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急体系

2024-09-28

国家应急体系(通用12篇)

国家应急体系 篇1

本文通过介绍国家应急广播中心近两年来的一些工作, 从四个方面——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意义、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架构、国家应急广播建设进展、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思考, 分享经验及展望今后应急广播的发展方向。

一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意义

2011 年10 月18 日六中全会通过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重要决定》, 在这个《决定》中第5 部分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其中第2 条发展现代传播体系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广播体系, 这应该说是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最明确的要求。

2013 年3 月,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十二五”规划, 在“十二五”规划当中, 在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部分中, 明确了“十二五”文化事业重点工程, 就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也就是说,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纳入了“十二五”规划。在这个规划当中, 其他的广播电视相关的文化重点工程还有“村村通”、媒体传播能力建设、民族文化出版和民族语言广播等等。“十二五”对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 在随后出台的配套政策当中得以体现 (图1) 。

2015 年~2020 年的五年时间, 既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同时也是“十三五”规划的实施之年,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成为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也被列入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可以看作是“十三五”对应急广播公共服务提出的明确要求。“十三五”规划正在讨论, 2016 年就应该发公告了。在2015 年1 月, 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提出在2020 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并且发布了《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2015-2020) 》。在“十三五”规划还没正式发布之前, 对2015~2020 公共文化服务进行了安排。这个在历史上没有过, 属于第一次, 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视。

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对收听广播、收看电视进行了明确的要求, 对比“十二五”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重点在广播电视方面反映农村广播电视全覆盖, 农村免费电影等内容, 而在《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 (2015-2020) 》中, 广播电视方面的需求更具体, 应急广播服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加快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财税改革支持力度等角度, 对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要求都是很具体的, 是“十三五”期间, 无论是中央也好, 各省、地、市也好, 加快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获得当地政府支持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方面, 对广播电视行业提出了具体要求。应急广播是广电行业发挥公共效能的重要手段, 我们也希望广播、电视播出机构、传输机构、管理部门都能在应急广播体系中发挥公共服务的作用, 使应急广播能够像中办和国办在2015 年1 月提出的意见要求中那样, 形成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我们可以看出, 应急广播体系的建设得到了党中央和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 也是民众期盼的惠民工程。

二关于应急广播体系构架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涉及到技术、社会、运行、维护、行政管理等多个方面, 国内没有类似的系统, 国外也可以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那么应急广播的功能, 我们觉得至少应包括以下三类:

突发事件前或中, 发布预警等应急信息;

特大灾害后, 面向受灾群众服务;

日常的宣传教育。

这三项职能和突发事件、灾害发生的不同时期应该紧密匹配。灾害发生前或当中预警期、防御期, 应急广播主要是发挥预警或者减少灾害损失, 在灾害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主要服务于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和消退遗忘期进行宣传教育, 也就是应急广播中的日常播出这项职能。

对于应急广播这个名词, 应该说大家这两年越来越熟悉了, 但对应急广播到底做些什么?我们所说的应急广播, 就是在面临公共突发事件时, 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手段, 以广播的方式向公众传送信息的一种紧急手段。应急广播中的广播是广而告之, 不单纯是广播电台的广播含义。针对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和传输机构, 应该说是应急广播信息传输的主体。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应该是一个行政层级上下贯通的, 与应急广播体系横向相互连接的一个体系, 如图2。这种体系架构一方面要求广电内部四级办之间的协调, 另一方面, 要求要实现和其他体系的互动。需要体制机制层面上的创新, 各级应急广播中心可以说是运行管理应急广播系统的机构, 使应急广播体系发挥重要作用的主要主体。预警等应急信息在应急广播体系中流转, 最终发布给公众的流程是应急广播体系的核心业务流程, 也是应急广播体系服务公众的重要手段。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的核心是应急广播信息, 除了向公众发布的内容以外, 还应该包括体系内部的联动方式要求, 比如向什么地方发布、运用哪些手段、启用哪些资源、分别以何种方式呈现、发布的效果如何等, 都应该是应急广播体系包括的内容或者获取的信息。这也区别于一般的信息系统、传媒机构的文稿发布系统, 特征是不一样的。

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里面有“三制一案一网”内容 (图3) , 相关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预案, 共同支撑起了和各个系统互联互通广播电视信息网络, 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在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 相关的预案、机制建设必须跟上, 否则应急广播信息传播网络也无法正常运行。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中信息流转的流程, 包括国家和地方多个层级, 同一个层级当中包含行政管理机构、传媒机构、传输机构等多个主体。在国家应急广播当中, 目前建设的预警支配系统主要功能是获取应急信息源单位的预警应急信息。国家应急广播平台中制作播放平台主要是针对应急信息进行分析后, 附加发布策略建议等内容, 分别发送给省一级的应急广播平台或者调度控制平台。调度控制平台主要是协调中央广播电视资源紧急发布, 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主要指挥省内的传媒机构、传输机构, 紧急发布或者日常节目中发布应急信息。同时, 省级应急广播平台也接受本省应急部门的指挥和调度。

应急信息从国家应急广播平台到省级应急广播平台, 最后通过广播电视播出机构、日常广播电视播出节目发布, 是应急广播体系运行中信息发布的主要方式。关键是建立通畅的信息网络, 让广播电视和播出机构知道自己应该发布哪些内容。另外, 需要确定统一的日常播出制度, 培养受众接受习惯, 规范各传媒机构的行为, 明确责任。应急信息对传媒机构内容可以说也是一种丰富, 是发挥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重要方面。这是日常广播电视播出的主渠道。

面对那些重要并且紧急的应急广播事件, 紧急、强制播出是应急广播的核心竞争力。在发布重要且紧急的信息时, 我们一般无法控制受众收听哪些频率、收看哪些频道, 所以就必须在指定区域内所有电视频道、所有的广播频率都应该快速发布这些信息, 这是紧急发布的渠道。对于没有收看广播电视的受众, 要力争通过播放区域内的大喇叭、收音机、机顶盒这些具备自动放映功能的设备, 让他们知道应急信息, 这其中的关键是信息互联互通。这是紧急发布的内容基础。

广播电视行业, 特别是传输机构应该具备这个能力, 这个能力不是说技术上的可实现性, 而是不需要任何准备和协调就能够立即或者自动实施的能力。另外这些内容的发布, 通常传媒机构和播出机构、制作机构是来不及有一个制作的时间, 那么必须由应急广播系统自动生成。由于有自动生成, 由传输机构紧急实施, 紧急播放内容没有给相关部门, 制作播出部门预留出时间, 所以我们想这项相关协调工作应该以预案的方式, 或者操作流程的方式固化下来, 并得到各方认可后, 固化到我们的平台里面去。一旦出现触发条件, 就自动予以实施, 予以发布。

紧急、强制播出必须是分区域的, 区域越精准, 服务的效果就应该越好。在需要播放的区域通过的手段越丰富越好, 做到影响区域尽人皆知, 潜在影响区域适当提示, 非影响区域正确面对, 避免恐慌, 这是播放的基本要求。对重大预警信息可以采取核心区域紧急强制播放方式, 在非影响地区采取正常播出的方式进行。

目前我国的预警播报水平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中, 各个专业部门制定的预警等级也是从本部门的利益出发, 种类繁多, 有的还有一些相互矛盾。我们广电部门要从受众角度考虑群众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一个地区的受众经常收到非紧急或者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应急信息, 那么将会造成接受疲劳, 长时间将影响广播电视传输应急信息的权威性。所以应该注重应急广播的公共服务质量, 关键是要建议有一个适当的发布策略, 发布的区域越准确越精确越好, 无关区域能实现不播发。采取紧急播发手段要更科学、要谨慎, 日常播出应急信息适当加入一些背景材料, 应对指导等内容。

省级应急广播平台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枢纽, 这个枢纽主要体现在应急信息接收、调度、联动, 还有地、市、县应急广播系统信息覆盖手段的支撑等等。建设省应急广播平台十分重要, 省应急广播平台除了应急支撑能力之外, 和省内传媒机构、发射机构、传播机构, 市、县应急平台以及乡村大喇叭, 理想的情况下都能实现互联互通。将这些系统用应急服务这条线串联起来, 同时也要为当地政府紧急发布内容提供便利, 甚至是自动的播发途径。

县以下的应急广播系统, 是应急广播系统里的主力支撑, 运行最终服务受众的关键部位。在体系建设当中, 现有的广播电视设施将成为应急广播体系一个基础设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不是另建一套系统, 而是将现有的广播电视众多系统用信息串联起来。服务公众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最终服务目标, 公众是应急广播服务的对象, 公众是否接收到信息、是否正确反映、是否满意是衡量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关键。

三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进展情况

应急广播的构想始于2008 年, 无论在雨雪冰冻灾害, 还是四川汶川地震, 以及以后各类灾害突发事件, 处在事故漩涡中的人们如同置身于孤岛, 对信息可以说是极度渴求。在停电等极端情况下, 其他媒体派不上用场的时候, 不受电力制约、抗水能力强的收音机成了人们接收信息的唯一来源。这在前几年灾害发生时都得以一一验证, 这让社会各界重新认识广播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也让我们广播从业者萌生了挖掘广播应急传输能力的想法。建设国家应急广播体系, 可以说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应急广播列入了“十二五”规划。

2012 年,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三项新使命——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运行、维护;应急管理机构的业务沟通协调;重大突发事件时应急信息的采集和发布, 这也就是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目前所承担的三项职能。

2013 年底,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印发了《推进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从5 个方面18 项任务明确

了建设的内容, 工作的分工和时间节点。这五个方面包括应急广播工程建设;设备系统建设;技术标准体系标准建设、法治机制建设、培训演练。

国家应急广播的信息汇集各部门的预警应急信息 (图5) , 目前已经和气象、海洋、地震、森林防火、民政、公安、消防等部门建立起了应急信息的共享机制, 部分已经获得了常规化或者结构化数据的支持, 为应急广播体系发布信息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源头。

国家应急广播平台汇聚的预警信息包含:

全国所有的气象预警;

全国所有的洪水、干旱预警;

国内里氏3级、国外6级以上地震速报;

国家海洋预报台所有海洋灾害预警;

全国森林火险预警;

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实时数据。

应急信息适配平台将汇集的信息进行分析, 分析其适用范围, 匹配发布策略, 并且形成预警信息进行省一级的发布, 向省平台的发布, 这是应急信息发布的大致流程。刚刚建设完成的国家应急广播预警信息自动适配播发系统 (图6) , 可以进行应急信息接收以及处理全国各个省对应急信息发布处理统计的情况。应急适配系统具备预警信息自动获取、多来源预警信息进行综合、紧急播发范围分析、播发策略建议自动匹配以及预警信息内容自动分发等主要功能。在系统建设的同时, 我们也着力研究国家应急广播运行的机制、方式以及信息发布的策略。我国地域辽阔, 各地灾害性差异很大, 南方北方不一样, 沿海和内地不一样, 工业城市和农业省份也不一样。我们希望在各方试点试验中较为合适地对应急体系发布模式进行探索, 所以在2014 年开始, 我们相继和七八个省签订了相关协议, 开展应急广播试点试验。2014 年我们与广西局签署了应急广播协议, 2014 年7 月21 号开始了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洪水预警实际发布试验, 选取了广西的梧州、柳州、桂林三个地方开展试点。8 月19 号正在运行的国家应急广播洪水预警发布试验系统在广西桂林定向发布第一条预警信息, 和省里面广播电台平台联起来, 可以说是联通以后发布的第一条信息, 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 年广西试验范围、精度和内容都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能提供包含洪水气象等灾害信息内容。

在建设信息发布系统的同时,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启动了应急广播智能语音库建设工作。智能语音库采用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著名的播音员的声音作为母体。同时也拓展了少数民族语言, 现在一期考虑的是藏语、维语播报。这个系统建设完成之后, 可以说是大大提高了预警信息, 国家平台获取之后对节目制作这一块高速飞跃, 时间大大缩短。刚才所说的在紧急播报情况下, 还要制作的过程, 我们就通过这个系统能够实现。应该说对应急播报的效率大大提高, 我们力求满足应急播报、节目播报里应急广播快和自动的要求。

在试点试验的同时, 我们也注意利用演练来推进各单位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联动协调。2014 年和四川联动, 在广汉举办了应急广播首次演练, 主要面向重大灾害的应对 (图7) 。2015 年做了一个国家平台和四川省平台信息流转, 进行了一些摸索性的试验和演练。

从2014 年开始,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利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媒体的优势, 在全台各个频率中推出了应急广播公益广告, 在CNR高速公路广播开辟了专门的应急广播专栏。也就是说在CNR高速公路广播里, 每天中午给一个时间播送应急广播, 播放相关应急广播的节目内容。在节目内容获取这一方面,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做了大量工作, 包括从国外一些相关比较成熟的国家采购广播电视宣传节目内容, 来做应急广播这项公益事业的推广。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 国家应急广播建立了应急广播网, 网站的内容以权威发布、互动信息、应急知识为主, 推出了国家应急广播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到目前为止, 国家应急广播五大媒体平台已经基本建立 (图8) , 现在都在线上运行。相关的内容也很丰富, 特别是应急教育、宣传、科普这方面的知识也很丰富。为了丰富内容, 我们搭建了国家应急广播应急节目资料库。同时我们也和国际国内相关机构、院校进行广泛合作, 协作, 建立了应急广播体系和应急广播系统的专家库和人才库。

在应急广播品牌推广方面, 应急广播中心也联合高校、社区等积极开展活动, 目的就是推广应急广播平台。2013年我们开展了应急广播标识的设计工作, 就是国家应急广播CNEB, 推出了它的LOGO。2015 年我们相继开展了应急广播进校园、应急广播进社区等系列活动, 以现场参与和线上互动相结合的方式, 普及应急广播科普知识, 提升民众应急意识, 树立国家应急广播品牌以人为本的品牌形象。

