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系统

2024-05-16

环境应急系统(共12篇)

环境应急系统 篇1

环境保护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但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或人类违法环境法规的社会活动等行为,容易在短时间内发展突发环境事件,不仅会造成较大范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财产的损失,而且突发环境事件也是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若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很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是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和应急决策的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合理的应急处理方案和指挥调度信息化解决方案,并为事件的后期处理提供必要的保障。

1 系统需求

某地区成立了环境应急机构,环境监察局自动监控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环境应急事件反应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场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够强,过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事故的分析、评测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水平,做到迅速反应、积极处置,能够及时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该局建设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事故响应的高效、及时、准确、科学。

2 系统建设目标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应急决策系统。它的目标一是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自动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显示和记录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通过视频、声音、电子地图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二是建立面向应急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险物品信息库;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危险预警、接警、出警机制;建立现场信息采集机制、污染物扩散模型、辅助决策模型,辅助领导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以及实施应急行动。

3 系统结构设计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局域网络、各类环境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视频实时传输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的第一层是现场信息接收、环境突发事件数据查询、应急指挥调度,用于收发事件信息、各方面协同指挥调度;第二层是事件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为决策人提供辅助决策;第三层是数据支持,即具体的环境专业数据库、数据事物处理过程、网络协议、接口等的技术层。

4 系统设计路线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以涉及环境应急事件的各类数据库及功能模块为核心(包括环境背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气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水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指挥决策等功能模块),结合现场应急监测车的视频采集设备提供的视频信息,在终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事件信息。

(1)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采用开放性框架体系,支持B/S模式。

(2)采用GIS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实现空间与非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以二维图形化的方式表现环境应急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事故演变状况。

(3)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及对空间数据支持良好的ArcSDE来实现系统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存储、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实现数据的发布、交换与访问机制。

(4)系统平台与应急反应指挥车的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现场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整合(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全方位获取实时数据,真实反映事件的进展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5)系统整体结构体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使得开发过程分步、有序完成,对于今后的修改与完善也将带来便利。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系统建立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及全市范围的空间数据库。

5.1 数据库存储逻辑

因为系统以GIS为基础,根据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在数据组织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空间数据采用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环境背景数据库等非空间信息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实现存储,并按照树状结构建立索引,通过地理编码与空间数据实现连接;

(3)基于GML的优越性,系统通过GML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动态集成。

5.2 数据库集成设计

在环境应急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但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做到数据的统一调配,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但由于数据属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协调处理与集成。在该系统中数据库集成与整合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入库与更新。

5.3 数据库内容设计

系统内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遥感影像:包括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真彩色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远红外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

(2)环境背景数据库:人口分布、森林绿地资源、饮用水源、环境监测、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排污申报、在线监控等方面数据;

(3)环境突发事件专题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实时监测数据、现场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专家知识库等,具体包括以下信息。

危险源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危险源种类、名称、位置、数量等;

相关危险品信息;

告警与预警信息:包括告警与预警事件的名称、类别、时间、紧急度、事件发生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等;

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环境污染事件的名称、类别、性质、演变历史(包括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演变史);

处置措施信息:措施的名称、类别、时间、地点、结果等;

河流与气象信息:流速、流量、流向、水温、降水、风力、风向、气温、时间、地点等;

应急人员信息:包括指挥人员、专家、环境监测人员、辅助人员等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

应急物资信息:类别、数量、存放地点等;

应急设施信息:类别、数量、位置等;

以往应急事件及救险的实例与演习实例、应急预案等。

6 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功能

(1)系统根据环境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四级预警表示,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对预警颜色进行升级、降级或解除;

(2)污染扩散发生时,系统根据实地采集的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速、流量)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模拟,用图形效果显示污染的扩散过程,并根据需要显示预警区面积、居住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及出现紧急事件时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逃生路线、污染区内敏感区域及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根据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事故现场环境质量模型并提供应急专题地图,以便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最终做出正确的调度与指挥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4)根据环境事故实际状况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向导式应急指挥功能,供决策者参考。

结语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通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并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像或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决策人员面前,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环境突发事件后期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则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结构设计, 重点就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进行探讨, 并阐述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力求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GIS,结构设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贺延伟, 刘鹏刚.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02) .

[2]袁浩川, 刘应.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 2011 (01) .

环境应急系统 篇2

环境污染应急系统中决策方案设计研究

摘要:环境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制约了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问题,给出了环境污染应急系统的组织机构及其主要职责;详细分析了环境污染应急处理系统信息流向及其各环节中的`信息处理事务;给出了环境污染的各种类型方式;探讨了应急系统中专家成员库、物资资源库、地理信息库、污染类型库及其它相关数据库的设计规范,解决了应急决策中数据支持问题;研究了影响制订工程抢险、人员调度、物资调度、污染治理、伤亡救助、交通线路选择、治安保卫等决策方案的各种因素,为形成正确的决策方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进一步地为应急系统提供了技术保障.作 者:彭绪富 黄@ 文富荣 丁一 PENG Xufu HUANG Xuan WEN Furong DING Yi 作者单位:湖北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黄石,435002期 刊: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ISTIC Journal:WORLD SCI-TECH R & D年,卷(期):2008,30(2)分类号:X507关键词:环境污染 应急 数据库 决策 方案

信息化与环境应急监测 篇3

关键词:信息化 环境保护 应急监测

1、环境应急监测面临的严峻形势

随着经济社会进入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资源环境压力凸现,环境保护工作面临更多的挑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呈加剧态势,环境质量难以保持稳定,环境污染公共事件频频发生,造成巨大的环境灾害,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健康带来很大影响。

2005年11月,我国吉林省吉化公司爆炸事故,造成松花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松花江水污染事故显现出我国在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应急处置等能力的不足,致使污染事故处理不到位或相对滞后,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做好区域内环境污染监控和事故预警系统能力建设,建立运行有效、行动快速的事故应急监测、应急处置系统是最大限度减轻突发性污染事故损失的关键。

2、环保系统信息化严重滞后——挑战与机遇

2.1问题综述 在环境应急相应过程中,各种应急监测数据、信息、命令的快速、准确传输是实施环境应急监测与处置的关键。环境应急监测各流程、各环节业务工作的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而目前缺少完善的信息系统支持,通信手段落后,缺乏可靠的信息传输网络,事故报告不及时,对事故性质、现场情况不明,未形成支持环境应急监测的数据库应用平台,现场信息化能力薄弱,上下和左右部门之间沟通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联动平台。凸显我们环保部门在应急监测中信息化保障能力薄弱、数据信息资源服务能力低下等问题,对组织有效的环境应急监测带来严峻挑战。

【事故信息滞后问题】 监测部门接报污染事故的渠道不畅,可能来自110、消防、安监、环境检查12369热线、网络、上下及环保监测部门、社会上群众电话报告、新闻媒体等,难以在第一时间得到事故信息;对事故信息的甄别、核实需要一定时间。

【上下级部门间快速事故信息交换问题】 上下级部门间通报环境污染事故信息目前还是电话、传真等途径。

【应急监测通信网络问题】 缺乏数据、视频通信链路,现场实景实况无法传回环保部门,监测数据靠原始方式报告,指挥命令难以下达。

【应急监测数据库支持问题】 缺乏完备的应急监测预案、案例数据库支持;缺乏准确、全面的辖区内危险源数据库;缺乏化学品理化性质数据库、毒性数据库、应急监测方法数据库、应急处置方法数据库、应急监测专家数据库、应急监测人员通信录数据库;缺乏辖区大比例尺电子地图数据库、高分辨率区域影像数据库。

