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精选12篇)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1
摘要: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 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 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比较研究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 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 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 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比较
在目前的高校教育格局中, 普通高校公共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愈显突出, 公共艺术教育与公共体育同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公共艺术与公共体育教育有相同的学科特性, 在课程体系中均包含着理论课和实践课内容。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远没有达到“高等教育”的层次, 在教育认识、教育水平、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完善、教师水平、教育管理、教育评价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和健全。因此, 本文就从两种教育的课程实施作为落脚点, 通过对教育政策、教育实施、教学管理等具体情况的比较, 找出两者的发展差异。
一、《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分析
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体育课程纲要》) , 2006年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 (以下简称《艺术课程方案》) 。从标题看, 虽然《体育课程纲要》中并没有出现“公共体育”一词, 但是该《纲要》的附则一章中表明“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艺术课程方案》在前言中也首先表明“本方案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非艺术类专业”, 由此看出两份文件所界定的教育对象范围是一致的, 均非针对专业高等学校的专业体育和专业艺术教育, 而是面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体育素养和艺术素养教育, 并且两份文件都是对进入学校教务系统的课程教学提出的指导要求。
之所以要比较这两份课程教学指导的纲领性文献, 是因为文教政策是教育实施的“源头活水”, 它们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和艺术教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 是新时期以来普通高等学校制定课程教学大纲、进行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现将两份《课程指导纲要》的内容对比用表1表示如下:
从表1中看到, 《体育课程纲要》比《艺术课程方案》在政策内容上要完善很多。《体育课程纲要》是由八大部分组成, 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育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附则。《艺术课程方案》则只包含了四部分内容, 分别是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保障。其中的“缺失”内容是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的细节内容。从表1中还可以看到, 两份文件中的“共有”内容是前三部分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 这些“共有”的内容分别明确了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以及该课程的作用和性质, 对课程学习的要求等。以下表2再将两份《课程指导》前三部分的具体内容分别列出, 做一个对比:
从表2的对比来看, 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设定比较笼统, 一门选修课程 (一般30个学时左右) 和公共体育144个必修学时教学要求相差甚远, 可见, 同样作为高等学校的公共教育课程, 国家在制定文教政策时是有倾斜的, 对公共体育和公共艺术的定位是完全不同的。
二、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的比较分析
接下来再将两种公共教育的课程教学实施情况归纳为课程结构、课程类型、课程内容设置、教学评估体系等四个方面, 在以下表3中分别列出, 做出比较:
通过调研, 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类型分四类, 一、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 共144学时, 每学期1学分, 共4学分;三、四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为选修课, 每36个学时1学分, 可任选多个学分;选项体育课和保健体育课分别针对体育特长生和身体弱势学生开设。课程内容设置按学期为单位划分, 对同一运动项目设置了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课程类型, 保证至少5个学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锻炼要求;对不连续选择同一运动项目的学生, 也提供其他运动项目的选择机会, 并规定交叉学习运动项目时的层次性要求, 实现和满足不同年级和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对活动内容的兴趣要求。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三类:体育理论课、体育实践课、体育保健课。其中理论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10%, 实践课学时占总学时数的90%, 专项训练占65%, 身体素质占20%, 考试考核占5%。体育理论课的教学对从事体育锻炼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理论课程, 从多个角度向学生介绍体育运动知识、卫生知识、体育竞赛规则, 体育欣赏等内容。体育实践课以提高学生兴趣出发, 在“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指导下, 让学生在自己喜欢或特长的项目上技术水平有所提高。选项课的类型就是在运动实践的基础上, 对某个专项有特长的学生进行技术的再提高, 形成运动的习惯,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体育保健课是为专门不能正常跟班上课的残、弱、病学生设置的, 这类学生长期处于弱势群体之中, 心理承受的压力很大, 因此这类课程除了学生一些力所能及的运动项目和保健理论外, 还包括了心理卫生课程。
反观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课程教学的具体实施中比较突出的问题集中在:课程结构单一, 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以及校外艺术活动自成一体, 没有紧密结合和开发校内外艺术资源;课程类型多为任意选修课, 且只需修满2个学分一门艺术, 课程多为音乐类课程, 不能开全所有艺术门类课程, 不能满足各类兴趣爱好的学生;课程内容随意, 因人设课, 多为欣赏类和实践类课程, 理论和史论类课程极少;课程没有任何评价体系, 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无法调动, 等等。针对这些课程教学的规范性问题, 公共体育在《体育课程纲要》中的规定非常细致。《体育指导纲要》“方向明确、任务具体”, 完善的细则为体育课程的开展、实施提供了有效地参照系数。而《艺术课程方案》对上述教学规范性的问题确实没有指导性阐述, 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这些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实施内容没有任何细致的明文规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比较可以看到, 公共艺术的具体实践指导严重缺失。显然《艺术指导方案》在这些方面出现了“指导盲点”。
三、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分析
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管理体制的保障, 表4比较的就是两种公共教育课程教学管理体系的差异:
从表4看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的机构设置, 以纵向看,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学校体育工作的最高领导机构, 主持全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每年定期召开体育工作会议, 制定年度工作计划, 并督促、检查、落实各项工作, 且将之纳入年末总结评比范畴。体育教学部是落实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的执行部, 按工作性质下设课堂教学、群体活动、训练竞赛、办公室及器材管理。以横向看, 体育教学部下的各部门为同一级的中层机构, 分管不同的工作内容, 课堂教学是中心工作, 群体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 训练竞赛是高水平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 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器材管理是体育教学的后勤保障。此外, 整个体育管理体系包括了体育师资管理、课堂教学管理、群体活动管理、业余训练管理、体育科研管理、体育场馆器材管理、体育经费管理等, 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形成了制度化、规范化的一整套科学体系。分析高校体育管理体系, 它调动着整个学校从体育管理部门到其他相关部门、从体育教师到学生的积极性, 优化整合学校管理资源, 对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组织、指导、检查、评定, 促进基础建设, 完善内部管理, 规范教学行为, 强化过程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调研得知,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如专业教师配备严重不足, 专职教师的教育培训机会少, 科研机会少, 职称晋升困难;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建立, 教师培养聘任制度、考核制度、课程管理制度等都还没有配套;教学没有大纲, 没有统一的教材, 没有教学方法, 单凭教师的个人艺术经验执教;公共艺术教育场馆器材没有规划建设, 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 等等。在表4中看到, 高校根据《艺术课程方案》确实都设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或“艺术教育中心”等, 但这些机构往往归属在团委或人文学院等部门下, 俗称“挂靠”, 其“挂靠”的性质决定了机构在课堂教学、师资管理、经费运作等没有独立权, 更不可能全局规划整个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 此外也不具备监督、检查、落实全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职能, 更不可能来制定相应的制度实施机制来保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有效实施。
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致力方向
与同处高等教育公共课程的公共体育不同, 公共艺术教育目前不是一门高等教育中硬性规定的必修学科。它自2006年“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被提出之后, 一直以选修课的身份, 承担着培养审美意识、健全综合素质的教育任务。比较教育家何塞·加里多认为:“通过比较, 人们可以了解其他教育制度, 可以更准确地认识和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教育制度, 也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教育前途。”本文在比较中发现, 公共艺术教育其“副科”的身份并不是主要问题, 而是在“副科”的背景下, 公共艺术教育要改革成什么样, 怎么改革呢?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教育制度做出明确细致的指导, 也需要一个政府机构来评估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监督其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
1.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的细化。
目前公共艺术教育改革处于兴起和激发阶段, 如果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目的不是一目了然, 或者改革可能带来的优势和价值不够明显, 那么, 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行政管理人员, 就会缺乏激励, 不愿意继续接受改革, 改革也会渐渐被置于一旁。再次审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 政府部门对教育改革的指导缺失和教育制度对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是公共艺术教育改革最大的“盲区”。这从《课程指导方案》的比较中也可以找到依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只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和保障”, 而缺失了“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开发、课程评价”等更具操作性的实施规范。因此, 在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中, 出现众多不规范的教学现状也就不足为奇了。为能给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和发展提供切实有效地指导作用, 现有的《艺术指导方案》亟待完善。弥补教育制度对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缺失可以明确课程改革的方向, 实施改革的细则方法, 及时评估改革的现状, 提高对改革的认知程度。
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实施机构的确立。
《艺术课程方案》规定:“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该规定的真正用意是重视公共艺术教育的第一课堂教学, 将其纳入普通高校的教务处, 将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件日常普通工作, 由这个专门机构进行统一计划、调控、管理。从表4中教学管理体系的比较来看, 如果是挂靠团委、宣传部、二级学院等设立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育委员会”, 就不是真正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 实质是“团委”下设的一个部门。现实工作中多在操作艺术的第二课堂实践工作, 将校园文化活动充当公共艺术教育, 将各类艺术竞赛成绩当作公共艺术教育的成绩。对这些至今还是由“团委”负责公共艺术教育的学校而言, “团委”的核心工作不可能是公共艺术教育, 它只是作为锦上添花、装饰门面的工作内容。这种体制管理的后果, 不仅公共艺术教育得不到真正的独立发展, 更严重的是造成了普遍的错误认识, 不管是学校的高层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和学生, 均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就是丰富校园文化的工作, 这样的认识完全违背了《艺术课程方案》规定的艺术进入课程教学以达到“育人”的初衷。此外, 很多学校甚至还存在多家部门负责管理的现状, 比如教务处“抓”公共课程教学, 学生处、团委“抓”学校的校园文化工作, 宣传部也来“抓”一些艺术交流活动, 这些学校表面上多家部门负责抓, 实质上常常是多而无人抓。与高校公共体育完善的管理体系相比, 改革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教学管理体系就显得必要和急迫了。
五、总结
本文进行的比较研究是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在不同阶段、相同视点上, 对现存教育现象进行多维度之间的“对话”。在比较研究中, 研究者们容易无意识地将“优劣差异”预设地加入到比较标准中, 也就是提前设定某个比较教育对象是相对优越的, 带着这种“有色眼镜”再去比较, 其研究结果的价值就不一定客观, 这是做教育比较研究时要避免的。本文通过对文教政策、课程实施现状、课程实施管理的比较得出, 公共艺术教育相较于公共体育来说, 其发展确实过于薄弱。所以笔者选择这两种性质相同的高校公共课程进行比较时, 并没有预设公共体育发展的“优越性”, 也一再遵循公共艺术和公共体育做比较的价值取向:比较不是为了寻求公共艺术教育和公共体育之间的异同, 更不是为了区分两种教育的优劣, 而是为了实现两种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共教育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追求一种更为合理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 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发展经验。因此, “表面”现状的比较只是比较的入手点, 接下去更应从两种公共教育的“背后”开始, 在不断的、并行的、参证现象的“向内理解”中达到两种公共教育的“视界融合”。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各种教育现象、教育观念的宽容与共处, 发挥公共体育对公共艺术教育目前发展薄弱现状的参照、选择、创新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何塞·加里多.比较教育概论[M].万秀里, 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杨子华.公共艺术教育应树立的四个基本意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6, (9) .
[3]李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评述[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6) .
