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动画电影

2024-08-11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精选8篇)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 篇1

《机器人总动员》观后感

本部电影的主角:瓦力、伊娃。瓦力,英文名字“WALL-E”,是Waste Allocation

Load Lifters-Earth(地球废品分装员)的缩写。

故事发生在2085年,由于人类无度地破坏环境,地球已经成为漂浮在太空中的一个大垃圾球,于是人类不得不移居到太空中的一艘大飞船上。并且聘请Buy N Large公司清除地球上的垃圾,等待着有一天垃圾清理完重新回到地球上。于是Buy N Large公司向地球运送了大量机器人来捡垃圾,但是这种机器人并不适合地球的环境,渐渐的都坏掉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叫瓦力的机器人还在日复一日的按照预定程序捡垃圾。显然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这么过了几百年,瓦力收集了不少人造的物品,其中最让它喜欢的是一盒录像带——芭芭拉·史翠珊主演的歌舞片《你好多莉》(Hello, Dolly!)

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唯一仅存的机器人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感到孤独。有一天一艘飞船差点落在它头顶,一个先进的机器人伊娃来到地球负责搜索一些东西,捡垃圾的瓦力“爱”上了伊娃,但是它面临着抉择,是随着伊娃和飞船离开地球,还是继续按照预设的指令把垃圾捡下去。当然它最后选择和伊娃一起离开,飞向太空。

看到这,想必很多人都感动得留下了眼泪,为瓦力执着于自己的使命,更为瓦力对伊娃的爱。作为一个机器人,瓦力本不该有人类的感情,但在几百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中,瓦力开始有了自我意识,开始懂得了孤独,懂得了欣赏人类的影视作品,并模仿其中的动作,而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机器人的能力范畴。虽然如此,瓦力仍重复着它清理垃圾的动作。只是,当伊娃出现的时候,注定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

影片中有两个片段很感人。一个是瓦力在在伊娃昏迷不醒的时候守护在她的身旁,为她遮蔽风雨,纵使电闪雷鸣、刮风下雨也不在意;当她离开地球的一刹那,纵使浑身碎骨也是义无反顾只为她的一个心形微笑,只为和她的一次牵手,只为她的平安。看到这我们会想,谁说机器人就不能有爱情?谁说机器人就不配拥有爱情?虽然自己其貌不扬,在心爱的人面前不免有些自惭形秽;虽然她

可以自由自在的在天空恣意飞翔;虽然她是一个离自己不知有多远距离飞行器上的植物守护体,而自己仅仅只是地球上的垃圾清理工„„可是,这些又能说明什么呢?这些有能代表什么呢?这些又能阻止什么呢?

另一个是在太空船上,船长的机器人助手将瓦力弄坏时伊娃痛苦的神情令人动容,催人泪下。两个机器人的感情至此得到了最高程度的升华,当他们回到地球,伊娃修好了瓦力,却痛苦地发现瓦力瓦力已经失去了之前的记忆,认不出自己了。伊娃痛彻心扉,一声声呼喊着瓦力的名字。最终,结局如大家预料的那样,伊娃唤回了瓦力的记忆,他有认出了伊娃。我们为他们温馨、唯美而又充满艰辛的爱情感动,并祝福他们能够永远幸福下去。

写到这,想必大家应该大致了解了本片的主题,除了歌颂瓦力与伊娃的爱情,另一个就该列举一下人类的罪恶事迹了。当看到那触目惊心的垃圾山,当看到瓦力一次次的将垃圾压成一个个正方体堆起来,我们就可以想象得出来人类到底“创造”出了多少的垃圾,多到地球上已经没有了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是何等悲哀的事。而人类将地球变成垃圾球之后却拍拍屁股走人,将清洁地球的任务交给了无辜的机器人。当瓦力产生意识,有了感情,发现自己只是人类的工具,他心里怎么想的我们无处知晓,或许只有那一幢幢的垃圾大厦才能看出瓦力对地球作出的贡献。当胖得已经失去了行动能力的人类回到地球,看着地球的满目苍夷,才能了解到自己的过错。

希望我们今天的科技发展不要仅仅放在满足人类的需求上,重点应该是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和谐发展。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的能和大自然融为一体时,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 篇2

电影《小王子》由“功夫熊猫之父”马克·奥斯本执导,中法联合出品,影片制作团队是奥斯卡班底,剧情改编自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那部闻名遐迩的同名童话故事,讲述的是正在准备考名校的小女孩在偶然认识老飞行员后价值观有了颠覆性的转变,为了不与老人分别,小女孩踏上了寻找小王子的冒险之旅,却失望地发现长大后的小王子并非理想中的小人儿。最后,在小女孩的帮助下,小王子重归自我,并安然返回家园,小女孩的母亲也在这一过程中悄然发生了转变。这样的剧情安排与原著有较大出入,有的观众认为改编得十分巧妙,有的观众则表示无法接受对原著如此大幅度的改编,影片自上映后褒贬不一。影片中一板一眼的剧情的起承转合都是为这部好莱坞式的动画服务,画面和配音制作的十分精良,折纸动画十分亮眼。总体而言,这是一部比较成功的动画电影,对原著语言情节的大量保留使其拥有细致温润的情韵,影片温柔纯粹、绚烂华丽,不仅成功将原著大部分的内涵呈现出来了,而且还有一些创新性的元素蕴含其中,虽然商业气息较浓,但却也不失为一部不错的动画。

一、 影片对原著的合理化改编

作为文学作品的《小王子》太出名了,这部上个世纪中期的短篇童话作品被译成许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广泛流传,并被改成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也曾被搬上银幕拍成电影。要继续翻拍这样的一部名作显得非常不易,不仅要尽可能照顾原著,还要有所突破。然而,这个艰巨的任务最终还是被动画主创团队完成了,确实值得称赞。

电影《小王子》删去了原著的部分情节和人物(如灯夫、地理学家、酒鬼及相关情节),同时又加入了新的故事和角色(如小女孩、母亲、大王子及相关情节),在情节安排上有较大的改编。影片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在讲述飞行员与小王子的故事,这部分大量保留了原著的情节和语言,虽然遗失了原著的一些精华,但总体上还是能令观众重温往日的情怀。后半部分则创造性地安排了小女孩与迷失自我的大王子见面的情形:昔日晶莹剔透的小人儿,在成长中的某个时刻不小心在大人世界的冷酷法则中迷失了,变成了一个懦弱鲁钝的清洁工,不再关心鲜花和星空,终日在害怕失去工作中蓬头垢面地打扫屋顶。这样的小王子是观众一下子无法接受的,他们在心疼之余甚至有一丝愤怒,心疼的是那个埋藏在意识深处的可爱的小人儿如今却变成这般光景,愤怒的是导演不应该让小王子变成这样。长大后的小王子出现在影片之中确实是很有争议,原著中与小王子离别后的飞行员一直在担心小王子的鲜花是否被羊吃掉,这里面隐含的其实是飞行员对小王子那颗纯洁敏锐的心是否会在岁月的脚步中流失的担忧,影片的情节安排正是回应了这种担忧,不过,大王子的出场显然是要让飞行员伤心的。小女孩的到来逐渐唤醒了小王子的记忆,最终帮他找到了真实的自我。而那朵让观众心心念念的鲜花却在小王子回去后凋谢了,这显然是导演的精心安排,天空中那朵巨大的玫瑰状的云霞正是对这种安排的回应。此时,小女孩领会了离别的真谛,小王子的回归足以告慰老飞行员,所以她离开了B612小行星,回到地球与母亲和老飞行员团聚,而母亲的悄然转变则表现了母爱的伟大和不易。

影片节略掉了原著中的一些人物和经典语言,并将后半部分改成了与原著出入较大的冒险故事,这样的改编显然是为了迎合市场的观影需求,带有较为浓重的商业气息。原著中一些温暖场景的缺失对很多人来讲无疑是一种遗憾,但剧中情节总体上仍算是领悟了原著的基本精神,关注的重心仍是以星空为代表的灵性层面的心灵世界,影片也成功将作者的大部分思想具象化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该片在此基础上添入了新的内涵:真正的问题不在于长大,而在于遗忘。