在发挥日常宣传教育功能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 摸索应急广播, 几年来在重大突发事件当中也可以看到应急广播相应的身影。四川芦山地震, 在芦山宝兴县开辟了两个直播点, 持续播放了30 多天, 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首次启动应急电台, 这个当时在新闻媒体做了大量报道。2014 年8月3 号云南鲁甸发生6.5 级地震时候,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又一次第一时间启动了应急报道机制, 决定在震中龙头山镇开办应急电台, 这也是继芦山之后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第二次启动应急电台建设这项工作。在鲁甸地震电台建设当中, 震后48 小时, 我们就利用龙泉中心广播设备开始播音, 有线广播, 54 小时之后实现全天候调频广播覆盖, 大约30 平方公里, 3 万军民接收效果很好。在总局的指导下,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地方省市县在震区、震中开办应急电台, 专门针对当地受众老百姓和救援人员实行点对点的, 有针对性的, 极其贴近的服务。不仅得到了灾区百姓的认可, 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欢迎, 得到了中央和总局高度评价, 被认为是中国应急广播的创新之举。两次应急电台启动, 并不是国家应急广播中心这样一支队伍在单独战斗, 得到了当地省广电局、省市县广播电台大力支持。应该说我们是在共同的战斗, 在并肩战斗, 共同完成服务灾区的使命。

四应急广播相关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或者引发的思考

回顾近两年来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及试点试验工作, 我们也面临一些问题, 引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对这些问题以及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今后的推进, 我们都将以一种创新的方式去解决, 去面对。

首先是应急广播自动快速播发与内容审核制度之间的关系处理, 公众对于应急广播的需求要求是自动的, 快捷的播报, 但目前的传媒机构播出内容是需要经过较为严格的审核程序。从这个角度上看应急广播的需求和其特性要求与现行宣传审核有一定的矛盾。但这是一个流程, 是必须的。

应急信息出来的时候, 从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发出来的信息是经过认可和审定的, 至少从气象过来的信息, 气象部门做了一个审核。水利部门的信息, 水利部门做了审核, 再到广电系统的时候, 应该是可以直接使用, 不需要走原来那种新闻突发事件这种审核流程, 如果这一块按照流程进行内容审核, 应急播发就失去了快速, 特别是对重大紧急信息进行播发时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就是建立相关预案, 形成事前审核机制, 把这个事情先做成。明确应急快速播报的信息类别, 发布的策略和发布的规则标准, 形成恰当的形式固化下来, 对于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信息不需要审核就能直接播报, 这是今后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式或者一个思路。

另外, 广播电视传输网、广播电视制作机构都有安全播出相关管理规定, 那么如何处理应急信息强制播发和安全播出的问题。安全播出要求就是非法播出方、插播方都是不允许的, 包括地方转中央的节目, 无论是广播也好、电视也好, 也有要求的。那么应对应急信息这一块怎么通过这个规定, 在今后体系建设当中, 特别在相关管理制度, 标准建设当中要重新考虑。问题的关键还是研究各类紧急情况, 根据严重程度分别明确恰当的播出方式, 形成系统性的策略, 让这个策略自动实现于各级应急广播平台当中, 应急广播信息处理流程当中, 自动处理、自动播发才能得以实现。

快速播报和强制播出这两项功能是应急广播发布系统的一个重要方式, 快速播报紧急播出, 这是哪级应急广播平台或者机构都必须要有的, 除了承担日常宣传教育功能之外, 真正应急发布职能的体现。所以健全相关机制是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和运行的重要保证和前提, 通过试点试验制定应急广播预案, 明确自动快速播报和强制性播发的触发条件, 不同严重程度的信息通过不同手段呈现方式和操作流程, 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工作。将预案固化在应急预案当中, 固化在应急平台当中, 自动适配应急信息, 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是应急体系建设的关键。

出台应急广播平台体系相关的管理规范和相关职责, 实现应急广播系统有章可循, 可以说是当前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内容。应急信息是应急广播体系运行的一个核心, 实现各级应急广播平台互联, 以传输机构、传媒机构以及发射台、调配频道的互联, 是应急信息流转的关键。应急广播要主动为政府所用, 做好政府行政管理和风险沟通的工具, 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处置过程中,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 通过我们的应急广播信息播发系统发挥作用, 这是我们信息流转的根本目的。

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启动了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也步入了先行先试的行列, 一些地方农村应急广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特别是大喇叭初具规模。信息机制建设的同时, 相关标准建设也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这其中包括指导建设的建设标准, 保障系统运行的技术标准, 保障系统稳定可靠的运行管理标准, 构成相应标准体系, 也是日后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协同省市县各级应急广播机构即将开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通过以上内容的介绍, 希望能为广大从业者理清今后工作的思路, 为我们今后应急广播, 特别是今后在应急广播建设中找准一些方向, 扎扎实实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 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

国家应急体系 篇2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意见

安监总应急〔2012〕11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

安全生产应急平台(以下简称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对于建设更加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有效预防和应对事故灾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各地区、各单位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指示要求,加强规划、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应急平台框架体系初步形成,建设成效不断显现,但也存在着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不够平衡、工作体制不够一致、应用功能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国办发〔2011〕47号)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提高整体建设水平,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牢牢把握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工作体制统一、系统功能完备、基础设施配套、制度机制健全的原则,以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为重点,以强化科技支撑为手段,以提高应急管理效率为目的,加强建设统筹、加大投入力度、周密组织实施、严格落实责任,全面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二)建设目标。到2015年底,国家、省(区、市)、市(地)和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到100%,重点县(市、区)、高危行业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应急平台建成率达到80%以上,基本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1.国家、地方应急平台建设:2013年,全面推进国家和省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急平台建设,并在“金安”工程专网框架下展开互联互通工作,组织应急平台业务对接和数据汇总、交换、共享等建设;市(地)和重点县(市、区)完成应急平台建设前期规划、立项、审批等工作。2014年,市(地)和重点县(市、区)全面启动建设项目;深化应急平台业务对接和数据汇总、交换、共享等建设工作。2015年,完成应急平台各项建设任务。

2.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地方大中型企业应急平台建设:2013年,按照有关标准完善应急平台功能,高危行业中央企业总部展开与国家应急平台的网络联通工作;2014年,高危行业中央企业总部实现与国家应急平台数据交换、信息共享,高危行业地方大中型企业按照属地原则完成与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急平台的网络联通工作;2015年,企业与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

3.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平台建设:重点加强21支国家(区域)矿山应急救援队、20支国家(区域)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和国家危险化学品救援技术指导中心的应急平台建设。2013年,展开应急平台终端采购、上线调试、支撑环境建设等工作;2014年,完成应急平台终端与国家应急平台网络联通、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等工作;2015年,建成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应急平台体系。中央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应急救援队伍,也要参照上述目标要求抓好应急平台建设,逐步加入应急平台体系,实现互联互通。

(三)基本要求。积极适应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需要,紧紧围绕“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一是坚持整体筹划。注重站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全局上统筹本地区、本单位的应急平台建设工作,搞好整体设计,科学配置资源,突出建设重点,确保建设方向明确、上下目标一致、技术标准统一、全面协调推进。

二是坚持先进实用。积极学习借鉴国内外应急平台建设的先进理念和成熟经验,充分利用现有建设成果,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装备,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技术,加大集成创新力度、优化系统综合功能,增强应急平台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三是坚持综合配套。既要重视应急平台支撑环境、指挥场所、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更要重视应急平台应用系统、信息资源、制度机制等软件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应急平台的信息化优势,实现日常业务需要与应急救援需要的有机统一。

四是坚持互联互通。利用“金安”工程专网和无线通信技术贯通应急平台网络,实现国家、省级、市级、重点县、国家级应急救援队伍、中央企业、地方大中型企业的应急平台数据、语音、图像、视频等的交互共享。五是坚持安全可靠。高度重视应急平台信息安全,合理区分不同层级、不同行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等级,建立安全防护机制,在网络隔离、信息控制、密码网关、容灾备份等方面综合施策,保证应急平台稳定可靠、安全运行。

二、进一步突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重点

(四)优化综合应用系统。注重在应急平台体系架构下加强各地区、各单位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兼容工作,优化设计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实现技术体制和标准规范的相对统一。进一步完善综合应用系统的应急值守、预测预警、调度指挥、综合研判、辅助决策和总结评估等功能,按照应急管理的工作制度、办事程序、业务流程等要求,搞好综合应用系统与实际工作业务的有机衔接,不断提高应用效能。改进综合应用系统用户界面,科学定制业务分类,做到简洁明快、美观易用。

(五)完善数据库系统。按照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依据应急平台体系数据库的顶层设计标准,建立健全应急信息、应急预案、应急资源与资产、应急演练和培训、应急资质评估、应急统计分析、事故应急救援案例、应急政策法规、应急决策与模型、应急空间信息等数据库。全面规范库表分类和结构设计,形成相互兼容、信息共享、扩展性强的业务数据库。各地区、各单位要充分利用“金安”工程和其他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数据资源,不断提升本级的数据质量。建立数据采集、交换和汇总机制,指定负责部门,明确职责要求,确保数据动态更新、准确有效。

(六)建设移动平台系统。要结合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移动平台建设,实现对事故灾难现场信息实时采集和监测,为各级领导机关指挥救援提供决策依据。按照应急平台技术体制,研究开发基于移动平台的数据库、应用软件和通信设备,完善情况标绘、数据交换、双向通信、远程视频会商等功能,通过接入应急平台,实现事故灾难现场与各级指挥机构的无缝对接。要增强移动平台在恶劣天候、复杂自然环境下的应急通信能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选配大、中、小不同类型的移动平台。

(七)贯通网络通信系统。安全监管监察机构的应急平台要与“金安”工程专网联通。高危行业中央企业总部要完成与国家应急平台、地方大中型企业要完成与属地安全监管监察机构应急平台联通的任务。要建立应急平台体系通信联络调度机制,定期对所属应急平台联通情况进行检测,确保其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和备用状态。要按照相关通信标准,统筹规划应急平台接入的无线通信信道和技术指标,确保各类移动通信设备能够随时加入应急平台网络,执行应急救援、演练等相关任务。

(八)加强安全保障系统。严格遵守国家保密规定和信息安全规定,依托“金安”工程专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利用技术和设备等手段,完善应急平台安全管理制度和防范策略。按照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对应急平台进行定级备案,加固和优化主机、网络、服务器及应用系统的安全性能。加强应急平台关键系统和数据的容灾备份,以及供配电、空调、防火、防雷的安全防护和网络机房等的安全检测,不断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九)配套应急指挥场所。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立足于提高应急指挥协调能力,加强指挥厅、值班室、会商室、会议室、休息室等应急指挥场所的配套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按照指挥机构组成和处置不同类型事故的要求预置各类人员工作席位。加强指挥场所设备建设,运用综合集成的思想加强指挥场所显示、音响、控制、照明、供电和安全保障等系统建设,搞好综合布线,配好设备器材,满足值守应急、异地会商和指挥调度的需要。

三、健全完善应急平台体系运行管理机制

(十)明确管理责任。要切实发挥应急管理机构在应急平台运行管理中的责任主体作用,进一步强化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职责,建立适应全国和各地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需要的应急平台运行管理体制。各地区、各单位要根据本级应急平台业务功能区分,落实相关职能部门的应用和数据库维护等责任,进一步明确应急平台日常管理机构和运行维护机构,定岗、定责、定人。

(十一)健全工作制度。要建立情况通报制度,适时研究应急平台体系运行管理工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落实整改措施。建立联调联通制度,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定期组织体系内的应急平台值守点名和调度数据、音视频信号。建立数据交换制度,按照自下而上的方式,逐级上报应急管理、救援等相关数据,及时更新数据。建立维护管理制度,定期检测设备设施和软件系统,组织维修更新,确保应急平台体系始终处于良好运行状态。

(十二)搞好人员培训。要通过专题讲座、业务学习、技术交流等形式,做好应急平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加强信息化知识学习,提高各级各类应急管理人员的信息化工作能力。强化应急平台应用技能学习,使各级安全监管监察应急管理机构的全体人员熟练掌握系统功能要求,并结合实际工作岗位熟练操作。特别要加大对应急平台运维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专业保障能力。

四、充分发挥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综合效益

(十三)加强日常业务应用。要采取有效措施,真正让应急平台运转起来,充分发挥其自动化、智能化的作用,将应急平台应用作为处理业务、协调工作、发布信息的常态化工作模式,切实提升工作效率。要注重在应用中改进应急平台系统功能,实现与传统工作方式、文电处理流程、资料归类存档等要求的有机统一。深入开展以应急平台应用为重点的岗位达标活动,并逐步将其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工作考核评价范畴。

(十四)强化预测预警作用。要充分发挥应急平台的信息集成、辅助决策和监测监控作用,利用专业预测分析模型,及时掌握安全生产突发事件、重大危险源和自然灾害等信息,科学预测其影响范围、危害程度、持续时间和发展趋势,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息,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和地方大中型企业要以重大危险源防控为重点,加强应急平台数据采集和监测监控工作,认真做好经常性的应急处置准备。

(十五)突出应急指挥功能。要切实利用应急平台虚拟仿真技术和信息集成优势,在真实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场景中组织应急救援行动预案演练,不断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应急救援指挥能力。要注重把应急平台信息优势转化为应急指挥决策优势,综合运用应急平台视频会议、异地会商、现场侦测、资源管理、辅助决策等功能,快速预警研判、科学组织实施、有效跟踪管理,实现指挥协调与信息管理、救援力量与救援行动的有机衔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五、加强对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的领导