[4]徐红.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规范化建设刍议[J].高教探索, 2008, (2) .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2
任课教师:刘华春
班级:2009公共班
学期:2010—2011第二学期
第一周星期一(2011.7.4)
1、布置专业考察题目以及具体内容安排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组,共计10组),考察呼和浩特市中高档住宅小区景观设计。并分析设计的优缺点。
具体内容如下
① 总体平面规划
② 道路设计
③ 组团设计
④ 植物配置(基调树种、道路绿化等)
⑤ 公共设施
⑥ 硬质景观
上述内容拍照或手绘收集,完成于进展册中。
星期五(2011.7.8)
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小组讨论,有什么问题,提出具体修改方案。
作业:修改后方案草图绘制。
第二周星期一(2011.7.11)
个人辅导草方案,教师提出修改意见。
星期五(2011.715)
个人辅导草方案,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并将完成的方案以及考察的过程以及内容进行排版。(尺寸A3,2张版面)
第三周星期一(2011.7.18)
过排版电子稿
星期五(2011.7.22)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研究 篇3
关键词:高校书法;中华传统文化;公共艺术
2006年,我国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教育部部属学校、省属重点学校和“211工程”学校开设书法鉴赏这门公共艺术课程。经过十年的时间,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经过不断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书法课程的重要意义
在大学阶段开展书法公共艺术课程,能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书法是中华文化瑰宝,一定要传承和发扬好”。书法是以特有的造型符号和笔墨韵律,融入人们对自然、社会、生命的思考,从而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人格精神与性情志趣的一种艺术实践。书法是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书法课程则是传承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书法课程,学生可欣赏古代书法大家的作品,感受其中的气韵与风骨,并通过学习书法来传承中华的传统文化。
2.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书法也是一门艺术。书法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生练习书法的课程,还要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书法,从中提高感悟能力与审美能力,比如,在书法课程中引导学生对柳公权的《寻秘塔碑》《神策军碑》,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赏析,了解艺术的美感和魅力。
二、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实践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的具体实践,要在书法艺术理论的指导下传授书法技巧,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传承中华文化。
1.在书法艺术理论指导下传授书法技巧
在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中,理论是必不可少的构成因素。书法理论包含多个层面,比如书法史部分、书写工具常识、书法技法理论和书法品评理论,等等。教师可以依托这些理论进行书法技巧的传授。比如书法技法理论包括执笔、用笔、临摹、创作等诸多技法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理论知识对学生进行技法的指导。
2.在书法作品欣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书法课程中作品欣赏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欣赏书法作品,可以从很多层面来进行。例如,可以通过欣赏书法的神采来感悟书法的灵魂;可以通过欣赏书法作品的线条和气韵来感受鲜明的韵律和节奏;可以通过欣赏书法的意境,对书法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展开体悟。
3.在书法艺术实践中传承书法精神
高校书法公共艺术课程,不仅需要课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作品鉴赏学习,还需要一定的实践练习和实践活动。
(1)在课堂上进行的书法鉴赏和书法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是以服务实践为目的,需要学生通过实践练习掌握书法技巧,感悟书法内韵。
(2)在校园内组织开展书法活动。高校中各种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书法活动也常常会以各种形式展开。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创立或参与书法社团,举办书法讲座和书法作品展览,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吸引学生参与,强化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3)组织开展校园外的书法实践活动。书法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艺术,与建筑、设计都有深刻的联系。尤其是各地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都有书法题词或书法遗迹。这些书法名胜既是中国书法的宝库,也是我们学习书法、积累底蕴、培养审美情操的最好课堂,还是学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的重要场所。高校应该抓住机会,为学生组织一些校外的书法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书法实践活动中锻炼多方面的能力,强化对于书法的学习兴趣。
书法课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充分发挥书法的文化功能与艺术功能,从理论、鉴赏、实践等多个层面对书法课开展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书法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邓懿媛.普通高校书法公选课现状之研究[J].大众文艺,2010(1).
[2]刘东峰.试论书法专业本科教学中入门书体的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4
当前地方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
1.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地位低, 不受重视
虽然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普遍存在, 但是与专业课相比, 公共艺术类课程基本都是“选修课”“通识课”的身份, 不具备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的评选资格, 导致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学生为了学分而上课的现象多有存在。
2.课程体系缺乏顶层设计, 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由于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全面系统的管理, 因此, 公共艺术教育类课程没有形成整体规划思路, 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经常出现“因师设课”的现象, 教学内容“因师而定”, 随意性大, 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 缺乏“公共性”和“针对性”
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面向全体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开设, 具有“公共性”。但是, 由于各种原因, 授课教师往往按照专业教学的套路来授课, 将公共艺术课程讲成了专业课程, 偏离了通识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同时, 由于是选修课, 教材选用的随意性大, 教师往往不能做到针对授课群体的共性来教授教学内容, 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有混学分之嫌。
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开发需要坚持的原则
1.坚持党的教育方针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坚持党的教育方针。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和胡锦涛同志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展工作。
2.贯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质上是学校为达到自己的教育目标, 以学校为基地进行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与组织形式。[3]因此, 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相配套。从专业的实际出发, 本着学以致用, 以生为本的原则, 科学制定开发计划。
3.体现高校办学特色
在高等教育追求办学特色鲜明化、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今天, 对高校而言, 开发校本课程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能够激活学校办学活力, 形成高校自己的办学特色, 真正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因此, 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以体现高校办学特色为准则, 时时处处体现之、贯穿之。
4.坚持艺术熏陶、潜移默化原则
公共艺术类课程的开发, 不能等同于专业艺术类课程的开发, 其主旋律仍然是普及性、趣味性、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须有意识地渗透艺术教育因子, 从而达到用艺术滋润心灵, 塑造学生人格的效果。
“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1.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实际, 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 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 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4]
2.“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内涵
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不同, 它着眼于提升学生自我修养, 而非艺术技能的增进;它重在培养学生的全面人格, 而非简单的传授艺术知识。因此, 它的功能在于帮助学生进行艺术地感觉、科学地思考, 在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 提高创造美的能力, 体会人生的意义、目的和价值, 达到思想与行为的统一;在于营造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校园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公共艺术类课程以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养成健全人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西安体育学院认真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文件要求, 深挖本校教学资源, 始终坚持优势课程与艺术课程有机结合的原则, 形成了“一基两翼”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其内涵是指:以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 以学院自主开发的体艺融合类课程为“第一翼”, 以校园文化艺术实践为“第二翼”, 通过三种方式的联动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品味和水平, 促使学生艺术修养和技能的提高, 从而达到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戏剧、影视等艺术表现类型, 可以供具有不同爱好的学生选择。校园文化艺术实践包括课外艺术活动和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等, 学院通过社团活动、文艺汇演、竞技比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让学生享有艺术实践的机会, 享受艺术实践带来的乐趣,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3.“一基两翼”公共艺术教育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⑴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 充实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依照《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全国普通高等学院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 学院从三个维度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完善。
首先, 从知识的衔接性上将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分为普及、提高、实践三个层次。普及课程帮助学生构建艺术基础知识体系, 提高学生人文艺术素养, 初步建立健康的艺术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 解决入门问题;提高课程针对完成基础课后希望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的学生, 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实践课程给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 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5]
其次, 从选择性维度上做到限选课与任选课相结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不断充实和更新课程教学内容, 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自成体系, 特色鲜明, 真正从“专业课的点缀、获得学分的工具”的地位中摆脱出来。
再次, 从课程性质维度方面讲, 抓好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建设。
目前, 学院共开设有28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如, 《中国民族音乐欣赏》、《书法基础与鉴赏》、《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18门体艺融合类校本课程 (见表1) , 供学生选择, 受到学生欢迎。
资料来源:《西安体育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3年修订) 》
同时, 学院大力加强艺术教育教材建设, 通过政策激励、资金支持等方式激发教师参与编写公共艺术校本课程教材的积极性, 经过不断积累涌现出一批体现学院办学优势和特色的自编教材 (见表2) 。
⑵加强社团艺术活动建设, 重视隐性课程发挥作用
艺术社团的建设是公共艺术教育隐性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校园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 对艺术知识的传播、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髙和知识结构的完善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6]学生通过参加社团活动, 可以学到很多在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可以增强与其他同学的交流与合作, 有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没有加入社团的学生, 社团活动可以起到宣传艺术知识和文化、培养艺术兴趣的作用。例如, 西安体育学院已逐步形成以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风采辩论会、校园十大歌星卡拉OK大赛、主持人大赛、棋类大赛、迎新文艺晚会、书画作品大赛等为主体的校园品牌活动体系。以校园文化为主体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由经常化、制度化, 逐步向系列化、高层次、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⑶加强校本课程开发的软硬件建设, 创建一流的艺术教育环境
软件建设方面,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比例协调的高水平公共艺术课程师资队伍是更好地开展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基础。就校本课程开发而言还需要将这支队伍打造成精诚团结、熟知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特性的课程开发团队。硬件建设方面, 学院应注重公共艺术教育教学设施的配套完善, 如琴房、舞蹈教室、书画教室、声乐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的配备。
总之, 高校应重视物质环境、制度环境和精神环境建设, 营造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 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使校园的审美功能、教育功能得以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鲁艳.校本课程:概念必须正确理解[J].教育发展研究, 1999 (12) :19-23.
[2]王倩.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2) :169-172.
[3]王倩.校本课程开发与高校课程改革[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2 (2) :169-172.
[4]杨建华, 陈鹏等.现代教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432-435.