二、 成人与儿童世界背道而驰

影片开始的场景会让很多观众会心一笑,被禁锢在母亲教条中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呆板的学习机器,连问题都没有听清楚就开始背早已准备好的答案,失败带给她的压力竟使她昏厥在地。在她被推出去时,镜头讽刺性地转到那早已贴在走廊墙壁上的考官的问题。搬入学区房后,看到母亲为她准备的令人叹为观止的life plan时,还未从惊叹中醒来的小女孩下意识地接过了母亲递给她的叉子。影片这样的开场,点出了剧中的主要矛盾:小孩天真活泼的本性与大人严苛精确的要求。片中城市鸟瞰图与life plan的重合场景(除了飞行员房屋带来的那片绿色)暗示着整个社会都是在按照所谓的计划运行着,每部车都有条不紊地快速前行,没有人放缓脚步去欣赏沿途的风景。在原著中,小王子拜访了扳道工,并从他那得知了这样的事实:人们坐上高速行驶的列车,列车长并不知道车将开向何方,车上的人也不关心沿途的风景,只是在打哈欠睡觉之余抱怨旅途的无聊,车上的孩子却一直关注着窗外迷人的风景。电影中的场景显然是取自这一情节,仿佛在追问:我们只知道匆匆前行,不知道目标,无法欣赏人生旅途的风景,这样快节奏的生活究竟有何价值?

原著坚信大人与小孩只是躯壳和年龄的区分,内心的纯真与这些没有必然的关系,大人与小孩之间不存在水火不容的矛盾。影片对此似乎有另外的表述,它通过建立一个只有大人的冷酷世界将二者的矛盾尖锐化,如此看来似乎是与原著相违。不过,电影是一种艺术,它可以把抽象事物极端化地表现出来,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只有大人的世界,所以影片建立一个这样的大人世界只是为了将大人抽象成某些特性的化身,如此来解读方能透过影片的表象看到它真正想要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片中那个地球之外的大人世界是一个概念化的世界,属于地球上大人的消极特性(爱慕虚荣、追权逐利、自私刻薄)在这个世界被具象化到人(警察、商人)的身上。影片的这种表述方式可以说是承袭了原著的风格,意在把一些隐形的、细小的问题拎出来放在人们眼前,好让他们看得清清楚楚。

大人世界排斥小孩,这是强大表象下的虚弱,习惯了一成不变的大人们安心服从于规律和安排,独立思维能力的缺失被一张张相同的面孔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孩的好奇和不确定性容易使给他们带来安全感的信条和观念(be essential)瞬间崩塌,他们将内心深处的脆弱隐藏在从事“重要的事情”后面,并意图让小孩也成为安分的工作者。大人世界的大人是人类消极特性的集合体,每个人并非天生就是“大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败给了生活,而是败给了自己。影片和原著都试图在告诉我们:人类社会既不是“大人”们组成的洪荒猛兽,也不是“小人儿”的纯粹世界。有真善美便会有假丑恶,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这样的事实,生活的态度决定了每个人的不同走向,“大人”“小人儿”都只是内心的一部分,漫漫前路的方向由我们自己去选择。若能以一颗赤子之心对待周围的事物,自然能够感受到满天星辉的闪耀与欢歌,小王子的笑声和鲜花的芬芳也会流入心田之中。

三、 相遇与重逢的哲学阐释

影片基本保留了原著中有关小王子与狐狸之间的故事和对话,大多数读者和观众对这段故事都十分喜欢,但每个人的理解也不尽相同。狐狸无疑是成熟的,它在请求小王子驯服自己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这样的道理:只有用心去看世界,才能看得真切,如果你想要制造羁绊,就得承受流泪的风险。它选择与小王子建立关系,并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同时又不会试图控制他。小王子与它的相遇是令人向往的,他们的关系很纯粹,彼此不会给对方增添负担,却又惺惺相惜。这里面包含了一种相遇的哲学,狐狸和小王子都能领悟这样的哲学,所以狐狸会劝给了自己麦子颜色的小王子离开它去寻找那朵寂寞的玫瑰。它与小王子有一场美丽的邂逅,并建立了一段独特的关系——狐狸对小王子而言是全宇宙最独特的狐狸,小王子对狐狸而言是全宇宙独一无二的小王子。在这段关系中,彼此相依,无形中渐渐生起的不舍却又成了羁绊,最终他们十分理智地选择了离别和泪水。临行前狐狸将相遇哲学的秘密告诉了小王子:“只有用心去看,才能看得真切。重要的事情,肉眼是看不见的。”聪明的小王子此刻才明白了邂逅的真谛,于是便毅然走向了下一个邂逅。对洞悉了相遇哲学真谛的狐狸和小王子而言,离别并不曾发生,他们无时不在彼此的心中相聚。

小王子与玫瑰花相遇时,他们都太年轻,不懂得如何相爱,结果小王子无法忍受玫瑰花的自恋和控制,他选择了逃离。然而,当他游行了许多星球后,发现自己依然会时时想念那朵全宇宙独一无二的玫瑰,狐狸适时出现并教会了他相遇与离别的真正意义。至此,这趟星际之旅的意义已然完成,但他并没有急着回去,而是在邂逅中等待B612小行星一周年后在地球上空的归位,这样一种刻舟求剑式的回归宛若那驯服的仪式。在星际之旅的最后一站,小王子遇到了愿意与他建立关系的飞行员,他的出现给飞行员带去了一段美妙的经历。在离别降临的时候,小王子用临行的礼物解除了飞行员心中的羁绊,并将狐狸告诉他的相遇哲学传给了飞行员。影片中飞行员屋顶的望远镜说明飞行员虽然已经领悟了相遇的真谛,但却仍然偶尔会用仰望星空的方式怀缅小王子。

小女孩与飞行员的相遇是影片对原著精神的延伸,小女孩的心一开始并没有对飞行员完全打开,他们是在相识一段时间后才建立关系的,具体的表现便是小女孩摘下手表跑去找飞行员,而缔结关系的纽带正是小王子的故事。“驯服”小女孩后,飞行员试图向小女孩传授相遇哲学的真谛,但当时仍无法理解的小女孩与他吵了一架。之后老人病了,小女孩一开始是为了逃避分离才踏上追寻小王子的冒险之旅的。当她发现已经迷失自我的小王子后,并没有放弃他,而是帮助他找到真我并返回家园。他们回到B612小行星时,猴面包树已经占据了整个星球,玻璃罩下的玫瑰花在等到小王子后便消散了。小女孩旁观了这场分离,难过地安慰小王子,却不料小王子并没有悲伤。小王子通过天空中巨大的玫瑰云让小女孩领悟到了相遇与离别的真实意义,于是,小女孩选择了分离,驾着飞机回到地球与亲人团聚。影片通过这个改编的情节再次告诉观众:真正的相遇是不会有离别的,所有的重逢都会在心中不断地进行。

结语

影视鉴赏动画电影 篇3

短片开头以一个走动的闹钟为画面切入点,一个脸色呆滞的上班族关上了响着的闹钟,接着他打开了一个被人用头顶着的灯,这时不仅令我吃了一惊,顿时感受到了这部作品的创新与感染力,这种表现手法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之后那个上班族进了洗手间去洗漱,他面前的整衣镜也是用人举着的,包括他进入客厅去吃饭,自己的凳子和餐桌也是用人支撑的,那些人都是是面无表情,只有机械的眨着眼,没有任何语言交流,赤裸裸的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缺失爱。这个上班族吃完饭后去拿衣包,衣架也是麻木的人,在站台等车时,一行人全然没有任何交流谈话,让人不可思议。之后他的交通工具也是一个奔跑的人,当他到了公司后,电梯也是人组成的,最后是主人公自己爬倒在地上来充当自己的上司擦脚的垫子,令人既可笑又可悲。片子结尾是那个举灯人摔了自己头顶的台灯的场景,之后发生了什么不得而知,给了观看者一个极大的思考与想象的余地与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就是那个作者所表达的时代的现实,可是这不是也折射出在当今社会也存在着的一种现象吗?下层阶级给中产阶级卖苦力,中产阶级给自己的上司献殷勤,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食物链与食物网,表现出了赤裸裸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这也这就了太多太多的人想要爬到食物链的最顶端,想要占据最高层,这也注定了肯定有一部分人成为了现实的牺牲者与踏脚石。短片中那个上班族的一天的上班经历就活生生的展现了这个道理,自己地位比别人高就可以把别人当作工具和物品使用,而对待自己的上司自己就只能当作一块踏脚布,自己又当了自己上司的工具和物品了。人与人确实有角色差异,不过这不应该成为阶级奴役的原因,这折射出了人与人之间多么的麻木、冷淡和可怕。影片最后举灯人摔灯表达了人的主动的反抗意识,也表达了我们共同点的希望与理想。

