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与CG艺术

2024-08-29

公共艺术与CG艺术(精选6篇)

公共艺术与CG艺术 篇1

1. 公共艺术与CG艺术概述

1.1 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 是按艺术的新分类法所作的一种概念界定。主要指在公共空间中创作、设计、建造、实施、传达和产生作用的造型艺术。公共艺术传播的媒体形式及方式, 可能是雕塑、壁画、装置、行为、地景、网络视像, 多媒体、公益广告或综合性的场景空间设计。它们在城市空间的设立无时不在向人们传递着某种信息和寓意, 乃至成为一处场所、一条街道、一个社会乃至一座城市之特性或精神的标志和符号, 成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具有人文内涵以及对现实社会具有启迪、警示或超越意义的象征物体。

1.2 CG概述。CG是英文“Computer Graphics”一词的缩写。

CG一词的起源是在1962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的伊凡·沙瑟兰德发表了题为《画板》 (Sketchpad一个人机通讯的图形系统) 的博士论文, 文中首次用到“Computer Graphics”这一术语, 及“计算机图形”, 由此奠定了计算机图形学的理论基础, 从而确定了计算机图形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地位。后来人们常习惯把“Computer Graphics”简写成CG。

通过CG的艺术形式, 可以看出CG艺术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在CG艺术里我们可以发现, 艺术与技术的界限在消失, 而且技术在其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二是数字信息的可视化。数字信息的可视化及是把由“0”、“1”构成计算机最基本的数字信息转换成图像形式表示出来。三是互动或交互性。交互性在CG艺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四是CG艺术特有的创作模式。

2. CG现象在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出现

2.1 当代的公共艺术发展概况。

公共艺术一词产生于现代, 它即使不是一种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 也不是一种艺术风格或流派, 也未曾有过类似于艺术宣言或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其标识。

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再次加快, 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更多的提高, 美就更加的被人们所关注。公共艺术在这个时候已经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很多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设计形式上不断的创新, 使得公共艺术也摆脱了很多思想上的束缚, 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正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2 CG现象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出现。

早期的设计表现是以手绘为基础的绘制和等比的立体模型为主, 这其中传统的绘画技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 电脑硬件的进步和图形软件的发展, CG给设计表现注入了新的活力。设计表现的内容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 一是设计内容的平面三视图, 二是表达设计意图立体效果的表现图或模型。

当代的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一改以往只有雕塑、壁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局面, 已经有了CG等新形式的加入。CG所具有的艺术特点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比拟的。数字图像和电脑动画等可以通过显示器或投影机观看, 特定的环境中可以替代传统壁画或雕塑等形式, 比如在广场或商业区出现的巨型电视。

3. CG现象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发展

3.1 CG现象在公共艺术设计表现中的发展。

与以往手绘表现图的不同是, 设计表现可以不再是停留在二维的纸媒介或三维的事物模型中, 通过电脑动画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 设计表现开始了二维、三维和四维的全面发展。

3.2 CG现象在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发展。

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出现了越来越多带有CG形象的作品, 这些作品无论是在功能上和形式上都是与传统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所不同的。

许多大城市的公共交车和新型的地铁中都放置了车载的移动数字电视。移动数字电视可以接收到电视台的移动数字电视系统信号, 市民可以边乘公交边欣赏丰富的新闻、文娱, 广告、天气预报等电视节目。这种类型的电视不仅在交通设施中出现, 也安放在了各种写字楼和大型商场的公共空间中。许多的商场、酒店、银行和街头等处出现了可视化系统。

现在有一种新的科技应用到了建筑外墙的装饰中———LED彩墙屏。LED彩墙屏是LED技术应用到室外装饰照明领域的新产品, 其工作原理是通过驱动和控制两部分组成, 以小型LED方形灯作为发光显示单元, 通过多外方形的LED灯象素单元按照一定的矩阵排列而形成彩显幕墙, 外加连接视频控制器及电脑而构成。

本文经过前几章的探讨, 从CG现象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出现开始, 对CG现象在当代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作用和CG现象给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带来的新趋向作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一、通过对公共艺术和CG艺术的概述, 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艺术和CG艺术都是复合型艺术。从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发展概况来看, 它已经正式走入了人们的视线, 很多从事公共艺术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在作品形式上不断的创新, 使得公共艺术摆脱了很多思想上的束缚, 迈进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CG现象的出现对当代公共艺术设计起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当代公共艺术设计表现中, 在CG的帮助下, 表现作品易于修改, 便于多人参与工作, 使设计表现的工作效率比以往大有提高。

三、CG现象给当代公共艺术设计带来了新趋向。数字化时代的公共艺术设计正面临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无论是从媒介材料、媒介方式, 还是从视觉语言乃至思维观念等方面都会发生重大的转变。

公共艺术与CG艺术 篇2

内容摘要:文章探讨的是在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的重要意义,但是这里所指的“艺术实践”并非是专业艺术院校内学生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面向大众的艺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充满实践性与不断互动的美育教学方法。这种教育方法并不是让学生躲在房间里苦练绘画,而是要求学生把美育的思想与自己的社会实践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的过程。

