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共12篇)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1
1 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 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 形成有机整体, 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 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 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 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2 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形势现状, 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先进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 不仅能对多数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 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 做到“平战结合”, 发挥最大效用。
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 (1) 实验室仪器部分, 以增强室内分析能力, 兼顾气体、水质、土壤分析方向; (2) 现场监测设备, 重点是气体、水质分析方向, 有些地区可能还应考虑核与辐射现场监测设备; (3) 应急监测车, 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紧急和日常监测需要, 可选“水气合一型”或水气分置型改装方案; (4) 个人防护设备, 至少要求能支持三个人能在中度和重度气体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乃至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应包括三套能主动供气的重型防护服, 而适用面更广的轻型防护系统应添置更多; (5) 其它辅助设备, 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县适用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方案将另文讨论。
3 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 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 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 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 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 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 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
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坚持预警监测与事故应急监测相结合, 加强对本地区环境事故风险源的监督监测、预警监测。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 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 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 主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苗头, 从而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因此要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 力争不出事。
4 编写应急监测预案
应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 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 搞清各种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 所处位置与分布, 危险品、有毒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 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 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 简明扼要, 图文并茂, 如事先拍摄一些全景性和关键地点的照片, 还要注意监测站资源和厂方资源的充分整合。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 数量众多, 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制可分步实施, 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重点行业为化工制造业、仓储业、码头、交通等, 重点关注事故已发地区、沿江水源地上游地区、离敏感人群较近的地区、运输十分繁忙的地区等。
通过对全县环境风险源的摸底调查, 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 加强日常监管, 密切关注风险变化, 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 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 提前贮备资源, 以应对一些项目采样、分析工作的爆炸性增长。应急监测关注的往往是几种甚至是一种污染物, 但相关的采样、分析工作量可能会被急剧放大。
5 收集应急监测信息
要在平时工作中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 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和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 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 以备在突发性事故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还要收集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甚至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企业的监测资源也要考虑在内。实际上, 不少地区的疾控中心甚至县防空办也会建立部分应急监测调查能力, 这些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应急资源, 以便弥补监测部门在人力物力的不足。
6 组织应急监测培训
不少县级站或多或少都曾组织过应急监测知识系统培训, 但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因此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 如派一些同志外出参加专业培训, 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 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7 开展应急监测演练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毕竟难得发生, 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演习要精心设计, 高度仿真, 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 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 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反应规模, 以期强化训练, 常备不懈。
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 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 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 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 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 培养应急监测人才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环境应急监测战士。各地区监测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敢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污染事故, 我们能够“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迅速、准确地实施环境应急监测。
结语
