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共8篇)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篇1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一、学习会议制度
1、每月召开一次应急管理工作例会,会议内容为学习文件、查找隐患、制定措施、明确任务。
2、应急管理工作例会要与安全教育、安全检查、安全工作总结紧密结合,与贯彻落实上级指示要求和法规、制度紧密结合,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紧密结合,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3、特殊情况下,如国家举办重大政治活动、单位出现严重事故隐患和案件苗头时,要随时召开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具体研究部署安保工作方案,排查隐患,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二、值班值巡制度
1、对微机室、财务室等重点部位进行以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四防”安全巡查。
2、对在校园内走动的可疑人员要进行盘查询问,及时发现制止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3、严格执行巡查制度,不得迟到早退,严禁工作时间喝酒、睡觉、串岗。
4、要认真填写巡查记录,及时向政教处汇报巡查情况。
5、巡查人员要做到仪表整洁、姿态良好、服从领导、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努力完成巡查工作任务。
6、对敷衍了事,违反纪律,甚至失职,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予以严肃处理。
三、信息上报制度
1、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有关材料,做
好善后处理工作。
3、学校接到突发安全事故报告后,根据事故情况在2小时内及时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辖区街道办事处汇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在最短时间内到达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和善后处理工作。
4、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纪律处分。
四、学校应急值班制度
“应急工作进学校”是提高政府风险防范能力的基础工程之一,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为贯彻省、市应急管理工作有关会议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应急值班制度,保障全校师生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及正常的教学、生活和工作的稳定,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全体师生创造一
个“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1、应急值班领导成员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安全防范意识,按照学校的安全预案和应急方案、值日工作制度,坚守岗位,贯彻有效的防范措施,遏制安全事故的发生;
2、严守值班时间,到岗后要及时做好签到、交接、了解学校情况,掌握相关信息等工作;
3、要按时巡视校园,处理值班期间的相关事务,发现问题要采取有效措施,按相关程序进行汇报或
处置,结束时要做好值班的情况反馈;
4、应急值班领导小组成员要保持24小时的通信畅通无阻;
5、应急值班人员遵循首发处理为主,当事件发生或预见到可能发生时,按程序、按规定向学校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由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分组负责,反应及时,采取主动,加强合作,措施果断,把事故减
少至最低。
五、学校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管理制度
1、学校应当坚持定期的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隐患。对查出的不安全隐患,做到“四定”,即定人员、定项目、定时间、定经费,确保隐患整改落实,并将整改落实情况报教体局安全办备案。
2、对暂时不能整改的隐患,要采取强制性防护措施,并分别纳入技术措施安排和检查计划内,落实
限期整改。
3、对安全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的单位,学校将发出隐患限期整改指令书,限期进行整改,因拖延整改
而造成事故的要按规定追查责任,严肃处理。
4、对个别重大隐患,因多方原因暂时不能整改的,要及时逐级上报。
5、凡不按要求及规定标准落实隐患整改任务的,因此而酿成不良后果的,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
六、学校安全工作例会制度
为进一步完善我校安全管理工作责任制,增强我校安全管理和治安防范工作,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
定本制度:
1、每月的第一周周一召开安全工作领导组成员会议,会议一般有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学校安全工作小组成员参加;如有必要请所有教师参加。每次会议都有中心议题。主要是分析排查学校安全稳定工作情况,分析原因,制定防范措施,落实整改责任人。
2、每月分别召开一次门卫和保安员工作人员会议,学习安全稳定工作有关精神,听取汇报,提出要
求。每次会议都要形成书面记录材料备查。
3、通过安全例会调动学校领导、人人参与安全工作管理,通力合作,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4、安全例会不留于形式,人人能发现学校不安全隐患,安全周汇报记录要有对不安全隐患的改善办
法。达到安全工作例会的实效性。
七、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学校安全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师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重点分层次地确定安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利用学校教育阵地,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
(一)、对学生的教育
1、教育目标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知道在校内、外的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常见事故,掌握在危险情况下的避险方法,初步具备分辨安全与危险的能力。
2、教育内容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意识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遵守交通规则,识别交通信号、标志,初步掌握安全乘车、乘船、乘机的知识,知道交通事故报警电话其他报警方式。
(3)消防安全教育。了解火灾类型和起火原因的简单知识,养成不玩火、不抽烟、不随便燃放烟花爆竹,不带火种进山林等良好习惯,知道或火灾报警方式。初步掌握轻微火情的扑灭办法和在公共场所、山林火灾中逃生的自救常识。
(4)食品卫生教育。不吃腐烂食品,不随便买零食,懂得简单的食物中毒预防知识,知道医疗急救
电话。
(5)简单的体育运动安全知识教育。(6)防地震及它自然灾害的安全教育。(7)知道和处置常见动植物伤害的简单知识。
(8)饮水卫生知识。
(9)预防常见病和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10)纪律教育。要公众或集体场合,听从老师指挥,不乱走、乱跑、不拥挤打闹。
(二)、对班主任及其他教职员工的培训
1、教育目标
教育他们关心爱护学生,认真履行保护学生安全的职责,落实学校安全管理制度,使他们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和依法治“安”的法制观念,熟悉并自觉遵守涉及安全的法规、规定,熟练掌握各类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方法,具备准确分析安全与危险的判断能力,在紧急状况下组织学生逃生避险的应急能
力。
2、教育内容
(1)责任意识教育。校长是安全工作第一责任人,班主任是主要责任人,其他教职员工是相关责任
人。
(2)法制意识教育。
(3)交通安全教育。组织学生安全乘坐交通工具,不在交通危险地区搞活动,在交通事故中迅速组
织学生自救。
(4)消防安全教育。掌握各种防火知识并能有效告知学生,了解不同公共场所的消防设施,在火灾
中迅速组织学生逃生避险。
(5)食品卫生和防疫教育。分辨常见传染病并了解其预防办法,掌握简单的农药及其他化学品中毒
抢救方法。
(6)保护学生在劳动、体育、竞赛、军训时人身安全的知识教育。
(7)组织学生在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时迅速逃生避险,实行自救自护,并求得援助的安全知识和能
力的教育。
(8)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的师德教育。(9)保持和调适自身及学生健康心理的常识。
(三)、实施途径
在实施中小学安全教育中,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同时要与家庭密切配合,争取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防疫、劳动、旅游、林业、保险等部门和学生家长的支持,共同完成好教育任务。主要实施途径有:
1、安全教育日(每年3月份最后一个星期一)。规定学校安全教育周或安全教育月。集中对师生进
行教育和培训。
2、周、班会和活动课。进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和演练,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收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的效果。如请外来的专家开讲座,搞模拟演练,看表演,举办作文、书法、绘画、演讲等比赛,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办专刊等。
3、学科教学和校园文化渗透教育。
4、学校将按上级规定,每年分期分批派出相关人员参加各种培训,提高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
八、学校安全工作管理制度