影视鉴赏 篇4

片名:《赵氏孤儿》

制片人:陈红 出品人:任仲伦 导演:陈凯歌 动作导演:谷轩昭 编剧:陈凯歌 赵宁宇 语言:国语

演员表:葛优 饰 程婴 王学圻 饰 屠岸贾 黄晓明 饰 韩厥 范冰冰 饰 庄姬

海青 饰 程夫人 赵文浩 饰 赵氏孤儿(程勃)

【剧情简介】:故事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战功赫赫的赵氏家族的权利和威望不断壮大,将军屠岸贾心生积怨。又因屠岸贾(王学圻饰)一直都受到赵氏的排挤,于是借助赵朔胜仗庆功之日,设计以弑君之罪,一日内便杀死了赵氏族长赵盾(鲍国安饰)和长子赵朔(赵文卓饰)等赵氏家族300余人。而赵朔妻子,庄姬此时生下儿子。为了保住赵氏唯一的香火,她自杀以换让韩厥(黄晓明饰)放程婴(葛优饰)带赵武走。

当韩厥受屠岸贾之命冲进庄姬府逮捕怀孕的庄姬(范冰冰饰)时,程婴正在府上,在庄姬得到变故后要求程婴让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当韩厥冲进来时,庄姬把婴儿藏在了程婴的药箱当中,并指挥程婴把婴儿带出去。屠岸贾赶来时,找不到婴儿,一怒之下挥剑砍在了韩厥的脸上,并下令封锁城门全力搜捕婴儿----赵氏孤儿赵武。

程婴把孩子带回家后交给妻子照顾,自己去找赵氏的老友大夫公孙杵臼(张丰毅饰)求助,商量利用其贵族身份把赵武带出城去,当他们赶到程婴家,发现妻子在屠岸贾搜查之时为保自己家孩子把赵家的孩子交给了屠岸贾。与公孙杵臼离开的程婴的妻子(海青饰)所抱的自己的孩子被生性多疑的屠岸贾确定就是赵氏遗孤,当着程婴的面把他一把摔死,程婴的妻子亦被杀害,结果把真正的赵氏孤儿放了,化名为程勃。之后程婴甘愿做了屠岸贾的门客,在屠岸贾的眼皮底下把赵武养大,认屠岸贾作干爹习武、读书,并找机会复仇。赵武15岁时随军出征差点丧命,屠岸贾不忍孩子的哭喊,放弃了最后的灭绝赵氏的机会救了赵武。韩厥刺杀屠岸贾,屠岸贾重伤,赵武以死要挟程婴灵药治疗屠岸贾。最后,赵武在屠岸贾、程婴面前确认了所有真相,与之决斗,屠岸贾杀了程婴,同时赵武借机一剑刺死了屠岸贾。程婴走在街道上看见了深爱的妻子的幻影死去。

【正文】

借着年末,我们观看了由陈凯歌导演执导,葛优,王学圻,黄晓明,范冰冰等主演的新作《赵氏孤儿》。各方评论褒贬不一,看完这部影片,心情颇不宁静,总觉得结局太过凄凉,于原著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些不同的地方,对人物原型也有很多改变,特别是主人公程婴的变动很大,屠岸贾的形象也有一定的改变,结局虽然都是报仇成功但是原著的喜剧效果更显得明显了,电影更多的是悲凉了。

元杂剧中,《赵氏孤儿》讲述了奸臣屠岸贾用美女,美食,豪宅诱导晋灵公荒废朝政,整日花天酒地,远贤臣,亲小人。上卿大夫赵盾受先皇之托指点晋灵公社稷,看到晋灵公不理朝政很是着急,多次冒死觐见未果,又厌恶屠岸贾这等小人在大王面前谗言不断,一心为国,是不可多得的贤臣。屠岸贾因觊觎赵盾相位多时,想尽方法想除掉这一大患。在朝堂上设计并以训练的“西域神獒”咬死了相国,趁机又蛊惑君王下令除去赵氏全族,是一个残忍祸国的小人。而程婴在原著中①是正义与邪恶矛盾斗争中正义的代表,他见义勇为、舍掉自己的亲生儿子救取赵氏孤儿的英雄行为义薄云天。②孤儿赵武在原作中出场很少,他的成长缺乏过程,报仇也太突然,太容易。韩厥原作中,他在宫门放走程婴和孤儿后,怕屠岸贾追究而自杀了。电影对故事进行了某些改编,有人认为这样的改编是对历史人物的不尊重以及对原作的不尊重。在我看来,这样的改编是合乎情理的,我们也有必要对人物的原型做出一定的修改,只要不脱离一定的教育意义,不违背伦理常纲就是成功的。在现在这个浮华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没有古人那样的坦诚相待,没有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意志,没有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伟大情操,没有为了别人家的孩子而牺牲自己孩子的豪情壮志。不能说现代的人不爱国了,只是社会教会了人们隐忍,逼迫着人们为了那五斗米折腰。换成是现在,有哪个人会愿意像程婴那样献出自己的孩子,即使有也不会是那样的大义凛然。针对原著中的人物以及电影中的人物做了一些比较。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个中年男人有力的捶打、轻微摇晃的婴儿摇篮及灰暗的主色调勾画出凄凉的前奏,画面中男子一脸的茫然若失,可以说是为后续做足了铺垫。

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是第一号主人公。通过吃面这一画面,大致描写出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说话缓慢,语气低沉,稳重。第二次出现时,程婴的妻子已经给他生了个儿子,他对儿子的喜爱之情从他小心翼翼的抱着孩子的姿势中以及给邻里发喜蛋中显现无疑,同时他对妻子的爱更是羡煞旁人。不管是吃面时,还是给人看诊时都是把妻子放在最前面。那个悬挂的铃铛带有一定的喜剧效果,通常都是在主人呼唤宠物时才会有的物件,却成为妻子呼唤丈夫的工具,在古人眼中这样的行为时懦弱的表现,是怕夫人的表现,其实不然,在电影《叶问》中,叶问对挑衅的人说“世界上没有拍老婆的男人,只有尊重老婆的男人”,在电影《赵氏孤儿》中程婴对夫人的这种种表现足以体现其尊重。对妻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也是大爱的表现。

程妻说想喝鱼汤,才出现了后来程婴为庄姬夫人把脉时手里提着两条鱼的场景,将鱼放在石板路上,刺目的阳光中不停的跳跃着。给鱼了一个重要的特写镜头,说明在这里鱼应该是极为重要的道具,不仅仅是程妻想喝的那两条将死的鱼。这里的鱼影射着几层含义:阳光过于强烈,说明有一场大雨就快来临,就如同赵家立了大功却惨遭毒害一般;鱼离开水的不开心,想要找到水源而不停的努力移动身体,就像赵朔留着一口气回来看儿子妻子的心情;离开人世前的奋力针扎,即使死也要拼一把的决裂,就如同庄姬夫人为了孩子而自杀,还是刺目的阳光,冰冷的石板路;最后就是为下文中韩厥的出现做铺垫,如果没有这两条鱼的出现也许就没有了孤儿的获救,韩厥因为踩在了鱼背上从而松开了手中的婴儿,才有了庄姬夫人以命换命,才有了韩厥的恻隐之心,才有了孤儿的成功脱逃,也才有了后来韩厥与程婴密谋杀死屠岸贾的一系列故事,鱼在这里的设计非常巧妙。