关 键 词:艺术实践 艺术欣赏日常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

自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开始实践之后,美育教学(或者说艺术审美教育)就一直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通过一种大众化的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性已经逐渐被全社会所认识。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笔者认为,现有的非艺术类学生的美育教学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应该说,现有的美育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专业本科艺术学院教学方法的“简化版”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美学知识和美学原理,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审美的兴趣和思考的过程中。对于上述的教学方式,不能说它们不重要,因为了解一些艺术方面的常识、艺术史的知识或者美学思想,对学生来说都是有一定的帮助作用的。但是,对于那些非艺术类的学生,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要从专业美术教育的模式中摆脱出来。也就是说,要在这些比较专业甚至有些枯燥的教学行为之外加入“润滑剂”来滋润学生的心灵,这个“润滑剂”就是指一定的“艺术实践”。

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专业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一些美学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美学思想。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同时,如何来看待这个问题呢?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

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①把艺术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有很多学者和教育家都曾谈到过,他们反对把艺术当作在博物馆里供奉的某种物品,或者是停留在美学家们著作内的一些文字,而是把艺术当作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艺术品并不是只有进入博物馆才能够成就为一件艺术品。很多人过分迷恋那些所谓成为经典的东西,而忽略我们身边出现的各种事物。但是实际上,艺术本来应该是一种语言,而且是与我们的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一种语言。就视觉艺术而言,有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是,在人类的文字还没有出现之前,绘画就已经作为交流思想、记录历史的形式而出现在人类的文明中,甚至还演变成为象形文字。人类早期具有的简单的造型能力,使得儿童在没有进入人类的符号化的文字系统之前就已经能够用绘画表现自己对世界的直观认识。艺术的语言性的特征表现在艺术的各个门类与各个时代,它除了是一件让人欣赏的物品之外,还是对某一个时代生活的记录或者某一个艺术家的内心独白。既然艺术是一种语言,那么从本质上来说,每一件艺术品在成为历史之前,它都是具有当代性的,都是对当时生活的一种反映。每一个艺术作品首先是从那个时代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有生命力的一种存在方式,反映了某个艺术家特别渴望表达的内容,而后才脱离了那个时代变成一个被传颂的“标本”。忽略了上述意义,只注重从一种知识的角度去认识艺术,无异于将一个鲜活的生命制成“木乃伊”。因此,如果我们的课程只是能够看着某一个既定的图像或幻灯片(指作品),“对号入座”地说出一大堆诸如艺术大师的姓名、所生活的时代、生卒年月等问题的话,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即便从记忆规律的角度而言,这些内容因为无法令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会快速地被大脑“删除”。

其实从一个个体的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有表达自我的愿望,这是不容置疑的。只不过这种自我表达的愿望可能会被某种形式限制住而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在西方古典主义绘画时期对绘画技术的严格要求,使得只有少数经过专业训练的人才能被称之为“画家”,因为他们熟练地掌握了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世界的方法。由于成为一位专业的画家要经过长期的,甚至是枯燥的技巧训练,因而使得很多人对此望而却步,技术与非技术的问题实际上也成为进入艺术世界的一道很高的门槛。但是到了现代社会,这种情况发生了某些改变。复制客观世界的工作由照相机、DV等工具承担了大部分,法国哲学家利奥塔曾经说过:“只要按一下快门,普通公民,无论是业余摄影者或旅游者,就可以将身边空间组织成一幅画并丰富文化记忆库。”②这使得人们可以从单纯的技巧训练中解放出来,通过现代的手段去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这并不是某些人认为的艺术的堕落,而是并不背离当代艺术教育宗旨和技术发展的一种有益的变化——艺术变成了一种可以被享受的权利。有很多人尽管不是从事艺术专业,但他们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消逝而丧失自己的艺术感受,但是又没有途径去很好地表现这些感受,上述方式可能会给他们提供一种较好的途径。而那种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并不能够使他们得到满足,而只会产生倦怠。

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他们发现,一旦想象力之门被打开,那么个体所存在的潜力是无限的。美育或者说艺术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发现生活之美,其目的是启迪人的智慧而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这个道理虽然很容易理解,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人为地设置了一些与快乐主义相违背的障碍。过分偏重技巧或者过分偏重知识的记忆,使得课程显得并不那么充满趣味,甚至有些令人厌烦。在这种情况之下,我们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地回到生动艺术的思考与实践中。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着对生活的体验,这种体验甚至是每时每刻的。文学前辈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著作《生活的艺术》中关于中国文学和哲学的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他说:“当人们检视中国的文学和哲学的时候,他将得到一些什么东西呢……没有逻辑,没有学院式的胡说,没有学究式的专横的假定主义,这里只有一种对生活的亲切感觉,而没有一个设计精密的哲学体系。这里没有一个康德或黑格尔,而只有文学家、警语作家、佛家禅语和道家譬喻的拟议者。”“我们所看到的大概是一次对人生遭遇的评论,对邻村中一个女子的记载,或对一次春游、一次雪宴、一次月夜荡桨、一次晚间在寺院里躲雨的记载,再加上一些这种时节各个谈话的记录……所有的著作每篇不过四五百字,有时单用一句诗文即能表达出整个的人生哲学。”③从林语堂的这些议论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的文人虽然没有美学的长篇巨论,但是他们在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精神气质却是明显的美学化的。这一点很像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尽管它作为一种传统而已经被神圣化了,但是从历史上来看,文人们在创作的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神圣的心态来创作,而大多把它作为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语言或者是带有游戏性质的绘画实践,他们并没有被技巧所束缚,相反他们“意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尔”。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完全是源于他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

