关于电影的叙事风格、关于电影现代性的结构方式都进行了许多处理和变革, 主要因为拍出的电影多数是年轻观众看, 只有新的电影形态、现代化的电影结构才能吸引观众。
二、用技术塑造人物形象
《建国大业》这部影片的技术制作有特技合成部分、有纪录片的部分、有拍摄的部分, 融合到一起, 在色彩上是的单色、黑白结合, 使得影片与原来的纪录片融合。《建国大业》中的有170多个明星的客串加盟, 组建了一百来个形形色色的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人物, 带来的延伸性的影响会更加的巨大, 一方面确实是大幅度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和话题性, 另一方面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同时也冲淡了对影片内容的深入体会。这部影片用丰富的资源把观众吸引进了电影院, 不能说仅仅是看一些明星, 而是在看到由许多群星演绎各个历史人物特征和形象, 欣赏具有时代的主旋律影片。
影片中一系列镜头的充分展示导演的创意, 飞机划过云层, 机身斑驳可见的画面;炸弹倾斜而下, 从天而降飞向银幕;上海的激战过后, 士兵遍地睡眠场景里的走位与大量群众演员的配合;氤氲细雨的中山陵, 中正一行人款步间, 伴着摇臂摄影机从高到低移动, 而走过的一段路的片段与期间关于权术的谈话;大量的二人对话场景, 围绕着人物快速旋转的摄影机, 影片的摄影技术充分展示电影魅力, 刻画时代特征和人物, 达到了很好的视觉传达效果。
《建国大业》在领袖的品格、勇气和精神塑造上, 更加人性化、生活化, 充分展示出领袖的内心世界和生活细节, 把领袖形象进行了亲民化的展现。特别令人难忘的是领袖们醉酒的那一场, 淮海战役胜利当晚, 毛泽东等5位中央领导喝酒狂欢, 一贯温文儒雅的周恩来, 此时不顾形象敞开领子大碗喝酒, 高唱《国际歌》, 微醺的毛泽东张着嘴, 微笑着歪倒在一边, 轻快的华尔兹背景音乐响起。作为献礼国庆的主旋律影片, 这种“奔放”的领袖在以前主旋律影片从未出现过, 这部影片一改以往影视剧中领袖人物正襟危坐、深沉严肃的面孔, 可谓是有点“特立独行”。
在《建国大业》中, 领袖人物也突破了以前的“高、大、全”形象, 打破了以前荧幕上的“完美”, 更多地展现其生活中真实的一面, 因而显得更加逼真、亲切、可信。比如有一场戏说到政治局夜里开会, 毛主席把灯吹灭, 说开会能听见就行了不用看, 众领导人调侃“真成开黑会了”, 颇显幽默。又比如一向形象儒雅的周恩来在冯玉祥被暗杀后大发脾气, 毛主席跑了两条街还买不到香烟, 毛主席在锦州战役前因为紧张爬到了屋顶上等这些情节的铺陈, 使得荧幕上塑造的领袖人物贴近了老百姓, 拉近了观众和他们的距离。
蒋介石也是被赋予了最多性格层次和细节的人物, 在李宗仁当选副总统的一场戏中, 票选前的冷语相讥, 公布结果后李宗仁主动前来与蒋介石握手, 蒋伸出手却转而鼓掌将李晾在了一边, 这一系列的动作很清晰地勾勒出了蒋介石作为一个玩弄权术的政治家暗流汹涌的内心世界。退守台湾的蒋介石最后下令取消了对北京的空袭, 直接原因是美国拒绝了国民党飞机在釜山加油的请求, 这实际上是给了蒋介石一个台阶, 被人打得落荒而逃之后再偷摸回来砸人家玻璃来泄愤, 那他失去就不仅仅是国土和民心了。于是一个凄凉的老人感叹:是国民党打败了国民党啊!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影调、色调, 表现出蒋介石的那种孤立无援最后凄惨的感觉, 好多它不是用语言来表达的, 它还是用造型来表达的。
另外电影中王宝强和葛优那一段, 本来是有点戏剧处理, 打到地主大院, 照明弹一打北京城墙, 那一段虽然戏剧化处理的, 但让人觉得就是这么一堆人, 最后就是这样的情况下来到了祖国的心脏。
本片很巧妙地运用蒙太奇手法将故事分成两条主要的线索来讲述。而以毛泽东与蒋介石为首的两个阵营, 影片则采取分开刻画, 用一个个事件表现出双方的利害关系及人物性格。于是, 片中的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好比毛泽东与厨师之间的对话, 显示出无比的亲切感, 使得人物更贴近老百姓;以及蒋介石对蒋经国感叹的那番“亡国论”, 充分体现出当时老蒋那无奈、矛盾的心理状态。
三、用艺术弘扬时代精神
《建国大业》很好地把握了弘扬主流意识形态和坚持独立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 导演通过冷静客观地罗列导致双方力量日益失衡的事件和人物心理变化, 来论证共产党的胜利和国民党的灭亡一样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洪流这一历史事实的必然性, 而且江河日下的国军方面阴郁冷酷的色调与正处于事业上升期的红色政权方面革命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音乐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多层次的丰富了画面的深层次意义, 为主题的表达与深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增强了艺术感染力[3]。电影音乐不仅是营造电影氛围的好助手, 也是构成电影语言的一部分, 它不仅可以真实再现环境, 强化戏剧冲突, 确定、维持或改变情调, 塑造人物形象, 表明人物身份, 更成为影片中人物与人物的交流工具, 是影片全副的另一重要手段。由于音乐本身拥有某些特性, 能够透过旋律、曲式、音调、歌词及选取的素材等赋于影片人物鲜活的情感内涵, 因而音乐本身也能诠释影片[4]。