程婴将婴儿抱回家之后,前去找公孙杵臼,想要将孩子应庄姬夫人之托交给公孙杵臼,在回家的路上发现官兵全城搜索刚出生的婴儿,回到家说了这么一番话“ 你让他们把赵家的孩子抱走了”、“你不明白,赵家的孩子是当咱家的孩子抱走的,那咱家的孩子又是谁家的孩子,全城的孩子都交了,剩下一个多余的不就是赵家的孩子,不是他替了咱们的孩子,是咱们的孩子替了他了”(引自电影《赵氏孤儿》葛优台词)。这个时候可以看出程婴是一个脑子极为利落的人,从这几句话中,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主动用自己的孩子换取赵家的孩子,是被动的,绝非主动。加之,之前是因为庄姬夫人的请托及危急情况下韩厥的威胁,如果不带走孩子那一定是死,带走孩子就是带来了祸端。我们这个时候可不可以设想,在倒退几分钟的时候,庄姬刚将孩子放入药箱,韩厥出场,庄姬吩咐程婴可以离开时那忘却的药箱是有意而为之,并不是忘记了,或者是程婴所表现出的惊慌失措而乱了阵脚。通过后来的画面不得不让人滋生出一丝怀疑。

在原著中,程婴知道相国遇害,急忙至赵朔处将实情告知,并与之商议孩子由自己抚养长大。是主动请缨,并不是被迫的,与公孙大人是忘年之交,两人亦是经过周密的计划决定从死程婴及程勃救孤儿变为死公孙死程勃救孤儿。公孙杵臼是唯一一个与原型相符合的人物,他是一个义士,为国家而操劳,用自己的性命换取了赵氏遗孤的性命。本来屠岸贾不太肯定那个在公孙大人家的孩子就是赵家的孩子,是因为公孙大人以命相搏,用自己的忠诚换取了屠岸贾的信任。

程婴将孩子交给公孙大人时,本来抱有一丝侥幸,他认为公孙杵臼一定会带着孩子出城的,孩子一定会是安全的,先保住孩子的命以后再换回了。但是他没有料到的是孩子没能出城,妻子没给孩子吃能让孩子睡着的药,也没有料到妻子会死,孩子也会死。在那一刻他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两个人,注定了他用自己的孩子就下了赵家的孩子。正是因为妻子和孩子的死,才推动情节的发展,设计杀屠岸贾的计划。

庄姬夫人生下孩子后告诉程婴说:“等这孩子长大了,不许告诉他父母是谁,也不许告诉他仇人是谁,忘了报仇,就过老百姓的日子”。是希望孩子做一个平凡人,不要活得有负担,冤冤相报何时了。范冰冰饰演的庄姬夫人有一种决裂的感觉,性格与原著中的庄姬大致相同,都有一种毅然决然的坚毅。只是电影中的庄姬显得更加的人性化了,但是却违背了伦理道理,赵家几百口人亡灵等着一个救渎。所有人都死了,就剩下一个孤儿,说是为了给赵家留下最后的香火,不告诉孩子怎么知道是赵家的孩子,世人都会把他当做程家的孩子,那赵家还是绝后了。庄姬的死,为孩子的逃生提供了条件,一个母亲可以为了孩子做出任何牺牲。是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奇女子。

下将军韩厥,在影片中是屠岸贾的属下,因为放走了赵氏孤儿被屠岸贾在左脸上留下了丑陋的疤痕,再加上心中那一点点正义感对屠岸贾怀恨在心,15年来一直和程婴商议如何除掉屠岸贾。但是在一片中没有交代清楚为何他遭到惩罚后没有继续跟着屠岸贾做事,是被放逐了,还是辞官了,突然而然的就消失然后出现。他是活在善与恶的矛盾世界了,人性还未泯灭,他被庄姬夫人自杀换取孤儿的情谊所打动,放走了程婴,他被程婴失去妻子孩子的遭遇感到同情,被程婴的大义所感动,使得程婴不是孤军奋战,还有一个朋友做后援,也为后续中赵氏孤儿了解真相做了铺垫。只是结局显得过于仓促了人物依然是突然就消失了,交代的不清楚。在原作中,韩厥在放走赵氏孤儿后,由于害怕屠岸贾的追究而自杀了,影片然他一直活着到最后。韩厥代表的是正义与民心,他不管在朝堂上还是执行公务时都是秉承公正与大义的,虽然有一丝懦弱,最后自杀了。但是在赵家的孩子被救的过程中他功不可没。

屠岸贾是影片的另一主人公,在电影的一开头,他伴随在国君的身侧看着相国一家其乐融融,国君又在耳边冷嘲热讽,好似没有表情又似隐忍般,看不出什么玄机,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后又通过描述发现屠岸贾好似对庄姬夫人有些许好感,这才会出现“我从来不杀女人”、“我不杀庄姬”的言论来。可以看出他对庄姬是存在掠夺之心的,即使她怀着赵朔的骨肉,也渴望有一个像庄姬那样的女人常伴左右,就连丈夫出征都会大着肚子相送。国君贪玩打伤了赵盾的马,却陷害给屠岸贾,是一般人早就义愤填膺,可是他生生的接着,难处一副做错事的态度将棋子咽下肚,这人的城府有多深从这一个小的细节上就可窥视一二。

黑色的密室,长长地阶梯,残忍的画面,都显示了主人的残忍及变态。从对狗的训练上可以看出屠岸贾对相国的憎恨已经到了怎样的程度,其人的残忍可见一斑。从“不能不喝”一句开始,对赵氏的灭门案就拉开了序幕。朝堂上屠岸贾与相国父子之间的对话可谓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暗含玄机。“五色社稷之酒,这里边有着一国百姓的殷切心意,喝了,主上应该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圣明的国君”、“屠岸贾今天也有礼物献给主上,献这个礼物也是为了提醒主上做一个圣明国君”、“西域神鬣”、“什么神鬣,就是一条狗”、“不错,就是一条狗,能辨忠奸”、“朝堂虽大,容不下畜生”(引自电影《赵氏孤儿》台词)。这两家的积怨由来已久,忠奸易辨。一直到摔死小孩那里屠岸贾所表现出的都是残忍,狡诈,这无可厚非,但是影片的后半段却出现了一位慈父好人的形象,这着实有些让人费解。在原作中,屠岸贾官为不大却可以随意出入宫廷常侍国君左右,因为逢迎谗事日益昏庸的国君,为其四处搜罗美女与没事而获得宠信,并非能够带兵打仗,身穿甲胄的将军,是纯粹的奸臣。不似影片中,头脑聪慧,城府极深,有为人父慈爱的一面,总之就是,作品中的屠岸贾是个一无是处的大坏蛋,而影片中的屠岸贾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存在,良心还没有完全的消失,会为了一句叫喊而心软。

电影《赵氏孤儿》将每一个人物形象都扩大化了,都有了自己特有的个性,没有了作品中除了好人就是坏人的单调性。程婴不仅仅是一个千秋义士,还是一个爱妻子老婆的丈夫;相国不仅仅只一心只为国家社稷而拼死拼活,还是一个为了自家利益而显得有些刻薄骄纵的老头;韩厥不仅仅是一个有义气大丈夫,还是在善与恶中苟延残喘的普通人。导演的“人性化设计”使影片多了一丝温情。

看完电影,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既是为片中人物的悲惨命运,也是为两个小时的压抑喘一口气。没有让人大喜大悲的镜头,除去提弥尔以脚做轮格外壮丽绚丽外,华丽的镜头也不多。不得不说《赵氏孤儿》依然是一部深入人心的佳作。

【参考文献】

影视鉴赏论文 篇5

学号:201001012015

姓名:李琪

班级:10药物制剂1班

王家卫导演曾经指出:电影的意义在于将生活的镜子打碎,然后将碎片重新拼贴成另一面镜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样的,影视作品总能使不背景的人有相同的感动。

影视作品是导演某种感受的寄托,是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的折射。而优秀的演员又给自己赋予了新的身份,利用自己人生的阅历去诠释导演的寄托。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则作为一个倾听者、欣赏者,或笑或哭,总能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自己生命的影子。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又“失意无南北”。光影世界却可以提供我们很多光怪陆离的体验,让我们可以在短暂的人生里感受不同的风景。面对影视作品里的人或事我们都会像发生化学反应一样,心中的某处被触动,或拨动心中的某根弦,或抚平自己的情感。

所以,开设《影视鉴赏》课程越来越成为诸多高校的选择。影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旨在增加同学们对影视发展的了解,提高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而影视教育到底对大学生有什么影响呢?

