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保证

2024-09-20

重要保证(通用12篇)

重要保证 篇1

就语文学科而言, 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向学生传授文本知识, 也不仅仅为了追求一流的教学质量, 我们更应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知识的基础上, 具备各种相应的能力, 以不断提高语文综合素养。我们每一位从教者会深刻感受到:有效教学、有效学习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一、找准症结, 探究原因

通过对自身及教研组其他成员教学行为的剖析, 以下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 制约着高效课堂的构建和形成。

1.环节的设计不够精细化, 课堂教学盲目性、随意性大。

2.教师往往偏重于课文内容的讲解, 而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过于单一, “一言堂”、“满堂灌”造成无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现实, 无形中剥夺了学生思考、表达的权利。

4.教师仅仅拘泥于“教”教材, 而不会真正“用”教材, 不敢做相应的取舍, 也缺乏足够的积累将文本精神加以拓展延伸。

这些现象是导致出现课堂教学“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主要原因, 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被白白浪费, 学生被动接受, 个别学生的厌学情绪日增。

二、有效教学, 带动师生

1.有效备课———善于学习、分工合作、资源共享。

教师平日自身的积累与提高, 是教师成功驾驭教材、游刃有余地组织课堂教学的法宝。就拿备课这一环节来说, 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于提高课堂教材实效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我通常在学期初拿到教材时, 首先通览本册教材, 找出每单元的训练重点项目, 分析各单元之间的联系, 然后再细化到找准每一课的重难点、关键及预设相应的拓展范围。备课前, 先针对教材, 集体教研,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本课知识相关联的大量信息, 提炼出有效资料, 查阅各种相关练习及辅导用书, 然后与同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合理分工。这种融集体智慧为教学服务的做法, 做到了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大大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为有效授课做作了充分的准备。

2.有效授课———正确定位、关注全体。

(1)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积极发挥教师的作用, 形成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交互主体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做到既能适时地启发引导, 也能适时地后退聆听, 给学生思维、表达的空间。更要注重师生互动的程度、水平和互动的方式、成效。把每个学生看成鲜活的个体, 尊重学生的知识经验, 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

(2) 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教师, 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所以, 在教学中, 我采取以讲解问题的核心内容带动课堂教学, 变“灌”为“导”, 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 深挖教材, 不只单纯地学习文本知识, 更要注重从文本中提炼情感与品质, 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关注全体学生。在问题设置的广度和深度上分层处理, 难易结合,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把他们作为整体, 促进其共同发展, 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充分发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小组合作, 互补互促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合作学习, 生生互动”, 让课堂学习变得更为和谐融洽, 以“小组合作”、“多边合作”、“全班合作”等形式创设学生之间互学、互补、互促、互进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 实现个性差异互补, 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 在交流中发展, 通过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总之,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使课堂教学成为开放的、多渠道的、立体的信息传递和交换过程。这样, 我们教师的有效引领, 学生的有效学习, 才能确保构建高效的课堂, 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摘要: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 课堂中教师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身份, 并以有效的教学行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找准症结,有效教学,互补互促

重要保证 篇2

作者:梅黎明 来源:学习时报 字数:2840

日前,中共中央印发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紧紧围绕“四个全面”的新要求对干部教育培训制度进行了改进完善,是做好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遵循。《条例》明确把“依法治教,从严管理”作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提出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培训法规制度,依法依规开展干部教育培训,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学习风气,细化了对培训机构、师资、学员的纪律规定,明确了主管部门、用人单位、培训机构和教师的责任义务,为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书记说:“我们党历来重视抓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学习,这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一条成功经验。”始终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加强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的一个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制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一贯主张。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中就提出:一切产业部门都要成立工人学校,提高工人的觉悟,并逐渐使之变成工人政党的中心机构。这是我党关于干部教育的最早阐述。1921年8月,毛泽东同志参加“一大”回到湖南后,就在长沙创办了“湖南自修大学”,传播马克思主义,培养革命干部,作为“革新社会的准备”。北京、上海、湖南、湖北等地也相继开办了工人补习夜校等培训党的骨干的学校。1924年5月,党的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指出:“党内教育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要急于设立党校培养指导人才”。这是在党的文献上第一次明确提出设立党校。1925年1月,党的四大决议再次强调要设立党校对党员进行系统的教育,以培养党员“对于主义的深切认识”。1925年9月,党的四届二次扩大执行委员会会议要求各地党组织开办两种党校,一种是“地委之下的普通党校”,任务是训练工人党员;一种是“区委之下的高级党校”,训练政治知识较高和已有工作经验的党员。各地党组织先后开办了高级党校和初级党校。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仍然要求“加紧 政 治 训练”,提出“如部队有三日休息,则每日必有一小时政 治 课 ”。1927年12月,毛泽东在龙江书院创办了工农革命军军官教导队,规定教导队的学员必须做到“三不八能”,即不嫖、不赌、不偷,能写、能说、能唱、能算、能打仗、能吃苦耐劳、能生产劳动、能诚实可靠。在延安时期,我们党要求“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政治教育”,建立了“每天两小时学习制度”。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强调“干部教育第一”,专门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1941年,中央下发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党的干部教育工作不仅纳入了经常化、持久化的轨道,而且在教育培训原则和内容方法等方面都有创新。它的历史意义正如当时的《解放日报》社论指出的,“这是培养干部工作中的新纪元,这是中国教育上的革命。”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党面对党员干部大量增加的现实,要求“一切有阅读能力的党员和干部均必须学习理论知识”,“以每周平均学习12小时为原则,并建立定期考试制度”。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要求“党的地委书记一级以上的干部,应当把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自己所领导的党组织的学习状况向中央局或中央分局作一次报告”。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强调“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没有的要学,有的要继续学,实在不能学、不愿学的要调整。”全国兴起了一次重新学习的热潮。之后的几十年里,我们党每逢重要关头,总是严格要求干部加强学习,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广大干部面临的挑战和考验前所未有,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为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思想准备和能力储备。

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主阵地如果管理不严,将直接影响广大参训干部的学风状况和培训质量。因此,依法治教、从严管理,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更应争做表率。

坚持党校姓党,深入贯彻落实“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的根本要求。坚持党校姓党、从严治校是党校办学的根本原则,必须把从严教育贯穿始终,做到从严治校、从严治教、从严治学,加强学员管理和学风建设。要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培育优良校风,成为反对“四风”的表率。要对教师队伍和教学活动提出严格要求,坚持研究无禁区、讲坛有纪律,决不允许传播违反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违反中央决定的错误观点。加强学风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中组部加强学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干部进到培训机构就是普通学员,没有例外和特殊,杜绝相互吃请、公款宴请、搞“小圈子”等现象。

