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性影响(共12篇)
消极性影响 篇1
近些年大学生犯罪的案件时有发生。这不禁令人好奇, 为什么作为社会精英的摇篮, 作为社会正义的源泉, 在迸发出良心、正义等善的火花的同时, 也不时冒出恶的火花来。有人说这与学生在小时候没有形成好的习惯, 没有形成好的性格有关。那么是否大学生的犯罪都只是之前的性格决定的呢。是否大学学习阶段对大学生的犯罪没有任何责任呢?
答案是否定的。大学这一社会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某些缺陷, 正是这些缺陷, 导致了大学阶段某些消极因素增加和某些紧张氛围的产生, 使得学生的性格发生改变, 从而促成“消极性格”的形成。以至于大学在某些情况下没能成功的将犯罪的种子———静态犯罪心理———扼杀在萌芽状态, 反而成为了静态犯罪心理的温床, 加速了静态犯罪心理的形成。
通过归纳总结, 作者认为, 大学阶段, “消极性格”的形成大致可以归因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学前期, 高中与大学的角色转换没有完成导致“失范”;
二、大学中期, 网络的负面影响, 以及由于校园腐败导致一些优秀学生消极待世, 沉迷网络, 长此以往, 恶性循环, 导致一些同学的消极情绪滋生;
三、大学后期, “失范”程度进一步扩大加之就业压力等原因造成紧张氛围导致消极情绪滋生, 使得消极情绪空前高涨。
正是以上三个阶段的消极情绪逐步累积, 积土成山, 积水成渊, 潜移默化的磨灭了一些同学心中的积极、乐观、开朗、向上的因素, 使其逐渐形成了“消极性格”。下面, 作者就从以上三的方面做出展开, 详细分析大学这一社会生活环境是怎样引起“消极性格”的发生、变化的。
一、大学前期
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曾经对过多人为的训练;填鸭式的教学;繁重的功课;对今后的时代完全没有考虑、对人的职业缺乏安排、不考虑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的与实践生活完全脱离的法国教育大肆抨击。认为向人大量灌输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 绝不可能提高人的智力水平, 相反是为法国添加了数以万计的懒汉、寄生虫和不安定因素。古斯塔夫·勒庞认为这是在向中国看齐, 可见中国的教育较之法国教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浙江大学某教授曾经对中国大学之前的教育有过一句令人非常难以接受但又十分恰当的评价, 那就是“摧残式的教育, 掠夺式的启发”。
在当今中国, 大学生活完全不同于高中生活, 进入大学后, 学习压力的减轻, 羁绊束缚的减少, 大学生就像出笼的小鸟, 飞向自由的天空;像脱缰的野马, 沐浴在自由的春风之中。由此不难发现, 作为社会精英的摇篮, 作为社会正义的源泉的大学并没有承担家长、老师以及社会所期待其承担的重担———继续对学生严加看管, 监督学生努力学习。相反的学校放松了监管, 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 更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机会, 任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由此导致了“失范”的出现, 即大学的空前自由, 破坏了中小学时期老师、父母以及社会等的多方监管的同时, 并没有为大学生提供明确的新的价值观, 并没有教会学生他们应有的自律、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进入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都像过去被牵扯管了的风筝, 在旧的约束和管理已被破坏而新的管制没有跟上, 也即在“失范”的状态之中, 等待他们的就是掉头下坠的命运, 与之相反的是犯罪这一原罪的种子正在悄然的抬起头来, 正在慢慢的滋生发芽。可以说大学四年就是在“失范”中开始的。
山东大学有同学曾经对入校仅一学期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 经过统计发现, 79%的学生认为来到大学后由于没事可做导致了内心空虚, 使自己丧失了奋斗目标, 失去了进取心;有10%的学生认为由于高考成绩的影响, 没能进入自己所想要的专业, 为此也对现实非常的不满, 另外, 学校的学习氛围不好, 久而久之, 丧失进取心;有7%的学生认为学校还不错, 符合自己的期望, 但是不能很快的进入好的学习状态;仅有4%的同学认为自己在入校以来游刃有余, 完全进入状态。由此不难发现, 约占89%的学生入学不久以后, 就因为无法适应大学环境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情绪。
二、大学中期
(一) “消极性格”的发源地———网络
陪伴一个大学生走过四年的不是别的, 而是电脑、网络。大多学生认为电脑是大学的“构成要件”。因此凡是对大学生稍有了解或者偶尔进过大学生宿舍, 那么你就不难发现, 由于经济的发展, 电脑已经和手机一样普及千万家了, 于是乎, 大学四年的旅程就在电脑的陪伴下开始了。网络好处多多, 然而当网络为学生的视野打开了一扇窗的同时, 也为“消极性格”的形成打开了一扇窗。
出于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压力的逃避, 理想与现实之间形成的巨大的反差所引起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以及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等原因综合导致了学生忽视了电脑的工具价值, 而将其作为游戏机和CD机。
一直到现在, 全社会都在呼吁:“加强学校对大学生上网的监督, 增强大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 正确、安全地使用网络, 提高自身的素质, 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努力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让大学生都有一个优良网德, 还虚拟网络一片洁净的天空。”
从反面的角度推测, 全社会对绿色网络的倡导, 对色情、暴力网站的打击, 正暴露了色情、暴力网站的流行和大学生对色情、暴力的“喜爱”。而长期的接触色情暴力内容会导致一个人沉溺其中, 无心学习, 产生网络综合征, 在潜意识中渐渐形成不良的因素, 逐渐产生色情暴力方面的倾向。长此以往, 又会导致一个人在学习方面落后于他人, 使得人际关系更加紧张, 消极情绪进一步滋生, “消极性格”也就随之而逐渐形成了。
网络的影响之二。网络就像是人际关系的抽水机。从有网络开始, 一个学生的活动范围或者说是交往范围就开始像罗布泊的水面面积一样逐年缩小。也就意味着, 随着网络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和加深, 上网时间越来越长, 学生就变得越来越孤单, 越来越自闭、越来越抑郁。而这三点直接导致了一个学生与外界的沟通减少, 理解程度降低, 毫不夸张的说, 孤独、寂寞、内向等倾向是犯罪的最有力的后盾。长时间的不理解, 长时间的误会, 长时间的偏见会导致个人的心理承受和容忍能力下降, 更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从而产生大量诸如失望、沮丧、害怕、愤怒等的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在大一大二阶段这种情况并不特别明显, 这种情况到大三的时候开始凸显, 到大四的时候达到顶峰。而这些消极情绪历来都是“消极性格”最适合、最有利的生长环境。
(二) 校园腐败导致“消极性格”形成
大学阶段, 每个学生可能都会遇到评奖以及凭荣誉称号的事。这些都是大学校园这一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奖学金的本质也决定了一个事实, 即有的人离它很近, 有的人离它却很远。奖学金对学生虽然有促进作用, 但是其覆盖面狭窄, 只有少数的人群可以获得。因此, 再也没有什么比获得荣誉奖项更令人鼓舞的了。荣誉满足了人类趋利的本性,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斗志, 引导学生的行为, 甚至使纨绔子弟为之悬梁刺股。
但是, 奖学金这一对学生的奖励机制落到实践当中就变味了。由于老师控制着审批权, 因此当几名学生均达评选资格时, 老师往往会根据个人的喜好将奖项授予那些平时与自己关系好的学生。而一些学习十分努力刻苦但由于一心专注学习, 而忽视了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的学生, 最后没有得到应该获得的奖励, 即使他们比获奖的学生更优秀。
另外, 有些学校, 利用一定的制度, 限制学生获奖。诸如, 一些学校限制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获奖次数等等使得学生获奖无门, 严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使得优秀的学生消极待世。这样奖学金的对那些优秀的学生的刺激作用就消失了, 这些同学将他们的辛酸与血泪连同希望都悄悄地埋在了内心的深处, 放眼望去, 只留下一片麻木的沙滩和嫉妒的蔓草。久而久之“消极性格”也就渐渐形成了。
可见由于制度的腐败, 导致一些优秀的学生感受不到奖学金对其的促进作用, 反而产生紧张和消极的情绪, 导致心理严重失衡。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 在腐败制度下的奖学金制度扮演着偷鸡不成反噬米的小丑角色。
(三) 恶性循环强化“消极性格”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 大部分学生, 入学不久就沉迷与网络, 渐渐形成了“消极性格”。而另一部分原本优秀的极具上进心的学生由于校园腐败的影响, 自信心、上进心受到腐败制度无情的打压, 也渐渐放弃了努力, 开始沉迷于网络中, 从虚拟世界中寻找成功, 寻找快乐, 成为了网络的奴隶。而网络这个“消极性格”的发源地, 进一步侵蚀原本堕落的学生的心灵, 使其更加消极。这时, “消极性格”就极有可能演变升级为“反社会人格”。
由于长期的消极情绪的累计和侵蚀, 使得那些原本在个体生活中, 因为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自我理想和积极因素, 都由于“消极”风沙的侵蚀而过度风化了。人的最原始的、自私的部分以及“消极性格”像被解除了封印的僵尸, 重新醒过来了。“消极性格”散发出的消极情绪将任何物质和社会的制约从人的意识当中排除了出去, 只留下失望、沮丧、害怕、愤怒。
三、大学后期
大四是一个很特殊的阶段, 进入大四, 就等于进入了半个社会或者说是准社会。此时, 真是如《红楼梦》中说的:好一似食尽鸟投林, 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此时大家各忙各的事儿, 各奔东西, 学生彼此之间的关系淡之如水, 甚至没有关系了。此时, 彼此都认为马上就不用相见了, 不用假惺惺的伪装了, 直接揭开面纱轻轻松松做人。也就是说同学之间面子在此时此刻不再重要, 更不用说是家长、老师了。因此, 此时“失范”达到了极端的程度, 即几乎一切学校方面的管制皆已失效, 而由于还在学校, 社会的规范也没能适用。因此, 认为大四的学生是被社会和学校抛弃的一届学生的说法并不为过。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坚持“以经济建设中心”的道路。经济的发展被过分强调。因此“物质成功”, 即金钱的成功成为了当代的主流文化。甚至有房有车成了结婚的要件, “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 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等等社会现象都体现了这一点, 可以说财富的多少几乎成为了判断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 即财富被过分强调。
与之相反的却是, 成功的道路却少得可怜, 或者说制度允许的到达成功的道路和机会少得可怜。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 由于知识产权等的保护没有跟上, 多数企业并不强调技术创新等原因, 使得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 使得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不需要太多大学生。正因为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 知识不是力量, 因此大学生就低端制造业来说相对于大字不识的工人并没有太大的优势, 同时加上人口基数大等原因, 导致竞争加剧, 从而导致了就业难, 或者即使就业, 也不能就好业的局面。
(二) 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努力程度以及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导致学生的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使得就业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 就业压力使得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下, 甚至整个社会都处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下。面试的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社会以及他人一回又一回的否定, 使得面临压力, 处于紧张状态之中的学生心理更加脆弱, 消极情绪滋生, 心理防线一触即崩。此时学生可能会更加沉迷于网络当中, 通过虚拟世界来逃避现实, 甚至选择通过吸烟、甚至吸毒等方式来消除消极情绪, 化解痛苦。等他们回到现实中或清醒了以后, 消极性格再次光临, 逼得他们再次逃避。“消极性格”就在不断的失败与不断的逃避中逐渐形成了。
消极性影响 篇2
宋旺林
1)培养良好的信息意识,学会辨别有用信息、无用信息和有害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鉴别能力和自我防护意识。
2)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以及信息免疫等方面的能力。
3)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长期使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要保持正确的操作姿势,注意用眼卫生和劳逸结合,坚持锻炼身体,以免损害健康。不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因此影响学习。
警惕暴力童话的消极影响 篇3
动画片中有暴力,许多童话亦然。在那些童话故事中,恶善双方交互使用暴力,而后者无论手段多么血腥,都会作为英雄受到赞颂。人们鼓励、怂恿孩子模仿这些“英雄”,并以能否“成器”评判他们对“英雄”的热心认可与否,在纯真的心里播撒暴力的种子。
童话伴随着一个人大脑发育、思想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期所接受的教育、熏陶对孩子一生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的暴力倾向严重以及校园暴力事件频发,手段残忍,令人寒心,人性畸變,令人担忧。暴力意识虽不必一定来自童话故事,但暴力童话却可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与成长。童话塑造着孩子们的思维,其范式成为孩童模仿的对象。
“惩恶扬善”,嫉恶如仇自是件好事。但孩子评判是非难,对暴力手段留下清晰印象却易。而人们向孩子们灌输充满暴力色彩的“英雄主义”思想,大讲“暴力童话”。所渲染的斗争思维,也许比暴力因素本身更为可怕,它过早地教孩子以一种峻急的而非温和的眼光看待世界和人际关系。
