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的艺术(精选12篇)
数字化的艺术 篇1
摘要:“数字化”这个词越来越多的出现, 并且已经超出了原来科技的范畴, 成为一个社会性课题。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影响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模式, 但这种改变的现状、方向和结果, 目前还是众说纷纭, 没有定论。目前数字化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层面的挖掘, 譬如新的软件开发, 或者是数字化给人带来的一些影响, 也主要是一些个案研究, 没有系统性,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信息的传播方式, 人的认知方式的变化来整体分析数字化给人带来的影响。
可以说没有连网的计算机是没有“灵魂 (即无法即时与其他计算机通讯) ”的, 它只是一台机器。而网络的发展也只到TCP/IP协议被确定为通行协议之后, 这些数字孤岛才有了彼此间航线的通行证。英国调查机构Point Topic最近进行的一项统计表明, 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宽带用户已超过2.81亿。互联网充斥着图片、视频、BLOG等各种信息, 网络也不再是少数人的工具, 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时代周刊 (TIME) 》才会把“2006年度风云人物 (Person of the Year) ”颁给了网民 (You) 。并做了如下解释:是的, 就是你!你控制了信息时代,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 (Yes, you.You control the Information Age.Welcome to your world.) 。
“你的世界”就是信息世界, 这些由计算机生产出来到处乱窜的信息正在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世界。在无数E N I A C, ENIACⅡ……计算了数十年枯燥的数学问题后, 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寻常百姓家”, 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在诗人笔下, 它化为美丽的诗行;在设计师手里, 它能做出美丽的画面;在孤独的人那里, 它也许是一个朋友。从庞然大物到现在的笔记本, 从需要高深的知识去使用到现在只需要点击鼠标, 正是由于计算机以及后来网络的发展所带来的其他科技不能比拟的优势, 数字化技术才坚定了步伐。就中国目前来讲, 政府利用网站及时发布消息, 通过MSN、QQ等即时通讯工具联系, 制作数字图书馆 (Google已经着手此项计划) , 在一些大城市工作没有电脑和网络组成的数字化技术是不可想象的。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数字化技术的扩张速度很快, 手机正在成为计算机之后个人的第二个 (其他一些不成熟的产品或没有普遍应用的产品不计入内) 网络终端。无论是抵抗还是欢迎, 数字化技术越来越多地在生活里烙上了深刻的印记。马克思提出的深刻的历史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生产力起决定作用, 生产关系的发展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处在一个动态平衡中。数字化技术正好符合了目前高度发达的世界经济发展的需求:无地域、标准化和即时性。也就是说数字化技术这个生产力 (科技水平) 发展的产物恰恰满足了经济全球化分工 (生产关系) , 两者相互促进。
数码和艺术
电脑和艺术第一次碰面时, 会给双方都带来恶果。其中一个原因是机器的印记太强烈了, 在全息艺术或立体电影中, 电脑的表现往往压过了艺术原来意欲表达的内涵。科技就好像法国调料酱中的胡椒一样, 电脑味道太强的结果, 反而喧宾夺主, 掩盖了艺术表现中最微妙的信号。
经过近几年国内相关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字化高速公路将使“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成为过去时。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 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 来传播和体验丰富的感官信号。当数字化艺术家提供了改编作品的手段时, 他们同时也开创了数字化艺术发展的大好契机。尽管这种做法似乎把重要的艺术作品全然世俗化了——就好像把斯泰肯的所有照片都印到明信片上, 或是把瓦霍尔 (Andy Warho1, 1928-1987) 的所有作品都变成装饰艺术一样。关键是, 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 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
数字化技术的现状
古建筑复原
基于目前的数字化技术, 我们已经可以成功地对一些古建筑进行准确地复原, 方法很多种, 在这里将介绍其中的两种:
近景摄影测量——测量前要测定非量测数码相机的畸变参数和内方位元素, 并根据已有建筑物影像数据, 为近景摄影测量的立体像寻找足够数量的绝对定向点, 并从数据库中选择相应于此点的三维影像数据所采用的坐标系中的坐标值。根据上述坐标, 经过数据处理后, 绘出立面图, 然后建立其三维模型, 便可以在三维软件中方便地对物体进行观察、修改、再现。例如:四祖寺-毗卢塔 (见图1-3)
另一种方式——激光扫描。首先对建筑进行三维激光扫描测量,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扫描建筑表面, 形成点云数据, 实现三维激光扫描影像数据的合并, 并统一到一个坐标系中进行拼接, 形成模型。例如:四祖寺-衣钵塔 (见图4-6)
基于数字化的快速复原不仅成形速度快, 精度高, 运行费用低, 并且可直接制作纸质功能件, 用作结构验证和功能测试。可制作尺寸较大的制件, 也可制作复杂薄壁件;可以直接制作翻砂用模型, 替代传统木模, 还可以用转移涂料技术制造铸造用金属模, 制作出来的原型件可翻制各种模具, 因此对于古建筑的研究以及保护具有十分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电影特技
“影片《300》中除了演员是真的, 所有背景元素都由计算机生成的。”《三联生活周刊》在2007年第14期《穿比基尼的斯巴达勇士》中如此评论。
影片《300》的导演想以奇幻辉煌的手法展现史诗绘本小说《300斯巴达勇士》中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以及导演Snyder心目中流传千古的温泉关之战。于是, 采用了另一种创作手法:静物摄影。
为了制作静物图, 他从一间民族服饰商店里租了几套斯巴达传统服装, 说服了来自Animal Logic工作室的几位体格极为健美的男士穿上它们, 让这几位“斯巴达”勇士们在沙滩上摆出各式造型, 然后参照这些图片在Photoshop中进行创作。就这样, 一支百名勇士的Miller&Varley版斯巴达军队诞生了。
同《罪恶之城》一样, 《300》也是要先在蓝幕下拍摄, 随后使用CG添加环境背景和特效。“绘本以深褐色为基调, 棕色同暖色交融, 更凸现饱满的血红。绘本整体色彩偏向于单色。”如果你看过《罪恶之城》, 就会发现其中数码画面非常干净通透, 保留了漫画的风格。但是《300》的绘本有喷漆的感觉, 到处是一块块的墨迹。即便我们使用的是蓝幕摄制手法, 但是我们制作的纹理效果还必须保留原作的风格。对于天空图的制作, Freckelton将它制作成彩色照片、水彩画和咖啡残渍等的混合体, 天空既不完全是照片的质感, 又不完全是水彩画的感觉。主要使用的软件是AfterEffects, 效果如图: (见图7)
像这样的电影还有很多, 大多数是成功的, 如《汉江怪物》、《潘神的迷宫》、《黑客帝国》、《加勒比海盗》等, 它们的成功直接证明了数字化的魅力。
Second Life
总部设在美国旧金山的林登实验室, 于2003年7月21日首发了模拟现实的巨作Second Life (SL) 。
林登实验室的首席执行官菲利普·罗斯戴尔说7年前他有了这个创造一个把人们聚在一起的三维世界的想法, 并最终创造出了一套以流媒体图像为基础的图像系统。人们在SL中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从林登实验室的电脑中实时完成的, 因此SL总是不停地变化。这与大多数视频游戏的做法完全不同, 在那些游戏里, 人们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事先确定、绘制好、存储在CD或游戏卡上的。
根据林登实验室公布的数据显示, 成千上万的居民从SL中赚到了钱。他们交易的物品有虚拟的土地、虚拟服装、虚拟珠宝等, 还有各种各样丰富的、稀奇古怪的创新交易。SL不仅吸引了数量惊人的用户, 还吸引了一些企业, 如IBM、可口可乐、微软、英特尔、戴尔、阿迪达斯、苹果等, 这些企业通过SL来展示最新的产品并交易。不难看出SL越来越像现实生活了。
小结
SL已经开始利用数字化技术逼真地模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换句话说, 数字化技术已经开始复制 (并创造着) 现实世界。
在SL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完成后的雏形。这种社区游戏只需要注册即可进入, 而由于是免费注册, 就等于是完全开放的“世界”。SL里的居民可以利用土地、服装、甚至整容 (修改皮肤) 来赚取“钱”。并且由于完善的金融兑换机制, 居民可以很方便得将虚拟货币兑换成真正的美元。前不久出台的网络虚拟货币管理办法就可以预见到虚拟社区里的金融体系已经对现实货币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然多数IT公司对虚拟货币还是持乐观态度。
SL的运营经验不断告诉我们, 现在随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我们不断地加强对世界的复制。从历史档案资料的数字化, 从工作的数字化, 从娱乐生活的数字化, 乃至最近有科学家采用完全记录的方式记录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在2005年儿子德维安出生前, 从麻省理工大学 (MIT) 博士毕业的戴布·罗伊将11个1兆像素的彩色摄像头埋在屋子天花板上, 其拍摄区覆盖了孩子所有能去的房间。此外, 他还在天花板上安置了14个麦克风, 在技术处理方面保证能够去掉低音背景噪音。接下来, 罗伊用将近100米的电缆连通了所有房间的墙壁, 最后通到有10台电脑的地下室, 这些电脑将每天大约200GB的原始数据压缩处理, 然后将这些声音和视频文件传送到一个有5000GB的存储系统。每隔40天, 罗伊就会拉着一个手提箱来到实验室, 将最新的数据下载到拥有25万GB容量的存储空间。目前的硬盘技术发展很快, 1TB容量的硬盘也已经进入普通市场, 在不久的将来, 用影像完全记录一生不再是梦想。可以说, 目前的数字技术让我们看到的这种复制力的强大。
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的数据并不仅仅是一对一的复制, 一旦世界转化成数字 (一段代码) , 就可以通过数字技术重新编排。在拷贝进行传播过程中, 再剪辑, 再编排, 再出现,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甚至拷贝所有者自身也会对自己进行重新编排从而达到改头换面的重生效果。并且依托数字技术强大的模拟能力, 历史和将来也会在拷贝编排中同步创造出来, 历史和将来如同《侏罗纪公园》里的恐龙, 通过嫁接青蛙的DNA而获得生命。数字化完成以后, 过去、现在和将来将交织在同一个空间里, 并存, 相互影响, 相互扭曲。
参考文献
[1][奥]维特根斯坦.贺绍甲译.逻辑哲学论.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 1996
[2]刘东著.艺术哲学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3]陆容之.艺术与设计“.数字化环境对艺术设计的影响”.2003.52-53页
[4][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译.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出版社出版, 2006
[5][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2
