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训练

2024-06-02

消极训练(精选7篇)

消极训练 篇1

1 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消极行为的表现

1.1 训练中的懒散行为表现

青少年乒乓球球训练中的懒散性主要表现为徒手动作练习慢, 动作变形, 无法做到标准姿势且练习过程中每组练习间歇时间长, 有球练习时该发力时不发力, 脚步动作缓慢, 重心不移动, 击球时动作拖拉, 击球点不准确, 回球质量下降, 经常出现球拍无法碰到球的现象等。俗话说的好, 勤能补拙, 只要你勤快, 不辞劳苦, 你比别人笨一点也没关系, 还可以把一件事情做好, 甚至比别人做得更好。一旦懒惰, 再聪明的头脑, 再优越的条件, 事情总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乒乓球训练也一样, 尤其是这种对肢体运动要求比较高的体育运动训练, 训练的对象一旦懒惰散慢, 训练的效果就无从谈起。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 虽然体质和体力方面算不上各年龄阶段中的最好, 但是他富有阳光、朝气、积极向上精神。假如在乒乓球训练中出现这些精神欠缺的情况, 懒散行为便暴露无疑。这不但使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乒乓球训练, 严重影响训练氛围, 而且也将对青少年个人的习惯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 青少年身体得不到锻炼, 身体素质将得不到提高, 训练效果更无从谈起。

1.2 训练中的躲避行为表现

躲避行为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主要是青少年在不想训练和害怕、恐惧训练的思想支配下而产生的一系列逃避进行乒乓球技术训练的行为。它不仅与训练的密度、负荷, 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密不可分, 同时也与训练的季节、气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学员躲避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一种是出现在哪些自身根本不想参加乒乓球训练而家长强逼进行训练的青少年身上, 主要体现是经常借生病或借其他的名义逃避训练。比如, 未训练之前就跟教练说自己这里不舒服, 那里不舒服。训练期间, 一会要去喝水, 一会儿要去擦汗, 一会儿要去卫生间, 事情接二连三, 总是做不完。从而导致训练时间和训练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 刚学会的转身即忘, 严重影响训练效果。对于这种学员, 她们就是以训练混时间, 以应付的心态对待训练。另一种就是想认真训练但又害怕训练的情况, 比如教练安排的训练的内容有一定难度或练习强度比较大时, 其中不能吃苦或自尊心比较强的青少年, 就可能借故见习。一部分是从小养尊处优, 吃点苦头就退缩的那种;另一部分是对于动作比较难的, 感觉自己打得没别人好, 甚至不会打, 不好意思或不愿意再进行训练。还有一种逃避行为就躲避老师的眼光, 为了不让教练注意到自己技术练习的情况, 故意逃到队伍的最后面或是最角落的地方、背对教练练习等等, 这类学员主要是担心教练的批评或受罚。

1.3 注意力转移行为表现

由于乒乓球训练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一个教练带多个学员进行训练, 在有球的技术练习过程中, 教练往往只能关注正在球台上进行训练的学员的技术学习, 其它排队在后的学员只能凭自觉进行观看或徒手动作学习, 所以对学员的自觉自律品格要求比较高。假如学员自律能力比较差, 学员训练的注意力就容易出现转移。但由于训练的对象都是青少年, 学员都处于青少年时期, 活泼好动, 好奇心也比较强, 尤其在多数同伴一起训练的情况下, 注意力往往都难以集中, 经常出现注意力转移现象。有些是学员在不愿意训练的心理作用下自身故意转移训练注意力的表现。比如, 在训练的过程中, 当教练在指导其它学员进行练习的过程中, 故意跟另外训练的同伴们聊天、打闹、追赶等。有些则是学员训练注意力在无知的、情不自禁的情况下被转移。比如看到或听到一些新奇、好玩的事物, 注意力便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转移到了其它的事物上面, 训练便抛至脑后, 从而使得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1.4 训练中的叛逆行为表现

青少年本身就处于人生中的特殊叛逆时期, 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 叛逆行为随处可见。在乒乓球训练中, 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叛逆行为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员的眼中, 乒乓球训练可训可不训, 因为不是学校的课程学习, 不存在考试压力, 也不存在排名, 只是锻炼身体, 至于技术水平高低无所谓, 又不想当什么运动员, 教练员又不是学校的老师, 可敬可不敬, 因而叛逆行为层出不穷, 形式也各种各样。这些叛逆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做出一些违纪行为, 漠视训练行为要求, 淡化技术学习意识, 不尊敬教练等等。比如训练中不听教练的讲解, 还带着其它的同学一起讲话、起哄, 甚至打架斗殴, 影响其他同学的训练学习。技术学习上叛逆性主要体现在技术学习的不配合, 漠视教练的训练安排。比如教练叫练习, 就是不练习, 各行其是, 而且还摆着一副“就是不按你的来, 你能把我怎么着”的神情, 要么就是教练安排多球练习、学生进行单球练习等。这些都给教练员的训练带来一定的阻力。

2 建议及对策

2.1 加强学生对乒乓球健身意义的理解

青少年学生只有对乒乓球运动健身意义了解的基础上, 觉得能给他们带来益处, 他们才会愿意学, 乐意地进行训练。要想得到青少年们的热爱, 主动去学、去训练, 就要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乒乓球有一个认可的态度。因此在训练中, 我们就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乒乓球运动好处的理解, 同时也能让学生亲身体会得到这些益处的存在。比如让学生了解到打乒乓球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 血液循环, 并能大大的改善心肌供血功能, 能使我们的头脑变得更加的聪明。让他们知道打乒乓球不仅有助于增强视力, 而且有助于发展我们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使我们的体质得到增强[1], 有助于培养我们机智、顽强、不怕吃苦、积极乐观的优良品质。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也可以交到很多很多的好朋友, 以后技术提高了, 还有可能有机会跟世界冠军切磋学习。另外, 当心情不好、受到委屈的时候可以在打球中得到宣泄。只有这样, 青少年学生在乒乓球训练中才会学得起劲儿, 练起来有劲儿。