当然,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因“暴力童话”而崇尚暴力,但多会因此而默认和容忍暴力。遇到影视及其他文艺作品中的血腥情节虽不觉“刺激”,但也冷漠而不反感。洛克说,折磨和杀害动物的习惯,会逐渐地使孩子对于人类的心肠也变硬起来;而以虐待与摧残弱小动物为乐的人,对于同类也不会十分同情或宽厚的。这说明,人的意识防线一旦退缩就再难恢复。所以,童话中不当的暴力因素无异于在孩童心灵里开了口子,是应当规避的。取而代之地,可多讲一些珍爱生命的故事,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命意识和文明素养,从而成长为讲文明、尚民主的社会公民。
童话创作者应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构思,这儿童不是他们所以为的是心智不成熟者和价值规训的对象,而是我们应当加以研究的“异质生命”,是一个比我们所处的更好的社会的主人。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及对策 篇4
误导广告的形式
虚假误导。利用各种新名词、专业术语误导消费者, 但消费者没有能力鉴别。真实性是广告的生命, 对我们企业来讲, 在诚信建设当中, 要把规范广告、坚持广告的真实性作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来对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有关规定, 广告在表现上运用的艺术夸张手法应当能够被公众接受和认可, 不得使人产生误解。比较突出的是电视购物广告, 广告演得越真, 骗得越狠, 事实上, 这些叫卖的产品大多是鱼目混珠。
模糊误导。信息、符号表述不清楚, 引起人们的误解。广告主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促进产品销售, 促进短期销售, 广告内容含糊其辞, 关键内容表达不清楚, 对产品的注意事项或者副作用只字不提, 设置消费陷阱。冰箱企业为加大自己产品的宣传力度, 除了便宜实惠以外, 最引人注目的恐怕就是各种新概念、新技术的名词了:“维C保鲜”、“离子杀菌保鲜”, 其中就推出所谓健康冰箱这一模糊概念, 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健康冰箱可以杀菌保健康。但医学家指出, 抗菌与杀菌有着明确的概念和极其严格的标准, 任何家用冰箱均不可能达到杀菌的作用, 健康只是相对的。
示范误导。广告中出现广告模特的示范使用效果, 还有可以在售点现场示范, 使用前后的效果比较, 来误导消费者, 使消费者信以为真。示范误导中名人示范、“权威”、“专家”的影响力比较大。名人广告归根结底是一个“公众人物”话题和“可信赖度”结合的话题。它所依赖的基本原理是一种“心理暗示”现象。名人广告所利用的正是这样一种自然天成的感召力和不言而喻的可信赖度对受众施加劝说, 暗示名人也在使用某产品或服务, 让消费者对名人的信赖尽可能转移到对名人代言的广告商品的信赖。部分消费者因为相信名人信誓旦旦的话而产生购买行为。但我国法律法规也没有规定模特包括名人所代言的品牌必须是其使用过的, 广告中的示范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实的, 消费者必须理性看待, 更多地注重产品的功能而不是谁代言的。
夸张误导。合理夸张法, 就是借助想象, 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对象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明显的合理的扩大, 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广告创意允许艺术夸张, 但这个夸张有一个前提——不得误导、欺骗受众。广告在不违背其真实性的基础上, 可以适度地夸张、适度地渲染。但如果广告语言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就会出现虚假广告, 误导消费者, 也会给消费者带来经济上、精神上甚至肉体上的损害。目前的电视购物广告低俗内容、虚假成分较多, 这一类广告, 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过分或片面夸大产品功效的手法, 来诱导消费者。
误导广告的消极影响
第一, 对社会的影响。
误导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 (包括人、事、物) 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广告传播对人的价值观也存在一定的影响, 对伦理观、审美观、教育观、爱情观等价值观的影响比较明显。如步步高点读机、清华金思力等产品的广告, 都在不同程度上暗示家长和学生, 学习成绩的好坏, 跟教育方法、学习方法是否得当通通无关, 在于这些辅助的东西———学习机、营养液等。将学习成绩的好坏归根于这些外在条件, 而学生自己的内因、主观能动性和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等这些教育的关键内容被人们所忽视。这样类似的广告宣传让许多家长错误认识了教育的规律, 更关注学习成绩, 与素质教育宗旨背道而驰。
误导消费观。误导广告中传达一种超越现实的富裕生活方式, 充满诱惑力的超前消费, 豪华气派的场景等, 广告所召唤的不是真正的需要, 而是超出生存需要的奢侈。广告刺激受众, 助长了受众的心理缺失感。这种广告致效的过程是以人对现状的感到不满为逻辑起点的, 告诉消费者只需要购买广告商品或服务就可以弥补这些缺失, 生活就有望得到改善。广告中的拜物主义、个性张扬、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消费观念被经常利用, 中外合资企业的产品广告, 也经常性地强调“百分之百的进口原件”, 暗示进口商品优于国产品牌。
误导语言文字规范。目前, 在报刊、广播、电视广告中, 滥用誉词、怪词、错别字、繁体字, 借用谐音乱改成语、用词不当、病句的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滥改成语之风, 大有愈演愈烈、愈改愈邪乎之势。皮革广告把“别具一格”改为“别具一革”, 药品广告把“有志之士”改为“有痔之士”, 如此等等。一种是文字表述本身的问题, 让消费者不知所云, 甚至错误引导。山东省沂源玉德酿酒饮料有限公司为促进其产品 (白酒) 在青岛市场上的销售, 连续在《青岛日报》、《青岛晚报》上刊登广告, 其广告语为“绵绵二房, 回味悠长”, “健康、质朴、倔强、回味无穷”等;广告画面由汉字“二房”和一位旧式装束打扮的妇女坐在磨盘前的形象组成。该广告发布以后, 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该广告实质是利用社会上一些人的不健康心理, 隐晦地宣扬丑恶的封建腐朽没落现象, 有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二, 对消费者的影响。
造成身体上的伤害。混淆药品、保健品和食品, 误导消费者就医, 错失正确治疗方法, 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造成消费者身体的伤害, 甚至为此丢失生命。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抗癌药虚假广告盛行, 由于抗癌药的特殊性, 此类药品的虚假广告也让人深恶痛绝, 包括了绿谷、中科、富硒灵芝宝等近10年来抗癌药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虚假广告。
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误导广告可能导致消费者不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和具体需求, 盲目选择广告商品, 甚至产生相互攀比的消费理念。误导广告过分地渲染、夸张等可能导致消费者情绪化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从众消费, 这些不理性的消费也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经济开支, 甚至成为消费者沉重的负担。现在房奴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 这些房地产广告中的虚假信息误导更使部分消费者陷入消费的痛苦之中。
治理误导广告的对策
修改完善《广告法》及相关法律。1994年通过的《广告法》和其他一些相关法律法规迫切需要做适当的修改, 对预防虚假广告、误导广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误导广告在《广告法》中进一步清晰化、明确化, 在执行过程中更容易判断。同时, 要加大处罚力度, 现有的违法成本远不足以对违法行为产生威慑。还要进一步清晰广告主、广告代理、广告媒介的责任, 不至于出现问题相互推诿。
严格执行现有相关法律法规。首先是加强工商行政管理审批把关, 提高审批人员的素质, 媒体投放审查严格。严格按照广告准则和相关审批程序进行审批, 尽量减少误导广告的出现。其次对相关的误导违法广告处罚到位。目前广告市场中误导广告非常普遍,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司法部门应该将打击虚假、误导广告列入重要服务议程, 严格执法, 坚决打击各种误导广告, 保护消费者权益。
提高创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修养。广告作品中很少有直接的道德与法律成分, 更不会直接以说教的形式出现在其中, 但是广告创意内容总是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双重约束, 广告创作人员在创作过程中要自觉地防范, 避免在广告作品中出现虚假误导、低级趣味、伤害民族情感、违背伦理的信息出现。这些情况一旦出现, 易被广大消费者所厌恶, 不但该广告效果大打折扣, 企业和企业品牌也将严重受损。广告商品消费的注意事项、副作用等信息也须尽可能在不破坏创意的基础上告知消费者,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被单独的广告内容所误导。
规范管理名人代言广告。名人代言广告的影响力比较大, 与此同时, 如果名人代言虚假广告, 不但对广告消费者是极大的伤害, 对名人自己的声誉也有极大的伤害。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法》已经对名人代言广告有所重视, 法律规定监管部门、检验机构、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甚至个人, 不得以广告的形式推荐食品, 名人如果做问题食品的广告, 将和生产经营企业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提高消费者的相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就是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 媒介信息就包括广告。一是不要被广告词所迷惑。如果商品或者服务价格和价值差距较大, 消费者一定要谨慎, 不要被商家的广告词所蒙蔽, 更不要盲目相信公众人物的所谓推介, 若消费者有意购买, 一定要问清商品或服务的制造商、厂址、电话以及售后等情况, 如对方不能提供详细资料, 消费者就要提高警惕。二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广告商品并非全是质优价廉的商品或者服务, 更不可能全部适合自己, 因而, 广大消费者应理性消费。
参考文献
[1].吕蓉:《广告法规管理 (第二版) 》,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
[2].张龙德、姜智彬、王琴琴:《中外广告法规研究》,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消极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篇5
一般来说,情感因素可分为个性因素(内因和相关因素(外因。个性因素包括动机,态度,抑制,焦虑等。相关因素则涉及语言学习环境,如学校,家庭,社会。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我们分析了消极情感产生的原因,其中包括个性因素(习得性无助感,自我效能低,归因不正确,教师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结果发现自我效能低和习得性无助的学习者,他们的成绩相对较低。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学习动机。由于不正确的归因,学习者并不期望自己成功,并且在英语课堂上感到自卑。因此,他们对英语提不起兴趣,成绩也非常差。教师消极的态度,悲观的情感,自信心的不足等都会对学习者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情感障碍,并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健康的情感。
关键词:消极情感因素;英语学习;学习者;消极;情感因素 一.消极情感因素
文卫平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伴随着消极的情感态度。他们面临着多种消极的情感:消极态度,缺乏动机,焦虑,抑制,和自尊不强。大量研究表明,情感因素和英语学习结果紧密相关。消极的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产生不利影响。
二.消极情感因素产生的原因 1.个人因素 1.1学习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是指个人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如:有些学生一遇到有点难度的问题就会放弃,表现出不想动脑筋的倾向。有的教育者对此不理解就批评他们懒惰,不爱思考。其实这些学生正是由于以往的挫折经历,让他们形成了习得性无助,认为努力思考对自己来说也是无济于事 的。习得性无助者有三个特点:
1、稳定性。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一种稳定因素。这种稳定的归因就会形成个体对未来事件的一种消极期待,在其看来失败的原因是稳定的,因为不聪明,现在会失败,将来也注定会失败。
2、普遍性。习得性无助者在某一个领域失败后,会倾向于认为在其它领城也同样会失败。
3、个性化。习得性无助者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个体内部,而不是归因于外部环境。考试失败了,会认为是“自己没有能力”,而不是认为:“这次题目很难”。这种向内的归因就容易导致个体的自尊降低,产生抑郁。英语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常体验到一种失败感。在经常性地感受到失败之后,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情感上自暴自弃,行为上逃避失败,常以“我不会”作为托辞。
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首先,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日常生活中,人们时时处处都不得不做出决定,怎
样行动以及持续多长时间。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境,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干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成长造成影响。其次,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努力越具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当被困难缠绕时,那些对其能力怀疑的人会放松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想到个人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上更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注意力转向可能的失败和不利的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将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境的要求上,并被障碍激发出更大的努力。