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确定培训内容、设计培训班次。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工作,是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基本经验。服务大局、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原则,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履职尽责和健康成长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干部教育培训班次的设计和组织实施必须体现党和国家对干部素质的需求,而不能简单地迎合干部个人需求或兴趣爱好。总书记指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提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实践证明,只有打牢思想理论基础,补好精神上的“钙”,我们的干部才能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抵御各种诱惑的侵蚀,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自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思想理论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抓好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引导各级干部全面系统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增强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突出问题导向,坚持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贯穿培训始终。总书记指出,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领导干部加强学习,根本目的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以问题为导向是干部教育培训的基本遵循,也是依法治教,从严管理的必然要求。问题是学习的原点,也是激发干部学习热情的兴奋点。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和思考从疑问开始,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我们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历来强调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年的红军学校、抗日军政大学之所以有名,就是因为适应了战争环境的需要,以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实战能力为主要目标。今天的干部教育培训要体现价值、受到干部欢迎,也必须适应时代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各级各类培训机构要紧紧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导方针和重大部署,把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生动教材,把研究和解决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重要课题,在加强干部理论武装、提高干部履职尽责能力上下功夫。学员要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学,坚持用问题牵引学习,用学习解决问题,把理论学习研究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学习的收获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中去,把学习的成果转化为谋划推动工作的思路措施、提升自身修养的自觉行动,在实践中实现学习与运用互促并进、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环。

重要保证 篇3

【关键词】引导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课堂学习形式,在学习活动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除了必须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平台外,更重要的要使学生明确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合作学习,除了可以解决个人学习的疑难,更重要的是扩大个人学习成果的效益,开拓个人思维境域,丰富学习情感体验,课堂学习活动中,什么时候开展合作学习?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等等,也是学生自己难以准确地、合理地把握的,如此等等,课堂中的引导,尤其是教师的引导作用是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保证。

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时水乳交融地进行着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地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在教学中,既要整体考虑,又要根据两种因素的不同特点,符合规律地进行引导,同时必须讲究“引导”的艺术。

1对智力因素方面的引导

在学生的智力活动中,教师的适时引导对学生的思维起“诱发”、“点拨”、“引爆”作用。引导的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1示范性引导

在学生百思不解的情况下,教师要作深入浅出的讲解。讲解要有见地、有深度,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不仅能引导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向更高级阶段发展,使得学生听讲后,在知识上得以释疑,更重要的是在如何观察、分析、思考问题方面受到启发,在学习中可资依据和借鉴。

数学离不开解题,不仅要让学生讲解解题的思路,探求过程及解答的过程,教师也应讲解自己的思路、经验或教训和揭示规律,使学生听后有提高。

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示范性引导,而且要不断提高示范性引导的水平。

1.2例证性引导

为了使学生具体理解某些概念、定律、法则、数学思想和方法等知识,可启发学生列举正反两方面的具体实例进行认识。这种引导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会将“概念”具體化的方法,也是践行实践——理论——实践的科学理念。

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是注意在解题训练中突出知识的具体内涵,以能达到正确运用法则的目的。

二是在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注意让学生自己举例应用知识。学生自己举例的过程是对知识进一步理解和具体化的过程。

三是注意适当地引导学生举反例说明知识的内涵。

学生在解答问题时,常常由于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或者由于考虑问题欠周密细致而出现错误。对此,可让学生通过举反例给与反驳,说明原先的概括“失之过宽”或“失之过窄”,因而是错误的,进而启发学生产生寻找正确而完善的答案的要求。

1.3诱导性引导

针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错误,选编一些题目,有意制造一些“陷阱”,让学生解错,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如:过点(3,0)作圆 的切线,求切线方程。学生在做本题的时候常常容易忘记斜率k不存在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做适当的引导。

2对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引导

2.1情感因素

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沟通师生间、同学间的情感,使彼此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在培养学生学习的情感方面常常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用良好的教态表情。教师亲切和蔼的神情、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等教态一经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来对待老师;如果教师能根据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教态,如此循环往复,就会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强化,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育。反之,则会引起他们情绪上的抵触和行为上的抗拒。教态的核心是教师热爱学生,与学生人格平等地、相互地交流思想和感情。

二是通过语感传递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严谨、简洁、逻辑性强、坚定自信、快慢得当、铿锵有力或深沉浑厚,形成一种语言魅力,使学生感到入情入理,置信不疑,激起对教师的敬佩和学习之情,从而对教师的教学愉快地吸收和掌握。

三是以自己对教学教育的热爱熏陶学生,以情动情,教师热爱数学,热爱数学教学工作,认真钻研,努力改革教学,刻苦锻炼教育才能,这是对数学教育工作热爱的外部表现。教师的这种热爱还通过饱满的教学激情,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以及对同学的耐心帮助、严格要求来体现。学生接受了教师的这种热情的熏陶,也会转化为自己对数学的热爱,对数学学习的激情。

四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情感。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调节作用。学生需要教师去评价。这是因为学生年龄小,引人注意的愿望也强烈。学生会从教师的评价中感受到老师尊重他、关心他、公平的对待他。评价的方法可以用简单的肯定语“对”、“好”、“不对”等,也可以用表情和手势来示意评价,更需用启发性或示范性的讲解来评价;必要时不仅用鼓励表扬的方法,也可以用检查、批评甚至与责备的方法来评价。教师也要接受同学的评价,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或错误,勇于修正自己的不足或错误。这样才能建立教师的威信和加深师生之间的感情。

2.2动机因素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

(1)以直观为基础,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演练操作、观察现象、思考归纳,粗知结论后,激发起论证的内在欲望。

例如:引导学生研究“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将教师门与地面的位置关系联系到面面垂直上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动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而且丰富了学习情感,不断地激发学习的内在欲望,增强自主探究的能力。

(2)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或研究方法相似的特点,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向学生提供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想、探索,学生通过评价自己的探索成果的心理要求,激发学习动机。

(3)讲解知识的应用价值,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强化持久的学习动机,即兴趣因素。

结束语:

合理保证与重要性关系研究 篇4

一、审计风险与合理保证的关系

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CPA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根据审计风险所处的不同阶段和具体指向, 可将其划分为三类:

实际的审计风险是在计划阶段所审项目本身存在的风险, 是针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评估的审计风险是在计划和实施阶段评估的风险, 即审计风险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 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可接受 (或期望) 的审计风险, 即在实施和报告阶段希望接受的审计风险, 是对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的控制, 只要CPA将审计风险降低到可接受的低水平, 就对财务报表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了合理保证。可见, 合理保证与可接受或期望的审计风险互为补数, 由此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审计重要性与可接受的审计风险的关系来推导出审计重要性与合理保证的关系。

二、从CPA的角度重新审视两者的关系

上文的重要性水平是从会计报表使用者角度来看的, 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要从CPA的角度来分析, 那么就要重新认识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中, CPA不仅要考虑使用者的要求和审计风险的水平, 还要考虑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成本。如果CPA要提供的审计报告的合理保证较高, 那么他们愿意接受或者说期望的审计风险就要很低, 就必须扩大审计程序, 付出较高的审计成本。因此, 从CPA的角度来看, 审计重要性与合理保证成反向关系。