[5]王利琳等.构建“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学研究”良性互动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 2012 (3) :18-20.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5
声明:本答案1-19题最多有1-2处答案有误 20-43题100%正确 请注意
1.(A)是科医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全科医学区别于其他二级临床医学专科的重要特征
A.连续性照顾 B.人格化的照顾 C.综合性照顾 D.协调性照顾
2.病人的基本资料不包括(A)
A.问题目录 B.人口学资料 C.临床基本资料 D.健康行为资料
3.在20世纪以前及初期,(A)是各国医疗界的主体
A.通科医疗 B.社区卫生服务 C.专科医学 D.家庭医学
4.美国家庭医疗专科委员会规定:对于已获得家庭医学专科医生资格的家庭医生,要求每(A)年必须参加
美国家庭医师学会的专业资格再认定考试
A.6 B.5 C.4 D.3 5.中国于(C)成为WONCA的正式成员国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6.(A)是全科医生在应诊时的主要任务
A.确认并处理现患问题 B.了解病人的病患体验 C.倾听病人的诉说 D.辅助检查
7.医生对慢性病管理过程中要注意(D):
A.慢性病是否得到了规范管理和有效控制 B.处理暂时性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与慢性病的双向影响 C.临终关怀与姑息治疗应纳入慢性病和老年病的管理工作中
D.以上都是
8.(c)多为随机性的,目的是临时处理附近的紧急情况
A.评估性家访 B.照顾性家访 C.急诊性家访 D.以上都是
9.下列不属于社区参与要素的是(A)
A.参与主体 B.参与客体 C.参与方式 D.参与时间
10.(A)是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A.信任 B.了解 C.平等 D.自由
11.(A)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主要是针对那些需要长期医疗照顾又适合在社区治疗和康复的病人
A.医院病床 B.家庭病床 C.门诊 D.随访
12.(A)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 B.个人 C.群体 D.社区
13.离散趋势法是从(A)角度挑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
A.敏感性 B.代表性 C.独立性 D.以上都是
14.在医患交流活动中,医生语言沟通技巧不包括(A)
A.医生在与病人交流时面带微笑
B.用病人能懂的语言交流
C.善于使用美好语言、保护性语言
D.合理运用问题类型
15.(A)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际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A.沟通与交流
B.物质 C.利益 D.环境
16.生物医学模式的缺点的是(A)
A.效率低、费用高、缺乏人文关怀 B.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C.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活体或尸体检查结果可以得到科学方法的确认
D.理论和方法简单、直观,易于掌握
17.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S”是指(C)
A.具体的 B.可测量的 C.能达到的 D.相关的
18.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总时限为(A)
A.全脱产10个月 B.半脱产10个月
C.4个月 D.8个月
19.小肠的病变通常引起(A)
A.水样腹泻 B.稀便 C.黏液便 D.脓血腹泻
20.健康风险因素评估(health risk or hazard appraisal)方法于(B),由Robbins和Hall提出
A.1969年 B.1970年 C.1972年 D.1976年
21.(B)是先天性的、遗传性的疾病发生及后天的健康行为培养的最重要场所
A.医院 B.家庭 C.社区 D.以上都是 22.为了衡量病人的健康或功能状态,使医疗照顾更为完善、有效,1987~1988年,WONCA分类委员会和科研委员会合作,形成了(B)
A.ADL量表
B.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
C.COOP量表 D.SCL-90 23.不能促进社区参与的因素有(B)
A.赋权 B.经济 C.风险沟通 D.参与式社区需求评估
24.(B)法多应用于医学生的教学过程,它可以协助训练学生采集病人资料的技术,但因其效率低并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应用较少
A.模型辨认 B.穷尽推理 C.假设与演绎方法 D.流程图临床推理法
25.由Weed设计的以(B)为线索的诊断思路,最适宜在基层医疗保健中使用,成为全科医生所应掌握的主要的诊断思维方法
A.疾病 B.症状学 C.器官系统 D.心理
26.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不包括(B)
A.社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B.门诊疾病种类及构成 C.社区疾病谱及死因谱 D.社区的人口学资料
27.(B)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卫生服务法”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8年
28.(A)是指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包括无子女夫妇家庭和养父母及其养子女组成的家庭,该家庭仅有一对夫妻关系存在
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同居家庭
29.(B)是指由标准诊断法确诊无病的对照组中经诊断试验检出阴性结果人数的比例[d/(b+d)]
A.灵敏度 B.特异度 C.假阴性率 D.假阳性率
30.(B)是软科学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管理中的科学决策,最优方案的确定及重要问题优先排序
A.加权评分法 B.系统综合集成法
C.RSR法 D.加权评分法
31.在我国全科医学的主旨是强调以(B)为方向
A.家庭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B.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C.个人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D.社区健康的维护与促进
32.社区基本材料一般不包括(B)
A.社区的自然环境状况 B.社区的居民健康状况 C.社区的经济和组织状况
D.社区动员潜力
33.物缘关系联系的纽带首先是(B)
A.情感 B.利益 C.环境 D.物质
34.社区卫生服务是以(B)为单位
A.社区 B.医疗机构 C.家庭 D.预防
35.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后WONCA制订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学发展的援助计划,本计划派出的第一位客座教授是(B)的Brian Cornelson
A.美国籍的 B.加拿大籍 C.澳大利亚籍的 D.英国籍的 36.下列(B)病人不能用抗生素
A.霍乱
B.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病人
C.痢疾
D.贾第鞭毛虫病或伤寒
37.服务于(B)是全科医疗的基本宗旨
A.家庭 B.社区 C.社会 D.个人
38.社区实习时间为(B)
A.3个月 B.7个月 C.11个月 D.26个月
39.医生给病人开药物处方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B)
A.病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 B.应优先选择有效药物中最贵者
C.有几种治疗方法同时存在时,选择毒性最小者
D.用药越少越安全
40.质量改进过程的步骤是(B):①过程标准化 ②过程选择 ③过程改进 ④过程评估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41.基层医疗服务对象不包括(B)
A.社区居民常见健康问题 B.需专科服务的病人 C.多发病的防治 D.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42.WONCA(B)召开一次世界大会,为全科医师提供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的讲坛
A.每一年 B.每三年 C.每四年 D.每五年
43.通过专家讨论法筛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般专家以(B)人为宜,以便到会专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A.8~10 B.10~12 C.12~14 D.14~16
年12
答案 题目
1.(A)是科医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全科医学区别于其他二级临床医学专科的重要特征
A.连续性照顾 B.人格化的照顾 C.综合性照顾 D.协调性照顾
2.下列哪项社区卫生干预计划不是根据计划的期限划分的(C)A.长期计划 B.短期计划 C.单项计划 D.中期计划
3.(B)是病人教育的最终目的,亦是病人教育真正有效的衡量指标
A.传授知识 B.行为转变 C.改变态度 D.相信科学
4.问题目录可以按照问题的性质,分为(D)A.主要问题目录 B.暂时性问题目录 C.长期用药清单 D.以上都是
5.在倾听时不应该(B)
A.用语言或非语言交流的方法适当作出反应 B.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 C.保持目光接触 D.保持感情、态度中立
6.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中的(D)A.健康人群
B.高危人群和重点人群 C.患病个体 D.以上都是
7.在预防医学实施过程中,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三级预防划分为(D)A.非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 B.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C.防止病残;康复 D.以上都是
8.目前我国未开展的筛检有(D)A.儿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B.先天性高苯丙氨酸血症 C.神经管畸形 D.结肠癌
9.饮食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应接种(A)A.伤寒、霍乱疫苗 B.甲肝疫苗 C.狂犬病疫苗 D.水痘疫苗
10.通过专家讨论法筛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般专家以(B)人为宜,以便到会专家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和意见
A.8~10 B.10~12 C.12~14 D.14~16 11.公共卫生是以(B)为主要关注对象
A.个人 B.群体 C.家庭 D.以上都是
12.COPC的实施过程正确的是(C):①监测并评价干预效果 ②制订社区卫生计划,实施社区干预,以解决优先问题 ③分析社区特征,掌握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 ④确定社区和目标人群
A.④③①② B.②④③① C.④③②① D.①④③②
13.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中医生要收集病人的背景,其背景包括(B)A.个人 B.家庭 C.社会与社区 D.以上都是
14.离家出走属于(B)A.家庭发展伴随的危机 B.家庭内在结构造成的危机 C.与照顾有关的危机 D.意外事件引发的危机
15.下列(A)属于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一级目标人群
A.老年高血压病人 B.病人的家庭成员 C.卫生保健人员、D.决策者
16.有学者根据主体参与程度和权力不同,社区参与方式可分为(D)A.社区控制 B.社区代表 C.社区关联 D.以上都是
17.(A)由外部专家或决策者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动社区成员参加计划实施的一种社区参与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
A.社区控制 B.社区关联 C.社区代表 D.以上都是
18.家庭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来自(D)A.遗传、儿童发育方面
B.疾病传播方面、成人发病和死亡方面、疾病预后方面 C.就医行为与生活方式方面 D.以上都是
19.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遵循(B)A.优先原则 B.“SMART”原则 C.顺序原则 D.科学原则
20.(B)不是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模式最主要的内容
A.健康问题目录 B.病人的基本资料 C.问题描述
D.以“SOAP”形式描述健康问题及其管理 21.病人的基本资料不包括(A)A.问题目录 B.人口学资料 C.临床基本资料 D.健康行为资料
22.全科医师骨干培训项目是(C)在全国新开展的培训项目
A.2003年 B.2005年 C.2007年 D.2002年
23.医生给病人开药物处方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B)A.病因治疗优于对症治疗 B.应优先选择有效药物中最贵者
C.有几种治疗方法同时存在时,选择毒性最小者 D.用药越少越安全
24.医生开放式的引导问诊常常涉及的问题来自(D)方面
A.问题发生的自然过程及所涉及的范围 B.病人的疾病因果观和健康信念模式 C.病人对医生的期望和病人的需要 D.以上都是 25.评价贯穿于COPC整个过程,一般包括(D)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D.以上都是
26.孕期妇女补充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婴儿出生的危险,属于(B)服务
A.预防接种 B.化学预防 C.病人教育 D.筛查
27.(B)法多应用于医学生的教学过程,它可以协助训练学生采集病人资料的技术,但因其效率低并往往流于形式,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应用较少
A.模型辨认 B.穷尽推理 C.假设与演绎方法 D.流程图临床推理法
28.服务提供过程属(C)质量管理范畴
A.基础 B.过程 C.环节 D.结果
29.社区卫生服务是整合了(D)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A.预防、医疗
B.保健、康复、健康教育 C.计划生育 D.以上都是
30.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下列(B)没有参加对“医学目的”的讨论
A.智利 B.朝鲜 C.德国 D.中国
31.医患沟通主要是通过(D)的接收与反馈来完成的A.听觉 B.视觉 C.触觉 D.以上都是
32.(B)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活动的前提和依据
A.医疗卫生服务市场调查 B.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 C.医疗卫生服务设计 D.医疗卫生服务提供
3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以(B)为中心
A.疾病 B.人 C.健康 D.家庭
34.下列不属于以病人为中心照顾的指导原则的是(B)A.维护病人的尊严,尊重病人的权利 B.关注疾病胜于关注病人 C.重视病人及其家庭的参与
D.建立长期、连续、稳定的合作伙伴式的医患关系
35.(A)由父母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也包括无子女夫妇家庭和养父母及其养子女组成的家庭,该家庭仅有一对夫妻关系存在A.核心家庭 B.主干家庭 C.联合家庭 D.同居家庭
36.(A)是医患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常见形式
A.交谈 B.信函 C.电话 D.网络
37.质量改进过程的步骤是(B):①过程标准化 ②过程选择 ③过程改进 ④过程评估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88.较为理想的医疗保健体系是(A)A.“金字塔”形的三级医疗保健体系 B.“金字塔”形的四级医疗保健体系 C.“金字塔”形的五级医疗保健体系 D.“金字塔”形的六级医疗保健体系
39.1989年11月,在(C)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
A.香港 B.台湾 C.北京 D.上海
40.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后WONCA制订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学发展的援助计划,本计划派出的第一位客座教授是(B)的Brian Cornelson A.美国籍的 B.加拿大籍 C.澳大利亚籍的 D.英国籍的