为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保护学生健康成长,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杜绝或尽量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遵循“注意防范、自救互救、确保平安、减少损失”的原则,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以下管理制
度。
1、校长是学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学校安全工作由校长领导下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各
行政小组长向领导小组负责,实行责任追究制。
2、学校每月要对学生进行有关安全方面的知识教育,教育形式应多样化;每班每周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处理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常识的教育及紧急电话(如110、119、122、120等)使用常识的教育。
3、建立隐患及事故报告制度。各行政小组要经常排查所辖范围的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并做好定期上报工作。如出现突发性事故,值班人员或主管部门在能处理的情况下,及时处理好,并将处理结果上报主管领导。如不能处理,在控制事态发展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上报有关领导,以便妥善处理,将各项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现象。
4、建立健全领导带班、教师值班制度和夜间巡逻制度;加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正常进行;负责学校安全保卫的人员要经常和辖区的公安派出所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得到公安派
出所对学校安全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5、加强对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敬业爱生思想,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随时注意观察学生心理变化,防患于未然,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6、外单位需要调动学生上街参加宣传、庆典或社会公益等活动未经局或校长办公会批准,不得擅自组织学生外出参加活动。未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不得组织学生参加救火、救灾等活动。
7、学校还要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公休或放假时要按时回家、按时返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8、学校要定期对校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
9、行政小组要经常对自己所负责的管理范围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报安全管理处备案。发现安全隐患要立即予以维修、拆除、整改。确保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安全。
九、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
学校是全体集聚的场所,严格执行学生因病缺课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对于确保校园内的卫生安全,关系重大。因此,遵照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特制定本制度如下:
1、各班班主任对于因病缺课的学生,应当了解学生患病的缺课和可能的病因,如有怀疑,要及时报告给学校的疫情报告责任人。疫情报告责任人接到报告后,要及时了解学生患病的缺课的缺情况和可能的病因,以做到对传染病人的早发现。
2、各班班主任(卫生员)负责每天对因病缺课人数的统计与登记,并做好与因病缺课学生的联系工作,要将联系缺课情况报告学校医务室教师,并做进一步的家庭联系。
3、家长告知学生因病缺课时要向班主任请假,说明病因。
4、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着或疑似病人在治愈或排除前一律停课,不得来校。学生因传染病休学者痊愈后要出示医院证明并经教育部门同意方可回校学习。
5、班主任对边治疗边要求上学的同学及家长要做好说服劝止工作,在家中治疗休息,在校期间如有不适要及时与家长联系。在家就医的要将就医结论报告学校,并实行传染病复学医学诊断报告制度。
十、安全应急救援预案制度
1、学校必须制订特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大安全事故包括火灾、地震、洪讯水灾等。
2、学校对学生集体外出,大型活动,如春游、运动会等都要制订相应的应急救援预案。
3、学校对危险物品的监控也要制定相关的应急救护预案。
4、各预案的制定要依据相关安全法律法规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责任明确,具体有效,要公示,要送属地公安消防、安监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5、要召开有关应急救援预案相关人员专题会议,各应急救援预案要据实情一年至少演习一次。
6、预案主要内容:
(1)应急救援组织机构和职责
指挥部下设办公室,救援行动组、疏散引导组、医疗救护组、后勤保障组、善后工作组和事故调
查组。
(2)应急救援程序
① 核准灾情报警; ② 启动应急救援组织救灾;
③ 引导疏散人员安全自救逃生,防止事故扩大。
十一、学校安全管理值班制度
1、实行二十四小时值班制度,每次值班不得少于3人,并且要有领导带班。
2、值班人员要服从领导指挥,严格遵守纪律,准时交接班,不得迟到、早退和中间离岗,交接班时,要确保不空岗。
3、值班人员要对单位的重要部位进行巡逻检查,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汇报并处理,作好记录。
4、值班室要张贴值班制度和有关电话号码,同时给值班人员配备必需器材。
5、设立值班记录台帐,详细记录来往人员和值班期间发生的各种事件。
6、学校领导、保卫干部要经常检查值班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
7、实行值班责任制,对值班期间发生的案件事故要查明原因,弄清责任,视情节轻重对责任人进行
相应处理
十二、重点要害部位管理制度
(一)、重点要害部位的确定,由总务处提出设立意见,经领导批准,并报公安机关备案。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以预防为主,实行从严管理,做到常备不懈,把各项安全预防措施落到实处。
(二)、部位的负责人要了解掌握本部位的人员情况,发现有不适宜在该部位工作的工员,应建议
有关部门予以调离。
(三)、要经常开展以防火、防盗为主的安全教育,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消除治安灾害事
故隐患。
(四)、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设备维修检查制,交接班制,检验复核制。
(五)、建立以预防外来不安全因素为主的门卫制度,重点要害部位出入制度,参观实习制度。
(六)、建立以预防治安灾害事故为主的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等危险物品的管理、使用和检查制度,用电用火管理制度等。
(七)、建立以预防丢失或防盗为主的,重要物资、文物、资料和贵重仪器、材料的保管、保密制度。对部位要做到人防、技防结合,人防、物防结合的防范措施。
(八)、总务处定期对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安全检查,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各部位
应按照整改意见认真整改。
十三、学校门卫工作职责
1、要切实做好“四防”工作,即:防火、防盗、防破坏、防事故,保持时刻高度注视,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动态。
2、对可疑情况和人员要立刻予以询句、盘查,对现行违法犯罪要立即制止,及时报告。
3、对外来人员和车辆,一律谢绝内进。确需进入校园,与有关人员联系后,登记放行。
4、防止学生在校时间擅自离校或爬围墙外逃;发现学生有损坏公物行为或打架现象和课外活动有危险,直接影响学生人身安全的,要及时制止、及时纠正。
5、防止外人爬围墙进校搞破坏活动。
6、外来人员不得进入值班室。
7、对偶发事件要及时报警、处置。
8、夜间值班要按时开启CK报警装置,在就寝前必须对校园内进行全面巡查,并做好情况登记。如
遇重大情况及时报有关部门及校领导,不得拖延
十四、消防安全制度
1、成立学校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建立消防安全管理责任制,积极做好消防安全工作。
2、学校应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活动,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3、消防安全领导小组应每周一对全校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要及时整改。
4、消防安全实行分工负责,各科室要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抓好消防安全工作。
5、全校师生应爱护消防设备及工具。消防器材必须保护完好,设置在指定位置便于操作,任何人不
得随意移动。
6、库房、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会议室、档案室、舞蹈室,要配齐灭火器并严禁烟火。
7、严禁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违反操作规程作业。
8、严禁、谎报、虚报、瞒报火情。
9、严禁私自拆卸消防器材、损坏消防设施或将消防器材和工具挪作它用。
10、不得违章用电,不得私接电源,不得在禁止烟火的吸烟和使用明火,不得在校内焚烧垃圾、树
叶等。
11、在室内开展大型活动时,不得关窗、销门,不得堵塞通道,影响人员疏散。
十五、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1、校内严禁自行车骑行。
2、上学、放学高峰期各班实行排队放学,由老师带出校门。路上自然排成纵队,靠右行走,不闲荡,不奔跑,不争挤,不抄近路。按时到校,及时回家,不在途中做不安全游戏。3、12岁以下学生不得骑车。
4、红灯停、绿灯行,行人过马路走人行横道,自觉遵守交通规则。
5、过马路“一停、二看、三通过”,自觉听从道口管理人员指挥。
6、要求全体师生员工在上下班或节假日走亲访友期间遵守交通规则,礼让三分,叉路慢行,转弯打手势,杜绝交通事故发生。
7、要求学生学会在各种场合宣传交通法规,遵守交通法规,做遵守交通法规的模范。
8、禁止无照人员驾驶机动车及酒后驾驶行驶。
