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教学

2024-07-24

导演教学(共12篇)

导演教学 篇1

一、植桐引凤, 让学生全身心投入

我们经常讨论教师在课堂上该扮演什么角色, 说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我说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优秀的导演。因为一部好片子, 媒体炒得火爆, 票房卖得叫好, 观众啧啧称赞。可是, 好戏背后, 谁又用心去探究过呢?好戏必然离不开好导演和一批投入的演员。一部好戏是“导”、“演”配合得好的结果。同样, 一堂好课, 也是如此。教师讲的眉飞色舞, 但不能吸引全体学生的有效投入, 教师也只能唱独角戏, 课堂教学效果也好不了。

一堂好课, “导演”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导演不仅是要有博学的知识, 还要有灵活的方式方法, 有多方面的能力技巧, 演员才会服他。因此, “导演”的备课就不是简单备教材、备书本, 更重要的要备学生、备气氛、备故事、备方法、备技巧。最后, 通过双边活动, 才演得出一部好戏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学生读、说、演, 把课堂交给学生。

二、放飞想象, 让学生个性得到发展

在平时的教学中, 大多数的老师都把按要求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耗子看作是好孩子, 而把“异想天开”的孩子当成捣蛋的不遵守纪律的“坏孩子”加以训斥, 于是, 很多孩子有奇思妙想也不敢说, 时间长了, 也就养成了不思考懒于想象的习惯, 从而使他们的想象空间受到了禁锢, 发散思维得不到开发,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就大打折扣。

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的行为, 教师不能用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取代学生心目中的“哈姆雷特”, 用自己的观点否定学生的理解, 或用教学参考资料的观点来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如《课程标准》所说,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 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 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三、引导参与, 让学生在表演中创造

我们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总习惯于在有限的一堂课中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知识, 不仅要讲到而且要讲深讲透。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创造性受到很大的限制。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并让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其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的。要达到这一目标,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去实践、让学生去表演。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总趋势, 素质教育的推广要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面对社会, 面对人生, 面对可能会遇到的种种问题。在能力的提高的同时, 我们又时时不能忘记语文本身所肩负的特殊责任——筑起一代人的灵魂。这要求我们彻底改变“教师中心”的教学机制, 教师得先理顺关系, 认准角色, 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让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能当好“导演”, 多导“好戏”。

关键词: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自主学习

导演教学 篇2

关键词:新课程 导演艺术 创新 作文教学 新理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创新教育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作为传统学科的语文教学似乎首当其冲,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弊端日趋明显,创新语文教学势在必行。笔者在此试图从分析传统作文的弊端、新课程的精髓入手,尝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运用“导演”艺术,努力构建作文教学新理念。

1 传统作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和新课程的精髓认识

长期以来,虽传统作文教学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如注重作文语言、立意等基本功的训练,成功的作文大多能展示出深刻的主题、丰富的蕴涵、充实的内容。但是在应试教育一统标准的束缚下,作文教学在观念上和实践上堕入畸形化。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装在一个老套子里,指导学生作文就难免“一刀切”,拿旧观点、旧思想、旧框框、老路子去要求学生。这样指导下的学生作文,感情苍白,题材陈旧,形式雷同,缺乏个性,严重压抑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具体说来,其弊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感情虚假肤浅,缺乏感染力。传统作文教学,主题先行。由于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求学生作文主题倾向崇高、光明和美好,礼赞现实生活的幸福和发展远景的诱人,结果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不注意从生活实际选材,不注意写自己的亲身所见所闻、真实想法、真实体验,不去敞开心扉,说真话,诉真情。导致主题肤浅,感情苍白,缺乏真意,不但别人读了索然无味,就连自己读来也觉得意兴全无,更不必去谈什么震撼力和感染力了。

题材雷同、陈旧,缺乏新意和个性。先行的主题天然地决定了取材范围狭窄。作文中,学生往往把先前已储备的思想内容作为题材,万变不离其宗。写到家庭生活,内容往往表现家庭的幸福快乐,如父母如何在生活上关心体贴自己,犯了错误时如何教育自己,很少有学生写到家庭中的烦恼和不幸。议论文的论据,动辄大禹、李时珍、焦裕禄、张海迪。生活中的热点和现实矛盾却很少引进自己的作文中去。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不但千篇 一律,如出一辙,而且内容陈旧不堪,不忍卒读,更无从谈什么新意和个性。

思路模式化,形式现代八股化。教学过程中对“文体意识”的强调灌输使学生的写作不敢突破文体框框的限制。一个题目,一篇习作,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千篇 一律;选材,立意,构思,如出一辙。什么时候说什么话,用什么词都成定规,近似八股,从而成为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情形,陷入严重的程式化、模式化。

以上种种弊病广泛存在于作文教学中,不但严重限制了学生感情的发挥,思维的发展,还会导致学生人格的分裂,即作文和做人的背离,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因此,改变以往作文教学模式,转变传统写作观念,让学生真实、自由地表现生活,展示自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教学重任。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新大纲的试行,以往的作文教学模式也似乎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需要。创新作文教学势在必行。

导演背后的“导演” 篇3

人们注意到,新导演、大卡司、强大幕后班底的中小制作影片,开始成为观众和市场的新宠。《北京遇上西雅图》《致青春》《小时代》等热门影片,均符合这三个特征。而两位知名导演陈可辛和管虎也都在此前遭遇了市场滑铁卢。陈可辛最近执导的两部古装大片《武侠》和《血滴子》,票房和口碑均不如预期。于是,到《中国合伙人》,陈可辛简直像新人一样谦虚谨慎,不断举办试映会,听取业界和普通观众的意见。而管虎去年的《杀生》尽管艺术成就得到专业人士赞许,但票房成绩却远不能与之相匹配,今年的《厨子戏子痞子》,也有意调整了创作思路,向市场示好——影片汇聚三大金马影帝,包装和营销均按照商业化套路进行。最终,这部荒诞喜剧以超过3亿多元的票房创下其从影以来的最佳战绩。