(十六)统筹推进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十二五”规划》(安监总应急〔2011〕186号)的有关要求,加强统筹兼顾,凝聚建设力量,严格时间节点,全面协调推进。要结合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发改投资〔2012〕611号)精神,进一步细化建设目标、分解建设任务、落实保障措施,加快推进建设进程。要切实加强应急平台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的评审论证工作,搞好与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衔接。省级应急平台规划和建设方案要报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备案。

(十七)整合建设资源。各级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加强调研,全面掌握辖区内应急平台建设资源现状,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做好与应急平台的综合集成工作,厉行资源节约、避免重复建设、提高建设效益。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和地方大中型企业要注重整合现有的预防监测、预测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等系统,不断完善应急平台整体功能。

(十八)加大投入力度。安全监管监察机构要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职能部门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将应急平台建设列入政府信息化建设重点项目和财政预算;高危行业中央企业和地方大中型企业要严格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将应急平台建设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中予以保障。要解决好应急平台运行经费保障问题,将其纳入单位日常支出预算范围,确保维护、管理和执行任务需要。

(十九)加强人才建设。要着眼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长远发展,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培养,注重选拔政治意识强、信息化知识丰富、专业基础扎实、组织协调能力较强、志愿从事应急救援专业的中青年干部,充实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队伍。要注意为人才队伍搭建锻炼成长的平台,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

(二十)强化组织协调。各地区、各单位要把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建设责任,抓紧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打破常规、创新方法、强力推进,确保按时圆满完成各项建设任务。要注意用试点工作推动建设,为全面铺开应急平台建设提供示范借鉴。要加强督导检查,做好应急平台的安全测评、系统验收、运行管理等工作。

拜访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篇3

作为中国应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国家队”,CNCERT/ CC担负着开展中国网络安全事件的预防、发现、预警和协调处置等工作,以维护中国公共互联网环境的安全、保障基础信息网络和网上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而随着中国网络事业的迅速发展,以它为核心的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正承担着越来越重的压力和任务。

网络安全的国家队

在CNCERT/ CC内行走,需要身份卡才能打开各种大门。作为来访者,即使在接待处换取了卡片,也无法乘坐电梯:电梯等候区外侧还有一道门禁,需要由CNCERT/ CC工作人员从内侧打开。

CNCERT/ CC发端于1999年9月,它被称为“非政府、非盈利的网络安全技术协调组织”,挂靠在工业和信息化部。

在CNCERT/ CC运行部主任王明华看来,CNCERT/ CC是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核心。“在国家的网络安全体系中,是国家级的队伍之一。”他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CNCERT/ CC的主要部门有运行部、保障部、技术部等,“网络安全的事件监测、预警与处置等日常工作,由运行部负责。”他介绍。

目前CNCERT/ CC主要有四项业务。

首先是监测发现。依托“863- 917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控基础平台”开展对基础网络安全、移动互联网安全、IDC安全、增值业务安全和网上金融证券等重要信息系统网络攻击行为的监测发现,包括对安全漏洞、网络病毒(例如木马和僵尸网络等)、网页篡改、网页挂马、拒绝服务攻击、域名劫持、路由劫持、网络钓鱼等各种网络攻击的监测发现能力。

“863- 917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控基础平台”是国家863计划支持设立的网络安全应急项目,也是国家公共互联网应急响应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平台。

另外,CNCERT/ CC还通过国内外合作伙伴的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通过热线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网站等接收国内外用户的网络安全事件报告等,多种渠道发现网络攻击威胁和网络安全事件。

第二是预警通报。依托对丰富数据资源的综合分析和多渠道的信息获取,实现网络安全威胁的分析预警、网络安全事件的情况通报、宏观网络安全状况的态势分析等。为用户单位提供互联网网络安全态势信息通报、网络安全技术和资源信息共享等服务。

第三是应急处置。CNCERT筛选危害较大的事件进行及时响应和协调处置,重点处置的事件包括:影响互联网运行安全的事件、波及较大范围互联网用户的事件、涉及重要政府部门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事件、用户投诉造成较大影响的事件,以及境外国家级应急组织投诉的各类网络安全事件等。依托与运营商、域名注册商、安全服务厂商等相关部门的快速工作机制,与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部门及执法机关密切合作机制,实现网络安全事件的快速处置。

同时,CNCERT/ CC作为国际著名网络安全合作组织FIRST和APCERT的重要成员,与多个世界著名的网络安全机构和各个国家级应急组织建立了网络安全事件处理合作机制。面向国内外用户受理网络安全事件报告,及时掌握和处置突发重大网络安全事件。

第四则是按照相关标准为企业提供安全评测服务。

王明华介绍说,CNCERT/ CC在全国有31个分中心,其中广东、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分中心业务最为繁忙。

各省区分中心都依托当地的通信管理局,大部分与当地通信管理局一起办公,有时工作人员还会有交叉。不过,各分中心的经费都是由北京总部拨付。

在处置境内网络安全事件中,各省区的分中心可以直接联系,密切协作。除了接受当地投诉,各分中心还有总部派发的任务。

不过,它只是通过组织网络安全企业、学校、民间团体和研究机构,协调骨干网络运营单位、域名服务机构和其他应急组织等,共同处理中国互联网相关各类重大的网络安全事件,与军方没有业务上的往来。

“红色代码”推动应急体系

CNCERT/ CC源自中国在新世纪开始逐步建立的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后者也是中国应急处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一个专业化、高效率、密切配合的合作体系,解决公共互联网络面临的安全危机。其他同类体系还包括卫生、救灾等。

而CNCERT/ CC成为公共互联网应急响应体系的运行核心,同时也成为政府和安全业界的一个联系纽带。

其实从2000年以来,中国境内严重的互联网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年,原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办公室召开关于建立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的工作会议,提出由CNCERT/ CC承担核心任务。

而2001年“红色代码”病毒入侵中国,促使加速推动建立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

最终在全球造成数百亿美元损失的“红色代码”,于2001年8月初开始在中国境内大规模蔓延。当时病毒做了一些修改,针对中文操作系统加强了攻击能力。在北京、上海等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受灾情况相当严重。公安部专门发布紧急通告,要求对该病毒严加防范。

当时,虽然中国已经有网络安全专业机构,但没人能够掌握各骨干网受感染的整体情况。

在CNCERT/CC的建议下,原信息产业部组织了各个互联网单位和网络安全企业参加的应急响应会,汇总了全国当时受影响的情况,约定了协调处理的临时机制,确定了联系方式,并最终组成了一个网络安全应急处理联盟。

nlc202309031657

然而每次开会都要两三天时间。“红色代码”事件后,专业人员判断,这种能够高速蔓延的蠕虫病毒将成为一种趋势,必须在两三个小时甚至更短时间内对大规模网络安全事件进行响应。

2001年10月,原信息产业部提出建立国家计算机紧急响应体系,并且要求各互联网运营单位成立紧急响应组织,能够加强合作、统一协调、互相配合。自此,中国的网络安全应急体系应运而生。

到2002年,中国的骨干互联网运营商都成立了应急响应组织,整个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初步形成。

到2003年上半年,一种新的蠕虫病毒“SQL杀手”在几小时内使中国几乎所有的互联网运营商都受到损失,部分骨干网甚至一度瘫痪。

由于应急体系在初期就监测到了网络流量异常,且CNCERT/ CC可以居中协调,因此成功应对了这一危机。

2003年,中编办正式批复同意建立CNCERT/ CC,在业务上还增加了“跨国网络安全事件处置”,参与国际合作。至此,CNCERT/ CC完成了组织和基本业务能力建设。

单位应对网络安全

除了CNCERT/ CC,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还有若干支撑机构。

其中,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国家计算机网络入侵防范中心和国家863计划反计算机入侵和防病毒研究中心等三个专业机构,主要从事计算机病毒的发现、分析及预警工作,入侵技术的研究及应对方法研究等。它们都受到CNCERT/ CC协调和指导。

在国家层面,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办公室全面负责中国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响应体系,负责协调政府有关管理部门互相配合。同时,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下还建立了网络与信息安全通报中心,加强信息安全分析和共享。

工业和信息化部互联网应急处理协调办公室是面向公共互联网的网络安全工作的主管机构。它还参与国际网络安全任务组的工作,并与其他经济体之间进行联系。

王明华介绍说,在国家公共互联网安全事件应急处理体系中,除了作为核心骨架的CNCERT/ CC,下面还有400多家企业和运行服务支撑单位。

2004年,CNCERT/ CC首次面向社会公开选拔了一批国家级、省级公共互联网应急服务试点单位。通过公开选拔方式,选择部分在中国境内从事公共互联网网络安全服务的机构作为“CNCERT网络安全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在CNCERT/ CC的统一协调与指导下,各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共同参与中国互联网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维护国家互联网网络安全。

目前,共有北京启明星辰有限公司、哈尔滨安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国家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北京互联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网秦天下科技有限公司、北京知道创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37家省级应急服务支撑单位。

王明华透露,CNCERT/ CC正在制定2020年发展规划。该规划由运行部自2013年6月底开始起草,计划在9月发布。

他进一步介绍,该规划为CNCERT/ CC制定的未来目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作为与网络安全和技术相关的组织,要承担相应的技术职能,发展成为国家的网络安全技术核心。

第二,要建立自上而下的完备的国家网络应急体系。

第三,作为对外处置协调的窗口,进一步提高跨国网络安全事件的处置能力。

第四,面向公众,提高网络安全事件的投诉、处置、宣传、教育的能力。“要想清楚未来要做什么事情。不能什么都做,要集中精力去做一些事情。”王明华解释说。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4

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是国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整合国家各相关系统资源, 对突发的自然灾害和各类紧急事件, 以最快的速度对特定地区民众发出警报、引导疏散或采取安全措施的紧急告警体系。建立应急广播系统, 及时地预报自然灾害的发生, 将灾害信息在灾害到来之前第一时间告知广大民众, 使人们能够提前采取躲避措施和可能的预防措施是减少自然灾害损失的最有效的方式。此外, 对于国家安全也有很重要的信息传递作用, 如:战争出现时目标区域的民众疏散、撤离或采取隐蔽措施的引导;恐怖主义威胁出现时对民众的保护等,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该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 在发生紧急事件时, 及时传递相关信息, 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 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 消除或减少可能造成的损失。该体系的建立对于一个主权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应急广播体系现状

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开始紧急广播系统建设。

美国早在1963年就开始建设紧急广播系统, 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当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给总统提供一个能迅速通告全民的通讯方式。后来在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联邦应急管理局 (FEMA) 和国家气象服务 (NWS) 三个部门共同努力下, 紧急广播系统逐步完善, 更名为紧急报警系统 (EAS, Emergency Alert System) 。EAS系统除了能实现全国范围的紧急报警之外, 州或当地发生紧急情况时也可以使用EAS系统。

紧急报警系统的组成包括广播电视网、有线电视网和节目供应商、调频调幅广播电台、低功率调频广播电台、各级电视台、低功率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和其他有组织运营的机构, 并要求所有参与的机构使用统一的紧急报警系统协议, 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表内实现紧急报警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并且, 从1997年1月1日开始, 所有电台和电视台应在主要播音频道播放EAS信息。紧急报警系统还包括其他通信或技术机构, 如直播卫星、低地球轨道卫星系统、传呼、计算机网络等, 他们可以与联邦通信委员会联系, 在必须遵守相应要求的前提下, 自愿加入紧急报警系统。

紧急报警系统的数字体系结构允许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系统以及卫星公司和其他服务部门, 即使在系统无人监管的情况下, 也可以迅速、自动地发送、接收紧急信息。并能够根据紧急情况的重要性分为国家级、州级和局部地区级, 不同级别的紧急信息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

日本自1985年即开始建设紧急警告系统 (EWS, Emergency Warning System) , 发展至今已经有了27年的历史。自1985年以来一直以模拟方式进行传输, 2007年开始紧急警告信息通过数字化方式向公众提供告警服务。

NHK广播中心位于东京涩谷, 广播中心的前端处理器 (FEP) 接受来自日本气象厅的地震预警信息, 然后通过IP线路将地震预警信息发送给播出中心和全日本7个NHK子台站中的专用服务器 (报警服务器) , 再将该信息送入警报发生设备。如果电台、电视台中的控制单元被触发, 控制单元就将电脑图像制作器提供的图像叠加到现有的电视画面上。控制单元也会将声音信号发生器产生的声音信号与报警声混合, 加入到现有的广播中。

2011年3月11日, 日本当地时间14时46分18秒, 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0级地震并引发海啸, 日本NHK电视台在地震发生12秒之后播出了地震信息, 并在6分钟内发出了海啸预警, 以最大程度减小了二次伤亡和财产损失, 紧急警告系统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 我国在应急领域也有所发展, 当大的灾难发生时, 使用广播为灾区人民播放救灾信息, 广播在新闻权威发布、应急信息播报、舒缓民众情绪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 在一些城市实现了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发布。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中, 广播几乎成了不少困在暴雨中的群众接收外界信息的唯一渠道。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广播全天聚焦暴雨雨情, 还特别在晚间雨量最大时, 启动应急广播, 4小时不间断直播, 发布权威信息, 为途中听众保驾护航, 安抚听众情绪。综上所述, 我国的应急广播建设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在关键技术上还需要进一步集成整合。

综合美国、日本的应急体系建设, 以及我国的现状可以看出, 面对各种灾难, 半导体收音机是最好的应急终端, 我国的应急广播应在政策法规的支持下, 以覆盖最广、受灾难影响最小的广播为基础组建统一的技术体系, 包括数字电视、CMMB为补充, 逐步扩展到互联网、手机覆盖、户外媒体等其他方式, 最终实现最大限度的把应急信息传播给广大人民群众。