上文谈了这么多,笔者实际上想表明一个问题,我们的美育教学必须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如果没有生活实践的参与,那么他们所掌握的永远都只是一些浮光掠影的表面知识,而无法进入到艺术世界的内部,也无法体会艺术的乐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它们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美育教学的活动中来。像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中提出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艺术教育和90年代的综合艺术课程都强调了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批评的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这就比较符合美育教学的初衷——发现,了解,审美,批判,怀疑,创造。

上述理念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美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美育的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加深学生对于美的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学生自身创造力的一种肯定。从具体操作来说,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欣赏日常化的问题;二是日常生活审美化(或者说艺术化)的问题。审美欣赏的日常化也就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一些艺术经典(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与学生的生活发生关联。因为对于并不是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过分艰深和晦涩的知识也许会让他们望而却步。我们可以把这些知识加以“软化”,从而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内容。并且找到这些作品与他们生活之间的关联,能够加深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认为,艺术是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通过眼睛和形象的表达所进行的思考。每一个艺术家身上都有他独特的精神气质,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述先对这种精神气质有所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说让学生自己分析,或者动手做一个简单的临摹,加深学生对这个作品的认识。甚至可以让学生在这些作品上加入大胆的改造,从而使这幅作品产生新的效果。比如在我国香港的艺术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采用马蒂斯的风格来为自己喜爱的CD设计封面。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也就是让学生关心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并且用一种艺术化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国外的一位学者Klaus Sliwka就提出视觉沟通(Visual communication)的主张,认为绘画、电影、电视、广告、照片等形式,充分体现视觉艺术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功能,使艺术成为比文字语言更加直接的交流方式。这一点对于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似乎很难,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关心的问题,教师可以从一些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入手,鼓励学生动手来表达对这些问题的一些看法。比如说“安全”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剪报、海报、漫画、拼贴、电脑美术等形式,表达对自身安全的注意。学生作品的成败、好坏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让他们参与到其中,体会其中的乐趣。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就一些问题不受限制地展开思维。就像另一位外国艺术家奥托所提出的现代艺术具有实验性的功能,即实验新的理论,新的思考,这样才能促成新的社会和新的文化的产生。奥托的理论表明艺术本身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现代社会技术与艺术的同步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因此我们的艺术教育或者美育也必须具有开放性,必须提供足够的空间给学生,激发他们的思想或者能够容纳他们的创造力。

美育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它是一个针对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中的“人”的工作,所以不能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它,不能以学生记住了多少著名的作品、多少大师的名字来衡量,而要看学生通过学习,有没有激发起对生活的兴趣,有没有激发对艺术的兴趣。一个开放的、互动的、变化的美育课堂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因素虽然与“记忆”所产生的效果相比是一种“隐性”的,不太那么直接反映出来的效果,但是对学生而言,也许是更持久的,更能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种效果。

注释:

①(美)艾迪斯 埃里克森著.艺术史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第3页.②(法)让-弗·利奥塔等著,赵一凡等译.后现代主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第19页.③曾繁仁主编.中西交流对话中的审美与艺术教育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第147页.参考文献:

CG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篇3

艺术是在正确认识和反映 (自然和社会) 美的基础上所形成的艺术观念 (或审美意识) 的感性外化。艺术创作是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 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 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 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 塑造艺术形象, 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艺术创作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 是一种独立的、纯粹的、高级形态的审美创造活动。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 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 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艺术创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通常分为生活积累、创作构思、艺术表达三个阶段。要创作真正有生命的艺术作品就需要走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去认识和感悟自然界与人类社会, 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真、善、美的素材, 以形象思维, 发挥联系与想象, 运用拟人和夸张等手法对对象物进行科学理性地设计, 最终形成能够体现人类自由自觉本质和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观念的形成不是天生的, 而是源于对人类实践活动和自然与社会关系质的认知。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使得高科技的生活影响到艺术的思维方式, 使艺术能够更好地阐述思想, 所以艺术的发展需要跟上时代脚步, 艺术工作者需要学习先进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运用更高技术含量的新方法和手段[1]。

2 现代艺术

西方艺术在19世纪后期开始转变, 进入20世纪后, 形成了现代艺术。现代艺术呈现出纷繁多样的艺术运动和完全不同以往的表现手法, 后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抽象主义等等。现代艺术已充溢着人们能触及到的所有领域, 纷繁的艺术表达手段不断产生并相互交错, 传达理念, 创造形式。

