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环境

2024-11-12

应急环境(精选12篇)

应急环境 篇1

甘肃省这个发展水平低, 资源较丰富, 开发潜力大的内陆省份[1], 随着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 迎来了发展机遇, 经济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日显突出, 环境安全[2]不容忽视。在目前的新形势和新条件下, 加强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 成为摆在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合理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预测、预警[3], 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发挥应急预案核心作用, 作为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和地方政府环境安全监管责任的抓手, 对有效防范环境风险, 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 加强环境应急管理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1认清形势, 把握政策, 不断推进全省应急预案管理有序发展

自2006年起,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基层单位要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和完善本单位预案”, “尽快构建覆盖各地区、各行业、各单位的预案体系, 并做好各级、各类相关预案的衔接。要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 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与之相应, 国家又先后在《突发事件应对法》、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中, 应急预案的编制及管理得到了具体和有针对性的表述, 为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提供法律依据[4]。

环境保护部出台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 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备案、修订等做出规定;《关于贯彻实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就如何做好《暂行办法》的贯彻实施工作, 提升预案管理水平, 提出了具体要求;还印发了《石油化工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 》等预案的编制和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为突发环境应急预案提供技术支持。

2条分缕析, 抓住重点, 理清全省应急预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基层环境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滞后, 预案管理能力不足

2010年11月, 甘肃省编办批准成立了甘肃省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 实有工作人员13人。随后全省14个市 (州) 和15个县 (区) 逐渐成立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但仍存在工作人员没有完全到位、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

2.2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松散

1) 企业管理人员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人员抱着侥幸、漠视、应付心态, 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不够重视;

2) 有些企业自己编制的应急预案不符合相关规定, 没有可操作性, 难以通过评估和备案, 管理更无从谈起;

3) 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管理的投入力度不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见效慢, 并且编制、评估、演练、应急物资储备以及应急能力建设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企业积极性不高;

4)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未得到有效实施。有些企业预案不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更或风险环节的转移而修订, 更不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培训和宣传, 使预案丧失了指导作用, 沦为一纸空文。

2.3环境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有待加强

1) 法律制度缺失。目前我国仍没有法律、法规等法律效力高的文件对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进行全面、明确的规定, 缺乏威慑力。

2) 规范性文件还不全面, 甘肃省预案管理经过了4年的摸索, 逐步完善预案管理工作, 但编制、评估指南还不十分全面, 仅适用于生产、加工行业, 对于新纳入备案的输油管线、高速公路行业不一定完全适用。

3拓宽思路, 探索创新, 逐步推进全省“一案三制”建设

自2010年起, 甘肃省及时把握政策, 逐步探索并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方式、方法。《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 (试行) 》, 明确了相关部门在预案全过程管理中的职责;《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工作的通知》, 对预案的编制格式进行了规范;《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 进一步规定了预案的报备流程、排版格式、文本要求, 还设计了《预案形式审核登记表》和《预案技术评估打分表》, 根据预案不同内容的重要程度, 对各要素赋予不同权重的分值, 对预案进行量化考核。此外, 还制订了《甘肃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规范指南》, 对预案编制的每一章节的具体内容做了详细要求。

在规范预案管理的同时, 定期举办全省预案编制专项培训班, 积极开展应急预案“扫盲”活动, 以达到环保部门、编制机构、企业和应急专家对预案管理的统一认识;将预案备案作为建设项目试生产的前置条件, 同时, 将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预案备案工作纳入了年度政府环保目标责任书, 促进预案备案工作顺利开展;督促重点环境风险源企业开展环境应急演练, 针对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预案;强化企业环境风险意识, 要求企业加强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分析周边环境敏感点, 完善应急物资储备, 结合企业的实际,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使应急预案充分发挥效能。

4建议

在新形势下, 为进一步加强甘肃省企事业单位预案管理, 规范预案编制, 提高预案质量, 着力消除环境风险隐患, 妥善处置突发事件, 遏制或减轻环境污染影响。笔者认为, 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不断完善预案管理规范

随着生产安全、交通事故、油气输送、历史遗留问题等事故引发的各类突发事件的不断发生, 需要编制预案的企事业单位范围也随之扩大。目前, 不仅仅限于生产加工行业, 输油气公司、高速公路施工单位等也应根据其隶属关系纳入各级环保部门督促编制预案的行列。早期制定的编制规范已不能满足目前预案编制的需要。因此, 补充和完善现有预案编制指南、报备流程等规范性文件或依据不同类型企业出台相应的预案编制规范, 做好顶层设计, 使各类企业的预案管理都能“有章可循”。

4.2全面抓好预案管理各个环节

4.2.1提高预案编制质量

1) 组织基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咨询机构和企业开展预案管理的专项培训, 使其能够完全领会应急预案编制、评估、备案的相关要求;

2) 督促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自查, 明确环境风险节点, 真正掌握环境应急管理的重点;

3) 预警响应就“事件”论“措施”, 处置措施“事事对人”, 全盘考虑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的每个细节;

4) 督促环境风险种类多的企业, 对较大风险环节制定专项预案;

5) 督促企业对预案进行细化, 将预案内容落实到岗位, 实行“卡片式管理”。

4.2.2规范预案评估流程

严格预案评估管理, 避免预案评估流于形式。应当严格执行《甘肃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实施细则》和《甘肃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的要求, 在预案草案编制完成后, 由企业组织提出申请对预案进行形式审核和技术评估。

4.2.3严格预案备案制度

企业管理层和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关于规范全省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备案工作的通知》要求, 把好预案备案关口, 落实好预案提出的风险防控措施。

4.2.4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应急预案重在实施, 应督促企业定期组织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 并及时总结经验、查缺补漏, 提高预案的实施效力。

4.3着力增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意识

1) 要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管理的宣教力度。促使企业意识到风险的危害, 从而主动开展隐患自查, 掌握自身的风险节点和影响范围, 可有效解决预案编制找“源”难, 评“源”更难的困境;

2) 帮助企业了解应急管理的相关工作, 使企业真正认识到环境应急预案是实现企业长期发展的重要手段, 从而降低预案编制的推进难度;

3) 通过选取质量高的企业预案进行交流推广, 或编发各行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范本, 为预案编制提供参考;

4) 通过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托企业成立应急处置救援队伍, 加强应急物资储备, 提高应急处置救援能力, 实现资源共享, 提高企业参与应急管理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199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金芳, 刘兴荣.甘肃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现状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 2010, 36 (8) :23-25.

[3]Peter Morris&Riki T.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M].London:UCL Press, 1995.

[4]李巍, 范娟.规范应急预案管理发挥应急预案核心作用[J].特别关注, 2011, 21:23-25.

应急环境 篇2

一、指导思想

为了保障公司的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及环境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司和周边企业的财产不受损失及公司员工和周边社会群众的身体健康,生活秩序正常,建立和谐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演练目的

1、通过演习,使公司相关人员能熟练掌握公司《环保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启动和运作程序。

2、通过演习,增强各部门在紧急应变时的合作与沟通,以提高紧急应变的管理效率。

3、通过演习,训练公司应急队伍的抢险救灾能力,提高干部员工的自救意识;

4、通过演习,查找并确认现行应急预案的不足及缺陷,分析制定整改措施,以便做出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三、组织机构

1、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应急领导小组职责:

(1)负责组织环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制定、修订;

(2)负责组织环境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实施和演练;

(3)负责组建应急抢险救护队伍及应急资金和器材的配置;

(4)组织对重大环境事故的调查分析、制定善后处理方案和编制上报材料;

(5)检查督促相关部门做好重大环境事故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准备的各项工作。

3、应急指挥中心及职责

3.1应急指挥中心:

总指挥:(指挥位置:应急指挥中心)

副总指挥:

应急指挥中心设在公司生产部(电话:)。

3.2、应急指挥中心职责

(1)总指挥职责:负责全公司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2)副总指挥职责:负责完成总指挥下达的各项救援任务。