数字化的艺术 篇2
一、计算机数字技术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同步发展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物质生活已经十分丰厚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现代艺术就必须进步,所以我们就要不停的通过发展技术来满足艺术的表现,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人们的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计算机数字技术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美国《连线》杂志认为:计算机数字艺术表现是一种不用计算机就做不出来也欣赏不了的艺术形式。这种历史性变化表明,计算机数字化与现代艺术的同步发展将进一步引起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以及审美习惯的演变。其发展的方式相比传统的现代艺术有无法比拟的优势,其表现形式有几下几种:
1.现代艺术的创作形式的发展
(1)创作手法的变更
基于计算机数字化的艺术创作,把艺术家从繁杂的手工颜料配置、错误涂改、器具配制等工作中解放出。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根据构思任意放大缩小画面尺寸和优化选择图像元素,通过更改、拼贴画面,在线条、明暗、色调、光影和空间等视觉属性上,提供高感度的灵活性,相比,数字化的艺术作品可根据艺术家们的理念,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家的创作效率。这种计算机数字化的应用技术加快了艺术品的生产周期,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新陈代谢,同时也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
(2)现代艺术创作艺术形态的多样化
计算机数字化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进行创作,现代的艺术家们通过简单的鼠标单击与移动便完成创作。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甚至是气味等多种传达形式集合在一起,由静态视觉传达向动态的多媒体的信息传播延伸,从二维空间延伸到三维立体空间,从静止的三维空间延伸到动态的四维艺术,丰富了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正如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马廷坎伯指出的,“计算机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激光手段使各种可以利用的技术为再现和处理空间、光线、色彩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以形成无穷的静态和动态的变化。”
2.现代艺术传播方式的发展
经过了数字化处理的艺术作品,都可以通过数字信号方式传输,而且这种传输信息的结构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传输渠道不是树状的权威结构,而是网状的多元结构,然后观者可以浏览和评价作品,达到观者对作品的“再创作”的效果,例如:现代艺术大师马塞尔杜尚在一张复制的《蒙娜丽莎》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的作品。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丽莎”就又有了新的标题,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在互联网络上,将能看到许多人在“应该说已经完成了”的各类艺术作品上,进行各种数字化操作,将作品改头换面,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删改,从而此基础上达到再次创造。这样的形式更加尊重观者的选择权利,这种传播方式由此改变了传统的现代艺术单向被动式的接受,而是交互的心灵沟通的方式,还能被观者很好的保存,所以数字化手段让现代艺术具有更多的交互式和互动性的特点,使得艺术家和观者能够更充分的交流,最大限度的满足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者三方的关系。
二、计算机数字化在现代艺术中的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的开发为艺术创作提供新的机遇、新的表达方式、新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艺术的概念有了显著变化。同时,艺术的创新也对计算机有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促进了计算机软硬件的开发。艺术家创造精神财富,应关注新技术的发展,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事物,自由地进行创作。
三、总结
数字化背景下装饰艺术的发展探讨 篇3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艺术;装饰艺术
一 装饰艺术的概念
装饰艺术的概念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从广义上来讲,装饰艺术泛指装饰的现象和装饰活动,其所具有的适应性是非常普遍和宽泛的,即应用广泛,能够和所有的艺术现象和行为高度的结合并统一起来,但其特定的意象本质和形式结构却受到控制和制约。从狭义上讲,装饰艺术是指在艺术设计中,所包含的具体的装饰图案、纹饰、品类等。装饰艺术属于所有物品设计中的一部分,在物品设计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 数字艺术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后数字艺术诞生了,所谓数字艺术,就是指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在数字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形式各异且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优秀的艺术作品。这类艺术作品都具有交互性特征,在使用的过程中,网络媒体都为其发挥着最大的作用,例如:虚拟现实、多媒体、电脑动画、网络艺术、网络游戏、数字音乐及数字摄影等。所有的数字艺术都是利用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媒体文化,具有强烈的现代化特征。数字艺术对技术性的要求很高,要想使得数字艺术完美,就必须以坚实的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并把其当作数字艺术的核心,才能有效的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艺术融合起来。
三 数字艺术的特点
数字艺术的特点具有以下几点:1.数字艺术具有复制性。数字艺术具有复制方面的先天优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各种样态大量复制出来,对于复制品,可以通过参数的控制,使其略显不同,通过参数调整可以快速创作出整体统一却又各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和传统艺术作品相比,数字艺术具有复制速度快的特点,并且复制出的物体在原物体特征的基础上还能够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2.数字技术具有纯度高、明度高、清晰度高的特点。运用图形软件进行创作时,创作出的作品在电脑显示屏上呈现的图像都是非常清晰、亮丽的,和实际打印出来的颜色相比,具有纯度、明度、清晰度高的特点。数字化技术的产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并在某些领域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数字艺术必将成为当今最热门的一种发展趋势。3.数字艺术具有强烈的互动性。我们在欣赏数字作品的时候,不仅仅可以进行视觉上的沟通,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互动,数字艺术的互动性为人们的生活增色添彩,带来了很多乐趣。4.数字技术具有流动光效的特点。艺术创作离不开数字技术,数字技术具有流动光效的特点,能够为当今的艺术创作提供更加刺激和特别的流动光效,并且光的层次、清晰度、速度、发光时间长短及地点都可以进行控制。在当今的影视作品中,数字艺术以其独具感染力的动态流光效果得到广泛应用。5.数字艺术具有一定的数字化形象。在当今的数字作品中,大部分的数字化形象都具有生硬的特点。对于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数字作品,我们必须保留其形象生硬的特点,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数字作品的需要弱化形象生硬的感觉。6.数字艺术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数字作品大多需要多个人来完成,绝非一人之力就能使其到达很高的造诣,因为其所设计的专业领域非常广。因此,数字作品多需群体来完成,每一位成员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及时进行专业知识沟通,才能使得数字作品更完美。
四 数字艺术对装饰艺术发展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艺术也在进行着不断的革新,新技术的问世必然会带动新艺术形式的产生,当今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被广泛应用到装饰艺术中,并有效提高了产品的生产量和生产速度。数字艺术被广泛应用到建筑物的外观和工业产品的造型中,随着建筑业和工业的不断发展,其要求也在不断增加,在其外观的装饰设计中,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才能设计创造出新的产品造型。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现代化的装饰艺术设计中应用广泛,且发展速度较快。在产品的包装、服装、电影、动画、产品广告中都应用到数字艺术,通过不同的软件能够设计并制造出色彩缤纷、奇特别致的装饰艺术作品,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机与活力。另外,数字艺术具有使用方便、制作精准、便于修改和保存的特点,它能有效替代一部分传统装饰艺术,采用先进的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对各种逻辑信息进行有效分析,使得艺术创造更方便更快捷。并且可以对制作好的装饰艺术作品进行不断的修改,知道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为止。数字化在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开拓艺术设计者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在基础性领域中,可以完成许多人类思维无法完成的设计工作。在装饰设计中,减轻了手力劳动的强度,并且避免的手工描绘的复杂,设计者只需致力于装饰设计,采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就能轻松完成任务。
五 总结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以将其广泛应用到装饰设计中。这种全新的艺术形式,为数字技术的变革和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采用新技术手段和新工艺能够有效促进装饰艺术的发展,并使得装饰艺术逐渐完善,具有现代化的气息。
参考文献
[1] 林路,视觉的理性与激情[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67.
[2] 刘永,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3-55.