1、对影视发展的历史有全面、系统、深入的认识。虽然大多数大学生从小就接触一些影视作品,但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总是感性的。看过几遍就忘记了,很少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通过影视教育,他们可以全面、系统了解影视的成长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哑剧、黑白片,到后来的“声色俱全”的作品。从只看情节,到懂于一些拍电影专业手法。从只看演员表情,到关注电影配乐的使用。这种深入的了解,使大学生们对影视作品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皮毛,而能够知晓一些影视制作上的事情,拓宽知识面。影视作品里有对过去事实的反应,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想象。像《山楂树之恋》,虽然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那种爱情也落时了。把这种纯净的爱情用影视的方式在这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里敲醒那些只要金钱的人。

2、加强优秀影视作品对人的积极作用。我想,这是优秀影视作品所延伸出来的作用,影视教育则大大加强了这一点,起到提点的作用。

1)增进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一个人的所见所闻总是有限的,人们以前总会选择读书。但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加生动的方式来了解社会。在上大学之前,人们大多很少主动找一些影视作品欣赏,既没时间也没精力。而上大学之后,人们有更多的时间来欣赏好的影视作品。刚上大学,大学生们对世界充满的好奇,常常会憧憬另一个国度的生活和模样,常常会幻想亚马逊雨林里的热闹。但是,我们的视线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延伸那么远。但是影视作品将世界上各个地方的风景人俗搬到我们眼前,然我们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乃至改变这个世界。影视作品通过多种方式达成我们了解世界的目的,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情。同时,也可以增加我们认识世界的深度。凭借我们自己的阅历,看到的世界还是简单的,而这种简单往往都是不真实的。通过影视作品,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身边的人和事。

2)促进大学生的成熟和发展。大学是一个校园也是一个最令人成长的地方。成熟是一个蜕变的过程,这个过程甚至像是蛹化蝶一样的漫长和痛苦。而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像一个好的老师,向我们讲述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境遇,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不同的成长经历。有些东西,听别人讲总是枯燥难耐,但同样的道理由影视作品展示出来我们往往很容易领悟和接受。看《暖春》,我们感受到人间温暖;看《肖申克的救赎》,我们感受到坚韧品质;看《阿甘正传》,我们感受到乐观精神……影视教育将这些优秀的作品串联起来,给我们系统的接受和推荐,使我们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即使得到了影视作品的正面引导。

3、提高我们欣赏影片的品味。随着网络传媒的高速发展,人们,特别是熟练使用网络和电脑的大学生们,有了更多接触影视作品的机会。面对庞杂的信息量,我们如何在这样的信息洪流中擦亮双眼呢?在影片的选择上,就需要影视教育的引导。在文化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影视作品也鱼龙混杂,有的商业片一味准求吸引人的眼球,缺乏艺术价值和对生活的思考。而人们也往往在商业影片的“伺候”下,渐渐丢失了原先的品味,变得庸俗不堪。高雅之作往往和者弥寡,而低速、庸俗之作反而霸占市场。如此一来,好的文化氛围遭受破坏。作为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的我们,如果延续这种低品位的话,那么对文化氛围的建设将带来极其不利的作用。所以,影视鉴赏在引导大学生的欣赏品味的同时,无疑也对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的营造起了积极作用。毕竟,人的欣赏品味不可能是分离的,对影视作品的鉴赏力提高了,也必将提升对所有艺术的欣赏水平,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文化建设。

4、教我们正确看待影视,不沉溺其中。虽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从各个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许多不同的人生,有更多的感受。影视作品仿佛是一个个老者讲述着自己的经历,告诫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但是影视作品构建的世界毕竟是虚构的,只是对生活的一个反应。生活的真实模样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去体验。影视作品毕竟只能起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说,它像是青春的海洋,这海洋,千变万化,令人迷醉,但不能饮,解不了人生的渴。人生的渴还是要通过实践来解。沉溺其中,只会使我们忘记真实的世界,冷落周围的朋友。

影视动画角色动作设计初探 篇6

一、动作设计的主要内容

动作设计是指对动画中的角色的运动状态进行设计,它包含角色的性格定位、动作特征定位等。动作设计必须根据不同角色的运动过程,进行最具特征的格式设定,使每一角色的性格得以充分合理的体现,如角色的走路、奔跑及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动作的变换等。动画师常会以拟人化的方式来表现动画中的角色,赋予它们性格、情趣和动作。一般而言,影视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常规运动动作

以人物为例,一般正常的行走动作,可称为常规动作。其他形状、体量的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其正常移动的动作都属此范畴。

2.特殊运动动作

当一个角色或一个物体被外力推动或快速奔跑、移动时,并不一定是常规动作的简单加速,而需要以非常形态的动作设计来表现,如角色在高速运动中形状发生变化(拉长或缩短),用旋转或拉长的速度线表现,特殊的表情也可以用瞬间夸张的形态来强化动作的表现力与视觉效果。

3.常规表情动作

在动画中为了强调角色表演,常常会加以动作的配合,使表情与动作融为一体。在常规表情的表现中,动作幅度一般不是很大,所使用的动作语言应带有普遍性,观众可以通过其动作,清晰地体会到角色所要表达的意思。每一个动画角色的面部都是传达表情的最重要部位,动画师在进行角色表情动作设计时,往往会以人的表情为主要参照,认真观察人脸部所有构成元素,如眼、眉、鼻、嘴、毛发的相应变化所产生的表情变化,再配合肢体上相应的动作来加强角色的感染力和视觉效果。

4.非常态表情动作

非常态表情是指角色瞬间的极度夸张的一种表情状态。动画角色在表现一些极端化的表情时,用较夸张的动作加以强化,来传达特殊的情感“信息”,如大喜、大悲等。俗语中“大惊失色”、“得意忘形”,其“失色”与“忘形”都是指改变了常态的表情动作。动画师对角色进行非常态表情动作设计时,要依据剧情的需要对其适度地夸张,可采用一些戏剧性的动作处理方法来增加动画的趣味性。

5.性格化动作

性格化是每一个动画角色的生命,性格化动作设计是角色内在性格外化的关键,这种外化必须比较明显地让观众感觉到。动画师要根据角色的性格特点来设计动作,还要在一些起幅与落幅动作、习惯动作、定格式的“亮相”来反映角色的性格。动画师常常会为角色设计几组不同视角的习惯性动作,在不同的场合适当并反复运用,对表现角色的性格会起到注释与符号的作用。

二、动作设计的因素

尽管动画中的世界是人们创造出来的,但其中的一切因素都应该具有合理性,否则将很难得到观众的认同。对一部影视动画来说,无论是论人还是叙事,角色的动作设计都将成为表达和演绎的关键因素。影视动画中角色动作设计的合理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整部动画影片的质量。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研究角色动作的因果关系,这也是动作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与首要环节。

众所周知,每部影片都会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每个角色的动作设计都应遵守该部影片的动作风格,一般不要偏离其风格特色。比如在动画片《蜡笔小新》或《樱桃小丸子》中就没有出现像《猫和老鼠》那样夸张的动作。中国第一部具有原创情节的动画长片《天书奇谭》中角色的动作设计上就汲取了京剧的动作程式化特点,很好地运用了舞台表演的流畅性。又如动画长片《人猿泰山》中,泰山的动作设计兼顾了人与猩猩的特性,非常有特点。他用人的外形来体现猩猩的动作,在运动的时候,有力度和爆发力,整个动作是围绕故事的情节来设计的,而且与剧情的节奏结合得十分到位。可见,动画师要设计出正确合理的动作必须要经过认真的分析与判断。