(3)现场指挥职责: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4)相关人员职责:

a.安环部部长:协助配合现场指挥进行事故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b.供应部、财务部部长: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

c.保安部部长:负责事故现场交通管制、人员疏导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d.综合办主任: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护、伤员转送、应急通讯联络保障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e.运输公司经理:负责车辆运输工作的组织和指挥。

f.其他人员服从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完成担负的各项应急抢险任务。

4、应急抢险队职责及分工

4.1、应急抢险队职责

(1)应急抢险队队长职责:事故发生时,服从应急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执行现场总指挥命令,完成担负的各项应急抢险任务。

(2)应急抢险队队员职责:事故发生时,立即赶赴事故现场,执行分队长下达的应急抢险命令。

4.2、应急救护队分工:

(1)一分队::担负事故现场受伤人员的抢救及转送医院任务;

(2)二分队:担负应急后勤保障及伤员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任务;

四、情景设置

一)、场景模拟

假设乳化油相溶解罐的原料油泄漏进入了保温夹层,由于保温夹层有蒸汽管线,热量连续积累,导致原料油着火,从引燃附近油相,导致火灾发生,致使原料油大量泄漏,从溶解罐中溢流至内地沟,有一名员工发现火灾后通知公司,抢险过程中被高温灼伤,公司相关人员参与抢救、抢险、抢修的演习过程。

二)、演习程序

1、巡检人员发现险情,通知现场负责人。自己随即用灭火器灭火,但是火势很大,自己被高温灼伤。

2、现场负责人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安排生产人员立即关闭水电汽;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警。

3、指挥中心立即启动公司环境事故应急预案,通知领导小组,根据领导小组的指挥决定报“119”或自救。

4、进行火灾控制,应急救援队穿戴自给式空气呼吸器搜救伤员;同时联系哈密地区环境监测站,监测风向,看是否对本公司员工和周边的企业有影响,并让抢险抢修队控制泄漏源,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能够控制住泄漏源;保证因泄漏而造成的环境影响降到最低;

5、清点好疏散人员,集中到现场观摩演习。

6、演习记录,演习结束,演习讲评。

7、现场恢复。

三)演习准备:

1、做好演习方案,通过会议讨论确定最终方案。

2、工作分派,演习物资准备。

3、演习培训:消防器材、消防服。

五、演习计划

1、各部门召开第一次演习协调会议,讨论演习方案,明确演习分工,确定演习的其他相关事宜。核对准备进度,反馈准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讨论演习方案,筹备桌面演习。

2、进行桌面演练,相关参与人员按照方案将整个过程在桌面上模拟演习一遍,公司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点评桌面演习效果,提出预演中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3、举行现场演习,全程摄像、拍照和记录整个演习过程,总结演习。

六、演习过程

1、油相溶解罐的原料油泄漏进入了保温层,由于保温层中有蒸汽管线,热量无法及时移出,导致火灾发生。

2、巡检人员发现火灾后通知现场负责人,随即用灭火器灭火,抢险过程中被高温灼伤。现场负责人立即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紧急疏散;安排人员立即关闭水电汽;立即向公司应急指挥中心报警。

3、应急指挥中心得到报警,立即通知抢救伤员,启动公司环境事故应急预案,进行人员疏散;通知公司抢险抢修组人员待命;安排人员向上级领导汇报。分析和评估事故现场情况,确定事故警报等级、商讨并制定救援方案,各救援小队准备救援物资待命。

4、应急指挥中心进一步了解现场情况,确定实施事故救援方案,由公司内事故应急救援小队进行救援,不需援助。让抢险抢修队控制泄漏源,警戒疏散队对事故现场进行交通管制,对人员进行疏散,实行警戒。应急救护队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后勤供给队安排车辆送伤员去医院。消防灭火队进入事故现场,在离火灾区10米处用雾化水对原料油罐及其附近管道、罐体、空气进行远距离喷淋。组成事故调查组,查清事故原因。

政府:环境应急管理能否有效应对 篇3

2013年,全国共发生突发环境事件712起;2014年471起; 2015年上半年,环保部共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45起,其中重大、较大事件各1起,一般事件43起。

“2015年上半年事件总数同比减少18起,重大事件同比减少1起。”环保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当前,从统计数据看,安全生产事故仍是引起突发环境事件主要因素,约占42%;交通运输事故引发的占13%;企业排污引发的占7%;自然灾害引发的占18%;其他因素引发的占20%。

而在广东,突发环境事件也时有发生。据统计,2014至2015年期间,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协调指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共10起。其中,3起因安全生产引发,1起因交通事故引发,3起因自然灾害引发,1起因无牌无证企业违法生产引发,1起因企业违法排污引发,1起因上游省份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引发。另外,广东省环境保护厅还指导地方各级环境保护部门处置30起突发环境事件,核报其他事件20起。

有学者指出,事故发生后,政府和企业部门应积极做好信息公开和后期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与赔偿工作。

事故发生时:

信息公开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纵观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有关事件真实情况往往没有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向有关部门报告或通报,错过了事件处理处置的最好时机,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污染事件的影响程度。

以福建紫金矿业突发环境事件为例,2010年7月3日,福建紫金矿业集团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防渗膜发生破裂,污水池中约有9100立方米含铜离子的酸性废水外渗,并通过排洪洞进入福建汀江。该事件造成福建上杭县东门水厂停止取水18个小时,并造成下游大量鱼类死亡。据现场参与人员透露,肇事企业发现污水渗漏后,虽然采取了紧急处置措施,但未及时向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致使事件影响扩大。肇事企业在事发后9天才向社会公布相关信息,作为邻省的广东,接到事件的通报也是在7月13日,延误了10天时间。

“无论是肇事企业、地方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均有不公开环境信息的主观意愿。”业内人士表示,在企业方面,他们主要是担心环境污染信息公开后,企业极有可能面临停产整治,影响企业原有的生产进度和产出,又必须投入大量的治理资金,且会被媒体推至风口浪尖之处,引来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在政府方面则担心环境污染信息公开后,影响当地的招商引资。

“在企业和地方领导的潜意识中,不公开突发环境事件污染信息,既可以逃避公众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又可以逃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检查。否则,一旦受到媒体的关注,势必引起上级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无论对企业的再度涉嫌违法排污,还是地方政府为发展GDP再度违规引进污染企业,无疑都是一记沉重的打击。”

信息报告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应急处置的关键环节。据了解,尽管2006年发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试行)》、2011 年颁布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及2015年6月新出台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里都有一些条文涉及到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送、信息公开迟缓的处罚。但纵观全文,其相关处罚也是相对过轻。如《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第十五条: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工作中迟报、谎报、瞒报、漏报有关突发环境事件信息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依纪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又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里规定的,未按规定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的企业,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从这些法律条文与管理规定,我们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究竟应在多长时间内予以公布,由谁率先公布,以什么方式公布。”业内相关学者指出,正是由于相关规定模糊缺位,才导致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在信息公开方面貌似都有责任,却又都可以找到不公开的托辞。我国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无法及时公开,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事故处理后:

环境损害评估鉴定与赔偿工作难开展

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势必会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社会公众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国家的生态环境安全。污染事故发生后,各级政府通常都高度重视,积极处理,严加整治。然而,污染事件依然接连发生,一桩桩触目惊心的污染事件令人心痛。

“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污染损害赔偿与责任追究问题往往是应急处置后期最难落到实处、最为棘手的。”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的叶脉博士告诉记者,污染事故屡禁不止的原因很多,而环境损害鉴定机制缺失是不可忽视的关键一环。部分地方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存在着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启动不及时、环境污染损害责任追究滞后等问题。

