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消极

2024-09-28

学习消极(共12篇)

学习消极 篇1

初中生进入了青春期,经常伴有一些情绪的波动。对于体育学科而言,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容易出现或多或少的消极情感,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对体育教学质量有着明显影响,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初中生体育学习消极情感简析

初中生体育学习消极情感表现。初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消极情感主要表现为学习不主动、投入不充分,甚至有畏难情绪退却心理,体育课上对教师提出的训练要求存在敷衍应付的现象,没有能够全身心投入其中。有些学生一到体育课精神萎靡不振,集合时拖拖拉拉,动作训练时漫不经心,自由活动时三心二意等等。初中生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具有不同程度的消极情感,主要和四个方面因素有关,一是中考应试压力较大,二是体育教学不够生动,三是教学内容简单枯燥,四是课外体育活动欠缺。

二、抓住重点实施突破,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1. 以教学内容完善为抓手提高教学生动效果

一是补充乡土教学素材。每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都会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体育传统,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漠然视之,一定要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体育文化精华提炼整理出来,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使教学更具趣味性。本地区民间流行腰鼓,这一充满浓厚乡土风情韵味的运动方式,融合了体育、音乐、舞蹈等,笔者将这一运动纳入教学补充教材,组织学生在课外进行训练,学生的兴趣非常高,腰鼓队成为了学校历次庆典活动的压轴节目

二是补充能力训练内容。初中生除了在体育学习中掌握一些知识和技能之外,和他们自身成长发展相关的能力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针对不法侵害时有发生,提高学生自卫自护能力迫在眉睫的状况,体育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擒拿格斗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应对不同类型的侵害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既给予对方有力还击,同时也为自身的脱险赢得充裕时间,这些方面的能力训练有效提高了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另外,还可以增加心理健康训练的内容,提高学生心理自我调节水平。遇到一些问题时,及时从不良情绪中走出来,能够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状态。

三是补充健康生活知识。既可以向学生传授健康膳食、均衡营养的知识,也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生活小常识、急救小知识,这些方面内容对学生的成长乃至学生的家庭生活都有一定的帮助。掌握了科学膳食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均衡自身营养,配合体育锻炼消除小胖墩,使自己的体重达标。急救知识在关键时候可以为自己或他人增强生命保险系数。这些方面内容的补充,有效体现了体育教材的素质化多样化,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功能。

2. 以教学模式改革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是发挥小助手作用。以往教学中直接由教师讲解学生示范的方法,容易带来视觉的疲劳和体力的匮乏,笔者将教学内容进行示范之后,有意识的培养一批动作训练较好的学生,分布到每一个小组代表教师进行动作技巧的示范,以及对其他学生不规范动作进行纠正和帮助。这是动作示范之后的分组指导,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代表教师分到各个小组的助手兴致勃勃,投入程度非常高。

二是发挥多媒体作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体育知识,从奥林匹克运动的起源、体育项目的发展,到体育明星的奋斗历程、体育赛事的组织等等,以多媒体补充学生体育学习的知识面,满足他们对体育知识的渴求,使学生对体育学习更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发挥多媒体对疑难动作分解的示范引导作用,一个疑难动作经过多媒体的慢镜头演示,学生对过程中每一个动作的要领把握将会更加直观。

三是发挥分层的作用。学生自身身体素质有差异,运动能力有不同,领悟效果有偏差,这样的现状就决定了体育教学要求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必须进行分层分类要求。身体素质好、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训练的目标要求要适当抬高一点,身体素质差甚至存在一些疾病隐患的学生,教学训练目标要求要适当低一点。让每一个学生对自身所要达到的目标消除畏惧感,并且通过努力可以成功,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得到有效激发。

3. 以教学空间拓展为抓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组织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兴趣浓厚的内容,可以在课后组织相对应的兴趣小组活动。例如学生对科学膳食、均衡营养方面兴趣比较浓厚,教师就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兴趣小组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男女,了解每天摄入能量多少较为合适,如何消除小胖墩,怎样将合理膳食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进行减肥等。

二是组织体育竞赛活动。广大教师要在课外组织一系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有展示的平台,在竞赛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且锻炼顽强的意志,感悟体验的拼搏精神,这些方面都是竞赛活动在推动体育教学工作开展,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情感方面的重要表现。

三是组织特长专项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善于做伯乐,对身体素质很好、体育潜质佳的学生,不能将其埋没下去,要在教学中针对性制定特长学生的培养计划,特别是对于一些将来有可能从事体育方面发展的学生,更要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条件,让他们在体育学习中兴趣盎然、全面发展。

摘要:初中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一定的消极情感,和应试压力以及体育教学自身不够科学有关,体育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补充、教学模式改进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着力,全力消除学生消极情感,推动教学工作开展。

关键词:初中生,体育消极情感,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文刚.初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J].青少年体育,2016(08)

[2]杨凯.论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中华少年,2016(25)

学习消极 篇2

一次,去某幼儿园观摩公开教学活动,活动的前半部分,教师组织得十分出色。接下来是幼儿自由探索的环节,操作快的孩子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教师则辅导其他未完成的孩子。随着时间一点一滴的流逝,越来越多的孩子都已操作完毕,他们在活动室里追逐打闹。教师见此情景,就规定他们去坐好等着,她自己则继续全力以赴地帮助速度最慢的三名幼儿。直至他们全部完成,教师才长吁一口气,带着全班幼儿离开了活动现场。

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位教师非常有耐心,对于能力弱的幼儿始终不言放弃,帮助他们直到任务完成。但换个角度看一看,这位教师对于那些更多的操作快的孩子没有给予及时的关注和有效的引导,使得他们在这次活动中消极等待了七、八分钟的时间!

反思自己平时的带班情况,这种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现象也经常发生。这不仅浪费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那么,幼儿在一日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进行有针对性地消解呢?我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究,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因幼儿做事速度差异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与策略。

正如以上所阐述的事例,同一个班级的孩子在做事速度方面的个体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我对所在班级孩子的做事速度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统计,绘制图表如下:

一日活动 速度较快幼儿所用时间 速度较慢幼儿所用时间 时间差 手工、探索操作活动 10分钟 25分钟 15分钟 穿、脱衣裤 2分钟 10分钟 8分钟

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15分钟

30分钟(或更多)15分钟 进餐 10分钟 30分钟 20分钟 喝水、解小便 2分钟 8分钟 6分钟

从上表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不同幼儿完成同一件事情所花费的时间相差悬殊。倘若让做事速度快的幼儿每天在无数次的等待中度过,那么日积月累,要浪费掉多少时间啊!因此,我尝试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游戏引导法: 爱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他们是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那么所谓游戏引导法,是指教师组织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简单的游戏,从而促使做事速度较慢的幼儿自觉地加快速度,避免其他幼儿消极等待。实例1:

今天中午的菜肴有红烧茄子,其他的小朋友都已经吃完饭,在走廊上自由结伴下棋了,只有平时挑食的小宇还在一口一口地吃着,边吃边皱眉头。根据以往的经验,此时如果苦口婆心地劝他吃,效果并不显著。我考虑了一下,决定组织小朋友们玩他们特别喜欢的“谜语树”游戏。“

远看一把伞,近看伞一把,一人打得破,万人做不成。”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是蜘蛛网!”“对,真能干!”“弟兄五六个,围着圆柱坐。大家一分手,衣服都扯破„„”

我悄悄地瞄了一眼小宇,发现我们大家热烈的活动让他羡慕不已,好象迫不及待地也想参与进来。于是,他加快了吃饭的速度,把“难吃”的茄子也一扫而光。仔细思考,我组织了一次简单而有效的科学常识游戏“谜语树”,就轻松地化解了整体与个体的矛盾和冲突,一如新《纲要》的第一部分“新《纲要》与幼儿发展中”强调: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幼儿游戏蕴藏着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游戏是注重过程体验的活动,它不受结果评价的制约,因而它营造的是一种轻松安全的氛围,通过游戏他们都获得了快乐,避免了整体的无聊等待。

(二)、个别指导、交谈法:

作为教师,只有明确幼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向往什么等等,才能知道自己怎样做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与幼儿交谈应该是平等的,在交谈的过程中,提问的技巧非常重要。皮亚杰认为提问是“构成幼儿认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实例2:

佳怡是个做事特别认真仔细的小姑娘,她的美术作品总会给人一种身心愉悦的感觉:画面整洁、内容丰富、色彩搭配合理,堪称完美。但唯一不足的是,每次开始创作之前,她总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手托腮思考,从而导致她完成作品的时间特别长。而其他画好的小朋友都只能等待着她。那么,她到底在想什么呢? 今天绘画的主题是“春天”,我来到佳怡身边,蹲下来与她轻声地交谈起来。师:“佳怡的图画总是很棒,对吗?” 幼:“恩!”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师:“能告诉老师,你在想什么吗?” 幼:“„„” 师:“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开始画了,格格的图画上有美丽的小鸟、蝴蝶,还有小房子,挺漂亮的。那也要抓紧时间喔!” 幼:“可是„„”(她预言又止,我马上用鼓励信任的眼神激励她)幼:“可是画什么才最好看呢?我想画别人都没想到的东西,这样才能得第一名!”

(原来如此,我恍然大悟。通过与孩子的真诚交谈,得知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起作用,她在努力思考,力求与众不同!)师:“佳怡真棒!想得第一名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你想想,如果你画得又快又好,那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呢!” 幼:(点点头)“那我画个小池塘,里面有小蝌蚪,再画个小朋友在放风筝!” 师:“好!那就赶快开始吧,加油!”

摸透孩子的心理,是教育开始的第一步。据此,在今后的活动中,我可以继续引导佳怡做得又快又好

,争取逐步与其他的同伴缩短绘画时间方面的差距,以减少其他孩子消极等待的现象。

(三)、教师之间分工配合法: 实例3:

每天午睡起床,穿衣裤速度快的孩子两分钟左右就完成了,然后他们排队在走廊处等待,而动作慢的孩子连上衣还没有穿好。如果此时让那些速度快的孩子先到楼下的活动室去,又考虑到无人看管,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因此,我们商量决定分工配合。由一名教师先带领已经完成的幼儿到楼下去盥洗、吃点心,并嘱咐保育员按照进班幼儿的人数分发点心,然后把剩下的点心存放起来,以防冷却。另一名教师则留在午睡室帮助、鼓励那些穿衣动作慢的孩子。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教师们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但是孩子们消极等待的现象明显得到了改善:动作快的孩子吃完点心后拥有了一些自由活动的时间,非常开心;而动作慢的孩子也在教师的鼓励下比原来提速了。他们做事的时间差由原来的十几分钟缩短了近一半。由此看来,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二、因处理突发事件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各种突发事件总会难以预料又难以避免地发生。这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生活秩序,影响了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但换个角度说,突发事件往往隐含着一定的教育价值,只要我们教师善于观察思考,及时把握这样的教育契机,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就完全可以变消极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

(一)、运用“迁移”解决幼儿同伴间纠纷的方法: 幼儿的学习迁移就是幼儿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试图回忆并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与新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不断解决新问题的过程。实例4:

饭前洗手时,奇奇把水甩在了鑫鑫的脸上,鑫鑫生气了,伸手打了奇奇的头,奇奇也不甘示弱,两人就这样在水池旁互不相让。其他的小朋友见状都挤过来看了究竟,班级秩序一片混乱。我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决定利用这个机会组织幼儿集体讨论,自行解决这次纠纷事件。我先请两个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说给大家听。然后,我问其他幼儿:“如果你是鑫鑫,你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你一言我一语地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自行解决类似问题积累了经验。

著名心理学家蒙台梭利的主导思想是“尊重和自由”,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也尽可能的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这种宽松自由的环境更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合作、协商能力,同时有助于他们主动积极地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这个策略的运用不但减少了孩子的长时间的消极等待,更重要的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我想,利用了餐前一段时间,开展了这样鲜活的 “生成课程”,要比任何预设的内容都来得更有价值吧!