41.下列(C)不属于与自身和团队业务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A.终生学习的能力 B.参与科研和教学的能力 C.医疗服务体系利用
D.信息收集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42.下列不属于家庭的内部资源的是(C)A.经济支持 B.医疗处理 C.社会资源 D.信息和教育
43.下列不属于流行病学诊断内容的是(B)A.调查社区居民两周患病情况 B.了解社区居民主观卫生需求和愿望 C.掌握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预期寿命 D.调查社区居民两周疾病和伤害的发病情况
44.人际需求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包括(D)层次需求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是
45.(C)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A.1990年10月 B.1991年11月 C.1993年11月 D.1994年11月
46.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需要全面收集病人“三维”资料,“三维”资料不包括(C)A.生理 B.心理 C.家庭 D.社会
47.下列(C)不属于MintJchin和Beavers(1974,1976)归纳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正常相互作用模式
A.家庭和外界的界限是半透性的,有选择性的使某些信息自由进入家庭 B.家庭各亚系统内及之间的沟通类型是灵活的、明确的和直接的 C.父母总是代替子女回答问题 D.子女不涉入父母的冲突
48.在我国基层医院家庭病床科的医生,主要以(C)的形式为病人提供服务
A.门诊 B.医院 C.家访 D.电话咨询
49.预防医学职能主要是由卫生防病部门负责,执行(D)三大任务
A.公共卫生执法 B.预防医学措施 C.健康教育 D.以上都是
50.物缘关系联系的纽带首先是(B)A.情感 B.利益 C.环境 D.物质
医生给2—6岁儿童开药物处方时用(C)的成人量.以色列全科医学住院医师培训项目的时限为(c)A由外部专家或决策者确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动社区成员参加计划实施的一种社区参与形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参与
d()不属于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二级医疗
b()被推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有禁忌证例外)的一线药物,此类药物不产生低血糖症,可用于长途汽车司机或机器操作工人等类病人
b()不是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模式最主要的内容 a()常常是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终末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b()常定期进行。主要用于患有慢性病或行为受限的家庭病床病人居家养老者及临终的病人 d()导致的行为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
a()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胸痛的疗效有限,只适用于有严重焦虑症的患者 c()多为随机性的,目的是临时处理附近的紧急情况 a()是比较经典的医疗质量控制的方法
a()是防治疾病的重点工作原则,尤其是预防工作和慢性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a()是科医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全科医学区别于其他二级临床医学专科的重要特征 b()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b()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a()是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a()是一种常见的凭经验挑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的方法 a()是医患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常见形式 b()是医务工作中的最根本的原则
a()是医学术语,指一种有生物学机制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功能障碍,这种生物学的异常情况通常可以用体格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给予判断
b()是由当地政府牵头的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 b()是由家庭情感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者决策
c()是指一种社会地位,即他人(社会)知道此人现处于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人可能有病,也可能是装病
c()通常持续超过15分钟。放射至左臂,伴有出汗气短头晕。病人多为50岁以上男性,常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或别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c()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由父母同几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构成的家庭,两对以上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等
c()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本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起到关键性的推进作用
d 1982年,IOM召开了关于COPC的专题会议,提出一个COPC的执行定义,即COPC的基本要素()b 1991年WHO调查资料显示,60%的死亡是由()引起的
a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5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是()d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A.1990年10月 B.1991年11月 C.1993年11月 D.1994年11月
2.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5个层次,处于最高层的是(D)
A.生理的需要 B.社交需要 C.自尊的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3.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遵循(B)
A.优先原则 B.“SMART”原则
C.顺序原则 D.科学原则
4.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R”是指(D)
A.具体的 B.可测量的 C.能达到的 D.相关的
5.在预防医学实施过程中,根据疾病发生、发展的自然过程,将三级预防划分为(D)
A.非特异性预防、特异性预防
B.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C.防止病残;康复 D.以上都是
6.全科医生从症状入手的常用诊断思维方法有(D)
A.刻画诊断法、归缩诊断法
B.菱形诊断法 C.危险问题识别法 D.以上都是
7.社区卫生服务状况不包括(D)
A.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的分布及严重程度
B.常见健康问题的种类及构成 C.家庭问题分类及处理情况
D.住院情况统计
8.社区卫生服务是以(B)为导向
A.医疗 B.需求 C.健康 D.家庭
9.服务于(B)是全科医疗的基本宗旨
A.家庭
B.社区 C.社会 D.个人
10.病人在取得医疗机构的证明文书后,有权根据病情的性质、程度、发展和预后的情况.暂时或长期、主动或被动地免除(D)等社会责任或义务
A.服兵役、上学 B.高空作业 C.坑道作业 D.以上都是
11.家庭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来自(D)
A.遗传、儿童发育方面
B.疾病传播方面、成人发病和死亡方面、疾病预后方面
C.就医行为与生活方式方面
D.以上都是
12.(A)是全科医生最为常用的家庭评估方法
A.家庭关怀指数(APGAR问卷)
B.家系图 C.家庭圈 D.以上都是
13.评价贯穿于COPC整个过程,一般包括(D)
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 C.效果评价 D.以上都是
14.(A)指由标准诊断法确诊有病的病例组中经诊断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a/(a+c)]
A.灵敏度 B.特异度 C.假阴性率 D.假阳性率
15.要想成为全科医生需要具有(D)
A.强烈的人文情感 B.出色的管理能力
C.执著的科学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
D.以上都是
16.一位40岁的男病人以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近1年,加重1天”而来就诊。病人自述近一年来经常没有明显诱因感到头痛,疼痛为钝痛,位于双侧颞部,可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但他经常感觉疲乏无力。他从事销售员工作,与老板有很大矛盾。结婚16年,妻子是一个工人,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有一个15岁的女儿,正在上中学。他吸烟已有20年,每天吸烟大约30支;喝酒,每日饮白酒半斤或至少两瓶啤酒。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异常.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全科医生应该考虑(D)
A.用止痛药对症治疗头痛
B.紧张性头痛与工作压力大、夫妻关系不合有关系吗? C.夫妻关系不好、家庭不和睦的原因是什么?酗酒的原因是什么?
D.以上都是 17.预防医学措施不包括(A)
A.健康教育 B.免疫接种 C.健康检查 D.特殊人群保健
18.第一类疫苗实行免费接种,受种者为(B)
A.妇女 B.未成年人 C.老年人 D.病人
19.(B)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A.需要 B.利益 C.血缘 D.夫妻
20.医生在倾听时需掌握的原则是(D)
A.移情式倾听的原则、引导回答的原则
B.避免先人为主的原则
C.避免不同观点直接暴露与交锋的原则
D.以上都是
21.根据NCEP和英国NICE的指南,(B)被列为第一优先筛选对象
A.高血压 B.糖尿病患者 C.男≥45岁,女≥55岁 D.HDL<1mmol/L 22.质量改进过程的步骤是(B):①过程标准化 ②过程选择 ③过程改进 ④过程评估
A.③②④① B.②④①③ C.①②④③ D.②③④①
23.下列对家庭说法不准确的是(D)
A.家庭关系基本上是一种终身关系 B.家庭关系在性质上主要是一种情感联系
C.家庭关系不能因整个家庭或某个成员的功能的低下或改变而终止某个成员的身份
D.从家庭的发展来看,关系健全的家庭至少应包含7种家庭关系
24.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A”是指(C)
A.具体的 B.可测量的 C.能达到的 D.相关的
25.全科医疗中,POMR方式由Weed在(B)首先提出
A.1968年 B.1969年 C.1970年
D.1997年
26.人际需求来源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包括(D)层次需求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尊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D.以上都是
27.社区实习时间为(B)
A.3个月 B.7个月 C.11个月 D.26个月
28.顾客满意度评价的步骤正确的是(C):①数据收集和存储 ②选择方法 ③数据分析和报告 ④信息转化为行动 ⑤设计数据收集的工具 ⑥设定目标
A.⑥⑤②④①③ B.①⑥②⑤③④ C.⑥②⑤①③④ D.②⑥⑤①③④
29.(B)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卫生服务法”
A.1944年 B.1945年 C.1946年 D.1948年
30.下列(C)不属于与自身和团队业务发展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A.终生学习的能力 B.参与科研和教学的能力 C.医疗服务体系利用 D.信息收集与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31.影响家庭功能的主要因素是(D)
A.权利结构 B.家庭角色 C.沟通类型和价值观
D.以上都是
32.火灾属于家庭危机中的(D)
A.家庭发展伴随的危机 B.家庭内在结构造成的危机 C.与照顾有关的危机 D.意外事件引发的危机
33.下列(B)不属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
A.资源配置、费用控制 B.结果与效果评价 C.病人流向 D.服务提供、需方利用
34.在我国全科医学的主旨是强调以(A)为中心
A.人
B.家庭 C.社区 D.人的健康
35.(A)是防治疾病的重点工作原则,尤其是预防工作和慢性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A.调动病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 B.关注病人胜于关注疾病 C.维护病人的尊严,尊重病人的权利
D.发挥团队合作的作用
36.(A)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
A.家庭 B.个人 C.群体 D.社区
37.(B)不是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模式最主要的内容
A.健康问题目录 B.病人的基本资料 C.问题描述
D.以“SOAP”形式描述健康问题及其管理
38.早在20世纪70年代,(B)就开始尝试针对工作在基层的全科医生开设研究生课程
A.英国、美国 B.英国和加拿大 C.加拿大、新加坡 D.新加坡、马来西亚
39.下列(C)不属于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症状
A.发热 B.颈部淋巴结病 C.有喘鸣 D.扁桃体肿大
40.处于“金字塔”底部的医疗保健体系为一级医疗,又称为基层医疗。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B)
A.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形成的医疗服务网络
B.社区居民的常见健康问题通常可以在基层医疗中获得方便、便宜且具有人情味的有效服务
C.通常情况下,病人可以不经过基层医疗才可以获得其他医疗保健服务 D.负责社区居民常见健康问题及多发病的防治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41.社区卫生服务是整合了(D)技术指导于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A.预防、医疗 B.保健、康复、健康教育
C.计划生育 D.以上都是
42.下列不属于家庭的内部资源的是(C)
A.经济支持 B.医疗处理 C.社会资源 D.信息和教育
43.预防医学职能主要是由卫生防病部门负责,执行(D)三大任务
A.公共卫生执法 B.预防医学措施 C.健康教育 D.以上都是
44.较为理想的医疗保健体系是(A)
A.“金字塔”形的三级医疗保健体系 B.“金字塔”形的四级医疗保健体系 C.“金字塔”形的五级医疗保健体系 D.“金字塔”形的六级医疗保健体系
45.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来说,全科医生承担着(A)的角色
A.守门人和团队管理与教育者
B.医生 C.咨询者 D.教育者
46.(C)是指一种社会地位,即他人(社会)知道此人现处于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人可能有病,也可能是装病
A.疾病 B.疾患 C.患病 D.生病
47.全人照顾强调(D)
A.全面照顾完整的人 B.全面的家庭照顾
C.提供连续性照顾和多学科性的照顾
D.以上都是
48.病人的基本资料不包括(A)
A.问题目录 B.人口学资料 C.临床基本资料 D.健康行为资料
49.下列不属于与职业价值观形成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是(B)
A.服务和诊疗的态度
B.医疗管理 C.价值观 D.职业责任感
50.(B)是医生最常采用的工作手段
A.告诫或建议 B.开处方 C.转诊 D.支持或解释
51.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COPC亟待解决问题不包括(C)
A.观念问题 B.筹资问题 C.环境问题
D.队伍和技术问题
52.由Weed设计的以(B)为线索的诊断思路,最适宜在基层医疗保健中使用,成为全科医生所应掌握的主要的诊断思维方法