数据显示,目前发生的很多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大部分都是由于企业的违法违规排污所致,而污染事件的各项恶果,几乎都是由政府或社会公众买单,而非污染主体来承担。据了解,随着我国环保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解决环境损害纠纷、打击环境污染犯罪的法律依据已经较为完备。侵权责任法、新民事诉讼法、刑法、“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等对此都有相关规定。

但由于缺乏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机制,无法有效开展责任认定,损失鉴定,赔偿等,往往不能从经济上弥补突发环境事件排污所造成的公共利益损害。

“由于政府部门缺乏对环境损害评估鉴定和赔偿政策与司法保障制度的通盘考虑,环境损害评估鉴定和赔偿的相关法律体系和资金保障体系远远滞后于处理环境损害案件的实际需求。”业内人士指出,以广东为例,目前获得环境污染损害评价机构资质的单位仅有环保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和广东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这两家,而资金来源上依然主要为自行解决,并没有专门的经费保障。

“缺乏专业的环境损害评估鉴定机构和资金人员保障,根本就开展不了环境损害评估工作。”据知情人透露,目前我国损害评价鉴定能力薄弱,技术和工作体系仍未建立。环境损害评估工作在我国还是一个较为新鲜的事物,法律和赔偿制度的建立,难以短时间内对相关问题作出有效的解决。

有相关人士建议,目前要尽快以行政政策手段出台相关规范和标准,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向法律规制过渡。“目前关于环境损害评价与鉴定基本无立法可循,现行有关环境损害赔偿及其纠纷解决的立法也采取分散立法模式,有关规定大量分散在民法、民事诉讼法和环境立法等各种不同性质的法律当中,这些法律相互之间不少还存在着矛盾冲突。”

据了解,2007年环保部就启动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研究,2011年印发《关于开展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工作的若干意见》,随后又相继发布了《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推荐方法(第Ⅱ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办法》、《关于将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纳入统一登记管理范围的通知》、《关于规范环境损害司法鉴定管理工作的通知》,这些办法条文,对环境污染导致的损害范围、程度等进行合理鉴定、测算,出具鉴定意见和评估报告,为环境管理、环境司法提供技术保障。

“有了环境损害鉴定报告,法官就不会在审理和判决上犹豫不决。此项工作的开展破解了由于环境损害的专业性特点所造成的司法难题。” 今年1月21日,轰动全国的江苏泰州1.6亿环境公益诉讼案终于尘埃落定,这起迄今为止我国环境诉讼中赔偿额最高的案件,所涉及到的赔款金额,就是采用虚拟治理成本法计算后得到的环境损害数额。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4

关键词:企业安全,环境应急,风险构成,管理策略

所谓“企业环境应急管理”, 指的是企业经过主动的环境排查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性进行鉴定, 同时结合企业环境风险的种类、 特点来分析企业承受力、控制力, 最终落实应急预案并构建管理体系, 由此不难看出,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意图是主动防御风险。

1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概述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 同时也是自然和社会的主体, 在生产、运输、存储、销售等诸多环节中, 有很多涉及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最为典型的如危险性化学品、易燃易爆产品等。必须针对所有的流程进行有效监控, 对可能引起环境危害事件的隐患给予高度关注。

尤其在我国一些特殊企业中, 企业环境风险的判断是基于产品类型, 以及企业申报在环保部门的备案情况, 任何一种潜在危险因素的存在, 都需要相应地解决对策, 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 防毒等多个方面。由于申报情况和现实情况存在偏差, 加上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环境风险并不了解 (生产原料、工艺、流程等) , 所以更多地需要企业对自身的安全承担责任;在企业的应急管理中, 应该根据自身生产状况, 确定环境风险的单元、等级、层次等。

2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策略

2.1理清应急管理内容

不同的企业环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异,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展开应急管理策略研究, 并制定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 危险化学品是环境风险防范的重点内容, 在不同的阶段所产生的危险要素也不同。结合我国环保部门的相关政策, 管理内容通常可以通过影响对象来进行划分, 例如废水、废气等;环境影响往往不是某一种情况产生的, 其影响也是多重的, 应该针对某些风险因素进行多程措施制定, 建立一个牢固的防范体系。

就目前来说, 我国企业环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气体泄漏事故, 在构建防范体系的过程各种, 也应该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例如, 布置气体泄漏测试仪、探测器, 设立紧急事故应急池, 避免一些污染物发生外泄;例如, 一些有毒液体必须严格的密封保存, 一旦发生洪水等现象, 很容易导致毒液泄漏, 造成水体污染和人身伤害。

2.2建立应急管理体系

体系建立主要是从管理方面入手, 为了更好地实现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措施,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水平, 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环节, 是维护体系的重要手段。结合我国当前企业中存在的环境危害问题, 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编写两大部分。

2.2.1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制度内容包括应急目标、环境风险排查、定期监测、突发环境报告和处置制度、危险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 管理制度绝对不是独立存在或成为体系的, 在制定目标之后, 要加强彼此的关联性, 才能实现制度的“完整性”;简单地说, 排查制度和监测制度必须挂钩, 进而实现突发事件的报告制度等, 通过不断的加强联系, 最终实现环境应急预案的相关资料整理, 如档案材料、台帐资料等。

2.2.2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很显然, 应急预案是针对未发生但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种预防计划, 那么它的编制也是体现出一定的预测性特点。在形式上, 应急预案的编写是根据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规章制度展开的, 在编写的应急预案中应该分配好相应地的部门职责, 落实到个人, 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应对。

2.3储备应急管理物资

在确定目标、找准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础上, 必须做好相应地物资准备工作, 这也是基础保障。一旦发生紧急事件, 就需要实实在在的资源发挥作用, 如防火设施、防毒设施等, 否则会演变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如应对火灾现象, 不仅要准备充足的灭火装置, 还要结合燃烧性质预备沙土、隔离等材料,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如切断火源、割断危险源等。

2.4打造应急管理队伍

人员素质决定了应急工作的成效, 企业应该定期针对企业人员进行演练和培训, 尤其是环境应急操作的关键人员, 不仅要落实到位, 还要具体到人, 促使每个人各司其职, 在不断的训练过程中实现快速就位。打造应急管理队伍除了提高人员水平之外, 还应该借助环保部门及其他部门的力量, 在现实中提高演练的真实度, 参考突发事故的真实度展开训练。

3结语

应该说,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的开展是基于人员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体。要杜绝真正环境风险, 除了做好与环保部门、安监部门的沟通, 更重要地是主动寻求、探索, 深度挖掘自身还没有发现的隐患问题。同时, 可以借助一些社会专业结构的力量, 扩大环境安全检测的范围, 寻求民众监督的帮助。总体而言, 提高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是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和财产的重要举措, 也是一种有效地自我监督途径, 更是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范娟, 孟扬.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应急管理, 2012, 09:7-10.

[2]曹兴, 薛丽洋, 马寅, 倪泓萱.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初探[J].甘肃科技, 2014, 22:54-55+34.

[3]张玲玲.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5, 05:134-135.

环境应急预案 篇5

1、总则 1.1、目的

为避免和降低由于安全生产事故给环境及广大人民群众带来的破坏及损失,做到事故发生时应急措施稳健有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1.2、编制的依据及适用范围

根据国家及省市相关文件的要求,以及我公司使用的原料的特性,厂区的地形地貌等,编制此预案。

此预案的适用范围仅限于我公司范围内所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

2、应急救援组织机构,组成人员和职责划分 总指挥:(董事长)副总指挥:(总经理)其职责:

(1)、在事故发生时,由总指挥发布和解除应急开始及终止的命令,发布信号及信息实施救援行动。

(2)、组织制订危险品事故应急预案。(3)、负责人员资源配置、应急队伍的调动。2.2、现场指挥小组 组长:(总经理)副组长: 成员: 其职责:

食入: 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注意:若皮肤直接接触.用棉布先吸去皮肤上的硫酸,再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最后用0.01%的苏打水(或稀氨水)浸泡.切勿直接冲洗!