三、不同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合理保证的关系

(一) 三种重要性水平的含义及特点

1、实际重要性水平

实际重要性水平是客观存在的, 而且将会影响大多数报表使用者判断或决策的重要性水平。但是CPA无法确切知道某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的具体数额, 只能通过自己的职业判断对重要性水平进行评估, 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区间。

2、计划重要性水平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CPA在编制审计计划时, 对重要性水平所作的初步判断, 据以确定需要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并决定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CPA的职业判断。

3、评价重要性水平

评价重要性水平是指CPA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评价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 在很多情况下需要在计划重要性水平的基础上进行修正。

(二) 三种重要性水平与合理保证的关系

1、实际重要性水平与合理保证存在正向关系

假设实际重要性3000元, 因此CPA只需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查出3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如果是1000元, 则CPA不仅要查出3000元以上的而且要查出1000—3000元之间的错报和漏报。显然, 后者的审计风险比前者大。因此:实际重要性水平越高, 审计合理保证程度越高, 反之亦然。

2、计划重要性水平与合理保证存在反向关系

如果CPA计划获取的保证程度越高, 就应该将计划重要性水平定的越低, 此时所需执行的审计程序就越多, 收集的审计证据也越多, 因而最终因没有查出重大错报漏报而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越小, 从而达到合理保证的要求;反之亦然。

我们还可以从审计风险模型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反向关系。审计风险模型可以表述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CPA在审计时不仅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 而且也应考虑报表使用者对信息的不同需求。所以模型中的重大错报风险既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出现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也应包括报表使用者对被审计单位的不同需求所导致的风险。则可转化为:“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实际的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检查风险”。在模型中, CPA所能控制的只有检查风险, 而检查风险的控制则取决于根据实际或评估的审计风险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由此可知, 在重大错报风险一定的条件下, 检查风险和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成正向关系。如果CPA要提供的审计报告的合理保证较高, 那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就较低, 就必须接受较低的检查风险水平,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 同样符合反向关系。

3、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过低都会降低合理保证程度

若在评价审计结果时, 运用的重要性水平过低, 那么CPA就可能将不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错报或漏报看做是重要的错报或漏报, 因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增大, 审计效率也会降低, 从而必然会影响最初计划的报表的保证程度, 使得审计工作很难满足报表使用者的要求;若评价重要性水平过高, 则会使CPA对一部分重要的错报或漏报缺乏足够的关注, 自认为将审计风险降低到了可接受的低水平, 而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这种效果, 最终很可能导致审计失败。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审计重要性与合理保证的关系体现在审计的各个阶段, 如何应用好两者的关系是审计工作应当努力的方向。随着CPA行业人员的不断扩充以及不断完善的职业能力, 我相信我国未来的审计事业并定可以逐步摆脱不足的现状, 使审计事业发展得更加完善。

摘要:在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审计中, “合理保证”概念的提出是一种突破。审计重要性的运用贯穿始终, 因此它对于合理保证程度影响很大。但是通常所说的审计重要性都是从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阐述的, 可能由于考虑的主体不同而造成偏差。因此本文将从CPA的角度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合理保证,有限保证,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李风平,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思考”, 《时代经贸》, 2007年7月。

[2]、张清芳, “审计重要性在各个阶段的运用研究”, 《商场现代化》, 2007年第17期。

群众路线是中国梦现的重要保证 篇5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成为热词,它的内涵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由众多普通百姓的梦组成,农民工孩子的梦是“我要在城里上学”,无房户或住房困难户的梦是“我要有个家”„„这些梦汇聚成整个国家的梦。

梦是理想,要实现梦想就要走入群众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迫切需要什么,各项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是空口号,需要通过行动,才能把群众的梦化为现实。只有实现了群众的梦,才能真正实践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有强大的生命力,原因在于扎根群众,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之

一。我党历来重视群众路线,党的十八大已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让群众路线在党员干部中牢固树立,中央作出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分批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政治局带头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梦是自下而上,由普通百姓的梦汇聚成整个国家的梦;群众路线是自上而下,由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主动深入基层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只有把“中国梦”与群众路线密切联系,才能把群众的发散式的积极性、创造性凝聚起来,以在更短时间内实现梦想。

重要保证 篇6

一、再认识“学习型组织”的意义

1、“学习型组织”是企业发展创新的重要保证。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用最新的科学成果来管理企业。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企业创造未来的潜能。如果能抓住企业文化,抓住学习型组织,企业的寿命就会延长。有些企业能持续地向前发展,关键是抓住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这是具有前瞻性和最新管理理念的一种反映,也将会成为最新管理理论成果的受益者。

2、“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趋势。“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把人培养成为能系统思考,不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在共同愿景下全面发展的“学习型的人”。一个企业只有当它是学习型组织的时候,才能具备快速应变市场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员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作用,也才能实现企业满意、顾客满意、员工满意、投资者和社会满意的最终目标,未来成功的企业必然是学习型的企业。

二、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1、将“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混为一谈。事实上,“学习型组织”与“组织学习”为不尽相同的概念。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神或文化表征的展现,它将焦点放在探究问题的结果上,具有系统性,有一定的规则和特征。而“组织学习”是把学习组合到组织中,与人共享,能形成产生新的设想的组织能力,是组织利用知识的技能和过程。因此,“组织学习”只是“学习型组织”的一个构面。许多企业大谈如何加强业务和思想素质的教育和培训,以为这就是在加强“学习型组织”,这并不能解决企业创新发展的根本问题。

2、企业员工不能准确了解工作的目标及贡献情况。由于企业成员对其奋斗目标,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对单位发展状况和前景的了解和思考都存在差异性,再加之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贡献情况,使员工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自身的潜力。几乎每个企业的改革当中,都遇到各部门以及员工个人过多强调自己利益重要性的情况,大家都把改革的着眼点放在利益的划分,而对如何将“蛋糕”做大的方案则考虑不足,或由于相互攀比而影响了改革的效果。

3、组织管理模式没有跳出原来的框架。多数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呈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各阶层分工过细。虽然企业仍然要保留行政级别并受到上级主管机关监控,但一些企业管理中层层上报的现象致使效率低下,也因此丧失了许多瞬息出现的商机。企业组织管理模式的改革是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环节,许多企业虽然也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制定了一些方案和措施,但其组织管理模式并没有跳出原来的框架,从而使学习型组织的建立流于形式。