【现场仪器的智能化通信与联网问题】 现场仪器缺乏空间定位能力、智能化数据传输能力、相互间不能现场组网。

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预案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应急响应成效的关键着力点,应开展环境污染事故预警、应急处置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建设,建成各级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环境应急信息系统由一系列的子系统组成,包括环境基础数据库系统、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价系统、扩散模拟系统、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现场场景绘制系统等,这些子系统的集成,将大大提高科学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的能力。

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流程的规范化,提高应急决策与指挥调度的科学性与智能化水平,是构建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内生要求,围绕环境应急监测的需求,构建应急监测“数据链”,形成服务环境应急监测、决策指挥等的综合体系框架和应用平台,是今后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的建设目标。

3、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原则

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原则有:(1)统一组织指挥、分工负责的原则;(2)网络互联、业务高度协同的原则;(3)资源共享、联合行动的原则;(4)采用先进适用信息技术,遵从信息技术标准建设的原则;(5)分期、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尤其要遵循以下几点:

【网络化】 环境应急数据中心的重要条件是网络化,数据中心通过环保系统不断完善的电子政务内网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共享和发布。

【实用性】 环境应急数据中心应最大程度地满足环境应急处置、决策指挥的需要,系统要提供界面友好、易于使用、智能化、便于管理维护、数据更新快捷和系统升级容易的功能,具有与其他环境信息系统数据共享、协同工作的能力。

【扩展性】 环境数据中心应充分考虑数据不断变化和增加的需要,长远考虑数据对外共享与分发服务的需要,要充分考虑软硬件技术发展的需要,以保证软硬件的升级不会给系统使用带来困难,保证具有持续长久的生命力。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能和特点,应急系统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一)视频会议功能。由于应急事件发生时,时间特别紧急,相关人员不可能快速集中开会,因此利用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开会就能较好的满足这种需求;(二)视频监控功能。在处置突发事件时,现场的视频监控信号可为负责决策指挥的领导提供丰富、直观、可靠信息。(三)语音指挥调度系统。语音指挥调度系统是了解现场情况和指挥调度各种应急救援队伍的必备手段,它能保证总指挥的决策指令快速实施,对处置效果起决定作用。(四)该系统是一个以处置预案为主线,以各类应急数据库为基础,基于包含丰富图层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有机系统,它可为各级领导在处置各种突发事件时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实现预案决策、科学决策、规范处置。

4、环境应急监测信息系统建设内容

4.1总框架 围绕保障环境安全总目标,针对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特点,采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对我市环境污染事故从预警、发生、应急处理、修复等各个环节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建立相应的计算机网络通信基础设施,设计和开发污染源动态数据库,建立全市环保部门应急指挥网络视频会议系统,开发基于GIS技术和污染事故扩散数学模型的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总框架图

4.2建设内容

应急监测通信网络平台(环保系统IP专网、应急监测数据传输通信网、现场网络)

环境应急视频会议系统

应用软件

数据库建设

数据交换平台

污染物三维扩散模拟系统

5结语

在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预案中,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应急响应成效的关键着力点。信息技术在环境应急监测中作用越来越重要,几乎渗透到环境应急工作流程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是构建先进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的基础支撑技术之一。环境监测人员的信息化应用素质、意识需要不断增强,环境应急监测信息化建设的力度要加大,步伐要加快。环境监测系统在纵向上要加强计算机网络互联、应急数据的全网共建共享、应急业务系统的全网一体化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谭培功,金丽莎,于彦彬.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对策[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5,17(5):38-39.

[2]《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3]《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國家环境保护总局<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编委会

小议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篇4

想要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就必须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进行充分的了解,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以及突然性还有严重性等性质, 可以说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及其领域中, 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段, 最重要的是, 凡是定义为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事件, 其造成的后果都比较严重。根据上述的几点性质, 环境应急系统的建设就应该从突发性事件的根本性质考虑, 例如在沿海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上建设应急监测站点, 对海面上的船只以及罐车进行实施监控。

2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的不足和应急监测设备稀少

面临着一次次的化学品罐车以及油轮倾泻事件的发生, 我国逐渐地对应急监测系统越加重视, 但毕竟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还是过于短暂,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 但除去这些问题, 应急监测系统的运转资金过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对于应急监测站的建立越加的重视, 但由于国情所在, 建设的经费可以说非常少,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应急监测设备极其短缺, 进而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在发生后无法有效的进行检测并处理。进而使得突发性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2 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和规范不达标

上文提到过, 由于我国的应急检测系统起步较晚, 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就在20世纪末,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可谓是直线上升, 在发生后也不能有效的快速检测并处理, 这些问题除却设备的稀少外, 还有着检测的技术较差以及相应的规范没有达到标准有关。应急监测属于一种特种检测, 正常的环保保护技术规范是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的, 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应急监测上并没有一个可遵守的技术指导, 而检测单位在设备的型号选择上以及检测的方法还有数据的取舍上都有着较大的出入, 致使应急监测的数据质量高低不平。

2.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经验不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以及地点, 这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处理的经验上就略显不足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验, 可以说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一些问题, 除却可观的因素, 处理经验的不足就是最大的主观因素。

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对策

3.1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的建设上, 加大投资力度是必不可免的, 也是顺应新型社会的必然过程, 想要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就必须掌握地方的厂矿、油库、化学品库以及放射源和储气罐等这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 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 对其附近的水源以及种植地进行相应的防护, 对于污染物产生的环节以及其种类和名称都作出深入的调查, 并对存放危险有毒的化学品的数量等作出登记;最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并整理, 建设一个专门的风险源数据库, 并对地方历年来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作出调查并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 而上述的种种, 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 但相对的, 大量资金的涌入所带来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3.2 设立相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我国在2011年1月1日起, 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一法规, 其中对于突发事件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作出了明文的规定, 并对瞬时样品以及采样断面等作出了规范, 而除却这些国家颁布的一些技术规范, 在一些地方, 还有着其特有的一些技术规范。

3.3 增加演练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突发性环境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地点上, 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种是陆地上的突发性事故, 另外一种就是海域上的突发事故, 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 都可以对其事件进行模拟, 也就是演练, 例如海面上油轮的原油泄漏, 就可以通过演练来增加处理类似事故的经验;乘坐专用的相对较为封闭的船只, 携带便携式的相关设备, 或是出动大型的应急监测船只, 并搭载相应的大型设备, 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 对事故海域进行海水检测, 将数据进行汇总后, 反馈给应急监测站。而陆地上的通常都是例如煤矿企业的瓦斯爆炸、重工业的污水排放、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这些就需要针对事故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演练。演练最终的意义就是提高专业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经验, 让其在日后真正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从容地面对。

3.4 对技术人员的录取标准提高并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过于短暂, 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 即使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也不能滥竽充数, 将专业技术不达标的人员聘入监测站中, 可以说聘用这些人员就是对环境的不负责, 环境应急监测是一种特种监测, 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很大的偏差, 而偏差的后果将导致日后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举例来说, 地下水在化学品的渗入下, 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 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即使录取的技术达标的专业人才, 也要经常进行培训, 以达到对任何突发性污染事故都可以从容的处理的目的。

结语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 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切乎实际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只有妥善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才能还给人们一片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生活的环境越发的被人重视, 就目前的生活环境来看, 虽然各方面如尾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突发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仍旧不断的发生,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还有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这里就需要用到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来解决相应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笔者就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作出简单的论述, 以期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震, 张峰, 吴红星.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病区环境应急预案 篇5

从管理角度看,病区既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文环境,又是一个必须符合医疗、卫生原则,满足医院病人身、心需要的物理环境。它们构成了病区环境管理工作的重心。

