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公共艺术(精选12篇)
数字化公共艺术 篇1
按照教育部2013年3月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教学大纲”) 要求, 2014年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推出了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公共艺术?音乐篇》与《公共艺术?美术篇》, 并启动了与教材配套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工作, 面向一线教师广泛征集示范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数字化教学资源。
由于中职阶段的公共艺术教育在很长时间之内一直处于“无大纲, 无课时”的空缺状态, 很多艺术课教师都转而从事其他专业的教学工作, 直接导致了中职公共艺术教育与教学研究较浅。此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情况, 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旨在与广大教师共勉, 不断提高数字化资源的质量。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概况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完善, 各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在课程资源体系中的重要意义和教学价值已经突显出来。为了进一步帮助广大教师更快、更好地了解和适应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 有效落实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 人教社于2014年初正式启动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研发工作。目前, 人教社已经初步搭建起了以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参考资料、教研论文和师生论坛五大板块为主的数字化资源平台。
1. 教材介绍
这一板块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材, 主要包括电子课本、教材说明、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四部分内容。
其中, 电子课本为PDF格式的电子文本教材。考虑到公共艺术教材, 尤其是美术教材图片众多, 而纸介质的教材在彩色印刷时难免会出现色彩偏差的情况, 我们将色彩的真实性与还原度较高的电子文本教材放到资源平台之上, 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对作品的光影与色彩有更加准确的认识。
教材说明部分为学科专家对教材的介绍、展示等PPT文件及教师培训的视频文件。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分内容, 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和理解教材整体的架构、内容组织的逻辑线索。
教学大纲和大纲解读部分围绕《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展开, 具体涉及教学大纲的研发背景、研发目的、具体内容、大纲实施要点与注意事项、教学评价等内容, 以帮助教师正确认识与理解大纲, 并按照大纲的要求来实施教学。
2. 教学案例
这一板块主要包括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两部分。考虑到目前公共艺术课教材尚未推出配套的教师用书, 对于教师较为关注的课时问题、教学目标问题、教学方法问题、教学重难点问题等, 我们采用了在示范教学设计和多媒体教学课件中进行具象呈现的方式, 使其更直观、更便捷、更适用。
3. 参考资料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包含多种类型的参考资料。按照资料的介质或格式来划分, 主要包括图文资料、音频资料、视频资料等类型。
图文资料从作者介绍和作品欣赏两个维度, 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深化和补充。在具体内容上, 既包括入选教材的作者及其作品的介绍与分析, 也包括由于篇幅关系没有选入教材, 但是自身在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者及其作品。
音频资料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我国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如今音频资料已成为数字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 音频资料主要以音乐教材中的曲目为主, 并与其他类型的数字化资源相结合。
与音频资料类似, 视频资料如今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体系中的视频资料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课堂实录, 摄制组走入课堂, 将教师授课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全方位地展示教学的全过程。另一类是与教材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及动画资源等。如人教社与《中国美术教育》数字美术教育研究中心和南京奇奕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的部分数字美术资源, 运用最新的数字技术, 赋予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以动态的效果, 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感官体验和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4. 教研论坛与师生天地
上述的教材介绍、教学案例和参考资料共同构成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的主体。除此之外, 作为面向全体师生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 具有更强交互性的板块必不可少, 即教研论坛和师生天地。
教研论坛主要面向一线教师, 教师在教学中的感悟和心得、对新教材新方法的试用情况, 以及对于中职公共艺术课教育与教学的理论探讨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布。
师生天地是为教师和学生专门开辟的一块园地, 目的是推介和展示优秀的学生作品和教师作品, 让中职的艺术课教师和学生在全国性的教育平台上展示才情, 表达想法。此外, 对于在教学当中遇到的问题或是对教材内容有任何疑问, 师生们都可以在论坛留言, 人教版公共艺术课教材的编者与编辑会定期进行答疑。
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1. 相关教学资料的权威性尚待验证
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自行搜集的其他资料都必须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这是教学的基本前提。但令人遗憾的是, 在教师提交的相关资源当中, 在作者介绍、作品分析, 甚至一些基本的艺术常识等方面存在不少科学性与知识性错误, 影响了教学资源的权威性。
如今互联网十分发达, 网上有海量的资源, 但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加强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遇到不懂或是含混不清的地方一定要一查究竟。在参考资料的选择上, 要尽量选择纸介质的权威出版社的出版物, 同时手边最好常备《中国大百科全书》、《辞海》、《美术教育词典》等工具书。
2. 对于学情只有分析, 没有落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是教学服务的对象。学情分析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 便于因材施教。尤其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 在可能的情况下, 将艺术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稍加结合, 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江苏泰兴某中职学校一位教师制作的《外国建筑艺术》教学设计为例。这位教师的学生都是中职二年级建筑专业的学生, 有一些建筑方面的基础和基本的美术素养。所以, 这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根据学生情况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作了扩展和延伸。比如, 在介绍古希腊建筑时, 补充了古希腊建筑最典型的三种柱式:多立克柱式、爱奥尼亚柱式和柯林斯柱式。在介绍哥特式教堂的过程当中, 补充了有关哥特式教堂的肋架券、墩、柱、飞券的基本原理和构造的内容, 让这些建筑系的学生对哥特式教堂为什么呈现出筋骨嶙峋、中堂高耸、直插天际的外观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细致地分析了学情, 准确地把握了学情, 并且落实了学情, 因而这堂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对教学方法只知其名, 不知其实, 为方法而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要件, 其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 从收集上来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课件来看, 部分教师对于目前琳琅满目的教学方法的概念、适用情况、优点及不足似乎缺乏充分的认识, 甚至个别教师只是将某种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摆在那里装饰门面, 在其后续的教学过程当中完全没有运用该方法。
比如, 某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介绍自己这节课运用了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源于杜威的“设计教学法”,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它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项目”来进行的教学活动, 项目本身是以生产一件产品或提供一项服务为目的的任务, 其构成要素包括来自于真实工作情境的典型工作任务, 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收集、方案设计与实施等具有建构性的系列活动, 以及明确而具体的项目成果等。而在声称运用了“项目教学法”的这一教学设计中, 教学活动以教师对作品的展示与介绍为主, 并不具备该方法的构成要素, 冠之以项目教学法的头衔似乎是名不副实。
因此, 对于某种教学方法, 尤其是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 广大教师一定要具有批判性思维:首先, 研究一下它的来龙去脉, 搞清楚它是什么。其次, 要明晰它有怎么样的发展沿革。再次, 试用一下, 适不适合自己的教学, 在哪个环节用, 怎么用, 是否需要调整等。
4. 数字化资源本身在技术层面的一些问题
数字化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课件资源, 在素材的设计方面问题较为突出。比如有的教师生怕信息有所遗漏, 一股脑将图、文、声、像等所有信息都堆砌到同一个展示页面上, 大大超出了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对于教学信息接收的数量极限。结果这些信息被学生快速屏蔽或遗忘, 并干扰了学生对正常信息的接收。
出现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数字化资源, 尤其是多媒体资源的基本教学理论的研究。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 不会因多媒体资源的出现而变得简单;相反, 各类媒介的教学资源的出现, 为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问题。广大教师必须不断学习, 掌握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并且投入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 才能使数字化资源真正起到服务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作用。
合理、有效地使用数字化资源
1. 正确认识与对待数字化资源
数字化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它并不是多多益善。因为教育资源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教育性而不是技术性, 也就是说技术性要服务于教育性。数字化资源是通过技术的手段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补充与辅助, 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顺利解决教学的基本矛盾, 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因此, 使用何种数字化资源、在什么环节使用, 不取决于数字化资源有多么丰富、直观和生动, 而是取决于学生是否存在学习障碍, 以及数字化资源对于解决这种学习障碍是否有效。
2. 根据学情对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数字化资源必须与教育对象紧密结合, 离开了对具体教学对象的关注, 再优质的数字化资源也无从发挥作用。尤其是对中职阶段的学生,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专业、观察习惯与能力、兴趣与动机、感知和注意的心理特点等对资源进行有效设计与整合。在资源内容的设计层面, 需要补充的要补充, 需要加强的要加强, 需要弱化的要弱化, 以突出教学重点;在资源内容的展示层面, 要注意选择适切的展示时机、展示时长及展示频率等, 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 改善教学的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不要轻易把学生交给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资源, 要坚持发挥“教”的重要作用, 将自己的行为引导与数字化资源结合起来, 注意对学生注意力和关注点的吸引和控制, 在教学的各个节点上, 通过提问、提示、讲解、讨论等方式, 考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这些活动原本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不会因为数字化资源的存在而变得无足轻重;相反, 这些活动决定和实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教学价值。
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 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具有普适性的。同样的教学资源, 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处理与运用方式, 从而产生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我们所提供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只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参考和借鉴。希望广大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对教学的反馈, 不断对数字化资源本身以及数字化资源的运用方式进行修改、调整, 从而使其真正发挥对学习活动的促进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人教版《公共艺术》教材配套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基本情况, 以及在数字化资源建设过程当中显现出来的一些基本问题, 希望广大教师在相关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时尽量避免此类问题的出现。最后, 文章对数字化资源的合理与有效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使数字化资源能真正发挥其对教学与学习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公共艺术,数字化资源,问题,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岳, 邓文虹.新版教科书配套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13 (5) :22-25.
[2]郑小军, 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4 (2) :49-50.
[3]张心龙.西方美术史之旅[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 2013 (3) :9-11.
[5]朱京曦.多媒体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6]王珠珠.数字化资源应用与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 2005 (5) :22-23.