三、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几点建议

1、创新组织机构,摆脱部门思考的束缚。在组织结构上,学习型组织是扁平的,即取消了中间层,建立了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在同一平面上工作的“平面化”管理模式,有利于上下沟通,使决策权向组织机构下层移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各个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组织机构发展的新形式,或者进行部门机构责权的重新划分,打破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建立起柔性、反应快捷的企业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尽可能呈扁平状态,即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这样,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

2、重新定位领导者的角色。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成员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创造不断学习的机会,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领导者的角色还表现在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并能激发成员的斗志和热情。

3、创建“先导学习型团队”。学习型组织中的学习是团队的学习,它是一种带有反思性质的学习过程,其中自我交流学习是基础。如果能够给每个员工提供一个轻松交流的平台,使之成为连接各个部门沟通思想的纽带,自然会使个人的信息和经验变为共享资源。学习型组织在起步阶段就要建立先导学习团队。一个优秀的团队是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一个创新型的团队,一个内外部充分协作与沟通的团队,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总体业绩的团队。高效的先导学习团队应能达到:有共同的愿景和目标,高度的信任与合作,良好的沟通和理解平台,明确团队成员的角色,有较高的透明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先导学习团队的规模由具体任务来确定,可以是一个职能部门小组,也可以是一个跨部门小组,开展一项特殊的项目。有的先导学习团队是一群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也有的可由企业内外部的人员共同组成正式的组织。

4、鼓励自主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和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

5、创造网状信息反馈系统。企业必须注重从外部获取知识,并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企业资源。只有通过不断的自我批评、信息反馈和交流才能进步。供应商、用户和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的动向报告,专家顾客意见,员工情报信息,行业领先者的最佳实践调查等,都可以成为企业外部知识的来源。数量化的信息反馈尤为重要,为此就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加以运作。问卷式的统计调查是许多公司了解产品与市场及宣传的有效方式。面向直接客户、各级销售客户等不同的对象,可设计细化问卷、调查表,甚至可以对竞争对手进行比较调查。只有在量化信息基础上,才能将宏观战略与具体问题结合起来,有效地为各个部门和员工个人提供准确细致的信息服务。

6、寻求员工家庭与事业相平衡的途径。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当不只是把重点放到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上,还应当把重点放在向职工提供高质量的生活上。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适宜。企业可以精心策划一些对员工的考核和激励的办法,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并能对员工的承诺得以充分满足,而员工也能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总之,企业的生存发展战略,必须从依靠行业垄断战略、模仿战略向创新战略转变。学习型组织已被称为“21世纪企业组织和管理方式的新趋势”。事实上,创建“学习型组织”本身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企业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将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定义为“修炼”,这个过程是相对长期的。尽管“学习型组织”的前景十分迷人,但绝不能把他视为灵丹妙药,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型组织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重要保证 篇7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 是我国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 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60多年。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民族团结是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始终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 占全国总人口的8%以上, 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总面积的64%左右, 西部和边疆绝大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一基本国情, 决定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在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期稳定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和分量。60多年来, 我们始终坚持党的民族政策, 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保证了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团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团结就是力量。民族团结形成的力量, 既是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也极大地影响着综合国力。在综合国力构成中, 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固然属于重要因素, 但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科技实力、军事实力, 没有民族团结所凝聚的力量来贯穿, 终究形不成合力, 形不成强大的国力。60多年来, 民族团结始终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内核, 是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60多年发展, 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这与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产生的巨大力量有着密切关系。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目标。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根本动力来自全国各族人民。只有各民族大团结, 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 才能确保各族人民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使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使社会主义制度下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实的和潜在的积极因素竞相迸发其能量, 一切有利于造福社会和人民的源泉充分涌流, 从而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真正变为现实。经过60多年艰苦奋斗, 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靠的就是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团结、万众一心、共同奋斗。民族团结是牢牢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客观需要。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 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战略机遇期, 既是黄金发展期, 也是矛盾凸显期。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民族团结是福, 民族分裂是祸。要牢牢抓住并切实用好当前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就必须在全社会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 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 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把各民族的力量凝聚起来。

二、谱写民族团结新的壮丽篇章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是人心所向, 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民族团结保障了国家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我们更要从新的时代要求和新的实际出发,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谱写全国各民族大团结新的壮丽篇章。把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是我们党在民族团结政策上的根本立场。当然,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的原因, 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一定差距。正因为这样, 我们党一再强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就是要积极创造条件, 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我们必须把民族地区自我发展与中央和其他地方支持发展结合起来, 既要向民族地区投入更多的资金, 又要给予更优惠的政策;既要帮助民族地区把经济搞上去, 又要帮助其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既要继续发挥中央政府的主导作用, 又要坚持抓好各地区各部门的对口支援。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实现民族地区和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把保护和弘扬各具特色的民族优秀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统一起来。促进民族团结的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让各民族普遍认同、归属于中华民族。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并不排斥对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 它们是有机统一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本身就是在各民族文化长期发展繁荣的基础上,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结晶, 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成果。离开了各民族文化的繁荣, 就没有源远流长、积淀深厚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们要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的基础上, 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大力保护和弘扬各民族风格鲜明、魅力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 要引导各民族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锐意创新, 善于把各民族文化积极、有益的成分吸纳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 使之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滋养和哺育各族群众, 使全体人民深化对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巩固和强化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牢不可破的精神纽带。把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与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 每个民族都有它的长处和短处。民族有大有小, 发展水平有高有低, 但绝无优劣和贵贱之分。在我国, 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一律平等;任何民族都没有特权, 任何民族的合法权利也没有被限制;民族平等不仅包括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 而且包括经济上、文化上等各个方面的平等。保护好各民族的这些平等权益, 是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前提和重要内容。我们要切实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进一步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各方面的合法权益。要以少数民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 扎扎实实为少数民族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使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反对一切形式的民族歧视, 防止出现伤害民族感情、损害民族团结的情况。

把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与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统一起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党把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摆在战略位置, 一批批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茁壮成长。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是一件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要进一步制订周密规划, 明确目标任务, 完善政策机制, 认真组织实施, 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同时还要看到, 搞好民族团结的关键是搞好各族干部之间的团结。要积极引导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以党和国家的事业为重, 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携手为各族群众谋福利、为民族团结作贡献, 特别要引导他们带头践行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不断增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慎重妥善处理各族人民内部矛盾与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一切形式的民族分裂活动统一起来。解决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要严格区分矛盾性质。我国现阶段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处理这类矛盾和问题, 必须讲原则、讲法制、讲政策、讲策略,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 多采取教育、疏导、化解的办法。但是, 对于民族分裂主义, 对于极少数蓄意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恶性事件的犯罪分子, 不论涉及哪个民族、信仰何种宗教, 都要依法处理。要坚持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 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摘要: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我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和衷共济, 开创了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 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60多年来我国繁荣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必须从全国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大意义, 高举各民族大团结旗帜, 以实际行动坚决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