正如《小时代》制片人、大盛国际传媒总裁安晓芬所说,中等投资规模影片的兴起,早在2011年底的《失恋33天》起就开始蓄势,从《泰囧》爆发,直到今年才成为一股潮流。在这个过程中,一批导演新面孔不断涌现出来。

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曾信心十足地表示,光线影业是国内新导演资源最丰富的电影公司。“光线影业从去年到今年已经上映的和即将开拍的,或者即将上映的导演处女作大概会有十部。”已经上映的影片,有《铜雀台》(赵林山执导)、《不二神探》(王子鸣执导)、《泰囧》(徐峥执导)、《伤心童话》(徐正超执导)。其中,《泰囧》的辉煌已不必多说,瞄准暑期档的《不二神探》,香港导演王子鸣虽然尚不太为人所知,但该片监制崔宝珠却赫赫有名。正是她找来老朋友李连杰和文章,在影片中三度合作。

由于今年几部以女性受众为主的影片均取得上佳票房成绩,大盛国际传媒也计划今年到明年要拍摄3到4部女性情感题材影片,其中一部更将大胆启用女明星伊能静做导演,当然,也必将会有强大的幕后团队助她一臂之力。

新导演受宠

光线影业将发掘内地新导演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王长田认为,无论是和知名导演还是和新导演合作,都有风险。但和新导演合作,通常投资金额不会很大,风险也就相对低。其次,新导演不像资深导演容易遭遇创意瓶颈,想象空间非常大。第三个原因也很重要,“假如在初期开始扶植新导演,他们成名后对光线的感情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他很有信心,徐峥的下一部影片还会与光线合作。

安晓芬一直致力于挖掘新导演。她力推的第一个导演新人是李阳——网络动画片《李献计历险记》的导演,后来这部动画片被改编成电影,由房祖名主演,该片被称作第一部为“80后”量身定做的影片。李阳的思维天马行空,个性另类,但并没有接受过电影的专业训练。他于今年率先推出了微电影《坏未来》,为后续的大银幕处女作做铺垫。郭敬明则是安晓芬“挖掘”的第二个导演。这位作家出身的新导演出手不凡,《小时代》已经成为今年暑期档最受瞩目的国产片。

“当今的电影观众已经年轻化了,‘90后’观众已经成熟,并且形成了观影习惯。他们的审美趣味,绝不是四五十岁的人能够触摸到的。电影是朝阳行业,未来的电影创作一定更新换代。” 安晓芬说。“而且,很多成熟导演往往比较主观,新导演更懂得听取他人建议,更好沟通。以此趋势发展,今后的电影,制片人、监制的地位会越来越高。”

安晓芬试图不断发掘不同身份背景的创意人才,尤其看好作家。“现在最缺的是好剧本。作家往往懂得故事,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有业内人士甚至认为,以郭敬明为代表的作家进入电影业,将会间接推动其他文化领域人士进入这个行业,从而逐渐提升从业者的整体水平——细数去年到今年表现突出或即将推出作品的新人导演,其中,徐峥、赵薇、杨采妮、周杰伦是艺人;李阳是动画作者;赵林山(《双城计中计》导演)、潘安子(《宫锁沉香》导演)、王子鸣(《不二神探导演》)是广告导演;郭敬明、权聆(《陌生》导演)是作家;薛晓路(《北京遇上西雅图》导演)是知名编剧。他们拥有各自不同的专业积淀。

导演背后的“高人”

无论是名不见经传的新人导演,还是万众瞩目的“明星转型”导演,要想顺利执导一部影片,都离不开成熟团队的辅佐。所以,薛晓路有江志强鼎力支持;郭敬明身邊有柴智屏和安晓芬;权聆背后有贾樟柯;杨采妮的《圣诞玫瑰》请来“文张武徐”(徐克和张之亮)做监制;赵薇则有关锦鹏和李樯这两个“左膀右臂”;《不二神探》的监制崔宝珠的能量,业内几乎无人不知。

而在以前,一个籍籍无名的电影导演开启处女作的征程,往往是一出悲壮的血泪史。“众星捧月”式地培养新人导演,或许正是大片时代向中小片时代过渡的一个表征。如果占据资源、拥有影响力的资深导演、制片人能够主动多为青年新锐创造机会,多为他们的作品担任监制、艺术顾问的角色,对于新一代导演的培养无疑大有裨益。

“万能配方”

即便有明星做导演,演员阵容强大,资深影人幕后指导,也不见得就可以拥有战无不胜的“万能配方”。一部电影的成功由多重因素共同起作用。例如《圣诞玫瑰》,开局平平,上座率并不高,首周末只有1300万元的成绩。“影片内容不太对主流观众胃口,营销上也没有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失利在所难免。”一位院线经理总结说。“新导演更要遵循市场规律,比如档期,《圣诞玫瑰》与《中国合伙人》硬拼,自然处于劣势。”

著名小品演员黄宏执导的第三部电影《倾城》,表现的是颇有话题性的汶川地震,也有林心如和黄觉等明星参演,但观众反响很是一般。

创作意识不够市场化,宣传不到位,会让一部有潜质的新人新作在市场上折戟沉沙。电影没有标准配方。新导演的春天来了,但仍 “小荷才露尖尖角”。他们的成熟,将与中国电影市场的成熟同步进行。

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做好“导演” 篇4

一、巧设情境, 因势利“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激发兴趣,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 引导他们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中。

例如, 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如果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木棍我能撬起地球”导入, 教师可以说如果给我一张足够大的纸, 20次就能折35层楼房那么高, 27次就能折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学生对此会感到好奇, 兴趣会油然而生, 教师顺势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学习乘方的定义。在具体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数学趣闻、设计一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思考, 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好奇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新课。同时,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 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二、抛砖引玉, “导”陈出新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很强的学科, 很多内容需要“温故知新”,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知识的迁移与类比, 通过把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 比较新旧知识的异同点, 引导学生充分思考, 探索规律, 总结归纳, 就能充分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掌握新知识, 形成新技能。