2.2 进行必要的冠军感染教育

由于青少年学生年龄还比较小, 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感染, 崇拜模拟心理比较强[2], 一旦他们认定的事情, 他们就要不顾一切的后果去实行。因此, 在训练中教练可以配合进行一些必要的冠军感染教育, 以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如通过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观看冠军的比赛视频、技术动作示范视频等;通过宣传册或黑板报的形式展示和介绍一些大家所熟知的乒乓球冠军成长经历、事例, 让学员知道他们是怎样从点滴做起, 以怎样的精神和优良品质一步一步成为世界冠军的等等, 一方面激发学生训练的欲望和热情;另一方面使他们在不自觉中爱上乒乓球、自觉练习乒乓球。

2.3 训练中注意注入新鲜、新奇、活力因素, 激发学生的训练兴趣

青少年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做事没有长期坚持性、容易倦怠等特点, 而乒乓球训练中技术的学习都是通过几十次、几百次, 甚至上千万次同一动作的重复练习才能掌握。所以, 在训练中, 教练就要注意加强注入新鲜、新奇、活力因素来克服和缓解学员的这些不利于训练的意志品质上的缺陷, 使学员在训练时间内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 可以采用做一些颠球比赛、捡球比赛、乒乓球操球性练习游戏, 带动训练的激情, 激发学生训练的兴趣, 使学生在乐中有所学、有所得。也可以采用一些新奇、刺激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3], 比如将一些基本技术融合为游戏化练习, 设置情景练习, 使他们不仅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而且能全身心投入到训练中来。只有这样, 学员的技术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训练才会达到应有的效果。

2.4 训练过程中注意多运用赏识教育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发展时期, 行为主义色彩浓厚, 有强烈的个人意识, 喜欢表现自己的能力, 不愿接受训斥和絮叨式的教育, 希望得到家长和教练的肯定和尊重, 乒乓球训练中适当的表扬可以使其获得成就感、上进心。因而, 在训练中应注意多运用鼓励、表扬、幽默性的语言引导学生。比如训练指导时, 教练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也可以发出提醒、警告、停止的信号, 或运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来唤起学生打乒乓球兴趣, 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关注, 这样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营造轻松、愉快、和谐的训练氛围, 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训练乒乓球的自信心。

2.5 教练员应不断提高乒乓球技术水平和人格魅力

教练员乒乓球基本技术动作的示范、仪表、风度、语言、行为都将给学员带来直接的视觉冲击, 对于模仿能力和模仿欲望比较强的青少年学生来说, 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教练技术动作优美, 技术水平高超, 风度翩翩, 举止文雅, 学员内心就会信服、仰慕、喜欢就会产生“为达到教练水平而努力”的驱动力, 接着才会付诸训练的行动。因此, 教练员应特别注意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不断提高自己的乒乓球技术水平, 以身作则, 争取给学员树立好的榜样形象, 以预防和减少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消极行为的产生。

摘要:通过对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产生的消极行为表现进行分析, 从学员对乒乓球健身意义的理解, 冠军感染教育, 学员训练兴趣的激发、赏识教育、教练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对如何避免青少年乒乓球训练中消极行为的产生提出建议, 旨在促进青少年在乒乓球训练中的积极性, 提高乒乓球训练的效率。

关键词:青少年,乒乓球,训练,消极行为,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瑛秋.现代乒乓球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2008.

[2]李百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科普出版社, 2002.

[3]樊新.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方法与措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3) :124-125.

[4]唐建军.乒乓球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 2006.

消极训练 篇2

1、有些人说不出哪里好,但就是谁都替代不了!

2、请一定要有自信。你就是一道风景,没必要在别人风景里面仰视。

3、我愿和你白头偕老,若你我能相爱。

4、通往天堂的门早已打开,我的左脚也踏了进去。

5、生活是一种极可怕的苦役。

6、当我流着泪向你说再见,你只是冷漠的向我告别,不感看你的冷漠的眼,心已碎成千片。

7、回忆是我最大的敌人,因为它藏着你对我的温柔。

8、人在悲伤的时候,不管听多么欢乐的曲子,都会止不住流泪。

9、人生没有失败,只有粉碎!

10、你的眼睛,是我永生不会再遇的海。

11、如果等待可以换来奇迹的话,我宁愿等下去,哪怕一年,抑或一生!

12、从蛹破茧而出的瞬间,是撕掉一层皮的痛苦彻心彻肺很多蝴蝶都是在破茧而出的那一刻被痛得死掉了。

13、擦去脸上的泪水,却带不走心中痛楚的感觉。

14、擦肩而过,你我,并不是属于彼此的,无所谓的珍重与再见,无所谓的感受与苦涩已化作尘埃飘过,我们该珍惜现在。

15、扯起嘴角,笑着说我比你们过得都好。

16、牵着我的.手,闭着眼睛走你也不会迷路。

17、梦已逝,心已碎,留下只是在为离开做准备。

18、再灿烂的微笑,敌不过你的一句温柔。

19、淡了,散了,不多,一点就够了,睡了,呼呼中,懂了?是的。

20、就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听见了全世界崩溃的声音。

21、笑只是一个表情,与快乐无关。

22、孩子,你别照了,你照来照去都是猪的样子。

23、要理想不要幻想,要激情不要矫情。凡事知足常乐。

24、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25、你说你会等我回来,你是等了,()还找了一个人一起等。

26、秋风过,枯叶落,谁许谁的地老天荒。

27、孤独的双眼沉默着,何时才被明亮发现,躲在黑暗角落的我。

28、记忆想是倒在掌心的水,不论你摊开还是紧握,终究还是会从指缝中一滴一滴流淌干净。

29、生活是在闹街上害的一场久治不愈的头痛病。

30、在这个世界上,和我们共同生存的是满目的罪恶和悲伤。

31、当幸福来敲门的时候,我或许不在家。

32、自暴自弃是一条吸取心灵的新鲜血液并在其中注入厌世和绝望的毒液的毒蛇。

33、假如有一天我们不在一起了,也要像在一起一样。

34、如果不要我,请离开我,留下,只是继续令我难过。

35、很多时候都是迷茫于自己的生活,找不到更好的理由来让自己不去想些别人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