3.2.2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遇水大量放热, 可发生沸溅。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有害燃烧产物: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喷溅而灼伤皮肤。

4、应急响应的分极

企业依据危险化学品事故的类别、危害的程度、事故现场的位置及事故现场情况分析结果设定预案的启动条件。当事故发生内部保障可以控制时,启动一级预案,即内部人员控制及相临单位人力、物力支持;当事故发生内部不可控制时,启动二级预案,即内部人员及相临单位控制的同时,请求政府支援。

5、信息报送当发生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事故时,在向消防、安监等相关部门报告的同时,要向市环保局环境污染应急指挥中心报告。

伤队员要送到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

6.5、危险区的隔离

当事故发生时在立即组织人员救险的同时,在现场指挥小组组长的亲自指挥下对危险区内的事故现场进行隔离,隔离区的划定以保护四周无危险为宜。具体范围应根据事故的大小程序而划定,要组织人员拉事故现场隔离带,划好警界线,同时对现场周围区域的道路拉警界线,疏导交通,同时等待外部支援力量的到来。

6.6、检测、抢救、救援及控制措施

应急人员在现场由组长亲自指挥,并由指挥中心对全部活动进行管理和协调,检测人员在穿戴好防护用品的同时,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对现场有害物质的浓度进行测定,以便确定其影响程度和范围。

应急抢险人员要穿戴好防护用品,与外援力量协同作战,现场指挥人员要对检测人员与抢险、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负责,作好防护,监护工作。

当检测人员实地检测发现异常情况下,现场指挥人员要把检测人员迅速撤离现场,保护好检测仪器,然后一同迅速撤离现场。撤离到安全地方后,把检测到的结果立即向指挥中心汇报,以便及时控制现场。

应急救援队伍及现场指挥者要一切听从指挥中心的调度,当事故扩大时,现场指挥者要立即将情况汇报给指挥中心,由指挥中心发布命令,对事故现场进行隔离,设置隔离带,抢险人员撤离到现场外围,的指示再行处理。

6.10、应急的终止

当事件满足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应急救援措施

1、事件现场得到控制,事件条件已消除。

2、污染源的泄漏或释放已降至规定限值以内。

3、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已经被彻底消除,无再发可能。

4、事件现场的各专业处置行动已无继续的必要。

5、采取了必要的防护措施以保护公众再次免受危害,并使事件可能引起的中长期影响趋于尽可能低的合理水平。

当事故应急救援终止时,指挥中心要根据现场指挥及各路人员的信息反馈情况,由指挥中心的总指挥解除应急命令,宣传应急救援工作结束;总指挥授权现场指挥者,通知本单位及相关部门,周边企业及人员,事故危险已解除,周边地区人民的正常生活、交通秩序可以恢复正常。

7、后期处置

应急救援结束后,公司要依据处理事故“三不放过”的原则,查明事故的原因,责任人,要制订出预防此类事故再次发生的措施并立即实施。根据情况给予事故责任人必要的处罚,对应急救援过程中的有功人员给予必要的奖励。

应急预案在环境风险事故中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应急预案;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内容;应急预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TMT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35-02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环境压力继续加大,人民群众的环境诉求不断提高,由环境风险、污染事件等引发的群体事件不断增多,风险防范已成为一项长期性工作,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面临的形式十分严峻。尤其是最近十年,环境污染事件的发展规模、损害后果、污染类型等都日趋扩大,从2002年至2012年最近十年问发生了40多件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以水污染事故为主,涉及有松花江、太湖、巢湖、滇池、黄河、渤海等,有的事故发生直接影响到居民的饮水安全,有的重金属污染影响到儿童健康,有的污染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危及食品安全。如何加强环境管理,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成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制定应急预案应当科学、严密和全面。

对于涉及环境风险的建设项目应根据相关要求编制应急预案,科学预测评价突发性事件或事故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提出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在实践中,可以探索采取使用法律制度和科学管理的方法来防范和应对环境风险,编制应急预案可以抑制突发事件,减少事故对工人、居民和环境的危害。

1、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又称应急计划,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它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事故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及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与协调等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2、应急预案基本内容

应急预案明确了在突发事故发生之前、发生过程中以及刚刚结束之后,谁负责做什么,何时做,以及相应的策略和资源准备等。《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规定了应急预案基本内容,包括: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和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恢复与重建措施等。

2.1 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指挥体系包括领导机关、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地方机构和专家组;明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以突发事故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明确事故发生、报警,响应、结束、善后处理处置等环节的主管部门与协作部门;以应急准备及保障机构为支线,明确各参与部门的职责。

2.2 预防和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主要通过对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来实现。普查就是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监控是对具有各类风险隐患地点或设施,实行长效管理、监控和检查,及时排除风险隐患。预警是对各类风险隐患信息进行综合、科学的风险分析后,将有可能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事件的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一般分为四级:特别严重为Ⅰ级、严重为Ⅱ级、较重为Ⅲ级、一般为Ⅳ级,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机关等内容。对于预警信息的发布、调整和解除,一般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2.3 处置程序

应急预案处置程序包括信息报告、先期处置、应急响应和应急结束。突发事件发生后,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报告,同时通报有关地区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事发地的人民政府在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同时,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对于突发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开展处置工作;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2.4 应急保障措施

应急保障措施包括:人力资源保障、财力保障、物资保障、基本生活保障、医疗卫生保障、交通运输保障、治安维护、人员防护、通信保障、公共设施正常运转、科技支撑。

2.5 恢复与重建措施

恢复与重建措施包括:善后处置、调查与评估、恢复重建和信息发布。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服务及司法援助。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和实施恢复重建。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

3、应急预案的作用

3.1 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

应急预案确定了应急救援的范围和体系,使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不再是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是培训和演习,它们依赖于应急预案:培训可以让应急响应人员熟悉自己的责任,具备完成指定任务所需的相应技能;演习可以检验预案和行动程序,并评估应急人员的技能和整体协调性。

3.2 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

制定应急预案有利于做出及时的应急响应,降低事故后果。应急行动对时间要求十分敏感,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应急预案预先明确了应急各方的职责和响应程序,在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准备,可以指导应急救援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此外,如果预先制定了预案,对重大事故发生后必须快速解决的一些应急恢复问题,也就很容易解决。

3.3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

成为城市应对各种突发重大事故的响应基础。通过编制城市的综合应急预案,可保证应急预案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对那些事先无法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或事故,也可以起到基本的应急指导作用,成为保证城市应急救援的“底线”。在此基础上,城市可以针对特定危害,编制专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制定应急措施,进行专项应急准备和演习。

3.4 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当发生超过城市应急能力的重大事故时,便于与省级、国家级应急部门的协调。

3.5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

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应急预案的编制,实际上是辨识城市重大风险和防御决策的过程,强调各方的共同参与,因此,预案的编制、评审以及发布和宣传,有利于社会各方了解可能面临的重大风险及其相应的应急措施,有利于促进社会各方提高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

4、结语

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研究 篇7

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 处在保障企业环境安全的一线位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当前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 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 就是要确定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 对症下药, 预防突发环境事件。

1 识别企业的环境风险单元

企业生产、使用、储存、运输、销售的有毒有害, 可能引起环境事件的危险化学品, 是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2]。目前我们判断企业风险状况是通过企业申报环境风险状况, 环保部门根据申报情况对其进行环境风险状况评估, 确定该企业的环境风险等级, 按风险等级纳入日常监管计划。日常的管理中发现, 根据上述过程识别风险单元, 和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一方面企业往往将涉及到安全生产、消防、疾控方面等方面的风险一并上报环保部门, 混淆环境风险;一方面环境监察部门对企业的生产工艺不熟悉, 导致不能明确地发现企业存在的环境风险隐患。根据最新的《企事业单位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 (试行) 》 (环发[2015]4号) (简称《备案管理办法》) , 企业编写环境风险评估报告, 请专家对报告进行评审。相关行业专家、环保以及环境应急等专家对报告进行论证确认, 最终明确环境风险单元, 确定环境风险等级[3]。经企业、专家、环保部门三方评估, 基本解决风险单元识别不清、识别不准的问题, 为企业以及环保部门采取后续环境风险防范措施, 提供准确、详细的基础信息。