例如, 在讲“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教师可以复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内容, 让学生先解一个一元一次方程, 再将方程中的“=”改成“>”, 让学生尝试解不等式, 并提醒学生每一步都要符合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部分学生就会通过类比、分析正确地解出不等式, 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训练机会, 又使学生掌握了解不等式的关键, 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以旧知识的再现, 为学生理解和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搭了桥、引了路。“导”陈出新, 要注意导入题既要有利于学生充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点引出新知, 使学生学得自然, 又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 恰当地设计学习和探索的问题, 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授之以渔, 学法中“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通过数学教学, 使学生既学到知识, 又学到方法, 逐步由“学会”到“会学”, 不断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 在讲“折叠”时, 教师可引导学生总结此类题目的共性——同一线段或角在折叠前后对应相等, 然后再寻找图中非重叠部分的直角三角形, 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有了如此的训练, 学生在解决折叠问题时便胸有成竹了。另外, 教师可对几何题的做题习惯加强指导, 抓住问题的关键, 优化解题过程, 使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得到培养, 反思解法, 丰富学生解题策略,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使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逐步提高。

四、提升能力, 归纳中“导”

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是从相关问题中, 抽取出体现其本质特征的因素概括出来的。数学中的法则、公式是从同一类运算中对运算规律进行概括得出的。数学中的定理是从同一种推理中通过归纳、论证概括得出的。归纳概括能力是衡量一名学生学习能力的标准之一, 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因此, 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总结,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例如, 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几道计算题归纳概括出公式, 然后再通过整式乘法运算进行验证, 使学生理解公式的产生过程、推导过程, 对公式理解得深、记得牢、用得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加强引导, 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归纳、概括知识的基本方法, 进而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五、融会贯通, 习题上“导”

为了拓宽学生解题思路, 教师要精心设计习题, 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打破常规, 积极探索, 放开思路。在课堂练习中,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习题, 包括:

1. 条件一定, 结论不一定的习题。

这类习题为学生提供了追求“多答案”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机会,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 请写出过点A (-4, 1) 的一条直线解析式。

2. 条件不一定, 结论一定的习题。

例如, 请写出数轴上距-2点三个单位长的点所表示的数?此类题的设计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同一结论, 可能来自不同的条件, 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地考虑问题。

3. 条件不一, 结论不一的习题。

这类习题需要学生首先对题目进行分析, 再进行深入思考, 有利于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知识。例如, 从一副扑克牌 (去掉大、小王) 中任意抽取四张牌, 根据牌面上的数字进行加、减、乘、除和乘方混合运算 (每张牌只能用一次) , 使运算结果为24或-24。A, 2, 3, …, K分别代表绝对值为1, 2, 3, …, 13的数, 并且红色扑克牌代表正数, 黑色扑克牌代表负数。请你列出三个算式。这样的习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开拓, 知识也融会贯通了。

导演教学 篇5

班庄中学 万曙光

一、设计思路

把制作动画的过程看着是在导演一出戏剧,让学生来做导演,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动画制作过程的理解。在假设的戏剧中,太阳元件是主要演员,库变成了后台,场景变成了表演舞台。将整个动画制作分成四个小活动,就可以把添加背景作为布置舞台,将太阳图片处理成太阳元件看着给演员化妆,把太阳移动看成是演员登台表演,让拓展部分看盛演员的特技表演。通过这四个小活动训练为主要形式,最后综合活动,让学生按照教材上提示的步骤,另选一个图片作为背景,重新完成太阳移动的动画制作。并设计成一个活动比赛,两个学生一个小组,看谁做得又快又好。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体会动画制作步骤,感觉动画制作的神奇,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苏科版第八单元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第一课时,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主要介绍两种基本动画:动画补间和形状补间动画,里面包含了“移动的太阳”,“旋转的风车”,“盛开的小花”三个动画的制作。本人选择把单独制作“移动的太阳”作为第三节的第一节课,并对“移动的太阳”的动画内容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将背景图片由原来的一张变成几张不同的图片,来让学生自主选择。太阳的移动由左到右变成由左下方到右上方,将背景图片转换成元件,并形成颜色的变化效果,形成太阳升起的场景。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让动画更加生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学情分析

我校信息技术课程是每周一课,七年级完成初中信息技术(苏科版)(上册)的教学,八年级完成苏科版(下册)和(选修)部分单元的教学,大部分学生对第八单元动画制作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在第八单元前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对flash的窗口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会了对工具的使用,但还不很熟练。制作了简单的Flash动画“移动的小球”和“移动的汽车”。虽然教材已给出了操作的基本步骤,但学生还不能一下子独立按步骤完成操作。学生的操作水平不一样,有些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鼓励和帮助。

四、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学会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2、学会元件的使用,理解元件的意义。【过程与方法】 教师把动画制作比喻成演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把这一动画过程分解成4个小活动,让学生一个活动一个活动逐步完成,最后分成小组,按照教材上步骤,完整完成动画的操作。在操作过程中完成对元件的认识,掌握动画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使用动画制作兴趣,感受的flash动画的神奇,提高动画制作的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能力。

五、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动画补间动画的生成方法。难点:转换元件、元件使用的意义。

六、教学方法 演示讲解,模仿学习,小组学习。

七、教学准备

网络教室、投影机、几张图片素材

八、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导演,大家也许很纳闷,我们是来学习动画制作的,怎么成了导演呢。其实这不过是一个比方,我们把今天制作的动画过程看成是导演一部戏,在戏里就需要舞台,演员等等,在今天要做的移动太阳的动画中,同学们觉得舞台是什么?演员是什么?我们就通过下面四个小活动来一起做移动太阳的动画制作。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导入,围绕做导演,导演一部戏这个话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动画的热情,对照演戏,加强学生对动画制作过程的认识人,让学生带着疑问和兴趣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

2、讲授新课

活动一:搭建舞台(设置背景)