《建国大业》的音乐一改以往主旋律影片中一味使用恢弘音乐做背景的做法, 将音乐更多的融入到剧情中, 做到了用音乐来打动人。影片音乐一改以往正邪对立的简单做法, 显得更加人性化, 毛泽东等五人在庆祝胜利那场戏中, 不仅在画面的表达上有着很大的突破, 更是出现了吉他的音乐, 在那首激情昂扬的《国际歌》结束后, 一段宁静悠远的吉他演奏, 使影片进入了第一个高潮。同样用音乐将影片推往高潮的还有毛泽东阅兵的那段戏, 虽然那段戏也用了宏大的交响乐, 但其出发点是为了表现毛泽东那时内心的波澜, 极具打动人。而在音乐方面更大的改变则是在表现蒋介石时的音乐,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 蒋介石步步溃败之时, 音乐的基调多是一种苍凉的无奈, 影片结尾蒋介石站立在门边的颓废身影, 将会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画面, 而这也要归功于当时音乐的精彩[5]。
《建国大业》全片几乎是由写意性的背景音乐铺满的, 而且并没有简单地用正反方不同风格的主题音乐来简单地表明创作者的倾向性, 这一方面保持了情绪的连贯性, 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对传统意义上的对立方做脸谱化的政治图解。最华彩的音乐段落出现在政协会议召开之后, 人声加单簧管, 体现了时代的主题, 推动了剧情的发展, 营造了胜利的气氛。
影片的配乐起到了不少奇妙的作用, 每当国民党人物登场立马低八度的沉闷下压而共产党的出现则常常伴随着高扬雄壮的奏乐, 这当然也符合当时的形势, 而当镜头在老蒋伴着潇潇雨声伫立檐下慢慢拉远, 这时一个稚嫩的童声却轻轻唱起, 一颗泪珠伴在老毛深情的军礼中慢慢滑落。影片的配乐和音效整体上厚重沉郁的配乐主旋律不断响起外, 男声哼唱的意外一鸣惊人, 提琴饱含深情的润色, 以及吉他的撩拨心弦都是难得的情绪催化剂。
四、结语
在欣赏电影过程中, 乐音和画面分别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和视觉, 通过不同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大脑中枢神经系统, 乐音与画面相互间的密切关系及稍纵即逝的特点, 使观众几乎无法分别对乐音和画面产生的知觉。在大力弘扬主旋律时提倡艺术的多样化和不断创新, 促进电影艺术与技术的有机融合, 开创中国主旋律电影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滕进贤.关于中国电影的主旋律[J].人民日报, 1991年2月7日
[2]张晶晶.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创作特点[J].商情, 2008 (5) :23
[3]李继超.从电影音乐的确定性角度论其审美功能[J].电影评介, 2009 (4)
[4]李霜.浅谈电影音乐的美学物质[J].电影文学, 2008 (22) :132-133
浅析动画电影的画面剪辑艺术 篇8
(一)动画电影定义
动画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采用绘画的形式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人物的环境。传统意义中的动画电影是指采用技术控制的动态的画面。文章中分析的动画电影是只采用动画形式制作而成的电影,相比实景的电影,动画电影具有更加广泛的表达形式[1]。
(二)动画电影的特征
动画电影创作理念和思想与其他的电影有着一定的区别,但是其中也存在许多相似的地方,包括动画电影中采用的蒙太奇手法。
(三)概述动画剪辑
1. 动画剪辑定义。动画电影中的剪辑包括对整个故事的安排以及确定故事的演绎风格,采用转场处理各个镜头直接的联系,调整动画的节奏、时间、背景等。
2. 剪辑内容。动画剪辑主要通过对动画的分类筛选,对画面进行合理的运用。动画电影的剪辑需要考虑对画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对动画中人物的动作、造型、动画的背景以及表现手法进行缜密的安排。
3. 动画剪辑规律。动画电影的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剪辑规律,画面剪接中存在合理的规律。
二、剪辑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动画电影镜头的拼接
1. 序列和并列镜头拼接。动画电影是由一个个的镜头拼接而成的,镜头贯穿于整个作品。
2. 镜头的动态连接。在动画电影的剪辑中,镜头之间应该采用动态的连接过程,这种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用不同的角度或者景别来表现动作。