9、非本单位机动车严禁进入校门,特出情况经如许进校门的机动车走专车道。
十六、学校节假日值班管理制度
1、学校节假日值班由办公室统一安排、管理。
2、学校节假日值班由办公室按部室顺序编排人员,因故不能值班,应自行串换,并及时通知办公室
和当日值班领导。
3、值班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警惕性,严禁漏岗、擅离职守;值班期间不许留外来人员,不许喝酒,不许参与各种娱乐活动;遇紧急情况迅速通知有关领导,及时与公安、防火部门联系;认真做好电话
记录和值班日记,保持值班室卫生。
4、对值班不负责任、擅离职守的同志予以批评、罚款,出现问题的要追究当事人责任。
十七、24小时值班制度
1、学校24小时有值班,并有应急处理能力,不得脱岗。
2、值班人员严守职责和交接班制度,本人不能值班时要提前向领导请假并派人代值班。
3、值班人员每天监测校内突发卫生事件的处理和上报工作。
4、做好防盗、防火等安全工作。
5、值班期间有紧急、重大事件,要有详细记录、上报、处理结果,交班时向下一班交代清楚。
十八、学校关于行政公文批示流转的暂行规定
为规范我校各类行政公文的流转程序,办文工作精简、准确、效率,根据相关法律、规章、规定,特制订本规定。
第一条 本规定所指的各类行政公文(以下简称“公文”),其范围包括:外来文、学校的各类公文(含
纸质、电子等各类公文载体)。
本规定所指的公文流转程序,包括公文的审查登记、审核与签批、转办与存查、承办等具体办理环
节。
第二条 学校公文流转,由校内各单位文秘人员专责办理,责任到人。
第三条 公文流转的基本要求:
(一)不得越过校长办公室直接将公文呈送校领导阅批,且不得越权处理应交学校处理的公文;
(二)各类公文处理用笺格式规范,文种正确,正文及附件资料齐全、无脱漏,各项签字、印鉴齐
全(含文件的首页至尾页加盖骑缝的印鉴);
(三)遵守办文时限,禁止积压、延误公文;
(四)登记清楚、归档齐全,查询方便。
第四条 公文流转程序,规定如下:
(一)审查登记:
1.所有公文(含外来文),必须经过相关单位文秘人员登记;
2.公文有以下情形者,不予登记:
(1)非行政公文;
(2)公文文种不正确;
(3)不符合一事一请原则的校内请示;
(4)过期的公文。
3.校收到的、需交学校处理的外来公文,经登记后,应向本单位负责人汇报,视情况办理或在收文当
日内转送校长办公室登记处理;
4.收到的超出本单位职权范围或误投本单位的外来公文,应做登记并注明退文理由,并及时按来文途
径退回原发文单位。
(二)审核与签批:
1.公文经校长办公室登记后,呈校长办公室负责人审核、签呈;
2.需要其它单位会签、阅知的公文,原则上,由先签阅的单位直接送交其它单位签阅,最后签阅的单位负责呈送校长办公室;必要时,由先签阅的单位送校长办公室审签后转相关单位会签;
3.需校领导阅批的各类公文,由校长办公室审查登记后送校办负责人签转;校办文秘人员应在校办负责人签转的当日内将审签后的公文,按照审签意见分送相关校领导阅示;
4.校领导签批的公文,原则上2个工作日内签示完毕,退回校办登记处理。
(三)转办
1.校领导签示完毕的文件,由校长办公室在退文当日登记批示内容,并按照领导批示通知相关单位文
秘人员及时取件;
2.经校长批示的文件,必须经校长办公室负责人阅知后再退各部门;其中,校长批示不同意、有修改或具体执行指示的文件,校长办公室呈主管校领导阅知后再转办;
3.相关部门根据领导的签批意见及时处理公文,并将主要校领导的批示意见及时向主管校领导汇报。
(四)存查
以学校名义制发的公文和重要公文,由校长办公室统一管理、存查、归档,以各部门名义制发的公
文,由各承办部门按规定管理、备查和归档。
第五条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正式施行,学校授权校长办公室解释。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篇2
一、制度建设是科学规范管理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方法
一流的学校必定有一流的规范化管理作为支撑。管理制度是具有强制力、约束力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是治校之“法”, 是实现规范管理的基础和保证, 可以为全校师生员工更好地指明方向、统一思想、确定目标和规范行为。
1.管理制度是学校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
办学思想是一所学校生存发展的灵魂和统帅, 办学思想的实践与达成是学校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办学思想是高度抽象和浓缩的学校精神, 必须分解和细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目标, 才更具有操作性, 通过一个一个的具体目标来达成办学思想是学校管理的特征, 而管理制度正是实现每一个目标的有力武器, 没有管理制度作为依托, 学校思想一定会陷入无序性、随意性的混乱局面。
管理制度是贯彻落实办学思想的具体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 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有什么样的管理, 就有什么样的制度。制度本身就是办学思想的具体化, 是办学思想的深刻诠释。我校提出“星光灿烂·卓越人生”的办学思想和“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校训, 确定了“规范管理·文化育人”的行动纲领, 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中心, 两条路线, 三个思想, 四个特色工程, 六个治校策略”的办学方略。这些思想和理念都比较笼统和抽象, 在办学过程中, 我校把办学思想最大限度地细化为具体的管理目标和要求, 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固定下来, 系统地将学校工作全方位纳入管理视线, 并不断进行实践、深化和发展, 这才能使办学思想得到更好的彰显、传承和发展, 最后成为学校的办学精神。
2.管理制度是规范办学过程的行为准则
学校管理是一个庞大、繁杂的工程, 涉及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和点点滴滴, 管理者不可能每件事都亲力亲为, 只有通过制度, 才能把庞大繁杂的管理工程纳入规范化轨道, 特别是大型学校, 制度建设更为重要, 制度建设的好坏直接影响管理的成败。有了规范的制度, 才能使学校管理的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任务更具体、措施更有力;有了规范的制度, 才能使每一位师生员工的行为受到有效的制约, 每个人才知道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思想和行动才能更好地统一到学校的要求上来。
在管理过程中, 我校非常重视用各种制度来规范师生行为。为规范教师出勤、坐班行为, 制定了“教师考勤管理意见”和“教师签到坐班制度”;为规范教育教学常规,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意见”;为加强作风建设, 把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纳入监管视线,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责任行为处理办法”;为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 制定了“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管理办法”;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 制定了“教师教育教学成长和发展业绩管理意见”和“骨干教师管理意见”;为加强后勤管理, 制定了“学校财产、财务管理制度”;为规范学生行为, 制定了“学生一日长常规”;为规范学生集队集会和卫生行为, 制定了“集队集会专项整治方案”和“卫生专项整治方案”等。总之, 一系列制度的出台, 让学校管理走上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师生行为更加规范和优化。当然, 制度建设必须考虑学校管理的实际, 制度要适用, 并不是越多越好, 如果制度泛滥, 师生动辄得咎, 管理工作必然走向另一个极端, 让师生陷入桎梏而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
追求教育公平是打造良好管理环境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标。教育公平是调动师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动力源泉, 而管理制度正是推动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在学校教育活动中, 对师生的管理、考核、评价和奖惩贯穿于工作的全过程, 只有确立“用制度管理, 用规则说话”的观念, 确保在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不但让制度制约被管理者, 更要让制度约束管理者, 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才能落实从人治到法治的转轨, 从而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我校一直致力于公正、公平的管理环境的创建, 努力让每一位教师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是学校的工作追求。为处理好职称评聘、绩效工资分配、教育质量提升、评优选先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焦点问题, 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方案”“教师绩效工资管理考核工作意见书”“教育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和考核意见”“教师评优选先工作方案”“校务公开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管理制度, 进一步规范学校管理行为, 把教师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作为评价的核心依据, 尽可能减少和防止各种因素对考核评价的影响, 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利益观和价值观, 形成良好的管理评价风气。同时, 要深刻理解制度建设的本质, 制度建设不能以“管、卡、压”为基本准则, 而要把最大限度地推动师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出发点, 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更加公正、公平、公开的教育环境, 发挥制度建设的正能量。
4.管理制度是提高办学质量的有力武器
质量在于管理, 管理依靠制度。办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 要解决办学质量提升的种种困难和问题, 提高管理水平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而管理制度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健全的管理制度体系可以维护学校良好的工作秩序、科学配置教育资源、规范师生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创建优质的教育环境等,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的提升。