数字化公共艺术 篇2
1吉林艺术学院
吉林艺术学院萌生于1946年创办的东北大学鲁迅文艺学院。拥有全日制在校生8054人,其中本科生7089人,专科生106人,硕士研究生859人。学院“培养人才的摇篮,传承文化的基地,艺术创新的源泉、引导审美的窗口”的办学功能日益彰显。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46年 | 公立 | 艺术 | 吉林省教育厅 |
2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市属重点院校,始建于1958年,原名天津师范学院,1982年更名为天津师范大学。4月,原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天津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新天津师范大学。学校占地面积3500亩、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9月,坐落于西青区的天津师范大学新校区正式启用,办学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8年 | 公立 | 师范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3重庆工程学院
重庆工程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以软释、电子信息、游戏动漫为特色,经济管理和人文艺术等专业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学校现有南泉和双桥两个校区,占地面积765.53亩,校舍建筑总面积30.29万平方米,学校总资产6.1亿元,馆藏纸质图书70.5万册、电子图书58万册,全日制在校学生9000余人。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私立 | 综合 |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4鲁迅美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建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1945年,延安鲁艺迁校至东北。1958年发展为鲁迅美术学院。悠久的办学历史积淀了学院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领先的办学实力。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38年 | 公立 | 艺术 | 辽宁省教育厅 |
5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国家教育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高校。1922年10月,国共合作曾创建了上海大学,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22年 | 公立 | 综合 | 上海市人民政府 |
6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已正式进入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前身是创建于1954年的中央广播事业局技术人员训练班。8月,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学校位于中国北京城东古运河畔,校园占地面积46.3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96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4年 | 公立 | 综合 | 教育部 |
7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572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4700余名和来自十几个国家的留学生百余名。学院教学科研面积共占地495亩,总建筑面积24.7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 | 公立 | 艺术 | 教育部 |
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享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其前身南京气象学院始建于1960年。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万多人,教师1500多人,拥有院士、百千万国家级培养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双创计划等专家60余人,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团队等10多个。专任教师博士化率70%以上,国际化率达54%。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60年 | 公立 | 理工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9重庆邮电大学
重庆邮电大学是国家布点设立并重点建设的几所邮电高校之一,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和优势,在邮电通信行业、信息产业领域,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抓住西部大开发、重庆大建设、信息产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加强建设,加快发展,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0年 | 公立 | 理工 | 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信部 |
10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是四川省举办师范类本科专业最早、师范类院校中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大学。学校位于成都市,现有狮子山、成龙、广汉科教园、东校区四个校区,校园面积3300余亩。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380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4000余人。现有各类教学、科研人员30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约1100人,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1800余人。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46年 | 公立 | 综合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11山西工商学院
山西工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批准建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迄今已经有29年的办学历史。学院现占地面积702亩,建筑面积325544平方米,在校生15180人,设有商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和3个教学部。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86年 | 私立 | 财经 | 山西省教育厅 |
12金陵科技学院
金陵科技学院坐落于六朝古都南京,是一所以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学校有江宁、幕府、白下三个校区,主校区位于江宁大学城。学校占地总面积97.2万平方米,校舍总面积5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23.2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2.12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19000人。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8年 | 公立 | 理工 | 江苏省人民政府 |
13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是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北京市属综合性大学,其前身是1978年北京市依靠清华、北大等大学创办的36所大学分校。学校拥有14个校区,分布在北京的6个城区,形成了以北四环校区为中心,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学布局。学校校本部位于交通便利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东侧北四环校区。学校设有14个学院。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78年 | 公立 | 综合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14长沙理工大学
长沙理工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3112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15.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33.80亿元。图书馆纸本藏书312.8万册,电子图书76.6万册,中外期刊1951种,建立了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查新工作站。体育运动场地21.37万平方米,其中室内体育场馆3.45万平方米。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6年 | 公立 | 工科 | 湖南省人民政府 |
15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一所包括文、理、工、管、法、教育、外语、艺术等专业的综合性师范大学,是教育部、北京市“省部共建大学”。建校61年来,共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十余万名,是为北京市基础教育输送合格师资和培养其他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基地。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4年 | 公立 | 师范 |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16天津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座落在海河之滨。学院现有天纬路校区和志成道校区两个校区,校园占地面积1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现有本科以上全日制学生4871人,其中本科生4347人,研究生424人。全院现有教职工447人,专任教师273人中博士13人,硕士167人,拥有正高职称51人,副高职称81人。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 | 公立 | 艺术 | 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17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工商大学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多科性大学,迄今学校已为国家培养了十万余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合并组建后的北京工商大学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由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以经、管、工为主,经、管、工、理、文、法、史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并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高水平、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0年 | 公立 | 财经 | 商业部、轻工业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
18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是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科学为主要特色的著名学府。9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庆祝大会。____在会上充分肯定了百年北师大的办学成就,并强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 | 公立 | 师范 | 教育部 |
19武汉纺织大学
武汉纺织大学占地多亩,拥有阳光、南湖、东湖、雄楚四个校区,植根于荆楚文明之沃土,敢为人先,勇立潮头,践行特色办学理念,秉承“崇真尚美”校训,坚持“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发展精神、彰显特色的执着精神”,历经五十余载,已成为理、工、文、经、管、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普通高等院校。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58年 | 公立 | 工科 | 湖北省人民政府 |
20湖南工业大学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高校。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株洲工学院更名为湖南工业大学,同年合并了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包装教育委员会的主任单位,也是全国高校中惟一的中国包装联合会副会长单位和中国包装技术培训中心。
创建时间 | 学校类型 | 学科类型 | 隶属单位 |
1979年 | 公立 | 工科 | 湖南省人民政府 |
数字化时代的故事艺术 篇3
数字营销红人奥利奥最近推出了一支新的电视广告,名为“Wonderfilled”,主要内容是:如果把一块奥利奥饼干放到广为人知的童话故事人物(或动物)的手中,结果会发生什么。这块饼干会改变我们早已知道的故事剧情的发展吗?
这支广告在《广告狂人》(The Mad Men)的播放季中播出,同时也被上传到了YouTube上。在广告中,人们记忆中那些童话故事的邪恶人物被重新诠释,当它们用手接到奥利奥饼干时,《三只小猪》中的大灰狼会不仅送了礼物给小猪们,还帮它们建造了一座带泳池和跳台的美丽乐园;经典角色吸血鬼在接到饼干后,从此放弃吸血而改喝牛奶了;海洋里,大白鲨与小海豹、章鱼一起晚餐,共享美食??