2 应急广播技术体系架构

2.1 实现方式及处理流程

结合我国目前的技术基础, 收音机和电视机拥有量均在4亿台以上, 并且目前已建立起覆盖广泛的广播电视网, 人口覆盖率均在97%以上, 特别是无线广播覆盖在地域面积方面很有优势, 采用广播手段传输和发布国家应急信息, 作为全国应急广播系统的实现方式是最快捷、最有效的实现方式。

目前广播的发射方式有中波、短波及调频等方式。采用中短波覆盖具有传输距离远的特性, 但目前电磁环境不太好, 收听效果不太理想。调频覆盖在城市里具有较大面积的覆盖, 由于收听音质较高, 且不易受电磁干扰, 是目前城市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手段。目前, 新近生产的个人信息终端和媒体播放器中大都集成了调频接收装置, 这使得调频广播成为广播最主要的覆盖手段。

为了更好的实现应急广播的覆盖效果, 除了使用无线广播方式 (包括中短波、调频、电视) 之外, 使用直播卫星实现对无广播信号的偏远地区的应急广播覆盖, 使用数字有线电视实现对城区居民的应急广播覆盖, 最后辅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和数字音频广播实现对新媒体热衷的年轻人群的覆盖。

另外,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作为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发布应急信息的主要渠道, 必要时, 还可以通过国家应急信息发布平台转发, 利用互联网、通信网等手段进行应急发布。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实行分级、分地域响应模式, 能够按照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重要警示、应对措施和发布单位等, 实现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群体的有效传播。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在接到国家应急指令后, 按照与各主管部门的协同工作模式, 通过国家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及时分级分类收集处理各类应急信息, 迅速制作和播出中央应急广播节目, 并将相关信息和指令进行封装后下发至传输覆盖网的相应通道, 相关区域的中短波、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自动将所有频率播出的节目统一切换为应急广播节目, 使收音机、电视机用户在收听收看任何节目时都能够接收到应急广播节目;相关区域的数字有线电视前端将应急信息自动插入到各套电视节目中, 使数字有线电视用户在收看任何节目时都能够通过字幕获取应急信息;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播出总前端将应急信息插入播出信号, 相关区域的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终端可以自动触发接收应急信息;直播卫星节目集成平台插入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信息;相关区域的数字音频广播发射台将所有播出节目替换为应急广播节目, 同时在播出信号中插入应急信息。所有接收终端可自动触发转换开关, 自动接收应急广播节目和应急信息。

各省 (区、市) 政府按照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要求, 建立相应的地方应急广播中心, 并与国家应急广播系统衔接。在应急情况下, 地方应急广播中心可将本辖区制作的应急广播节目、应急信息和调度控制指令, 送往国家应急广播中心, 调度覆盖本辖区的相关应急广播设施进行应急信息发布, 也可直接调度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地方节目传输覆盖通道, 实现地方应急广播信息在本地区的传输覆盖。国家应急广播系统流程框图如图1所示。

2.2 总体架构

应急广播技术架构和系统已有许多构想, 本文只是提供可行的技术架构之一, 将来在建设时或在专门课题中另作详细研究。

根据对现有技术的分析和专家论证,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应包括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系统和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 其中, 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系统由国家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中央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组成;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由中短波和调频广播网、模拟无线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直播卫星传输覆盖网、有线电视网、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和数字音频广播网等构成, 未来扩展到移动终端、互联网、户外媒体等覆盖方式和终端。

在紧急状态下,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将在国家的统一指挥下, 实现全国应急广播的多元化实时接收, 即:不论什么网络、什么频率、什么区域、什么终端, 也不论终端是否开机, 是固定或移动状态, 只要国家发布一个全国应急广播信息和信令, 全国广播电视用户就能实时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

国家应急广播系统不仅支持全国应急广播信息的播发和传输覆盖, 还支持地方应急广播信息的播发和传输覆盖。地方应急管理机构可通过地方应急广播中心向国家应急广播中心申请调用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相关传输覆盖通道, 也可通过地方应急广播中心直接调度国家应急广播传输覆盖网地方节目传输覆盖通道, 实现地方应急广播信息在本地区的传输覆盖。国家应急广播系统技术框架如图2所示。

2.3 信息制作播发平台

国家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包括五大系统 (图3) , 即:信息汇集系统、信息处理系统、信息存储系统、信息制作系统和信息发布系统。

信息汇集系统分为三类系统:一是建立认证信息汇集系统。通过电话、专线或虚拟专线连接国家各部委、地方政府应急办、地方媒体、事业单位、协会团体、中介机构驻地记者站、军队武警记者站、地方媒体等, 将相关应急图文及音视频信息上传、汇集至国家应急广播中心, 实现政策与重大事件信息的实时接收。二是建立非认证信息汇集系统。通过电话、互联网、短信等信息传输渠道接收社会公众的相关信息。建立受众反馈渠道, 通过交换机、媒体网关、软件接口、互动式语音应答、录音系统、报表管理、坐席管理、即时显示坐席状态、坐席终端、软件定制开发等功能模块实现。三是应急信息采集系统。建设若干套移动信息采集设备, 以流动应急车的形式深入突发事件一线, 实时采集传输发射应急信息。

信息处理系统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信息录入、分类与筛选系统。录入与筛选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其它媒体等的认证信息和以互联网、短信等方式采集的非认证信息, 其中经国家有关部门授权的速报信息具备即时的播出能力;二是信息处理系统, 负责汇总、处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

建立统一的大容量存储平台实现信息存储系统, 同时支持各类存储协议;存储平台采用双控制器互备、负载均衡、磁盘冗余等技术, 对数据进行保护。存储两类信息:一是存储音视频、图文等非认证信息;二是存储音视频、图文等认证信息。

信息制作系统由音频采编系统、视频采编系统、图文采编系统、少数民族语言和英语译制系统组成。

信息发布系统由播出系统、审核校验系统、监控系统组成。播出系统包括传统广播和多媒体广播等;审核校验系统负责应急广播节目和信息的审核校验, 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安全;监控系统负责整个制作播发信息平台的运行管理, 通过定制开发的网管软件, 以多种方式即时显示对各平台、各系统以及远端各点进行系统化的管理, 充分保证其安全、稳定运行。

2.4 调度控制平台

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按照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人群的应急广播发布要求, 根据应急广播信息制作播发平台的应急指令, 调度控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传输覆盖网资源, 进行应急广播节目播出和应急信息的播发, 主要包括消息生成系统、调度控制系统、效果评估系统、消息发布系统和签名认证系统。应急广播调度控制平台架构见图4。

消息生成系统是收到应急信息制作播发平台传来的原始信息数据包, 对数据包进行解析, 并按照用户权限进行相应的审核。对应急广播消息来源进行分析, 根据消息格式的不同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 生成调度需求, 发送给资源调度系统。

资源调度系统承担数据管理与维护的重要功能。该系统根据应急广播消息发布的需求, 结合应急广播资源, 快速生成包含发布方式、发布资源等要素在内的资源优化调度方案, 实现在应急广播消息的发布过程中对应急广播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度。资源调度系统可分为资源管理、资源调度、应急预案管理及预评估四个模块:资源管理模块用于收集、管理和维护与应急广播消息发布资源有关的信息和数据, 如发射台站、发布信道等基本信息, 以及实时/定期收集和维护这些发布资源的状态 (如是否可用等) 信息;资源调度模块是根据应急广播发布需求、基于发布资源信息、利用资源调度算法, 提供应急广播消息发布的资源调度方案用于辅助决策。应急预案管理模块是生成资源调度方案的依据。预评估模块通过对辅助决策理论和智能调度技术的研究, 对资源调度方案, 进行预评估, 最终实现应急广播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合理调度。

消息发布系统是应急广播消息发布平台的发布执行系统, 负责对应急广播消息进行审核和正式发布、接收效果评估系统发送的关于消息发布情况的反馈情况、实时监视消息传送的过程、管理消息发布日志和报告、展示发布状态和评估结果等。应急信息发布平台尽可能采用传统广播、多媒体广播、网络广播电视等所有可用的发布方式, 按照分类型、分级别、分区域、分人群的发布要求, 根据应急信息发布平台的指令, 调度控制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传输覆盖网资源, 进行应急信息的播发。

效果评估系统是通过对消息发布状态数据的采集以及对接收终端接收时间、消息格式、展现方式等数据的采集, 实现对紧急消息的发布率、覆盖率、发送时效性、准确性等指标的综合分析和评估, 并能实现与预定发布方案进行对比, 评估此次紧急消息发布的总体效果, 为合理评判应急广播消息发布效果、改进应急广播消息发布处理流程和发布方式提供有效的依据。

2.5 应急传输覆盖网

2.5.1 中短波、调频广播、模拟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

在全国有转播中央节目任务的2000多个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台, 780多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 加装卫星接收和自动切换设备, 利用现有设备设施, 通过节目源切换实现应急同播功能。

2.5.2 数字有线电视网

在全国1380个数字有线电视前端, 加装卫星接收、控制和字幕插入设备, 通过在各电视播出节目画面上叠加字幕实现应急信息的播发。

2.5.3 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

利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系统的应急广播功能, 在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播出总前端加装卫星接收和应急信息适配封装设备, 在31个省、337个地市和2861个县分前端加装应急广播信息分发设备, 实现应急信息的播发。此外, 在已建立的310多个城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覆盖网的基础上, 扩大覆盖面, 实现其应急广播覆盖全国所有城市, 加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对地铁、商场、机场、车站等公共场所和室内的深度覆盖。

2.5.4 直播卫星覆盖网

直播卫星节目集成平台加装广播信号源自动切换和应急信息封装插入设备, 按照接收到的调度控制指令, 应急同播从卫星接收的中央应急广播节目, 播发应急信息。国家投资为藏区44万用户安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 实现户户通。

2.5.5 数字音频广播网

对在300多个地级市转播中央广播节目的调频发射机以及现有沿高速公路的约2000部调频同步广播发射机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 将数字音频广播节目与调频模拟广播节目同频播出, 实现数字音频收音机自动漫游接收应急广播和中央广播节目。

2.5.6 其他领域的覆盖网络

应用互联网通过应急网站、社区、政府微博等方式发布应急信息;应用通信网、移动通信网采用声讯电话、短信方式为电话、手机终端用户发布应急信息;应用户外广告等媒体信息发布网使用户外广告等终端为广大群众提供应急信息。其他网络的应急信息传播是对广电网络的有效补充, 需要多个部门协调, 制定完善的协议完成, 是应急广播技术体系未来要完成的工作。

3 关键技术

应急广播前端系统属于集成创新项目, 使用的技术均为成熟技术, 项目成功的关键在于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和管理。

为保证应急广播的传播, 改造覆盖网及接收终端自动唤醒技术是本项目的关键, 这里以调频广播为例对覆盖和终端的自动唤醒技术进行介绍。

中短波、调频模拟广播系统适配设备是搭建中短波、调频模拟广播紧急广播系统的关键设备, 用于接收紧急广播消息并根据消息来源以及消息自身的类型和级别等参数按预定策略对消息进行排队, 解析紧急广播消息, 提取有用信息, 适配封装成适合RDS信道传输的附加信息, 并输出给同播控制设备。具体产品功能包括支持接收设紧急广播消息;支持对不同级别的紧急广播消息进行排队;解析紧急广播消息, 提取有用信息, 适配封装成适合RDS信道传输的附加信息, 并输出给同播控制设备;控制音频切换器, 当有紧急广播消息发布时切换至有紧急广播音频节目一路;支持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

中短波、调频模拟广播同播控制设备是搭建中短波、调频模拟广播紧急广播系统的关键设备, 用于实现将附加信息编码成RDS数据帧以及紧急广播节目数字到模拟的转换。具体功能包括将附加信息编码成RDS数据帧;包含D/A功能, 实现紧急广播节目数字到模拟的转换;支持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唤醒处于休眠状态的发射机。

4 应用及总结

当前在科技部的支持下, 原广电总局安全播出调度指挥中心开展了应急广播的科研项目, 实际按照上述体系实现了应急广播的制作、调度和播出, 并在上述的覆盖网进行试点, 完成了科研课题预期的目标, 在实践中证明了上述技术体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应急广播是一个国家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之一, 技术系统是实现应急广播的硬件, 是基础, 是基本保障;体系建设是使应急广播系统发挥作用的机制, 是软件, 是有效运行的保障。二者缺一不可。本课题在体制建设方面做了初步研究, 在技术系统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方案之一, 将来在实施阶段应进一步细化, 并跟随理念和技术的进步及时修正。

参考文献

[1]张亮, 戴婷.从国内外实例漫谈国内“应急广播”建设[J].中国广播, 2013 (1) .

[2]王彩平.构建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1) .

[3]靳培杰.探析中国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的构建[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1)

[4]赵舒, 宋亮亮.基于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应急广播实现方案[J].有线电视技术, 2012 (12) .

[5]秦锦春, 高志翔, 张君瑜.数字多媒体应急广播系统[J].视听界 (广播电视技术) , 2013 (1) .

[6]崔巨峰.应急广播系统实现概述[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12) .