2 制定防范措施

环境风险单元确认后, 企业要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危化品作为环境风险防范的核心内容, 其流经的各生产环节, 就是需要防控的风险单元。根据主要污染因子又可以分为水、气、危废等环境风险的类型。依据环境风险单元以及风险单元的主要风险因子, 制定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风险单元可能不单有一个风险因子, 比如有机的化学品出现突发情况, 可能存在化学品挥发、渗漏、流到雨水井甚至外环境的风险, 还可能有化学品燃烧爆炸的风险等等, 所以风险防范的措施也应该是针对多个风险因子的, 多重的, 甚至对于一个风险因子要设置层层关卡, 建立一个立体的防范体系, 坚决杜绝把企业的环境风险转嫁到外环境, 将可能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具体的风险防范手段如下列举:

2.1 在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的贮存区、使用点等处, 设置气体泄漏探测器, 及时探测气体泄漏情况;

在罐区、围堰等部位设置液体泄漏侦测器, 侦测液体泄漏情况[4]。

2.2 事故应急池:

事故发生时, 将含有污染物的消防水引入事故应急池, 防止消防尾水流入地表水体造成外环境污染;

2.3 清下水排放缓冲池:

缓冲池可借用事故应急池, 但容量要确保满足清净下水收集需求;

2.4 初期雨水收集池:

可借用应急事故水池, 满足初期雨水收集需求;

2.5 污水总排口关闭闸阀:

生产废水总排口处设立阀门, 确保将污染物或消防废水截留在厂区;

2.6 雨水排口关闭闸阀:

雨水排口处设闸阀, 防止污染物和消防尾水经过雨水排口直排外环境;

2.7 清下水排放切换阀门:

设置有效的切断或切换装置, 防止事故状态下有毒有害物质通过下 (排) 水系统进入外环境引发污染事件;

2.8 危化品储存:

设立专用仓库、场地或者专用储存室存储危化品, 储存方式、方法与储存数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5]。

3 建立环境应急管理体系

加强企业环境风险的防控, 有效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管理水平, 建立以预防为主的企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和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做好环境应急工作的重要环节, 让企业的日常环境应急工作有章可循。

3.1 制定环境应急管理制度

3.1.1 环境应急目标责任制:

确立日常的环境应急管理目标, 落实环境应急目标责任, 层层签订环境应急目标责任状, 将任务分配到每个人;

3.1.2 环境风险定期排查制度:

定期排查分析企业内部环境风险, 针对发现的环境隐患及时整改, 防患于未然;

3.1.3 定期监测制度:

定期对企业自身的特征污染物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环境风险单元的变化情况;

3.1.4 突发环境事件报告和处置制度:

出现突发环境事件第一时间向环保部门上报信息, 及时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3.1.5 环境应急档案管理制度:

将环境应急管理工作相关的档案材料和台账资料进行规范存档;

3.1.6 危化品管理制度:

加强危化品环境安全管理, 规范危化品的生产、使用、储存、运输等环节, 防止危化品造成环境危害。

3.2 编写环境应急预案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是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依据。从企业实际出发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将企业整个环保工作都包容在一起, 也是企业环境应急工作水平的体现。按照最新的《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 企业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详细制定各风险单元的应急处置流程, 将环境应急处置流程标识在重点环境风险单元旁边的显眼位置[5]。同时将上文中提到的各项制度细化, 动作落实到人, 出现突发环境事故时, 有章可循, 每人根据预案的职责分配迅速找准自己的位置, 做好自己的职责, 在最快的时间内作出应对。

4 应急救援队伍和物资

有了明确的目标, 有了对策和方法指导, 最终能不能打好环境应急这场仗, 就看能不能有效的执行, 落到实处就是要有人员、有物资。企业应急队伍的职责是在应急状态下, 进行先期处置, 切断事故源头, 将事态控制在最初状态, 防止衍生出更大事故, 上报事故情况, 参与初期救援处置, 配合调查的事件原因和责任等。对于环境风险大的企业要具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和专业的应急救援队伍, 能够胜任突发环境事件早期应急处置工作。对于一般环境风险单位设立兼职救援队伍或协议借用邻近有能力单位的专职救援队伍, 配备充足的初期处置应急物资或有明确的物资调用方案, 保证人员、装备及物资能基本满足环境应急事故的先期处置需要。

5 环境应急培训和演练

定期组织环境应急操作人员进行环境风险知识和应急管理能力的培训, 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启动流程和采取有效应急措施是保证突发环境事件时, 第一时间遏制事态发展的致胜法宝。每年至少应该组织开展一次全单位的环境应急综合演练, 根据实际情况还应开展各工段、车间的分项应急拉练。环境应急培训及应急演练的总结和评估是环境应急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 从演练中总结有效的防控措施, 发现日常环境应急管理及环境应急预案的不足, 不断能提升企业的环境应急能力。

以上阐述是企业内部环境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要真正杜绝环境风险, 保持和环保主管部门的良好沟通和配合也是相当重要的, 对于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 要勇于借助环保部门更专业的力量来发现一些隐患。同时公开企业的相关应急管理措施, 接受周边的邻居、周边的居民监督, 通过外界的反馈提高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水平和警惕性, 也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自我督促手段。提高企业环境风险的管理能力关乎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关乎社会稳定, 更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是保障区域环境安全的基础。

摘要:强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是改善当前严峻环境安全形势的需要。企业要做好环境应急工作, 主要任务是认清存在的风险单元, 采取相应防范措施, 完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日常的环境应急演练和培训, 提升环境应急处置能力, 保障企业环境安全。

关键词:环境应急,风险单元,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敏.强化环境风险管理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J].环境保护, 2012, 13:13-17.

[2]毛剑英, 袁鹏, 冯晓波, 宋永会.开展企业环境风险评估完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J].环境保护, 2012, 12:40-42.

[3]张波.如何守护“第一防线”——关于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J].环境保护, 2012, 13:18-20.

[4]南京市重点环境风险企业整治与防控验收表, http://wenku.baidu.com/view/8b0d323b6c175f0e7cd137af.html

应急环境 篇8

1.1 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

应急环境监测工作区别于其他的特种监测, 因此一般的传统的检测技术规范无法满足应急监测工作的要求, 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技术指导和规范, 因此监测工作往往受监测人员的工作经验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导致监测工作缺乏科学性、规范性, 获得的数据资源可靠性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影响了市级站的工作质量, 导致应急监测工作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影响了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

1.2 应急工作人员、设施欠缺

与省级环境监测站相比, 市级站的仪器设备和试验分析水平还有待提高, 检测管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关于常规污染物的便携式仪器种类不足, 无法满足对于多种环境污染物的应急监测和分析工作, 从国外引进的设备与我国的实际情况不符, 因此导致使用率不高;目前我国市级监测站的人员素质较低, 对于仪器的使用和相应方法的掌握程度不高, 监测经历有限, 这也是影响我国市级站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

1.3 协同监测能力差

环境科学相对其他学科而言比较陌生, 涉及范围和领域广泛, 一旦出现环境问题, 监测站的工作人员要根据环境突发事件的不同危害对象与不同的部门沟通, 相互协调进而控制环境污染的范围和程度,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这方面的准备工作存在不足, 因此一旦出现环境污染事故, 各部门之间无法有效的协调, 达不到预期效果, 甚至会加重环境污染程度。