当然,因为这次纠纷发生的时间比较特殊,距离午餐开始还有十分钟左右的时间,所以我因势利导组织了集体讨论活动。如果问题发生在其他不适宜集体讨论的时间,如午睡时,那么就应该采取个别交谈的方式更好。

(二)、“请你来做小老师”的方法:

想当老师是很多孩子的美好愿望,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平时我常请他们轮流当“小老师”,帮助教师管理班级,效果挺不错。今天,这样的机会又来了—— 实例5:

离园活动时,我组织孩子们做2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题,这时一位家长走了进来,与我攀谈起“孩子喜欢长时间看电视”的问题。小朋友们没有了老师的引导,顿时变得乱哄哄的。我见势,马上请一名幼儿来当“小老师”,她象模象样地给大家出起了题目,活动室内的秩序又恢复了原状,我和刚才那位家长又可以继续讨论问题了。

看来,平时教师就应该牢固树立“幼儿是班级的主人”的观念,多给他们能力锻炼的机会,遇到突发事件时就不会手足无措了。回顾这件事,正是幼儿凭借自己的能力,变消极混乱的等待为积极的活动,真让人欣慰!

三、因过渡环节不紧凑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及策略: 实例6:

最近的天气特别冷,为了防止孩子们因受凉而生病,所以每次入厕后,我都让他们自己系好裤子,再到老师处排队检查。随着他们一个个地过来,队伍越来越长,检查过的孩子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而还未轮到的幼儿在队伍的后面你推我、我挤你,于是告状声不断传来:“老师,他踩我的脚!”“老师„„”

真是吵!我让他们都到座位上去坐好,检查完一个再接上一个,这样就安静多了。实例7:

下午起床后,小朋友们自己系好裤子,到老师处来检查。检查完的孩子我就请他们先开始自由选择区域活动:有的孩子结伴去自然角观察小植物,有的孩子拿出了喜欢的拼图,还有的跑进了建构区搭起了“火箭”„„

我一边帮助没系好裤子的孩子,一边听到这样的声音:“佳佳,你快点来嘛,我们等你一起走迷宫!”这样一来,幼儿之间自觉地有了互动,同伴的榜样作用提醒了速度慢的孩子抓紧时间。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孩子们无需等待。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例,不难看出,在实例6中,无论是速度快的孩子,还是速度慢的孩子,都在消极地等待中度过。而实例7中,采用了“整合活动环节”的方法,即注重集体活动与自由活动之间的整

合,打破以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块状结构,通过让速度快的孩子们自选活动,就由整理环节自然地过渡到区域活动的环节,中间没有浪费一点时间,提高了活动的效率。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也存在着其他一些原因所引发的消极等待现象。如:生活器皿不足所引起的等待,等等。怎样让每个孩子在幼儿园度过愉快、充实有效的八小时,是我们继续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小议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现象

播下的种子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有果实;孩子的成长需要等待,有了等待,才能长大成人,适时的等待是必然存在的。但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消极等待现象。所谓的消极等待是指在集体教学中时间的隐性浪费。

新《纲要》中指出“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可见在集体活动中要尽量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财富,对于幼儿来讲幼儿园短短的15至30分钟的集体教学活动,是他们建构知识的摇篮,也是获得知识最基本的途径。因此,如何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消极等待,追求教学有效性,增加有效学习时间,实现学习时间最大化,是我们教师所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集体教学活动中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

综观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消极等待的的产生大致来源于物质因素和人物因素。

(一)物质因素

集体教学活动中物质因素主要包括幼儿操作材料的投放和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的布置)。

1、材料投放不足带来的消极等待

材料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直接进行活动的物质基础。同时,材料又是幼儿表现、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柱,很多集体教学活动要依靠材料来达成教学目标,材料的投放直接影响幼儿知识的获得。如在一次手工活动《有趣的蝴蝶》中,教师提供剪刀、胶水等材料供幼儿操作,但胶水不是每人一份的,幼儿只能等同伴完成后才能使用,导致有的幼儿在等待,也使本次活动时间拉长。可见材料投入的不足带来了消极等待。

2、活动环境创设不合理带来的消极等待

活动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在集体教学中活动环境的创设--场地布置的合理于否直接影响活动环节的是否紧凑。如在一次健康活动《小鸭捉鱼》中,教师活动场地布置如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全班有30位幼儿,教师将幼儿分成二组,过独木桥再踩梅花桩到鱼塘捉鱼。教师讲解完后,幼儿一个跟着一个去捉鱼,由于是单程的路线,先到,捉好小鱼的幼儿就在梅花桩那里等待没到的幼儿走完,再原路返回;于是没到的幼儿也被堵在那里,路口就出现了拥挤状况,不仅场面混乱,而且浪费了很多时间。

(二)人物因素

集体教学中的人物主要包括幼儿和教师。幼儿在活动中处于活动主体地位,而教师在活动中起到了主导作用,两者是集体活动开展的重要要素,也是消极等待产生的主要来源。

1、幼儿带来的消极等待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由于受外界环境影响和遗传素质的不同,其智力、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现有水平也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带来消极等待现象。就拿美术教学活动来讲,往往会看到,有的幼儿由于绘画能力强很快就作完了画,来交给教师,对教师说“老师我画好了!”但有的幼儿这方面能力较差或动作慢,就经常拖时间,这时有的教师就让画完的幼儿坐在座位上,等没画完的幼儿一起进入活动的下一环节。这样就产生了消极等待。

2、教师带来的消极等待

教师作为集体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对活动内容的熟悉、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及活动过程的引导上不把握好,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带来时间的浪费。(1)活动内容熟悉度产生的消极等待

活动的内容是教师开展活动必须掌握和熟悉的,也是有序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教师对活动内容的熟悉程度大大的制约着活动开展的进度和时间,如果不熟悉也就是教师没有预设,往往导致环节的脱节、教师自己语言的重复,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消极等待。(2)活动环节设计产生的消极等待。

一个集体活动成功的前提,是要有科学合理设计的过程。科学合理的活动过程能有效地减少教师授课时用在教学组织上的时间,使幼儿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和机会。但在集体教学中教师常常在设计过程时,没能有效、科学的安排每一个过渡环节,导致环节过渡的不流畅、不紧凑,有脱节和罗嗦的现象,从而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完成一个环节就让幼儿坐回座位小结,再离开座位继续下一个环节,重复的进行,这样的重复在有的活动中要来回于座位3-4 次,不仅课堂的次序混乱,还大大的浪费了时间。又如在绘画活动的最后部分,教师经常让先完成的幼儿在一边等,等全部画好再惯例性的一起讲评。由此可以看出活动环节设计的不合理和不科学会带来不必要的

消极等待。(3)教师引导产生的消极等待

教育本身就表现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互动的教育是难以想象的,更谈不上是有效的。因此,师幼互动的状况直接决定教育的效果。教师在与幼儿互动中起到一个引导作用,教师的行为性质、敏感性程度及有效性的引导,也影响着幼儿的主动地位和主体性发挥,是产生消极等待的重要因素。如在集体教学中由于教师抛给幼儿的内容太深层没有立足于幼儿的已有水平,超出了幼儿接受理解的范围,或引导不明确、不得法都会产生消极等待。如:教师在引导小班幼儿认识小鸡时,出示小鸡图片问:“这是谁?”幼儿回答:“小鸡”。教师又问:“小鸡长得怎么样呀?”幼儿无人回答,教师再问同样的话,又没幼儿回答。三次后,教师改变问的话语说:“我们来看看小鸡的全身长了什么?”幼儿随口一起回答:“长了毛”。从这一片段我们可看出由于教师开始时的提问不符合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问的内容对于幼儿来讲不明确,也不在点上,所以造成了停顿,隐性的浪费了时间。

二、减少集体教学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策略

对于幼儿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可能抹杀了幼儿的学习机会、遏制了幼儿的学习兴趣、阻碍了幼儿的学习动力。对于作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者--教师来讲,消极等待的出现是自己教学的失误,是对幼儿的不负责。因此,要拥有成功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和课间实施二项工作。

(一)课前准备 每一个集体活动要成功,不仅需要注重环节的过渡、幼儿的发展,还要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要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就需要合理、科学、精心的课前准备。

1、精心设计 热于钻研

教师作为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必须熟悉和学习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要在研究每一个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的教学计划。要精心的设计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要将预设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对策考虑得多一些、细一些、全面一些。还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钻研和熟悉活动内容,避免因自己不熟悉内容和环节带来的不必要的消极等待。

2、科学创设 合理安排

集体活动的教育环境是幼儿学习的场所,吸引幼儿的环境能激起幼儿乐于学习的动力,合理科学的环境能有效的避免消极等待的出现。从产生消极等待的因素,可看出通过营造适合幼儿需要的教育环境能减少集体活动开展中的时间浪费。在材料的投放上,教师不仅

应投入使幼儿有兴趣能主动探索的材料来辅助活动的成功开展,而且要根据幼儿的需要考虑人数以及幼儿的个体差异,适当投放全面、到位、够幼儿使用操作的材料。同时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和布置好活动的场地,在上例《小鸭捉鱼》中,由于教师由于没有合理安排布置好活动场地,导致消极等待的出现。如果将场地布置成下图: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 鱼塘

○○○○ /---独木桥---\ ﹡﹡梅花桩﹡﹡ ﹋ ﹋ ﹋

反程 /---独木桥---\ ﹡﹡梅花桩﹡﹡ ﹋ ﹋﹋

使去和回的幼儿有了各自的路线,在活动中就不会出现幼儿拥挤和等待的现象。所以场地的布置要符合幼儿人数的需要,考虑到活动过程中各环节的过渡,这样能有效的减少消极等待的出现。

(二)课间实施

在消极等待出现的因素中,教师的实施能力也在其中。教师要尽量减少用于课堂管理、维持学习次序以及与活动无关的活动时间。并通过教学的生动有趣、对幼儿产生吸引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使幼儿学习的更投入,增加他们的有效学习时间,避免消极等待现象的出现。

1、引导活动有效性

教师活动的引导是否得当、理想,是产生消极等待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注重有效性的引导。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总结、发现,提高选择教学策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避免因指导策略的不到位,致使幼儿学习、思维偏离教学任务而耗费时间,导致教学低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的发展水平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

2、组织活动灵活性

幼儿的个体差异非常的明显,作为教师要善于把握每一个幼儿的个性特点,和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如在美术活动中部分幼儿很快完成了作品的现象,教师采用不让幼儿在一边等而是针对幼儿的绘画能力强这一特点,让幼儿参与到未完成的幼儿绘画作品中,带动其他幼儿的绘画水平,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减少先完成绘画幼儿的消极等待。所以要减少消极等待现象,教师就要针对集体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幼儿所表现的能力,灵活有效的组织生成新的活动方式,做到幼儿个体差异的相融、协调。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消极等待现象出现是很难避免的,但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只要凭借认真钻研的态度、敏锐的随机观察力,眼观四面、耳听八方,用心去体会幼儿怎样的心情、怎样的动机、怎样的态度、怎样的水平在行动,知道哪个幼儿需要及时的支援、哪个正需要暗示提醒、哪个将有某中行为发生等,教师心中有数

,就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控制好有效时间,使幼儿跟随教师在趣味、生动、新颖、形象和紧凑的教学活动中成长,把课堂变成充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三、优化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

等待在生活中,等待在教学中,等待在游戏中,等待在每个环节中。在我们努力学习等待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消极等待并努力避免让幼儿作消极等待。《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提到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时,要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度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优化幼儿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其情感、个性、智能的发展的根本条件。是我园开展“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实验与研究”。运用实验教材《好孩子,好习惯》实验课题,我们将幼儿的生活、卫生、学习、社会性等各种行为归纳总结,出台了我园《德育大纲》。

在研究幼儿良好常规与优化一日生活中,每天幼儿午睡起床时,穿衣服、盥洗、入厕等一系列活动引发了幼儿因为速度的先后问题而出现的不同等待现象。现状分析:

我园幼儿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距离较远,每天幼儿午睡起床后,主班教师要不停跟随幼儿来往于卫生间进行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盥洗,保育教师打午点后开始整理床铺。部分盥洗后的幼儿坐在小椅子上等待,等全部幼儿都回来后,教师集体组织幼儿喝水、吃午点、检查幼儿衣物并为女孩梳头发,随后进行下午的活动内容。根据观察发现,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每一个环节都存在不同的消极等待现象,幼儿活动的形式不仅散而且乱。教师疲于奔波在活动室与卫生间中,三位教师在活动中各做各的,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教育合力。

如何改善现状,克服消极等待,更好地优化一日活动呢?为此,我们在以下方面做了不同的调整和研究:

一、幼儿起床入厕、盥洗过程的调整

1、化零为整,教师在幼儿起床后,根据幼儿速度的快慢,组织不同组的幼儿去卫生间,个别幼儿再由教师单独带往。虽然减少了教师的奔波时间,但幼儿集体等待的时间并没有得到改善。

2、加强幼儿在来回活动室与卫生间之间的安全教育,教育幼儿不乱跑、慢慢走、不在途中玩耍,学习排队入厕,自觉盥洗。教师组织大多数幼儿去盥洗,少数幼儿由能力强的幼儿带往。幼儿整队去卫生间,排队入厕盥洗,过度时间过长。

3、幼儿起床后,教师叮嘱安全事项,请个别能力强的幼儿带领其他幼儿入厕、盥洗。教师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多数幼儿有了初步的自主性。但是幼儿间依然存在

相互等待的现象。

4、主班教师交代幼儿安全事宜,幼儿起床后按速度不同依次自主入厕、盥洗。配班教师在卫生间指导幼儿进行盥洗。化整为零,克服了幼儿间由于相互等待而产生的时间上的浪费。幼儿的自理能力、自主性大大提高了。

二、幼儿喝水、吃午点的安排调整

幼儿集体喝水、吃午点的环节存在多次的重复等待,取消集体活动,让幼儿按起床、入厕、盥洗的不同速度分别去喝水、吃午点。幼儿不仅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在时间上避免了更多的消极浪费,教师从而在活动中能更好地关注个别幼儿,做到有的放失。

三、教师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改变 主班、配班教师与保育教师各负其责,在幼儿起床的第一时间上关注幼儿,把检查幼儿衣物整齐,梳头等环节贯穿渗透于幼儿盥洗后的任一环节中,克服了时间上消极的等待浪费。

四、幼儿吃完午点后,活动组织形式的不断调整,变化 《纲要》中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本”,我们的教育提倡的是尊重幼儿,发展个性。因此,从尊重幼儿的角度来说紧凑的、特频繁的活动转换环节,也许并不真正是幼儿所需要的,也许并不利于个别化的教育,不利于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不利于幼儿的自我管理。我园幼儿活动室空间比较大,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空间位置,为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服务,消除等待、浪费等现象呢?

首先,我们让吃完午点在桌面上等待的幼儿,拿着玩具篮到空地上去玩。但由于没有固定的游戏位置,幼儿虽然玩得开心,活动室却乱哄哄的,对没有吃完午点的幼儿也有一定的影响。随后决定从改善幼儿活动场地,并使其有效利用上入手。同时,主题活动中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的开展,也需要一定的空间。为此,我们在幼儿集体活动与区角活动的空间位置上又做了几次调整。

刚开始,我们将幼儿的小桌子、小椅子集中在活动室中间,四周利用柜子、书架、桌子等隔开,形成活动区。经观察发现,幼儿在集体活动后,能较快进入活动区中,偶尔也存在“拉桌子”的等待现象。在幼儿午点和餐后,可进入区角活动中活动,但一段时间后发现,幼儿午点和餐后参与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很大,时间较短,幼儿往往在活动时间上不能保证,对于区角活动中的内容,幼儿不仅不尽兴,而且比较乱。

随后又调整为幼儿在吃完午点后或集体活动后只玩玩具,没两天便发现,玩耍的幼儿与正在吃午点或进餐幼儿相互之间的影响太大,往往速度慢的幼儿东张西望,不能静下心来。幼儿参与活动内容单一,时间一长,部分幼儿坐不住,出现乱跑现象。于是又将幼儿的桌椅靠墙摆放

,活动区放在四周,幼儿集体与分组活动的形式有明显的改观。吃完午点后幼儿能较快进入区角活动中。但是幼儿的活动背景墙与班级主题活动墙面被挡住,没有了使用价值,成为了摆设,在活动中,还要白白增加许多的空间位置。

最后,我们让幼儿桌椅靠窗户摆放,活动室中,为幼儿设计了一块可集中、可分散的“小区域”。幼儿活动背景墙与主题活动墙的位置也留了下来。我们欣喜发现,区角活动的内容可增可减,方式方法可灵活可多变,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把握。同时,幼儿计算区与建构区、美工区等拉开了距离,便于教师观察与引导,幼儿也不会受他人的影响。幼儿集体活动与分组活动场地分开,使每个幼儿不需要等待。幼儿午睡起床后,按先后次序分别入厕洗手、喝水、吃午点,选择活动区。或安静看书,或参与建构游戏、跳幼儿活力操等。

通过不断地调整、研讨、改变,其中,幼儿的自觉性、自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有了良好的排队习惯,幼儿起床、入厕、盥洗、喝水、吃午点过程中,磨蹭现象大大减少。幼儿自主性提高,自信心发展良好。在宽松的环境中,幼儿不仅能自主的游戏和活动,而且还给幼儿提供一个释放心理能量的空间,有利于幼儿自主自律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形成;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进行现场的设计、思考以及一些临时的随机情况的处理.教师在教学组织中改变了教育策略,教师间的合作,协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各负其责;使下一活动得已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教育效能;优化幼儿一日活动,克服消极等待现象,更合理、有序地管理幼儿的一日生活。

四、优化过渡环节 避免消极等待 问题的提出

当前的幼儿教育,总是由于种种原因,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消极等待的现象普遍存在着。这不仅浪费幼儿斑斓的成长时间,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消弱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压抑了幼儿个性的张扬。

为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我们对多个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进行了调查、问卷,现状如下:

1、部分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放松期,就由着孩子们自由发挥,例如:教室里乱糟糟,打成一片,教师充耳不闻;

2、有的教师则怕孩子们把教室搞得一塌糊涂,因此对于孩子们在过渡环节中的活动总是高控制、不敢放手,例如:吃饭之前总是把全体幼儿组织在一起,或是讲故事,或是唱歌等,就是没有想到放手让幼儿自由选择;

3、有的教师喜欢用生活活动替代过渡环节,因此,进到班级听课,只要听到“下面请小朋友小便、洗手”就

表示这个活动结束,要进入下一个环节了,但是,很多孩子其实并不需要小便,于是在盥洗室里就会发生打打闹闹、推推搡搡的不安全事件;

4、有部分有经验的教师,会请孩子们看书,但是,部分孩子他可能对自然角、区域游戏更感兴趣,但是得不到满足,教师会干涉和控制。

5、生活环节拖沓,存在不必要的消极等待现象。有的班级下午规定3:00应该开始进行区域游戏了,去检查时却发现连点心还没有吃过。原因:来不及,为什么?因为要„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确立了《优化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课题,旨在改变教师的观念,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最大程度的优化幼儿的一日活动,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与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定义”

成立课题组后,我们第一件事情就是找相关理论支撑,也就是重新对《纲要》中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的第九条: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的第三点“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活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进行重新解读,我们应该减少不必要的过渡环节,但是很多过渡环节还是有着其存在的意义,减少、消除消极等待,就是意味着要让孩子在过渡环节中积极、主动起来,于是我们重新审视过渡环节的含义:幼儿在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要为人终身的人格完善和为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奠定基础,就是为幼儿一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于已入园的幼儿来说,他们一天的主要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的,那么如何为幼儿建立科学合理的幼儿园一日生活呢? 我们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由、放松和无拘无束的,允许有不同风格和性质的活动出现,但是支持活动的还要有适宜的活动材料以及相应的规则跟上。也就是说孩子真正需要的过渡环节应该是“自主、宽松但又有序的”!

过渡环节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的转换与过渡作用,使一日各活动之间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互动,而且还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独立的教育价值。我们怎样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呢?

二、合理安排过渡环节,避免幼儿消极等待的措施:

(一)游戏伴随过渡,远离消极等待。针对优化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让过度环节更精彩,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实践,抓住“游戏是幼儿最好的伙伴”这一原则,总结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做法,让幼儿在游戏中,中,积极互动,轻松、快乐的度过幼儿园里的一分一秒。1.晨间接待与自主游戏整合,避免幼儿消极等待。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后的第一个活动,起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活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幼儿一天的情绪起伏。活动组织的好就能很快转移幼儿与父母分离的焦虑感,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自信的走入同伴与同伴交流、沟通,也使一日生活的以下各个环节顺利开展。

幼儿入园有早点儿的,有晚点儿的,时间上很难做到统一。幼儿入园后首先要整理自己的衣服,其次才能去选择自己可以干的事情,这是幼儿升入中班后培养的潜规则。每天,伴随着幼儿亲切的“老师早上好”,幼儿会主动的自己为自己服务,老师投以赞许的目光,让幼儿很有成就感,总是欢快的整理衣服,整理自己的厨子。晨间活动的精彩,主要体现在幼儿的自主上。

案例:一天早上,幼儿陆续的来到中一班。活动室有热闹非凡却井然有序。值日生戴着值日生牌,在忙着浇花、擦桌子,整理桌椅。有的幼儿在专心的画画,有的在看书,有的在捏橡皮泥,有的在娃娃家里喂娃娃吃早饭,有的在用饮料瓶制作小火箭„„都忙的不亦乐乎。老师呢,接待来园的小伙伴,时刻关注着玩耍的孩子们。

从以上案例看出,幼儿没有等待的现象,都在干自己高兴的事情,老师只是引导幼儿可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没有强加干涉他们的自由,这样的晨间活动多么的温馨,幸福!2.培养幼儿的秩序规则,让课间餐和课间活动津津有味。安排和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幼儿形成秩序。幼儿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实现对时间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时间安排应该是稳定的,让幼儿形成习惯,让他们有所适丛。幼儿吃完早饭了,不带幼儿去做早操,幼儿就会对老师说:“老师,为什么不做操?”如果没有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他们就会说:“老师,我们出去玩玩吧。”稳定的一日生活时间的安排,幼儿已经形成习惯,幼儿有了一定活动的次序,就形成秩序感。

第一次集体活动结束后,到了孩子们盥洗,入厕吃课间餐的时间了。我们和孩子们约定了君子协定,只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课间餐,必须先洗手再吃,就可以选择你想玩的游戏。有的幼儿喜欢先洗干净手,吃完点心再去玩耍,也有的是先拍拍球放松放松再吃,也有的玩的中间出了故障,中途来吃。虽然短短的30分钟,让幼儿自己来安排却也丰富多彩。开始时,个别幼儿等老师提醒才记得来吃课间餐,但时间不长,他们就都养成了这样自主的秩序习惯,不需要老师大声的叫喊,也需要老师频频的提醒。幼儿在有秩序的游戏中,津津有味的玩,津津有味的进餐。老师和幼儿多么和谐啊!3.安静的游戏伴随幼

儿午餐和入睡。

午餐前的准备活动,由于每个班上只有四个水龙头,三、四十个小朋友要轮流洗手,没轮到洗手的幼儿在带班老师的组织下玩手指游戏、猜谜语、听故事等。而另一位老师则负责盛饭、分菜,每天这个时候,洗手间是孩子们最喜欢去的地方,而且一进去就是很长时间,有的喜欢在水池边玩水;有的喜欢蹲在便池上津津有味地聊天;还有的乘机在洗手间捣乱。老师一会儿要到洗手间提醒入厕小朋友快点,一会儿提醒洗好手的小朋友不要乱碰乱摸,还要组织没洗好手的小朋友游戏,二者还要兼顾,部分幼儿在没有办法的等待。一方面,老师们知道在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中尽量克服消极等待现象,做到“少等待、多活动”,但她们没有真正理解其中含义。“少等待”是不让幼儿做无意义的等待或消极的等待;“多活动”是让幼儿多参加有意义的活动,为幼儿提供探索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活动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而不是表面上的猜谜语、复习儿歌等幼儿不太感兴趣的活动,这种活动与消极的等待是没有区别的,它是一种变相的等待。

