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2024-07-24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精选12篇)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1

1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建设

想要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就必须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进行充分的了解,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以及突然性还有严重性等性质, 可以说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及其领域中, 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段, 最重要的是, 凡是定义为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事件, 其造成的后果都比较严重。根据上述的几点性质, 环境应急系统的建设就应该从突发性事件的根本性质考虑, 例如在沿海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上建设应急监测站点, 对海面上的船只以及罐车进行实施监控。

2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的不足和应急监测设备稀少

面临着一次次的化学品罐车以及油轮倾泻事件的发生, 我国逐渐地对应急监测系统越加重视, 但毕竟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还是过于短暂,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 但除去这些问题, 应急监测系统的运转资金过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对于应急监测站的建立越加的重视, 但由于国情所在, 建设的经费可以说非常少,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应急监测设备极其短缺, 进而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在发生后无法有效的进行检测并处理。进而使得突发性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2 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和规范不达标

上文提到过, 由于我国的应急检测系统起步较晚, 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就在20世纪末,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可谓是直线上升, 在发生后也不能有效的快速检测并处理, 这些问题除却设备的稀少外, 还有着检测的技术较差以及相应的规范没有达到标准有关。应急监测属于一种特种检测, 正常的环保保护技术规范是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的, 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应急监测上并没有一个可遵守的技术指导, 而检测单位在设备的型号选择上以及检测的方法还有数据的取舍上都有着较大的出入, 致使应急监测的数据质量高低不平。

2.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经验不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以及地点, 这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处理的经验上就略显不足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验, 可以说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一些问题, 除却可观的因素, 处理经验的不足就是最大的主观因素。

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对策

3.1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的建设上, 加大投资力度是必不可免的, 也是顺应新型社会的必然过程, 想要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就必须掌握地方的厂矿、油库、化学品库以及放射源和储气罐等这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 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 对其附近的水源以及种植地进行相应的防护, 对于污染物产生的环节以及其种类和名称都作出深入的调查, 并对存放危险有毒的化学品的数量等作出登记;最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并整理, 建设一个专门的风险源数据库, 并对地方历年来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作出调查并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 而上述的种种, 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 但相对的, 大量资金的涌入所带来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3.2 设立相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我国在2011年1月1日起, 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一法规, 其中对于突发事件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作出了明文的规定, 并对瞬时样品以及采样断面等作出了规范, 而除却这些国家颁布的一些技术规范, 在一些地方, 还有着其特有的一些技术规范。

3.3 增加演练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突发性环境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地点上, 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种是陆地上的突发性事故, 另外一种就是海域上的突发事故, 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 都可以对其事件进行模拟, 也就是演练, 例如海面上油轮的原油泄漏, 就可以通过演练来增加处理类似事故的经验;乘坐专用的相对较为封闭的船只, 携带便携式的相关设备, 或是出动大型的应急监测船只, 并搭载相应的大型设备, 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 对事故海域进行海水检测, 将数据进行汇总后, 反馈给应急监测站。而陆地上的通常都是例如煤矿企业的瓦斯爆炸、重工业的污水排放、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这些就需要针对事故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演练。演练最终的意义就是提高专业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经验, 让其在日后真正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从容地面对。

3.4 对技术人员的录取标准提高并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过于短暂, 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 即使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也不能滥竽充数, 将专业技术不达标的人员聘入监测站中, 可以说聘用这些人员就是对环境的不负责, 环境应急监测是一种特种监测, 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很大的偏差, 而偏差的后果将导致日后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举例来说, 地下水在化学品的渗入下, 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 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即使录取的技术达标的专业人才, 也要经常进行培训, 以达到对任何突发性污染事故都可以从容的处理的目的。

结语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 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切乎实际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只有妥善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才能还给人们一片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生活的环境越发的被人重视, 就目前的生活环境来看, 虽然各方面如尾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突发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仍旧不断的发生,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还有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这里就需要用到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来解决相应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笔者就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作出简单的论述, 以期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震, 张峰, 吴红星.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2]史啸勇.关于社会环境检测机构监管模式的思考[J].科技资讯, 2014.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2

一、系统故障应急预案

1、引发事故的隐患原因分析

1)由于地面监控室故障(软件、硬件或病毒感染)导致整个系统瘫痪。

2)由于监测分站故障导致区域性信号无法正常监测。

3)由于传感器、断电器等调校不准或故障导致无法正常监测,发生误报、漏报或闭锁误动作、不动作。

4)由于传输线路短路、抽线或其他原因导致地面监控室无法监测、监控现场设备。

2、防范措施

1)传感器报警浓度、断电浓度、复电浓度和断电范围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有关规定。整定后的传感器非专职调校人员不得在井下拆卸或调整。

2)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地面主机部分专人专管、专机专用,严禁将主备机和服务器用作他用,严禁利用主备机和服务器上网或其他任何工作,系统必须备足相关备品、备件。

3)安全监测设备的供电电源必须取自被控制开关的电源侧,严禁接在被控开关的负荷侧、拆除或改变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的电源线及控制线、检修与安全监控设备关联的电气设备、需要安全监控设备停止运行时,须报告矿长、总工,并制定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4)安全监控设备,每月至少进行一次调试、校正。甲烷传感器每7天必须使用校准气样和空气样调校1次。每10天必须对甲烷超限断电功能进行测试。

5)安全监控设备发生故障或停电检修时,必须及时处理,在故障期间必须具有安全措施。

6)瓦斯断电器必须按规定吊挂在配电点上方,电缆吊挂整齐,接线附件必须符合完好标准。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甩掉远动开关或甩掉控制线路。

7)矿方必须每天派人对所使用的瓦斯断电器及闭锁开关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禁止将闭锁开关的控制回路的保护装置甩掉,不准随便改变闭锁开关控制回路的电压电流参数,严禁不通过瓦斯断电器闭锁供电。

8)瓦斯超限时,瓦斯断电器动作实现断电。当瓦斯数值降至复电值时,必须用启动按钮复电,禁止采用其他方式复电。9)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任意改变安全监测的位置、中断监测设备的运行,不得损坏监测设备。

10)安全监控系统的系统调整、地址修改由专职技术人员按矿安全生产要求进行,其他人一律不得擅自执行、调整。修改时必须经矿总工程师批准方可执行。

3、发生事故后的处理措施

地面监控室出现故障,必须立即组织人员抢修。如硬件故障,备用设备立即投入使用;系统恢复正常后,必须分析故障原因,1)查找存在隐患,同时对故障设备及时维修或补齐。软件原因造成故障,事后能重新安装的要重新安装,不能安装的要联系厂家处理。

2)监控分站故障后,立即组织备用分站下井更换,同时汇报相关领导和单位作好应急准备。

3)传感器或断电器出现问题后,立即通知责任单位更换,并查找原因分析处理。

4)由于传输线路原因造成故障的,立即组织人员排查,短时间无法恢复的,立即更换新缆线,确保最短时间内恢复正常状态。

二、报警应急处理预案 一)监控室

1、负责监测监控系统运行的维护和管理工作,确保系统24小时稳定运行,信息准确可靠。

2、负责监测系统传感器的调校、维修、以及设备的领用、保管及发放工作。并对传感器、电缆等相关设备统一编号、建账、转账、销账,做到数量清,状态明,账、物相符。负责向通防科提报监测系统计划。

3、在矿总工、通防科的指导下对系统的测点进行设置,负责掘进工作面、机电硐室的监测系统的设计、安装和撤除工作;其中断电器与被控开关的触点连接由监控室负责,各分站供电电源由矿方负责提供。负责地面通讯主干线路的安装维护。

4、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要迅速判断故障范围,现场问题及时通知矿总工、通防科和施工单位进行处理,系统主干线路故障要在短时间内组织排除。

监控室要对各施工单位所负责安全传感器设备进行监督检查,对损坏等有权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二)瓦斯传感器报警

当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瓦斯传感器报警时,监控室要立即通知矿方及值班干部,并要立即调查造成报警的原因,同时要立即联系井下瓦斯检查员对现场瓦斯情况进行测定,并将测定的结果汇报通防科,然后由通防科将井下测量结果反馈给矿方和项目部。

如果实属瓦斯超限报警时,首先通防科要立即分析引起瓦斯超限的原因,并由瓦斯检查员向监控室及通防科详细汇报井下具体情况,通防科在了解具体情况后,再根据现场实际采用相应的处理方法。(1)井下掘进工作面风流中及其作业地点瓦斯浓度达到1.0%时: ① 现场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立即组织现场作业人员停止作业,并立即汇报矿调度室,由瓦斯检查员对现场的气体情况和瓦斯探头进行检查和比较。