形势逼人, 时不我待, 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迫使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发达地区县级监测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体系完整、有备无患、快速准确”的要求, 率先行动, 突出重点, 积极准备, 建设人才一流、设备一流、效能一流的应急监测体系, 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室内分析有条不紊、监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 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2
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研究
摘要: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事件类、社会安全事件类-在突发事件分类中,环境污染突发事件如果破坏性较大,就属于事故灾难类,如果影响较广,引起较大范围的环境质量改变,就属于社会安全事件.本文分析了基层环境应急监测与环境管理相关问题.作 者:张浩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市环境保护局,河南,南阳,473000期 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年,卷(期):,“”(4)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 应急监测 环境管理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3
关键词:应急监测仪器 管理现状 管理途经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00-01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各地区时常突发各类环境污染事故,这类污染事故具有突发性、难以治理、危害严重及影响长远等特点,且一般没有固定的排放途径和方式,如果不能及时治理会给社会及人民带来较大的损失。有些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还会极大地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同时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增强我国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是当前我国环境监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而加强应急监测仪器的管理又是该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各环境应急单位要有效地利用好环境应急仪器,当遇到各类环境突发事件时,要及时准确地提供监测数据,这样相关的环境管理部门才能对事故做出正确的响应措施。
1 我国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现状
1.1 应急设备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我国虽逐渐加大了对环境监测的投入力度,并对相关实验室进行改造,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的提高,但在应急设备方面的投入相比之下却有明显的不足。三级环境监测站的设备种类比较有限,常见的便携式水质检测仪和气体分析仪仅能检测水中的重金属、无机污染物和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常规项目,而对有机物的检测设备缺乏,甚至个别站点未配备应急监测设备,使得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无法快速有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只能先到现场采集样品然后送回实验室进行检测,这样可能会使样品在带回的过程中其组分和浓度发生变化,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容易错过最佳的处置时机使应急处理工作变得被动。
1.2 设备日常维护不善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相比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来说发生的概率较小,因此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频率也不高,但要求做好日常的维护工作,保障在需要时这些设备仪器能快速地运行起来,一般情况下,对应急设备的维护措施有:对气瓶充气、定期校准仪器、定期对仪器进行通电检测和电池充电,相应的各类检测试剂也要按要求妥善保管。但目前一些环境监测部门并不能完全做好以上几点保护措施,以致在这些设备使用时出现各类问题,影响环境应急监测的结果。
1.3 设备配置不合理
应急监测设备的配备是为了更有效地开展监测工作,准确地提供污染物的类型和污染程度等数据和资料,为制定应急响应措施提供依据,如果在资金不充裕的情况下,应考虑设备投入的实效性。有些管理部门不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本地区的主要污染特点配置应急监测仪器,盲目地购进仪器造成闲置和损坏,带来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有些单位只注重应急监测车和指挥系统等设备的购置却忽视了基础监测设备的投入,使得应该发挥实效地应急设备变为一项形象工程。
1.4 忽视应急设备的计量管理
实施计量管理即对检测仪器进行定期送检/校,不少实验室对此项工作还存在理解上的误区,不能明确和认同这是检测设备的日常管理工作。此外,缺乏有关管理制度规范、仪器使用方法未按实验室计量要求进行、仪器技术档案不齐全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使用设备时数据的准确性无法保障。
1.5 专业人员操作不规范
由于应急设备的使用频率低,应急监测人员的日常培训工作不到位,许多人员对各类应急设备的使用不熟练、不规范,仪器所需的配套试剂也不明确,这样使得仪器无法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甚至造成检测结果较大的误差。在操作时,有些人员并未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操作经验,使其没有掌握操作的要领,这样会造成更大的隐患,严重时造成仪器的损坏。
2 强化环境应急监测仪器管理的途径
2.1 加大设备资金投入,科学合理购置
近年来环境管理部门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十分重视,投入力度也不断加大,在全面加大投资力度要同时兼顾仪器设备的投入,应急监测仪器的种类相对有限,要在满足种类的基础上进一步保障需要的仪器数量,环境应急监测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要求仪器和操作人员都要具有持久性。同时各环境管理部门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及当地的环境污染特点选择合适的应急监测设备,不可盲目地购进,造成资源的浪费。
2.2 实施专项管理,加强设备日常维护
应急设备实施专项管理。要求将仪器进行分类存放,各类仪器由指定的责任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维护,按照仪器的性质及配套设备分为水质应急监测区和大气应急监测区,同时相关的配套试剂也要妥善保管,对有使用期限的设备和试剂要定期检查并及时更换,制定有效的维护措施并确保制度的落实。此外,还要注意气瓶、气泵、供电等辅助系统的正常运行。
2.3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
监测人员的操作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应急仪器的发挥功效,只有监测人员的专业素质得到提高,才能更加快速有效地开展各项环境应急监测工作。首先要抓好人员的政治教育,树立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敬岗爱业,要有坚定的信念为环保事业作贡献;其次要抓好应急监测专项培训,随着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现出复杂多变、识别难度大的态势,对监测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要求又有进一步的提高,需要其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利用现有的各类教育培训手段,采取多种多样地形式对监测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进行全面的培训;最后要抓好仪器的操作培训,熟悉了仪器的相关理论知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要通过对操作技能的系统培训进一步提高其对仪器的掌握程度,使得仪器在实践中发挥出应有的功能。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管理,使监测设备在各类环境突发事故中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目前我们在环境监测领域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今天,做好仪器设备的管理工作,做到科学地制定配备计划,认真总结实践经验,严格地落实各仪器的维护措施,并配备高素质的专业应急监测团队。遇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能第一时间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污染程度范围做出准确地监测,相关环境管理部门依据这些监测数据和资料做出有效的应对措施,从而保证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高效有序进行,治理好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张蕖,吴爱冬.加强环境应急检测仪器管理的探讨[J].海洋与渔业,2009(2).