36、时光没有教会我任何东西,却教会了我不要轻易去相信神话。

37、心中虚无,拿捏不定,消极颓废,就是迷茫。

38、憎恨自己和轻视自己是人类特有的疾病。

39、我们哭叫着降生痛苦地生活,失望地死去。

40、无论谁,只要他还活着,你就不能称他是幸福的。

41、不管赢得这世界不是失去它,反正它是个无聊的世界。

42、你的寂寞让我留恋,不小心回头看了你一眼,只有孤单的人会寂寞。

43、我们像是表面上的针,不停的转动,一面转,一面看着时间匆匆离去,却无能为力。

44、那些属于我们的回忆正在缓步凋零,那个刻着我们彼此姓名的夏季逐渐绽开,晕染了浅色的天际。

45、女人,你何苦为难我们这些男人们。

46、没勇气去逃避,发现我只是一个谢幕后的小丑。

47、我没有离你太远,你只要转过身就可以看见我。

48、诺言不过上一种谎言,那是种美丽的欺骗,可就是有人愿意为了它放弃一切。

49、如果不选择堕落,那地狱存在的又有何意义!

50、我们一直在寻觅,寻觅,那个我们都有的结局

51、请允许我尘埃落定,用沉默掩埋了过去。

52、原来和文字沾上边的孩子从来都是不快乐的,他们的快乐象贪玩的小孩,游荡到天光,游荡到天光却还不肯回来

53、现在想想,还是幼儿园好混。

54、早该没心没肺,不用现在撕心裂肺。

让我们的教育“消极消极”一点 篇3

苏南地区一所学校近十年来坚持开展“积极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所谓“积极教育”, 概言之, 就是对教育对象持信任、期待等的正面立场, 努力创设良好的、融洽的、和谐的氛围, 让他们获得和享受积极的、愉快的和幸福的情感体验, 以此不断激发他们的正能量, 促成其茁壮、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该校邀我担任课题研究理论指导。在开题论证会上, 我谈到, 要注意处理好“积极教育”和“消极教育”的辩证关系, 适度、适当地以“消极教育”的行为赢得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 创造“积极教育”的良好成果。一位在全国颇有影响的大学教授对此提出商榷意见, 他认为, 不能因为国外有“积极教育”的概念及理念, 就据此提出“消极教育”的说法, 并作为前者的“反义词”或对立面。

这位教授显然误解了我的意思:“消极教育”一说不是我臆造出来的, 它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卢梭提倡自然教育所使用的专门名词。在《爱弥尔》中, 卢梭说:“我们身体的各种器官是我们用来获取知识的工具, 在用它们获取知识之前, 一切旨在促使它们趋于完善的教育, 我皆称之为消极教育。”他主张设法避免环境上的不良影响, 让儿童在自然环境中自然成长, 而不要教会儿童多少东西;认为儿童时期“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 而且还必须把时间白白地放过去”;主张实施感性教育, 反对洛克“用理性去教育孩子”的观点;强调不要揠苗助长, 而要顺应儿童天性, 使之切合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等等。“消极教育”的英文为negative education, 而negative的中文意思就是“消极的”, 译者用的是直译, 而非意译。由此, 我们确乎没有必要“为尊者讳”:卢梭所倡导的就是“消极的教育”, 而不是别的什么。

在人们一般理解中, “积极”是好的, “消极”则是不好的、坏的;相应的, “消极教育”就成了一种“不好的教育”, 这样理解有望文生义之嫌。“消极”未必就坏, 就像“积极”未必就好。我们还可以举出两个例子佐证:一是“消极 (或积极) 修辞”, 一是“消极 (或积极) 自由”。这两种修辞或两种自由都有作用, 都有价值, 不可或缺;甚至还有一种情形, “消极”有时比“积极”更有必要, 或更为重要。这里仅以“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为例, 要言之, 它们分别指“人们不做 (或做) 某些事情的自由”, 依照一种政治哲学观点, 在一个民主的社会里, “不做的自由”往往比“做的自由”更为难能, 也更为可贵。可见, “消极教育”与“积极教育”并非相互悖反, 格格不入, 而是彼此渗透, 相得益彰的。也可见, “消极教育”处于这位学者的认知盲区, 这并不要紧, 事实上, 没有一个人全知全能;要紧的是, 在当下这个不免急功近利的社会里, 人们所践行的教育常常太过“积极”, 每每难以消停下来——似乎忘了 (或者不愿意记得、提起和关注) , 教育就像某种生命体一样, 也需要张弛互济, 需要平和淡定, 需要休养生息, 需要细水长流, 需要“悠着点儿”。一言以蔽之, 需要“消极”一些。当下教育有许多东西可以也应当缓行, 而“消极”一点的教育心态、教育言行、教育制度、教育生态等却宜急不宜缓;或者说, 对于教育的适度、适当的“消极”, 对于“消极教育”, 我们倒应该“积极”一点, 主动一些, 努力付诸实践, 争取有所作为。这样一来, 百弊丛生的当下教育或许才有可能祛邪返正, 逐渐回到它应有的状态之中。

人们普遍喜欢和钟情于“积极”。对“当下教育未免过于‘积极’”一类的说法和认识, 有人或许不以为然。如果我们把“积极”换作“过度”, 说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过度教育”的情形, 想必大多人将颔首赞同。这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谁都知道, 它是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林林总总的问题最为典型也最为集中的表现, 并且还是这些问题的症结和根源所在。我们毋须列出若干具体个例,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不胜枚举, 充斥于教育生活的时时处处。我尝试着对诸如此类的例子进行概括, 大致把它们归纳为如下几类现象:

第一类, 把儿童学习起步的时间无限地往前推进。扯起“赢在起点”旗帜的各种早教班满足了许多家长“虚热”的教子心愿, 却让孩子渐渐远离了应有的童真、童情和童趣。

第二类, 把明天的事情挪到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中的顽症之一。还有,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许多教师操之过急, 赶时间, 拼速度, 缺少应有的教育等待, 让很多学生“赶不上趟”。教师煮了一锅“夹生饭”, 学生则囫囵吞枣, 他们也因而对学习渐生厌恶之情, 缺少兴趣, 缺乏后劲。

第三类, 把教学 (或学习) 的深度作无谓的加大。各科似乎都要培养无数个学科专家, 其实大多数学科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只需有所了解, 略加掌握, 而我们的教育偏偏不满足于此, 都要求和迫使学生不断涉足和进入较深、较难的地方, 结果使他们耗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而获得一些终究无用的“惰性知识” (怀特海语) 。

第四类, 把学生当作“小圣人”来“形塑”。有一位教育大家提出要控制“三闲”, 这“三闲”即闲话、闲事、闲思, 其影响甚大。他所实施的教育或许是成功的, 但这一教育思想却有很大的局限性, 我们绝不能无条件地加以推行。事实上, 成人都不可能像精密机器那样进行极为精准、没有半点差池的运转, 又遑论儿童。再何况, 正像吕型伟先生所言, “胡思乱想是奇思妙想的孪生兄弟”, 一个从来与“三闲”无缘, 不做任何“胡思乱想”的孩子, 怎能期望他将来成为创造性人才?

第五类, 把不该自己负责的事情抓到掌心, “越俎代庖”。这里专指一些政府部门及其官员。一句“像抓经济一样地抓教育”的说词, 就赋予他们自己对学校教育行为任加干涉的权力, 从而使一些学校、不少校长头上有了“紧箍咒”, 而学校或校长又把压力放大并转嫁到师生的头上。

我们的教育确实过于“积极”, 使受教育、受管理者应有的空间变得窄化, 应有的自由受到褫夺, 应有的成长遭到压抑, 应有的发展日益萎缩。如此“积极”的教育是不能使学生享有正面的、积极的情感体验的, 也自然不是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积极教育”。

人们常说, 教育是“朝阳事业”, 这一隐喻有着一层内涵:教育应该是带来光明、给人希望、催人奋进的。毫无疑问, 这些都是积极的情感体验, 也因而, 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原本就应该是“积极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根本无法通过过分积极 (急于求成、涸泽而渔、杀鸡取卵式) 的教育行为来实现。在上述情形还客观和普遍存在的现实面前, 当务之急是让我们的教育“消极”一点。唯有如此, 受教育或受管理者才得以喘息, 才能自由一点、快乐一些, 也才会拥有海阔天空般的发展空间与理想情怀。

那么, 我们的教育怎样才能“消极”一点呢?在此, 我略陈陋见, 权作抛砖:

其一, 从我们的老祖宗那里学习教育思想的智慧。无妨读读老子的《道德经》, 他说, “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道尽了以无为求有为、以消极达积极的教育辩证法,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育宝典;无妨读读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借郭橐驼批评一些种树人的话语 (“爱之太恩, 忧之太勤……”) 来抨击貌似勤政、实则扰民的官场弊病, 对此, 我如是解读:文章表层说的是种树, 中层说的是社会管理, 深层说的则关乎人性、人的教育问题, 完全可以视为“消极教育”主题的名篇佳什。

其二, 从国家的政治改革那里汲取教育变革的力量。我们国家长期处于“大政府, 小社会”的状态之中, 新一届政府决意转变自身职能, 把不该自己管的事情、不该自己运作的权力赋予社会, 交给市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教育管理者乃至一线教师, 也要努力学会“简政放权”, 给学校和教师更多的自由天地, 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利。唯有解放, 才能发展。

其三, 从删繁就简的“减法”那里开拓教育“加法”的空间。隋人王道在《止学》一文中说, “大智知止”。是的, 我们常常只知言, 不知默;只知为, 不知休;只知行, 不知止。其实, 也如古人所言, “大象希形, 大音希声”, 教育也有“少说为妙”、少做更好的时候。以教学为例, 我们要更多虑及儿童的接受心理, 尽可能减少、废止一些多余的、无关紧要的甚或说还不如不说、做还不如不做的话语、事情和环节, 为学生腾出更多一点闲暇、更大一片余地。如此, 我们才能离“消极教育”靠近一点, 向“积极教育”迈进一步;也才能耳闻学生的欢快歌声, 目睹儿童的茁壮拔节……

调控教师消极心态 篇4

在教学中,教师总是带着不同的心态进入课堂。良好的心态,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消极的心态,对师生都产生不良的影响,尤其是班主任老师,下面就是教师消极心态的调控,作些具体论述:

一、松弛“紧张心态”

由于教师储备不足,缺乏经验,怕讲不深,往往引起“紧张心态”。这种心态一旦带入课堂,教师就有心慌意乱之感,教学程序就可能发生混乱,造成课堂失控。因为紧张,课堂应有的和谐就会遭到破坏。在一次公开课上,一位年轻教师,在板书课题时出现错误,学生在下面就开始议论起来。显然这种现象是由于紧张导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稳定情绪,努力松弛紧张心态,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二、平抑“激动心态”

教师产生“激动心态”,从心理的角度看,原因是多方面的。如作为语文教师,备课时往往为名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所陶醉而心情激动,这也是语文教师课前一种常见的特有的现象。教师在课前不做适当的调整,在感情的漩涡中不能冲出来,那么在课中就会出现心态失衡,甚至理智失控现象。如同演员演戏时完全进入角色,有时不能自拔。当然,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感情,“麻木不仁”,语文教学就不能成为一个融合性载体,也会引起学生反馈系统的失误和困顿。例如,有位教师在讲《背影》时,多次出现“眼泪又来了”的现象,结果,学生反而觉得好笑。因此,具有此种心态的教师,在课前课中都要作出平抑激动心态准备,保持理智和冷静的头脑,恰到好处地控制感情的闸门。