(二)剪辑在蒙太奇手法中的应用
表现型的蒙太奇通常在内容或者形式上采取对列的表现形式,将人物或者景物进行对列,增强动画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三)剪辑在电影动画中的长镜头和节奏体现
剪辑需要控制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对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进行联系和协调。剪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处理节奏,表达故事的思想,抒发人物的感情。
三、剪辑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一)动画电影的分类
动画电影有着多种分类方法,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动画电影[2]。
根据动画电影的制作手法可以分为传统手工制作和电脑制作的动画;根据动画的空间视觉可以将动画电影分为普通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根据动画的播放时间来看可以分为顺序播放动画和交叉时间动画。除此之外,动画电影还有许多分类,针对不同的动画电影可以运用不同的剪辑方法。
(二)剪辑在动画电影中的应用
1. 定格动画的剪辑手法。定格动画是指采用逐格拍摄的手法,将场景、角色进行逐张拍摄,最终形成完整的视频。目前的定格动画建立在三维技术中,通过立体的材料对人物和场景进行拍摄,与电脑制作相比更加生动真实。
2. 传统动画中的剪辑手法。传统的动画通常是指传统意义上的二维动画,是逐帧的动画。传统动画的制作是指拍摄结束之后进行动画的剪辑制作。
四、不同类型的电影中的剪辑手法
(一)表达英雄人物的动画电影通过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的形象。
(二)梦幻类的动画电影在动画中占据重要的比例,通常将少年作为动画的主人公,且拥有奇特的经历,能够展现童真的美丽、人性的善良。
(三)动画电影中暴力电影的打斗场面较多,创作者通过将这种打斗的场面融入在影片中,结合影片的音乐和画面冲击力,能够充分地表达动画的打斗效果。这类动画通过音画结合,塑造出一个压抑、紧张的暴力场面。
(四)动画电影中的童话故事较为普遍,这类动画将童话故事作为创作的题材,结合创作者的思想要求,制作出幸福、温暖的画面。
动画艺术与电影的融合 篇9
电影是人类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一种在运动着的时间和空间里讲述故事,反映现实生活和传递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形式。一部优秀的电影,涵盖了人类文明的精华,集音乐、绘画、摄影、哲学、心理学等多种元素于一身。校园文化是师生在教育实践中创造的具有校园特色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反映着学生价值取向的一种精神风貌,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学生的生活过程就是其学习过程,任何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力量,不论是科学还是艺术,尤其是艺术,都被认为是应当受到学校重视的。”[1]电影作为一门大众化的直观艺术,艺术化地展现现实生活,直接触碰人的视觉和听觉,这种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方式,学生易于认同,在情感上易于接受电影的教育内容,不会因电影中所含有的德育因素而排斥与抵触,乐于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潜移默化的接受道德文化的熏陶。加之,贴近学生生活的电影,学生易受影片感染而与电影中蕴含的哲理、德育、科普、文化等产生共鸣。由此,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及认可和赞同社会所公认的道德规范,促进校园文化积极方向发展。
(一)“自我实现”与“审美需求”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观点,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需要的产生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和源泉,需要可以看成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2]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对审美和其他知识的需求逐渐增加。学生通过审美感知银幕上呈现的艺术世界,结合自己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等,运用想象与电影世界中的艺术形象融合,丰富及补充。