首先我来和大家一起布置一下这部戏的舞台,也就是动画中的背景,让演员在一个优美的环境中来表演,我们这里准备了几幅背景图片,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来作为背景。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1)新建文档,双击图层1,改名为“背景”

(2)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将“绿色家园”图片或其他喜欢的背景图片导入到库中。

(3)执行“窗口—库”,打开元件库。选择“背景”层第1帧,将“绿色家园”拖入场景中,并调整好大小和位置。

(4)选中第40帧,按F5插入帧,使动画延长到40帧,1-40均能显示背景。再锁定“背景”层。

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搭建舞台。(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即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加了这节课的丰富多彩。在操作中初步熟悉库的使用。

活动二:演员化妆(太阳元件)

我们的演员是谁,太阳,请主要演员太阳登场,完成(5)(6)操作,我们觉得太阳不漂亮,给太阳化化妆,将太阳转换成太阳元件。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5)插入图层,改名“太阳”

(6)执行“文件——导入——导入到库”,将“太阳”图片导入元件库中,并拖放到场景左上方。

(7)选中“太阳”图片,执行“修改—位图——转换为矢量图”转化为矢量图。用图片选择选择工具选取图片多余部分。按Delete删除。

(8)编辑—全选,执行“修改—转换为元件”,将其转换为“太阳”的图形元件。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演员化妆。(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元件,并学会对元件的初步使用。

活动三:舞台表演(太阳移动)

舞台搭建好了,演员也化妆完毕,下面就请演员登台表演了。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9)在图层“太阳”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将元件“太阳”移到场景的右侧,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动画”。并执行“控制——播放”命令,观看效果。

学生参考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舞台表演。(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设计意图】通过上机操作,理解动画补间动画的设计,让学生了解动画补间动画的作用。活动四:演员特技(颜色变化)

刚才我们已经看到了演员的表演了,通过下面的操作,我们可以让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得更加的完美。

教师演示、讲解下列操作

(10)将图层“背景”解锁,把图片选定,将它转换成元件“绿色家园”。

(11)在图层“背景”的第40帧插入关键帧,单击第1帧,在帧属性面板中,设置补间“动画”。

(12)将图层“背景”中元件“绿色家园”选定,在属性面板中找到“颜色——alpha——20%“(13)将图层“太阳”中元件“太阳”选定,在属性面板中找到“颜色——alpha——0%“,并执行“控制——播放”命令,观看效果。

学生回忆教师的讲解步骤完成演员特技。(学生遇到操作困难时可举手问老师或问其他同学)

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或学生存在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

【设计意图】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丰富了动画的内容,体现对同一对象太阳设置不同属性,从而创建出两个关键帧间的神奇效果。让学生在完成动画制作的同时,体会到动画的神奇和成功的快乐。

3、综合活动(比一比):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移动太阳”的操作,下面我们分两个人一个小组把移动的太阳按照书上的步骤做一遍。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活动:学生相互协作,相互交流,对照步骤,重新制作“移动的太阳”动画。教师察看学生的操作情况,对学生操作好的进行表扬,并将好的动画进行展示。

导演教学 篇6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各有5部作品入选,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有4部作品入选。亚洲导演中,仅有黑泽明一人有作品入围,《七武士》与《罗生门》分列第26与79位。凯瑟琳·毕格罗则以《拆弹部队》成为惟一一位入选的女性导演。

这张榜单由美国导演协会的2189位成员参与投票,所有创作于1936年(即导演协会成立年份)以后的电影作品均被纳入备选,其中也包括非协会会员的导演作品。

附:80佳导演作品前十

1.《教父》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2)

2.《公民凯恩》 奥逊·威尔斯 (1941)

3.《阿拉伯的劳伦斯》 大卫·里恩 (1962)

4.《2001:太空漫游》斯坦利·库布里克(1968)

5.《卡萨布兰卡》 迈克尔·柯蒂斯(1942)

6.《教父2》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4)

7.《现代启示录》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

8.《辛德勒的名单》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93)

9.《乱世佳人》 维克多·弗莱明(1939)

10.《好家伙》 马丁·斯科塞斯 (1990)

浅谈体育教学导演式课堂设计 篇7

体育教学, 主要是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 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技能、形成品格、取得发展、体能提高和身体素质提高主要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于是优化体育体育课堂教学, 就显得势在必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要从师生的实际出发, 根据教学规律各年级年龄阶段学生自身特点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方案。一堂好体育体育课堂教学, 需要教师导的成功、学生演的精彩。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要求目的、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 运用教与学的原理, 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

体育体育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理清思路, 从容驾驭课堂, 应付各种突发情况, 做到有的放矢。体育体育教学设计不应只注重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过程的设计。好的体育体育教学设计应该是开放的, 不应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设定。

所以, 我主张体育教学设计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通过教师导学生的演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主体来设计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对学生的分析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只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学习能力、学习态度、运动能力、思维能力、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分析才能确定确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设计中, 学生是学习和认知的主体, 在学习中教师的指导不能离开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 它要通过学生主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去认识、去体验, 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这种设计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动机。让教学适应学生, 而不是让学生适应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来。更有效达到教学目的, 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 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接受所有体育技能和体育内容, 而在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 学习的任务不是外在强加给学生的, 这样以来学生可能会主动地探究和获取学习内容, 所以教师在做体育教学设计前, 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 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 心理状况, 兴趣爱好等。在我们学校相应邯郸市教育局所倡导每个学生, 必须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在我们学校更是把发挥淋漓尽致。

2. 把问题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要点来设计

问题是教学的心脏, 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在体育教学设计过程中, 问题的设置不是无的放矢的, 需要一定技巧既要照顾大多数, 一要兼顾两头, 具有一下几个特点:

层次性。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参与当中来, 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知识的掌握。学生更不能得到锻炼。

启发性。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是越俎代疱, 而是诱导学生思维, 启发他们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全面性。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部知识点, 这样解决全部问题的过程就是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

开放性。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 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 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 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几个最佳答案中找出适合自己的。