自我效能感影响到人们的归因模式。在寻求困难问题解决之策时,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低自我效能者则易归为能力不足。进一步的
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与归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比如,将低绩效归因于个人局限性会损害其自我效能感。研究普遍证实,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另外,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对学习行为及成就有重要影响。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对其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较强,并对其目标定向及学习成绩具有积极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学生学习自我调节效能感对英语、阅读的学习成绩影响较大,而对数学的影响较少。
1.3不正确的归因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已发生事件的原因的推论或知觉。在归因过程中,情感因素作为一种动力因素,对行为具有重要的激发和推动作用。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根据控制点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韦纳与其同事们的研究证实了每一原因维度都能与一组特定的情感反应相联系。在内外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则会产生羞愧的感觉;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生气。在稳定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产生自豪感,从而动机提高;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产生侥幸心理。将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将会产生绝望的感觉。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会生气。在控制性维度上,如果将成功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积极的去争取成功;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不会产生多大的动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则会继续努力,归因于不可控因素。则会绝望,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稳定、不可控时是最大的问题,这种不恰当的归因方式易损害学生的自尊、自信心,从而造成无助感,学习的动机减弱。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屡遭失败,他们就会怀疑自己英语学习的能力,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帮助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稳定因素,如,让学生将成功归为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可控因素,如学习方法不当、不够努力等外部因素。可以有效保护学生自尊和自信
2.教师因素
学习者的思想、信念、态度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英语老师的思想、态度和行为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有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信心十足的教师,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对英语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相反,持有消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悲观的人生态度的老师,自信心不组,人格不健全,行为不正常的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肯定会对英语学习者产生消极的不利的影响。
然而,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几乎是每个学校都存在的现象。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教师的非正常行为不仅困惑着教育管理者,导致教师集体的许多矛盾和问题,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但是教师的非正常行为常常未引起重视。四川省陈安福先生曾对四川省的十个县的一万多名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许多教师反映,教育工作目前是苦恼多于快乐。由于焦虑情绪重,教师容易情绪波动,生气。某中学101名教师写情绪波动的人,占46.5%;写生气激动的占48.5%。
对于有非正常行为的教师,他们对待工作和学习者的态度是变幻莫测的,而且容易失控。主要表现为:缺乏责任心和上进心;消极的对待本职工作;懒于在教学上用功;抱怨牢骚,看社会阴暗面多,对事物持否定态度;轻薄浮躁,表现卤莽;容易紧张焦虑生气不满;把这些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和教学中去,甚至发泄在学生身上;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一旦学习者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犯错,就马上生气发火,而不是去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失去耐心。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会对老师不信任,失去信心和对英语失去兴趣。在课堂中由于无助而容易产生紧张、害怕、痛苦的心理。如果在教学中老师焦躁不安,学生也会紧张不安。因此,教师控制好自己的情感至关重要。
四.消除英语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因素,建立积极的情感因素的策略
由于情感的复杂性,个体的差异性和英语教与学情况的特殊性,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消除这些消极的情感因素,帮助英语学习者建立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因素。
1.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王重鸣。其基本指导原则是:归因的变化能引起动机的变化,动机的变化会对行为产生直接影响,改变了的行为又会形成新的归因,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归因训练通过归因的转变和积极性情感、期望的形成,为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归因训练的基本步骤如下:(1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可以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2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3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可以让学生在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中选择其成败的原因。
(4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或外部因素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心理。
总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指导英语学习者进行正确的归因,将会帮助学习者形成积极的情感因素,从而促进英语的学习。
2.教师的期望
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认知、行为、情感相互作用动态发展的系统,而教师期望效应可促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师生之间良性心理互动,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克服消极情感因素。
研究表明:教师期望对学业成绩有着极为显著的影响。教师期望值高的学生,会在一种被人器重的环境下学习,教师会为之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如提问、纠正错误、提供难度较大的问题,获得更多的表扬等。在家庭中,这些学生受到父母更多的
鼓励,因此自信心及学习兴趣会得到提高。相反,期望值低的学生,则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环境之中,在这种环境中受到冷遇,丧失学习信心及兴趣,这种行为在教师低期望行为的持续作用下得到强化,这种强化的结果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在教学活动中的逃避行为,如逃避、厌学、对教师不尊敬等,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
因此,教师应该明确地了解哪些行为与高期望相联系,哪些行为与低期望相联系,时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亲切、和蔼的态度、言语和行为为学生创造温暖的心理气氛,而不应以冷漠、粗暴的态度对待学生;教师应该对学生正确、合理的意见及良好的行为及时予以表扬,对不良行为予以批评,但批评不可过度,如学生在错误回答问题后,更多的应是鼓励而非批评;教师应经常承认、修改、应用、比较或概括学生的意见,采纳学生的意见,不应忽视学生合理的意见;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供较多、较难的教材,以提高学生的期望值;教师应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并耐心地等待他回答问题,以增进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能力感水平;教师应与学生密切交往,促进期望效应的实现。
由于教育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影响比它对学业成绩的影响要显著,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他的期望对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这种影响,采用适当的激励方式,以激起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首先,教师应对学生表现出热切的期待,亲切、和蔼地鼓励学生。其次,教师应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致力于追求同自身能力水平相称的学习目标,并及时予以表扬。第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设定其努力目标,形成不同的期望,否则,整齐划一的期望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降低或丧失学习动机。同时,教师的期望不可过高,否则学生经过努力无法达到,也会丧失成就动机。总之,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学业成绩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这种影响通过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等内部心理因素而实现,因此,教师最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感及学业成就动机水平,从而改进其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3.教师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要注意教学的反馈,给予及时、正确的评价,使学生认识自己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外国学者罗西和亨里的实验证明了反馈的重要作
用。他们把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3组,每组给予不同的反馈。对第1组,学习后每天告诉其学习结果;对第2组,每周告诉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不告诉学习结果。如此进行8周后,改换条件。除第2组仍旧告诉其学习结果外,第1组与第3组的条件对换,即第1组不告诉他们学习结果,对第3组则每天学习和测验后就告诉其成绩。这样又继续了8周。
实验结果表明:在第八周后,除第2组显示出稳步的前进以外,第1组与第3组情况则变化很大,即第1组成绩逐步下降,而第3组成绩则迅速上升。由此可见,反馈在学习上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尤其是每天的及时反馈,较之每周反馈更佳。如果没有反馈,不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则缺乏学习的激励,很少进步。
教师的反馈,除了写在作业本上,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传递。如,赞许的点头,期望的眼神,面带微笑,面对面地交流等等。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习者制定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和计划。经过努力可以实现,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感,从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产生,激发学习动机。
4.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对某种事物的有力、积极的叙述。这是一种使我们正在想象的事物坚定持久的表达方式。进行肯定的练习,能使我们用一些更积极的思想和概念来替代我们过去的陈旧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技巧。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很大程度影响着学习者的情感经验和行为。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自我暗示对人的心理作用很大。积极的自我暗示可以有效的消除学习者消极的情感状态,尤其是对于自信心不足,自我效能感低的学习者,可以使他们产生勇气,产生自信,争取意想不到的效果。