[2]刘国兴.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及应急监测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 335.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应急监测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 工业企业与市民生活区域的安全距离不断被挑战, 环境污染事故逐渐增多, 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 各种未预见的现场情况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欠缺成为主要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 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1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环境应急监测是科学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础, 通过环境应急监测, 能为预警环境风险及妥善处理环境突发事故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为有效控制环境事故污染危害的范围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环境应急监测的“预防、预警、应急”三大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 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急监测预案尚需斟酌完善, 区域应急监测数据库还未完全覆盖。应急监测预案应符合实际监测能力, 避免“大而全”却做不到, 一旦发生责任事故, 职责部门的实际行动与预案是否一致将是责任追究的重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在突发环境事故后可以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库迅速反应, 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免人员和财产遭受更大损失, 将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现有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由于开发时间较短, 一些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尚未及时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应急监测技术的培训及研究不及时到位。应急监测人员一般都由各监测门类的人员兼任, 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区别不明确,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日常例行监测工作任务繁重, 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应急监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掌握各类现场监测分析仪器、监测方法的能力不强, 在实际的应急监测工作中, 不能完全做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离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量与监测结论的正确性是正相关的, 由于环境应急监测时间紧迫, 数据量一般较少, 导致可能的结论就很多, 不同的分析角度、立场、知识体系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环境应急监测要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让政府放心,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就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真做好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和环境敏感区域监测信息的深度解析, 及时发布权威的监测信息, 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同时又避免突发环境事故被人为夸大, 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打造一支反应迅速, 快捷高效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培训, 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先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努力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 确保充分运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 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应急监测工作, 为处置突发环境事故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演练中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模拟演练, 将应急监测队伍分为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多个小组。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 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 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完善污染源企业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充分发挥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布局特点, 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与维护, 确保在环境应急监测中, 能准确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4) 继续加大投入, 提高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开发环境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 实现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信息、命令通过系统平台迅速发布, 从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到处置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 为污染物的有效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5) 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排查和监督检查, 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 完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的建设, 确保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通过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网络, 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源、河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的预警监测, 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
6) 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定期检查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维护情况, 编制新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作业指导书, 规范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监测数据的取得与认定依据国家标准来确定, 以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3 结论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2010) 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表明:“环境应急监测”的立足点并不是“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而是“对于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应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秀苹, 王国娟, 韩艳华.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管理[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09.
[2]郭亮.跨界河流水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4]米同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4) .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篇5
浅谈环境化学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摘要:针对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类型、特点,从监测项目选择,应急监测采样布点方法,现场简易分析技术方法,应急监测设备及技术保障等方面,开展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方面的.研究,不断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及应急监测能力,将环境化学污染事故的危害降到最低.作 者:黎珊珊 作者单位:广州市海珠区环境监测站,广东,广州,519000 期 刊:化学工程与装备 Journal: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 年,卷(期):2010, (3) 分类号:X8 关键词:环境化学污染事故 应急监测技术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6
关键字: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通俗地说是指环境监测的全过程,以确保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可比性和构建信息系统的完整性。而加强质量管理的环境监测质量所要求的监测环境监测是很重要的,不仅要有这方面良好的认识,同时还需要经过环境监测过程建立一个环境监测和完善的质量管理的体系。目前,这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分析怎样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一、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1.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技术的体系
环境监测方法的标准和技术的规范是实施监测的技术和质量管理活动的基础,其完善是提高质量监控的重要部分。第一,加强科学的研究,并及时跟踪监测技术的发展;第二,实施监测仪器准入的制度,并保证监测的依据可靠;第三,稳定监测技术的水平,并保证监测数据的可比性;第四,建立监测方法的验证机构,并保证工作的标准质量。
2.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工作的体系
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实际上就是真实性,代表性,准确性以及环境监测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监督。第一,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能保证监测数据的可靠性;第二,完善其体系可以通过法律规定来将其体系明确化,强化其管理,负责环境监测数据的发布;第三,完善其体系还有利于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对于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的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改善,还可以保持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3.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针对我国的国情,想要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就需要在原有的环境监测模式上,改造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管理体系。
4.完善监测质量控制制度
健全并完善的制度始终是质量控制的根本。首先,明确管理的机制与职责、主要的工作内容和基本要求等;然后,完善监测业务领域的质量控制体系;最后,建立环境监测机构的标准化的质量评估,特别是要制定出程序和监督的全新概念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
5.加强对监测人员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建设
在我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素质的监控环境质量的人员。监测人员的素质不仅包含其业务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包括其敬业精神和责任心。人才的培养和监测队伍素质的提高是加强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环境质量监控人员的素质,不仅局限其业务的能力,还包含了其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培训和提高工作人员在监测队伍中的素质也是加強监测能力建设的重要部分。如果各地的监测机构不重视监测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使其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烈,这会导致监测队伍不能完成繁重的监测工作。提高监测人员对技术的意识和质量管理的认识,以监测和改进的评价机制为目的,是提高环境质量监督的有效措施。
二、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
通过对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的调查调查,发现我国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以技术培训,质量控制考核以及检查为主导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模式。这种模式从一定的程度上标志着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在制度建设方面的进步。但是,这种模式也让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出现一些问题,使得质量体系效能没有充分发挥。就美国而言,政府层面的环境保护是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两级机构共同负责;而日本的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则是由环境省内设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水/大气环境局负责,同时地方也都会设有相应的环境监测管理机构。通过与美日两国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现行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环境管理的要求,严重制约了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所以强化创新我国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制和机制已经势在必行了。所以,建立健全的监测质量监督机制,是开展质量监督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证监测质量的重要手段。
总结:面对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工厂,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国家防治大量工厂为我国公民带来的环境污染的工作,使得我国公民生活水平变得更加美好;还可以为政府、国家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夏新.浅谈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2(1):1-4.