同时,注入自己的情感于艺术形象中,两者互相交流,使艺术也具有生命。学生喜爱电影,乐于在宿舍或走进影院观看电影。作为时间、空间、声音共同构筑的多维度视听体系,电影以其精致的综合艺术特征和多义性,深刻地影响着学生们。课堂之外,电影是大学生理想状态下的成长参照和现实镜像,传播丰富的价值观念,提供多彩的人生经历,是校园文化生活的调色板,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调味料,满足他们娱乐需求和审美需求。同时,学生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创作反映自己心情,表达自我想法的微电影,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追求以欣赏周围美好事物。校园文化是美的载体,优秀电影无疑是校园文化的有益且必要补充,不仅可以转移和缓解学生学习压力,还可以利用电影自身的移情作用和艺术熏陶功能,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成熟的文化判断力和思考力,并深刻开启想象力与创造力。同时,电影中展现出丰富精彩的故事情节,性格迥异的形形色色人物以及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这些都为学生们提供便捷的增长见识的机会,为各专业的学生提供可参考的范本和启示。
电影与学生之间建构起封闭对话的视听空间,感染和洗礼学生们的心灵,引发共鸣。校园文化活动利用热门电影引发的热点话题,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礼仪修养,利用经典电影回放,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正方向的审美趣味,以及健康向上的心理。美育是感受,是品味和眼光,是追求一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在当今读图时代,电影艺术蕴含的艺术美更易熏陶情操,增强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通过欣赏经典艺术类电影,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感受艺术中的自然美和社会美,自觉以美的标准和行为规范自我,向真、善、美发展。
(二)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诉求
现今,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美育,把美育作为一种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形式。电影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画音式的教科书,一种精神文化,每一种艺术中可以加入不同国家的元素,使其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而彰显独特的风格。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不少电影宣传中国历史,展现民族精神,树立国家形象,弘扬中华文化。学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认知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富含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电影并不在少数,如近期大受观众好评的国产动画片《大圣归来》,在剧情上采用了中国民间故事“唐三藏身世故事”加《西游记》中的重点元素,从主角江流儿被领养、灵猴被压五指山、到解封印收徒,几乎全都是中国大众熟知的。经过艺术加工改造,故事更加凸显了小唐僧的仁厚可爱和大猴王的霸气侠义,从情节到情怀处处都体现中国古典文化底蕴中的“仁爱”“豪侠”,既充满了正能量、又富有趣味性。许多现代题材的文艺片,也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又如一部关注传统文化传承的影片《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影片中的冲突和情节设计充分展现出类似皮影戏的民间艺术的生存困境,引发观众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3]试图唤醒人们内心对即将遗失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传承信念的觉醒,也展现了主人公这位孤独的文化行者。欧美电影业也越来越青睐中国元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例如梦工厂出品的《功夫熊猫》系列,依托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主角熊猫阿宝在卖萌的同时也讲求文化底蕴,演绎中国风。主角熊猫阿宝使用的武器棍、棒、刀、剑 ……无一不是中国功夫的标识物。另外,阿宝家的面店用的瓷器碗筷,吃的面条和包子。阿宝的熊猫乡亲们坐的是竹制的轿子、穿的是传统汉服、连生个病要用上的中国针灸,正是这种种无处不在的中国文化细节,吸引观众的眼球。