三、遏制“急躁心态”

因学生素质或班级基础差,或因偶发事件,往往会引起教师“急躁心态”的产生,因为急躁,必然心烦意乱,影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导致“顾此失彼”或“满堂灌”等现象发生;教师心急如焚,学生无动于衷;教师滔滔不绝,学生不着皮毛。有时教师提一二个问题,学生回答不上,于是教师就全包了。学生反馈过程中的“审美欲”和“表现欲”无法实现,教与学不能有机融合,甚至出现断层。教者辛辛苦苦,学者随随便便,到头来事倍功半。所以说,教师的“急躁心态”是课堂教学之大弊,不遏止会给课堂教学效益造成严重影响。一旦发生“急躁心态”,教师要马上理智的克服自己,迅速调整心绪,努力做到“和谐、舒展”,切不可“感情用事”。

四、排遣“烦闷心态”

课堂生活的消极特征 篇5

一、传道有余而解惑不足

耳闻几位教师的课堂讲授,思维清晰而流畅,条理明确而通达,表述正确而详尽,将知识的生成、要素、构架与功能陈述得明明白白,阐释得干干脆脆,专业水准有目共睹,讲授能力可圈可点。陈述有条理、讲解很分明的课堂呈现于世人面前,莫说众人无话可说,就连学困生的家长听完课后,也无法埋怨老师,而只能责怪自己的孩子愚钝笨拙。

如果说,上述表现只是课堂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接下来教师在此基础上,通过有序的提问、质询、讨论、演算、练习等方式来验证学生对所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便发现认知思路、角度、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作以弥补纠偏,确保知识得以迁移、心智得以启迪、技能得以训练,这样的课堂自然是道有所悟、理有所明、知有所获。但现实却不然,几位教师将重心和精力全都放在了讲授的一端,而讲后必要的查缺补漏、疑惑解答、障碍扫除、个别辅导等重要教学环节却被忽视和淡漠了。因此,教师辛苦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真实缘由,大概与此不无关联。

课本,在教师眼中,实在是算不得什么,因其鲜有超出教师专业领域;可在学生心里,就算得上一座大山了,因其大多超出了学生认知范围。课堂的使命与目标,主要是判断与检验学生是否学会与会学,而非教师讲授讲述得通畅与精彩。课堂上能将知识之“道”“传”得清晰明确,确属教师的分内之责任,但能将学生学习之“惑”解得通透圆满,才是教师的能力之奇葩。这既是课堂的神圣之妙与教学的艰难之巅,也是课堂的核心所在。

二、自信有余而信他不足

几次听完教师授课,不禁为教师的充分自信而慨叹不已:备课充足而详实,设计缜密而完整,教具丰富而多样,课件清晰而精美。如果此时把讲台换成为舞台,教师变成了演员,我坚信,这样准备丰沛、信心丰盈、表现丰美的展示,一定会赢得观众的喝采与掌声。因为剧场的法则是:以演员自身的充盈自信精神与演艺水平作为评判的唯一标准,而从不考虑观众通过节目观赏是否掌握了某种演技能力。

教师课堂有自信,本是一件好事儿。但凡事不可过度。如果课堂上教师自信的张力过了头,蜕变成了强势与强悍,惟我是从,惟我是听,那对于学生学习的进展与信心的培植来说,无疑是一场霜冷与冰冻。如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的一些内容,学生自己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思考与相互交流轻松搞定,教师大可不必从头到尾讲述一遍。进入课堂之前的学生,大脑并非空白,眼睛并非遮蔽,心中并非无梦。如果教师能够多一分理解与信任,将一些浅显简单的学习任务放手交给学生课余习得,课堂上与学生一道奋力攻克深奥复杂的关山险阻,课堂教学效率的改善与提升是不言而喻的。

课堂教学一个最不易觉察而又最致命的现象是:上课前,学生不知道本节课自己要学什么、要做什么。这个现象呈现出的遗憾至少有三:一是教师不相信学生的学习信心与能力,因而也就不预先给学生设计学习内容与要求;二是教师不懂得教学的内在精髓与核心使命是“教”学生会“学”的教育原理,不知“学”才是根本目的,反误将工具的“教”当作了教育目的;三是不知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激发学习活力、化解认知障碍、交流方法体会、检验学习成效的多方多向互动与验证过程,而绝非简单强势的单向输出。

三、刚正有余而情趣不足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一个倡导已久的教师理想标杆。在观课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这一标杆的感染性与影响力。教师的普通话说得正确而流利,粉笔字写得规范而流畅,教风仪态端庄而大方,学习要求明确而简洁,课堂纪律严肃而不拘。但就观察到的教师课堂上的精神态度、教学用语、专业呈现、人格情操等方面的表现,与“学高身正”的标准相差还是很远。

教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学严肃、要求严明,的确是个好气象,学生有范可学,有规可依,当然值得肯定与旌彰。但同时还须清醒地明白:人说到内心深处,流淌的还是情感的血液。尽管客观的知性与理性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元素,但温柔和合的人性与感性依旧是人类个体本能恒久的需求与呼唤。假如因为强调前者而忽视淡漠了后者,易使课堂陷入生硬乏味、冰冷无情、令人生厌的境地。严肃严格教学固然是教师的应尽职责,但课堂情趣的营造开发,更是教师努力修持的教育智慧。而只有当“学高身正”与“才茂艺强”的教师出现在课堂之中,严肃严格而又情趣盎然的课堂教学方能产生。

四、真诚有余而文化不足

无论是语文、英语、美术课亦或数学、科学、音乐课,虽然课程的学理结构与内涵功能迥然不同,但教师的态度与精神是无所保留、热情真诚的。在字词的解读、事例的剖析、单词的使用、公式的讲解、音符的认知、线条的勾勒等基础环节方面,谆谆教诲、殷殷叮咛是教师一贯的风范;课堂秩序井然、教学进展有序、学习节奏适度也体现出教师认真负责的精神。如果单从课堂秩序与教学态度方面考量教师,还真地难以挑出个“刺”来。