有些学习者经常被消极的自我暗示所影响。例如“我不擅长学习英语”,“我做不到”,“我永远都不会成功”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英语是我的强项”,“我能做得”,“下次我会成功的”。这种积极的自我暗示能
消极性影响 篇6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消极影响;防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68-01
一、网络的开放性特点是其产生的根源
何为网络,就是指人们以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信和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虚拟世界。网络能够为人所控制,它本身并不存在善恶、美丑的区别。当网络被有特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的人运用时,才产生了所谓的“消极影响”。网络的消极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这种开放性被人为利用,进行了某些不正当的行为活动造成的。
网络是虚拟的,它为各种身份的人提供了言论自由的平台。网络技术的运用,打破了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但是这种时间及空间上的开放性也导致了网络信息的泛滥,甚至充斥大量暴力、淫秽等不健康的信息。
网络有着信息传送和资源共享等功能,这也就意味着现实中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而相互交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但是我们仍不能忽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代大学生正逐渐成熟,这个成熟是需要一个过程,或长或短,这一时期,大学生对于外界都充满着好奇感,而网络正好可以提供大学生这个平台,网络文化因为它的包容性、开放性带给大学生不一样的体验,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都处于思想的发展成熟的过程,思想意识逐渐定型,因此,在大学期间,学生的思想意识很容易受外在因素的影响。
二、网络监管和外在监督的乏力
网络社会提供给网名极大的自由度,这已经超出了现实社会伦理和法律水准所能适应的范围,由此而带来的道德和违法犯罪活动层出不穷。大学是大学生由学校慢慢步入社会的一个过渡过程,他们需要通过网络已经校园来了解社会、获取认识,这也就导致了大学生会接触到一些不道德以及违法活动。这时候的大学生思想意识并不稳定,对于事件的认知并不全面,很容易收到蛊惑,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而对于网络的管理主要基于俩种方式:网络监管和外在监督。
网络的外在监督主要是指网络社会中人对于网络行为的观察监督,一旦遇到有失道德和违法的活动应该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举报,确保网络社会的和谐。在我国,网络的外在监督主要还是网络舆论监督这一种形式。网络舆论监督与传统舆论监督相比,它能够更直接、更真实地保护监督者的合法权益。但是网络舆论监督形式是基于网络发展的基础上的,而我国网络发展的时间较短,对于网络舆论监督的认知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我国还没有形成一种很清晰的认识,这也就造成了我们有较完全的网络环境却没有完好的网络舆论监督体系。网络监督体制的不健全使得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这对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就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同时,大学生也是网络信息的积极传播者,也会参与网络的监督中来,缺乏监督也就意味着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因为网络不良信息而变得发散,不坚定。
网络监管是相对于网络的外在监督而存在的,外在监督是从参与网络的人出发,而网络监管则是从主管网络建设、发展的政府部门出发。现代社会,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大学生融入网络世界。如何确保大学生身心以及思想意识的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于网络的管理,为大学生的学习及交流创造环境,让大学生接受正确的信息引导。当前,我国的网络管理不健全,主要是因为我国网络建设起步较晚,政府对于网络的认识并不清晰,不能形成一种比较完整的监管体制。网络有着开放性和匿名性的特点,网络信息的发布缺少限制,对于网络环境的建设造成不稳定因素。大学生强烈的接受以及探索意识,使得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比大部分人超前,如何筛选信息的消极因素,当前我国信息管理部门做的还不到位。
三、不良的消息传播行为
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主要是网络舆论,它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其形成并发挥作用的载体是网络,所有的言论、态度、意见、信念和情绪都是在网络中表达的,是网络中的公众所表达的意见的总和。网络的开放性原则使得网络舆论的产生发展以及传播都带有不确定性,网络舆论强烈的人为意识,使得网络舆论一旦被人恶意利用,就会造成很大的恶劣影响。
大学生求知好学,对于新事物、新观点的接受能力很强,这也造成了某些大学生片面的追求新事物、接触新观点,不能很好的对新事物新观点进行辩证分析认知。大学生对网络充满了好奇,但他们对于网络的认识不清晰,对待网络可能带来的影响认识不到位。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最重要一部分就是参与网络舆论,大学生运用网络形式比较单一,聊天上网,视频游戏等等,这些网络形式最终也是靠网络舆论进行运作的,所以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必然受到网络舆论带来的影响。一些网络中的民众恶意使用网络,散播不良信息以获得好处。而这些不良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消极影响。
四、正面的教育引导滞后
网络自21世纪以来,飞速发展,逐渐的进入普通民众家庭以及大学校园。当前大学生对于网络的运用主要还是在于聊天、看电影、玩游戏和查阅资料,其中大学生的网络游戏时间明显偏高,造成了网瘾症的出现。大学生网瘾症的出现除了自身缺乏自制力外,家庭和学校的正面教育滞后也是其重要原因。
家庭教育方面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方面:1.家长对网络的认识不到位;2.对子女的网络使用情况不甚了解,疏于管理;3.家庭教育忽视对子女自制力的培养;4.家长没不能很好的和子女溝通;5.家庭本身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沟通中很难感受到彼此之间的爱。家庭教育对于子女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而上述问题在家庭中或多或少存在,家长和子女缺少必要的交流沟通,子女将业余时间放在网络中。他们的网络行为缺乏家长的引导,显得漫无目的,只能通过网络游戏或其他来填补内心的那种失落等其他感受。
相应的学校作为大学生的生活场所也存在着许多问题:1.大学校园中疏忽对于学生的管理;2.学校缺乏必要的网络教育,缺少对大学生的网络知识引导;3.大学校园完善的网络资源也为大学生沉迷网络创造了条件。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网络在校园的运用很普遍,大学生运用这些网络很方便,如果缺乏管理,大学生很容易沉迷网络。当前,我国大学校园普遍缺乏对大学生的网络教育,缺少对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正面引导,没有对学校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这都会使得大学生过度沉迷网络。
五、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自律意识
不管大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有多少,最不容忽视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大学生使用网络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人性需求、交际需求、自我满足和减压需求以及从众心理。大学生对于网络的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这种需求欲望突破了学生自身的自律能力,那就会导致大学生过度使用网络,从而沉迷网络而不能自拔。
参考文献:
[1]赵瑞琦.网络爱国主义:源流、利弊与策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大学生网络交往消极影响分析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交往,消极影响
网络交往, 是指人们以互联网为载体, 利用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信息交流, 沟通思想、联络感情的过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网络交往已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种新的形式。网络的延伸和对日常生活的渗透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都使得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 调查中目前排名前十位的网络应用, 如网络音乐、网络新闻、即时通信、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等几乎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通过MSN、QQ、飞信、E-mail电子邮件、网络游戏、个人空间、论坛、SNS等途径, 大学生人际交往也已经突破了传统模式, 向更宽广的领域伸展, 网络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
一、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 很多大学生热衷于网络交往,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自我身份确认。
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 大学生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这使他们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而网络中的各种角色给予他们自我表现、发泄的机会, 使他们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网络是虚拟的, 它为大学生提供了超越时间空间、现实身份、家庭背景和教育程度的新型娱乐和生活方式。一些大学生将网络交往作为特殊的、但是能够有效满足心理需求的交往方式。虚拟的网络世界也成为了他们逃避现实的途径, 使他们沉溺其中。特别是在网络游戏中, 玩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游戏的类型和游戏的伙伴, 他们可以随意改变自己的年龄、身份、地域等, 这是现实生活中做不到的。
(二) 表现自我。
部分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为表现自我。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 许多大学生把网络作为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 在网络上通过多种途径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们一般通过网上发帖、制作个人网页等形式来展现自我。这些人一般都有一定的网络阅历, 对事情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思考。很多人在网络上找到了自我发展的方向。大学生就是看中了网络这样的一个虚拟的第二世界, 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畅所欲言, 发现自我、表现自我。为便利生活而使用网络的大学生更多地进行网络游戏。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游戏, 需要多人在同一时空中共同完成, 而网络游戏则不受时空的限制, 为游戏者提供了便利。相对于复杂的现实世界, 虚拟网络世界成了大学生情感的宣泄渠道。
(三) 情感需求。
在网络上交友, 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内容之一。各式各样的聊天室、论坛是大学生漫游网络的第一个驻足之所。各大网站的聊天室里挤满了大学生的身影, 各个交友网站里排满了大学生的注册信息和留言。聊天、交友成了一些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有的乐此不疲, 甚至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还有部分学生迷恋网络同居, 在网上体验同居生活。大学生处于情感需求的旺盛期, 他们迫切希望与外界保持更多的联系, 于是运用网络这种沟通方式作为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网络交友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动机。由于现实中的种种压力, 大学生归属、爱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于是一些大学生们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归属感, 重新构筑自我。
二、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今天网络已经成了大学生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出现的则是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由于网络中的人际交往是以计算机为中介, 与传统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往相比, 现实性的面面接触减少, 交往活动单一, 稳定交往难以实现;情感交流局限, 人情趋于冷漠;交往中自我中心凸显。
(一) 淡化现实中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在我国, 根据CNNIC2009年1月发布的最新调查数据显示, 大学生群体是所有使用网络群体中最活跃的一个, 平均每周上网时间达到了18.6小时, 仅次于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工作工具的办公室职员。除去必要的学习、生活用时, 如此密集地参与网络或与网络相关的活动中, 必定会减少参加其他活动的频率和时间, 减少与身边亲人、朋友之间面对面相处的机会, 其结果必然将是对现实中人际交往的疏远和心理距离的扩大。网上交际的双方所直接面对的是冷硬的键盘屏幕, 彼此间处于相互隐匿平等而无直接利害关系的相对位置上, 不存在社会、经济地位等现实性因素的界限, 这使得网络交往中缺乏明确的纵向人际互动, 也进一步淡化了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二) 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危害个体心理健康。