电影具有渗透性,能以无形的观念影响有形的现实。通过欣赏优秀的电影感受古老文化,体悟和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汲取正能量,内化为自我文化修养,外化为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
二、 电影艺术与校园文化融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思路
(一)校园文化引导下加强电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校园文化的引导者。通过电影与校园文化的结合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必然学校需建立合理的电影艺术教师团队,积极开发电影与之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常言道,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学校提供良好平台,加强教师基本电影技能培训,激发教师自觉提高个人素质和自愿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强烈愿望,使教师培训工作由学校行为转变为教师的个人行为。作为学校职能部门则须广开渠道,采取多方面,校内外,境内外结合的方式,鼓励教师参加电影学习培训,为教师提供更优质,更丰富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促进电影艺术类教师成为学习型、专家型、专业型教师。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学校鼓励教师创作,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带有激情,积极参赛,以比赛反观自我水平,意识不足,在比赛中进步,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代表作品,指导学生更有方向,更有说服力。
再次,学校为丰富校园活动,满足学生对电影艺术的需求而组织各种类型的电影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指导教师要加强学生对电影艺术的引导,走出电影只是纯属娱乐这个惯性思维,以提升自身素质作为出发点,贯彻党的文艺方针和教育方针的育人要求,对学生按照“提高社会责任感,重视文艺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群众的审美趣味”[4]的人才培养要求,来强调电影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以及树立正确目的与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发挥电影对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作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和任务,提升教师对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能力、监控能力、指导能力。作为学校一方,对教师在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给予的辛勤付出,应给予一定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让校园活动的指导老师不仅是团委、学工的老师,还应该让更多专业技术过硬,教学方法得当,德艺双馨的转任老师参与进校园文化活动中, 促进校园电影社团成为精品,打造校园文化品牌。
(二)借助微时代平台,培养创新型电影艺术人才
鉴于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电影资料的方便快捷性,加之学生对文艺活动需求的多元性,组织开展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极具意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可以从多渠道开展受欢迎程度高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一是通过电影艺术社团开办的课程、讲座等来普及和丰富学生的电影文化知识。因电影具有直观性,表层内容和浅显的审美感觉让人易于了解,但自觉进入深层状态的鉴赏,探索优秀影片深层意蕴与艺术真谛对于大多数青年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电影就如同一个“熟悉的陌生人”。