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2024-09-20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精选8篇)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1

一、“公众参与”的内涵及形式

“公众参与”从社会学角度讲,是指社会群众、社会组织、单位或个人作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有目的的社会行动。中国开展“公众参与”的时间不是太长,但近几年相关管理部门对“公众参与”已越来越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与环境安全有关的各种活动。公众的范围包括普通群众、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除政府的行政行为和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行为以外,其他所有环境保护行为均可认为是公众参与行为。公众参与的形式包括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

二、环境安全概念及内容

1. 环境安全的概念:

第一种安全,主要是对人体健康(或卫生)和生产技术活动而言,主要指对人的健康没有危险、危害、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生产安全、劳动安全、卫生(健康)安全、安全设施等,这些类型简称为生产技术性的安全问题。第二种安全,主要是对人为暴力活动、外交活动等社会性、政治性活动以及社会治安与国际和平而言,主要指对国际和平、国家主权、国家治安和社会管理秩序没有危险、干扰等有害影响,常见的有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国际安全等,这些类型简称为社会政治性的安全问题。第三种安全,即兼顾上述两种安全的综合性安全或广义的安全。广义的环境安全是指人类和国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安全状态,或者说国家和世界处于一种不受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和危害的良好状态。

2. 环境安全的内容:

最根本的是国家对关键资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径。指主权国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国家环境权益目标,采取各种措施保障环境状况和环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内部的威胁而保持稳定、均衡和持续发展的一种状态,能够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国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维持和促进的作用,预防和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冲突或战争,而不产生危害和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环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备,国家环境主权独立,国家支柱产业竞争力增强,资源、能源供应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够经受国内外动荡的冲击。国家环境安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控制的主题是谁;什么是关键的资源;控制的范围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内容可分为国家生态安全、国家环境权益安全和国家环保产业安全。

三、中国的环境安全现状

近年来,地球连续遭遇了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遭遇了SARS、禽流感、艾滋病等全球大范围传染病的侵蚀,人类已经到了一个自然灾难普遍爆发的时节,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与过度消耗正在不断造成环境资源的毁坏和毁灭,也造成了生态灾害和灾难的不断发生。自然灾变的频繁发生将成为今后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全人类都将为此作出更多的努力,解决或寻求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以便长久生存以及探索另一种生存生态文明方式!

目前,中国的环境现状更是不容乐观,除了上述的灾难和危害出现过,现有的危害还在不断发生,在中国还存在以下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1)环境污染严重。大气、土壤、水等污染十分突出。城市环境空气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城市中的居民健康不断遭受到环境污染的侵害,有些城市近年来还出现了非常恶劣的空气污染危害--“雾霾”,一遇到这种天气,城市居民就已经到了窗户不敢开、门也不敢出的地步。土壤污染威胁农产品安全;畜禽养殖业污染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污染,造成农村环境安全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2)环境风险居高不下。突发性环境事件进入高发时期。究其主要原因:一个是安全生产事故,另外就是企业违法排污。一些企业忽视环境安全问题,急功近利,项目选址不当,把一些化工、冶炼等高危行业建在饮用水源地、居民区等环境敏感地区,一旦发生事故,将会造成环境灾难和人民生命财产损失。(3)群体性环境事件呈迅速上升趋势,污染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事件每年都在上升,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也在增加,严重影响社会稳定。(4)经济结构建设不合理,重要战略资源短缺。中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拥有量较少,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特别是天然气和石油供给不足,会极大地影响到中国的环境安全。(5)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地荒漠化仍呈蔓延趋势。(6)生态破坏问题突出。

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为了实现和保护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的环境要素,在当今受到严重污染和破坏,以致威胁到人类的正常生活的情况下,不应再视为“自由财产”,不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环境资源就其自然属性和对人类社会的极端重要性来说,它应该是人类的“共享资源”,是全人类的“公共财产”,任何人不能任意对其占有、支配和损害。将环境的产权--“所有权”赋予国家,由国家作为环境的所有权人将环境分配给各个利益主体,在利益主体之间形成有序的关系,从而克服市场失灵和“公地的悲剧”,之所以不直接将环境的产权授予各个利益主体,主要原因有:一是有些环境要素如大气产权难以界定;二是让国家持有产权可以使国家保留调控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权力。另外,环境安全按照覆盖范围的大小,可以分为地方环境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如果一种环境安全的效应外溢到到其他地方比较少,就可以将它视为地方环境安全。地方环境安全主要为当地居民提供环境利益,可以由地方政府来营造和维护,国家环境安全为全体民众提供环境利益如大的湖泊或者森林,政府就应承担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环境安全建设中的作用。公民和社会组织所起的作用应理解为帮助和监督政府履行职责,也就是民主机制的一部分,具体表现为公民组成社会团体、公民和社会团体参与政府决策、公民和社会团体监督政府。政府应当在建设环境安全的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公民和社会团体起的是辅助的作用。但是,社会自治在国家之外扮演独立角色,在现阶段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国家对环境的管理是受全国民众的委托行使管理权的,因而又不能滥用委托权。针对政府失灵,不能单纯依靠国家来解决,而应该发挥社会和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和监督来避免。这就是公众参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总之,对中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安全现状,每一位公民和每一个社会团体都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有序的参与维护中国的环境安全,这也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履行应尽的职责,企业和相关人士履行应尽的义务,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否则,维护环境安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环境安全意志上升为国家环境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而且可以通过公民自己和各种社会团体的广泛积极参与,依法监督和维护国家的环境安全事务,促进社会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公民和各种社会团体有序的积极主动参与维护环境安全,还充分体现了中国民主和法治、参与和秩序、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2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随着政务透明化的发展,传统的行政管理工作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国家部门中,如果只是管理部门和国家行政部门单一的来进行管理,这是很难服众的,管理工作的效率不会高。所以现在的管理工作中,要建立相应的全民参与的机制,使公众参与到公共管理中,这样,不但有利于国家政务的管理,还能够体现国家的政务透明化。