我们怎样让幼儿的消极等待变为积极的等待呢?首先把此阶段的生活活动与看书、玩结构玩具、听故事、拼图游戏、语言游戏、剪纸、捏泥等安静的游戏整合,让幼儿在游戏中等待进餐,吃饭后再在自主游戏中等待午睡,午睡室营造舒缓,轻柔,优美的轻音乐,然幼儿在音乐的殿堂里平静下骚动的情绪,温馨的进入甜美的梦乡。

午餐和午睡阶段,是容易混乱和吵闹的时间。以前,我们也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的现象,但自从让游戏伴随幼儿的进餐和入睡之后,活动室里时常传出笑声,歌声,音乐声。4.幼儿离园前可选择区域游戏和民间游戏。

民间游戏的特点是需要准备的材料少,游戏规则简单,可以随时开展,幼儿可以自由组合,老师不用组织和参与,幼儿就能玩的很好,所以,民间游戏适合在过渡等零散的时间来玩耍,替代了幼儿的被动等待。让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中等待。

二、探究产生幼儿消极等待的原因和策略:

1.对幼儿教师的评价体系是产生幼儿一日生活中消极等待的前提。

迄今为止,幼儿教育界不管是主题教学课程、生活课程、田野课程、还是富有个性的园本课程,对教师的评价都是通过观摩优质课,评选教学能手等形式来完成,即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评价是以组织集体教学的效果来决定的。所以,致使教师非常重视集体活动的预设和生成,相比之下,忽视了过渡环节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的评价是产生幼儿在园不必要等待的隐性前提。

避免幼儿在园的消极等待,从

大的方针,总的纲领性举措出发,应该纠正现在幼儿教育中的评优树先的依据的单一性,扩大评价的范围,包括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幼儿生活皆课程的理念为指导,从幼儿的感受来看待教师的优劣。

2.幼儿园的人事安排上,存在着“重教轻保”的倾向。

谈论一所幼儿园的好与孬,往往从硬件和师资上来衡量。所以,幼儿园的领导对教师的选、聘都很谨慎。要符合弹、唱、跳、画、讲的要求,又要具有大学学历,性格要怎样,做事要怎样,外貌要怎样„„力求独挡一面。而在保育员的使用上,就随意了许多,对人才的要求上也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健康能干就行,且工资待遇较低。这样高低水平悬殊的两个群体,在合作和互补上就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当然,也有的班级保教配合默契),为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组织和诸环节的转换埋下了让幼儿消极等待的种子。如教师组织着活动,临时有事出去了,保育员在班上就只能力所能及的组织幼儿生活活动,能力强的能组织简单的小游戏来等待老师的回来。

为了克服由于重教轻保引起的幼儿等待,唯一的办法就是提高保育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达到保教能互相替换,互相弥补,使幼儿的一日生活达到和谐、幸福的程度,让幼儿远离不必要的消极等待,使幼儿在自主、宽松又有序的环境里度过幼儿园生活!3.教师忽视了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的教育价值,忽略了过渡环节的组织。前面的调查结果已经证实了部分老师的观点,总感觉过渡环节无需组织的小细节,幼儿可自由打闹和玩耍。其实,过渡环节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入流的细节问题,但是这个细节问题却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在于它的过渡作用,还在于它本身可以独立的发挥积极的教育价值,更在于它可以同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其他的组织形式之间建立起积极的联络互动。实际上,过渡环节作为不可避免环节存在,渗透在一日教学之中,每个活动转换之际,都会有过渡环节存在,看似一小块、一小块的转换时间,毫不起眼,但是,每天把这一小块一小块时间加起来,就是不容忽视的大块时间了。

所以,我们老师要重视幼儿在园的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过渡环节,这样,幼儿才逃出消极等待的魔圈,找到真正的快乐。

浅谈对学生学习消极心理的辅导 篇3

[关键词] 消极心理;心理辅导;自信心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121-2

班集体是学校教育阶段中的一个“小社会”,在其中,学生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学会在现实社会中学习和工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班集体的过程,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智力发展,创造力的提高,以及人交往能力的形成。我试着采用心理辅导为载体,让学生在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程中发展健康的心理,促进素质的提高。今年我接任的八年级(2)班是个表面平静,实质的班集体。我想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使这个班集体成为一个有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坚强的班干部队伍,有共同的纪律,有良好的集体舆论。这是我对学生进行心理消极心理辅导工作的奋斗目标。

一、调查研究、了解障碍

对学生所处的家庭,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学生在班集体中的地位,做一个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能使心理辅导工作有针对性、有效地进行。我对所在班级同学的地位与人际关系作了重点调查,从调查中发现,有相当多的学生存在着显著的学习困难状况。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习困难并非意味着智力有问题,大部分学生是非智力因素所致,其中更多的来自于学习心理障碍。其中主要有:惰性心理;自卑心理;厌烦心理;敷衍心理;理想心理;投机心理。这些消极心理,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影响极大,它往往使学生缺乏饱满的学习情绪,对学习缺乏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通过调查,我也确定了重点辅导的对象:同学是班集体中有涣散性影响作用的五位。

二、个案分析

彭乐凯同学:平时在校不大与品行端正、成绩好的同学交往,常常与各班中成绩差、被老师、同学感到讨厌的同学在一起,做事毛毛躁躁,经常忘这忘那,每天作业交不齐是家常便饭,所以作业经常不能及时完成,形成恶性循环。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请他发言,前说后忘,前后都不能连贯起来。放学后,会因为和别人一言不和而发生动手打架的行为。有一次因为一位学生无意说了他一句,他就和那位学生大大出手。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学生也总是对他敬而远之。老师、同学对他的评价是:懒惰,对待学习敷衍了事,考试测验抱着投机心理。

三、辅导对策

(一)以个别辅导为抓手,树立自信心

我对这几位同学加强了个别教育,在进行个别辅导时,体现了适时、适地、适量、适度的原则。他们比较自卑、懒惰,对学习没有信心,敷衍了事,我就经常给他们讲中国的张海迪,美国的海伦?凯勒,前苏联的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学校组织观看《少年华罗庚》后,我又及时与他们交流、谈心,使他们树立了“他们能成才,我也行,我并不比别人差”的自信心。如:仕详同学虽然学习上存在厌学情绪,但我发现他图画画得很好。利用这一点,我便在一次早会课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并且告诉他学习上也可以利用画画。后来我让数学老师在讲解有关工程问题的应用题时,让他利用画线段图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多次让他上黑板演示。经过一段时间后,我询问数学老师这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时,老师对我说:“想不到你这招真灵,现在他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上课特专心。”听到这些后,我便找到仕详,对他说:“你看,你多棒!我相信你其它方面通过你的努力会跟你的画画一样棒,你一定能做到,我相信你!”通过这些个别辅导,他逐渐萌发了对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态度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二)以开展活动为突破口,克服懒惰心理

我发现彭乐凯等同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最多,懒惰心理表现最突出。因此,我有意让他们参加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让彭乐凯同学负责教室门窗关锁,让黄鑫同学负责班级包干区卫生的检查与督促……在这里,有了困难,只有自己克服。活动中,学生的耐挫抗折能力得到了加强。事实证明,经过这次活动后,使他们不知不觉地懂得现在不好好学习,将来会被社会淘汰,慢慢地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三)以课堂教学为基础,弥补认知缺陷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学生总希望每一堂课都有新感觉,每一堂课都能学到一些新的知识,能力得到新的提高。为此,我尽量改革教学方法,变呆板为灵活,变单一为多样,变寡淡为有趣,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生动、活泼能满足学习需要且能激发求知欲望的最佳课堂氛围。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法”也是克服学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其次,根据这五位同学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一状况,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分类要求,普特结合”的分类教学,在“备课、上课、作业”的过程中,根据教学要求,分类设计问题和作业,以激发他们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决不放任自流。

(四)以伙伴帮助为辅助,消除与其它学生之间的隔阂

黄鑫等同学的性格较孤僻,不合群,我平时教育其它同学要尊重他们,关心他们,成立了“互帮小组”,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让离他们家近一些的学生每天跟他一起上学,放学,让其他学生了解他们,挖掘他们的可爱之处,并创造条件让他们为其他同学做好事,消除他们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消极心理状态。

(五)开设“知心信箱”,排除消极心理障碍

学习成绩差的人有消极心理,学习成绩优秀的人有时也有因某种原因而产生的消极情绪。这些原因不能长时间积压在心中,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来进行宣泄,建立“知心信箱”,就是为学生们创造一个宣泄的小天地。“知心信箱”以通信、谈心等方式让倾诉,并借机点拨、指导。建立“知心信箱”,使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深处,在“知心信箱”中,我发现了学生的各种心态,及时了解到让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不利因素。在回执中,我以亲切幽默的占据,化解了学生在各种不利因素下产生的消极心理、学习障碍、千千心绪。“知心信箱”实施下来,效果不错。

(六)创设舞台,展示学生的才能

每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即使是成绩最差的,平时挨老师批评最多的也有自己的长处。只不过讨人喜欢的学生的优点更容易被老师发现。相对而言,性格内向、有自卑感的学生则显得缺乏信心。苏霍姆林斯基就认为:“情感如同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种子会萌发幼芽来,儿童边认识边干得越多,对劳动欢乐的激动情感体验就越深,他就想知道得更多,他的求知欲、钻研精神、学习动机也就越强烈。”作为班主任的我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每位学生提供为集体服务,施展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

(七)建立家校联系制度,促进沟通

为了便于管理,对学习消极心理严重的学生建立了档案,填好家长工作单位及家庭地址,把学生在学校中的点滴进步写在家校联系本上,适时向家长传递,让家长及时配合教育和表扬鼓励。家长也把子女在家庭中各方面的转变及时反映给学校,让老师及时表扬和疏导,使他们感到被人重视,满足自尊心和荣誉感,激发自信心和学习的内驱力,抵制学习消极情绪的产生。

诚然,学生的学习消极心理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又是不稳定的,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方式、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所读的,仅仅是初探,但可以肯定,教育教学时如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心理,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方中雄,刘维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与心理健康[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明,刘晓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学习消极 篇4

一、影响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学习的几种消极心理

正确分析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是对他们进行正确教育和管理的前提, 影响成教学生学习的主要消极心理可归纳为学习自卑心理、学习焦虑心理、学习倦怠心理、学习实用心理。

1.学习自卑心理。

高校多数成人教育学生具有较为严重的自卑感, 特别是在学习上存在自卑心理。 与普通大学生相比, 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 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1]。 学习自卑心理的形成原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受中考、高考失利的影响。 一般来说,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大都经历了中考或高考的失利, 这是人生学习成长历程中的一次严重挫折, 易产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不如别人的心理阴影。 二是受社会对成教文凭消极评价的影响。 长期以来, 社会普遍认为成教文凭含金量比不上正规文凭, 有的单位对一些成教文凭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的关键评价方面不予以承认。 一些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 认为成教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比不上普通大学生, 不招聘成教大学生。 这样往往使成教大学生认为自己通过努力获得的成教文凭最终价值不高, 社会不认可, 于是对成教生在校学习的意义产生自我怀疑与否定, 导致心理自卑, 在学习上容易悲观、失望, 有的甚至会自暴自弃。