② 瓦斯检查员在查明现场气体情况确认后立即将现场实际情况汇报矿监控室和值班干部,然后在现场与安全员一起对现场的气体情况进行监护并及时向监控室汇报。

③ 监控室值班员发现井下浓度达到1.0%瓦斯传感器超限报警后,立即向矿方值班领导和施工方值班人员汇报,并做好超限地点,时间的记录,时刻注意观察超限地点瓦斯变化情况。④ 矿监控室值班人员接到汇报后,将瓦斯超限的地点、时间、汇报人的姓名、现场的气体情况做详细的记录。

⑤ 监控室值班人员立即通知矿方和施工方值班人员下井组织查明原因。

⑥ 监控室值班人员立即汇报矿值班领导、矿通防副总、矿总工程师。⑦ 施工单位和通防科有关人员接到报警通知后立即到办公室集合,成立现场事故处理小组,由矿总工程师立即召集会议,对现场的情况进行分析,由通防科制定处理措施,汇报总工程师同意后,负责组织实施。

(2)井下工作面风流中及其作业地点瓦斯浓度达到1.5%时; 1)现在管理人员和安全员负责组织将所有作业人员停止工作,人员撤离到地面,由班组长安排专人负责进行警戒,严禁人员入井,并汇报矿监控室。

2)安全监测系统必须切断工作面所有非本安电气设备的电源(如安全监测系统不能切断电源,现场作业人员必须手动切断所有的电源)

3)安全监测系统地面监控室要记录好超限断电时间和瓦斯变化情况及时向矿总工汇报。

4)矿监控室值班人员接到井下的汇报后,将超限的地点、时间、汇报人姓名、现场的气体情况做详细的记录。

5)监控室值班员立即通知通防科和值班领导下井组织查明原因。6)立即汇报矿值班领导、矿通防副总、矿总工程师。7)通防科和值班领导未到达现场前,由瓦检员和安全员在现场监护瓦斯变化情况,并及时向监控室汇报。

8)通防科和值班人员到达现场后,带领瓦检员,安全员一起查明瓦斯的来源。涌出的浓度、压力和工作面通风情况,立即汇报矿监控室室,具体的瓦斯处理工作。由通防科制定处理措施,汇报矿井技术负责人同意后,方可组织实施。

(三)工作面及巷道其他地点,体积大于0.5m³空间内积聚的瓦斯浓度达到2.0%时;

1、现场管理人员因立即汇报矿监控室和井口值班人员。

2、附近20m内作业人员必须立即停止工作,切断电源,撤除人员。

3、安排瓦检员负责查明原因,瓦检员在查明原因后,将现场实际情况及时报矿监控室和值班人员,由通防科和值班人员确定采取措施进行处理,并负责组织实施。

(四)工作面以及巷道其他地点风流中瓦斯浓度因异常情况达到3.0%时

1、现场管理人员或工作人员必须立即汇报监控室同时立即停止工作,切断电源,人员撤至地面。

2、由班组长安排专人进行警戒,严禁人员入井。

3、监控室值班人员时刻观察瓦斯变化,每隔5分钟检查一次,并及时向矿通风副总工或总工进行汇报。

4、监控室值班人员接到汇报后,将超限地点,时间,汇报人姓名,现场气体情况作详细记录。

5、调度室值班人员在1分钟内汇报矿值班领导、矿通防副总、矿总工程师、矿长。

6、在5分钟通知救护大队立即出动,进行处理。

7、监控室值班员负责通知各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到办公室集合。

8、接到报警的科室、单位以及相关人员立即到办公室集合,成立现场应急处理小组,由矿总工程师立即召集会议,根据现场情况,分析气体的来源和大小,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现场情况无法控制,汇报总指挥后,总指挥要迅速做出决定人员全部撤出,下达命令关闭井下所有电源。

9、救护队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派救护队员赶赴现场进行检查和监护,排放瓦斯前,必须制定安全排瓦斯措施,报矿井技术负责人批准,如果现场无法控制,不能立即处理时,必须在24h内封锁工作面。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3

【关键词】济南市;突发;环境应急;总体框架;信息技术

1.国内研究现状

在系统研究方面,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进行研究,李俊红等尝试建立起环境预警指标体系;魏文达对水质预警理论和江河水质预警系统建设模式进行了探讨;冉圣宏等提出了多中心多指标的区域水环境污染事故预警系统,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国外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较为全面的应急管理体系与信息系统,基本满足了各种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应急管理各个阶段的需求,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应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但是,我国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正处于探索阶段,现有的应急管理系统大多是针对应急管理某一方面或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某一类型建设而成,存在管理分割和信息资源分散等问题。建立一套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贯穿“事故预防—事中处理—事后总结”全过程管理、具备强大决策支持功能、界面友好,操作简便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系统是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2.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环境应急业务流程分析:

当前的环境应急管理可分为事前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事后管理四个关键环节,见示意图2-1。事前预防主要任务是风险源识别、评估、监控和预警;应急准备的主要任务包括机构、人员、车辆、设备、物资等配备及管理,制定环境应急预案并开展预案演练,事故发生后制定应急决策所需的各方面支撑信息的技术准备;应急响应的主要任务是以最小代价使突发环境事件得到迅速有效处置,事后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损害价值评估、应急过程回顾评价等。这四个环节紧密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将业务流程进一步细化,得到环境应急管理较为详细的业务流程,在环境应急管理的四个环节中,尤以应急响应环节是最为关键,由图2-2可以看出:该环节从事故接警开始到应急终止,需要调用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各个方面高效运转,是整个应急处置过程的核心;而应急准备环节则为应急响应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其内容涉及诸多方面,该环节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事故发生后应急响应环节的正常运转;事前预防环节业务主要集中在对风险源进行及时识别,并加强监管,提早发现事故隐患,尽量减少事故发生;事后管理环节的重点则是对突发事件处置全过程进行分析、总结,进一步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3.总体框架设计

依据对环境应急处置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设计出开发的总体框架,见图3-1。由图3-1可以看出:整个系统自下而上分为6层,依次为基础环境层、技术支撑层、数据服务层、系统应用层、门户层和用户层。基础环境层主要包括平台所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等,如:硬件服务器、网络和路由器、硬件防火墙和指挥中心、值班室、视频电话系统等;技术支撑层主要包括平台所需的软件平台,如:操作系统、GIS平台、数据库平台和软件开发平台等;数据服务层主要包括平台所需的数据库等,如:空间数据库、标准规范库、专家信息库、应急预案库、应急案例库和危化品库等;系统应用层主要包括平台应用所需的地理信息系统和应急事件处理流程等,其中应急事件处理过程包括事前预警、事中处理和事后评估等;门户层主要是指通过浏览器进行系统的展示应用;用户层主要是系统满足不同用户需求而使用的角色系统。这6层在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运行体系约束下集成为一个统一的系统。

基础环境层和技术支撑层由成熟的硬件和软件产品构成,研发内容较少,研发主要集中在数据服务层、系统应用层、门户层和用户层4层。

4.重点内容总结

由前面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系统框架设计不难看出:该系统的成功研发需要依托大量的信息开发技术和大量的信息资源输入。在这些技术和信息资源中,有些技术实现和资源获取相对较为容易,而有些则较为困难,且在系统研发中起着关键作用。我们把这些内容总结如下:

(1)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

基础信息资源库包括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应急预案库、危化品库、机构人员库、专家库、应急救援物资库、案例库、应急知识库、空间数据库等多个数据库,为系统提供信息数据支撑和信息资源的管理,是整个系统的数据基础。

(2)关键开发技术

应急处置系统需要集成大量的数据,实现多项功能,最终通过浏览器进行展示应用,需要采用多项关键开发技术才能确保系统稳定、安全、高效的运行,这些关键技术主要涉及系统框架、系统展示浏览及系统集成三个方面。

(3)水、气扩散模型

在环境污染事故发生后,需要及时掌握污染物扩散趋势和影响范围,以便制定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这就需要在系统中引进水、气污染物扩散模型。

参考文献

[1]付朝阳,金勤献.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总体框架与构成研究[J].中国环境监测,2007,23(5):82-86.

[2]郑晓军,王奕首,滕弘飞.应急系统开发与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1:9-11.

[3]谢红霞,胡勤海.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警系统发展探讨[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1):44-46.

[4]郭丽萍,李月彬.石家庄市环境应急指挥中心系统的建设思路[J].中国西部科技,2008,7(14):45-46.

[5]徐民英.论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1):78-80.

[6]杨凌.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应急管理中的应用[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5:49-50.