卡夫(奥利奥所属公司)在广告结束时抛出了一个问题:“Wonder if we gave an Oreo to you. How would the story unfold?”让这块饼干在童话故事中的奇幻旅行后回归现实,同时问人们“如果给你一块奥利奥的话,又会发生些什么?”把在现实世界中观看广告的人们在广告结束后,拉进了各自的童话故事奇幻旅行之中。
数字化来袭
卡夫选择在《广告狂人》播出季推出这支广告或许是有意为之,想要告诉大家《广告狂人》里那种几个西装革履的男人一边品名酒一边构思广告方案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传统广告业的黄金时代行将结束。现而今的营销、广告更多的是依靠数字化--数字化算法、数字化制作工具、数字化传播平台……CMO也正在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各种数字化技术的研究上——甚至比CTO都多。
越来越多的公司把自己的营销预算向数字化上倾斜。耐克公司在营销上的预算一直让对手望尘莫及,仅在2011年的预算就达24亿美元,但最近三年耐克在美国的电视和印刷广告上的支出降低了40%,把更多的钱投放到数字化上。由Econsultancy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55%的公司CMO计划在2013年增加各自的数字营销预算,其中39%的人打算重新分配数字化渠道现有的预算数额。
几乎任何一家从事过在线销售或营销的公司,都知道在这个已经来临的数字化时代要充分做好内容营销,就要讲个好故事给别人听。但其中的多数玩家只是盲目跟风而已,他们在自己的官方网站或者公司Facebook主页上以一个讲故事专家的面孔大谈特谈自己。“如果你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都源于自己是个专家的话,那么你就会有不小的麻烦了。” 数字营销机构Razorfish的董事长克拉克·考克奇说。“在诸如搜索引擎、手机行业等某些领域内的确存在专家,但在营销领域却没有‘专家’这一说。”
什么是好故事
一旦想到一个品牌故事,消费者脑海中第一个蹦出来的恐怕就是贯穿某段时间轴的品牌历史,无论这段历史的呈现形式是Facebook上的文字,亦或是YouTube上的一段视频。无论承认与否,现而今的数字化时代,消费者的感官里充斥着各种品牌故事的喧嚣,但能被他们记住的却寥寥无几。
讲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好故事,就意味着品牌不仅要传达信息,还要让这些信息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要有一个可供分享的、有意义的主题。
奥利奥的那支广告片,除了吸引儿童之外,更吸引成年人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重新编排。“美丽的童话与奇妙的世界不应该只属于孩子,大人们更应该去感受它”。The Martin Agency公司的负责人士说——该公司是奥利奥2012年刚刚签下的广告代理公司,全权负责“Wonderfilled”的创意工作。“‘Wonderfilled’就是要让大家发现分享的价值,并从中体会奥利奥带来的美好和奇妙。”
一个品牌的好故事,无论它是一段90秒的在线视频,还是一副四格漫画;无论它是一个植入式广告,还是一个电影片头广告,要想被人们铭记不忘并分享、推荐给自己身边的人,还需要有出色的故事角色塑造,由此就可以传达给人们一个难忘的和连贯的信息。如果人们觉察到营销故事的一致性--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就会自然而然地与公司品牌联系到一起。
在一个专门针对西班牙裔观众的西班牙语在线广告视频系列剧中,美国快餐连锁店运营商Wendy’s介绍了Rojos一家,这是一个有着三个孩子的虚构家庭,孩子的年龄都在少年到青年之间。在每一集中,Wendy’s都会把其中一位家庭成员与Wend’s联系起来,向观众们展示Wendy’s究竟是如何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在播出几集后,人们自然对Wend’s有了更深入、更丰富的认识。
可口可乐曾策划了一个名为“Overseas Foreign Worker’s Project”的营销活动,即“海外务工人员计划”,通过提供机票等形式资助那些常年在海外工作的务工人员回家与家人团圆。可口可乐选择了一名保姆、一名看护、一名X光检验师作为资助对象,他们都已经离家至少5年之久,因为各自的原因无法与亲人团圆。
可口可乐把援助过程拍成了4分27秒的短片,片中身穿可口可乐工服的员工举着“欢迎回家”的接机牌,印有红色可口可乐Logo的专车送这些人回到亲人身边,当这三个人与亲人相聚拥抱、庆祝团圆的时候,可口可乐的瓶子在画面中一闪即过。也正是在此时,每个观看影片的人心中的祝福和温暖油然而生。这段短片在上传到YouTube上后,仅一个月内就获得了超过76万次的点击量。
怎样讲个好故事
讲一个好故事,创意是关键中的关键。
无论品牌CMO手中的数字化营销预算有多少,创意始终是关键,因为它能让你故事中关联到的品牌、消费者、代理机构都连接在一起。如果故事缺乏足够的创意和感染力,人们并不会在数字化世界中“转述”它,它就只会变成噪音淹没在数字化的喧嚣中。
这个创意最好与人性特点相关,或者是感恩、回忆,或者是欲望、贪婪,无论如何都要让创意带有某种感情,这样才能让听故事的人感同身受。另外,创意还要脚踏实地,要有明确的目标,即通过提升品牌形象来带动销量。一个确立了的创意,就决定了你所要讲的故事究竟会成为一条华而不实的广告,还是一条能提升销量的广告,也决定了公司的营销预算是否打了水漂。
几乎所有的品牌都通过各种数字化智能设备以及社交网络,给别人讲关于自己的产品、服务的迷人故事。但只有很少人知道在不同的地方讲故事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Twitter上适合讲140字以内的短篇故事--最好别考虑连载,故事情节发展在6秒钟内完成;而在YouTube上就可以讲一个90秒钟的充满温情的“回家”故事。
听众也是讲好一个好故事的重要因素。正如负责杜邦全球副总裁、首席营销官高珉斯所言:向农民卖种子与向政府出售为作战士兵研制的防弹凯夫拉纤维装甲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杜邦用一支50人的市场研究小组,帮助公司的销售人员如何与农民互动,如何向他们介绍杜邦杂交种子的特性。
听众有的时候还会变成故事的转述人,宜家家居就通过找到家居方面有影响力的人,用这些人的故事去辐射宜家的潜在消费者。福特汽车也是在取得消费者信任后,“希望由我们的客户来讲这些关于福特的故事。”福特公司全球营销执行副总裁吉姆·法利说。
这已经不再是那个产品设计、生产、营销、销售各自独立的时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产品(或服务)本身就是营销。所以要讲出一个数字化时代的好故事,就需要通力合作,市场营销与产品团队紧密合作、文案和销售团队紧密合作,甚至交互界面设计师也要与广告创意人员协作。在杜邦,CMO、CIO、PA、PR组建成一个团队,真正激发出各自的激情和潜力,与整个数字化营销框架进行很好地整合。只有跨部门、跨学科团队之间协同合作,才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讲出一个好故事。
数字化的艺术 篇4
可以说没有连网的计算机是没有“灵魂 (即无法即时与其他计算机通讯) ”的, 它只是一台机器。而网络的发展也只到TCP/IP协议被确定为通行协议之后, 这些数字孤岛才有了彼此间航线的通行证。英国调查机构Point Topic最近进行的一项统计表明,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宽带用户已超过2.81亿。互联网充斥着图片、视频、BLOG等各种信息, 网络也不再是少数人的工具, 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时代周刊 (TIME) 》才会把“2006年度风云人物 (Person of the Year) ”颁给了网民 (You) 。并做了如下解释:是的, 就是你!你控制了信息时代,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Yes, you.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Welcome to your world.) 。
“你的世界”就是信息世界, 这些由计算机生产出来到处乱窜的信息正在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在无数E N I A C, ENIACⅡ……计算了数十年枯燥的数学问题后, 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寻常百姓家”, 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在诗人笔下, 它化为美丽的诗行;在设计师手里, 它能做出美丽的画面;在孤独的人那里, 它也许是一个朋友。从庞然大物到现在的笔记本, 从需要高深的知识去使用到现在只需要点击鼠标, 正是由于计算机以及后来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其他科技不能比拟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才坚定了步伐。就中国目前来讲, 政府利用网站及时发布消息, 通过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系, 制作数字图书馆 (Google已经着手此项计划) , 在一些大城市工作没有电脑和网络组成的数字化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数字化技术的扩张速度很快, 手机正在成为计算机之后个人的第二个 (其他一些不成熟的产品或没有普遍应用的产品不计入内) 网络终端。无论是抵抗还是欢迎, 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生活里烙上了深刻的印记。马克思提出的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数字化技术正好符合了目前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无地域、标准化和即时性。也就是说数字化技术这个生产力 (科技水平) 发展的产物恰恰满足了经济全球化分工 (生产关系) , 两者相互促进。
数码和艺术
电脑和艺术第一次碰面时, 会给双方都带来恶果。其中一个原因是机器的印记太强烈了, 在全息艺术或立体电影中, 电脑的表现往往压过了艺术原来意欲表达的内涵。科技就好像法国调料酱中的胡椒一样, 电脑味道太强的结果, 反而喧宾夺主, 掩盖了艺术表现中最微妙的信号。
经过近几年国内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 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 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 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像把斯泰肯的所有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 或是把瓦霍尔 (Andy Warho1, 1928-1987) 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 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 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
数字化技术的现状
古建筑复原
基于目前的数字化技术, 我们已经可以成功地对一些古建筑进行准确地复原, 方法很多种, 在这里将介绍其中的两种:
近景摄影测量——测量前要测定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畸变参数和内方位元素, 并根据已有建筑物影像数据, 为近景摄影测量的立体像寻找足够数量的绝对定向点, 并从数据库中选择相应于此点的三维影像数据所采用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值。根据上述坐标, 经过数据处理后, 绘出立面图, 然后建立其三维模型, 便可以在三维软件中方便地对物体进行观察、修改、再现。例如:四祖寺-毗卢塔 (见图1-3)
另一种方式——激光扫描。首先对建筑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建筑表面, 形成点云数据, 实现三维激光扫描影像数据的合并, 并统一到一个坐标系中进行拼接, 形成模型。例如:四祖寺-衣钵塔 (见图4-6)
基于数字化的快速复原不仅成形速度快, 精度高, 运行费用低, 并且可直接制作纸质功能件, 用作结构验证和功能测试。可制作尺寸较大的制件, 也可制作复杂薄壁件;可以直接制作翻砂用模型, 替代传统木模, 还可以用转移涂料技术制造铸造用金属模, 制作出来的原型件可翻制各种模具, 因此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以及保护具有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电影特技
“影片《300》中除了演员是真的, 所有背景元素都由计算机生成的。”《三联生活周刊》在2007年第14期《穿比基尼的斯巴达勇士》中如此评论。
影片《300》的导演想以奇幻辉煌的手法展现史诗绘本小说《300斯巴达勇士》中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以及导演Snyder心目中流传千古的温泉关之战。于是, 采用了另一种创作手法:静物摄影。
为了制作静物图, 他从一间民族服饰商店里租了几套斯巴达传统服装, 说服了来自Animal Logic工作室的几位体格极为健美的男士穿上它们, 让这几位“斯巴达”勇士们在沙滩上摆出各式造型, 然后参照这些图片在Photoshop中进行创作。就这样, 一支百名勇士的Miller&Varley版斯巴达军队诞生了。
同《罪恶之城》一样, 《300》也是要先在蓝幕下拍摄, 随后使用CG添加环境背景和特效。“绘本以深褐色为基调, 棕色同暖色交融, 更凸现饱满的血红。绘本整体色彩偏向于单色。”如果你看过《罪恶之城》, 就会发现其中数码画面非常干净通透, 保留了漫画的风格。但是《300》的绘本有喷漆的感觉, 到处是一块块的墨迹。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蓝幕摄制手法, 但是我们制作的纹理效果还必须保留原作的风格。对于天空图的制作, Freckelton将它制作成彩色照片、水彩画和咖啡残渍等的混合体, 天空既不完全是照片的质感, 又不完全是水彩画的感觉。主要使用的软件是AfterEffects, 效果如图: (见图7)
像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 大多数是成功的, 如《汉江怪物》、《潘神的迷宫》、《黑客帝国》、《加勒比海盗》等, 它们的成功直接证明了数字化的魅力。
Second Life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 于2003年7月21日首发了模拟现实的巨作Second Life (SL) 。
林登实验室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罗斯戴尔说7年前他有了这个创造一个把人们聚在一起的三维世界的想法, 并最终创造出了一套以流媒体图像为基础的图像系统。人们在SL中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从林登实验室的电脑中实时完成的, 因此SL总是不停地变化。这与大多数视频游戏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那些游戏里, 人们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事先确定、绘制好、存储在CD或游戏卡上的。