管理制度还是打造学校特色的基础和保障。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的重要内容, 一个个性鲜明、科学实效的管理制度本身就是学校特色, 因为每一个制度的出台都必须充分考虑学校的现实性、科学性、实效性和独特性。学校特色创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需要一代人, 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需要一系列的理论论证和行为实践, 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 稳定完整的制度体系能为学校特色创建保驾护航。十年来, 我校一直致力于学校特色的打造, 着力实施了“星级评价”“文化环境”“校本科研”“五名一语”“体育艺术”等一系列特色工程, 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制度、方案和操作模式, 使学校特色创建更有约束力和稳定性, 保证了创建方向准确、任务清晰、过程实效和传承发展, 以学校特色创建为载体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二、规范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是规范管理的关键
“过程决定品质, 细节决定成败”。制订制度需要智慧, 而执行制度更需要大智慧, 建立全员、全程、全面的过程管理运行机制, 营造科学、民主、实效的管理环境, 是规范管理的核心任务和基本标志。规范的执行机制保证了制度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它是制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 没有科学、规范的制度执行机制, 制度无异于“水中月”“镜中花”。因此, 制度的实施才是规范管理的核心, 能否规范高效地执行各项制度, 是制度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
1.建立各种制度实施的行动监管网络
每一个制度的执行, 都要做到监管“部门、人员、标准、责任”四个落实, 真正实现精细化分工, 规范化执法。著名的“木桶理论”说得很明白, 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木桶上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那块最短的木板。学校的管理同样如此, 我们要把管理重点和精力放在主要矛盾上。我一直认为, 制度制定的作用更多是为了管控少数行为不规范者, 用以建立良性管理环境, 张扬学校管理的正气。
2.坚持“实”“细”“公”的行动管控原则
“实”是务实和落实, 制度一经出台必须要求一致, 扎实施行, 全力落实, 不能一会紧一会松;“细”是细节和细心, 制度的实施要注重过程和细节, 善于在细节上发现问题, 善于处理细节问题, 同时要细心观察, 及时反思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公”是公正、公平、公开, 这是规范管理的必要条件, 只要在学校发展“公”的立场, 实施规范管理“公”的行为, 再大的矛盾都会妥善解决, 这样的行动监管也会得到教师的拥戴。当然, 规范不是机械, 规范应是科学和人文的有机结合, 在规范中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是规范管理的理想境界。
3.提高制度的执行力
制定制度的意义在于执行, 管理与被管理永远是一对矛盾, 执行制度、化解矛盾、推动发展是提高执行力的关键。一是高度关注制度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实效性, 让教职工充分参与制度制订, 真正产生思想和行动上的共鸣, 变“让我做”为“我要做”, 变被动执行为主动参与。二是加强过程监督, 打造制度执行的良好环境。要切实明确工作任务, 细化工作目标, 严格工作要求, 坚持雷厉风行, 做到有令必行, 令行禁止, 防止推诿扯皮, 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同时, 把刚性纪律与人文关注相结合, 减少制度执行的机械性, 疏导制度执行的抵触情绪。三是增强管理者的示范力。管理示范力具有鲜明的导向、引领和带动作用, 在执行制度上, 管理者要率先垂范, 要求师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行动先于群众, 标准高于群众, 要求严于群众, 不讲特殊、不搞特权,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确立管理的权威性。
4.重视制度执行的总结反思
强调制度执行的全员性、一致性、长期性, 严格兑现制度的同时, 要随时督查、反馈、评价制度执行情况, 不断进行总结、反思、整改和修订, 让制度为管理注入活力。制度永远是运动的, 每一个制度只能满足特定的管理环境和要求, 一定要用发展和变化的眼光看待制度, 要根据管理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制度, 用理论创新带动制度创新, 才能使制度更加科学合理。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篇3
【关键词】应急体系 应急管理 应急演练
四川家益石油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在西南油气田公司属后勤辅助专业,主要担负职工住宅项目建设和前期物业管理工作。为更好地推进生产建设,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有序、运转高效,归口管理、信息及时”的应急管理原则,按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应急预案编制通则》有关管理规定,围绕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认真做好应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并把应急处置工作与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突发事件风险结合起来、有效提升应急处置能力,为公司的安全穩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合理编制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长期以来,公司在编制应急预案时,始终将风险管理贯穿于应急管理的全过程中,充分考虑公司所处的房地产开发建设的高危行业特点,强化各项预案在生产实际中的适用性,如:开展了建设项目、自然灾害、火灾事故、公共卫生等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和各类风险隐患的识别、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及应急准备和响应等工作。并从实际出发,合理编制公司应急管理各项突发事件预案中的内容,如:编制目的与编制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信息报告与程序、应急响应与应急保障等体系建设内容。为提高各项目等重要基础设施的防灾减灾能力,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分布、容纳能力、功能布局和物资配备等建设。搭建了以“总体应急预案为核心,六个专项预案为指导,现场处置预案为支撑”的公司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持续改进、使应急预案更具实效性
依据《西南油气田公司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家益公司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组织编制了与公司相适应的各类预案简明手册;定期修订了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专项预案、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预案、建设项目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火灾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群体性突发事件专项预案、物管小区突发事件专项预案。
公司针对编制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全部在公司HSE委员会办公会上进行了分专业评审,会后,通过OA系统广泛征求专业人员和一线员工的意见,力求编制和修改后的各项应急预案及简明手册更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预案适用范围和事件分级,明确了应急职责、应急响应程序、应急保障等要求,用于指导各项事故事件的响应、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
三、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员工应急演练处置能力
公司通过各种会议和培训,进一步提升全员的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一是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加大应急管理宣传力度,通过网络收看与安全有关的安全警示录和其他单位安全事故的真实录像;利用专栏普及预防、避险和应急知识;开展安全经验分享及一系列安全知识读书活动等。
二是公司与四川省武警总队消防培训基地联合举办了地震避险自救常识培训、火灾应急疏散训练、结绳自救高楼逃生训练、交通事故应急训练、生命急救训练、灭火器准确使用等应急救援培训。有效地提高全员的应急专业知识和安全意识,提升了员工对消防器材和安全设施的掌握熟练程度及安全防范意识,增强了全员的应急处置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
三是公司为检验工程项目总体应急指挥、信息报送、应急救援等程序的可靠性以及检验应急队伍现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公司每半年都开展1次联合应急预案演练或桌面演练,演练内容是根据各专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简明手册内容的要求,结合项目实际情况,如:实战性的消防防火紧急避险;自然灾害突发事件专项应急救援桌面演练——物管小区突发暴雨引发地下车库进水;建设项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设项目发生人员高处坠落事件等演练。在模拟场景下,参加人员就部门应急职责结合应急预案进行了口头描述,并接受了现场提问。