[2]黄卫东.创新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几点建议[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6):147.
[3]柏仇勇,胡冠九,袁力.创新我国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8(4):1-4.
[4]袁力.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0,22(5):5-7.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7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在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整个县区更有乡镇16个,占地720平方公里,海域地面1200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2万人。在这里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著名的名胜古迹可谓是数不胜数,其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素来有着“建筑之乡”、“石雕之乡”等美称。
“在十一五”期间,惠安县对诸多建设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其中包括一大批的国家级或省市级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从而大大的促进群周地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与工贸港口的城市建设, 并且迅速成为该地区项目建设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惠安地处泉州中心位置,经过不断的发展,惠安在城市构建、打造大型港口、加快旅游商贸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十二五”期间,惠安即将以建设海峡西岸的现代化港口与切实实现“两个率先”为重要目标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惠安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还始终遵循着科学发展观的进展道路,积极努力的相应党组织的号召,积极主动的融入、对接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滨海城市建设大局,找准站位、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带动、体制创新带动、可持续发展带动战略,坚持“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个化并进’,和谐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大保障体系并举’”的“三个三”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开放惠安、实力惠安、魅力惠安、活力惠安、和谐惠安、绿色惠安的建设,加速形成了由县城科工贸中心区、斗尾临港重化工业区、崇武对台经贸旅行区和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带组成的“三区一带”为根本格局的区域空间规划与产业分工系统,加快推进对于石油化工、船坞修建、旅游服务三大方面新兴起的产业,不断提高惠安发展层次与跃升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集聚力等综合能力,力求在更大的规模、更广的范畴、更多的渠道上完成新的腾飞。
随着中化项目的投产和中下游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这对我们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构建环境应急预警监控体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于应急预案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保证其能够及时的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处理。
2 环境应急监测建设的内容
2.1 标记重点风险源
首先要对全县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标记重点风险源,这是应急监测建设的最基础工作。目前我县沿湄洲湾南岸的泉惠石化工业区以自己独有的深水港岸线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原油炼制----烯烃制造----中下游制造业----深加工制造业等石油化工及其相关产业,已落户的项目有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永悦科技、瓯昌树脂、东峻化工、劲贤化工、中鑫化工、三星精细化工、禾丰新型化工、长兴化工、峻昌化工、中仑实业、德国梅塞尔气体等十几个项目;位于我县净峰东周半岛的西北侧海湾的泉州船厂30万吨修船项目也已动工建设。这些企业现为我县的重点风险源,必须尽快对这些企业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在对企业的生产、储存、交通运输等方面上,应当时刻的警惕防止事故的发生,对于各种类型的事故隐患,应当弄清其具体的类型、污染名称以及相关地理位置等,对于危险品与有毒化学品的用量,都应当进行科学、系统、严格的管理,加强相关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如
2.2 对每个风险源有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一个好的应急监测预案是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监测的重要保证,监测预案必须具可操作性, 做到环境突发事故发生前和发生后的各个环节中,人员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并能合理配置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
2.3 建立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加强各种应急监测和预警监测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是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以及对应的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逐步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质量保证体系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对环境事故风险源的监督监测,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要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主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苗头,从而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2.4 完备应急监测仪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便携快速,操作简单,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国内应用的普适性,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主要包括:(1)实验室仪器部分,要能满足本地气体、水质、土壤等分析能力的要求;(2)现场监测设备,重点是针对本地企业可能出现的气体、水质污染的便携式监测仪器;(3)应急监测车;(4)个人防护设备(至少有三套能主动供气的重型防护服,能支持在中度和重度气体污染状态下展开监测和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2.5 加强应急监测练习,主动开展各种应急演习
加强练习、提高素质,是熟练应对各种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首先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全面掌握应急监测技能。其次对于应急监测的建造还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演习相结合。因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所以平常要定时展开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让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作业流程以及熟练使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有条件的可以和上一级的环境应急监测演练相结合,或者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强化练习,常备不懈。应急演练应侧重练习应急监测系统的反应速度,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弄清并掌握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置方式,了解自身的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格外应注重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的训练。
3 结束语
这些年,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情明显增多。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情的处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应战,同时也暴露了仪器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应急监测的滞后、处置经验的缺乏等许多问题。如2012年12月31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事故,事隔5日才通报,导致浊漳河水体污染,殃及下游的安阳、邯郸等地,一度导致邯郸市部分地区临时停水,一些超市发生居民抢购饮用水的情况。山西省长治市市长张保在第三次新闻通报会上表示,12月31日事发后,企业上报的苯胺外泄量是1-1.5吨,数量比较小,认为这是一个一般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完全能用自己的力量处置不会形成大事故。也没有想到事发出现是由于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不善,造成苯胺通过雨水和污水管道泄入浊漳河造成污染。更没想到一起当时认为一般的安全生产事故能发展成环境污染的大事,因为这些原因,造成没有及时上报省政府,反映了对环保污染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对苯胺进入浊漳河以后污染危害性估计不足。这次突发环境事件说明,政府部门对环境突发事故处置经验的欠缺。因此,突发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并公开发布信息尤为重要,让相关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等了解事故现场的环境信息,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8
1.1 危险源信息库不完善, 污染情况“底数不清”
对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情况、危险物品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不太清楚, 如果没有摸清上述情况, 就无法正确选择应急监测仪器和确定相应的分析方法。
1.2 应急监测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应急监测设备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
1.3 应急监测人员知识缺乏, 预测反映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再是单一因子的污染, 污染因子复杂, 受外界环境影响会产生多种变异, 监测人员缺乏现场污染情况、条件和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的能力, 知识面不够广, 现场处置经验不足, 影响应急监测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
1.4 应急监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
近几年, 莆田市对环境应急处置有了重要的认识, 监测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但完整的监测体系却未建立。针对应急监测体系的演练较少, 多半停留在文字上, 流行形势, 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战演习和有效组织。未能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有效地组织。
2 提高有效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环境监测早期预警网络