[7]苗勃, 吴力夫, 赵翮.建立应急广播系统的框架技术方案及建议[C].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下篇) , 2011.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篇5

【发布日期】2006-01-24 【生效日期】2006-01-2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总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国家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机制,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保证应急通信指挥调度工作迅速、高效、有序地进行,满足突发情况下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的需要,确保通信的安全畅通。

1.2 编制依据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下述情况下的重大通信保障或通信恢复工作。

(1)特大通信事故;

(2)特别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发社会安全事件;

(3)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重要通信保障任务。

1.4 工作原则

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坚持统一指挥、分级负责,严密组织、密切协同,快速反应、保障有力的原则。

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2.1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信息产业部设立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负责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国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和事务处理工作。

2.2 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和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相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进行重大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

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设立电信行业省级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本省(区、市)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进行本省(区、市)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

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总部和省级公司设立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管理机构,负责组织本企业内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受当地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和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总部的双重领导。

预防和预警机制

各级电信主管部门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从制度建立、技术实现、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通信网络安全的预防和预警机制。

3.1 预防机制

各级电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网络安全防护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的监督检查,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畅通。

3.2 预警监测

各级电信主管部门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及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都要建立相应的预警监测机制,加强通信保障预警信息的监测收集工作。

预警信息分为外部预警信息和内部预警信息两类。外部预警信息指电信行业外突发的可能需要通信保障或可能对通信网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警报。内部预警信息指电信行业内通信网上的事故征兆或部分通信网突发事故可能对其他通信网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警报。

各级电信主管部门要与国家、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各级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网络运行管理维护部门要对电信网络日常运行状况实时监测分析,及时发现预警信息。

3.3 预防预警行动

信息产业部获得外部预警信息后,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应立即召开会议,研究部署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的应对措施,通知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预防和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监测获得内部预警信息后,应对预警信息加以分析,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对可能演变为严重通信事故的情况,及时报告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接到预警信息后,立即进行分析核实,经确认后,通知可能受到影响的其他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做好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

3.4 预警分级和发布

3.4.1 预警分级

预警划分为四个等级:

Ⅰ级:因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有可能造成多省(区、市)通信故障或大面积骨干网中断、通信枢纽楼遭到破坏等情况,及需要通信保障应急准备的重大情况;通信网络故障可能升级造成多省(区、市)通信故障或大面积骨干网中断的情况。

Ⅱ级:因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有可能造成该省(区、市)多个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所属网络通信故障的情况,及需要通信保障应急准备的情况;通信网络故障可能升级造成该省(区、市)多个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所属网络通信故障的情况。

Ⅲ级:因较大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有可能造成该省(区、市)某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所属网络多点通信故障的情况;通信网络故障可能升级造成该省(区、市)某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所属网络多点通信故障的情况。

Ⅳ级:因一般突发公共事件引发的,有可能造成该省(区、市)某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所属网络局部通信故障的情况。

3.4.2 预警发布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可以确认并发布Ⅰ级预警信息;省(区、市)通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可以确认并发布Ⅱ级、Ⅲ级和Ⅳ级预警信息。

各级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应根据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发布的预警信息,做好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准备工作。

应急响应

4.1 响应分级

突发事件发生时,按照分级负责、快速反应的原则,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响应工作划分为四个等级:

Ⅰ级:突发事件造成多省通信故障或大面积骨干网中断、通信枢纽楼遭到破坏等重大影响,及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重要通信保障任务,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协调,启动本预案。

Ⅱ级:突发事件造成某省(区、市)多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故障或地方政府有关部门下达通信保障任务时,由各省(区、市)通信管理局的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和协调,启动省(区、市)通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同时报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

Ⅲ级:突发事件造成某省(区、市)某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多点通信故障时,由相应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相关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启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同时报本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应急通信管理机构。

Ⅳ级:突发事件造成某省(区、市)某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局部通信故障时,由相应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负责相关的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启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相应的通信保障应急预案。

4.2 应急处置

本预案重点考虑发生Ⅰ级突发事件时的应急处置工作。

4.2.1 信息上报和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时,出现重大通信中断和通信设施损坏的企业和单位,应立即将情况上报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部接到报告后,应在1小时内报国务院。

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获得突发事件信息后,应立即分析事件的严重性,及时向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提出处理建议,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进行决策,并启动本预案。需要国务院进行协调的,应立即上报国务院。

启动本预案时,相应的通信管理局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应提前或同时启动下级预案。

4.2.2 信息通报

在处置Ⅰ级突发事件过程中,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应加强与通信保障应急任务下达单位或部门及相关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信息沟通,及时通报应急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提高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效率。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将相关信息及时通报与突发事件有关的政府部门、重要单位和用户。

4.2.3 通信保障应急任务下达

发生Ⅰ级突发事件时,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按照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的指示,以书面或传真形式向有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下达任务通知书。接到任务通知书后,各单位应立即传达贯彻,成立现场通信保障应急指挥机构,并组织相应人员进行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工作。

4.2.4 通信保障应急工作要求

相关省(区、市)通信管理局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和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收到任务通知书后,应立即开展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具体要求如下:

(1)通信保障及抢修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

(2)应急通信系统应保持良好状态,实行24小时值班,所有人员应坚守工作岗位待命;

(3)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及时通报有关情况;

(4)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在执行通信保障任务和通信恢复过程中,应顾全大局,积极搞好企业间的协作配合,必要时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进行统一协调;

(5)在组织执行任务过程中,现场通信保障应急指挥机构应及时上报任务执行情况。

4.2.5 通信保障应急任务结束

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任务完成后,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下达解除任务通知书,现场应急通信指挥机构收到通知书后,任务正式结束。

4.2.6 调查、处理、后果评估与监督检查

信息产业部负责对特大通信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处理,对事故后果进行评估,并对事故责任处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2.7 信息发布

由信息产业部负责有关的信息发布工作,必要时可授权省(区、市)通信管理局进行信息发布工作。

4.2.8 通信联络

在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要确保应急处置系统内部机构之间和部门之间的通信联络畅通。通信联络方式主要采用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会议电视、传真等。

后期处置

5.1 情况汇报和经验总结

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任务结束后,信息产业部应做好突发事件中公众电信网络设施损失情况的统计、汇总,及任务完成情况总结和汇报,不断改进通信保障应急工作。

5.2 奖惩评定及表彰

为提高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按照有关规定,对在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对保障不力,给国家和企业造成损失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

保障措施

6.1 通信保障应急队伍

通信保障应急队伍由基础电信运营企业的网络管理、运行维护、工程及应急机动通信保障机构组成。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不断加强通信保障应急队伍的建设,以满足国家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应急工作的需要。

6.2 物资保障

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必要的通信保障应急资源的保障机制,并按照通信保障应急工作需要配备必要的通信保障应急装备,加强对应急资源及装备的管理、维护和保养,以备随时紧急调用。

6.3 必备资料

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应急管理机构必须备有地图、各种通信保障应急预案、通信调度预案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图、物资储备清单和相关单位、部门及主管领导联系方式。

6.4 技术储备与保障

信息产业部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适时组织相关专家和机构分析当前通信网络安全形势,对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及实施进行评估,开展通信保障的现场研究,加强技术储备。

6.5 宣传、培训和演习

各级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应加强对通信网络安全和通信保障应急的宣传教育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有关通信保障应急指挥管理机构和保障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保证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不断提高通信保障应急的能力。

6.6 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监督检查制度

各级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应加强对通信保障应急工作的监督和检查,做到居安思危、常备不懈。

6.7 需要其他部门保障的工作

6.7.1 交通运输保障

为了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通信保障应急车辆及通信物资能够迅速抵达事发地点,国家或地方交通管理部门为应急通信车辆配置执行应急任务特许通行证。在特殊情况下,国家或地方交通部门应负责为应急通信物资的调配提供必要的交通运输工具支持,以保证应急物资迅速到达。

6.7.2 电力保障

突发事件发生时,国家或地方电力部门优先保证通信设施的供电需求。

6.7.3 经费保障

因通信事故造成的通信保障处置费用,由电信运营企业承担;处置突发事件产生的通信保障费用,参照《国家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附则

7.1 名词术语说明

(1)通信是指电信网络。

(2)特大通信事故是指由突发事件造成的通信枢纽楼破坏、大面积骨干网中断等情况。

(3)各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是指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铁通集团有限公司等。

7.2 预案管理与更新

本预案由信息产业部负责管理和更新,由国家通信保障应急工作办公室根据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领导小组的命令和指示启动。预案坚持周期性的评审原则,每年一次,根据需要及时进行修改。

7.3 预案生效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生效。

国家应急体系 篇6

一、救捞体制改革

根据交通部等六部委批准的《救助打捞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03年6月28日,交通部救助打捞体制改革正式实施。按照“建立一支政令畅通、行动迅速、装备精良、人员精干、技术过硬、作风顽强的国家专业海上救助队伍”和“建设一支装备先进、技术精湛、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国家专业海上打捞队伍”的要求,救捞系统全面加强对所属三个救助局、三个打捞局和四个救助飞行队的建设。救捞系统各专业机构在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的统一垂直领导管理下,担负起我国沿海人命救助、财产救助、环境救助、清障打捞和应急抢险救灾等公益性职责,从此,救助打捞事业迈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东海救助发挥海空立体救助力量独特优势,在华东三省一市大陆海岸线长7202公里、岛屿海岸线长8532公里的责任辖区,包括长江口、舟山和台湾海峡等重点救助海域,代表政府履行海上人命救助神圣使命和国际海上安全义务。这里,就专业队伍的创建及体制改革后,东海辖区海上应急突发事件处理及案例作简要分析介绍。

二、目前海上救助状况

目前,我国专业救助队伍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估计在世界上处于中等水平,搜救机制虽已形成,还需进一步建全和完善。近年来,救助的装备更新建设加快,装备水平长足进步,但历史欠账太多,仍远不能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相适应,尤其是救助直升机和快速的救助船舶覆盖面无法与海洋大国、航运大国的地位相匹配。专业救助队伍的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提高很快且成效明显,但由于海上险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特点,救助的特种专业技术技能素质还需加快提高。此外,专业人员工作环境艰苦,待遇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对稳定人才队伍产生一定困难。我国已连续12次在IMO当选A类理事国,还首次在该组织获得多项搜救奖项,以及再次在国际海上救助联盟当选为董事,但加强海洋意识的宣传、搜救的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滞后局面需要加快改变。

承担的主要职责:一是执行国家和交通运输部有关海上救助工作方针、政策、法规,二是负责在我国沿海及相关水域的水上人命救助,三是以人命救生为目的的海上消防,四是以人命救生为直接目的的财产救助,五是国家指定的特殊抢险救助任务,六是履行有关国际公约和双边海运协定等国际义务,七是完成国家交办的其他抢险救助等工作任务。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辖区救助情况统计:自2003年6月2819我局成立以来,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共完成海上救助值班待命50236艘天,共组织完成救助任务3155起,出动救助力量4088次,其中出动救助船舶2246艘次,出动救助直升机848架次,应急救助(分)队994次,营救遇险人员10991名,救助遇险船舶435艘,获救财产估算355.835亿元。

三、海上救助的特征

随着救捞体制的改革成功实践。政府对专业救助装备投入逐年增加、救助能力不断提高,救助技术不断成熟,人们的海洋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同时,突发事件、极端气候、海洋开发等应急事件的频发,对专业救助队伍的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难、险、重、远”的特点愈加显现。一是“急”——时间急:2005年12月4日下午,一艘满载矿砂散货船“振乐57”轮在长江口东北面海域机舱大量进水,导致迅速下沉,东海救助局派出“东海救131”轮及直升机成功救起遇险船员12名;2005年11月14日,满载800吨液化气“通成818”轮在长江口水域船舱进水下沉,东海救助局所属的“东海救131”轮强靠难船,在沉没前成功将难船上14名船员救起;2011年7月23日,温州基地积极主动地参与“7·23”甬温线动车发生特大追尾事故救援抢险,成功救助4名幸存者(3男1女),寻获3具遗体。二是“难”——难度大:2005年3月8日4:08时,黄海南部海域值班待命船“东海救169”轮船员在DSC海上遇险报警系统上获悉,马绍尔群岛籍船舶“RICKMERS GENOA”轮在黄海海域与一艘韩国籍3000吨级货轮“SUN CROSS”轮发生碰撞并起火,“SUN CROSS”轮当即沉没,2名船员由“RICKMERS GENOA”轮救起,我局立即派“东海救169”轮赶赴救助;2005年3月819。大型集装箱船“MSCCHRISTINA”轮与散货船“华凌”轮在黄海海域发生碰撞。东海救助局派出“东海救159”轮,在相关船只协助下,成功地将两船拖至浅区域。三是“险”——危险度高:2007年5月20日22时,装载700吨石头的“浙岱运74219”轮因车叶绕渔网遇大风在长江口以北约70海里处翻扣,1人被困在船舱内。东海救助局派出应急队员空降在漂移的翻扣船上,通过潜水将被困人员救出;2010年4月4日22:20时,一艘空载液化气船“GOLDEN CRUX 18”轮在长江口水域机舱突然爆燃,火势无法控制,船上存有有毒物品,船上共14名外籍船员。东海救助局立即派出船机,成功地实施了人命与财产救助;2006年2月2719上午,装载6100吨煤炭的韩国籍货轮“CHUNYEON”轮由越南驶往韩国途中,在台湾海峡遭受大风浪袭击,致使货物移动发生船体倾斜,随时有沉没的危险,船上共有船员16名。东海救助局派出“华财”轮、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直升机“B7106”前往施救。四是“重”——任务重:2007年3月3日至5日,渤海、黄海海域遭遇1969年以来强度最大的风暴潮。期间,江苏启东市67艘渔船,船上共有船员880名在东海渔区遭遇恶劣气象(现场NW9-10,浪高6-7米)。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政府特函我局请求救助,“东海救111”和“东海救112”轮,为了800多名渔民兄弟的安危,顶着10级以上狂风恶浪赶赴外海执行应急守护任务,几十个小时中,在根本无法正常用餐休息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坚持守护,与渔船保持密切联系,为渔民提供淡水食品、保暖衣物、药品和应急医疗等方面援助。直至险情彻底解除。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国务委员华建敏分别对做好防抗强风暴潮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2009年4月1219,

nlc202309011256

东海救助局救助力量紧急赶赴上海外高桥附近水域救助打捞“雪龙”号失事直升飞机。五是“远”—距离远:2006年12月17日,“浙岱渔03520”轮在长江口东面约140海里处发生倾覆,并失去联系,船上有14人,当时海上风力达到11级,“东海救112”轮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将救生筏上14名遇险船员救起。成功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神圣使命。国务院领导十分关注遇险渔民的生命安危。回良玉副总理对这次搜救行动表示了充分肯定,并代表国务院对参加救助的搜救队伍,特别是“东海救112”轮表示感谢。2007年10月7日下午,圣文森特籍满载散货船“TIANJIN”轮遭遇2007年第16号台风“罗莎”袭击,在台湾东北方向60海里处失去动力漂航,船上33名船员遇险。经过七天六夜的奋战,“东海救111”轮和“东海救131”轮成功地将其拖进台湾花莲港。要完成“急、难、险、重、远”的救助任务,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救助能力、完善的应急通讯和强大指挥体系的专业队伍,才能实现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四、救助案例浅析