四是通过演练加大应急管理理念的宣贯;明确了职责任务,理顺了工作关系,完善了应急机制,加深了相关人员对应急处置程序、应急疏散处理知识了解,提高了应急处置、自救互救等灾害应对和防范风险与事故的能力,使应急程序清晰、具有实战性、指导性、针对性;不断丰富和积累应急处置的经验做法,确保了演练效果。
四、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推进应急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屏障,应急管理是筑牢这一屏障的基础。应急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预防为主的原则,切实加强应急管理基础工作,使应急管理,深入到工程实际的每一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安全生产应急体系。同时,加大应急演练频次,增强对预案的熟练程度,才能发现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存在哪些缺陷,并能根据具体情况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判断;根据险情和上级要求不断调整应对方案。
总之,只有不断加强应急培训、演练、宣传工作,努力做好应急救援典型案例分析、并及时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以点带面、采取多种演练形式,促进应急演练工作制度化、经常化,才能推进应急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公司应急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HSE管理典型经验和有效做法汇编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1
2、从推进到提升——企业HSE管理体系建设实践与指导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2.06
小学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的管理制度 篇4
2、凡遇暴雨时,在学生放学回家期间教师要做护送学生工作,确实无法回家的学生在校内安置好,保证不出意外事故。
3、在校门前的公路两旁做好有关交通安全的警示标志,提醒司机注意。
4、严禁学生骑摩托车进入校园,教育小学生不要在马路上驾驶摩托车。
5、学校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整治校园及周边地区的治安秩序。
6、上课期间学校要将校门锁住,并安排有值日人员把守,不能让外人随便出入。
7、不准在危房上课和住宿。
8、所有教学用楼及教师住楼在正式使用前均要安装标准的避雷设备和规范的用电线路。
9、要根据实际添置足量的灭火器材。
10、学校新建校舍要杜绝“五无工程”。
11、体育教师要严格按体育课的有关规则上课,确保不发生意外事故。
12、严禁学生独自或三五成群结伴到河游泳。
学校应急预案建设及演练制度 篇5
1、明确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的责任部门、责任人和职责。
2、确定组织机构和分工、联络办法、预案的制定和修订、演练 程序、注意事项等。
3、灭火和应急疏散各项职责应由当班的消防安全管理人、部门主管人员、消防控制室值班人员、保安人员、义务消防队承担。
4、灭火和应急疏散组织机构包括下列组织:(1)指挥员: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担负公安消防队到达火灾现场之前的指挥职责,组织开展灭火和应急疏散等工作,规模较大的单位可以成立火灾事故应急指挥机构;
(2)灭火行动组:扑救初起火灾,配合公安消防队采取灭火行动;
(3)通讯联络组:报告火警,与相关部门联络,传达指挥员命令;
(4)疏散引导组:维护火场秩序,引导人员疏散;(5)安全防护救护组:救护受伤人员,准备必要的医药用品;
(6)其它必要的组织。
5、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发现火情,首先报警,讲明起火单位、部位、时间、单位详细地址,可燃物质、火势等情况;
(2)通讯联络组立即迎接消防车辆,并视情况与供水、供电、医院等单位联络;
(3)指挥员组织扑救初起火灾,关闭相关阀门,切断电源,利用灭火器材实施扑救;
(4)不能控制火情时,现场指挥员应立即下达所有人员撤离命令;
(5)疏散引导组尽快有秩序疏散人员;
(6)安全防护救护组配合医护人员抢救受伤人员;(7)火灾扑灭后,寻找可能被困人员,保护火灾现场,协助事故调查;
(8)指挥员组织填写事故报告。
6、当确认发生火灾后,立即启动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按下列程序开展工作:
(1)向公安消防机构报火警;
(2)当班人员执行预案中的相应职责;(3)组织和引导人员疏散,营救被困人员;(4)使用消火栓等消防器材、设施扑救初起火灾;(5)派专人接应消防车辆到达火灾现场;(6)保护火灾现场,维护现场秩序。
7、定期对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进行宣传和完善: ⑴ 应定期组织教职工熟悉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通过预案演练,逐步修改完善;
8、消防演练应符合下列要求:(1)学校每半年组织一次消防演练;(2)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火灾模拟形式,并将消防演练方案可以报告当地公安消防机构,争取其业务指导;
(3)消防演练前,应通知场所内的从业人员和顾客或使用人员积极参与;消防演练时,应在建筑入口等显著位置设置 “正在消防演练”的标志牌,进行公告;
(4)消防演练应按照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实施;(5)模拟火灾演练中应落实火源及烟气的控制措施,防止造成人员伤害;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篇6
和报告制度
为维护学校师生人身安全,有效处理学校突发安全事故,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特制定《学校重大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建立完善的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网络体系。
学校成立学校突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组织我县学校突发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理工作。组长:校长
副组长:支部书记、副校长
组员:后勤主任、德育主任、工会主席、教导主任、班主任及水电管理员
二、明确学校突发安全事故预防种类 学校梯道踩踏安全事故; 学校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学校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学校重大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学校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学校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学校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学校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学校流行病传染安全事故等。
三、安全事故报告及处理程序
1、报告制度实行学校一把手负责制。
2、学校发生或接到突发安全事故后,必须在5-10分钟内向县教育局和当地党委、政府报告,并及时向公安、交警、卫生、消防等相关部门报案请求援助。学校本着“先控制、后处置、救人第一,减少损失”的原则,果断处理,积极抢救,指导现场师生离开危险区域,保卫好学校贵重物品,维护现场秩序,做好事故现场保护工作,上交学校突发安全事故有关材料,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对缓报、瞒报、延误有效抢救时间造成严重后果的将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四、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重大火灾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县教育局。
2、学校利用校园播音系统或钟声发出紧急集合信号,组织教师到班级指挥学生按顺序疏散,楼道间要有专人组织疏散,及时将学生带至远离火源的安全地段。
3、严禁组织学生参与救火,教师可利用一切救火设备救火,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二)重大交通安全事故。
1、学校指挥学生紧急集合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事故信息上报县教育局。
2、学校要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救治,及时报警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三)危险药品安全事故。
1、学校危险实验药品要求专柜存放,专人管理。
2、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事故,学校要及时将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迅速将情况报告县教育局。
3、在最短时间内将受伤师生送至医院抢救,及时报告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四)工程建设、危房安全事故。
1、学校在建或改建的建筑物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2、学校D级危房一律不允许使用,封闭的D级危房要树立警示牌,设有隔离栏。
3、学校发生建筑物、危房安全事故,迅速组织师生疏散至安全地段,及时将事故信息上报县教育局。
4、对受伤师生组织抢救,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特种设备安全事故。
1、学校要定期检查锅炉使用情况,做好锅炉工的培训工作,购买特行业保险。
2、事故发生后,及时抢救受伤师生,及时报告110、119、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封闭事故现场。
3、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六)外来暴力侵害事故。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或保安人员不得放行,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或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八)食物中毒安全事故。