数字化的艺术 篇4
对于当今时代的艺术领域而言, 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网络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字通讯技术的提高, 传统的电视、电影也逐渐向数字媒体方向靠拢, 数字媒体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声音和画面进行情感传播的动态艺术, 因此, 它的艺术审美主体所承载的内容也就决定了其表现的元素内容。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给时代带来了崭新的发展前景, 其传播性能高、表现形式广和多样化的艺术特点也使得其成为了网络媒体艺术发展的中坚力量。随着科技的发展, 媒体艺术的创作形式已经全面进入了数字化时代, 传统的艺术通常利用自身所固有的艺术特征来表达艺术的风格, 其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而数字媒体艺术的出现则很好地弥补了艺术领域的这一缺失。和传统的传播艺术相比, 数字媒体艺术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的技术优势, 其通过计算机网络运行并对媒体信息进行双向传播, 具有明显的数字化特征, 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艺术所无法比拟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传统媒体艺术与计算机数字化技术的结合体, 同时也是一种超远传统媒体艺术的创新形式。其媒体艺术形式主要包括数字电视图像艺术、多媒体设计艺术、数字游戏动画艺术和数字网络电影技术等等。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媒体艺术的一种, 同时还是计算机网络数字平台中的多种媒体样式。它不仅能够将数字工具和技术语言结合运用于各种网络数字传播媒体之中, 在传播过程中还能够无限复制信息数量并采用多方位技术进行传播, 数字媒体艺术开拓了媒体艺术的新兴领域, 其发展已经不仅存在于互联网络, 在日后也必将会成为世界信息产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和运行的不竭动力。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一) 动感元素
数字动感的使用涉及到科学技术和文化传播等方面, 其不仅能够还原出动态的媒体艺术, 同时还能够创造出动态媒体艺术。目前的数字动感主要运用于电脑动画, 例如使用虚拟摄像机来将计算机数据的变化和光、声、影的传播技术结合创作出无限的动态媒体艺术。虚拟摄影机在电脑中能够摆脱现实事物的限制, 用人类所不能达到的目视角度进行全角度拍摄, 使媒体影像达到前所未有的灵活程度, 这种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不仅赋予了媒体画面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 也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且变得更加鲜活。
(二) 音效元素
在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中除了视觉的表现, 数字音效的使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声音作为媒体艺术的传播形式, 和画面具有同样的感染效果, 数字媒体艺术在媒体艺术传播中就充分利用了声音的传播功能, 使可视影片的时空变得更加具体生动, 使其展现也变得更加形象化。除此之外, 声音还可以用来展现和表达人们内心的思想感情, 使影片在传播过程中令人物感情更加细腻丰富, 形象更加饱满立体。因此,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数字媒体艺术中关于数字音效的表现元素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数字音效取代传统声音传播的时代已经出现且变得尤为重要。
(三) 特技元素
特技指的是电影中特殊镜头的拍摄技巧, 在传统的电影拍摄中, 所有的高难度动作或者难以实现的背景都是由特技演员和道具制作而成的, 这种传统的特效制作和拍摄方法不仅耗费时间和人力, 也难以达到理想的放映效果。而数字特效则能够将各种数字艺术的表现元素结合在一起运用, 并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对影片的图形图像进行后期处理, 并在计算机中利用维度动画的特效软件制造出人物、动物以及拍摄背景的特效。可以, 数字特效的出现不仅开拓了影片特技制作的新领域,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更为精彩的情感享受。
(四) 色彩元素
色彩不单单是一种使视觉产生感应的事物, 同时也是艺术美感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广告形式的多样化, 色彩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 因此, 如今的数字媒体艺术处理中也开始也来越频繁的重视起色彩的使用, 例如对于广告的拍摄和电脑游戏的画面制作, 数字色彩就通常会利用计算机软件创造出整体形象, 再用采用色彩学原理对其进行色彩的分析和加工, 用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这种科学与技术联合的表现元素使用无疑能够使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更高层次的艺术美感。
三、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因其数字技术的无限复制性而在艺术传播中占有极大的优势。其出现也为艺术传播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作为一个年轻化和多样化的新型艺术形式, 数字媒体艺术除了要充分发挥其表现元素的最大化作用, 还应当全面汲取传统媒体艺术的精华部分, 打破常规的束缚, 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得到更多的运用, 从而全面提升其艺术表现能力, 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二十世纪末出现的一种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新兴艺术领域, 该领域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推动了媒体艺术产业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不仅是一个多元化的产业领域, 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艺术样式。随着时代的发展, 数字媒体艺术也因其独特的技术语言和无线传播的载体而成为了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本文将从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出发来探讨和研究数字媒体艺术的表现元素。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表现元素
参考文献
[1]段建华.数字媒体艺术审美探索[J].科技信息, 2010 (30) :I0269-I0269.
数字媒体的艺术特性论文 篇5
一、数字媒体艺术是创作工具标准化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的创作平台和软件工具是标准化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它是工具标准化的艺术。但由于标准化的技术工具具有机械性,如果将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要因素,就会导致艺术作品缺乏独特性及其表现形式的丰富性。数字媒体艺术虽然是依赖于数字技术,但它毕竟不是技术而是艺术,作为艺术,在创作中就应该是利用技术工具而不是被工具利用,艺术创作要发挥的是人而不是工具的主体作用。作为使用标准化技术工具的艺术,数字媒体艺术需要处理好的艺术与技术的关系。首先是工具标准化和艺术独特性的关系。技术平台的一致性、技术工具的相同性容易使数字媒体艺术作品趋向同质性和标准化,而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个性化和独创性。在技术工具标准化的条件下展现自身的独特性是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创作需要把握的重点。其次是技术手段的依赖性和艺术创造性的关系。传统艺术创造过程具有不可逆性,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时首先要对艺术作品的整体性和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具体创作过程往往是整个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环节。而数字媒体艺术创作过程的可逆性、作品的可修改性,往往使艺术创作者创作之前对艺术作品整体性和细节性思考显得不那么重要,从而创造意识减低,并且工具功能越强大,越削弱艺术的创造性。如何避免依赖于数字的艺术创作演变为机械化的生产是数字媒体艺术发展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二、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
数字媒体艺术是融合度比较高的艺术,是多种艺术元素和艺术形式的融合。它包括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体来说,它包括电脑绘画艺术、电脑图像处理艺术、二维和三维电脑动画艺术、音频视频艺术和后期特技艺术等等。它既可以表现为单一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综合;既可以是实景的,也可以是虚拟的;既可以表现为静态艺术,也可以表现为动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由于有强大的数字技术支撑,可以实现多种艺术手段的高度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和传统艺术还有很高的融合度,一方面它可使传统艺术表现为数字艺术。比如通过数字技术手段艺术化传统艺术,像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美术作品展等等,传统艺术的数字化不仅仅是运用数字技术,是通过数字技术“艺术”地再现艺术。另一方面是数字媒体艺术最终以传统艺术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可以说是数字艺术在传统艺术领域的延伸。比如把数字技术与传统艺术相结合,在传统艺术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像舞台艺术中的虚拟场景、特效设计等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是大众化的.艺术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保护 篇6
关键词:回族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
1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基本概况
剪纸艺术不是回族的独创,回族剪纸艺术是随着回族民族的形成,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础之上慢慢形成并发展兴盛起来的。起初有鞋子、衣服和刺绣等的底样之需,也有窗花、贴花、门挂等的装饰之用,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素养的提高,专门从事剪纸艺术创作的艺人也逐渐增多,在2001年专门组织成立了宁夏剪纸协会,具有代表性的剪纸艺术从业艺人有:伏兆娥、熊敦生、田彦兰、张炜、张云仙、井春霞、王宪芩、刘秋蓉、元花、赵玉贵等,他们的剪纸艺术作品有其各自的题材和技法特点,也同样与其他宁夏回族剪纸艺术作品共同构筑了整体宁夏区域回族剪纸艺术的基本样貌。
2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保护现状分析
传统的剪、刻手法没有变,一把剪刀,一张纸,在艺人头脑中的画面由手来操作完成。绘制剪纸图形纹样于纸上,口述或撰写剪、刻口诀等技艺方法,这种家族内或师徒间传给下一辈人的做法则是一种较长时间流传保存技艺的传统方式。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并关注到剪纸艺术作品时,应剪纸艺术作品的方便流通需要,运用中国传统的装裱方法将剪纸作品裱起来,以卷轴式、镜框式、册页式、折扇式等,均起到了对剪纸艺术作品的传统保护。印刷术和照相术则在剪纸艺术作品的大众传播期起到了第一次真实复制还原艺人作品的作用,图形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的诞生提升了复制还原剪纸作品的细节清晰程度,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升级更加保障了后期修正剪纸作品图形的准确度。然而,这些目前在宁夏回族剪纸艺术中通用的保护方法仅仅是初级的数字化保护手段而已。