1. 建立真正的公共参与制度。

真正的公共参与制度就是要依托我国现行的一些政治制度,来建设公众参与的.制度,我国目前的形式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听证制度。但是在这些公开的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在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中,必须要遵纪守法,必须要保持公平,守法公平的建设公众参与制度,才是国家建设公众参与制度的目的,在建设的同时,还要兼顾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风俗,使公众参与的真实和自信。没有什么顾虑。

2. 规范公共参与的程序

在参与的过程中,民主要做到观念上的明确,个人、企业、地方代表都是公众,公众的参与要按一定的步骤来完成,要把参与的步骤公之于众。要让公众参与处于一种有序的状态中。还有就是拓宽公众参与的渠道,让公众运用各种媒介进行参与。

3. 要强化公众主人公意识

公众参与如何改善城市公共服务? 篇3

当你走在华盛顿大街上,看到一盏坏了的路灯时,你能做些什么呢?你可以拨打311要求相关的市政服务。这个电话连接到统一通信办公室下属的电话服务中心,受过专门训练的客服代表会记录下你描述的问题。或者,你可以打开手机上的DC311应用,给路灯拍张照。这个应用会使用GPS技术精准地定位投诉地点,并将报告发送至中央数据库,等待下一步行动。之后,你会通过邮箱收到一份回执报告,上面会显示所报告问题的处理进度和状态。和传统的311报告不同的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你所上传的信息,而且还能添加更多信息。公开这份报告,有助于明确要对这一问题负责的部门切实负起责任。不仅如此,在遇到一些重要问题时,这个应用可以更轻易地收集和整理到更多信息,这让社区内的协作变得可能。

2014 年 9 月 6 日,乔治·华盛顿大学300多名大一新生来到第 5、6、7 社区。作为华盛顿关爱老人计划的一部分, 当天的活动目的是让老人行动更方便。他们拍下了社区里有碍于老人活动的设施问题, 例如损坏的行人道、未标明的斑马线。他们同样使用的是DC311。

DC311应用是“开放 311”技术的一个例子,它为和公共空间及公共服务有关的沟通提供了开放的渠道,也为追踪基于地理位置的合作提供了标准化的协议,还免费提供接入现存 311 服务的API端口。

相比于一些北美城市使用的311电话体系,“开放 311”更加先进,它将传统的一对一电话服务模式更新为多对多的互联网模式。这意味着,不特定的人能够为了那些最有需要的人,在这个平台上公开地交换信息。同时,因为知道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到,人们也更愿意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目前,“开放 311”技术最先进的功能就是报告追踪公共空间里的非紧急事务。

公民创新企业SeeClickFix

DC311是SeeClickFix公司开发的项目之一。2008年,居住在纽黑文的程序员Ben Berkowitz创建这家公司,是因为他曾面临相似问题。

当时,他向纽黑文市政府报告了城市涂鸦问题,却未能得到任何回应,于是他和Kam Lasater共同建立了这个平台。他们希望为公众更简易的报告方式创造新的反馈机制。在一个周日的晚上,他们仅仅花了四小时就搭建好了能解决问题的工具模型,并决定,如果他们喜欢这个工具,就继续完善下去。很快,SeeClickFix 被纳入了市政厅的内部管理系统。目前,该公司已成为美国最著名的非紧急型报告服务提供商。创始人Berkowitz说,通过SeeClickFix提供的服务,已有67万件事务被报告并得以解决。

这家公司也被认为是美国最早涉足市政的公民创新型企业(civic startup)之一。这类新兴公司直接或间接地提高了公民的参与度,改善了政府的服务水平,2012年开始就引起政府和媒体的极大关注。 “SeeClickFix 真正所做的是将居民变为公民。”纽黑文市议员Doug Hausladenv如此评价。它不仅为公民参与提供渠道,甚至变革了公民在社区中的自我定位。SeeClickFix应用有一个“公民积分 (civic point)”体系。例如,登录平台或者评论一个市政问题可以得5分,如果你报告的问题顺利解决了,你最高可以得到30分的奖励。积分达到100分、250分时,可以获得“路政达人”“市政先锋”等称号,这些勋章都会显示在个人主页上。因为某些话题的敏感性—例如贩毒,SeeClickFix允许用户匿名报告,但它更鼓励用户实名报告,甚至可以用Facebook账号登录,“我们希望用户因为自己让社区变得更好而骄傲。”

