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应急体系

2024-07-20

环境应急体系(共12篇)

环境应急体系 篇1

1 组建应急监测网络

监测部门要根据县级应急处理预案和监测站内部资源的现状组建符合需要的高效应急监测网络, 确定组织机构、界定工作小组、明确职能职责, 形成有机整体, 在突发性污染事故来临的时候体系能迅速响应, 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并接受统一指挥、统一部署。同时应急监测领导应与县政府、环保局及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建立协调关系, 以便协同作战。具体实施应急监测的工作小组按分工可包括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

县级应急监测系统要纳入全省应急监测网络体系中, 并充分整合社会、企业等方面的监测资源, 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局面, 构筑强大的立体应急监测网络系统。

2 添置应急监测设备

要购置一批能提高实验室分析效率、扩增实验室分析项目、提升现场监测水平、提高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能力的现代化仪器设备。应急监测设备首先应满足当地环境形势现状, 在经济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优先选择能代表当前环境应急监测先进水平、采用相对成熟可靠技术的仪器设备, 不仅能对多数突发性环境事件应付自如, 还可充分用于日常监测工作, 做到“平战结合”, 发挥最大效用。

通常的应急监测设备包括 (1) 实验室仪器部分, 以增强室内分析能力, 兼顾气体、水质、土壤分析方向; (2) 现场监测设备, 重点是气体、水质分析方向, 有些地区可能还应考虑核与辐射现场监测设备; (3) 应急监测车, 要求采用成熟改装技术能满足紧急和日常监测需要, 可选“水气合一型”或水气分置型改装方案; (4) 个人防护设备, 至少要求能支持三个人能在中度和重度气体污染状态下开展监测乃至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应包括三套能主动供气的重型防护服, 而适用面更广的轻型防护系统应添置更多; (5) 其它辅助设备, 由于应急现场在通讯、信息传输、现场调查工作等方面的特殊要求, 应合理配备一些必要的辅助设备, 如防爆型对讲设备、激光测距仪、支持现场上网检索信息的手提电脑等。关于经济发达地区县适用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投入方案将另文讨论。

3 建立应急监测制度

各地区应根据实际情况建设应急监测体系, 要加大投入提升监测能力, 还要加强各项应急监测、预警监测制度, 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 逐步形成高效有力的应急监测体系。重点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和对应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 探索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 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

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坚持预警监测与事故应急监测相结合, 加强对本地区环境事故风险源的监督监测、预警监测。结合环境质量的监视性监测和污染源的监督性监测工作, 建立感觉灵敏、反应快速的预警监测机制, 及时跟踪环境质量的动态变化, 加强监测成果的分析评估, 主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苗头, 从而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中。因此要做好常态下的预防、预测、预警工作, 力争不出事。

4 编写应急监测预案

应对本地区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 筛选出本地区对环境构成主要危害的重点污染物。充分利用各个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材料, 搞清各种事故隐患的类型与污染物名称, 所处位置与分布, 危险品、有毒化学品用量以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安全保证手段等内容, 分析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处理等环节可能存在的事故可能性。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 最终对每个风险源在应急预案基础上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方案。监测预案要注意可操作性, 简明扼要, 图文并茂, 如事先拍摄一些全景性和关键地点的照片, 还要注意监测站资源和厂方资源的充分整合。

各类环境风险源门类齐全, 数量众多, 完成全县所有风险源的调查和预案编写需要很长时间。因此预案编制可分步实施, 初期抓住风险较为突出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先行编写。重点行业为化工制造业、仓储业、码头、交通等, 重点关注事故已发地区、沿江水源地上游地区、离敏感人群较近的地区、运输十分繁忙的地区等。

通过对全县环境风险源的摸底调查, 确立一批高风险企业和地点作为优先监测目标, 加强日常监管, 密切关注风险变化, 动态调整监测预案。对这些重点目标, 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内部也要相应确立优先监测项目, 提前贮备资源, 以应对一些项目采样、分析工作的爆炸性增长。应急监测关注的往往是几种甚至是一种污染物, 但相关的采样、分析工作量可能会被急剧放大。

5 收集应急监测信息

要在平时工作中多方收集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方法、监测标准及事故的处理处置技术的有关资料, 如《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处理和处置技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化学品泄漏的应急处理》等资料, 收集各种化学危险品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动植物所产生的毒害症状资料, 以备在突发性事故发生时进行查阅和借鉴。

还要收集上级和邻近地区监测站甚至本地区其它实验室的应急监测相关资源和能力以备不时之需, 企业的监测资源也要考虑在内。实际上, 不少地区的疾控中心甚至县防空办也会建立部分应急监测调查能力, 这些都可以成为重要的应急资源, 以便弥补监测部门在人力物力的不足。

6 组织应急监测培训

不少县级站或多或少都曾组织过应急监测知识系统培训, 但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因此加强培训、提高素质是开展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强化培训相关知识, 如派一些同志外出参加专业培训, 参观学习先进地区和上级站建立的应急监测系统, 邀请资深专家讲课等。

7 开展应急监测演练

应急监测建设必须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毕竟难得发生, 因此平时要定期开展针对性实战演练。演习要精心设计, 高度仿真, 既可以和县、局组织的环保应急处理演练相结合, 或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 也可以在某次小规模的环境污染事件中有意识地放大反应规模, 以期强化训练, 常备不懈。

演习应着重训练应急监测体系的反应速度, 各个部门的协同水平, 对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理方式, 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 特别应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

8 培养应急监测人才

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批“拉得出、打得响”的环境应急监测战士。各地区监测部门要在日常工作中建设一支热爱应急监测事业、不畏艰难、技术过硬、经验丰富、专业结构合理、能创新敢开拓、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急监测队伍。一旦发生污染事故, 我们能够“养兵千日, 用兵一时”, “招之即来, 来之能战, 战之能胜”, 迅速、准确地实施环境应急监测。

结语

形势逼人, 时不我待, 严峻的环境安全形势迫使环境监测部门要尽快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体系。发达地区县级监测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体系完整、有备无患、快速准确”的要求, 率先行动, 突出重点, 积极准备, 建设人才一流、设备一流、效能一流的应急监测体系, 达到“应急监测指挥有力、现场监测快速准确、室内分析有条不紊、监测报告及时高效”的目标, 能够在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 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环境应急体系 篇2

城市环境应急体系建设方案研究

摘要:课题组运用系统工程学方法对环境突发事故的`机理和应急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立了环境应急系统能力评估方法和指标集;从理论上拓展了环境危险源概念的外延;并在环境事故预防对策、企业环境应急管理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新的措施方案.作 者:李钧 作者单位:郑州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站,河南,郑州,450007期 刊:中国科技成果 Journal: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年,卷(期):,11(13)分类号:X2关键词:环境应急 体系建设 评估指标

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架构及体系设计 篇3

关键词:应急响应;突发事件;校园安全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高等教育事業得到迅速发展,但同时,潜伏在校园内部和周边地区的许多不安全因素不断涌现,各类安全事故时有发生。高校社会关注程度高,传播速度快,其自身的安全与稳定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突发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迅速扩散性、潜在威胁性以及后果严重性等特征。建立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有效应对校内突发公共事件、保护广大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学校安全稳定。

一、高校应急响应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西方国家对公共危机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西方国家公共危机管理,无论在指导理念、管理体系还是在管理经验上都有了很大的创新。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在危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十分健全,各学校以国家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纲领,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危机管理计划和具体实施框架,使得危机来临时临危不乱,有备而战。

2.国内研究现状。我国高校应急响应系统更多的是从公共安全的方向进行研究,多从理论的“应急”或“应对”角度出发,而高校各种突发事件系统的预警、预防、应急处理、恢复的措施并没有从实际的可操作性上着手。虽然国家在2007年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对于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活动,都可适用。但这个并不是针对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办法,对于高校适用性不高。

3.高校现状分析。对于高校紧急事件的处理,现在还是以事后处理为主,并没有将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给予高度的重视,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可具体操作的文件。学校缺乏一个系统的以预防为主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体系。

二、高校应急响应体系构建

1.应急响应体系内容。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首先在学校建立一个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来组织和领导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可以由主管安全的副校长挂职担任委员会主任,各小组组长由学校性质接近部门的副职领导担任,并对各个小组额外配备工作人员。对协调委员会的各成员要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其突发事件预防意识和应对能力。突发事件分为三个时期和四个级别。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将根据不同时期与事件的不同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预案,突发事件三个时期分别为事前、事中与事后。①事前——预防与预测时期:主要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体系来预防和预测突发事件,达到事前控制的目的。②事中——处理与控制时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具体实施阶段。③事后——心理干预时期:根据国家已经较为成熟的灾后重建和心理干预措施,结合高校实际,制订相应的预案。