充分利用环境监测部门以及排污单位的各类自动监测系统 (污水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废气自动监测信息系统,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等) , 做到污染事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应急监测。排出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质名称、地点方位以及化学特性等, 形成本地区风险源信息图, 做到对本地区风险源心中有数, 使环境预警工作从事发警报到事前预警。
2.2 建立完整的应急监测数据库
2.2.1编制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 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 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危险源存在的危险品的危险等级、毒性分类、潜在危害、事故预防措施等企业应急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 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2.2建立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 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理 (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 措施。
2.2.3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 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 各类相关标准 (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 以便需要时调用。
2.2.4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 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 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2.3 加大应急监测装备、仪器投入和日常维护、保养
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硬件建设, 是全面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应将所需要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作为购置应急监测仪器及其他装备 (应急取证设备、应急监测人员防护设备、急救装备、通讯装备等) 的专项资金。对必要的现场应急监测项目配备设备, 如便携式水检测仪、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气象色谱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气体检测管、水质检测管、便携式应急监测箱、检测试纸等, 应专人管理, 明确标识, 定期维护, 按时检定, 定期更换配制, 确保监测设备完好。
2.4 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 提升综合判断能力
应将应急监测人员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 除了进行常规性监测技术知识培训外, 还应加强应急监测专门培训, 需要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进行法律法规、各类污染物化学物理性质、安全处置、环境综合评价等方面知识培训更新, 以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特点、各种污染因子的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复合型应急监测队伍。
2.5 针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演练, 完善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来说, 日常的定期演练是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有兵可用、有兵能用的关键。2011年1月1日, 我国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589-2010) , 对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该方法、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监测预案编制报提纲都做了一个规范要求。它的发布使得应急监测有据可依, 有条可循。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实战演习, 把每一次演习当作一次真正的事故来处理, 全程序规范操作, 对预案的制定、应急监测机构指挥、监测技术人员的现场监测能力、仪器装备使用等进行全面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和完善, 真正达到锻炼队伍和提高监测水平。
3 结语
浅析环境应急监测要求 篇9
1 防患于未然, 做好应急监测准备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预测, 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 事发, 事后几个阶段, 因此, 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 在应急监测方面的准备措施包括:制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标记重点源;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习等。
1.1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 谁来做, 怎样做, 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 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 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 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
1.2 完善备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一般都是直接读数, 响应迅速, 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快捷的确定污染区域和浓度分布, 为科学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提供最好、最有利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于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要求, 还包括防护装备, 应急通讯设备, 交通工具等, 目前有些地区监测站已经配备了突发性应急监测车, 而且车上配备有车载式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1.3 标记重点源, 为事发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和确切处理方法
在突发性应急污染事故中, 因化学品泄漏等造成的环境破环占很大的比重, 而且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 (物料在装置内的状态、容量, 化学品名称, 中间和最终产物, 地理环境等) , 总图布置, 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 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 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1.4 积极参加应急监测培训, 主动开展应急演习
通过专业培训, 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培训过程中, 应急监测人员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 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素质和能力, 增长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应急演习不仅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中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的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 有效的节约了现场监测的宝贵时间。
2 应急装备的改进, 促进应急监测的发展
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 (2) 操作简单易掌握; (3) 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 (4) 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 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 (5) 投入最小化, 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6) 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还包括交通配置, 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配置, 安全防护配置和其他辅助功能配置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配置要求, 与主要的应急监测装备一起构成统一的应急监测系统。总之, 应急监测装备的合理配置, 最终是要实现高效快捷的应急响应, 为保障环境安全服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3 现场监测, 应急的响应
近几年,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 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快速、灵活、实用。
首先, 我们需要确定监测因子, 在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 才能够确定污染因子。
其次, 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 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 通过气象等因素, 判定风向、风速, 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 精确布点, 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 判断污染物浓度及扩散方向和范围。
再次, 跟踪监测不可忽略, 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 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 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
最后, 污染事故发生后, 地方政府, 各部门, 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 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 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 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也暴露了仪器设备的不足, 设备的落后, 应急监测的滞后, 处置经验欠缺等诸多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开发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仪器设备, 以及相应的软件等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污染事故多种多样, 在应急监测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在所难免, 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 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摘要:本文阐述了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中的关键作用, 应急处理能力是处理突发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通过说明应急监测的不足与发展, 提出了在应急监测和在现场处理中的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参考文献
[1]陈宁, 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2007, (4) .