1、立即停止学校饮食摊点、食堂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时向县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
2、积极协助卫生机构救助病人。
3、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和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
4、配合卫生防疫部门的调查,如实提供有关材料和样品。
5、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九)传染病安全事故。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等相关部门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县教育局、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十)其他安全事故。
依据事故性质和本校应急预案,参照上述程序,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正确、科学地进行教育、引导、疏散、处理,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五、事故应急处理领导成员职责分工:
校长:负责应急总指挥,负责调配救助人员,负责向上级报告,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援,使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联系电话:)支部书记:负责组织教师应急救助。(联系电话:)
副校长:负责现场组织施救。(联系电话:)
后勤主任:负责后勤保障,联系安排用车。联系医院、医生。(联系电话:)
德育主任:负责联络和途中护理。(联系电话:)
工会主席:负责安抚工作,安排师护理。(联系电话:)
教导主任:负责维护其他班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联系电话:)
班主任:抢救伤员,组织好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
水电管理员:(平时维护好电路水路。随时检查梯道、通道的灯是否有坏的,有坏的要立即换。注意排查道路是否畅通。)完成领导安排的临时任务。
根据安全应急事故的要求,领导小组可以随时调集人员,调 用物资及交通工具,各科室、各教师必须全力支持和配合。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 篇7
1.1应急管理体系简介。所谓的应急管理体系指的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一些事故时的机构、机制、资源、行动方式等有关的应急因素和因素之间关系之和。只有设立了较为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才可以确保在防止、预告、监督、调节、处理、救助、评价、复原等应急管理部分飞速、有效实现效果, 以防突然发生的危急事故, 降低非正面影响。
1.2应急平台简介。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能够满足现今各种不同的突然事件, 符合其时效性的特点, 具有非同寻常的构建价值。总体来说, 应急平台是一种基于当今信息通讯科技, 配合软件与硬件的突然发生事件应急保护科技体系, 并且兼具监督管理、风险解析、报警预测、指挥调节和归纳评价等整体作用的体系。应急平台的设计是应急管理的基本构成部分, 其对健全应急制度, 高效处理突然发生的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2.1迎合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的需求。在我国, 几乎所有的正规石油公司, 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都会拟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章制度, 这是国家制度的要求, 也是保障石油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该预案要求石油公司通过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设计实施, 充分发挥监督监管、预防预警、高度协调等作用, 努力达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获取利益最大化。
2.2完成资源共享, 提升应急管理效率的需求。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 可以最大范围的完成相关资源的共同享用, 该体系和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石油公司的应急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更好的促进石油公司持续平稳发展。
2.3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我们已经了解到, 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二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整体[1]。必须凭借着科技发达、影响力深远的应急平台, 才可能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充分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故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高度重视。
三、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设计与应用
3.1增强应急部门职员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是整个石油公司的制度维护保障, 牵引着公司整体的脉络。而应急平台则属于中国石油总部应急指导中心、监督监测中心与消息传发中心, 拥有监督监测、预告提示、消息报备、辅导决策与归纳评价等功用。
3.2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快速推动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时, 要求更加充分地引导所有信息的互动与资源的共同享用。石油公司在不断成长过程中, 务必会设置大量不同的业务, 单一部门职员并不能有效实施应急管理, 需要公司所有部门共同参与。这时, 就要求管理人员统一部门信息, 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发挥总体力量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
3.3增强应急通讯体系设立并保证其高效平稳运行。在突然发生的事故出现后, 保证所有的通讯途径通畅并且平稳运转, 不仅可以帮助应急机构占据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决定权, 稳住公民的情绪和急躁心态, 而且又能够确保公民准确知晓, 降低辟谣度, 进而确保危机事件快速获得有效的处理。所以通讯体系的设立与平稳运转是影响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重要因素。
3.4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中国石油应急平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预告和报警解析技能的完成, 需建立在多数可以信赖的数据基础上, 方能发挥其最大功效。所以, 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 是确保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充分凸显其功能的根本条件。
四、小结
当今社会多种石油突发事故的频繁出现, 使得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功能逐渐显现, 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的压力。对于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进行改进与完善, 不但可以保证公民自身的安危, 又可以促使社会经济的进展, 推动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另外,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设置, 需根据实际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适时分析, 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危当成条件, 将 “安危第一, 防御为主, 综合整治”当成引导方法, 设计体系与平台, 为中国石油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启示与借鉴 篇8
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明确提出的那样,现在已经进入了风险社会,伴随着人们对风险的认知和重视,应急管理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管理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我国而言,2007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生效,标志着我国以“一案三制”[1]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形成。下一阶段,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将从框架建设转向能力建设,从“修外”转向“修内”。这一方面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但要基于我国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和应急管理的自身特色,另一方面也需要学习与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应急管理的先进经验,推动我国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
单独地看,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应急管理体系都依托于各自政府业已存在的行政体系发展起来,因此各国都有其独特之处;比较来看,应急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共性,各国可以相互比较和借鉴,取长补短。本文从法律支持、机构设置、指挥运行等方面出发,分析国外应急管理建设中的可取之处以及我国存在的不足,综合而言,世界主要国家的应急管理经验对我国下一阶段“一案三制”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如下一些启示与借鉴。