基于赋权、高效和参与的原则,SeeClickFix不仅邀请公民、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参与其中,也欢迎对身边问题更加敏感的媒体和当地博主的加入。这方面的例子也有很多。

IdleFreePhilly是费城的一个宣传组织,它利用 SeeClickFix来动员市民记录汽车滞速的案例,从而成功推动了帮助净化空气的新计划。在哈特福特,一家当地媒体动员民众追踪他们报告的事务,并在媒体上开设“SeeClickFix”专栏,每周讨论市民报告的问题,这些努力减少了当地的超速问题。纽黑文警察黑莓手机上的SeeClickFix服务覆盖了他们的辖区范围,居民们可以直接向他们报告犯罪,有效降低了纽黑文的犯罪率。

尝试多种商业模式

作为一家营利公司,SeeClickFix公司尝试过多种盈利模式,比如成为市政服务承包商或者与地方媒体合作。2011年,SeeClickFix的地方媒体合作伙伴达到了800家,其中85%的媒体允许该公司免费在其网页上添加广告插件,并获得全部广告收入。第二部分收入来自于在他们自己网站和插件上出售的广告位。

同时,SeeClickFix也会出售仪表板软件给市政部门和社区组织,方便他们管理311类别的客户响应服务。

SeeClickFix同 时 出 售 三 种 不 同 的 软 件, 其 中SeeClickFix Plus是一款定制化应用,而SeeClickFix Pro是需要授权使用的仪表板,用来追踪、了解报告的问题,还可以备份;SeeClickFix Connect可以将所有的报告工具纳入到市政府现有的工作系统中。

显然,SeeClickFix所要做的不仅仅是一个报告哪里坏了的工具, 它还开启了关于对整体公共卫生和社区宜居性的对话,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现在,SeeClickFix也开始加强在灾后响应方面的服务,还被白宫写入2014年启动的灾后响应及重建创新计划中。以桑迪飓风为例,飓风一结束—甚至是飓风还没结束时—SeeClickFix就能分享市民提交报告的数据库,以帮助生成关于基础设施的动态数据。

还有哪些应用在

改善城市服务?

Cycle Atlanta

城市:亚特兰大

领域:交通

目标:亚特兰大市目前正在努力创建一个安全的都市骑行环境,鼓励市民采用自行车等方式健康出行。这个项目包括设计精确的骑行路线、自行车道和一些其他的骑行设施。

功能:收集骑行者的骑车路线、起始点和个人信息,可以帮助亚特兰大交通部清晰地了解哪些路线是很多人走的,哪些是比较冷门的,以便进行城市规划时,就能准确地绘制出城市骑行绿道。政府同样鼓励骑行者记录下他们认为骑行沿途需要增加的公共设施。

Heat Seek NYC 城市:纽约 领域:市政 目标:纽约每年都有20万起供暖投诉,居民需手动记载室内温度, 再由房屋检查员事后核实,开发者希望改变这一既耗时又不可靠的方法。 功能:租客可在住处免费安装Heat Seek NYC的温度传感器,该应用通过对比得出准确温差。这些数据都能在手机应用上查看,并可在纠纷中作为供法庭参考的证据。同时,该应用还希望为纽约住宅保护与发展部开放数据权限,帮助房屋检查员及时准确地找出需要立即跟进的房屋。这些数据将会用于绘制纽约“寒冷地图”,详细标明该市供暖不合格的地方。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4

近年来, 我国部分城市环境事故频发, 对公众和社会的影响十分严重。这种情况的发生, 究其原因, 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不佳所导致的, 这些问题致使公民不能有效地行使环境影响评价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从而出现只要政府拍板项目就得以建设的状况发生, 一些政府不顾环境影响, 只顾眼前利益, 使得环境事故不断发生, 严重影响了公众的生活和社会的效益。所以说, 要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效率和效果, 公众的参与是关键。

1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1.1参与主体界定模糊就我国目前来, 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主体范围的界定还不是那么的明确。要想提高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效率, 发挥其监督作用, 就必须要求政府在进行评价工作时应确定参与人群的范围, 确立环境利害和人的参与度。但目前我国的法律对相关方面的规定还尚不明确, 在工作实践中, 公众参与人的选择往往没有一定的标准, 评价单位经常根据自己确定的人选来进行环境评价, 使得评价没有代表性, 忽视了利害人的参与权利, 失去了环境评价其应有的意义。