一方面, 对新异网络信息趋之若鹜的大学生由于网络交往的深度卷入, 减少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 更淡化现实中已有的多方位的人际关系, 人际之间的互动形式越发的单一。另一方面, 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交往中选择的随意性, 也造就了网络人际关系的不稳定性, 从而限制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其随意的方式也导致了交往的肤浅化。个体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的两种角色及其负载的人格特征就必定会出现交替轮转。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当多重角色之间差异和冲突达到一定的程度或者角色转换过频时, 容易出现心理危机, 甚至导致双重或多重人格障碍。网络人际交往中的角色与现实角色的反差过大, 会造成内心的裂痕, 威胁到个体的存在。
(三) 削弱现实交往中信任感、责任感和道德感。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巩固需要交往双方彼此间的相互重视和支持, 也需要双方能够平等和互惠互利。而在网络中则很难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 虚拟的平等与交互所掩盖的是彼此间的无知, 这也就限制了道德、规范在人际交往中的约束力。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以及内化的自我约束在网络匿名化和不稳定的状态中, 所能找到的也只是一串作为IP地址的符号。如此自由地存在, 使社会规范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普遍约束力, 而个人内在的自我约束机制也在潜意识中放松了警惕。网络中随意的、非道德的, 甚至恶意的、非法的活动屡见不鲜, 也在网络人际交往中造成信任、责任和道德的缺位。种种行为转嫁于现实生活就会造成大学生对于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降低。同时, 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 则是强烈的个人本位和自我中心, 这也是对崇德化、尊理性、主中庸、重自治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冲击。
三、大学生网络交往对策分析
毫无疑问, 网络消极影响特别是过度上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使大学生在从网络虚拟走向现实生活的回归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问题。结合有关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 网络情境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困境大体上包括交往过程中行为言语、情绪情感、人格特征, 以及网络认知等方面, 具体来看则又包括道德情感、人际信任、自我认同等方面的危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教育学生正确处理现实交往与网络交往的关系。
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网络交往的主人, 正确认识网络交往只是人际交往的补充, 不能迷恋在网上建立的友谊或爱情, 更不能用这些关系取代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加强安全观教育, 警惕网络中的人际欺诈。三是要加强健康的情感观教育, 正确对待网恋。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针对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在人际交往章节中增设有关网络人际交往和网恋的有关内容, 采用讲授与录像、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网恋, 确立正确的网络交往观、情感观, 培养健康的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理念。
(二) 加强诚信等交往道德的引导。
消除网络交往中的信任危机, 必须使相互诚实成为自律的行为。与现实人际交往一样, 诚与信也是网民必须遵守的重要准则。学生在网络交往时, 也应注重自己的个人形象, 尊重他人人格, 履行道德规范, 做到不使用污言秽语、不进行人身攻击、不欺骗朋友等。教师要引用古今中外有关诚信的典型例子来劝诫和引导学生, 做诚实守信的高品位的现代人。同时学校应健全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让诚实守信者获益, 失信者受罚, 营造诚实守信的氛围。要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大学生的交往主要在校园内进行, 要创建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高雅实用的教室、实验室、图书馆, 以及温馨的宿舍, 激励学生奋发进取, 陶冶情操, 提升思想境界, 使人心情愉快, 适宜开展积极的人际交往活动。
(三) 加强健康校园网的建设。
教师应发挥校园知识、人才、信息密集的优势, 使校园网成为教学、科研、学习、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场所,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设置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与学习、生活和娱乐相关的专题社区, 增强吸引力, 把学生兴趣引导到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完善人格等方面上来。我们要加强对网站的管理, 大力倡导网络文明风气, 对于有违社会公德的言论不仅应及时删除, 而且要就此展开讨论和批评, 形成健康的舆论氛围, 树立网络正气, 要增加在课外、星期天、节假日等开放学校机房时间, 使学校机房成为“健康网吧”。要加强学校心理咨询网络体系建设, 全方位地搞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辛妙菲.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的差异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 VOL16, (9) .
[2]李晓东.大学生网络交往动机与网络行为特点及关系.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9.10.
[3]张俊杰, 姚本先.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5.
消极性影响 篇8
德莱塞是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重要人物, 《美国悲剧》这部作品问世于1925年, 受到了外界的一致好评。德莱塞的《美国悲剧》的创作是有着跨时代意义的, 其文风从维多利亚时代的谨慎与温文尔雅转变成坦白、直率与充满激情的格调, 他敢于书写一些从前美国作家不敢书写的主题, 如针对美国物质主义、拜金主义等弊病展开了描写;此外还将性的写作做了开放式的表达。从此可以看出, 德莱塞的文学创作, 是对美国传统宗教与文化道德的颠覆, 德莱塞将物质主义及其消极影响在作品中表现了出来。可以说, 德莱塞的写作风格与主题, 解放了美国文学的道德禁锢, 给美国文坛带来了一次洗礼。本文将通过对《悲剧美国》这部作品的分析, 将其内涵揭示出来, 并将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阐释出来, 使其具有现代性的历史意义。
一、物质主义与伦理道德
“物质”一词原本只是一个名词, 它也仅仅是为人类生活服务的一个方面, 但是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之下, 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其涵义范围。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须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 消费的力量已经成为人们为之努力与奋斗的目标。这是一种极为不健康的物质主义, 把物质当成一切工作为生活的重心, 人们成为了物质的奴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物质主义过度盛行这一问题, 因而在文学文化领域、经济领域等方面, 人们都开始关注物质主义及其影响力, 因而, 他在学术领域也有了一席之地。
在二十世纪中期以后, 西方文明受到了战争的影响, 物质主义也在此时出现, 而有关于消费、物质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开始完善。但是由于美国的特殊文化现象, 它没有受到过多的战争影响, 而是利用两次世界大战而大发战争横财, 因而美国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其物质主义就已出现, 并且发展迅速。物质主义的迅速发展, 影响了美国国内的各个行业与领域, 文学领域也有涉及, 比如在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与德莱塞等一些作家的文学作品中, 物质主义的踪影已可以找寻的到。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确实是物质繁荣的一大要素, 它标志着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精神危机的开始, 物质主义的盛行随着二十世纪的进步而一同发展, 并逐渐转化为一种文化与道德危机。
物质主义的过度盛行, 导致了道德伦理与人性的失衡。由于消费的膨胀、物质欲望的增长, 人们的道德与精神领域受到了侵蚀。而美国的这一现象, 并不是由于战争所带的西方文明所致, 在美国这一现象早已有之。然而, 在以欧洲为主的西方社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 新教与清教的精神已被侵蚀殆尽。但是美国的物质主义肆意疯涨, 却是一个长久的文化演变的过程, 并非一日之时。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国家, 以生产和勤俭节约为主导, 但是随着经济与文化的迅速发展, 到了二十世纪, 物质与消费迅速发展起来, 并逐渐成为一种文化趋势。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末期开始迅猛发展, 这对于传统的受清教禁欲教条主义控制的人民来说, 无疑是一种思想与文化方面的解放, 因而, 人们的欲望被无限的放大了。
道德与伦理方面, 人们冲破传统的思想与文化的禁锢, 享受着物质主义带给他们的丰富的生活, 因而传统的伦理教育已经成了一个空壳, 没有丝毫的存在意义。逐渐强大的物质诱惑与欲望的享受, 人民的宗教信仰与意志力逐渐在消磨,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了物质主义与享受主义的道路。正如费瑟斯通所说的那样:“遵循享乐主义, 追逐眼前的快感, 培养自我表现的生活方式, 发展自恋和自私的人格类型, 这一切都是消费文化所强调的内容。”道德与伦理在物质面前已经显得苍白无力, 人的欲望在物质主义的极度膨胀之下, 被无限度的放大,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与爱情甚至都要让位于物欲, 因而人情愈加变的冷漠。《美国悲剧》中克莱德, 由于人们对物质与享乐的极力追捧, 而导致亲人之间、友情之间也变得异常冷漠。他甚至为了把自己打扮成俊俏、有诱惑力的男人, 而不惜欺骗母亲减少对家时的贴补, 甚至也不将钱给快临盆的姐姐急用, 却将钱用来给自己的女朋友买奢侈品。由此, 可以看出, 在物质与虚荣之下, 人们的道德与伦理已经没有了底线。
二、物质主义与身体
人是一个动物性的存在, 叔本华认为, 人是一个各种欲望的结合体。物质主义的“蓬勃”发展, 必然会导致人类食欲、性欲与物质欲的膨胀。当然, 人类有很多欲望是正常需求, 但是由于超过一个度, 那么就会起到消极作用, 比如身体的欲望被无限扩大。身体的欲望包括性欲以及在身体饰品上的消费两个方面, 由于物质主义的发展,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被极大的提高, 而与欲望相对应的灵魂与精神境界, 则被人们所忽视。
在美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中, 提倡人们拒绝肉体与性欲, 反对人们挥霍财富去享受人生与性欲, 这是传统新教伦理观对人们身体与肉欲的要求。然而, 物质生活的充足, 使得长期在宗教文化禁锢下的人们, 感受到了财富与物质带来的快乐, 因而, 长久被限制的人们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 一发不可收拾。在《美国悲剧》中, 德莱塞大量的对身体与外表进行了描述, 卡瓦拉罗提出“装裱身体是建立权力、知识、意义和欲望的结构的重要手段。”由此, 我们可以看出, 在这部小说中, 对人们崇尚身体饰品的这一现象, 作者将其赋予了非同一般的意义。德莱塞将情欲、消费与物质联系到了一起, 把物质主义对人们身体以及肉体的欲望, 发挥到了极致。
在《美国悲剧》中, 作者表现了整容、美容、纹身以及减肥等身体装裱的手段与方式, 此外最重要的还有服装对人的装饰作用。作者将人们对身体方面的虚荣装饰进行了全面的表述。正是由于人们在服饰与装饰上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 因而, 人们的享乐思想日愈严重。在当时的美国社会中, 人们把衣服与身体饰品当成了“与众不同”的标志, 正如布尔迪厄所说“选择物品和消费可以为我们提供微妙的线索, 确定社会等级的性质和一个文化内部的权力”。因此, 在美国社会人们的思想中, 身体的装裱就显得尤为重要。
身体的美丽中是一个外在现象, 与之相关联的是情欲的放纵。克莱德是一个喜欢歌舞升平的男性, 他的性欲总是难以忍受, 在他的思想意识里, 很多事情都不能摆脱欲念的困扰。他对于服装与金钱等方面的追求, 是与性分不开的, 他因为物质生活的丰裕而逛妓院、追求霍丹斯与富家千金等等, 他生活在一个奢侈的生活环境之中, 因而, 充斥着物质的朋友与生活圈子, 让克莱德沾染上了淫荡、邪恶的习气。而爱思达也如克莱德一样, 因为性欲与物质欲, 最终让花花公子抛弃, 而到了悲惨至极的境地之中。
三、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
《美国悲剧》这部作品最重要的主题, 便是物质主义带给人们的消极影响, 作者将伦理道德、物质欲望与消费主义扩大化等问题真实的表现在作品中, 也是他本人对自己早期文学创作中, 对自己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与价值观的反拨。他在二十世纪的二十年代时里, 提出了物质主义的不良影响, 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过度虚荣、道德沦丧等错误的价值观等。在当今的世界, 一切事务都在飞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意识也在进步, 因而德莱塞这一命题的思索是十分迫切与重要的。从物质主义的角度对《美国悲剧》进行解读, 有助于人们对于自身的欲望与物质欲进行自省, 对于社会的发展而言, 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以下, 将对物质主义的消极影响做简要的概括。