在教学中以“问题”为线索, 基于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探索知识, 掌握技能, 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3. 把方法作为体育教学设计的重心来设计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变单向“灌输式”教学为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积极采用启发式教学、情景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建立体育教学设计、研究性学习、实践性学习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 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 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导演教学 篇8

一、《导演基础》课程现状分析

编导类专业为现代新兴专业,在二本院校开设较多,师资力量与生源质量方面难免存在不足。重于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是《导演基础》课程在不少高校编导专业教学中的普遍现象,没有有效做到编导专业所提倡的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以及硬件设置远远不足教学需求等问题,可见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诸多不足和有待发展的方面。

1.教学方式依旧传统

传统的教学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实践教学缺乏交流、缺乏创新,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教学模式流于形式,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由于传统教学方式影响的根深蒂固,实践教学倾向于已经既定好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学生没有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而是按部就班地去完成老师设定好的任务,这影响了学生创新与实践的发挥。

2.学生、老师功底薄弱

编导专业的学生多是通过艺考来到高校,虽然可塑性和创造力较高,但综合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对理论知识缺乏深刻的认识与了解。而且这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普遍比统招生低,因此需要外力的引导和监督。编导是新兴专业,所以除了专业的艺术类院校的老师外,普通高校老师的专业水平不是很高。他们可能是跨专业教学,所以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原有专业的教学方式,很难很快地适应新专业的教学方式。

3.教学内容零散化

《导演基础》课程实践操作性强,但目前高校则是知识内容无创新性、缺乏系统化理论知识架构的教学现状。在教学过程中实践少,目标不明确,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减弱,无法对所学知识有很好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编导能力的提高和创作视野的开拓。

二、《导演基础》的教学改革方案

针对《导演基础》实践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出于对其实际的整体性认知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根据此课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改革。

1.改革教学方式

改革的目的是创新。以往教师禁锢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实验课授课中一步步地讲解步骤,学生机械地跟着做,并没有自己动脑去思考,进而产生思维定式。这样拘泥于单个实验的验证性实践,破坏了实验的发散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主动创新性。如果只是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可能只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但并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所以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实践技能的灵活运用,建立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在一次次创新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勇于实践的能力,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编导学生应该具备的实践能力。

2.提升教学内容

提升课程基础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创新性培养的基础,而《导演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的突出,也是对学生创新性思维发散培养。只要发现学生所具有的创作灵感,教师就应主动与学生一起去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长处。既要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的能力,又要要求学生团队合作的默契,更好地将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团体协作的能力有效地融为一体。同样实践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实践能力也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储备上的。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素养,那实践是无从下手的。所以,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完善评价机制

在评价机制上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模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核,避免单一方面决定最终成绩。一方面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积极性,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新的实践机会。同时也应注重引导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反映自我引起共鸣,从而在评价中成长。并且今后还需继续完善,改进考核评价机制。

三、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目前为止,课程评价发展中出现了多种不同形式的课程评价模式,而随着不同的课程评价模式甚至思维方式发生变化,课程评价框架结构也随之而发生变化。任何评价都是在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展开的,实验课程系统的架构和设计对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评价系统每一个模块与教学内容都应有明确的对应符合性。建立符合新媒体环境下《导演基础》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进一步推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1.课程教学评价指标

由于《导演基础》课程教学具有实践性,所以它的评价内容主要由师生课堂的表现和教学课程作品评价两部分构成。评价对象对这些指标进行分配,并给予恰当的分数,这样就形成了评价量表。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评价指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知识素养的发展以及老师教学质量的发展。探究教学质量评价最重要的是根据学生成长的独特性和差异性来培养其全面性的发展,因此学生全面发展的可行性与其能力的提高成为《导演基础》课程评价的核心内容。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引导教师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作品评价指标可以是从学生的作业、小测验、笔记等方面来考量。《导演基础》课程教学评价量表通过学生的作品或者作业等方面的考察,进行深入分析,来证实教师的教学质量。即通过对学生作品作业的初期考察,判断其是否有创新性,然后提出更高的要求。

2.评价体系的积极作用

《导演基础》作为编导生的核心课程,并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同时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在课程目标形成的过程中,多种因素如意识潮流、社会大环境中的价值取向为主导的文化现象等也对教学有深刻影响并发挥重要作用。《导演基础》课程评价应该是对课程的整体评价,各种因素不断地变化、重组、相互影响,决定了评价体系需要多元化的支撑,因此课程评价的完善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评价的主要承载体是学生,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导演基础》课程的文化内涵,不仅是文化知识积淀的体现,也是丰富学生文化素养发展的基础。这样,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及魅力才具有其应有的独特意义。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媒体环境的崛起,社会对应用创新性、复合型编导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新时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使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明白实践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和运用才是教学的根本。由于《导演基础》这门课程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所以要求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等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理论基础知识的结合,以此高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导演基础》课程评价体系的逐步完善会使课程教学朝着更加系统化、理论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导演基础》实践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及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实践性操作也日趋改善,《导演基础》课程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素养水平,同时也是为培养的编导类人才在社会发展中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根据《导演基础》这门课程教学的内外环境、培养目标、学生状况等情况,探讨了教学方法改革以及评价体系的问题,试图指出新的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为《导演基础》这门课程的发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导演基础,教学方法,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慧.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优化[J].高等理科教育,2009,2:86

[2]王心语.影视导演基础[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2009,5

[3]孙瑶.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电视节目编导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9)