现代艺术的创作与科学思想密不可分, 结构主义与立体派, 工业技术思想与未来派、风格派, 机械制造形式与达达派的机械图纸绘画, 弗洛伊德的释梦学说与超现实主义, 还有以理性手法表达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等等, 都是科学和艺术联手的结果[2]。

3 CG技术

计算机图形学 (Computer Graphics, CG) 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领域与应用方向, 主要关注数字合成与操作视觉的图形内容。CG狭义上是一种研究基于物理定律、经验方法以及认知原理, 使用各种数学算法处理二维或三维图形数据, 生成可视数据表现的科学[3]。简单地说, CG的主要内容就是研究如何在计算机中表示图形, 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的计算、处理和显示的相关原理与算法。广义上来看, CG不仅包含了从三维图形建模、绘制到动画的过程, 同时也包括了对二维矢量图形以及图像视频融合处理的研究。CG技术经过将近40年的发展, 已进入了较为成熟的发展期。目前, 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加工, 影视动漫, 军事仿真, 医学图像处理, 气象、地质、财经和电磁等的科学可视化等。由于CG技术在这些领域的成功运用, 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动漫产业中, 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4 CG技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

4.1 现代艺术对CG技术的要求

现代艺术要追求和探索新的呈现形式, 例如利用与计算机技术结合呈现的影视艺术、合成艺术、网络艺术等;并且数字媒体艺术通过与网络媒体的结合进行迅速广泛的传播;最后与智能软件的结合进行其艺术作品的创作。

艺术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思维和交流, 即艺术家如何创作和采用什么手段方式来与观者进行沟通交流[4]。现代艺术要求与CG技术结合, 形成CG艺术, 以顺应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自己的艺术特征:第一, 采用数码信息新技术、新媒体作为艺术形式和创作手段;第二, 在观念上摒弃了艺术家孤芳自赏的创作心态, 积极寻求与受众的互动;第三, 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转变成作品的一部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 由静观变成动态的互动形式;第四, 交互过程中的反馈实时性和即时性[5]。

4.2 CG技术对现代艺术的贡献

CG技术成就了新的表现手段, 并在不断发展中, 这些表现手段对某些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段具有颠覆性的意义。同时, 这些新的表现手段还无限地扩大了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6]。CG技术帮助艺术家处理大量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 设计出以前无法用手工绘制的二维、三维图像效果, 使艺术家从繁琐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中摆脱出来, 从而抽出更多时间从事艺术创作。在CG技术的帮助下, 艺术家减少了很多繁琐、枯燥的绘图工作, 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创意上[7]。艺术家可以利用CG技术进行数字雕塑、数字绘画、自然笔触模拟、照片级渲染、非真实渲染等等, CG技术可以大大简化工作流程, 并在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样的感觉形式。

结束语

艺术与科学技术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与融合的关系, 他们都是为了人类更好地生活, 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种类不断涌现, 给艺术发展提供无限潜力与空间, 为艺术提供新的物质技术手段。科学技术中也越来越多地融入艺术的因素, 使科技越来越人性化。CG技术对现代艺术的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CG技术为现代艺术带来了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CG技术为艺术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与认知方式;CG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家提供了新的表达平台。只有当技术与艺术思想完全融合为一体时, 才能真正体现CG技术在艺术创作中带来的审美感受。

参考文献

[1]李佳一.论数字时代艺术本体的嬗变[J].美与时代, 2011, 1:41-43.[1]李佳一.论数字时代艺术本体的嬗变[J].美与时代, 2011, 1:41-43.

[2]杨虹, 唐东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 2010.[2]杨虹, 唐东明.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研究[D].株洲:湖南工业大学, 2010.

[3]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3]章毓晋.图像处理和分析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4]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 2001, 1:98-112.[4]李砚祖.大趋势:艺术与科学的整合[J].文艺研究, 2001, 1:98-112.

[5]李有生.数字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7, 19, 11:168-169.[5]李有生.数字时代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J].现代商贸工业2007, 19, 11:168-169.

[6]杜丹.科学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6, 26, 5:24-25.[6]杜丹.科学技术与现代艺术设计创新[J].苏州大学学报 (工科版) , 2006, 26, 5:24-25.