根据林登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显示, 成千上万的居民从SL中赚到了钱。他们交易的物品有虚拟的土地、虚拟服装、虚拟珠宝等, 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稀奇古怪的创新交易。SL不仅吸引了数量惊人的用户, 还吸引了一些企业, 如IBM、可口可乐、微软、英特尔、戴尔、阿迪达斯、苹果等, 这些企业通过SL来展示最新的产品并交易。不难看出SL越来越像现实生活了。
小结
SL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 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始复制 (并创造着) 现实世界。
在SL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完成后的雏形。这种社区游戏只需要注册即可进入, 而由于是免费注册, 就等于是完全开放的“世界”。SL里的居民可以利用土地、服装、甚至整容 (修改皮肤) 来赚取“钱”。并且由于完善的金融兑换机制, 居民可以很方便得将虚拟货币兑换成真正的美元。前不久出台的网络虚拟货币管理办法就可以预见到虚拟社区里的金融体系已经对现实货币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然多数IT公司对虚拟货币还是持乐观态度。
SL的运营经验不断告诉我们, 现在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世界的复制。从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 从工作的数字化, 从娱乐生活的数字化, 乃至最近有科学家采用完全记录的方式记录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在2005年儿子德维安出生前, 从麻省理工大学 (MIT) 博士毕业的戴布·罗伊将11个1兆像素的彩色摄像头埋在屋子天花板上, 其拍摄区覆盖了孩子所有能去的房间。此外, 他还在天花板上安置了14个麦克风, 在技术处理方面保证能够去掉低音背景噪音。接下来, 罗伊用将近100米的电缆连通了所有房间的墙壁, 最后通到有10台电脑的地下室, 这些电脑将每天大约200GB的原始数据压缩处理, 然后将这些声音和视频文件传送到一个有5000GB的存储系统。每隔40天, 罗伊就会拉着一个手提箱来到实验室, 将最新的数据下载到拥有25万GB容量的存储空间。目前的硬盘技术发展很快, 1TB容量的硬盘也已经进入普通市场, 在不久的将来, 用影像完全记录一生不再是梦想。可以说, 目前的数字技术让我们看到的这种复制力的强大。
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的数据并不仅仅是一对一的复制, 一旦世界转化成数字 (一段代码) , 就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重新编排。在拷贝进行传播过程中, 再剪辑, 再编排, 再出现,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甚至拷贝所有者自身也会对自己进行重新编排从而达到改头换面的重生效果。并且依托数字技术强大的模拟能力, 历史和将来也会在拷贝编排中同步创造出来, 历史和将来如同《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 通过嫁接青蛙的DNA而获得生命。数字化完成以后, 过去、现在和将来将交织在同一个空间里, 并存, 相互影响, 相互扭曲。
参考文献
[1][奥]维特根斯坦.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2]刘东著.艺术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陆容之.艺术与设计“.数字化环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2003.52-53页
[4][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 2006
数字媒体艺术2 篇5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宽口径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本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掌握各种数字媒体制作软件,具有较好的美术鉴赏能力和一定的美术设计能力,能应用新的数字媒体创作工具从事平面设计、网络媒体制作、游戏、动画制作、数码视频编辑和数字化园林景观设计等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
本专业方向为电视台、数字电影制作公司、互动娱乐公司、广告公司、电视频道及栏目包装部门、电视剧制作部门、动画公司及其它各影视制作机构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影视制作理论水平和数字艺术素养,能够驾驭最先进的数字影视技术,熟悉数字影视制作的生产流程,在CG技术与艺术领域具有较高造诣,能进行数字影视节目策划与创作、数字电影电视特效制作、电视片头设计与制作、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的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本专业除公共基础课外,开设的主要课程有:电视画面编辑、视听语言、电视艺术美学、西方新媒体艺术(外教授课)、造型艺术基础、雕塑与三维造型、三维动画、计算机图形学、数字音视频制作、动画运动规律、数字摄影与摄像、数字高清原理与应用、电视制作新技术、数字影视特技、数字影视合成技术、影视剪辑艺术与实践、电视频道与栏目包装、数字影视作品创作等。
该专业主要课程为: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场景设计与表现、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景观表现技术、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网页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就业前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以在网络媒体公司、传媒业、影视广告业、娱乐游戏业、动画设计公司、工业产品设计、建筑设计(建筑漫游和环境设计)、人居环境设计和教育等行业工作。
莫高窟雕塑数字化与艺术表现 篇6
内容摘要:作者以莫高窟第158窟为研究对象,将窟内三尊塑像通过前期平行移动多点摄影方法和后期计算机拼接及艺术处理,获得了高精度全景图像,最终以全新视角展示了该窟彩塑颇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使观众更深切感受到敦煌莫高窟的石窟佛教氛围以及彩塑的千年神韵。
关键词:莫高窟;第158窟;雕塑;摄影;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421文献标识码:A文献标编号:1000-4106(2009)06-0109-03
一概述
莫高窟第158窟为吐蕃统治时期所建的,是中唐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洞窟之一。窟室东西进深:南壁6.9m、北壁7.5m;南北横宽(佛床基线)16.4m。窟中保存了通高4.8m、立姿的过去佛迦叶佛和通高4.85m、倚坐形未来佛弥勒佛,以及莫高窟最大长达15.8m的涅槃像。涅椠像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圆寂的情景,该佛像横卧于西壁佛坛上,右手支颐,左手轻置腿股部位,双目微睁,嘴露笑意,柔软的袈裟如丝绸一般覆于身躯上。此像温和宁静、气韵贯通,从其怡然恬淡的形貌,可以感受到涅槃再生的潜在生命力,与四周充满悲哀气氛的壁画——“各国王子哀悼图”和“十大弟子哀悼图”,形成强烈对比。该佛像与特有的建筑形制浑然一体,构成一部完整的涅槃场景,烘托出佛的崇高神圣。这三尊彩塑造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但特定的空间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卧佛。一般人的视角是110度,要是用正投影的话,有效视角只能到75度左右,所以观赏15.8m长的涅槃像时往往需要宽视角、高分辨率的全景图像。由于受摄影镜头像场、洞窟形制的限制,一般只能进行拍摄佛像的局部。我们采取前期散点透视平行移动摄影手法和后期计算机拼接艺术处理,以此来获得全景图像,从而可以以全新视角来展示雕塑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10年来,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壁画数字化领域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美国西北大学等长期合作,共同探索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不断优化壁画数字化技术的同时,我院数字中心对彩塑的数字化也进行了尝试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全方位推动“数字敦煌”进程,进一步完善洞窟全面信息、影像的多种应用需求,我们以莫高窟第158窟中的三身彩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塑像数字化的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雕塑数字化与艺术表现
为了将莫高窟第158窟三身塑像的全景呈现给观众,满足影像的多种应用需求,经过大量地深入细致地研究,我们采用了数字相机和胶片相机同时拍摄的方案。数字相机拍摄得到的数据文件和对胶片进行扫描得到另一个数据文件,采用相同的后期拼接、处理、合成技术,得出两个全新的莫高窟第158窟全景数字影像作品。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2.1前期准备
为能在有限的空间内,运用好我们现有的摄影器材,拍摄出高质量的图像,经过对洞窟东西进深和南北横宽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测量和周密地计算,最终选用的摄影器材如下:
数字相机为佳能Eos-1Ds MarkⅢ。胶片相机为HORSEMAM45FA座机。胶片为Kodak Ek-tachrome 64T灯光型120彩色反转片,底片尺寸为6cm×9cm。
2.2制定拍摄方案
2.2.1定线与定点
前期拍摄是后期高品质拼接处理的重要基础。
首先为了拍摄的精准度和各种数据的一致性,保证单幅图像的准确拼接,拍摄师在窟内中央铺设了一条与塑像平行、长15m的轨道,将架设有相机的轨道车放置于轨道上,相机的高度、角度保持一致,考虑到后期拼接的需要,要求曝光时间、焦距和光圈也完全一致。
其次采用竖幅取景,这种取景方式可将塑像身躯和佛台上沿刚好涵盖进去,并且有拍摄范围跨度小的优点,在后期拼接时对视差校正有较多的调整余地。
2.2.2定光
根据拍摄塑像所需灯光的强度,我们采用了3200k反射式人造光源。布光方向与洞窟自然光相似。为了充分地表现塑像的层次和质地,更好地体现塑像的细部和立体感,及营造塑像所处的空间氛围,根据塑像的特征,我们选择和设置反光板的角度、高低、强度,光源的角度采用了侧光光源。
2.2.3光圈
在塑像图像信息的采集中,如果局部信息的丢失和变形、细节信息的清晰度降低,将影响塑像图像作品的质量和可利用价值。因此,在拍摄塑像时,如何选择镜头的最佳光圈,提高镜头的分辨率和控制好景深尤为重要。光圈大小对塑像景深的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虽然缩小光圈后,塑像的景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但是随着光圈的缩小,光线的衍射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在拍摄雕塑时,既要考虑它的景深,又不能使用过小的光圈而影响了图像的分辨率。
2.2.4降噪
影响图像高品质的另一因素是噪点。为了进一步提高影像品质,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上,不断改善降噪比。前期拍摄中相机使用的存储格式是Raw,机内降噪对Raw文件不起任何作用。如何解决好降噪问题,对此查阅了相关资料和现场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出结论;不必使用相机自身的降噪处理,而是经专门的后期软件进行处理效果更好,因为后期软件的降噪有更大的调整空间。处理数字图像降噪的解决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流程:
Raw格式——对应厂家的Raw格式处理软件转换成JPEG、TIFF格式——软件降噪——Photo-shop进行其他项目的处理——最后得到比较理想的图像。
2.2.5色彩控制
为了使莫高窟壁画和雕塑在后期的色彩稳定、准确,前期拍摄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数码相机色彩空间进行设置,色彩空间决定色彩信息量的大小。专业数码相机的色彩空间设置中有Adobe RGB和sRGB两项。在拍摄壁画和塑像时,色彩空间应设定为Adobe RGB。
其次,色彩空间要取得最大化,必须控制好曝光量,曝光量直接影响色彩空间的大小。在拍摄过程中画面需放置色卡,由计算机软件识别拍摄获得的色卡色彩,当色卡中的白色RGB平均值为235-245之间时,白色为正常可视纯白,说明照相机对现场光源的曝光是准确的,可以真实地表现画面的色彩。
第三,前期拍摄中,为后期处理创造白平衡标准。洞窟内拍摄塑像,光的作用、环境色反射而影响到塑像本身颜色的真实再现。为了得到准确的色温值,必须借助色温表或标准色卡。前期拍摄中,每拍一幅图片,都应加一张柯达标准色卡,为后期转换Raw文件提供一个准确的色温依据。色卡板的信息还包括:洞窟号、拍摄位置、拍摄日期、计算机编号、相机镜头、相机光圈、快门速度、相机到塑像的距离、相机到地面的距离。
2.3现场拍摄
以上准备工作就绪后,摄影车在轨道上自南向北“平行移动,逐格拍摄”。考虑到雕塑在拍摄接片
时,每两幅图片之间会产生视差,故彼此之间重叠60%,为后期校正视差提供更多的空间,每幅平移80cm。第158窟卧佛雕塑共拍摄19张底片和数字图像。拍摄参数见表2:
2.4后期处理
2.4.1数字图像处理的色彩管理
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处理过程中都离不开色彩管理。色彩管理是应用数字技术客观地描述物品的颜色特性以及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正确呈现、转换的技术。虽然颜色是人眼对光线的感应,但在石窟文物数字化工作中不能由人眼的主观印象处理颜色,准确客观地管理颜色要通过专业设备和色彩管理软件。而专业的色彩管理需要在图像拍摄前以及拍摄处理过程中都要进行色彩管理工作的,可以说,没有进行色彩管理的文物数字照片是没有任何价值的。因为没有任何标准来规范它在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上的呈现,它所表现的色彩是个未知数。
整个拍摄和处理过程,利用专业色彩管理软件Eye-One对相机、扫描仪、电脑屏幕的Icc color profile文件进行制作,使这些仪器输出的色彩保持一致。