2.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图1.1高校应急响应体系结构

3.突发事件的分类。根据我国高校现状,笔者认为突发事件级别划分依据突发公共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将常见突发事件分别划入4个级别中。遇到不同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高校突发事件一般划分为4级: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I级事件(特别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造成死亡3人以上的或是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包括地震、暴雪、泥石流等破坏力强的自然灾害。人员伤亡严重,社会影响广泛的安全事故。在特殊敏感时期发生的突发事件等。II级事件(重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死亡1~2人或是经济损失在10万元~100万元。包括突发疾病的预防,重大安全事故等。III级事件(较大),在一次突发事件中,重伤3人及以上但未有人员死亡的或经济损失在1万~10万元。包括群体性事件、小型火灾、食品安全事故等。IV级事件(一般),在一次突发事件中,出现轻伤人员或经济损失在1万元以下的。包括小型群体性事件等。

三、高校应急体系操作

1.各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根据高校突发事件分级原则,在确认发生几级突发事件后,学校应立即启动预案。在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破坏性自然灾害为主。在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突发疾病防控为主。在III级突发事件中主要以小范围人祸和食堂饮食安全为主。IV级突发事件主要为一般安全事件。现以I级突发事件地震的应急预案为例,应急预案如下:①组织应急机构,突发事件协调委员会应立即成立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并向全校发出红色安全警报。组织领导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总指挥、办公室、应急疏散组、后勤保障组、安全保卫组。②指导思想,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措施落实、疏散有序、确保安全”的工作原则,保证学校及时、有效地实施预防、控制疏散和自救互救等措施,保障学校师生和财产安全。③启动条件,我市及周边发生破坏性地震或学校所在地受其他破坏性地震影响,立即启动本预案。④地震发生时应急行动,紧急避震、紧急疏散避险、制订撤离路线、实施灾后自救及处理等。

2.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应急预案。在突发事件分级中,可能出现多级别突发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多级别事件同时发生主要为学校群体性事件。校园内外涉及师生的各种非法集会、游行、示威、请愿以及集体罢餐、罢课、上访、聚众闹事等群体性事件;各种非法传教活动、政治活动;针对师生的各类恐怖袭击事件;师生非正常死亡、失踪等可能会引发影响校园和社会稳定的事件等。应根据事件的发展趋势动态调整事件级别,不断调整应急措施和方案,加大应急处置力度,提高应急处置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统一指挥,快速反应。在学校成立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校应对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突发群体性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一旦发生重大事件,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处置果断,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四、保障机制

1.事前保障——预防与预测。做好安全教育:大一第一学期可加入公共安全教育这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采用以实战演练和形象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形式。学校可以利用社团多开展一些安全知识的普及活动。开设网上心理咨询热线,进行对话辅导,利用网络软件资源,开展心理测试与训练等。信息收集:必须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储存、传递和利用各个环节进行科学的规范,以保证信息管理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信息利用的效率。在重大突发事件的预防中,高校应该加强信息沟通和信息整合。重点地区定期检查:为了防止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要加强学校的门卫管理制度、巡逻制度,强化门卫自身素质,提高管理能力,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安装监控摄像头,对校园进行实时的监控。加强辅导员和大学生社团的作用,预防高校突发事件。一切以学生为本、实施教育和服务相统一的人性化管理思想,实施“关爱和严格”并举,“教育与服务”并举的学生管理思想。辅导员应做到“爱心、关心、耐心、细心、热心、诚心”,全心关怀学生的成长。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重要的是提高其工作业务能力和责任心。辅导员除了通过各种措施教导、帮助学生外,更要靠良好的自身素质和形象来感染和影响学生,起到表率和典范作用。

2.事中处置——处理与控制。组织与指挥:学校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有关工作,切实履行各自职责。对部门组织或负责的教育教学活动,活动前应有预见,并根据学校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措施,发生事故,主动纳入学校预案工作程序。监测与报告:开展突发事件巡视监测,发现事件或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苗头,应向学校领导汇报。建立信息报告制度,事件第一发现人应及时向学校汇报,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学校主管部门汇报,并随时与上级单位保持密切联系。应急调查与救治等工作:校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对突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通过对突发事件调查、现场勘验,采取控制措施等,对危害程度做出评估。学校应当立即将突发事件所致的伤亡病人送向就近医院,对无法判断伤情的伤病员,应及时报警求救求援。学生管理部门、保卫部门应立即保护现场,采取疏散、隔离等措施,加强学生管理,并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确保学生心态和情绪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需要,可以采取临时停课、放学、疏散等措施,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事件情况以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根据事件性质,应及时与涉及事件的学生家长、教师家属联系,在适当条件下,告知事件原因、处理结果,或者联系家长进行救治。

3.事后保障——心理干预。存在心理危机倾向與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是干预的对象。定期对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排查制度。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汇报制度,为掌握全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动态发展,随时掌握高危个体的心理状况,建立学生心理问题报告制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

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严峻地考验着学生的安全。对突发事件,应该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发展战略,通过各级应急预案快速反应,处理突发事件,并对后期学生心理健康进行跟踪评测。通过事前、事中与事后的全方位工作,及时有效地处理,保护好学生,维护校园的稳定。高校各个部门应协作配合,建立并不断完善的综合防控体系,形成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永安.当前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的思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4):20-23.

[2]抗震救灾法治让我们更有力量[DB/OL].http://news.xinhuanet.eom/legal/2008-05/21/eontent-220250_1.htm.2008-05

-21.

[3]张文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6,12(2):1-3.

[4]NeZihAltay,WalterGGreen.OR/Ms researehin disaster operations[J].Europe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eh.2006,175(1):475-493

[5]杨青,田依林,宋英华.基于过程管理的城市灾害应急管理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中国行政管理,2007,(3):103-106

[6]邓云峰,郑双忠,刘功智,刘铁民.城市应急能力评估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l,(6):33-36.

[7]Lieut.Col.(ret)BruriaAdini,MA:Col.(res)AvishayGoldberg,MA,MPH,PhD:Co(res)DannyLaor,MD,MHA:RobertCohen,PhD:RoniZadok:Col.YaronBar-Dayan,MMHA.Assessing Levels of HosPital Emergeney PreParedness.Prehos Pitaland Disast Medieine.2006,21(6):451-457.

[8]徐静珍,郝春新.城市居民灾害应急反应能力的研究[J].城市与减灾,2003,(5):18-20.

[9]铁永波,唐川.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J].城市问题,2005,(6):76-79.

[10]刘成谦.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综合评估的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3,(4):347-349.

[11]黄典剑,吴宗之,蔡嗣经,蒋仲安.城市应急避难所的应急适应能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2006,(1):55-59.

[12]李保俊,冀萌新,吕红峰,王静爱,杨春燕,葛怡.中国自然灾害备灾能力评价与地域划分[J].自然灾害学报,2005,(6):47-53.

[13]黄典剑,宁绪成.石油化工企业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石油化工安全技术.2006,22(5):17-20.

[14]刘吉夫,张盼娟,陈志芬,陈晋.我国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评价方法研究(工):完备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2):5-11.

环境应急体系 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应急监测

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 工业企业与市民生活区域的安全距离不断被挑战, 环境污染事故逐渐增多, 环境应急监测任务也相应增加。在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处置过程中, 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往往面临着压力, 各种未预见的现场情况的应急监测、处置经验欠缺成为主要问题, 及时总结经验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响应的终结部分, 在吸取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完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 才是更好的应对将来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 更好做出正确处置的必经之路。

1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的现状

环境应急监测是科学处置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基础, 通过环境应急监测, 能为预警环境风险及妥善处理环境突发事故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 为有效控制环境事故污染危害的范围蔓延赢得宝贵的时间。环境应急监测的“预防、预警、应急”三大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完善的方面, 仍然有一些薄弱环节, 离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应急监测预案尚需斟酌完善, 区域应急监测数据库还未完全覆盖。应急监测预案应符合实际监测能力, 避免“大而全”却做不到, 一旦发生责任事故, 职责部门的实际行动与预案是否一致将是责任追究的重点;完善的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在突发环境事故后可以根据应急监测数据库迅速反应, 准确地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及时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避免人员和财产遭受更大损失, 将事故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降至最低。现有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由于开发时间较短, 一些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的企业尚未及时更新,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