一、病区物理环境的管理

物理环境对增进医疗效果,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病人角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管理的重点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整洁 病区整洁主要指病区的空间环境及各类陈设的规格统一,布局整齐;各种设备和用物设置合理,清洁卫生。达到避免污垢积存,防止细菌护散,给医院病人以清新、舒适、美感的目的。保持环境整洁的措施;①物有定位,用后归位,养成随时随地注意清理环境,保持整洁的习惯。②病室内墙定期除尘,地面及所有物品用湿式清扫法;③及时清除治疗护理后的废弃物及医院病人的排泄物;④非医院病人必需的生活用品及非医疗护理必需用物一律不得带入病区。

(二)安静 清静的环境能减轻医院病人的烦躁不安,使之身心闲适地充分休息和睡眠,同进也是患者(尤其是重症患者)康复、医护人员能够专注有序地投入工作的重要保证。(1)根据国际噪音标准规定,白天病区的噪音不超过38db。(2)控制噪音 医护人员应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关门轻。(3)易发出响声的椅脚应钉橡胶垫,推车的轮轴、门窗交合链应定期滴注润滑油。(4)积极开展保持环境安静的教育和管理。

(三)舒适 舒适的环境主要指医院病人能置身于恬静、温湿适宜、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用物清洁、生活方便的环境中,才有安宁、惬意,心情舒畅感。

1.温度、湿度病室温度过高神经系统易受抑制,影响人体散热;室温过低,使机体肌肉紧张、冷气袭人导致医院病人在接受诊疗护理时受凉。病室适宜的温度一般冬季为18-22℃,夏季19-24℃,儿科病室22-24℃之间,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湿度过高,有利于细菌繁殖,且机体散热慢,医院病人感到湿闷不适;温度过低,则空气干燥,人体水分蒸发快,热能散发易致呼吸道粘膜干燥,口干咽痛影响气管切开或呼吸道感染者康复。因此,应根据季节和条件因地制宜地采用开窗通风、地面洒水、空气调节器等措施,调节室内温湿度,使医院病人感到心境愉悦,安泰处之。

2.通风 病室空气流通可以调节室内温湿度,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降低二氧化碳浓度和微生物的密度,使患者感到舒适宜人,避免产生烦闷、倦怠、头晕、食欲不振等症状,有利于病体康复。合理的做法是: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定时开窗通风,冬季一般每次通风30分钟左右;病室应为无烟区(不得在室内吸烟);及时清除污物及不良气味。

3.阳光 病室阳光充足,不仅能保护医院病人的视力,增加活力;且可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发挥其杀菌作用,净化室内空气;适当的“阳光浴”还可以增进医院病人的体质,尤其是冬季的阳光,使医院病人感觉温暖舒适,激发情趣。但必须注意:阳光不宜直射眼睛,以免引起目眩;午睡时宜用窗帘遮挡阳光,不至于影响患者午休;室内的人工光源,既要保证晚夜间的工作、生活照明,又不可影响患者睡眠。

(四)安全 病区管理工作中应全力消除一切妨碍医院病人安全的因素,安全保障好,医院病人心理松弛,可以避免意外事故,提高治愈率,增进护理的社会效应。①避免各种因素所致的意外损伤。如浴洗室地面潮湿,致使医院病人滑倒跌伤;昏迷医院病人未加床档、保护具而坠床或撞伤;神志不清或躁动医院病人触接电源而灼伤等等。②杜绝医源性损害。如粗心大意引发的护理事故、差错;服务态度欠佳,致使医院病人心理失衡等。③防止院内交叉感染(详见第五章)。所有上述不安全因素,都可通过科学管理加以避免,收到满意的效果。首先应改善服务态度,事事将医院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力争改善病区的安全设施,如厕所、走廊设有扶手,给功能障碍的医院病人带来安全感;电源插座远离神志不清的医院病人,夜间设有地灯照明,方便医院病人的生活;有严格的环境清扫、物品清洁、消毒制度;病房、治疗室设有符合卫生学要求的流水洗手设备等。

(五)美观 病区美化包括环境美和生活美两方面的内容;

1.环境美 主要指布局、设施、用品整洁美,色调美。一般多采用浅蓝、浅绿等冷色,能给人以沉静、富有生气的感受;在病室和病区内走廊亦可摆设绿色盆景植物、花卉、壁画等,借以点缀美化环境,调节医院病人的精神生活。

2.生活美 主要指医院病人休养生活涉及到的各个侧面如护理工具、餐具等生活用品美观适用;护士的心灵、语言、行为美;患者医护人员的服饰美;医疗护理技术操作艺术设计美等等。所有这些都按审美规律来做,就能激励医院病人热爱生活,调适护患心理距离,满足医院病人的精神心理需要。

二、病区人际环境的管理

医院是社会的组成部分,病区医护人员与伤病员以及他们的亲属之间,医生与护士之间,由于工作的需要,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人际环境,在这个特定的人际环境中,护士所施行的护理管理工作,无不与人际交往发生密切联系。因此,做好病区人际环境的管理工作,对于贯彻医院的管理制度,维持病区的正常秩序,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各项工作的有效运行,具有积极的示范、协调和推动作用。

病区人际环境管理的重点是医护关系和护患关系。

(一)处理好医护关系 医疗、护理工作是医院工作中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服务对象虽都是医院病人,但工作侧重点不同。因此,协调的医护关系是取得优良医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理想的医护关系模式应是:交流一协作-互补型。即:①有关医院病人的信息应及时互相交流;②医护双方对工作采取配合、支持、协作态势,尤其在医院病人病情突变或须急救时,能相互代替应急处理日常工作注意满足彼此的角色期待。③切实按医护双方道德关系即:尊重、信任、协作、谅解、制约、监督的原则处事。

(二)处理好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决于护理工作者的正确医学观和道德观。护士必须做到:①把医院病人视为社会的、不同心理与感情的人,而医院病人的心理状态又直接影响医院病人的治疗护理效果。因此首先应尊重、理解医院病人,视护患双方的地位平等;并重视医院病人的主诉,关心、满足医院病人对护理的需求。②充分发挥医院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治疗护理活动均应取得医院病人及其家属的理解。③以疏导、示范的方式帮助医院病人适应病区环境,积极配合治疗,遵守有关管理规定和制度。

(三)要尊重和维护医院病人的权利 医院病人享有的权利:

①平等治疗权;②知情同意权;③获得诊疗信息的权利;④要求保密的权利;⑤因病免除一定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权利。同时,患者有积极配合医疗、护理及遵守住院规则的义务。护士应成为医院病人权利的忠实维护者,还要通过积极宣传和指导,使之承担患者应尽的义务。

浅谈环境应急工作的几点思考 篇6

关键词:环境应急;工作职责;应急程序;应急对策

突发环境事件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稳定、政治安定构成重大威胁和损害,有重大社会影响的涉及公共安全的环境事件[1]。从四川沱江特大水污染事件到太湖、巢湖、滇池爆发蓝藻危机再到多次发生的砷、镉污染及血铅事件,无不表明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具有区域性、复合性,以及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的广泛性、长期性等特点。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吸取教训,借鉴经验,如何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控这类事件的发生以及提高对事件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当今环境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 把握环境应急工作的职责内涵

环境应急工作包括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工作内容[2],如何降低环境风险,消除环境安全隐患,尽可能减少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需要我们对应急工作基本体系、突发环境事件特征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有更深理解和认识。