首先, 人虽然是一个动物的存在者, 但是人有思想、灵魂、伦理以及尊严, 因而却又与动物不同。如果一个人被物质以及各种欲望所占有了的话, 那么, 这个人就丧失了人之为人的根本。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 人们被眼花瞭乱的消费与欲望所包围, 因而, 人们过度的关注于外面的物质, 关注于生活的质量问题, 走入了享乐主义的道路。但是人生而为人, 享受与美丽并不是存在的终极目的。人是一个有思想的动物, 他的存在是对人生、世界乃至真理的再次探究。如是没有做到这些, 那么, 一个人活着, 并不在存在, 他是一个被物质主义迷失方向的动物。
其次, 物质主义的盛行, 人们过度关注于自身与享受, 因而这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的和谐存在是十分不利的。吃到了物质丰厚生活的甜头的人们, 在追求享乐之时, 会不择手段, 甚至不惜亲情、友情与爱情, 只要能让自己过上物质丰厚的生活, 人们便没有了道德的底线。人们对消费的热衷, 导致大自然的负荷增大, 地球上的人数越来越多, 但是大自然的能源再生却是十分缓慢的, 无法追赶上人们消费的能力, 因而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其实, 《美国悲剧》不是克莱德一个人的悲剧, 而整个美国乃至世界的悲剧, 这个悲剧的主要来源是人们对物质主义的过度追求造成的。因而, 《美国悲剧》是一个具有典型社会意义的小说, 值得后人去研究与探索。
摘要:物质生活是人们生活的重要一个部分, 但是随着世界的发展与进步, 物质过度被人们重视, 因而形成了物质主义之风。物质主义的过度推崇, 对于人们的精神世界以及日常生活, 有着消极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悲剧,物质主义,消极影响,欲望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
[2]朱刚.新编美国文学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3]西奥多·德莱塞.美国悲剧[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4.
消极性影响 篇9
网络文化是指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融合为物质基础, 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的一种崭新的、特殊的文化形式, 【1】它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 有着独特表现手段的文化, 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建立在互联网上的信息文化。网络文化在内涵上可以容纳传统文化, 因其载体与传播途径的不同使得它与传统文化又有着质的差别, 使其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1.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
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现实世界走向虚拟世界的沟通桥梁, “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使人类能够创造出虚拟的现实, 在这里, 真实与虚拟的界限变得模糊了”。【2】计算机网络将全社会甚至全世界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将人与人的时空距离拉近, 将地球缩小成一个地球村。在这里, 人与人的交往不同于现实中的直接交往。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特征, 可以以任何一种方式来体现。
2. 网络文化的丰富性
网络文化携带着巨大的信息容量。如果忽略各种限制, 那么每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 面对的都是整个网络世界, 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媒体图表、文字、视频资料等, 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无所不包, 政治、经济、科技、体育、影视、股票、音乐、卫生等, 可以说应有尽有、无所不包。这些信息资源不属于任何一个人独自享有, 而是属于整个网络。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资源上贡献自己的信息, 并随时随地的共享这些资源。
3. 网络文化的快捷性
“人类历史上的各种文化都可以认为是缓慢发展的文化, 更新的速度很慢, 两千年来的文房四宝没有多大改变, 而网络文化则是高时速性文化, 更新的速度很快”。【3】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网络文化相对于纸质文化的传播既方便又快捷。它发展快、进步快、更新的速度也很快, 因而也极大地加快了社会生活的节奏, 从而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互联网为人们获取信息提供了不同的渠道和平台。它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既实现信息数字的无限传递, 又实现传递的无限飞跃。
4.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本身是一种开放的体系, 其意义和影响也就集中在开放性上, 也正因为开放性, 网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去说或去做几乎是任何希望的事;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进人网络空间交流思想、发表学术观点和任意地存取信息。在网络上, 任何观念、观点、民族文化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网络被创造成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的新世界。不会由于种族, 经济实力、军事力量或出生地的不同而产生任何特权或偏见”, 这正体现网络文化开放性的特点。
5. 网络文化的自主性
互联网是一个全球性的动态环境。首先, 网络能为人们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信息资源, 面对这样一个开放的、但又是自主选择的网络文化环境, 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实际情况, 对网络信息进行自主选择, 各取所需。其次, 由于网络的技术特点和管理上的困难, 这些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对每个网民来说却又是随意的、无序的, 特别是在利益的驱动下, 网络文化的信息资源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良因素, 如暴力、色情甚至一些反动言论等, 从而影响网络信息的传递与交互。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求知欲、自我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会产生许多消极因素。对那些涉世未深、阅历并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 网络文化可以帮助他们成为国之栋梁, 也可以引诱或促使他们成为阶下之囚。其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1.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素养
由于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网络信息全球化打破了原有国家、地域之间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界限, 异质文化在网络中相互激荡、相互交融、相互冲突。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对我国大学生宣传反动的政治言论、制造谣言、歪曲是非;大肆发布恐怖、邪恶的言语信息, 欲激起种族独立和种族战争的民族情绪。他们妄图用网络挑起事端, 破坏我国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对于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 容易造成原有稳定传统文化的分裂和趋异;破坏他们已经积淀到心理层次的思想品德、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加剧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念选择的复杂性;导致他们价值选择更加困难, 价值取向更加多元, 价值冲突更加直接、剧烈。使大学生的理想与信念受到侵蚀和消磨。
2.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由于互联网是个自由、平等、虚拟的世界, 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相互碰撞, 信息污染现象严重;一些无用的、过时的、粗糙的、虚假的, 甚至是带有反动、迷信、色情、暴力、凶杀等倾向的庸俗化和灰色化的颓废信息触网可见【4】。这对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选择关键期的大学生危害十分严重。在网上, 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内心的道德信念, 外在的社会舆论和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不少人将网上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艺高超的表现。2006年的“熊猫烧香”病毒的大肆传播至今让人心有余悸。“闲扯、游戏、色情”已被称为网络文化的三大公害【4】。网络文化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正在破坏在现实中大学生的道德标准, 瓦解大学生的道德秩序, 侵害大学生的道德价值, 动摇大学生的道德取向。
3.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互联网是一个没有边界的世界, 全球各种不同的文化形态、思想观念在这里聚集交汇, 良莠并存、鱼龙混杂。没落腐朽的价值标准和道德文化观念, 黄、赌、毒等信息垃圾, 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正处于生理、心理发育期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定型的大学生发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7】。校园里有不少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里不是在学习, 而是在玩网络游戏。大部分网上游戏充斥着战争、暴力、凶杀等血腥内容, 痴迷于此的学生容易养成冷酷、无情和自私的性格。而且, 如若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 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身体的联系, 也容易造成人际情感的逐渐萎缩与淡化, 导致学生交往能力的下降, 个人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和冷漠等问题。这些显然都严重制约着大学生们身心的健康发育。
4. 网络文化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
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 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环境, 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而终日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之中不能自拔的大学生, 他们在平等、快捷、广阔、匿名的网络中寻找慰藉。致使了大学生在虚幻世界中与真实世界相互冲突的畸形交往, 对现实世界的人际交往充满恐惧, 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沟通能力下降, 甚至逃避人际交往。这很可能导致一种后果, 即他们只愿意在网络中寻求虚拟但完美的人生, 而消极地对待甚至逃避充满缺陷的现实世界。
三、对策
1. 不断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就必然涉及道德问题。这就要求社会甚至学校要正确引领网络文化中的道德教育。首先, 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学校德育观念。培养学生在从人与网络的交流中为社会和人类做贡献、诚实可信、避免伤害他人;更新学生为了真善美的更高追求而自觉的提高思想觉悟;要高度重视网络道德的作用, 尊重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 用现代化信息手段施行“开放式”的德育工作。其次, 对学生加强正面引导。学校应切实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 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提高认识。并将网络德育引进学校的日常德育工作中来。把网络德育工作结合实际落实好, 增强网络德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网络德育的新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 及时科学吸取网络道德内容, 丰富学校道德内容。
2. 正确对待网络文化观念
首先, 要端正对网络文化看法。网络文化是客观的, 它不带有认得主观色彩。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文化没有好坏良莠之分, 一味的崇尚和排斥网络文化不应当出现在大学生的认识当中, 其重点于正确的看待和利用网络文化从而提高对网络的心理控制能力。其次, 对待网络文化, 一是要明辨是非。根据自己的价值去判断, 明辨是非, 分清良莠, 它是正确对待网络的基础。二是学会取舍。要引导大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和对待网络文化、对待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再次, 应树立正确、科学的网络文化观念。对待网络文化, 我们要学会利用和发扬它好的一面, 又不能被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牵着鼻子被动的接受网络。取网络文化之精华, 去网络文化之糟粕。
3. 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网络信息量大、面广、高速, 使人感到快捷、方便, 但也让人们应接不暇, 特别是大量的垃圾和有害信息, 不仅耗费了人们大量宝贵时间, 而且对人产生不良影响, 甚至使人误人歧途。这就要求大学生面对网络文化, 必须提高其网络自我教育的能力, 以现对自我的教育。大学生网络的自我教育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大学生要有在网络中摄取信息的能力。其中包括辨别信息益害的能力、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在网络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网络学习中处于主导地位才能自由的选择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进而大学生利用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充分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 自觉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 增进才能。