3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方式
时至今日,宁夏回族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的方式也要建立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运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展开。
3.1 数字化保护的范畴
通过考察调研,数字化保护对于宁夏回族剪纸艺术可从以下范畴展开:
第一,收集、整理与宁夏回族剪纸艺术相关的背景文本和图像资料。第二,普查、归档历史上和当下在宁夏区域内从事剪纸艺术的艺人。第三,统计、分类宁夏回族剪纸艺术的品类。第四,调查、核准宁夏从事剪纸艺术产品研发、经营的企事业单位,并进行科研、运营能力等分析。第五,掌握宁夏剪纸艺术发展的政策法规。第六,分析剪纸艺术品市场走势的大数据。
3.2 数字化保护的思路
数字化保护即是借助于飞速发展着的计算机技术,以多媒体为寄托,从数字化技术层面展开。就当下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状况,硬件的图形图像扫描仪、数码相机、动作捕捉仪、激光追踪轨迹定位等设备,与之配套开发的软件程序等,把剪纸艺人完成作品的工艺流程记录下来,存储记录应用技术,整合创新研发剪纸艺人的生产工艺流程,应用于交互型教育、娱乐产品等的开发。
3.3 数字化保护的技术策略
(1)采集原始剪纸数据进行数字化存储。数字化存储的前提是分类,剪纸艺人的回族剪纸作品往往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从回族文化艺术的图案类别入手,或许是一种较为合理且简单的采集原始剪纸数据的切入点。采集工作也是实现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包括图形、图像的采集工作,也有相关音频、视频等材料的采集,采集完的原始数据需要用软件进行优化处理,根据应用平台的不同,对原始剪纸数据的压缩也是必要的,存储文件的格式同样应考虑数据今后的使用情况。
(2)数字化处理与图形纹样提取。回族剪纸艺术作品中常见的单个图形或简单的图形组合都相对较为容易提取图形纹样,但对于典型的大画幅创作作品和剪、刻图形结构复杂的剪纸作品,要采取分块、分层提取后再次组合的方式,把握住对一幅作品中主体图形图像的提取。这一定是建立在充分全面科学地分析其作品在画面创意、图形特征、表现技法及剪刻技术等方面。数字化处理提取到的图形纹样更是要对剪纸作品进行科学分类,整体把握一幅剪纸作品的造型、图形符号及图饰纹样,做到有效分解再组合,有效提取再处理。
(3)数字化分类与检索。回族剪纸艺术的数字化检索决定了其分类方法。这里的研究核心点就是回族剪纸艺术作品中各自特有的造型元素、图形符号及图饰纹样等实现数字化的检索方式,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主体元素与图形纹样的重组技术,图形图像的有效分类编辑,还有数字化技术在此的整合创新工作方式等。
3.4 数字化传播途径
(1)开发剪纸艺术数字化教育。在捕捉整合数字化处理剪纸艺人创作回族剪纸艺术作品之后,将已有的创作方法流程以虚拟现实的动画方式呈现给学生,在沉浸式的观看中,他们可以多角度全方位的感受剪纸艺人创作的过程。剪纸艺术作品制作流程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关键节点的存储技术和观看虚拟现实动画带来的沉浸式疲劳问题等是实现数字化教育的核心技术。
(2)研发剪纸艺术体验型娱乐产品。回族剪纸艺术数字化保护的创新之处是把体验型娱乐产品的开发和剪纸艺术的制作流程相结合,这种娱乐产品可在手机终端、电脑终端等不同的个人数字设备上出现,也能够在公共空间出现,便捷的下载服务实现回族剪纸艺术短时间内的最快速度传播应用。研发剪纸艺术体验型娱乐产品主要解决虚拟场景的构建和自然场景的模拟工作,最为核心的还是娱乐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搭建一个合理于回族剪纸艺术的体验型娱乐产品基础开发平台。
4 结语
宁夏回族剪纸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分子,当技术环境改变时必然再次带来更新的数字化保护技术手段,但其本身的艺术性将永远不变。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回族剪纸艺术做准确、精微的记录,以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对传统艺术进行传播显得意义重大。在民族传统艺术举步维艰的时代,将回族剪纸艺术进行数字化处理,能够使其得到保护与传承,更能够实现回族剪纸藝术的跨越式发展,树立宁夏回族剪纸艺术品牌,进行文创产品研发,在保留技艺火种的同时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如此或许能够留住那一抹文化的乡愁,激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彭冬梅,潘鲁生,孙守迁.数字化保护[J].美术研究,2006(1).
[2]王巍.芒市傣族剪纸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J].艺海,2013(4).
[3]桑莉君.运用数字媒体技术保护民间剪纸艺术[J].大舞台,2014(4).
数字化的艺术 篇7
从古至今, 艺术作品中流露的美是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意识形态活动的根本标志。“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 是无所谓美的”1数字时代的快餐化创作似乎让我们无暇顾及心灵的映射, 也体味不到艺术的审美乐趣。现实就是, 我们无法阻止数字进程的发展脚步, 它带给我们一场场视觉盛宴, 提供给我们一次次真切的实感体验, 但依然无法遮蔽它带来的在艺术创作中的问题。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
一、数字时代的艺术创作问题
艺术发展至今, 从未有过今天的自由和开放。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 艺术因为阶级和贫富的差异被垄断在一部分人的审美视野中。歌剧、交响乐、艺术展等被大众定义为高雅艺术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欣赏者的阶级身份。高高在上的艺术作品是大众难以触及的, 更谈不上直接面对面的感受其带来的艺术体验和心灵震撼。网络时代的到来拓展了艺术的审美空间, 它强大的复制能力和迅速的分享能力使得艺术创作的成本降低, 从此艺术走下神坛走向平民。
“基于数字技术开放原则的数字艺术创作, 必然主张创作的自由性、自愿性、自主性, 其投入创作的兴味远远大于创作的功利, 这必然赋予艺术创作全新的价值观念。”2技术的自由使用为艺术创造者们提供了更丰富的表现手段, 以往无力表达只能存在于创作者脑海中的一切, 如今都真切的呈现在银幕之上。我们的感官不断的收到视觉冲击, 一次次的接收着视觉盛宴上的这场饕餮大餐。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 本能的审美直觉体会到了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美, 也深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而在习惯了这些眼花缭乱的魔术后, 我们的感官需要更强烈的冲击, 于是3D甚至4D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一时间它成为影视作品身上的一件华丽外衣。创作者曾一味的追求形式上的华美炫目, 在一阵烟花般的绚烂过后, 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 索然无味。艺术作品本该具有的美学品质和审美价值无从体现, 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艺术要求被降格, 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已无暇顾及。我想, 并不是技术本身出了问题, 而是我们艺术创作的“自由”过了度。数字技术作为工具, 在使用上的自由一旦发展到任意的程度, 必然会导致创作者对工具的盲目崇拜, 尽管它为我们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但“为技术而技术”的泛滥使用并不能代替艺术精神的自由表达。再者, 数字媒介的沉浸式体验为观众带来逼真的欣赏体验, 数字技术模拟实现的感官刺激给观众营造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逐渐弱化了观众审美心理活动的过程, 观众不再主动去感知艺术的内在审美意义, 不再去完成能构成深层审美意象的心理活动, 更不能激发对艺术深层次思索和感悟, 这并没有带来审美的自由, 而是“美为感官所奴役”。3欣赏者与作品间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强化, 并影响着接收者与创造者之间微妙的感知与“默契”, 使得艺术作品的形式一再迎合大众的审美取向,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
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层出不穷的数字媒介不仅拓展了我们接收艺术的途径, 更开辟了普通人创作艺术、传播艺术的道路。百兆带宽以秒计时的速度, 让我们快捷自由的进行审美欣赏, 或是上传我们的艺术创作, 并在短时间内获得响应和交流, 甚至掀起艺术领域的新运动、引领艺术创作的新风潮。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媒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其广阔的平台, 自媒体的方式为我们带来一个更加开放的创作环境。而在艺术创作门槛被降低, 人人都热衷于做一回艺术家的热潮背后, 应引起我们的冷思, 这种跟风恶搞、批量复制、渗透性和影响力极强的创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艺术作品大量涌向我们的审美视界, 导致艺术品质被降低、审美感知被弱化。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不可否认自媒体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由享受艺术的平台, 它实现美的创造与美的审视之间的融合, 接受者即创作者即传播者, 它彻底解构了艺术创作的专业垄断。让我们从未如此接近艺术。与此同时, 大众文化中充斥着品质底下、品味恶俗的产品, 通过大银幕、互联网、移动媒介占据着当下的艺术生活。这些草根文化产品缺乏最起码的监管和审查, 缺乏审美性和艺术精神的体现, 只在不断麻痹大众的审美神经, 更无法达到精神上的美感享受。
以上的自由与开放所引出的最大问题, 则是对艺术的价值判断。低水准的艺术产品解构了经典艺术, 并使得艺术精神被消费化的大潮所吞噬。艺术本身应该体现的震撼心灵的审美价值该如何寻回?艺术是人对世界的一种精神掌握的方式, 是对于哲学、政治、道德或科学思想的一种审美反映。我们应清醒的认识, 在数字化的华美外衣下,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实质依然是艺术。抛开一切纷繁复杂的遮蔽, 我们要坚守的依然是艺术创作的本性。
二、美在意象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4,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 它是超功利的, 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意象是艺术审美的核心范畴, 意象是美的本体, 也是艺术的本体。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审美理想的结晶, 是美的创造的结果。它不仅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审美意象给人一种审美的愉悦。美与意象紧密相连, 互为统一, 在意象的世界里感受审美的愉悦, 在审美活动中生成意象。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其意象美的构造是甚为重要的。它能揭示艺术的本性, 散发出艺术本有的光辉, 更让审美者探究心灵源头的波动。美学大师朱光潜、宗白华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 在他们的美学思想中, 审美对象是“意象”, 是审美活动中“情”“景”相生的产物。他们所论述的“美在意象”的思想也是很明确的。凡是遏止审美意象生成的东西就不是美, 当然也不是艺术, 尽管他们自称为艺术。美和不美的界限, 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 就在于能不能生成审美意象, 也就是能不能产生美感。