一、应急立法的体系化
“有法可依”是应急管理工作能够开展的必要前提。体系化的应急立法对应急管理的持续性、有效性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法律不仅能将过去零散的抗震经验和举措“整合起来”,使之社会化、系统化、高效化,同时也能为整个社会提供强大的安抚性心理预期。
(一)日本的应急立法
日本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也因此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善、最细致的灾害应对法律体系,主要由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预防和防灾规划、灾害紧急应对、灾后重建和复兴、灾害管理组织等五大类、共52项法律构成,非常系统化。而且日本关于地震的法律涉及地震观测、紧急应对、抗震支援、地震研究等各个方面。(见表1)
(二)美国的应急立法
美国与应急管理相关的法律也较为完备,其中重要的法律包括1950年的《斯塔福法案》、1968年的《洪水保险法案》、1973年的《洪水灾害防御法》、1974年的《灾害救济法》、1976年的《国家紧急状态法》、1977年的《国家地震灾害减轻法》、1988年的《斯塔福法》、1990年的《美国油污法》、2002年的《国土安全法》等。
相比之下,我国的应急立法在体系化方面尚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但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规则的确定仍然比较原则化,缺乏操作性。从横向上看,《防洪法》、《防震减灾法》、《安全生产法》、《核事故处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虽各有规定,但技术手段、管理措施与应对方案并不具有兼容性,且与后来新出台的《突发事件应对法》缺乏配套。从纵向上看,美、日等国的应急立法体系覆盖了风险管理、应急管理、危机管理等多种状态。例如,日本的灾害立法不仅包括“基本法体系”、“灾害应急对策法体系”,也包括“灾害预防法体系”、“灾害恢复、重建及其财政金融措施法体系”等,[1] 美国在立法中也比较注重减灾和由突发事件所引发的紧急状态的管理。我国目前涉及应急管理的只有《突发事件应对法》、《公共卫生应急条例》等,涉及风险管理的只有《防洪法》、《防震减灾法》等,至于紧急状态,则还未纳入立法议程,纵向体系也不完备。从“汶川地震”应急管理实践来看,我国已有必要制定针对极端状态的《紧急状态法》。
二、应急管理机构的正规化
正规化、专业化的机构安排是应急管理顺利推进的必要条件。国外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在不断发展中逐渐成熟,机构较为完备,职责定位明确,而我国的组织安排仍处于一个较为混乱的状态。
(一)美国应急管理机构的结构安排
美国的“综合应急管理”(Comprehensive Emergency Management,简称CEM)为世界其他国家所仿效,其中的核心就是美国专业化的应急管理机构,即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简称FEMA)。FEMA在成立伊始就开始推行全新的“综合性应急管理”模式。从横向来看,应急管理的对象由单灾种向多灾种转变,将各个下属机构协调起来以应对不同类型的风险与灾害,实现“全危险要素管理”(All-Hazards Management);从纵向来看,应急管理是一种全过程的管理,无论应对任何一种风险和灾害,都要经过减缓、准备、响应与恢复四个阶段,实现“全阶段管理”(All-Phases Management)。在詹姆斯·李·维特(James Lee Wit)时期,FEMA开始了全面的正规化改革,功能明显增强,成功地将美国的应急管理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完善、最有效的制度。
从图1所示的结构安排上看,FEMA的机构设置全面、职责明确,在开展应急管理工作时能够有效地提高效率,各司其职,共同合作。
(二)我国应急管理机构的不足及可借鉴之处
在2003年“SARS”肆虐之前,中国已设置了防汛抗旱、抗震减灾、海上搜救、森林防火、灾害救助、安全生产等很多专业性应急指挥体系、应急救援体系和专业应急队伍以及部分非常设临时性指挥机构。这些临时性应急管理机构具有某一专业领域的具体职能,以对口的管理部门为主,主要负责特定类型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但这样的设置存在很大的缺点: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关系并不明确,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现象并存,因而无法对复合型、扩散性的突发事件进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协调应对,临时成立的应急指挥组织不具有延续性,因此对突发性事件缺乏预防性和全盘考虑。
nlc202309022112
在2003年之后,我国认识到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机构设置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发事件应对法》确定了我国的应急管理体制为“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其中专职的应急管理机构为设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应急办”。自2005年成立国务院应急办以来,各级地方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应急办,多设在政府值班室,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履行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职责。对比美国的FEMA,作为我国专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办,在组织设计上过于简单,需要进一步正规化,各分部门的职责划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化,才能真正转向专业化应急机构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由于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特别是专业化的人才供给,我国的应急办目前也只能应付信息的接报与上传下达,严重影响了应急管理中综合协调能力的发挥。某些时候,政府领导人也会将政策上没人管的、部门管不了的应急工作统统交给应急办,使应急办工作往往处于超负荷的溢出状态。[1]随着我国突发事件的常态化,应急管理机构也必须正规化。在现阶段,我国既存在应急管理的机构设置不完备、人才支持力度不够的困难,在局部又存在应急管理工作量过度的情况,这种矛盾的工作状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领导者的意志而存在,因而很容易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有效进行。如果没有正规化的应急管理机构,没有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持续高效的应急管理将难以为继。
三、应急指挥体系的一元化
2001年美国“9·11事件”发生之时,由于缺乏一元统一的应急指挥,出现了多头管理和信息分散的情况,使得美国遭受严重损失。因此,2003年2月28日,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第5号总统令(HSPD-5),要求新成立的国土安全部建立“国家事故管理系统”(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简称NIMS),规定了美国各级政府对事故应急的统一标准和规范,旨在为联邦、州、地方各级政府提供一套全国统一的方法,使各级政府都能协调一致和快速高效地对各类事故进行预防、准备、应急和恢复。NIMS具有灵活性和标准化两个特征,前者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灵活的、可调节的全国性框架,各个级别的政府和私营企业可以在这一框架内共同工作,处理国内突发事件,而不用管这些事件的起因、规模、发生地点和复杂性程度如何;后者则提供了一套标准化的组织,如突发事件指挥系统、多部门协调系统和公共信息系统,以及用来改进不同地区和部门之间互通性的方法、程序和系统,如培训、资源管理、人员资格审查与认证、装备认证、通讯与信息管理、技术支持和不断的系统改进。
NIMS的核心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Incident Command System,简称ICS)。ICS来自社区消防和救援,起源于1970年的加利福尼亚大火,美国国会命令美国森林管理署(U.S. Forest Service)设计一套系统来提高各部门的协调能力,这就是ICS的雏形。1993年,统一的ICS文件完成,广泛地应用于火灾、洪水、危险材料事故、地震、空难等各类灾害。2004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在对ICS的术语涵义、组织程序方面进行了修改后,在NIMS中全盘采用了ICS,成为适用于所有突发事件的指挥系统。
相比之下,我国离一元化指挥尚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体制中,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领域存在多个指挥机构。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置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的职责,日常办事机构则设在对口主管部门,由他们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规定,中国把突发事件主要分为四大类并规定相应的牵头部门:自然灾害主要由民政部、水利部、地震局等牵头管理;事故灾难由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等牵头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部牵头管理;社会安全事件由公安部牵头负责。最后,由国务院办公厅总协调。