2) 应急监测技术的培训及研究不及时到位。应急监测人员一般都由各监测门类的人员兼任, 常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区别不明确, 思想认识不到位。由于日常例行监测工作任务繁重, 没有过多的精力去深入研究应急监测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应用、掌握各类现场监测分析仪器、监测方法的能力不强, 在实际的应急监测工作中, 不能完全做到“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离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需要进一步加强。监测数据量与监测结论的正确性是正相关的, 由于环境应急监测时间紧迫, 数据量一般较少, 导致可能的结论就很多, 不同的分析角度、立场、知识体系甚至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环境应急监测要真正做到让群众满意, 让政府放心, 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就必须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认真做好公众关注的环境热点问题和环境敏感区域监测信息的深度解析, 及时发布权威的监测信息, 充分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对环境质量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为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赢得宝贵的时间, 同时又避免突发环境事故被人为夸大, 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应急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 打造一支反应迅速, 快捷高效的环境应急监测队伍。通过组织集体学习培训, 使每位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先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设计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努力提高环境应急监测报告的编写水平, 确保充分运用先进的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 切实做好环境保护应急监测工作, 为处置突发环境事故发挥应有的作用;

2) 通过组织应急演练切实提高应急监测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 在演练中不断提升应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监测能力和水平。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应急模拟演练, 将应急监测队伍分为指挥协调、现场监测、实验分析、技术支援、报告评价、后勤保障等多个小组。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 与公安、消防、卫生、交通等部门分工协作, 在应急管理部门的统一指挥下迅速开展应急监测工作;

3) 建立先进的环境应急预警信息系统, 不断完善应急监测体系。完善污染源企业应急监测基础数据库, 充分发挥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的资源优势。根据辖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产业结构布局特点, 建立覆盖全市范围的有毒有害物质产生企业的基础数据库, 定期进行动态更新与维护, 确保在环境应急监测中, 能准确判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危害范围, 将事故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4) 继续加大投入, 提高应急监测的硬件设施。开发环境应急监测综合信息系统, 实现对突发环境事故的应急管理的信息化。环境应急监测的相关信息、命令通过系统平台迅速发布, 从指挥调度、现场处置到处置后风险评估的全过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有效提升了环境应急监测的快速响应能力, 为污染物的有效处置赢得宝贵的时间;

5) 加强对环境安全隐患企业的排查和监督检查, 落实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措施, 完善污染源应急监测数据库的建设, 确保环境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此基础上, 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 通过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网络, 全面加强重点污染源、风险源、河流、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的预警监测, 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环境风险;

6) 强化质量管理工作, 加强环境应急监测的规范化建设。通过定期检查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维护情况, 编制新进应急监测仪器设备的作业指导书, 规范应急监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急监测工作严格按照规范进行, 监测数据的取得与认定依据国家标准来确定, 以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为环境应急监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证。

3 结论

2011年1月1日实施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 589-2010) 规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采样、监测项目与相应的现场监测和实验室监测分析方法、监测数据的处理与上报、监测的质量保证等的技术要求。表明:“环境应急监测”的立足点并不是“采取超出正常工作程序的行动”, 而是“对于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相应的处理”, 环境应急监测体系建设是环境监测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而不是环境监测系统的应急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秀苹, 王国娟, 韩艳华.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及管理[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 2009.

[2]郭亮.跨界河流水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3]陈英.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研究[D].江苏大学, 2007.

[4]米同清.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 (4) .

环境应急体系 篇5

我国以及管理的政策体系:

2003年非典以前,中国的应急管理属于单灾种防灾减灾阶段,各部门几乎是单独负责所辖领域的抢险救灾和灾害预防,2003年非典以后,才进入综合化应急管理阶段,06年颁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颁布《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国应急管理的政策体系构成是“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体制、应急机制、应急法制。

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强调以社区、乡村、学校等基层单位为重点,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确定专兼职的工作人员或机构,制订各类应急预案。应急体制遵循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

应急机制有预防与准备机制、预警与监测机制、救援与处置机制、善后于恢复机制组成。

应急法制方面,2004年,紧急状态入宪,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生效。

国外应急管理现状对我国的启示:

启示之一: “防患于未然”,是应急管理首先要牢固树立的工作思维方式

启示之二:加强快速救援的联动机制建设,是应急管理的关键部分

应急体系需“他山之石” 篇6

•应急反应标准化、自动化。美国各级应急处理中心通过使用最新技术,不断完善信息系统功能,提升与各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能力,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保证应急组织成员单位的快速反应能力。一旦某一指标达到警戒标准,应急处理系统就会自动启动,进入工作状态。

•应急预案精细化。根据对已发生突发公共事件的总结,紧急救援中心不断修改应急预案,使之更详细、实用,更接近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联动机制效率化。实施紧急救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至关重要。目前,美国联动机制主要靠应急处理小组或应急处理委员会的成员构建各种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使计划得以实施。

•应急处理宣传的透明化和信息共享化。系统相关成员单位均可以访问应急处理中心的信息,紧急处理中心可以进入国家的一些信息系统,如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城市资源信息系统等,及时获得所需要信息,更好地为救援工作服务。

庞大的应急市场

反观中国目前的现状,各系统、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府统一指挥协调的机制相对较弱,关键是缺少一个快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载体和指挥平台。因此有必要在省一级政府和一些大中城市率先建立公共危机应急指挥中心,同时逐步尝试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协同体系,便于统一配置资源、协调各种关系、提高应对效率。例如,中国南宁、深圳、广州等市率先成立了“城市应急联动中心”;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成都等地分别建设了应急联动系统,尝试利用数字化和网络化的集成技术,将110、119、122甚至12345等各种资源连为一体,在建立跨警种、跨地区的应急指挥体系上做了有益探索。上海市于2004年年底启用的“应急联动中心”不仅将110、119和122三台合一,而且拟将120并入此系统。这个名为“110指挥中心”的机构,被国际刑警组织认为是世界16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最大的一个,且已被正式定为直属于市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中心。这些举措显然都借鉴了国际上的一些有效经验和做法。

应急信息化行业主要指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以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应急平台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等建设,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而且刚刚起步。目前,应急信息化产业整体启动较慢,这与中国各地域的经济差异是有关联的。国家应急平台一期已经基本完成,各省级应急平台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应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一期工程,目前还有约1/3省份没有完成建设工作。部门应急平台方面,除起步较早的公安、卫生、水利、地震和气象等应急系统已正常运转外,其他部门的专业应急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正陆续启动。

国家应急体系是覆盖全国各级政府、各个专业的体系,从村级、乡级、县级、地市级、省级直至国务院,从气象、地震、卫生、安全生产、公安到新闻媒体、抗旱防汛(水利)、粮食、电力、石油石化等各个政府职能部门或行业机构,专业涵盖计算机软件硬件、通信,音视频、弱电工程,同时还包括应急物资、装备等。

应急平台之中国特色

从“十一五”期间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研究和各单位建设应急平台的成果分析,我国应急平台建设具有以下“中国国情”:

•政府高度重视,把应急平台列为“一把手工程”。从发展趋势来看,应急管理将成为各地各级政府机构履行公共安全职责的头等大事。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将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看做是不折不扣的“一把手工程”,由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组织、指挥和协调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应急平台的建设思路明确、措施得力、推进有序,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稳步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的指导原则。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建设进度,既要符合当前应急管理需要和应急管理水平,也要避免超前的投资浪费。此外,为保证体系内各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必须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消息报送、业务流程、实时数据接入、数据库内容与同步更新、预测预警模型规范、术语标识和数据共享等标准化体系,保证国家应急平台技术体系一致。

•注重信息渠道的建立和信息资源的建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确保各种信息通道通畅不但有助于政府把握应急管理的主动权,而且可以保证公众的知情权,减少谣言,以保证突发事件得到快速、平稳、有序的处置。因此信息渠道的建设是应急平台建设的重中之重,在建设时要在充分保证效率的基础上具备相当的抗毁能力。此外,应急平台最主要的预警和动态分析等能力的实现,必须以大量的真实数据作为基础才能有效发挥其效能——确保数据可靠、真实和有效是应急平台发挥其作用的基础和前提。

•统筹兼顾、有效整合各类信息网络资源。各级应急信息平台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础支撑系统、综合应用系统、数据库系统、信息接报与发布系统、移动应急平台、应急指挥场所、安全保障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等。因此在加快推进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应该最大限度地促进不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及应急信息的共享。

环境应急体系 篇7

惠安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中部,在湄洲湾和泉州湾之间。整个县区更有乡镇16个,占地720平方公里,海域地面1200平方公里,人口共计92万人。在这里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与著名的名胜古迹可谓是数不胜数,其旅游资源十分的丰富,素来有着“建筑之乡”、“石雕之乡”等美称。