重要保证 篇8

1 尽早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 树立为病人服务的理念

我们对2010级22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学生入学时年龄大多为15~17岁, 98%以上的是应届初中毕业生, 70%报考护理专业的原因是家长意愿和听别人介绍, 对护理专业认识较片面。针对这种状况, 一入校就对他们进行了专业思想教育, 通过讲解实例、观看相关短片、到医院实地参观等方式,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认识社会, 明确职业目标, 树立职业信仰, 并开设护理礼仪及护理学基础课程, 及早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 利用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爱心活动、角色扮演、观摩技能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帮助学生巩固专业思想, 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学习兴趣。这对他们明确学习方向, 提高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作用。

2 将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护士是技能型、服务型人才, 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 应注重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 教会他们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强化护理礼仪。从实习前两个月开始,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反复练习, 将各种护理用语, 如接待用语、护理操作用语、进入病房用语等, 并对学生坐姿、站姿、走姿、蹲姿、穿衣戴帽行为等进行规范化的训练和考核, 使每个学生会说会做, 认识到作为一名护士应具备的良好素质和仪容仪表, 从而为他们进入医院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强化训练时, 安排学生小组练习,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一方面, 使学生练习有目标, 考核有标准, 避免学生只重视护理技能操作, 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为学生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保证了实践性教育政策的落实和学生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 保证了教师的规范性指导, 较好地达到了教、学一致的要求。

3 强化临床常用护理技能训练及考核

根据职业目标要求, 务实避虚, 本着学生应知、应会、必需、必备的原则, 将临床技能操作项目从教材中分离出来, 结合临床实际, 罗列出临床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技能操作项目, 按规范化流程进行强化训练,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分标准, 对学生的护理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评价 (现场打分) 。考核结束后, 教师对考核中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总结, 指出存在的问题, 让学生认真思考, 反复练习, 查缺补漏;对出错率较高的操作环节进行整体指导, 进一步巩固护理技能。在制定考核评分标准时, 根据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 为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的要求, 把与护理对象的沟通、解释、指导、健康教育等纳入考核标准并设置分值, 使学生认识到合格的护士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操作技能, 还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

4 进行人际沟通技巧方面的教育

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当今护士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此, 实习前将人际沟通作为一门主课, 从人际沟通的基础理论、相关知识以及护理工作中的护患沟通、人际沟通知识和技巧等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识, 在临床实习中能够用有效的方法正确处理护士与病人及其家属、护士与医生、护士与护士及护士与其他医务人员的关系, 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冲突。

5 举办往届优秀实习生经验交流会

在学生实习前, 邀请往届优秀实习生将自己的实习经验, 如怎样处理护患关系, 怎样树立和维护自己在医院和带教教师心目中的形象, 怎样缩短理论到实际的差距, 以及实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通过交流, 使学生有所准备, 随时面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便顺利地完成实习任务。

6 开展关于医疗、护理安全的法制教育

护理安全是防范和减少医疗事故及纠纷的重要保障, 是实现优质护理的关键。因此, 对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必须加强安全意识和法制教育, 如加强医院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安全及法律知识的培训, 加强护士规范化培训及护理文书书写质量要求。通过培训、教育, 使学生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防止因操作不熟练或失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增强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医疗安全意识, 提高护理实习质量, 为病人提供温馨、安全、满意的服务。

7 介绍实习医院概况, 强调实习期间的具体要求

我们将实习医院的历史沿革、组织结构、科室设置、规章制度, 对实习生的具体要求, 实习轮转情况, 实习生的法律责任等相关情况, 向学生详细说明, 让学生有心理准备, 有利于学生对护士角色的适应。

8 加强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培养

护理文书是医院和病人的重要档案资料, 也是教学、科研、管理、追责的重要资料。实习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护理文书的书写进行规范化训练, 如体温单、医嘱单、护理观察记录单、病室报告、护理病历等完整的模拟书写, 力求准确、规范、清晰、简洁、实用。通过强化训练, 使学生护理文书的书写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能够做到记录及时、准确、真实、完整。绝大多数学生能按医院管理要求正确书写各种护理文书, 为临床实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要保证 篇9

一、高校办公室业务人员档案意识现状

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 学校档案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应用得到加强, 对档案作用的认识也有了进一步提高。高校师生的档案意识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增强, 但离档案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特别是许多学校办公室人员的档案意识仍然较为淡薄, 严重阻碍了学校档案工作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不了解有关档案法律法规, 不明确学校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和基本要求。

许多高校办公室业务人员对档案法律法规知之甚少, 对学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明确档案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认为档案无足轻重, 可有可无。完全没将自己的工作与档案工作联系起来。

(二) 不明确学校档案归档范围, 不重视档案的收集工作。

部分办公室人员对于本部门工作性质和职能了解不深, 不能很好掌握本部门形成文件的范围和重要程度, 分不清归档和不归档文件, 对平时收集工作不熟悉, 不能及时收集整理。许多学校办公室对档案收集仅限于学校发文部分和部分上级文件。致使许多重要材料漏归, 特别是一些会议纪要、校领导的重要讲话稿和参加上级召开会议发言稿以及许多重要会议的会议材料等漏归现象严重。对所归档文件也很难保证文件的完整性、齐全性。移交文件时有的文件没有正文, 有的文件没有附件, 有的文件文号重复, 有的文号有空缺, 种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学校档案的收集。

(三) 不了解档案立卷归档的具体要求和方法, 部门立卷不明确。

不重视案卷质量, 不清楚公文草拟、公文处理与档案工作的紧密联系, 在公文起草、签发中用纸、用墨、用笔不遵守档案管理要求, 致使圆珠笔、铅笔、红墨水等不耐久字迹材料书写的公文、批文屡见不鲜。甚至定稿文件有些用废纸废文件等背面打印归档, 用传真件 (指用热敏纸接受的文件) 归档等不符合档案归档要求的现象时有发生。部门立卷不明确, 移交档案时总是把所收集的文件材料杂乱无章地交到学校档案部门。《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档案材料形成单位的归档制度。学校办公室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应当按照归档要求, 组织本部门的人员及时整理档案和立卷。立卷人应当按照纸质文件材料和电子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 对文件材料系统整理组卷, 编制页号或者件号, 制作卷内目录, 交本部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检查合格后向高校档案机构移交。归档的档案材料应当质地优良, 书绘工整, 声像清晰, 符合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四) 不按时向学校档案室 (馆) 移交档案。

《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规定学校各部门应当在次学年6月底前归档。这就要求学校办公室必须在6月前将上年收集整理的文件材料立卷归档, 而许多高校办公室并不能按时移交所收集整理的文件材料, 在档案部门反复催促下仍不能及时归档, 总认为什么时候交都无所谓, 甚至认为不交都没什么关系, 还有在调离岗位时不懂得要将收集的文件材料整理移交。殊不知这样将造成学校档案的积压和缺漏。严重影响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档案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及改进措施