2.学习焦虑心理。

学习焦虑是指学生由于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或不能克服各种困难, 致使自尊心、自信心受挫, 而形成的一种带有恐惧情绪和紧张不安的精神状态[2]。 这种焦虑心理影响了成教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前社会转型期, 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多样性, 成教大学生大多数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 这样容易受影响而产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二是理想目标值过高, 理想目标要从实际出发, 要适合自己的能力, 要与现实接轨, 如果把学习成绩或实现的目标设定过高, 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易产生焦虑。 三是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 有的成教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过程中的压力, 从本质上看, 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方法的一种挑战, 迎接挑战的过程是成长提高的过程, 不能正确理解压力, 在困难和压力面前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心理。

3.学习倦怠心理。

一般来说, 成教大学生怀着对大学的憧憬而来求学, 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较高。 但在学习过程中, 随着对大学新鲜感的消失, 再遇到专业课程学不懂、学习困难、考试失利等挫折, 热情骤减, 由希望到失望, 失去学习热情, 学习动力也随之降低, 产生学习倦怠心理, 突出表现出学习情绪低迷、上课精力不集中, 时常迟到、早退、不听课甚至逃课、考试作弊等一系列不当学习行为。

4.学习实用心理。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 成教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更明显的职业性, 更突出的深刻性, 以及更显著的多样性和广泛性, 他们的学习动机总是与现实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3]。 重实践运用的学习目的是好的, 但学习是一个渐进过程, 实践本领的提高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作基础, 有的成教大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的关系, 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学习。 在学习心态上则表现得急功近利和急于求成, 这样对大学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往往缺乏兴趣、疲于应付。 有的甚至把学习目标定位在“混文凭”上, 这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严重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在校学习和表现。

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主要因素

1.外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外在因素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家庭方面、学校方面和社会方面。

一是家庭方面因素。 家长对成人高等教育的认可程度、对成教大学生的重视程度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重视程度高, 对成人高等教育学习的认识合理, 孩子更能形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二是学校方面因素。 成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 这种无形的文化学习氛围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特别是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认识与评价及自身的好学、 乐学意识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成教大学生的学习。 同伴群体中他人的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及方式等都对置于其中的大学生有重要影响。 三是社会方面因素。 社会舆论氛围、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知识学习的重视程度等对大学生的学习有重要影响。 在认可成人高等教育知识技能传授的氛围引导下, 成教大学生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2.内在因素。

成人高等教育学生产生学习消极心理的内在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意志品质。

一是学习能力方面, 主要包括个人智力因素、过去经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 二是学习态度方面, 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态度端正, 决定着学还是不学, 决定着学习的行动。 当学习态度正确时, 学习能力便能充分发挥, 就会取得优异成绩。 三是意志品质方面, 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也会受到一些玩乐的诱惑, 意志坚强、积极自信、自律自制等意志品质强的学生, 往往有决心、耐心克服困难, 从而强化动机, 提高兴趣, 提高学习积极性, 反之, 遇到困难就放弃努力, 久而久之, 则信心不足, 学习成绩受到影响, 以致学习消极被动。

三、针对成人高教学生消极心理的若干教育引导对策

针对成教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四种学习消极心理, 应从加强成教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思想品德教育、完善教学管理与考核三个方面入手, 帮助学生克服学习消极心理, 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帮助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学有所成。

1.加强学习心理健康教育, 引导成人高教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积极健康的学习心理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正确的学习观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动力源泉, 培养成教大学生的自学能力至关重要。要树立终身学习观, 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以适应知识更新的需要。 要树立自主学习观, 逐步增强自我教育意识,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 二是明确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等功能, 合理、科学的学习目标能够强化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指引大学生的学习方向。 帮助指导成教大学生探索建立具体化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 每学期、学年都要有切实可行、能够实现的学习目标, 围绕目标的实施, 制订好具体学习计划, 一步一个脚印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 三是掌握学习策略, 提高学习效率。合理分配时间, 劳逸结合, 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加一些课外集体活动和体育运动, 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同时, 减缓学习压力, 保证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学习中。

2.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 自立、 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针对影响成教大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 要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引导, 培养成人高教学生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一要发现发挥自身优势, 增强自信, 消除自卑心理。成教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优于普通大学生, 在踏实肯干、吃苦耐劳、动手操作、工作忠诚度方面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 所以成教大学生要勇于发挥自身优势和特长, 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锻炼, 不断增强自信心。 二要积极面对现实, 在挫折面前合理归因, 增强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要正确认识自己, 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挫折的时候, 不能否定自己, 而应客观冷静地分析情况, 进行恰当归因, 总结经验教训, 善于分析思考, 在学习方法上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争创优良成绩。 三要广泛开展“一对一”谈心活动, 要紧密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 把握其思想脉搏, 深入了解其学生生活工作实际, 帮助发现其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及时有效地予以引导帮助, 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 四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心理品格。 根据成教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 更加注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品质。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实行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掌握理解心理学知识, 提高心理调适技能, 实现自我成长。 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配备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咨询教师队伍, 行之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咨询, 帮助解决心理困惑, 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和力量源泉。 要注意转变学生以应付考试、获得证书为主要目标的外在的低层次的表面型学习动机, 培养和激发学生树立兴趣取向、价值取向、提升自身素质等深层型学习动机[4]。

在深化教学管理改革方面:一是加强教学管理, 努力改善成人教育学习环境, 尽可能地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二是要加强成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 尊重差异、包容差异, 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 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培养学生扎实专业基本功和实践应用能力, 使他们掌握更多知识,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适应未来。 三是要科学合理地设定课程考核标准, 突出平日表现和平日成绩的考核, 突出实践应用的考核。

在创新教学方法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在教学内容上, 要善于研究学科前沿和最新知识, 保证内容新;要结合成教大学生实际水平授课, 保证所教授内容能够理解、难易适中;要深入思考、精心提炼, 以最丰富、最简单的语言传授课本知识。 在教学方式上, 多采用案例、实例教学, 多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疑难问题;多采用启发式教学, 实现课堂上的互动, 活动课堂氛围;多采注重实践教学, 以学以致用,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 激发成人高教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力, 帮助成教大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王玉彬.关于高校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初探[J].大家, 2012 (10) :203-204.

[2]刘国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3.

[3]冯铁臣.成人高教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及其调控[J].中国成人教育, 2006 (10) :9-10.

“消极腐败”成因剖析 篇5

尽管“消极腐败”表述已经使用多年,但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并没有一致的看法。美国专家海德海墨根据人们对于腐败行为的容忍程度,曾把腐败区分为“黑色腐败”(受社会普遍谴责的腐败行为,希望在原则的基础上对之予以惩罚)、“白色腐败”(社会上大多数人不认为应当受到惩罚的腐败行为)和“灰色腐败”(具有广泛争议的腐败行为)三种类型。所谓的腐败只有黑色腐败和界于黑色与白色之间的灰色腐败。在本文中,我们所区分的“积极腐败”和“消极腐败”分别与海德海墨所区分的“黑色腐败”和“灰色腐败”相对应。

“消极腐败”产生的根源

首先,认识不清和重视不够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主观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甚至在有关“什么是腐败”的问题上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分岐。不少人认为只有贪污受贿才属于腐败行为,而“吃点、喝点、玩点、用点”根本算不上什么腐败。

其次,现行有关行政管理体制上的弊端、漏洞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客观原因。在财政预算管理体制上,由于存在着预算内和预算外的划分,预算外资金基本上是监督失控的,加之财政支出基本上都是由“一支笔”来决定,这就很容易导致资金使用上的“软约束”。在财政收入体制上,由于存在着普遍的创收制度,单位创收又和单位的预算挂钩,从而将权力与利益牢固地捆绑在一起,客观上刺激了各单位扩大创收的冲动,大部分创收甚至直接进入到预算外,这就为滋生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三,决策体制上的弊端也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消极腐败”的产生与盛行,与现行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决策体制直接相关。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权力过分集中的决策体制不仅为个人专断决策打开方便之门,而且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第四,政策执行不力是造成“消极腐败”蔓延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们就“消极腐败”现象已制定出大量的规章制度,但是由于执行不力,导致这些规章制度在反腐败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就拿公款吃喝来说,我们相继出台了多个文件,对接待的档次、金额、陪同人数,甚至是菜的分量都进行了规定,但结果却是“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此外,在公款配车、公款旅游、公款出国、公务招待、办公用房也都有相应的规定,但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甚至形同虚设。

如何从根本上治理“消极腐败”

统一认识,高度重视。各级党政机关要按照党的十七大的有关精神,真正提高对于“消极腐败”现象严重危害的认识,提高反对和治理“消极腐败”现象的自觉性。

进一步深化相关体制改革,这是治理“消极腐败”的治本之策。特别是财政预算体制改革、财政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对于治理多种挥霍浪费型的消极腐败现象会起到釜底抽薪、立竿见影的功效。首先,必须深化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统一预算内和预算外,实行“一本账”,使全部预算都要纳入到人大监督范围。其次,必须改革财政收入分配体制,逐步废除行政性收费项目。对于保留的行政收费项目要实行彻底的“收支两条线”,废除收费和预算之间的挂钩,彻底切断部门权力和部门利益之间的联系。

深化决策体制改革,克服权力过分集中。在决策体制改革方面,党的十七大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近期来看,就是要“推行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 “票决制”普遍化将有效分解权力,是克服权力过分集中的有效对策。

落实关键政务信息公开,真正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过去一些年里,政务公开一直在推行,十六大以来,党务公开也提上日程,但公开一直得不到有效保障,特别是关键政务信息保密成了公开的最大难点。要有效防治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一个关键的对策就是对决策信息,财政预算信息,特别是“三公消费”等信息,领导干部个人必要的生活细节信息进行公开。同时,要通过立法保障媒体对于公共权力运行的监督权。

学习消极 篇6

畏懼心理 进入总复习,学习任务加重,原来所学的零星知识需系统梳理,大量的知识需记忆、理解,大量的训练试题需及时完成,尤其是基础知识试题,如字音字形题,边做得边翻工具书,做题的效率更低。记不完的知识,做不完的试题,自然就产生了畏惧心理。

枯燥心理 不少学生对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认识不足,学习本来就显被动。总复习阶段,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和解题方法技巧的总结,跟以往鲜活的课文相比,本来就显得刻板单调,若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意无意地被忽视,枯燥心理的产生就更不可避免。

轻视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往往是一些语文功底不错的学生。他们认为语文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几次模拟考试下来,成绩稳定,觉得可以放一放了,在高考冲刺的关键时刻,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其它科目上,结果导致高考语文成绩的败北。

沮丧心理 这种心理较多地存在于中等生身上。他们在学习上很努力,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可由于基本功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成绩难于提高,甚至出现倒退,常常笼罩在挫败之中,造成心理上的多米诺牌效应,对提高语文成绩失去了信心。

要想取得复习迎考实效,消除这些消极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

一、夯实基础,化繁为简,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夯实基础,首先要善于为学生减负。——识记内容的减负。复习阶段,大量的基础知识需要积累巩固,尽管总复习资料有归纳,但教师还是要多加研究、广泛涉猎,为学生总结出更简便有效的识记方法。如常用字字形的识记,资料上的《系统备考》归纳得很全面,别字、正字对举归纳在一起,学生如果照本记忆,反而会扰乱思维,一到具体的考题,正确字形与错误字形反而混淆。要求学生只记正确字形,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有更好的效果。

——训练试题的减负。做题的目的无非是巩固知识、领会高考题目的思路与能力要求,一个专题的试卷,往往有几张试卷几十道试题,让学生全做,学生容易疲劳,而且冲淡了思考的时间,效果不好。如果教师在做题的基础上进行甄别,结合考点的内容、命题的特点和学生在此考点存在的问题,精选训练试题让学生训练,既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又有很强的针对性了。

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分解、化繁为简。将大量要识记和理解的知识分解到每天记一点,日积月累,知识内容的“大山”无形中就融化了。在学会分解的同时,还要善于寻找捷径,如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资料上对病句类型归纳得很全面,要一一记住,难度不小。复习时指导学生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上,抓语言标志去辨析,学生轻轻松松就拥有一双识别病句的慧眼了。