“在十一五”期间,惠安县对诸多建设项目进行了细致的规划, 其中包括一大批的国家级或省市级的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从而大大的促进群周地区现代化工业的发展与工贸港口的城市建设, 并且迅速成为该地区项目建设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惠安地处泉州中心位置,经过不断的发展,惠安在城市构建、打造大型港口、加快旅游商贸发展等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十二五”期间,惠安即将以建设海峡西岸的现代化港口与切实实现“两个率先”为重要目标不动摇,大力发展生产力,本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科学化管理,惠安在注重发展的同时,还始终遵循着科学发展观的进展道路,积极努力的相应党组织的号召,积极主动的融入、对接和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泉州湾滨海城市建设大局,找准站位、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产业集聚带动、体制创新带动、可持续发展带动战略,坚持“港口、产业、城市‘三位一体互动’,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三个化并进’,和谐社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三大保障体系并举’”的“三个三”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开放惠安、实力惠安、魅力惠安、活力惠安、和谐惠安、绿色惠安的建设,加速形成了由县城科工贸中心区、斗尾临港重化工业区、崇武对台经贸旅行区和绿色生态观光农业带组成的“三区一带”为根本格局的区域空间规划与产业分工系统,加快推进对于石油化工、船坞修建、旅游服务三大方面新兴起的产业,不断提高惠安发展层次与跃升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集聚力等综合能力,力求在更大的规模、更广的范畴、更多的渠道上完成新的腾飞。

随着中化项目的投产和中下游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旦管理不善,极易发生环境污染事故,这对我们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故的预防、监测、应急处理及其后置工作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构建环境应急预警监控体系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于应急预案的反应速度与处理能力,保证其能够及时的对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处理。

2 环境应急监测建设的内容

2.1 标记重点风险源

首先要对全县各类重大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标记重点风险源,这是应急监测建设的最基础工作。目前我县沿湄洲湾南岸的泉惠石化工业区以自己独有的深水港岸线建设大型原油码头,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原油炼制----烯烃制造----中下游制造业----深加工制造业等石油化工及其相关产业,已落户的项目有中化泉州1200万吨/年炼油项目、永悦科技、瓯昌树脂、东峻化工、劲贤化工、中鑫化工、三星精细化工、禾丰新型化工、长兴化工、峻昌化工、中仑实业、德国梅塞尔气体等十几个项目;位于我县净峰东周半岛的西北侧海湾的泉州船厂30万吨修船项目也已动工建设。这些企业现为我县的重点风险源,必须尽快对这些企业风险源的环境安全风险评价和制定相应的环境应急预案,在对企业的生产、储存、交通运输等方面上,应当时刻的警惕防止事故的发生,对于各种类型的事故隐患,应当弄清其具体的类型、污染名称以及相关地理位置等,对于危险品与有毒化学品的用量,都应当进行科学、系统、严格的管理,加强相关技术人员或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此外还要建立重点危险源档案库和查询系统。如

2.2 对每个风险源有针对性地编制应急监测预案

一个好的应急监测预案是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应急监测的重要保证,监测预案必须具可操作性, 做到环境突发事故发生前和发生后的各个环节中,人员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并能合理配置相应的资源和策略等。

2.3 建立应急监测的质量保证体系

要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加强各种应急监测和预警监测制度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技术规范和工作程序,重点是完善突发性环境事件现场监测程序以及对应的实验室快速响应机制,逐步建立适合应急监测工作特点的现场监测与实验分析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的监测分析质量。质量保证体系要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加强对环境事故风险源的监督监测,及时跟踪污染源的动态变化。要对监测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估,主动从蛛丝马迹中寻找突发性环境事件的苗头,从而将重大事故消灭在萌芽中。

2.4 完备应急监测仪器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便携快速,操作简单,实用性、可操作性强,国内应用的普适性,投入最小化,方法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满足便携式或车载的要求。应急监测仪器和设备主要包括:(1)实验室仪器部分,要能满足本地气体、水质、土壤等分析能力的要求;(2)现场监测设备,重点是针对本地企业可能出现的气体、水质污染的便携式监测仪器;(3)应急监测车;(4)个人防护设备(至少有三套能主动供气的重型防护服,能支持在中度和重度气体污染状态下展开监测和自我救援的全套防护设备);

2.5 加强应急监测练习,主动开展各种应急演习

加强练习、提高素质,是熟练应对各种应急监测的基础工作。首先人员要经过专业培训,才能全面掌握应急监测技能。其次对于应急监测的建造还要注重将理论学习与实际演习相结合。因为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较小,所以平常要定时展开有针对性的应急演练,让应急监测人员熟练掌握突发性应急监测的作业流程以及熟练使用应急监测仪器设备。有条件的可以和上一级的环境应急监测演练相结合,或者与企业的应急演练相配合,强化练习,常备不懈。应急演练应侧重练习应急监测系统的反应速度,各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能力。弄清并掌握不同程度污染事故的处置方式,了解自身的现场监测的实施能力,格外应注重加强监测人员现场自我防护能力的训练。

3 结束语

这些年,我国的突发环境污染事情明显增多。在突发环境污染事情的处置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环保部门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应战,同时也暴露了仪器设备的缺乏和落后、应急监测的滞后、处置经验的缺乏等许多问题。如2012年12月31日,山西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事故,事隔5日才通报,导致浊漳河水体污染,殃及下游的安阳、邯郸等地,一度导致邯郸市部分地区临时停水,一些超市发生居民抢购饮用水的情况。山西省长治市市长张保在第三次新闻通报会上表示,12月31日事发后,企业上报的苯胺外泄量是1-1.5吨,数量比较小,认为这是一个一般的安全生产事故,企业完全能用自己的力量处置不会形成大事故。也没有想到事发出现是由于企业对自身设备设施管理不善,造成苯胺通过雨水和污水管道泄入浊漳河造成污染。更没想到一起当时认为一般的安全生产事故能发展成环境污染的大事,因为这些原因,造成没有及时上报省政府,反映了对环保污染认识不够、警惕性不高,对苯胺进入浊漳河以后污染危害性估计不足。这次突发环境事件说明,政府部门对环境突发事故处置经验的欠缺。因此,突发污染事故一旦发生后,及时开展监测并公开发布信息尤为重要,让相关各级政府部门和公众等了解事故现场的环境信息,这就需要我们采用正规方式及时、准确的发布监测信息,对稳定事故局势,安定人民生活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环境应急体系 篇8

1.1 危险源信息库不完善, 污染情况“底数不清”

对本地区的主要污染源种类、排放情况、危险物品存放地点以及可能导致事故的途径不太清楚, 如果没有摸清上述情况, 就无法正确选择应急监测仪器和确定相应的分析方法。

1.2 应急监测硬件设施有待提高

应急监测设备不同于常规监测仪器设备, 在保证准确性的同时需要快速、及时、便于携带, 这些仪器设备针对性性较强, 也比较昂贵。

1.3 应急监测人员知识缺乏, 预测反映能力有待提高

许多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不再是单一因子的污染, 污染因子复杂, 受外界环境影响会产生多种变异, 监测人员缺乏现场污染情况、条件和污染事件的特点进行综合判断分析的能力, 知识面不够广, 现场处置经验不足, 影响应急监测迅速、有效、有序地开展。

1.4 应急监测体系不够完整、系统

近几年, 莆田市对环境应急处置有了重要的认识, 监测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应急监测小组, 但完整的监测体系却未建立。针对应急监测体系的演练较少, 多半停留在文字上, 流行形势, 缺乏有针对性的实战演习和有效组织。未能按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有效地组织。

2 提高有效应急环境监测能力的几点建议

2.1 建立环境监测早期预警网络

充分利用环境监测部门以及排污单位的各类自动监测系统 (污水自动监测信息系统、废气自动监测信息系统, 地表水自动监测系统等) , 做到污染事故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应急监测。排出易燃、易爆、剧毒等危险物质名称、地点方位以及化学特性等, 形成本地区风险源信息图, 做到对本地区风险源心中有数, 使环境预警工作从事发警报到事前预警。

2.2 建立完整的应急监测数据库

2.2.1编制辖区内的危险源动态档案数据库, 包括从事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储运、处理的单位名录, 这些单位存在的危险源种类、规模、位置等基本情况;危险源存在的危险品的危险等级、毒性分类、潜在危害、事故预防措施等企业应急信息;如有可能还可以建立辖区内的危险源地理信息系统, 便于突发事件发生后评估对周围的影响。

2.2.2建立应急监测技术咨询数据库, 包含常见化学品和污染物的标识、理化性质、毒性、化学性质、防护措施、应急消解措施等;有关应急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使用信息;各类应急监测仪器和后勤器材的维护和管理信息;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信息;应急处理 (泄漏处理、消防措施、现场急救等) 措施。

2.2.3建立环境应急法律法规、标准、制度的决策数据库, 包含国家对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化工生产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管理制度, 各类相关标准 (控制标准、排放标准、安全防护标准、安全生产规范、环境监测方法标准的) 以便需要时调用。