1.1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

环境应急工作基本体系是“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体制是应急管理过程中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是突发环境事件全过程中各种制度化、程序化的应急管理方法与措施。法制在深入总结基层环境应急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各级各类环境应急预案,形成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且最终上升为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使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基本上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一案”与“三制”是一个有机结台的整体,如果把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比喻为一架直升飞机,那么,“一案”可视为直升飞机的机体,“三制”则视为直升飞机的前、后机翼和螺旋浆,即体制是直升飞机的前机翼(起平稳飞行作用),机制是直升飞机的后机冀(起平衡、协调作用),法制是直升飞机的螺旋浆(飞行的动力)。“一案”与“三制”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确保直升飞机的飞行安全,起到应急救援的作用[3]。

1.2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

1.2.1 危害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公众生命受到威胁,经济上遭受重大损失,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遭到破坏,并造成社会的局部动荡和混乱。此外,突发环境事件还会给人们心理造成无法用量化指标衡量的负面效应。

1.2.2突发性。突发环境事件爆发的时间、规模、具体态势和影响深度,经常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即事件的发生突如其来,一旦爆发,其破坏性的能量就会被迅速释放,并呈快速蔓延之势,而且事件大多演变迅速,解决问题的机会稍纵即逝,如果不能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将会造成更大的危害和损失。

1.2.3 社会性。突发环境事件的直接涉及范围不一定是在普遍的公众领域,但是事件却会因为迅速传播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公共热点并造成公共损失、公众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混乱。从而促使政府必须要通过调动紧急应对的公共资源,进行有序的组织协调和应对、处理才能妥善地予以解决和平息。

1.2.4复杂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发展具有不同的情景,在表现形式上也就各有特色,进而导致应对这些事件難以照章办事。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之间、突发环境事件与其他突发公共事件之间具有共生或相互衍生的关系,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预防、准备、处置和善后增加了困难。

2 把握环境应急响应的程序要求

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过程中,环保部门要按照“第一时间报告、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开展监测、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信息、第一时间组织开展调查”的要求,积极参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工作,环境应急处置工作主要程序为接警、先期调查、确定事件等级、应急行动、应急终止和善后处置等。

2.1接警。12369值班人员、环保局属各部门在接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第一时间报告环境应急中心,并迅速通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组织开展工作。

2.2先期调查。市环境监察、监测机构等相关部门携带应急设备、现场应急监测仪器赶赴现场进行先期调查。

2.3确定事件等级。根据事件级别划分标准,确定事件等级。按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规定的程序,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续报),并建议启动相应级别政府突发环境事件专项预案。

2.4应急行动。根据指令,通知相关部门和专家到达现场。根据事件性质及专家建议,各有关部门按照责任分工、遵循“先控制、后调查”的原则开展现场应急工作:迅速控制现场、制定处置措施,切断污染源,防止污染物扩散;制定监测方案,开展应急监测;展开现场调查、取证工作,调查事件原因、影响程度等;制定处置方案,监督落实处置措施,消除污染。

2.5应急终止。符合规定的应急终止条件时,由现场指挥部决定终止应急。各承办部门接通知后,方可终止应急。

2.6善后处置。环境应急事件终止后,相关承办部门按职能分工开展事后处置工作。调查处置部门提供详细记录、收集、整理事件发生过程、污染范围、污染物排放情况、危害程度等内容,调查、分析事件原因,依法对有关人员进行调查询问,立案查处。

3 把握环境应急处置的对策办法

突发环境事件的特征凸显了环境应急处置的难度,增大了责任风险,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政府及环境应急人员切记不能过度应急、怠慢应急、盲目应急,而如何才能把握不同类型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积累总结。

3.1 饮用水源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及对策

在日常预防中市相关部门要充分考虑现实环境风险,合理划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并采取预防性保护措施。环保部门要加强对饮用水保护区日常监管,及时排查隐患。当事件发生后要及早报告,及早采取初期处置措施;及早通报下游可能受污染的对象,特别是针对可能受到影响的取水口、用水单位和群众,以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及早采取一切措施控制污染影响,避免波及事发地及下游饮用水水源,及时消除污染影响;及时、准确发布信息,消除群众的疑虑和恐慌,积极防范污染衍生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后,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组织有关专家,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扩散进行预测和预报,密切跟踪事态变化趋势。水利部门要限制引水量,控制水库下泄流量,实施水利调控措施,制定环境用水调度方案。根据水污染预警信息,提前做好水源备用和防止重大供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工作,保证水厂水质安全[5]。

3.2 跨界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对策

按照属地管理,先期处置的原则。无论突发环境事件的大小,地方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对事件进行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蔓延,尽最大限度减轻污染后果。事发地政府及时向下游政府通报情况,当下游发现水质异常并确认由上游来水引起的,及时通报上游。上下游环境保护部门对流域污染源进行排查,确定污染原因、污染范围和程度。上下游政府在事件发生后应加强沟通协调,整合资源,共同开展救援和处置,建立會商机制、联合预警机制、联合防控机制、联合监测机制、联合处置机制、信息共享及发布机制、联合执法监督机制等共同处置好突发环境事件。

3.3 交通事故引发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置措施

在交通运输过程中,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泄漏事故,首先应由交警部门对道路进行戒严,在未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性状、危害程度时,实行交通疏导。并立即进行现场勘察,通过向当事人询问、查看运载记录、利用应急监测设备等方法迅速判明危险化学品种类、危害程度、扩散方式。根据事故地形地貌、气象条件,依据污染扩散模型,确定合理警戒区域。在现场勘察的同时,迅速查明事故地点的周围敏感目标,包括:1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区(村庄)、公共场所、河流、水库、水源、交通要道等。根据现场危险化学品泄漏量、扩散方式、危害程度,决定是否进行群众转移工作。

4 结语

环境应急工作无小事,突发环境的妥善处置关系到社会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环境应急人员在面对突发环境事件时要严格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根据突发环境事件不同级别,实施分级控制、分级管理,启动相应级别的预警和响应,同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突发环境事件采取行之有效地应急处置措施,开展环境应急工作。

参考文献:

[1]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江苏省政府令《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M].2011

[3]安全管理网.我国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体系[EB/OL].

[4]江苏省政府《江苏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M].2014

环境应急系统 篇7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国内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企业的厂区集中化, 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逐年增多, 这类事故出现了形势多样、发生突然、处理困难、危害严重多种特征, 给环境管理者及时有效处理事故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也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恐慌甚至影响到人生安全, 形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环境风险是指突发性事故对环境危害的程度, 其定义为事故发生率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的乘积。事故发生率很难宏观控制, 而提高环境应急能力, 从而降低事故造成的环境后果, 是降低环境风险的有效途径。20世纪初,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发展领域重大污染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 开展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系统的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国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相关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面对突发环保污染事件处理时十分被动。近几年, 我国已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 相应也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 这样环境应急系统的研究开发就尤为必要。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保护应急系统充分利用现今领先的科学技术设备与方法。无人驾驶飞机、环境应急监测指挥车、Pda、智能手机等设备通过开发的环境保护应急平台能高效的发挥其作用。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保护应急系统的建立, 提高了环保决策者保障环境安全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加强了污染事故现场工作人员的处理事故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保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 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系统的运行方式及处理流程