综上所述,影视动画中角色的性格、情绪、特征及影片的故事内容、场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角色的动作设计。这些因素是相辅相成的,一旦其中任何一项发生变化,都会对角色的整体动作产生影响。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还应不断研究与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不同变化组合后所带来不同的效果,并对其进行更好的利用。

三、动作设计的方法

动画师在掌握物体基本运动规律的基础上, 通过对客观物体运动的观察、分析、研究,综合运用夸张、变形、强调等表现手法,熟练地对影视动画中的角色进行准确而生动的动作设计,为创作出动作丰富的动画片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动作设计与运动规律

事物的一般运动规律是从物体的运动中发现、理解、提炼和总结出来的。动画运动规律有其自身的夸张性,动画运动的实质不是去夸张物体的重量,而是去夸张自然界中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所呈现的趋向和特征。当一切生命体运动时或非生命体由于外力作用产生移动时,就会由于其结构不同、质量不同、形态不同产生不同的运动规律。影视动画中动作设计应以角色各自的运动规律为基础进行不同程度的夸张和变化,不能脱离观众一般的视觉经验及自然规律,避免观众对设计的动作做出错误的判断。动画的一般运动规律主要分为弹性、惯性、曲线三大运动规律。

1.弹性运动

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它的形态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在物体发生变形时,会产生弹力;当形变消失时,弹力也随之消失。我们把这种运动由物体受外力而产生变形的运动称为弹性运动。物理学已证明了任何物体在受到任意小的力的作用时,它的形态或体积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在物理学上称为形变。比如:一个球体的落地的现象。当皮球下落时,速度加大,球体会出现伸长的变化;当皮球到最高点时,速度减慢,力能作用消失,球体恢复当初;当皮球落地这一瞬间,是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时刻,弹性形变在这幅被夸张表现出来,球体压扁,地面的反作用力速度将它弹起,进行下一跳动循环。通过球体的这些物理现象,了解弹性产生的方法,动画师可以灵活地将球体在落地和弹起时产生的变化规律套用到角色的动作设计上。在影视动画中,因为艺术性和观赏性的需要,动画师常常会把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根据剧情或影片风格的需要,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其弹性运动。

2.惯性运动

一切物体,如果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惯性定律,也是牛顿第一定律。动态变形是根据力学原理进行艺术夸张的一种手段。动画片中,把生活里的各种物理现象加以夸大和强调,用形象化的手法将它展示在人们面前。惯性运动中,根据力学惯性的原理,夸张形象动态的某些部分叫做惯性变形。

影视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常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惯性运动。动画师在表现惯性变形时要注意角色动作的速度与节奏。角色运动速度越快,惯性就越大,夸张变形的幅度也将增大,动画师可以通过减少形变的时间来体现出角色动作的紧迫感,动作的急、快,将动作由瞬间的变形迅速地恢复到正常形态。影视动画中角色动作的夸张变形的幅度大小要以动画片的内容和风格样式来定,不能只按照肉眼观察到的一些现象,进行简单的模拟,而是要根据其运动规律,运用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取得更为强烈的动态效果。

3.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曲线形的、柔和的、圆滑的、优美和谐的运动,是由于物体在运动中受到与它的速度方向成角度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在影视动画中表现人物、动物以及物体、气体、液体的柔和、圆滑、飘忽、优美的动作,以及表现各种细长、轻盈、柔软和富有韧性、黏性、弹性物体的质感,都采用曲线运动的技法。如大炮射出的炮弹的抛物运动,人造卫星围绕地球的圆周运动等,都是最简单的曲线运动。

曲线运动是影视动画绘制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运动规律。动画片动作中的曲线运动,大致可归纳为弧形运动、波形运动、“S”形运动三种类型。其中,波形运动和“S”形运动比较复杂。

(1)弧形运动

当物体的运动路线呈弧线、抛物线的行进轨迹时,称为弧形曲线运动。物体的弧形曲线运动有一种特殊形式,即物体的一端是固定的,当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其运动轨迹也呈弧形的运动曲线。影视动画中表现弧形曲线运动时,要注意抛物线弧度大小的前后变化 和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加减速度。

(2)波形运动

波形曲线运动是指当质地柔软的物体在受到力的作用时,受力点从一端向另一端推移,其运行路程呈波形轨迹。例如:把一根具有一定弹性的绳索一端固定,用手拿着另一端向上抖动一下,就会看到以一个凸起的波形沿着绳索传播过去,这就是最简单的波。当不断地将绳索一端上下振动时,就会看到一个接一个凸起凹下的波形沿绳索传播过去,这就是一般的波形过程。波形的曲线运动适用于表现质地柔软、轻薄的物体,形态飘忽、变化随意的气体、液体,及表现人物轻柔、优美的舞姿或体操、游泳等动作。在影视动画中表现物体的波形曲线运动时,要按顺应力的方向顺序推进,避免中途改变;注意速度的变化以确保动作的顺畅、圆滑以及节奏上的韵律感;为保证波形曲线运动的生动,设计时注意波形的幅度和大小的变化。

(3)S形运动

表现柔软而有韧性的物体,主动力在一个点上,依靠自身或外部主动力的作用,使力量从一端过渡到另一端,它所产生的运动线和运动形态就呈“S”形曲线。最典型的“S”形曲线运动是动物的长尾巴。在所有的曲线运动中,“S”形是最具视觉张力和生命力的曲线运动。“S”形曲线运动的两大特点:一是物体运动的整体形为“S”形;二是尾端质点的运动轨迹也是“S”形。

(二)动作设计中夸张手法的运用

影视动画是一门独特的综合艺术,动画师如果生硬地将生活中的实际动作照搬过来加以应用,这就失去了动画创作的意义。在动画创作过程中,动画师通常会对动画中角色的情感与动作进行夸张处理。夸张的表现方式很多,可以在技术面上利用各种形变,产生造型上的夸张;也可以对角色进行动作上的夸张等。如要体现动画中角色的快乐情绪,便可对角色进行表情和肢体动作进行夸张处理,从而来营造更加快乐的氛围。

影视动画中的夸张往往是用来强调画面中被着重表现的某个方面。比如某角色费力的举起重物,在这里我们需要着重表现的是角色的费力,而不是重物有多么重。因此在设计时,无论我们把重物画得多大多重,倘若不与角色动作相配合,也就无法通过夸张的方法来表现出费力这一现象。因此,我们更应该从角色费劲的形体动作上来进行夸张的修饰。哲学中说过:“事情要有适度的原则”,那么对于夸张的运用也不例外,过分的夸张不仅会使角色动作看上去不合情理,同时更不利于表现影片内容。如表现某角色打喷嚏时,紧紧表现出草木的移动就足够了,但如果表现出周围汽车被吹飞的话,就显得有些过了。夸张是影视动画创作者的一项基本技能,他们往往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对动画作品中事物的动作和情节进行修饰,进一步帮助影片动作达到更好的喜剧效果。所以,影视动画中角色的动作设计的戏剧性源于动画师对某一具体动作的力量、速度、造型、效果等的艺术夸张,以对比、强调、戏仿等方式,实现动作设计对角色形象的刻画。

四、结语

尔雅影视鉴赏要点 篇7

   

A 打架 B 吃饭 C 追女友 D 谈话

电影《有话好好说》中饰演知识分子的是:(d)

A 姜文

B 李琦

C 傅彪

D 李保田    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比较喜欢逻辑理性的东西。()

 

《有话好好说》中饰演书商的演员是谁b    

A 姜武 B 姜文 C 李保田 D 张国立

《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中书商代表的是什么意识形态d A 青年、边缘意识形态

B 主流意识形态

C 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

D 市民意识形态    

《有话好好说》被称为(c)风格的电影。

   

A 相声

B 戏剧 C 小品

D 都不对

《有话好好说》电影里面同时存在市民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精英意识形态dui  

《有话好好说》这部电影的导演是王家卫x  

在香港电影中,喜欢用晃镜头的是(c)。

   

A 陈可辛

B 关锦鹏

C 王家卫

D 李宇森

下面有关电影《有话好好说》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d)