1.2公众参与不及时、形式单一在我国,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的评价经常是一个形式, 起不到具体的作用, 比如对于一些环境污染之类的纠纷, 通常都是通过司法和行政手段来解决的, 民众的参与权无法得到保证, 且在环境污染之前, 也就是对环境的预防上, 公众的话语权无法得到重视。在工程前期可行性研究阶段, 政府和项目承包人往往不去将其可行性研究和设计工作公之于众, 使得公众无法在环境影响评价的最佳阶段对其进行监督和评价, 无形中增加了社会成本, 使得公众不能有效地行使其参与权。

在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中, 大多是以问卷调查和听证会这两种形式进行的, 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 相关评价单位和管理部门在进行调查时, 存在着调查对象单一和调查问卷内容简单肤浅的现象, 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 评价单位常常会一笔带过, 使得民众参与效率低下。

1.3公众缺乏知情权公众的知情权受到损害是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差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 相关的管理部门和评价单位因为其自身因素或者法律规定的缺陷, 导致公众在获取环境影响评价的信息时, 经常会出现信息失真、滞后、片面的现象, 由于参与的公众代表不全面, 很多利害相关的公众不能参与实际的评价工作, 而政府在对评价信息进行公布时, 往往避重就轻, 只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数据、内容和纲要进行简单的介绍, 而对民众所关注的环境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对这些不良因素进行整治的措施却闭口不言, 这种做法严重侵害了公民的知情权, 使得民众监督的作用受到最大程度上的削弱, 不利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正性、准确性。这种现象, 究其原因是地方政府的执政思路有问题, 一些政府机关只注重于经济利益大的项目, 对于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却采取忽视的态度, 在进行高污染但高收益的项目评价时, 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往往会被忽略, 由政府决定干或者不干, 从而导致一些环境事故的发生。

2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具体措施

2.1明确公众参与主体上文中我们谈到, 公众在参与中往往不能发挥其主体地位, 这对公众参与的有效性是不利的。所以在公众参与的调查工作上, 应当做到对公众的数量、类型、职业、教育水平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我国相关法律对环境影响参与的公众有具体规定, 比如在建设单位报批环境影响报告书之前, 应当采取听证会等形式, 征求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对于“公众”的界定上, 国际通常将其认为是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受到其直接影响的”的民众, 所以说, 在进行公众参与时, 相关部门和评价单位应当选取与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众代表参加, 特别重视当地人大、政协、进步团体、街道办等热爱环境、保护环境意识强的人群对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作用。

2.2丰富公众参与方式要想发挥出公众参与的重要作用, 就一定要使民众能够更早地介入其中。公众应当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等前期阶段便进行参与, 以便对项目建设进行充分的了解, 有效地行使参与权利。在具体的操作上, 政府应当先通过一些媒体手段, 向公众发布关于项目的可行性公示, 保证尽量多的公众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 以增加评价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在参与的方式上, 相关部门可以采用听证会、民意调查、座谈会、记者招待会等方式。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采用合适的参与方式, 以提高公众评价的效率。在媒体发布方式选择上, 企业也应当灵活一些, 对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络等主流媒体加以重视, 以实现更多的民众能够参与到环境影响评价中。

在参与方式的多样化的前提下, 相关部门还应当端正态度, 使公民能够切实地实行自己的监督权和知情权, 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和评价单位在采用听证会、民意调查时, 做到工作仔细, 保证公民参与的公正、广泛、全面。在参与过程中, 做到公开公正, 不隐瞒、不应付, 必要时应将部分开发文件或者专家建议等公开;另外, 公民在与会过程中, 应当具有发表言论、提出建议的权力, 充分发挥其监督和参与作用。同时, 在调查问卷上应当体现出与公民有利益相关点的内容, 对公民有影响的问题 (如环境问题、利益问题等) 应当着重突出, 在选项的设置上, 要详细和广泛, 即公民根据所提供的选项能充分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这样才能更加真实有效地体现出公民参与的重要性, 提高评价的效率。

2.3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是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基础, 也是项目建设中公众参与的前提。在行使权利时, 公众应能够对于项目建设有足够的了解, 然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去行使参与权利。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做好信息公布工作, 使信息更加的公开透明。同时, 还应当做好与公众的交流和反馈, 充分体现出公众在环境评价中的重要监督作用, 一方面保障公众知情权的行使, 另一方面还能化解因知情权缺失所产生的信任危机。在具体的工作中, 要求相关评价单位在项目研讨的全过程中都要保证公开和透明, 通过多种媒体方式来对项目信息进行公示, 在公示过程中, 避免含糊不清、避重就轻, 要把公众所真正关心的信息尽可能广泛地告知给公民, 另外, 还要做好回访工作, 由工作人员通过电话等方式, 征求群众对这一阶段的工作意见, 使公民的知情权得到切实的落实。

3结语

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城市的建设、环境的保护以及居民幸福指数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 应当注重公众的参与。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中民众参与的时间、方式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更有一些地方政府, 不注重民意, 忽视公众的参与权和知情权。这种评价方式必须要改变, 政府部门和评价单位在进行相关评价工作时, 应当时刻把公众放在第一位, 让公众充分地行使其参与权与监督权, 提高评价的效率和质量。

摘要:本文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问题进行分析, 适当地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 并且对其意义进行探讨, 希望对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效果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孙淑清.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探讨[J].污染防治技术, 2009 (2) .