但有一个核心立场决然不能放弃或替代:“真诚”只能算是构建好课堂的一个前提,而绝非好课堂的全部。一个好课堂的内容,应当是充盈着浓浓的文化内涵,洋溢着殷殷的文化气息,弥漫着厚厚的文化味道。因为学校的使命说到底,是要传承文化的。一个教师精神再虔诚、心意再真诚、态度再认真,如果自己脑中空洞、腹中空虚,势必导致课堂的空洞与空虚,最终的恶果自然是学生的空洞与空虚。万分可惜的是,在真诚方面挑不出“刺”来的课堂,在文化的展示与传承方面,却已“荆棘丛生”了。

美国落杉矶霍伯特小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30年来一直在霍伯特小学五年级任教。他不仅教数学与自然课,还教阅读与历史课。雷夫的课堂,文化的成分很多、很浓、很强。课上,他不仅引领学生探索数学、自然、文学与历史的知识奥秘,同时,他还教学生学音乐、弹吉他,给学生开出了文学名著书单与经典电影篇目,尤其组织班上学生自导自编自演的莎士比亚戏剧,更是誉满全美与英伦。在这样丰富而美雅的文化中求知并濡染,学生焉能不成!

消极修辞教学问题刍议 篇6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早就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 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一种努力。”[1]很遗憾, 这种观念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尤其在汉语教学中, 长期以来, 修辞的学习更多地停留在辞格学习的狭小圈子里。虽然修辞学界对这个问题早有所知, 但新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及时引入现代汉语教学,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一、中学语文修辞教学现状

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的意思, 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 在口头谓之语, 在书面谓之文, 合起来称之为“语文”。中学开设的语文课, 是一门特殊的工具课。语文教学的职责应该是:努力培养和提高现代语文能力。要使中学生具有现代语文能力, 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十分重视修辞方面的内容。但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所反映的情况来看, 这一问题处理的并不理想。

首先, 从教材的编写上, 建国以来, 国家教育部门曾两次制定汉语法教学大纲 (1985年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体系》, 1981年的《中国教学法体系提要》) , 却从未拟定过有关修辞的教学大纲,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没有明确的教学大纲。其次, 修辞教学的重点不明确。修辞格的讲解往往依赖教参。广大中学语文教师对修辞应该如何教, 教学达到什么目标, 是没有标准的。由于没有教学大纲, 许多中学语文教师修辞教学的重点不够明确, 认为初中语文课本常见的修辞格, 就是中学修辞教学的重点。教完了书中所涉及的修辞格, 就算是抓住了修辞教学重点, 完成了中学修辞教学任务了。实际上早在1931年陈望道先生就提出修辞分两大部分:积极修辞和消极修辞, 修辞格属于积极修辞, 是修辞的一部分。还有许多的中学语文教师都依赖教师教学参考书这个拐棍儿来讲修辞, 缺乏对中学语文课文中修辞现象实例作深入的分析、研究。这样就势必出现了“教参”怎么说, 教师就跟着怎么讲, 限制了教师的主动性教学, 抑制了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修辞知识的学习最终是为了应用, 无论是书面表达, 还是口头表达, 我们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 都是在进行修辞活动, 是否可以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引人“消极修辞”的概念, 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现象的两大分野之一, 也是语言表达的两种方法之一, 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是相对的。

二、消极修辞在作品中的运用

消极修辞, 也称“规范修辞”。它多和抽象思维相联系, 强调词、概念的抽象性、概括性和精确性。重在叙事以及状物达意的正确和明白, 由此相应地要求语言本身的规范和健康。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指出:“注意在消极方面, 使当时所要表达的表达得极明白, 没有丝毫的模糊, 也没有丝毫的歧解。这种修辞大体是抽象的、概念的, 以明确、通顺、平均、稳密等顾念事理的条件, 作为修辞上的必要条项。”

中学的许多课文中, 消极修辞的语言现象是随处可见的。从词语修辞的角度看, 《竞选州长》写到“吐温先生”因竞选州长而遭到莫名其妙的诽谤和攻击时, 词语的精妙搭配构成了强烈的讽刺艺术:“九个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包括各种肤色, 带着各种穷形怪相”, “在一个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来, 抱住我的腿, 叫我爸爸”。私生子有“九个”之多, 本已令人忍俊不禁, “各种肤色”也令人难以置信, 竟然都是“刚学走路的小孩子”, 又在“公开的集会上”“闯到讲台上”岂不令人捧腹大笑?预谋者旨在“揭露”“我”是一个淫荡的色鬼, 可是读者却立即可以品味出预谋者的利令智昏, 荒乎其唐。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 除了作者匠心独到之外, 题材的选择极其巧妙, 情节结构的安排完整严密, 词语的选择和搭配又十分注重, 应属于比较典型的消极修辞。

再如鲁迅《药》中写刑场交易:“黑的人便抢过灯笼, 一把扯下纸罩, 裹了馒头, 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 捏一捏, 转身去了。”倘若把前六个动词分别易而为“拿”“剥”“包”“交”“要”“摸”, 语法上并无毛病, 但词义不准确, 修辞效果也相差太远, 因为这改动后的六个动词不足以显示刽子手的残暴、凶狠、粗俗、贪婪。这是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简练。

句式的选择和搭配的使用, 如:“‘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 站在老栓面前, 眼光正像两把刀, 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鲁迅《药》) (这是短句的使用, 通俗、简练, 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蜜蜂是画家的爱物, 我却总不大喜欢。”“可是从此以后, 每逢看到蜜蜂, 感情上疙疙瘩瘩的, 总不怎么舒服。” (杨朔《荔枝蜜》) 前句中“总不大喜欢”比“总有些讨厌”语气要轻些;后句中“不怎么舒服”也比“总有些难受”平和委婉。 (这是肯定句与否定句的使用, 虽然都可以表达相同的语意, 却往往有语气轻重之分。) 实际上中学每一位语文教师每天在课堂上都在进行字、词、句教学, 这些字, 词、句的教学恰恰是消极修辞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明确的提出消极修辞的概念, 让学生们在理解课文中字、词、句所起作用的同时了解一些消极修辞的知识, 为将来大学学习打下一定的修辞基础, 同时, 可以提高现实生活语言的交际能力和写作的能力, 培养学生学习修辞的兴趣。