如何生成审美意象, 如何在艺术审美中孕育出美感, 我国古代艺术理论家提出的艺术评判标准是“气韵生动”, 其实质是艺术作品要有生命力的蕴涵与彰显。而这种蕴涵与彰显, 需要艺术家在创作中灌注自己的生命意绪, 情感意蕴, 使作品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张力。5气韵生动是艺术精神的体现, 是艺术作品内涵和神韵的表达, 艺术作品要达到“气韵生动”, 就要求艺术家在学习、掌握艺术技巧之外, 还要涵养心灵, 开阔视野, 创造出历久弥新的蕴涵生命质感与张力的艺术作品。由这种内涵和神韵构造的独特意境是一种特有的含蓄蕴藉、意蕴深厚, 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审美体验。在情景交融中, 由景生情、寓情于景, 是一种多么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的韵味构成啊。只有情与景的统一, 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构成韵味悠长的美感享受。
就意象和美而言, 对审美意象的体验就是对艺术内涵的把握, 在艺术神韵中享受由意象构成的美感世界。它们共同构成艺术的本性。这种美学思想对数字艺术的创作同样重要, 这门架构于技术之上的学科, 其本质依然是艺术。当我们把握了这个根本方向后, 对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困扰迎刃而解。
三、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与经典艺术相比较, 数字艺术作品的那种存在感、体验感似乎被技术这个冰冷的名词所弱化。对数字艺术的创作而言,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当下的艺术氛围中用正确的形式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 坚守历久弥新的艺术精神, 同时为美的营造赋予新时期的创作手法。
1. 艺术内涵的正确把握
作为审美结晶的艺术作品, 它不仅要以情动人, 更以美感人, 使人得到一种精神上的美感享受。其表达的内容与精神是鉴赏主体与艺术作品间得以交流呼应、融汇相通的重要载体。因此内涵的定位与把握显得尤为重要。能触动心灵的、引发情感共鸣的, 必然会使艺术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这就需要艺术创作者将思想情感、理想愿望付诸于作品中, 促使欣赏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 甚至达到主客体融合为一、物我两忘的境地。若能引发这样的艺术体验和感应, 作品一定具备深刻丰富的思想内涵, 生动真实的艺术形象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一些表现人生哲理、揭示生活真谛, 富于真理性、启示性的作品, 常能跨越时空界限, 激起人们的思索回味。
归根结底, 艺术的核心内涵和精神品质决定了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这对数字艺术的创作有着同样的要求和启发。
2. 技术手段的正确运用
社会生活是千变万化的, 它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人的情感更不是凝固僵化的, 有时人的心理变化还会超出于时代的进程。艺术作品的形式也常常随着时代生活的进程而不断变化革新。
数字技术带来了艺术创作手法上的最大自由度, 赋予艺术作品形式变化的可能性, 也为意象美的营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从审美角度看, 形式的作用至关重要。人们接触艺术作品, 总是先从它的艺术形式入手, 并首先为它的形式所吸引, 形式的完美, 往往成为接受内容的先决条件。美的形式是人们感知艺术意韵的先导, 产生艺术魅力的前提, 没有形式的美, 就谈不上内容的美, 就无所谓艺术作品的美。数字技术倡导的逼真的欣赏体验、身临其境的审美直觉, 为我们感知美架设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当我们遭遇技术热潮带来的艺术崩塌后, 提起技术不应一味否定, 当这种艺术形式成熟之后就会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当下的数字艺术创作应力争在技术的表现形式上利于艺术精神的表达, 如接近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水墨、剪纸、皮影等元素拓展了创作题材, 拉近了我们与传统艺术的距离, 并赋予传统艺术形式以全新的面貌。并且技术手段恰如其分的使用为各类艺术形式美的构建增色不少, 影院中触及感知的4D影像让观众沉浸于此;T台秀场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带来的时尚秀, 神秘而梦幻;影视作品中的无缝剪辑技术, 让镜头的流动一气呵成;以及隐藏在巨大的泰坦尼克号沉没下的思索, 难道没有一丝是触及心灵的吗?
3. 寻找技术与艺术的平衡点
寻找数字艺术创作的支点就是要寻找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 它们二者之间, 应当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彼此制约的, 以艺术形式的进步和变革促使艺术内容的拓展和重新思考, 以内容的需要来制约形式的表现。只有当我们看到了数字技术工具层面以外的东西, 也就是它的精神内核, 我们才有可能使之成为我们用来言说的语言, 并且才有可能艺术的言说。6
当我们注重艺术精神的灌注时, 其实我们已经意识到技术并没有决定也没有代替艺术的性质, 它只是提供了一种手段和方法, 尽管它对艺术美感、精神的形成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最终我们要表达的、所关注的依然是通过技术手段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诉求。技术已融入到全新的艺术创造中去, 同样作为人的精神性创造活动, 无论技术还是艺术, 其核心还是作为艺术创造和艺术审美的主体——人。数字时代艺术创作的人文价值与情感关怀如何展现?创作的关注点在哪?这些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求并思索下去的, 只有这种探索才能使数字艺术作品真正走向艺术。
摘要: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后, 受数字技术影响、艺术文化的后现代化转向及大时代背景下审美体验的转变, 艺术创作的审美性出现了急转直下的趋势, 我们的审美感知也被严重“消费化”。商业指数似乎成为评判当今艺术的重要标准, 与艺术“精英化”时代的告别, 让我们彷徨迷惘也若有所思。数字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真切的审美体验, 无论是电影奇观还是交互艺术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审美感知。但在消费主义语境下, 艺术已不再为体验而创造, 更多的是为消费而设计生产, 艺术精神在有意无意间被扭曲甚至被取消。尤其在自媒体时代, 海量的数字艺术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在这个人人都是传播者的大潮中, 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该何去何从, 我们应该寻找一个支点, 这个支点, 就是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平衡点。通过构造数字艺术作品的意象美, 再度回归艺术创作本性。
关键词:数字艺术创作,自媒体,审美性,意象
参考文献
[1]宗白华.艺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
[2]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
[4]叶朗.美在意象[M].北京大学出版社.
[5]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6]朱光潜.谈美[M].中华书局.
[7]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本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关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思考 篇8
1.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概念
数字化艺术设计是指利用计算机及相关的数字化设备进行的艺术设计活动。与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不同的是, 数字化艺术设计以数字化的应用为目的, 它不仅仅只是以数字化的设备为设计工具, 而且以数字化的涉笔作为展示和传播的媒介。因此,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艺术设计”必须满足以上两个条件, 而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计算机建筑效果图都不属于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范畴。
2.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问题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 我国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为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实现和普及奠定了技术基础。然而, 统观目前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历程和现状, 仅对于民俗化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而言, 还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待解决, 具体来说,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 数字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缺乏深度, 方式单一化
目前, 国内民俗艺术的数字化设计仅仅停留在对古文化遗产、古书籍的展示上, 如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就设立了数字艺术馆, 仅仅利用数字化技术对艺术品的资料进行收集, 在数字化平台搭建方面, 没有真正直接服务于民俗艺术创作并对民俗艺术进行深入研究的数字化平台, 这是远远不够的。
第二, 数字化在艺术设计中偏重技术层面, 忽视了创作
数字化艺术设计从表现形式上是基于计算机技术的创作, 因此, 要创作新颖独特的艺术作品必须能较好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但如果过于注重技术, 而忽视了创作的重要性, 特别是民俗题材的创作, 不利于充分表现有精神内涵的民俗内容。因此, 在数字化艺术设计中必须考虑创作的新颖性和技术层面的可操作性, 二者应相互结合、相互贯通, 缺一不可。
第三, 数字化艺术作品的本土民俗化欠缺
民俗文化, 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 (相对于官方) 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然而, 这一重要的创作元素却没有充分体现在我国数字化艺术作品中。如2008年上映的美国3D动画大片《功夫熊猫》, 其艺术设计的造型都是利用数字化计算机创作而来, 然而其素材主角却是我国国宝——熊猫, 且影片将中国元素和民俗文化运用得炉火纯青, 以至影片在获得了很高票房的同时, 也引起了笔者的深思:为何我国的本土文化元素没有得到自身的运用, 反而被别的国家“捷足先登”?这与数字化艺术作品的民俗意识缺乏有着必不可少的联系。
3.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一个意象构思与物化活动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创作者的心灵感受以及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形成的思维。具体来说, 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创作者通过心灵感受构造意象的过程。这里的“意象”不仅仅具有审美功能, 还渗透了社会文化的具体内容, 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观念, 比如政治、宗教, 比如情绪、动作, 比如心情、表情等等。从这个方面看, 艺术设计的创作是意象与观念的统一。其次, 艺术设计的创作还需要创作者的个人才能、运用计算机的技巧, 因为把“意象”物化的过程必须通过设计技巧才能得以实现, 比如形状、色彩、质地等, 这是构成现实存在的艺术设计作品不可或缺的过程。
从以上描述中可以得知, 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关系到设计对象的种类、创作者的个性, 因此没有一个共同的模式。但是, 艺术设计的创作也要遵循一定的规律, 符合矛盾的普遍性特点。因为不同的艺术设计创作过程都必须深入生活, 在个人意念里收藏表象, 进而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欲望, 及时的将“意象”进行物化, 这是艺术设计的传达过程。在计算机普遍使用, 人类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之后, 计算机对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使创作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的特色的创作方式, 比如:算法式创作、模仿式创作、算法式与模仿式结合创作、虚拟现实创作、自动化创作等。