关于艺术的作文:艺术与人生 篇4

幼时的我只是一个在海边拍浪逐沙的孩子,大海未曾赋予我文学的天分,缪斯未曾用她的手抚摸过我。长大后,我离开故乡的海。在城里的一家书店里,我第一次接触了那么多的书。有一次,我从琳琅满目的书柜里抽出一本诗集,上面印有泰戈尔的引言:“用你手中的钱币买下一本诗集吧,它会使你的心快活得像一只小鸟,自由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仅仅是看了一眼,我便如获至宝地买下了它。从此泰戈尔领我走向了一个缤纷的世界。我迷上了诗,正如我迷恋那深沉广阔的大海一样。

我第一次发现了诗的魅力正如阳光那样灿烂。诗里走出了乐观豪放的李白、深沉忧郁的杜甫、清丽婉约的李清照„„他们用风格不同的笔向我展示了世间的万物。渐渐地我又读懂了汪国真的诚挚、舒婷的细腻、闻一多的深刻;我与雪莱、普希金交朋友,领略了世界诗苑的璀璨。慢慢地,我发觉自己已离不开诗了。诗用它无形的手时时扣动我的心弦,拨出动人的琴声,令我如痴如醉。于是在课堂上,我从老师口里知道了顾城那“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向往;在课外我吟诵着,进入那“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意境。我真的感到自己像泰戈尔所说的那样像一只快活的小鸟,自由自在地飞翔在无限的空灵之中。

读了许多诗,我不禁怀着一个梦想,用我的诗轻轻扣动文学殿堂的大门。每当别人嬉戏玩耍时我醉心去探究万物的美;当万家灯火熄灭时,我独自一人在灯下构筑诗行,细细的笔尖流出小鸟的歌唱、花朵的绽放、嫩草的生长„„用自己的笔谱写心中的歌,与万物同欢乐。每当我把诗稿邮寄之后,等待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尽管大多数石沉大海,但一想起江国真的“失意时,就唱一首歌;烦恼时,就写一首诗。因为生活总是美丽的”这句话时,我的胸就异常地开阔起来。偶尔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印的字,便激动得几夜睡不好觉。尽管无人喝彩,但我感到文学殿堂的大门正徐徐开启,缪斯女神向我微笑,我那稚嫩的诗正圆着我的文学梦。

我醉心于读诗,醉心于写诗。那一行行诗句是一只只飞翔的彩蝶,带我到美丽缤纷的大花园;那一首首诗又像是一只只萤火虫,“发出了微弱的光,但攒起来将是亮丽的光”。

公共艺术与CG艺术 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知识情境,激活,磨炼,精纯

0 引言

当今艺术设计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于设计教育, 原有的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教学体制以及教学管理均在发生一系列变革。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 将感性的认识理念, 以严密的教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艺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电脑美术教学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 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笔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运用, 就如何在设计教学中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教学的方法联系起来, 建立新的教学模式, 进行了一些思考, 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教学。

1 现代基本设计课程与传统教学艺术设计的区别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是现代设计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视觉传达的重要手段。其教学内容包括编排设计原则、编排设计原理、编排的视觉流程、编排设计的形式法则、编排的基本类型、文字的编排构成、图形的编排构成及现代编排设计的发展趋势等。通过在版面上对空间层次、主从关系、视觉秩序及彼此间的逻辑条理性的把握与运用, 将有限的视觉元素进行有机的排列组合, 将理性思维个性化地表现出来, 使版面编排获得良好的诱导力, 更好地突出主题, 在传达信息的同时, 产生感官上的美感, 达成最佳的诉求效果。

1.1 教学内容外在形式的变化

传统编排设计教学的最大弊病在于信息传递媒体单一, 教师靠口述和板书的形式, 往往只能传授给学生知识的结论, 难以让学生直观感知、欣赏国内外众多的优秀设计作品, 更无法从多角度、多环境立体而全面地分析其创意形成的过程。学生经自己观察、思考、抽象后形成的知识少, 实际上不自觉地扼杀了学生全面探索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限制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无疑为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在同样的时间内, 课件以文字、图像、声音等有机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 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知识情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知识的结论, 从而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整体和各个侧面, 增强了教学的系统性、深入性。

1.2 教学内容内在结构的变化

教学内容的内在结构就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设计。知识结构是学科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是学科内含智力因素的信息源。传统的编排设计教材都是以教为主, 以线性结构来组织学科知识结构, 学生利用它学习自由度不大, 灵活性不强, 而且难以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向新知识结构的有效提升。多媒体是一种以接近人类认知特点的方式来组织、展示教学内容及构建知识结构, 它的信息组织方式是一种非线性结构———把信息的组织形式与信息内容呈现的多样性、复杂性结合起来, 为学生提供一种动态的、开放的结构化认知空间, 既注重学科的基本内容, 又包括学科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又注重知识的结构, 使教学内容的统一性与灵活性得到了完善的结合。这种采用网络化结构来组织的教学内容, 把相互关联的知识点有层次的构成一种网络系统, 系统由节点和链组成, 节点表示教学内容的知识点, 链是知识点之间的层级逻辑关系, 教学内容的结构变化使学习的知识着眼于不同的侧面, 使学生对知识形成了多角度的理解, 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各种设计问题时, 能更容易地激活这种知识, 灵活地利用它们进行设计, 形成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电脑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学