针对污染事故应急管理系统的日常管理和应用特点, 同时考虑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各类用户的使用特点, 本系统采用B/S以太网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架构的混合运行模式。B/S架构使用ArcGIS Server平台开发RIA程序向用户动态实时展示污染事故评估和在线监测结果, 充分表现突发性事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变化。用户直接操作浏览器界面, 在浏览器端无需下载任何功能插件即可借助网页上提供的功能界面完成所需工作。移动互联网架构使用ArcGIS Mobile SDK、ArcGIS for IOS、ArcGIS for Windows Phone、ArcGIS for Android开发框架开发相应设备的应用程序, 满足移动办公设备 (PDA) 或智能手机直接访问系统实时获取提供所需应急信息, 完成所需功能操作。本系统中, 污染事故定位、监测点定位功能、事故信息的上报、监测信息上报、污染物扩散时态模拟展示、事故区域缓冲区分析、空间区域查询、分析、统计、报表生成, 事故处理相关信息检索、专题图生成等功能均以这两种网络方式实现。两套架构相结合的系统运行模式, 综合各自的优势, 避免了各自的弱点, 使整个系统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这是本系统在目前可以采用的技术架构中最合理的选择。

环境保护应急系统整体流程必须是科学、合理、规范的。是要为事故处理决策人员、事故处理监测人员、事故处理监察人员提供必要的属性信息和地理空间信息, 通过地理信息和污染物扩散模型对环境风险进行可视化、动态化和连续化综合模拟分析, 帮助领导制定事故处理方案, 果断、正确的决策, 为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整体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3 系统框架结构

3.1 数据库模块

应急数据模块在系统框架中属于基础系统建设内容, 系统包含了基础信息数据库和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应急数据库不仅要充分考虑到与其他模块的关联性和整体性, 还要考虑与环境保护系统原有数据库的兼容性。应急数据库是一个以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 各联动单位为节点的分布式异构数据库。应急数据库的建立, 为整个系统稳定、有效的运行提供了前提条件, 环境决策者对事故响应也能做出快速的判断。如图2所示。

3.2 硬件与网络模块

硬件平台支撑环境是整个应急平台的基础, 它是应急平台基础业务组件和应急数据物理载体, 需要科学构建良好的硬件平台:如高性能并行运算服务器、存储管理和备份设备、网络安全设备、应急通讯设备、应急数据采集设备、应急移动指挥车、PDA和移动终端。

网络平台建设从应急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 坚持“安全、高效、易于维护管理”的原则, 以安全运行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为保障, 为环境管理部门的应用系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为此该系统在注重安全性、保密性的同时, 结合先进性、实用性、扩展性为一体的综合业务数字网。采用的网络设备具有强大的QOS特性, 支持文本、语音、图形、图像及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传输、查询服务, 需要网络对服务质量有很好的支持, 如带宽、延迟、变化等, 因此采用设备具备的多种基于优先级队列的QOS保证可以支持环境保护应急系统多媒体业务的开展。本网络系统的建设将采用先进以太网技术和3G无线移动网络, 采用先进的网络结构设计构筑一个先进的, 高性能的, 可扩展的网络系统, 为其上的应用系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通信平台, 充分满足缓解管理部门的技术要求。

3.3 应用软件模块

3.3.1 应急预警系统

应急预警系统属于应用软件模块的主要组成部分。防护针对爆炸、泄露等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 采用国内领先的重大事故模拟分析技术对危险源发生的重大火灾 (液体池火灾) 、爆炸 (蒸气云爆炸、沸腾液体扩展蒸气爆炸、凝聚相爆炸) 、毒物泄漏 (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扩散) 等事故进行定量化模拟分析, 利用污染物扩散模式、GIS和异构空间数据自动化控制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当前事件点大气污染状况开展分析评估与预测, 研发异构数据空间处理中间件解决模式系统Linux平台与GIS系统Windows平台的异构交互, 选择优化的数据处理方案, 根据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 通过空间数据运算、空间插值模拟、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耦合关联, 提取并产生新的污染物空间分布信息, 从而使海量模式数据具备按特定要求抽取并进行动态和图形化的信息可视化表达方式。根据事故点初始污染浓度, 高度、持续时间、风速、风向、时间长度 (小时) 等参数, 计算指定时间内污染物扩散的区域及浓度变化, 在地图上用等值线封闭的区域及颜色表示污染物浓度等分布情况。 根据污染物扩散结果和持续时间, 预测和模拟污染事故的发展动态, 并计算对该地区空气质量和污染物总量的影响。同时通过GIS分析给出不同时段 (如1h频次) 、不同区域 (如高浓度区域、中浓度区域、低浓度区域) 的环境应急监测优化布点方案, 判断事故危害程度、范围重要信息, 同时结合地域内其他条件对现实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综合模拟分析, 辅以环境风险模拟分析和事故区域缓冲区分析等功能为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3.3.2 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能实现事故现场指挥调度、污染数据监测分析及现场视频会议等多种功能。通过使用GIS基础地图和装有GPRS的应急监测车, 指挥人员可以更直观的进行车辆人员调动。现场工作人员对污染物实施现场监测, 确定污染物的种类, 污染范围和程度后, 通过Pda、智能手机等通讯设备将结果迅速的反映到应急指挥系统平台上, 给决策者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为决策者更好的进行后续应急工作打下了基础, 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体现了“指挥高效、信息畅通、机动灵活、保障有力”的目标。如图3所示。

3.3.3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是污染事故有效控制后, 对环境污染事件进行综合分析, 确定环境污染恢复方案;对整个事故的处理过程进行研究分析, 确定事故等级评定。对整个事故相关信息进行归档, 整理存入案例库, 为事后处理类似事件提供参考资料的系统工程, 应急处置评估系统通过对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方式、应急资源以及灾后恢复等综合分析后能够反映出应急过程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为下一次环境事故应急有效的开展做好前提工作。

4 结束语

环境应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是建立在完备的数据存储和深入的基础研究之上的。而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环境应急系统在宏观的环境应急中是尤为重要、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程。本研究详细地描述了平台的设计要求与开发流程, 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系统的重要应用点。平台的建立势必会带动环境应急能力的建设, 提高环境决策者的水平、有效的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推动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

摘要:针对近年来环境污染事故日益增多, 环境污染处理难度较大, 论述了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应急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必要性。系统通过B/S以太网架构和移动互联网架构的混合运行模式, 利用了应急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技术、移动办公应急设备搭建了整个系统框架。应急系统的建立不仅给环境决策者对环境风险预警、应急处置、环境风险管理及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 还在整个环境应急中起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环境应急系统,基础数据库,地理信息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均, 徐小兰.环境应急管理体系中GIS的应用架构[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 6 (32) .

[2]杨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处置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07 (5) .

[3]张峥嵘, 曾向东.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GIS系统框架的建立[J].环境科学导刊, 2007, 26 (1) .

[4]万本太.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理处置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5]郭振仁, 张剑鸣, 李文禧.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防范与应急[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6.

[6]安宇, 魏利军.化学危险品事故应急响应大气扩散模型评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7, 17 (6) :12-17.

[7]Eckhorn R, Reitboeck H J, Arndt M, et al.Feature Link-ing via Synchronization among Dist ributed Assem2 blies:Simulation of Result s f rom Cat Cortex[J].Neu2ralComput, 1990, 2 (3) :2932307.

[8]Eckhorn R, Frien A, Bauer R, et al.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 of Awake Mon2key[J].NeuroRep, 1993, 4 (3) :2432246.