A 片子中用了大量的晃镜头 dui B 片中青年赵小帅是一名个体书商

C 姜文主演的

D 是20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     11

张艺谋执导的第一部反映城里人生活的影片是下面哪一部:(a)

A 《有话好好说》

B 《红高粱》

C 《一个也不能少》

D 《英雄》    

晃镜头的画面很稳定。(x)

 

电影《有话好好说》中李保田饰演的张秋生是一个知识分子,代表的是精英意识形态。dui  

《有话好好说》中电脑是被厨师摔坏的。x  

电影《有话好好说》的导演是:(b)

A 冯小刚

B 张艺谋

C 陈凯歌

D 王家卫    

提交作业 暂时保存

电影的大众文化性

(一)待做

中国的娱乐片讨论“艰难的观念转换”发生在哪一年:(b)

A 1958年

B 1988年

C 1978年

D 1968年    

电影《甲方乙方》中的圆梦公司叫“3T公司”。x  

大众文化的娱乐功能确是与生俱来的。(y)

冯小刚的贺岁片的喜剧风格是一种青年喜剧。(x)

 

席勒认为什么冲动调节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使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d A 心理

B 生理

C 一时

D 游戏    

对于大众文化量的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b A 游戏和娱乐并不是人的一种天性需要

B 电影具有假象性替代性满足的娱乐化功能

C 电影具有真实性替代性满足的娱乐化功能

D 游戏和娱乐是人的一种后天需要    

席勒认为当人游戏时,他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x  

“庖丁解牛 謋然己解 如土委地”出自哪部著作?(a)

   

A 《庄子》

B 《孟子》

C 《论语》

D 《春秋》

电影《非诚勿扰》充满年轻人的欢乐气氛。(x) 

庖丁解牛的一个形象化的展示是(b)里面的小伙计。

   

A 《有话好好说》 B 《新龙门客栈》 C 《红高粱》 D 《黄土地》

电影具有假想性替代性满足的娱乐化功能,比如《顽主》中的‘三T公司’。y  

下面哪一项不是席勒的观点:(d)

A 理性冲动

B 感性冲动

C 游戏冲动

D 视觉冲动     13

下面哪一部电影既具有转型性意义又被称为“杂种电影”:(c)

A 《大红灯笼高高挂》

B 《黄土地》

C 《红高粱》

D 《一个和八个》    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哪部著作:(a)

A 《庄子》

B 《老子》

C 《孟子》

D 《论语》    

提出“人天然有理性冲动、感性冲动、游戏冲动”的是哪位诗人:(d)

A 歌德

B 但丁

C 培根

D 席勒    

提交作业 暂时保存

电影的大众文化性

(二)待做

描写男女主人公的五十年婚姻生活史的电视剧是:()

A 《金婚风雨情》

B 《金婚》

C 《和平年代》

D 《欢喜姻缘》    

电影《集结号》的导演是:()

A 冯小刚

B 张艺谋

C 陈凯歌

D 王家卫    

电影《十月围城》的编剧是:()   

A 李樯 B 王蕙玲 C 陈可辛 D 兰小龙

张艺谋在《红高粱》电影中完成了其大众文化转型

 

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活着》涉及到文化大革命

 

下列不是后现代“后假定”美学特征的是

A 反传统

B 现实主义

C 反文化

D 自相矛盾     7

《秋菊打官司》拍摄于()年。

   

A 1991 B 1992 C 1993 D 1994

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的源泉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 古典经典

B 民间文化大众化

C 红色经典

D 精英文化大众化    

下面哪一项不属于中国影视的大众文化:()

A 古典经典

B 红色经典

C 民间文化的大众化

D 传统文化的世俗化     10

张艺谋走的是商业化/主旋律和下面哪一项混合的道路:()

A 国际化/高雅艺术

B 大众化/世俗艺术

C 大众化/高雅艺术

D 国际化/唯美艺术    

下面哪一部电影不是张艺谋直接导演的:()

A 《老井》

B 《英雄》

C 《活着》

D 《十面埋伏》    

后现代“后假定”美学的崛起:反传统、反文化、滑稽模仿、叙述游戏、颠覆和结构等等。

 

下面哪一部电影不是张艺谋创造前史阶段的作品:()

A 《老井》 B 《活着》 C 《黄土地》 D 《大阅兵》    

电影《老井》是张艺谋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

 

田壮壮曾导演过《蓝风筝》。

 

张艺谋是中国第几代导演的代表人物:()

A 第二代

B 第三代

C 第四代    

D 第五代

《建国大业》《建党大业》是主旋律电影,《十月围城》是贺岁电影。

影视鉴赏 篇8

——每一部优秀的影片都会有一个最吸引人的亮点

十一周的影视鉴赏课程即将告一段落,在此期间,老师通过理论阐述、专题讲解、影片观赏、课堂讨论和学生自主课堂等教学形式带领我们了解了许多影视知识,帮助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影方法。老师介绍的《小裁缝》、《盲井》等优秀的影视作品都深深吸引了我的眼球和内心。

这些优秀的作品在我看来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亮点:

《小裁缝》——艺术的真实

该剧根据已被翻译成25种文字的海外畅销小说改编而成,而小说的作者正是影片的导演戴斯洁,主演是周讯与陈坤、刘烨。在02年里获得金球、夏纳电影节的获奖提名。在国外早已上影并累获好评,而在国内,至今没有上映。和同时获得提名的《英雄》不同,《英雄》的故事情节是苍白无力的,人物形象是苍白公式化的,全是靠精彩的打斗、唯美的画面及音乐取胜。而《小裁缝》的故事情节丰富,真实感人;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个性,思想内涵深刻。而在音乐上更胜《英雄》一筹。

为了艺术上的真实,影片里面的对白采用了故事发生地的地方语言—重庆三峡地带的乡土四川话,而且是非常地道的地方语言,所有人物的对白符合人物身份与性格。在影片里,生产队长及其它农民包括小裁缝说着带浓郁的土语,罗明说着地道但是略带书生味的重庆话,而马剑铃则说着带有非常书生味的带了成都味的半普通与四川话。而老裁缝则用语言表明他是外地人,但是已在四川生活很久的老人。而四眼(即眼镜的绰号)则是典型的外地话。这对影片的真实性及感染力是非常有力的。对于理解影片人物的性格也有更多的帮助。仅管这种严谨对于非四川人,对于外国人更是难以体会的。在另一方面,影片所采用的道具是如此的真实,不管是罗明与马剑铃所住的小木屋,不管是那辆破旧的风车,不管是四眼犁田用的犁,还是罗明的小闹钟与老裁缝所用的缝纫机,所有这些都是绝对地方化与农村化的。如此多、如此真实的道具,对故事的环境的真实的渲染力都是无以伦比的。从许多小细节中,更体现出了导演的严谨与他所表现的感染力。但是,对一个不是从地道的四川农村出来的观众来说,很有可能对这些微小的细节一笔带过。而对于从小在这种小山村中长大的人来说,里面的每种道具都让人感到如此熟悉与亲切。从这个几个角度上分析,这部影片真正做到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盲井》的纪实性——另类文学

《盲井》拥有一个充满悬念与紧张感的脚本,全片没有出现一个长镜头,为了突出紧张与悬念感,全片的剪切均非常紧凑,出现的两段配乐均低沉有力,具体人物的符号化与概括性,超出了以还原为首要目的的记录特性。《盲井》以非记录片的创作方法,却实现纪实性的最大化,是难能可贵的。然而,这样一部精心构造的影片,怎么能充满纪实性的特征呢?