[2]沈振月, 姚爱珍, 刘建明, 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 2000 (4) .
小议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篇10
想要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就必须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进行充分的了解,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以及突然性还有严重性等性质, 可以说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及其领域中, 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段, 最重要的是, 凡是定义为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事件, 其造成的后果都比较严重。根据上述的几点性质, 环境应急系统的建设就应该从突发性事件的根本性质考虑, 例如在沿海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上建设应急监测站点, 对海面上的船只以及罐车进行实施监控。
2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的不足和应急监测设备稀少
面临着一次次的化学品罐车以及油轮倾泻事件的发生, 我国逐渐地对应急监测系统越加重视, 但毕竟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还是过于短暂,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 但除去这些问题, 应急监测系统的运转资金过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对于应急监测站的建立越加的重视, 但由于国情所在, 建设的经费可以说非常少,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应急监测设备极其短缺, 进而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在发生后无法有效的进行检测并处理。进而使得突发性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2 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和规范不达标
上文提到过, 由于我国的应急检测系统起步较晚, 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就在20世纪末,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可谓是直线上升, 在发生后也不能有效的快速检测并处理, 这些问题除却设备的稀少外, 还有着检测的技术较差以及相应的规范没有达到标准有关。应急监测属于一种特种检测, 正常的环保保护技术规范是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的, 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应急监测上并没有一个可遵守的技术指导, 而检测单位在设备的型号选择上以及检测的方法还有数据的取舍上都有着较大的出入, 致使应急监测的数据质量高低不平。
2.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经验不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以及地点, 这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处理的经验上就略显不足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验, 可以说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一些问题, 除却可观的因素, 处理经验的不足就是最大的主观因素。
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对策
3.1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的建设上, 加大投资力度是必不可免的, 也是顺应新型社会的必然过程, 想要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就必须掌握地方的厂矿、油库、化学品库以及放射源和储气罐等这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 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 对其附近的水源以及种植地进行相应的防护, 对于污染物产生的环节以及其种类和名称都作出深入的调查, 并对存放危险有毒的化学品的数量等作出登记;最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并整理, 建设一个专门的风险源数据库, 并对地方历年来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作出调查并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 而上述的种种, 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 但相对的, 大量资金的涌入所带来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3.2 设立相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我国在2011年1月1日起, 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一法规, 其中对于突发事件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作出了明文的规定, 并对瞬时样品以及采样断面等作出了规范, 而除却这些国家颁布的一些技术规范, 在一些地方, 还有着其特有的一些技术规范。
3.3 增加演练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突发性环境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地点上, 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种是陆地上的突发性事故, 另外一种就是海域上的突发事故, 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 都可以对其事件进行模拟, 也就是演练, 例如海面上油轮的原油泄漏, 就可以通过演练来增加处理类似事故的经验;乘坐专用的相对较为封闭的船只, 携带便携式的相关设备, 或是出动大型的应急监测船只, 并搭载相应的大型设备, 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 对事故海域进行海水检测, 将数据进行汇总后, 反馈给应急监测站。而陆地上的通常都是例如煤矿企业的瓦斯爆炸、重工业的污水排放、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这些就需要针对事故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演练。演练最终的意义就是提高专业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经验, 让其在日后真正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从容地面对。
3.4 对技术人员的录取标准提高并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过于短暂, 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 即使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也不能滥竽充数, 将专业技术不达标的人员聘入监测站中, 可以说聘用这些人员就是对环境的不负责, 环境应急监测是一种特种监测, 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很大的偏差, 而偏差的后果将导致日后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举例来说, 地下水在化学品的渗入下, 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 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即使录取的技术达标的专业人才, 也要经常进行培训, 以达到对任何突发性污染事故都可以从容的处理的目的。