环境应急系统 篇8

近年来, 哈尔滨市的经济建设高速发展, 为了顺应我市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需要, 保护环境也越来越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一件大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控、事故发生响应、事故处理过程、方式、事故影响范围等信息以及日常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污染源管理更成为各级领导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如何改变目前书面文字及大量报表的汇报方式和管理模式, 建立一个全新的既能形象、生动、准确地反映情况又便于动态管理的系统, 成为新形势下对环保系统提出的新问题。应急监测响应系统将大量重点污染、危险品源监测点位的基础数据信息、地图信息、各类事故处理方法和相关专家信息等资料整合一体, 并通过地图有效的管理和展示这些数据, 能对污染事件进行快速响应, 查找正确的处理方法和专家, 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领导决策提供帮助。建设集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知识管理系统于一身的“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不仅非常必要, 同时也是顺应我市环境管理现代化发展的步伐, 提高重大事故隐患及重点污染源管理水平的最佳选择。

2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建设意义

2.1 为环境污染事故建立起一整套监测和管理体系

应急响应系统建设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 在哈尔滨市环保系统已经建设的网络上构筑了一个可以专门针对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和管理信息平台。

2.2 使百姓对我市环境状况拥有知情权

及时向公众公开环境状况, 不仅可以使公众趋利避害, 更为重要的是激发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建立应急系统, 在有紧急事故发生时, 公众可以通过该系统及时便捷地了解事故的污染情况, 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3 加强环境污染事故有关信息的管理和共享

应急响应系统的建设将各种有关的环境污染事故的信息, 包括各种污染源信息、危险品信息、环境专家信息以及各种地理信息有机的整合在一起, 可以在环境事故发生时让工作人员能及时获得和该事故有关的资料, 有助于环境事故的解决。

3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组成

3.1 空间数据库模块

空间数据库用于存放各种比例尺和分辨率的基础地形图数据和及影像数据。

3.2 污染监测点数据库模块

由各类监测控制点的空间位置及属性构成。

3.3 应急处置方法数据库模块

各种应急处置方法文本构成的数据库是针对不同的污染类别对方法文本进行编码分类。

3.4 专家数据库模块

由专家住址空间位置信息和专家擅长处理的污染类别及专家本人其它属性构成。

3.5 重点点位管理模块

针对不同点位, 有意识地进行防范性系统技术干预, 使污染源处在安全域值范围内。技术干预是一种监控, 不同层面的监控, 形式、内容不同, 但目的相同, 即消除不安全因素;最大限度降低事故发生频度;减轻事故发生的破坏性。

在微观管理层次, 其监控方式更多是对点位的控制, 并在控制参数越过各级安全域值临界状态时进行预警。在宏观管理层次, 具有地理信息、统计、分析、指令传递特征, 是一种信息流系统。

4 哈尔滨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功能

4.1 管理数据维护

4.1.1 危险品数据:根据危险品数据库维护危险品属性信息, 包括英文名称、别名、分子式等。由于危险品的应急处置方法、环境影响、监测方法、环境标准为静态格式数据, 所以在系统中以网页页面方式保存在固定目录下, 并与相对应的危险品相关联, 在查询时与危险品其它属性同时显示。维护每种危险品处理处置专项专家数据, 并且包括专家所处行政区划、专长、工作单位、联系方式等信息。

4.1.2 应急管理数据维护对系统内数据库的基本维护, 包括对危险源、危险品、应急处理方法、环境专家等数据库等的增删改等功能。以目前数据库中存储的危险源为基础, 用户选择后自动进入污染事件属性库, 同时选择此次事故中的危险品 (以危险源保存的危险品作为基础) 。

4.2 污染事件响应

4.2.1 危险源、危险品信息定位:污染事件发生时, 管理者需要迅速了解发生地的详细信息, 同时包括附近地域的其它有关危险源、危险品情况;对于指定的危险源, 需要了解危险源的危险物品存储情况, 危险品的详细资料, 这些数据是管理者制定应对方案的数据基础。

4.2.2 环境专家检索:选择指定的危险品, 同时可指定地区等其它条件, 显示专长于此危险品的专家列表。

4.2.3 地理信息数据响应:污染事件应急管理系统中, GIS平台主要完成对各种污染源点位的空间定位、分类显示、属性查询、录入编辑、专题图打印, 并结合地形地貌数据和人口、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以提供部分辅助决策功能。

4.3 污染扩散演进模拟

污染扩散演进模拟涉及复杂的专业环境数学模型包括。污染事故发生后, 用户可以使用某一点污染物浓度值为根, 展示污染物发展走向, 事件发展过程中, 提供不同时间、不同测点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直观显示事故最新发展过程。

4.4 污染事件辅助决策

提供污染事件处理程序向导, 完成从事件发生到按步骤启动应急措施, 到正常运行应急管理系统等的应急处理程序向导, 协助管理人员快速进入对应角色, 掌握突发事故最新详细数据, 提供应对事故处理的有效支持。

建设哈尔滨市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管理系统, 将为哈尔滨市环境污染事故建立起一整套监测和管理体系, 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快速反应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朱庚申.环境管理学[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2.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9

关键词:企业安全,环境应急,风险构成,管理策略

所谓“企业环境应急管理”, 指的是企业经过主动的环境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进行鉴定, 同时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种类、 特点来分析企业承受力、控制力, 最终落实应急预案并构建管理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意图是主动防御风险。

1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同时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 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中, 有很多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如危险性化学品、易燃易爆产品等。必须针对所有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 对可能引起环境危害事件的隐患给予高度关注。

尤其在我国一些特殊企业中, 企业环境风险的判断是基于产品类型, 以及企业申报在环保部门的备案情况, 任何一种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 都需要相应地解决对策, 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 防毒等多个方面。由于申报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加上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并不了解 (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 , 所以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在企业的应急管理中, 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状况, 确定环境风险的单元、等级、层次等。

2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策略

2.1理清应急管理内容

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异,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应急管理策略研究, 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 危险化学品是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内容, 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危险要素也不同。结合我国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 管理内容通常可以通过影响对象来进行划分, 例如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往往不是某一种情况产生的, 其影响也是多重的, 应该针对某些风险因素进行多程措施制定, 建立一个牢固的防范体系。

就目前来说, 我国企业环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气体泄漏事故, 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各种, 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例如, 布置气体泄漏测试仪、探测器, 设立紧急事故应急池, 避免一些污染物发生外泄;例如, 一些有毒液体必须严格的密封保存, 一旦发生洪水等现象, 很容易导致毒液泄漏, 造成水体污染和人身伤害。

2.2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体系建立主要是从管理方面入手,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水平, 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维护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企业中存在的环境危害问题, 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编写两大部分。

2.2.1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制度内容包括应急目标、环境风险排查、定期监测、突发环境报告和处置制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 管理制度绝对不是独立存在或成为体系的, 在制定目标之后, 要加强彼此的关联性, 才能实现制度的“完整性”;简单地说, 排查制度和监测制度必须挂钩, 进而实现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等, 通过不断的加强联系, 最终实现环境应急预案的相关资料整理, 如档案材料、台帐资料等。

2.2.2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很显然, 应急预案是针对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种预防计划, 那么它的编制也是体现出一定的预测性特点。在形式上, 应急预案的编写是根据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规章制度展开的, 在编写的应急预案中应该分配好相应地的部门职责, 落实到个人,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对。

2.3储备应急管理物资

在确定目标、找准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础上, 必须做好相应地物资准备工作, 这也是基础保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发挥作用, 如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 否则会演变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如应对火灾现象, 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灭火装置, 还要结合燃烧性质预备沙土、隔离等材料,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如切断火源、割断危险源等。

2.4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决定了应急工作的成效, 企业应该定期针对企业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 尤其是环境应急操作的关键人员, 不仅要落实到位, 还要具体到人, 促使每个人各司其职, 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快速就位。打造应急管理队伍除了提高人员水平之外, 还应该借助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力量, 在现实中提高演练的真实度, 参考突发事故的真实度展开训练。

3结语

应该说,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开展是基于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要杜绝真正环境风险, 除了做好与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的沟通, 更重要地是主动寻求、探索, 深度挖掘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 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专业结构的力量, 扩大环境安全检测的范围, 寻求民众监督的帮助。总体而言,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途径, 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娟, 孟扬.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09:7-10.