4. 逐渐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大学生在网上获取知识, 这样的统一、结合显然是非常有限的。他们在网上通过光、声、像、符号等刺激产生的“知”的经验是绝对不同于通过感知活生生的现实世界所带来的“知”。网上获得的“知”是片面的、僵化的, 它没有现实生活中花、鸟、虫、鱼所给予的鲜活性、具体性和生动性。在此基础上, 大学生对世界、生活、人生的思考是不牢固的、片面的甚至是偏激的。这就要求学校开展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把从网络上获得的“知”与现实中提供的“行”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网络上所提供海量的声、像资源, 自然会导致大学生沉迷于此, 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依赖于现实的环境。因此,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使“上网成瘾”的大学生走出虚幻的网络世界, 从而投身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
5.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
首先,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 是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迫切需要, 是顺应人民群众强烈愿望、保护青年一代身心健康的迫切需要, 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其次, 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要立足中国国情, 生产和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巩固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舆论;加强网络阵地建设, 打造具有广泛影响的网上文化平台;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创造文明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最后, 还要加大各有关部门对社会上网吧的监控管理力度, 必须紧紧依靠各级党委政府, 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 形成有机合力,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科学规范网站建设, 取缔不法网吧。源头上减少黑、黄、赌、毒等垃圾信息的传播, 以达到正本清源的目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网络文化及其特点的论述, 深刻讨论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消极影响。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几点防治其影响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消极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潘柳燕.增强大学生网络文化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J].《教育探索》2004年5月.
[2]李兴保.网络文化与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 (2) .
[3]欧岚.网络文化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
[4]陆宏彬.浅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第20卷第3期.
[5]林才溪.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台州学院学报》29卷第2期.
[6]吴军, 张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36期.
[7]孙卓廷.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对策[J].《教书育人》2003年7月.
分析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篇10
一、电视广告对儿童的消极影响
1. 可能误导儿童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
美国广告学者科利说:“广告是一种付费的大众传播, 其最终目的在于传达商业信息, 为广告主创造有利的态度, 并诱使广告对象采取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1]
商业广告更多的是劝服功能, 自主意识不强、判断力不准确的少年儿童更容易受到广告的蛊惑。例如, 喜之郎果冻广告, 广告中的第一个镜头——果冻特写, 对儿童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和诱惑力, 鲜艳的色彩一下子给予孩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让儿童产生吃的欲望。接下来广告用几个组合式镜头, 告诉受众果冻是老少皆宜的休闲食品, 最后以一句简单的广告语——“果冻我要喜之郎”结束, 轻而易举地让受众记住了“喜之郎”这个品牌。
广告词中着重强调“要”的成分, 其中暗含诱导儿童向父母索要东西的意味, 使得儿童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儿童本来并无消费能力, 而广告主敏锐观察到在家庭消费中儿童消费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广告主通过诱导儿童的方式来促进消费, 这就间接导致儿童形成超前的、盲目的不良消费观念。
2. 易形成儿童的攀比心理
美国曾经有人做过调查, 让几个小朋友去超市购买物品, 大多数儿童只选择在电视广告中见过的品牌, 而且他们也很想得到在电视广告中见过的商品, 如果得不到相比其他儿童而言有一种自卑感[2]。这表明, 电视广告可以影响儿童的消费选择, 电视广告的这种直接诉求方式也使得儿童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攀比心理。如旺仔牛奶广告:在课余活动时间校园广播呼喊李子明同学, 仅仅是因为他的妈妈带了两瓶旺仔牛奶来看望他, 这时候李子明露出高傲的神情, 在全校同学羡慕的目光中奔跑向他的妈妈, 眼中还带着泪花, 这时候似乎拥有旺仔牛奶已经成为儿童满足自己自尊心和优越感的象征, 这种夸张不符合实际的表现手法在无形中已经让孩子形成了攀比心理。
3.“成人化”情节促使儿童早熟
各行各业都存在着竞争力, 广告行业也是如此, 如何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广告主可以说是绞尽脑汁, 甚至不惜让媚俗化广告大行其道, 这些广告忽视了传统、道德、文化、审美这些因素, 取而代之的是以低俗哗众取宠。比如频繁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脑白金广告, 响彻大江南北的“今年过节不收礼, 收礼只收脑白金”的广告语为大家众所熟知, 它将“过节要送礼”这么一个意识传达给了儿童, 让儿童也早早地沾染上了社会不良风气。
4. 诱使儿童模仿危险行为
对于自主意识、性格尚处于不成熟时期的儿童来说, 模仿是一种本能的行为, 但如果儿童模仿的对象行为是危险性的话, 其后果不堪设想。
如大大泡泡糖广告中, “红色超人”和“黑色超人”展开格斗, “黑色超人”手持类似于苍蝇拍的“武器”在背后偷袭“红色超人”, 最终“红色超人”利用泡泡糖的爆破威力把“黑色超人”蹦到九霄云外去了。如果儿童模仿电视广告中超人的动作, 在背后拿坚硬的东西偷袭别人, 或者从楼顶一跃而下, 那么后果可想而知。
二、电视广告对儿童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分析
1. 从广告主体的角度分析
在这里我们要将广告主体细分为广告主和广告公司进行探讨。
对于广告主来说, 最大程度地实现广告效果是第一要义, 因此广告主只关心怎么样将广告投放给具有消费潜力的群体。鉴于目前中国社会中儿童的绝对核心地位, 以及儿童认知力、判断力不强的特点, 极易成为广告主的“目标”, 广告主往往会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儿童而敦促广告公司仅注重商业利益, 而忽视社会影响的广告。而广告公司作为广告制作方相当于广告主与受众之间的桥梁, 为了从广告主那里得到最大利益, 一味地满足广告主的要求却忽视了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他们在制作广告时更多地将天平倾向于广告主一方, 片面夸大、吹嘘产品的优势, 对于不当使用产品所产生的危害一般是不作提示。
2. 从广告客体的角度分析
儿童作为广告客体之一, 缺乏其对广告的认知判断能力。有关研究表明:“儿童在6~8岁会认为广告是真实的, 消费心理学研究中, 8~12岁的儿童处于分析阶段, 能够理解事物的条件性, 区分广告与节目的不同目的。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 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尽管可以辨别节目与广告, 但非常容易受到广告的影响。”[2]从儿童自身来看, 由于儿童的智力、心智、思维、喜好等各方面都处于不成熟时期, 色彩艳丽、生动活泼、声画合一的电视广告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少年儿童的注意力, 此外儿童普遍存在从众心理和模仿意识, 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喊出“我要……”的时候, 儿童也会模仿着对自己的父母索要相应的产品, 尽管他自己并不知道那究竟是什么。
广告的另一客体——父母或家庭, 因时间关系不能陪同孩子一起观看广告而缺少引导。由于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 在家里处于绝对核心地位, 自我意识极强, 受广告影响向父母索要东西的现象时有发生。
3. 从广告监管的角度分析
我国现行的广告监管法律体系以1995年颁布的《广告法》为核心, 此后没有正式颁布过与时俱进的广告监管法律。而广告业的发展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绝不为过, 现有的《广告法》显然已经滞后于广告业的发展。
此外, 我国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成立了全国性的广告自律组织, 但并未赋予广告自律组织一个明确的地位, 监管起来可以说是“名不正, 言不顺”, 很难在组织内部起到强有力的约束作用。
三、避免电视广告对儿童不利影响的策略探析
1. 完善广告法规
尽管《广告法》中第8条规定: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但并未对相关内容进行详细界定, 如究竟怎样的儿童广告才算是不损害未成年人身体健康的广告;误导或者鼓励儿童消费的广告, 以及带有成人化色彩的儿童广告等是否属于违法广告等, 都未作出详细界定。因此, 有必要针对我国的儿童广告法规做出细化规定, 尤其应对儿童广告的播出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力争让儿童在一个绿色的广告市场环境下成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
2. 加强行业自律
“旺旺”系列广告之O泡篇的广告词是这样的:“给我O泡, 给我O泡, 我要O泡, 我要O泡……”这则广告, 曾在广告界引起一场风波,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消费者协会认为, 它过于注重产品宣传, 却忽视了其社会责任, 给儿童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然而广告自律组织并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这一广告进行处理, 导致行业自律形同虚设。因此, 加强行业自律, 以软约束辅助硬约束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之一。
3. 广告主体要有社会责任感
电视广告的诞生是广告主和广告公司合力的结果。只有两者都承担起社会责任, 将社会利益放在首位才更有利于为儿童创造一个健康的信息传播环境。
广告主首先要有社会责任感, 兼顾商业利益和社会影响, 而广告公司作为广告的制作者也要平衡好广告主和社会影响的关系, 争取多出精品。2013春节期间, 银鹭广告之《唤起回家的眷恋》不仅仅推销产品, 也赋予产品新的寓意和代表内涵, 将“家”这一主题与产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也正符合中华民族春节回家团圆的传统风俗, 可谓是有责任感的好广告。
4. 家庭担负起教育和引导责任
正如那则“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中所说:“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由于当前电视广告数量较多, 儿童在看电视时近一半的时间都在看广告, 面对良莠不齐的电视广告, 孩子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极易受到种种诱导和暗示。因此, 在观看电视广告时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正确理解电视广告, 学会区分其中的有利信息和有害信息, 尽量避免孩子受到不良电视广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253
消极性影响 篇11
关键词:房产税;房地产市场;社会公平;宏观调控;监管
Discuss impose house property tax possible negative effects
WuYaLun XinZhou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shanxi XinZhou 034000
Abstract: housing property tax's influence on the economy in has been theory and social hot discussion topic. People see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house property tax at the same time, more to deal with the possible negative influence a clear and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so as to nip in the bud,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disadvantages. This paper, from the housing property tax to the house and real estate market equilibrium, social justice and social problem three aspects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possible negative influen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olving measures.