2.2.4建立典型污染事故案例数据库, 通过对以往发生的典型污染事故案例分析和评估, 为今后可能发生突发事件提供借鉴资料。

2.3 加大应急监测装备、仪器投入和日常维护、保养

加强环境监测站应急监测硬件建设, 是全面提升应急监测能力水平的重要物质基础, 应将所需要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 作为购置应急监测仪器及其他装备 (应急取证设备、应急监测人员防护设备、急救装备、通讯装备等) 的专项资金。对必要的现场应急监测项目配备设备, 如便携式水检测仪、便携式有害气体检测仪、便携式红外光谱仪、便携式气象色谱仪、便携式色谱—质谱联用仪、气体检测管、水质检测管、便携式应急监测箱、检测试纸等, 应专人管理, 明确标识, 定期维护, 按时检定, 定期更换配制, 确保监测设备完好。

2.4 加强环境监测人员培训, 提升综合判断能力

应将应急监测人员培训提到议事日程上, 除了进行常规性监测技术知识培训外, 还应加强应急监测专门培训, 需要不断扩充他们的知识面, 进行法律法规、各类污染物化学物理性质、安全处置、环境综合评价等方面知识培训更新, 以全面掌握不同类型污染事故的特点、各种污染因子的应急监测分析方法以及相关的技术规定和要求, 培养一支技术过硬的复合型应急监测队伍。

2.5 针对各种突发情况进行演练, 完善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

对于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来说, 日常的定期演练是确保发生污染事故时有兵可用、有兵能用的关键。2011年1月1日, 我国颁布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HJ589-2010) , 对突发事件应急监测的布点与现场监测、样品管理、监测项目和分析该方法、数据处理与监测报告、监测预案编制报提纲都做了一个规范要求。它的发布使得应急监测有据可依, 有条可循。有针对性的组织开展实战演习, 把每一次演习当作一次真正的事故来处理, 全程序规范操作, 对预案的制定、应急监测机构指挥、监测技术人员的现场监测能力、仪器装备使用等进行全面考核, 及时发现问题, 找出薄弱环节, 加以改进和完善, 真正达到锻炼队伍和提高监测水平。

3 结语

应急预案体系研究 篇9

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威胁, 对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 比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 超过18万人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几十万人流离失所, 还有300多万人受灾, 包括140万人丧失生计来源[1];2008年中国国内各类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11752亿元, 因低温冷冻和冰雪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5亿元, 地质灾害2.7万起。仅四川汶川“5·12”8.0级地震, 就造成经济损失8451亿元;生产安全事故死亡91172人[4]。致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国家安全稳定遭遇重大挑战。

如何防止公共危机事件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何在危机发生后减少危机对社会和经济造成严重的冲击, 如何降低危机造成的损失, 如何尽快扭转危机状态, 如何进行危机后重建等, 都是危机和应急管理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 国家全面加强了应急体系的建设工作, 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一案三制”, 其中应急预案可以说是“一案三制”的核心, 是应急机制、应急体制和应急法制的集中体现、是应急处置的根本依据、是日常应急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本文就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的一些困惑做一些理论方面的探讨。

为表述方便, 本文给出一些概念的定义, 这些定义本身不一定精确, 也不一定充分, 甚至不够严谨。本文的目的不是要给出概念的统一定义, 而是对文中用到的这些概念进行限制和封闭, 以便其自成体系。这些概念仅在本文中使用, 与其他类似概念不相冲突。

本文思想只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理论探讨, 属于学术研究和争鸣范畴, 不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体系, 国家电网公司应急体系建设遵循国家标准、规范和要求。

2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缺乏理论指导, 认识不够统一

当前认识上的不统一具体表现在:一是应急预案与工作方案相混淆;二是应急管理、应急处置工作与业务处置工作相混淆;三是应急预案体系与应急体系的关系区分不够清晰;四是对应急预案间的关系理解存在偏差;五是在应急预案分类上存在疑惑。

2.2 应急预案体系内外衔接不足

主要表现在各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体系与外部政府、社会应急预案体系衔接不足;单位应急预案体系与单位内部各部门、下级单位、分支机构的应急预案体系衔接不足;应急预案体系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的应对应急预案体系衔接不足, 覆盖不够。应急预案体系之间衔接不足的重要原因大多是没有找准衔接的着力点。

2.3 平战结合转换不协调

当前, 大多还未认识到应急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企事业单位等正常危机防控体系, 是一种持续检测、持续改进、平时培训演练、战时自动转换的运作和管理体系。

2.4 科研和实际工作需要有正确的方法论指导

当前, 科研和工作思路往往局限在内部, 往往忽视大的背景与外部联系, 看问题往往局部化和形式化, 往往忽略事物运动发展、局部与全局相互转化的关系、没有以不同的视角研究和处理问题。

3 概念与定义

3.1 社会实体

具有一定的可支配资源 (人、财、物) , 具有明确的管辖范围界定, 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内部具有机构和制度保证其运行的社会组织称为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具有多层嵌套性, 其内部也可以有实体, 称为子实体。比如对于一个国家来说, 国家是最大的社会实体,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以及其下属单位和部门等都是社会实体。

社会实体的概念是对具体社会单位、部门、组织等的抽象, 目的是为了使论述更具一般性和准确性。

3.2 应急管理

应急管理主要是指对一个社会实体应急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从而保障其在任何时候都能正常和高效运行。也可以说应急管理是社会实体危机防控网的建立和管理。

3.3 应急处置

应急处置是危机发生时或者危机风险较大时, 应急体系对危机要素的主动干预, 从而尽快解除风险和危机的过程。

3.4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对危机事件防控体系及其运作机制的描述文件, 应急预案经批准生效后具备法规制度效力。

应急预案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 如按适用对象来分类, 可以分为总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应急预案;按处置主体来分类, 可以分为社会实体应急预案和子实体应急预案, 相对于子实体应急预案, 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也可以称为全局应急预案, 相对于社会实体应急预案, 子实体应急预案也可称为局部应急预案或部门应急预案;按预案作用来分类, 可以分为环境应对应急预案、目标业务处置应急预案和外部协同应急预案等。

3.5 总体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预案是用来应对和处置社会实体面临的所有危机情况、所有危机侧面和所有危机环节的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社会实体的全局性应急预案。

总体应急预案虽然普适性强, 但针对性不足。对于重要事件、重要环节和重要侧面, 一般要有其他专门预案的辅助, 以提高针对性。

3.6 专项应急预案

针对某一个 (一次) 、某一种、某一类危机事件或者危机事件某一重要环节、重要侧面的应急预案是专项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也是社会实体的全局性应急预案。

3.7 部门应急预案

部门预案是社会实体层面全局预案的协同预案, 是局部预案, 其作用范围仅限于部门内部, 部门应急预案需要考虑与全局预案协同, 是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的一部分。

4 应急预案体系要素分析

4.1 应急预案性质解析

应急预案对应单次、一种、一类、或全部危机事件, 在预案执行时要制定方案。为所有危机情况提供基本应对的预案是总体预案, 为一类或一种危机提供应对措施的预案是专项预案。

应急预案是处理危机事件措施完整的、封闭的描述。相同的一个危机事件, 对国家来说是一件事、对国家部门来说, 也是一件事, 对国家各企事业单位来说同样都是各自的一件事, 只不过关注危机事件的方面或方向不同, 因此各自有不同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本身是有层次的, 诸如应急处置原则、组织体制设置和运行机制的建立、资源和信息保障、内部的规定、处置程序和处置方案等。但预案并没有因为行政的上下级关系而形成层次关系或上下级别关系。

预案具备关联性, 全局预案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与多个部门 (局部) 预案关联, 甚至全局预案之间也具有关联性, 应急预案关联并非应急预案对应。在这里, 全局与局部也是相对的。

应急预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非正常情况下全局关系和资源的协调问题, 而不是局部具体工作。

从本质上来说, 国家级预案与社区、乡村级预案, 形式要件本质上没有区别, 只不过国家级预案的原则性较强, 村级预案程序性较强, 但国家级的应急预案也应该有应急程序, 应急程序属于保密信息文件, 不能公开, 村级预案也应该有原则规定, 但比较简单。

4.2 总体应急预案设置

一个社会实体, 在实体内部有相对独立的部门分工, 为加强危机情况下应急协作, 应建立实体层面 (相对于部门) 的应急预案。实体层面应急预案, 以实体内部视角看, 属于全局应急预案。若在其管辖范围之内, 如果专项应急预案无法覆盖所有可能的危机情况, 则应建立总体应急预案。

4.3 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现场处置方案) 是实际执行部门 (班组) 的部门应急预案, 是局部应急预案, 是现场工作应急预案。现场应急处置预案是在特定的现场工作出现紧急事态的情况下, 如何处置问题的应急预案, 偏重于资源和方案准备, 一旦紧急事件发生, 解决如何报告、如何申请救援和自救、抢修、维护稳定等一系列问题。与现场工作方案或现场施工方案等有着本质的区别, 不随特定工作的不同而不同, 具有一定的体系完整性和稳定性。现场应急处置方案并非基层单位所特有, 在国家层面也应有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比如国家层面的出国访问、考察等活动, 也应有相应的现场应急处置方案。