(一)救助搁浅船“JADE”轮上12名遇险人员

2011年11月30日晚,安提瓜和巴布达籍空载集装箱船“JADE'’轮在浙江嵊泗附近水域搁浅触礁,船体破损进水,船上来自5个国家的12名外籍船员生命危在旦夕。受强冷空气影响,现场偏北风8~9级,浪高4~5米。

获悉险情后,我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并派出在长江海域值班待命的全天候专业救助船“东海救116”轮全速赶赴现场执行救助任务,同时要求救助力量在航途中做好放艇救人的应急准备。考虑到现场气象恶劣,遇险船随时有船毁人亡的危险,“东海救116”轮船员冒着生命危险,在大风浪中强行施放救助艇,试图强靠搁浅船,但因涌浪太大,救助艇无法靠近遇险船。只能尝试采用救生筏接力救援遇险人员,并取得了成功。徐祖远副部长对本次救助给予了高度赞扬,同时对救助船员所写的亲身体会作出长达400余字批示:“王跃同志的这篇直击报道,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惊心动魄的海上人命救助故事,描述的是一个救捞人在生死一线特殊的亲身体验,记录的是救助船在任务一线的特别行动,反映的是一个团队在惊涛骇浪中的应变能力,展现的是一个国家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形象。我们的救捞人就是在无数个这样的一线、无数个这样的一夜、无数个这样的一次次救助行动中成长起来的。在我们身边的救捞人讲述发生在身边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在急难险重的千钧一发时刻,检验的不仅是装备、技术和配合能力,更是无私无畏、英勇善战的优秀品德。对于个体的自信和勇敢来说可以‘一夜成长’,但对于团体来说不可能‘一夜成长’,而是需要‘厚积薄发’。我们在向这支护佑水上安全巨人组成的团队表达敬意和谢意的同时,更应该思考行业精神文明建设是需要无数个交通人的拼搏奉献和创造奇迹,更应该思考人生活在当下的幸福是什么?衷心祝愿中国的救助队伍和救助事业在科学施救的行动中,从优秀走向卓越,从卓越迈向辉煌。”

(二)救助“GOLDENCRUX18”轮

2010年4月4日22:20时,巴拿马籍空载液化气船“GOLDENCRUX18”轮(船长96米,宽15米,吃水43米)在长江口水域航行中机舱突然爆燃,火势失控。随后12名外籍船员(船上共14名外籍船员,其中2人事故时被困机舱)封堵机舱弃船逃生。

——险情分析:现场视线差,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事故发生在通航密度大的长江口水域,弃船逃生后,救生艇随时都有可有被周围的过往船碰撞,再次恶化事故;难船无人看管,本身对周围过往船舶构成很大威胁;该难船为空载液化气船,但船上仍存有约20吨有毒液化状态的化学品氧化丙烯,容易发生爆炸。货舱与机舱之间无专门隔离舱,容易导致货舱温度升高,引发爆炸,同时对附近过往船舶和大气造成威胁。

——氧化丙烯:本品为一种原发性刺激剂,轻度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剂和原浆毒。极度易燃,为可疑致癌物,致灼伤,具刺激性。当接触高浓度蒸气,会出现眼及呼吸道刺激症状,呼吸困难;并伴有头胀、头晕、步态不稳、共济失调、恶心和呕吐。重者烦躁不安、谵妄,甚至昏迷。少数有血压升高、心肌损害、肠麻痹、消化道出血,以及肝、肾损害。

—救助方案:科学制订搜救方案,就近派出救助力量快速赶赴现场搜救;首先利用一切有效手段进行搜寻遇险船员救生艇;提供岸基支持,获取该化学品处置信息,做好安全防护;提前做好接救人员准备,以及救助后的遇险人员应急医疗急救和善后处置;做好危险源及船舶的处置。

——防化、消防阶段:提前准备好消防防化工作,救助船从上风侧靠近遇险船,对遇险船舱面和生活区燃烧部位实施灭火作业,同时加强对化学品罐、船舶甲板和船体等的冷却,防止舱内温度进一步升高;同时通过红外线测温仪和测爆仪对难船定时监测,掌握遇险船周围温度及含氧量情况;增派资深救助船长及3名应急抢险队员由直升机转运前往现场;在确保化学品罐无泄露等安全的情况下,派人登轮,戴好防护装备组织人员进入居住舱室实施有效灭火。

—控制走锚阶段:遇险船遭遇大风浪出现走锚时,想办法强行将救助人员送上遇险船;登轮后,抛下另一只锚以控制走锚,或以带缆拖带方式控制难船走锚,有效防遇险船撞上岛礁。

——拖带阶段:通过与获救人员沟通及派人上难船前期侦查,制订确实可行的拖带方案;计划安排另一艘救助船在难船船艏带妥缆绳,同时安排一艘救助船为难船供电起锚,随后拖至安全水域;6日19:30时,由于现场风浪增大,锚泊中的“GOLDENCRUX 18”轮发生走锚,以1节海里的速度向花鸟山移动(约5海里)。“东海救111”轮在大风浪中采用吊篮送人的方式将2名救助船员送上难船,抛下难船另一锚,难船得到了控制。经过连续六天六夜的奋战,成功将“GOLDEN CRUX 18”轮火扑灭,并实施供电、起锚和带缆,于9日1:12时将“GOLDEN CRUX 18”轮拖至安全水域,在世博会开幕前避免了一场重大事故的发生。

(三)救助“浙岱渔03520”轮的14名渔民

2006年12月17日,“浙岱渔03520”轮在长江口正东偏北约140海里处(概位3200N/12432E)作业时,因受强寒潮袭击,船体大量进水发生严重倾斜。当日4:17时,该船利用手持对讲机向附近同村渔船匆匆报警后即失去联系,船上共14名船员下落不明。9:15时,我局接上述报警信息后,即启动水上搜救应急预案,指令长江口待命值班船“东海救112”轮出动搜寻救助。同时,东海救助局立即成立临时救助小组,研究制订搜救方案,组织指挥救助行动。事发海难区海洋环境实况:当时正值强冷空气影响最强盛阶段,监测最大风速达到24.2m/s(9级),最大波高5.8m,气温逼近0℃。

9:46时,“东海救112”轮在8~9级西北大风和5~6米的巨浪中离值班点赶赴现场。19:30时,“东海救112”

nlc202309011256

轮在风浪中经过9个多小时的航行抵达事发现场,经仔细搜索,在报警位置(3200N/12432E)未发现遇险船舶及异常情况。当时雷达显示在报警位置周围共有6艘作业渔船,其中最近的一艘渔船离报警位置约1.5海里。19:50时,东海救助局依据“东海救112”到达后报告的现场情况,再次分析了现场风流对漂浮物漂移方向和速度影响等因素,与上海海洋预报台专业人员会商,利用上海沿海三维海流数值预报模式,推算出落水人员可能向东南漂流约39海里。

据此,拟定以下初步搜寻方案:以报警位置方位150度、距离24海里为搜寻基点,在135度至210度方位、距离15海里扇形范围内展开搜寻;指示“东海救112”轮船长利用船上所有的搜寻设备和加派人手加强瞭望搜寻。在18日0:30时,“东海救112”轮成功将14名遇险人员全部救起。此时救生筏已漂移至事发位置方位150度、距离约34海里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搜救成功取决于以下关键因素:一是有较为准确的遇险地点和时间,船舶遇险后在第一时间报告准确、详细的遇险信息极为重要;二是搜救机构快速、有效地协调和就近船舶及时救助十分重要;三是科学、合理、有效的搜救方案和周密计划,以及完善的搜救准备至关重要;四是救助指挥和现场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果断、高效的组织指挥,以及对以往救助案例的经验总结很关键;五是现场作业人员的坚定信心、密切配合和强烈的责任心是做好救助工作的重要因素;六是应鼓励和强制渔船配置高质量的救生筏,这样一旦船舶遇险后,人员登筏待救可获得更多的求生机会;七是应加强渔民相关搜救知识和海上求生知识、应急设备的熟练使用等方面的培训。

五、遇到的困难

在处置海上突发事件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缺少法律规范与保障等诸多困难,我这里列举出来,请航运界同行共同关注并予以支持。

(一)缺少法律规范与保障

国内海上救助法规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救助专业队伍的建设发展和作用发挥,体现在:救助专业地位法律支撑不够,应急处置标准程序尚待规范,搜救协调机制仍需完善。我们建议在发生险情时应采用平行通报机制,以供救助单位有一定时间研判及准备得充分一些。

(二)装备建设仍不完全适应需求

海(水)上应急救助和抢险是一个极具风险的行业,救助船舶、飞机、潜水装备经常要在气象恶劣、环境复杂的条件下执行抢险任务,因此对装备设备自身的技术性能和安全系数的要求特别高。但是,目前专业装备还难以满足海(水)上应急救助的需要。主要是半数老旧救助船舶技术装备、抗击风浪能力较弱,新型大马力救助船数量不足,尚不能满足当前海域救助待命需求,救助飞机数量有限,防污设备缺乏。与发达国家比较,我们的救助装备上存在不足,亟待解决。此外,许多发达国家已经配备了专用的浮油回收船。我国专用的浮油回收装置严重不足,且其他防污设备如围油栏、吸油毡、消油剂等配备数量也不尽如人意。

(三)部分航运从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

随着航运经济的发展,在航运发展的过程中部分单位和从业人员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给海上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如:救助过程中,我们碰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船公司对所属遇险船在船人数、名单、船舶资料无法及时提供;险情危及船上人命时,船东考虑多种原因不让船员弃船,或船员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也不愿弃船;在被救过程中,遇险船员不知如何配合救助船作业;船舶在遇险时,缺乏有效的自救,如未采取自救措施或不当,忘了发出遇险求救报警,慌乱撤离没有穿着防护保暖救生衣等等。类似的原因,往往会错过最佳救助时机,而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国家应急体系 篇7

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 优化种猪群结构, 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 对于商品猪生产场, 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 3~6胎母猪占60%, 7胎以上母猪占5%~10%。

二是加强管理与栏舍改造提高养猪效率。通过准确的发情检查、B超妊检、人工授精等技术应用, 可大大提高母猪配种分娩率, 缩短分娩间距;通过改造猪舍, 提高猪舍的环境控制能力, 可缩短生猪达上市体重的天数。

当前, 尤其是南方地区空气湿度大, 是仔猪腹泻、呼吸道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 应注意通过栏舍的合理通风、保温等综合措施, 保障仔猪健康成长。

三是采用科学饲喂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倡按照饲养猪种的生长发育规律, 采用多阶段的精准营养配方, 满足猪只最佳生长发育需要, 可节省每头猪的生产成本近20元;改造传统的铸铁、水泥料槽, 经验表明利用新型可调式料槽可减少生长育肥期饲料浪费30~50公斤;此外, 各地按照自身条件, 加强新型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 也可部分抵消因主要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压力。

四是强化健康管理保障母猪正常生产能力。在做好常规免疫的同时, 要特别重视种猪更新前的驯化, 即使是来源于本场的种猪, 在与生产群并群前, 一定要进行驯化, 使新补充种猪的免疫水平与生产群保持一致。同时, 要特别重视饲料及其原料的管理, 防止饲料霉变。

国家应急体系 篇8

一、空中突发事件的类型

空中突发事件可以划分为六类:即常规空中飞行事故、空中涉外飞行事故、空中劫机事故、民用低空飞行器事故、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航天事故。

(一) 常规空中飞行事故

常规空中飞行事故是指正常发生在空中的各类民航及军事训练事故, 该类型的事故一般都是因为人为或者自然因素造成的对社会产生一定人员及财产损失的事故。该类事故一般都属于国内空中突发事件, 按照事故的级别不同对社会造成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但一般不会引发国际事件及国际冲突。

(二) 空中涉外飞行事故

空中涉外飞行事故是指在空中突发的两个或多个国家空中军机摩擦而引发的飞行事故, 该事故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及目的针对性。一旦发生, 该事故就可能导致一定国家的军事机密泄露或者国家的重要军事战略部署遭窃, 处置不当还有可能造成进一步的升级, 甚至引发局部或国际性的战争。

(三) 空中劫机事故

空中劫机事故通常是指在民航上发生的有一定组织筹划进行的具有针对性的空中事故, 该类事故往往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 不仅会给民航上的人员带来生命财产损害, 同时还有可能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发展。

(四) 民用低空飞行事故

民用低空飞行事故是指由于低空对民众开放后, 私人直升机或热气球升空后发生的事故。该类事故发生的概率一般较低, 危害性也比较小, 但是该类事故往往给空中管制工作带来一定的无序, 给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造成隐患。

(五) 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

国外飞行器入侵事故是指国外人员或组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乘坐空中飞行装置跨越国境进入别国领土的事故。该类事故往往容易和民用低空飞行事故相混淆, 使部队或空中管制机构产生一定的误判, 给国家的军事秘密和战略部署带来隐患。

(六) 航天事故

航天事故是指在外层大气层的航天试验或航天飞行中所发生的由于国家研究机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飞行器损坏或爆炸从而导致航天人员伤亡的重大空中事故, 该事故往往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一旦发生, 将对国家的经济及军事领域建设带来很大的被动, 还有可能造成国家航天机密的泄露。