通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电影文化知识,掌握涵盖电影发展的历史,电影艺术表现手段,电影美学的特征等电影基本理论。通过介绍经典电影作品,吸引学生从纯娱乐性的电影作品转向高品位,注重人文关照,审美性强的有价值的电影作品中,自觉进行理性的批判性思索,辨析影片的文化层次,促使学生心灵净化,审美意识强化,精神境界提升。二是举办参与式的电影艺术类校园文化活动。电影艺术在激烈竞争环境下更需要创新型人才。学生经济条件有限,无法承担电影的高创作成本。但可以借助时下流行的微时代技术,加上微影像传播便捷性,制作门槛低等优势,举办微电影剧本创作大赛,微电影拍摄大赛,甚至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举办校园微电影节等活动。活动的设计过程中需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不同时间段的教育主题进行思考,以及各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点进行深度引导。通过一系列融入参与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指导老师对学生创作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生的作品通过展示,充分肯定其创作价值,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与自信心,激发创作动力。指导老师为社团学生创作的微电影指点转化为影视类作业,进一步深化成影视作品。电影这门艺术无疑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平台。当今优秀剧本严重匮乏,导致电影成为一种复制艺术,缺乏新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组织开展创作剧本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鼓励学生结合专长、爱好,发挥想象力,创作新颖性强的剧本。再次,校园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的激发需要对人的需要、情感、兴趣的心理激发以及责任心、效率的激发。这种创新思维可以通过学校电影社团活动中得到开发和培养。可通过“情境议题设定法”“情境互动体验法”“情境述求分析法”等方法中培养影视创新思维,这些方式方法必然是有益探索。最后,创新人才必然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一味采用讲授的方法,专业技能将受到制约,尤其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素养,创意能力等综合素养都难以培养和提升。将校园活动不局限于影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将活动场地模拟成为电视台、影视制作公司、影棚等实践场地,将相关知识、要素信息寓于模拟中,学生模拟编导,摄影,剪辑和受众,学生基本功和创意思维得到较好的训练和拓展。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人文素质与实践创新能力并举。
参考文献:
[1]袁油迪.论电影在大学生通识教育中的功能及实践路径[J].当代电影,2013(4):177.
[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3]杨晓兰.《一个人的皮影戏》:以电影反映陕西民间艺术的巨大魅力[J],电影评介,2016(2):26.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艺术风格分析 篇10
1宫崎骏个人的成长经历
宫崎骏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和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民族文化发展及时代环境不可分割。宫崎骏1941年1月5日生于日本东京,幼时宫崎骏的伯父经营了一家名为“宫崎飞机”的公司,父亲是负责人之一,就是从那个时候宫崎骏开始自己的乡野生活,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使他对自然有着无限的热爱与敬畏,为后期动画电影创作奠定了基础。但天才的童年是不幸运,母亲因病卧床使他缺少了母爱关怀,平添了孤独与落寞,却赋予他异于其他孩子的成熟和想象力。这在《龙猫》里表达得淋漓尽致:既表现了生活的灰暗,也有着对童年的留恋,温情和哀伤同在。独特的成长历程使他的内心一直保持着童真与美好和单纯,向往着浪漫与温情,但真正让他开始接触动画并深受影响的是高中时期看的日本首部长篇彩色动画片《白蛇传》,丰满的人物形象和波澜的情节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成为漫画家便成为他当时最大的追求。