仅就自然灾害的应急指挥而言,在国家层面就存在国家减灾委、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等不同的机构,它们使用不同的标准和术语,很难做到一元化指挥,仍会出现多头管理和信息的分散。另外,这些指挥部多设在某一个部门,国家减灾委设在国家民政部,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设在国家水利部,国家抗震救灾指挥部设在国家地震局,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设在国家林业局,通常是在国务院相关部(委、局、办)加挂一块“指挥部”的牌子。但事实上,由一个部门出面协调同级别的其他部门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有些部门,例如发改委出现在每一个议事协调机构中;财政部、公安部、卫生部和农业部也出现在绝大部分议事协调机构中。同级部门协调这些政府强势部门,的确存在着相当的难度。即使副总理担任专项应急管理领导机构的负责人,协调该副总理分管之外的部门,也是有难度的。现有的应急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突发事件设立的,各机构之间的沟通相对不足,预警信息发布后难以形成统一应对的合力。[1]
由于缺乏一元化的指挥体系,我国“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中,都曾出现了指挥协调上的混乱。在“南方雪灾”中,直到设在发改委的国务院煤电油运与抢险救灾指挥部成立,国家层面的应急管理才有序展开,而此前国家气象局、铁道部、交通部都只是按照自己的应急规则行动,导致信息分散,行动无序。在“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的初期,各层级指挥协调机构齐集都江堰市,也曾出现指挥协调混乱的局面,直到5月14日,中央军委授权成都军区组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统一指挥调度在灾区的所有部队、武警、特警、消防与各专业救援队伍,混乱局面才得到改善。在“4·14玉树地震”抗震救灾的初期,还是出现了同样的问题,直到4月16日,成立了军队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才得以解决。此外,2008年5月汶川抗震救灾初期,全国各地运往四川灾区的救灾物资的转运比较混乱;2010年4月14日至15日,青海省西宁市曹家堡机场也出现了类似的状况,直到成立西宁机场航班协调及救灾物资、人员进出领导小组,混乱局面才得以扭转。[2]
nlc202309022112
四、应急预案的实用化
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是应急管理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宏观上看,增加可扩展性和包容性是应急预案体系的发展趋势。美国2001年“9·11事件”之后,应对突发事件的范围遍及美国本土,联邦、州和地方各级政府需要协同行动来应对新出现的恐怖主义威胁与挑战。在这一背景之下,国家响应计划(National Response Plan,简称NRP)出台,为应对国家级重大灾害提供一整套的国家级应急行动计划,将国家响应扩展为上至联邦政府,下至地方政府的合作行动,州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应急管理合作全部纳入国家应急体系。2008年,美国政府发布国家响应框架(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简称NRF),对NRP进行修正与补充,其灵活性、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的特点,能够对各类组织进行整合,将突发事件的应对主体从联邦政府、州与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扩展至非政府组织、私营企业,并且明确了它们的责任,同时可以为应急管理实践者以及各层级的操作者提供用于第一响应与应急管理的操作性组织方式与工具。
从微观上看,应急预案则需要增加可操作性。例如,日本东京都灾害应急预案对应急行动的时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①灾害发生之前的主要工作是:发布和传递灾害预报,收集和传递海啸信息;②灾害发生时刻至3小时之内:召集职员,设立灾害对策指挥部,收集受害损失信息,向市民通报和披露信息,请求媒体播放和报导,请求自卫队派遣救援,进行消防活动,对危险物设施采取应急措施,放水,诱导居民避难,实施保安戒备,实施交通限制和管制,进行救助和急救,收集和传达医疗信息;③灾后3~6小时之间:设立避难所,派遣医疗救护班,确保药品和医疗器材;④灾后6~12小时之间:请求兄弟地方政府和有关机构进行救援,清除紧急运输道路上的障碍物,确保运送车辆,运送受伤者,开展保健活动;⑤灾后12~24小时之间:判断和实施《灾害救助法》,对市政生命线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措施,对公共设施采取应急和恢复对策;⑥灾后24~48小时之间:供应储备物品,调配运送回家困难者替代交通工具;⑦灾后48~72小时之间:供应生活必需品,开设受灾者生活资讯窗口;⑧灾后72小时之后:准备伙食,处理遗体,处理垃圾、粪尿、废墟,采取应急住宅措施,发放灾害慰问金和灾害救助资金贷款,分配捐款和捐物,确定灾害类型为严重灾害。
相比之下,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在框架上和具体的可操作性上都有待提升。目前,我国虽然已经建立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但整体框架的弹性不足,预案之间的兼容性较差,预案形式雷同,多为原则化的规定,而无法对应急行动的时序做出明确规定。因此在下一阶段,我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在自身完善的同时,还可借鉴美、日等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的长处,推动我国应急预案体系的实用化。
五、应急协作的跨区域化
突发事件通常是跨区域的,从而产生“跨界危机”(trans-boundary crisis)。因此,建立区域应急协作机制至关重要,这也是应急管理相对成熟国家的通行做法。从应急绩效来看,跨区域应急协作不但可以节省应急成本,还可以提升应急效率。在美国,关于联邦提供救灾援助最重要的法律是斯塔福法案,它强化了应急响应工作必须首先利用州和地方资源的原则;“9·11事件”之后,美国政府将《联邦响应计划》(Federal Response Plan,简称FRP)改进为《国家响应计划》(National Response Plan,简称NRP),州、地方政府之间的应急合作全部纳入国家应急体系。日本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在“中央—都(道、府、县)—市(町、村)”三级应急体制中,地方政府之间的互助协议也非常普遍,例如,东京都就与附近的7个都市县签订了相互援助合作协定。[1] 以下以美国《州际应急管理互助协议》(Emergency Management Assistance Compact,简称EMAC)为例进行说明。
EMAC为跨州区域应急管理协作提供了合法性机制,最早可追溯至1949年,美国一些州就签订了以促进跨州共享应急资源为目标的州际应急管理合作协议。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塔福法》(Stafford Act)规定联邦应急管理署长应该协助和促进各州协商和签订州际协议,协助和协调这些协议下的各种行动。1989年,经国会同意,密西西比、密苏里和田纳西等三个州签署了美国历史上首个州际地震应急管理合作协议。1993年8月17日,美国东南部16个州的代表签署《南部区域应急管理互助协议》(Southern Reg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istance Compact),该协议于1995年向所有的州开放,最终成为EMAC。
EMAC的管理机构为“全美应急管理协会”(Nation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ssociation,简称NEMA),依靠整体化的协作流程推进:①准备。所有管辖区制定执行该协议的内部程序;在上次灾难过后或下次灾难来临前,NEMA、EMAC委员会和ETF(Executive Task Force,是EMAC的执委会)一般以召开会议的方式总结EMAC应对上次灾难的经验与教训,并提出改进EMAC运作流程和加强应急援助教育培训的建议,制定应对灾难的政策与计划;所有成员州应急管理机构应承担将EMAC整合进州应急训练与培训工作中,并制定与执行EMAC内部程序的职责;如有可能,地方政府间应达成州内互助协议,协助实施EMAC。②启动。根据协议规定,启动州际应急管理援助系统,受灾州州长必须宣布该州进入应急状态,之后该州应急管理机构告知EMAC委员会需要州际应急管理援助。一旦受灾州州长宣布该州进入紧急状态,该州应急管理机构立即启动EMAC。③请求。当受灾州确定州内应急资源已经耗尽,或可以从外部快速获得援助资源时,受灾州可以通过EMAC向其他州请求资源援助。一旦求助州和援助州同意了援助决定,援助州的资源就开始输送至受灾地区。所有这些请求与援助工作都必须由各自州的应急管理机构及其授权代表负责。④调配。在援助人员到达灾区后,通常在求助州应急管理机构的指挥下执行州际援助任务。⑤根据协议规定,一旦州际应急援助任务完成后,援助州可向求助州提出正式补偿要求,当然,援助州有时不会提出这种补偿要求。[2]
如表2所示,目前我国也已经开始了区域应急合作的政策实践,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国的区域应急协作机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具体的运行机制尚未确立。以《珠江三角洲地区9市应急管理合作协议》为例,合作机制仍仅限于相互交流学习和负责人联席会议制度,实质意义并不大。因此,需要借鉴美、日等国的区域应急协作经验,推动我国应急协作的跨区域化,以适应未来突发事件发展趋势的要求。
综上所述,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立法层面,出台的各规章自成体系,甚至与《突发事件应对法》不兼容,对于紧急状态也没有法律保障;在机构设置层面,专职应急管理机构的应急办,在组织设计上过于简单,各部门的职责划分也需要进一步明确化,组织目标也没有明确化;在指挥层面,仍旧没有形成一元化的指挥体系,反映在现有的应急机构主要是针对某一领域的突发事件设立的,各机构之间的沟通相对不足,预警信息发布后难以统一应对危机;在预案层面,预案之间的兼容性较差,多为原则化的规定,而无法对应急行动的时序做出明确规定;在区域协调层面,目前已经开始尝试危机的区域协作应对,但是仍处在摸索和起步的阶段,具体的运行机制仍没有建立起来。国外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已然较为成熟,我国应在考量自身应急管理发展特征及方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借鉴,以完善应急管理能力建设。
【学校应急体系管理工作制度】推荐阅读:
学校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应急制度06-13
新房乡中心学校学校防汛工作应急预案12-05
年学校应急管理工作总结05-24
金星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应急预案07-16
学校预防和处置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工作预案09-04
创建应急管理示范学校工作总结06-10
酂城三小学校安全工作应急预案05-27
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工作应急处理预案11-15
2016学年学校安全应急管理工作自查报告10-22
楼纳学校安全生产工作应急预案05-13