A.疾病 B.症状学 C.器官系统 D.心理
53.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不包括(B)
A.社区居民健康危险因素评估
B.门诊疾病种类及构成 C.社区疾病谱及死因谱 D.社区的人口学资料
54.医患沟通主要是通过(D)的接收与反馈来完成的
A.听觉 B.视觉 C.触觉 D.以上都是
55.下列(C)不属于病人的个人背景
A.病人的性别、年龄
B.气质与性格 C.家庭的遗传问题 D.病人的经济、文化、宗教
56.随访需要追踪的健康问题不包括(C)
A.自限性问题 B.急重性问题 C.家庭问题 D.慢性健康问题
57.有学者根据主体参与程度和权力不同,社区参与方式可分为(D)
A.社区控制 B.社区代表 C.社区关联 D.以上都是
58.在(C)情况下,人际关系不能健康发展下去
A.自由 B.公平C.猜忌 D.合理
59.下列(B)病人不能用抗生素
A.霍乱
B.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病人
C.痢疾
D.贾第鞭毛虫病或伤寒
60.服务提供过程属(C)质量管理范畴
A.基础
B.过程 C.环节 D.结果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人员等应接种(出血热疫苗)孕期妇女补充叶酸降低神经管畸形婴儿出生的危险,属于(预防接种)服务(家系图)是全科医生最为常用的家庭评估方法 下列(决策者)属于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三级目标人群
全科医师识别或排除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采用(VINDICATE)鉴别诊断法
(A.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际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临终病人是指生命预期在(6个月)以内的病人,其身体主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基本衰竭,处于死亡来临之前的阶段
成立于1968年的AAFP在(1969)正式成为美国第20个医学专业委员会
在理想的卫生服务体系中,下列(应用复杂而昂贵的诊疗技术解决疑难重症)不属于基层医疗的功能 疼痛十步分析法属于(刻画诊断法)由Weed设计的以(症状学)为线索的诊断思路,最适宜在基层医疗保健中使用,成为全科医生所应掌握的主要的诊断思维方法
.(RSR法)是通过评价指标得分的排序,然后对排序的秩次计算来确定权值的大小 中国于(1994)成为WONCA的正式成员国 下列(药物)不属于引起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下列(健康人群)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
(沟通)是家庭成员相互作用的关键,是维持家庭系统稳定的必要手段 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遵循(SMART)下列(自我检查)不属于在全科医疗服务中的第一级预防
健康风险因素评估(health risk or hazard appraisal)方法于(1970),由Robbins和Hall提出.(2002)全国全科医学培训网络成立
.(交谈)是医患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常见形式
在基层医疗中,全科医疗是一种以(门诊)为主体的第一线医疗照顾.(利益)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服务市场开发和服务设计过程属(基础)质量管理范畴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
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来说,全科医生承担着(守门人和团队管理与教育者)的角色(苯二氮 类)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胸痛的疗效有限,只适用于有严重焦虑症的患者 WONCA正式成立于1972年在(墨尔本)举行的第五次世界大会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变化,(核心家庭)已占家庭类型的首位 全科医疗中,POMR方式由Weed在(1968)首先提出
(主干家庭)由一对已婚子女及其父母、未婚子女或未婚兄弟姐妹构成的家庭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项目是(2007)在全国新开展的培训项目
.(连续性照顾)是科医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全科医学区别于其他二级临床医学专科的重要特征 在(猜忌)情况下,人际关系不能健康发展下去
在20世纪以前及初期,(通科医疗)是各国医疗界的主体 下列不属于家庭的内部资源的是(医疗处理)目前我国未开展的筛检有(结肠癌)美国家庭医疗专科委员会规定:对于已获得家庭医学专科医生资格的家庭医生,要求每(6)年必须参加美国家庭医师学会的专业资格再认定考试
早在20世纪70年代,(英国和加拿大)就开始尝试针对工作在基层的全科医生开设研究生课程
社会学界普遍认同社区的概念起源于(德国)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 F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
(家庭圈)是把家庭作为一个个体,来分析家庭外资源的简单的方法
(调动病人的积极主动地参与)是防治疾病的重点工作原则,尤其是预防工作和慢性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病人的基本资料)不是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模式最主要的内容.(大型专科医院)不属于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二级医疗 下列(自我检查)不属于在全科医疗服务中的第一级预防
1999年12月,卫生部召开了(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正式启动,并进入一个规范发展的阶段
.(情感权威型)是由家庭情感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者决策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总时限为(全脱产10个月)(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评价)是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改进活动的前提和依据(1945)英国议会正式批准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卫生服务法”
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需要全面收集病人“三维”资料,“三维”资料不包括(.家庭)病人的基本资料不包括(临床基本资料)社区卫生长期干预计划一般指(5年)及以上的计划
d()不属于三级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二级医疗
b()被推荐为所有糖尿病患者(有禁忌证例外)的一线药物,此类药物不产生低血糖症,可用于长途汽车司机或机器操作工人等类病人 b()不是体现以问题为导向记录模式最主要的内容 a()常常是评价医疗卫生服务终末质量优劣的重要依据
b()常定期进行。主要用于患有慢性病或行为受限的家庭病床病人居家养老者及临终的病人
d()导致的行为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突出问题
a()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胸痛的疗效有限,只适用于有严重焦虑症的患者 c()多为随机性的,目的是临时处理附近的紧急情况 a()是比较经典的医疗质量控制的方法
a()是防治疾病的重点工作原则,尤其是预防工作和慢性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所在
a()是科医学非常重要的原则,也是全科医学区别于其他二级临床医学专科的重要特征 b()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b()是人际关系的实质
a()是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a()是一种常见的凭经验挑选社区卫生服务绩效指标的方法 a()是医患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常见形式 b()是医务工作中的最根本的原则
a()是医学术语,指一种有生物学机制的生理的或心理的功能障碍,这种生物学的异常情况通常可以用体格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给予判断 b()是由当地政府牵头的卫生服务,具有公益性质,不以营利为目的 b()是由家庭情感生活中起主导作用者决策
c()是指一种社会地位,即他人(社会)知道此人现处于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本人可能有病,也可能是装病
c()通常持续超过15分钟。放射至左臂,伴有出汗气短头晕。病人多为50岁以上男性,常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或别的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c()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由父母同几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构成的家庭,两对以上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等 c()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议,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本次会议的召开,对我国的医疗卫生改革起到关键性的推进作用
d 1982年,IOM召开了关于COPC的专题会议,提出一个COPC的执行定义,即COPC的基本要素()
b 1991年WHO调查资料显示,60%的死亡是由()引起的
a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5个层次,处于最底层的是()
d 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5个层次,处于最高层的是()c 伴有伤风症状的病毒性咽炎不可能由()引起 c 病人的临床基本资料不包括()
d 持续性腹泻如果伴有()的病人应该转诊到肠道专科医生作详细检查 b 大肠的病变引起()
c 对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形成评价的方法不包括()d 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
d 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d 家庭的内在结构包括()
d 家庭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来自()d 家庭是通过()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群体 d 较完整的社区健康档案一般包括()等项内容 d 连续性照顾可以体现为()
d 目前我国的卫生事业发展将实施“三重三移”战略,即()b 皮毛加工屠宰畜牧兽医人员应接种()d 评价诊断方法的真实性的常用指标有()a 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总时限为()
a 全科医师识别或排除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采用()鉴别诊断法
d 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d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
d 确定优先解决健康问题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d 人际关系沟通的要素包括()
b 社会学界普遍认同社区的概念起源于()著名社会学家Tonnies F1887年出版的著作《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d 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内容包括()b 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目标的基础环节 a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为中心 d 社区卫生服务状况不包括()a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点的是()a 生物医学模式是以()为中心
a 世界医学会于1964年在()郑重宣称,在使用一种以临床研究为次要目的的新疗法时,“医生应尽可能在符合病人心理的前提下得到病人的同意,而这种同意系病人得到充分解释后自由表示出来的同意”“如果没有得到病人在充分知情后的完全同意,则不能对病人做任何事情” a 首次提出COPC这一术语的是()医生Kark SL c 水利工地民工野外宿营人员等应接种()c 随访需要追踪的健康问题不包括()a 替代医学不包括()
d 问题目录可以按照问题的性质,分为()b 物缘关系联系的纽带首先是()b 下列()不是早期的医患关系特征
d 下列()不属于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办事处提出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评价标准 b 下列()不属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 d 下列()不属于引起腹泻的最常见原因 c 下列()不属于有效的沟通必须具备的行为 d 下列()不属于在全科医疗服务中的第二级预防 b 下列()不属于在全科医疗服务中的第一级预防 d 下列()引起的病人咽痛医生容易漏诊 b 下列不属于个人生活压力事件的是()
d 下列不属于在1997~1999年位居我国城市前三位死因的是()d 下列对家庭说法不准确的是()c 下列对专家评判法说法不准确的是()b 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优点的是()b 下列属于对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过程评价的方法()a 下列属于经济生活压力事件的是()a 小肠的病变通常引起()d 新的医学目的包括()
b 医患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性不包括()
d 医疗质量从狭义角度,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b 医生给病人开药物处方时,下列做法不恰当的是()d 医生向癌症病人沟通时需要掌握的原则与方法是()b 医生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应该避免()c 医学的传统目的不包括()
d 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中医生要收集病人的背景,其背景包括()a 饮食从业人员,交通运输人员应接种()
d 影响健康危险因素存在或消失的因素被称为使动因素,一般分为()d 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包括()
c 在()情况下,人际关系不能健康发展下去 d 在()情况下,应医生考虑病人转诊
b 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全科医学学术会议后wONCA制订出了对我国大陆地区全科医学发展的援助计划,本计划派出的第一位客座教授是()的Brian Cornelson
c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处于最高层的是()
b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尝试针对工作在基层的全科医生开设研究生课程 d 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的内容一般涉及以下()方面
c 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要遵循“SMART”原则,其中“A”是指()
b 质量改进过程的步骤是():①过程标准化 ②过程选择 ③过程改进 ④过程评估
c 中国儿童在出生后就应该接种()c 中国于()成为WONCA的正式成员国
.(灵敏度)指由标准诊断法确诊有病的病例组中经诊断试验查出阳性人数的比例[a/(a+c)].(1989)我国成立了第一个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即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培训中
(病人的基本资料)是以问题为导向病历记录的核心部分,全科医师在每一次接诊的过程中都应采用该形式对病人的就诊过程进行记录