大学时期他加入了儿童文学研究会,继续学习动画设计。凭借深厚的漫画功底和出色的创作灵感,大学毕业后顺利进入了东映动画公司,开启了他的动画梦想之旅。在他的创作历程中,十分注重童年精神与成长历程的分享,不管是天马行空还是单纯美好,宫崎动画总能俘获儿童的心。他打破了日本动画传统观念中所认定的动画片即儿童片的陈旧思维,创新性地加入社会元素与成人理念,吸引了更广泛的社会受众。宫崎骏的动画作品可谓其梦境重现,借助一个个灵动的人物符码营造出绚丽的光影之梦,这个梦从童年坚持到了老年,从未停止。
2宫崎骏动画电影艺术风格
2.1民族文化的传承者
上山春平先生把日本文化历史分为三层:最表层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资本主义化、欧洲化、现代化;而中层则大量引进中国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色彩;深层是绳纹时代的日本古代文化,他把照叶林文化看作日本深层文化的表现。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他们有选择地坚持拿来主义。宫崎骏也深受照叶林文化的影响,将大自然与人类相互依存作为文化形态,在他的作品里大量出现森林意象,森林作为文化发源地和人类的家园,在《风之谷》《龙猫》《魔女宅急便》中是如此的清新动人,富有想象力却又折射出宫崎骏对这种原生态的生存环境的幻想。宫崎骏的电影里面也有不少关于神仙鬼怪的存在,这与日本的民族神道传统密不可分,他们相信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信仰要常存心中,信仰是一种精神寄托,可以给信仰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宫崎骏的动画里面频繁出现的猫也是在民俗影响下的一种呈现,在一定意义上透析出了对文化传承的思考和对历史的追寻,如《魔女宅急便》里有魔法的猫和魔法和巫术完美结合,生性孤独却又高贵,眼神神秘又朦胧,在人类和灵界之间实现了自然的契合。这些意象的运用无不透露着日本的民俗与文化,充满日本大和民族的独特魅力。
2.2自然环境的坚守者
宫崎骏是大自然的坚守者,他把这种热爱及忧虑带入了动画创作,体现出浓厚的环境保护意识,与时代紧密相关,深刻反映社会矛盾与现实。从《风之谷》开始,其作品都充斥着大自然与人类的矛盾。影片《风之谷》中,以假想人类即将面对生存危机的未来作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故事。影片开始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弥漫着瘴气和时刻面临被巨虫威胁的地球上,有一处未被染指的地方——风之谷,这里的民风天然淳朴,家园美丽丰饶,人民过着安静祥和的生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仍逃不过人类无知与贪婪的践踏。如宫崎骏所说:“在做《风之谷》之初,我的观点是一种灭绝的观点;当它结束时,我的观点是一种共存的观点。人们不能够太自大。我们必须意识到我们只是这个星球上众多物种中的一个小物种。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再生存上一千年,现在就必须为它创造一个环境。那正是我们正在尝试做的事情。”
《风之谷》中热爱自然的娜乌西卡公主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里运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化解了一场灾难。因为人类的恶意,整个世界受到虫类和植物的反击,外面的世界充斥着有毒的植物,人只要暴露在空气中超过5秒就会丧命。宫崎骏给这个影片里的世界定下了黑暗基调。虫类和森林是自然的象征,远古的神兵大概象征着核武器。好在天使般的公主有着超强的亲和力,它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的和平使者,最终用自己的牺牲扑灭了王虫的愤怒,美丽平静的风之谷和淳朴的居民得到了解救,得以幸福和平地生活。《幽灵公主》中,人类因为自己的欲望和无知而尝到了苦果。但是宫崎骏还是会以美好的结局展现给大家的,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娜乌卡西公主又复活了,这世界还是美好的。他能够理解人类为了生存而向自然索取,并不是为了与大自然作斗争而去破坏自然,这似乎是可以被原谅的,但宫崎骏还是坚持保护环境的核心思想,强烈呼吁社会和观众的环保意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天空之城》中,也展现了宫崎骏忧国忧民的“大人类”思想,体现了对孕育生命与文明的大地的尽情赞美。宫崎骏一直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环境的破坏史,人类自以为是的聪明往往会引来杀身之祸。故事虽天马行空,可主题却那么沉重,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行为都是值得观众反思的。
2.3青春与成长的伴随者