二、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体系的构成要素与职能

2003年“SARS"之后, 我国政府推行了以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所构成的“一案三制”的四大核心体系。其中的应急机制是各有关应急管理部门为了更好地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而建立起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置办法和制度安排, 它实际上是与应急组织机构、应急资源、应急法规制度和应急信息的复合体;应急体制则是描述和构建应急组织机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组成形式。在具体实施上, 又有应急机构、应急信息、应急资源、应急预案和应急法规构成了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五大基本要素, 其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在运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时, 应急机构是由参与应急管理的有关人员构成的组织机构, 它在各种要素和要素整合、重构和运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空中突发事件, 既可以设立专门机构, 也可以是国家减灾、防灾及综合处理突发事件中的分支机构。它领导和协调各相关地方和行业应急机构, 同时按照应急预案中的相关规定, 由正常状态下的应急机构职能迅速向非正常状态下的应急组织机构职能转变, 实现应急组织的平战结合, 迅速转换。

应急信息是用于在对突发事件预防、决策、指挥、控制、处置及事后评估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信息的总称。针对空中突发事件应急信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要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和手段, 进行应急管理所需信息的需求定义、收集、传递、处理、存储、传播和利用, 从而为应急资源的储备与调配、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机构的构建与决策提供支持的全过程。

应急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物资与装备资源、应急场所等, 是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资源的总称。它包括了应急处置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储备的数量及结构直接影响着应急处置的效能。

应急预案是世界各国在应急管理中普遍运用的政策工具。它们按照功能划分, 大体有三大类: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预案内容大体包括了目标、指导思想、机构、职责、任务、资源及操作步骤等内容。按照不同形式的预案, 内容相互有侧重。它应该是在充分分析论证了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掌握的应急资源、应急信息的基础上, 按照一定的组织机构和隶属关系, 根据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制定的一套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施办法和政策根据。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规体系是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状态下调整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规定社会和国家的紧急状态及其权限。针对空中突发事件的法规体系, 既包括各种应急法规, 还应该包括国内国际航空、空管行业制定的各种航空飞行制度等。

三、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在处置空中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一) 体系支撑作用

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 它必然是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框架内运行, 同时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又直接支撑了其运行所需要的要素和内容, 规范着其处置管理的过程。空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就要有针对性地利用和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建立和完善的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应急预案, 作为处置的基础和支撑。

(二) 组织管理作用

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是一个各级政府主导、动员全社会资源、全过程的系统工程, 其四大核心和五大要素, 相互作用、互为补充, 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协调系统。处置和管理空中突发事件, 就是要充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各组成要素, 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系统化管理作用, 一是要发挥应急组织管理内部的战略决策作用, 充分利用国家管理体系内已经建立的应急组织机构, 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的组织结构、权限划分和隶属关系等问题, 在已经明确机构职能的前提下, 有效组织实施。二是要发挥应急机制战术决策作用, 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工作流程、动力和活力问题。三是要发挥应急预案和应急法规的规范作用, 解决的是空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依据和规范问题。充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系统化管理作用, 使上述四个核心要素相互作用, 就能够有效利用政府作用调动各方力量, 有序、规范、高效处置空中突发事件, 迅速控制事态、稳定民心、恢复秩序、减少损失。

(三) 技术支持作用

随着国际、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 新时期、新阶段空中突发事件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就引起突发事件的载体而言, 有各类有人驾驶飞机、无人机、各种通用航空器、各类气球、浮空器、飞行体等。在处置和管理空中突发事件过程中, 既要用到航空专业技术, 也涉及到空管领航技术, 还涉及到交通、卫生、公共管理、反恐、军事、新闻等许多领域的专业技术知识。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处置和空中突发事件, 就需要发挥各方技术力量, 利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作用。

一是要充分利用各方信息资源。军队、国安、公安具有强大和较为先进的情报体系和技术系统, 能够为国家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 提供及时可靠的预警性、内幕性情报支持。

二是要充分利用空军和民航部门航空技术专长的特点。民航部门具有对民航运输、机场管理、国际法规等方面具有相关的技术优势;空军具有对空管领航、防空预警等方面具有相关的技术优势。通过整合特点、优势互补、发挥各自技术专长, 实现有效应对空中突发事件。

三是要发挥各级应急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技术优势和经验。各级应急管理部门, 长期从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和经验, 已经掌握了系统化的危机管理知识和技术, 各应急工作组也具备相应的救援常识和技巧, 通过发挥他们在各自领域中处置突发事件的经验和技术, 通过“联合作战”, 就可以在技术上解决空中突发事件处置中的技术问题。

(四) 指挥协调作用

空中突发事件的处置不单单是灾害事故的应对问题, 同时也是复杂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处置过程的事前、事发、事中、事后各个进程中有其复杂性、特殊性, 牵扯面广, 涉及部门多。

因此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内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时都不是单独的依靠某一部门或者相应的应急机构来解决, 而是将多个部门联合, 旨在尽量减少空中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各方面损失, 各部门通力合作, 共同完成处置任务。要将这些确定的处置力量联合起来, 形成战斗力, 只有明确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内处置空中突发事件指挥体制, 指挥关系, 确定指挥原则, 才能做到各个单位令行禁止, 相互间合同协作, 保证空中突发事件的有效开展。其协调指挥作用可用图2来表示。

当发生空中突发事件时, 先有当地 (一般是县区) 应急委主要根据死亡人数多少对其初步定性分级。按照一般、严重、较重和特别重大四级分类, 分别由县、市、省和国务院负责处置。县区应急委上报事件情况, 作为上级的省市应急委根据事件的性质决定是否上报国务院应急委及如何指挥或者协调相关单位处置。对于一般事件, 县区级应急委指挥当地应急办及应急专业队伍、武警公安、民防、航空、空管、交通、卫生等部门进行处置, 需要时可协调地方驻军参与处置。对于特别重大事件需要逐级上报国务院, 需要时, 由国务院应急委协调中央军委, 通过军委指挥当地军区的防空部队、雷达部队、航空兵部队参与处置。

四、结束语

近年来, 空中突发事件已经成为非传统领域危及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威胁的重要突发事件之一, 已经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研究空中突发事件的类型、特点、规律、应对措施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目前情况下, 特别是在对如何在已经构建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框架内, 有效处置此类事件, 有针对性地研究“一案三制”如何在处置空中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方法, 它们之间的关系等, 均是将来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夏一雪, 郭其云.公共危机应急救援力量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2.

[2]孙先伟, 孔繁燕.国外处置恐怖袭击事件的经验和启示[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刘大响, 王湘穗.安国利民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发展我国航空应急救援能力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09.

[4]罗群.城市公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国家应急体系 篇9

关键词:应急广播,地震灾区,技术系统

0引言

应急广播是通过传统广播、移动多媒广播系统及其备份系统向公众通告紧急事件的方式。当国家或地区遭遇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及公共安全时, 政府或地区的授权人可以通过广播应急系统向公众通报紧急事件和应对措施以便进一步保护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 利用广播传播应急信息是世界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家都高度重视应急广播, 先后投入大量资金, 分别建立了覆盖广泛、技术先进、反应快速的广播应急系统。近年来, 在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中, 广播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舆论引导、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充分证明了在每一次自然灾害中最有效和最直接的信息传输平台就是广播。

2014年8月3日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 人员财产损失严重,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决定联合云南广播电视台、昭通人民广播电台在鲁甸县震中龙头山镇迅速搭建和开播”国家应急广播·云南鲁甸抗震救灾应急电台”, 这也是国家应急广播的呼号在芦山地震后第二次使用。云南广播电视台 (以下简称“我台”) 高度重视在龙头山镇搭建国家应急广播的工作, 迅速组建应急技术组, 赴灾区开展应急电台搭建及维护的技术工作。

1技术准备工作

1.1应急广播技术预案

我台多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应急广播的研究探索工作, 并制定了多套应急预案。地震发生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合我台与昭通人民广播电台迅速启动应急机制, 决定在灾区建立应急广播电台, 并根据灾区情况制定了详细的节目预案。

根据预案, 我们准备了相关设备器材, 并做好冗余备份以及异常情况下的替换准备方案, 准备在灾区震中龙头山镇搭建应急广播电台、播控系统以及临时采编中心。

1.2技术设备的选择

根据技术方案, 我们所携带的主用设备器材如表1所示, 用于搭建应急电台直播系统、发射系统、扩声系统和临时采编中心。另外, 所有设备在出发前均进行了相关检测, 并对关键设备进行了冗余备份。

2技术系统搭建

2.1现场查勘

到达灾区后, 根据实际情况, 决定将应急电台架设在震中龙头山镇, 该镇位于当地龙泉河沿岸, 四面环山, 是一个槽状地形, 如图1所示。在考察了地形地貌、供电、发射、安置点位置后, 我们决定将应急电台发射系统安置于龙泉中学一幢三层教学楼的屋顶。该教学楼在地震后损毁严重, 已成为危楼, 墙体开裂、玻璃破损, 房间内部分书柜、课桌倾倒, 住建部门已将其定为“不能使用!”, 但河谷两岸没有合适的制高点, 该教学楼相比其它楼房损毁情况还相对较轻, 并且紧挨部队营区和龙头山镇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灰街子安置点, 另外该区域供电、网络服务比较便利, 考虑到这些情况, 我们还是做出了上述选址决定, 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 为保障人员、设备安全, 我们的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被设置于楼下小操场内, 1k W调频发射机安装在三楼办公室, 发射频率定为FM98.6MHz。

整个应急电台由当地应急供电部门专线和我们的自备发电机供电, 由移动、电信应急通信部门提供宽带、4G网络和电话服务。

2.2技术系统搭建

技术系统的构成图如图2所示。信号源包括卫星信号、后方我台总控信号、CD播放机、工作站和电话耦合器, 和调音台一起构成直播系统;播出信号分别送至扩声系统和调频发射系统, 扩声系统主要针对周边安置点、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个人收音机和村级收扩系统则接受发射系统的调频波。

2.2.1直播系统

1.信号源

卫星信号采用ku波段卫星接收系统来提供, 其天线尺寸小, 轻便, 结构简单, 安装方便, 但易受雨衰影响;Access网络信号传输系统提供我台播控中心调度的后方信号, 其音质好, 节目源丰富、灵活, 但其传输途径依赖网络, 在灾后的应急网络服务下, 容易出现中断故障。因此, 卫星信号和后方信号互为有效的备份和补充。

后方信号由我台播控中心音频矩阵调度, 能提供台内所有频率的节目, 以及所有的卫星节目和后方直播间的节目, 内容丰富、切换灵活, 如遇特殊情况, 可将前方直播间直接跳开, 由后方的备用直播间来进行直播。

音频工作站和CD机播放临时采编中心以及台内制作的各类节目;电话耦合器则方便嘉宾、记者连线;话筒提供给现场主持人和嘉宾, 考虑到帐篷直播现场嘈杂、易受干扰的环境, 应选用指向性较强的动圈话筒。

2.调音台

调音台我们选用YAMAHA MPG124c, 能为直播系统提供12个输入通道和4个辅助通道, 其电声指标较好、结构简单、调控方便, 并且重量轻、体积小, 十分适合应急电台的播出使用。

2.2.2扩声系统

该系统包括两台扩声功率放大器、四只室外音柱和相关线材 (具体型号参见表1) 。四只音柱分为东、西面两组, 分别由两台功率放大器驱动, 东面指向医疗救助点和军方营地, 西面指向灰街子安置点。室外音柱已具有防雨、防尘特点, 安装时, 一定要选择安全、稳固的地方, 并将其可靠固定, 防止余震造成其松动、滑落。

2.2.3发射系统

发射系统由一台1k W调频发射机、一副单偶极子垂直极化天线和50Ω馈线组成, 天线位于屋顶, 发射机位于顶楼办公室以尽量缩短馈线敷设。如前文所述, 龙头山镇属于河谷槽状地形, 绝大部分地域位于应急电台东面, 如图1所示。选用垂直极化单偶极子天线, 既满足了方向性、场强的要求, 又实现了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和安装方便的期望, 安装时须注意接口处的防水。在实测了各点场强后 (表2) , 调频发射机发射功率定于500W, 要考虑覆盖效果, 又要尽量减小功率, 为应急供电系统减负。系统运行过程中, 注意关注反射功率、驻波比和接头、法兰盘温度。

而作为接收端, 我们携带了500台收音机到灾区进行分发, 另外还与各受灾群众安置点协调, 让他们的村级收扩系统也来接收我们的应急电台调频98.6MHz的节目, 并用大喇叭进行播放, 以便最大限度地扩大应急电台的覆盖范围和效果。在灾区分发使用的收音机应尽量选择体积小、电池续航能力强以及带有手摇发电功能的收音机, 以满足灾区的特殊使用要求。

3技术保障工作

应急电台播出期间, 当地一直余震不断, 前期干燥炎热, 加上直升机起落造成扬尘严重, 而后期又持续降雨, 当地应急供电和应急通信服务也是时断时续, 这些都给我们的技术设备和技术保障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

首先是安全问题, 面对持续不断的余震, 我们屋顶的天线、音柱和顶层的发射机在安装时都要尽可能稳固、牢靠, 避免松动、摇晃甚至倾倒;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要远离危险物、防止余震时被压;所有人员要树立安全意识, 听从指挥, 避免发生危险。

其次是设备的防护和保障, 面对多变的天气、环境影响, 我们的设备一定要做好防水、防尘和散热措施, 配备相应防护器材, 屋顶的天线在做好防水处理的同时还要做好防雷保护, 平时工作中, 定时对所有设备进行巡查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故障, 尽量选用抗压、防磨、抗干扰的线缆, 多准备各种规格的转接头以满足不同型号外来设备的接入。

然后是供电和网络问题, 灾后应急供电经常发生中断, 电压和频率也不稳定, 相关电力保护措施不完善, 并且设备用电和生活用电往往分不开, 这就要求在工作中要对电力负荷进行控制, 以免过电流引发线路过热着火或者跳闸, 关键设备要配备UPS。在使用自备发电机供电时, 一定要将外供电线路断开, 防止反送电, 同时也要避免发电机过负荷, 另外还要注意节省当时艰苦条件下宝贵的燃油。帐篷直播间和临时采编中心的供电线路都是由当地应急供电小组临时敷设, 工作中一定要注意电路安全, 防止短路、漏电和误操作造成人员触电。网络中断后要及时切换至备用通信线路, 并及时与相关部门联系, 完善应急操作流程, 避免节目中断。

4总结

鲁甸“803”地震发生后, 我们快速响应, 第一时间奔赴灾区震中架设应急广播工作平台, 对灾后的稳定受灾群众、通报灾情、人员调度、信息发布工作发挥了重要积极的作用, 得到了灾区各部门、群众的赞扬和支持。从技术方面, 本次应急广播工作对我们的技术设备、队伍水平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整个平台包括直播系统、播出系统和发射系统, 涉及面较广, 我们的设备都考虑小型化、稳定可靠、可扩展性兼容性强、操作简便, 从使用下来的情况看, 都满足了灾区各方面的要求;但是, 因为之前没有类似应急广播工作的经验, 使得我们所准备的设备显得较为零散, 不便于运送、投放和集成, 机动性、整体性不强, 相比其他救灾部门, 比如消防、武警和移动通信等专业化的应急部队, 都有多功能一体化的专业车载平台, 机动性强、整合度高、功能强大、适应性好, 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本次鲁甸抗震救灾应急广播是国家应急广播体系继庐山后的第二次播出, 希望这次的工作能为将来国家应急广播体系提供更多的积累和经验, 推动相关工作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5-1.