造成办公室业务人员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我认为既有办公室人员原因, 也有学校领导原因, 更有学校档案部门原因。

(一) 学校办公室业务人员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作为办公室业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档案是学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历史记录。是高校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也是衡量高校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所以每一个办公室业务人员都有责任加强有关档案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把档案工作看成自己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努力提高自己的档案意识和业务水平。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档案工作中去, 认真做好这项为国家、学校积累宝贵财富的工作。

(二) 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视不够。

部分学校领导本身就认为档案工作可有可无, 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档案工作给予充分的支持, 没有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列入学校议事日程, 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和工作总结, 纳入学校管理制度, 纳入各归档文件整理单位负责人的职责。没有督促分管部门按上级和学校综合档案室的要求做好应做的工作。领导的档案意识和对档案工作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办公室业务人员。其实, 在高校对档案工作是否重视, 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 已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管理质量水平, 评价一位领导是否具有管理大学的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 学校领导的档案意识和对档案工作的重视是搞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三) 学校档案部门工作不到位。

学校档案部门对档案法律法规等宣传力度不够, 服务不到位、利用率低下、培训和监督指导不够。是造成办公室业务人员档案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1.学校档案部门应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及党和国家有关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应充分利用学校宣传栏、校园网、专题讲座等途径加强宣传, 使档案法律法规能深入人心。

2.学校档案部门应加强对办公室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监督指导。学校档案部门应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制定档案工作规范及规章制度, 经常化、制度化对办公室人员进行档案培训。使他们掌握高校档案的归档要求、归档范围、归档方法, 了解文件归档整理流程, 增强档案意识。对办公室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时培训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 要根据办公室的工作性质来设定讲授内容。要从实际出发使参加培训者能学以致用, 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明确文件材料收集工作的分工。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省、市党委、人民政府及各厅局, 国家教委以及省教育厅下达的文件材料;以党委、学院名义的发文;党委和学校召开的代表大会、党委会、党委扩大会、校长办公会所形成的文件材料等等都应由办公室立卷归档。要根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制定针对办公室的详细的归档范围, 使每一位办公室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办公室负责档案立卷的人员还应懂得立卷应按问题、时间、重要程度和文件材料的自然形成规律, 保持其有机联系, 适当照顾保存价值, 分类组卷, 以能准确、全面反映学校真实面貌和部门的主要职能活动, 便于查找利用为原则。

在组织培训的基础上, 学校档案部门要积极主动与办公室业务人员加强联系, 情感上进行沟通做到人性化与制度化管理相结合, 以人性化的关怀和理解, 逐步强化办公室业务人员的档案意识, 调动其积极主动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新同志尽快熟悉档案业务, 做好工作中的文件材料收集、整理工作。学校档案部门要随时抽查办公室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归档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工程测量对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篇10

1 工程质量与工程测量的关系

“质量”最简单的概括:事物 (件) 经过一系列操作后所反映结果的表现。工程质量包括的内容非常丰富, 如何保证、提高施工质量的措施和方法也是多方面的。但是有一个共同点:过程操作与监控是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的根本所在。而在过程操作阶段, 工程测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 测量放线为工程施工开辟了道路, 提供了方向。准确、周密的测量工作不但关系到一个工程是否能顺利按图施工, 而且还给施工质量提供重要的技术保证, 为质量检查等工作提供方法和手段。可以这样比喻:如果没有测量, 工程施工将寸步难行, 施工质量也将无从谈起。

2 分析工程测量在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影响

2.1 工程测量在建筑定位及基础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工程开始施工前, 首先通过测量把施工图纸上的建筑物在实地进行放样定位以及测定控制高程, 为下一步的施工提供基准。这一步工作非常重要, 测量精度要求非常高, 关系整个工程质量的成败。假如在这一环节里面出现了差错, 那将会造成重大质量事故, 带来的经济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在施工行业里也发生过类似工程质量事故:图纸上建筑物的正北方向变成了正南方向, 事故的处理结果是:把已经建好的房子重新砸掉, 再从零开始。可见建筑物的定位测量是多么的重要。

在基础施工阶段, 基础桩位的施工更加需要准确的工程测量技术保证。根据施工规范的要求, 承台的桩位的允许偏差值很小。一旦桩位偏差超过规范要求, 将会引起原承台设计的变化, 从而增加了工程成本。严重的桩位偏差将会导致桩位作废, 需要重新补桩等处理措施, 一方面影响了施工的进度, 另一方面, 改变了原来的受力计算, 对建筑物埋下了质量的隐患。

在土方开挖及底板基础施工过程中, 由于设计要求, 底板、承台、底梁的土方开挖是要尽量避免挠动工作面以下的土层, 因此周密、细致的测量工作能控制土方开挖的深度及部位, 避免超挖及乱挖。从而能保证基础的施工质量。另外垫层及桩头标高控制测量的精度, 是保证底板绑扎钢筋位置准确和底板混凝土施工平整度的最有效措施。

工程测量在基础施工阶段的另外一个重点是基础墙、柱钢筋的定位放线, 在这一个环节里面, 容不得有半点差错。否则将导致严重的质量事故发生。对于结构复杂, 面积较大的工程, 只有周密、细致的进行测量放线方能保证基础墙、柱配筋质量, 避免偏位、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2.2 工程测量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在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工程测量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墙柱平面放线、建筑物垂直度控制、主体标高控制、楼板、线条、构件的平整度控制等。其中墙柱平面放线的精确度, 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总体垂直度, 对墙柱钢筋绑扎、模板施工的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所以每次混凝土施工完毕后, 第一道工序就是测量放线。通过了测量放线不但能够为下一道工序提供依据, 并且能及时发现上一道工序所遗留下来的问题, 使得其他专业的施工人员及时处理已经发生的质量问题, 避免了问题的累积, 最终导致质量事故。

在标高测量控制方面, 能为模板施工提供准确的基准点, 是模板施工平整度的保证。同时为混凝土施工提供标高控制线, 保证施工后的混凝土平整度。精确的标高控制, 是施工人员严格按图施工的前提。对于施工面积较大的工程, 如何保证模板施工的总体平整度、混凝土面的平整度, 基本的前提就是测定一个准确、详细的标高控制系统面。

建筑物垂直度控制测量是主体施工中的一个重点, 除了作好每层楼的垂直度观测, 为专业质检人员及时检查、调整提供控制数据以外, 还为施工人员提供更详细的竖向控制线。由于垂直度控制的好坏是直接反映施工质量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特别在中高层建筑的施工中) 。垂直度偏差过大, 必须通过装饰阶段的抹灰等措施来弥补。除了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不说, 还会埋下一个隐患:抹灰的厚度过大, 容易造成墙面空鼓, 从引发外墙渗漏等质量通病, 更严重的情况会脱落, 导致高空坠物的危险。