[2]孙逢.环境评价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研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10 (3) .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5

关键词:互联网;公共政策;网络参与

一、引言

从农耕时代发展到工业时代再进步到信息化时代,技术力量已经成为了人类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不竭动力。自80年代我国开始发展互联网、90年代正式启动互联网工程项目以来,互联网在我国一直处于一种高速发展的态势。互联网激发了广大群众在虚拟世界中发表自己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问题看法的积极性,紧密了公众与政府间的联系。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现实背景下,网络参与成为了公民参与政治的一种新形式,同时也是影响政府管理者进行决策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公众的网络参与不再只是局限于大的政治事件,其中也包括一些较小的公共事件,网民就某一个热点发表意见,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这种网民与政府间的互动促成了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出台,公众通过互联网影响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完善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引人瞩目的现象。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方式对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努力消除消极影响为公众通过网络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打造一个良好的互联网环境将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

二、公众网络参与政治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保障了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民主性

网络可以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聚集在网络这个虚拟环境中,通过问题的提出、思考、讨论,并将达成一致的结果反馈给相关部门,这样的意见和建议会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网络的开放性降低了大众进入网络的门槛,在网络上没有阶层、地位、财富之分,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平台,例如,正是借助网友随手拍乞讨儿童照片并发布到网络上的行为,不仅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儿童拐卖”事件,而且也让被拐儿童的父母从中看到了找回孩子的希望。

2、降低了公共政策的制定成本

传统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方式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有效降低政策制定成本,而公众通过网络途径可以自由浏览各级政府在政府网站、权威论坛等网站上定期发布的关于某项公共政策的相关信息,然后通过留言板、信箱等方式与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政策制定者通过收集各方意见,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可以总结出有益于公共政策改善的意见或建议,这种做法不仅大大降低了通过开展座谈等方式征集民意带来的花销,而且进一步提高了政策制定的效率。

3、提高了公众的政治参与意识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时代背景下,不仅政府网站中增添了许多便民、利民的模块,而且网络课堂、电子课件的不断涌现都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各种学习的机会。公众强烈的参政意识可以有效地缓解紧张的社会关系,当人们对目前存在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问题有看法时,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意见表达,例如上传一张官员奢侈手表的照片或一张机关单位高额的消费发票,会引起其他网友的热烈讨论,进而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并对涉及官员进行严格审查,然后及时在网上公布审查结果,这种做法一方面肯定了网友的参政行为,另一方面缓解了官民矛盾,有利于社会和谐。

(二)消极影响

1、信息的海量性增加了政府辨别真伪的难度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增加,公众通过网络途径就自身关心的各种话题在各大论坛、聊天群中展开讨论,由于网民的受教育程度、价值观念、关注焦点的不同,这些海量的网络信息给政府辨别信息的可信度、真实性等带来了巨大难度,尤其是现在各种满天飞的小道信息使得政府部门不能够有效地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议题,降低了决策制定的效率。

2、言论表达的非理性误导了政府的工作方向

互联网环境的显著特征就是虚拟性,但在虚拟的环境里发表言论要遵循一个“度”,一旦越过了这个度,以一种不负责任地态度通过匿名形式传播各种虚假言论,那么这种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非理性言论就会干扰其他网民的视线、扰乱他人的理智思维,大大削弱民意的真实可靠性,这种民意不具有一致性和绝对的代表性,这些社会问题更多的是个体问题而非群体问题,所以这种不健全的信息往往会误导政府决策的工作方向,甚至会背离真正的民意。

3、言论结果的放大性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

海量的信息被大量的网民阅读、讨论和传播后,其中的一些信息会被渲染,一些言论结果会被发酵甚至扭曲,特别是公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时,一些政府决策会被网民拿来讨论,由于每个人对公共政策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声音,一旦一项政策不符合某一群体的利益,他们的言论就会过于偏激而来攻击这项政策,这种行为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因为政府所制定的每一项政策都是惠及所有大众的,不能因为政策不符合一部分人的利益就否定政策的可行性,这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三、完善公众网络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措施

(一)提高政府辨别信息的能力

网络中一些思想偏激的人会发布一些子虚乌有的虚假信息,而一些思维敏捷、判断力强的人会发布一些真实可靠的信息,公众通过互联网传播出的信息真假混杂、虚实皆有,这就考验了政府官员的信息辨别能力。虚心听取网络民意是好事,但也不能被所有网络民意所束缚,在以包容心态对待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政府部门的政策制定者要通过走访调查、深入群众等途径,明晰网络中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对焦点事件形成的大众舆论要进行多次的调查取证,不断提高自身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健全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

无规矩不成方圆,不受法律约束监督的网络言论会反噬整个网络系统,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创造一个健康绿色的网络环境就一定要有健全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任何出现在网络中的污蔑、损害他人或国家声誉的言论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所以,为了保障网络舆论的可靠性,结合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形势,明确涉及网络安全、国家秘密或者公众个人隐私等领域的网络舆论必须加以规范,坚决抵制任何形式不法言論的出现,建立起一套更加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体系。

(三)提高公众网络参政的素质

网络的发展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网络中公众可以利用虚拟的身份进行政治意愿的表达,为了减少偏激言论的传播,公众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来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网络道德的建设;扩大网民公共视野,因为具有公共视野的网民才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来;保障网络能够真实反映民意,不断提升网民的道德责任感。所以,通过网络参与政治的公众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约翰·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6.