二、讲求趣味,一题多点,让学生克服枯燥心理

高考语文的每一考点,总要借助一定的材料来进行训练、分析、归纳综合的。复习时,注重通过所选材料本身的趣味性来消除学生的枯燥心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复习多音多义字时,我先给学生出一副趣联:

解解解元之渴 乐乐乐府之音

要求学生为对联中的“解”“乐”注音,然后由此归纳多音字义字的特点及掌握方法,课堂的气氛一下子就浓了。又如在复习“简明、连贯、得体”考点时,我选取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海南时跟农民苏就清的谈话。胡总书记问他对于中央还有什么要求时,苏就清说:“希望中央支农惠农政策不要变。”胡总书记马上接过话头说:“这话要改一下,中央的政策应该要变,要越变越好,让广大农民都富裕起来。”因为所选材料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拉近了考点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学生马上兴趣盎然了。

在语文复习过程中,注意借题发挥,以一题辐射开去,同样可以吸引学生,给学生茅塞顿开之感。它可以是同一考点不同题型的辐射,明确答题的思路、方法技巧。如漫画阅读,其考查的角度有拟标题、概括漫画内容、指出寓意、指出构图创意(鉴赏),选取一幅漫画,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讲、练、析,学生对这一考点也就运掌自如。更可以从一考点辐射到诸多考点,从而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下列这道题:

天道酬勤。只有不惧寻寻觅觅的寂寞和艰辛,才能有激动人心的相遇相逢;只有不畏冬日的寒冷和灰暗,——;——,——;——,才能喜见灿烂的阳光和彩虹。

这是道仿写题。隐去“天道酬勤”,要求学生提炼观点,则是一到道压缩题。围绕中心“天道酬勤”,要求学生分别用事例论据、名人名句来论证,既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实质上又是作文训练的指导了。这样的辐射,在进行第二轮复习时显得更重要。

此外,讲究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上的讲练结合,力戒老师的一讲到底,避免学生学习的疲劳,也是避免学生产生枯燥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以逐渐消除,从而走向积极。

三、确立观念,个性辅导,让学生改正轻视心理

面对具有轻视心理的学生,教师要采取积极的心理干预手段,让他们明白高考语文试题的一个最重要功能——选拔性功能,向他们灌输一个理念——语文也是拉距离的学科,帮助他们树立一个观念——每天念叨有语文,而又不费多少时间。同时,语文老师还要特别研究这些学生,要善于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能力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结合他们语文学习的能力与水平,另外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促优冒尖,避免因课堂要照顾大多数而让他们“吃不饱”的现象产生。

四、亲近学生,总结反思,让学生抛弃沮丧心理

针对有沮丧心理的中等生,教师首先要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亲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明白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就一定有回报。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引导他们看到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的优势,多给他们鼓励。教师还要指导他们找出自身学习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定点训练,注意知识的系统化,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在不同复习阶段,学会“升级换代”,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学习消极 篇7

1.学习心理压力大, 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 物理成绩也不错, 但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之后, 成绩不但没有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反而呈现出下降的势头, 尤其以女生居多, 这样的现象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会在学生心中滋生畏难情绪, 不利于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

2.学习探究方式呆, 产生惰性思想。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讲解作用, 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培养不足, 造成了学生就像嗷嗷待哺的雏鸟, 等着教师将知识直接放到嘴里。受此影响, 学生进入高中后, 思维缺乏足够的活跃程度, 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 存在惰性思维。

3.学习思维定势重, 产生惯性效应。在部分物理概念的学习中, 学生因为对其外延与内涵没有深刻掌握, 导致在学习中受思维定势影响, 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了一些思维反方向的迁移, 相互之间在概念以及性质特点等方面产生混淆, 如不能正确区分电势和电势能、光的干涉和光的衍射等。

二、学生物理学习消极心理表现分析

1.抽象教学内容增多, 难度梯度大。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与高中物理教学内容是具有根本性区别的,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大多具有较强的直观性, 较为单一, 难度系数不高, 识记类型知识占据了相当比例, 而高中物理教学内容则要复杂和抽象得多, 相当比例需要运用定量途径进行分析推理以及论证, 重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 相对学习难度要大得多, 对于刚进入高中物理学习的高一新生而言, 部分学生表现出了不适应, 感觉成绩后退了。

2.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探究性欠缺。初中物理教学形象性强, 可以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 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与定理的思维模型, 加之部分物理教师教学手段、过程没有充分注重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对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不足, 学生没有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高中物理学习中, 理想模型取代了形象的事物, 学生由于缺乏了足够的思维方式方法训练, 自主探究能力不强, 还是一味等待教师传授, 或是生搬硬套, 导致思维僵化。

3.创新思维训练不足, 拓展性较差。教师在教学中, 对负迁移现象没有能够充分引起重视, 尤其是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足够教学时间与容量的专项训练, 造成了学生物理学习的稳定性与清晰性较低, 思维创新程度严重不足, 物理学习后劲缺乏。

三、学生物理学习消极心理解决途径

1.发挥引导作用, 缓解难度系数, 激发物理学习兴趣。一是要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培养其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有助于激发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 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物理科学的重要作用、近期取得的伟大研究成果, 以及肯定学生在物理学习方面的进步与成绩等, 提高学生成功心理体验, 激发学习兴趣;二是要消除抽象恐惧心理。对于刚进入到高中物理学习的学生而言, 从以形象为主转变到抽象为主, 教师需要设置一个缓冲与过度的区域, 帮助学生实现思维方式的“软着陆”, 尽快进入学习角色;三是要营造和谐学习环境。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当保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 乐于听取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也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

2.强化点拨作用, 倡导探究学习,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一是要选择合理载体。在高中物理学习中, 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采取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就是一个较为成功的例子,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 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为多个思考题,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独立开展思考与讨论活动, 依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得学习成果;二是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活动的同时, 教师应当发挥好点拨的作用, 注重对学生的思维重难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点拨,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是要提高归纳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还应当强化对学生的归纳能力训练, 指导学生对初步的学习成果进行筛选与整合, 最终形成较为完善的学习成果,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 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开展逻辑训练, 提升创新能力, 提高思维拓展水平。一是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一种物理现象或是规律中, 进行思维的拓展活动, 举一反三, 扩大教学成效, 通过这样的方式, 有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二是进行集中思维训练。要引导学生充分整合各种资源, 形成解决问题的合力, 从不同的角度来指向问题的重心, 解决问题;三是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可以采取正向联想与反向联想两种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进一步拓展, 通过这些思维训练方式, 有助于学生突破已有思维定势的影响, 为物理学习奠定良好的思维能力基础。

学习消极 篇8

一成因

之所以会出现冷漠对待语文科目的情况并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 在这里我总结出两个层面原因, 即学生层面和教师层面。

1. 学生层面

第一, 心理层面。 (1) 轻视语文这一学科。通常轻视语文的学生对待语文学科总是抱有无所谓的态度, 对待课堂的听讲及教师安排的课后作业总是随心所欲, 完全视心情而定。语文需要厚积薄发, 无法做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所以当学生学习语文没有像数理化那样可以快速提升成绩时, 就会觉得语文可学可不学, 反正成绩也不会很差。正是因为这种原因, 语文这一重要学科被有些打入了“冷宫”, 语文越来越呈现边缘化的趋势。 (2) 投机取巧的心理。语文学科的考试题目有其特殊性, 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例题式考题, 大都来源于课外, 这就使得一些学生忽略了课本的内容, 忽略了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还有些学生认为语文考试就是撞运气, 运气好, 就可以高分, 运气不好就一塌糊涂。

第二, 学习习惯层面。 (1) 无预习意识,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初中的课文大多篇幅长、内容深, 连教师备课都需要进行反复研读教材, 所以学生课前如果不认真预习, 在上课时就会听不懂。而且语文的课时有限, 不可能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课上去消化当堂内容, 所以学生总是机械地记录, 被动地接受知识, 理解不了, 语文成绩自然提高不上去。 (2) 无动手动口意识, 课堂沉寂。这个问题不止在初中语文课堂上出现, 在各个学科都有所体现, 学生在上课时不积极地加入到思考之中, 不愿意主动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所以老师采用点名的方式, 而由于用时过长, 慢慢被教师替代, 成为教师的“专场”。

2. 教师层面

第一, 心理层面。苦于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 但又无法突破瓶颈, 渴望有效的解决途径。语文教师是所有科目教师中最累的一个, 工作量大, 但成效甚微。

第二, 技术层面。对有效教学的相关内容有浓厚兴趣, 但也疑虑重重。主要是质疑其操作性。

二解决办法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 需要不断反思。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 必须走好以下两步:

1. 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即语言和文字, 所以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 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 学生如果没有把语文与生活相联系, 所作的文章就会存在假、大、空的毛病。因此, 培养学生兴趣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语文融进生活, 生活体现语文。

在中考的背景下, 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 学生认为只要会做题, 不需要过于思考联系生活, 往往忽视了语文来源于生活这一本质。在“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观念下, 一些学生把语文抛在脑后。因此, 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 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 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 (1) 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 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 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2) 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 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可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 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 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

2. 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 讲究“课内打基础, 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 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朱光潜在《谈作文》中提到, 对于一个写作的初学者来说多读书这是很有必要的, 读书才能临摹, 读书才能写生, 这都是在强调阅读的作用。同时, 不可忽略的是写作。写作, 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 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学习消极 篇9

一、消极情感的分析与监测

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首先必须明确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情感态度,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监测和帮助。教师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应注意对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学习英语的消极情感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和跟踪,及时了解他们的情感态度。通过长期观察和调查,笔者发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与积极的情感态度相反的消极情感主要体现在:

1. 缺乏明确的英语学习目的。

很多学生对学习英语的目的比较模糊,特别在一些普通中学,由于受传统意识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大多学生在脑海中已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努力学习,考出高分,出人头地。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又不出国,不与外国人打交道,所以学不学、学好与学坏一个样。

2. 没有强烈学好英语的兴趣与动机。

兴趣与动机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与一定的情感联系的,一个人在从事的活动中能否发挥其聪明才智,能否获得预期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兴趣因素。

(1)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克服种种困难,全力以赴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诚如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倘若对学习不感兴趣,仅仅迫于外部强制力量而求知,学出好的结果难于登天。

(2)动机是为学习者提供动力和指引方向的一系列因素。学习动机属于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是认识活动的动力系统,它或推动、促进或抑制、阻碍学习。从心理学研究看,在中小学阶段就将社会责任动机视为自己读书的动机是极少数的,有相当多的学生学习英语很大程度上出于无奈。

3. 学习英语过度焦虑。

适度的焦虑能促进临场的发挥,但过度焦虑就会产生许多的不良影响。过度焦虑可能是语言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过度焦虑给学习者学习语言造成恶性循环。过度的焦虑会使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导致注意力的分散和记忆力的减退并且导致紧张和害怕。这样语言储存和输出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导致焦虑的可能性。教师稍做留心便可发现平时很多学生由于焦虑导致紧张而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课堂上不敢面对教师等等。

4. 上进心强但自控能力弱。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有较强的上进心,很想学好,有时甚至萌发赶超优秀的念头。由于中小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的特点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往往因自控能力较弱而无法付诸行动。

5. 人际关系不和谐。

后进生一般人际关系欠佳,他们表面上看不与他人为伍,实际上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心理自卑,害怕受伤害而远离群体,他们合作精神差,集体力量认识不足。这些学生自尊心强、酷爱面子,但缺乏主动与人合作的精神,怕别人瞧不起,不愿与同学探讨学习上的问题,羞于融入学习团队中去,但是一旦与人交往,他们又多以“强者”“勇者”“智者”自居。

6. 兴趣提前丧失。

目前,学生学习英语起步比较早,小学三年级就开始进行英语学习。由于幼儿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不同、家庭环境不同以及其他诱因,从而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进入中学之前对学英语就已经不感兴趣。

二、消极情感态度的消除策略

消极情感态度的消除,我认为最主要的方法需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积极参与、体验成功基础上。