[2]曹兴, 薛丽洋, 马寅, 倪泓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 2014, 22:54-55+34.

[3]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5:134-135.

浅析环境应急监测要求 篇10

1 防患于未然, 做好应急监测准备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不确定性, 难以预测, 因此要求应急监测准备工作常备不懈。应急监测准备和响应贯穿于事前, 事发, 事后几个阶段, 因此, 防患于未然是事故防范的前提, 在应急监测方面的准备措施包括:制定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 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标记重点源;应急监测培训及应急演习等。

1.1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应急监测预案是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 为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制定的方案。用以明确事前、事发、事后的各个进程中, 谁来做, 怎样做, 何时做以及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的行动指南。当事故发生时, 各个基层单位和个人拿出一份根据实际情况事先制定的应急监测预案, 积极响应。其中包括各部门组织分工、应急监测作业指导书、现场情况报告表等细节性文件, 并且要求相关监测人员及一线人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应急作业文件。

1.2 完善备应急监测装备和仪器, 加强应急监测能力建设

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一般都是直接读数, 响应迅速, 可以通过简便的操作方法快捷的确定污染区域和浓度分布, 为科学应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提供最好、最有利的支持和保障。对于应急监测能力的建设不仅仅是针对于便携式应急监测仪器的要求, 还包括防护装备, 应急通讯设备, 交通工具等, 目前有些地区监测站已经配备了突发性应急监测车, 而且车上配备有车载式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

1.3 标记重点源, 为事发情况提供可靠依据和确切处理方法

在突发性应急污染事故中, 因化学品泄漏等造成的环境破环占很大的比重, 而且对其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也是应急监测的重点和难点。在事前标记好可能会发生污染事故或存在有安全隐患的企业、化工厂等重点事故源, 详细标记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存储物质情况 (物料在装置内的状态、容量, 化学品名称, 中间和最终产物, 地理环境等) , 总图布置, 周围敏感点人口分布等信息。掌握了数据源的信息, 不仅为监测仪器的准备提供依据, 同时也对监测布点有了初步的方案。若在此处发生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即刻知道可能是何种污染物的泄露和采取何种应急措施处置就会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

1.4 积极参加应急监测培训, 主动开展应急演习

通过专业培训, 才能很好的全面的掌握应急监测技术。培训过程中, 应急监测人员不但能够清楚的认识、了解工作中的失误可能带来的后果, 而且能够提高自身处理应急污染事故的素质和能力, 增长应急监测处置经验。应急演习不仅可以使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工作流程而且在使用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中提高工作效率。正确率的提高和仪器设备操作的熟练, 有效的节约了现场监测的宝贵时间。

2 应急装备的改进, 促进应急监测的发展

先进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的建设是完善现代应急预警体系的必要条件。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 便携快速、实现准确监测数据的获取; (2) 操作简单易掌握; (3) 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仪器本身无特别使用限制性; (4) 结合我国现状与水平, 力争做到在国内应用的普适性; (5) 投入最小化, 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6) 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

应急监测装备配置还包括交通配置, 通讯及图文数据传输配置, 安全防护配置和其他辅助功能配置等, 它们都有各自的性能特点和配置要求, 与主要的应急监测装备一起构成统一的应急监测系统。总之, 应急监测装备的合理配置, 最终是要实现高效快捷的应急响应, 为保障环境安全服务, 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3 现场监测, 应急的响应

近几年, 我国突发环境事件频发, 尤其是一些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极大关注。需要提高政府职能部门, 特别是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做到判断准确、措施有效、处置及时, 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减少事故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 已成为当务之急。

现场环境应急监测要求快速、灵活、实用。

首先, 我们需要确定监测因子, 在获取充足的现场资料并利用充足的数据库资源进行分析, 才能够确定污染因子。

其次, 需要精密、正确的布点方法。根据一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化学品气体泄露事件, 由于影响范围存在不可知性, 通过气象等因素, 判定风向、风速, 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安排便携式气体应急监测仪器, 精确布点, 通过检测分析和计算, 判断污染物浓度及扩散方向和范围。

再次, 跟踪监测不可忽略, 环境污染的影响往往要持续一段时间, 所以这期间需要对污染源及环境质量进行跟踪监测, 更加确保事发环境及周边所影响环境的安全。

最后, 污染事故发生后, 地方政府, 各部门, 公众等都迫切了解事故现成的环境信息, 监测信息的发布也尤为重要, 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 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关键的作用。

4 结语

近年来, 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明显增长。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和挑战, 也暴露了仪器设备的不足, 设备的落后, 应急监测的滞后, 处置经验欠缺等诸多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开发使用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应急监测和处置仪器设备, 以及相应的软件等成为当前重要的工作;污染事故多种多样, 在应急监测处置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失误在所难免, 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 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摘要:本文阐述了应急监测在污染事故中的关键作用, 应急处理能力是处理突发污染事故的首要环节, 通过说明应急监测的不足与发展, 提出了在应急监测和在现场处理中的建议和要求。

关键词:应急监测,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参考文献

[1]陈宁, 边归国.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与处置仪器设备的配置[J].2007, (4) .

[2]沈振月, 姚爱珍, 刘建明, 等.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J].中国环境监测, 2000 (4) .

环境应急系统 篇11

关键词: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 X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3-34-2

0 引言

经济增长的速度逐步加快,但是环境进入到高风险的阶段,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事件屡见不鲜。在2015年的时候,就发生过两起重特大的环境污染事故,即“8·31”化工厂爆炸以及“8·13”的天津港特别重大爆炸事故。此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给人们带来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的同时,还产生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对整个社会的安定和谐产生影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预防和处置环境事故已经成为环保部门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要想更好地管理此类事故,我国实行的属地管理。辖区内环境监测应急的主体为市级环境监测站。在形势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提高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应急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工作现状

即便环境问题表现日益突出,市级环境监测站为满足实际的需要已经在各方面均作出明显的改善,但是分析环境监测站应急工作的现状仍然可发现其中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系统来说,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工作的现状体现于下面几点。

1.1 应急监测的装备落后

市级环境监测站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必须拥有相应的装备才能够满足工作的发展。不少区域在上级部门大力扶持下,同时也为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不断强化硬件设施的配置。在硬件设施的帮助下,环境监测站的检测能力已经显著提高[1]。但是即便如此,仍旧与应急监测工作需要有着明显的差距。在分析常规污染物的时候,便携式分析设备种类欠缺,不能对污染物展开定量的成分分析。由于没有便携式色谱和质谱,就不能满足应急监测分析的需要。此项问题的存在,如若区域环境中出现较大的水污染事件,在缺乏相应设备的情况下,唯有请求上级支援。但是在等待上级支援的时候,必然影响到分析的速度,导致水体污染事故发生后,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事故发展的状况。对环境监测站来说,应急监测装备本就是非常重要的设备。如果欠缺此类装备,将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1.2 缺乏科学合理的监测人员

在市级环境监测站发挥作用的时候,相关监测人员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通常情况下,环境监测站编制的人员数量为44人左右。但是在岗人员一般不到30人,其余均为实验室分析技术人员,同时还需安排一定数量的人员参与现场监测采样。但是监测站的工作任务非常繁重。不少监测人员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一人兼数职的现象非常普遍。繁重的工作量,致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如若出现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人员配备的数量明显不够。在编制因素的影响下,监测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市级环境监测站的监测人员均超过40岁。此年龄段的工作人员,在体力与脑力方面均不能很好地适应应急监测高负荷工作。在主客观因素共同影响下,应急监测的响应力必然也就受到影响。同时,在分析市级环境监测站人员构成方面的时候发现,专业人员欠缺问题表现的比较突出。由于缺乏专业、系统的监测知识,监测技术能力很难从实际提供。在监测技术能力相对薄弱的情况,操作应急监测仪器的熟练程度必然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就很难根据环境污染事故的实际情况采取应急监测方法。