总之,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 需要设计艺术与科学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才能促进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 艺术设计的进步依赖于创作手段的改变与进步, 科学技术刚好为艺术设计提供了先进的创作手段;另一方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有市场的支撑, 因为艺术作品必须通过科学技术最后通向市场, 实现其社会价值。在数字化的时代背景下, 数字化艺术设计目前正大规模的深入。而在创作方式方面, 算法式创作与模仿式创作的合流, 虚拟现实技术的进步, 以及梦境开发的设想, 都将对于设计艺术的形态与特征产生巨大影响。
4. 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向
目前, 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与准确的、以数字化技术手段支撑文化艺术内容发生与发展的创作模式, 数字化的应用不仅仅局限在电影制作, 而是延伸到包括电视、广告设计、绘画、游戏制作、雕塑、产品开发等的各个领域。相对于我国而言, 欧美发达国家的数字化过程不再偏重于技术上的创新, 而是注重对创作内容的思考, 且对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平台搭建比较完善, 具有民俗文化、民族情感的数字化艺术设计作品屡见不鲜。比如日本的动画大师宫崎骏, 他坚持用手工绘制动画片, 然后通过计算机处理, 是第一个对3D动画进行否定的人。他曾说:“技术看起来使人自由, 其实分工过于精细, 很容易使独具匠心的制作变成流水式的生产。”因此, 依笔者看来, 宫崎骏大师的成功在于他选择了合理的技术手段将富含日本民俗文化内涵的作品展现在观众面前, 而非盲目的追从3D潮流。更值得一提的是, 国外在数字化艺术创作中运用本土化文化、民俗元素的同时, 更在积极搜寻其他民俗的文化精髓和经典故事。比如:我国的“花木兰”就就被迪斯尼搬上荧幕而一度成为广受欢迎的“时尚大戏”, 还有《西游记》、《封神榜》、《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经典也被日韩频繁运用于数字化游戏、绘画等。因此, 当数字化技术服务于鲜活的民俗文化内容, 必将导致艺术设计作品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 这就是我们提到的数字化艺术与民俗化设计。
总之, 数字化是科技进步的产物, 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基于数字化的民俗题材开拓与艺术创作, 实际上就是对当前艺术设计方式、手段及内容不能符合创意产业发展要求所提出的一种新的行业发展要求。
摘要: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走进我们的生活并且迅速地蔓延开来, 管数字化艺术设计已经广泛地被应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成为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我们在数字化艺术设计理论上所做的研究和探索还显得不够。本文根据数字化艺术设计的应用, 探讨了其创作及外国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模式。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设计,思考
参考文献
[1]陈架衡.艺术设计美学.武汉人学出版社.2000.
浅谈数字时代的数字艺术教育 篇9
在我国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美术, 它对人类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详细地记录。现在, 我们已进入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传统美术必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这就促使艺术与数字技术两者相互结合,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字艺术便应运而生了, 由此引出了目前很流行的一个词“CG” (Computer Graphic) 。数字艺术设计与纯美术两者完全不同, 它是美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相互交错、结合的产物, 是在社会经济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数字艺术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来完成制作, 具有交互性, 主要涉及的领域有:DV (数字视频) 、录像及互动装置、数字音乐、数字摄影、多媒体、网络艺术、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影视广告、电脑动画等。在21世纪知识经济产业时代, 数字艺术产业必将成为科技与人类创意的核心部分。
二、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讨论
在我国, 动漫产品的消费增长幅度明显呈上升趋势, 由此可见未来几年内, 数字艺术产业将在我国的娱乐业和IT业占据主要地位。但是, 数字艺术产业遇到的棘手问题是人才的缺乏。现在, 既掌握计算机数字制作技术, 又富有艺术的人才逐渐成为相关单位争抢的对象。今后的数字艺术教育主要向两个方面发展, 即计算机能力和艺术性。
1. 课程设立的原则
在设立课程时, 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灵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特色性原则。灵活性要求课程设立多样化, 实行实践教学, 而且还要适当的增加这种教学方式。科学性要求学校在设立课程时, 要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及学科专业的发展。特色性需要在专业设置上进行市场调查, 不能盲目跟风。
数字艺术设计, 指的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艺术进行设计, 它起到了辅助作用, 仍然属于艺术设计。计算机作为数字艺术设计的工具, 与艺术设计时所需的染料、画笔一样, 但是整个设计缺少理性的思考, 因此, 数字艺术设计中四分“数字”六分“艺术”, 由此可见艺术的重要性, 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性是对传统美学的不断拓展;重点加强学生对传统美术的基本理论教育和基本功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数字”性强化教育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第一, 学生在进行艺术设计时, 要注意将艺术里面的设计语言运用到数字设计中, 这样, 学生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 清楚了解专业设计与数字应用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教师传授学生数字应用技术时, 要时刻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指引学生怎样才能用计算机创作出与人们审美要求相吻合的设计作品。
第二, 教学过程中, 坚持以“艺术”为中心, 不应偏向于“表现技法”, 而忽略了“设计思路”。为防止避轻就重这一问题的出现, 设计师必须清楚这个问题, 用设计图这一直接的表达方式对设计师所要表达的理念与意图进行展示, 它具有速度快、无束缚等特点, 设计师的设计思维与效果图相互融合, 两者缺一不可, 前者是本, 后者是末, 主次位置不可颠倒。
第三, 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自身的规律, 计算机软件教学也不例外, 它既能概念清晰地不断深入, 也能从整体上掌握软件的架构。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如雨后春笋, 软件版本的更新也是越来越快, 使我们的教学速度往往是望尘莫及。影视动画常用到的三维软件、二维软件属于数字艺术类软件, 它们所牵涉的很多概念是大同小异的, 拥有的功能或方法上的处理也是愈发的相象。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并明确各种软件的特点及功能的;对软件中的名词解释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了解软件的制作流程, 并且能够简易化;对于软件自身携带的随机帮助系统, 及时查看, 在学习过程中要层层细化、逐步推进、先易后难。
第四, 在教学过程中,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可以采用数字化辅助这一方法。提高师生互动交流, 可以运用多媒体体式的教学手段。通过实践证明, 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与以往的授课方式相比较, 采用多媒体式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远程教育应运而生, 它不但可以加强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 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3. 教师队伍的培养
着重建设教师队伍尤为重要, 原因在于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授课态度对学生掌握知识是否牢固有着直接的关系, 可见教师这一角色的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 现代教学也随之进行了改革,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协作的关系, 不单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问。学生在制作作品时, 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要加以正确引导。对于教师来说, 课前准备固然重要, 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探讨, 比如指引学生阅读一些与课本内容相结合的课外教材,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现在, 由于有些学校的基础课依旧使用旧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设计课只着重讲软件的使用, 因此造成了计算机设计课与基础课相脱节的现象, 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过程中对软件的运用力不从心。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存在, 各授课老师之间应该相互沟通, 学校在安排课程时要合理地穿插计算机设计课和基础课。
4. 学校的作用
数字艺术是否能够良性发展, 学校的重视程度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整个教学体系中, 院系或学校应认真核查课程设立是否合理, 倾听师生的心声, 汲取合理化的建议, 教学思想才能顺利实行。学校或院系以上的这些行为, 对数字艺术课程是否能够良性运行, 有重要的意义。
科技的发展, 数字化的出现, 不仅影响着我国的教学体系和教育思想, 也对传统的美术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学校要培养出能够掌握各种新的视觉语言的美术人才, 但是在这个信息时代, 计算机的融入为美术教学增添了许多的色彩。改革以往的教学方法, 创建新的数字艺术的教学体系, 并对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加以关注, 将成为时代与高等艺术教育的要求。
摘要:当今社会科技不断进步, 计算机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 象征着我们已进入数字时代, 人们在艺术设计中也常常会看到与计算机技术的身影。下面我们要研究的课题就是针对当代艺术设计的大学生在什么样的教学体系中才能够掌握适应社会需求的数字艺术技术。
关键词:数字艺术,计算机,艺术设计,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张永宁, 陈东生, 张向宁.计算机辅助艺术设计的现状与展望, 装饰.2003 (9) .
[2]仵刚.艺术设计教学中数码的应用.艺术教育[J].2006 (1) .
[3]孟桂颖.电脑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艺术教育[J].2005 (2) .