2.3 工程测量在装饰装修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的作用

建筑物经过装饰装修阶段将成为成品或半成品交付业主使用, 前期主体所遗留的质量缺陷问题必须通过这一阶段进行整改、处理、隐蔽。所以这个阶段的测量工作的精度、质量直接影响到该工程的总体质量。测量工作的主要内容是:室内外地面标高控制;外墙装饰垂直度控制;局部构件、线条的施工放线, 内墙装饰平整度、垂直度测量等工作。其中室内外地面标高控制线是保证建筑装修地面整体平整度的重要依据;砖砌体平面放线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是按图施工的前提条件。外墙装饰垂直控制线的测量精度很大程度上决定外墙的整体装修质量, 是外墙抹灰、墙面砖、幕墙施工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2.4 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的变形观测对工程质量的意义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在施工过程中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观测取得的第一手资料, 可以监测建筑物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 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 及时分析原因, 采取措施, 防止重大质量事故的发生。变形观测具体包括:基础边坡的位移观测;建筑物主体的沉降观测;高层建筑物的水平位移观测等。准确的观测成果为施工期间的工程质量、人民财产安全提供了最有效的保证。特别是在深基坑施工、地质断层构造带的施工工程显得尤为重要。而由于建筑物沉降、位移引起的边坡及道路坍塌、楼房及桥梁倒塌等安全质量事故屡见报端。因此我们必须努力作好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

2.5 工程测量对防治质量通病的积极意义

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通病不外乎钢筋、模板、混凝土等方面的问题, 其中与测量放线有关的分别如下:钢筋偏位、模板平整度、墙柱垂直度、混凝土表面平整度、楼地面平整度、外墙门窗工程垂直度等。要预防上述通病的发生, 除了施工人员的主观原因之外, 必须为施工人员提供准确的、周到的、详细的测量控制水平线、平面控制线、垂直控制线等。如果测量工作方面出了问题, 势必会引起施工质量问题的发生。我们在施工中只要把测量工作做好, 对防治质量通病就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 精确、详细的测量成果为专业质量检查人员提供参考和依据, 通过现场的检查和整改, 能把很多质量问题"扼杀在摇篮之中", 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消极转变为积极, 对防治质量通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3 加强工程测量管理, 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 我们必须加强工程测量管理,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全方位的做好施工测量放线工作, 以保证和提高施工质量。具体如下:

3.1 提高测量放线人员的素质。

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测量员, 首先要具备吃苦耐劳、细心谨慎、团结协作的基本条件。提高读图能力, 强化质量意识, 养成事前反复考虑, 事后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3.2 增加测量仪器的成本投入, 采用先进的测量工具, 做好测量仪器的定期检测工作。

3.3 全民动员, 从领导到各专业工程师均要

提高对测量工作的认识, 参与对测量放线的成果反复检查, 及时纠正错误。

3.4 合理安排施工工序, 为测量放线提供较好的施工环境, 从而保证测量放线成果。

以上几点是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

结束语

纵上所述, 工程测量与工程施工质量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测量工作在施工质量管理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测量工作的重要性, 科学管理, 让测量工作更好的为施工质量管理服务, 提高施工质量, 为业主、为社会建造出优质的精品工程。

摘要:针对工程测量对保证施工质量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

重要保证 篇11

【关键词】 显微镜;临检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744-01

正如本文题目所说,这篇文章索要探讨的就是显微镜检查这一步骤的加入对于临检质量的保证和提高。既然我们要研究的是这样的一个问题,那么我想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两个关键词,那就是——显微镜和临检。

1 何为显微镜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显微镜。所谓显微镜,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把微小的事物放大,让人能够清楚的看见。但是此处的“微小”,是小到人的肉眼看不到的程度。所以曾经有人说显微镜是人类最为伟大的几个发明之一,因为它打破了人类对于世界上只有肉眼能看到的事物的这个说法,发现了除去肉眼看到的事物之外,也存在着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事物。显微镜的出现在人们的眼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人类从此拥有了一个崭新的视野。

2 何为临检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第二个关键词——临检。所谓临检就是临床检查的一个简称,从步骤和临检的方法上来讲,临检就是要从那病人的身上找标本做研究。这里的“标本”可以是病人的血液、也可以是病人的体液;可以是病人的分泌物、也可以是病人的排泄物;还可以是病人的脱落物。总而言之,病人身上可以作为标本来使用的东西很多,这里提到的只是医学上较为常用的几种标本,依据研究的需要和病人病情的不同所选取的标本也会有所不同。采集好标本之后,在通过对标本的目视观察、物理以及化学方法上的检测、再加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一系列的检验和研究,然后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临检的结果以更加精准的了解病人的病情、更好地服务于病人,同时也为他人提供了一份实验材料和实验报告。

3 临检的常用方法

通常临检的第一步大多采取简便的目视观察,就好比中医看病方法中的望。目视观察的方法虽然直观,但是对于临检的质量很难能够保证其的准确性。所以就需要其他的方法来加强临检质量,诸如物理和化学方法,而显微镜的使用在这两种方法中是必不可少的。

4 临检案例

以尿液(血尿)的检验为例。尿液经过肉眼的观察过后,我们可以得出“每升尿液中含血量大概在一毫升左右,肉眼可以看到不同程度的、不同层次的浑浊红色的尿液”这样的结论。而当我们把同样的尿液标本放置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血液的含量在0.1%左右,外观上是没有血色的,镜下的红细胞平均在≥3/hpf的尿液范围之内。这样的一番比较之下,我们就可以发现显微镜的观察更为细致、准确、深入,更能够保证临床检验结果的质量。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显微镜的使用对于临检结果也是有影响的。

显微镜的使用包括使用前的准备及使用中的操作,使用前的准备无非就是对显微镜进行检查。显微镜的检查包括显微镜的目镜、物镜是否安装正确、目镜、物镜已经临检所需的玻片等是否干净,无污染,有无损坏、显微镜对光等等。

以尿检为例,尿检使用的是光学显微镜,在进行尿检之前,检验人员通常都首先都需要对进样板进行检查,进样板上的污垢要及时进行清理干净,进样板上的抽液小孔要保持畅通,对显微镜的性能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才可以使用。同时,使用的容器也要符合标准,使用一次性的清洁干燥容器、标准的尿离心管、標准的尿沉渣定量分析板等。影响尿检显微镜检查结果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尿的酸碱度、尿的渗透度等,这些对于尿检的结果都有很大且直接的影响。因而,如果检验人员对于显微镜的检查工作还没有做到位的话,那么便更加的加大了尿检结果的不准确性。