2.4.2硬件与软件平台
在图像的处理过程中,硬件:Dell Precision T7400工作站、EIZO$2231W显示器、软件:Adobe Photoshop CS3 v10.0,胶片经冲洗后用哈苏X5扫描仪进行数据扫描,为了达到胶片扫描的最佳清晰度,扫描分辨率定位3200 dpi,每张扫描文件大小为200 MB左右。
2.4.3拼接处理
图像拼接处理分为数码相机拍摄的数据文件和胶片拍摄扫描的数据文件两部分。这两部分数据采用了相同的基于特征的图像拼接技术和基于轮廓特征的拼接技术,图像拼接的关键是精确找出相邻两张图像中重叠部分的位置,然后确定两张图像的变换关系,最后进行局部对齐、全局调整拼接和拼缝融合。在拼接中克服了由于相机受环境和硬件等条件的影响,所要拼接的图像往往存在平移、旋转、大小、色差及其组合的形变与扭曲等差别_4]。由于塑像和壁画不在同一平面内,决定壁画和塑像分开拼接,然后再将拼接好完整的壁画和塑像进行合并,最终得出莫高窟158窟涅槃像、南北两身塑像的全景图。图版30、31分别为莫高窟第158窟横卧涅槃像、倚坐像数字全景图像拼接示意图,图版32、33为雕塑全景图像局部艺术表现。雕塑的整体形象与造型、质地、纹理、色彩、立体感等都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三结论
艺术档案数字化的探索 篇7
一、艺术档案数字化势在必行
珍贵的文化艺术档案, 不仅是文化艺术活动的真实见证, 也是民族文化的命脉。无论是戏剧、曲艺和舞蹈, 还是音乐、美术和摄影,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 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点和欣赏价值, 将这些不同文化艺术品种所形成的文字、录音、录像、照片和实物等不同载体的文化艺术档案收集好、管理好、保护好、利用好, 是一项为子孙后代积累宝贵的文化遗产,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那么, 什么是艺术档案数字化呢?所谓艺术档案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 (包括符号识别软件) 、数字摄影技术 (录音、录像) 、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 它把各种载体形式的艺术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 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 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 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 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艺术档案信息库, 及时提供利用, 实现艺术档案资源社会共享。
当前, 在大力弘扬积极向上的时代主旋律,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势下, 艺术档案数字化势在必行。笔者认为, 开展艺术档案数字化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一是提高艺术档案利用效率的需要。文化艺术档案数字化最大的益处是可以保存和记录文化艺术档案的信息, 并利用这些信息在不动用文化艺术档案“母本”的情况下进行虚拟环境的展示和传播, 还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进一步的资源整合, 使其最大限度的共享共用, 同时发挥其独有的文化、经济价值, 对信息时代创意产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和意义。当今网络具有传输面广、快捷的特点, 数字化后的艺术档案可以在网络环境中提供利用, 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二是有效保护年代长久的艺术档案的需要。当前中国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遗存的抢救和保护非常重要, 运用文字、影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化科技手段对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遗存进行全面、真实和系统的记录, 建立影像档案和影像数据库, 是十分有效的保护措施。许多珍贵的艺术档案因物理老化或保管不当而脆弱易损, 如不及时抢救, 很可能彻底损坏, 通过制作其数字化副本代替“母本”提供利用, 可保护重要的艺术档案免遭进一步损坏。三是规避安全风险的需要。通过异地存放多套艺术档案数字化副本, 确保艺术档案信息的安全, 规避各种自然灾害或人为损坏对艺术档案信息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四是缓解档案库房空间紧张的需要。对于日益增多的非永久保管的艺术档案, 可通过制作数字化文本来取代“母本”进行保管, 可以缓解档案库房保存空间的压力, 提高空间的利用率。五是便于艺术档案移交工作。以数字化艺术档案代替档案“母本”, 以艺术档案“信息流”代替艺术档案“物流”, 可以解决已到移交年限的艺术档案的移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 便于艺术档案移交工作的正常执行。
由此可见, 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好处是:检索快捷方便、容易实时同步备份、存储空间小, 维护方便、安全。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历史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部门有责任与时俱进, 切实搞好艺术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二、艺术档案数字化工作程序
艺术档案的数字化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中任务繁重的一项阶段性基础工作, 它是将传统的艺术档案通过扫描、摄录、采集等手段转化成数字形式的计算机文件的过程[1], 包括艺术档案的整理、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目录建库、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和成果管理等环节。开展艺术档案的数字化, 应该建立起一整套工作流程和技术规范, 以保证数字化艺术档案的高质、规范。笔者认为, 其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1. 艺术档案前期准备工作。
在艺术档案数字化之前, 必须做好准备工作[2]。一要按照艺术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 对需要数字化的艺术档案进行可行性分类研究, 明确先行数字化的范围和周期, 需要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计划。二要对数字化的艺术档案实物进行筛选, 包括材料规格、大小、清晰程度、数量、易破损等材料的处理和清点、检查、登记。三要对需要数字化的材料需在案卷目录中注明已数字化和物理存储的地点, 标明数字化材料来自何卷 (件) 。四要做好艺术档案数字化批量材料的取存和复位工作, 以保证原始材料的安全。五要注意计算机内存与硬盘容量是否够存储。
2. 艺术档案采集处理工作。
采集是艺术档案实物转变成数字化的首要任务, 也是转换格式质量的前提条件。采集时一定要根据卷 (件) 的状况, 在扫描过程中采取相应的技术手段[2], 把握不同规格的材料, 纸张质量的程度、字迹和字体大小、清晰程度、扫描灰度和色彩的调整程度。既要保证“母本”材料的原始性, 又要适度考虑未来的利用效果。防止处理时过度的纠偏、压缩和防污、降噪处理。作为数据库的数据管理一般以保留录入原始形态为好, 把调整数据作为对外利用的后续工作来做。
3. 后期数据处理工作。
艺术档案数字化后期处理是对录入数据库的内容进行验收和排序的工作, 以提高日后的管理和对外利用检索效果。对已录入的数据要进行检查, 看是否收入完整, 卷 (件) 标题和录入主题名是否相符, 分类是否正确, 数据标明的时间、内容、物理途径是否恰当一致, 卷 (件) 的材料是否遗漏等。必要时还应该对照“母本”进行验收、校对, 以保证采集数据的可靠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如文字材料是否清楚, 录像扫描后是否失真;看亮度是否适当, 有否漏扫、错扫;内容是否表达清楚;录入文件名与存储位置是否一致等。
4. 扫描数据的存储。
艺术档案文件经过扫描和图像处理后必须以一定的方式存储, 经扫描和校对后的数据存储, 按照设置的路径和条目, 著入到相应的文件夹里。在存储时要注意存入后的内容位置, 并马上调阅审查, 避免录入操作过程中造成存储方位的错误。
5. 艺术档案数据库的建立。
数据库系统是存储介质、处理对象和管理系统的集合体, 通常由软件、数据库的数据管理员组成。目前数据库分为关系式数据库、非关系式数据库和多媒体型数据库, 多媒体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多媒体处理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 是当前数据库建设最具有吸引力的技术之一。它以数据模型为中心, 支持多媒体数据间的语义关联。多媒体数据有字符、数字、图片、文本、声音、图像 (视频) 等主要类型。多媒体数据库具有数据量大, 类型设置种类多, 具有综合表现和处理等优点, 对于建立艺术档案数据库有较大的使用和开发价值。
6. 数据挂接。
目录数据库中文件的总数是否相同。通过每一份图像文件的文件名与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中该份文件的档号的一致性和唯一性, 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联关系, 为实现艺术档案目录数据库与图像文件的批量挂接提供条件。
7. 数据验收。
录入数据验收是艺术档案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数据文本录入是否准确, 关系到档案数字化的成败。笔者认为, 最好的方法是每10卷为一个验收单位, 录入完成后, 检查已完成数字化转换的所有数据, 既档案目录数据库、音频视频库、文本库等。抽检的比率不低于2/10。其目的就是确保录入数据准确无误。
8. 数据备份。
经验收合格的完整数据要及时进行备份。为保证数据安全, 由于各级艺术档案部门硬件配置的不均衡性, 无法满足一定的容量来存放数据。针对容量不够采用光盘等方法备份, 既可以保证一旦数据库出现问题能及时将备份素材重新调入, 也能保证计算机的正常运作, 解决安全备份。光盘由于存放数据要求和数据格式的不同, 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光盘, 如只读光盘有CD-ROM、VCD、DVD等。在存储时要检查需要备份文本内容的容量, 根据容量选择光盘, 否则内容超过光盘容量就要造成重新备份刻录。对备份好的光盘数据要及时读盘, 查看是否已经完整备份。
9. 成果管理。
对数字化艺术档案数据的保管与利用要加强管理, 以确保其安全、完整和长期可用。艺术档案数字化成果在提供网上检索利用时要制作单位的电子标签, 并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可下载或不可下载的数据格式。
综上所述, 艺术档案数字化是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档案及其管理、利用等环节中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趋势, 特别是Intenet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 更使艺术档案数字化充满着强大的生命力。因此, 文化艺术档案管理部门应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加大经费投入, 努力加快艺术档案数字化工作, 实现实体管理与数字化管理“两手抓”机制, 使艺术档案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摘要:艺术档案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信息资源, 在数字化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完整性、可靠性和真实性, 艺术档案数字化已成为当今的发展方向, 面对艺术档案数字化挑战, 艺术档案工作者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并开展艺术档案管理信息化工作。
关键词:艺术档案信息化重要性,工作步骤,计算机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杨公之主编.档案信息化建设导论[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公共档案馆数字化建设研究 篇8
一、巩固技术防护
(一) 维护安全。在信息安全方面, 要保证公共档案馆的数字化成果的安全性, 保证网上数据和存储器中的机密数据不以非正当方式泄露;要保证其完整性, 确保数据不受未经授权的改动, 即信息从发出的信源无失真地、完整地到达接受的信宿;要保证其具有可用性, 保证信息和信息系统确实为合法用户所用, 防止由于计算机病毒或人为因素造成系统的拒绝服务, 或者为非法者所用;保证其具有认证性, 保证信息及其来源的真实性可以经认证而得到认可;保证其具有可控性, 对信息和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管理, 防止非经控制地利用信息和信息系统。
(二) 统一标准, 规范技术。注重公共档案馆数字化标准规范的相互借鉴和引用。公共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要遵循相关标准和规范, 落实电子政务和档案信息化的相互要求, 形成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我国公共档案馆数字化建设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现有的情况, 要在已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建设通用性强的标准, 实现更高层次信息服务协议的统一, 从而解决异构系统间的互操作问题。
(三) 准确鉴定。为了将容量密集、基础状况良好、组合科学的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 鉴定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精炼原则。数字化工程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为了使这些工作更具有价值并体现效益, 要求提供数字化的公共档案必须有比较大的容量, 要求工作人员在进行鉴定工作时, 要剔除重复和无价值的文件, 使经过鉴定后的档案组合合理精炼, 集中地反映历史活动的真貌。二是存史原则, 即剔除文件应以是否违背历史作衡量标准, 要求在进行数字化鉴定过程中不能一味地为精炼而精炼, 还必须慎重考虑不能将那些记录和反映生动历史过程和历史真实的文件剔除。
二、增强法律保护