[2]张淑华,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38.

[3]王金水,公民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J],中国行政管理,2011(5):74-77.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篇6

一、公共政策制定中社会公众的参与

公众参与, 是指公民在政府制定各种公共政策过程中, 以一定的方式, 通过一定的途径, 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以使其有利于自身利益、特定团体利益或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的一种公共政策活动。公众参与,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的全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首先, 公众参与增强公共政策的公众价值导向性;其次, 公众参与有利于克服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提高公共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再次,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公共政策的准确性, 及时发现并更正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失误之处;最后, 公众参与有利于建立公正政策制定和执行时的监督机制, 有效防止违法乱纪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从而保证公正政策体现公众的意志, 维护公众的权益。除此之外, 加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稳定, 实现政府和公民的和谐关系。

二、我国公民参与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民主化进程的逐渐深入, 公众对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和增强, 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对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也与日俱增, 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公众参与公共政策过程仍然面临许多困境, 具体表现为:首先, 就公民自身来说, 公众主管参与意识淡薄, 参与能力一般。公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主要和自身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 现阶段许多公民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还比较薄弱;其次, 就政府方面来说, 存在着如何克服实现多方利益的难题和处理信息不对称的困扰。政府作为行为主体在政策制定的博弈中也有利益诉求, 如何平衡多方面的利益是政策制定的一大难题, 此外政府获取的信息比公众更多更及时, 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也是政府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再次, 在社会环境方面,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相关法律不完善, 参与途径缺失。由于始终缺乏相关具体法律法规的内容规定, 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并未走向法制化, 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参与途径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公众的要求, 法制建设的落后和参与途径的缺失是制约公众参与的两大软肋。

三、完善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

现阶段, 尽管我国在公众参与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实践和探索, 但还是面临着诸多的困境。因此必须完善公共政策过程中的法制化建设, 提高公众的参与理念和能力, 建设畅通的参与渠道, 以期提升我国的公共政策质量。

(一) 就社会公众来讲, 首先应强化自身的参与意识。

社会公众应充分认识到自身作为社会主体, 具有影响政策制定的合理力量, 公共政策制定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行为, 而是公众和政府两者之间的互动行为。参与政策制定, 是公民自身的权利, 应该妥善运用;其次, 公众必须提高自身的参与能力。在公众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公众参与能力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保障自身的权益。社会公众应该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了解公共政策方面的相关知识, 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来。

(二) 就政府来讲, 首先政府需要转变决策观念, 即从单一的决策观念转变到公共参与的决策观念上来。

决策观念决定了政府公共政策的发展方向, 以及政府、社会、公民三者在决策中的地位、作用和关系。决策部门只有在决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 切实服务百姓, 充分地认识到公众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中的地位, 尊重公民的合法权利, 才能推进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其次, 政府应当切实扩大公众参与的途径。听证制度是促进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 网络近几年作为一种公众和政府沟通的新手段, 具有及时、高效的特点, 网络征询公众意见, 微博问政等正在成为全新的公众参与方式。公众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政府沟通, 享受充分的参与自由, 政府也可以就某项议题在网上咨询意见, 节省了时间和成本。网络参与制度的建立将会是未来公众参与的新趋势。

(三) 就社会环境来讲, 首先应当加强公众参与的法制化建设, 明确规

定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权利和义务, 对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内容、方式、途径等作明确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 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使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常规化、制度化。其次, 建立公共参与的文化。政府应积极引导公众树立平等观念、自主意识、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增强公众的主体意识, 引导其积极主动的参与各项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使公众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有高度的使命感、认同感和一致的价值取向, 最终形成积极有效的参与文化。

参考文献

[1]徐莉.略论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参与.重庆行政, 2005, (6) :59.

[2]胡宁生.公共政策执行中公众参与分析.中国行政管理, 2009, (12) :51.