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8811万,占总人口的6.96%,标志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特异度)是指由标准诊断法确诊无病的对照组中经诊断试验检出阴性结果人数的比例[d/(b+d)]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点的是(效率低、费用高、缺乏人文关怀)男性的长者是一家之主,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能力、收入和健康状况如何,这属于(工具权威型)(联合家庭)由至少两对或两对以上同代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包括由父母同几对已婚子女及孙子女构成的家庭,两对以上已婚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等
.(1993)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标志着我国全科医学学科的诞生
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提出来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1、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成立(1993 年11月)
2.在20世纪以前及初期,(通科医疗)是各国医疗界的主体
3、替代医学不包括(.西方医学)
4、下列(服务和诊疗的态度)不属于与服务体系相关的知识与技能
5、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以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提出的定义作为代表,即“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6.下列哪些因素能够加强病人的遵医行为(.医患交流清楚、直接、全面,医患关系密切)7.从社区的层面分析,影响社区内个体和群体健康的因素不涉及(生物遗传因素)
8、下列(病例发现)不属于筛查的途径
9、理想的全科医疗医患关系属于(信托 指导)关系
10、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中的制定计划的具体步骤是(1、3、4、2):①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②制订计划 ③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④确定目标
11、.首次提出COPC这一术语的是(南非)医生Kark SL
12、疼痛十步分析法属于(.刻画诊断法)
13、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总体培训时间10个月,为全脱产学习,其中理论培训1个月、临床培训8个月、社区培训1个月
14、中华医学会1993年成立全科医学分会
15、世界医学会于1964年在(赫尔辛基)郑重宣称,在使用一种以临床研究为次要目的的新疗法时,“医生应尽可能在符合病人心理的前提下得到病人的同意,而这种同意系病人得到充分解释后自由表示出来的同意”、“如果没有得到病人在充分知情后的完全同意,则不能对病人做任何事情”
16、(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糖尿病控制情况及预测并发症的最好指标
17、伴有伤风症状的病毒性咽炎不可能由(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
18、在倾听时不应该(随意打断对方的谈话)
19、在(C.猜忌)情况下,人际关系不能健康发展下去 20、社区卫生长期干预计划一般指(5年)及以上的计划
21、社区卫生服务的对象包括社区中的(D.以上都是)
22、.最基本的医学伦理学原则有(D.以上都是)
23、家庭的基本功能包括(D.以上都是)
24、医生对慢性病管理过程中要注意(D.以上都是)
25、疾患对病人生活的影响往往是多方面的,包括(D.以上都是)
26、对医疗保健与保险体系来说,全科医生承担着(守门人和团队管理与教育者)的角色
27、下列(D.成本效益)不属于与病人健康问题的发生、发展与康复相关的人文社会
28、下列属于替代医学的是(D.以上都是)下列常见影响健康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不包括(D.种族和习俗)
29、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是(D.以上都是)30、(霍乱)典型的症状是有大量的米汤色水样腹泻,伴有呕吐,但不伴有腹痛
31、最基本的医学知识包括(A.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
32、语言沟通的技巧包括(D.以上都是)
33、全科医师识别或排除可能会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是采用(A.“VINDICATE”)鉴别诊断法
34、健康决定因素包括(D.以上都是)
35、孕妇适量服用(B.叶酸)能有效地防止胎儿发生神经管畸形
36、按照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AH)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呈金字塔形,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5个层次,处于最高层的是(D.自我实现的需要)
37、以人为中心的应诊过程主要包括(D.以上都是)等方面的内容
38、服务市场开发和服务设计过程属(A.基础)质量管理范畴
39、下列(D.以上都是)引起的病人咽痛医生一定不能漏诊 40、火灾属于家庭危机中的(D.意外事件引发的危机)
41、男性的长者是一家之主,不论其社会地位、职业、能力、收入和健康状况如何,这属于(C.传统权威型)
42、一位40岁的男病人以主诉“反复发作性头痛近1年,加重1天”而来就诊。病人自述近一年来经常没有明显诱因感到头痛,疼痛为钝痛,位于双侧颞部,可持续数小时,休息后症状可以缓解,但他经常感觉疲乏无力。他从事销售员工作,与老板有很大矛盾。结婚16年,妻子是一个工人,夫妻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有一个15岁的女儿,正在上中学。他吸烟已有20年,每天吸烟大约30支;喝酒,每日饮白酒半斤或至少两瓶啤酒。心、肺、腹部及神经系统查体未发现异常.根据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全科医生应该考虑(D.以上都是)
43、下列哪项不属于生物医学模式的优点的是(B.效率低、费用高)
44、下列(C.健康人群)不属于社区卫生服务的重点对象
45、(A.双向转诊)是社区卫生服务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
46、下列(B.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病人)病人不能用抗生素
47、对腹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急性病毒性胃肠炎或食物中毒病人应用抗生素)
48、影响求医行为的因素包括(D.以上都是)
49、全科医师骨干培训总时限为(A.全脱产10个月)50、全科专科医师培训内容包括(D.以上都是)全科专科医师培训相关理论学习,时间为(B 国外全科医学教育形式主要有D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D)为主体
51、(A.交谈)是医患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最常见形式
52、COPC的实施过程正确的是(C.④③②①):①监测并评价干预效果 ②制订社区卫生计划,实施社区干预,以解决优先问题 ③分析社区特征,掌握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卫生问题 ④确定社区和目标人群
53、构成社区的基本要素有(D.以上都是)
54、“PDCA”循环的概念最早是由(A.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提出来的,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
55、全科医师骨干培训项目是(C.2007年)在全国新开展的培训项目
56、(A.沟通与交流)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联系的最主要形式,是人际间信息交流的过程
57、制定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具体目标一般遵循(B.“SMART”原则)
58、确定优先解决健康问题一般应遵循的原则是(D.以上都是)
59、连续性照顾可以体现为(D.以上都是)60、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D.以上都是)61、据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A.医药卫生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
62、医疗质量 从狭义角度,主要是指医疗服务的(D.以上都是)63、(A.家庭发展伴随的危机)是由家庭生活周期各阶段特有的变化所引发的,具有可预见的特点 64、新的医学目的包括(D.以上都是)65、社区卫生服务是实现(B.“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基础环节 66、临床处理的基本思维程序一般分为(D.以上都是)阶段
67、下列(A.老年高血压病人)属于社区卫生干预计划的一级目标人群 68、1991年WHO调查资料显示,60%的死亡是由(B.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引起的 69、研究表明,(A.链球菌感染)与急、慢性家庭压力有关 70、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以(B.人)为中心 71、要想成为全科医生需要具有(D.以上都是)72、国外基层医疗服务和全科医学发展较早国家的经验已经证实,(C.全科医生)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核心力量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6
关键词:高校;艺术公共课程;美术教育
一、引言
自1902年王國维将“美育”一词引入中国,便揭开了中国美育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我国高校对艺术公共课程的也不断适应时代需求,陆续出台符合时代的规划,主要有:1989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关于普通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2002年,教育部颁布《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2006年,出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第一次正式将普通高等学校(非专业艺术院校)的艺术教育,冠以“公共艺术”的称谓;2014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建立了评价制度,以促进艺术教育规范发展。
二、高校艺术公共课程中通识教育的作用与意义
从教育的根本性来说,在知识摄取之外的人格的发展更重要。《大学》中明确指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并且重视将道德理论与道德实践的统一作为自身的根本追求。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必不可少的内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为之理论于教育,于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隆盛而不衰亡,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完全人格,男女一也。”他把能否养成健全的人格放到国家兴亡的高度来对待了。
美术教育作为实现素质教育的一种途径,其教育目的也是进行人格教育。美术教育既包含传统的绘画、雕塑、工艺和建筑的知识和技法,也包括新兴的设计、摄影及视觉艺术作品和现象,还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构并传达个人态度、信念和价值观的各种视觉影像。作为通识教育的美术教育有别于专业美术教育,更强调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获得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懂得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从而增进面对生活的从容与自信。法国雕塑家罗丹“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大学艺术公共课中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用美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美的形象、用美的思维认识生活的美好,用美的心灵感受人生的美好,最终塑造美好的人格魅力。
三、大学美术通识教育的对象与目的
在大学艺术公共课中的美术教育的内容既要有一定的高度,又要通俗易懂。在鉴赏优秀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将人类文化艺术的精髓传达给学生,这也是美术教育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
从教育对象接受角度看,大学生作为美术通识教育的接受者,授课教师也要根据情况进行施教。在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之前,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幅作品的色彩、构图、用笔等专业性的问题不太现实。但优秀的美术作品所展现的真、善、美,具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自然引起欣赏者的思考。当一幅经典名作展现在面前时,栩栩如生的画面,顿时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甚至会产生身临其境的共鸣。学生会不会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就涉及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即“何为美”。如果美仅仅被诠释为美丽漂亮的,那只是对美的片面认识,仅仅有了直观的感受还是不够的,这只是鉴赏的初级阶段,教师必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调动所学一切知识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让这种直观的视觉享从发现美发展为认识美、理解美,甚至在审美感受和思想感情方面获得全方位的审美享受。
每位学生对艺术品的认识受限于他们的审美价值观,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自身的审美价值观去辨别与确立欣赏与创作的审美准则。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因个体的艺术修养、人文素质、道德情怀等一系列因素的共同作用产生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
四、大学美术通识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思考
任何美的感受都可以帮助人们获得自我的提升,在欣赏美术作品中获得美的享受,得到身心的提升,塑造完美的人格,正是大学美术通识教育的最终目的。要想欣赏美术作品,感受其美好,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美术通识教育中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与教育尤为重要。
要重视第一课堂教育中的美术通识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艺术的课程显得更加形式化、边缘化。高校管理层应发挥第一课堂的优势,让大学艺术教育真正产生影响、发挥作用,建设有“深度”的通识教育课程。首先,要增加大学艺术课程数量及学分所占比重,因为该项指标直接反应了大学艺术在众多课程中的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其次,需要有学科和师资的保障,要有一批热衷于通识教育的优秀教师来承担课程,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并不断思考创新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方式。
将美术教育扩展到第二课堂教育。美术教育作为大学艺术教育中的一部分,应该注重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之外开设一些讲座、学术报告来丰富通识课的实施方式。还应开展各种大学美术的校园内外实践活动,如写生、摄影、雕刻、制陶等,以此来鼓励学生用美的眼睛寻找生活中美的形象,用美的思维认识生活的美好,用美的心灵感受人生的美好,最终塑造美好的人格魅力。
五、结语
立足现实,现代大学教育不可能弱化专业教育,但过于狭窄的专业教育难免会使人褊狭。在以专业性为根本特征的大学教育中,通过重视大学美术通识教育来促进学生的理性与个性的自由发展,培养完整的人,不仅仅是一种理想,也是教育事业的最终追求。
【参考文献】
[1]高叔平.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孙海涛,李东,王维.关于我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9.