1.3 缺乏必要的应急演练

在环境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人们已经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而各级的环保部门在认识环境监测重要性的同时,更加确定应急监测的重要性[2]。为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应成立应急监测小组,建立应急监测体系。各市级的环境监测站建立应急监测体系,并根据《程序文件》中专门章节明确应急监测程序。但是在组建应急监测小组后,并没有在平时工作中进行系统的演练。正是在缺乏系统演练的基础上,导致监测人员对应急监测流程非常陌生。在事故出现的时候,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确定监测的具体位置和监测的具体项目。在各方面因素尚不确定的情况下,就很难根据环境污染事件采取有效的处理方法。市级环境监测站缺乏应急演练,也就导致监测小组失去原先组建的宗旨。

1.4 难以掌握全面的污染源

研究分析市级环境监测站工作情况的时候,污染源的不确定性是各市级监测站的通病。具体来说多体现在,本区域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存放地点不清楚;对于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区域不清楚;对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不是非常了解[3]。由于对污染源掌握得不是非常全面,致使市级环境监测站在工作开展的时候,不能准确掌握污染事故的实际情况,而这些将直接影响应急监测的效率。

2 加强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的策略

在市级应急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提高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应急能力,可明显提高监测效率,快速查找问题的根源。

2.1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将能够发挥指导性的作用。在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可促使应急监测任务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并且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可显著提高环境监测部门应对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能力。而作为一种预先制定的方案,必须包含应急监测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响应、终止程序、技术支持以及后勤保障。而为了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出更好的效果,应急预案中还应包含演练与培训等相关方面的内容。要想成功完成应急监测工作,就必须完善应急监测预案。因而,在制定应急预案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其科学性,同时还应将对象、实施的具体条件以及客观情况下等进行简单说明,增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在编写的时候重点突出比较容易出现的环境污染事故行业。而参与应急监测的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方面的内容促使工作人员在面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时候,做到沉着应对,正确处理。

2.2 加强应急演练

在此过程中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所制定的应急预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性,不可纸上谈兵,要在实际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并且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样才能够提高应急处理能力[4]。相关工作人员应认识到,应急演练的作用是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展开应急预案演练的时候,应根据市级危险源与危险分布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性演练。在演练的时候,将每一项内容当作真正的环境污染事故来处理。保证应急监测人员能够从实际中掌握各项流程,并熟练各类仪器的使用,提高工作效率,强化风险意识。如果在演练中发现任何问题,应及时地修正调整,以此提高应急预案的实用性与可执行性。

2.3 建立风险源动态档案

在日常的环境监测中,环保部门应全面调查所辖区内不同类型的风险源,并将风险源的种类、数量以及分布等各种情况登记在案。同时可通过调查了解相关企业、行业的环境风险底线。根据监测的实际情况,建立风险源动态档案与应急监测系统数据库。为保证数据库内存储的数据有效性与准确性,有必要定期更新和维护数据库。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新的风险源,应当将数据补充到数据源库,以此来提高数据库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唯有如此,才能够在环境污染事故出现的时候,为不同类型的环境事故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5]。因此在出现应急监测任务的时候,心中有数,不会出现手忙脚乱的现象,能够沉着应对,提高处理效率。

3 结语

在环境问题变得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强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对预防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面了解市级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状况,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应急能力。

参 考 文 献

[1] 张哲海.加强市级环境监测站能力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15,17(3):1-2.

[2] 谢萍.加强县级环境监测站应急能力建设的思考[J].江西化工,2015,14(5):165-166.

[3] 郑丽菡,吴盛斌.上海市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思考[J].环境监控与预警,2013,5(1):54-56.

[4] 许肖云,张凯,唐红军,等.四川省2013年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引发的思考[J].环境科学导刊,2014,14(S1):92-94.

环境应急系统 篇12

1.1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应急环境监测工作区别于其他的特种监测, 因此一般的传统的检测技术规范无法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因此监测工作往往受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监测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获得的数据资源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影响了市级站的工作质量, 导致应急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1.2 应急工作人员、设施欠缺

与省级环境监测站相比, 市级站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分析水平还有待提高, 检测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关于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 无法满足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工作,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 因此导致使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市级监测站的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仪器的使用和相应方法的掌握程度不高, 监测经历有限, 这也是影响我国市级站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

1.3 协同监测能力差

环境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陌生, 涉及范围和领域广泛, 一旦出现环境问题,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不同危害对象与不同的部门沟通, 相互协调进而控制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存在不足, 因此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 各部门之间无法有效的协调, 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 提高市级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措施

2.1 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数据库

目前,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市级环境监测站要做还相关的基础工作, 对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好记录, 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污染物名称、日常存储量、影响区域;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好预防工作, 编制基础资料记载相关的危险品, 包括危险品的名称、特征、危害等级以及防护措施, 并且要对于新出现典型应急预案分裂编制, 及时更新, 在这样会使应急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才能真正发挥环境监测站的作用。

2.2 重视地理平台信息的建设

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各项工作要与GIS系统紧密有机结合, 这样在事故发生后, 才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准确定位, 这样工作人员才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治理, 并且结合该地区的风速、风向、现场流速等外在条件迅速判断敏感目标和要保护的对象, 减少损失, 这样也有利于搞清污染程度和范围。

2.3 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较为复杂, 需要综合考虑更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否顺利进行处理关系到污染程度和范围, 因此市级监测站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例如针对化工企业气体泄漏的事故、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泄漏事故、上游污水污染事故等等。强化应急模拟演练是治理污染、面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的次数、提高演练的难度, 这样才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和预防。

2.4 市级站要做好上联下达的工作

市级站虽然检测能力有限, 但是县级站的反应速度快, 距离事故现场相对较近, 能够为市级站提供初步的、及时的信息, 因此要充分调动县级站的工作热情, 使县级站发挥自身勘察、布点、采样工作, 同时还要完善县级站的设备, 配备快速检测管、检测试纸、轻型个人防护装备等。同时市级站要充分利用省级站的技术力量和支持, 在遇到重大事故时要积极联系省级站, 以便调动周边的市站的力量进行支援。

2.5 及时处理污染事故

速度是应急监测的关键, 因此在事故发生初期, 监测站对于监测数据结果的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监测站对于污染范围、事故危害程度等要做出快速反应, 这样提供的数据才能够成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才能够知道人员是否疏散、水源是否关闭等等。

2.6 确保监测人员安全

市级监测站的主要目的便是保障人员的安全, 无论是检测人员还是市民群众, 因此监测站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指挥、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应急检测指挥工作, 才能发挥市级站的作用和职责, 做好上下级的沟通与协调。

3 结语

环境污染事故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权利, 因此要重视环境监测站的工作, 尤其是市级站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合理规划, 严格把关, 严格审批, 以免为日后出现环境事故埋下隐患, 其次是环境监测站要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 深入企业进行环境污染宣传工作, 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 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增加演练次数与难度, 并且要落实责任, 只有这样市级环境监测站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保障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龚美兰.区级监测站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 (5) :92-94.

[2]卢华.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19 (4) :108-110.

上一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下一篇:古诗词鉴赏方法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