导演教学 篇9

一、课堂结构灵活多样化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程序是:复习提问—讲授新课—初步巩固—课后作业。这是一种线型、封闭性的教学结构,它的高耗和低效是人所共知的。而“变序型”课堂教学结构是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反常规地处理课堂教学节奏,重新编制教学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处理,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它不是一大堆教学要点、教学环节或步骤的散漫的无序的罗列和堆叠,而是经过“艺术”地加工的“作品”。各个教学环节的铺垫、过渡、衔接、呼应都是经过教师的匠心独运的构思的。这种教学结构,缩短了学生阅读中自己认识、自己发现的过程,在最短的时间内再发现、再提高。这种结构促使教师把大量工作转移到编制、传递知识信息和学生学法研究上来,使学生更快、更有效地学习和认识事物的统一规律。应当强调的是,“变序型”课堂教学结构是一种非线型、开放型的教学结构,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僵死的模式。任何模式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创造者的个人特征,无视学生学识水平、年龄特征、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无视施教者性格、气质、文化修养和知识结构等诸方面的差异,有意猎奇,削足适履地照搬某种模式肯定不是一种聪明的做法,无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所以,与其无所适从,不如独辟蹊径。

二、教学信息处理细致化

这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信息的筛选

优化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往往百事不成。要善于对信息进行细致的过滤、大胆合理的取舍,以保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二)对信息的加工

教师要力争把繁复的变为简单的,将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将理论的变为形象的,以分散信息的难度,亦即对信息进行“膨化”,便于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多信息,提高接受信息的效率。

(三)对信息的编排

讲求信息的序列,对“膨化”过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便有系统、有控制地输出信息。

三、新课导入生活化

教师上课开始讲述的一席话,必须精要、简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一种势能和张力,具有引人入胜的作用。它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安定学生的情绪,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了解这堂课讲什么,目的是什么,从而开动思想机器。它能为整堂课定好基调,对学生的学习起“先入为主”“先声夺人”的作用。常见的有悬念式导语、趣味式导语、直转式导语、情境式导语等。

四、课堂提问艺术化

数学问题包含数学习题,但数学问题绝不等于数学习题。问题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古希腊一位智者说:“人脑不是一个可以灌注的容器,而是一只可以点燃的火把。”所以,课堂上的设问应该是将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数学文化发展史中的史料、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内容等多方面的数学素材的自然结合,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现实真理性”与“模式真理性”的双重价值,这样自然就能点燃学生的“智慧火种”,从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生存环境。课堂教学是我们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设问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但也是各种教改都须重视的重要环节。将精心设问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学习在疑问中开始探索、论证、小结、发展,则学生的思维习惯得以养成,求知的热忱得以激发,学习兴趣得以培养,思维品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信,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巧妙或笨拙,体现着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高低,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五、教学信息传递需优化

(一)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信息量

教学语言是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要提高教学语言的有效信息量,必须做到:1.语音、词汇、语法合乎规范。教师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授课;2.尽可能减少无用(无效)信息、多余信息,如啰嗦重复、口头禅、“嗯嗯”、“啊啊”、“这个这个”等,以免加重学生的听觉负担,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

(二)教学信息的多种传递媒体相互配合

教学信息的传递媒体及其传递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以言语方式传递,也可以以非言语方式传递。以言语方式传递,可以作用于听觉的有声语言,也可以作用于视觉的文字符号。以非言语方式传递,可以由教师本身的仪表服饰、动作体态、面部表情及眼神等生动直观的传媒来传达信息,也可以用教学双方的人际距离来传达有关信息,还可以用分别有不同用途的教具,如实物模型、挂图、幻灯、录音、录像及电子计算机等来传达教学信息。在教学中应充分调动不同的传递媒体,相互协调,有机配合,全方位地作用于学生的全部感官,增强直观性和形象性,这比单纯用有声语言作用于学生的听觉来传达信息更全方位、立体化,还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提高传递效率。

导演教学 篇10

《导演基础》是数字媒体专业的课程, 这说明它和电脑世界是紧密相关的, 也是要依赖数字这个媒介。《导演基础》课在一年级第一个分段教学里出现, 那么选取哪些内容讲解就需要仔细斟酌了。在经过专业团队讨论后, 笔者根据本系专业发展的路程做了一些调整, 数字媒体专业的前身是动漫设计与制作, 在动漫这个媒体里, 我们教师在动画视听语言和动画剧本这两个方面作为专业基础来重点呈现。现在是《导演基础》, 那么可以拓展开, 比如影视导演和动画导演这个大范畴, 这样我们选取的内容就定位了, 需要讲解视听语言和剧本这两个知识。进一步归纳出讲解的内容有:电影和动画的发展尤其是电影和动画的起源, 视觉暂留的概念, 定格与固定镜头, 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景别, 推镜头、拉镜头、跟镜头、摇镜头等运动镜头。为了讲清楚这个知识, 笔者采用的方法如下。

2 教学方法

首先在科普知识主动探索环节, 采取上网百度搜索重要概念的解释并编辑成Word文档然后提交到教师机的方法。比如对于视觉暂留和固定镜头这两个概念首先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此时学生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 还不能形成内化的知识, 那么同时也需要通过播放一些电影片段和动画片段让他们了解电影, 动画的来源, 让学生从优秀的电影和动画世界里感受到愉悦。比如观看《工厂大门》《火车进站》两个早期一分钟电影, 深刻认识了固定镜头。观看《静止的火车站》和《很有意思的定格动画》两个短片, 深刻认识了定格。由于定格是个很有趣的现象, 而生活中也有人在广场, 闹市中展现这种快闪技术, 所以接下来的游戏环节, 将30个同学分别指定任务, 导演出一部小短剧, 表1是该短剧的具体实现方法。

该短片的场景是在学校实训机房。在该短片中, 教师指出了拍摄的学生要注意姿势和定位画框。教师录下了整个动态过程, 并为画面中心那个站立的学生拍了特写画面。并指出拍摄和表演这样两个岗位的重要性。

以上是一次课的内容, 在课后的批改作业中, 笔者将Word作业中做得比较好的同学标上标记, 并将6位同学的拍摄镜头分别进行命名, 分别是正面, 背面, 前侧面, 后侧面等等。