2 提高市级环境监测站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措施

2.1 根据具体情况建立数据库

目前, 由于我国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 因此市级环境监测站要做还相关的基础工作, 对于突发的环境污染事件要做好记录, 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污染物名称、日常存储量、影响区域;对于可能存在的危险做好预防工作, 编制基础资料记载相关的危险品, 包括危险品的名称、特征、危害等级以及防护措施, 并且要对于新出现典型应急预案分裂编制, 及时更新, 在这样会使应急监测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才能真正发挥环境监测站的作用。

2.2 重视地理平台信息的建设

市级环境监测站的各项工作要与GIS系统紧密有机结合, 这样在事故发生后, 才能通过多种信息渠道进行准确定位, 这样工作人员才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治理, 并且结合该地区的风速、风向、现场流速等外在条件迅速判断敏感目标和要保护的对象, 减少损失, 这样也有利于搞清污染程度和范围。

2.3 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

环境污染突发事件较为复杂, 需要综合考虑更方面的因素, 因此在污染事故发生时能否顺利进行处理关系到污染程度和范围, 因此市级监测站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类型进行针对性的演练, 例如针对化工企业气体泄漏的事故、交通事故引发的危险品泄漏事故、上游污水污染事故等等。强化应急模拟演练是治理污染、面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 是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要增加环境应急模拟演练的次数、提高演练的难度, 这样才能实现对突发事件的有效管理和预防。

2.4 市级站要做好上联下达的工作

市级站虽然检测能力有限, 但是县级站的反应速度快, 距离事故现场相对较近, 能够为市级站提供初步的、及时的信息, 因此要充分调动县级站的工作热情, 使县级站发挥自身勘察、布点、采样工作, 同时还要完善县级站的设备, 配备快速检测管、检测试纸、轻型个人防护装备等。同时市级站要充分利用省级站的技术力量和支持, 在遇到重大事故时要积极联系省级站, 以便调动周边的市站的力量进行支援。

2.5 及时处理污染事故

速度是应急监测的关键, 因此在事故发生初期, 监测站对于监测数据结果的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 监测站对于污染范围、事故危害程度等要做出快速反应, 这样提供的数据才能够成为接下来的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才能够知道人员是否疏散、水源是否关闭等等。

2.6 确保监测人员安全

市级监测站的主要目的便是保障人员的安全, 无论是检测人员还是市民群众, 因此监测站的一切工作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避免工作中出现盲目指挥、违背科学规律的现象发生, 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应急检测指挥工作, 才能发挥市级站的作用和职责, 做好上下级的沟通与协调。

3 结语

环境污染事故关系到市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存权利, 因此要重视环境监测站的工作, 尤其是市级站的工作, 首先要做好合理规划, 严格把关, 严格审批, 以免为日后出现环境事故埋下隐患, 其次是环境监测站要做好日常的监督工作, 深入企业进行环境污染宣传工作, 提高企业的重视程度, 最后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 增加演练次数与难度, 并且要落实责任, 只有这样市级环境监测站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保障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龚美兰.区级监测站对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J].莆田学院学报, 2005, 12 (5) :92-94.

[2]卢华.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思考[J].内蒙古环境科学, 2007, 19 (4) :108-110.

浅析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篇9

1 系统需求

某地区成立了环境应急机构,环境监察局自动监控中心开始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环境应急事件反应体系。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系统的支持,在实际的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如现场信息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不完整;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不够强,过多的依靠人力来完成事故的分析、评测等。因此,为进一步加强环境应急响应能力,提高突发环境事件的处置水平,做到迅速反应、积极处置,能够及时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持,因此,该局建设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以达到事故响应的高效、及时、准确、科学。

2 系统建设目标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是结合信息化技术手段来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综合性的信息管理、事态预测、应急决策系统。它的目标一是要建立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利用自动化监控和数据采集系统、多媒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和网络技术,及时、准确、全面地显示和记录信息。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可以快速地通过视频、声音、电子地图了解事态的发展状况。二是建立面向应急处理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危险物品信息库;利用先进的软件和数据库技术,建立危险预警、接警、出警机制;建立现场信息采集机制、污染物扩散模型、辅助决策模型,辅助领导快速作出科学决策以及实施应急行动。

3 系统结构设计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由计算机局域网络、各类环境专业数据库、地理信息系统、车载无线数据传输系统、视频实时传输及大屏幕显示系统、辅助决策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

系统结构的第一层是现场信息接收、环境突发事件数据查询、应急指挥调度,用于收发事件信息、各方面协同指挥调度;第二层是事件数据信息处理、数据分析,为决策人提供辅助决策;第三层是数据支持,即具体的环境专业数据库、数据事物处理过程、网络协议、接口等的技术层。

4 系统设计路线

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基于GIS及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以涉及环境应急事件的各类数据库及功能模块为核心(包括环境背景数据库、空间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气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水体污染物动态扩散模型、指挥决策等功能模块),结合现场应急监测车的视频采集设备提供的视频信息,在终端为决策者提供全面、准确、动态的事件信息。

(1)系统的开发严格遵循国家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采用开放性框架体系,支持B/S模式。

(2)采用GIS作为系统的基础平台,实现空间与非空间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能以二维图形化的方式表现环境应急事件发生的时空分布情况、事故演变状况。

(3)系统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以及对空间数据支持良好的ArcSDE来实现系统中不同类型数据的有效存储、维护和管理,提供统一的数据存取接口,实现数据的发布、交换与访问机制。

(4)系统平台与应急反应指挥车的GPS定位、无线数据传输、现场视频采集设备进行整合(由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接口),全方位获取实时数据,真实反映事件的进展状态,为决策者提供可靠的信息。

(5)系统整体结构体现出层次化与模块化,使得开发过程分步、有序完成,对于今后的修改与完善也将带来便利。

5 系统数据库设计

根据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及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需要,系统建立环境背景数据库、环境应急专项数据库及全市范围的空间数据库。

5.1 数据库存储逻辑

因为系统以GIS为基础,根据空间数据的结构特征,在数据组织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空间数据采用ArcSDE实现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管理。

(2)环境背景数据库等非空间信息数据库采用关系数据库SQLServer2005实现存储,并按照树状结构建立索引,通过地理编码与空间数据实现连接;

(3)基于GML的优越性,系统通过GML文件实现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的动态集成。

5.2 数据库集成设计

在环境应急事件中,往往涉及多个方面的数据信息,但在数据的使用过程中,又要做到数据的统一调配,因此必须把相关的数据信息进行集成。但由于数据属性存在差异,需要对数据进行协调处理与集成。在该系统中数据库集成与整合的流程如图1所示,大致包括数据提取、数据转换和数据入库与更新。

5.3 数据库内容设计

系统内数据库的具体建设内容包括:

(1)遥感影像:包括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真彩色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全市范围多光谱合成的远红外高分辨率遥感正射影像数据;

(2)环境背景数据库:人口分布、森林绿地资源、饮用水源、环境监测、污染源、建设项目、环境监察、排污申报、在线监控等方面数据;

(3)环境突发事件专题数据库:环境突发事件实时监测数据、现场视频等多媒体数据、专家知识库等,具体包括以下信息。

危险源信息:包括企业名称、企业地理位置、危险源种类、名称、位置、数量等;

相关危险品信息;

告警与预警信息:包括告警与预警事件的名称、类别、时间、紧急度、事件发生空间位置、事件影响的空间范围等;

环境污染事件信息:环境污染事件的名称、类别、性质、演变历史(包括污染影响的空间范围的演变史);

处置措施信息:措施的名称、类别、时间、地点、结果等;

河流与气象信息:流速、流量、流向、水温、降水、风力、风向、气温、时间、地点等;

应急人员信息:包括指挥人员、专家、环境监测人员、辅助人员等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职务、职称、居住地点、联系方式等;

应急物资信息:类别、数量、存放地点等;

应急设施信息:类别、数量、位置等;