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的机制建设 篇10

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是指突发事件状态下当国家秘密被不应知悉者知悉, 或者超出限定的知悉范围后,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采取快速反应, 及时保护现场、采取提升警戒级别等措施, 控制国家秘密的传播范围, 进而减少因泄漏国家秘密而造成损失的过程。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保护, 就要建立并完善如下机制:

信息报送机制:发现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被丢失、盗窃、抢劫或可能被非法携带出境, 以及被非法持有等情况, 应及时通报并协助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进行处置, 同时采取追查和转移、隐藏、销毁、追缴涉密载体等措施。

科学预警机制:泄密事件发生之后, 各涉密机关、单位应及时汇总信息,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应组织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等进行会商, 并向上下级部门及相关单位发布预警, 实现信息的超前反馈, 为及时布置、防风险于未然奠定基础, 防止更大损失的发生。

快速响应机制: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在接到泄密事件报告之后, 应当对涉嫌泄漏国家秘密案件中有关事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以及属于何种密级进行鉴别和认定, 启动相应预案, 进行先期处置。

部门联动机制:保护国家秘密应急处置的工作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 主要是在国家秘密遭到泄露之后进行应急处置。为了加大对泄密案件的查处和打击力度,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与法院、检察、国家安全、公安和纪检、监察机关及相关责任单位等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及时交流, 在各自的职权范围内, 认真进行查处, 切实有效地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俗称“中央国安委”、“国安委”, 于2013年11月12日正式成立。从现代化国家国际安全机制来说, 各国或地区“国安会”的基本功能都是一样的, “国安委”首先要为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研究拟订长远的战略, 审议重大问题, 也就是进行顶层规划。这是其议事职能。其次, 面对当前国际环境下的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 要协调、解决和应对一系列重大事项, 既“治标也治本”。这是其决策职能。与此同时, 要为应对这两方面的突发事件发挥作用, 突发事件的发生会造成关涉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国家秘密的泄露或存在重大泄密风险、隐患, 因此, 要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处置。具体而言, 要在国安委的领导下, 各部门做好如下工作: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对办案机关提起的涉嫌泄露国家秘密的有关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 需要做出密级鉴定的, 应予以受理, 并及时作出鉴定意见。发现属于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被丢失、盗窃、抢劫或可能被非法携带出境, 以及被非法持有等情况, 应及时通报并协助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或公安机关追查和采取措施。受理和查处举报发现的泄密案件, 对认为属于违反《保密法》第32条, 应按《刑法》第111条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将有关材料和查处意见移送相应的国家安全机关;未设置国家安全机关的地方, 应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信息发布机制:国家秘密泄漏之后, 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应当及时向上级及下级发布相关信息, 并通报相关单位, 以便做好相应配合工作。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或机构要对泄密案件与新闻媒体主动进行沟通, 防止媒体刊登不实信息。坚持快报事实, 慎报原因;高层牵头、一线应对的原则, 对媒体进行科学引导, 审慎披露泄密案件, 必要时进行技术屏蔽。

奖励惩罚机制:奖励:在危机情况下保护国家秘密安全的;坚持原则, 维护国家秘密安全, 在保密工作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及时报告泄密事件或泄密隐患, 并立即采取补救措施, 有效避免或减轻损害后果的要进行奖励;惩罚:发生泄密事件或造成泄密隐患严重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发现泄密事件或泄密隐患不及时报告, 或不积极协助、配合查处泄密事件的要进行惩罚。

处置终结机制:泄漏国家秘密事件处置之后, 要依法启动终结机制, 尽快恢复常态机制。终结需要具备以下具体条件:泄密事件已经调查清楚;已经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对泄密责任者已经作出适当处理;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已经建立和完善相关的保密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科技部, 发改委.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Z].2006.

[2]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Z].2006.

[3]科技部.“十一五”公共安全科技发展战略报告[Z].2006.

中国灾害应急体系之变 篇11

7月以来,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已针对多个省份灾情紧急启动国家四级救灾应急响应。7月14日,台风“康森”进入南海东部海面,中国气象局紧急启动重大气象灾害(台风)四级应急响应,这是中国气象局今年以来首个台风应急响应。

“应急响应”是一套怎么样的制度,在突发重大灾害面前发挥了什么作用,它是如何演变和发展,又存在哪些不足之处?

从“清官机制”到“四级响应”

曾任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的王振耀告诉《小康》记者,中国救灾管理制度,从原来的“清官机制”转变为现在的“四级响应体系” ,实现了体制性的跨越。

2003年的“非典”触动了中国应急管理的软肋,从而催生应急体系从无到有。2006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下称《总体应急预案》),一年后,《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始,中国的危机管理制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王振耀认为,汶川大地震的灾害救助基本是成功的,就是因为有了这套体系,可以说,现在各类灾害的救助是有条不紊的。“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四级响应体系也非常重视。”

这套以“防患于未然”为基本要求的总体预案,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类。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把预警级别分为4级,特别严重的是Ⅰ级,严重的是Ⅱ级,较重的是Ⅲ级,一般的是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王振耀告诉记者,《总体预案》明确规定灾害发生后,一个地区死亡、转移多少人数,倒塌多少房屋的情况下,启动哪级预案,根据预案级别,明确要求哪些单位的哪级领导,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灾害现场,而不是以前模糊地说“第一时间”到达现场。

他评价称,以前的“清官机制”靠的是清廉、有责任感的官员来救灾,现在靠的是一套制度。通过灾害应急体系看到,一个好的体制、体系,可以让普通的人做伟大的事。但是如果体系不健全,在重大灾害面前,伟大的人可能也无能为力。

不过,有专家认为,现行应急预案制度的作用,并没有在实际工作中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还是依靠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

“应急管理机构不够强大,不够权威,全国协调机制薄弱,机构众多、职能交叉、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分行业管理,是当前我国重大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最大弊端。”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认为,一个完好的国家应急体系,必须具备灾害处置方面的完备法律,我们有《突发事件应对法》,但配套法规几乎是没有。“就像汽车一样,有很好的发动机,但是没有轮子是不行的。”

另外,虽然中国有了总体应急预案,但是还没有形成管理系统和应急准备预案,它不能形成一个非常稳定的框架结构。刘铁民建议,“国务院修订总体预案的时候,一定要关注顶层设计。”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救灾物资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调运到灾区,是考验一个国家应急能力的重要一环。因此,救灾物资要有一个常态的储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早在1998年,中国就建立了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其后在全国共设定了10个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但10年之中,物资储备不足、品种较少、储备库分布不均的弊端越来越突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帐篷储备不足成为这次灾害救助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据统计,地震后的第10天,帐篷缺口为90万顶,按照民政部的采购计划,至少还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为此,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赶赴浙江两家生产帐篷的公司,也只解决了8.6万顶帐篷的民政部紧急采购订单。同时,外交部两次向国际社会呼吁,希望国际社会优先紧急提供更多帐篷援助。

“储备不足,品种较少,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并未充分展现其战略意义。”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高建国事后评价说。

根据规定,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由当地省级民政部门实行代储管理,主要承担特大灾害物资救援。

中国最早设立的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中,唯一指定的储备物资只有帐篷一项。储备物品种类单一,而且储备库分布不均,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郑州、武汉、长沙、成都、南宁、西安10个代储点,大都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整个西部只有西安和成都两个。

更为严重的是,这10年之中,有些代储点的监管和维护日渐松懈。

1998年被首批确立的某中央救灾物资代储点,当地民政部门却将仓库用地建起酒店,地下室用作储备库;在另一个省份的储备库建设用地竟然盖起了职工宿舍。而在己建成的储备库中,管理无绪、专业人员不足、维护资金短缺等问题也使得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功能弱化。

经过2008年汶川地震的考验,有关部门开始反思中央储备救灾物资中存在的问题。2009年,民政部对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重新规划布局,数量由原来的10个规划增加到24个,但多数都在规划或在建之中。

今年5月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昆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号称是中国目前已建成的规模最大救灾储备库:“可同时停放起降两架大型直升机;可满足70万灾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而在建中的成都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号称是中国在建中规模最大的物资储备库。

救灾物资品种除了帐篷、棉被、救生衣、应急包、等物资,一些在建的救灾物资储备库,甚至将冲锋舟、橡皮艇、发电机、挖掘机等各类救援工具也列入其中。

“储备物资的日常采购属于政府采购序列,但具体采购什么,采购物品的标准、规格都需要清晰的界定。”政府采购联合体秘书长李百超认为,“小到应急包、救生衣,大到冲锋舟、挖掘机甚至是直升机都可以采购,但有几个人懂得如何采购冲锋舟、挖掘机?更别说采购直升机了。如果监督不力,很容易出现花大钱办小事、暗箱操作、滋生腐败等问题。”

另外,紧急状态下的应急采购更需要加快立法。李百超介绍,“应急采购是抢险救灾、战争状态以及应付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下的特殊采购,在采购过程中难免有较多的主观随意性,容易出现损失浪费和弄虚作假等问题,目前尚没有法律层面的制度对如何开展应急采购做出明确规范。”

此外,专业人氏认为紧急救援从设备需求、救援专业人员需求、医疗救助保障、保险完全赔付、通讯网络等等,隐藏着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对中国这个人口和经济大国来说,每年国内将有上千亿人民币的市场潜力,国际需求也将近千亿美元。目前,救援产业链在民间市场还未得到进一步开拓和提升。

“应急”急缺专业队伍

“中国的应急体系已经有了跨越式的转变,但专业队伍的建设没有跟上,这么大一个国家,专业救援队只有几百人,少得可怜。” 王振耀称,应急专业队伍的缺失,使整个应急体系的实际效率大打折扣。

为了缓解人才缺乏的困境,民政部今年7月专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在全国民政系统招收20名自然灾害学硕士生,方向为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应急救援人员50余万,分散在多个部门和行业,缺少综合性,存在着“多队单能”的弊端。

目前,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只有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又称中国国际救援队),基本上再无其他专业救援力量。今年6月,这支专业队伍扩编了一倍,也只有480人左右。

国家应急体系 篇12

应急物资保障管理ERP系统功能建设自2010年5月份启动,由国家电网公司物资部和信息化工作部牵头负责,根据“融合完善、继承发展、统一标准、统一组织、试点先行、分步推广”的原则,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支撑国网应急物资保障管理工作的开展。具体实现功能如下:各网省公司面对应急突发事件、内部物资供应无法保障正常需要时,可通过网省ERP系统提报应急物资需求计划,由网省物资部门通过纵向接口将数据信息上传到总部ERP系统;总部物资部门登录总部ERP系统查询并审核网省上报的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对于网省的物资需求,总部物资部门执行平衡利库操作,在全网库存物资范围内自动匹配出可用物资供应方案,并根据情况选择适宜的应急物资供应方案,通过接口将供应方案快速下发到对应的网省ERP系统,以开展后续保障工作。

整个项目实施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选取6家网省公司(华北、北京、浙江、湖北、辽宁、甘肃公司)作为试点单位,于2010年6月10日完成总部ERP系统端的功能建设,实现总部与试点单位物资管理部门人员可登录总部ERP系统进行应急保障相关业务操作,包括:应急物资需求计划导入与汇总查询、应急物资需求计划集中审批、供应方案制定和应急物资调拨单打印功能;第2阶段:开展总部ERP系统功能深化和推广单位系统上线部署工作,2010年7月31日,在总部ERP系统内实现了平衡利库功能,可根据各网省公司每周提报的库存状况自动匹配应急物资需求计划,满足全网范围内利库调拨的需求,并且25家推广单位可登录总部ERP系统进行应急保障相关业务操作;第3阶段:在原有物资集约化采购计划管理功能的基础上,增加应急物资需求计划管理内容,通过纵向贯通的方式实现总部与网省ERP系统关于应急物资保障管理信息的实时交互,包括:应急物资需求计划上传与退回、调拨供应方案下达功能。

上一篇:农机跨区作业下一篇:学习消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