4.4 危机事件 (突发事件) 与应急预案之间的对应关系

对应一个危机事件, 不同的实体可能要同时按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比如大地震灾害, 国家要按国家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各部委等要按各自的部门应急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若发生大面积设备损坏和大面积停电, 国家电网公司要按公司大面积停电预案 (国家部门协同预案) 启动应急响应, 涉事的网省电力公司、地市 (县) 供电公司也要按预案启动应急响应。

同一个社会实体除了按主预案启动应急响应外, 也可能在不同的环节或侧面按支持预案启动一些支持性的应急响应, 如信息发布, 医疗卫生支持服务等。

4.5 专项应急预案分类解析

在社会实体层面专项预案中有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 其中包括气象灾害处置应急预案、地震地质等灾害处置应急预案等专项预案。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偏重于灾害的持续监视与预警, 次生灾害的监视与分析, 物资、装备、人员队伍如何准备和如何调度的分析, 如何与国家、政府的联动, 与社会支援合作等。总之, 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是为社会实体业务类应急预案服务的。自然灾害类应急预案和社会实体业务类应急预案、公共卫生类应急预案、社会安全与影响类应急预案并列的应急预案。虽然灾害和事故有时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但灾害类应急预案与事故类应急预案并非因果关系的预案。

4.6 对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理解

涉外机构、单位和人员是社会实体的下属单位和员工, 可能会遇到比国内更加复杂的环境和问题, 涉外单位与社会实体国内的下属单位一样有自己的应急预案子体系, 处理相应的突发性危机事件。社会实体层面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是处理涉外机构、单位和人员难以协调处理的问题, 比如申请国家间交涉、申请国家救助, 国际资金筹措, 国际间协同等;同时也规定涉外机构、单位和个人在危机情况下, 如何与社会实体进行信息报送, 社会实体各部门如何协同、协助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等。

4.7 应急预案体系与应急体系的关系

由于预测、预防和预警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为反映这一实际情况, 社会实体应急体系中可以单独规定一个预警状态变量, 分为红、橙、黄、绿四个等级, 其中, 绿色为正常监控状态 (此处的“控制”特指风险控制) , 黄色为应急值班关注状态, 橙色为实体全局范围提醒状态, 红色为动员准备状态, 也就是应急预警启动状态。该状态应是应急体系的一个标志性旗帜, 是应急预案开始发挥作用的一把标尺。该状态可能来源于应急监测, 也可能来源于国家和政府指令。该预警状态属于应急体系, 是应急体系协调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的信号灯和结合点。

应急预案中的预警启动, 应该对应应急体系中的预警状态, 而预警级别是应急资源动员准备的参量, 级别越高, 动员规模越大, 损耗越高。因此应急级别的确定应具有科学的方法, 与实际情况相符。

5 应急预案体系模型

5.1 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模型

科学应急预案体系的一个基本标准应该是能够做到全覆盖, 亦即:“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因此, 应急预案体系在纵向上应该覆盖社会实体和实体中的各部门, 横向上应该覆盖社会实体生存的自然、社会甚至国际环境、社会实体本身、国家以及其他社会实体的协同等。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目标处置应急预案体现社会实体危机处置的目标, 是社会实体的全局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体现为实现社会实体的目标需要部门协同, 是局部应急预案;环境应对应急预案体现社会实体为实现目标需要做的适应与调整, 这里,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甚至国际环境, 环境应对应急预案可以是全局专项预案, 也可以是局部部门预案;协同应急预案是社会实体与国家、社会协同的应急预案, 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更大的目标或者更好地实现自身目标的应急预案, 体现社会实体的社会责任以及与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协同应急预案可以是全局预案也可以是局部预案。

对应急预案体系基本模型、应急预案体系和应急预案的理解, 需要以不同的视角相对地进行分析和处理。比如国家电网公司的“国家电网公司大面积停电协同预案”在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体系中是全局专项应急预案, 但在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是部门协同应急预案。这里, “国家电网公司大面积停电协同预案”不是“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 “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层面的专项应急预案。“国家电网公司大面积停电协同预案”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应急预案体系中是专项应急预案, 是全局预案, 是国家电网公司与国家协同的协同预案, 但在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又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中的部门预案, 是局部预案。

在应急预案的编制过程中也应考虑应急预案的体系性, 目标处置应急预案和其他配合系统应急预案要统筹考虑。

简单的情况下, 目标处置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环境应对应急预案、协同应急预案可以统一到目标处置应急预案中。

5.2 社会实体间应急预案体系

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是国家社会应急预案体系的一部分。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关系如图2所示。

图2为国家层面应急预案体系间关联关系, 其它各级社会实体以及社会实体内部的子实体的应急预案体系关联关系与国家层面应急预案体系间关系相似。各社会实体有自己应急预案体系, 各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之间通过协同预案相互关联。

6 应急预案体系模型扩展方法

6.1 整体性嵌入

整体性嵌入是指子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通过检查、协调和备案等与上一级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相结合的操作。通过整体性嵌入, 使得上级应急预案体系的作用范围自然延伸到下一级应急预案体系边界。

6.2 扩张式增生

扩张式增生是指社会实体根据自己面临的特定目标和风险针对性地增加和完善社会实体层面专项应急预案。通过扩张性增生, 使得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完善, 应对各种危机情况更加从容。

6.3 自相似复制

自相似复制是指下级社会实体可以上级社会实体应急预案体系为模板建立自己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自相似复制, 使得应急预案体系覆盖社会实体的每一个分支, 建立社会实体、国家甚至全球的危机防控网。

7 结论

以基本应急预案体系模型来构建应急预案体系的方法是可行的。一般来说, 一个社会实体通过总体应急预案、环境应对预案和社会协同预案就可以建立其基本的应急预案体系。通过应急预案体系的扩展方法可以建立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社会实体的复杂的应急预案体系。

“相对”方法, 也就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的方法, 是研究和建设应急预案体系可行的方法论。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和研究需要有“相对”的思想方法, 即使局部的问题也需要放在全局的背景下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比如以国家的视点看, 国家电网公司应急预案体系就是一个点, 是国家应急预案体系的一个点;以国家电网公司的视点看, 网省公司的应急预案体系也是一个点;以网省公司的视点看, 地市 (县) 公司的应急预案体系也是一个点。但若地市公司以其自身为视点, 则地市公司就是一个体系, 其他层次单位依然。因此, 以“相对”思想为基础的研究问题的方法论, 能够正确把握问题的“点线面”, 能够正确研究和理解应急预案体系。

摘要:基于社会和经济迅速发展需要以及各类公共突发事件频发的现实, 国家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 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反思了应急预案编制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混乱和偏差, 指出了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一些主要问题与困难;以系统理论为基础, 从基础概念出发分析了应急预案体系各要素的内涵, 理清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一种应急预案体系的基本模型及其扩展方法, 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寻求理论依据。另外, 文章还在应急预案体系研究和实践的方法论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其研究成果可为应急与安全领域研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体系,方法论

参考文献

[1]秘书长报告.印度洋海啸灾难后加强紧急救援、重建、恢复和预防工作报告.2007年7月2日-27日日内瓦联合国大会

[2]会议正式记录.2001年10月4日纽约联合国大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8年全国年度统计公告

[5]U.S.-Canada Power System Outage Task Force.Final Report on the August14, 2003Blackout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6]田世明, 等.电力应急管理理论与技术对策研究[J].电网技术, 2007, 31 (24) :22~27TIAN Shi-ming, et al.Study of Theory and Technology Counter-measures of Electric Power Emergency Management[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 31 (24) :22~27

[7]田世明, 等.电力应急管理平台研究[J].电网技术, 2007, 32 (1) :26~30TIAN Shi-ming, et al.Study of Electric Power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tform[J].Power System Technology, 2007, 32 (1) :26~30

[8]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

[9]林鸿潮.回顾雪灾与反思公共应急体系的“一案三制”.今日中国论坛.2008年第9期:72~76

环境应急体系 篇10

2014年9月29日, 台州市政府应急办授予FM102.7台州交通广播“台州市应急广播”称号, 标志着台州唯一应急广播正式诞生, 是浙江省首个地级台应急广播。台州为积极推动应急广播的建设发展, 将应急广播分别纳入台州市政府应急体系、台州广电总台“新闻立台”项目规划以及台州交通广播重点品牌栏目培育计划中, 着力提升应急广播的地位作用和运行能力。一直以来, 台州应急广播在应对台风报道、重大火灾、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中, 第一时间迅速反应, 在及时传达政令、发布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服务民众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有效提高了党委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台州在应对台风灾害时积累了丰富的应急广播实践经验, 总结出四大模式、四大平台、四大机制, “三个四”的应急广播体系。