作者简介:

尹衍鹏,男,济南市环境信息中心工程師。

宫艳玲,女,济南市环境信息中心工程师。

刘康,男,济南市环境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

尹继法,男,济南市环境信息中心助理工程师。

于冰,女,济南职业学院助理讲师。

浅析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 篇4

目前,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环境破坏呈现上升的趋势, 由环境引发的各种生态问题不断发生。人们不得不面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污染及水土流失等一系列严峻问题。环境恶化、生态失衡。使环境稳定难以维持, 对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及人民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环境监测是进行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措施, 依照各种环境标准对污染排放及环境状况做定性、定量测试, 从而向科研、决策、污染处理及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然而, 当前很多城市在对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都处于预案层面, 环境污染应急响应系统尚未建立。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 决策者仅能对事故做到大致了解, 无法确定污染的具体扩散浓度、范围、等级及影响人群等。从而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报警信息、应急措施与救援信息。

1 国内外环境检测应急系统的发展

1.1 国外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发展

为了很好地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一些政策对环境问题进行监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提出“地区级紧急事故的意识和准备”, 美国环保局于1993年发布“化学品事故排放风险管理计划”, 日本建立了针对其海洋的预防应急与反应体系。在这一系列环境污染防止方案制定的基础上, 各种基于计算机管理的应急决策系统也应运而生。法国开发的seans软件包可向突发水污染进行应急决策, Desimone等通过在大型溢油事故模拟与应急评估中引入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技术, 很好地对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理做出辅助决策。

1.2 我国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发展

我国环境保护部明确指出, 要建立能对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统一指挥、现场监测、应急处理、监控警告、应急响应的环保监测应急系统, 我国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污染事故通常涉及很多复杂因素, 一旦事故发生, 环境系统的内外部因素均处于迅速变化中, 并且趋于恶化, 很难加以控制, 我国现已建立的污染事故监测应急系统大都针对应急监测。未来的发展应建立具有辅助决策功能的应急系统, 结合污染事故的处理方法、决策及相关案例, 在无需专家进一步分析制定决策的情况下, 自主对问题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 并在最短的时间内初步评估污染事故, 同时做出最佳的应急决策。

2 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原则

2.1 应急同预防相配合

创建突发式的环境事故应急方案是当前相关部门的重点事情, 如果出现环境污染情况, 可以及时做出反应, 调动人员制定解决办法, 将危害降至最低。创建的应急系统主要包含:企业的资料档案、对危险品的存储等做好记录;对重工业生产地做好预防;对水源地做好防护;创建当地重点污染资料库等。相关人员也应增强风险认识, 提高预防技能, 减小环境污染事故出现的几率。

2.2 防患未然, 处理快速

应急办公事是应急组织中常设的办公机构, 有助于日常的工作, 是由环保部门的办公人员及检测站的人员共同构成的。其主要的职能是规划、制定应急预案, 创建技术储备, 对突发性的污染事故进行警报, 处理一般的环境污染事故, 对较为严重的污染情况上报相关部门后进行协同部署。在日常工作中做好预防措施, 在事故发生时尽快提出方案, 进行解决。

2.3 政府领导, 协同处理

当环境污染事故突然发生时, 一般仅依靠单一部门或企业是无法及时、稳妥进行处理的。所以, 应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 由政府领导, 各个企业及部门协同处理, 明确划分责任, 尽快将事物解决, 将危害降至最低。

3 环保检测应急系统的建立

3.1 监控预警系统

监控预测系统主要负责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信息采集与预警。该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实现针对重点污染源与环境质量进行的实时监控, 从而有效避免潜在突发事件的发生, 为突发环境事件争取足够的响应与处理时间。监测预警系统包括监控模块与环境预警模块两部分。监控模块负责对重点污染源进行实时监控与数据分析, 并具有生成统计图表与统计报告的功能;预警模块则主要负责从各种环境监测信息中主动或被动地取得实时的监测数据, 并根据各类既定预警条件对各类污染事件发展事态进行系统评估, 或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工评估, 从而确定环境事件预警级别。

3.2 现场应急处理系统

现场应急处置系统负责为快速到达环境事件突发现场提供必备的工具, 通过必备的监测仪器与设备实现应急监测的实施、污染物质的确定、污染范围与程度的确定等。现场应急处置系统的功能建设主要包括环境应急监测与现场视频传输两方面。环境应急监测负责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来源、扩散范围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等, 直接向环境应急指挥工作提供科学有利的决策依据, 具体工作流程是应急监测向导、现场分析、监测布点、数据分析及报告生成;应急指挥中心不仅需要了解突发事件的各类数据, 还需要和现场进行语音与视频沟通, 从而在第一时间对环境事件进行把握, 做出迅速有效的决策。

3.3 应急指挥系统

应急指挥系统是一个24h待命的综合性应急系统。承担着对突发事件进行信息处理、分析、信息发布及应急反应的工作。该系统的功能建设包括应急接警、指挥命令调度、车辆监测调度、应急视频指挥及应急信息展示几方面。应急接警功能是对事故的发生地点、时间、原因、性质、污染范围与影响程度、污染物种类等情况进行了解, 并及时向检测总指挥进行汇报;指挥命令调度是指通过网络在各机构之间实现应急指挥和指挥命令的传递;应急视频指挥模块负责向指挥中心和有关单位提供各监测点监测功能, 以视频方式体现出来;应急信息展示模块负责将事件处理过程中经费、物质消耗等各方而情况收集并展示出来, 同时对各类预警情况提供告警信息。

3.4 决策支持系统

决策支持系统主要通过深入分析突发事件相关信息。协助指挥领导及工作人员对环境事态进行评估, 同时联系历史事件处理方式及实际情况给予事件处理参考意见。从突发审件内容组成层面将决策支持系统分为潜在事故发生源管理模块、预案支持模块及专家知识专业模型模块。潜在事故发生源管理将各类污染隐患信息体现于电子地图上, 通过GIS进行空间分析, 对各类潜在事故从源头上进行管理控制;专家知识专业模型负责对各监控项目监控指标与指标体系、误差限值、评判标准、专家经验、环保法律法规等知识信息的储存与管理。

3.5 灾后评估系统

灾后评估是环境突发事件的监测应急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灾后评估系统主要负责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完毕后的评估工作, 通过对突发事件产生的环境影响为环境恢复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并对处置方法进行评估, 避免日后类似环境突发事件的发生。灾后评估系统包括评估标准维护模块、应急处置评估模块、环境影响评估模块及善后方案制定模块。

4 结束语

总之,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是一个进行日常环境的实时监测分析、对突发环境事件进行预报警、提供突发环境事件决策与应急处理措施、对各类环境状况进行公开发布的综合性应用平台。日常监测最重要的任务是做到准确监测。应急状态下响应速度是最主要目标、在环境保护检测应急系统的建立中, 要确保监测预警准确性及应急响应速度。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问题日益突出, 保护、治理环境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建立环保监测应急系统, 对环境污染进行有效监测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 它不仅是国家环保部门进行环境治理与保护的重要举措, 还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任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 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的问题, 目前, 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已投入了使用。环境保护监测应急系统是一个进行日常环境的实时监测系统、对突发环境事件预报警、提供突发环境事件决策与应急处理措施, 对各类环境状况进行公开发布的综合性应用平台, 它主要包括监控预警系统、现场处置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以及灾后评估系统五个部分。

关键词:环境检测,应急系统,发展

参考文献

[1]程悦, 庄小丹.关于我国城市环境保护机制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 2011 (06) :145~146.

[2]董军军, 侯志坚, 丁红胜, 张林虎.应用于环保监测的高精度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01) :112~113.

[3]刘坚, 陶正苏, 陈德富, 郭瑞鹏.基于GPRS的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J].自动化仪表, 2009 (02) :158~159.

制定环境监测应急预案 篇5

一、目的

为建立、健全本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提升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能力,规范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

依据虹口区环保局制订的《上海市虹口区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预案》(修订稿)及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制订的《上海市环境监测应急预案》,结合本区实际,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易懂实用、可操作性强。

同时建立应急监测定期检查培训考核制度,以演练、交流学习、讨论参观等形式开展应急监测的素质技能培训,建设一支拉得出、叫得应、测得准、打得赢的应急监测队伍。

二、适用范围

在本区范围内发生威胁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身体健康、危害生态环境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三、应急监测处置原则

虹口区环境监测站按要求制定了相应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确立了责任部门和相应部门的职责分工,使应急的措施落实到部门和相关责任人员。

虹口区环境监测站接到上环境应急事故通报后,必须立即组织相关应急人员赶赴现场,对现场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种类进行初步调查,并实施相关监测。并及时向区环保局和市环境监测中心报告事故监测情况。如无法确定污染事故污染性质、浓度、污染危害范围时,应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或向市环境监测中心报告,给予技术支持或协助处置。

四、应急监测队伍

虹口区环境监测站有一支由站长担任指挥,相关业务技术骨干为组员的化学事故应急监测队伍,承担本区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五、岗位职责和基本能力

(一)应急监测指挥

负责应急监测组织和实施,上传下达保障应急工作总体工作的信息命令畅通。依据事故性质迅速做出具体部署,组织制定现场环境安全保障和应急监测方案,负责保障应急监测总体工作的顺利实施,全面负责完成应急事故报告,报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