[3]魏福明, 刘桂杉.政治文明视野中的公民参与.玉溪师范学校学报, 2005, (1) :70.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7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公众参与,程序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新公民参与运动的不断开展, 公众对参与意识的日益觉醒, 对关乎其切身利益的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由此, 政府对公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问题也高度关注和重视。一些公众参与的形式逐渐兴起, 如:民主座谈、领导热线以及听证制度等。但是这些方式往往流于形式, 出现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意见往往得不到采纳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一个可操作化的公众参与程序是公众有效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保障。

二、相关概念界定

1、公众参与的概念

我国学者俞可平认为, 所谓公众参与, 是指政府之外的个人或社会组织一系列正式的和非正式的途径直接参与到政府公共决策中。江必新认为, 公众参与指的是, 行政主体之外的个人和组织对行政过程产生影响的一系列行为的总和。

2、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的概念

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国家政府机关在法定的权力和职能范围内, 从政策问题认定到政策方案出台等一系列的功能活动过程, 即“政府公共决策”。

三、公众参与程序的方案设计

本文从政策制定者主动推进公众参与的角度出发, 以公众参与的步骤为分析框架, 构建了一个可操作化的公众参与程序。

1、确定是否需要吸纳公众参与

确定一项政策公众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政策质量要求是指政策的制定需要维持决策的专业化标、立法命令、预算限制等要求。政策可接受性要求是指政策的制定看重公众对政策的可接受性或遵循程度。管理者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决策的政策问题所处的情境, 判断是否应该引入公众参与, 以及应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间、何种程度上引入公民参与等问题。在此基础上, 托马斯提出了五种决策参与途径:自主式管理模式、改良的自主管理决策、分散式的公众协商、整体式的公众协商以及公共决策。

2、界定相关公众和公众代表的选择

相关公众一般具有两个特点, 他们要么能够提供一些关于要解决的问题的信息, 要么他们通过接受决策或促进决策, 影响政策的执行。公民参与政策制定, 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等资源, 所以公民一般会选择参与自己感兴趣、有热情、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制定。因为相关公众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决策者在界定相关公众时更要全面, 不能忽视某部分公众。在选择公众代表时应该遵守的首要原则应是公平原则, 即尽量使参与的公众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 保证所有将受到未来决策影响的人都享有参与决策的平等概率。

3、选择公众参与的形式

本文将政策制定过程分为政策问题确认、政策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以及政策方案的合法化四个环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阶段是政府部门主动发现或由社会公众和利益团体感受到并引起政府部门关注的公共问题确认为公共政策问题的过程。政策问题确认通常由问题感知、问题搜索、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四个相互依存的环节构成。在问题察觉和问题搜索环节, 公众参与的形式应选择:“由公民发起的接触”和“公民调查”两种方式, 这两种方式有助于决策者获得及时、有效、丰富的信息。在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环节, 公众参与的形式应选择:专家咨询的方式, 有助于政策制定者更加准确的认清政策问题, 为后期的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政策议程建立阶段是指通过政府的议事机制从诸多公共问题中确定出要解决的公共政策问题, 并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进一步搜集信息、说明问题、提出方案的工作安排和人员配置的过程。政策议程建立的途径有三种:外在发动型、政治动员型以及内在发动型。不同的途径应选取不同的公众参与方式。外在发动型应选择:公民会议、听证会、恳谈会等方式;政治动员型应选择:关键公众接触、专家咨询、公民调查等方式;内在发动型不需要公众进行参与。

政策规划阶段一般包含政策方案设计、论证、抉择三个方面, 公众参与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方面。根据前面提到的公众参与的适宜度主要取决于最终决策中政策质量要求和政策可接受性要求之间的相互限制关系, 将政策问题划分为四个维度。高质量要求和高可接受要求的政策问题应选择专家咨询、关键公众接触、公民调查、公民会议、听证会、恳谈会等公众参与方式;高质量要求和低可接受要求的政策问题应选择:专家咨询、关键公众接触、公民调查等公众参与方式;低质量要求和高可接受要求的政策问题应选择:关键公众接触、公民调查、公民会议、听证会、恳谈会等公众参与方式。低质量要求和低可接受要求的政策问题应选择:关键公众接触和公民调查等公众参与方式。

政策方案的合法化主体一般是依法有权使政策方案获得合法地位的国家机关或领导者, 在此环节的公民参与较少。这个环节可以采用公民旁听的形式。

4、与公众分享决策权

随着公民的参与意识的觉醒, 公民关心的不仅仅是能否参与到政策制定的过程中, 还关心自己的利益最终在公共政策中是否得到了体现。所以, 公共管理者对在多大程度上分享决策权作出决定。选择公民共同决策有三种途径:公共决策途径、整体协商途径以及分散式协商途径。

如果公民与公共管理的目标相一致, 那么管理者就可以采用最大限度的公民参与, 选择公共决策途径。如果有部分公民并不赞同公共管理的决策目标, 而这些决策又需要公民参与以便获得公众认可。这时, 公共管理者应选择整体式协商途径进行决策。这种方法与公共决策的不同之处在于:公共管理者往往并不与公众一起共同做出决策, 他们保留了更大的权力以控制公共管理机构的偏好在决策中的体现。如果公民与公共管理的目标存在分歧, 公民内部也形成了一致的反对意见。这时公共管理者应采取分散式协商途径进行决策, 即把他们分成不同的部分, 然后分别与其协商。

参考文献

[1]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32页。

[2]张露萍等:《转型期我国公共决策公众参与的程序构建》[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