在电脑艺术设计色彩学习中, 对呈现知识的框面艺术设计尽可能追求新颖独特。色彩对于人们的重要性, 犹如阳光, 空气和水一样必不可少, 作为美术设计者, 更应该自觉地认识色彩、创造色彩, 一件设计作品的美感综合了形态、色彩、质感而产生的。然而, 看到作品的瞬间。首先诉诸于观者眼睛的是色彩的组合效果, 也就是色彩美的问题。在设计中, 不同的色彩搭配组合会给人的视觉和心理上形成诸如温暖、寒冷、华丽、朴素、强烈、柔弱、明亮、阴暗等不同的环境气氛, 表现各种不同的感情效果。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讲授色彩原理时, 教师往往以字代色, 两种或多种色彩的对比及调和效果, 学生只能通过联想加以比较, 尤其对一些色彩感觉较弱, 对色彩知识了解较少的学生表现得尤为明显, 学生在后期的实际应用中, 很难把构成中的色彩知识自觉地应用于创作中, 有的学生甚至要求重新讲解相关的色彩知识, 这些都说明前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Adobe Photoshop软件作为影像处理软件, 在色彩的使用及调控方面有着较强的优势, 快捷的填充, 灵活的色彩更换方式, 每一项都简便易学, 把Photoshop应用于色彩构成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屏幕对色彩间的复杂关系进行形象地讲解, 学生通过真实的色彩表现, 轻松掌握色彩搭配规律, 在作业的制作上, 免去了学生手工操作过程中所出现的涂色不均等问题, 并可衍生出多个方案, 便于比较, 扩大练习范围。作为设计专业的学生, 除了教师的课堂讲授外, 更多的需要借助大量深入而又系统的色彩作业练习去理解色彩原理, 磨炼色彩感觉, 精纯表现技巧, 提高自身的色彩修养, 为以后与色彩相关的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3 艺术设计过程的变化

我们曾以客观物质材料来塑模型, 逐渐步入虚拟实境的时代。计算机自身是一个复杂的信息处理系统, 同时它又与周围的环境、开发商及使用者构成另一个系统。在这样系统环境下工作, 带来设计者的思维及工作方法的一系列变化:传统的设计程序是被化分为几个阶段, 即分析—构思—制作—选择—评价—再修改制作—再选择定案的过程, 设计者必须亲历每个部分, 参与每个过程, 自身的角色也随之不断变化, 设计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设计思维, 同时要具备过硬的多种制作方法与手段;在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时, 情形就大有改观:设计人员只需作好满意的一个或几个供选择的构思或创意, 剩下的工作就是运用适当的软件, 通过指尖点击鼠标传递设计人的意旨, 来获得形象色彩俱佳的设计稿。免去了作者许多亲身制作之苦, 也获得更为满意的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 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作者可得到多种质感的表现效果。设计者运用计算机材质库中所提供的材料肌理, 使它与制作的图形或文字结合, 通过视觉产生软硬、粗细、明暗、透明模型等对比的变化效果, 来确定并有效地进行形体、模块的重组构造, 方便地改变开头色彩等, 还可利用计算机内多种摄影特技技巧, 造成特有的动感效果, 达到精细的设计作品, 使其层次感、丰富性多样化更为突出;而在立体的设计中, 设计者更能得心应手, 运用自如地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 计算机强大的计算机功能可以将每一条曲线、图形模数精确计算出并能虚拟实境表现出来, 显示出模型的最终效果。设计者亦可以加入动画设计, 使物体处于运动之中, 观察设计物体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关系, 及时调整设计构思, 这样的设计过程生动而直观。无论是二维设计或是三维设计, 图像或图形通过数字化的高速传递, 变得轻松自如。在这当中设计者能体会到无穷的乐趣, 也享受到变化多端的设计手法。新的设计造型语言和思维理念, 更能贴近于生活, 融入于时代之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给设计者提供了另一种巨大的新鲜设计空间:设计者一方面, 既可以取材于身边的或其它地方的现成材料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等工具的输入加入设计, 也可加入音乐, 声响等情景资料丰富设计内容;另一方面, 在虚拟的实境中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展示等等, 按自己意念显示出个性和多样化。此时设计者已将设计元素融入设计作品当中, 将传统设计作品的静态表述变成了动态空间的多维设计表述, 形成人机互动的局面。

4 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构想

现代的教学方法由传统的课程讲授式变为启发引导式, 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 实现“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联网, 协作讨论成为多媒体辅助教学中最有特点的教学方法———不但师生之间可以交流, 而且学生之间实现了交互协作———协作形式有可能是文件、数据、也有可能是语言、图形、图像, 为启发引导式教学创造了共同讨论交流的条件。我们把这一新的教学形式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并作了一定尝试。针对电脑编排创意设计课程课题的提出, 首先让学生去思考宣传手册的整体形象设计, 要求每个学生拿出整体设计方案一套, 通过竞标, 点评学生的作品, 挑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经集体讨论评估使方案得以完善, 在此基础上进行自选课题的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设计总的学习问题, 而且要引导、帮助学生形象思考、分析问题的思路, 切忌直接命令学生去如何如何做, 而是引导学生去想;在教学的开始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看法, 而教师会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发言, 洞察他们想法的由来, 看到其合理性和局限性, 再提供相应的引导, 引导学生看到与其设计相矛盾的观点和事实, 或者组织不同见解的学生进行讨论, 使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更充分的沟通和合作。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 不断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 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 最终促成对某一主题产生共同理解。在此基础上, 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 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 教师可以再进行提炼和概括, 使学生的设计思路更明确、更系统。随着教学的进行, 教师要逐渐让学生更多地去管理自己的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创意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创造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生环境, 使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争辩和合作。