(二)应急监测组长

协助指挥落实应急工作的各项保障工作环节,依据指挥要求,召集组员赶赴现场,组织实施现场环境安全保障和应急监测方案,负责应急污染事故报告的审核工作。

(三)现场监测队员

负责现场监测的队员:必须24小时打开通讯工具,接到赶赴现场指令后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参与应急监测方案的制定,依据现场监测方案,实施现场应急监测,做好相关记录,编写应急污染事故报告(现场)。

(四)实验室分析人员

实验室分析的队员:必须24小时打开通讯工具,接到指令后迅速到达指定实验室并做好准备工作,收到样品后第一时间实施分析测试,结果上报技术综合室。

(五)技术综合室

接到指令后迅速到达指定实验室,收到实验室分析数据后,即时进行审核后,结合应急污染事故报告(现场),编写应急污染事故综合报告,递交给应急监测组长。

负责应急监测预案的管理工作,做好应急监测仪器维护保养的监督检查工作,及资料归档和其他督办事项。

六、应急监测程序

(一)接报

站应急监测队伍指挥接到应急监测指令后,立即奔赴事故地点,按总指挥的.指令通知本站应急组长。组长立即召集现场应急监测队员以最快的速度赶赴单位或按指令在指定地点待命。赶到单位的应急人员应携带必要的应急监测装置以及个人防护用品赶赴污染事故现场。

(二)现场监测

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现场后,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深入事故发生点。对现场污染情况和污染物种类进行初步调查,应急监测组长立即制定现场监测方案,上报应急监测指挥。应急监测人员依据监测方案实施现场监测和现场采样。

在可以确定污染事故污染性质、浓度污染危害范围的情况下,按正常程序实施监测和报告。如无法确定污染事故污染性质、浓度污染危害范围时,应立即以最快的速度将样品送回实验室分析;或向市环境监测中心报告,给予技术支持或协助处置。

(三)实验室分析

实验室相关分析人员在接到样品后,立即按实验室分析规范对样品进行分析,

一般样品要求12小时完成分析,特殊项目要求24小时完成,并将分析结果报送技术综合室。

(四)报告

应急监测指挥立即签发应急事故监测评估报告,上报上一级应急救援指挥。

在向区环保局上报事故监测情况报告的同时,将报告抄报市环境监测中心。

监测报告仅向上级相关部门保送,严禁向无关人员透露监测结果和报告内容。

七、辖区内主要危险源类型分布和主要应急监测类型

虹口区的应急监测类型以气体监测为主,须主要防范的危险源是:北外滩大型客运中心和加强医疗放射源管理。

八、后勤保障

依据虹口地区的实际,购置了必要的应急监测设备和防护设备,同时加强对应急监测人员的培训和现场演练。

本站的应急监测成员必须加强各类监测仪器的日常维护,配备的防护。监测设备设置在便于携带的位置,有专门的房间,专门箱柜存放。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应加强应急监测车辆的维护保养,以确保应急监测车辆的使用。

九、监督检查和奖惩

技术综合室负责对应急监测工作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分管应急监测工作的副站长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对出现以下情形的进行考核和奖惩。

奖励:

1、积极参与应急监测任务

2、处理处置事故得当

3、处理过程中有重大立功表现

4、及时、准确完成数据上报任务

5、仪器维护得当,数据准确、可靠

6、车辆维护得当

惩罚:

1、接报后违反应急监测程序,擅离职守、无故旷工

2、仪器维护失职并造成重大影响

3、监测数据造假影响事故处理处置

4、监测报告不及时,影响决策

5、后勤工作未能跟上,车辆无法正常出发

工厂火灾应急监测案例探讨 篇6

关键词 火灾;应急监测;案例

中图分类号 TU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12-0215-01

2009年9月29日下午,位于苏州市石湖西路与苏蠡路交叉口东侧的《苏州上美摄影器材有限公司》厂区内发生一起火灾事故,而火灾起源于该工厂仓库内,里面均堆放些易燃的摄影胶片及其他材料,因此火源一起,瞬间就燃烧起来,而且火势很旺。

接到上级应急指挥组对火灾事故的通报后,消防、公安首先赶赴火灾事故现场,环保局应急指挥中心成员也不落后,接电后立即到达现场布置应急处置方案,环境监测部门在局应急指挥组的带领下,积极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反应迅速,针对该工厂仓库所堆放物及燃烧后产生的大氣污染物及时提供现场分析数据,同时同步对火灾现场的灭火污水及火灾地附近河道进行了采样、分析。

1 应急监测启动

1.1 应急接报

2009年9月29日17:00,吴中区环保局接到上级部门紧急电话,位于石湖西路与苏蠡路交叉口东侧的上美摄影器材公司厂区内发生火灾,并有大量浓烟冒出。接到报警后,区局立即启动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程序,区监察大队及监测站应急小组成员分别带上各自装备后赶赴现场。

区监测站在站长的带领下,第一应急监测小组于17:20携带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便携式格雷沃夫气体分析仪、人员防护设备及手提电脑,火速到达事故现场;第二应急监测小组于17:25携带地表水及废水采样瓶、采样工具等迅速赴事故现场;二小组下一步工作等进一步核实现场事故情况后再作决定。

1.2 事故现场情况

应急监测人员到达火灾现场时,吴中区应急指挥部已对该地区采取了有效措施,各部门各司其职,消防人员对火灾地现场开展了紧锣密鼓的灭火工作,公安部门对事故地附近进行了全面戒严、维护秩序,环保部门也对现场产生的灭火污水进行堵截,防止其污染物进入附近河道水体。当时现场为东北风,风力3.5 m/s,处于事发地下风向500 m以外有居民住宅区。

2 应急监测的实施

2.1 人员分工

区监测站应急监测小组统一由“一把手”亲自负责应急监测工作的指挥和协调。

1)应急监测小组负责对火灾地产生的废气污染源环境影响进行调查,利用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格雷沃夫气体分析仪等仪器对事故地下风向进行监测,了解废气污染物状况,并将结果及时上报站、局应急领导小组。

2)应急监测小组负责对火灾地附近河道进行调查,利用便携式pH计、溶解氧现场测试,采集现场样品及时送站分析室分析,来了解废水污染物状况,并及时上报监测分析结果。

2.2 应急监测方案

2.2.1 监测因子及方法的确定

根据火灾地现场燃烧物质分析,确定监测的废气污染因子主要有:甲苯和二氯甲烷,采用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通过现场定性扫描分析,根据图谱进一步确认以上两种为空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废水污染因子除常规项目外,还包括特征因子苯胺及甲苯。通过现场便携式仪器及样品采集分析来获得污染物的浓度。

2.2.2 评价标准的选择

废气:按照我国现行和参考前苏联的标准为:甲苯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2.4 mg/m3;二氯甲烷执行前苏联《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50 mg/m3。

废水:厂区排口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表4一级标准,河道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标准。

2.2.3 监测点位的确定

废气:重点关注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最高点和附近居民敏感点的浓度变化值。现场采用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及格雷沃夫仪器在事发地下风向,由近至远进行扫描监测,根据污染物图谱峰高值的变化来确定火灾地废气的影响范围。

废水:重点掌握灭火污水及附近河道水质状况,设置了火灾地及苏蠡河两个主要关注点。现场采用pH计、DO仪测试及采集样品带回实验室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火灾地污水的影响范围。

3 监测结果及对事故处置的效用

3.1 监测结果

废气:根据现场发生的状况和涉及的影响区域,于上美摄影器材火灾现场的下风向:苏蠡路与石湖路口、苏蠡路南200 m、400 m及1 000 m分别设置四个点位,二氯甲烷及甲苯监测结果分别为14.0 mg/m3、7.8 mg/m3;14.4 mg/m3、4.1 mg/m3;16.5 mg/m3、3.7 mg/m3;16.4 mg/m3、2.0 mg/m3。

废水:根据现场灭火污水及对附近河道的影响程度,对火灾地厂内及厂门口设置2个断面,苏蠡河设置4个控制断面,除火灾地厂内甲苯(浓度1.69 mg/l>0.1 mg/l)超标外,其余均达到标准。

3.2 监测结果对事故处置的效用

环境监测部门通过对火灾事故地周边空气的全程跟踪扫描监测,快速确定了污染物种类和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序,并及时向指挥部报告污染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决策有依据。在整个事故处置过程中,除甲苯在400 m内出现超标外,其他指标均达标,而敏感点居民区则处于500 m外,故未受到影响。之后,监测部门对事故地附近敏感点及河道实施了跟踪监测,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火灾后产生的环境问题提供技术保障。

成功的监测处理结果,让吴中区环境监测站及时向政府部门上报了火灾环境应急监测报告,圆满完成了此次突发性事故的应急监测工作。

4 总结与思考

4.1 队伍建设是事故安全处置的基础

这次应急事故的监测中,全站应急监测队伍得到充分的锻炼,应急监测能力充分的体现。在此次事故中,监测站准备到位、反应迅速、行动敏捷、报告及时,充分反映了站应急监测队伍的战斗力。

4.2 快速监测是事故安全处置的保证

有机物的定性及定量监测一直是监测技术方面的难题,而便携式傅立叶红外气体分析仪具有浓度扫描及定性定量分析、现场直读的功能,数据分析快。且可现场流动监测,并能方便、快捷的确定污染物种类及影响范围,为应急指挥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科学快速决策提供有力保障,同时也为事故的后续处理提供科学依据,现场快速监测仪器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邹云娣.一起苯乙烯槽罐车泄露的应急监测案例.污染防治技术,2007,12.