1.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基础和手段,大家都知道“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尽管中学生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开始增强,但教师的权威性力量还是存在的。师生关系的主导方面在于教师。为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必须有意识地监督和调节自身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每带一个新班,每接手一个新班,我就告诉学生:“有你们这批学生是我的光荣,你们有我这样的老师,你们会觉得幸运。在我的眼里,你们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喜欢看到你们脸上纯真的笑容,我喜欢看到你们、帮助你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几句颇具人情味的开场白一直成为我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也成为我与后进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石。信任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2. 人人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个个是鲜活的生命,个个都有自己的个性,个个都有自己成长的不同环境。所以无论从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教师只有一直平等对待学生,他们才会从心底里接纳教师。正如《孙子兵法》有云:攻城之法,攻心为上。教育教学也是如此,抓住了学生的心也就逮住了学生的人。

3. 树立自信心,体验学习英语乐趣。

对于绝大多数中国学生而言,英语是一种全新的语言,在初学阶段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困难。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学好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我经常告诉学生:要学好英语,就得投资我们的心智;我们并不傻,有足够的智慧和大脑空间来消化储存英语知识,英语不过是表达思想的一种工具,一种说话习惯而已。我们要坚信:只要有投入,有付出就会有收获。

4. 帮助学生克服畏惧情绪,消除过度焦虑。

现行中小学英语新教材的编写相当注重听、说、读、写能力发展的有机结合。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大胆地、长期地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进行语言实践,才能真正掌握知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学生特别是普通学校的中小学生普遍感到英语学习吃力,慢慢地产生了厌倦、畏惧、过度焦虑的心理。为了摆脱这种状况,我一开始就采用因势利导、循序渐进的方法,不失时机地帮助他们克服畏惧、消除焦虑。

5. 加强平时关注,培养学习连续性。

大多数学生是希望自己上进的,但往往因为自己的控制能力较弱而半途而废。针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并不急于将他们训练成自控能力十分强的学生。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件事:在四川大足佛教石刻艺术中,有一组大型佛雕《牧牛图》描绘了一个牧童和牛又斗争、对抗到逐渐融洽、协调,最后合二为一的故事。我们学习英语也一样,要能够驯服那些影响我们学习的大牛小牛,要能够抵制各种诱惑,集中精力学习。学习英语是个漫长连续的过程,走走停停便难有成就。

6. 给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插上翅膀。

当今社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新课程标准除了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十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放在首位,而且同样明确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的同等地位。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很多学习活动需要相互合作,而合作又能给学习者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以至于构建良好的同学关系。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一位学生所渴望的。我认为,每月一次的学生试题交流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每个月我会布置一次特殊的作业: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做过的练习,把自己认为是重要的、自己经常出错的题目汇集整理,随机发给另一个同学去完成。每份练习上有命题人的姓名,也有做题人的姓名。做好之后由命题人批改打分,最后由做题人保存。这种方法深受学生的喜爱,因为它不仅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思索、组合等综合素质,也大大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从而构建每个学生间的和谐关系。

总之,关注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消极情感态度,是素质教育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青少年的情感发展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把积极情感态度的发展渗透到日常英语教育教学之中是实现积极情感态度目标的最重要环节。教师除了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外,良好的心理品质也是形成有效教育教学策略和实践探究的保证。学生消极情感的克服需要这些能力、品质,也需要教师的良好策略以及有效实践与探究。

参考文献

[1]《英语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学习消极 篇10

社会因素:信息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国际交流日益广泛, 对语言的学习者提出很高的要求, 在有限的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成为必然。但是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语境, 缺乏更多的实践机会, 还有母语影响等原因, 其次, 也受他们主观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年龄因素, 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很多困难, 难免出现消极情绪的影响。这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态度、行为和效果。

心理因素: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 心理的稳定性差, 情绪波动超出了正常范围, 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也就变成了消极情绪, 影响听课效率, 进而影响学业。因此, 要求教师有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及时捕捉到学生情绪情感的变化, 进行心理疏导, 转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以积极地心态对待周围发生的事, 有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对人本的发展倾注了更多的关注, 尤其是心理健康。情绪情感态度又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 注重心理健康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把心理的辅导—情绪的转化, 贯穿整个教学的过程中, 从根本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 使教学遵循人的认知发展规律, 更好地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

针对现状解决一些情绪情感的实际问题。调整学生的消极情绪状态, 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克服消极不良的情绪, 纠正自卑心理, 正确认识自我, 提高学习效率, 使学生健康发展。其次, 运用恰当的心理疏导方式, 使学生的消极情绪控制在最低限度, 给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达到致趣、动情、引思灵活多样的方式, 诱导学生的心理向积极愉快的方向发展, 在师生和生生的互动中, 增强自信, 克服焦虑, 求得发展, 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现状分析

近年来, 西方在情绪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国外提出关于情绪智力理论是在九十年代后期传入我国并受到关注, 它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主观情绪的主动掌握并加以利用的程度。1997年传入我国后, 心理工作者开始讨论、修正、规范、深化和发展情绪智力理论, 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使该领域非常复杂, 形成多种智力理论。

四、理论依据

1. 情绪智力论。智力情绪理论则是一个人对自己主观情绪的主动掌握并加以利用的程度。

2. 消极情绪的定义及形成的原因。

消极情绪的定义:是指某种具体的行为中, 有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你完成工作或正常的思考情感。对课堂环境下的学生而言, 常见的消极情绪有三方面:交流畏惧、负评价恐惧和考试的焦虑, 这三方面都有可能发展成为消极情绪。

3. 消极情绪的外在表现及其影响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语言学习焦虑典型的表现:语音变调, 不能正常发出语言的语音和节奏;回答问题有冻僵的感觉;忘记答案或刚刚学习的词汇;说不出话, 沉默不语;装出粗心的样子等回避现象;逃课, 避免和老师的目光接触;回避社交;有完美主义倾向等极端的症状。

焦虑变成消极情绪, 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过低或高的焦虑情绪都对学习不利, 西方语言学家Krashen认为语言的习得在情绪为零的情况下学习语言似乎最有效。因此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把情绪降到最低程度。要达到这一点, 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情绪的反应以及产生的原因, 才能对症下药。

五、实践与策略研究

针对三种不同的消极情绪应采用相应的策略, 转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 提高课堂效率。

第一种消极情绪:是典型的交流恐惧症, 它的行为模式是回避或者退缩。即表现为课堂退缩性的问题行为。有的由于多次挫折, 如长时间发不出或发错音, 而产生心理障碍, 主动变被动, 积极变消极;沉默寡言、过度焦虑, 引起消极因素。

策略:这种消极情绪是由学生的性格内部的因素决定的。针对这类学生, 应该在平时的教学中, 一、多鼓励。二、降低课堂问题的难度,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三、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 使内向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交流, 有助于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从而激发更高的学习动机。

第二种消极情绪:是负评价恐惧者。过分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倾向于把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降低到最低程度。

策略:针对以上消极情绪, 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恰当准确的评价, 多给予鼓励,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上课应该改变简单生硬不耐烦的态度, 让学生愿意把自己的思考袒露在教师面前, 诚恳接受教师的评价;教师不应该讽刺、挖苦、嘲笑学生, 以致学生丧失自尊心, 不愿积极发言, 不愿主动参与课内活动。总之, 学生回答问题时, 老师的反应如果不是简单的对与错, 是或否的评估, 而是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 享受学习的乐趣, 学生产生的消极情绪可能会大大地减少。

第三种消极情绪:是考试焦虑直接影响考试结果, 而考试的结果可能建立也可能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因此, 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存在考试焦虑的学生会因为以前失败的经历而惧怕考试, 畏难而退。他们自始至终意识到自己对考试的畏惧和焦虑。对于存在考试消极情绪的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循序渐进的提问, 降低任务的难度、放宽任务完成的时间;降低高的焦虑, 正面的表扬有利于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建立。

消极思考的力量 篇11

So to cope with the holidays, magazines and others are advising us to “think positive”—the same advice, in other words, that Norman Vincent Peale3), author of 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 was dispensing six decades ago. During holidays, Peale once suggested, you should make “a deliberate effort to speak hopefully about everything.” The result all too often mirrors the famously annoying parlor game4) about trying not to think of a white bear: The harder you try, the more you think about one.

Variations of Peale’s positive philosophy run deep in American culture, not just in how we handle holidays and other social situations but in business, politics and beyond. Yet studies suggest that peppy5) affirmations designed to lift the user’s mood through repetition and visualizing future success often achieve the opposite of their intended effect.

Fortunately, both ancient philosophy and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point to an alternative: a counterintuitive6) approach that might be termed “the negative path to happiness.” This approach helps to explain some puzzles, such as the fact that citizens of more economically insecure countries often report greater happiness than citizens of wealthier ones. Or that many successful businesspeople reject the idea of setting firm goals.

One pioneer of the “negative path” was the New York psychotherapist Albert Ellis, who died in 2007. He rediscovered a key insight of the Stoic7) philosopher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that sometimes the best way to address an uncertain future is to focus not on the best-case scenario but on the worst.

Seneca8) the Stoic was a radical on this matter. If you feared losing your wealth, he once advised, “set aside a certain number of days, during which you shall be content with the scantiest9) and cheapest fare10), with coarse and rough dress, saying to yourself the while: ‘Is this the condition that I feared?’”

To overcome a fear of embarrassment, Ellis told me, he advised his clients to travel on the New York subway, speaking the names of stations out loud as they passed. I’m an easily embarrassed person, so in the interest of journalistic research, I took his advice, on the Central Line of the London Underground. It was agonizing. But my overblown fears were cut down to size11): I wasn’t verbally harangued12) or physically attacked. A few people looked at me strangely.

Just thinking in sober detail about worst-case scenarios—a technique the Stoics called “the premeditation of evils”—can help to sap13) the future of its anxiety-producing power. The psychologist Julie Norem estimates that about one-third of Americans instinctively use this strategy, which she terms “defensive pessimism.” Positive thinking, by contrast, is the effort to convince yourself that things will turn out fine, which can reinforce the belief that it would be absolutely terrible if they didn’t.

In American corporations, perhaps the most widely accepted doctrine of the “cult of positivity” is the importance of setting big, audacious goals for an organization, while employees are encouraged (or compelled) to set goals that are “SMART”—“Specific, Measurable, Attainable, Relevant and Timely.”

But the pro-goal consensus is starting to crumble. For one thing, rigid goals may encourage employees to cut ethical corners. In a study conducted by the management scholar Lisa Ordó?ez and her colleagues, participants had to make words from a set of random letters, as in Scrabble14). The experiment let them report their progress anonymously—and those given a specific target to reach lied far more frequently than those instructed merely to “do your best.”

Goals may even lead to underachievement. Many New York taxi drivers, one team of economists concluded, make less money in rainy weather than they could because they finish work as soon as they reach their mental target for what constitute a good day’s earnings.

Focusing on one goal at the expense of all other factors also can distort a corporate mission or an individual life, says Christopher Kaye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Washington, D.C. Prof. Kayes, who has studied the “overpursuit” of goals, recalls a conversation with one executive who “told me his goal had been to become a millionaire by the age of 40 … and he’d done it. But he was also divorced, and had health problems, and his kids didn’t talk to him anymore.” Behind our fixation on goals, Prof. Kayes’s work suggests, is a deep unease with feelings of uncertainty.

Research by Saras Sarasvathy, an associate professo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suggests that learning to accommodate feelings of uncertainty is not just the key to a more balanced life but often leads to prosperity as well. For one project, she interviewed 45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all of whom had taken at least one business public. Almost none embraced the idea of writing comprehensive business plans or conducting extensive market research.

They practiced instead what Prof. Sarasvathy calls “effectuation.” Rather than choosing a goal and then making a plan to achieve it, they took stock of15) the means and materials at their disposal, then imagined the possible ends. Effectuation also includes what she calls the “affordable loss principle.” Instead of focusing on the possibility of spectacular rewards from a venture, ask how great the loss would be if it failed. If the potential loss seems tolerable, take the next step.