结语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 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切乎实际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只有妥善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才能还给人们一片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生活的环境越发的被人重视, 就目前的生活环境来看, 虽然各方面如尾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突发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仍旧不断的发生,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还有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这里就需要用到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来解决相应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笔者就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作出简单的论述, 以期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震, 张峰, 吴红星.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11
关键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事后恢复
新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已于2015年6月5日起施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从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四个环节构建全过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通过这四个构建环节将进一步的明确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定位。现从这四个构建环节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体系进行剖析。
一、突发环境事件风险控制
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频次越来越高,因此我国对于环境安全与应急的管理非常重视,在安全与应急的管理工作中环境风险的监管工作是重中之重。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是对环境风险的大小以及事件的后果进行预测和度量。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风险防控措施以及隐患排查治理的要求;规定了环保主管部门区域环境风险评估以及环境风险防范和隐患排查的监督管理责任。
二、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准备,一是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急预案的管理要求。二是规定了环境污染预警机制、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收集系统、应急值守制度等。三是规定了企事业单位环境应急培训、环境应急队伍、能力建设以及环境应急物资保障。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企事业单位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有助于识别风险隐患、了解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机理、明确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制定预案夯实基础。
环保部门可以通过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对环保部门应急组织体系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设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预先做出具体安排,明确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来做、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处置方法和资源准备等,以确保应对工作科學有序,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
三、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
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主要明确了企事业单位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响应职责。一是规定了企业的先期处置和协助处置责任;二是规定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在应急响应时的信息报告、跨区域通报、排查污染源、应急监测、提出处置建议等职责;三是规定了应急终止的条件。
环保部门在发现或者得知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后,应当立即进行核查,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性质和类别做出初步认定。与突发环境事件分级相对应的预警分为四级。预警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颜色依次为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级别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应急监测部门根据监测数据科学分析污染变化趋势,根据现场调查、监测结果,确定污染事件类型、危害、污染范围并编制监测报告,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有效应急安全防范、救援、环境安全处置技术支持。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环境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或控制污染源,阻止污染物泄放,防止污染扩散。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生产经营单位还应及时主动提供与应急救援有关的基础资料和必要的技术支持,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提供事发前的有关监管检查资料,供实施和调整应急救援和处置方案时参考。
预警信息发布后,当地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和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及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估计可能的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迅速采取有效处置措施控制事件苗头。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并进行妥善处置。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或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相关预案,调集物资、设备与人员,全力控制事态发展,尽可能控制和缩小污染物的扩散、蔓延范围,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土壤和水体污染,降低突发环境事件的危害。
四、突发环境事件的事后恢复
任何一次的应急事件都蕴含着进一步改进工作的机会,这就需要对应急工作从风险防范到应急处置进行全方位的总结和评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结束后,有关环保部门应该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查找工作中的差距以及应急预案中的不足,制定改进措施,并向上级环保部门报告。
1、突发环境事件损害调查评估
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结束后,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单位要查找事件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有关部门要开展环境损害调查,评估事件造成的损害和影响,对生态修复和恢复重建等提出建议。调查评估工作应客观、公正、全面,并编写调查评估报告。
2、突发环境事件事后调查处理