5 结语

我们不仅需要设计的专业人才, 更需要兼顾多学科专业的通才。学生只有把握更多的手工实践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软件, 才能运用计算机将自己的设计理念, 创作思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只有手工与机器的有机互补, 民族与时代的结合, 才会汲取广博营养, 设计出创意形象俱佳的作品来。

参考文献

[1]李新华.电脑图形设计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对设计教育的影响[J].开封:河南大学学报, 2005 (2) .

[2]邓卫斌.CG技术再创动画新艺术[J].2007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论文集, 2007.

公共艺术与CG艺术 篇6

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民间艺术性, 具有取材范围广、涵盖面宽, 融全民性、实用性、娱乐性、艺术性为一体, 其涵盖的工艺、图案、色彩、结构其艺术性及实用性极具研究价值。非遗文化艺术符号是民族对情感记忆的浓缩, 也是对生活感悟的精神汇总。非遗文化艺术符号在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美的形式与美的语言, 两者相互影响相辅相承, 因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依据符号学的理论, 我们将非遗文化艺术符号划分为色彩符号、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三类。

1. 色彩符号

郴州安仁米塑是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其民间工艺中的色彩以红、绿、黄三色为主, 色彩明亮, 对比鲜明。红色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喜庆颜色, 安仁元宵米塑是民间节日用品, 在节日喜庆的氛围下更看重中国传统红色的运用, 因此, 在米塑的制作染色的过程中, 红色占有主导地位, 辅以黄、绿两色, 色彩点染随意, 却更能体现一种自然生态的美感, 强弱、虚实明显和谐, 更显得热烈吉祥的氛围。非遗文化艺术的色彩符号常常以高明度、高色相来点亮作品, 反应了本民族自由的对色彩和审美的理解。

2. 图像符号

非遗文化艺术图像符号通常以“形象相似”的形态来表现已具有意义的事物, 这是一种非常直接原始的意义表达方法, 具有“易读性”的特点。作为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大布江拼布艺术作品, 在造型上采用几何分割的形式进行构图, 其几何形图形符号以分割的比例、长度、角度等关系对所表达的事物进行抽象概念的意义。例如拼布作品的装饰纹样大量的采用了鱼形抽象几何式组合和波浪纹、曲线纹的图案式符号。

3. 象征符号

象征符号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 具备一定的普适性。非物质文化中所涉及到的象征符号作为可融入CG插画设计中的视觉表现元素, 以其形象的抽象性、极具文化内涵的视觉感染力, 在现代CG插画设计中开辟了新的表现语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中的象征符号对本文化的信息传递和视觉艺术的表现具有生动的而巧妙的意义, 但在CG插画中的运用而和将其优势再现, 或更为突出, 却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制或客观再现, 创作者应对原符号文化在特定的环境有所深入的理解, 力图将符号的精髓融入创作者的思维, 将其融会贯通, 力图呈现创作者内心真实世界, 这将是精神世界和自我意识的升华。

二、非遗文化元素渗入CG插画的教学方法

在构建新型血液注入的插画设计教学中, 有效的将传统非遗文化通过新观念、新技术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促进学生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的探索能力的培养, 使插画设计课程的教学观念与教学体系在新元素的渗入下, 不断的实践, 不断的探索, 以培养出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因此, 针对此类插画教学实践的教学方法而言, “执行榜样”教学法、“引导式”教学法和“项目执行”教学法不失是一种很好的CG插画教学手段。

1.“执行榜样”教学方法

“执行榜样”教学方法, 是以中外优秀CG插画为参照案例, 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分析, 学习其不一样的表现形式与技法, 领悟设计师对插画表现的独特个性特色以及独到的创作思维。在“执行榜样”的引导下, 重点渗入到CG插画的实践创作,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生活体验和个人感受, 由此使其作品具有灵魂性。

“执行榜样”教学方法的特色在于分析优秀的CG插画所呈现的精彩之处, 从中吸取精华, 弃其糟粕, 是艺术类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在非遗文化元素渗入CG插画教学的“执行榜样”教学方法的实践中, 对优秀作品的分析应涉及作品的背景文化及表达思想等多方面内容, 具体为:一方面要了解CG插画本身所传递的内涵, 即创作者在创作该作品时的构思思路, 其独具匠心的图形解读方式以及奇妙的创意思维, 而这些, 恰是一幅优秀作品的灵魂所在, 是鉴赏者引之赞叹之处;另一方面应感知作品背后的文化底蕴, 以及对该文化所采用的表现方法。虽然一幅优秀的作品重在构思, 但浓郁的文化底蕴将给作品带来更为回味感悟的心灵体会, 更能准确的将创作者的情、境、意、趣淋漓尽致的表达。