(一) 对档案著作权进行法律保护。要成功地实现公共档案馆的数字化, 不仅要熟悉我国著作权法, 还要知晓当前国际上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规定。在建设公共档案馆数字化过程中, 必须首先理解和掌握我国的著作权法, 并在此基础上把著作权法运用于实践。在版权所属方面, 传统档案作品被数字化, 实际上是将该作品以数字化代码形式固定在磁盘或光盘上, 改变的只是作品的表现和载体形式, 作品的独创性与可复制性不会由于其被转换成数字编码形式而丧失。因此, 对传统档案作品数字化后产生的数字化档案作品仍受到版权法保护, 版权属于原权利人, 而不归公共档案馆, 公共档案馆在版权方面仍忠于原权利人, 不得侵占以致发生法律纠纷。在构建和更新公共档案馆数据库已经进行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 当利用他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时, 必须首先征求著作权人的同意和按约支付报酬。
(二) 对公共档案馆的数字化成果的知识产权进行法律保护。公共档案馆数字化建设中, 对其中涉及到知识产权的档案进行数字化过程中应防止侵权行为发生。为了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防止侵权行为, 保护产权人的正当权益, 必须严格制定法律法规, 设立相应的机构, 监督网络环境下知识产品的合法利用, 同时还要依靠全体公民思想的提高和法制观念的增强, 只有多管齐下, 才有可能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这一问题。
(三) 解决数字档案的法律凭证问题。国际上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技术手段, 例如对转化为数字档案前的电子文件进行加密处理等;二是管理措施, 主要是用法规性文件与标准组成一个贯穿电子文件从生成、运作到归档全过程的“安全通道”, 保证数字档案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完善网站建设
(一) 加快公共档案信息数字化进程, 提高网站信息的含金量。公共档案信息数字化工程庞大, 不管是已建成的网站还是正在建的网站, 都应高度重视公共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工作, 尤其在现有的纸质档案的处理上, 要通过扫描、翻拍等技术将档案信息数字化;对于将要进馆的档案要加强其电子文档的收集管理, 形成网站建设所需的海量数字信息。
(二) 加强档案信息数字化编研。提供公共档案馆网站所需的档案信息, 强调数字化思维, 有针对性地对原始档案信息进行专题编研, 形成内容精炼、主题鲜明的二次文献, 不但完成了档案馆每年业务工作中的编研任务, 更为网站提供了富有趣味性的文章。
(三) 丰富网站栏目, 提升公共档案馆网站整体水平。建立数字化网站的宗旨就是多渠道、多形式地实现档案资源的网络共享, 更好地为利用者提供档案数字化服务。决定网站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网站栏目的设置, 许多水平较高的档案网站, 不仅内容丰富, 栏目特色也独具匠心。
(四) 创新网站设计风格。优化网站界面, 凸显数字化表达方式。网站的设计风格要突出特色, 画面要生动活泼, 寓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突出其新颖的界面和设计的人性化。目前, 网上的档案信息绝大多数还是比较单一的文字和图像信息, 而这种静止的信息已经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这就需要依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止静态的信息动起来。
参考文献
[1].杨翠.基于数字时代的档案网站建设反思[J].黑龙江档案, 2010.6
关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思考 篇9
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与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不同的是, 数字化艺术设计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 它不仅仅只是以数字化的设备为设计工具, 而且以数字化的涉笔作为展示和传播的媒介。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计算机建筑效果图都不属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范畴。
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实现和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然而, 统观目前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历程和现状, 仅对于民俗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而言, 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数字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缺乏深度, 方式单一化
目前, 国内民俗艺术的数字化设计仅仅停留在对古文化遗产、古书籍的展示上, 如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就设立了数字艺术馆, 仅仅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进行收集, 在数字化平台搭建方面, 没有真正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并对民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数字化平台, 这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 数字化在艺术设计中偏重技术层面, 忽视了创作
数字化艺术设计从表现形式上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作, 因此, 要创作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能较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但如果过于注重技术, 而忽视了创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 不利于充分表现有精神内涵的民俗内容。因此, 在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创作的新颖性和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 二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贯通, 缺一不可。
第三, 数字化艺术作品的本土民俗化欠缺
民俗文化, 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 (相对于官方) 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然而, 这一重要的创作元素却没有充分体现在我国数字化艺术作品中。如2008年上映的美国3D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其艺术设计的造型都是利用数字化计算机创作而来, 然而其素材主角却是我国国宝——熊猫, 且影片将中国元素和民俗文化运用得炉火纯青, 以至影片在获得了很高票房的同时, 也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为何我国的本土文化元素没有得到自身的运用, 反而被别的国家“捷足先登”?这与数字化艺术作品的民俗意识缺乏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
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一个意象构思与物化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创作者的心灵感受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形成的思维。具体来说,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创作者通过心灵感受构造意象的过程。这里的“意象”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 还渗透了社会文化的具体内容, 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观念, 比如政治、宗教, 比如情绪、动作, 比如心情、表情等等。从这个方面看,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意象与观念的统一。其次, 艺术设计的创作还需要创作者的个人才能、运用计算机的技巧, 因为把“意象”物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设计技巧才能得以实现, 比如形状、色彩、质地等, 这是构成现实存在的艺术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过程。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得知, 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关系到设计对象的种类、创作者的个性, 因此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但是, 艺术设计的创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符合矛盾的普遍性特点。因为不同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都必须深入生活, 在个人意念里收藏表象, 进而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及时的将“意象”进行物化, 这是艺术设计的传达过程。在计算机普遍使用, 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后, 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使创作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的特色的创作方式, 比如:算法式创作、模仿式创作、算法式与模仿式结合创作、虚拟现实创作、自动化创作等。
总之,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 需要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才能促进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 艺术设计的进步依赖于创作手段的改变与进步, 科学技术刚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创作手段;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的支撑, 因为艺术作品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最后通向市场, 实现其社会价值。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化艺术设计目前正大规模的深入。而在创作方式方面, 算法式创作与模仿式创作的合流,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 以及梦境开发的设想, 都将对于设计艺术的形态与特征产生巨大影响。
4.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向
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 数字化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制作, 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广告设计、绘画、游戏制作、雕塑、产品开发等的各个领域。相对于我国而言, 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过程不再偏重于技术上的创新, 而是注重对创作内容的思考, 且对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 具有民俗文化、民族情感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屡见不鲜。比如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 他坚持用手工绘制动画片, 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 是第一个对3D动画进行否定的人。他曾说:“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 其实分工过于精细, 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因此, 依笔者看来, 宫崎骏大师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合理的技术手段将富含日本民俗文化内涵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非盲目的追从3D潮流。更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在数字化艺术创作中运用本土化文化、民俗元素的同时, 更在积极搜寻其他民俗的文化精髓和经典故事。比如:我国的“花木兰”就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 还有《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经典也被日韩频繁运用于数字化游戏、绘画等。因此, 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 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总之,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 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
摘要: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 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做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本文根据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 探讨了其创作及外国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架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人学出版社.2000.