[3]赵伶俐,汪宏.百年中国美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探索 篇7
公共教育学作为师范生的重要课程, 是为未来教师提供基本的教育学知识、教学技能并形成教育专业情怀和专业精神的课程。
本期“学术聚焦”推出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关于公共教育学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研究认为, 公共教育学的改革应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不仅要拓展学生的教育技能, 还应通过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培养其形成做一个“好教师”的专业情感, 这既是公共教育学改革应该考虑的趋向, 也是养成师范生师德的有效途径。此外, 还要依据教育学的人文特质, 倡导公共教育学教材多样化的书写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既要开展对话教学, 在师生平等、民主的对话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也要尝试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如通过小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提高学生理解教育现象、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 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还可充分发挥校园网络教育平台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8
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研究的意义
所谓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 指的是面向非艺术专业的高职学生开展审美教育, 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综合素质而实施的艺术活动课程。 课程评价主要是指以某种确定的方式对课程计划、 教学活动和学习结果等相关问题的特点及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 不难看出,课程评价的积极意义在于它的判断和反馈,它能够有效促进公共艺术课程体系迈向科学化、系统化,最终达到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要求。
(一 )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对未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的定位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坚持全面发展,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提出:“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 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 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 ”所以,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家的教育改革, 也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背负的任务,高职院校显然就要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评价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深入研究。
(二 )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公共艺术课程评价的积极意义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的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使课程得到有效的发展,进而实现目标。 具体结合公共艺术这门课程来说,就要了解公共艺术课程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价值。 但是,艺术课程的价值并不只是把各门艺术学科的知识技能数量进行简单相加,而是可以整体性、平衡性地发展学生的艺术综合能力,还能通过直觉、想象、表达和交流的独特教学过程,帮助学生逐渐提高文化修养,并培养其开拓创新、融会贯通等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公共艺术课程的作用,凸显它的育人价值, 更是需要加强评价模式研究, 对其进行不断完善、改革,以提高它的实效性,达到育人目的。
二、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传统评价模式的局限性
据了解,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普遍采取课后作业、 开卷考试或论文书写等形式作为本门课程的成绩评价依据。 但是,这样的传统评价模式实际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 )评价方法以纸笔测验为主
不可否认,纸笔测验确实有它的优势,如直观、清晰地显示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但是,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很难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态度、情感、价值观等进行评价,更不用说评价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团队合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最终仍是走上应试教育的老路。
(二 )评价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
目前大多数评价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评价, 并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的目标, 而是简单沦为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工具。 同时,由于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评价方法较少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无法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评价,甚至有可能导致学生发展的功利性、片面性、极端化,极大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素质的综合提高。
(三 )评价主体以教师个人为主
就目前来看,由于教师长期处于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了评价的单一主体,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评价的被动地位,无法加入组成评价的共同体。 这样的重教师轻学生的评价方法是无法形成共同参与、 交互作用的多元评价模式的。 它很容易影响评价结果的全面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影响学生个体发展的积极主动性。
三、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模式的探索
根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评价的实际情况, 加上对公共艺术课程评价意义的重新认识, 不断研究、 改进其评价方法,完善其评价模式,对高职院校而言势在必行。 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质,即它的公共艺术教育应该同时具备艺术理论、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三重特点,可以实行“多元化”评价模式。 所谓的“三元”评价模式,就是不同于以往传统评价模式,而是变成由开卷考查、活动展示、师生共评的新型组合评价模式。 整个评价模式重过程高于结果, 可以更科学地综合评价学生的艺术成绩,具体的“三元”评价模式比重如下:
(一 )一元 :艺术理论测评 (30%)
艺术教育的理论类课程主要有中外艺术史、美学原理、文化概论、文化人类学、审美文化史等课程。 可以以书面形式考核学生系统的理论知识,主要以主观题为主,旨在融会贯通感性和理性,通过对艺术问题的思索由理入道。 同时,让学生通过对艺术理论和审美活动的探索,更清晰地认知自我,更努力地创造和赏析美好的事物,主动塑造健全的人格和个性,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自觉自愿地引导、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理论测评时,老师应该持以开放的眼光和包容的心态,加强对学生在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中碰撞出的思维火花的重视, 更要提高学生对艺术理论和审美活动进行讨论和思考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结合实际情况,以学生的课堂讨论、课后作业、讨论探究等作为理论测评的复合标准。
(二 )二元 :艺术技能测评 (30%)
所谓的艺术技能指的是个体在艺术创作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的才能。 让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学习主要是为了满足他们多方位的需求和兴趣,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和开启心智,提高艺术创作能力,加强对艺术的思考追求,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艺术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老师需要用动态、发展、鼓励的态度评价学生的艺术技能, 对不同的艺术基础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要懂得 调整标准,根据个人实际情况提出相应公平合理的要求,使得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既有基础上继续充满信心地积极学习,继而实现有效的提升。 因此,老师在对艺术技能进行测评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在规定时间里艺术技能提高的程度,还要参考学生的第二课堂表现及各项艺术实践活动, 例如发表文章、书法和绘画作品, 参与校内外艺术活动项目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领悟艺术的美,并能够学以致用,提升思想境界,让艺术美化自己的生活。
(三 )三元 :艺术审美测评 (40%)
在艺术教育过程中, 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和认知亲身感受艺术魅力,从而开阔审美视野,提高审美品位,形成辨别真伪善恶美丑的眼光, 学会创作和赏析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 所以,具体的操作需要由教师和全班同学作为评价主体,结合学生三方面的表现进行测评,一是课堂教学的表现情况,这项需要事先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揣摩、领悟, 从而依据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的积极性和思考探索的深度进行测评;二是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这项则需要老师多设计开放性的题目, 争取让学生能够对优秀的艺术作品做出个性独创的阐释, 表达出对艺术形象的感受及对艺术元素的运用,从而开创发散思维,激活创新意识;三是审美意识的进步情况,这项需要结合学生的想法畅谈和即兴演练综合测评,因为两者都属于审美创作, 它能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细胞,是艺术精髓的分享和思想火花的碰撞,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审美意识。
公共艺术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不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了解高职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的意义、现状的基础上进行科协合理的评价模式研究, 这对全面推进和深化素质教育,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秋美.刍议高职公共艺术教育[J].科技信息,2014(8).
[2]周鑫.对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以云南省保山学院为例[J].教育科研,2011(4).
[3]文莉.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的研究[J].价值工程,2012(4).
[4]彭浩.高职教育学生发展性评价的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1(2).
[5]邓婷婷.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教育,2012(5).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9
同时, 随着全球国际化的大发展, 英语成为国际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 公共英语课程已然成为高校基础课程之一。然而, 大学普遍的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特点:班级大, 人数多, 专业广, 学生来自不同的班级和专业, 互相不熟悉;教师的教学负担重 (多个班级) 、教学内容多 (完成听说读写译) , 教学压力大 (学生要拿英语4、6级证书) 。
这样的情况, 使得公共外语教育过分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素质教育, 过度注重科学教育而忽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教师教书不育人, 学生读书为证书, 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和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因此, 笔者在高校英语教学经验中, 通过对公共英语课程的实证教学研究, 提出以下4种有效途径以便在公共英语课程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
1 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学生为主
尽管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得如火如荼, 而普遍高校的公共英语教育任然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如凯洛夫的“五段教学”, 它的特点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 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 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被动地位, 无法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使得高校培养出的人才缺乏综合能力, 只会考试却不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其他方面, 根本无法达到教育部所提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重点,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的素质教育要求。
因此, 当前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应改革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 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在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中, 体验式教学、任务型教学、探究式教学、巴特勒学习模式、抛锚式教学等都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能动性, 培养学生在学英语的同时提高其多方面知识的操作与实践, 培养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体会思想、道德、思维、创新等多层次的熏陶。教育部2001年7月制定的《英语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 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由此可知, 改革当前公共英语课程的教学模式, 发展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 教学内容的重视——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 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 其实质是人性教育, 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 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 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2]
长期以来, 人们总是将教材和教学内容等同起来, 认为课程标准要求什么教师就教什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材仅仅是形成教学内容的一个“载体”, 作为发挥实际作用的教学内容, 其特性不同于教材内容。所谓教学内容, 是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 灌输的思想和观点, 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等的总和, 也叫课程。最常见的教学内容是各种知识。设计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认真分析课程标准、教科书, 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这是制定教学计划的主体部分, 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在设计知识性的教学内容时, 应主要以下两点:1) 要选择适宜贴切的内容;2) 组织内容时要把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相结合。[3]
然而, 即使教学内容有其规范的定义, 由于课堂内外的条件及传统教学模式等因素的限制, 大部分教师任然把英语教学内容与教材等同起来, 就教材而讲知识, 以完成教材为目标, 完全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王大中认为, “大学的任务是不仅要向学生传播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来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也是非常重要的内涵。”[4]因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 应特别注意知识的人文性, 在传到授业解惑中, 融合人文素质教育, 使公共英语教育真正达成素质的教育。人文的教学内容的设计, 可以结合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来完成, 如采用“任务型”教学实践活动, 选择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学生心理水平为基础, 又有发展性和启发性的教学内容, 以小组为单位学习, 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使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有发挥个人潜能的机会,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 使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 从而培养出善于学习并有高素质的人才。
3 学习过程的培养——自主性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相对于“被动性学习”、“机械性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而言的, 自主性学习实际就是学习者能够认知自己的知识、能力等缺陷, 根据学习能力、学习动机等要求, 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 自主性地学习知识、技能和能力等等的行为。自主性学习表现在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 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和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 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5]
高校公共英语课堂的传统教学方式虽然也强调师生的交流, 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模式, 依靠学生查找资料, 集体讨论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 教师布置的作业也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 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实践性作业, 学生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课堂枯燥乏味, 学习负担过重, 并且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 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以“任务型”教学为例, 任务创设要充分考虑学生年龄、心理、个性和英语能力等因素, 注意任务的梯度和难度;学生根据任务积极阅读英文材料, 用英语讨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或总结;教师根据任务完成给出总结, 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从而最终完成课堂目标,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团队合作与创新精神的素质培养。
4 教学过程的控制——教师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 自学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 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 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过程不单是传授与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全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 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及从事创造性活动的能力;在学习知识过程中, 逐渐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6]
然而并不是每一堂课都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过程来教学, 每堂课都有其各自的特色或突发状况, 高校学生大部分已经成年, 且有自己的想法, 由于公共英语课堂人数较多, 很难照顾到每个同学, 所以有的同学就放松自己, 开小差, 说话, 手机上网, 睡觉或做别的事情等, 都会影响到课堂的顺利进行。放任不管?这会影响到课堂的秩序;提出批评?这又可能影响到该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喜恶, 从而无法发挥教育的作用培养其成材。
这就要求教师在一味保持课堂连贯性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教学灵活性。在保证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中, 巧妙应用多媒体、设置情景任务、组织课堂活动、进行主题讨论等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积极性;在保证课堂知识传授的过程中, 适当融入具有人文色彩、幽默益智的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生动的教育性;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中, 科学规划教学方案、设计开放性较强的问题, 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但是钟启泉的研究表明, 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障碍。[7]在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到目前为止, 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的实践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在探索公共英语课程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中, 仍需要英语教师乃至教学管理者深入细致地研究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等方面, 认真总结经验, 借鉴一切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好方法、好途径, 锐意改革, 勇于创新, 在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进!
摘要:为了能够培养能够适应现市场经济下的复合型人才, 公共英语课程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用越发突出。但素质教育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该文针对高校公共英语课程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共英语,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
参考文献
[1]Joyce B, Well M.Model of Teaching[M].7th ed.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汪青松.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王大中.促进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02 (7) .
[5]王莉.外语学习中的学生自主性和教师自主性研究[J].文史博览 (理论) , 2008 (6) .
[6]王亚娟.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习”分析[J].校园心理2010 (8) .
[7]钟启泉.素质教育与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 1999 (5) .