2“四大模式”创新应急广播形态

2.1 构建多部门前端发布模式, 打造发布最迅速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从实际需求出发, 选择五个核心部门建设“五中心应急平台”, 让直播直通第一现场。一是在市交通警察局指挥中心设直播室, 派记者常驻, 分别在早、晚高峰及突发事件过程实行实时播报;二是在台州高速交警支队设立直播席, 每天早高峰由值班民警连线直播高速通行情况;三是在市气象局气象预警服务中心设立直播点, 请气象应急专家现场直播;四是在市政府应急大楼设直播室, 目前尚在新建中, 已规划出空间为应急广播长期专用;五是在市消防支队指挥中心设立直播点, 并与消防支队签订了出警人员应急发布协议。“五中心应急平台”建设有效地将应急发布场地前移至最前线, 记者通过常驻、派驻等方式, 做到与事件同步发布信息。

2.2 构建多专家应急会商模式, 打造最具权威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建立了公安消防、交通海事、卫生医疗、防汛防台、安全生产、农业农村等6大类台州应急专家群。当突发事件发生时, 应急广播便可在最短时间内, 就具体事件与相对应的专家进行电话连线或微信会商, 商定应急直播的方向、主题、流程及注意事项等, 并邀请嘉宾 (专家) 参与直播。在“灿鸿”台风期间, 台州应急广播迅速与台州市气象局专家连线, 及时有效地发布信息、服务受众。

2.3 构建多类别即时服务模式, 打造对市民最有用的广播

分别针对紧急救援、困难求助、实时路况、便民应急信息等四大类, 开展有针对性即时服务。应急救援类事件如:2014年某日一辆运输车在途中不慎丢落一箱剧毒的河豚鱼, 司机到达目的地发现后, 担心河豚鱼被人误食发生危险便立即报警, “河豚鱼事件”发生后, 台州交通广播紧急协助台州公安在5分钟内中断节目播出事件信息, 并派出记者跟随公安一同行动, 随时从现场连线发回报道, 终于在第二天凌晨, 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困难求助类:联合台州福彩推出“福彩帮帮帮”活动, 一年来帮助了很多临时有困难急需帮助的人。实时路况类:每天实时提供最新的道路通行情况。便民应急信息类如:随时发布停水、停电、航班、客运、轮渡等变更信息。

2.4 构建多媒体连线互动模式, 打造传播力最强大的广播

台州应急广播与微信、微博、电视、网站、手机APP等联合, 开展全媒体联动发布、实时互动。在抗击台风“灿鸿”应急直播时, 按照市防汛办预警等级和相关预案, 有条不紊地启动应对应急报道机制, 除全部频率及时滚动最新台风信息外, 微信公众号“台州交通广播”启动应急模式, 每天三次推送, 微博实时更新, 不断刷新最新台风动向、图文并茂展现全市防台工作进展, 天气、交通、航班、出行等各类相关服务信息全覆盖, 连线、报道、口播、安全提醒等各类报道形式全应用。在台风期间, 微信功能点击、发送量超过了10万次, 效果远超预期。实现了线上线下、线内线外的全方位传播, 微信阅读人数突破150万, 进入全国电台微信前十。

3“四大机制”保障应急广播运行

在保障应急广播实际工作中我们总结得出, 部门协同是前提、预案响应是重点、应急流程操作是关键、落实反馈是保证。须针对以上四方面分别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

应急广播需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 实现正确的舆论引导, 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 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FM102.7台州应急广播成立后, 我们立足全市, 按照“统一高效、资源共享”的原则, 与相关部门、单位密切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多部门协同应急机制, 有效提了升广播直播的反应速度。

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立即启动责任到人的应急预案, 明确每一环节的责任人应由频道一把手亲自挂帅, 值班主编负责具体实施。如遇到大雪、台风、暴雨、大雾等严重影响市民生活的灾害性天气时, 按预案中制定的事件响应级别, 分级开展相应工作。

针对不同种类的应急事件, 需要应急流程操作机制。以应对台风为例, 我们制定出台了信息获取、分析研判、启动预案、应急直播、持续跟进、及时反馈的操作流程 (见图1) 。

对于应急广播过程中反应的突出问题, 在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整改落实办理后, 应急广播应及时反馈办理结果。重视后续追踪, 建立并完善应急办理反馈机制。

4“四大平台”凸显应急广播成效

广播传播迅速、收听便捷且不受断电影响等特性非常适于应急广播的要求, 在应急广播中彰显出了特别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全年, 频道共播出突发信息3万多条次, 完成应急突发事件直播23次, 成为台州突发事件的第一发布平台。

在发出第一声音的同时, 始终突出服务理念, 无论是在处理应急事件还是日常播出, 都努力为受众提供贴身和贴心的服务, 打造服务第一平台。“贴身”对于移动人群来说, 道路交通状况显得尤为重要, 尤其是在早晚交通高峰时间, 路况信息播报成为台州应急广播节目的重中之重。除此之外, 供水、供电、天气等领域的服务信息也是第一时间告知市民。“贴心”就是对听众提供家一般的温暖。此外, 应急广播依托广播及时伴随, 直播互动等独有特点, 应围绕百姓应急需求, 展开“及时帮、应急帮、危难帮”, 积极打造第一互助平台。

台州应急广播纳入市政府应急体系后, 在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 可协同台州市政府应急管理专家及各相关职能部门, 以现场直播、录制等形式对事件进行指挥协调、舆论引导, 充分发挥第一指挥平台的作用。

环境应急体系 篇11

4月6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五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在京召开。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主任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对提高国家核应急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做好核应急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战略规划,切实推进核应急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夯实基础,切实加强核应急组织体系及支撑体系全面建设;四是落实责任,切实履行好核应急各级组织的职能职责。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副主任委员、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陈求发宣读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组成单位及其成员的通知》和《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关于成立专家委员会的通知》。为适应核应急工作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成立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专家委员会,作为协调委决策咨询的支撑机构。

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委员兼国家核应急办主任、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王毅韧代表国家核事故应急办作工作报告。

针对我国核应急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报告提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全面加强核应急管理、大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认真履行统一协调国家核事故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继续完善核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预案体系,大力加强核应急保障能力建设、核应急人才队伍建设、核应急文化建设,着力推进核应急科研创新,强化核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培训和演习演练,进一步提高国家防范和处置各类核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水平。

电力应急体系的建设 篇12

(1) 如何及时获取并掌握准确的电力故障信息, 提高故障处理的速度;

(2) 如何快速、准确组织抢修资源, 实时监控资源使用情况, 优化分配抢修资源, 提高抢修效率;

(3) 如何集中采集和管理大量分散的故障抢修过程信息, 为抢修指挥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4) 如何实现株洲电网调度中心信息的实时共享, 从而快速对外发布及时、准确的信息, 提高灾害情况下的优质服务水平。

为有效解决上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冰灾期间株洲电业局成立了应急抢修指挥中心, 制定了一套应急管理规定, 辅助完成应急时期的指挥中心组织、抢修过程管理, 成为指挥人员统一调度、集中指挥、快速沟通的有效工具。

1 冰灾期间应急系统的建设

(1) 建立应急时期的抢修指挥工作平台, 实现各相关单位的信息快速交换, 并成为应急指挥中心、95598客户服务中心、调度、抢修队伍实时沟通的桥梁。

(2) 结合优化调度的理念, 通过事故推图和事故模拟, 实现故障抢修过程及资源使用情况的实时监控, 为抢修指挥和资源配置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

(3) 满足株洲电业局与政府相关部门、重要客户的沟通需求, 提高优质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提升用户满意度。

(4) 积累完整的故障及抢修过程的信息, 为事后的各类分析及经验总结提供必要的信息基础。

2 株洲电力应急抢修中心系统介绍

2.1 系统软硬件体系结构

(1) 通信平台。指挥中心紧急安装两台应急指挥电话, 并向各级部门公布。将各级抢险指挥部门通信方式及电话整理到指挥中心, 保证通信通畅, 指挥通道能使指令有效到达目的地。

(2) 调度平台。将应急指挥中心设在调度室, 能有效利用株洲电业局的调度平台, 将各种指挥命令最快到达各抢修队伍。

(3) 系统架构。应急抢修指挥系统是一套Web应用系统:即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各种事故数据、设备参数通过电业局OA系统有效的交流。

2.2 应急中心

应急抢修指挥系统是从应急状态预测、成立、实施到总结全过程的组织管理, 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应急准备及启动。在灾害时期, 株洲电业局及其下属单位都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备, 如防冻融冰预案, 各种事故预想及演习。