当前,一些干部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危机意识不强,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甚至存在失职渎职行为,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损害,危害国家环境安全,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有必要通过开展事后调查处理,督促相关部门及人员积极履职,全面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及时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引起的严重后果。
3、突发环境事件善后恢复
善后处置包括人员安置补偿、征用物资补偿、次生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应急过程中产生的劳务和设备租赁费用清算、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赔偿以及受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等事项。
结论
频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环境风险,对环境应急管理提出了更系统、更严格和更规范的要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的应急管理构建体系有助于从总体上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严峻形势,有力维护保障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制度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环境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办公室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学习读本》 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4 页码1—39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 篇12
1 应急监测技术的基本要求
环境应急监测技术主要是用于对一些突发污染事件的处理, 事故发生前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发生过程中可以起到报警的作用, 事后可以起到检测减少损失的作用。突发环境事故发生以后需要进行快速的监测, 确定出污染源、污染物的性质、中心区的污染浓度等, 对这些因素确定的及时与否, 可以为后期治理工作的开展赢得宝贵的时间, 防止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 减少污染现象带来的损失, 但是对其监测的数据只可以起到定性的作用, 但是不可以完全相信数据的准确性, 所以在对事故进行处置的过程中, 必须要确保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可以更好地判断处置的效果, 而生态环境在恢复过程中对监测数据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
2 现场监测仪器的种类
现场监测仪器主要分为:车载的形式、便携式的和一些小型的设备。车载形式的监测仪器对精密性的要求比较高, 体积和质量也会比便携式的大。简易速测组件如比色计、显色比色管、比色纸、气体检测管等, 现场人员利用简单的化学反应监测相应的项目。近年来发达国家用于检测生物毒性或有毒物质监测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ELISA) 、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以及ATP监测仪器等也可用于现场监测。
3 现场检测仪器的应用
3.1 样品制备
在进行样品制备的过程中也离不开对现场监测仪器的使用。而且对设备精准度的要求也比较高, 但是在采样、制样的过程中设备在配置上显示出严重的不足, 在提取的样品中, 很多都只是单纯地进行提取、溶解然后再借助仪器来进行监测工作, 比如:如果所提取的样品是固态的, 就可以通过快速溶剂萃取的方法来进行监测, 用GC-MS或GC-ECD、GC-PID测定。
如果在对仪器进行泥土中的重金属进行测量时, 也必须要溶解之后才能进行相应的测定工作;如果提取的水样是受到氯化物或者是苯类的污染, 也必须要提前进行分解, 然后测定的过程中可以使用顶空法来进行处理。
在对点位的布设和样品采集的过程中, 也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样品的制备对监测数据的影响也比较大, 所以在进行采样、样品处理的过程中, 要发挥好现场监测仪器的优势作用。
3.2 有机污染物的分析
在应急监测的过程中, 要加强对水、空气和土壤中的有机挥发物质和半挥发物质的监测, 使用便携式的设备来进行, 可以更加方便和快捷, 对有机挥发性物质的分析也更加的准确, 在事故现场提取样品时, 可以通过注射用的针管来提取样品, 然后进行相应的测定。目前在处理突发性污染事件中, 对便携设备的使用越来越多, 特别是石油等化工燃料的泄露, 都需要通过便携设备来对污染物进行监测, 它可以快速地实现对污染物的定性、定量以及污染程度的分析。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多环芳烃的监测, 所以必须要通过固相萃取的方法来进行, 然后借助色谱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测定。
3.3 无机污染物分析
在对金属或者是类金属的污染现象进行测定时, 可选择的监测手段比较多, 可以用点样法先对液态的样品进行测定, 但是这样的方法在灵敏度上难以得到保障, 只可以实现对铅银汞等金属的测定, 但是其在处理突发污染事故中的优势作用也是比较明显的。
利用适当的显色体系如双硫腙、5-Br-PADAP、DDTC、APDC等在不同的p H条件下, 可络合并使不同金属离子显色, 用简易的分光比色即可定量测定, 但要注意共存离子干扰的隐蔽。阳极溶出法测定水样中的铅、镉效果很好, 也可用于铜、锌、砷、铬、汞、锑等的测定, 检测范围可从几个×10-9到几百×10-6。使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测定工作, 可以确保对金属离子的测定结果更加准确, 而且该仪器的灵敏度也是比较高的, 但是必须要加强对空白部分的控制, 而且抗干扰能力也很强, 在测定重金属方面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
3.4 综合指标
在一些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中, 很少有对明确目标进行污染物的监测, 基本上都是对一些位置的有着是有毒性污染物的监测, 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时间, 这样的情况下进行监测工作对一些监测的指标就有着明确的要求, 可以把监测得到的数据通过对比的方式来进行反复的论证。
通过利用光谱吸收的原理, 可以实现对水质参数的监测, 其可以同时实现在线监测和原位的监测, 这一原理具有灵敏、简单的特点, 其在发展过程中, 原位检测器的体积越来越小, 已经出现了很多便携式的设备, 所以在水质参数测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4 结束语
现场监测仪器在处理突发性的污染事故时, 可以在第一时间提供现场的数据信息, 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种类、性质以及范围等进行快速的分析, 这样就可以为采取补救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所以必须要加强对样品的重视, 保证样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减轻事故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作用。
摘要:现场监测仪器主要是用来处理一些突发性的污染事故和一些应急的环境监测事故, 在处理这些事件时, 现场检测仪器可以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治理支持, 可以快速地对污染的现象进行分析, 为采取补救措施赢得更多宝贵的时间。笔者通过对现场监测的仪器进行分析, 提出其在环境应急监测中的应用, 仅供参考。
关键词:现场监测仪器,环境应急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魏康林, 温志渝, 武新, 等.基于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的水质监测技术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1, 31 (4) :1 074-1 077.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推荐阅读: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07-24
环境应急体系07-20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11-11
应急环境11-12
环境应急系统05-16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09-22
水厂环境应急预案07-29
环境应急演习总结11-04
健全环境应急管理机制05-18
突发环境应急管理论文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