接下来在下次课中, 笔者将学生们的作业展示给他们看。作为复习和引入新知识的准备过程, 并将拍摄的30个画面序列用不同的速度播放给他们看, 让学生了解帧速率和节奏的重要性。再接着叫上一个站姿较好的同学到讲台空地, 讲解景别的概念, 直观地了解对于画面中的人物以什么为依据来定义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并将拍摄的画面现场连着手机数据线给他们演示。接下来让学生观看有声电影, 特别是双人对话场景。比如观看了《超人特工队》等对话场面。接下来现场模拟双人对话场面。首先将双人对话场面的9个典型机位的图示和说明以微信方式发给学委, 然后转发给班群了解9个典型机位的位置, 再来安排三组人员。其中1到10号为一组, 11到20号为一组, 21到30号为一组。在三个不同的地方还原双人对话场面。其短剧具体实现方法如表2所示。

等学生们都提交镜头后, 将其整理好进行画面组接, 讲解画面组接的几种方案。也为下节课录制声音和声画对位来提供素材。在第3次课中, 安排观看了前苏联电影《晴朗的天空》, 分析了总长为1小时43分钟52秒中位于53分26秒到54:26秒之间一分钟的镜头组接。将这36个镜头一一描述和讲解, 分析其景别。分析和感受导演的意图以及达到的氛围。另外在课堂作业中要求同学们写出动画影片《埃及王子》, 时间长度1分07秒中33分04秒到34分11秒之间的10个镜头数以及镜头的景别和内容。同时观看了动画影片《小马王》, 将小马王的开场17句话用Word文档整理出来, 让每个学生用家乡话录音并提交了声音文件。

然后让学生们自己搜索关于运动镜头的解释, 在讲解运动镜头时让学生自由组织自由安排拍摄推镜头、拉镜头, 并和两个学生一起演示了跟镜头。在运动镜头这个实训中, 将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05级电脑动画专业学生作业《谁偷吃了我的草莓果酱啊》分镜头画面导演了一次。具体安排如表3所示。

在第5次课时, 知识点是讲解演员调度, 首先了解了演员调度的类型, 然后让同学来根据图示表演并拍出各类调度的效果, 然后实训环节重点练习环形调度:

这次实训的主题是运动会。具体安排如表4所示。

3 结语

名导演与味道 篇11

李安——喜欢粗茶淡饭。从李慕白的表情看来,李安们已经在用茶代酒,《卧虎藏龙》就很淡然。这是一种意境,中国古代剑客们千锤百炼修道而成的骨风,但问题在于,光靠这种从容不迫的表情表现出这份淡然,也未免太过简单了。中国电影本来就已经拥有而现在渐渐被淡忘的淡然,李安想把这份性情重新拾回看来需要一点耐心——面对越来越浮躁的市场、浮躁的演员、浮躁的观众、浮躁的好莱坞、浮躁的新世纪。当人们拼命伸出双手乞求更高级的食物时,应该留意一下隐藏在这个城市下面吃剩的营养。

王家卫——干脆喝糖水。他属于实惠一族,省去道具、省去演员、省去废话,最后连高潮也给省了。不过既然是《花样年华》,总得有点花的感觉,于是张曼玉“花样旗袍”让观众眼花缭乱。但是这种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始终没有《春光乍泄》来得自然,因为后者最起码有一些人性的细腻刻画,有另类的苦涩和痛快,而《花样年华》,就太中国小家碧玉式了。我始终只有一种表情——安然——大不了的婚外情。

导演教学 篇12

在电影领域内, 滥觞于20 世纪60年代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作者论, 赋予电影导演与作家等同的艺术地位, 该观念认为一部电影的形式和风格是影片导演艺术实践能力的体现, 导演作为影片的创作者, 具有唯一性的地位, 并对影片的最终评价负有全部责任。在电影艺术史中, 对于作者论的观点, 一直存有不同意见, 部分意见认为, 电影的工业化性质所造成的集体创作性决定了导演无论如何也不能将所有成就据为己有, 而业界内的各专业奖项的设置, 也胜于雄辩似的将一部电影的其他摄制者的成就予以肯定。时到今天, 电影作者论观点已经逐渐淡化了其初现时的锋芒, 而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中, 各产业内部的分工观念也成为业界常识。不可否认的是, 在电影的创作机制中, 因业态分工而导致的权责范围, 始终赋予了一部电影的导演以绝对的话语权柄, 而作为艺术的电影的审美价值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导演的艺术素养、艺术判断、艺术创作力密切相关。

在高等院校影视专业相关课程设置中, 电影导演艺术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究其依据, 乃是与导演在整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学生是否养成了有效的导演创作能力,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整个影视专业教学的成效的高低, 从这个意义上讲, 导演课程教学的效果, 对影视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标识意义。在经过了视听语言、摄影摄像、编剧、表演等专门课程的讲述与实践后, 学生们亟须以完整的作品形式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实践与检验。尽管上述各门课程, 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安排一定的实践教学, 但主要是以单项训练为主, 一些课程, 更是偏重于理论学习, 因而都无法以较为完整的作品形式检验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因此在影视专业学生学习的后半阶段, 开设导演艺术课程, 让学生们以 “大影像师”的视角, 全方位地对自己所学知识予以实践化的应用, 将自身的艺术体验转化为有意味的艺术形式, 既有其必要性, 也有其必然性。可以说, 电影导演艺术课程的开设, 是相关专业学生从技艺的学习掌握到艺术上的创作表达的转化环节, 是学生们探索自身艺术风格、训练自身业务素养的必由之路。尽管导演艺术课程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但在具体操作中, 却面临着一定程度的困难。鉴于影视艺术的工业化特征, 在引导学生们进行导演创作实践的时候, 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制片方面的掣肘。一方面, 学生们的导演能力是检验学习效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 数额不菲的制作开销成为有创作野心的学生的现实瓶颈。因此, 选择一个合理的领域, 让同学们既能够进行充分的影像表达, 又能够以较小的开销成就一部有意义的文本成为高等院校影视艺术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影视导演艺术教学的任务与目标, 不仅仅检验学生们对已学习过知识的实践性应用, 更在于通过一定的创作途径, 拓展学生们的艺术感悟能力、艺术鉴别能力、艺术生成能力及艺术转喻能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 既具备相当的深度价值与文化意义, 又相对较小地依赖于制片规模的人类学纪电影摄制实践, 可成为一个有效的创作途径。