纵观宫崎骏不同时期的动画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反映出儿童成长的主题。他始终怀揣动画电影人的教育职责,在内容选材上总能给观众以思想启迪。他关注儿童,关注个体成长,传授孩子们认识大千世界的能力,同时保持孩童内心的纯真。宫崎骏电影中常现的成长模式是孩子面对困难和波折后发掘潜能,战胜自己,逐渐成长的励志经历。如影片《千与千寻》中,充满想象力的主人公在现实世界里是个娇小柔弱的小女孩,对生活冷漠没有热情,或者说是厌倦生活。在父母变成猪之后,年仅10岁的她简直陷入了绝境,她要生存,要独立,要一个人去面对这生僻的世界。但她遭遇挫折与磨难时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为了生存激发出无尽的能量,体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也表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宫崎骏力图通过奇幻的动画电影促使孩子能从中认识自己,训练直面困难的勇气,磨练坚强的意志,学会在逆境中成长。《魔女宅急便》中,13岁的小魔女琪琪是个父母百般呵护,天真但缺乏独立意识的小女孩,怀揣梦想去自己喜爱的海滨城市修行,却遭到了冷言冷语,短暂的失望并没有引发其放弃的念头。为了生存为了修行,她开始艰苦地工作,工作的时候哪怕是错过自己喜爱的舞会也要帮助婆婆送烤鱼派。她身上的责任感和强大的意志力不正是当下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吗?作为一个爱美的小女孩,琪琪却不得不穿上妈妈给的色调老气的女巫服,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魔女的身份及暗色巫女裙代表了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拥有的天赋及身上无法彻底消除的不完美特质。社会的磨砺使她成长而强大,越发美丽而成熟。
2.4女性主义的倡导者
女性主义(Feminism)主要是源自西方女权运动的概念,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不同流派、不同学者之间对女性主义(Feminism)称呼的含义是大相径庭的,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作为女性“要求享有身为人类的完整权利!——并且反抗所有造成女人无自主性、附属性和屈居次要地位的权利结构、法律和习俗”。但这是所有女性为争取自己合法权益的有意识共同合作地战胜男人的唯一方法。但从希腊的史诗叙事开始,所谓标准的英雄史诗都是男性,历史进程中的主流故事、主角也基本都是男性,男性主角寄托了一种人类对动乱世界充满不安全感的自我保护欲望。男性总是要去扮演披荆斩棘,开创时代的救世主,男性英雄的主题在好莱坞电影市场也屡试不爽。但入20世纪中后期,面对大自然的困惑和对人类未知的领域的原始恐惧在逐渐淡化,原有的不安全感也在逐渐消除,取而代之的是人类对自身的反问与探索。电影普遍将女性作为故事的主角,这种内在潜意识创作心理已宣告男性不再充当无可替代的人物符码,男人审视女性的角度也逐渐演变成男性对自己的一种反思。
宫崎骏敏锐地对性别角色的敏锐感知,使其在电影中大量充斥着独立自强、外表美且心灵更美的女性形象。宫崎骏常常在电影情节中比较男孩和女孩,他坚持认为,在同样的剧情模式下女孩表现会更英勇。他认为:“如果一个男孩大跨步地走路,我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而如果一个女孩走的气宇轩昂,我会觉得那太酷了。也许是因为我本身是个男人,而女性们可能会觉得大跨步走的男人更有型。开始我会想,这不再是男人的时代,这不再是那个人道主义的年代。但十年之后,我会懒得这么说。我会直接说因为我是女性崇拜者——那也许更真实一些。”《风之谷》的娜乌西卡,《天空之城》的希达,《幽灵公主》的珊及《千与千寻》的荻野千寻,她们既温柔又强悍,既果断又细致,那样的善良美好。在日本这样一个男权至上的传统社会中,宫崎骏的作品似乎是在为女性主义呐喊,他笔下的一个个纯洁、勇敢、高尚的美丽少女征服了整个世界。
摘要:纵观全球动画产业,日本动画影视业已占据半壁江山,并凭借其丰富的人物、夸张的造型、绚烂的场景和感人的情节吸引着全球受众。宫崎骏作为日本动画业的一面旗帜,始终屹立在日本动漫电影发展的最前沿,怀着对动画艺术的无限热爱和饱满的创作热情为观众营造出一幕幕梦幻之境,在表现人性真善美的同时,也引发人类对社会与自然的独特思考,表达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
关键词:宫崎骏,动画电影,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佟婷.动画艺术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0.
[2]秦刚.感受宫崎骏[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
[3]徐振东.经典动画赏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