数字化公共艺术 篇1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 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任务和目标。
近年来,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其文化形态基本格局也已发生变化。诸如, 基层文化需求的文化服务和产品供给总量不足的传统问题尚未很好解决, 又出现了文化服务对象参与缺位的新挑战。
作为区域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龙头, 文化馆应顺应形势, 发挥好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作用, 积极创新文化服务模式,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而新兴城镇化的深度变化和新增问题交相叠加, 其文化建设压力负担明显加重。文化馆应努力探索新兴城镇群体的形成而导致城镇和农村的双重变局, 需要各级文化馆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消除文化服务空白点, 促进全社会共享文化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政策落地生根。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我们不断尝试以数字文化建设为突破口, 积极探索在网络化、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试图打破传统公共文化服务在空间、时间、人力等方面的制约和掣肘。
昌吉回族自治州地处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 幅员辽阔, 所辖两市五县70个乡镇、454个行政村、109个社区。我们针对辖区内公共文化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半径尚不能有效覆盖的实际情况建立了《群众文化》微信及QQ空间平台, 实现了数字文化服务对阵地文化服务和流动文化服务的有效补充以及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全覆盖。
2 利用微信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中心
文化馆作为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馆, 利用微信平台完善其指导中心功能, 从而进一步提升其服务理念, 使自治州、县市、乡镇乃至村文化室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功能立体化。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确立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的指导地位上是以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政策协调、群众文化资源共享和群众文化服务中转站互为补充。
诸如,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对有关群众文化指导专题讲座的传播, 对群众文化政策、信息的纵向贯彻和横向沟通, 对群众文化活动资讯、基层文化带头人、文化中心户人才库的建立和咨询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显而易见,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延伸公共文化服务指导功能上得到了验证。
3 利用昌吉州 《西部庭州》 网站平台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辅导中心
文化馆作为自治州群众文化活动的辅导培训中心, 利用《西部庭州》网站完善其辅导培训功能, 使自治州龙头馆的业务培训、辅导依托公共文化网络而扩展、延伸、便捷。对群众文化专业队伍的培训和对各类业余骨干队伍的培养, 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会更加便捷普及。对群众文化艺术各类专业教学辅导, 诸如, 通过对《民间舞教学》、《声乐辅导》、《戏迷之家》、《民间手工艺作坊》等教学、辅导、培训专题服务平台的数字化服务, 也已将文化馆的业务辅导、培训功能得到了延伸。从而使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加以扩大, 使辅导培训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普及, 使基层农牧区文化站、室缺乏办班条件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
4 利用微信平台建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协调中心
作为自治州文化馆, 用传统的观念讲就是要形成本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的数字中心, 从而实现其龙头馆的组织协调功能。在过去看来形成这种局面似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儿。最后取而代之的只能是举办一两次起示范性作用的全州性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让地区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协调中心的梦想变成现实。通过数字化服务手段将四级文化网的群众文化活动资讯、群众文化节日资讯、群众文化晚会和赛事资讯、群众文化各类艺术节目创作资讯以及群众文化演艺人才资讯等跃然《群众文化》微信平台。
文化馆对本区域内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协调中心的功能, 通过《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完成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配置重组和有效配送。
这样一来, 阵地群众文化活动与流动群众文化活动相互融合; 点状群众文化活动与面上群众文化活动相协调;从而纵向流动与横向配送相衔接的立体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和全覆盖的服务格局欣然形成。文化馆, 作为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龙头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对该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协调中心作用得以真正实现。
5 利用 《群众文化》 微信数字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文化馆不仅是本区域内公共文化服务的龙头馆, 而且还肩负着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历史任务。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方式, 很难反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活态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
利用《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可以按国家级、自治区级、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建立数字化台账。这样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活动情况等跃然微信平台。
通过数字化服务手段就可以将本区域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保护单位、保护现状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 立体地、活态地展现出来。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可根据实际情况指导工作。必要的话, 可以深入重点地区、重点保护单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予以指导, 解决其疑难问题。
诚然, 《群众文化》微信平台的探索工作依然杯水车薪, 尚存在许多实际问题有待进一步全面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内的数字资源和数字服务, 并与社会上的大公司合作研发出大数据公共文化服务系统模型才是根本的出路。建立这样的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应与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及当地其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机构的资源情况和数据库相对接。当地群众应基于这一平台, 通过手机客户端、电脑、数字电视等终端, 随时查阅文化信息, 以便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在区域内的全覆盖。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任务时, 首先提到的就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
北大教授李国新曾语重心长地说: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 建设惠及13亿人的公共文化, 最需要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 形成合力, 但是现实中经常看到的现象是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重复建设、孤岛运行、资源分散、效能不高。”
李国新专家披露: 世界银行曾经做过一个关于中国农村信息化的调研, 说目前中国仅是中央政府组织实施的, 一竿子插到底的与农村信息化有关的重大项目就涉及了11个部委18个项目。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缩影。
李国新提出:“你说政府不重视, 这么多的部门在做; 你说重视, 九龙治水, 谁也没治好。通过建立协调机制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问题, 本质上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活力和效能, 就是向体制机制创新要生产力。”
其实我们基层早已看到这种弊端。当央视新闻关注内地某些县市就乡镇文化中心牌子过烂而“牌子到位, 工作缺位”的现象进行整治时, 大家都颇有同感。我们一些乡镇文化站的牌子少则十几块, 多则几十块, 甚至发愁牌子没有地方放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
李国新强调: 面对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现状, 建议通过建立协调机制首先解决两大突出问题。
据专家统计, 我国县级以上图书馆和文化馆的总和仅6000所。而文化系统外的工人文化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科技馆和中小学课外活动基地的总量大约6700所。专家认为, 现在, 一方面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量不足, 布局不合理; 另一方面, 大量的设施和资源又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倘若把工、青、妇、科和教育系统的设施和资源, 以“免费开放”政策延伸的方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 不需要新建一平方米的房子, 全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可增加一倍; 而且以较小的投入就可以盘活这一大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资源。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立协调机制, 并通过体制创新才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数字化服务全覆盖的有效途径。
鉴于我馆所辖服务区域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尚未正式启动, 以及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和农村党员教育基地等工程基础尚好的机遇。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统筹考虑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服务模式的研发和建设。从而, 实现数字化传播手段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那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数字化服务全覆盖和全面形成更加便捷的数字化服务环境的梦想将不再遥远。
摘要:《群众文化》微信平台在确立自治州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馆的指导地位上是以群众文化活动指导、群众文化政策协调、群众文化资源共享和群众文化服务中转站互为补充。通过建立区域协调机制, 统筹考虑本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大数据服务模式的研发和建设是目前文化馆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延伸,探索
参考文献
[1]唐鑫, 李茂.北京公共文化设施与服务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中国市场, 2014 (3) .
[2]楼国华.浅谈免费开放与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建设[J].中国市场, 2013 (24) .