在关于非遗文化特点的CG插画的“执行榜样”案例学习中, 应从表现的形、色、构图, 以及具体的表现技法等角度进行全面的分析学习, 使学生对传统文化领域的CG插画创作有更为全面更为深入的了解, 为以后的CG创作积累了一定的认识与经验, 从而丰富了自身艺术修养。非遗文化元素渗入下的CG插画教学中所采用的“执行榜样”教学法重点在于要求学生在了解、分析优秀榜样的前提下, 能灵活运用其借鉴的方法运用到插画创作中。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一方面强调学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对非遗文化艺术的深化感悟;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善于借鉴“执行榜样”的创作经验, 体会优秀作品中巧妙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CG插画的表现形式和技巧可谓是多种多样, 如何做到很好的借鉴和运用, 需要学生根据创作的要求进行不同的立意、构思, 经过预设的规划达到预期的创作效果。例如, 在非遗文化中的拼布元素的运用上, 可以学习拼布工艺中的图形混搭和多维空间二维化的表现手法, 同时, 也可以借鉴拼布艺术中, 对图形元素的处理和轮廓造型的设计形式。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 体验和尝试从“执行榜样”中获取的经验, 丰富了学生CG插画的表现和技法, 更多的是打开了学生的创作视野。

2.“引导式”教学方法

CG插画设计课程的核心环节就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表现方法的训练, 该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非遗文化知识的带入能更好的提升原有CG插画课程内容的独特性和新颖性, 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的学习, 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调动了学生对CG插画技法的再创造。因此, 在运用“引导式”教学方法的过程中, 摒弃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概念程式化阐述, 而是将新颖的民间艺术工艺与丰富的联想结合起来,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整个主动性的学习过程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 也将CG插画的理论原理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配以民间文化技艺的现场观摩, 动手实践, 更加生动有效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更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例如, 在设置CG场景插画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非遗文化中的皮影艺术, 通过对皮影艺术背景文化及艺术性的学习, 提出如何发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契机, 最后以皮影戏中光影效果在二位空间的运用点, 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探寻能力;也可以将大布江拼布艺术作为课堂讲解的案例带入课堂, 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层面对民间拼布技艺中不同元素的交错布局运用到插画的场景表现有所认知, 拼布艺术中的具象、抽象、多位空间和虚实交织等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 将独有特色的插画表现艺术展现出来, 能给观看者带来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 多形式的表达语言更丰富了插画领域的视觉艺术, 也能带给学生无限的创作启发。

3.“项目执行”教学法

面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新常态, 高等院校的艺术人才培养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非物质文化渗入高校教学, 以文化促进教学并服务于社会, 以市场带动文化传播。因此, 在CG插画教学中, 利用非遗文化项目作为教学项目的相互促进, 是一种很有效的实践教学。在课程中, 将非遗文化项目整合, 与课程设置环环相扣, 以“非遗项目”为实践,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求知, 对新形式表现技法的探索。学生通过项目任务的执行, 掌握CG插画的基础理论、创作思路和方法, 同时对非遗文化有了一定的领悟, 提高了学生们对艺术的审美能力, 并对文化市场的设计方向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依据非遗文化项目进行的项目教学, 学生的创作成果更具备商业性, 更能以市场为前提, 做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和教学中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

三、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市场化

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人才的教育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目前, CG插画的市场现状, 日韩风在亚洲的CG插画市场形成了主流地位, 一方面为日韩国内有较为完善和庞大的插画市场;另一方面, CG插画的视觉运用涉及领域颇广, 涵盖了海报设计、玩具设计、平面印刷品设计、影视设计、书籍设计等不同领域, 以形成一定的文化产业。日本的商业CG插画中有其明显的地域文化色彩, 对其传统文化的传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其产业不仅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传承, 更成为了日本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产业。相比而言, 我国CG插画起步较晚, 在插画相关专业的设置上也相对较晚, 因此在CG插画的设计教学与市场的结合还不太成熟。因此, 向国内外各界学习借鉴优秀的插画设计教学方法是当下自身提高的最为有效办法。本次课程的探讨, 将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 力求将CG插画教育和市场紧密的结合。在教学执行中, 聘请知名的CG插画家作为高校的客座教师, 把当下最前沿最时尚的商业设计意识带到课堂;邀请非遗文化的传播者现场传授民间技艺, 传扬民族文化, 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意识。

在非遗文化渗入CG插画的教学中, 可为CG插画的创作创造出新的图像设计和新的表现形态, 将时代沉淀的文化精髓注入插画设计之中, 形成独有中国特色的风格特点, 引导当代CG插画在文化市场上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李斌, 谷莉, 陈金梅.插画基础[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12.08.

[2]肖红.“中国元素 (符号) ”应用于美育教学的思考[N].天中学刊, 2009.02.

上一篇:降低低压台区线损率下一篇:情景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