[2]新编环境标准实用手册.镇江市环境保护局,2007,1.

[3]江苏省环境保护厅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6-1-3.

作者简介

秦惠平(1975—),男,江苏苏州人,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为环境监测技术与管理。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7

关键词:环境污染,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发展

1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的建设

1.1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这就要求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工作人员在构建时,需要具备较高的风险意识,做好预防措施,对一切可能会发生或者潜藏的污染事故要及时制止。如果面对的是已经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要及时做好清除工作,力争将污染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在最大程度上保障人们的人身安全和生命财产安全。

(2)有备无患、反映迅速。在构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时,要做到有备无患,对环境污染事故要做出及时反映,落实人员、储备技术、成立机构、配置设备、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责任。如果一旦需要应用环保监测应急系统时,要做好迅速进入准备的状态,快速启动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对污染物种类、危害、浓度以及可能会影响的范围进行确定。

(3)突出重点、分阶段实施。以实际情况为主,根据环境污染的发生情况以及已经发生过的环境污染事件等一系列案例,突出其中的重点,然后进行筛选,针对性的配置设备,选择合适的应急监测办法。

1.2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建设的步骤

(1)首先第一步要明确环境监测职能职责,确定组织机构、界定职能权限。构建环保应急监测系统机构,一般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分别承担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件的调查、采样、监测、分析、记录污染数据、提交报告等工作。

(2)然后第二步,构建环保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主要包括的内容有应急监测方法的确定、应急监测所需要的设备配置的确定,比如交通配备、防护设备、防护器材以及通讯设备等等。

(3)最后第三步,就是对环境污染源风险进行调查,比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风险源,这种污染事故较为严重,而且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制约影响。调查风险源时,除了本地厂矿企业等固定风险源,还要调查流动污染源,从已经发生过的污染案例事件中进行筛选,创建污染风险源档案,以此来预防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减少环境污染的危害,并且能够面对突发性污染事故时能够及时给予处理办法,在最大程度上尽量减少对人体的危害,保障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2 环境检测应急系统构建的措施

2.1 做好行之有效的预案

在创建应急监测系统时,要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进行明确,应急预案比较侧重于管理范畴,在应急监测技术工作方面,应当给出如何做、怎么做的处理办法,而这也是应急预案重要内容。应急监测预案不能肆意夸大,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创建一支行之有效的应急监测队伍,保障环境监测应急系统工作顺利开展,而且日常工作当中,做好预案、落实预案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2.2 构建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

要与实际情况相连,做好应急监测工作,选择适合的应急监测器材。在环境监测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应当满足环境监测工作的基本需求,本着实用的一廁,根据当地的污染隐患特征配置已有的器材,着重开展应急监测能力的构建,根据污染事件的特点,优先选择大气污染物的测定仪器。目前应急监测的仪器配置主要有检测箱、快速且低成本的气体、多功能水质测定仪器等等,除了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之外,比如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防护服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备取证器材,比如摄影机、照相机等,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环境监测,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以及现有的资源设备,合理配置环保监测资源,顺利靠站环保监测工作。

2.3 做好应急防护

不同类型的环境污染,要配备相应的防护器材,要满足切法防护、有效防护的要求。在环保监测时,要做好个人安全防护。在平时,应当对监测人员加强教育和培训,在化学事故中可能会遇到的危险类型进行确定,明确可能会产生的后果,然后在针对性的进行演练,总结演练中的收获和教训,特别是化学事故当中,有关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应急监测中个人防护安全措施,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顺利完成监测工作,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

3 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解析

(1)在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情况之下,采用环境监测应急系统来查明和处理环境污染情况。处理好污染环境事故的前提就是要做好应急监测工作,同时也是处理善后工作的基础。制定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有配置设备、明确监测人员的职能职责、处理制度、技术支持系统等,根据当地区域的污染源的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有区别的制定应急监测预案。

(2)由于突发性的污染环境事故,在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应急监测技术支持系统不断提升。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方向,主要是监测对人体产生健康影响的一些物质,特别是一些容易致癌的物质,比如激素类、环境荷尔蒙等等。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们必须要采取一些手段来消除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采用行之有效的环保监测预案来治理环境。构建环保监测应急系统,能够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能处理一些突发性的污染事件。因此,我们必须要良好的发展环保监测应急系统,保障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环境污染,确保人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郝文娟.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探究[A].《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年8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5:2.

[2]薛秀秀.关于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探析[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08):95+105.

[3]李巍,王志强,于洋,孙国鼐.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J].山东工业技术,2016(10):282.

[4]顾微.环保监测应急系统的发展及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21):155-156.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8

广电系统对安全播出的要求是零秒停播, 重大事件安全播出的要求更高。随着有线前端系统数字化改造步伐的加快, 数字电视前端安全播出的复杂性越来越明显, 除了要考虑到人为的因素, 还要考虑设备故障和自然灾害对安全播出造成的影响。

一直以来, 播出单位都是通过增加人员值班, 24 h不间断工作的方式来保证安全播出, 但很多事故是突发的, 比如设备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当事故发生时, 怎样以最快的时间切换到备用设备或系统, 以保证不出现停播现象, 这需要完善的监测系统来保障。

一个完善的数字前端系统, 除了要对系统中的核心设备、唯一设备、易发故障设备进行重点备份外, 必要的监测手段也是不可缺少的。广电总局对各个播出单位的要求是, 至少要对3个点进行监测:节目输入信号、节目输出信号和受众接收端。通过监测可迅速有效地确定故障源, 对其进行快速处置。

2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监测

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监测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码流分析, TS流监测。对多数数字电视前端系统而言, 码流分析这一层较易达到, 但TS (传输) 流监测较为困难, 理论上卫星接收机、编码器、复用器、加扰器、适配器、调制器的输出信号都需要被监测, 监测点较多。考虑到监测设备的价格较为昂贵, 因此在系统设计时, 通常对系统中重要的通道、重要的设备输出信号进行实时分析、监测和自动应急切换, 而其他通道只做简单的实时监测, 并自动应急切换, 不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这样可控制系统建设成本, 使系统设计更加合理。

在数字电视前端系统中信源和复用是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从安全的角度考虑, 必须对其进行设备备份, 并对输出的TS流 (传输流) 进行实时监测, 一旦TS流出现错误, 应立即切换到备用设备, 保证安全播出。

TS流的监测应符合TR101-290监测标准, 该标准分为3级错误检测:第一级监测 (第一级错误包括:同步丢失错误、同步字节错误、PAT错误、连续计数错误、PMT错误及PID错误) 集中了所有基本的参数, 这些参数保证TS流能够被解码;第二级 (第二级错误包括:传输错误、CRC错误、PCR间隔错误、PCR抖动错误、PTS错误及CAT错误) 集中了一些附加参数, 这些参数推荐用来进行连续性监测;第三级 (第三级错误包括:NIT错误、SI重复率错误、缓冲器错误、非指定PID错误、SDT错误、EIT错误、RST错误、TDT错误、空缓冲器错误及数据延迟错误) 是依赖于应用的几个参数。其中第一级错误会导致下游设备无法对TS流进行正常解码, 该错误属于致命错误, 会影响播出机构的安全播出, 而第二、三级错误不会影响到下游设备的正常解码, 不会导致播出事故。

在数字电视前端系统的重要通道中, 既要保证对TS流进行实时监测, 又要保证监测发现问题后, 立即切换到备用设备, 保证安全播出。基于PC硬件平台来完成TS流监测的设备, 可以实现TR101-290的3级错误监测, 但是无法满足长期安全稳定的工作, 而且价格不菲;以FPGA为基础的纯硬件平台可以对TR101-290的第一级错误进行完全检测, 其检测和应急切换的时间可以缩短到毫秒量级, 唯一缺点是无法实现TR101290的第二、三级检测, 但是由于TR101290的第二、三级错误不会影响到安全播出, 综合考虑, 依靠硬件来实现监测和切换更加适合系统安全播出的要求。

大连捷成在其i-MOD智能信号处理平台上新推出一款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 它是基于FPGA来实现对输入的TS流进行实时监测和自动应急切换, 此功能模块不仅具有较好的系统稳定性、安全性, 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其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3 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