三、重视语文的消极修辞教学

积极修辞, 特指经过长期修辞实践而形成的固定而公认的修辞格。这种格式有相对独立性, 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有语言标志 (或声音, 或结构形式) , 它与其他表现格式有别。辞格是在言语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特定结构、特定方法、特定类聚系统的模式。[2]以上是传统修辞学对辞格的基本看法。

目前, 中学语文修辞教学过于注重训练修辞格的判断, 常常为一个句子究竟使用了什么修辞格争论不休、囿于此中, 而忽略了对学生谴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消极修辞能力的培养。笔者通过对高中语文新旧教材对比, 发现《荷塘月色》一文课后设计题对于句 (1)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和句 (2)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 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 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所采用的修辞手法的意见是不一致的。旧教材 (2000年3月第2版, 2002年5月成都第2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课文描绘景物, 运用了通感方法……”;新教材 (2003年6月第1版, 2003年6月第1次印刷) 课后设计题为:“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笔者参阅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编辑室策划编辑,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教材双色解》认为:恰当。这两个比喻都兼用了通感的表现手法……秦旭卿先生在其《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一文中, 认为通感不是一种修辞手法。秦旭卿先生则认为应将句 (1) (2) 归入比喻修辞手法, 这种争论的结果对中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到底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呢?

陈望道先生指出:“修辞原是达意传情的手段”, “是调整语词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其目的是追求“意与言会, 言遂意遣”这种语言使用的“极致”[3]。足见修辞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现在, 《语文高考说明》也对语言表达提出两点要求,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方法。这两条都是属于修辞范畴的。简明、连贯、得体, 属于消极修辞的范畴, 达到规范、明确, 否则就是有毛病了。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属积极修辞, 要求达到形象生动。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以修辞格为主的教学变成以实用修辞为主的教学, 培养学生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 在现实生活的积累中,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中了解实用修辞的魅力, 使之变成文化、修养、素质、艺术欣赏的学习, 实现调整语辞使达意传情能够适合的目的。那么, 我们不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尝试如下的做法:

调语音: (音响和谐、双声叠韵、声音回环、音节匀称) “怅辽阔,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4]“柴达木的天空是明亮的。茫茫似海的盆地里, 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 象鹅绒般轻轻地漂流着。”[5]“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我们想, 在晚霞灿烂的夕阳西下的时候, 或在曙红色的黎明带着紫黑色的云片从东方升起的时候, 或者银白色的月亮朦朦胧胧地映照着在这平静的夜海滩上的时候, 或那样的朦朦细雨, 像轻烟薄雾似的笼罩着这些海上的辟峰的时候, 那些景色的变幻, 是会十分迷人的。”[6]

炼语词: (配合适当、词语简洁) 如《红楼梦》第三回, 同是写大家闺秀出场, 选用的词语不同, 从而显示出人物身份、地位以及个性的差异。迎春、探春、惜春出场时:“只见三个奶嬷嬷并五六个丫环, 簇拥着三个姊妹来了。”[7]写王熙凤出场时, 则是“一群媳妇丫环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这“一群”与“三个”并“五六个”不同, “围拥”与“簇拥”也差异明显。写王熙凤既讨好林黛玉也讨好贾母时, 语言简练, 效果理想:“这通身的气派, 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 竟是个嫡亲的孙女?”一个“嫡亲”, 既使黛玉无可挑剔, 又使喜欢听恭维话的贾府“老祖宗”顿时心花怒放。

还有轻声、儿话、音变、声调、格律、句式、色彩、语体, 等等。汉语修辞是博大精深的学科, 它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应用的广泛性、文化性、优美性等十分明显的特点, 正是由于这种突出的特性, 它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在古今的各个时代得以充分的体现。然而往往由于忽视汉语的修辞教学, 导致了片面的认为只要会说话, 会写文章, 大量使用修辞格, 并且做到文通字顺就可以了, 如此方法的修辞教学是必须纠正的。

参考文献

[1][3]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

[2]秦旭卿先生.《论通感——兼论修辞的心理基础》

[4][5][6]宋振华.现代汉语修辞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职校生消极心理及对策 篇7

通过对我校1264名学生在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五种消极心理的问卷调查和研究, 试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一、压抑感带来焦虑心理

据调查结果显示, 职校生的焦虑心理呈中上水平。职校生由于没有升入普通高中, 失去了上普通类大学的机会。加之职校生就业渠道虽然较宽, 但职业含金量较低, 部分学生对自身状态和个人前途产生疑虑, 时常心事重重, 失去应有的欢笑和青春活力, 处于一种压抑和焦虑不安的心理状态之中。面临实习与就业的职校生, 因为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就业, 所以焦虑水平更高。

如何克服学生的焦虑心理呢?首先, 要让学生认识到“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状元”的道理, 升学并不是人生的唯一出路, 要以顽强的意志依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人生轨迹。其次, 让他们立足本专业, 拓宽知识基础,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水平, 分析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找出自己的突破口。再次, 对学生加强目的性教育, 培养学生为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学习的主动学习态度。