人类学是当下人文社会学术研究领域内的显学, 它建立在科学实证的基础之上, 摒弃了概念推断和形而上学, 以“接地气”的方式与广泛的社会生活建立起知识性联系, 在通过自身的观念与成果就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予以积极构建的同时, 亦反作用于研究者自身, 它与研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平等、准确、科学的交流机制。影视人类学被学界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跨学科性分支, 其工作方式上将影像手段引入学科的研究之中, 使其或作为相关田野工作的记录手段, 或以文本的形式对研究成果予以确认。影视人类学范畴下指导摄制的影视作品为人类学指导下带有真实记录性质的人类学电影, 这一类型的影片为确保其人类学的意义, 经过学界、业内几辈人的实践努力下所确立的一些基本制作原则对于电影导演艺术这门课程的学习者而言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电影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转喻文本, 其实质为对 “人的世界” 展开的创造性的媒介表达。依照挪威学者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的观点, “具有人类学知识的人在理解他们的社会并作出合理判断方面处于上风”, 引导学生展开人类电影创作, 训练其对拍摄对象的分析能力, 是有十足的必要性的。

具体而言, 电影导演艺术课程的培养目的, 在于对表达主体的感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训练。对这两项技能的训练可以划分为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 即情节叙事 ( 编剧) 和场面调度。科学合理地设置人类学电影实践环节, 可以以较小的物质投入, 有效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对电影导演艺术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 应当具备出色的故事理解能力, 并且能够通过对剧本的阅读, 发掘出剧情中人物独具魅力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从而在作品时空综合的描写、并列和叙述呈递关系中, 有效地塑造人物, 合理地安排人物的行动范畴。这既是对创作者的素养训练, 也是在传递故事内涵, 寻求广泛受众的基础。在人类学电影创作实践的理论守则中, 特别强调了文化理解观念, 依据黑德尔的观念, 摄影者应当“对现实发生事件的真谛有确切的把握, 他才能更好地理解并保存其美的特质”。在电影导演创作中, 不管是塑造人物, 还是安排人物的行动范畴都必须建立在对规定情境深度理解的基础上, 在上下文的关系中, 对情节展开有意图的聚焦, 才能有效地实现影像表述的各个层次。对于这方面能力, 囿于社会阅历的局限, 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困难性。如果合理设置一定的人类学电影摄制环节, 让学生以综合信息场的理念展开影像实践, 以纪录片制作的形式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贯彻人类学文化理解原则, 准确发掘被拍摄人物、被拍摄环境、被拍摄事件的内在能动关系, 可以让学生更为直接地以经历的方式, 接触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文化建构过程。在这一实践过程中, 学生即便暂时无法迅速地提升自身的理解深度,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对事物产生有效理解的工作模式, 直观地体会到规定情境下的意义生成机制, 进而为更为准确地把握剧本内容奠定一个可靠的基础。从本质上看, 不论是电影的世界还是人类学的世界, 其公认理解的意义部分都是相同的, 都是人的意义, 都是人的行动意义, 都是特定语境下人的行动意义。电影导演要做的工作是行动中呈现事件, 以动作塑造人物, 最终产生一个可供理解的视听样式, 而在受众理解之前, 它的创作者应该首先能够就所表达的内容进行有效的掌握, 因而科学、合理地设置人类学理论指导下电影实践活动, 训练学生们对人、事、物意义生成的准确把握能力, 将会对他们日后电影化的影像创作产生积极意义。

作为一名优秀的电影导演, 应当具备过硬的场面调度能力, 能够将剧本以文字形式表达的内容转化为形象化的视听语言。场面调度是一个内涵较广的概念, 包括视听化的诸多设计领域, 如, 演员调度、摄影机调度、光影安排、场景选择、服装设计、道具选用、化装安排、声音录制等方方面面, 这些方面都在影片的编码体系中担负着一定的表述功能, 承担着动作叙述、内部动作外化、氛围提供、视听隐喻、象征与揭示等具体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讲, 场面调度的各项元素皆具备相当程度的 “演出性”。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 在场面调度诸多元素中, 人类学电影摄制理念中的文化调查观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在人类学电影的摄制中, 严谨的制作态度要求拍摄者利用摄影机对所拍摄环境中包括人与物在内的各项元素予以检视性的呈现, 借助被拍摄对象所蕴含的各项观念, “展示人的心理性格, 昭示其文化变迁、传承以及嬗替的情形”, 最终得以构建起接近事件 ( 情节) 本质的象征性 “现场”。学生们在人类学电影摄制过程中, 所制作的各类象征性 “现场”即为罗兰·巴特所主张的第二秩序符号学系统的具体化表现, 即制作一系列能指的所指。这种制作能力和制作观念一经养成, 则会在学生们日后的情节类电影导演创作中形成能动的细节处理意识。导演场面调度的终极目的是创作出一个有意义的样式, 这个样式的意义源自于场面调度各元素的通力协作, 只有各项元素背后所蕴含的观念被发现, 并且被有效地应用于影像意义构成, 它们的演出, 才能成为可能, 影像之于叙事的本体论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导演在一部影片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其能力和素养须达到较高的水准, 以保证影片在艺术上的成功。电影自定型以来, 一直以综合艺术的面貌示人, 为了能够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影片, 对导演艺术的教育和训练一直保持相一定的广度, 除了电影艺术本身外, 文学、绘画、音乐、建筑、戏剧、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也被涉猎进去, 此外哲学、史学等社会学科的知识也为其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综上所述, 作为当下显学的人类学, 其在导演领域内对创作主体艺术素养的形成、艺术判断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塑造能力, 在其科学实证精神指引下人类学电影创作活动将会为电影导演艺术教学提供一个有意义的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加) 安德烈·戈德罗, (法) 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

上一篇:微博粉丝产业链下一篇:环境监测应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