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 篇8

(一)公共管理的内涵

公共管理以社会公共事务作为管理对象,它是为有效实现公共利益,对社会作出公平的有价值的工作而进行的一项社会活动。在政治学中公共管理这门学科从诞生、研究、实践到运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的公共管理仅限于政府和组织,以政府为主导的公共组织管理和以公共利益为指向的非政府组织管理为主,形式也比较单一。随着政治学中公共管理的不断发展,它的范围也不断扩大。近年来,公共管理的发展日新月异,最有代表性和实现管理高效化、科学化的成就便是网络参与。总之,公共管理的内涵也就是它的最终目的,还是通过多元化的社会力量采取多种机制与形式,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手段和网络机制,在政府、私人部门和公民的参与下共同处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以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

(二)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基本内容

1. 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网络技术不断普及,网民这个特殊群体逐渐壮大。网络参与公共管理已是公众表达意愿的主要途径。由于网络技术的推动,公众参与度也在不断攀升。公众最为关注的就是社会突发事件以及一些国计民生方面的热点问题,并在这些问题上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公众网络参与其实就是行政决策部门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公众通过网络途径参与到关系自己利益的公共决策制定过程中去,使公众借助现代互联网发表属于个人利益、公共利益或社会问题的评论和建议,最终与决策层达成一致并形成决策的一个过程。

2. 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阶段

我国公民网络参与从20世纪末的萌芽状态发展至当前繁荣活跃的状态,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994年至1999年是我国公民网络参与的萌芽期。在这一时期,我国互联网使用人数不是很多,但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1994年科研机构和高校BBS站点兴起的这种互动的电子媒介具有文件传输、电子邮件、信息公告、在线交通等功能,还支持“多对多”的信息沟通模式。在这种新兴网络平台上,网民能自由地发表言论和观点,也能与其他网友讨论所共同关注的话题。

1999年至2002年,我国公民网络参与开始歩入发展壮大期。20世纪末,我国政府官方网站开始大规模建设平民化的网络论坛,这对我国网络政治空间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2001年新华网相继推出“发展论坛”和“统一论坛”。随后国内一些商业门户网站也相继设立了供网民讨论时事、分享观点的综合性网络论坛。大众网络论坛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往往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吸引大量的网民,并且网络讨论话题的公共性也在不断加强。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传递基层群众情绪和民意的重要公共场所,网民成为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尤其是最近几年来网络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联系的桥梁,公民网络参与成为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而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也凸显我国民主形式的日益丰富。当前我国公民主要利用网络问政平台、积极参与网络“微博问政”、加强与人大代表网络互动等方式来推进公民的网络参政议政。

(三)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特殊意义

(1)在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对政府公共管理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公众网络参与可以在政府决策还没有形成前表达公众的需求和观点,从而使政府做出有利于公众的决策。

(2)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无形中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与话语权。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公共管理过程中来。无论公众发表的意见或建议是否具有建设性,网络依然给公众提供了一个与政府决策层对话的平台,而这个平台的存在无形中保障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参与权和话语权。

二、政治学中公众网络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1.政治学中公众网络参与公共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公众参与普遍性不足,参与广度与深度有限。网络的普及程度在逐渐升高,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区域性差异比较大,尤其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还没有实现网络全覆盖,这就意味着部分地方公众还不具备网络参与政府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条件。

2.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区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公众的参与度低是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问题的根本原因。其次,公共管理中公众参与的主体能力和参与度还不够强。目前的公众网络参与仅限于简单的网上交流形式,而这种交流只是一种宣传的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对于公众网络参与来说,参与主体越广泛才能使公共管理公众网络的参与越公平。最后,政府决策层网络参与缺乏可操作的程序规范。

三、提高政治学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几点建议

1.建立健全网络参与管理制度

公众网络参与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政府建立健全保障公众参与权和话语权的相关制度,使公共政策内容和公共政策决策程序也能公开,保证公共政策的决策能体现公众所表达的意思。同时,政府还要加大力度完善和制定公众网络参与的相关制度、法规和政策,引导公众正确而理性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

2.完善回应机制

公众网络参与改变了以往公众参与政府公共管理的单一模式,使政府和公众的对话互动成为可能,为政府的公共决策提供了公众的诉求,为政府制定更接近民意的政策提供了机会,从而有利于推动民主化进程。有了公众的网络参与只是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的一个前提条件,并不是最终结果,公共管理中公众网络参与最关键的是政府能否正确回应公众日趋多元的诉求。这就要求政府健全和完善回应机制,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和在公众网络参与下形成的舆论要予以积极的回应和引导,从而使公众网络参与顺着理性、规范的道路发展,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3.拓宽网络参与渠道,强化信息交流平台

在我国由于区域性差异和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西部欠发达地区还未享受到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好处,公众网络参与的渠道很窄。政府应加大西部落后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使落后地区人民也能通过网络参与真正参与到公共管理中来。因此,政府应不断拓宽网络参与渠道,强化交流平台,从而保证公众和政府对话互动的平台畅通,公众有序地参与公共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雷,娄成武.“政治博客”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上一篇:零件加工精度论文下一篇:重要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