Keywords: housing property tax; The real estate market; Social justice, The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supervision
2011 年2 月,备受争议的房产税在重庆、上海开始征收。至此,关于房产税的种种猜测画上了句号。然而关于房产税的影响从始至终就没有停息过,对其功过利弊,见仁见智。支持者认为,实施房产税可以有效的抑制房价的过快上涨、挤压房地产泡沫、实现房地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也有利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这也是国家推出房产税的初衷,有的人甚至把他作为国家调控房市继加息、限购之后的“最后一招”,是解决与规范房地产健康发展、维护民生的“治本之策”。
那么,房产税真果真是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的“灵丹妙药”?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是一分为二的,房产税的开征对经济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许多消极影响也是必须重视的。
一、对房价和房地产市场均衡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种观点认为,开征房产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产的保有成本,从而减少房屋的空置率,打击与抑制对住房的投机性需求,稳定了人们的预期,可以有效缓解供求矛盾,最终达到抑制房价上涨、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均衡和健康发展之目的。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开征房地产税对房价及房市也可能会产生消极影响。
众所周知,商品价格的取决于市场供求,是买卖双方竞争的结果。我国房地产市场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不均衡状态。从今后的发展趋势来看,这种供求矛盾有可能加剧。从需求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作为生活水平重要标志的住房,人们对其需求将日益增加。从当前引发房价上涨的因素来看,对房屋的投资性需求也将有所增加。由于金融、资本市场不完善,投资渠道狭窄;储蓄存款作为主要的投资方式,相对于高物价实际利率为负;而股市又是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中,许多2007 年入市的资金现在仍未“解套”。房地产就目前来讲是公认的相对风险较小而收益很高的“暴利行业”。正是在这种预期的驱使下,大量资本源源不断的涌入到这个黑洞中,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均未奏效就是鲜明的例证,各地“地王”频现就是最好的说明。前期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的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对拉动房地产的需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再从供给角度来看,按照传统经济理论土地的供给是一定的,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城市可用地是绝对减少的。这样,供不应求的格局将更加突出。
在这样一种供求失衡的格局中,房地产税的实行并不能有效解决这一对突出矛盾。首先它并不能有效抑制对房地产的需求,特别是有效打击抑制房地产的投机行为。以重庆房产税征收方案为例看,当前全国住房的市值以百万亿计,而所征收的房产税款只有区区十亿多,这样的税制对市场的调节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对于一种“暴利”的投机更起不到任何的有效的制约。
有人还担心,此番政府开征房产税又会成為开发商提高房价的借口。由于房产税是在流通或者交易中征收的税种,在当前房地产市场处于卖方市场、供求失衡的状态下,发地产商会以提高价格的方式把房产税转嫁到普通民众身上。这无疑会推高房价,加重普通购房者的负担。还有部分经济学家敏锐的看到,由于房产税的实行,会推高房租价格。这对于当前国家通过廉租住房解决房价上涨和低收入者住房的政策是相悖的。
二、对社会公平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浅析影响教工积极性的因素及对策 篇12
一、影响教工积极性的因素
从影响教工积极性的因素来源分析, 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指工作、生活氛围, 包括领导素质、同事关系、工作激励、工作性质、家庭生活等。内部环境指教工自身因素, 自我积极性和主动性, 主要包括教工的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激励因素等。
1. 成就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里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使教工在工作过程中越来越注重自身价值的体现, 追求个性魅力, 施展创造才能。强烈成就动机使人具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 将有助于改变教工对工作的消极态度, 提高自我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渴望将事情做得更为完美, 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就。
2.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产生特定水准的, 能够影响自己生活、工作事件的行为能力的信念。该信念决定了人们如何感受、思考、自我激励, 决定了教工对自己工作能力的判断。积极适当的自我自我效能感使教工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 由此将持有积极的、进取的工作态度;反之, 则会有消极回避、退缩的想法, 工作积极性将大打折扣。
3. 激励因素
激励是对人们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激发, 包括自我激励和工作激励, 它具有推动并引导行为使之朝向预定目标的作用。个人的需要是有效激励的前提, 激励是以人的内部需要为依据的, 并以满足需要来驱动个体完成某种行为。毫无疑问, 恰当的激励对于提高教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激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分为奖励和惩罚、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常用的物质激励主要是工资、奖金和其他福利待遇等。精神激励对提高教工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帮助, 常用的精神激励包括关心、尊重、信任教工, 对他们的工作成绩多肯定、赞许、表扬, 多倾听他们的意见;对优秀教工给予各种先进称号, 颁发荣誉奖;提供进修机会与条件;安排竞争性任务等。物质激励的同时, 可适当运用精神激励。
4. 领导素质
领导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工的积极性。领导是管理者, 也是教工工作业绩的主要考核和评价者, 领导与教工之间的互动对教工的工作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领导者盛气凌人、独断专横、不尊重教工的人格, 必将影响领导与教工的关系, 也影响教工智慧的发挥。如果领导者平易近人、光纳谏言, 公平、公正地对待教工, 也会激发教工创造性的工作。同时, 领导者善于敏锐地察觉教工的情绪状态, 了解并适当地满足教工的需求, 是有效地提高教工积极性的重要因素。
5. 工作性质
人的能力有大小, 水平有高低, 教工对工作的积极性也存在差异。但教工都有表现自我的愿望, 当他们的聪明才智变为劳动成果, 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时, 就会产生自豪感。因此, 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能力分辨出教工的工作取向, 应知人善任, 分配恰当的工作, 为教工创造一种人尽其才的氛围和环境, 以有效提高教工的工作积极性。
6. 同事和谐
中国人一向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其中“人和”是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传统和“单位制”的影响使教工很看重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希望能够被人接纳, 并能融入其中。同事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和工作氛围, 将大大提高教工的归属感, 进而调动教工的工作积极性。
7. 生活平衡
工作和生活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互为补助, 互为因果, 所以, 不但要注重教工工作的平衡, 同时更要注重生活 (家庭) 的和谐, 否则会削弱教工的创造灵感和职业发展激情。生活的挫折比工作的挫折对职业发展和工作积极性更具有破坏力, 因为它对个体生命尊严的打击更沉重。研究影响教工积极性的因素, 不能忽视教工生活和家庭的因素。
二、提高教工工作积极性的策略
充分调动教工工作积极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快速发展的现实社会中, 教工思想呈现出的多元化, 决定了调动教工积极性方法的多样性。
1. 加强素质教育, 促使成就动机升华
提高教工的综合素质是发挥积极性的因素。因此, 只有提高教工素质, 才能从根本上为调动教工积极性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教工综合素质的主要方法包括:
(1) 提高教工的政治素质。加强教工的社会主义信念教育、理想教育, 准确掌握教工的思想发展动态, 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使教工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自觉地把个体劳动与社会性劳动融为一体, 产生比较稳定持久的驱动力。
(2) 提高教工的综合素质。不同的教工在思想观念上、思维模式上以及对一些具体问题的看法上, 难免会发生冲撞, 这时教工可能会陷入困惑和迷惘, 甚至感到无所适从, 显然这会影响积极性的发挥。因此, 各级党政工团在关心教工具体生活的同时, 要对教工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提高教工对改革的承受力, 对是非的辨别能力, 对问题的观察能力, 对事物的剖析能力, 使教工不管碰到什么挫折, 始终有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
同时, 加强对教工专业技能的培训, 进一步调动教工的积极性。
2. 关爱教工需求, 管理以人为本
要提高教工积极性, 就必须经常不断地科学分析教工的需求状况, 管理要以人为本, 从切实解决好教工最基本的吃穿住用、冷暖温饱、医疗卫生等问题入手。搞好教工业务培训, 鼓励教工自学成才, 改善工作条件, 搞好文体活动, 定期评先选优, 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 及时选拔任用德才兼备的干部, 适度调整干部岗位, 都能较好地调动教工的积极性。
3. 提高领导素质, 增强责任意识
领导的思想意识、自身形象、所作所为, 影响着教工积极性的发挥。提高领导素质, 主要体现在意识要新、自身要硬、措施要实等方面。
领导清正廉洁、思想水平很高、工作决策科学、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成绩显著, 本身就是一面调动教工积极性的旗帜, 一股凝聚职工的力量。因此, 抓好主要领导思想作风建设, 提高领导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做到以廉政赢民心、以勤政稳民心、以公平得民心, 教工的积极性必然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4. 创新工作机制, 提高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