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的功能特点如下:

1) 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的切换规模为3×1和4×1可选, 支持手动、自动应急切换, 还可以通过控制计算机对其进行控制。当主路TS流出现错误后, 模块会自动切换到备路信号源, 当主路信号恢复后, 可以自动返回主路信号, 也可以保持备路信号输出不变。是否返回到主路取决于模块的设置。

2) 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分为2种切换模式:整流切换与单节目切换。当主、备、辅路的TS流完全相同时, 可采用整流切换, 这是一种常规的切换模式, 实现起来较为容易;当主、备、辅路的TS流不相同时, 采用把备路信号解复用, 再复用到主路TS流进行单节目的SPTS切换, 称之为单节目切换, 这是一种创新的切换模式, 具有较高的技术难度。

之所以提出单节目切换模式, 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在系统设计时, 考虑到系统安全, 设计人员通常会设想最坏的可能性。在有线前端系统中最坏的可能性是当主、备、辅路TS流全部出现错误 (TS流的各种参数完全一致) , 且出现错误的节目各不相同, 此时模块不得不将一路有错误的TS流进行输出, 虽然会有相应的报警作为提醒, 但是技术人员无法立即解决故障, 直至信号源恢复正常。如果模块支持单节目切换, 则可以将主路有错误的节目用备路对应的节目进行替换, 将一个正常的TS流输出到下级。

(2) 当主、备路的TS流参数完全一致, 主路TS流内一个节目出现错误后, 采用整流切换到备路TS流时, 通常会使流内所有节目出现静帧、黑场、马赛克等现象, 肉眼可明显看出变化。如果采用单节目切换, 只将错误的节目用备路TS流中的相应节目替换, 则主路其他正常的节目不需要被替换, 也就不会出现静帧、黑场等现象。

(3) 如果主、备路TS流参数不一致, 当主路TS流发生错误时, 对其进行整流切换是不现实的, 这样会将流内没问题的节目也进行切换, 而且是不同节目之间进行切换, 这样就会造成播出混乱的现象。此时需要用单节目切换来解决这个问题, 将有错误的节目用备路指定的节目替代, 虽然也会引起部分节目混乱, 但是将影响降到了最低。

当主备路节目不一致, 其PID值也不会相同, 如果不修改PID值, 直接对单节目进行置换, 后级设备怎么能对TS流进行正确解码呢?在模块进行正常工作状态之前, 会将主路TS流内的PID值与备路TS流内的PID值做一个映射关系。当主路TS流内某个节目出现错误, 模块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PID映射关系, 在主路与备路的TS流内对应的节目之间进行置换。众所周知, 在复用的过程中是可以对节目的PID值进行修改的, 也就是说在进行单节目切换、再复用的同时, 将其PID值置换为主路对应的PID值, 这样就不会影响到后级设备对其进行正确解码。

3) TDS-5103 TS流智能监测应急切换模块支持当前路断电直通

传统的应急切换器都是支持主路断电直通, 即设备断电后, 不管主路信号是否正常, 输出的只能是主路信号, 这样难免会出现将故障信号输出给下级设备的情况, 影响节目正常播出。而大连捷成的TDS-5103功能模块, 对断电直通进行重新定义, 将其断电之前最后输出的信号作为断电之后的直通输出, 确保将正常信号进行输出, 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4) 依靠FPGA实现对TS流实时监测,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其监测时间可精确到毫秒级, 用最短的时间发现并解决系统故障, 将系统故障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5) 模块内置彩条信号发生, 当切换到最后一路输入无信号时自动输出彩条。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9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 环境风险源的类型和数量也不断增加, 有火电厂、选矿厂、硫酸厂、甲醛厂等化工厂, 有毒或有害物质泄露等大气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的几率也大大增加。因此, 结合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模拟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报当地的突发性污染物扩散事件,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及时疏散位于污染物影响区域的城市居民, 将有效降低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1 系统介绍

本系统的核心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和污染扩散模式CALPUFF。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开发的新一代中尺度非静力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尺度气象数值模式之一。目前该模式在理论研究、实时预报以及资料同化等领域都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CALPUFF为非定常三维拉格朗日烟团输送模式。可模拟的污染物有SO2、NOx、CmHn、O3、CO、NH3、PM10 (TSP) 、Black Carbon, 主要包括污染物之排放、平流输送、扩散, 干沉降以及湿沉降等物理与化学过程。CALPUFF模式为WRF和MM5等中尺度模式设计了接口, 使WRF等中尺度数值模式为CALPUFF扩散模式提供气象场, 从而能更有效地实现应急救援时对污染物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在大气环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

图2-1为污染扩散应急救援预警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略) 。系统主要分为4个部分:第一, 资料获取模块。本模块负责下载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WRF初始场数据;第二, 气象模块。该模块主要负责预报未来两天的天气状况, 并提取出污染扩散模式需要的气象要素场, 输出到污染扩散模式;第三, 污染扩散模块。该模块包括CALPUFF系统的两个主要模块, 即CALMET和CALPUFF, 其读取气象模块输出的气象要素场并根据人工输入的污染物信息即可预报出污染物排放后未来时刻的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第四, 产品输出模块, 主要实现产品的可视化。

2 系统的流程与自动化的实现

2.1 系统设计流程

系统分为两大部分分别安装在LINUX平台和windows平台中。LINUX平台部分包括资料下载模块和中尺度天气模式。系统的运行流程 (图略) , 其中自动化运行部分都安装在linux平台上, 而其余的部分安装在windows平台。

Linux平台的自动化实现了资料的自动下载, 中尺度气象模式WRF的自动化运行, WRF后处理的自动运行。自动化的实现将在下一节中介绍

2.2 WRF模式自动化运行的实现

系统硬件主要是一台IBM服务器, 服务器安装LINUX操作系统。WRF模式自动化运行的实现主要利用SHELL程序来完成。Shel是介于使用者和UNIX/Linux操作系统之核心程序 (kernel) 间的一个接口, Shell提供使用者和核心程序产生交谈的功能。在本自动化运行系统中, 主要得运行脚本wrf_2.csh使用cshell来编写。

2.2.1 模式参数的传递与模式的定时启动

模式在运行中涉及到几个重要的参数:即文件路径、起始时间与预报长度, 这几个参数几乎贯穿在MM5的每个模块中。因此, 如何在模式的几个模块中传递参数和如何实现定时启动是实现自动化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1) “文件路径”的传递

文件路径参数包含着程式在运行时需要用到的文件的路径, 将程式中同类别的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 并将这些文件夹放在同一个目录, 在同一个程序段中, 需要指定文件路径的地方直接可以在SHELL文件中使用这些变量替代。

2) “起始时间”和“预报长度”的传递

起始时间是指模式预报的起始时间, 它决定着初始场资料的调用与模式运行中涉及到的全部时间设置。可以利用shell的date命令和倒引号``来定义起始时间, 并利用参数传递变量$来便捷的传递它。

3) 模式的定时启动

Crontab是UNIX/Linux系统下的定时任务触发器, 它通过cron服务使用户能够在指定的时间执行某些程序。使用时需先创建crontab文件, 创建好cron.dat文件后, 还需要使用命令“crontab cron.dat”进行安装, 安装后程序方可按照定时设置启动。

2.2.2 资料下载的自动化

本系统采用的GFS全球模式预报资料存放在匿名FTP中, 使用linux下的wget命令即可快捷下载。以下为下载模块的代码 (略) , 利用前面提到的时间参数传递, 即可马上定位到要下载的文件地址。系统通过循环的判断, 确定所需的文件下载完毕以后会自动退出下载流程, 进入下一步的运行。

2.2.3 各个模块自动化运行的实现

下载流程结束后即进入WRF的流程。而WRF得两个模块 (WPS和WRF) 都涉及时间参数和路径参数的设置, 能利用程序自动修改时间配置, 便可实现整个WRF模块的自动运行。CALWRF和CALMET也是通过同样的方法来实现自动化。

2.3 CALPUFF操作界面的制作与模拟结果的可视化

系统的操作界面和可视化都安装在windows平台下。Calpuff模式的主程序为calpuffl.exe, 配置文件为calpuff.inp。本系统利用VB语言制作一个简单易用的calpuff操作界面。

图1为该系统的主要控制界面, 上图是对点污染源的操作界面, 下面则是面污染源的操作界面。程序的功能大部分通过生成bat文件并执行来实现。

2.4网络构建和Web服务器的配置

在局域网搭建好以后, 我们通过网上邻居实现内部资源共享, 但有一个问题, 也就是要实现Windows系统与Linux系统互访并对对方的共享目录进行读写的功能。局域网示意图如图2。