数字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发展趋势 篇11
装饰艺术从人类诞生起就始终与人类的生活密不可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装饰艺术逐渐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延伸,以其艺术美的审美因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见,装饰艺术是人类对自然的本性需求,其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是紧密相连的,不论是室内装饰还是艺术设计都体现了人类在力求装饰艺术和自然、人文和谐发展上的努力。目前的装饰艺术小到日常用品装饰如服装、首饰和商品包装等,大到室内装饰和环境艺术设计等都有装饰艺术的身影。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装饰艺术的实现工具,因此,数字技术和装饰艺术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必须探究的课题。
数字艺术下的对装饰设计的影响
1.推动了装饰艺术的更新
数字技术的产生促进了科技的进步与革新,随着时光的推移,数字技术能够以一种平和的、认知的探索式良性心态去走进装饰艺术中来。新的科学技术必将导致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为装饰艺术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机遇。尤其包装、纺织、服装、动画、电影电视广告、建材装饰等都在受数字艺术的影响,特别是各种色彩缤纷的装饰艺术作品为装饰艺术提供了图像设计功能。
2.提高了装饰艺术的表达效果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真而深刻地反思自己在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应当担负的责任奋斗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保护环境、回归自然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通过艺术创作和处理营造一个对人类身心健康有益的环境。数字化在科技高度社会化的今天,最直观的影响体现在设计领域的工具变化。随着数字技术手段的不断拓宽,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缩短距离,相对于图像、图形、文字来说处理更简便而精确,还可以在构思时去追寻要表达的意念,通过数字艺术的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快速出现自己想要的创作效果,经过排列组合不断地对图形、画面进行调整与修改,直至达到满意的效果。
3.为装饰艺术提供了形象化的手段
数字化技术对于整个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计算机的参与强烈地冲击设计市场导向,使装饰艺术的制作与发布变得越来越重要。在数字化设计中,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减少了设计中的重复劳动,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可以开发信息量巨大的资源库,替代了真实材料并降低了制作成本。使原本手工无法完成的精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有序、生动、准确。
4.数字化开拓了人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数字化在装饰造型的运用中,协助设计者扩大了设计的思维空间,同时协助设计者调整着思维中混乱的秩序,给人的思维提供了不断变化的视觉体验。数字时代的兴起不但开拓设计思考的范围,而且还使装饰设计具有现代文化的特色。电脑设计为从构思开始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装饰图形变化。使设计师从中得到启发后创造出更为理想的装饰元素。而且也使设计从摆脱手工描绘的复杂性,使人有更多的精力放到装饰设计本身的思考之中。数字技术通过变形、重复、光化的数字手段来在装饰艺术的技术表现上带来新的变化和突破。由于数字艺术所表现的艺术作品逼真、生动、活泼、五彩缤纷,其特殊的视觉效果利于保存修改、作品能成批复制等,新的创作方式扩充了原有的审美视野,使设计者可以借此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数字化背景下的装饰艺术发展趋势
1.观念更新
新的事物令人目不暇接,而观念的更新表现在以新的文化态度、新的视野来从事装饰艺术设计的研究,强调树立以人为本的为人服务思想。在短短几十年里,数字化设计的发展既表现了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方式的冲击,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手法和艺术表现语言。数字化是现代装饰设计史上设计方式的一次变革与解放,其表现手法上会越来越倾向于 “科技化” ,数字艺术运用的设计手段能随技术的更新而融合,实现虚拟与现实、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2.实现立体式、跨跃式的设计模式
过去我们的装饰艺术设计中追求将大自然的形态加以装饰变化。而现代设计思维是各种非自然地的形象渗透于艺术设计中,使得设计形式上的变异和形象更丰富。数字化技术的诞生可以改变人们对标志设计的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制作手法,逐渐实现智能化、人性化。使得装饰艺术从形态到传播方式都具备了数字化的时代性特征,所以未来的装饰艺术从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意识的发展。今天的先进技术明天就有可能被新技术取代。我们应当敢于尝试新的创作方法和手段,理性的去看待计算机文化这一现象。人类进入以模拟式电子传播为代表的大众传播时代。数字媒体在艺术上的广泛应用,一些信息借助于媒体来传播,媒体就是人们为表达思想或 情感所使用的手段、方式或工具,使计算机制作出来的视觉作品赋予了新的意义。数字化技术使单一分离的技术成为一门综合性的技术,由计算机完成视频、音频信号的采集、压缩及实时处理,从而改善了人们信息的交流,缩短了人类传递信息的时间。
总之,装饰艺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迁徙、社会的更替而变化。作为装饰艺术的图形、文字、色彩、构图符号在数字化的技术引领下重现了视觉形态的审美观。数字化技术下的装饰艺术通过设计师的汇集,逐渐成了准确完整地传达信息的重要手段。
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的发展研究 篇12
关键词: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互动性,新发展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分野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 它是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于建筑以及公共景观环境基础之上的艺术设计行为, 是面向大众的审美形态。简而言之, 公共艺术指的是由艺术家为某个既定的特殊公共空间所创作的作品或者设计。
公共艺术是城市的思想, 是一个城市成熟发展的标志。现如今, 这种被置于公共空间环境中的艺术, 是人们共同的精神追求, 更是社会文明发展的表现。雕塑家杨英风曾说:“我从小就在北京长大, 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比起其它, 自然就较为深, 在那样的地方, 你感觉到的中国文化是宏观、是亲近、是一种生活的态度, 这些对我的影响很大, 使得我在创作上或者是从事景观设计时, 想到的也就是如何将中国文化的温厚表现在其中, 而今天我们所谓的公共艺术, 就我而言其实也就是文化的一种显学。”[1]由此我们不难发现, 公共艺术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交谈, 是环境与人的结合。
二、数字媒体为公共艺术蜕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无论是什么时代, 艺术的创作都依赖与当下的艺术语言所赋予的前提和特征。对于公共艺术而言, 以新技术为支撑的各类新媒体艺术的发生为其在数字媒体时代的新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人机交互, 数字媒体艺术中的人机交互艺术语言是构成其艺术特征的基础要素, 它是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与内容得以展现, 受众的体验与欣赏行为得以发生的核心枢纽。传统艺术中, 欣赏着与艺术内容及艺术媒介截然分离, 而数字媒体艺术却可以通过其人机交互的艺术语言, 将艺术作品与欣赏着联系在一起, 提供了崭新的互动关系, 使公共艺术在数字媒体艺术时代有了新的发展根基。
其次是拟像操控, 传统艺术大部分是不能做到欣赏着来操控艺术作品的内容的, 而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语境下, 拟像操控这一艺术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作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 艺术欣赏着通过一定规则参与到作品当中, 影响着作品内容的生成。
最后是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提供了情景交融的沉浸式体验和韵味无穷的构想性。在这种语境下, 每一个受众都是时间的主宰者, 将现实和虚拟合二为一, 使得欣赏着能够对艺术作品有着深刻的体验感和当下感, 为我们创造了在线交互式的审美方式, 更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数字媒体语境下公共艺术的新特征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迈进, 数字媒体艺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形势, 相较于传统公共艺术的特征而言, 数字媒体语境下, 公共艺术的艺术特征又有了新的涵义。
1. 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开放性的新涵义
公共艺术这一艺术形式的前提就是开放性, 在传统的公共艺术中, 开放性有两个含义, 一是说公共艺术是置于开放的公共场所;二是说公共艺术对公众的接纳程度的开放。而在数字媒体时代, 传统公共艺术的开放性与数字技术的结合, 使得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具有更加广阔的开放性, 数字媒体艺术开放、自由、人本的特征, 一方面使得更广更多背景和层次的受众能够接受并欣赏公共艺术作品, 另一方面, 人本为根的数字媒体使得公共艺术成为真正的开放性的艺术, 零门槛, 易融入等多方面的特点, 赋予了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开放性新的涵义。
2. 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互动关系的新发展
公共艺术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关系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 在传统的公共艺术领域中, 公共艺术作品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是静态的, 单向的, 被动的, 比如雕塑、壁画等传统的公共艺术, 在欣赏的过程中, 都是基于物态的艺术作品, 艺术家通过单向的创作来提供艺术作品, 欣赏着被动地接受和欣赏艺术作品, 二者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
而对于如今的公共艺术而言, 它具备了数字媒体艺术的鲜明特征。无论是人机交互, 实时生成, 还是拟像操控, 虚拟现实, 都为我们的公共艺术提供了更强的虚拟性和公共性, 人们在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中, 能够更容易获得以往无法比拟的超凡体验, 而数字媒体艺术所提供的无论是在音、画还是在动态, 触感和仿真等领域的新技术, 使得公共艺术的互动变得双向而生动。
3. 数字媒体时代公共艺术的新功能
传统公共艺术有着多种多样的用途, 比如便利性设施, 如具有设计感的公园长椅、垃圾桶等;比如标志的功能;比如审美的功能等。而在数字媒体时代, 公共艺术的发展似乎以一种更高的姿态立于传统公共艺术之上, 具备更高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可口可乐在2011年曾在大型商业广场的外围设置了互动的公共艺术平台, 以公共艺术作品为依托吸引了大量的参与者, 这些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消费者, 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价值, 这种隐匿在公共艺术之中的交互体验, 势必成为今后不可估量的经济沃土。
综上所述, 公共艺术作为融入我们的生活环境中的最直观的艺术形式, 理应在这个数字媒体的大时代中绽放它的光芒, 当代公共艺术的创作更应该顺应这种时代的潮流, 在数字媒体提供的广阔土壤中不断的前行, 运用新技术为公共艺术的发展与转型创造新的机遇。可以大胆想象也许未来的某一天结合了数字媒体的公共艺术将会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为我们传达城市气质的最鲜活生动的符号。
参考文献
[1]周敬.《公共艺术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4.
[2]王利敏, 吴学夫.《数字化与现代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3]郑乃铭, 《艺术家看公共艺术》.台湾艺术家出版社、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
[4]吕欣, 《数字媒体艺术理论》课程PPT, 2012年
[5].成砚.《读城——艺术经验与城市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数字化公共艺术】推荐阅读:
数字化的艺术06-02
数字化舞蹈艺术06-10
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07-15
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09-21
计算机数字化艺术11-13
数字公共艺术10-24
数字化艺术与素质教育09-19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12-05
跨越数字艺术06-13
计算机数字化现代艺术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