数字化的艺术 篇10
云南是一个拥有26个少数民族的西部多民族并具有多元文化的边疆地区, 作为云南众多民族中的佤族, 其独特的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信仰以及图腾文化吸引着众多游客。其民族原始宗教的发展大体可分为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三个阶段, 尤其以图腾崇拜最为显著。图腾崇拜是由自然崇拜演化而来, 人们将某些特定的动植物或器当成物崇拜对象, 并作为本氏族的标记, 相信只有本氏族的图腾才能保佑本氏族的成员。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的观念是在早期的狩猎和采集活动中产生的, 这显然带有一定的原始宗教巫术观念, 它折射出当时的人们对图腾作为氏族或部落的盲目崇拜。
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 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外来文化的进入, 以手工绘制为主的原始佤族图腾艺术极大地限制了它在各种媒介中的广泛传播与应用, 也因佤族图腾文化数字化的落后而受到影响, 如何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 将佤族图腾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 重新挖掘与再现其民族文化精髓、宗教信仰精神以及图腾艺术特性, 并为民族文化推广建立可循环使用的数据资源库, 使之与信息社会同步发展是有待我们去深入探究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 以数字化技术手段传承与建设佤族图腾艺术, 可以使佤族的非物质文化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得以永久传承, 世代流传, 而且通过数字化媒介载体进行广泛的传播与推广, 将佤族的文化进入互联网, 让佤族的图腾文化跨国界传播 ;第二, 佤族自身的宗教及图腾文化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建设数字化的佤族图腾艺术资源, 可为广大佤族图腾文化爱好者及科研工作者提供较好的数据资源, 并解决了以往学者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知识的全面性、搜索资料的快捷性和随时更新内容等 ;第三, 对于推动云南的民族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也带动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数字化的佤族图腾艺术既为地方政府建立现代化文献数据库, 也为学术界提供较好学术交流资源, 同时为佤族民间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数字化佤族图腾艺术的建构对策
佤族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其宗教与图腾文化较为复杂与繁琐, 要将之系统、完善与数字化, 并对其进行重新梳理还需做大量的实地考察、取景及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工, 重新建构其传承与保存以及发展与对外宣传。
(一) 佤族图腾文化相关文献资料收集与整理加工
首先, 针对各地学校的图书馆, 并对原有的地方馆藏文献和具有特色的口传文献等进行整理与挖掘, 找出与佤族图腾文化原始资源的相关资料 ;同时对云南西南部佤族地区比如沧源、西盟等地进行田野调查, 通过实地考察收集与佤族图腾文化相关的各类实物和非实物资料 ;其次, 针对地方档案馆、博物馆以及佤族图腾文化研究机构, 收集科研人员的著作与论文, 摄影爱好者的图片等, 收集、整理有关佤族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各类档案材料 ;第三, 调取现有的未被购买的相关实物与影像资料以及地方政府机关保存的其他档案材料, 尽力做到共同收集、联合共建与资源共享。
对于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 因原始部落传承意识的局限性与保存技术的极大限制, 以及地方政府的不重视, 导致佤族资源散失、破损, 因此, 加工处理资料需要采用修复、扫描、影像等数码技术得到的数字化资源格式的数据文件, 实现数字图像存贮, 尽量让用户可以通过网络, 或者图书档案馆的电子资料获取原文的完整资料。对于尚未数字化的资料, 例如建筑, 房屋等, 也要通过拍照, 三维立体扫描, 让用户可以通过对应系统查询到相应信息, 以便日后在互联网上共享佤族图腾艺术资源。
(二) 佤族图腾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存以及发展与对外宣传
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信仰与图腾文化, 而文化的宣传是共同的难题。佤族也不例外。佤族的图腾崇拜主要为牛、葫芦和木鼓。在漫长的文化发展中, 遗留下许多关于这些图腾的壁画及建筑, 他们的形象都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这些具有特色的形象与符号可以融入现代装饰与平面设计中。木鼓是佤族的标志,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标志性的建筑物, 它独特的设计可以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触了解到佤族独特的图腾文化。也可以通过生动的动画形式进行三维虚拟建模, 将这些传说以漫游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样的方式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佤族图腾文化与艺术才能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使之得以传承与宣传。
三、 佤族图腾艺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
云南佤族图腾艺术的数字化模块由二维图形图像、三维立体图像信息和视听文件组成, 面向整个内部局域网, 与数字采集、编辑和制作共享资源, 便于数据库的模块化管理, 除了文献与图片浏览功能, 还支持元数据的各种检索, 缩略图的组织管理, 其功能有保存、注释、视频索引查询和原始资料回放等。佤族图腾艺术数字资料存储以在线存储、近线存储、离线存储共同构成三级存储模式, 并在数据库中对数字资料在存储模式中的位置进行记录和提示, 然后将存储管理模块集成到多媒体数据库中, 实现灵活快速、大容量、可平滑升级的存储机制。
数字化存储管理由存储服务器和索引服务器组成, 包括上载模块, 负责对多媒体数据进行管理, 将视听文件和元数据信息上传到存储服务器, 以便提供高性能的数据访问和集中管理, 降低了存储系统的单位存储成本, 较好地满足大规模云南佤族图腾艺术的数字视频资料海量存储的需要, 又可随着信息量的增长保证系统的可扩充性和拓展兼容性。用户可以从磁带、光盘迁移到硬盘中, 再经应用系统将数据传送到目的地, 以满足更多用户的需求, 实现民族文化的资源共享。
佤族图腾艺术的数字化管理, 可根据资料的管理及检索需求利用计算机VB语言及数据库技术来实现, 并将其分为管理员系统与用户系统。管理员系统包含 :用户管理、栏目管理、文献管理等 ;用户系统包含 :分类导航、检索、文献综述、数据导出等。通过这两大系统实现科技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综合管理体系。
总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人们的审美观念以及民族文化与国际变轨的需求, 使得佤族图腾文化的数字化尤为重要, 对于云南佤族图腾文化的发展现状, 利用数字技术, 提出从数字化佤族图腾艺术构建的意义、建构对策以及佤族图腾艺术资源的数字化管理与服务等实现其少数民族艺术的数字化, 使之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1]张海洋.中国的多元文化与中国人的认同[M].民族出版社, 2006
[2]陈晓婧.佤族国家认同的历程、现状与挑战[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 2011 (2)
[3]黄光学施联朱.中国的民族识别[M].民族出版社, 2005
[4]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 2005
数字化的艺术 篇11
关键词: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研究
0 前言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视觉艺术设计工程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在数字化时代下,其视觉艺术设计发展更为迅速,并且逐渐影响着人们的审美价值观。在新的时代下,运用虚拟技术,能够使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得到较大的发展,其艺术设计工程更具客观性、直观性和综合性,给人以不同的感受。
1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特点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于一体的,所以在互联网的作用下,很快形成一种多媒体的网络体系,并且深受更多人的喜爱。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具有一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平面设计主要讲究版面的生动形象,通过直观的方式反映给受众,从而达到图文并茂的效果。平面设计在生活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广告设计和印刷设计等领域。通过平面设计形成的视觉艺术能够给受众带去更为直观的冲击力,使受众接受能力更强。通常情况下,平面设计会采用摄像方式对物象进行摄取,然后经过电脑的截图等操作,再对平面做出深加工,从而形成十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清晰的画面,这也使许多受众更容易接受,也深刻地反映了平面设计的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1]
其次,动画设计也是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一种,其主要特点有形象更为夸张、细腻、逼真互动性较强。第一,卡通片的制作是动画设计的一个主要表现,它所反映出动画设计的特点就是形象的夸张,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合成技术对动画进行制作,从而能够使一些卡通形象拟人化。第二,三维动画是动画设计的一种升华设计,更加生动形象和逼真的反映了形象、形态的真实性。第三,虚拟与现实的设计,能够将现实与虚拟世界更好地融合,从而给人们带去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第四,对互联网等多媒体进行设计,也是视觉艺术的一种,这种设计的互动性较强,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一项重大突破。
2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审美价值
首先,产生良好的间离效果,动画的虚拟与现实产生间离,能够给人一种幻想的空间,同时也能时动画得到随心所欲的表现,使动画既不会被现实所束缚,又不会被虚拟所引导,使受众最大程度的满足精神需求,与动画设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可以使人们产生感官的愉悦。任何虚拟形象经过视觉设计都会表现出不尽相同的性格,从而使人们感受到形象的可笑、荒诞、神奇等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令受众与动画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对人视觉感官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感和愉悦感。
再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通过对现实形象的模仿和加工,塑造成虚拟的形象,从而为人们提供一种虚拟造型、真实视觉的审美形式。通过互联网技术,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自然与虚拟的真实感受,从而产生一种朦胧的感官愉悦。[2]
最后,视觉艺术设计形成的动画之美。动画设计是经过众多的画面通过网络技术处理组合而成,从而给人们带去了更多的视觉感受,动画的形成,更使受众感受到多媒体融合的魅力,而将艺术融为一体的动画设计具有形成之美,从审美价值角度来讲,这是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
3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美学研究
首先,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具有审美观。新时代条件下,人们的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等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因此,视觉艺术设计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艺术设计师受到经济利益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设计作品不尽如人意,正因为如此,受众更应该提升自身的审美观,对审美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设计师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改善,满足受众的需求。数字化的视觉艺术设计一定要具备两个特点:其一是民族性。其二是现代性。只有具备这两个特性,才能更大程度的保证视觉艺术的审美价值充分发挥。[3]