二、孤独感带来抑郁心理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 职校生的抑郁呈中等水平, 处在学制中间期的职校生有偏高趋势。首先, 这与未成年人心理上的“封闭性”有关, 他们渴望得到亲近的成年人, 特别是老师、父母的承认和理解, 又不愿向父辈成年人敞开心扉, 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 长期的孤独和忧伤便会沉淀成对人生意义的消极否定。其次, 入学初期教师尤其是班主任, 为了解学生家庭生活、个性品质、兴趣爱好等内容, 与学生谈心次数较为频繁, 学生易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毕业前期, 因学生即将毕业, 班主任在择业观、心理调适、耐挫力等方面跟他们沟通较多, 因此这两个阶段学生抑郁情绪相对较弱。而中间期教师及班主任往往忽视思想教育, 致使部分学生都有“人生无意义”“活着好累”的感觉。调查还表明, 各年级男生抑郁水平比女生高。由于各职校多实行品德量化考核, 男生扣分往往高于女生, 受到的否定评价也多于女生, 所以他们会比女生表现出更多的不安、郁闷。此外, 女生比男生更易发泄情绪, 善于诉说。

对学生的抑郁心理, 可采取如下对策。首先, 教师要与他们多交流谈心,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生活中出现的烦恼, 学会消除烦恼的各种方法, 如移情、参加运动、与人交流等。其次, 要在感情上接近他们, 从正面燃起他们生活的勇气和热情, 帮助他们建立社会、班集体和家庭的责任感, 让责任感化解其消极思想。

三、成人感带来逆反心理

研究表明, 职校生的逆反情绪呈中上水平, 而其中男生相比女生逆反情绪更强。其原因是此时期正处于学生心理发展的突变期。他们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 力图摆脱对父辈的依附, 倾向于独立自主;对事物经常持否定态度, 有时表现为极端消极抵触, 常产生生理与心理之间、心理与心理发展之间、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思想观点与上代人的观点之间的矛盾, 也表现出对社会某些不良现状不满等心理反应。

要矫正学生的逆反心理, 首先,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和尊重。对于学生的独立要求, 教师要满足他们的这种“优势需要”, 当他们的愿望得到应有的尊重和满足后, 他们就会产生自爱、自信的情绪体验, 感受到自我价值。其次, 教育学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家庭、学校, 正确处理身边的人与事。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 准确把握他们的思想脉搏, 加强正面引导, 促使逆反心理向良性心理转化和发展。再次, 发挥集体作用, 让学生自我教育。充分利用集体这个受教育者重要的“影响源”, 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正确认识自我, 通过相互交流与帮助, 共同提高, 产生“共生效应”。

四、竞争感带来嫉妒心理

黑格尔说:“嫉妒是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职校生的嫉妒情绪呈中间水平, 班干部之间、优等生之间的嫉妒比例相对偏高。其原因在于:首先, 青少年都有一定程度的争强好胜心, 而班干部、优等生尤甚。他们不愿看到别人的进步或成功, 认为别人优秀就意味着自己低下。其次, 嫉妒者本人心胸狭窄, 不容人。比如有的优等生、班干部认为只有自己表现好,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等荣誉非我莫属。一旦事与愿违, 就迁怒于他人, 忌恨不满。再次, 嫉妒中混合着竞争意识, 往往产生在有利害关系的学生之间。

正如培根所言:“什么都想比别人强的人最易产生嫉妒心理。”如何改善学生的嫉妒心理?首先, 应加强对学生思想修养的培养, 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加强集体教育, 使其从狭隘的“小我”中解放出来;加强学生的性格塑造, 克服其性格弱点, 用宽广的胸怀处理人际关系, 提倡“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思想。其次, 应帮助嫉妒者实事求是地看待“状态差”, 承认差距, 面对现实, 正确评价自己, 增强竞争意识, 以己之长扬己长, 形成自己在某方面的优势地位。再次, 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方面激励被嫉妒者继续努力, 拉大与嫉妒者的距离, 使其产生自愧不如的感觉, 把忌妒心理转化为崇敬心理;另一方面教育被嫉妒者也应看到别人的长处并虚心学习, 在与嫉妒者交往时, 要有意突出自己的弱项, 使嫉妒者得到心理上的优势。

五、失落感带来自卑心理

职校生的自卑心理呈中上水平, 高一学生明显偏高。其原因:一是来自目前的压力。由于受“考学成才”的世俗观念影响, 职校生往往产生“己不如人”的自卑心理, 认为自己“没用”, 变成了“下等公民”, 进而发展成自我鄙视、自我责备, 产生严重的自卑情绪。近年来, 由于职校生源不足, 被迫招收一些初中学校的辍学生和落后生, 他们基础差, 分数低, 自卑心理更重。二是来自未来的压力, 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职业教育的轻视, 学生对前途普遍缺乏信心。但随着职校生活的逐渐适应和教育的逐渐深入, 学生的自卑情绪会有所减弱。

班主任可通过如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是给予学生真诚的尊重和理解。教师可用“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道理, 开启学生的心灵, 使他们重塑信心, 全面、辩证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 敢于直面人生, 勇于克服困难。二是进行正确的成长教育。教师应强调求真, 学会做人, 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观点, 让学生确立“先做人后成才”的思想, 发掘自己的潜能, 发展自己的个性。三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 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做到学有方向, 练有目标, 切实增强操作水平。四是教会学生目标分析的方法, 用局部成功来激励自己。教师应让学生先从有把握完成的目标入手, 实现“成功—喜悦—下个目标—成功—喜悦—强化自信循环过程。五是适时针对社会形势进行理想教育。这可使学生放下包袱, 树立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的思想, 变压力为动力。教师还应编写优秀毕业生事迹, 使学生有成功的经验和亲身体会, 鼓励学生学好专业, 克服自卑感。六是把竞争引进学校和班级管理, 鼓励学生争先创优, 营造竞争环境。如经常开展文体竞赛、知识竞赛等活动, 增强竞争意识。七是加强耐挫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升华和迁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促进心理平衡。

综上所述, 教师了解了职校生消极心理的成因, 有的放矢地调整他们的心理素质, 将有利于他们整个职校生活的学习和成长, 对他们今后进入社会将大有裨益。

摘要:职校生存在较普遍的消极心理, 笔者通过对焦虑、抑郁、逆反、嫉妒、自卑这五种心理的调查, 分析现象, 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及教育对策。

上一篇:数字化的艺术下一篇: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