首先,全片除两位主要演员外,均起用了非职业演员;其次,影片没有任何一个镜头是在摄影棚中完成的;再次,同期录音的使用;第三,适当的剪切; 对于《盲井》,人们从中感受到的,是黑色的、卑微的、邪恶的灵魂,以及正义所散发出的弱小的气息;它将存在于社会中的黑暗面放大进而展示到观者的面前,运用适当的镜头剪切与忽略所带来的真实感的省略与遗漏,靠人们自身的阅历及记忆进行主观的填补,来完成原本不真实的记述到真实记述的迈进,在这种观者的填补过程中,观者本身由于主观的对某个影片中省略掉的影像的填补,也完成了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迈进。影片的纪实性与还原性,其实绝大部分是在观者的心中完成的,而并不是在影片本身。

显然,影片所表现出这种纪实而非纪录的特性,使得导演李杨可以倾注进许多个人对于整部影片的主观意识判断,同时也为影片营造了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浪潮》——组织行为学的思考

浪潮是一种如同法西斯般集独裁、专制、极权主义于一身的社会组织,它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一群习惯了自由乃至散漫的学生改造成冷酷而狂热的新纳粹主义者。老师和学生都迅速沉浸在其中,直到事态越来越严重,最终酿成悲剧,让人深思、感慨。在这场运动中,纪律性和集体精神充斥着学生们的大脑,也体现出极权主义运动的渊薮及其特性。他们平时习惯了自由式的教学,而在浪潮中以一种强权、专制为主导,服从命令,以集体的形式存在并快速疯长、蔓延,演变成一场可怕的运动。

它的发生有着众多原因,也有极大的思考价值,就组织行为学角度而言,浪潮的兴起涉及到群体激励、沟通、冲突管理等诸多话题。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学生们的行动是被一种想满足内在需要的愿望所驱使的。他们习惯了自由散漫,突然之间这种受限制的模式反而吸引了他们,这样的民众基础有利于这样一个专制组织的形成。在这样一个集体中,他们可以感受到组织内部强大的凝聚力,感受到合作的巨大力量,彼此之间建立友谊和信任,增强了自身的安全感。他们的发展渐渐由组织内部发展开去,形成了一种优越感,觉得在人群中高人一等。在这样一个组织中,他们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以及尊重需要得到一定程度上的 满足。同时他们可以发挥个人的潜能,各自负责网站建设、徽章设计等事情,让他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从而实现自我。激励因素在整个浪潮运动中有很好的体现,它是偏向于心理方面的,让人们重视目标,就内部工作发挥个人能力,从而获得成就感,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赏。学生们从这样的运动中得到激励,在一个群体中共生共荣,从而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

直到最后人们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集权主义、专制主义的力量达到一个高度,甚至对社会形成威胁。它历经一周,从兴起到坠落,把一个极端的组织呈现出来,引得人们更好的思考政治,思考学生教育问题。

《天使艾米丽》——魔幻现实主义

《天使艾米丽》中最能引起观众惊奇得是表现在一些特技运用上:童年时看到的兔子状的云彩,看到尼诺时心脏的跳动,房间里面灯和画的对 话,像册里人头活动并且发表言论,偷偷配了的新钥匙在包里发光,艾米丽在双风车无法跟尼诺表白是化作的一潭水,借助特技公司精妙的制作热内的想象世界在观众面前高调亮相,热内就是要穷尽你的想象力,挑战你是否能跟得上他想象力飞驰的速度,这对于缺乏想象力和包容心的观众来说真的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许多人败下阵来,便以发疯、神经之类的词 来评价热内和《天使艾米丽》;而对于很多现在还有想象力和童心的人来说这些特技就是在帮助他们实现也许是很早以前也和艾米丽有过的同样的想象。

以上提到的都是电影当中的已外部视角看到的想象部分,在电影里还有艾米丽自己的想象,在电影里用她的视角看到的她的想象:小时候用父亲的听筒给 想象当中的好朋友小企鹅做诊断、归还盒子之后看电视新闻想象着自己作为最有爱心的女子过早的离世、看到水果店老板责骂吕西安她转过头看到藏在下水道里的朋友说了一句本片的名言“至少你永远也不会是一棵蔬菜——甚至朝鲜蓟也有心脏。”、她认为失去尼诺之后想象尼诺给她买了小粉上来帮她做面包„„借用艾米丽的 视角表现出她的想象的世界,用外在的视角表现观众对艾米丽的想象,这些视角上使得本片可以打破现实和想象的隔膜,让时间和空间在两个世界里自由的转换,既 是现实又可以不平凡„„这也就是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

《天使艾米丽》在构造这种魔幻现实时调动的不仅仅是特技和表演,还依靠了许多别的东西来 营造充满了爱的温暖的想象世界,让观众进入这个世界而暂时地忘却电影院之外的世界。

《大逃杀》——存在主义

《大逃杀》除了给了我巨大的震撼和感动外,更多的是细细体会每一个人物处在荒谬境况下的选择,并由此想到了二十世纪最后一位大哲――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

萨特和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后期的艺术作品,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冷酷的,无意义的。其次,人生也是无意义的、荒谬的、痛苦的,对于外在世界的荒谬和冷酷的绝对性而言,人的一切斗争都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甚至包括人的自我选择。最后,也是存在主义的重点,人拥有自我选择的权力,自我选择是实现自我价值以及证明人的存在的唯一途径。因此,对于个人而言,自我选择是有意义的。

而《大逃杀》作为一部电影,却拥有境遇剧的多个特点。首先,《大逃杀》也是设计了一个特殊的背景――BR法,主人公们一出场就被这个荒谬的规则所禁锢,五十个人只能活一个,手段就是血淋淋的相互残杀。规则就像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正所谓存在先于本质。而在这个规则之后,马上就引出了存在主义的另一个命题,人的自我选择。面对残酷的现实,是选择像相马光子那样抛开所有情谊穷尽一切手段去杀戮来争取一丝活命的机会,还是像在游戏一开始就拒绝参加游戏并选择自杀来保持做人的最后一点尊严的那对学生情侣,或是像三村和几个朋友那样同心协力去找出破解规则的方法,当然也可以像灯塔上的一群姐妹,不管它来日无多,只是实实在在的过好这一段时间。不管是激进、中庸还是实用主义,反正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选择。当然,按照存在主义的理论,这一切选择对外在世界而言,都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大家仍然逃脱不了死亡的宿命。然而,就是因为这些选择,使得大家的死亡有了分别,有的人通过死亡得到了升华,有的人却显现出了人性的卑劣。想想那对跳崖自杀的情侣,在那种人人都已陷入癫狂的时刻,选择主动结束生命比选择生存要困难得多,还有在战场上游走只为了找到暗恋的女孩并保护她的弘树,最终却死于心爱女孩琴弹的枪下的时候说出的一番爱的表白,那才真的是纯真的爱情,相比之下,成年人的爱情掺杂了太多的利益和虚伪。当然,我们还会为了灯塔上那一群因为相互猜忌导致拔枪相对的女孩子们而惋惜,但我们正常世界的人们又如何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可靠的是金钱,是利益,信任和关爱都只是相对的,在非常时刻,谁又能相信谁呢?

《小鞋子》——真正的视觉享受和感官愉悦

伊朗导演马吉德马基迪电影《小鞋子》的成功不只在其故事性,还在于它给予了观众纯粹的视觉享受和真正的感官愉悦,从而赢得了观众,实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

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发生在贫困男孩阿里一生中的一个小插曲。以一双破旧的小鞋子为主线贯穿全篇,生动地演绎了阿里与鞋子之间相依相偎的命运关系。影片开头在充满吵杂环境与童声画外音的衬托下,一只粉红色的女式小鞋子淡入画面,这个长达将近两分钟的固定镜头(即摄像机一直处于固定状态)。完整地再现了这双可爱的小鞋子由破到补好的整个过程。我们发现这只粉红色的鞋子一直处于灰色画面的中央,作为局部色相的粉红色小鞋子它主要强调影片主题与观众之间的关系。色彩的客观特性与人们对它的主观性认知形成了色彩的神秘感和紧张性。当这两种感知被投摄到影视作品之中,色彩便成为电影电视充满活力的源泉。我们知道粉红色是一种暖色调,象征着温馨、可爱而背景——鞋匠的身体是灰色,是一种冷色调。灰色最能表现人的沮丧心理情绪,使观众与影片主人公心理达成一致。同时,事物本身的颜色与周围的色彩会形成某些交互作用。不言而喻,导演是通过色彩对比来加强和强调观众与鞋子之间的情感,使观众从心理上产生一种情绪,从而影响观众,强化影片意境,达到目的——增加电影欣赏中的视觉冲击。

上一篇:电工基础实训计划下一篇:市委书记在全市项目年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