其次,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的发展应结合设计批评,从而促进视觉艺术设计更好发展。第一,受众对视觉艺术设计进行审美时,应运用哲学的观点对其设计做出正确评价,从而为设计师的设计提供合理的意见和建议。设计审美是一种感性活动,而设计批评与之相反,是理性活动,但是感性的审美可以没有理性的批评,可是批评是一定要经过审美阶段方能实现。第二,设计批评应具有艺术感知性,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既要做出冷静理智的思考,又要结合强烈的审美情感,从而使受众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4 结论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在新时代条件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给人们带去了不同的体验,现阶段,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离不开数码技术的创造,因而在数码技术发展过程中,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彰显自身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并且对人们精神世界有着一定的美学参考。
参考文献:
[1] 董霞.设计美学研究述评——以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设计美学研究为中心[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2]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
数字化的艺术 篇12
关键词:数字化,磁州窑,保护,传承
一、磁州窑艺术简介
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 是古代民间陶瓷的杰出代表。因主要窑场位于古磁州今峰峰矿区和磁县境内而得名。生产的器物大都为民用瓷器, 以使用化妆土为特征, 白釉为主, 另有黑、红绿、黄琉璃、酱紫等釉色, 装饰以“白底黑花”著称, 有铁锈花、刻花、划花、剔花、镂孔、绘花等, 制作工艺相当复杂, 包括原料成泥、修坯、刻画、上釉等72道工序。题材纹饰多取自民间生活, 有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婴戏、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诗文词曲等。它以其优美的造型、丰富的装饰内容、粗犷的绘画艺术形成了质朴、洒脱、明快、豪放的艺术风格。1996年, 国务院将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数字化时代磁州窑艺术面临的问题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 磁州窑传统烧制技艺已经面临着老艺人退休、传统生产方式和制作观念改变、生产资金缺乏、手工技艺失传的局面, 急需进行全面的抢救、保护。
1. 发展的危机感
“南有景德, 北有彭城”。自宋代以来, 河北邯郸市的彭城就窑火不断。但在今天, 这个“北方瓷都”却普通得跟北方的其他小镇没什么区别。馒头窑虽还三三两两的存在, 但却失去了作为窑炉的功能, 变成了凭吊彭城古镇曾经辉煌一时的景观。目前, 传统磁州窑工艺赖以传承的家庭式作坊普遍不景气, 缺乏资金积累和经营头脑, 信息少, 销售范围打不开, 往往仅能养家糊口而已, 单靠他们自身力量发展, 很难形成规模。
2. 传承的危机感
国家级陶瓷工艺大师——老艺人刘立忠, 已经是第四代磁州窑工艺的传人了, “不能让传统在我们手里失传了”, 是这位朴实无华老人的心愿。磁州窑的艺术传承主要是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完成, 家族式的传承方式限制了传承人的选择范围, 现在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年轻人大多选择读书, 这更压缩了传承人的选择空间。要掌握磁州窑烧制的整个工艺体系, 不仅要熟练的掌握原料的性能, 还有成型工艺、绘制技巧、烧制技艺等特点, 没有几年是不能完全掌握的。当下年轻人都热衷于iPad, iPhone, 醉心于“洋武术”跆拳道, 急于出国镀金而去读雅思、托福, 会有几人能耐得住这份寂寞, 来对磁州窑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坚持呢?
3. 保护的危机感
近年来, 许多外国磁州窑研究者、收藏爱好者慕名来到彭城一带考察, 对磁州窑艺术赞叹不已, 出版和发表了关于磁州窑的研究著作, 然而, 国内大多数研究者对磁州窑的研究还处在自发阶段。从事磁州窑文化研究和开发者屈指可数。另一方面, 分布零散的一些磁州窑遗址, 经常被矿井、水渠和房屋所侵占, 有时还遭到盗掘破坏。尽管当地政府作了努力, 文化遗存的保护和开发状况仍然使许多慕名前来的专家和游人抱憾而归。磁州窑的保护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不得不令人深思。
三、磁州窑数字化宣传平台情况
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得到了政府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 也有许多专家学者在对磁州窑的挖掘和传承上面功不可没, 出版了很多关于研究磁州窑的专著和论文, 但在数字化宣传和建设上面显得不足。目前为止, 只有一个关于磁州窑的宣传平台——中国磁州窑博物馆 (http://zgczy.no45.cuttle.com.cn) , 网站以图片和文字介绍为主, 有博物馆总说、新闻快讯、陈列展览、藏品精粹、磁州窑文化等9个版块, 内容比较全面, 在展现磁州窑特征和传播传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网站仍存在一些问题, 如网站缺少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 在展示馆藏文物时只有静态藏品的展示, 缺少三维立体化的展示;再有就是论文专著只要书的封面介绍, 研究性的论文可查阅的太少, 互动性差等问题。中国磁州窑博物馆网在数字化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建设。
四、磁州窑艺术数字化发展保护策略
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化发展保护方案
数字化保护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合的数字化技术来维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多样性。在进行分类整理传播时, 保证其艺术本体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能够对这门民间艺术进行全面系统的保护, 即切实维护其文化差异性, 与此同时, 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相互渗透,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职责明确、形成合力的原则, 制定出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规划, 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
2. 磁州窑数字化资源采集及专题数据库展示
用数字化方法来对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需建立磁州窑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 不仅是文物的数字化, 而且是对所有馆内外有价值文物的所有图像、文本、影视、语音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 进行规范化的加工, 集成海量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自动化管理平台, 形成博物馆资料综合收藏, 使博物馆从“实物导向”转变为“信息导向”, 超出“馆”的地理、物理限制, 使文物真正走出库房服务于大众。
首先要建立磁州窑艺术文化信息库, 第一要整理出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文本信息, 包括磁州窑的发展历史、造型艺术、装饰技法、艺术品种、烧成工艺、文化内涵、历史典故、工艺流程、传承人等内容。第二要建立磁州窑艺术图案库。在收集整理磁州窑艺术图案的基础上对所有图案进行研究和分析, 归纳出磁州窑常用纹饰、题材寓意等, 再就是整理出关于磁州窑研究的学术文献资料, 包括书籍、田野考察记录;实物图片资料;影视宣传资料;相关研究学者资料等, 为下一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展示系统的实现提供数据库基础。在此基础上通过三维技术动态地展现其艺术精髓。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操作习惯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从不同地域和品目中逐级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阅读、学习和研究。
3. 与先进数字媒介联手
在进行数字化尝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 一个人的力量也许是渺小的, 在技术和设备方面或许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 但与一些先进的数字媒介联手, 收到的效果可谓是事半功倍的。比如, 2009年3月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深圳市派爱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佳能 (中国) 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 在此次的项目原始数据采集过程中, 佳能使用了世界先进的影像数字技术, 以文字、图片、影像、声音及3D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手段形成了羌族非遗静态、动态影像数据库, 3D动作数据库, 这是目前国内第一套完整、系统和深度记录羌族非物质文化形态的数据库。有以上成功的案例, 在对磁州窑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承和保护的时候, 也可以借鉴。
4. 与数字化影像相结合
在漫长的岁月中, 磁州窑的历史充满了悲歌和传奇。古磁州窑留下的每一件珍贵的名瓷, 每一座著名的窑厂, 都有着可歌可泣的传说, 有着窑工艺人创业的动人故事。深度挖掘磁州窑的文化内涵, 使之很好地和影像化的大众传媒 (电影、电视新闻报道、各种文艺大赛和综艺节目、公益广告、专题纪录片) 相结合, 必定会取得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如著名导演张艺谋的电影作品《活着》加入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 一方面, 将皮影嵌入影片, 增加了影片的色彩和旨趣, 令观众欣赏到皮影这一现代社会中难得一见的“民俗奇观”;另一方面, 以皮影为载体串起几十年的中国历史, 具有一定象征意义, 也使影片更加朴实厚重。
5. 开发数字化应用设计与销售平台
针对磁州窑装饰图案, 提取纹饰, 进行再设计。可研究开发应用于手机应用程序界面, 计算机软件界面, 网络图形用户界面设计中, 即UI (User Interface) 设计。根据个性需求设计角色确定软件的目标用户, 为商家创造卖点。针对磁州窑发展历史、历史典故、工艺流程等进行游戏开发与设计, 以现代的设计理念与手法把中国传统的元素和时尚的数字游戏相结合, 从功能和技术到形式与艺术感的层面提高现代数字游戏设计的高度。
6. 建立数字化保护实验室
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实验室, 以项目立项的形式对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保护。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积极申报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 通过文化局和科技局两条线对项目进行资助。从三维建模, 到建立资源数据库, 将磁州窑数字化保护成果上网, 方便宣传和交流。
结语
一位戏剧表演艺术家曾经说过, 在演出的时候不能只是依靠以往学过的那套基本功, 而应该不断的摸索和总结实践的经验, 不断推陈出新的创造出新的表现技巧和表达方式, 这样才能更好的吸引观众。利用数字化手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项重要方式。磁州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仅是社会潮流和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挑战, 也是在新历史条件下文化工作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杜鹤民、杨君顺.论中国民间工艺的数字化传承[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年03期, 2006.
[2]杨向明.数字博物馆及其相关问题[J].中原文物, 2006年01期, 2006.
【数字化的艺术】推荐阅读:
数字时代的插图艺术09-02
数字化舞蹈艺术06-10
数字化公共艺术09-14
数字化艺术设计研究07-15
数字化技术艺术设计09-21
计算机数字化艺术11-13
数字媒体中的视觉艺术12-14
数字化艺术与素质教育09-19
数字化时代与文学艺术12-05
数字插画艺术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