2.5 Html/JavaScript网页设计

2.5.1在网页中添加GOOGLE MAP

本系统采用的可视化模块是基于Goole Map应用程序接口开发的一套网络应用程序。Google MAP API是美国谷歌公司提供的一个免费服务, 可以将Google MAP嵌入到自己的网页中, 并可以通过添加图层, 将信息叠加到地图上去。例如在网页中嵌入如下段落即可将google地图嵌入到自己的网页中去。

2.5.2地址解析

地址解析是将地址 (如“1600 Amphitheatre Parkway, Mountain View, CA”) 转换为地理坐标 (如纬度37.423021和经度-122.083739) 的过程, 您可以根据转换得到的坐标放置标记或定位地图。根据这一功能, 我们就可以实现地点的查询, 以便迅速确定污染源的地理位置。

3 结论

作者开发了贺州市应急救援污染扩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并完成系统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将在突发性大气污染事故中为相关部门快速提供气象条件信息, 并对大气污染的扩散情景作出预测, 为政府部门应急平台提供技术支持。该系统实现了:1) 中尺度模式WRF的数值预报系统的自动化下载、运行和输出;2) 将大气污染扩散模式CALPUFF的移植, 利用VB、VC++等工具实现了贺州市应急救援污染扩散气象监测预警系统的图形化界面;3) 基于Html/JavaScript网页设计技术的模拟结果可视化界面。

摘要:本系统是用于模拟突发性大气污染事件的数值模拟系统。本文主要介绍了系统的架构, 并探讨其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各个问题和解决方案。系统可以及时地监测和预报污染物浓度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趋势, 为决策部门提供准确信息以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气污染,监测预报,数值模拟,自动化

参考文献

[1]Scire, J.S., Strimaitis, D.G.and Yamartino, R.J., A User's Guide for the CALPUFF Dispersion Model (Version5.0) , Earth Tech, 2000.http://www.src.com/calpuff/download/CALPUFF_UsersGuide.pdf

[2]李江南, 吴池胜.在PC机上安装MM5的方法和运行要点.广东气象, 2004, 1:32-33.

[3]王华, 向军, 方可燕, 等.Linux从入门到精通.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0.

[4]张建海, 张广周.日本数值预报产品在MM5模式中的应用.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4) , 66-70.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10

广播电视移动监测系统包括接收天线、广播电视场强测量、频谱分析、频偏调制度测量、存储、数据分析处理等系统;广播电视信号测向系统包括测向天线、高灵敏度测向接收机、方向指示、测向数据处理等系统;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包括无线集群电话、全时监控、照明和供电系统;非法信号压制系统包括发射天线、压制信号产生系统。

该系统综合应用数字技术、无线网络技术和广播电视监测技术, 实现了开路广播、开路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多业务固定和移动监测、指标检测、测向定位、非法信号压制、应急指挥调度等多种功能, 首次在国内将先进的无线广播电视信号监测、检测与压制一体技术和无线全频段 (100kHz~3000MHz) 高速扫描技术及监测与应急通信指挥综合应用技术融为一体, 系统技术先进、功能齐全、方便灵活、高效实用, 自动化、智能化程度高。

该系统采用软件无线电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研制数字监测/测向处理器, 使系统具有较高的监测测向精度和速度, 加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车载无线电频谱数据库和监测数据库系统, 实现对无线电信号实时预警监测;采用单车多点定位技术, 一部监测车就可实现测向定位;利用智能仪器接口技术, 使监测自动化、网络化;采用高效数据分析处理算法和图形处理算法, 进行台站信号的移动场强测试和绘制场强等值覆盖图;GPS定位技术和无线集群通信技术相结合, 实现安全播出的准确、快速调度;集智能仪器接口、TCP/IP以太网和GPRS等网络技术为一体, 移动监测系统和监测中心安全播出智能监管平台网络一体化, 数据实时交互。

通过全数字广播电视信号移动监测、压制及应急指挥系统可以对北京地区广播电视信号传输覆盖等情况 (内容、质量、安全等) 进行移动实时监测、自动绘制广播电视信号场强覆盖图、对广播电视信号进行测量和信号源测向定位、非法信号预警与压制、应急指挥调度等功能, 进一步提高了北京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水平, 有效防范非法信号的攻击和破坏。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分析 篇11

摘要: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能够帮助企业在出现一些环境事件或者是突发环境事件时,按照企业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在降低企业损失的同时,减小企业环境事件对社会以及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环境事件;突发环境事件

环境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订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预案需要具备科学性、可操作性、动态性和系统性,通常包括情景、客体、主体、目标、措施和方法六个要素。预案管理以对信息的分析作为基础,对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突发情况进行预测,对未来可能存在的威胁进行识别,并且根据预测的威胁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未来一旦预测的威胁发生,就可以按照事先制定好的应急预案行动,并且根据威胁发展事态随时调整应急方案,达到控制威胁事态发展的目的。

一、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现阶段很多企业不重视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甚至于将应急预案同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相混淆,而且处理方法主要侧重于企业的生产安全应急,对于环境应急预案则是比较疏忽,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处置方式不当的话就会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也会对社会环境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同时,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的实施也趋于形式化,没有了解应急预案编制的真正目的,将应急预案停留在文件层面,没有真正落实贯彻到位,如有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事件的处理将趋于无序。如:厂区的排水管网是控制环境事态向外蔓延的主要线路,而很多企业的厂区相应管理人员却并不清楚厂区管网分布,环境突发事件一旦发生,若不清楚厂区排水管网出口位置,排水匝道没法控制,将导致大量污废水向外泄漏,造成环境事故。

2、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现阶段很多企业技术人员对企业的情况非常熟悉,但是技术水平并不高,而且经验也不丰富,不能够独立完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思想也受到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思想的束缚。除此之外,企业委托的相关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的水平也不高,不能够客观评价企业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甚至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编制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的应急预案只是流于形式。

3、预案编制人员对企业的辅导不够

目前,许多企业委托相应机构编制环境应急预案,但预案编制完成后,并未对企业进行相应应急预案相应知识的普及和贯彻,企业停留在“完成上级任务”的观念上,对突发环境事件对自身及社会的影响认识不够。机构停留在“为完成报告而编制报告”的层面上,而不是“为辅助企业更好地开展环境应急管理而编制报告”。

4、預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

对于企业而言,有一个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这一问题涉及到了企业和政府预案相衔接问题。现阶段企业往往只有预警分级,却没有响应的预警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却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尤其是一些现场应急处置措施。以上这些问题在企业当中普遍存在。

二、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分析

企业层面的环境应急预案,主要侧重于3个环节:其一是明确分工,预案应明确规定各部门或人员的职责、任务、权限,使各部门在紧急状态时能迅速、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充分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其二是明确处置程序,即明确规定现场处置环境事件时的工作程序,包括处置力量集合、装备器材的使用、安全防护、现场污染控制等;其三是应急物资的贮备,应对企业贮备的应急物资种类、数量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因事件风险类型与程度的不同而不同,但一般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功能:报警与报告程序、指挥和各应急功能部门或人员的职责、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监测和评估、污染控制、现场救护与疏散、应急结束与环境功能恢复、应急物资与技术准备等。所有的应急功能都要明确“做什么”、“如何做”和“谁来做”。具体地说,企业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总则

包括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和工作原则。企业的环境应急工作原则要反映应急处置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总体思路,如“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分级控制”、“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等。最大程度地保护公众安全、环境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维护社会稳定,尽快恢复正常生产应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的主旨。

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预案应明确企业应急指挥体系及各部门的应急响应职责。只有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应急处置的效率。如果职责分工不明确,势必会形成互相推诿、扯皮的局面,影响应急处置目标的实现和处置效率。职责明确,就是要将紧急事件的决策指挥、污染控制、应急监测、安全警戒、人员救护、疏散转移、内外部联络、综合协调、物资供应、污染消除及预案修编等工作职责具体落实到部门或科学、统一的应急决策指挥系统在紧急状态时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事件救援现场复杂多变,但一般应急指挥应按照下列程序展开工作。

第一对现场的灾情进行分析。相关专业人员、专家应该在现场总指挥的安排下,从现场污染情况出发,对周围的人员分布、环境以及设施等因素综合考虑,对环境污染事件的危害程度进行判断。

第二根据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制定具体的救援预案。现场的专家和相关专业人员要在现场总指挥的指导下仔细研究环境事件的发展趋势、污染范围以及污染程度,考虑现场救援力量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救援预案,并对一些可能出现的以外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以外情况出现的应急对策。

第三对各个救援队伍的任务以及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将任务落实到各个救援队伍。

第四对救援力量进行合理分配,对各个救援队伍的应急行动进行协调,确保救援行动有序进行。

第五宣布救援结束。现场总指挥要仔细分析环境检测数据,做到到现场污染的可控程度进行有效判断,救援行动结束之后,宣布救援行动结束。

3、预防与预警

企业应在环境风险源辨识与评估的基础上,对潜在环境污染事件发生的原因、规模、途径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作出基本的分析判断,确定预防工作重点,提高预防工作的针对性。此外,企业还应提出长效的隐患排查与监控机制。预警分级、发布或者解除程序亦应作出具体规定。