临床检验的目的是帮助临床医生对所医病人的病情做出正确的判断并提出及时的治疗方案,同时为临床医生观察治疗效果、推测病情发展以及病情预防等提供有效依据。因而临床检验所提供的临检结果要有价值且尽可能的准确。近几十年来,与临床医学相关的基础科学飞速发展,不断的涌现大量的新的临检方法和临检仪器,大大的推动了临床检验的发展。但是,不论临检仪器怎样发展,都与显微镜脱离不了关系,因此显微镜的检查也就随着临检仪器的发展逐渐居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显微镜的检查在临床检验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步骤,是临床检验中除了检验样本的保存之外最重要的一步,如果检查显微镜这一步骤没有做到位,这将直接影响到后来得到的临检结果,也就直接的对临床医生对病人病情的判断产生影响,从而直接影响到病人的病情。由此可见,显微镜的检查在临床检验中处于重要的地位。

5 结 论

显微镜的存在对于临床检验结果质量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人的头脑思考对整个人生的影响一样的重要。每个人对于身边发生的某件事情的第一反应或者说是第一印象大致都是一样的,然而在人脑作出相应的思索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就出现了层次的分别,细致深入的分析就更容易探询事物的本质、发现事件背后隐藏的玄机。如此说来,显微镜对标本的进一步检查就是透过现象了解病情最深处的病理,既保证了临检的质量,在更深层的程度上也为某一类病情的治疗提供了细致的资料。

参考文献

[1] 作者不详.临床医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2.

[2] 李萍萍.临床医学进展[M].美:汉斯出版社,2012.

中学生保证有效词汇量的重要性 篇12

一、什么是有效词汇量

有效词汇量, 是指学生在日常的英语听说读写训练中, 能听懂、会说、能读、会写的一定范围内熟练掌握的单词量。

二、有效词汇量的重要性

学生掌握的有效词汇量的多少,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英语学习水平的高低。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英语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要求学生对有效词汇量的掌握放到重要地位。而学生掌握了大量的积极词汇之后, 才能熟悉每个英语词汇所要表达的含义, 掌握词汇的多种用法和适合的使用场合, 恰如其分地使用词汇, 使词汇真正地为日常的学习和交际服务。

在常规的学习教材过程中, 每进入一个新单元的学习和开新课的时候, 对于新词汇的记忆, 教师采取的流程往往是这样的:课前布置学生进行词汇的预习;上课时带领学生朗读, 熟悉新鲜的词汇, 再进行讲解, 令学生能够了解每个新词汇的意义和含义;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 让学生课下通过重复地读写、造句, 进行背诵;再经过第二天的抽查背诵、默写等, 以达到学生牢固记忆的目的。经过了如此多的流程, 看似学生对这些新词汇应该记忆得很清楚和牢固了。但是, 过几天再抽查, 你会发现学生对刚学完的单词的记忆似乎消失了, 能准确回忆、默写出来的往往是很小的一部分。这时, 只能回忆起来的那一小部分对学生来说, 可以说是有效的词汇量, 而虽然记忆过, 却很快就遗忘的大部分单词则是无效词汇量。

比如, 很多学生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 在做阅读理解题的时候, 经常会看到有一些词语很面熟, 但是总也想不起来它们是什么含义,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对短文中句意和文段意思的理解。这个单词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单词, 但是他没有记忆熟练, 换句话说, 是他的无效词汇量。日后在词汇的记忆方面, 应该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掌握有效的词汇量, 才能在日常的对话和读写中熟练、流利地运用英语词汇。

三、如何掌握大量的有效词汇量

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记忆有效词汇量的策略。要通过介绍多种方法, 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设置情景对话、片段训练等方式, 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大量的有效词汇;还要告诉学生一些记忆的规律, 从规律出发, 激发每个人的记忆潜能;经常性地总结、归纳词汇量, 随时调整词汇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寻找有效的学习方法。

1. 多种方法并用, 记忆词汇。

教师的授课, 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的传达。教师要告诉学生多种记忆词汇的办法, 以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比如, 对于英语学习刚刚入门的学生来说, 音形结合法是比较有效的一种记忆方式。即学生在熟知基本的英语读音读法之后, 逐步了解一些读音规则, 将单词的拼写和读音结合起来进行记忆, 加强对单词音形的认识和联系记忆, 通过单词的读音反映单词的字母构成。同时也要注意, 英语中同一字母或字母组合也可以有多种读音, 而不同的字母或者字母组合也有可能会发出截然不同的读音, 这些都需要仔细区分, 谨防混淆。

同时, 教师还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法、结构分析法、直观教学法, 利用情景展示、单词结构分析、实物、幻灯片等形式以及表情、动作、手势的配合进行英语词汇的教学, 让学生能够将单独的单词放进情境中去记忆学习;强调词语的结构和构成部分, 通过拆分单词的不同构成部分, 达到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的目的;或者将具体的事物及特征进行联系揣摩记忆, 并与相应的单词、词组对应, 养成时刻联想记忆的好习惯。

此外, 让学生适当地了解英语词汇的构词方法, 也能帮助他们准确记忆相关的词汇, 尤其是音节比较多、比较长的单词。我们都知道, 英语单词的构成有三个要素:前缀、词根和后缀。而很多单词的前缀或者后缀都是相似的, 记住了这些前缀、后缀的代表意义, 在记忆单词的时候, 只要根据不同词根的意思, 举一反三就可以了。综上所述, 只有教师传授的学习方法越多样, 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就会越宽广, 才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2. 遵循记忆规律, 促进记忆效果。

在英语的学习中, 记忆牢固与否会影响学习的效果, 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所以, 在学习中, 综合运用记忆规律, 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 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积极性大有裨益。科学家研究人类的认识记忆规律是这样的:记忆的遗忘与时间成正比, 而与重复记忆的次数成反比。从这个记忆规律出发, 学生应该做的是:对于新学习的单词, 要在短时间内不断地重复记忆, 直到记忆牢固为止。比如, 周一刚刚学会的几个单词, 周二要回忆默写, 周三依旧要重复回忆, 如果想不起来继续识记, 周四还要回忆, 直到能够轻松准确地回忆起来为止。另外, 科学研究也发现, 联想记忆更具有效率和牢固性, 对比记忆能够减少混淆, 准确记忆。在对英语词汇的学习上, 学生完全可以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 尽情地进行联想记忆。只要有可能, 能记住, 就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对比记忆法适合那些字母拼写相差甚微而意义迥异的单词, 比如right和bright, 分别是正确的和明亮的意思。很多单词只有一个字母之差, 通过这样集中的比较记忆, 可以减少重复记忆, 轻松地记住大量相似的单词, 起到以少带多、举一反三的作用。

3. 经常总结归纳词汇量, 随时调整方法和策略。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仅仅是单纯机械地学习, 还必须有一个总结、思考的阶段。对于英语的学习, 同样如此。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 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反思以往的学习经历, 及时复习和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寻找不合适的地方, 及时调整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做到心中有数, 学有所成。

上一篇:公众参与公共艺术意义下一篇:新型高分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