The ultimate value of the “negative path” may not be its role in facilitating upbeat emotions or even success. It is simply realism. The future really is uncertain, after all, and things really do go wrong as well as right. We are too often motivated by a craving to put an end to the inevitable surprises in our lives.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the biggest “negative” of all. Might we benefit from contemplating mortality more regularly than we do? As Steve Jobs famously declared, “Remembering that you are going to die is the best way that I know to avoid the trap of thinking you have something to lose.”

However tempted we may be to agree with Woody Allen’s position on death—“I’m strongly against it”—there’s much to be said for16) confronting it rather than denying it. There are some facts that even the most powerful positive thinking can’t alter.

节假日会造成一个心理难题。在节假日中,最典型的情绪当然是快乐,可这种竭尽全力保持快乐的努力似乎使我们中的很多人感到痛苦不堪。无论是身处拥挤不堪的候机大厅,还是试图与考验你耐心的亲戚们连续几天礼貌相处,你都难以感到快乐。

于是,杂志和其他媒体都在建议我们“积极思考”以应对节假日。早在60年前,《积极思考的力量》一书的作者诺曼·文森特·皮尔就提出了同样的建议,只是措辞不同。皮尔曾建议,在节假日,你应当“刻意地努力做到充满希望地谈论每件事”。这样做的结果往往与“努力不要想白熊”(编注:来源于心理学家Daniel Wegner的“反弹效应”实验)这个臭名昭著的室内游戏类似:你越努力不去想,你就想得越多。

皮尔的积极哲学有各种变体,它们深入到美国文化中,不仅涉及我们如何应对节假日或其他社交情境,还涉及商业、政治和其他方面。但有研究表明,起劲地说肯定的话,旨在通过重复以及设想未来的成功来调动人的情绪,这种做法往往事与愿违。

所幸古代哲学和当代心理学都指出了另一种选择,一种有违直觉的方法,可以称之为“通往幸福的消极道路”。这种方法有助于解释某些谜团,比如下面这个事实:在经济不太稳定的国家,公民所报告的幸福感往往强于较富裕国家的公民。又比如,很多成功的商人都反对设立确定的目标。

2007年过世的纽约心理治疗师艾伯特·埃利斯是“消极道路”的一位先驱。他重新发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的一个主要观点:要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有时最佳的方法不是专注于可能出现的最好情况,而是专注于最坏情况。

在这个问题上,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加是个激进分子。他曾建议道,如果你害怕失去自己的财富,那就“拿出几天的时间,在此期间你要满足于最少量、最廉价的伙食和粗糙的衣服,同时对自己说:‘这就是我所害怕的状况吗?’”

埃利斯告诉我,为了帮助他的客户克服对尴尬的恐惧,他建议他们搭乘纽约地铁,在路过各个车站时大声说出该站的名字。我就是个很容易感到尴尬的人,于是为了进行新闻调查,我采纳了他的建议,去搭乘伦敦地铁中央线。整个过程很折磨人,但我过度的担心被打消了不少:我并未遭到大声训斥或者人身攻击,只有几个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仅仅通过清醒、细致地思考最坏的情况就有助于削弱未来引发焦虑的力量,斯多葛派把这种方法称为“预想不幸”。据心理学家朱莉·诺勒姆估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美国人会本能地使用这种策略,她称之为“防御性悲观”。相较之下,积极思考是努力让你自己相信事情最终会圆满,这会强化一种信念:如果结局不圆满,那就一定很可怕。

在美国企业中,关于“对积极性的崇拜”最广为接受的一个信条或许就是为组织确立宏伟、大胆的目标十分重要,雇员则被鼓励(或强迫)确立遵循“SMART”原则的目标,即“具体的(Specific)、可量化的(Measurable)、可实现的(Attainable)、相关的(Relevant)且适时的(Timely)”目标。

但是这种推崇目标的共识已经开始瓦解。一方面,严格的目标可能会使雇员降低道德标准。在管理学学者莉萨·奥多涅斯及其同事所进行的一项研究中,参与者需要从一组随机字母中拼出单词,就像拼字游戏那样。在实验中,他们需要匿名报告自己的进展,结果与仅仅被要求“尽力而为”的人相比,那些被要求达到某个具体目标的人撒谎的频率要高得多。

设定目标甚至可能导致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一个经济学家团队得出结论,纽约很多出租车司机在雨天挣的钱比他们本来能挣到的要少,因为他们一旦达到了自己内心设定的目标,即工作一天拿到的不错收入,就会立即收工。

华盛顿特区乔治·华盛顿大学的管理学副教授克里斯托弗·凯斯称,不惜牺牲其他所有因素来专注于一个目标还会扭曲企业的使命或个人的生活。凯斯教授一直在研究对目标的“过度追求”,他回忆起与一位公司主管的谈话说,这位主管“告诉我他当初的目标是在40岁时成为百万富翁……他做到了。但是他也离婚了,健康也出了问题,而且他的孩子们不再和他说话”。凯斯教授的研究表明,我们对目标的痴迷源于我们对不确定感的深深不安。

弗吉尼亚大学的工商管理学副教授萨拉斯·萨拉斯瓦西的研究表明,学会适应不确定感不仅是使生活更和谐的关键,而且往往也会带来成功。在一个研究项目中,她采访了45位成功的企业家,他们都带领过至少一家公司上市。几乎没有哪位企业家赞同撰写详尽的商业计划书或者开展广泛的市场调研。

相反,他们采取的是萨拉斯瓦西教授所称的“效果推理”:他们不会选择一个目标然后制订计划去实现目标,而是对现有可用的手段和材料进行判断,然后想象可能的结果。“效果推理”还包括她所说的“可承受损失原则”:不要专注于一个风险项目有多大可能带来丰厚的回报,而要问一问如果项目失败会带来多大的损失。如果潜在的损失似乎可以接受,那就开展下一步。

“消极道路”的最终价值可能不在于其在促进乐观情绪乃至成功中所起的作用。它只是现实主义。毕竟,未来的确是不确定的,事情可能会顺利,也的确可能出问题。太多时候,我们过于希望终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

对于所有“消极”事物中最大的“消极”来说,这一点尤为正确。如果我们更多地思考死亡问题,我们有没有可能从中受益呢?正如史蒂夫·乔布斯著名的宣言:“记得你将死去——这是我所知道的避免总想着你会失去什么这一困扰的最佳方式。”

无论我们多么忍不住地要赞同伍迪·艾伦关于死亡的立场——“我强烈反对它”——直面死亡还是比否认死亡有更多的好处。有些事实,即便是最强大的积极思考也无法改变。

1.conundrum [k??n?ndr?m] n. 复杂难题,难以回答的问题

2.for days on end:一连几天

3.Norman Vincent Peale:诺曼·文森特·皮尔(1898~1993),美国著名牧师、演讲家和作家,被誉为“积极思考的救星”。

4.parlor game:(猜谜、答问比赛等)室内游戏

5.peppy [?pepi] adj. 〈美口〉精力充沛的,生机勃勃的

6.counterintuitive [?ka?nt(?)r?n?tju??t?v] adj. 与直觉不一致的

7.Stoic [?st???k] adj. 斯多葛派的。斯多葛派是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在雅典创立的哲学流派,因常在雅典公共建筑的柱廊聚众讲学而得名。他们的基本主张即宇宙是绝对的理性。

8.Seneca:即卢修斯·安内乌斯·塞内加(Lucius Annaeus Seneca, ca. 4 BC~65 AD),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斯多葛派哲学家

9.scant [sk?nt] adj. 不足的,贫乏的,少量的

10.fare [fe?(r)] n. 伙食,饮食

11.cut down to size:把……减少(或降低)到一定数量

12.harangue [h??r??] vt. 大声训斥

13.sap [s?p] vt. 削弱,破坏

14.Scrabble [?skr?b(?)l] n. 拼字游戏

15.take stock of:对……估价,对……作出判断

学习消极 篇12

一、英语口语消极心理产生的原因

1.怕错的表现。很多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都试图追求百分之百的正确, 这种怕错表现的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会仔细的聆听学生说出的每一个单词, 一旦学生出现了任何错误, 教师都会及时的指出学生的错误, 同时也有一些教师在指出学生错误的时候带有很强的负面情绪, 使得学生在口语训练中不敢开口, 唯恐自己的错误成为众矢之的, 也怕由于自己犯错误而引起教师和学生的嘲笑, 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形成说英语的心理障碍。

2.缺乏自信的表现。学生之所以会在英语口语训练中产生不自信表现的原因来源于多方面, 一是学生本身的自卑感。很多学生从小就表现的性格内向, 他们不爱说话, 不爱与人交流, 在接触了高中英语口语训练的环节时, 这种自卑的表现就会愈加的强烈。二是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的不够熟练。事实上高中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 他们在英语基础知识上的掌握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所以当这部分学生需要将自己掌握的知识表达出来时, 必然会产生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三是学生在当众说英语存在的心理障碍。一些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知识功底, 但是一旦让他们在大家面前来说英语, 他们就会表现的比较怯懦。上述几种原因共同导致了学生在英语口语上不自信的表现。

二、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心理的障碍

1.真诚的关爱每一个学生。既然学生在英语口语训练中存在消极的心理情绪, 那么我们的教师就要首先从学生的心理出发, 从根本上来消除学生的消极心理, 让学生摆脱英语口语给其带来的阴影。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走出消极的学习心理, 教师要能够真心的爱护自己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 这样教师才能真心的为学生所想, 也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的一些不健康的因素。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的评价学生。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教师, 他们对学生的表现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 或是以批评的评价模式为主, 或是评价的较为模糊, 从而失去了评价的效果。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所有问题, 对于学生的进步要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对于学生不理想的表现, 教师要给予有效的鼓励, 从而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评价中认准方向, 提高自我。

2.对学生的错误拥有包容的胸怀。教师对学生抱有怎样的胸怀对学生的口语训练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常常会带有很大的个人主观色彩, 即教师单方面的认为英语口语实际上是再简单不过的学习内容, 学生却产生如此的学习效果实在是令人可气, 教师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错误的想法呢?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 所以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想一想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样教师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学生如此不堪了。

例如在一次的英语自我介绍中, 一个英语知识相对薄弱的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一个最简单的自我介绍, 全篇自我介绍都是围绕“I am...”、“I like...”、“I want...”等最基本的词汇和句子展开, 面对学生这种“低级”的自我介绍, 我并没有苛刻的批评这个学生, 而是从鼓励出发, 让学生在鼓励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我是这样评价这个学生的自我介绍的 “老师在你的自我介绍中没有发现一丁点的错误, 这是值得表扬的地方, 同时我发现你还会使用排比句呢, 都是一样的句型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样的自我介绍是否太过于普通呢, 别人听了你的自我介绍之后能知道这是你吗?”听到我的评价, 这个学生既感受到了我对他的评价, 也清楚的认识到了自己在自我介绍中存在的问题, 由此在和谐欢快的氛围中, 学生在口语训练上又迈进了一步, 我相信学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3.坚持由简入难的原则。在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 教师要严格遵守由简入难的教学原则, 很多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训练复杂的口语内容, 这无疑会给学生的口语学习雪上加霜, 教师只有从简单的口语内容入手, 才能逐步的培养学生对口语的自信心。比如在一开始教师可以从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一些新学习的单词开始, 让学生在单词朗读的训练中逐步的提升对简单口语的自信心。紧接着教师便可以逐步的让学生说出一些简单的句型, 让学生可以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就能说出来的句型, 从而让学生感觉到:说英语其实也没那么困难。

总而言之, 学生消极学习心理的产生并不是无中生有的, 也不是可以在短时期内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的, 所以我们的教师要以足够的耐心和正确的方法来引导自己的学生, 尽可能的通过全方位的努力来提高学生的口语学习水平。

摘要: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是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阻碍因素。本文就从高中英语口语教学出发, 对学生产生消极心理的原因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以提高高中生口语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口语教学,消极心理,包容

参考文献

[1]肖丽群.关于英语口语课堂学生参与行为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国家应急体系下一篇:重视被遗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