以往应急事件及救险的实例与演习实例、应急预案等。

6 系统软件平台主要功能

(1)系统根据环境突发事件严重性、紧急程度和可能波及的范围进行四级预警表示,预警级别由低到高,颜色依次为绿色、黄色、橙色、红色。并根据事态的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对预警颜色进行升级、降级或解除;

(2)污染扩散发生时,系统根据实地采集的气象数据(如风速、风向、河流流速、流量)进行多个时间段的模拟,用图形效果显示污染的扩散过程,并根据需要显示预警区面积、居住人口等相关信息,以及出现紧急事件时需要疏散的人口数量、逃生路线、污染区内敏感区域及区域负责人联系方式等信息;

(3)根据相关数据快速生成事故现场环境质量模型并提供应急专题地图,以便使决策者直观地了解污染物的空间和时间分布情况,为最终做出正确的调度与指挥方案提供技术保障;

(4)根据环境事故实际状况快速生成应急处置方案,提供向导式应急指挥功能,供决策者参考。

结语

在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通过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地区环境突发事件的处理水平,并且系统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库中的知识和数据,可以将分析结果以图像或模型的形式呈现在决策人员面前,为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的、科学的应急处理方案,同时也为环境突发事件后期的处理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摘要:突发性环境事件若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 则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主要介绍了环境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和结构设计, 重点就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作进行探讨, 并阐述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功能, 力求为突发性环境事件应急处理提供服务。

关键词:环境应急管理,GIS,结构设计,数据库

参考文献

[1]贺延伟, 刘鹏刚.化工园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 (02) .

小议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篇10

想要建设环境应急监测系统, 就必须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进行充分的了解, 突发性环境污染具有多样性以及突然性还有严重性等性质, 可以说突发性的环境污染几乎涉及到各个行业及其领域中, 而且没有一个固定的地点以及时间段, 最重要的是, 凡是定义为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事件, 其造成的后果都比较严重。根据上述的几点性质, 环境应急系统的建设就应该从突发性事件的根本性质考虑, 例如在沿海城市以及高速公路上建设应急监测站点, 对海面上的船只以及罐车进行实施监控。

2 环境应急监测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费的不足和应急监测设备稀少

面临着一次次的化学品罐车以及油轮倾泻事件的发生, 我国逐渐地对应急监测系统越加重视, 但毕竟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还是过于短暂, 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设备上都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先进, 但除去这些问题, 应急监测系统的运转资金过少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虽然对于应急监测站的建立越加的重视, 但由于国情所在, 建设的经费可以说非常少, 这就导致了我国的应急监测设备极其短缺, 进而造成突发性环境污染在发生后无法有效的进行检测并处理。进而使得突发性污染事件所造成的影响非常大。

2.2 相应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和规范不达标

上文提到过, 由于我国的应急检测系统起步较晚, 与之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 然而就在20世纪末,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 各类污染事故的发生率可谓是直线上升, 在发生后也不能有效的快速检测并处理, 这些问题除却设备的稀少外, 还有着检测的技术较差以及相应的规范没有达到标准有关。应急监测属于一种特种检测, 正常的环保保护技术规范是无法满足应急监测的要求的, 对于这一点我国在应急监测上并没有一个可遵守的技术指导, 而检测单位在设备的型号选择上以及检测的方法还有数据的取舍上都有着较大的出入, 致使应急监测的数据质量高低不平。

2.3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处理经验不足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本质就在于没有固定的时间点以及地点, 这对于相关的技术人员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在处理的经验上就略显不足或者是根本就没有经验, 可以说突发性环境污染的一些问题, 除却可观的因素, 处理经验的不足就是最大的主观因素。

3 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对策

3.1 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的建设上, 加大投资力度是必不可免的, 也是顺应新型社会的必然过程, 想要加强应急监测能力, 就必须掌握地方的厂矿、油库、化学品库以及放射源和储气罐等这些容易发生事故的地点, 并了解其地理位置周边的环境, 对其附近的水源以及种植地进行相应的防护, 对于污染物产生的环节以及其种类和名称都作出深入的调查, 并对存放危险有毒的化学品的数量等作出登记;最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汇总并整理, 建设一个专门的风险源数据库, 并对地方历年来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作出调查并整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能力, 而上述的种种, 都离不开资金的大量投入, 但相对的, 大量资金的涌入所带来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突发性污染事故的发生。

3.2 设立相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我国在2011年1月1日起, 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一法规, 其中对于突发事件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地下水质量以及地表水环境质量作出了明文的规定, 并对瞬时样品以及采样断面等作出了规范, 而除却这些国家颁布的一些技术规范, 在一些地方, 还有着其特有的一些技术规范。

3.3 增加演练提高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突发性环境事故从事故发生的地点上, 可以分为两大类别, 一种是陆地上的突发性事故, 另外一种就是海域上的突发事故, 而无论在什么地方发生, 都可以对其事件进行模拟, 也就是演练, 例如海面上油轮的原油泄漏, 就可以通过演练来增加处理类似事故的经验;乘坐专用的相对较为封闭的船只, 携带便携式的相关设备, 或是出动大型的应急监测船只, 并搭载相应的大型设备, 通过专业人员的操作, 对事故海域进行海水检测, 将数据进行汇总后, 反馈给应急监测站。而陆地上的通常都是例如煤矿企业的瓦斯爆炸、重工业的污水排放、化学品的泄露等等, 这些就需要针对事故的特殊性进行相应的演练。演练最终的意义就是提高专业人员的相关技术以及处理经验, 让其在日后真正发生事故的时候可以从容地面对。

3.4 对技术人员的录取标准提高并定期培训

由于我国应急监测系统的发展时间过于短暂, 使得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在这里笔者想说的是, 即使相关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也不能滥竽充数, 将专业技术不达标的人员聘入监测站中, 可以说聘用这些人员就是对环境的不负责, 环境应急监测是一种特种监测, 其中任何一个数据的不准确都会造成很大的偏差, 而偏差的后果将导致日后在处理这些污染的时候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 举例来说, 地下水在化学品的渗入下, 若不经过妥善的处理, 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即使录取的技术达标的专业人才, 也要经常进行培训, 以达到对任何突发性污染事故都可以从容的处理的目的。

结语

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基本前提, 更是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时间的关键所在。环境的保护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其相关的部门必须充分的认识到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切乎实际的提高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 只有妥善的处理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 才能还给人们一片良好的生活环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人们生活的环境越发的被人重视, 就目前的生活环境来看, 虽然各方面如尾气的排放、污水的排放等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但突发性的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仍旧不断的发生, 这对于社会的稳定还有人们的生命财产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 这里就需要用到环境应急监测系统来解决相应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笔者就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应用作出简单的论述, 以期减少突发性环境污染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

关键词:环境,应急监测,应用

参考文献

[1]许震, 张峰, 吴红星.第三方环境检测机构发展现状与展望[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2014.