4、应急响应

突发环境事件后,企业各应急部门应按照制定的应急预案快速地展开救援行动,包括信息报送(向企业内部人员、政府环保主管部门及专业环保公司报警)、应急响应人员集结、现场污染控制、现场人员救护、紧急疏散与安置、环境应急监测、污染消除、现场洗消等。只有经过培训和指定的人员方可参加现场应急响应行动。

现场污染控制一定要对症下药,如:氯气泄漏与氨气泄漏的处置方法不同;废水超标排放与消防水携带污染物排放的处置程序各异;同一种污染物,不同的企业因其所处的环境条件、应急资源的不同所采用处置方法有差异等等。

环境应急监测在应急救援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决策支持作用。必须对污染物的扩散势态和影响及时进行动态监测,监测结果不仅是控制污染、制定清污措施的重要决策依据,同时也可以为划分应急工作区域,确保现场应急工作人员的安全以及对周围公众采取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5、应急结束

当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现场已经得到控制、污染源已经消除,现场环境的污染物浓度低于最高容许浓度,符合有关环境标准,未出现新的污染时,总指挥经专家组同意并得到相关授权后可以宣布应急行动结束。

6、应急保障

进行必要的环境应急物资贮备,是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在

环境监测应急系统 篇12

随着人们安全生产意识的不断提高, 以及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 安全事故的发生频次不断降低, 对于从事应急救援任务的人员来说, 从真实的事故应急救援中得到锻炼并积累救援经验的机会越来越少, 同时各应急救援部门的协同作业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如果通过实际场景模拟演练的方式训练救援人员及协调各救援部门, 训练过程中会存在很大不可控的安全因素, 同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 构建一个能够模拟应急救援现场状况的模拟演练系统是至关重要的。

基于水环境突发污染事件[1]的模拟演练过程, 由3D引擎及事件模型的算法实现某个事件完整发展过程, 形成了事件模型。但是, 应急演练往往是多部门多角色协同演练的过程, 为了更符合这一特点, 让模拟过程尽量贴近实际演练过程, 事件模型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 提出了以任务为核心的模拟演练系统[2]的解决方案, 通过剧本任务和临时性任务, 将部门间协同演练过程分解为一系列相关联的任务, 有效地控制整个模拟演练过程。因此, 任务控制模型无疑是演练系统的核心模块。

本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以及环保应急演练系统项目需求, 设计了一个同时适用于推演和非推演情况的任务控制模型, 基于任务的优先级[3]和任务间关联关系对任务进行调度控制。

1 任务控制模型原理

应急演练系统基于任务实现整个演练过程, 演练系统的任务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剧本—任务—作业”形成了一个树形结构。现给出应急演练系统中任务控制的相关定义与描述。

1.1 相关定义

剧本:应急演练剧本是整个应急演练流程的描述, 包括一系列应急演练任务和作业的集合, 演练剧本还包括其与地图的关联信息。

任务:任务是演练内容的描述, 多项关联的任务组成了模拟演练的整个流程。任务是非推演情况的最小执行单元。一个演练剧本含有多个任务。每个任务包括众多属性, 即任务唯一标识 (任务编码) 、任务触发条件、任务执行部门、任务目标、作业集、任务发布状态、任务完成状态、异常重发次数。

作业:作业是演练系统中最小执行单元, 当某个NPC角色接受到一个作业就可以直接执行。作业只存在于模拟演练的推演情况, 在非推演时不存在作业。一个任务可以包换任意多个作业。每个作业包括众多属性, 即作业唯一标识 (作业编码) 、作业触发条件、作业执行角色、技能、技能参数、目标角色、作业目标、异常重发次数。

1.2 语法设计

1.2.1 剧本语法。

一是剧本基本描述语法。剧本内容的第一部分是剧本相关属性信息描述, 包括剧本ID、剧本名称、剧本描述、剧本类型。具体采用“剧本属性=属性值”格式, 剧本属性以“S”开头, 每行表示1个属性。二是关联场景描述语法。剧本中描述场景关联的部分在剧本基本描述语法之后, 通过场景地图ID表明该剧本所关联的场景, 如:“Smap=scene0103”, “scene0103”是场景地图ID。

1.2.2 任务语法。

一个任务描述了任务相关属性, 每个属性都采用不同的符号约束, 任务ID以特殊字符开头, 如“T”。临时任务以“P”字符开头, 临时任务数据结构与剧本任务相同。

1.2.3 作业语法。

作业描述了一个角色具体执行的某一技能, 以及技能执行所需的参数和考核作业是否完成的目标。作业的每个属性同任务一样采用不同符号约束, 作业ID必须以任务ID作为前缀, 真正作业ID部分以字符“A”开头, 两者之间以符号“-”分隔, 如:T1-A1。作业中的角色ID及其角色属性同样来源于场景编辑器。

2 任务控制模型设计

应急演练系统中任务控制模型如图2所示。任务控制模型中的核心数据结构包括剧本实例、任务实例队列、任务发布缓冲队列、待发布作业队列、作业发布缓冲队列。作业发布控制和任务控制是任务控制模型的核心功能模块, 用于对解析后的作业和任务队列进行调度控制[4,5,6]。任务控制模型的主要逻辑如下:

(1) 剧本加载器在系统启动时加载剧本文件, 将剧本内容按行读取存入一个宽字符串中。

(2) 任务解析器将剧本字符串解析出剧本实例、任务实例、作业实例。将任务实例存入任务实例队列, 作业实例存入待发布作业队列, 并根据作业ID的前缀任务ID, 将作业ID填充到任务的作业集属性。

(3) 临时任务直接从指挥席以任务消息的形式经过消息管理器到任务解析器, 再将临时任务解析成任务实例并放入任务实例队列。

(4) 模拟演练自动推演时, 作业发布控制器每帧都扫描待发布作业队列, 当作业的1个触发条件满足, 就将满足的触发条件删除, 当作业的触发条件为空时, 将该作业放入作业发布缓冲队列。

(5) 模拟演练非推演时, 任务发布控制器每帧都扫描任务实例队列, 当任务的1个触发条件满足, 就将满足的触发条件删除, 当任务的触发条件为空时, 说明该任务可以被发布出去, 即将该任务放入任务发布缓冲队列。

(6) 发布器每帧都扫描作业发布缓冲队列和任务发布缓冲队列, 当2个队列中存在作业或者任务时, 便将作业封装成作业消息, 通过消息管理器发布到作业执行器。将任务封装为任务消息, 通过消息管理器发布到演练客户端。如果因为网络等外界因素造成发送失败, 发布器根据异常重发次数进行重发。

(7) 作业执行器执行作业, 并向任务控制模块返回作业状态和目标角色状态, 根据这些数据作业发布控制器修改待发布作业队列的作业状态, 任务发布控制器根据作业状态修改任务中作业集的作业状态。当该任务下的所有作业完成时认为该任务完成, 或者该任务的目标都满足时认为任务完成。

(8) 为达到各个演练端的任务列表一致性, 所有任务在每次发生任务状态改变时都通过任务状态消息进行同步。

3 技术特点

本系统的任务控制模型将剧本加载、任务解析、作业和任务控制、作业和任务发布分别构造成独立的数据操作对象, 任务和作业成为这些操作对象的加工产品, 这样增强了各个功能模块的耦合性。

作业发布控制和任务发布控制分离, 任务和作业既可以同时存在又可以单独存在, 这样推演和非推演都可以使用同一个任务控制模型。

4 结语

本文首先提出了任务控制模型的原理, 并详细介绍了剧本、任务、作业的概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详细描述了应急演练系统中剧本、任务、作业的语法设计, 最后描述了任务控制模型主要数据结构和主要逻辑设计。

任务控制模型是应急演练系统的重点, 本文提出的以任务为核心的控制模型将模拟演练整个流程贯穿起来。任务和作业的分离在提高系统的耦合性同时, 可以使该任务控制模型适用于推演和非推演2种情况, 简化了系统逻辑。

参考文献

[1]孙成江, 刘林.应急救援模拟演练系统设计与实现初探[J].石油工业计算机应用, 2010, 67 (3) :3-6.

[2]邓厚涛, 王红卫, 袁涛.国民经济动员仿真演练系统的开发[J].武汉理工学报, 2008, 30 (10) :771-774.

[3]陈辉.实时任务优先级动态分配策略[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0 (7) :385-388.

[4]陈露.基于ANP-DEA的城轨网络应急演练组合评价模型[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2014 (1) :59-63.

[5]王磊, 陈国华.基于时间约束模型应急演练绩效评估的实证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8 (2) :34-39.

上一篇:导演教学下一篇:肿瘤疼痛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