[8]谢祥清, 杨曼英.素质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9]常天义, 郑崇辉.高等学校素质教育与第二课堂[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2007.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10
艺术是历史上人类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包含着许多智力与非智力因素。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 高职院校也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艺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技术技能主要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获得某项专业技术技能, 而高素质的培养, 需要通过艺术等人文教育为途径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已将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当中, 通过艺术教育对学生进行美育及素质教育。高职艺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课程传授、活动开展、艺术实践、艺术讲座等方式, 提升学生审美素养, 培养学生想象及创新能力, 陶冶学生情操, 塑造健全人格。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开展, 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的先锋队, 主要体现在:一是素质教育的开展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高职艺术教育有别于专业技能教育, 它是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在其中得到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并通过艺术去感知整个世界;二是素质教育的开展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双高人才, 高职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艺术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 形成自己的情感世界及价值观、世界观, 为人生指明正确航向;三是素质教育的开展可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增强真善美的感知能力。艺术教育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体现了先辈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 可以领略先辈们的思想精髓、高尚情操, 从而培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升自身真善美的感知能力。
二、当前高职公共艺术课课程评价的缺陷
近年来, 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 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管理架构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也存在课程开设随意性、教学内容陈旧化、教学手段单一化、课程评价简单化等缺点。尤其是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建立有效的艺术课程评价体系, 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学生艺术学习的真实性、有效性。
课程评价是指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育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 以判定课程设计的效果, 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课程评价应该涵盖课程开设的全过程, 应该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实施;从教者、受教者以及学校对艺术教育的整体开展情况;教师学生从课程开展中自身的提高与发展。然而, 高职艺术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艺术课程评价仍停留在学生个体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即只从简单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依据。这种评价方式的简单化容易导致无从检验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艺术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 艺术学科有其重要的感性一面, 感性的东西通过理性的评价无法得出评价的有效性。
公共艺术课与其他专业课最大的区别是:专业课可以通过模块化训练掌握某些专项技能, 教师通过一个模块一个模块的考核, 可以掌握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公共艺术课程主要不是培养学生艺术技艺、技能, 而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有效提升。因此, 高职院校需要建立一套符合高职学生成长的公共艺术教育考试评价方式。
三、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三元”评价模式的构建
根据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特点, 结合高职学生特质, 我们认为评高职公共艺术教育可以将艺术理论、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等三重特点相结合, 实行“三元”艺术课程评价模式。这种评价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单一试卷考核评价模式, 它主要由开卷考查、活动展示、师生共评的新型组合评价模式, 评价方式也更注重于学生整个学习艺术过程, 更为综合的评价学生艺术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艺术学习兴趣。具体的“三元”评价模式比重如下:
(一) 一元:艺术理论测评 (30%)
艺术理论测评主要是对于艺术赏析类、艺术史论类课程以试卷等书面形式来考核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可以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随堂艺术理论测试等方式记录学生学习艺术理论能力。在进行理论测评时, 教师要注重学生对于艺术基本知识的思辨能力以及艺术思维能力, 着重对学生在课堂讨论、课堂发言中不同思维见解、碰撞火花的参与性与主动性, 并要注意学生书面作业的艺术感知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的提升。
(二) 二元:艺术技能测评 (30%)
所谓的艺术技能指的是个体在艺术创作中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审美的才能。对学生进行艺术技能的培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满足学生对艺术创作能力、表达能力的需求和兴趣。学生通过艺术技能的掌握, 加强学生对艺术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由于高职学生掌握的艺术技能较少、基础较为薄弱, 因此教师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去考核、评价学生, 而是应该以记录学生艺术技能成长全过程为考核点, 如形体训练中, 有的学生柔软度较差, 考试时柔软度得到了长足进步, 就应该给学生高分, 这样才能以动态的、发展的、鼓励的态度吸引学生学习艺术技能。艺术技能测评可以让学生上交自己不同时段的艺术作品来作为考核依据, 重点对学生掌握艺术的基本规律, 可以用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生活、思想等方面来进行考核。
(三) 三元:艺术审美测评 (40%)
高职艺术教育最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艺术基本知识的学习、艺术技能的掌握来提升学生的综合审美能力及审美品味, 从而提升自身真善美的甄别能力, 学会感受、学会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所以, 对于学生审美测评, 应该由老师和班级全体同学组成评价小组, 共同对学生审美能力测评提供分值, 主要结合学生三方面的表现进行测评, 一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出的表现, 教师可以实现设定艺术情境, 让学生通过艺术情境去表达自身的审美能力。教师及学生组成的考评小组依据学生的审美表达去进行分值评定;二是艺术课程作业的完成情况, 教师可以在期初就设置开放性题目供学生选择, 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围绕某个自身感兴趣的题目展开研究, 从而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和发散研究思维;三是审美意识的进步情况, 这项需要结合学生的想法畅谈和即兴演练综合测评, 因为两者都属于审美创作, 它能诱发学生活跃的思维和艺术细胞, 是艺术精髓的分享和思想火花的碰撞, 进而形成比较成熟的艺术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张道一.艺术学研究[M].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6.
[2]李静.浅谈普通高校艺术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10) .
[3]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 2005 (6) .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公共选修课程 艺术教育 艺术课程 课程评价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b)-0065-01
国家颁布实施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中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潜移默化提高学生道德水准、陶冶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所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艺术主要具有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而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发展学生鉴赏美和创作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它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而产生、发展的,艺术教育是教育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随着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生活而追求从艺术欣赏中提升高尚的审美体验。当代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目标及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主旨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大学生艺术品位和艺术空间,把世界的多元文化渗透其间,是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教育手段。
作为高职院校的艺术专任教师,如何更好地在公共选修课程的实施中实现艺术课程的功能?在《歌剧欣赏》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中,笔者作了以下探索:歌剧是将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美术、音响、灯光控制、舞台设计等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她将历史人物的性格、语言、心理等一系列因素,通过艺术的手段表现得栩栩如生,演绎得激情澎湃,使观赏者如临其境,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歌剧欣赏》课程所选歌剧曲目,都有着教育人、鼓舞人的真谛,始终让人不忘努力去凸显自身优秀的品质,去发扬民族精神。歌剧是一部很好的人生教材,它总是对美、对真、对善进行赞扬,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们所应该具备的人文素养,如此美好的艺术载体也一定能引起学生共鸣。
文学家说歌剧是用音符描述出的故事,神学家说歌剧是来自天堂的回响,生物学家说歌剧能展示人类声音的极限,哲学家说歌剧是人类集大成之作。歌剧是借助音乐,为文字插上翅膀、使之腾飞的一个艺术门类,是西方音乐中最伟大、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是音乐艺术最圆满的形式。她是一种动态的综合艺术,有着扣人心弦的剧情、唯美动听的音乐、气势磅礴的背景、惟妙惟肖的舞蹈等等。之所以开设这样一门选修课程,其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20个选修课时的学习,对歌剧能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尽力培养学生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兴趣,带领他们走入或靠近这张门,使之日后能主动地进一步去探索“歌剧艺术”的魅力。不同的民族,无论亚洲、欧洲,甚至非洲,即使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不一样,但人类对高雅文化的追求这一点是共通的。而我们现今的艺术生态环境是很差的,我们经常感慨:前有超女堵截,后有快男追赶;我们也一直在思考:超级女声、快乐男声难道应该是我们当下民众的艺术欣赏主流吗?因此,在国家“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艺术教育大背景下,筆者试图尽自己能力开设这么一门课程。笔者总觉得艺术也好,文化也好,永远是要引领着受众往前走,而不是观众和听众喜欢什么就弄什么。作为教师,其引导作用应该更甚。而通过分析和鉴赏歌剧,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强情趣,感受音乐的魅力,认识人的声音的价值,从而提高艺术的综合审美能力。正是基于这些思考,笔者开设了《歌剧欣赏》这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因为高职院校学生年龄不小但艺术素养基础薄弱,所以课程内容所探讨的问题就势必社会性复杂而艺术性相对浅显,如何在两者之间平衡且最大程度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如何通过可藉由问题的探讨而逐步穿越专业知识,完成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的培养?如何在不预先设定学生必须修读系统性专业知识的前提下搞好艺术教学,实现课程效益最大化?……这些都成为了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难题。这样,就迫使教者更深层次、更广内涵、更宽视角地熟悉教材、挖掘教材,找寻学生最感兴趣的素材,选取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手段,掌握更多教学技巧保持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兴趣点,使课堂教学在积极、有效、双边互动反馈良好的状态下有序展开。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课堂教学是遗憾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同一个教师,每一次授课因教学环境的不同、教学对象的变化、甚至同批次学生心境的改变等等诸多很小因素的波动,都会产生非常悬殊的教学效果。作为授课教师只有更加努力:认真学习相关业务知识、加快知识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同时结合实际教学,认真对待每一个课时、扎实上好每一节课,进一步投入更大精力参与教学研究,努力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上才能取得更大成绩。
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渠道。根据目前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提高公共艺术选修课程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公共艺术选修课程体系,以适应高职院校大学生本身及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阳春白雪,和者日众”!
参考文献
[1]黄蕴兰.对工科院校文化艺术选修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建构[J].科技促进发展,2007(4).
[2] 陆飞霜.高校选修课管理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3] 庞海芍.公共艺术教育的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6(8).
公共艺术教育课程 篇12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公共艺术课程的问题
1. 对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
通识教育理念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很多高校都认识到了这一点, 但是将这种教育理念融入到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却并没有广泛被采用。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目前公共艺术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不高, 学校负责人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开展教学, 对于课程安排上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学校对于通识教育理念的贯彻, 也只是打着通识教育的口号,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 从而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也只是一些只懂得科学技术而人文艺术修养极度缺乏的“空心人”。
2. 公共艺术课程的可选性不强
就我国目前高校对公共艺术课程的学分要求来看, 只需要学分就可以顺利结业, 也就是说, 学生只要选择一门课程即可, 而且, 学校对此还有另外一条规定, 在2学分选满之后, 多选不仅学分无效而且还会丧失一次选课机会。而在这些课程中, 可供学生选择的很少, 且内容也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音乐欣赏和美术欣赏两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便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课, 这也必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而且还会适得其反。
3. 缺乏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就我国目前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高校来看, 大多数院校都配有专门的艺术教师进行教学, 但是, 这些教师却普遍都是只掌握某一方面的的艺术知识, 并没有专门从事艺术研究的资深教师, 而且在仅有的教师当中, 却很少有长期从事公共艺术课程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校在对教师进行招聘的时候, 过多注重专业技能, 却忽略了教师的综合素养, 从而导致公共艺术课程的开展具有片面性和单一性。以致于公共艺术课堂变成了专业技能培训, 学生难于接受。
二、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的相关对策
1. 更新观念, 更好的实践通识教育课程目标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无法满足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的需求, 教育理念的方向把握是否科学合理, 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 根据当下公共艺术课程开展的目标对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是不容忽视的。高校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 应该摒弃过去“学而优则仕”的落后观念, 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以此来将教育真正回归到育人的目的, 提高公共艺术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促使通识教育课程目标顺利实现。
2. 课程内容朝多元化发展
就我国目前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的现状来看, 基本上能够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课程科目和类型来开设, 且取得了不可忽略的成绩。由此可见, 课程内容多元化已经成为了公共艺术课程未来开展的必然趋势, 高校必须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多元化, 结合当地的艺术传统和相关规定中的内容, 对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进行科学设定。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校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着手。首先, 要明确对课程教师的招聘标准, 不能只是单纯的看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而是要注重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核, 择其优而用之。其次, 对于通过招聘的教师, 要不断对其进行培训, 不断对其专业知识和能力进行更新, 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设计、主流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培训, 提供学习和信息交流的机会, 以帮助公共艺术课程教师拓展文化视野, 了解最新的专业发展动态,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不断改革的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 针对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 根据课程的发展需求, 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理念, 将课程内容逐渐实现多元化, 不断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培训, 使其综合素质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只有这样, 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公共艺术教育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艳霞.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2]陈晓艳.通识教育理念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创新[J].江苏高教.2010 (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