应急环境 篇11

[关键词]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完善

一、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概况

(一)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重金属污染事件正成为危害人民生存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尤其是突发性的重大污染事件,不仅对人群安全与生存带来极大危害,而且对生态环境影响极大。湖南省有“有色金属之乡”的美誉,但是不合理的利用导致突发环境事件频频发生,如2006年湖南省湘江株洲至长沙段镉超标事件、湖南省岳阳县饮用水源砷含量超标事件;2007年湖南省浏阳市官桥乡宏达有色金属公司铅污染的事件;2008年湖南省怀化市辰溪县一家硫酸厂违法排污造成村民砷中毒事件; 2009年7月30日,湖南省浏阳市镇头镇政府因为没有及时处理好当地长沙湘和化工厂的镉污染事件,引发上千名村民围堵镇政府事件;2009年8月湖南武冈市精炼锰厂发生污染事件,污染造成1345人血铅超标,多人处于中、低度中毒状态。在现有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下,针对湖南省情,如何完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亟待解决。

(二)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

突发环境事件,顾名思义,着重强调的是突发性,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生态平衡,危害公众健康、财产安全,已经或可能带来财产损失的,影响力较大的环境污染或破坏事件。[1]

与一般环境事件相比突发环境事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突发性,是指突发环境事件是突然发生的,不可预测的。这也是突发环境事件最显著的特征;第二,累积性,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是长期累积作用的结果,其看似突然,其实必然;第三,高危性,主要表现在其危害或预期危害后果的严重性和危害影响范围的广泛性。

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具有以上特点以外,还具有各种突发环境事件中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特点。

二、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的现状

1.立法现状

我国采用的应急立法体系基本状况是:《宪法》仅对紧急状态做了原则性规定,但没有概念性界定;除《戒严法》外暂没有特殊紧急状态立法;《突发事件应对法》和《紧急状态法》分别立法。我国现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体系主要由宪法及宪法性文件、环境保护法律、环境行政法规、部门规章、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中的相关规定以及《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等一些专门的应急预案构成。

湖南省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主要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确立的三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和“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其他类别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基本原则在内涵上几乎没区别。

2.执法现状

2006年9月湖南省发生岳阳县饮用水源砷含量超标事件。污染事件发生后,湖南省环保局立即启动了环境应急预案,当地政府成立了应急指挥部;国家环保总局迅速派出工作组赶赴现场协助地方政府实施污染防控工作。岳陽市、县政府通过电视、广播向群众滚动发布公告。同时实施了一系列防控措施:一是上游水库加大放水,稀释河水中的污染物浓度;二是组织环保部门全力查找污染源;三是开启城关地区地下水源。据调查污染肇事发源地桃林铅锌矿,因为资源枯竭破产。当地为搞活经济,尝试利用废旧资源招商引资,所引进企业无环保设施,污水“常态性排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监管不力,企业自身环保意识不足,使得突发环境事件极易发生。

(二)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

1.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立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基本依据《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其中确立的三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坚持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属地为主,分级响应”和“坚持平战结合,专兼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这三条原则无论放之于哪种突发事件应急法制中都能适用。虽然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却没有针对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特点。环境污染防治单行法律存在缺陷,应急条款可操作性不强,需出台一部针对性办法。另外预案中对重点排污企业或存在污染风险企业没有要求,这并不有利于加大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的防控。

2.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执行存在的问题

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突发环境事件,政府的危机意识有所增强,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信息报告、通报和公布的过程中,缺乏权威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使之信息传达不及时,不准确;二是应急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权太大,虽然可以弥补现行法律规定的空白,填补现行法律之间的不衔接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程序规则和权力对抗规定,容易造成应急权力失控和资源浪费。[2]

三、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完善

(一)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立法上的完善

由于环境保护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包容性的特点,尤其对于新形势新时期下出现的各种前所未有的突发环境事件,针对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特点,应尽快完善《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利用“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个契机出台《湖南省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办法》。它的具体内容为:合理利用重金属,建立专业的咨询、监测和风险评估等机构,规定企业制定应急预案,预防重金属污染;重金属污染应急反应和善后处理对策等内容。其调整范围应包括有关重金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生物安全3个方面。此外,明确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理各环节中的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和恢复重建等救灾工作中的责任范围和法定义务,对法律责任作出全面且平衡的规定,完善责任追究和补偿机制。

(二)湖南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执行制度的完善

第一,在环境信息的报告、通报或公布上,笔者认为应当建立一个权威的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使信息能得到快速、畅通地传递。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健全的国家已经纷纷建立起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的环境信息共享网络平台。在日本应急信息系统由媒介应对系统、受灾信息接受系统、信息联络系统和宣传、信息披露系统等子系统组成,为处理危机的各政府部门间及时的了解、交换信息提供快捷的途径,政府部门也可以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随时通过信息平台向公众发布环境信息。[3]

第二,应急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权可以通过内部和外部控制来限制。首先,内部控制。制定与完善内部行政程序可以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同时内部行政程序本身也起到了对应急行政权力的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进行控制的效果。把内部制定的工作规定与程序公之于众,并说明通过某些方式得到公众监督。其次,外部控制。把权力授予程序化,通过立法明示、司法矫正等机制来实现;通过各种社会团体、传播媒体以及人民群众对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为进行监督,通过媒体的曝光等形成的某种社会效应,促使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能够及时纠正错误,促使行政机关工作程序的公正化、公开化,增加其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李艳岩.环境突发事件立法研究.黑龙江社会科学,2004,(3):122.

[2]刘庆华.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机制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

[3]林广伦.我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3).

[作者简介]郑松,男,湖南隆回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环境污染中应急监测要求分析 篇12

1 环境污染应急监测准备工作要求

1.1 制定应急监测预案,做好应急响应的准备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环境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案。确定污染事件发生后的人员组织、行动步骤、监测内容等等,并定期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演练,使污染事件真正发生时可以得到及时有效的监测和控制。

1.2 加大监测设备投入,提高应急监测能力

在应急监测的准备工作中,要加大监测设备的投入,提高本地区的应急监测能力。因应急监测地点分散不固定且在户外,并且要求能够快速得到数据,所以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按以下原则进行配备。(1)便于携带,可以快速获取监测数据;(2)操作简单,好学易懂;(3)适用范围广,无限制性;(4)性价比高;应急监测装备同时还应有传输设备、通讯设备、交通工具等保障设备,它们与主要的监测设备一起组成完整的应急监测系统。

1.3 对污染发生可能性较大的企业重点监测

一般环境污染事件多发生在石油、化工等重点企业,各地可根据本地情况,对有可能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企业进行重点监测和布控,制定有针对性的预案。对企业周边人员分布情况、企业危险源、危险物品储量、摆放位置、处理方法等进行详细记录。同时在企业区域设立环境监测点,提高环境污染预警能力和处置效率。

1.4 组织监测人员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素质

要定期组织应急监测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应急监测人员能够全面了解掌握应急监测技术,提高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更加熟练的使用仪器设备,以提高监测效率。同时也增强应急监测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 现场监测中的工作要求

在环境污染现场进行应急监测要求做到快速、准确、实用。

2.1 确定环境污染监测因子

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监测人员要先确定监测因子,然后对污染因子数据进行跟踪监测。例如:某地区的监测站使用的芬兰Gasmet FT-IR傅利叶红外多种气体监测仪,可以对空气中300多种气体的浓度含量进行分析,及时确定污染因子,使环境污染中的应急监测的效率获得大大的提升。

2.2 科学、合理的设置监测点

在环境污染的应急监测中,对于监测点的设置要进行缜密、全面、周详的考虑,正确的进行监测布点,否则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就可能失真。比如:在突发性的化学气体泄露事故中,气体泄露范围很难进行具体确定,同时又会受气象、地形、风向、风速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点的污染气体浓度和扩散速度都会有较大区别。如果在上风向处设立监控点,就有可能监测不到污染气体或浓度较低。一般情况下,会在距离事故点较近的位置和离事故点人群较多的区域设置监测点。

2.3 做好后续跟踪监测

污染事件发生后,一般污染物浓度在时间上会以曲线分布。当污染物浓度峰值过后,仍要做好后续的跟踪监测工作,不可放松,以免二次污染发生时给事发地点及周边环境造成新的影响。

2.4 及时公开发布监测数据

以往各地政府在处理污染事故时,为了避免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会对信息进行适当的控制。现在,由于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及进了解更多的环境污染信息,因此各级政府应及进发布环境污染监测数据,稳定社会情绪,避免社会上不真实信息的传播。

3 总结

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未来我国环境压力依然很大,环境污染事件仍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因此,在做好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预防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预警、提高应急监测水平,及时有效处置环境污染事件就显得非常重要。有关部门应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做好环境污染监测的准备工作,同时在环境污染事件中做到及时、准确、科学的监测,尽最大努力把环境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刘霞.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要求[J].经营管理者.2012 (4)

上一篇:任职培养学员下一篇:形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