(2) 抢修队伍组织。根据预案要求, 各相关单位组织了抢修队伍, 中心掌握了本单位抢修力量的基本信息。

(3) 抢修队伍到位。完成应急准备工作后, 指挥中心能随时了解抢修班组的配备情况及抢修队伍行踪, 抢修队伍能随时到达事故现场。

(4) 值班情况跟踪。了解应急过程中的所有值班情况, 如指挥中心人员交接班、抢修力量调整等信息。

(5) 通信录维护。每个单位保证拥有2个以上通信方式, 应急中心拥有最新的各单位通信录和员工通信录。

(6) 应急总结。冰灾结束后, 将该过程中的指挥中心配备、值班过程等信息进行统一归档、分析总结。

2.3 抢修过程管理

对于应急状态中的重大抢修事件, 应急中心进行指挥、跟踪。

(1) 故障抢修登记, 包括故障抢修任务分配和抢修过程的指挥和跟踪。

(2) 故障抢修任务分配。对各种电网故障报修 (客户服务中心、调度SCADA系统、上级单位等) , 指挥中心人员通过调度系统了解故障的基本情况, 并根据故障轻重缓急进行对抢修队伍进行安排。

(3) 抢修过程跟踪。应急中心根据实际的抢修业务, 将抢修过程分为故障查勘、组织安排、调度申请、调度许可、调度汇报、调度安排送电、抢修信息反馈到应急中心等7个阶段, 应急中心对每个抢修过程进行跟踪, 了解这些过程的完成情况。

2.4 信息发布

(1) 重要指示发布和反馈。在应急的过程中, 各单位都可以通过应急中心了解重要指示, 并选择下一步的准备工作。所有收到应急中心指示的单位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反馈, 保证重要指示的有效传递。

(2) 规章制度发布。应急中心及时发布应急抢修相关的规章制度。

(3) 新闻发布。应急中心发布应急抢修的最新动态, 并将这些动态提供给政府及新闻单位。

2.5 数据查询分析

应急中心提供各个视角事故查询和统计分析。

(1) 历史状态查询。必须有历史发布的应急状态及其全程组织情况进行集中归档, 以备查阅。

(2) 抢修事件查询。所有历史抢修事件的完整记录。

(3) 故障分布统计。故障在各个时期的分布情况统计, 成为资源配备的参考依据之一。

(4) 故障多维统计。各类 (各电压等级、各故障类型) 故障抢修的效率、人力分析。

(5) 抢修进度预测。各故障设备预计投运时间。

2.6 实施推广和试运行阶段

应急中心从2008年1月份冰灾开始进行指挥, 株洲电业局、各专业所、各县 (区) 电力局3个层面20余家单位参与了故障处理。由于参与的单位众多, 各级单位在系统中承担的职责不尽相同, 指挥的难度比较大。为了实现抗冰救灾要求, 对各基层单位进行指导和检查, 将所有抢修队伍融入到指挥中心指挥, 使各级部门快速地熟悉应急中心的功能和指挥方法。中心根据反馈意见, 对指挥方式集中改进。

2.7 实施效果

由于应急指挥中心的建立并有效地开展工作, 提升了抢修指挥的工作效率和效果。

(1) 建立了快速的信息沟通渠道, 应急时期的响应和组织速度得到极大提高;能满足电力企业对政府、新闻机构和公众实时信息公开的需求;沟通了多个系统 (如95598客服系统) , 提高了沟通效率。

(2) 提供了有效的调度支持, 保证各级指挥人员能第一时间了解故障现场抢修进度和人力物资的使用情况, 为调度人员的决策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提高了故障抢修事件的处理速度;根据故障区域优化资源配置, 减少在途时间。

(3) 提供了丰富的决策支持和大量抢修实例的数据积累, 对资源、故障进行挖掘和分析;帮助调度人员预估风险, 优化资源配置, 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

3 应急中心建设的思路

3.1 分析现状, 找准问题

当前株洲电网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总体表现为自然灾害严重, 事故灾难频发, 电网安全事件影响扩大。伴随着电网的发展, 株洲电业局防灾减灾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应急管理和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工作形势严峻。

3.2 把握要领, 明确思路

要做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打牢县局乃至供电所应急管理体制基础, 首先应该明确基本的工作思路。当前, 在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建立, 应该有这样一个大的思路:即以“电网安全和优质服务”思想为指导, 坚持“三个十条”方针, 以提高处置能力为重点, 发挥供电企业职能,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面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按预案要求, 应急指挥中心必须履行值守应急、综合协调、保障指导三大功能。

3.3 抓住重点, 落实措施

(1) 加大演习范围和力度。在株洲电网大面积停电演习的组织和策划上, 应由株洲市政府牵头, 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电力依赖较大、意外停电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单位, 以及在大面积停电状态下需要发挥紧急作用的社会公共机构。演习内容可为假设株洲电网发生重大意外, 事故造成多座220kV变电站停电, 负荷损失巨大, 影响范围包括交通指挥系统、铁路、大型商业广场、大型冶炼化工企业、医院等重要场所。演习还应设置跨部门联动演习内容, 改变以往只有电业局甚至只有调度部门进行事故演习的状况。

(2) 逐步增加大面积停电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由于突发安全事件引发原因、发生时间、影响范围的不确定性和突发性, 负责应急指挥的领导和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电网的运行状况, 及时分析出事故原因, 判断出故障位置。

(3) 基础设施的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必须保障指挥人员和指挥系统在应急事件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基础设施、生存能力和通信要求。

(4) 基础信息的汇集。应急指挥中心必须能汇集电力应急指挥所需要的基础信息, 包括通过集成各专业化的信息处理系统和各种相对成熟的技术系统, 构建应急信息系统的应用支撑。

(5) 指挥调度的保障。应急指挥中心应确保能够组织、指挥电力调度中心以及各电力生产单位、事故处理部门之间协同开展事故处理工作, 并满足与省公司、政府各部门单位、以及电力部门与各重要用电用户协同开展事故处理工作, 从而提高事故应急处理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应急处理速度。

(6) 信息的发布。应急指挥中心应能系统、具体地演示和记录城市大面积停电事故应急处理的全过程, 能通过网络展示演习全过程, 并同步发布信息, 配合媒体进行正面的新闻发布和宣传报道, 最好能音频和视频直播, 即将音频和视频信号压缩转换成数字流媒体信号, 并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

4 几点建议

(1) 尽快完善政府层面的电力应急预案。国务院已颁布了《国家处置大面积停电应急预案》, 但株洲市及其供电企业内部与之相对应的电力应急预案仍有待完善。其中应包括应急组织机制、指挥协调机制、法制基础和应急保障系统的完善。

(2) 尽快建设具备电力应急指挥技术能力的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简单设在株洲地调的电力应急指挥中心未能达到政府应急指挥中心的要求。而且目前政府各类专业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机构众多, 在发生大面积停电时, 各类指挥机构之间如何紧密配合, 将需要进一步协调开展工作。

(3) 应加大对社会各单位和公众对停电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电力部门要配合政府各部门、各类用电单位, 积极研究并制定停电事故下的准备和应急措施, 做好长期宣传计划, 加大传播力度, 提高全社会防范大面积停电的危机意识和应对水平显得非常必要。

(4) 加强电力建设步伐, 改善电网运行外部环境, 提高电网抵御风险能力。

(5) 继续完善供电企业大面积停电应急处理机制。

(1) 电力企业作为社会公共系统的一部分, 应积极参与到政府部门应急机制建设工作中去; (2) 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 (3) 完善突发事件消息发布机制。

有条不紊的应急处置, 将有效降低事故可能带来的风险, 而城市危机处理意识的提高将促进应急处置体系的有效运转, 为构建和谐社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做出积极贡献。

小资料

公共安全的四大体系建设

1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体系

应急指挥机构是统一指挥应急工作的领导机关, 在应急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应急指挥体系的建设, 应当在众多的行业性、专业性、部门化指挥机构的基础上, 进行横向连动、纵向整合, 以理顺职责、形成整体, 实现各种应急队伍在组织上的统一性、行动上的协调性、资源上的共享性, 从而保证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时能够做到迅速行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

2建立和完善应急资源体系

应急资源是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质基础和人力保障, 在整个应急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应急资源体系建设的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应急物资和避难场所的优化配置;二是救灾抢险队伍的整合与提高。对于应急物资的准备和避难场所的建设, 应做到统一规划、常备不懈、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对于救灾抢险队伍建设, 应注重不同专业技能人员的优化组合, 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和管理制度, 开展经常性的培训、演练与考核, 不断提升救灾抢险队伍的战斗力和综合应变能力。

3建立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首先要保证各部门上下级预案体系逻辑上的完备性和管理上的协调性;其次要实现条块结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 省、市级的预案体系应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资源优势;最后要加大宣传、教育和培训的力度, 强化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风险意识, 提高预案研制团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心组织、科学评估、严格把关, 不断提高预案体系的整体质量。

4 建立和完善紧急状态的法律体系

上一篇:变电站管理下一篇:职业汉语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